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第四篇 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复习笔记

第四篇经济周期理论:短期中的经济

第九章经济波动导论

经济周期:经济学家把产出与就业的这些短期波动称为~

9.1 关于经济周期的事实

1.GDP及其构成

(1)GDP是衡量总体经济状况最概括的指标,是分析经济周期的自然出发点

(2)经济周期波峰:每次衰退的开始日期

经济周期波谷:每次衰退的结束日期

(3)衰退:是一段有着至少两个季度实际GDP下降的时期。这一规则并不总是成立

(4)经济周期中,投资比消费波动大得多

2.失业与奥肯定律

经济周期在劳动市场的反应

(1)奥肯定律:失业与GDP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2)奥肯定律提醒我们,支配短期经济周期的力量与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力量很不相同。在第7、8章,GDP的长期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决定,

导致一代比一代生活水平提高的长期趋势与失业率的长期趋势无关。

相反,GDP的短期运动与经济的劳动力使用情况高度相关。衰退期间

发生的产品与服务生产的下降总是与失业增加相联系

3.领先经济指标

波动先于整体经济的变量

(1)制造业生产工人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

(2)平均每周初次申请失业保障的人数

(3)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对消费品和原材料的新订单

(4)非国防资本品的新订单

(5)供货商交货指数

(6)发放的新建筑开工许可证

(7)股票价格指数

(8)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的货币供给(M2)

(9)利率差:10年期国债与3个月期国债的收益差

(10)消费者预期指数

9.2宏观经济学的时间范围

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适用于长期但不适用于短期

1.短期和长期有什么不同?

(1)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键差别是价格行为

(a)长期,价格灵活,能对供给和需求的变动做出反应

(b)短期,价格黏性,固定在某个前定水平上

(2)考虑货币政策变动的效应。货币供给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

(3)价格不能迅速和完全对货币供给变动(以及经济状况的其他外生变动)作出调整,意味着在短期,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必须做出某种调整(4)即在短期,古典二分法不再成立,名义变量会影响实际变量经济会背离古典模型所预言的均衡

2.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价格粘性为政策对稳定短期经济可能有用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

9.3 总需求

总需求AD:产出需求量与价格总体水平之间的关系

1.作为总需求的数量方程

(1)货币数量论:MV=PY,即货币供给决定产出的名义值

(a)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M/P=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M/P)d=kY,其中,k=1/V.

(b)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产出成比例。

(c)不变流通速度的假设等价于每单位产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不变的假设

(2)假定V是常数,M由中央银行固定,得总需求曲线:

2.为什么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1)解释一:假设货币流通速度固定,货币供给决定了经济中所有交易的美元价值。如果价格水平上升,每次交易都需要更多美元,交易次数

下降,购买力下降。

(2)解释二:产出越高,交易越多,需要的实际货币余额越多。对于固定的货币供给,则价格水平越低。

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总需求曲线是在货币供给数值固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即固定的下,P、Y的可能组合。

(2)货币供给的波动不是总需求波动的唯一来源

(3)即使货币供给不变,若某时间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变动,总需求曲线也会移动

9.4 总供给

总供给AS:是产品与服务的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共同决定了经济的价格水平与产出数量。

1.长期: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说明:总需求的变动影响价格而不影响产出。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满足古典二分法,因为它意味着产出水平独立与货币供给。

产出的充分就业(自然水平):Y拔,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即失业为其自然失业率时的产出水平

2.短期:水平的总供给曲线

总需求变动影响产出而不影响价格

在一些价格具有粘性,一些价格具有弹性的经济中,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不是水平的。

3.从短期到长期

追踪总需求减少随着时间推移的效应

当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短期总供给曲线也必然经过这一点

因为需求低,所以工资和价格下降

9.5稳定化政策

冲击:使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外生事件称为对经济的~。

需求冲击:是需求曲线移动的冲击。

供给冲击(价格冲击):使供给曲线移动的冲击。(之所以称为价格冲击,是因为它可以直接影响价格水平)

这些冲击通过把产出和就业推理自然水平而扰乱经济。

稳定化政策:旨在减少短期经济波动严重性的政策行动。可以减弱经济周期。货币政策是稳定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有强大的影响。

1.对总需求的冲击

一个需求冲击的例子:信用卡的引用及其扩大的可获得性。

(a)货币需求的这种减少等价于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

(b)每个人持有更少的货币——货币需求参数k下降——每一美元货币转手更快——货币流通速度V提高

(c)若货币供给不变,货币流通速度提高——名义支出的增加——总需求曲线的向外移动

总需求的高水平拉高了工资与价格

(d)美联储的对策:减少货币的供给以抵消流通速度的提高

2.对总供给的冲击

(1)供给冲击是这样一种冲击:它改变生产产品与服务的成本,从而改变企业收取的价格

(2)供给冲击的一些例子

不利冲击:会提高成本和价格

(a)干旱摧毁了农作物

(b)要求企业减少排污量的新环境保护法。企业以更高价格的形式把成本转移给顾客

(c)工会积极性的增强。推高了工资和产品价格

(d)国际石油卡特尔组织。限制竞争,主要石油生产者可以提高世界是油价格

有利冲击:国际石油卡特尔解体,会降低成本和价格

(3)不利的供给冲击如何影响经济

滞涨:价格上升(通货膨胀)与产出下降(经济停滞)的结合

(4)具有影响总需求能力的政策制定者的选择

(a)保持总需求不变——产出就业低于自然水平——价格下降——恢复充分就业。这个过程代价是痛苦的衰退。

(b)扩大总需求——经济更快地回到自然产出水平。缺点是:价格水平永久性的提高了。

上述两种方法说明,没有一种调整总需求的方法既可以维持充

分就业,又可以保持价格水平稳定

第十章总需求I:建立IS-LM模型

目的:确定使总需求曲线移动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波动的变量

在价格固定的短期,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国民收入均衡水平的变动。

IS:产品与服务市场上的情况。“投资”和“储蓄”

LM:货币供给和需求的情况。“流动性”和“货币”

联系:利率,既影响投资,又影响货币需求

10.1 产品市场与IS曲线

1.凯恩斯交叉

(1)凯恩斯相信,衰退和萧条期间的问题是支出不足。

(2)计划支出

(a)实际支出(生产的):家庭、企业和政府花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数额。等于整个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b)计划支出(销售的):企业、家庭和政府想花在产品和服务上的数额。GDP。

(c)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企业可能会因为销售与预期不一致而进行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d)计划支出的决定因素:假设经济是封闭的、进出口为零。

计划支出:PE=C+I+G

PE=C(Y-T#)+I#+G#

(3)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

(a)凯恩斯交叉的下一部分的一个假设:当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Y=PE

(b)凯恩斯交叉:

(i)模型中,存货起着重要作用。

(ii)凯恩斯交叉说明了,在计划投资水平I、财政政策G

与T既定时,收入Y是如何决定的。

(4)财政政策与乘数:政府购买

(a)较高的政府购买引起较高的计划支出

(b)政府购买乘数:ΔY/ ΔG,政府购买增加1美元会使收入增加多少。

(i)政府购买增加ΔG——产出/收入增加ΔG——消费增加

ΔG——产出/收入增加MPC ×ΔG……

(ii)ΔY= ΔG+MPC ×ΔG+MPC2×ΔG+……

(iii)ΔY/ ΔG=1+MPC+MPC2+MPC3+……=1/(1-MPC) (5)财政政策与乘数:税收

(a)减税增加了可支配收入,计划支出增加

(b)税收乘数:ΔY/ ΔT=-MPC/(1-MPC),因为支出最初的变动为MPC ×ΔT,而非ΔT。

2.利率、投资以及IS曲线

(1)凯恩斯交叉假设了计划投资水平不变。现在我们把计划投资水平认为取决于利率。I=I(r)。

(2)利率:为投资项目融资而借贷的成本。利率的上升降低计划投资。

3.财政政策如何使IS曲线移动?

(1)IS曲线向我们显示了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利率水平使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收入水平。

(2)均衡收入水平取决于政府支出G和税收T

税收的影响类似。

10.2 货币市场与LM曲线

补: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交易需求、预防的需求、投资的需求(灵活偏好动机)1.流动性偏好理论

(1)流动性偏好理论假设了固定的货币余额供给:(M/P)S=M#/P#,即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是固定的,不取决于利率

(2)流动性偏好理论假设,利率是人们选择持有多少货币的一个重要依据,因为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则有(M/P)d=L(r),货币需求量取决

于利率。

(3)利率如何实现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呢?

(a)如果利率高于均衡水平,实际货币余额供给量就超过需求量,持有超额货币供给的人就会力图把他们的部分不能生息的货币

换为生息的银行存款或债券。那些喜爱支付较低利率的银行和

债券发行者对这种超额货币供给的反应是降低它们所提供的利

率。

(b)如果利率低于均衡水平,货币需求量超过供给量,人们力图通过出售债券或从银行提款而得到货币。为了吸引现在更为稀缺

的资金,银行和债券发行者的反应是提高它们所提供的利率。

最终利率达到均衡水平,在这一水平,人们对他们的货币与非

货币资产的组合感到满意。

2.收入、货币需求和LM曲线

将收入加到货币需求中(M/P)d=L(r,Y),即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量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

3.货币政策如何使LM曲线移动?

LM曲线告诉了我们在任何收入水平上使货币市场均衡的利率

10.3 结论:短期均衡

1.IS-LM模型中的均衡。在这个交点,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等于供给

2.短期波动理论框架

第十一章总需求Ⅱ:应用IS-LM模型

IS与LM曲线共同决定了在价格水平固定的短期中的利率和国民收入。

11.1 用IS-LM模型解释波动

1.财政政策是如何使IS曲线移动并改变短期均衡的

(1)政府购买的变动

挤出效应:由于收入增加,所以货币需求增加,利率的上升,降低投

资,导致收入下降。即IS-LM曲线中财政扩张引起的收入增加小于凯

恩斯交叉中收入的增加。(归结为:较高的利率抑制了投资)(2)税收的变动

2.货币政策是如何使LM曲线移动并改变短期均衡的

(1)货币供给的增加

(2)货币传导机制的一部分:货币供给的增加降低了利率,刺激了投资,从而扩大了产品与服务的需求。

3.货币与财政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

4.IS-LM模型中的冲击

(1)对IS曲线的冲击:是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外生变动

(a)产生于投资者的动物精神——外生的、也许是自我实现的乐观和悲观的情绪波动——的需求变动

(b)消费品需求的变动。受欢迎的总统增加了消费者信心(2)对LM曲线的冲击:产生于货币需求的外生变动

如对信用卡可获得性的新限制增加了人们选择持有的货币量

若干种事件可以通过使IS和LM曲线移动而引起经济波动。然而这种波动可以避免。政策制定者可以力图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抵消外生冲击,即不一定会引起波动。

5.美联储的政策工具是什么——货币供给还是利率

(1)联邦基金率:银行之间收取的隔夜贷款利率

(2)美联储的债券交易商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货币供给,使LM曲线移动,从而使利率等于目标利率

(3)为了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移动和降低均衡利率以达到一个新的更低的利率目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指示美联储债券交易商在公开

市场操作中买进债券。

(4)美联储一般选择使用利率而不是货币供给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因为一般对LM曲线的冲击更普遍。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完整word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word文档良心出品)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 题型:1?选择:15*1 '(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 2. 名词解释:5*3 ' 3. 简答:6*6 ' 4. 计算:2*10 '(P65 四、1 P100 四、2,3 P116 二、7) 5. 论述:1*14 ' 一.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 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 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宏观经济学笔记(精修版)

十二章国家经济实力的衡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其涉及的其本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总产出或国民收入水平的研究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升 3.失业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严重问题 4.开放经济 5.宏观经济学是为国家干预经济服务的,而宏观经济政策则是具体的措施。二.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决定理论 三、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P3-4 1.总量分析方法 2.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 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4.存量分析和流量分析 5.经济模型方法 四、基本概念 1.四大市场 产品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市场,国际市场 2.四个经济部门 企业,家庭,政府,国际经济部门 3.宏观经济变量 外生变量:常数,系数 内生变量:自变量,因变量 4.存量和流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流量:一定时期内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理解和衡量 对GDP的理解和衡量应该注意: 1.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一个国家 3.当期生产 4.所有的 5. 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 6.物品与劳务 7.市场价值 三、一个整体经济的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1.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总收入必定等于总支出。 2.存在这样的恒等式 总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 3.实际核算中常会有误差出现,因此要加入一个统计误差项来进行调整,使其达到一致。 4.各国一般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支出法为基本方法 四、GDP的核算方法(3种) 1.用支出法核算GDP ⑴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⑵用支出法核算GDP所包含的内容 ①消费C 消费指居民个人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的支出。注意购买新房算作投资 ②投资I 用于未来生产更多物品和劳务的物品的购买 I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原材料、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 II用于投资的物品是最终产品【库存货物要特别分析是否属于投资,详见P8】 III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 ③政府购买G 政府购买就是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支出 ④净出口NX 净出口指进出口的差额。 用X表示出口,用M表示进口,则(X-M)就是净出口 【补充:内需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⑶用支出法核算GDP的公式表达 GDP= C+I+G+NX =C+I+G+(X-M)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免费)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1,国民收入的核算:产量,收入和消费的测量 国民收入账户 经济活动总量测量指标; 1),产出法:产品总量,在生产中间过程中被消耗的产品除外 增加值法,通过将所有生产者的增加值求和来衡量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总结

10会计宏观重点...计算题根据老师说的记得,可能有点小问题 题型:1.选择:15*1’(大多分布在第二章和第五章) 2.名词解释:5*3’ 3.简答:6*6’ 4.计算:2*10’(P65 四、1 P100 四、 2 , 3 P116 二、7) 5.论述:1*14’ 一.名词解释 个人可支配收入:指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缴纳了个人税和非税支付后留下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 中间产品:指被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和劳务。 挤出效应:政府增加购买之后,引起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将会减少,相当于政府的购买挤走了私人的投资。 广义投资:是指为了获得未来报酬或收益的任何经济行为及其垫支的资本。就是一定时期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新的资本流量。 狭义投资:仅指投资于各种有价证券,进行有价证券的买卖,也可称为证券投资,如股票、 债券等。 漏出:是指脱离经济循环的收入流量。 间接税:是以成本形式计入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可看成是要素报酬以外的追加。 乘数:就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变动所引起的均衡收入变动的倍数。 IS曲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在产品市场中,利率与均衡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LM曲线:指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在货币市场中,均衡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曲线。 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出于安全考虑,或根据资金运用情况,在所吸收的存款中,另外再自 愿持有的一定数量的法定准备金以上的准备金。 财政政策: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 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包括财政支出政策与财政收入政策。 成本推进型通胀:是指由于某些重要生产投入的价格上升引起的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现象 结构性失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需求结构的变动和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处在不断的变动之中,各产业部门的分化组合与此消彼长,也会产生失业人口,由此造成结构性失业。 自然失业率: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

最新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单一的经济模型 特点:1,个人、厂商和政府在产品市场,资产市场和劳动市场上相互作用;2,对个体行为的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知道原则:假设需求、意愿、机会和资源一定的条件下,个体和厂商都力图使自己的经济满意度最大化);3,在长期内,两者都认为工资和价格能够充分调整以实现产品,劳动和资产市场的均衡;4,工资和价格的调整速度处在平衡位置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构成和度量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章 一关键概念 1、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逻辑框架对经济行为和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推导出的命题要能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2、规范分析: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从理论上探讨某类经济行为应该是什么或某类经济问题应如何解决。 3、均衡分析:研究经济的部分或整体趋向均衡(一种相对静止、稳定不变的状态)的条件、机制和结果。 4、静态分析:研究经济达到某一状态的条件和结果。 5、动态分析:研究经济的实际变动过程。 6、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较: (1)是某一时期内(衡量期的长度通常为一年)在一国境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某一时期内为市场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3)与关系:,其中是净要素支付,即本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在国外使用所获得的报酬(工资、利息、股息等)- 国外生产要素在本国使用所获得的报酬。 (4)比更能反映国民收入(一国居民拥有的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的变动,并且,一个国家居民的福利水平更直接地反映在而不是上。 7、名义价值:用核算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 8、实际价值:用基期货币价值衡量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量,它是经过通货膨胀调整的价值量。 9、流量:一定时期内的增量,如、、、收入、投资和折旧。 10、存量:某一时点上的累积量,如财富和资本。 11、现值:未来某时刻获得的货币折算到当前时刻的价值。 二复习思考题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整体的运行,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总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经济活动整体水平(总收入、失业率、物价指数和通货膨胀率等)的决定、变动和相互关系。 3、请谈谈宏观经济学派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学派包括凯恩斯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和供给学派等。(2)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各学派的争论中不断发展和演变。争论的内容主要是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以及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和效应。

宏观经济学听课笔记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名词解释 棘轮效应 平衡预算乘数 节俭的悖论 简答题 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的关系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数的总和。但是,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从家户消费函数求取社会消费函数时,还要考虑以下一系列限制条件: (1)国民收入的分配; (2)政府税收政策; (3)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 计算题 四部门 注:四部门m=m。+ry(y不是可支配收入,因为包括政府购买)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名词解释 流动偏好陷阱 IS曲线 简答题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如何得出总需求不足,必须国家干预的结论?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价格刚性和三大心理规律。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按照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消费曲线是以递减的速率单调上升,因此消费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当消费达到极大值时,无论如何增加可支配收入,消费都不会进一步增加。如果消费达到极大值时的消费不能实现充分就业,那说明消费是不足的。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原因是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低,投资者不投资或少投资,这样经济更加萧条,投资的收益率(资本的边际效率)更低,更不投资……形成恶性循环。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后果是:投资的增加存在一个上限,存在一个极大值,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 3.流动性陷阱 r的下降有一个下限,达到下限时,无论如何增加货币供给,都将转化为人们手中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对r不再产生影响。由此可见,货币的价格r也存在刚性,货币政策会失效。三大心理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由于消费和投资的不足(不可能无限增加),总需求是不足的,必然小于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并且主要手段是运用财政政策,所以凯恩斯主义被认为是财政主义。 怎样理解IS ? 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答:(1)IS ?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 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 资本积累 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 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 (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 (b)Y=F(K,L) ——Y/L=F(K/L,1) 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 间的关系。 ——人均产出:y=f(k),即f(k)=F(k,1) 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 的额外产出。 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 (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 (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 (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 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 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 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 (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 (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 (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 (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 (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 即Δk=i- δk=sf(k)- δk 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 (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

(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 (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 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 (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 (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 (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 (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 资本的黄金律水平 1.比较稳定状态 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 (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 (2)y=c+i —— c=y-i —— c*=f(k*)-δk* (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 (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 (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 (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 MPK=δ (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 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 (1)从资本过多开始 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 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 (2)从资本过少开始 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

宏观经济学笔记

宏观经济学讲稿 第一篇宏观经济变量 第一章总产出 一、总产出核算的指标 1.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 (1)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由本地公民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NP 在统计时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GN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供人们直接使用和消费,不再转卖的产品和劳务。 中间产品作为生产投入品,不能直接使用和消费的产品和劳务。 第二,GNP 是流量而非存量。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 存量是指某一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第三,GNP 按国民原则,而不按国土原则计算。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GDP 与GNP 的关系是: GDP = GNP-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 2. 国民生产净值与国内生产净值 国民生产净值(NNP)与国内生产净值(NDP) : GNP或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 它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 3. 国民收入(NI ):NNP 或NDP 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入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 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间接税指能够转嫁税负即可以通过提高商品和劳务的售价把税负转嫁给购买者的税 收。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 直接税指不能转嫁税负即只能由纳税人自己承担税负的税收。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 4. 个人收入(PI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它是国民收入进一些必要的调整后形成的一个指标。 最主要的扣减项有: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 最主要的增加项有: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退休金、医疗补助等。 5.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以后的余额。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是: GNP 或GDP 减折旧;等于—— NNP 或NDP 减间接税;等于—— NI 减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支付;加转移支付;等于—— PI 减个人所得税;等于——DPI 二、总产出核算的方法 1. 收入法: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所有个人和部门的收入进行汇总。以收入法核算总产出,主要包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笔记

宏观经济学复习笔记 (题型:填空题、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述、计算、论述)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1.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区别 ①理论依据不同:微观经济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依据;宏观经济以凯恩斯主义为理论依据。②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前者是资源配置;后者是资源利用。③ 基本假设不同:前者为资源稀缺,充分就业;后者是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④分析方法不同:前者是个量分析;后者是总量分析。⑤分析的对象不同:前者是家庭、企业和市场;后者是国民经济总体。⑥研究中心不同:前者是市场价格;后者是国民收入。⑦主要目标不同:前者是个体利益最大;后者是社会福利最大。⑧核心理论不同:前者为价格理论;后者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一一古典经济学一一新古典经济学一一当代经济学(凯恩斯革命一新古典综合派一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 3.国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 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①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②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增加值之和,不重复计算。 ③GDP是生产而非卖掉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④GDP是计算周期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而非存量。 ⑤GDP是一国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土原则)。

@GDP是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计算GDP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是否进入市场,是否具有市场价值,是否有合法性,是自有住房还是租赁住房,是现期生产还是过去生产,是否为最终产品,是否是国生产。 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生产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劳务。 4.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 生产法(部门法): 按照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的产值来计算GDP(该法反映了GDP的来源) 支出法: 通过核算一定时期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 居民个人的消投费支出资玫府购二NX,进口M与出口买支出X的差额,净出口 收入法: 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GDP,把几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各种收入(工资、地租、利息、利润)相加在一起。 GDP二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5.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董与相互关系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五个基本总量: ①国(民)生产总值GDP\GNP ②国(民)生产净值NDP\NNP ③国民收入NI,狭义的国民收入 ④个人收入PI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1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沈坤荣《宏观经济学教程》(第2版)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铺垫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经济学是什么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 1.稀缺性与选择 选择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资源存在相对稀缺性一一相对于欲望而言,资源是稀缺的。稀缺性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对选择问题的研究可以归纳为:如何使用最节约资源的方法来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们最迫切的欲望。这个问题又被称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经济学又可定义为研究如何使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学科。 2.选择与机会成本 选择是一个权衡取舍的过程,人们要作出选择的决策就必须比较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的收益与成本。 在经济学中,在面临多方案选择时,被舍弃的选项中可能创造的最大价值被称为所选择活动的机会成本。 3.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选择的三个基本经济问题 ①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社会源源不断地生产出琳琅满目的产品和劳务,什么因素决定了社会去提供更多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②如何生产 如何生产这个问题解决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效率问题,但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它还应当包含一定的社会价值。 ③为谁生产 在决定了生产什么及如何生产之后,还必须考虑产品的分配问题(其实质是收入的分配)。为谁生产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2)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选择 用于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可用资源是有限的,这使得整个经济的产出存在着一个极限。资源稀缺性对社会产出所造成的极限可以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来加以描述。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宏观经济学学习总结 这一阶段的宏观经济学课程结束了,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一种把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经济问题相结合的思维,逐步尝试把平时看到的新闻中的经济问题与所学过的理论结合起来。 一,理论基础仍是重点 当然宏观经济理论的学习仍然是基础,凯恩斯的理论仍然是学习的重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一些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凯恩斯主义一度走入低谷,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是凯恩斯主义将重新受到重视,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相信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靠拢,新增长理论将继续是一个研究热点,不远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出现新的综合。 二,宏观经济问题的关注和理论的应用 在本课的学习中着重讲到了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首先,经济的增长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为例。现阶段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财富的相应迅速增加,甚至感觉在缩水。到底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从乐观和悲观两方面来分析,并从两种观点中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现状。中国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很快,增长百分比在10%左右,但是人们一直对现在反应经济增长的gdp的核算是否能反应经济的实际增长存在怀疑,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引入了绿色gdp的核算。 除了对经济增长的关注,我们还对经济周期、失业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进行了学习,分别以中国的数据作为实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面对这些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每个国家都采用一定多的经济政策,以此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我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是在1998年以前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98年至现在国家一直采用稳健的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学教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 教案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类规定学时:54学时3学分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任课教师:曾福生

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 宏观经济学教案 一、课程说明 宏观经济学是从总体、总量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支出-收入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等。该课程主要介绍西方的基本经济理论,由于我们现在在经济领域中更多的是运用西方的理论,因而该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的基础。但是宏观经济理论以一些假设为前提,与实际差距较大,比较抽象,有时要运用数学进行推导,因此为了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首先挑选了难度适宜的教材,并主要按教材内容来讲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其次,还需要用一些难度适宜的习题,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提高分析能力。另外,由于经济理论比较抽象和枯燥,在课堂上可以举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课程主要讲授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等内容。 三、本课程的教案主要包括下列教学活动形式 1、本章的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2、本章各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4、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5、本章教学方式(手段)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6、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7、本章的思考题和习题

高级宏观经济学题库考试复习资料

高级宏观经济学 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 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及其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 消费函数:社会总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 3. 投资乘数:指由投资变动引起的收入改变量与投资支出改变量之间的比率,其数值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 4. 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于利率之间的关系。可写i=i(r),一般地,投资量于利率呈反方向变动关系。 5. IS曲线: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由于在两 部门经济中产品市场均衡时I=S,因此该曲线被称为IS曲线。 6. 货币需求:货币的需求源于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 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 7. 货币供给: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 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8. 法定准备率: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 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法定准备率可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 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9.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 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公开市场业务是 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工具。 10. 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产量(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组合,它是表明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曲 线上任意一点表示某一确定的价格水平及其对应的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 衡时的产量水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11. 自愿失业:指工人所要求得到的实际工资超过了其边际生产率,或在现行的 工作条件能够就业、但不愿接受此工作条件而未被雇佣所造成的失业。 12. 非自愿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愿意按现工资率就业,但由于有效需求不足 而找不到工作造成的失业。 13. 储蓄率: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有的份额,也就是这个社会的储蓄比例。用 公式表示为s=S/Y。 14. 名义GDP:名义GDP是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

最新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 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

中级宏观经济学 伯南克 复习笔记

实用文档 第一章 1、研究内容: 定义:研究国民经济的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包括:(1)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2)经济波动的根源;(3)失业产生的原因;(4)价格上涨的因素;(5)一国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6)政府政策是否发挥作用 长期经济增长 人口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投入所产生的产量);投资率;储蓄率;技术进步 经济周期 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和扩张,衰退期和繁荣期 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人口,即正在工作或者找工作的劳动者)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平均价格在一年内上涨或者下降的百分比 国际经济 开放经济和封闭经济:是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存在广泛贸易和金融联系 贸易失衡:贸易盈余和贸易赤字 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和货币政策(关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政策) 经济总量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对加总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总消费、总投资和总产出等经济总量的强调;加总(对单个经济变量求和得到经济总量) 宏观经济学家 讲授经济学,宏观经济预测,宏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数据开发; 实证分析(考察某项经济政策的经济后果,而不是关心这些经济后果是否合意)和规范分析(泥土判断某一特定政策是否应该加以使用) 3、存在分歧的原因 古典主义:个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看不见的手使得价格和工资能够快速调整从而使所有市场保持均衡;各个市场平稳运行,价格和工资快速调整以保持所有市场均衡,即需求量等于供给量 凯恩斯主义:工资和价格的调节速度较慢,导致失业等现象的产生;政府增加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从而扩大对产出的需求 美国滞涨:高失业率和高通货膨胀率 实用文档

最新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1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1

一、单项选择 1.下面不属于总支出的是( b )。 a.政府支出; b.税收; c.净出口; d.投资。 2.下面不属于流量的是( d )。 a.出口; b.折旧; c.转移支付; d.国家债务。 3.下面不属于国民收入部分的是( b )。 a.租金收入; b.福利支付; c.工资; d.利息净额。 4.从国民收入核算的结果看,投资等于( c )。 a.私人储蓄; b.预算盈余; c.a和b的和; d.既不是a 也不是b 。5.通过( b )我们避免了GDP的重复记算。 a.剔除资金转移; b.使用增值法; c.剔除以前生产产品的市场价值;d.剔除那些未涉及市场交换的商品。6.实际 GDP是通过( b )得到的。 a.当期GDP乘以GDP缩减指数; b.当期GDP除以GDP缩减指数;c.当期GDP乘以基期价格; d.当期GDP除以基期价格。 7.( a )的说法是错误的。 a.国内生产总值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上折旧; b.国内收入等于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拥有者获得的收入; c.国内生产净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减去折旧; d.国内收入等于国内生产净值-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8.GDP不反映( b )。

a.卖掉以前拥有的住房时,付给房地产经纪商的佣金;b.在游戏中赢得的100美元; c.新建但未销售的住房; d.向管道工维修管道支付的工资。 9.如果当期价格低于基期价格,那么( d )。 a.实际GDP等于名义GDP; b.实际GDP小于名义GDP; c.实际GDP和名义GDP是同一回事; d.实际GDP大于名义GDP。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反映( a )。 a.实物; b.价格; c.实物和价格; d.既非实物,又非价格。11.( b )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 b.政府给贫困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c.经纪人为一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 d.保险公司收到一笔家庭财产保险费。 1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b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13.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d )的表述才是正确的。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 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 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 d.今年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至少有一项提高了。 14.计入GDP的是( d )。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doc

宏观经济学知识点总结(红字部分是容易忽略的点) 第一章 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它涉及经济中商品与有关劳务的总产量与收入、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国际收支和汇率,以及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波动等。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互相补充的。 第二章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GDP是以市场价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 有些产品和劳务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 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GNP=GDP+国外净要素收入 3、国民收入(NI):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与企业家才能)所获得报酬(收入)的总和 4、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1)支出法:是从对产出的需求方面来衡量的。对本国产出的总需求由四部分组 消费:耐用品支出、非耐用品支出、劳务支出 投资: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以及存货投资(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政府购买:各级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的转移支付? 净出 (2)收入法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生产要素所得收入的角度衡量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公司的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非公司企业收入。 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资本折旧 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5、GDP存在的不足 (1)GDP不能全面反映经济中的总产出 (2)GDP没有很好的反映福利状况 (3)GDP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复出的代价,也无法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 (4)GDP无法正确核算产品的质量的进步与产品类别的变动对人们福利的影响 6、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物品的服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反映了消费者的生活费用水平 拉斯派尔指数:用一篮子基期固定产品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笔记纲要

宏观经济学 所属院系:金融学院货币经济系 使用教材: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版。 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的学科。本课程内容涉及国民收入核算、总收入-总支出模型、IS-LM曲线模型、总供求模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学目前存在的分歧和共识。 教学内容: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对象,以及其研究方法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总量概念,能够运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进行简单的国民收入核算,重点理解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在宏观经济学中的作用。 【主要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国内生产总值(GDP) 1、定义 2、分析 3、缺陷 三、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1、用支出法核算GDP ⑴消费(C) ⑵投资(I) ⑶政府购买(G) ⑷净出口(X-M) 2、用收入法核算GDP ⑴工资、利息和租金 ⑵非公司企业主收入 ⑶公司税前利润 ⑷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 ⑸资本折旧 四、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1、国内生产总值(GDP) 2、国内生产净值(NDP) 3、国民收入(NI) 4、个人收入(PI) 5、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五、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六、名义GDP与真实GDP 【作业与练习】 1.解释下列概念: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和真实国内生产总 值、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总投资和净投资、重置投资、存 货投资、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净出口、间接税、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 人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储蓄-投资恒等式 2.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3.简要说明GNP与GDP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为什么说个人在股票债券上的投资不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 5.为什么存货投资也要计入GDP之中? 6.什么中间产品,它与资本品有何区别? 7.为什么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之中? 8.用GDP衡量国民财富有什么缺陷? 9.为什么在实际中往往采用真实GDP而不是名义GDP衡量一国的经济增长? 10.简要说明国民收入核算中总支出与总收入的恒等关系。 11.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 12.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 单位:亿美元 试计算: ⑴国内生产净值; ⑵净出口; ⑶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⑷个人可支配收入; ⑸个人储蓄。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思想和均衡产出的概念,熟练掌握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和乘数论,了解其他消费函数理论和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并对现实问题能够进行一定的分析。 【主要内容】 一、均衡产出 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 2、均衡产出的概念 3、投资等于储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