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像中的东方意象

影像中的东方意象

荧屏电波
一、殊途同归的内在意蕴同样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侯孝贤,在
1.转型期的普泛心态——
伤感与彷他的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城乡的

徨︱对立、成长的迷茫和不可忘却的切肤之
像︱
小津和侯孝贤都敏锐的把握了转型︱痛。从《儿子的大玩偶》到接下来的《风
论小津安二郎与侯孝贤电影创作风格的异同
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1984)、《童
期下,人们对于传统的消失的无限留恋



年往事》、《恋恋风尘》,其影片中的人
以及内心深处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带来的
感伤和无奈。
物多是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和命运充
满了无奈,却又具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


小津所着力表达的是传统崩塌的伤感,而侯孝贤侧重的则是一种成长的彷的
京叛逆倾向,表现出台湾在经济发展时
师范大
期,社会与文化转型给个人带来的影
徨。随着现代社会工业化步伐的加速,传


响。《风柜来的人》是其早期代表作,讲
述了一群不务正业的青年从农村来到
统农耕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被逐渐崩塌,
随之改变的就是传统的宗教礼法和家庭
学新闻
城市,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爱情和迷
关系。小津的大部分影片表现了同一个
主题,即传统大家族的瓦解带给人们的
失落。尤其是对于已古稀之年的长者来


与宋怡如




传茫之后逐渐成长的故事。这部影片和之

后的乡土电影所表现的城市与乡村的





反差,青春成长中的伤痕,现代人的迷
说,
“儿孙满堂”这种传统家庭伦理观早
已深深根植于他们心中,然而现实社会
茫,不仅触及到台湾下层生活的酸楚无

奈,也在更本质、更广阔的层面上揭示

的变化又使他们深知这种渴望不过是一种奢望。在《东京物语》中平山周吉夫妇象
面对着渐趋冷漠的亲子关系虽有无限伤
感,但也只能坦然接受。内心对传统的无
限留恋与现实的残酷形成了不可调和的
矛盾。这也就是为什么观看小津的影片
210000

南了现代人在面对传统社会消失时候的


迷茫与忧伤。

2.父权的缺失与式微——
传统的失

在小津和侯孝贤的影片中,父亲的

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形象截然不同,小津影片中的父亲是温
市广播电视就在商丘市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5200余条,其中在河南台发稿120余条,位居商丘市第一名。如采制的电视新闻《永城市芒砀山景区举行汉文化成童礼仪喜迎“六一”》在2009年5月31日的央视《新闻30分》中播出,较好地宣传了永城,收到了较好效果。
抓好创优,提高全员的精品意识,促
进节目质量的提高。除在本台评选

好作
品、好栏目外,积极鼓励采编人员多出精
品力作,我台创优工作实现了“三多”,即
获奖作品数量多、获奖作品种类多、获奖
作品题材多。在2007—2009年在商丘市
广播电视优稿评选中,我市广播电视就
摘取了18个一等奖,21个二等奖,35个
三等奖,广播、电视双双位居商丘市第一
名。其中电视专题片《感动在花季》获得
河南省新闻二等奖,又荣获中国广播影
视纪录片提名奖,成为在本次中国广播
影视大奖赛获奖单位中唯一的县(市)级
单位,同时,也是商丘市广播电视系统自
建台以来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级二等奖。
在参加省、国家级立项的其他年度作品
评选中,先后有8 件作品获河南省广播
2010年第10期

104 总第292期

电视系统科技创新奖,有30余件作品荣获“中华大地之歌”“新世纪之声”
、征文一、二、三等奖。由于成绩突出,我台连续三次被商丘市广电局通令嘉奖,同时也受到了中共商丘市委宣传部的表彰。
加强理论素养,提高业务技能。县级台的编辑记者大都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一般是半路出家,很少有大学新闻毕业生。这就要求县级台在人才的培养上要有战略眼光,采取多种形式进行专业培训。一是定向委托培训,对素质好、年轻的、有发展前途的编辑记者可送入新闻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形成人才长期战略;二是鼓励在职人员参加新闻函授学习,为他们创造条件,提供资金时间保证;三是参加短训班,进行速成训练,解决人才眼前短缺。除了客观上创造条件外,县级台的从业人员要加强自身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全面锻炼自己,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努力提高媒体公信力。媒体的公信力,是指媒体本身具有的被社会公众所依赖的一种内在力量。群众对媒体的信任程度,首先取决于媒体自身威信和声望的高度。传媒的公信力,是传媒内在品格的综合反映。公信力是传媒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传媒的立身之本。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工作的基本准则。县级台也和上级媒体一样,应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公信力,如果失去公信力,就犹如一个人失去诚信一样,无法生存。
当前,影响传媒公信力的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假新闻频频出笼拷问媒体公信力。二是形式主义盛行挤兑着媒体的公信力。三是新闻炒作扼杀了传媒的公信力。四是不良广告危害媒体公信力。五是新闻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影响媒体的公信力。媒体的责任感要求媒体要敢于说真话,敢于为公众言,不回避社会热点话题和公众关心的敏感话题。媒体责任感的基础是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如果说媒体的责任感是公信

力的基石,那么编辑记者的责任感则是媒体责任感的基础。媒体肩负社会责任,离不开从业者的态度和辛勤工作,随着新闻事业不断发展,公众对媒体的要求除了快速、客观、真实之外,还越来越要求深度。■(本栏编辑:殷红)


荧屏电波

厚中带些威严的权威代表,侯孝贤则干
脆让父亲缺失或者处于从属地位。虽然
对于父权形象的表现不同但都指向同一
个主题——

以父权为代表的传统家庭结
构的瓦解。
在小津的影片中,虽然父亲的形象

仍旧是家庭权威的代表,但这种权威地位也几乎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在传统的大家族式结构中,父权处于统领地位,支配着整个家族并进而演化为以父权为主导的日本社会等级制度。在东方,父权的式微也就是传统的式微。这种模式在小津的后期影片中随处可见,例如《晚春》和《秋刀鱼之味》等影片均以女儿的出嫁来预示着父权的式微与淡去,《风范长存的父亲》缅怀逝去的传统、《东京物语》中儿女的各奔东西和老父亲的借酒浇愁表达对传统人伦情感的呼唤和哀悼。这一切都与小津后期作品所展示的日本社会图景一致——

城市化工业化的巨大铁蹄使依靠传统父权支撑的家族
伦理分崩离析。
而侯孝贤则干脆使父亲这一传统东

方形象在其影片中缺失或者处于从属地
位。在《东东的假期》中,父亲只是短暂的
没有任何结果地出现了两次。在《风柜来
的人》中父亲是完全依赖家人的“植物
人”。相似的,《童年往事》中的父亲也形
同虚设,最终死于肺结核。在这些影片
里,父亲们都是有名无实的家长,他们因
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得不把权力交到
妻子手中。这些家长形象显然与传统形
象相冲突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父
权的缺失是侯孝贤对台湾人一种身份不
明的忧虑,暗合着台湾外省人的内心焦
虑和自身归属的质疑,同时也牵引出他
早期的几部影片中青年人成长的主题。
在无父权形象的影响下,青年的一代的
成长少了模板和指导,面临城市的巨大
诱惑不禁迷茫不知所往《风柜来的
人》)。
父权的式微无疑意味着传统家庭

的分崩离析,而传统家庭的消弭又预示
着传统伦理的逝去。这两位导演恰恰
在历史的关口看到了这样一种建立已
久的伦理模式正渐渐逝去。老一辈对
过去的无法忘怀和新一代的对未来的
痛苦迷茫更加深了父权式微的现代意义与影响。
3.静美与无为——

儒道释精神的体现
日本人崇尚“秋叶之静美”的风格。小津是最能代表这种风格导演。而侯孝贤则是最能表现台湾乡土气息的导演。无独有偶,二位大师都是

最民族化和本土化的导演。小津的大部分电影都是以家庭题材为主,而侯孝贤的题材则相对而言丰富一些但是都未走出东方家庭伦理的范畴。两位导演都聚焦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或者朋友之间的情感变化,藉此来透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表达人生起伏的感慨。其题材的相似性也恰恰是东方人重伦理和宿命观的体现。
对于小津来说,首先是其影片中的

“无为静观”。小津影片中主人公永远都是含蓄的对着摄像机讲话,避免情感的外露,这种对着摄影机说话的风格产生了一种类似布莱希特的舞台间离效果——

告诉观众这是在看戏而没有必要过分投注情感。其次,小津的影片在道家的无为静观之外还体现了淡淡的禅意,人们常把小津的影片比作茶泡饭之味,醇香但是更有一种历经沧桑淘洗的达观和超越之感;侯孝贤形成了一种崇尚自然、含蓄舒缓的诗意影像风格。他善用远景和长镜头营造一种宁静致远的气氛。即便感情激烈时侯孝贤也不忘用省俭过渡的方式以造成疏离超脱的效果。在《恋恋风尘》中,阿远经历情感的挫折,回到家中和阿公蹲在山坡下,闲谈庄稼收成,无话时看着天边忽密忽淡的云朵。结尾处的远景长镜头已成为侯氏风格的经典标识,更是释道无为静观和宿命轮回的最佳注脚。焦雄屏称侯孝贤
“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混杂了东方式的内省与凝练,以及西方式的客观与疏离”。①
二、艺术创作上的和而不同
1.小津安二郎美中求善——

屏蔽欲望的影像作者
李泽厚、刘纲纪先生指出:

“中国艺术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美学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西方美学经常讨论的美与真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美学中是极少讨论的。”②美与善的统一可以用儒家经常说的“文以载道”来解释,即注重伦理教化功能。由于求善,必然在真实性上会有所欠缺,小津的影片干净的令人陶醉,缺乏横向的现实嘈杂感和纵向的历史深度感。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小津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
首先,长镜头是指一个镜头连续拍摄35秒以上,旨在记录完整的空间和事件,并且具有一定景深和场面调度技巧的含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一种镜头语言。然而,纵观小津的影片,很少有镜头可以持续35秒以上,而且小津几乎不使用移动摄影,镜头也是按照美国好莱坞的经典模式组接,几乎没有任何花哨技巧可言。其次,不用或者很少使用长镜头的小津,在其表现的内容上也缺乏现实主义的精神。细数小津《晚春》之后的影片,就会发现他的题材和风格陷入了一个极端重复自我的地步。他后期的影片都在重复一种

模式:女儿和父亲相依为命——

女儿不愿出嫁——

父亲害怕耽误女儿婚期谎称再婚——

女儿出嫁——

父亲独自一人终老一生。这个模式自《晚春》成形,终结于小津的绝笔之作《秋刀鱼之味》。现实的生活中或许有如此动人的父女情深。但也肯定也会有私欲的挣扎。尤其在转型期的日本,传统伦理崩塌必然带来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全新生活挑战。而这些在小津的影片中被一一过滤掉了,现实的嘈杂和欲望都被屏蔽在洁净的影像之外。再次,小津是一个极端的形式主义者,他讲求构图的平衡性,从来不用叠化或淡入淡出,目的是防止精心营造的构图被破坏。他指导演员演出,要求他们本着少就是多的原则,尽力克制自己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避免强烈感情的直接外露。这种克制隐忍的风格恰恰表现了小津对现实的严格筛选。小津的影片是美的,美在那最后的宁静与一片温情脉脉的“理想国”。
2.侯孝贤美中求真——

冷峻长镜头下的嘈杂现实与历史真相
台湾新电影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就,恰恰在于它颠覆了中国艺术美学强调美与善统一的传统,致力于追求美与真的统一。具体而言,在影像美学风格的审美创造上,台湾

2010年第10期
总第292期105 队伍建设


添力绿城大南阳打造党报名品牌

——

南阳日报社连续8 年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今年春季,南阳日报社与市绿化委又发出倡议,号召市民共植“创迎林”,美化家园,添绿南阳。屈指算来,这已是南阳日报社连续第八年开展此项活动。
8年来,这项公益活动共吸引近万名读者参与,植下各类树木几万棵,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植树造林舆论氛围,对南阳取得国家园林城市这个金字招牌功不可没。
8年来,这项公益活动已深入到南阳广大读者的心中,并成为南阳媒体界最知名的公益品牌之一。
8年来,通过这项公益活动,拉近了党报和普通市民的距离,南阳日报社也向读者展现了一张有责任心的报纸、充满爱心的报纸、具有亲和力的报纸,为单位树立了良好形象。
8年来,在这项活动的推动下,南阳日报社积极探索办报新形式,开拓办报新思路,利用市委机关报和南阳主流媒体的优势,积极策划融公益性、互动性、服务性等为一体的活动,创出了一个个市领导、市民和市场都认可的党报知名公益品牌。
配合中心塑造品牌
□王笑
(南阳日报社,河南南阳473000)
南阳日报社是中共南阳市委机关报,这个性质决定着报纸宣传必须配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塑造责任媒体形象,并在这一过程中,兼而实现媒体社会价值,形成公益品牌的凝

聚力、感召力。
独山是距南阳市最近的省级森林公园,也是国家矿山公园和旅游风景。2003年,南阳市“两会”上,南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独山森林公园建成“南阳的后花园”的战略决策。对此,南阳日报社迅速召开编委会集体研究,决定开展全民植树造林的公益活动。
当年的植树节来临前,3月8日,南阳日报社与市绿化委联合发出倡议,号召市民认种树木,积极参与独山森林公园建设!并公布了认种热线。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活动,不到一天时间,活动名额就已报满。
3月12日当天,近千名南阳市民独山挥镐扬锨,埋头植绿,当天共植树千余棵,成功打响了活动的第一炮,活动的品牌塑造之旅由此拉开序幕。
8 年不辍大器终成
百炼才能成钢。一张报纸要锻造一个著名的公益品牌,贵在坚持,贵在练内功,贵在亲近读者。
继2003年开展独山植绿后,2004年3月1日,南阳日报社又轰轰烈烈地开展了“绿色行动·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大型认种公益活动,积极服务南阳争创国家园林城市的中心工作。
2005年3月,南阳日报社号召广大党员干部手植“共产党员林”,用实际行动打造生态绿色南阳。
2006年植树节前,南阳日报社邀市民同植“和谐林”。很多普通市民为高龄父母、年幼孩子认种树木,寄托美好祝愿。
2007年2月27日,结合南阳全市深入开展的富强美好和谐新南阳建设,南阳日报社又发起“新南阳林”认种活动,倡议号召市民为新南阳建设增绿添彩。
2008年3月3日,南阳日报社号召市民到兰湖森林公园植“奥运林”,祝福北京奥运,扮美家乡南阳。
2009年3月7日,南阳日报社第七次联合市绿化委,开展了认种“希望林”活动,再次植绿到兰湖森林公园。
以迎接第七届全国农运会为首要内容的“六创一迎”活动,是南阳市委、市政
新电影以及“悲情三部曲”等后新电影时期的台湾艺术电影主要是通过对长镜头、深焦距和定镜拍摄的综合运用,来创造“有意味的形式”,谋求“美与真的统一”,建构写实主义的影像美学风格。作为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侯孝贤自创作之初就在不断记录台湾现实。他的电影深刻地记录了在乡土文明逐渐被现代化城市生活所淹没的过程中,在新旧台
2010年第10期

106 总第292期

湾交替的进程中,那一段段细腻的,即将逝去的成长往事和时代记忆。与小津安二郎宁静工整的影像空间不同,侯孝贤驻足台湾现实,便多了几分台湾社会的浮躁和混乱。
传统的美与善确实有利于民众教化,然而却消磨了人们对真相的渴望。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人们更需要探求真知的勇气和能力,自觉分清美与善为我们营

造的虚幻空间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注释:
1.焦雄屏.映像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李泽厚、刘纲纪主编.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3、26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