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中市交通发展规划

巴中市交通发展规划

巴中市交通发展规划
巴中市交通发展规划

巴中市交通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五”回顾与评价

巴中建地设市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既为公路水路交通带来了巨大需求,也为其快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行业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在部省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乘势而上,开拓创新,实行党政领导、群众参与、部门支持、交通主抓的建设模式,先后掀起了以干线公路改造、县际公路建设、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大会战,交通建设快速发展,交通面貌日新月异,成绩斐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状况基本得到缓解。

第一节“十五”期间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成就

一、运输服务

(一)公路运输快速发展,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巴中市境内无航空,水运比重小,铁路仅有1.6公里,公路运输承担了89%的客运量和91%的货运量,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

公路运输持续增长,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2005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981万人,旅客周转量116538万人公里,货运量1662万吨,货运周转量54961万吨公里,分别比2000年增长98%、27.5%、146%和4%,2000~2005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9.6%、5.5%、29.2%、0.8%。

水路运输发展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2005年完成客运量286万人,旅客周转量920万人公里,货运量98万吨,货运周转量346万吨公里,2005年分别比2000年增长6.7%、12.7%、15.3%、货运周转量萎缩5.2%。

(二)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所提高。

“十五”期间,针对全市物流、人流需求,努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相继组建了6个专业运输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机制、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企业逐步向集约化、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个体运输发展较快,不少乡镇成立了运输协会,涌现了一批运输大户,加快了农村商品流通,初步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运输难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运输结构调整进展明显,旅游客运、汽车租赁、物流服务、货运代理等运输服务方式正在成为道路运输业新的趋势。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有较大提高。

(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运输市场体系初步建立,行业监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高。

“十五”期间,针对交通运输市场存在的问题,相继展开了对农村客运市场、危险货物运输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对站外揽客、途中转客和老旧车、报废车、农用车、摩托车参营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正当输进行了大规模整治,车辆超限超载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装备发展

(一)公路建设加速发展

“十五”期间,巴中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完善干线,建好主骨架为重点,积极争取国债,县际公路和二级路网补助,在加大境内干线公路建设投入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建设。伴随交通“十五”规划和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巴中市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干线公路技术等级不断提高,农村公路突飞猛进,汽车场站建设加快,公路交通条件不断改善,长期制约巴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状况基本得到缓解。

公路总里程增长较快,公路主骨架网络初具雏形。基本形成了以省道S101线成南路、省道S202线广开路、省道S201线通宣路、省道S302线万阿路以及县道双江路(南江马跃

溪至通江平溪)和县道通平路(通江至平昌)构成的干环线主骨架,辐射县(区)、乡、村的公路网。2005年底,全市乡以上公路达到4228公里(不含村道),其中省道682公里,县道1525公里,乡道1989公里,专用路32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较“九五”末增加288公里。公路总里程中等级公路达到2839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7.1%,其中二级公路604公里,三级公路770公里,四级公路1465公里,分别占总里程的14.3%、18.2%和34.6%。高级、次高级路面1528公里,占总里程的36.1%。省道好路率达到75.2%,县道好路率达到66.3%,建成县乡标美路2400公里。全市有村道6672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477公里,占村道总里程的22.14%。公路网密度达到34.37公里/百平方公里。

坚持“两个依靠”,大力推动农村公路建设。巴中市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全国、全省农村公路建设会议精神,坚持依靠各级党政的重视和领导,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发扬当年的红军精神和新时期的巴中精神,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统筹城乡,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把交通工作,特别是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扶贫攻坚的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当成为民办实事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大力宣传和发动群众,培育农村群众转变观念,从宏观经济的发展上进行宣传引导,利用典型进行启发引导,科学规划进行利益引导,使广大干群真正认识到“公路通、百业兴”和“要致富,先修路”的深刻含义,从而增强了全民修路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形成了心往路上想、钱往路上投、力往路上使、人到路上干的意识,掀起了农村公路的建设高潮。到200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0900公里(含村道),较“九五”末增加2431公里;等级公路达到3606公里,较“九五”末增加789公里。实现了86.2%的村通公路,较“九五”末增长5.7%;通油路(水泥路)的乡(镇)达到49.6%,较“九五”末增长14.8%,通油路(水泥路)的行政村达到6%。

客货运输站场建设在数量和等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截止2005年底,全市有汽车站44个,其中一级汽车站1个,二级汽车站3个,三级汽车站14个,四级汽车站26个。较“九五”增加28个。乡镇汽车站发展较快,总体趋势较好。

(二)内河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全市水运主要以巴河、通江河、恩阳河为内河航道,以化城、三江等库区为辅助,河道总里程1201公里,通航里程649公里,覆盖全市110个乡(镇)。“十五”期间,巴中市乡(镇)水运虽然有所发展,船舶种类数量增多,新建码头41个,运力运量不断发展,在全市综合运输体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受境内江河自然条件限制,其发展相对滞后,处于持续萎缩状态。

表1-1 公路水路“十五”基础设施完成情况

项目单位2000年2005年2005年比2000年增长

公路总里程(不含村道)公里3940 4228 288

公路网密度公里/百平方公里31.97 34.37 2.4

二级及以上公路公里378 604 226

等级公路公里2741 2839 98

高级、次高级路面公里1199 1528 329

省县道好路率% 70.2 69.1 -1.1

村道里程公里4539 6672 2133

公路通村率% 53 86 33

油路(水泥路)通乡(镇)率% 34.7 48.8 14.1

汽车站个16 44 28

码头和渡口个210 229 19

(三)运输装备发展较快

民用汽车快速发展。到2005年,全市民用汽车达到17200辆,“十五”期年均增长6.9%。

营业性车辆数持续增长,客车达到7172辆,货车4793辆,分别增长31.9%和28.7%。客运车辆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方向发展,货运车辆逐步向大型化、专业化方向调整。

(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加快

“十五”期间,在国家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宏观政策支持下,巴中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依托部省补助资金的有力支撑,拓宽融资渠道,多方筹集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交通面貌焕然一新,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全市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15.84亿元,其中公路建设15.7274亿元,水运建设1161万元。全市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和部省投入约占38.5%,地方自筹约占54.6%,银行贷款约占6.9%。

(五)支持系统建设得到加强

“十五”期间,巴中市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不断加强交通运输安全意识,在汽车维修、车辆综合性能检测、公路安全配套设施等易产生安全事故隐患方面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明确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责,逐级签定交通安全责任书,奖惩逗硬。不断加大对维护安全的投入、保障条件和安全管理的力度,交通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在交通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有效整合配置施工技术资源,不断提高施工科技含量,为科技兴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极加强业务培训,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交通建设和管理人才。同时,不断加强交通法治建设,积极贯彻落实以《公路法》为主的一系列交通法规、规章,有力推动和保障了交通快速发展。

巴中市交通建设始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积极开展广泛的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环保意识,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合理掌握建设标准,致力于发展以生态、环境友善的可持续交通运输。把交通建设与周边环境改善有机结合,与当地的山、水、林、田综合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尽量降低交通建设对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影响,使交通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自然。

三、公路水路交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巴中交通快速、持续发展,既扩大了需求,增加了就业机会,又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改善了投资环境,缩短了时间距离,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促进了生产要素最快捷、最优化配置,增强了地方对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沿线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农村公路的建设,使公路沿线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善了沿线农村广大地区的交通条件,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城乡商贸流通加快,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个体私营经济园及水果示范基地等具有先进性生产力特征的排头兵,促进了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已成为农业发展,农村脱贫致富的助推器,巴中农村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第二节公路水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巴中公路水路交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为巴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交通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对于仍然处于贫困中的巴中来说,交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扭转。

1、公路总里程增长较快,但境内无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比重小,里程少,农村公路数量大、低等级,整体路网等级低、通达性差,农村公路技术等级有待提高。全市路网等级为3.87(含村道为4.42)。主要河流航运条件差,开发程度低,等级航道比重低。

2、干线公路主骨架尚未完全建成,个别路段等级低,行车条件差,通行能力弱,设施配套不完善,安全隐患多。

3、县城过境公路和进出口不畅,交通阻塞严重。

4、农村公路标准低,质量差,抗灾能力弱,晴通雨阻,尤其是通村公路通而不畅,通

而不稳,通而不安,通达深度、广度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5、道路铺装率低,仍有大部分乡(镇)不通油路或水泥路,公路整体质量和路网能力还较差,路网分布和路网结构不尽合理,服务水平低,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6、车站建设滞后,运力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乡(镇)无汽车站场,县级车站标准低,规模小,设施不配套,极不适应运输发展需要。大吨位、专业化、低能耗的货运车辆和安全、舒适的高、中档客车在公路运输中所占比重少,公路客货运输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有待提高。

7、码头建设数量少,规范程度差。全市很多码头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与水上运输不协调。船员老龄化,设施简易,存在较多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8、资金筹措难度增加。巴中市属于川东北盆周山区,地处连片贫困地区,区位劣势明显,交通建设难度大,项目本身效益差,单位投资成本高,项目补助资金少,标准低,地方财力不堪负重,随着农业税及附加费的取消,农村公益设施建设筹资渠道愈来愈窄,农村公路建养管投入压力增大,缺乏资金支持。

9、巴中市是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地方财力拮据,农民收入低,投入资金明显不足,加之地理条件差,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灾害频繁,工程艰巨,施工难度大,农村公路发展举步维艰。

第二章“十一五”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纵观国内外以及四川省宏观形势,伴随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针对巴中而言,“十一五”期间到2020年,是巴中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实现“头三年巩固越温成果,后五年实现小康水平,再十年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抓住机遇,超常规跨越发展,遏止并缩小发展差距,实现脱贫致富建小康的宏伟目标,巴中交通建设至关重要。

第一节“十一五”期间巴中市交通运输面临的形势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交通运输需求不断增长

“十五”以来,巴中市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再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29.01亿元,“十五”期年均增长9.7%。“十五”期,巴中交通运输需求快速增长,民用汽车拥有量增长31%,公路客货运量比2000年也有大幅增长。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和经济活动的增多必然产生对交通运输的更大需求,同时对交通运输的不断投资也会进一步刺激经济的增长。巴中市为缩小差距、赶超全省平均水平,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条件,打牢基础,增添后劲,制定出“十一五”国内生产总值将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目标,预示巴中市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经济高速增长周期。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将迅速扩大,市场活力将不断激发增强,物流总量将快速增加,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探亲访友、异地购物、旅游等出行次数将快速增长,客、货运输需求将日益增长。

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交通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

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体现,也是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国家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巩固扶贫成果,解决贫困地区温饱问题的政策扶持下,目前仍处于贫困中的巴中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将向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方向发展。随着探亲访友、异地购物、外出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加,交通消费热点凸现,出行人数和频率增加,出行距离延长,活动范围扩大,交通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特别是小轿车进入家庭的步伐加快,对交通消费需求趋旺,同时旅客对安全、快捷、舒适、方便的交通运输提出更高要求。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交通运输需求增加。

农村人口太多,城市化水平较低,是巴中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2005年巴中市城镇化水平为2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更远低于全国40.5%的平均水平。较低的城市化水平,制约了巴中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加快老区脱贫致富建小康的重要措施。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增强,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带不断出现,消费群体扩大,将促使人流和物流,交通既要为城镇化进程提供可能,也要加快提供更大规模的供给,逐步适应城市间、城郊间和城乡间人流物流快速增加的需要,以达到通达便捷、运行快速和安全高效。

四、科学的发展观对交通运输发展提出新要求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交通运输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需求,不仅要扩大数量,更要提高质量。不仅要加快建设速度,更要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降低能源、土地等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逐步达到交通运输建设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交通运输建设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应该做到干线公路建设和农村公路建设并举,统筹各层次路网建设协调发展;水陆并举,统筹公路建设和港航建设协调发展;建设和运输并举,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和客货运网络协调发展;建、养、管并举,统筹建、养、管协调发展;交通建设与生态环保并举,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使交通运输成为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奠定坚实基础,并充分发挥先导作用,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进程、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五、交通运输必须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巴中的要求

交通运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安全保障工程,提高公路水路设施的功能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因安全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巴中经济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最集中地表现在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拉大。交通运输必须适应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客运覆盖率,切实改善农村广大地区的出行条件,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脱贫致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构建和谐巴中的需求。

第二节“十一五”巴中市公路运输需求预测

一、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二次需求,是关于未来人和物空间位移有支付能力的欲望,其位移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社会经济活动量的大小,人们的支付能力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社会经济发展预测是交通需求预测的重要基础。

巴中市“十一五”及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跨越发展为主题,以扶贫开发为中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突破口,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2020年基本实现小康。

根据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目标: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11%,人均GDP 达到720美元。

经济结构调整目标:形成适合巴中市情的产业结构,城乡互动,通过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推动工业化进程,构建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域经济结构。2010年,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工业(包括农业产业化)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

生态建设目标: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继续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201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

居民生活目标:到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10000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元。

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总人口控制在380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

城市建设目标:完善巴中市的功能,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和中心地位。抓好诺江镇、南江镇、江口镇、恩阳镇、曾口镇建设,打造诺江镇、桃园镇等旅游明星集镇。201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0%。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主要包括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等项指标。人口预测取决于人口政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等经济指标预测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巴中市历史年份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得到预测模型。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主要根据巴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未来巴中市的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等指标,预测结果见表2-1。

表2-1 巴中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表

项目2005年2010年年均增长率(%)

2005年2010年

GDP(亿元)129.01 220 9.7 11

人均GDP(美元)434 720 9.2 10.7

总人口(万人)370.03 380 0.53

二、运输量预测

影响交通运输需求的因素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区域间经济社会联系、对外开放和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

通过对巴中市近年公路客、货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并参照已编制的公路建设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指标,预计“十一五”期间,巴中公路客货运输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水路运输仅能维持现状甚至继续萎缩。

到2010年,预计全市公路客运量为2900万人,旅客周转量159000万人公里,货运量1750万吨,货运周转量80100万吨公里,“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8.9%、6.9%、8.6%、9.3%。

2005年,主要省、县道交通量分别为2115辆/日(小客车)和650辆/日(小客车),到2010年,主要省、县道交通量分别达到3700辆/日(小客车)和1140辆/日(小客车),“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均为8.5%左右。

第三章“十一五”目标与重点

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条块结合,分级负责,保证重点,联合建设,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完善路网,提高功能”的指导思想,实现交通新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保障,促进巴中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规划原则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好中求快、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化对新时期交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换为促进交通发展的科学思路。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规划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改善落后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同步推进的新型关系。

2、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规划要从发展经济、交通先行的角度出发,既要注重规划的合理性和适度超前性,又要避免规划脱离实际和实施

的可能性。依靠各级党政的重视和领导,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继续发扬“宁可苦干,不愿苦熬”的巴中精神,统筹城乡交通建设协调发展。既要加快干环线主骨架和红色旅游道路建设,又要兼顾通乡、通村公路的“通达和通畅”建设。充分考虑客运网络协调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延伸“绿色通道”和搞活农产品流通,在努力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村客运班车的通达率和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加快城乡商贸流通。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普及与提高、速度与质量、完善与配套、投资与效益的关系。

3、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因路制宜、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建管并重的原则。根据区域特征,从实事求是、整体推进的思路出发,着力提高现有路网等级,注重建设、养护与管理并重,协调发展。

4、坚持扶贫开发、城镇建设、开发旅游、利用资源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处理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建设需要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发展交通,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程,增强城镇对农村的影响力,吸收和消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5、坚持综合交通运输协调发展的原则。公路建设与水运建设、汽车场站与渡口码头建设应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6、坚持科技兴业、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交通建设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树立“绿色交通”的理念。在交通建设中,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总方针,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按照“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兼顾生态”的原则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开发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优化配置。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技术水平,转变用地观念,实现土地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统筹交通建设与生态环保协调发展,建设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尽量降低工程建设对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做到建成一条公路,繁荣一方城乡经济,美化一片城乡环境,实现交通建设与资源、环境和谐统一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二节“十一五”规划建设目标和重点

“十一五”交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到2010年,公路水路基础设施能力明显增加,运行质量明显改观。积极建立适应经济要求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加大科技教育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劳动者素质明显提高。初步建立起能力充分、组织协调、运行高效、管理上乘、服务优质、安全环保的公路水路运输系统,与预计在“十一五”建成的巴乐铁路共同构筑基本协调和顺畅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得到总体缓解,使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到总体改善,实现公路、水路、铁路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运输服务目标

积极推进“一小时通畅工程”,基本建立起以干环线为主体,以县(区)为节点的快速运输网络,做到“四个突出,四个实现”。即:突出高速公路建设,构筑大通道,实现与省会城市快速连接;突出干环线和红色旅游公路建设,实现区域交通通畅;突出通乡路建设,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突出通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渡,实现村村通公路。

二、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一)公路

到2010年,公路交通有效供给总量明显增加、结构明显合理、质量明显提高。干环线公路等级全面提高,达到二级和三级以上技术标准。协助建成广巴高速公路,实现市政府所在地至各县的公路用二级公路连接;城市进出口路达到二级以上公路标准,通往相邻省、市、县的出口公路基本达到三级以上公路标准,省道除成南路二南段、万阿路通铁路外,其余全

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县道公路基本消除等外路,主要县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县通乡的公路基本达到四级公路标准,实现乡乡通油路(水泥路),建成部分县乡公路断头路、联网路;抓好通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实现村村通公路,部分村道达到四级公路标准,有条件的村道通上油路(水泥路)。通过5年的发展,基本实现市到省会公路高速化、市到县的公路快速化、县通乡的公路实现硬化(油路或水泥路)、乡通村的公路畅通化、全市公路网络化。

1、公路网规模

到2010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028公里,比2005年新增11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公里、省道682公里、县道1568公里、乡道2276公里、专用公路55公里、村道740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4542公里,占总里程的36.8%,比2005年增加132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7公里、一级公路达到45公里、二级公路达到637公里、三级公路为717公里、四级公路为3096公里。高级、次高级路面达到6160公里,占总里程的51%,比2005年增加4633公里。实现100%的乡(镇)和48%的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

2、运输站、场

“十一五”期间,加大县级汽车站投入,积极建设乡(镇)汽车站。新建县级车站7个、乡(镇)汽车客运站151个,招呼站700个。逐步建立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依托,站场设施配套,管理有序的农村客运网络。

为方便广大农村地区,加快渡改桥建设,力争完成6960延米/58座渡改桥工程。

(二)水路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水路建设以码头建设为重点,在全市河流和库区新建客货码头50个,使码头个数达到121个,从而形成布局完整、运行安全、管理规范的水上交通港口码头运输网络。

(三)铁路

建成乐巴铁路;加快巴(中)达(州)铁路前期工作并力争开工建设。

(四)支持保障系统

加强水上交通安全预防和监控措施,提高预防和解决水上安全事故的能力。

(五)运输装备

积极发展厢式货车,鼓励发展大中型高档客车,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客运的安全、实用、经济型乡村客车。

三、信息化发展目标

提高交通电子政务覆盖率,加快交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为行业管理和社会公众服务,努力提高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覆盖率,建立公共应急联动体系。

第二节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巴中公路交通发展主要是抓好三个重点:

一是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大通道,积极配合省交通厅完成广巴高速公路建设。

二是以干环线、红色旅游、出境路、城市过境路改造提高为重点,达到上等升级,完善配套,提高质量,确保畅通。

三是以农村公路为重点,抓好县通乡油路(水泥路)建设和乡通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达率,扩大受益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和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

一、主要建设项目:

1、配合省建设广巴高速公路47公里。

2、建设干环线和红色旅游路11个项目479公里,大中桥2520延米/16座,隧道2013米/3座。

3、建设通乡油路127条1275.6公里。

4、建设848个村2615公里的通达工程。

5、建设3434公里的通畅工程。

6、建设58座6960延米的渡改桥工程。

7、积极配合省交通厅做好巴中—达州、巴中—南部、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尽快开工建设巴中—达州、巴中—南部高速公路。

第三节投资估算

“十一五”巴中公路水路建设总投资为50.8亿元(含广巴高速公路),其中公路投资48.1亿元,水路和客运站场投资2.7亿元。部、省补助39.2亿元,地方自筹和贷款11.6亿元。

第四章对策措施

要实现我市交通建设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关键是狠抓落实。从巴中实际出发,提出以下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发展意识

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交通是巴中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是改善革命老区落后面貌、扶贫攻坚、脱贫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坚持继续大力发展交通的决心不动摇,切实增强对交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运用一切宣传工具,加强舆论导向,汇聚各方力量,同心协心,形成共谋交通发展的强大合力。

2、各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密切配合,通力合作

发改委、交通、国土、税务、林业、公安、建设、环保、银行等相关部门要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协调联动,为交通建设尽职尽责,努力为我市交通发展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3、充分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交通建设的组织领导

要把交通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市、县(区)、乡镇各级政府要成立专门班子,确定专人负责,实行专项考核。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定期召开现场会,实实在在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工程顺利实施,确保目标按期完成。

4、加强管理,确保质量

各项工程建设必须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认真落实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明确责任,选好队伍,从严格制度入手,强化人的质量意识,实行质量终身制。认真加强现场管理,强化监控,钉死重点环节,严把关键部位,千方百计确保工程质量。要优化工程设计、降低工程造价,坚持和依靠技术进步,实施科技兴交,大力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节约投资,保证质量,提高效益。干环线公路要把“严”字贯穿于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严格合同管理,严格工程质量控制,严格施工工艺控制,切实加强项目管理监督,精心打造精品工程。农村公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路制宜,抓好行业指导,提供技术帮助,保证质量和进度。认真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和杜绝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

5、进一步拓宽交通建设筹资渠道

要完成交通建设的目标任务,困难很多,突出的问题是资金,要拓宽融资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一是用好用活收费还贷政策,积极争取银行大力支持;二是采取土地出让,将城镇公路沿线有开发价值的土地依法交由交通部门开发,其收益用于交通投资;三是争取市、县(区)政府每年从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四是以项目为载体,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积极争取省上乃至国家和中央有关部委的支持,加大对我市公路建设的投入;五是建立国家扶持引导,乡(镇)主体投资,群众集资投劳相结合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体制。依靠地方,依靠群众,多渠道筹集公路建设资金,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6、分级负责,突出重点

省、县、乡、村公路建设,实行辖区负责,明确投入主体。市上主要负责高速公路和重

要的干环线及红色旅游公路建设,其余干环线和通乡油路由县乡负责,市上加强检查指导与监督。农村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由乡村两级负责,利用村民自治,一事一议,尊重群众意愿,在政府主导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运行机制推动农村公路建设,促进农村公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7、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为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对列入规划的项目,要落实专人,明确职责,抓紧抓好项目论证、勘测设计、资金筹措等,提高前期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对农村公路按照群众自愿,竟争立项的方式选取项目,提前做好资金筹措方案,按轻重缓急,排出序列,突出重点,加快进度,做好项目储备,以满足开工建设之需。

8、争取政策支持,促进交通大发展

依靠各级党委、政府,落实好公路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制定有利于我市交通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大小政策配套,优惠政策落实。在土地使用、房屋拆迁、青苗赔偿、税费征收、料场选用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实行“减、免、缓”,从各方面努力,减少工程投资,缓解资金紧缺矛盾,力争用较少的投资,办更多的交通事业。

第五章交通发展展望

2010年~2020年,巴中市交通发展的重点是:以交通服务和拉动经济为手段,构筑大交通、大通道,完善主动脉,强化主枢纽,建立大网络。继续依靠国家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加快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十字型”高速公路网络。以高速公路为依托,以优化完善路网结构配置为目标,建成以省道干线和重要县道为主、大小环线公路相连接,辐射重要城镇、重点经济区、资源区、旅游名胜区的畅通直达的区域经济骨架公路网络。以提高路面铺装率为重点,加快乡与乡之间联网路路面铺装和通村油路建设,形成层次分明、等级适宜、布局合理、桥涵和交通附属设施配套完善的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

智能交通系统资料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度第 2 学期) 智能交通系统 摘要 1.智能交通系统(r 巧)的基本概念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卫星定位导航技术、计算机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高新技术有效地运用于交通的运输、服务、控制、管理和车辆制造,从而使车辆靠自身的智能在道路上安全、自由地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调整至最佳状态,驾驶员靠系统的智能对道路交通情况了如指掌,交通和运输管理人员靠系统的智能对道路上的车辆行驶和交通状况一清二楚。使人、车、路密切地结合,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 2.智能交通系统(1

书)的主要功能对车辆能提供道路障碍物自动识别、自动报警、自动转向、自动制动、自动保持安全车距、车速和巡航控制功能; 对交通出行者能提供道路条件、交通状况、交通服务的实时信息,及车辆定位导航功能; 对交通运输企业能提供道路和交通信息,以及车辆定位、跟踪、通讯、调度功能; 对道路管理部门能提供交通流的实时信息,以及不停车的自动收费功能; 对交通管理部门能提供对道路交通流进行实时疏导、控制,和对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功能。 关键词:城市交通;智能交通系统;现状和发展;应用及前景分析;发展对策; 前言 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前面有效解决交通运输领域问题的根本途径,它是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发展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资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对ITS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开发,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我国智能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起步比较晚,但各级政府对发展智能运输系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认识清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十五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健全综合的现代运输体系,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加快智能型交通的发展。" 智能运输系统利用现代科学系统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起职能的联系。优化和调整道路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人车路的和谐统一。ITS在极大的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充分保障交通安全,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能源里有效率 交通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交通拥挤造成了巨大的时间浪费,加大了环境污染。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已降至20km/h以下,有些路段甚至只有7~8km/h;由于车辆速度过慢,尾气排放增加,使得城市的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交通问题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缓解经济发展带来的交通运输发面的压力,尽量的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各国都加大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和建设的力度。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路交通运输以其机动性好、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以及运送速度快的特点,成为我国城市和城间中短途客货运输的主要方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综合运用检测、通信、计算机、控制、GPS和GIS等现代高新技术,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减少交通公害对加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公路智能交通运输工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18年全国各地地理中考真题汇编:中国的交通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真题汇编:中国的交通 一、选择题 【2018·连云港】33.连云港的小希同学乘坐火车到位于甘肃省会的兰州大学报到,这条铁路线是 A.兰新线B.京沪线C.陇海线D.京广线 【答案】C 【2018·济宁】2018“丝路经济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内外的31名专家学者做了专题报告。结合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完成13~15题。 13. A.陇海线、兰新线 B.京哈线、京广线 C.宝成线、陇海线 D. 京沪线、陇海线 【答案】D 14.会上,一位专家这样描述他的家乡:我的家乡四季如春,地形崎岖,长江咆哮而过,少数民族种类最多……这位专家的家乡在我国的 A.西南地区 B.西北地区 C.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

【答案】A 15.会后,专家们去距会场23千米的西安标志性雕塑——“丝绸之路 A.铁路运输 B.水路运输 C.公路运输 D.航 空运输 【答案】C 【2018·德州】17.关于下图中我国铁路干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②线和③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B.②线和④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C.②线和⑥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D.①线和⑤线是同一条铁路干线 【答案】C 【2018·江西】读沪昆高铁主要站点示意图(图6),完成11~13题。 11.下列农业景观,在沪昆高铁列车上难于看到的是 A.牧场 B.水田 C.茶园 D.果园 12.上海一游客,乘高铁到赣北某历史名山旅游,其目的地最可能是 A.黄山 B.庐山 C.井冈山 D.南岭

13.沪昆高铁隧道最多的路段在 A.上海至杭州段 B.杭州至南昌段 C.南昌至长沙段 D.长沙至昆明段 【答案】11.A 12.B 13.D 【2018·滨州】为了更好地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2017年12月6日,西安至成都的高铁通车,千年蜀道进入高铁新时代。结下图回答18~19题。 18.西成高铁穿越秦岭山脉。下列关于秦岭一淮河一线 A.该线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植被以暖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B.该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作物熟制一般是一年两熟到三熟 C.该线以北耕地以旱地为主,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 D.该线以南交通以水运为主,经济林木以柑橘、苹果、茶叶为主19.西成高铁的开通,加速了沿线地区地域文化与资源的融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三峡的陡峭与兵马俑的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B.电力资源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C.加强了长江经济带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联系 D.降低沿线各站点城市的土地、房地产价格 【答案】18.B 19.C 【2018·苏州】图8为312国道(图中虚线所示),起点为上海市,终点为新疆的霍尔果斯市,全长4967千米,沿途经过八个省区。读图回答14~15题。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ITS 目录 背景及需求4 形势与背景4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4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4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4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4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4 构建人性化执法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勤务信息5 规划定位5 强化指挥中心职能,紧密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城市ITS建设5 依托城市已建成及规划格局,细分业务重点,构筑城市ITS感知网格5 “打基础、上业绩、出成效”三年三大步,合理推进城市ITS进程6 以人为本,推进人、车、路、环境协同发展6 规划目标6 提升全城路网实时态势监控和交通秩序监管水平6 打造全城一体的城市智能交通数据中心6 提升交通管理分析的智能化程度,加强涉牌违法目标车辆的打击能力7 提升应急指挥协作水平,加强应急处突综合调度能力7 提升道路科学辅助决策能力,优化路网渠化、信号配时等交通管理措施7 增加互联网+智能交通应用,增加道路交通信息交互能力,提升城市交通形象8 提高系统运维和数据运维的自主分析能力,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健壮性8 提升业务需求迅速转换为实际系统建设落地的能力,打造城市交通管理亮点8 系统总体设计9 城市智能交通总体建设规划9 围绕六大业务核心开展ITS子系统建设10 以人为本开展交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18

背景及需求 形势与背景 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公众机动车出行需求不断增加、时间与空间分布模式转变、交通拥堵范围与程度扩大,需要ITS构建宏观调控手段。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 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建设与管理并重,在大规模进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需要ITS软环境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提速。 打击多样化交通违法行为,维持交通管理秩序面对日益严峻的交通管理需求,通过开展多种专项整治活动,打击机动车闯红灯、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不礼让行人、非法占用公交车道、道路逆行压线等行为,规范出行交通新秩序。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 打造绿色交通、节能减排的人居城市,引进先进的IT手段,通过交通物联网等技术,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降低交通污染,实现“智慧交通、低碳出行”。 ITS信息服务体系形成新架构 城市交通信息服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智慧交通、低碳出行、感知全程”的公众出行服务理念,全力打造城市ITS信息服务体系新架构。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综合交通体系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二)综合交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十五”综合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发展方针和目标 (一)发展方针 (二)“十五”发展目标 (三)2010年发展设想 三、“十五”综合交通建设重点 (一)铁路 (二)公路 (三)沿海港口 (四)内河航运 (五)民航 (六)管道 (七)城市交通 四、“十五”综合交通发展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比较完善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 (二)广开资金渠道,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交通价格改革 (四)推进交通运输技术进步 (五)扶持西部地区交通发展 前言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正常运转和协调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继续加快交通运输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 本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结构的重点专题规划,是指导和组织2001年至2005年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包括综合交通发展现状和未来形势的分析,“十五”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方针和目标、发展重点以及主要的政策措施等内容。 一、发展现状及“十五”面临的形势

(一)综合交通发展成绩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消除交通运输严重的“瓶颈”制约,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入并加大政策支持的力度,推进了交通运输的改革与发展,使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落后被动的局面初步扭转。综合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 1、基础设施快速发展,运输能力不断增强。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枢纽机场、国际航运中心为重点的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交通运输设施条件和装备技术水平,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和铁路提速成为九十年代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形象工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到2000年末,铁路营业里程6.8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6000公里,其中复线里程2.16万公里,电气化里程1.5万公里,分别比1995年增加4700公里和530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140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2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1.27万公里,公路已通达99%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分别比1995年提高1.9和10个百分点;民航机场129个,比1995年增加11个,航线1120条,比1995年增加323条,航线里程151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39万公里;输油(气)管道2.5万公里,比1995年增加7800公里;内河千吨级以上航道7855公里,比1995年增加1140公里;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646个,比1995年增加164个。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使交通运输在满足运输需求、降低运输成本、节约运输时间、提高运输质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公路交通状况明显改善;港口压船压港减少;民航干线运输基本适应需求。2000年全社会货运总量135亿吨,比1995年增加11亿吨,货物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1995年增加7629亿吨公里;全社会旅客运输总量146亿人,比1995年增加29亿人,旅客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1995年增加3186亿人公里。城市交通发展速度加快,目前全国668个设市城市中有613个城市有公交设施,公共交通车辆21万辆,地铁线路120公里,出租汽车79.1万辆;城市道路长度15万公里,道路面积18亿平方米。总体上,运输紧张状况有较大程度的缓解。 2、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发挥。从“八五”开始着手建设的全国综合运输大通道骨架已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内河和沿海港口组成的煤炭运输通道,以沿海主要港口为龙头、后方各种运输方式为集疏运的外贸货物运输通道,以沿海和长江港口为重点的原油、铁矿石运输通道运输能力大幅度增加,运输效率不断提高,通过高速公路建设、民航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的提速,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客运快速通道框架基本形成,服务质量明显改善。经过不断调整和优化,客货运输依赖单一或少数运输方式的运输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开始得到较好发挥。2000年与1980年相比,货物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48%降为31.4%,公路比重由6%上升为13.8%,水运比重由42%上升为53.2%,管道比重仍维持1.6%左右;旅客周转量中,铁路比重由60.6%降为36.8%,公路比重由32%上升为54.2%,水运比重由5.7%降为0.8%,民航比重由1.7%上升为8.2%。公路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显现,铁路、水运的长距离、大运量的优势得到了较好发挥。 3、交通运输改革取得进展。运输管理体制与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铁路全面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提出“网运分离”的改革方案,公路、内河和海上运输基本实现“政企分开”,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通过重组、改制,现代企业制度正在建立。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与投资方式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运输价格改革稳妥推进,公路、内河水运等运输方式运价基本与市场接轨。不同行业与多种经济成分参与运输经营,运输市场竞争机制正在建立,运输质量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用户已开始有可能通过运输市场选择经济、合理和服务质量高的运输方式及运输企业。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动态趋势分析 0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确定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当前构建我国交通运输系统所必须认真考虑的个问题[1,2]。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该系统是否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蓝图,并以此为依据,具体指导该系统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其次,一个系统的合理发展,还必须通过科学的预测和规划,明确具体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该系统的发展目标[3,4]。因此,研究我国的交通运输系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动态趋势对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1.1交通规划 目前,交通规划呈现出持续化、民主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月重视,人性化交通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性化的方面,大家更为重视公共交通和非机动交通方式,同时,对道路的分级和城市密度的改变也有了新的思想方法。 1.2决策模式 专家决策作为一种理性的决策,将人、环境、经济、社会、体制等一系列系统中的各种行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的交互影响整合起来考虑。在具体决策技术上将经验规则、专家知识、系统关系等描述手段用于建立相应的定价模型[5]。同时,还要充分结合民主决策,考虑交通运输规划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和便捷性,更好地为社会和经济系统做贡献,更好地服务人民。 1.3交通政策 提到交通政策,难免要考虑到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即战略层面、规划层面和应用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的交通政策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但从国家层次及总体规划上来看,都体现了交通政策的可持续、一体化、民主化的原则。在具体规划和实施的过程中,把应用层面的交通政策根据作用对象的不同分为针对交通设施硬件建设和针对交通工具两类。 1.4交通管理 目前,交通管理模式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一体化是传统交通管理模式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思想下的新发展,包括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客运系统和货运系统、交通运输规划与交通运输运营、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诱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交通运输系统资源、城市与乡村交通的一体化等。而在智能化的发展上,体现于计算机技术逐步引入交通规划中,包括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引导、交通运输系统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1.5交通技术 交通运输系统制定了可达、快捷、安全、舒适、可持续的目标,在科技的保障下实现的。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各种智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工具方面,现代科技提供了能源、材科、机械制造和控制等诸多技术的发展。 2交通运输发展方向 2.1智能运输系统的提出 目前,我国机动车拥有量急剧增加,交通拥挤阻塞、交通事故频发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与日俱增。通常考虑到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修建道路,不过仅考虑单一因素道路因素或车辆因素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的。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将人、车、路进行综合考虑,融入了先进科技、有着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智能运输系统(its)就由此诞生了,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

区域地理——中国的交通运输

第8课时中国的交通运输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并能合理选择不同的运输方式。 2.能够在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上准确指出或填出铁路干线的名称。 3.能够按一定要求选择、组合运输线路。 4.能够结合我国的交通运输建设,学会分析影响我国交通运输线路的区位因素。 提示:①京包—包兰②南疆③兰新④青藏⑤成昆⑥京哈⑦陇海⑧京沪⑨京九⑩京广?南昆 考点一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概述 1.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公路、水路(海运和河运)、航空、管道等。 2.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合理选择

[特点提醒]影响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货物的性质;②货物的数量;③运距;④运价;⑤时限等。 下图为中国省(区)际大宗铁路货流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各箭头运输的主要货物和交通运输线对应正确的是() A.①小麦——京哈线 B.②大米——沪杭线 C.③天然气——陇海—兰新线 D.④煤炭——京包线 (2)据图可知() A.通过铁路向中东部地区运输的货物多于向西部地区 B.东南沿海地区的铁路货流量多于北方地区 C.运出量最大的省份是四川省 D.运入量最大的省份是广东省 解析:第(1)题,从图中代码显示的货运方向可知,①为三江平原商品粮基地,小麦靠南北向铁路向内地运输; ②处于鄱阳湖平原,向东的铁路应为浙赣线;③地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运输方式主要是西气东输管道;④是晋煤外运的大秦线。第(2)题,从箭头货运数量上判断,通过铁路向中东部地区运输的货物多于向西部地区运输的货物。 答案:(1)A(2)A 考点二中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交通网密度差异 东部运输网稠密,西部稀疏。 2.铁路运输 (1)线路格局:以北京为中心,京广线和陇海—兰新线为主干,构成大致呈五纵、三横的基本框架。 (2)主要南北向铁路干线:A京沪线、B京九线、C京广线、D焦柳线、E宝成—成昆线、京哈—沈大线。 (3)主要东西向铁路干线:①京包—包兰线,②陇海—兰新线,③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4)主要铁路枢纽:a包头、b郑州、c武汉、d宝鸡、e徐州、f株洲、g成都。 【点拨】亚欧大陆桥 亚欧大陆桥是指横跨亚欧大陆、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联运的运输方式。新亚欧大陆桥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等港口,比北线缩短行程3 000 km,时间缩短一半。

智能交通系统完整解决规划方案.docx

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

目录 一、概述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智能交通系统总体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必要性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目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智能交通系统整体架构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架构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主要子系统应用设计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高清卡口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高清电子警察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道路监控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信号灯控制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交通诱导和信息发布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6.智能公交系统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DOC)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与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分析和个人市场拓展规划

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分析和个人市场拓展规划 根据几日来对于公司课件的学习,以及网上资料的查阅,现将我对于智能交通系统(ITS)的市场分析以及个人市场拓展规划罗列如下: 第一部分: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分析一、市场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逐步发展成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在较完善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地面交通管理所建立的一种实时、准确、高效、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交通运输管理系统。它是充分发挥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潜力,提高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安全,缓解交通拥挤的有力措施。 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交通智能化取得长足发展。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为依托,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在交通运输动态信息采集和监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交通运行综合分析辅助决策和交通信息服务四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公路交通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协同使用和综合服务的新阶段。 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对城市建设的格局,尤其是对道路建设的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它要求城市道路建设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可以提高城市道路的等级水平。其次,智能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设可以影响城市的土地使用状况,减少道路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水平,扩大道路的容量。这样,和大量投资于道路建设来解决城市交通

问题来对比,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保持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了更多的空间。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立更加全面、高效的交通运输运行监测网络,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交通运输系统全网联动、协同使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在提升运行效率、服务公众出行方面取得明显突破。 长远来看,我国的智能交通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在交通运输的各个行业和环节得到广泛使用。但从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发展战略、路网建设规模、道路交通管理以及ITS在中国的研究和使用情况,在未来几年内,ITS主要使用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和城际交通这两个领域。“十二五”期间,中国在200个以上的大中型城市建立城市交通指挥中心。中心将集公安交通综合业务管理、视频监控、信号控制、交通信息检测、GPS车辆定位、通信调度指挥及交通信息发布等系统于一体,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和交通信息,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和最大的性能指标实现面向中等以上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门业务管理规范,科学组织交通,提高现有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实现交通管理现代化。在城际交通方面,伴随着中国高速公路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管理所需工程设施,特别是高速公路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需求量将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已实现了跨省区市高速公路的联网收费管理和跨省区市示范工程,未来将进一步实现跨省区市区域联网收费,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附件1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4年12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 (1) (一)发展成就 (1) (二)存在问题 (3) 二、发展要求 (3) (一)形势要求 (3) (二)需求分析 (6) 三、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四、主要任务 (13) (一)基础设施 (13) (二)运输服务 (15) (三)科技进步与信息化 (17) (四)绿色交通 (17) (五)安全与应急保障 (17) (六)全面深化改革 (17) 五、政策措施 (18) 附表: (20)

浙江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发展规划大纲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编制总体上要体现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要体现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战略举措的任务要求,体现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发展要求,体现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近远结合、突出重点,为指导“十三五”时期我省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从我省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各个领域总结“十二五”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有定量数据和典型案例支撑。总体评价“十二五”期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评价“十二五”期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调整、转变方式、改善民生、规划制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1、基础设施 重点分析“十二五”期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交通基础设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和建设及养护管理进展情况,各种运输方式营运总里程规模及等级结构优化情况,

智能交通系统

浅谈智能交通系统

————————————————————————————————作者:————————————————————————————————日期: 2

浅谈智能交通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简称ITS)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一、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 从国际上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历史来看,各国普遍认为起步于60-70年代的交通管理计算机化就是智能交通系统的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交通管理和交通工程逐步发展成为智能交通系统,但是智能交通系统与原来意义上的交通管理和交通该有着本质的区别,智能交通系统强调的是系统性、信息的交互性以及服务的广泛性,其核心技术是交通流理论、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系统工程等。 我国的ITS研究和实施起步较晚,90年带中期以来,在交通部的组织下,我国交通运输界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跟踪ITS技术,并取得了长足进步。我国政府在继续加快基础建设的同时,已提出将智能交通作为我国未来交通运输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有限领域予以重点支持。 1998年1月交通部扑住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单位为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在交通部的组织下,该中心承担了部重点科研项目“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开项目的研究,提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整体框架,为交通运输界提供指导性意见。在”十五“期间,由科学技术部牵头,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全国20余所高校和研究所参与的国家重大攻关项目”ITS体系框架“和”ITS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制定“已经通过国家坚定。这将为我国顺利实施ITS 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ITS能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政府部门的重视,已经产业化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国内一些公司也纷纷介入其中。这些公司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兴的IT 公司,一类是一直从事交通工程的公司。国内在ITS 领域的总体水平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缺乏在交通领域和信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没有实际ITS的经验,还没有成熟完善的系统可以应用于实际。总的来说,我国的ITS尚处在起步阶段,实际应应用的硬件设备大都采用国外的进口设备,以欧、美、日的产品为主,国内自主开发的系统仍出在使用阶段。 二、智能交通的应用 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建设一直处于国内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前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尤其是将在北京举行的2007年ITS世界大会和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这促使北京需要进一步全面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北京在智能交通方面建立几大应用系统。 1、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与服务系统 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是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支撑层,是连接其它9个应用系统的枢纽,负责全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信息的存贮、处理和发布,是北京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建设内容。该平台将于2007年之前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可以实现向政府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向社会公众提供多方式、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为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创造条件。 2、客运枢纽站运营调度管理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 北京动物园公共汽车枢纽站运营调度管理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示范工程已于2004年7月正式启用,实现了枢纽站内运营车辆的实时优化调度,是国内公共交通行业第一个拥有智能调度系统的大型综合性枢纽站。它的启用,能实现乘客的集中、立体化换乘,有效缓解周围一带的交通拥堵状况。 3、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与调度系统 公共电汽车区域运营组织调度将根本改变"一线一调"的传统调度方式。通过对区域内公交车进行统一组织和调度,提高公交线路的调配和服务能力,实现区域人员集中管理、车辆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全文 前言 ”十二五”时期,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交通运输也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国务院批准交通运输部的职责和工作要求, 我部组织编制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以保障和改进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运输行业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 积极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规划》包含了综合运输、公路交通、水路交通、民用航空、邮政服务以及城市客运管理等方面, 反映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提高运输服务水平, 加强养护管理, 强化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 构建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安全与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提高行业发展软实力等内容, 体现了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描绘了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蓝图, 提出了交通运输发展的行动纲领, 对”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纵观国际国内形势, 世情国情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 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 必须清醒地看到, 中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交通运输发展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趋势, 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加快交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大力发展现 代交通运输业。 第一节发展需求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增强交通运输保障 能力 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 GDP将年均增长7%, 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 外贸进出口将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预计到”十二五”末, 公路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00亿人、 300亿吨。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78亿吨。内河货运量达到38.5亿吨。民航客货运量分别达到4.5亿人、 900万吨。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在的基

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智能交通整体解决方案 1.智能交通建设目标 交通的本质是将“人、车、路”的内部要素进行相互关联,其结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内部要素之间的整合协同,还受地理环境、产业结构及社会环境等诸多外部环境的制约。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系统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如何有效的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交通系统高效运行的关键。基于此,智能交通的整体框架主要划分为物理感知层、软件应用平台及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的应用。其中,物理感知层主要是对交通状况和交通数据的感知采集;软件应用平台是将各感知终端的信息进行整合、转换处理,以支撑分析预警与优化管理的应用系统建设;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应用主要包括交通规划、交通监控、智能诱导、智能停车等应用系统。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视频监控、智能识别和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可管理空间、时间和范围,不断提升管理广度、深度和精细度,以达到以下4各目标: ?提高通行能力; ?减少交通事故; ?打击违章事件; ?出行信息服务; 智能交通整体应用框架图如下图1所示: 球机 ... 高清摄像机 ... 交通信号、诱导屏

2. 智能交通组成部分 智能交通整体系统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信号控制、视频监控、智能卡口、电子警察、信息采集和处理、信息发布和信息服务等板块。 2.1 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并非将各个子系统在数据和空间信息在物理上的简单堆砌,而是在数据层面实现真正的融合和统一,并基于这些统一的数据实现城市交通的综合管理职能,真正成为“无缝集成管理、综合信息分析”的应用平台。 通过整合集成各个子系统,集视频监控、事件检测、数据分析、诱导发布、违章记录为一体的先进交通综合控制平台。达到可视化智能管理与控制和管理决策辅助支持,实现常态下的日常综合交通管理和违章执法,以及面向事件的联动控制和应急处置具有系统监控功能、事件检测功能、交通诱导功能、电子警察功能、事故处理功能等。大幅提高交通网络的运行效率,有效地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 当一个事故或报警产生上报或者发生时,由监视模块负责向管理员工作站发出警报提示,之后根据事故的级别地点等在地里信息系统上标注出相应的信息,并根据相应规则标注出有效的监控摄像机、信号机、GPS警车、卡口等电子设备为综合指挥提供支持。同时根据相应的预案提出需要通知的相关人员名单,由管理员确认后对相关人员发出通知。之后,指挥决策者可以根据电子地图上反映的情况快速合理的部署解决方案。直至事件处理完成。整个操作过程都会有相应的日志记录,以便为以后更好的处理同类事件提供依据。 2.2 信号控制系统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管理系统的中枢,其管理和控制手段的优劣直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或疏通的效果。虽然城市道路交叉口信号控制有改善交通流秩序与保障安全的优点,但是若不能提供优化的控制,将会产生交通流停顿与拥堵的负面效果,会成为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 信号控制通常具有控制系统和网络发布控制指令,业务应用软件根据业务要求和规则提供现场及周边状况,与专业控制系统如“动态信号灯控制系统”联动发布控制指令,或者直接与技术信号设备如“特殊通道信号灯”联动发布控制指令。随着技术信号设备管理使用应用模型得以建议、验证和修正后,才会依据预案或是说方案,根据现场情况是说智能控制。 2.3视频监控系统 交通监控系统对摄像头实时采集交通路口信息,系统将传回的交通视频信息进行智能化提取和行为分析。根据城市监控区域的不同,根据不同的场景部署相应的采集设备。通常选择高清枪型网络摄像机对固定区域进行监视,选择高清至高云台摄像机作为至高点远距离大范围监控,或者高清高速球型网络摄像机

成都市新一代智能交通发展规划主要工作内容1

《成都市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规划》 一、主要研究内容 (一)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现状分析 在成都市交通运输现状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ffic System,简称:ITS)发展的现状,了解所建ITS系统的规模与功能,所用ITS技术的水平,挖掘所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尤其是区域、体制、部门、行业等各方面因素。有目的性地选取相关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成都交通运输系统现状、存在问题、对ITS的需求等方面。 (二)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需求分析 总结分析国内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管理的教训,借鉴分析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相关经验,规避普遍性问题,紧密结合成都市ITS的现状与特性,从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信息与诱导、紧急救援、城市公共交通等方面,梳理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需求。 (三)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战略规划 ITS发展战略是指在ITS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成都市ITS和交通发展本质规律的把握,结合成都市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等发展趋势,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出发,分析成都市ITS长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从而形成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制定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总体框架,提出系统总体逻辑和架构、系统建设路线选择、总体建设内容及近期、中期实施规划与远景展望等。 (四)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体系框架 ITS体系框架由用户服务定义、逻辑框架设计、物理框架设计和应用系统分析等四部分组成。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建设的总体框架进行具体描述,提出系统技术架构、分层结构和数据交换、管理模式、系统运行架构和系统总体构建方案和物理架构、系统建设技术条件等; 通过定义成都市ITS的系统结构,明确ITS与外界及ITS各组成部分间的信息交互和系统集成方式,为系统充分整合提供依据,并为ITS的系统规划、设计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划 以成都市ITS需求分析为基础,ITS发展战略为指导,ITS体系框架和服务体系为依据,制定成都市ITS发展规划。本规划将作为今后成都市ITS建设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 (1)总体规划。概括出成都市ITS的总体发展目标与总体建设内容; (2)分期规划。按照部门划分,分别提出成都市ITS发展的近期(5年以内)、中期(5-10年)、远期(10年以远)规划; (3)近中期重点项目规划。提出成都市各相关部门近中期重点实施的项目。 (六)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模式 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集成性进行论述,包括系统总体组成、各子系统的组成方案、通信网络方案、系统通信方案和数据接口(系统内部和外部的接口)、数据融合与挖掘技术集成、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集成技术等;提出智能交通系统数据中心建设的技术路线和集成模式,以及多式联运、公交优先、公众出行服务与应急救援联动模式。 (七)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标准 依据智能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ISO/TC204)、国家ITS标准化委员会关于ITS标准体系、标准要素集群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对成都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标准性进行论述,在车路协作、交通专用短程通信、基于先进信息技术的交通安全,基于新一代5.8G DSRC技术的车—路和车—车信息交互技术、ETC不停车收费等领域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体系。

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总结与展望

一、为什么要学交通规划 二、交通规划定义、分类与层次划分 三、交通规划的主体内容与一般程序 四、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与展望 五、《交通规划》课程特点与学习要求

对我国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认识 ——建国60周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及展望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回顾 ?城市交通规划存在问题 ?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展望 全永燊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2009年9月

现代交通规划学科发展历程(1949-2009) 孕育 建国初 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末 进入21世纪以来 创建 成熟 日臻完善 发展路径回顾 总结与展望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规划方法的进步 ?逐步摒弃了以经验判断和“只见局部,不见全局”的传统规划模式,开始运用综合交通系统理论与现代交通规划方法研究和编制城市交通规划 ?基于系统规划理论的交通建模技术逐步得到推广应用(北京1987年在TRIPS基础上构建北京交通规划模型,上海在EMME/2基础上构建 上海交通规划模型) ?逐渐开始了现代城市交通规划的实践,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先后开展了系统的城市交通规划

90年代中期——20世纪末交通规划的进展 背景 ?机动化进程加速,北京、上海、广州等一批特大城市开始进入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期,全国引发新一轮交通拥堵 ?南京、深圳、沈阳等中心城市也步入机动化成长期 ?交通需求总量激增,构成更为复杂 广州(1998)北京(1997)南宁(1998)

90年代中期——20世纪末交通规划的进展 交通规划研究 ?开始关注交通发展战略、交通政策、交通发展模式等重大问题 ?1995年,国家建设部会同世界银行举办的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北京宣言”,提出了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的规 划、建设和运行的“五项原则、四项标准、八项行动” ?1995年,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发布,城市交通规划逐渐步入科学化与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