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题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题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题
教育方法概论模拟题

教育方法论模拟(加主观题)

判断题

1、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是最根本的任务,教育必须形成学生一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使之成为“完善的人”。

2、形成性评价目的是要提供证据以便确定如何修订课程计划,而不是评定课程计划的优良程度。

3、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两种基本的课程类型,二者是互补而非互相替代的关系。

4、形成性教育评价是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作出价值判断,也叫过程性评价,它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5、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文化的传递培养人,它的本体功能就是传递和选择文化。

6、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7、课程是文化的传递,课程是对文化的选择。

8、研究者在运用布卢斐—古德互动观察系统时,把教师的言语行为分为三组,即思考问题、过程问题和结果问题。

9、在评价一个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时,参加集体活动的次数准确地反映了一个人的集体主义意识。

10、总结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编制者改进课程所用,形成性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课程决策者提供制定政策的依据。

11、有学者以档案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把档案袋评定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以及课堂型。

12、教师经常认为学生必定按照自己讲的意义去理解。

13、“向学生学习”是因为学生对新事物的了解使得他们获得了新知识的话语权。

14、认知风格,亦称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风格。

15、直觉性思维是一种以演绎推理过程为特征的思维形式,它有严密的逻辑,能用言语加以描述,而分析性思维是一种对问题进行内隐式的感知为特征的思维形式,是非逻辑性的,跳跃式的,没有具体的步骤。

16、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师生双方对知识的性质怎么看,很自然地影响到各自的角色,影响到师生关系的互动,甚至影响到教学评价的模式。

17、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育过程(校内)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决策),以及对学生成绩(学生学习成果)的判断。

18、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来说,行为变化只是用来推测学习是否发生的外部指标。这种行为指标有时能反映学习,有时不一定能完全反映学习。

19、智力的发展和生理上的发展一样,一般在18岁左右结束。

20、接受性学习和活动性学习,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21、从方法论上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学习时坚持研究施加的剌激(S)和机体的反应(R)之间的关系,其公式为S-R。

22、维果茨基提出,教学的任务就是创造“最近发展区”,教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最好的教学。

23、概念获得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家塔巴提出的。

24、20世纪末叶,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课程与教学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对于这种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新理念及相应的实践形态,美国学者韦迪(R.Weade)用一个新的术语来概括,这就是“教学课程”。

25、教师的提问不应限制和干扰学生的回答,把问题说清楚后,应要求立即学生作答,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技能。

26、肯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27、学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是通过教师来实现的。

28、陈述性知识有一部分可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我们所学的一些概念、原理、规则。另外一部分不可以转化,如基本的事实、名称,它们虽然不可以转化为如何做的知识,但可以被如

何做的知识用来作为推理的成分。

29、儿童兴趣的发展是渐进的,由对简单事件的兴趣发展到对复杂事件的兴趣;由喜欢实际活动,发展到喜欢更为象征性的活动;由自我中心的兴趣,发展到社会性的兴趣。

30、一般认为,言语信息以表象的形式来表征。

31、“博学、审问、审思、明辨、笃行”说的就是“朱熹读书法”。

32、在超文本系统中结点所表示的信息不仅可以是文本,也可以是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或计算机程序。

33、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因素有着选择、改造、控制的功能。

34、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来加以培养,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检索信息、表达信息、交流信息、鉴赏与评价信息、有效利用信息进行问题解决与创新等方面的修养与能力。

35、多媒体技术主要涉及对图文声像信息的处理。

二、单选

1、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的革命,必将把21世纪的教育定位于()。

A、掌握信息技术

B、培养公民的信息素养

C、终身学习

D、学会合作

2、对刚进学校的职初教师进行一次评价,了解他们在师范院校中原有的教师基础和实践经验,这种评价是(B)。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3、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学生再现的事实或要学生演示的行为。这种定义的本质是认为()。

A、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B、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C、课程即社会改造

D、课程即学习经验

4、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D)为中心而展开的。

A、内容

B、过程

C、实施

D、目标

5、研究表明,()是影响教学成效、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的重要因素。

A、教师的教育学知识

B、教师的职业道德

C、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

D、师生交互活动

6、影响师生交往的重要因素是()。

A、年龄

B、情感

C、教学策略

D、教学风格

7、()学习者则常常更喜欢发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其相互关系。

A、视觉型

B、语言表达型

C、直觉型

D、感觉型

8、多媒体是多种媒体——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等集成的一个交互系统,下列不属于多媒体的特性的是()。

A、多样化

B、交互性

C、集成性

D、开放性

9、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

A、奥苏伯尔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B、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C、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D、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

10、差距评价模式的主要缺点是()。

A、只考虑到预期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

B、目标的合理性的判断难以进行

C、把课程实施过程前后的材料作为参照系数

D、课程计划应该达到的标准与各个阶段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会遇到许多价值判断的问题,这是用一般评价手段难以解决的

11、学校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是()。

A、班级管理

B、师生互动

C、课堂教学

D、师生情感沟通

12、具有较好的社会定向,在形成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时更多地受社会影响,这类学生的学习风格属于()类型。

A、冲动型

B、场独立型

C、场依存型

D、分析型

13、属于绝对评价的是()。

A、总结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14、斯巴克斯—兰格提出了反思的三种内容,它们是()。

A、认知的成分、情感的成分、实践的成分

B、成功的成分、批判的成分、继承的成分

C、认知的成分、批判的成分、教师的陈述

D、教师的陈述、领导的意见、学生的反馈

15、有人认为,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这种观点把课程视为()。

A、课程即教学科目

B、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C、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D、课程即学习经验

16、在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中,第三层级的主成分以()为主要标志。

A、记忆因素

B、理解因素

C、判断因素

D、应用因素

17、“没有无行动的研究,也没有无研究的行动”这一思想强调了行动与研究间的密切联系,它是由(A)提出来的。

A、勒温

B、斯金纳

C、布卢姆

D、斯腾浩斯

18、()将“研究”和“实践效果”有机结合,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促进教育教学指令的提高。

A、反思教学

B、案例教学

C、课堂观察

D、行动研究

19、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定向或偏好,倾向于喜欢学习事实性内容的学习者是属于()学习风格。

A、直觉型

B、感觉型

C、语言表达型

D、总体统揽型

20、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B)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把教学看成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A、《理想国》

B、《大教学论》

C、《教育漫话》

D、《大教育论》

21、关于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强调研究者以参与性观察者的身份,努力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概括与解释教育情境

B、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

C、在自然状态下对教育现象采用“故事叙述”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描述

D、研究结论客观,适合所有的教学

22、在我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学科课程及相应的理论,就是(A)观点的表现。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文化

23、布卢斐研究了作为学生学习正强化的教师的表扬行为,对表扬进行了分析,以下所提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表扬是教师对正确的回答的积极反馈

B、对成绩差的学生进行单独私下的表扬也会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C、表扬表达出教师积极的情感(惊奇,欣喜,兴奋)

D、不真诚的表扬是无效表扬甚至是有害表扬

24、教育评价除了具有评价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其特殊功能。其中,()是指教育评价本身所具有的,使评价对象顺利完成预定任务,达到预期目的的约束功效和能力。

A、导向功能

B、教育功能

C、管理功能

D、激励功能

25、被称为“中国式掌握教学法”是由(A)提出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教学。

A、顾泠沅

B、邱学华

C、李吉林

D、卢仲衡

26、认识和对环境中的各种物种、动植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是()。

A、逻辑—数理智力

B、自然观察者智力

C、人际—交往智力

D、个人内省智力

27、(A)被认为与创造力关系最密切。

A、发散思维

B、辐合思维

C、求同思维

D、分析性思维

28、多媒体是多种媒体——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等集成的一个交互系统,下列不属于多媒体的特性的是()。

A、多样化

B、交互性

C、集成性

D、开放性

29、(C)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师说》一书中,在该书中他提倡尊师重教。

A、柳宗元

B、王阳明

C、韩愈

D、朱熹

30、对评价对象的现实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属于(B)。

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过程性评价

D、相对评价

31、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的主要差异在于()。

A、测验的形式不一样

B、答题的时间不一样

C、计算测验有效性的方法不同

D、解释分数的方法不同

32、对某种教育行为、方式所具有的效力和作用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属于(C)。

A、动态评价

B、静态评价

C、效用评价

D、定性评价

33、下列工具软件中属于文字处理软件的是(B)。

A、DreamRiver

B、WPS

C、Visual

D、dBASE

34、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B)和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

A、知行结合

B、学思结合

C、长善救失

D、藏息相辅

35、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是()。

A、奥苏伯尔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B、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C、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

D、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思想

36、心理测验一般属于()。

A、目标参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到达度评价

D、常模参照评价

37、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层次,依次是()。

A、知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综合

B、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c、知识、理解、分析、综合、应用、评价 D、知识、-分析、理解、应用、综合、评价

38、中国古代提出“学思相资,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学者是(C)。

A、孔子

B、韩愈

C、王夫之

D、朱熹

39、课程是受教育者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这种思想导致了()观点的产生。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文化

40、()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它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

A、条件性知识

B、理论性知识

C、本体性知识

D、实践性知识

三、多选

1、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教学的目的是“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体系去武装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确保教学围绕“三中心”来进行,“三中心”指的是()。

A、以教师为中心

B、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C、以教科书为中心

D、以学生为中心

2、根据交往类型的分类及理论基础的不同,可把传统课堂交往研究分为(ABD)。

A、互动分析模型

B、互动观察系统

C、人种志交往研究模型

D、提问策略分析模型

3、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且有不同于明确知识的显著特征,如()。

A、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

B、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

C、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

D、无法表现出来

4、以学生A所处的班级考试的平均分为基础,对学生A这次考试的分数进行评价,这属于()。

A、相对评价

B、绝对评价

C、常模参照标准评价

D、目标参照评价

5、自本世纪中叶以来,伴随课程论的繁荣,课程设计的模式在一些西方国家也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课程模式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十分可观。一般来说,典型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种。

A、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B、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C、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D、以科目为中心的课程设计

6、小组学习的优越性有()。

A、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B、能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C、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D、由于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比较容易解决

7、()是项目学习的主要特征。

A、中心性:项目是课程的中心,而不是课程的外围

B、驱动问题:项目的焦点是基于一门或多门学科中心概念的本质问题

C、建构性的调查:项目活动必须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

D、自主性:项目必须显著地体现出学生

8、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是情感,为形成有效的课堂交往,在情感领域的策略包括()。

A、建立合适、积极的教师期望

B、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惩罚

C、加强非语言的交流

D、鼓励学生自治、自立、自尊和自信

9、“学习”的要点主要有()。

A、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

B、这种变化能相对持久保持

C、主体的变化是由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排除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D、主体的变化包含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

10、关于“接受式”教学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A、在学习方式上,重视学习的结果和思维的结果

B、强调外在动机

C、重视教师的教授

D、学生都是被动地在学习

11、下列属于世界各国对教师素养研究的内容有()。

A、职业道德

B、文化素养

C、终身学习能力

D、参与精神

12、另类评价强调()。

A、具有共同的评分标准

B、计算学生的错误数目

C、反映学生的优点而非弱点

D、鼓励自我评价的习惯

13、下列情形可以产生有效反馈的是()。

A、学生对交往氛围感到安全

B、教师准确地告诉学生答案

C、教师说明获得某个正确答案的原理和步骤

D、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

14、下列属于感觉媒体的是()。

A、图形

B、图像

C、音乐

D、显示器

15、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来看,可以把学习分为()。

A、有意义学习

B、接受式学习

C、发现式学习

D、机械式学习

16、在教育的价值观问题上,提倡内在价值观(即以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观)观点的代表人物有()。

A、孔子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17、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三中心思想是()。

A、以儿童为中心

B、以教师为中心

C、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D、以教科书为中心

18、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强调集体的作用,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的问题之上,这种课程设计一般包括()。

A、核心设计

B、大范围设计

C、学科设计

D、生活领域设计

19、下列关于“教学相长”的理解正确的有()。

A、《论语》中对“教学相长”的说法讲的是教与学的相互作用

B、教师不是全知,教师常常也应和学生一起作为一个学习者,不断进修、学习

C、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发展的过程

D、学生的学习依靠教师引导,但作为学习主体,也要靠自己,从“学会”到“会学”

20、下列对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有()。

A、教学只和学校、教师有关,所以学生不必学习相关知识

B、教学的上位概念是教育

C、教学还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美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

D、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

论述题

下列哪三个说法是正确的?请选择并运用教育学理论对正确的说法加以分析。

()1、现时代下,"文化反哺"现象己越来越突显,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感和话语权,在很多方面,教师向学生学习已成为可能

()2、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要根据老师的教来开展自己的学习

()3、只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就会产生出成功的教学

()4、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成功教学的必要因素之一

()5、学习就是要求教师把尽可能多的明确知识教给学生

()6、学习不仅要求教师使学生获得明确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获得默会知识

(在正确选项左边的方框中打勾。所作选择超出3个,以前3个选择为准)

论述题

下列哪三个说法是正确的?请选择并运用教育学理论对正确的说法加以分析。

()1、学生的发展就等于知识的发展

()2、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发展,还包括身体、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3、只要学生成绩好就能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课堂交往

()4、影响师生之间课堂交往的重要因素是情感

()5、学习就是要求教师把尽可能多的明确知识教给学生

()6、学习不仅要求教师使学生获得明确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获得默会知识

(在正确选项左边的方框中打勾。所作选择超出3个,以前3个选择为准)

论述题

教学环境是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广义的教学环境是指影响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环境和文化心理环境。以下哪三项属于文化心理环境?请勾选正确选项,并对所作选择分别加以论述。

()1、人际环境

()2、时空环境

()3、设施环境

()4、组织环境

()5、情感环境

()6、自然环境

(在正确选项左边的方框中打勾。所作选择超出3个,以前3个选择为准)

论述题

课程评价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教育过程(校内)的计划与组织的判断(决策)和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因此,课程评价就有不同的取向。以下哪三项是比较典型的课程评价?请选择,并对所作选择进行论述

()1、科学主义取向与人文主义取向

()2、量化评价取向与质性评价取向

()3、内部评价与结果评价

()4、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5、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6、社会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

(在正确选项左边的方框中打勾。所作选择超出3个,以前3个选择为准)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分章习题

§1 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 【单项选择题】 1.西方最早提出课程概念的是。 A.夸美纽斯;B.斯宾塞;C.苏格拉的;D.赫尔巴特。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curriculum(课程)。 2.作为“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共同基础”的课程是。 A.公共课;B.基础课;C.专业基础课;D.专业课。 ↘↘↘按课程基础性分: 公共课程:所有大学里的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 (政治类、外语类、体育类) 基础课程:某一专业门类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的共同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某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基础。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 专业课程:根据国家对该专业大学毕业生在业务素质上特殊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 按对学生修习的必要性分: 必修课程: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个人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 (限制性选修课程:套餐式、拼盘式;非限制性选修课程)按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分: 理论性课程:以科学知识的理论体系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实践性课程: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教育内容。 3.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划分的依据是。

A.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B.学生修习的必要性; C.课程的基础性;D.课程的内容特点。 ↘↘↘按课程基础性分: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按对学生修习的必要性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按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4.通常与学分制相联系的课程是。 A.必修课程;B.选修课程;C.理论课程;D.实践课程。 5.课程计划编制中强调“课程的安排要有合理顺序”指的是。 A.课程计划的横向系统性;B.课程计划内容的系统性; C.课程计划的纵向系统性;D.课程计划的顺序性。 ↘↘↘课程计划的横向系统性:课程之间存在着的密切联系及完整性。 课程计划的纵向系统性:课程的安排要有合理顺序。 6.下列选项中哪些不属于编制课程计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A.符合专业培养目标;B.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C.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D.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编制课程计划的原则: 1)符合专业培养目标; 2)保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3)合理地分配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 4)前瞻性; 5)统一性和灵活性。 7.我国高等本科教育的总学时一般为。 A.2200学时;B.2000学时;C.1800学时;D.2600学时。 8.一般说来,大学本科一门课程每周最好不要超过。 A.12学时;B.10学时;C.8学时;D.6学时。 9.大学本科每学期的课程门数以多少为宜,其中同一学期难度较大的课程不宜超 过4门。 A.5-9门;B.6-8门;C.5-7门;D.4-6门。 10.下列选项哪些不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应当坚持的原则。 A.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B.结合专业需要建立严谨的课程体系; C.理论与实际相统一;D.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 ↘↘↘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编写的原则: 1)教学大纲要符合课程计划的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 第一章是教育研究方法概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定义。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的对象和特点。 教育研究方法论概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论。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方法的层次。 第二章是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选题的基本要求。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假设的形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课题研究的设计。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项目研究计划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是教育文献的检索。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教育文献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分布。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文献检索的要求。 第四章是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概况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调查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研究调查实施程序。 第五章教育调查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调查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问卷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访谈调查。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调查。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基本类型。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的有效性。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控制。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形式。 第七章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综述。 教育研究方法论导论--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第八章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SPSS在教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教育研究方法概论--教育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 第九章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02(答案版)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2) 1、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劳动的过程、劳动的手段都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出现的。(×) 4、教案的作用仅在于为教师的上课做准备。(×) 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 6、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使用逐渐由动词转向名词。(×) 7、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8、课程的逻辑组织与课程的心理组织做到合而为一是完全不可能的。(×) 9、教师劳动具有的创造性和科学家一样。(×) 10、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1、班干部是教师的助手,因此他们是具有特权的领导者。(×) 12、蔡元培提出的包括五项内容的教育目的中,强调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13、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 14、席勒认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中介与桥梁。(×) 15、在西方社会斯巴达是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16、在教育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应结合各种调查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17、西方很早就有“无知即无德”的说法,其理由是“行善比先知善”。(√) 18、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19、学生的个性发展仅仅指的是其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正常与和谐的发展。(×) 20、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

21、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22、班级是由不同学生个体组成的群体,都是由正式群体构成。(×) 2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4、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25、在教育中,尊重人的个性是智慧的开端。(√) 26、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动力是教师的帮助与教育。(×) 27、教育文献法就是资料收集法。(×) 28、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的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9、同行评价不太适合于形成性评价,较适用于总结性评价。(×) 30、德育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1、最早涉及隐性课程研究的教育家是克伯屈。(×) 33、交流式评价优点是更自然、更隐秘,把评价与教学结合;通过问题的回答,揭示思维过程。(√) 34、有什么刺激,必定会产生什么反应。(×) 35、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36、所谓选修课,是一种对必修课起辅助作用的补充性课程。(×) 37、设计教学法是课程组织形式心理组织的典型例子。(√) 38、苏格拉底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发现法。(×)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表明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40、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最新素质教育概论考试题及答案(1)复习进程

素质教育概论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30题,只有唯一一个选项正确 1、激活每位学生()发展,使之明确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要比教给他们任何具体知识本身更重要。 A 学习潜能B发展潜能C 素质潜能D个性潜能 2、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根本的是使学生开拓、()地学习。 A持续性B自发性C开创性D创造性 3、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看,()是指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主动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A科学内化B个体内化C知识内化D教育内化 4、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最大功绩与贡献在于()。 A给学生传授多少经验、知识B开出多少实验C培养哪些技能D能在多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并促使这种个性潜能持续不断地发展 5、()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发展。A素质教育B目标教育C成人教育D高等教育 6、素质形成本身,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获得独立准确的()判断。 A精神价值B内在价值C外在价值D实际价值 7、()阶段的素质教育应当充分地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为其充分地发展自己并充分地参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A科学教育B社会教育C家庭教育D基础教育 8、()是对社会、他人有益而无害的独特人格品质。 A 个人品德修养B科学文化素质C独立人格素质D思想道德素质 9、教育思想或()始终同教育的根本职能、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是教育者对整个教育现象的总体认识,是对教育前提的深入思考、全面把握。 A施教思想B教育水平C教育经验D教育方法 10、1997年,国家教委在烟台市(),标志着素质教育开始成为全国范围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A 举办的“21世纪新型人才培养研讨会”B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C 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D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 11、()虽不是教育方法本身,但它在很大程度甚至根本上,影响乃至制约良好的施教方法的产生与运用。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_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著)树图

1.按适用围和概括程度分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具体点科学方法论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系统科学方法等 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领域的哲学方法论:唯物论和辩证法 2.按研究目的功能和作用分 ①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 ②应用研究:用于应用和检验理论,评价它在教育解决实际中的作用。(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③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策略。(回答的是“如何改进”) ④评价研究: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收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⑤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的是“将会怎样”的问题) 3.按研究方法分 ①历史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遗忘时间段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时间和预测未来事件 ②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 ③相关比较研究:相关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与预测,比较研究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④实验研究:目的在于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出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联系 ⑤理论研究: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从而发现它的在规律 1,教育研究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科学研究,转变教育观念【科技意识,人才观,全面发展观】 探索教育体制、教育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径,并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政策和提高教育质量 2,教育研究是发展和完善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核心:教育规律】 3,教育研究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能力,是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的中重要战略措施。

(完整版)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复习笔记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数学教育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20

《数学教育学概论》模拟试题20 (答题时间120分钟) 一、判断题(每小题 1 分,共 10分。正确划“√”,错误划“×”,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于2003.5颁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省(区)于2004年秋季实施新课程标准.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框架为:必修系列 1.2. 3. 4.5;选修系列 1.2.3.4;必修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数学内容,其中包括算法初步. 3.2000年,在第九届国际数学教育上Mogens Niss做了题为《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趋势》的大会报告. 4.维果茨基(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指在教学要求与学生无人帮助的情况下能够独自达到的水平之间有多少差距. 5.根据语言逻辑成分和视觉形象成分之间的相关,数学能力的结构形成了分析的、几何的、抽象的调和型和形象的调和型等数学气质类型. 6.当代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美)的著作《怎样解题》一书译成16种文字,仅平装本的销售量100万册. 7.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选修系列4不属于普通高考范围(理工类). 8.美国数学教育家Dubinsky发展了一种数学概念学习的APOS理论为Action:活动阶段;Process:过程阶段;Object:对象阶段;Scheme:模型阶段 9.曹才翰先生(1933--1999)是我国著名的数学教育家. 10.张孝达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资深编辑. 二、填空题(每题 3 分,共 30分) 1.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美)在《怎样解题》中所表述的怎样解题表的解题过程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加涅的数学理论中的数学学习的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皮亚杰关于智力发展的四个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数学教育学的主要研究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数学思维的品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目标包括_________ _____ __三个方面. 8.现在常用的数学教学模式一般为_____ _ . 9.数学教育研究的课题一般分为三类_____ _.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习题及答案1

单项选择题 D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是出自于中古代哪一部著作() (A)《学记》 (B)《师说》 (C)《颜氏家训》 (D)《进学解》 C 2、陶行知提出了“五大解放”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五大解放”分别是解放儿童的双手、儿童的嘴、儿童的时间、儿童的空间和() (A)解放儿童的眼 (B)解放儿童的脚 (C)解放儿童的脑 (D)解放儿童的思维 B 3、上海市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法” () (A)勤学、博学、眼学、实学 (B)读读、议议、讲讲、练练 (C)勤学深思、博学求精 (D)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D 4、顾泠沅主持进行的“青浦实验”的主要成果是() (A)尝试教学 (B)自学辅导教学 (C)情境教学 (D)尝试指导-效果回授 B 5、将教学看成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是哪一位教育家() (A)杜威 (B)夸美纽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D 6、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意义学习”思想的是() (A)加涅 (B)布鲁纳 本资料由育路论坛资料,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4212449367.html,

(C)巴班斯基 (D)罗杰斯 A 7、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不同的九种智力,这九种智力代表了每个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充分地发展出来。这一全新的智力理论的中央意义是积极的学生观、()和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A)“对症下药”式的教学观 (B)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 (C)创造性的能力 (D)无法用智力测验测出。 C 8、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知识是()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经验性知识 B 9、以案例性知识占主导的教师类型是() (A)职初教师 (B)有经验教师 (C)专家型教师 (D)发展性教师 A 10、在课堂观察中,主要可以围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对学生来说可以围绕参与状态、思维状况、情绪状态和()。 (A)交往状况 (B)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C)上课的坐姿 (D)课堂气氛 A 11、按本教材的分类“偏才、怪才、退学生”是属于() (A)另类学生 (B)学生困难学生 (C)好学生 (D)优等生 D 12、哪位心理学家的信息加工模型是最有代表性的学习与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本资料由育路论坛资料,需要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4212449367.html,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试卷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培训班试卷(2006) 一、判断/改错题:(6×3=18分) 请判断下列陈述的正、误(用√、×表示,并填入题后的括号内)。如果你认为是错误的或不完整的陈述的话,请务必作简要修改。 1.实证方法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客观证据,并在研究开始阶段就能够提出尽可能清晰的研究问题。() 2.相比于实验法而言,调查法可以同时考虑众多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3.人类学(或称人种学)研究方法通常包括数据资料的整理、分析过程,并以获得普遍规律为主要研究目的。() 4.分层抽样由于不是严格的随机抽样,故不要求在每一层中遵循随机的原则。() 5.研究设计的信度指的是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与预先设计的研究问题之间的相关程度。() 6.在个案研究论文中,对个案特征的详细描述不可省略,但对个案研究结论的推广讨论有时可以缺失。() 二、选择题:(6×2=12分) 请只选择一个你认为最正确的答案。 1.准实验是指 [1]自然实验;[2]被试的分配方式是自然状态; [3]具有多次前测的实验;[4]仅施后测的实验。 2.所罗门四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1]为了提高实验效率;[2]为了提高实验效度; [3]为了减少抽样误差;[4]为了尊重被试。 3.影响问卷回收率的主要因素是 [1]样本容量;[2]总体的大小; [3]问卷的信度和效度;[4]问卷的长度。 4.田野工作方法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特点往往是 [1]整体的详细的文字叙述;[2]包含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结果; [3]包含对假说的检验;[4]包含可操作性的变量定义。

5.当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大于0.8时, [1]可以认为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 [2]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较弱的因果关系; [3]可以认为变量之间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 [4]仍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 6.比较研究的性质的可以表述为: [1]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差异之处; [2]不同历史时期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差异之处; [3]不同类型之间的比较,以寻找共同之处; [4]是使用国际资料进行横向研究的特殊研究领域。 三、名词解释(4×10 = 40分) 历史研究,趋势研究,叙事分析,前测,量表, 定额抽样法,样本容量,中值,问卷,假说 四、简答题:(3×10 = 30分) 1.什么叫实验法?实验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优越性和局限性是什么? 2.什么叫扎根理论?它有什么特点?与实证方法的关系如何? 3.文献检索与资料收集在一项研究中的联系和不同作用。

教育学概论(答案)

一、判断题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2、“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3、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地方官学。(√) 5、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辨别自己的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2、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 13、自治教育体现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14、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 15、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16、学生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条件。(√) 17、教师行为的真正适应是以对学生的适应和为学生所接纳开始的。(√) 18、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2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1、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所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2、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23、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24、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 25、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26、“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 27、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28、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不应该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30、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31、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3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3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35、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36、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 37、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38、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3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AB答案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卷A 一、判断题: 1.F 2.T 3.F 4. F 5.T 6.T 7.F 8.F 9.T 10.F 11.T 12.F 13.F 14.T 15.T 16.T 17.T 18.F 20.T 21.T 22.F 23.T 24.T 25.F 26.T 27.T 28.F 29.F 30.F 31.T 32.F 33.F 34.T 35.F 36.T 37.F 38.T 39.F 40.T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A 5.A 6.B 7.C 8.C 9.C 10.A 11.A 12.B 13.C 14.B 15.A 16.B 17.B 18.C 19.C 20.B 三、多项选择 1.ABC 2.ABD 3.AD 4.ABD 5.ABD 6.ABD 7.ABC 8.AB 9.ABCD 10.ABD 11.AB 12.AC 13.ACD 14.ABC 15.ABCD 16.ACD 17.ACD 18.B 19.D 20.ACD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卷B 一、判断题 1.T 2.F 3.T 4.F 5.T 6.T 7.F 8.T 9.T 10.T 11.F 12.F 13.T 14.T 15.T 16.F 17.T 18.F 19.F 20.F 21.F 22.T 23.F 24.F 25.T 26.F 27.T 28.T 29.T 30.F 31.T 32T 33.F 34.F 35.F 36.T 37.F 38.T 39.T 40T 二、单项选择题 1.B 2.C 3.B 4C 5.B 6.B 7.A 8.B 9.A 10.C 11.B 12.C 13.B 1 4.A 1 5.B 1 6.B 1 7.C 1 8.A 1 9.A 20.B 21.B 22.B 23.A 24.B 25.B 26.B 27.C 28.C 29.B 30.A 31.C 32.A 33.C 34.B 35.C 36A 37.B 38.B 39.C 40.A 三、多项选择题 1.C 2.AC 3.ABCD 4.ACD 5.ABD 6.ABC 7.AC 8.ABC 9.AD 10.BCD 11.ACD 12.BC 13.AD 14.AC 15.BCD 16.AD 17.ABD 18.ABD 19.AB 20.AD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袁振国主译资料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笔记,袁振国主译第一章教育研究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教育研究的性质 一、研究的经验本质 二、研究的系统过程 三、教育研究的效度(结果的精确性和推广性) 四、教育研究的信度(研究的可重复性) 五、研究范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教育研究的分类 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目的不同) 二、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不同) 三、一般研究方法 第三节理论的作用 第四节研究过程中的活动 一、确定研究问题 二、收集资料 三、分析 四、总结结果和得出结论 第二章研究问题的确定 第一节研究问题的选择 第二节研究问题的陈述 一、常量、变量和操作性定义 二、假设与问题的陈述 三、假设的种类和形式 第三章查阅文献 第一节文献检索

第二节查阅文献活动 一、信息来源 二、图书馆 三、期刊文献 四、索引和摘要 五、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 六、元分析报告 七、《教育研究评论》 八、论文 九、辞书 第三节运用计算机检索数据库第四节为文献综述选择研究资料第五节筛选和总结信息 一、摘要或小结 二、组织信息 第六节解释和利用信息 一、批判性阅读 二、写综述 三、参考文献 四、准备文献目录 第四章交流研究成果 第一节研究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问题的确定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研究的意义

五、研究计划的其他部分 第二节研究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 一、导言,包括对问题的陈述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第三节研究报告的其他部分 一、摘要 二、参考文献和文献目录 三、附录 第四节研究报告的通稿 第五节会议论文指南 第六节在论文委员会上的论文答辩第五章评价研究报告 第一节报告中的错误和缺点的类型第二节对研究报告主要部分的评价 一、绪论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或步骤 四、结果 五、结论、建议和启示 第三节评价报告时的总体印象 第四节期刊的审稿过程 一、提出的审稿意见 二、发表标准 第五节对研究计划的评价 第六章定量研究的研究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与答案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听、说、读、写”既是课堂语言教学的手段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 )之一。()。 [A] 方法[B]目的[C]技巧[D]内容 2、把汉语课分为会话课、阅读课、听力课,是根据()来划分的。 [A]语言材料的性质[B]语言材料的内容 [C]语体风格[D]语言技能 3、我国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基础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4、()是第二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基本方式,是语言教师的根本任务。 [A] 口语训练[B]技能操练[C] 教材编写[D] 课堂教学 5、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形式是()。 [A] 语法讲解[B]课堂教学[C] 听说训练[D] 教材编写 6、直接法的“直接”是指()。 [A] 不用书本,直接听说目的语[B] 直接用目的语教授目的语 [C] 直接翻译目的语的意思[D] 直接去目的语国家学习 7、文化休克主要出现在对目的语文化适应过程的()。 [A] 观光期[B]挫折期[C] 逐渐适应期[D] 完全复原期 8、第一部称作以结构和功能相结合的原则编写的对外汉语教材是()。 [A] 《初级汉语课本》[B] 《基础汉语课本》 [C] 《汉语教科书》[D] 《实用汉语课本》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 11

[笔记]上海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笔记]上海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高等教育方法概论》复习纲要 绪论 高等教育方法是实施高等教育的方法。实施高等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完成教育任务,使他们成长为能够为社会服务的高级人才。所以,高等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的方法。 运用高等教育方法时,要注意如下原则: 一、要注意影响选择高等教育方法的各种因素,如大学生自身特点、教育内容、接受教育的经历、具体教育情景等。 二、高等教育方法只有被恰当地使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三、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要注意创新与常变。 四、选用教育方法的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教育效果。 五、本书以介绍高等教育方法基础知识、提高教师在学习和研究高等教育方法方面的感悟能力为主,而不是规定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用什么方法。 六、高等教育方法是一种信息传递方式,这是由教育工作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的成长主要依靠“两个育”:养育和教育。养育是为对象提供物质环境,而教育则是为对象提供信息环境。 第一章大学教育内容的组织 第一节大学课程的类型 一、概述 课程也称教育科目,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各门科目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狭义的课程专指一门教学科目,往往简称为“课”,如政治课、外语课、高等数学课等。课程概念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而言的,也就是指某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其体系。 课程一词的最早提出者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在1861年出版的《教育论》中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称为课程。我国南宋朱熹所著《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有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提到课程,指学习的范围、期限、进程。 从实质来看,课程是人们根据教育目的,把教育内容按类别及一定过程组织起来的知识或观念的系统。 二、课程的类型 大学课程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分类:按课程基础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按学生修习的必要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按课程的信息表现形式,又可以把课程分为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一)公共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1.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通常简称为公共课,一般是指所有大学里的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修的课程。 目前我国规定的公共课程有三类:政治类、外语类、体育类。 公共课具有普及性的特点。公共课的教学对象群体较大,一般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由于公共课设计不同专业,学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注意到不同专业的差异。 2.基础课程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题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冲刺题 一、名词解释 1.研究变量 1)自变量: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量,是能够独立的变化并能够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2)因变量:由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被试行为或者有关因素、特征的相应变化的量,他是研究者需要观测的指标。 3)无关变量:又称控制变量,指与自变量同时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与研究目的无关的 2.总体、样本、取样的概念 总体:即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他成为研究对象时,就是总体。 样本: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出来进行研究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取样:即遵循一定的要求,从一个整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的过程。 3.调查研究法: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针对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观察、问卷、访谈等多种形式在自然条件下搜集客观资料并分析处理研究资料的研究方法。 4.尝试性:指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为了研究某个特定的研究(假设),在人为模拟的环境中,采用控制的手段对研究变量施加特定的影响,从而

验证假设以揭示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及相关关系的研究方法。 二、填空题 1.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而起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他的特殊性在于 它是通过人类的理性参与,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的认识活动,是一种试图克 服人类认识局限性,从而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活动。 2.由于人类自身认知活动的局限性,要求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保持谦虚和 虔诚的心态,勤于学习和思考,这既是研究活动存在的必要性,也是 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心态。 3.没有问题就是没有研究。 4.研究计划主要是回答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通过 研究计划试图回答为什么研究和打算怎么研究。 5.研究问题的首要特征是问题的真实性,不是杜撰和空想出来的。即研 究问题首先需要是真问题。 6.观察法的类型分为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结构性观察法、非结 构性观察法 7.问卷问题设计时,问题的转化步骤:研究问题-研究假设-调查问题-具体指标-问卷问题。 8.调查问卷的结构为:前言、内容、结语。 9.教育实验的类型为: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04(答案版)

教育学概论模拟卷(4) 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由“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层面构成的。(√) 2、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3、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主要是通过纸笔测验进行的。(√) 4、从德育类型划分为角度来说,德育包括私德、公德和道德教育。(√) 5、墨子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6、教案的作用仅在于为教师的上课做准备。(×) 7、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包含有“美育具有完善品德的功能”的含义。(√) 8、“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种教育目的的准确表达。(×) 9、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阐述了儿童的心理经验与知识的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10、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前提假设都是有缺陷的。(√) 11、可验证性是指教育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应该再教育实践中可以重复验证。(√) 12、《论语》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13、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均含三个层次的道德要求,即道德理想、道德情感、道德规则。(×) 14、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典型的错误是抽象地谈论“社会”。(×) 15、科学教育并不限于自然学科,人文教育也不限于人文学科。(√) 16、席勒认为美育是沟通“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中介与桥梁。(×) 17、过了青春期之后才开始学习外语的人,总难以摆脱原来口音影响,这是过了语言关键期的缘故。(√) 18、《论语》被称为是“教育学的雏形”。(×) 19、教育评价主要是一种用来评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质量高低的工具与手段。(√) 20、在教育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应结合各种调查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21、西方很早就有“无知即无德”的说法,其理由是“行善比先知善”。(√)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卷A(含答案)

《高等教育方法概论》练习卷A(含答案) 一、判断题 1、高等教育方法就是培养和教育大学生(包括大专、本科)的方法。(F) 2、高等教育方法与一般工程技术方法是不同的。 (T) 3、专业课程集中体现了具体专业的特点,它包括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 (F) 4、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包括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F) 5、必修课程可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 (T) 6、选修课程是指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个人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它是为了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和爱好特长而开设的。 (T) 7、课程计划是一个专业的课程的纲要结构,教科书则提供一门课程的系统的知识结构。 (F) 8、讲授可细分为讲述、讲解二类。讲述在理科教育中运用较多,讲解在文科教育中运用更多。 (F) 9、讨论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就指定的论题共同进行思考、分析或争论的教育组织形式。 (T) 10、实验可分为感知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两种。 (F) 11、大学的实习可分为教育实习和生产实习两大类。 (T) 12、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传递教育信息的过程,教育信息的主要形式有三类:语言、符号、图象。 (F) 13、赫尔巴特的教育过程模式的主要观点是,教育过程中学生应经历四个步骤:观察、记忆、理解、练习。 (F) 14、掌握学习是美国学者布卢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 (T) 15、人们日常理解的科研能力,主要包括了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也包括动手实验的才干。 (T) 16、科学研究包括了两类活动,一是观察,二是理论思维。 (T) 17、自学能力指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自我提高学识、自我长进的能力。 (T) 18、社会能力指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组织与领导能力。(F) 20、心理素质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T) 21、自我意识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个方面。 (T) 22、一般地说,大学生自己的个性还没有形成。 (F) 23、一般地说,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情绪还不够稳定,变化较快。 (T) 24、思想品德培养也就是德育。 (T) 25、德育理论认为,个体的品德结构包括了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 (F) 26、道德品质包括了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两个方面。 (T) 27、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标准。 (T) 28、道德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F) 29、道德行为受道德观的影响,有什么样的道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 (F) 30、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在社会中应尽义务的情感体验。 (F) 31、民族感情是对自己民族的一种崇高的感情,在当代社会中,民族感情往往表现为爱国主义。(T)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还不是法制经济。 (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