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韵味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东方韵味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东方韵味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东方韵味中的中西文化碰撞

摘要:李安于2000年拍摄的《卧虎藏龙》以其独有的东方韵味掀起了一场武侠热潮,它用写意的水墨画式的画面引领观众走入武侠的精神世界。李安以其自身对“意境”的理解呈现了一个充满中国情调的江湖。在这部充满东方韵味的影片中,李安再一次发挥了他对中西两种文化的掌控能力。《卧虎藏龙》中显现的东方韵味以及它对中西文化的诠释与探讨成为了它名扬国际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东方韵味;中西文化;碰撞

绪论

今年年初,《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在全国院线上映,作为系列片,相较于2000年那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观影热潮,获得好口碑的《卧虎藏龙》,不得不说《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让许多影迷感到失望,很多人在探讨原因,其中有一个名字绝不会让人忽略李安。他凭借《卧虎藏龙》成为首位问鼎金球奖最佳导演的华人导演。出自他手的《卧虎藏龙》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受到世界市场的肯定,创下了全球两亿多美元的票房。此后,中国武侠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到了另一个出口,不再是单纯地以拳脚走天下,而是用充满东方韵味的视觉享受将“武侠”艺术化。对于《卧虎藏龙》产生的这些连锁反应,李安说他压根儿没有想到自己会制造出这等状况。电影比我大,电影引发的回响又比电影大。作为一个小小的个人,我只能面对,且战且走,见招拆招,一点一滴地学,一件一样地应付。

李安――生于台湾,祖籍在江西德安。作为一个台湾外省人,李安身上自然有着这类人的特质。他们“继承了文化中国的古典养分,同时也吸收美欧日等各地涌入的现代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李安于1975年从国立台湾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前往美国留学,在求学的过程中,他对中东西文化差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也为之后他在电影里将中西方文化柔和并进,处理地游刃有余奠定基础。《卧虎藏龙》这部完全以东方世界为背景的电影中如果少了李安擅长的中西并存,也决计不会造成这么大的轰动。

一、演绎于东方韵昧中的《卧虎藏龙》

武侠世界,这个中国特有的虚幻境地,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虚无缥缈却又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它的存在本身就含有东方的神秘特质。电影以其特有的表现方式,成为了还原这个江湖梦最好的载体。“武侠片,除了武打还要有意境,最重要的就是讲情与义。”李安在筹备《卧虎藏龙》前,对武侠片这样定位。的确,《卧虎藏龙》呈现的这个武侠世界有别于以往武侠片纯粹的感官刺激。李安用他自己对意境的理解,架构了一个隐忍、含蓄的江湖。

(一)什么是意境

“意境”的概念最早在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被提出,后衍生到中国绘画领域。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意境”被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矣。艺术作品的“形象描绘”是直观的、可见的,而“境界与情调”却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上的东西,它以“形象描绘”为基石,游弋于具体的表现形式之外,需要观者透过表象去慢慢体会和细细品味。引申到电影中,便是用光影世界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影片中外部景观的美学呈现渗透了人物的心绪,延伸了人物的性格。

(二)《卧虎藏龙》中的意境

什么样的导演就拍出什么样的电影。如同《英雄》出自张艺谋的大气、豪情,《卧虎藏龙》也只有经李安之手才能这样儒雅、含蓄。如果说《英雄》中张艺谋用明亮饱和的色块将荡气回肠的杀戮江湖直白地呈现于观众面前,用视觉刺激来震撼观众。那么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是用写意的水墨画式的画面引导观众走入江湖,体会江湖。

1构图

中国绘画与诗词一样讲求意境。《卧虎藏龙》里,画面构图就有不少借鉴于中国绘画,其

中更以远景和空镜头为甚。玉娇龙和罗小虎在大漠里奔驰,宽广辽阔的大漠景色,采用远景呈现,使观者的心境也随之开阔。纵马奔驰的两人与景致融为一体,就像是一副活动的骏马图,让观众的心也随之在大漠里驰骋。竹林打斗前那个空镜头,青翠欲滴的纤竹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竹子本身的韧性使得婆娑的姿态生动飘逸。翠竹上方缭绕氤氲的白色雾气为画面营造出“留白”的效果,被覆盖或者说留白的远处景色让看不真切的观众充满猜测与遐想。片中类似的镜头很多,让这个原本就发生在东方的故事,更显东方韵味和神秘色彩。

2色彩

《卧虎藏龙》全片在色彩上的不明亮、不饱和,犹如水墨附于宣纸之上,勾勒出江湖的生活画卷。善与恶,正与反的矛盾在色彩处理上弱化了。或许这正印证了道家阴阳调和之说,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没有绝对的善也没有绝对的恶。青蓝色的色调几乎占据了整部影片,绿色和蓝色让这个刀光剑影的武侠世界显出了儒雅,平静的气质。面对仇恨与杀戮的江湖,却有了一种极不相衬的安宁、淡定之感。正如李安自己所说“对武侠世界,我充满了幻想,一心向往的是儒侠、美人的侠义世界,一个中国人曾经寄托情感及梦想的世界。”李安营造的这个世界关于恶向善、动向静的回归,善是它的主题,静是它的归宿。绿与蓝的静谧色调也暗示了它最终的情感与梦想。

3音乐

大提琴低沉而缓慢的奏响,展开了那副神秘的水墨长卷,引观众走入卧虎藏龙的江湖,经历爱恨情仇的跌宕人生。影片的音乐与叙事节奏配合得天衣无缝。李慕白为救玉蛟龙,反遭碧眼狐狸暗算,转眼间,生命已经到了尽头,只一息尚存。音乐适时渐起,大提琴低沉的声音像两人此时的感情纠结缠绕,只希望将浪费的一生在这一刻留为永恒。俞秀莲凄凉无助的眼神,李慕白在生命走到最后才说出的倾诉,久久盘踞在观众心中的情,都与的音乐融合起来,一泄而出,势不可挡。谭盾的谱曲舒缓而优美,一丝伤感隐在其中,就像东方性格中的细腻、含蓄、内敛,再多的惆怅与悲凉都只能自己独自伤感与消化。通篇的音乐承接更像是一首长诗,荡气回肠,却自始至终隐而不发,在自斟自酌中回转融合,与光影所呈现的意境异曲同工。

二、《卧虎藏龙》中表现的中西文化碰撞李安的成长经历让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他的电影很西化却始终以带有中国色彩,中国古典文化植根在他的电影里面。东方性格里的细腻、含蓄、内敛被充分地柔和进他的电影。纵观李安所有的影片不管是对于情感或者镜头场景的处理都蕴含了这些特质。在《卧虎藏龙》这样一部讲述神秘江湖的电影中,东方文化的呈现理所当然。然而如果电影不存在西方文化,没有西方人所熟知和了解的东西。那这部电影也不会在西方社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收获远远高于中国本土的票房。中西方文化向来就不是不能和平共处的,即便有很多相互矛盾的情况,却从来不是势不两立、你死我活。在《卧虎藏龙》这样一个完全东方的环境里,中西文化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李安对于两种文化又是怎样处理呢?

(一)“父亲”与“家庭”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影片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始终没有以师徒的关系出场,但影片最后玉娇龙的变化确是因为李慕白的影响和教导。对于玉娇龙的野性难驯,李慕白没有直接铲除毒龙,杜绝隐患,而是加以包容和引导,希望她能体会武侠的境界,导正剑法。他在片中承担父亲的职责,约束玉娇龙的心性,引导她走向正途,教她些许做人的道理。竹林打斗之后,玉娇龙答应李慕白三招之内如果能夺去青冥剑就拜他为师,宝剑被夺后,玉娇龙反悔,这个场景就像是叛逆的女儿与父亲之间的对持。

即是父亲与女儿,便像是一个家庭。中西方的差异在家庭这个社会文化的缩影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于家庭的剖析和诠释更是李安始终不曾放弃的,即便是在这样一个没有家庭实体的武侠世界中依旧能看到它的影子。

影片中,俞秀莲一直希望能和李慕白双宿双飞,这便是一种对家庭的渴望,她是一个很传统的女人,她对玉娇龙说:“嫁人是大事,女人一辈子总是要嫁人的”,“我虽然不是出身于你们这样的官宦人家,可是一个女人一生该服从的道德和礼教并不少于你们”。但即将成家的玉娇龙却对俞秀莲说:“我就要嫁人了,可我还没过过自己想过的日子”。对于家庭,玉娇龙更多的是不想成家。她本来已经准备安安分分嫁人了,可是罗小虎的出现再次唤起了她对于自由的渴望,最终抛弃家庭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面对李慕白,她心高气傲,不愿接受他的“调教”,如果可以,她会像对付酒馆里的武林人士一样对付李慕白。玉娇龙身上隐约体现了来自西方的“弑父”情结,比如她初人怀安称李慕白是她的手下败将。李安在影片中的处理柔化了弑父线索,变成了对父权体系(家庭)的解构。随着李慕白的倒下,“家庭”彻底地瓦解了,俞秀莲对于家庭的幻想破灭,玉娇龙失去了作为“父亲”存在的李慕白。看似“家庭”消失了,却是在玉娇龙救李慕白时以另一种方式被重建。玉娇龙终究是明白了走江湖不是“遇上不服气的就打”这么简单,她终究知道了江湖也有它的生存法则,她浮躁、高傲的心终究回归平静。李慕白的坚持在她的感悟中延续下去,她去了武当山,还掉了罗小虎的情债。无从得知她飘落山崖时到底许了什么愿望,或许这便是她得道的方式。

(二)西方个人主义的体现

李慕白――作为世人敬仰的大侠,在武林中调和纷争,维护善与正义。“走江湖,靠的是人熟,讲信、讲义,应下来的就要做到,不讲信义可就玩不长了。”俞秀莲的这句话正是行走江湖的规则。李慕白在江湖中能受人尊敬,大名鼎鼎,自是遵守了这江湖规矩。武林中的处世原则就像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写照,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顾及周遭的人,讲信讲义。而玉娇龙身上更倾向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俞秀莲诉说完关于孟思昭的事后,她说:“……爱了就爱了呗”;去贝勒府还剑被李慕白撞见时,她说:“高兴就还,不高兴就不还”;碧眼狐狸问起俞秀莲的事时,她说:“我愿意跟谁混就跟谁混”,这些都是玉娇龙的台词,极度的个人化,以自己的喜好为做事的准则。在她理解中,江湖便是“到处都能去,遇上不服气的就打”,于是便有了怀安酒馆里的“大闹天宫”。

(三)东西方哲学的提炼

李慕白,这个像是从诗中走出来的人物,不仅让影片充满了中国武术静中生动的神韵,更是为全片奠定了悲怆的基调。他说:“李慕白就是虚名,宗教是虚名,剑法也是虚名,这把青冥剑还是虚名,一切都是人心的作用”。他没有用他所拥有的“实”――高超的武艺来铲除毒龙,而是用武德的最高境界――包容,去感化玉蛟龙那颗尚未被泯灭的心。包容,这是一个人的修养和情怀,它看不见摸不着,虚无缥缈,但只要用心就能感受得到。李慕白的“虚”让他身上透露出安静的气质,他的“静”是影片安定、融合的基调,制衡了作为武侠电影不可缺少的“动”,使再激烈的打斗看上去都是那么从容和镇定。作为一个武艺超凡且遵循社会规范行事的名副其实的大侠,李慕白在片中作为维护“善”的角色存在,既然影片是关于善向恶的回归,那么所有的动势在最后都会归为静。玉娇龙在最后救李慕白,带着罗小虎的愿望跳下山崖的时候,李慕白便完成了他在片中的使命,防止了一条毒龙的横空出世。“静”始终贯穿全片,在开始处由李慕白引出,在结尾处由玉娇龙终结。

虽然结尾回归了“静”,但玉娇龙的“动”仍是影片节奏鲜活、生动,具有韵律的功臣。她的每一次出场都会调动观众的神经,原本平缓的呼吸会不知不觉间随着她的一举一动而絮乱。从小随师傅秘密练功,虽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却对江湖恩怨豪情充满幻想。在她眼中的江湖就是到处都能去,遇上不服气的就打,对于江湖信义却一脸的不认同。就像一个不知道规矩的小孩,用任性难驯来架构心目中的江湖。在中国武侠电影中这样的角色很少见。相对于李慕白的虚无缥缈,玉娇龙承担着片中“实”的部分,就如她自己所说:“从今以后,我认剑不认人。

介于李慕白和玉娇龙之间,愈秀莲是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人物。不同于玉娇龙的

“外阴内阳”,俞秀莲的特质是“外阳内阴”,她们两者通过互换对比来推展剧情。“俞秀莲,一个行走江湖的女侠,外在做的是拳头上站人,胳膊上跑马的男人事业。武艺虽好,但她从未表现出对武功的兴趣,她是实用派,拥有江湖智慧,人事练达,然而内在却十分的女性化,她想成家,稳定性强。李慕白只要肯丢下宝剑(欲望、争雄),与她双宿双飞,她会立刻抛弃一切……”在影片结尾,李慕白死后,愈秀莲用青冥剑在玉蛟龙的脖子上轻轻一挥,表面的意思表达明确,但是内心晦涩的悲痛却是无法表达的。这般的虚实相生,最终回归至含蓄与隐忍。李慕白、玉娇龙,或虚或实、或静或动。包括俞秀莲,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是典型的东方式哲学。但从另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关于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哲学理论。

李慕白和俞秀莲他们在江湖上行走,始终遵循着江湖道义,却也是为江湖道义所束缚。他们两人坚持要“对得起孟思昭和那一张婚约”,始终没有放任自己的感情。他们遇上玉娇龙这条任性倔强的毒龙,本应铲除却“下不去手”,都来教育她,教她做人的道理。从这点上看李慕白与俞秀莲都是超我的。而玉娇龙从小生长在官家,她所知道的江湖都是从她师娘口中得知。碧眼狐狸的江湖是“恩恩怨怨,你死我活。,因此玉娇龙也理所当然地以为江湖就是“遇上不服气的就打。。所以说玉娇龙在这个故事里是自我的,甚至有点本我的影子。“因此,李、俞与玉娇龙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超我与自我之间的矛盾,他们对江湖的不同理解归根结底也是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李慕白希望收玉娇龙为徒”暗意为超我对自我的约束,但是玉娇龙不但拒绝甚至反抗,则是自我对超我的突破。”

如果说面对玉娇龙的俞秀莲是超我的,那么面对李慕白的俞秀莲就是自我了。她从不掩藏自己的感情,她对玉娇龙承认她和李慕白的感情“日渐深厚”。她用自己的法子找回了青冥剑,同时顾及了大家的颜面,她同李慕白一样遵循江湖规矩却并不像他那样固守,她懂得变通,处理事情稳重而周到。影片中另一个比较自我的角色是罗小虎,在大漠中长大,他懂得那里的生存法则,“……要活着就要不断地拼杀,大家要联合起来才有机会活下去,你的同伴就成了你自己的家”。他对玉娇龙说她的父亲找来找去是他的麻烦,如果他们有一个女儿不见了他们也会找的。他在李慕白和俞秀莲的劝说下去武当山等消息。罗小虎的世界是理智的,他会为了心中所爱千里迢迢从大漠赶到北京,但他也乖乖地在李慕白的安排下去武当山。他懂得在社会规范中做出理智的判断,他知道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

“如果说小龙的自我更倾向于本我,慕白的自我更倾向于超我,那么俞秀莲和小虎则更为纯粹的自我而已。”

三、结论

不是所有导演都能在电影中娴熟地掌控中西文化的,这也是李安的电影为人乐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卧虎藏龙》中有如此多的中西元素,李安依然能刚柔并济,无论是李慕白与俞秀莲的隐忍含蓄还是玉娇龙和罗小虎的直抒胸臆;无论是李慕白的淡定平静还是玉娇龙的桀骜不羁,都在玉娇龙飘落山崖的那一刻尘埃落定。

东西方文化更像是两条平行线,按着各自的轨迹向前延伸,即便是碰撞也只是擦出美丽的火花,相互改变不了什么。它们可以彼此了解对方,相互适应和认同,却改变不了原始的根深蒂固。李安骨子里是一个中国人,即使接受再多的西方文化也改变不了他的东方情结。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特殊情怀使他耿耿于怀于以往的武侠电影“停留在感官刺激的层次,无法提升。可是武侠片、功夫动作片,却成为外国老百姓及海外华人新生代了解中国文化的最佳管道,甚至是唯一途径,然而他们接触的却是中国文化里较粗俗劣质的部分。”李安用他的《卧虎藏龙》将中国文化里的精粹提炼出来,虽然电影本身由于市场等方面的限制不能对古典文化做深入的剖析和呈现,但不能否认李安在他的电影里面对他耿耿于怀的东西做出了努力,他的江湖不同于以往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功夫武艺并不是一切。在李安营造的这个充满东方神韵的武侠世界里,观众再一次体会到他一贯隐忍的表达方式,这一次这个完全东

方情调的氛围让这种表达更显余韵。当片尾主题曲响起,观众像仔细品味了一杯好茶,沁人心脾,唇齿留香。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

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才能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如ol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老李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 3.1碰撞 3.1.1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

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委婉而不失礼节。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碰撞。沟通方式差异的碰撞。 3.1.2 饮食文化的碰撞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碰撞。无论是从饮食方式还是饮食观念以及饮食菜肴上来讲,这些碰撞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饮食更注重艺术性,比较看重感官的感受,注重口味、形态、享受饮食的美性。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老杨在吃油泼面时,手里纂着一颗蒜,蒜是一种口味中的食品。而布鲁克斯却要喝牛奶,吃鸡蛋,吃方便面和汉堡。影片中多次提到喝牛奶身体壮,长的白净。这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

张组望谈中西文化差异在星级酒店中的碰撞与 融合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WORD文档,可下载修改 (编者按:本期专访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荣誉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瑞士大使馆前文化参赞、2008北京奥运会礼仪培训专家张祖望先生,请他谈谈多年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对酒店业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感悟。下面是他谈话的笔录。)关于中、西方文化在酒店中的碰撞与融合,这是一个大题目,要充分阐述的话是可以足足写一本书的,今天我只能信手拈来,随意地就我近年来在国内外作为一名顾客或者说是一名VIP客人在一些高星级酒店里遇到的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从中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上的一些异同作一点分析,以期与业内同仁们共同探讨。 维系与顾客的关系(1、2) 一:职业平等观(5组织内部个性化管理) 在西方,平等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文思想,可是在国内,由于历史原因,“官本位”的观念还常常在某些地方处于社会意识的主导地位,这不仅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展也给服务行业涂上了一层暗淡的色彩。 多年前,有一次我“打的”去上海某个外资五星级酒店,给我开门的却是那家酒店的外籍总经理。我感到很惊讶,但是那位总经理告诉我说,在他们酒店集团里有一个制度,每年各酒店总经理都要有半天的时间到酒店最低层的岗位上体验工作。各部门高层经理也要每月有一天在他所管辖的部门的最基层的岗位上工作,这主要是为加强高层领导和基层员工的交流和融合。体验普通员工的辛劳心态与工作中的问题。 如果从文化层面上说,这是西方职业人格平等的表现。同时我也想过,如果我们的国资酒店的高管人员对部属员工更多一点平等,更多一点人格上的尊重,不仅在观念上也在制度上有所体现,这无异会给酒店的形象与效益带来良性后果。 二:理解非主流客人的需求(2个性服务) 在酒店,总会有主流客人和非主流客人之分,如何在满足主流客人的同时也能同样关注非主流客人的需求这是酒店在提供个性化服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不久前,我在日内瓦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入住,在我出差欧美国家的时候,总习惯于一到房间就打电话到客房部要热水器,因为西方人不喝热水,而中国人却要沏茶等用。可是这次我放下电话后等了十五分钟还没送来,于是再打电话催问,对方却说“对不起,我忘了”。当然,之后他们很快就送来了,尽管送得迟了些,我照样还是给了小费,但这件事使我不快,我想:怎么能对客人的嘱咐说“忘了”,如果在中国的五星级酒店,即使是真的忘了,也不会“实话实说”,而是会说:“对不起,让你久等了,我们马上送来”。这里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就是说如何正确对待非主流客人的各种需求,我

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的影响

“文化”一词从西方翻译而来,但中国古代就有“人文化成”[1] 之语。文化人类学派的鼻祖泰勒(R.B.Tylot)曾对文化下过至今仍被认为权威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凡欲以及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习惯等在内的复合体”[2]。但“不同民族、社区及社会集团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目标与取向”[3]。中西文化即属于两种典型的不同特质的文化,正因其“不同”,在传播、接触的过程中便容易产生碰撞和冲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中国之文化必将随着民族之崛起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另一方面世界各国文化也将随着交往的频繁无可避免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学大师梁漱溟先生曾说:“一种文化决不仅是地理上某空间、历史上某时期的那一大堆东西,其中必然还蕴含着一种意义或精神,这种无形的存在便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一个民族成为统一而不破灭的群体所必需的内在纽带。”[4] 可见文化对民族、人群的影响至巨。上溯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中国社会受到严重的打击,“于是中西文化间无穷复杂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5] 当下的中国要走向世界、实现崛起,就不能不从其历史的、民族的、情感的等多种“无穷复杂”的因素中理出头绪来,科学而冷静地看待中西文化的碰撞及其影响。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如何引导青少年以“我”为主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做到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是一项重大的课题。本文从人生价值观、国家民族观、义利观、情爱观、物质生活观、网络文化观等几个方面,探讨中西文化碰撞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一,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是中西文化冲突和影响的深层根源,它决定并影响着青少年的其他观念。从价值本位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时,强调集体利益,要求个人服从集体,倡导在必要的时候牺牲个体的利益以维护集体的利益,属于典型的集体本位价值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主张群体至上,是一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从价值判断来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倡导志存高远,无私奉献,追求的是至善至美。而在古希腊、古罗马社会政体中则浸透着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强调个人特性和自由,是一种以个人主义为主的社会。[6] 有学者认为,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从总体上看,“人生理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倡导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即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的统一。”[7] 与此同时,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涌入中国,中国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三大基本变化:群体本位主义取向向个体本位主义取向偏移;单一取向向多元取向偏移;理想主义取向向世俗性、物质性取向偏移。[8] 这种由集体本位价值观向个体本位价值观的转变,一方面体现了当代青少年个体意识的觉醒,有利于内在潜能和创造性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忽视个体价值的修正,是时代进步的体现;另一方面,必须看到,集体始终是个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果将集体与个体的关系处置得当,将会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如若一味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极易导致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如若不择手段地以牺牲集体和他人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则不仅会危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会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行为在一些青少年中有相当的市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身价值的实现和人格的升华。因此,应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 第二,对国家民族观的影响。钱穆认为,文化本身是属于精神层面的,一种文化在其整个历史演进的全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历史赋予它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他把此称为中国文化之“民族精神”或“历史传统”[9]。为此,我们在研究中西文化碰撞时不能不关注青少年的国家民族观。从我国传统的国家民族观来看,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整体观念——主张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反对分裂,整体至上;二是和谐观念——谋求国家、民族内部的和谐以及与他民族、国家的和平相处,爱好和平,鄙视侵略,反对战争,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当代青少年是爱国的,“有着

2020届二轮复习 主题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学案(浙江专用)

主题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西方思想的交流与碰撞 [主干链接] (1)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形成发展演变的地位、特点及特征。 (3)近代儒学地位的变化及当代儒学的现代价值。 (4)明清之际科技东传与儒学思想对启蒙运动的影响。 (5)近代中国中西思想文化的交流(新思潮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传播等)。 (6)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拓展延伸] 1.儒学思想古今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1)儒家在古代社会成为主流思想的原因 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 ②儒家思想强调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自我更新。 (2)儒家近代以来逐渐边缘化的原因 ①儒家属于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所反映的是古典精神,是农民意识。因此,在以工业文明为追求的现代化时期,儒家只能退居边缘。 ②现代民主政治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及广泛的认同。 (3)儒家逐渐现代化的原因 ①儒家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今天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换言之,儒家是可以和现代社会相融的。 ②从历史上看,儒家曾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自我更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③可以用儒家价值理想的合理成分去化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如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极端个人主义等。 2.对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整体认识 (1)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演进的四大特点 ①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救亡与启蒙相结合。 ②以向西方学习为主,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 ③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的逐渐深入,中国社会对西方文化制度经历由抗拒、排斥到逐渐接受,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过程。 ④每一次的探索都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并且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探寻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三、社会关系的差异 四、社会礼仪的差异 五、社会习俗的差异——对女性的态度 六、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体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中国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文化有着很多的差异,也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习俗也产生了很多笑话。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点就是这些都是人类的文化发展历程,这些文化的差异不能说谁优谁劣,这是客观形成的,它们的存在必将引起人类文化的继续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丢掉或摆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来自外部的强加或内部的叛离,都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让我们共同来维护各种文化的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定,东西方的文化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样,人类的文化历程会走得更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外语学习主要是学习语法规则,学习语言形式。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应该围绕语言形式的学习来组织。特别是外语写作方面,了解其语篇结构特点和母语的不同是很必要的(沈昌芬,2004)。卡普兰(Kaplan)认为,与运用其他语言写成的段落相比,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的段落以线型模式为主。而我国中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通常只是一段式,无主次之分,条理不清楚。这些都是不了解英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母语与目标语写作的不同而造成的。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文化内容的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导入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阶段性原则、整合性原则、为交际服务的原则和通过多样化手段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导入适当的外语文化内容具一定的局限性,教师要作出一定的总体规划,设计目标语文化的教学,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对文化内容进行逐步的扩展和深化。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西文化差异ppt 中美文化基本差异:中国观念与美国观念对比分析 集体主义:一般而言,中国和其他亚洲文化反映了社会科学家称为“集体主义”的取向。这些文化比较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 个人主义:相反,美国人通常表现出一种个人主义取向。他们更重视独立性。自我实现即使不是一种期望,但至少更容易被人们接受。美国人更重视不受外部制约的“自由”。 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比美国人更加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可基于自己在结构中的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 友谊: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挚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义务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任务取向与关系取向: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和谐与“事实”: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 法律、规章和条例的作用: 在交往方面,中国人通常更信任人际关系,而不太信任书面规则和程序。而美国人一般认为书面规则适用于每一个人,并且能够产生公正、合理的程序和决定。 时间观念:中国人比较怀旧,也比较注重未来。美国人通常对过去不太感兴趣,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情况。 指定身份与获取身份:在中国的传统中,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基于继承特征,例如年龄、性别和家庭,但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变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个人地位主要基于自己的成就,包括受教育程度和事业上的成功。 此篇作为我的“中国文化漫谈”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希望能够把浅显的道理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让我们了解什么是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洋洋大观,才疏学浅;一家之言,不成敬意。 今天我们首先谈一谈什么是文化。之后对中美文化进行一个简要的对比,从而看

中西舞蹈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中西舞蹈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国贸1521班罗经纬 21号 关键词:舞蹈文化中国舞蹈西方舞蹈 摘要:舞蹈,作为一门人体动作的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确实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它以肢体作为符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符号系统,保存、传递着该民族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特色与文化背景造就了各自意蕴丰厚的舞蹈文化,并伴随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而产生碰撞,不断融合,激发出新的艺术活力。 当我们论及中西方的舞蹈艺术时,首先需要了解熟悉的便是舞蹈本身。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舞蹈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它的起源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构成一样都不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多种因素的,所以人们通常采用“劳动综合论”加以解释,即:舞蹈起源于人类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实践和其他多种生活实践的需要,如果再详细一点来说,舞蹈起源于远古人类在求生存、求发展中劳动生产(狩措、农耕)、性爱、健身和战斗操练等活动的模拟再现,以及图腾崇拜、巫术宗教祭祀活动和表现自身情感思想内在冲动的需要。它和诗歌、音乐结合在一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可以说,中国有多少年的文明,就有多少年的舞蹈史。从最蒙昧的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传统舞蹈经过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具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在原始时代,舞蹈是最基本的文化形态。而到了周代,中华乐舞文化进入第一个高峰,其乐教思想在先秦儒家著述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与发展,形成了身心一元论的明确的乐舞美思想。两汉之际舞蹈百技纷呈,是俗乐舞文化的高峰。魏晋南北朝时代,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舞蹈文明在这个时期显示了其艺术的自觉,为隋唐乐舞文化的新高峰奠定了基础。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宋元以来,民族民间舞蹈兴盛,许多前朝有名的古典舞蹈逐渐被新兴的戏曲中的舞蹈所替代。明清时期,戏曲舞蹈渐趋成熟,其丰富的特技表现手段,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艺术表现力。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图文稿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联系紧密。“地球村”已经不是梦想。但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之中,中西方之间文化差异产生的碰撞也引起了各路专家学者乃至普通国民对于中西文化优缺点,该发扬还是该摈弃的大讨论。本文主要从引用杜维明、季羡林、陈忠实、王蒙等名家的观点以及作者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来阐释中西文化中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儒家;科学;法制;民主;价值观;语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交通工具、沟通手段越来越发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已成为一种现实的写照,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使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如此的深入与紧密。 但是,在这种交流、合作的主旋律下,国家之间的摩擦和争执也越来越频繁,这当中,既有政治体制、经济利益的缘故,但更多的则是由于文化的异同导致的认识上的差异。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也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障碍,所以不断的做出各种类似于“中法文化交流年”、“中俄文化交流年”的举动以期望加强不同文化国家的交流,促进两国的经济文化以至于政治合作。在杜维明先生看来:“不同的文明当然有冲突的危险,不同的族群,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域,都可能有冲突。假若我

们认为有这种危险,那么对话更是有必要。”①。一方面,“因为生态环保意识、女性主义和多元宗教的发展,逐渐使西方过分突出自由、理性、人权和个人主义倾向受到遏止,人们开始认识到其他的普世价值,包括公益、平等、同情、礼教、责任和群体等,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情况。”【1】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多样性建构出一个文明对话的语境。“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均质化的过程。因为至少融合(convergence)理念——即世界各处最终将归于单一模式发展——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不能解释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诚然,环境的恶化、疾病的传播、毒品的泛滥和犯罪率的上升等如同科学、技术、贸易、金融、旅游和移民等一样被彻底地国际化,并且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彼此联系和相互依存。”【1】 我们这里要探讨的中西文化,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化。之所以拿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比,是因为我个人认为,中国截止目前还没有建立自己新的文化系统,我们现在的所谓中国文化,只不过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拼盘而已,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或者脱离原有的儒家文化体系。 下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具体体现: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地区,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追根溯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 ①肖永明《儒家人文精神与文明对话——杜维明岳麓书院演讲笔录》

从电影中文化差异看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_872

从电影中文化差异看中西文化碰撞与融 合 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与精神产物的综合表现,中西方文化无论从饮食、语言、礼仪、信仰、家庭观、价值观、道德标准、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商业行为,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电影是反映各国文化的一道窗口。由于各国文化渊源和历史背景的不同,电影无论是在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还是现代文化内涵的呈现上,都展现出丰富的文化面貌。 随着世界电影的交流与发展,电影已从展现本民族文化逐渐过渡到反映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对异域文化理解和认同。电影的这种文化交融是经济时代商业驱动的结果,也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必然趋势。 一、电影中呈现的文化差异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以主张仁爱、尚贤的儒家思想为中国统治思想。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伦理道德,铸成了中国人平和、忍耐、保守的民族文化观念。

西方文明也叫“爱琴海文明”,海洋民族的文化性格比较外向,表现为开拓进取、征服自然,铸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崇尚个性的文化特点。 电影记录着历史,反映着文化。西方电影总是把他们的核心价值观揉进电影里,用其背后的文化来吸引观众。美国人对回归家庭的认知,在《廊桥遗梦》里有所体现;《泰坦尼克号》呈现给我们的是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的真爱。中国的武打片曾占领着一定份额的国际市场。特定时期的中国电影则以外在、表层形态上的中国文化来展现自己,比如《黄土地》《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 摄于1995年,由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勇敢的心》,展现的是公元13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片中主角华莱士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英雄,他的心向着独立和自由,在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败犹荣。在片中,统治者始终以小丑的身份出现,他们用各种方式维持自己的政权并夸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电影中权力阶级猥琐的形象是深得人心的。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学号 1210110087 姓名项朝辉 院系术科系 专业表演 指导教师侯骁 2015年8月

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体育舞蹈为例 摘要: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 ,经过了漫长的演绎和发展过程。从“社交”发展为“竞技”,将单一的舞种发展为摩登舞(Modern Dancing) 、拉丁舞(Latin American Dancing ) 和集体舞(Formation Dancing ) 三大类。由于其不断地更新、发展 ,展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 ,受到世界各国热衷者的欢迎、喜爱和追求。本文以体育舞蹈这一艺术形式为切入点分析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体育舞蹈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双人舞蹈以及体育舞蹈音乐两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碰撞;融合;体育舞蹈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or dance sport for example Abstract:Sports dance which has been having a long process of deduction an d development is an emerging sports project. It was changed "social" into a " competitive".what’s more, as a single dance was developmented into three cate gories which are Modern Dancing, Latin American Dancing and Formation D ancing. Because of its constantly update, development, It shows a strong breath of ages so that it is popular with enthusiasts around the world, and the pursu it of love. Analyzing the collision and fusion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 e based on the art form of sports dance.In order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we can analyze one of the manifestations of sport dance which are double dance and the music of sport dance two aspect s. Key words:The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ollision; fusion;sport dance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碰撞

从“刮痧”看中西文化的碰撞 本文获2009年度嘉兴市高二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一等奖 摘要:“刮痧”是中医传统疗法,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一部电影《刮痧》却使我们看到西方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误读。本文就“刮痧”不能 被西方社会接受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让“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 瑰宝走向世界,造福人类的建议和措施。 一部电影《刮痧》不仅让梁家辉在海外市场火了一把,也引起了我们对中西医差异的好奇,使我们对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套“土”方法刮目相看。随着“空调病”、“电脑颈”等一些现代都市病带来的困扰,加上化学药物、抗生素给我们带来的担忧,在这个容易中暑的高温天,人们不禁怀念“刮痧”这种可以坐在家里、不花一分钱就能自己搞定的

“土”办法的好处。 刮痧疗法可以很方便地治疗中暑。先将准备刮痧的部位用热毛巾擦净,在皮肤上抹上护肤油或面霜、护手霜,起润滑作用,温盐开水也可以。用硬币或调羹顺一个方向刮,力量要均匀合适,之后睡一会就会感觉很舒服,病也就好了大半。 换作西医则要采用降温药物氯丙嗪,控制下丘脑部体温调节中枢,扩张周围血管,加速散热,松弛肌肉,减少肌肉震颤,防止身体产热过多,降低细胞的氧消耗,使身体更好的耐受缺氧,对抗组织胺的作用,预防休克。西医的优点是操作简单、速效、无皮肉之痛,但是药物对身体副作用较大且价格较贵;而中医虽然过程比较痛苦,但是对身体无毒副作用,价钱便宜,效果同样明显。 但在电影《刮痧》中,五岁的丹尼斯闹肚发烧,在家的爷爷因为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说明,便用中国民间流传的刮痧疗法给丹尼斯治病,而这就成了丹尼斯一次意外事故后父亲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面对控方律师对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规范的“全新解释”,被曲解的许大同终于失去冷静和理智。法官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不准他与儿子见面。为什么西方社会不认同“刮痧”的治疗方法?我们认为原因如下: 一、西方强势文化和东方弱势文化的冲突是根本原因。 从表面上看,电影《刮痧》反映了西方社会对中医的无知,但从根本上说却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反映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强势文化试图一统天下,用西方的文化观阉割异质的弱势文化的趋势。19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西方世界一方面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控制着世界,另一方面试图通过文化输出建立一元化西方模式的文明世界并为此而贬低、排斥和丑化其他文明形态。西方社会从没有认真研究过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却武断地认为这是一种落伍、愚昧,应该被西方先进文明取代的东西。正是这种文化种族主义心态使西方社会对包括“刮痧”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偏见。 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与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差异是直接原因。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的一个特点是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作为古代科学一部分的中医治疗理念依托的是古代哲学思想,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用整体性和全局性观点看待病症并用来自大自然的草药治疗;在神秘的不能被解剖发现的“穴位”针灸,在皮肤上用近似酷刑的刮痧驱除致病的邪气。西方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注重理性和实证,迷信科学能解释一切,对于无法用科学手段证明的东西一律视为旁门左道。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看来,没有使用化学分子式和实验室,没有针对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公关礼仪》 课程论文 题目:中西礼仪文化差异 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部系:计算机系 专业:计算机应用 班级:10计算机2班 课程名称:公关礼仪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宋爽

董昊文 (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计算机系10计算机2班10030091)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无疑,社交礼仪将会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交礼仪是在文化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每个国家都有着建立在本国精神文化基础上的社交礼仪标准,也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关键词:礼仪;文化;差异;融合 一.引言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二.语言习惯差异 在中国,谦虚被奉行为一种美德。所以,在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常以“哪里”、“不好”、“不行”、“还不够”等来回应。这不符合西方传统,尤其是美国。西方人会对别人夸奖做积极的回应,常说“Thank you”。另外,中国人讲究贬己尊人,把自己的家叫“寒舍”,自己的作品叫“拙作”,称对方为“您”,对方的意见为“高见”、“宝贵意见”。而英语中的敬语和谦词则非常少见,在英语环境里,不管谈话的对方年龄多大、辈份多长、地位多高,you就是you,I就是I,用不着像汉语那样用许多诸如“您、您老、鄙人”等敬谦语。所以,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中国人的谦虚与贬己常常让西方人感到不礼貌。 行为语言差异也是语言习惯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手势语、身势语、目光语、体距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举手投足之间往往都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性。比如,商务礼仪中最常见的非语言习惯首推握手。在西方国家,两人握手后马上松开,两人的距离也随即拉开;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热情和尊重对方,常常握住对方的手久久不放,还十分满足的闲谈消磨时光,有时还往往拍打对方的肩和背,对此西方国家的人会觉得就窘迫不堪,他们认为体距太近会显得过于亲密。 三.宴客礼仪差异 中国人在餐桌上以劝酒劝菜为礼貌,劝客人多吃些多喝些,方显主人的热情好客,而西方人决不会勉强别人,客人往往随女主人动作。主人一般询问客人是否想喝点什么,客人应如实回答,客人如果谢绝,主人也不再勉强。中国人则会主动倒茶或拿饮料,且要不断加茶。西方人以喝完为礼貌,面对主人不断加茶。往往不知所措。殊不知中国人的习惯是不能让杯子空着,客人杯子空着说明主人没招呼好客人。 四.服饰礼仪的差异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

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 文化碰撞”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但总体上理解文化碰撞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从表面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碰撞时隐时现的历史。文化的融合,总体说来,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融合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直接动力。 中国近代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开始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世界。从“洋务运动”中的“体”“用”之争到“科玄论战”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民主” “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派对保守派指斥的应对,肇源于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一般认为,文化有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器物层、制度层和观念层,这三个层次的内容是统一不可分的。而“中体西用”论的荒谬在于它违背文化有机性原理,误认为可以将文化的体、用随意分割和任意嫁接。在政治实践中,“中体西用”论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初衷,但在本质上则是反现代化的,它以技术的革新为守旧的手段,变革仅限于器物(科技)层面,拒绝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文化观念层面的改革。“西用”标志着中国效仿西方走现代化道路的第一阶段的开始,“中体”又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源头,它阻挡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从器物层变革到制度层和观念层变革的深入发展。 随着洋务派中的激进人士所提倡的西学范围日渐扩大,层次日益深入,“中体西用”却逐渐成为从“大本大原”处学习西方的羁绊。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注定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文化改造的“器物”层次,而必须走向传统文化改造的制度、观念层次。在文化的三个层次中,器物层的改变最易,也常常是率先改变;观念层的改变最难,也常常是文化攻坚战中的最后堡垒,文化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一层次上也表现得最为剧烈。 中国以道德立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功利至上的资本主义精神,在价值理想上形成了尖锐碰撞。如康有为的“西方物质,中国道德”,梁启超的“西方物质文明,东方精神文明”,孙中山的“西方科学,中国国粹”,梁漱溟的“西方理智,中国理性”,

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需要崇拜的对象,转变为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习惯于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西方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而西方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五、礼仪文化的异同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东西文化融合与碰撞 由于西方的文化是处于强势的,在几百年,近几百年都是处于强势,所以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远远不如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拿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般的中国的大学生对西方文化里边重要的人物,它的大的作家、思想家、哲学家大家都会知道,但是一个西方,一个美国的学生或者欧洲的学生要问他中国大诗人是什么?有哪些大的思想家?有哪些大的这个文学家,大概他们都不会知道。或者知道的人是很少的,除非他是专门学中文的。所以这个就是一种知识的不平衡。这知识的不平衡其实反映出来在这个文化的,这个所谓软实力或者说整个国家的这个实力方面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呢,中国人对于西方的了解其实一般地来讲是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不过随着中国最近几十,十多二十年,几十年以来中国越来越强大,在经济上越来越发展,在政治上也,在国际政治上也起来,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西方人对中国的兴趣和对中国的了解的愿望是越来越增加了。 西方文化当然是非常重要一个文化,在近几百年几乎可以说从16世纪以来到现在,西方文化是在全世界都占着强势,就是说它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西方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呢,当然也是非常强大的一个文化,而且有非常强的非常长的这个历史传统,我们从先秦一直到现在,有很长的历史,中国跟西方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接触,所以我们对这个先讲一下它的历史的这个中西方的文化的这个历史的状况。我们知道最早有所谓丝绸之路,那是一个基本上是以商业贸易为主的一个交换,在古代的时候,在罗马帝国的时代,在中国先秦到汉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很多交流。但是呢,由于地理的原因,在古代不像现在我们这个交通很方便,所以互相之间的来往就比较多,但是在古代要从欧洲到中国,还是有很大的这个阻力。不光是地理的这个遥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西方我们说西欧到中国中间隔着一个中东,隔着阿拉伯世界。那么在很早的时候呢,基督教文化和这个伊斯兰教文化之间是有冲突的,在中世纪的时候欧洲人曾经有好几次的十字军远征,所以跟西方人、欧洲人、基督教跟中东的阿拉伯世界是发生冲突的。所以那个时候从西方要到中国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耶稣比默罕默德早出生半个多世纪,他们创立各自宗教不是为了日后发生冲突,然而当公元3世纪基督教就成为地中海背面最大宗教,默罕默德则在公元6世纪建立了横跨亚欧非的阿拉伯大帝国,矛盾产生了,公元1096年西欧国家的骑士们就组成十字军东征,开始争夺地中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