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沈阳工学院校园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

学号:1510020147

姓名:严浩洲

指导教师:张初旭

引言 (3)

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 (4)

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 (4)

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 (5)

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 (5)

1.3.1扩样 (5)

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 (5)

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 (6)

1.5常用出行方式 (6)

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 (6)

2.1校园道路现状 (6)

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 (7)

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 (7)

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 (8)

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 (9)

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 (9)

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 (10)

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10)

4.公交站点布设 (14)

4.1公交首末站布设 (14)

4.1.1首末站布设原则 (14)

4.1.2线路首末站的选择 (14)

4.2公交中途停靠站点布设 (15)

4.2.1中途停靠站的布设原则 (15)

4.2.2校园公交站点布设 (15)

5校园公交车辆设计 (17)

5.1校园公交车辆选型 (17)

5.1.1公交车辆选型原则 (17)

5.1.2公交车辆选型 (17)

5.1.3所选车型的优点 (18)

6.个人小结 (19)

6.1实训内容总结 (19)

6.2实训心得 (19)

引言

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校园面积大,自然造成了学生、教工日常出行不便。“从宿舍区到最里面的教学区,步行至少要半个小时”较远的距离为很多学生造成了不便。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学内任教的老师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度提高下,许多老师开始购买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另一方面,大学生为节约时间,纷纷购买自行车充当代步工具。这种情况下,进入大学校园的车辆数量日益增加,加重了校园内部的交通压力。特别是上下课的校园交通高峰期,学生、自行车、汽车等都集中在校园内并不宽敞的道路上,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由于自行车数量和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车辆的停放以及保管问题也成了棘手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校园交通问题,提高校内居民的出行方便性,在沈阳工学院内设置校内公交车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沈阳工学院的校内出行情况、道路网现状,为工学院设计了一套校园公交方案,其包括校园公交线路规划、站点布设、车场布设、车辆配置和方案评价等五个方面。方案设计中,考虑了校内所有居民的出行特点,包括学生、教工职员等居住在校园内的人员,并统称为校内居民。由于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5%左右,所以,学生是本方案设计中考虑的主体。方案设计基于沈阳工校园建筑的目前现状,分析校内居民出行特点,即目前新建的校史馆、医务室和国际交流中心、新信息院建成等现状。若将来,学校这些建成后,则需重新进行校园出行情况调查,从而对本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

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

A--------- 西区

B--------- 东苑

C--------- 大门、信息楼、汽车4S店、校史馆以及体育场D--------- 经管楼、博学馆、艺术楼、新医务室

E--------- 机械楼、图书馆、艺术楼、能源楼

F---------东区宿舍

G-------- 食堂

H--------人工湖、鹿园、新信息楼等

I--------教师公寓

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

调查时间:2017年12月12日(周二)上午8:30-18:00

调查地点:机械楼艺术楼信息楼经管楼能源楼创新学院图书馆博学馆等调查对象:沈阳工学院校内居民,包括学生、教师职工等

调查内容: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到达时间、出发地点以及到达地点

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

1.3.1扩样

按比例在各学院调查人数,被调查总人数为100人,沈阳工学院常住师生越约10000人,则按照1:100进行扩样。

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

直达乘客量表

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

西区、教学楼、食堂、博学馆、图书馆、体育馆、宿舍等,未来东苑也将是主要出行目的地

1.5常用出行方式

步行、自行车

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

2.1校园道路现状

校园道路采用大体呈现方格网络式,布局严整、简洁、道路使用均衡,交通流可以较均匀分布在所有道路上,路网容量可以均衡利用。

校园道路网络结构如下图:

沈阳工学院道路网络图

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

①----------西区内部车道③-------------正门到圆形广场区路段

②-----------西南门进口到机械楼路段④-----------汽车4S店到大创路段⑤-----------大创到经管楼路段

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

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

3.1校园公交可行性分析

(1)道路条件

校内主要出行点分布在7.5m以上(双车道)宽度的道路沿线,因此校园目前的道路状况,已能够保障校内公交车双向、安全地行驶。但部分需要道路改造,如图书馆后到东区宿舍楼的道路,进而提升校园公交实施的可能性。

(2)交通需求

由上图可知,部分交通小区间的区间出行量较大,出行时间和出行距离较长,因此,校园公交能有效改善同学及教职工的按照不同出行目的而选择出行的情况,缩短其出行时间,提升出行的便捷性。因此,校内公交具有潜在的交通需求。

(3)环境效益

校园公交运行后,将减少道路上自行车、人行等相互交叉导致混乱的情况,减少道路交通冲突,提升校园交通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改善校园自行车停放和管理情况,有利于打造宁静和谐的校园环境。

3.2校园公共交通方式选择

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设有8个二级学院,有在校学生16000余人,教职工859人,主要分布于西区和东区宿舍,未来还将集中于东苑宿舍。因此,沈阳工学院可以以小城市公共交通方式为依据,选择校内公交方式。下表为不同规模的主要交通方式。

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

本校园公交规划方案依据以下原则设计:

(1)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校园公交的运行需考虑校园道路环境和人文环境,以保证校园公交的可行性。

(2)整体协调性原则

校园公交线网必须综合规划,组成一个整体。公交线网结构以校园道路网络结构为基础,公交线路与校内主要出行点相一致,公交车辆的外观与校园环境相协调。

(3)以人为本

公交线路设计要满足人性化要求,体现和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本的思想。无论是线路的走向还是站点的布置都应提高学生出行安全性、便捷性和舒适性为前提。

(4)校内交通有效承接

校园公交线路应与教学区、宿舍区、活动区、图书馆及其他人流集中的区域紧密衔接,并协调线路之间的客流集疏能力。

(5)符合线路指标要求

公交线网规划时,还应满足以下指标要求:线路长度在1KM—3KM范围内;平均站距在100m—200m范围内等。

3.4校园公交线网规划方案

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

沈阳工学院分为三个区域,有西区宿舍、主校区、东苑宿舍三个区域。校区

近似长方形,主要出发点和到达点分布在西区宿舍、东苑宿舍、正门、博学馆。

校内期望线分别是东西方向交通小区A—B,南北方向交通小区C—D,构成倒置

“凸”字形。如图所示:

因此,设置合理的交通换乘枢纽站也是交通规划的关键性因素。

公交网络示意图如下:

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

确定能够使公交车的基础道路网。公交车双向行驶,因此,需要道路宽至少7m,上文2.2.1节道路干路基本信息中已经分析校园内各路段的道路网情况。所以能够行驶公交车的基础路网如下图。

公交车的基础路网绘制图

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为了提高线路网的平均行车距离,降低线网的平均换乘系数。首先把出行量

最大的线路挑选出来,确定起讫点,优先设线,以保证设立的公交线路能覆盖这些出行需求最大的路段。

一个交通小区是否有必要设置起终点站要看区内总的发生量或吸引量是否达到设站标准。一般交通小区内的发生量、吸引量超过该交通小区线路中间站点的运载能力时,仅靠中间站点不能运送完成这些发生量、吸引量,则应在对应交通小区设置线路的设站标准,当某交通小区的发生量或吸引量超过此值时,需设起终点站。

(1)起讫点的选择

按照“逐条布设”的原则,确定公交优化线网,其线路走向与客流方法基本一致,并保证全服务的换乘次数少。由于沈阳工学院的建筑物分布情况和上述OD量表可知,西区宿舍向校区的出行量较大,15级学生总体出行需求都集中在此处,所以西区单独为一个站。图书馆前的广场区域的两边有能源教学楼和机械楼,所以学生出行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在图书馆广场区需设一个站点。东区宿舍楼和一二三食堂之间相距较近,故规划为一个站点,在学校的远期规划中,学校即将完成的东苑部分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出行需求,此处需要设置起讫站点。学校正门在平常的出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都需通过此门,故设为一次起讫站点。根据分析数据和以上调研将西区设为两次起讫点,东苑设为两次起讫点站(2017-2018第二学期起东苑交通发生量和吸引量将大大提高),学校正门设置一次起讫点站,博学馆与生命楼间设置一次起讫点站。

根据各线路直达乘客矩阵可知,应满足A-B小区、B-A小区、C-D小区、D-C小区,其中A-B小区单线设置两条、双线四条。因此,总设最短线路单线三条、双线六条。再根据各交通小区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确定各交通小区间的最短路线,根据各交通小区间换乘少、时间短的原则,A-B间各交通小区间的最短路线为A-E、E-F、F-G、G-D、D-B,即A-B间的最短路线为A-E-F-G-D-B。

根据以上方法同理,则第二条最短路线为A-C-G-D-B。第三条最短路线为C-E-I-H-F-D。如下图所示。

3.4.4线路完善与优化

在满足了主要客流流向上的客流需求后,需把所有主要居民出行发生和吸引点和联系起来,以完善公交线网。

各断面客流量与公交路线运载能力相比如下:

线路一:A小区到B小区 A--E--C--F--G--D--B

AE断面客流:AE+AC+AF+AG+AD+AB=29

(同理可得)EC断面客流:43

CF断面客流:51

FG断面客流:45

GD断面客流:37

DB断面客流:9

线路二:A--C--E--F--G--D--B

断面客流AC:31

CE:44

EF:50

FG:45

GD:37

DB:9

线路三:C--E--I--H--D

断面客流:CE:14 EI:23 IH:24 HD:21

此抽样数据按照1:100的比例扩样后,线路一与线路二的断面流量分别与1

C 的大小做比较,线路三的断面流量分别与与2C 做比较。

单条公交线路的运载能力:

当选公交选用中型单节车:w i i B K i N r R C ?????=1 =6.01111085.0100????? =5610

当选用节能电瓶车(接驳车):w i i B K i N r R C ?????=2 =2805

通过线路一的各断面客流量与1C 比较可得:各断面流量均小于运载能力,则线路一设置基本合理,能满足客运需求。

通过线路二的各断面客流量与1C 比较可得:断面流量均小于运载能力,则线路一设置基本合理,能满足客运需求。

通过线路一的各断面客流量与2C 比较可得:断面流量均小于运载能力,则线路一设置基本合理,能满足客运需求。

4.公交站点布设

4.1公交首末站布设

4.1.1首末站布设原则

起终点站址可作为公交线网规划的约束条件,也可在线路优化后,根据线路配置的车辆确定起终点站及其规模。一般的公交车站可以在线路确定以后,根据最优站距和车站长度等来确定。

约束条件,分为单条线路的约束条件和线网整体的约束条件两类。单条路线的约束条件有线长约束,非直线性约束,中转换乘次数约束,线路断面满载率修正与线路断面客流不均衡系数限制,线路站距约束;线网整体的约束条件有线网密度,乘客换乘系数,线网的车站服务面积率,居民出行时耗以及公交车辆保有量。

4.1.2线路首末站的选择

由于沈阳工学院的建筑物分布情况,西区宿舍向校区的出行量较大,15级学生总体出行需求都集中在此处,所以西区单独为一个站。图书馆前的广场区域的两边有能源教学楼和机械楼,所以学生出行有着较大的需求量,在图书馆广场区需设一个站点。东区宿舍楼和一二三食堂之间相距较近,故规划为一个站点,在学校的远期规划中,学校即将完成的东苑部分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出行需求,此处需要设置起讫站点。学校正门在平常的出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与学生都需通过此门,故设为一次起讫站点。根据分析数据和以上调研将西区设为起讫点,东苑设为起讫点站,学校正门设置一次起讫点站,博学馆与生命楼间设置一次起讫点站。

4.2公交中途停靠站点布设

4.2.1中途停靠站的布设原则

(1)中途站点应设置在公交线路沿途所经过的各主要客流集散点上。

(2)中途站站址宜选择在能按要求完成车辆的“停”和“行”两项任务的地方。

(3)站距选择:根据乘客出行需求、公交车辆的运营管理、道路系统和安全等影响因素,合理选择站距。

4.2.2校园公交站点布设

(1)-------西区宿舍

(2)------艺术楼与新体育馆之间

(3)------机械楼与图书馆之间

(4)------能源楼与新校史馆之间

(5)-----汽车厂房与创新学院之间

(6)-----二食堂与八号宿舍楼之间

(7)-----经管楼与一食堂之间

(8)-----博学馆与生命楼之间

(9) ---东苑

(10)----4S店

(11)-----信息楼与校史馆之间

(12)----汽车厂房与汽车4S店之间

(13)-----三食堂与七号宿舍楼之间

(14)-----一食堂与二食堂之间

(15)------经管楼正门

(16)------东区宿舍北

(17)------专家公寓

(18)------船钉广场与鹿园之间

(19)------新信息楼与新艺术楼之间

(20)------经管楼

(21)------博学馆

由最短路线及校园站点的布设可得,最终校园公共交通各站点的规划及最短线路共三条,即:

第一条,1-2-3-4-12-5-6-7-15-8-9;第二条1-10-12-5-14-7-20-21-9;第三条10-11-4-3-2-17-18-19-16-20-21。

5校园公交车辆设计

5.1校园公交车辆选型

5.1.1公交车辆选型原则

原则:

①公交线路的车辆配置,应与道路条件相适应;

②公交车辆的车型,应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③公交车的车型,应保证高峰期的客流需求;

校园公交车的车型选择应综合考虑校园的公交需求量和客流出行规律,校园公交线路中各线路的公交车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该线路的功能性质,所运输乘客的出行特点和校园道路的几何条件。

5.1.2公交车辆选型

综合各种因素考虑,校园标准车型为适合校园旧线的车身长度为7--10m 的640型单节公共汽车和适合新线的车身长度为3——4m的旅游观光汽车,如图:

新能源单节标准公交汽车

节能电瓶车

5.1.3所选车型的优点

(1)车辆的优点:640型单节公共汽车车身容量大,可以满足东西区沿线的较大的客流量,适合校园公交旧线路;车身长度3——4m的观光

旅游汽车容量满足新线路沿线的客流量的需求,适合校园规划的新线路;

(2)经济,绿色,环保:新型公交车辆采用电力,天然气等动力能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3)安全舒适:最高车速30km/h,保证行人与自行车的出行安全,避免校园交通事故。车型小,车辆行驶灵活,易于躲避;

(4)充电方便:途径的建筑,都有充电的地方。

6.个人小结

6.1实训内容总结

本次实训主要是针对沈阳工学院校内的公交线路规划。这需要我们将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难度很大,但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锻炼。在本次规划中涉及到了交通小区的划分、校内师生出行的OD调查表的设计、抽样调查、数据整理与分析、设计站点、线路设计与规划、公交车辆选择以及对目前校园道路现状分析等。

在交通小区的划分中我们主要根据河流、主干道路、以及区域性质等,如对西区的划分我们依据滨河河道,对东苑的划分是依据主干道路,对东区食堂的划分是根据他的性质。在抽样调查中,需要保证抽样的数据具有代表性,如我们在抽样的选择中将学校的七个院系以及图书馆与博学馆考虑在内,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在数据整理分析中将有效数据提取出来进行分析处理,如将出行的出发地点、到达地点、出发时间、到达时间等数据的提取分析处理。

我们将校园划分成了九个交通小区,设计21个站点,一共三条路线。将校园的道路充分利用起来,该公交线路网络基本覆盖了整个校区,可以充分满足师生的校内出行。而且我们设计的第三条线路,主要环绕东区运行,选用节能的观光电动汽车,可以在满足校内基本出行的同时还可以观光校园(该路线过人工湖、鹿园、船钉广场等地区)。

6.2实训心得

当实训任务下来后,我们都很兴奋,因为我们觉得这很容易,我还因此荣幸的当上了组长。当时认为不就是为学校设计条公交线路吗?学校就这么大,我们平时怎么走就怎么设计路线呗。在当老师详细说明任务后,才发现我们的天真。一条合理的线路背后,是需要很多数据来支撑的。而这些数据需要怎么去获取,获取之后需要怎么去处理,而处理后的数据又怎么融入实际中,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

因为我是组长,我得为我们的整个设计提供方向。需要使每一个组员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将设计的工作与内容分模块确立,使每个人协调工作,加大工作效率。而这些是我以前所体验不到的。还有在调查数据的过程中,如何将自己手中的调查表发放到被调查者手中,如何让被调查者真实的填写数据等,这些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学问。

在整个线路的设计过程中,让我知道了有些事不能纸上谈兵。只有自己去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只有自己动手去做,才能体会其中的不易。

1交通工程的设计说明书(施工图的设计)

交通工程设计说明书 1 工程概述 空港大道南起黄石东路,连接现状云城西路,北至106国道,全长约6公里。 本项目为空港大道(黄石东路-109国道)工程北段,工程南起于规划七路地铁检修段下沉道路,北止于106国道。主线长337.074m,城市主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6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3.5m,双向8车道;左辅道长384.171m,右辅道长397.542m,城市次干道标准,设计速度为40km/h,,道路标准红线宽度为45.6m,双向4车道。 项目地理位置图 2 本次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 3、《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 4、《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 5、《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 24722-2009。 6、《道路预成形标线带》GB/T 24717-2009。 7、《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GB/T3190-2008。 8、《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1部分:一般要求》GB/T 3880.1-2006。 9、《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2部分:力学性能》GB/T 3880.2-2006。 10、《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第3部分:尺寸偏差》GB/T 3880.3-2006。 11、《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12、《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12。 13、《道路交通信号灯》GB 14887-2003。 14、《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06。 15、《人行横道信号灯设置规范》GA/T851-2009。 16、《广州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设计技术指引》 17、《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1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2004。 19、《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 23827-2009。 2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21、《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 50647-2011。 2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23、《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 50688-2011。 24、《公路养护安全作业规程》JTG H30-2015。 3 交通标线 3.1 设计原则 1、各标线的设置应符合《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5768.3-2009)的要求。 2、标线用于管制和引导交通,应具有鲜明的确认效果。标线设置在路面上,应具有附着力强、经久耐磨、使用寿命长、耐候牲好、抗污染、抗变色等性能。同时,标线还应具有施工时干燥迅速、施工方便、安全性能好等性能。在夜间,标线应具有良好反光效果,对行驶车辆的诱导有重要作用。 3、除减速标线外,一般热熔型涂料的冷膜厚度为1.8±0.2mm。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成绩 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系 课程设计 课程名称:交通规划 专业:交通工程 班级:0802 学号:U200815144 姓名:袁波 指导教师:邹志云 职称:教授 日期:2011.01.01

目录 1 设计概述 (1) 1.1 课程背景介绍 (1) 1.2 设计目的与要求 (1) 1.2.1 设计目的 (1) 1.2.2 设计要求 (1) 1.3 设计资料 (2) 1.3.1 A市基本资料 (2) 1.3.2 A市出行调查资料 (3) 1.3.3 出行调查成果 (4) 1.3.4 未来出行分布增长率 (4) 2 资料数据处理 (5) 2.1 路网简化 (5) 2.2 交通分区......................................................................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交通需求预测 (5) 3.1 交通生成预测 (6) 3.2 交通分布预测 (6) 3.2.1 全日出行分布 (6) 3.2.2 公共交通出行分布 (12) 3.4 交通分配预测 (13) 4 附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设计概述 1.1 课程背景介绍 交通规划,是指根据特定交通系统的现状与特征,用科学的方法预测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的发展趋势及交通需求发展对交通系统交通供给的要求,确定特定时期交通供给的建设任务、建设规模及交通系统的管理模式、控制方法,以达到交通系统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之间的平衡,实现交通系统的安全、畅通、节能、环保的目的。 根据交通规划涉及的交通系统性质及行业特征,往往可将交通规划分为两大类型:区域交通系统规划与城市交通系统规划。 作为《交通规划》课程的实践部分,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是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不错的平台,从中,学生可以更加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思考专业上相关知识在应用实践的问题,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此环节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 1.2 设计目的与要求 1.2.1 设计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对《城市交通规划》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模型与方法得到全面的复习与巩固,并且能在系统总结和综合运用本课程专业知识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掌握和熟悉城市交通规划预测的操作程序和具体方法,从而为毕业设计和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训练学生严谨求实、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2.2 设计要求 运用《交通规划》课程所学知识,规划A城市路网,并提交设计成果,设 计成果应包括: 设计计算说明书:包括设计步骤、计算过程、说明简图、计算表格; 图纸(图幅:297×420mm): 未来出行分布(期望线) 未来路网流量分配图; 未来路网规划设计方案图。

道路设计说明书模板

说明书一、概述 1.1 项目概况 务川县大坪镇电厂至官学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是电厂至官学之间重要的通村公路。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沿线居民日常出行和生产生活物资运输条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务川县公路网结构,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该公路路路线平、纵标准按农村公路,路基宽度4.5米(路基横断面布置为:左侧0.5米土路肩+3.5米(路面铺筑宽度)+右侧0.5米土路肩)。本次测量起点里程K0+000,位于务川县大坪镇黄洋村,起点电厂,经陈家山,终点至官学,里程为K7+840.761,共计7.840公里。 1.2 设计依据 1.我公司与务川县交通运输局签订的《务川县大坪镇“十三五”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施工图设计设计合同》; 2.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行农村公路建设“七公开”制度的意见及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意见——交公路发【2015】73号; 3.《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部分);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范、规程以及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等; 5. 有关规划、地方人民政府的要求和意见。 6. 交通部《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7.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文件《贵州省通村油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试行)》黔交建设【2011】49号; 8.贵州省交通运输厅文件《关于落实农村公路建设六个同步实施要求的通知》黔交建设【2014】69号; 9.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工程技术导则(试行)》; 10. 贵州省公路局文件《贵州省“十三五”农村公路前期工作及设计要求》(征求意见稿); 11.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文件《关于遵义市“十三五”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施工图简化设计标准格式的通知》(遵义市发交【2015】141号)。 1.3 设计采用的技术规范 1)道路部分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 17 D13-02-2013); (3)《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4)《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5)《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GB5786-2009); (6)《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2)桥梁工程 (1)《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D62-2004);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5)《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 B02-01-2008)。 1.4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 (1)《关于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交公路发〔2004〕372号); (2)《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交通部令2006年第3号); (3)《贵州省公路条列》和《贵州省通村油路改造工程管理办法(试行)》(黔交建设〔2011〕49号); (4)贵州省交通运输厅《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工程技术导则(试行)》; (5)遵义市交通运输局文件《关于遵义市“十三五”撤并建制村硬化路施工图简化设计标准格式的通知》(遵义市发交【2015】141号)。 1.5测设经过 铁二院成都分院公司承接勘察设计任务之后,立即成立了项目处,制定了施工图测设《勘察设计作业指导书》,同时按规范、合同要求进行各项测设工作。本项目为务川县大坪镇电厂至官学撤并建制村硬化路,全长7.840Km。于2016年3月上旬完成外业测量工作,同时对施工图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 办法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建城[2010]13号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

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 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第七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 第八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系,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考虑城市应急交通建设需要,处理好长远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保障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第九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规划期限,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 第十条 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地域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编制范围相一致。 第十一条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调查分析:以调查为依据,评估城市交通现状,分析交通存在的问题,构建交通战略分析模型。

盱眙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

盱眙县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 第一节现状分析 1.现状人口规模 盱眙县地处淮河下游,洪泽湖南岸,总面积2483平方公里,人均国土面积列江苏省各县(市)之首。辖14镇5乡,257个行政村(居),总人口74万,境内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淮河流经境内,北部濒临洪泽湖,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之称。盱眙县总面积2430平方千米,人口80万。 2.用地规模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西部,淮安市南端;东与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北与洪泽县、泗洪县接壤。宁淮、宁宿徐两条高速过境穿越三分之二的乡镇,到南京只需45分钟,已融入南京一小时经济圈,距省内其他大中城市都在2小时左右,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成为苏北地区重要的交通中转和枢纽。镇域现状土地利用总面积159,900亩:其中耕地49,389亩(不含规划区耕地),人均耕地2.68亩(不含城区人口)。镇域现状建设用地2,405.88公顷(包括县城用地),人均建设用地207.7平方米/人(含城区人口)。其中盱城镇郊区现状建设用地607.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330.3平方米/人。道路交通用地172.4亩。 3.用地布局特点 布局上,采取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村庄选址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便于农村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4.道路现状分析 盱眙县交通发达,宁连高速公路南北穿过,宁宿徐高速自东南向西北通过,另外还有宁连一级公路、G205、S121、S331等国省道从该县经过;以盱城镇为中心到各乡镇都有公路连通,路况良好,交通十分方便。 5.道路系统存在问题 ⑴、盱城现状道路网主干道呈田字状,次干路与支路在老城很不规则,东部经济开发区呈方格状。 ⑵、有些路面还有待提高等级,行道和绿化尚待配套。 ⑶、老城区山地多,道路网少,密度低,只有主干路和支路,没有次干路。 ⑷、新城区主干路形成,次干路、支路很少。 ⑸、缺少固定停车场。路网体系的完整性相对较弱,多不规则交叉口和断头路,路网均质性差。 第二节规划思路 加强对道路的改建,使得道路更加的通达。对道路的交叉口进行设置,多使用环形交叉口。街道的绿化率有待提高,加强老城区道路建设,增加道路网,完善支路建设。 第三节主要设计指标 1.道路红线宽度 城市主干道道路红线宽40、30米;城市次干道道路红线宽24、20米;城市支路道路红线宽16、12、9米。

交通规划 设计说明书

沈阳工学院校园交通规划设计说明书 学号:1510020147 姓名:严浩洲 指导教师:张初旭

引言 (3) 1.校园出行调查与数据分析 (4) 1.1沈阳工学院交通区划分 (4) 1.2校内居民出行OD调查 (5) 1.3出行调查数据分析 (5) 1.3.1扩样 (5) 1.3.2调查日出行OD分布 (5) 1.4校内主要出行目的地 (6) 1.5常用出行方式 (6) 2.校园道路与交通现状分析 (6) 2.1校园道路现状 (6) 2.2.1道路干路基本信息 (7) 2.2校园交通现状分析 (7) 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 (8) 3.3校园公交线网规划原则 (9) 3.4.1确定公交线网结构类型 (9) 3.4.2确定基础道路网络 (10) 3.4.3沿主要客流方向开线 (10) 4.公交站点布设 (14) 4.1公交首末站布设 (14) 4.1.1首末站布设原则 (14) 4.1.2线路首末站的选择 (14) 4.2公交中途停靠站点布设 (15) 4.2.1中途停靠站的布设原则 (15) 4.2.2校园公交站点布设 (15) 5校园公交车辆设计 (17) 5.1校园公交车辆选型 (17) 5.1.1公交车辆选型原则 (17) 5.1.2公交车辆选型 (17) 5.1.3所选车型的优点 (18) 6.个人小结 (19) 6.1实训内容总结 (19) 6.2实训心得 (19)

引言 沈阳工学院占地约1092亩,校园主要包括: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公共生活区、科技园区等五个区。校园面积大,自然造成了学生、教工日常出行不便。“从宿舍区到最里面的教学区,步行至少要半个小时”较远的距离为很多学生造成了不便。 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大学内任教的老师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度提高下,许多老师开始购买小轿车作为代步工具。另一方面,大学生为节约时间,纷纷购买自行车充当代步工具。这种情况下,进入大学校园的车辆数量日益增加,加重了校园内部的交通压力。特别是上下课的校园交通高峰期,学生、自行车、汽车等都集中在校园内并不宽敞的道路上,极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或者交通堵塞。由于自行车数量和汽车数量的大幅度增加,车辆的停放以及保管问题也成了棘手的问题。因此,为了解决校园交通问题,提高校内居民的出行方便性,在沈阳工学院内设置校内公交车是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沈阳工学院的校内出行情况、道路网现状,为工学院设计了一套校园公交方案,其包括校园公交线路规划、站点布设、车场布设、车辆配置和方案评价等五个方面。方案设计中,考虑了校内所有居民的出行特点,包括学生、教工职员等居住在校园内的人员,并统称为校内居民。由于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5%左右,所以,学生是本方案设计中考虑的主体。方案设计基于沈阳工校园建筑的目前现状,分析校内居民出行特点,即目前新建的校史馆、医务室和国际交流中心、新信息院建成等现状。若将来,学校这些建成后,则需重新进行校园出行情况调查,从而对本设计方案进行调整。

武汉综合交通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交通现状及存在问题 (1) 一、交通现状 (1) (一)对外交通 (1) 1、航空 (1) 2、铁路 (1) 3、公路 (3) 4、水运 (3) (二)城市交通 (3) 1、交通需求 (3) 2、道路系统 (5) 3、公共交通 (5) 4、停车设施 (6) 二、存在问题及分析 (6) (一)交通枢纽地位下降 (6) 1、现代交通的发展弱化了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 (7) 2、区域交通设施发展滞后 (7) 3、交通产业化发展不足 (8) (二)交通与土地利用缺乏互动 (8) 1、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系统性不足 (9) 2、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的交通影响分析 (10) (三)中心区交通拥堵现象加剧,过江交通依然紧 (10) 1、多轴向的向心性交通体系的组织作用 (11) 2、三镇功能分工明晰带来的消极交通量的增长 (12) 3、独特的城市形态导致城市交通流集中化 (12) (四)公共交通发展缓慢 (12)

1、公交线网结构不合理带来公交效率的下降 (13) 2、公交整体投入不足,大容量快速公交建设缺乏资金保障 (13) (五)交通建设没有充分考虑以人为本 (13) 1、道路设计与建设没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13) 2、非机动交通安全可靠性不高 (14) 3、有限的交通资源未能得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 (14) 4、交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4) (六)交通整体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 (14) 1、与国先进大城市相比,交通建设投入重不足 (15) 2、与迅猛增长的交通需求相比,交通设施建设属滞后模式 (15) 第二章交通需求发展分析 (16) 一、机动车拥有量预测 (16) (一)预测法与模型 (16) 1、时间序列外推法 (16) 2、弹性系数法 (16) 3、多元回归模型 (16) (二)预测前提和条件 (16) 1、人口规模 (16) 2、GDP规模 (17) 3、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 (17) 4、相关政策 (17) (三)各类型车辆拥有量预测 (17) 1、摩托车 (17) 2、客货车及其它车辆 (18) (四)预测结论 (18) 二、居民出行强度与式结构 (19) (一)居民出行强度 (19) (二)居民出行式结构 (19)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

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 (简本) 佛山市规划局 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背景和过程 (1) 第二章 目标和策略 (2) 第三章 加强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 第四章 持续道路网络建设 (5) 第五章 推进轨道交通建设 (8) 第六章 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发展 (10) 第七章 构筑一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 (12) 第八章 引导货运交通发展 (13) 第九章 协调停车设施供应 (14) 第十章 加强交通需求管理 (15) 第十一章 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空间 (16) 第十二章 加强交通管理 (17) 第十三章 加强交通环境的保护 (18) 第十四章 近期行动与保障措施 (19) 附图

第一章背景和过程 一、规划背景 在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广佛都市圈初步形成以及珠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佛山市既有交通体系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实现佛山市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目标,佛山市迫切需要大力构筑与区域合作、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此,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市规划局会同市交通局组织编制“佛山市综合交通规划”。规划范围为全市域,面积约3848km2,重点研究区域为“2+5组团”,面积约1913 km2。规划年限近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 本次规划工作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围绕珠三角区域融合和广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研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整合;二是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出一体化发展目标,明确城市交通方式和结构,制定一体化发展政策;三是合理安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四是提出交通近期建设计划和实施时序,制定统一的行动计划。 二、工作过程 第一阶段: 2007年4月-2007年12月,开展全市综合交通调查并制定初步规划方案。调查涉及交通需求、供应和运行各方面,包括覆盖全市所有740个村(居)的居民出行入户调查,抽样3.7万户,14.7万人。在此基础上完成初步方案编制,并于2007年12月向市政府进行专题汇报。 第二阶段: 2008年1月-2008年3月,在初步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交通发展战略及干线路网、轨道网、公交、交通管理等专项方案,形成中期规划成果,期间三轮征求市、区各部门及周边城市的意见。中期成果于2008年3月经专家咨询会评审通过。 第三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1月,修改完善中期成果,重点落实高等级道路方案与各组团及外围城镇的主次干道网络、公交场站和线网等专项规划方案,期间多次走访搜集各部门及各区、街道、镇的意见,对规划方案进行反复修改完善,确保方案的可实施性和操作性。2008年11月形成本次送审成果。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录 序言 (1) 1. 总则 (1) 1.1. 目的 (1) 1.2. 作用 (1) 1.3. 编制原则 (1) 1.4. 规划范围与期限 (2) 2. 工作阶段与要求 (2) 2.1. 工作阶段 (2) 2.2. 工作要求 (2) 3. 规划内容 (3) 3.1. 交通发展战略 (3) 3.2. 综合交通体系组织 (3) 3.3. 对外交通系统 (4) 3.4. 城市道路系统 (4) 3.5. 公共交通系统 (5) 3.6. 步行与自行车系统 (5) 3.7. 客运枢纽 (5) 3.8. 城市停车系统 (6) 3.9. 货运系统 (6) 3.10. 交通管理与交通信息化 (6) 3.11. 近期规划 (6) 3.12.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 4. 技术要点 (7) 4.1. 现状调研 (7) 4.2. 交通调查 (8) 4.3. 现状分析 (10) 4.4. 需求分析 (11) 4.5. 方案制定 (13) 4.6. 方案评价 (13) 4.7. 强制性内容 (13) 5. 成果要求 (14) 5.1. 成果形式 (14) 5.2. 规划文本 (14) 5.3. 规划说明书 (15) 5.4. 规划图纸 (16) 5.5. 基础资料汇编 (17)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序言 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明确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定位及作用,规定了编制的基本要求、主要编制内容、规划成果组成,以及编制管理与审查制度。为了指导各城市做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 本《导则》提出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目的、原则、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及编制程序,并明确了规划成果形式和要求。 1.总则 1.1.目的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旨在科学配置交通资源,发展绿色交通,合理安排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统筹城市内外、客货、近远期交通发展,形成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1.2.作用 1.2.1.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市综合 交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 1.2.2.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各子系统规划的依据,对外交通、 道路、公共交通、步行与自行车交通、交通枢纽、停车、交通管理、交通信息化建设等子系统规划及近期规划应符合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1.3.编制原则 1.3.1.应以建设集约化城市和节约型社会为目标,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资源节 约、环境友好、社会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 1.3. 2.应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优化交通模式与土地使用的关 系,统筹各交通子系统协调发展。

交通规划课程设计报告书

城建学院 《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 《城市交通规划》 题目: 某地区交通需求预测 专业: 交通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开始时间: 2013 年06月 24 日 完成时间: 2013 年 06 月28 日 课程设计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河南城建学院《城市交通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目录 1.设计任务 (1) 2.设计方案的拟定及说明 (2) 3. 交通生成预测 (3) 3.1交通生成总量预测 (3) 3.2发生与吸引预测 (4) 4.交通分布预测 (8) 4.1理论知识 (8) 4.2计算过程 (9) 5.交通方式划分 (14) 5.1换算基础资料 (14) 5.2计算过程 (15) 5.3划分结果 (15) 6.交通分配预测 (16) 6.1理论知识 (16) 6.2计算过程 (16) 6.3预测结果 (21) 7.设计小结 (22) 7.1设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2) 7.2对城市交通规划及交通需求预测的认识及看法 (22) 7.3设计收获及感想体会 (22) 参考文献 (24)

1.设计任务 首先对任务书中提供的数据进行交通现状分析;然后选用原单位法、增长率法或交叉分类法对出行产生和吸引进行预测;接下来采用增长系数法或重力模型法对交通分布进行预测;对于交通方式划分只需按照提供的出行比例等相关数据将出行转化为标准交通量(单位:pcu );最后的交通分配预测可以选择最短路法或多路径交通分配法进行。 1、交通现状分析; 2、出行产生和吸引预测; (1)交通生成总量的预测 可供选择的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或者利用研究对象地区过去的交通量或经济指标等的趋势法和回归分析法。 (2)发生与吸引预测: 可供选择的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等。 3、交通分布预测; 利用调查的现状交通数据,任选一种方法:平均增长系数法(设定收敛标准 %3=ε)、底特律法(设定收敛标准%3=ε)、福莱特法(设定收敛标准%3=ε)、 无约束重力模型法并计算未来时段的分布交通量。 4、交通方式划分; 按照提供的出行比例等相关数据将出行转化为标准交通量(单位:pcu ) 5、交通分配预测; 采用非平衡模型中的一种。 6、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新都道路交通规划说明书

道路交通规划 一、现状概况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现状概况 1、铁路运输现状 宝成铁路线沿城区西侧穿过,在城区内有一货运站。 2、道路现状 (1)新都片区与中心城区已连接的通道有: 成绵咼速公路(GO40),大件路(S103)。其中成绵咼速路在城区有一立交,引道连接新都大道,下高速后便捷快速地到达新都城区中心。 新都城区联系周边乡镇的县道: 新犀路(XA37连接新都城区一斑竹园镇一竹友镇一新繁镇一郫县城区; 竹新路(XA21连接新都城区一军屯镇; 新石路(XA02连接新都城区一泰新镇一石板滩镇; 新新路(XN15新都城区一马家镇一新繁镇。 (2)城区内现状道路有: 老川陕路在三河镇接大件路向北穿越城区,出城时合入大件路;南北向的道路还有道路条件较好的蜀龙大道、主干南二路;东西向道路有电子路、南一路、南二路、海都路。 3、交通现状 (1)新都现状交通主要是向南与中心城及向北与青白江、绵阳市之间进行交换,其交通流向表现为南北向流量比较大,主要集中在大件路、老川陕路和成绵高速路上。其次是东西向交通流,集中在新新路和新石路上,沟通西部的马家镇、新繁镇和东部的泰新镇、石板滩镇。 新都区的机动车保有量增加明显,平均年增长率为27%(数据来源于《成 都市中心城快速路系统实施规划》)。从车型结构比例上得出摩托车占绝对优势,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2)城区内现有客运站3个,分别为鹏程运业有限公司所属的新都汽车中心站、联运总公司所属的新都客运站、省运输公司汽车站。

(3)城区现有货运站场一处,在新都火车站附近。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随着城市化进程,原规划的过境路已融入城区中心成为城市道路。交 通功能不明确,过境交通困难,绕行距离大。 (2)进出口通道缺乏,目前只有两条道路联系中心城。 (3)原来修建的成绵高速公路和大件路收费站几乎都在城区内,严重影响城区与中心城的联系,阻碍城区发展。 (4)老城区部分地段路网密度不够,交通组织混乱,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宝光寺和桂湖公园的历史文化气氛。 (5)新城区路网密度不够,分布不均匀,尤其是支路建设不足。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一)总目标 综合交通的总体目标是:以高效率的道路网为骨架,以铁路运输辅助,建设高水平的运输物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形成道路交通和轨道交通相辅相成的客运枢纽。 (二)策略 1、建设现代化对外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充分发挥片区内铁路、公路并存的优势,建设相应的运输物流,互为补充,灵活调配,提高整体运输效率和经济效益。 2、加强对外交通主通道、主枢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干线运输的承载能力和通过能力。 3、建设以主干路为主的区域交通格局,保持新老城区的便捷联系。增加与中心城通道连接,将中心城的经济流吸引入片区。 4、支持城市用地TOD莫式开发,在地铁站点周围形成各级组团中心。结合地铁交通站点布设公交首末站,形成有轨交通和常规公交的快速转换。 5、合理配建交通附属设施,采用社会停车场和小区停车位部分对外开放相结合的方

道路说明书

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1、概述 根据《白城市老城区综合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提出的发展建设要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人民环境,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生态城的“四城联创”工作,结合老城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 此次老城区综合改造工程分为洮北区和经济开发区两大改造区域,洮北区区域主要指东至辽北路、红旗街、南至胜利路,西至幸福街,北至民主路区域;经济开发区区域冬至幸福街,南至辽北路,北至民主路,西至图乌公路区域。 2、道路现状 现状对外交通:主要为洮白公路、图乌公路(302国道)、207省道及长白公路。 铁路:主要为平齐铁路和长白铁路。 新华路现有状况 新华路(K0+000~K2+714.525) ,路线长度为2714.525米。二、气候、地质条件 1、测设经过 我公司于2016年1月上旬对本项目进行了必要的外业调查,搜集到了详实可靠的调查资料。在勘测过程中,我公司派出以测设室主任为组长,资深技术顾问及各专业工程师为组员的勘测队伍,利用水准仪和RTK对全线高程和平面数据进行采集,对该路进行了详细调查。在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提出了最终的设计方案。 内业设计过程中,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合理地采用技术指标,利用Card/1、CAD等国内外先进的软件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坚持“质量第一,诚实守信”的设计理念,严格按照的质量管理目标,层层把关,确保设计质量。 2、工程地质资料 2.1、地形地貌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东南与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接壤;南与松原市的长岭县比邻。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相连;北、东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隔江相望。全市南北长230公里,东西宽211公里,总面积25685平方公里。 白城境内的地形地貌,属于大兴安岭东麓与松辽平原西段过渡地带,由北西向南东的地貌,基本以低山—丘陵—台地—扇形地、平原,呈阶梯状由大兴安岭隆起带向松辽盆地边缘阶变,分区比较明显。 白城市区地势基本平坦,北西较高,南东较低,海拔高程为142.0-197.0米,地面坡度接近千分之二。 2.2、气象特征 白城位于松辽平原的西段,地处欧亚大陆中纬度内陆,属大陆性寒温带季风气候,尤以春秋两季风为甚,西北风较为盛行,历史上最大风速25.0米/秒。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干燥。年均日照时数2919.4小时,多年平均气温5.3℃,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90年一月份-38.1℃,无霜期一般在160天左右。历史上降水量最大年份为1957年全年降水量为800.7mm,一般全年的降水量集中在6、7、8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均降水量为407.9mm。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作为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迅速,综合交通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布局和结构得到改善,设施装备水平较大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但从总体上看,交通运输仍然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任务,需要加快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满足经济社会对运输的总需求。为明确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交通运输资源,发挥综合交通的整体优势,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 综合交通网涵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通过在地理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有机组合、衔接,形成网络布局,构成了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构建一体化整体最优的综合交通系统为目标,遵循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地理特征,对各种运输方式按照其经济技术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突出各种运输方式优化、衔接和协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网络总体规模及构成、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方案,以及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从局部最优上升到整体最优,进而提高我国交通系统的整体效率和综合效益. 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的总体规划,是指导各种运输方式布局和发展规划的依据。本规划已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能源、工业等相关规划进行了衔接,今后,将根据交通运输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本规划有关内容进行修订和调整。 一、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著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

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供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略) 第二章规划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一、规划目的 城市公共交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科学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XX县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城市人口、土地性质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区域的扩大和城市居住小区的新建和扩建,城市交通需求量将有较大增长,居民对城市路网结构与城市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的要求将近一步提高,机动化交通出行需求显著增强,居民出行有向个体化交通出行发展的趋势,城市道路交通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交通环境日益恶化。因此,改善城市交通秩序,不仅要努力提高供给容量,适度限制需求总量,更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从根本上改善和优化交通系统结构。 为适应XX县XX的发展需要和保证人民群众出行需求,进行本次XX县XX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希望通过本次专项规划能更好的与镇区发展的要求和变化相结合,科学合理地调整镇区公共交通结构,客观准确地分析出镇区公共交通发展的趋势,以不断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编制XX公共交通专项规划的目的是:通过积极发展XX公共交通事业,规范营运秩序,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水平,解决镇区客运市场混乱、交通拥堵的状况,方便广大居民出行,保障从业人员和广大乘客的合法权益,增强镇区综合服务功能,以树立XX县XX的对外良好形象。 二、规划的基本思路 为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及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要求,切实贯彻“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交通政策,合理布设换乘枢纽与营运路线,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交出行需求,形成更加安全、畅通、快捷、舒适、节能、环保、经济、科学的优良公共交通体系,逐步缓解XX交通压力和改善交通环境。塑造合理的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实现XX县XX客运交通与用地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交通规划的几点思考

综合交通规划的几点思 考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关于综合交通规划的几点思考 综合作为引领交通运输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应当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综合交通提出的新要求,转变规划编制理念,找准规划切入点,把握好规划着力点,确保通过规划的实施,实现交通运输新的跨越式发展。 一、关于规划编制理念 规划编制理念,是规划编制的思想基础。我国现实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综合交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与以往相比已大不相司,要增强综合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发挥综合应有的作用,规划编制理念必须与时俱进。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编制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处于物质产品短缺状态,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往往放在解决物质产品的短缺上,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如何增加物质产品的产量及为此要建设多少项目、增加多少投入等,“以物为本’’的特征比较明显,对如何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较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落脚点也在于以人为本,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要以切实改善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交通运输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手段,交通运输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快速、高效、安全的运输服务,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因此,综合的编制首先就要着眼于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满足交通运输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改变“量力而行’’的规划编制理念 规划作为对未来的一种谋划和展望,既要兼顾当前,更要着眼长远,为长远发展留足余地。交通运输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规划的编制,更应打破“量力而行’’理念的禁锢,突出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应当在全面分析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交通运输各方面的发展进行前瞻性、

地下停车场交通规划诱导设计说明

地下停车场交通规划诱导设计说明 一、设计内容:根据地下停车场设计图而定。二、时间目的:停车场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作用:1、确保完全不熟悉该停车场内部结构和地理环境情况的驾驶员进入车场后,在交通标志,标线等交通设施的引导下,快速、准确、顺利地抵达目地的。2、地下停车场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驾驶员能快速、准确地读懂标志内容,看清地面标线的导向,提前作出相应的判断。3、地下停车场在障碍物较多,通道狭窄,视线距离有限的情况下,能在各种交通标志、立面标记、地面标线的警示作用下安全行驶,杜绝和减少不必要的交通事故或车辆损伤,提高车场的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 三、设计依据1、根据国家《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标准,文号GB5768 —1999。2、依据业主提供的车场设计平面图和调查的资料。四、设计原则: 1、车位标准:豪华车车位:2500-3000×6000mm 标准车车位:2300-2500×5000mm 小型车车位:1800-2000×4000mm 2、地面标线:地面标线:车道分道线和箭头统称为地面标线。其作用是管制和引导交通,规距车辆的摆放,与交通标志配合使用。按国家标准分道线为黄色,停车位线、箭头为白色。设计宽度为150mm,厚度为 1.5mm。地面标线的使用特性主要表现在:无论白天和黑夜都有良好的可视性,与路面附着力强,结力高,耐磨性好,价位适度。根据该停车场特点,设计建议采用热熔反光道路标线。热熔反光道路标线是采用热熔标线涂料,加入玻璃微珠后制成的,具有昼

夜可视性好,与地面粘结力强,耐磨性好,经久耐用等特点。停车场使用有效期可达5 年以上(使用寿命是其它标线的5-8 倍),是目前国内外道路普遍使用的标线涂料。热熔反光标线操作工序:清扫施工场地——放样——检验——涂底漆——涂敷——修整——检验——完成标线检验标准:线形美观、表面平整、光滑、玻璃微珠 洒布均匀。热材料的选择:涂料选用涂料厂热熔涂料。执行标准:JT/T280—1995《路面标线涂料》,玻璃微珠选用1—2 号。 3、交通标志;交通标志是直接向驾驶人员提供行驶路线的设施。其设计主要遵循下例原则:⑴、给驾驶人员提供正确、及时的道路信息。⑵、避免信息量的过载或不连续性。⑶、视读效果好,清晰、美观、耐用。根据该停车场的具体情况和国家相关标准之规定,交通标志规格尺寸均采用国标中最小号规格,即:禁令标志为 △700mm;警告、指示标志为Ф600mm;指路标志按汉字高 25~30mm 来确定版面尺寸,规格为尺寸800 ×400mm.这样,确保驾驶人员在行驶中能快速、清晰地读版面内容。标志板的使用效果好坏及时间期限取决于版面反光膜材料的选择和生产工艺的规范。本设计中,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美国3M 公司工程反光膜作为反光材料,底板采用 1.0mm 后的铝塑板,经下料、打磨、砂洗、烘干、刻膜、检验等标准操作程序,完成标志板的生产和制作,确保所有制作的标志板有效使用期在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