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胡荣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

作者:胡荣,男,196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

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倪志伟根据1985年在福建农村的调查数据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转型理论(Nee, 1989)。倪志伟的研究表明,在人力资本和家庭组成因素一致的情况下,现任干部家庭收入低于一般农户。与企业主家庭相比,现任干部家庭、离任干部家庭的收入都存在相当差距。因此,倪志伟认为市场转型经济降低了对政治权力的回报,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对收入的作用得到提升,这表现在市场改革后夫妻合计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而国内学者陆学艺(1999)则根据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以及农民的分化情况,认为农民已经分化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

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

为了进一步研究农村社会分层中地域差异的影响,我们于2001年10月在福建省厦门市和寿宁县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抽取了福建省寿宁县的5个乡镇和厦门市同安区4个乡镇以及厦门岛内的禾山镇,每个乡镇又抽取4个行政村,按随机原则抽取20至25位访问对象。此次调查共取得有效样本913个,其中男性样本513,女性样本398,缺省值为2。本文拟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对福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及原因进行分析。

之所以在福建省内选择厦门和寿宁的农村进行调查,是因为这两个地区较具有代表性。厦门是五个经济特区之一,享受国家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制度上相对宽松,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二、三产业发达,吸引外资数量也很多。城市周边地区的农村也相应的受到了厦门岛内的辐射,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在农村地区属于非常发达的。而寿宁地处北部山区,是福建省较穷的一个县。这里交通不便,可利用资源虽然很多,但开发不够,农民的主要产业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除此之外矿藏很少。种植和养殖出的成果由于交通不便和远离闹市地区,销量很差。同时,当地又缺少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因此,生产效率不高。

二、两地农户收入情况及内部差异

本次调查问卷中与本文分析相关的项目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农民去年经济收入状况,其中包括去年家庭总收入,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外出打工收入,房屋出租收入等等。种植业收入包括种粮食以及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养殖业包括养猪、养鸡、养鸭、养鱼等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办工厂、开商店等收入;外出打工包括劳务输出的收入。第二部分属于自变项,包括个人特质、人力资本和政治资本等。个人特质包括性别、年龄、婚否等;人力资本主要是受教育水平;政治资本包括是否党员、是否担任村干部。

从统计结果来看,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甚大。两地农村居民家庭年均收入为15226.25元,而标准差则为40200.22元,离散系数高达264%(参看表2)。另从表1可以看到,在所调查的家庭中,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的年平均收入高达100476元,而收入最低的5%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只有1086元,前者是后者的92.5倍;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是66533元,而收入最低的10%的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只有1459元,前者是后者的45倍。

从整体看,收入较高者之间的差异也越大。收入最高的10%的家庭年收入的离散系数高达168%,而收入最低的10%家庭收入的离散系数只有45%。

表1 寿宁与厦门两地农村居民最高与最低收入家庭的年平均收入(单位:元)

收入最高的5%家庭

收入最高

的10%家庭

收入最低

的10%家庭

收入最低

的5%家庭

去年家庭收入100476.41 66533.50 1459.62 1086.54 标准差154266.62 112103.97 669.52 474.04

离散系数 1.535 1.684 0.458 0.436

两地农户之间收入的差距也相当大。从表2可以看出,寿宁415个被调查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为8690.61元,标准差为8645.97元; 厦门364个被调查家庭的年平均收入22677.59元, 标准差为57217.59元。方差分析表明,两地农户收入的差距具有统计显著性(p<.001)。从两地农户收入的离散系数可以发现,厦门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远远大于寿宁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从不同乡镇情况看,寿宁县的大安、犀溪、竹管垅三个乡的农户平均年收入都在10000元以下,寿宁县所调查的5个乡镇中只有鳌阳和武曲2个镇农户的年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厦门5个乡镇家庭的年平均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其中同安区的莲花、大嶝、内厝都在10000元以上,15000元以下,而湖里区的的禾山镇接近30000元,同安区的马巷镇高达40000多元(参看表3)。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乡镇农户收入的差异也具有统计显著性(p<.001)。

表2 寿宁与厦门两地农村居民平均家庭收入与家庭人均收入(单位:元)

平均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

平均数标准差离散系数平均数标准差离散系数N 寿宁8690.6148645.9760.99 1955.0851955.665 1.00 415

厦门22677.5957217.59 2.52 4781.9157711.997 1.61 364两地平均15226.2540200.22 2.64 3275.9665637.091 1.72 779

表3 寿宁与厦门两地不同乡镇农户年平均收入(单位:元)

调查乡镇平均数标准差N

大安5873.5635477.85187

犀溪7422.5357306.43971

竹管垅8190.6985532.44786

鳌阳10635.668480.76391

武曲11204.513254.8280

莲花11510.529481.7667

大嶝12247.8910522.4271

内厝13870.8312365.4872

禾山28869.7329186.0475

马巷43669.72115552.379

Total15226.2540200.22779

三、影响农户收入差异的原因

是哪些因素造成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根据调查资料,我们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一是收入来源,二是个人因素,包括是否村干部、是否党员以及文化程度等。

先来看收入来源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在问卷中我们问到被访者是否有种植业收入、养殖业收入、家庭经营收入、外出打工收入和房屋出租收入以及这些收入的具体数字。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种植收入与养殖收入合为一项称为“农业收入”。统计表明,在780位被访者中,有农业收入的家庭486户,占62.3%;有家庭经营收入的家庭188户,占24%;有外出打工收入的家庭251户,占32%;有房租收入的家庭54户,占6.9%。从表4可以看出,有农业收入的农户的年人均收入为2447.2元, 没有农业收入的农户的年人均收入为4646.97元, 后者远远高于前者;没有家庭经营收入的农户的年人均收入为2974.83元, 有此项收入的农户的年人均收入则高达4225.79元;没有房租收入农户的人均年收入为3033.34元,有房租

表4 收入来源与农户年人均收入(单位:元)

是否有农业收入是否有家庭

经营收入

是否有

打工收入

是否有

房租收入

4646.97****(2447.20)2974.83 ***

(4225.79)

3263.77

(3302.84)

3033.34****

(6543.41)

说明:括号外的数据为无该项收入的家庭的年平均收入,括号内的数据为有该项收入的家庭的平均年收入。ANOV分析的显著性水平:*p<.10 **p<.05 ***p<.01 ****p<.001

收入农户的人均年收入则达6453.41元。方差分析表明,是否具有上述三项收入对农户人均收入造成的差异具有统计显著性。在表4所列的几项收入来源中,有打工收入与没有打工收入的农户的人均年收入相差不大,而且也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家庭的收入都较低,而家庭经营和房屋出租都能大大提高家庭的收入。

那么,个人因素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又是如何呢?从个人政治面貌看,在寿宁的413个被访者中,按家庭年人均收入的高低排列依次是:党员2523.18元、共青团员2234.66元、曾入过团者2217.84元、群众1807.32元,但方差分析表明这种差异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在厦门的362个被访者中,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的是共青团员,为7489.39元,其次是党员,5707.42元,入过团者列第三,最后是群众,但这些差异也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从是否担任村干部这方面看,在寿宁的被访者中目前担任村干部者的收入最高,其次是曾经担任过干部者,而在厦门组中,曾经担任过村干部者的家庭人均收入最高,其次才是目前在任的村干部。但这些差异在统计上不具有显著性,表明是否担任村干部并不是造成家庭收入差异的原因。

表5 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与家庭人均年收入

人数

政治面貌家庭人均年收入

(单位:元)

寿宁共产党员2523.18 49

共青团员2234.66 19

曾入过团2217.84 50

群众1807.32 295

小计1959.29 413

厦门共产党员5707.42 63

共青团员7489.39 11

曾入过团5311.22 42

群众4339.82 246

小计4786.23 362

两地合计3278.05 775

表6 是否担任村干部与家庭人均收入

是否当过村干部家庭人均年收入

(单位:元)

人数

寿宁目前就是3367.31 26 曾经当过2294.85 38 从没当过1821.61 304 小计1973.52 372

厦门

目前就是4958.51 24 曾经当过5801.35 39 从没当过4291.13 266 小计2773.33 334 两地合计3385.68 706

为了进一步分析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原因,在表7中我们建立了两个不同的回归模型。在模型I中,我们分别以虚拟变量“是否有农业收入”、“是否有经营收入”、“是否有打工收入”以及“是否有房租收入”作为自变量(1=有,0=无),用以预测家庭人均年收入。在包括寿宁和厦门两地的总样本中,有农业收入对家庭人均年收入有负面影响,且有统计显著性;经营收入和房租收入对家庭收入有正面影响,也有统计显著性。在总体样本的方程中,我们还加入了是否寿宁作为控制变量,统计结果显示区域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而在寿宁县的样本中,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有房租收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而是否有打工收入对则家庭收入则具有正面影响,且有一定的显著性,表明在寿宁外出打工确实是家庭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在厦门样本中,是否有农业收入与是否有经营收入没有统计显著性,而只有房租收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有统计显著性。

在模型II中,我们增加了“是否党员”、“是否现村干部”和受教育年限三个预测变量,另外加入受访者的性别和年龄作为控制变量。由于农村居民的收入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计算的,因此我们在访问中没有问受访者个人的年收入是多少,只问受访者家庭的年收入是多少,而家庭人均年收入是通过将家庭的年收入除以家庭人口计算的。当我们用受访者的一些个人特质(是否党员、是否村干部以及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预测家庭人均年收入时,就必须控制性别和年龄这两个变量。在控制了性别和年龄这两个变量以后,个人的不同特质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才可以进行比较。

表7 回归分析

自变量

模型I 模型II

总样本寿宁厦门总样本寿宁厦门

是否有农业收入a -1048.65**

(-0.090)

-951.098****

(-0.211)

-1101.31

(-0.071)

-636.63

(-0.054)

-767.36****

(-0.169)

-612.23

(-0.039)

是否有经营收入b 1165.482**

(0.088)

1039.545****

(0.236)

1430.452

(0.075)

926.51**

(0.069)

929.75****

(0.210)

1396.9

(0.072)

是否有打工收入c -460.71

(-0.038)

415.0483*

(0.090)

-1178.42

(-0.075)

-564.55

(-0.046)

379.73*

(0.082)

-1301.4

(-0.082)

是否有房租收入d 2359.133***

(0.106)

477.4176

(0.042)

3011.563**

(0.123)

1841.64**

(0.082)

488.86

(0.043)

1874.69

(0.076)

是否寿宁e -2507.81****

(-0.222)

-2385.96****

(-0.209)

是否党员f 503.21

(0.030)

499.48*

(0.082)

406.16

(0.019)

是否村干部g -335.02

(-0.021)

175.53

(0.032)

-932.30

(-0.043)

受教育年限423.4813****

(0.274)

124.26****

(0.222)

646.53****

(0.321)

性别h (男=1)-1520.87****

(-0.131)

-485.14**

(-0.120)

-2401.61***

(-0.153)

年龄65.61****

(0.152)16.68*

(0.110)

97.41***

(0.166)

N 778 414 363 762 406 355 Constant 4971.325**** 2272.371**** 5166.293**** 567.189 1025.132* -1273.937 Adjusted

R2

.092 .373 .027 .141 .161 .097 说明:a, 参考类型是“没有农业收入”;b, 参考类型是“没有经营收入”;c, 参考类型是“没有打工收入”;d, 参考类型是“没有房租收入”;e, 参考类型是“厦门”;f, 参考类型是“非党员”;g, 参考类型是“不是现任村干部”;h, 参考类型是“女”。

表中的数据为非标准中回归系数,括号内为标准回归系数。

显著性水平:*p<.10 **p<.05 ***p<.01 ****p<.001

根据表7的分析结果,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农业收入对家庭人均年收入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根据模型I,在总样本中,“是否有农业收入”对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在寿宁地区样本中这一预测变量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也具有显著性,但在厦门样本中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在模型II中的总样本中,在加入上述预测变量和控制变量后,在模型I中对收入具有统计显著性水平的“是否有

农业收入”不再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在总样本中,是否有农业收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的。根据模型II,在厦门地区的样本中,农业收入对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也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在寿宁地区,在加入以上预测变量和控制变量后,农业收入对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还是具有统计显著性。

第二,是否党员与是否村干部农民家庭年人均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在模型II中,与非党员相比,党员家庭的收入显然略高一些,但在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只有在寿宁的样本中,这一预测变量才有微弱的显著性(p<0.1)。

第三,文化程度对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具有正面积极影响。不管是总样本,还是厦门地区或寿宁地区的样本,受教育年限对家庭人均收入都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如果我们进一步比较寿宁与厦门的两个样本的话,厦门样本中受教育年限对家庭人均收入的非标准回归系为646.53, 远远高于寿宁的124.26。这表明,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对收入的影响更显著。

四、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在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第一,农民家庭之间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经济学中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衡量收入的不平等。有关统计表明,从1980年到1995年,全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0.24增加到0.34 (参看张平,1998), 湖北省从1981年到1996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从原来的0.1739增加到0.2574(时明国,1998)。从统计上看,离散系数的意义与基尼系数是一样的,因此本文用离散系数来表示收入差距。本项调查的结果表明,农户收入的标准差高达264%,而最高收入的10%的家庭的年收入竟是最低收入的10%的家庭的年收入的45倍。从寿宁与厦门两地的比较来看,厦门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的收入也较高,但厦门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较大。因此,随着的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贫富差距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

第二,地区条件差异是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寿宁与厦门两地农户收入的差异十分显著。从总体看,农户家庭收入的离散系数高达264%,但把两地分开计算,寿宁农户之间收入的离散系数只有100%,厦门地区也降至161%。厦门地区农户年均收入高达22677.59元,而寿宁只有8690.614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而且回归分析也表明这种差异具有统计上的高度显著性。值得注意的是,农户收入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寿宁和厦门这两个条

件和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的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乡镇农户之间的收入差异也相当大,而且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乡镇的这种差异也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表4的数据和表7的回归分析充分表明不同的收入源对家庭总体收入有着显著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收入偏低,有经营收入或房租收入的家庭则收入较高。这正是寿宁和厦门两地农户存大巨大差异以及不同乡镇农户收入差异的主要原因。寿宁地处福建东北部,交通不便,以农业为主,而且有大量人口外出打工;厦门为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经济发达,有许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同时有大量外来人口涌入,许多农民也不再种田而从事商业经营或出租房屋为生。

第三,政治资本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边燕杰与约翰·罗根在研究天津1978年到1993年改革进程及其收入变化时提出与倪志伟的市场转型论相左的权力维续论(Bian and Logan, 1996)。他们认为,政治权力的维续在再分配和市场两种体制中都有体现。在再分配体制中,再分配的机制一直在起作用,劳动报酬的分配都受政治权力的制约。在市场体制和条件下,政治权力之所以有得到维续,是因为市场是在政治权力结构的影响下成长的,拥有政治权力者可以优先到市场体制中获取优惠。但本项研究的结果表明,政治权力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从政治面貌看,尽管在寿宁地区党员家庭的人均收入略高、在厦门地区团员家庭的人均收入略高,但这些差异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从是否担任村干部这方面看,寿宁的现任村干部的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其他家庭,而在厦门则是曾经担任过村干部者比现任村干部和其他村民的家庭年收入略高。同样这种差异也不具有统计显著性。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是否党员、是否现任村干部对家庭人均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这说明在市场转型中的农村,权力在分配中的作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

第四,人力资本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日益重要。根据倪志伟的市场转型理论(Nee, 1989,1991), 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随着政治权力淡出市场,人力资本的作用将提升,教育的投资回报将会增加,人力资本因此会在阶层化的过程中比政治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内一些相关的研究表明(如李培林,1995)教育对收入的回报显著而且稳定。我们回归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受教育年限不仅与家庭的人均收入存在显著影响,而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厦门,受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也远远大于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寿宁。

参考文献:

Bian, Yianjie and John Logan. 1996. “Market Transition and the Persistenc e of Power: The Changing Stratification System in Urba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1: 739-758.

Nee, Victor. 1989. “A The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From Redistribution to Markets in State Socialis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4:663-681.

Nee, V ictor. 1991. “Social Inequalities in Reforming State Socialism: Between Redistribution and Markets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267-282.

李培林,1995,“再析新时期利益格局变动中的若干热点问题”,《社会学研究》第5期,第24-34页。

陆学艺,1999,“农村社会结构变化与原因分析”,香港:第二届华人社会阶层研究研讨会,10月21-22日。

时明国,1998,“湖北农民收入差异研究”(上),《市场与人口分析》第4卷第1期,第51-56页。

唐平、曹蓉,1996,“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居民生活差异的比较分析”,《消费经济》第5期,第12-15页。

张平,1998,“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经济研究》第8期,第59-66页。

赵满华、窦文章,1997,“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变化的几个特征”,《生产力研究》第6期,第14-34页。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胡荣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作者:胡荣,男,196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分析 1、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中国经济从改革开始至今一直处在转型之中,30多年来中国收入差距的不断过分拉大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总体来看,贫富差距呈现过大趋势。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最富裕的20%人口与最贫困的20%人口所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之比为10.7。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而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联合调查,中国大陆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或0.54左右。据调查,近年来富人收入来源呈多样化,增殖速度加快,而穷人收入来源逐步萎缩,呈递减趋势,形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 2、分析收入差距的原因 2.1经济发展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历史原因造成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造成了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首先,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采取的是先沿海后内

陆,先东部后中西部的阶梯式发展战略,在开放的时间、程度和优惠条件的差别,使得先开放、先改革、先搞活的东部地区得到优先发展,这样东西部经济发展速度更加失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其次,我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建国后为了改变一穷二自的落后面貌,我国实行了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抉择。在国家财力匮乏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通过“剪刀差”低价收购农产品,使农民承担了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的重任。同时还采取了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禁锢子农村和农业。城乡在资金、技术等发展上的失衡,政策上的差异,造成城乡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平等。这种二元经济结构至今还没有根本改变,这是造成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 另外,研究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教育资源集中在经济发达、资金充裕的地方,而教育资源的分布状况和教育水平的状况与居民收入差距相关。个人收入与个人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政治身份等有关系,其中受教育水平对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小学文化程度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5%,分别高于城市23.8%和4%的水平。农村人口主要由受过初中和小学教育的群体构成,城市人口主要由接受了高中及以上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与对策思考(一) 摘要:在今后一个时期,“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给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分析其实质并对其进行分类,探讨了我国理想的收入分配格局,提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并在中长期发挥有效作用的一揽子对策建议,旨在消除我国不合理的居民收入差距、形成合理居民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收入差距;收入分配格局;分配制度;收入政策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与国际接轨的新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诸多挑战中,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合理扩大问题日益严峻,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居民收入差距不合理扩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并引发政治与社会层面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及对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颇多,但相当程度上存在统计口径不统一,对差距产生的实质与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研究不够深入的问题,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成因分类过于复杂,制度设计与政策工具的配合使用缺乏具体数量(如时间、力度、投入量等)的支撑,系统性和持续性不够。因此,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及社会变革实际,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期得出有益的成果。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现状一般来说,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在总体上可以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加以体现,但仅从这三个方

面直接体现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反映我国居民多元化分层的收入格局,在制度设计和政策建议方面过于宽泛笼统,不易于解决共性问题中的特殊性问题,更不易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收入差距问题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我国国情,为系统地反映我国全社会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并研究相应的具体对策,须以国际上通用的基尼系数为参考,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具体细分为城乡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城镇贫困人口与城镇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乡村贫困人口与乡村居民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国家垄断行业与一般竞争性行业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公共部门(政府职能部门、地方公共事业部门)与社会成员平均实际可支配收入水平差距、同一行业(部门、企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等。在分析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须结合居民实际可享受的社会基本公共福利(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才能够真正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出实际差距。(二)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相关统计资料加以归纳总结,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可以通过各年度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比、生活水平差距以及细分的基尼系数变动等指标具体体现出来。研究表明:2005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已经达到3.7:1.0,如果考虑城镇居民享有的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等各类保障性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之比将达到6∶1。①我国

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及对策分析

从我国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我国贫富差距大的主要原因,谈谈如何缩小贫富差距 [论文关键词]贫富差距现象影响原因对策 [论文摘要]贫富差距问题是全球许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我国自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并日趋严重的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我们应该针对贫富差距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贫富差距的概念界定 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30 年来, 我国居民生活的总体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所占收入和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人和消费的份额高达50%),我国已经是世界上40个收入分配基尼系数超过国际警戒线的国家之一。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今年来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攀升。贫富差距在我国的表现如下: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二)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关于中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及对策 一、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改革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但是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为确保社会稳定与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五个统筹”、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与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在确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切实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本文将以社会调查实践和调查问卷分析及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状况及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各方面成因、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不利影响及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来探讨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在收入分配政策上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如何体现公平正义。二、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不利影响;对策;三、正文 1、实践目的及范围: 本次实践的目的在于了解中国当前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一些

突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中的多项进行研究和调查,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合理与可行的建议,进而深入了解我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其意义是提高我们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虽然范围和数量有限,但其具有代表性,因为调查对象来自全国各地,且各自情况差异较大。 实践地点:云南警官学院 实践对象:在校师生 2、实践内容 经过分析,结合各方因素,我将调查对象定位于我校在校师生,并对他们进行随机调查。事先根据本组成员的了解和访问,先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制作成问卷调查表,将调查表随机发放并回收,如果被调查对象是学生,要求其以家庭平均状况为标准填写问卷。对于问卷上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到一系列结果,而且得到了一些好的建议以及解决办法。撰写实践报告时,我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调查问卷,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实践报告的格式及主要内容。 3、实践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如下图),中国目前城镇居民人口有66557万,占人口总数的49.68%;农村居民人口有67415万,占人口总数的50.32%。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我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福建省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姓名: 专业:社会工作与管理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年09月06日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作者:————————————————————————————————日期: 2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研究分析样本

The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 between urban-rural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面临最为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受到社会各界高度注重。显然,过高收入差距不利于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本文运用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数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成果表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发展重要问题。且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构造、财政支出构造以及财政分权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着明显影响。 核心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因素 一、引言 发展是人类永恒主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成就。1978至国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8%,成为同期全球经济增长最快国家之一,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这辉煌背后,城乡收入差距却在不断扩大。5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发展报告》中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家庭收入差距明显,城乡收入差距最高达19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之路》报告也明确表达,由于城乡二元分割,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在略有回落,达到3.03:1,但这样城乡收入比在世界上是少有,超过了绝大多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且过大收入差距是许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没能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掉入“中档收入陷阱”共同因素。 城乡间存在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必然产物,当差距在合理范畴内时,是有积极意义。但是一旦收入差距过大,便会对一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导致危害。对于国内而言,收入差距始终是一种经久不衰话题,特别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扩大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典型现象。不断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与国内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的背道而驰,同步也成为困扰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

浅谈中国贫富差距存在的原因

浅谈中国贫富差距存在的原因 经济0842班学号:080101400224 姓名:凌敏中国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平均主义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居民收人分配差距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中国已由一个平均主义盛行的国家变成一个贫富差距过大的国家。 一.中国的贫富差距现状 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载有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按照严谨的社会调查抽样方法”得出的调查结果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96。而据中国人民大学的有关调查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561。如果以财产分配作计算,2005年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国总财产分布差距的基尼系数是0.55。而2007年《中国社会蓝皮书》则指出:全国城乡居民人均财产分配的基尼系数保守测算达到了0.653。 要说明的是,基尼系数是对收入不均的一种测算方法,通常用0—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以下表示收入差距较小,0.3—0.4表示正常,0.4—0.5表示中等,0.5—0.6表示较大,0.6以上则为悬殊。以上数据表明,中国的收入基尼系数已经接近或达到“差距较大”,而财产基尼系数已经达到“收入差距较大”甚至迈过了“差距悬殊”的门槛。具体而言,有研究表明:如果不分城乡,最高20%的人群占有收入份额近60%,而最低20%仅占有3%。 城乡差距正在逐渐拉大,从1996年的2.27倍增加到2007年的3.33倍。2005年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列举了一组惊人的数据:在全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中,93%是城镇居民,7%是农村居民;而在收入最低的10%人群中,城镇居民只占1.3%,农村居民占98.7%。 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以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在平均值15977元以上的只有1/3的省、直辖市、自治区,而最高的上海市(28838)元是最低的甘肃省(12060)的2.39倍。 综上所述,无论在个人或社会群体之间,还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贫富差距都明显存在,甚至有越来越大的发展趋势。 二.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 造成上述贫富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当然是市场经济的“马太效应”。“单凭市场不可能消除贫困,也不可能获得公平和平等。”这是1995年世界社会发展峰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宣言”中作出的历史性判断。因此,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必须还要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调整贫富差距,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调整的方向应该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方面去考虑。 1.在当代中国,初次分配的不公是拉大贫富差距的主要原因。 就业不充分,失业率高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就业形势”的判断是“依然严峻”。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亚玲 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收入分配问题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难题,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已成为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是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有政策因素、人口因素、教育因素、信息因素和农业生产因素。为了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个人需要针对以上几个因素采取相应措施。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原因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1807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提出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1]。这段表述充分说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依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收入分配问题不仅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对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情况不能得到改善,中国的发展将始终存在障碍。从经济角度看,由于收入分配不公,收入相对较低者的劳动积极性会大大减退,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角度看,收入分配公平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平与否,如果收入分配问题得不到改善,极有可能激发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可预见的后果都迫切要求政府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状。 一、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概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步攀升。相较于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3.5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2.2倍。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渐提升了人民的收入水平,使中国的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城乡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综观图1,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加到21 809.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6 977.3元,增幅明显小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2.57倍扩大为3.16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图1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对比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原因,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我国已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最悬殊的国家之一,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本文将研究上述问题,通过模型分析以期得出解决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城乡收入差距现状分析模型途径 RESEARCH ON THE INE DIFFERENCE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Abstract: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the ine level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our country has been improved notably.But there is a big problem, that is,the development among cities and rural areas are not the same, there are so many differences.Nowadays,our country has been one of countries which have the largest differences in development among urban and rural. It has influenced the progress ofsociety with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This model is hoped to find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solve out this problem through the analytic model. Keywords: ine inequality; model; way

中国地区收入差距现状及原因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差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重要对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介绍,然后对产生这种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以使人们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对待收入差距。关键词: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要想正确的理解中国的收入差距,必须对中国收入差距类型及原因有着很好的理解。现在中国收入差距大体可以分解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以及不正当收入差距。下面主要介绍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以及对出现此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一、地区差距现状城镇居民收入的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增速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1981年至1999年,按现价折算,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15.01倍,中部地区增长了12.2倍,西部地区增长了9.5倍,以中部地区收入为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收入比例从1981年的1.20:1:1.80改变为1.48:1:1.10,中西部与东部的收入绝对差额由79元,8元扩大到1999年的2299元和1844元,分别扩大了29倍和231倍。城填居民人均收入地区差距变化[1]针对这种地区间差距的扩大,有人将其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即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台湾外)放到全球来认识,按实际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美元值,可划分为四个世界:第一世界是上海、北京、深圳。1999年,上海和北京人均gdp分别为15516美元和9996美元,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8320美元),上海和北京两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2%。第二世界是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中上等收入地区,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人均gdp均高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3960美元),六省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1.8%。第三世界是下中等收入地区,包括沿海地区的河北、东北、华北中部部分地区,人均gdp均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口占总人口的26%。第四世界包括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低收入地区。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790美元),人口约6.3亿,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0%。二、地区差距原因1.历史因素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2.政策因素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

中国贫富差距拉大原因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使人们的收入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三步走”的第二步——在20世纪末人们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也已经在20世纪末顺利实现了。我们现在正朝着第三步迈进。可是就在我们为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奋斗时,中国的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在中国,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原因十分复杂,有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选择因素,有转型期的特定结构性、体制性因素,也有腐败、市场失序等非正常因素。 1.历史因素 在中国,不同地区在改革的初期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是不同的,初始条件的差异也构成了不同地区在改革过程中的收获各不相同。首先,这些初始条长期累积起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相当明显的差异。历史上,东部地区尤其是江浙一带居民的商品经济观念比较浓,对市场的理解和参与意识较深。相反,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相对比较保守,习惯于固守本土观念,缺乏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相应地,中西部地区人口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所以,当中国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由于积极地参与便首先分享了改革的“红利”,而中西部地区的居民则由于行动迟缓而丧失了先动优势,从而使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其次,东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存在差异。虽然在六、七十年代中国政府出于军事战略的考虑,在工业布局和资源分配上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基地,这些工业基地增强了中西部地区的生产能力和工业基础,但并没有从实质上弥补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加上六、七十年代所建立的军工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经营困难,不但没有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水平,反而成为这些地区的沉重包袱。 2.政策因素 中国政府在开放次序方面的安排使得不同地区在改革中所能够获得的收益存在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伊始,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便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在东部,这些地方在财政政策上无论对外商还是当地企业都非常照顾,使得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得以吸引大量的外国资本,当地经济得到巨大发展。虽然外商投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但它毕竟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轨经济而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1983--1996年,中国的外商投资有88.3%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仅有8.3%分布于中部地区,3.4%分布于西部地区。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分布相适应,内地省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远远落后于沿海地区,更进一步的结果便是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 3.贸易因素 贸易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是反映贸易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从1993—2003年,东部地区的贸易依存度从0.64上升到0.77,出口依存度从0.29—0.40,中部地区贸易依存度从0.18下降到0.11,出口依存度从0.10下降到0.06,西部地区贸易依存度则从0.13到0.11,而出口依存度一直在0.06左右徘徊。[4]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贸易多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则较少。1999年,东南沿海地区12个省市的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90.60%,其他地区只占不到10%。因此,东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享受对外贸易带来的利益比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要多。同时,由于中国地区之间劳动力要素流动不畅,职业转换困难程度不同,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东部地区要强于西部地区。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劳动者收入在地区之间的差别。4.教育因素 随着教育的发展,它会拉大受过教育者与未受过教育者之间的差距,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和更高的配置能力,它能占据收入更高的职业和岗位,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中国不同地区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好的教育设施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导致教育投入不足,进而使居民的人均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这种教育水平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构成了东西部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5.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 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在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方面的差异也不利于中西部地区。从地理区位上讲,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众多的港口码头、密集的公路和铁路网,并且与经济发达的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相比邻,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同时,东部地区气候条件好,物产丰富,适宜生产及生活,这些都使得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种比较优势,从而能够先行一步。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2001年12月第15卷第6期 华 东 经 济 管 理 E ast China E conomic Management Dec.,2001 Vol.15,No.6 [收稿日期] 2001—10—11 [作者简介] 董建文(1955— ),男,副教授。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与对策 董建文 (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摘要]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由权力资本、城乡分割、地方垄断、行业垄断以及灰色收入所造成的 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基本原因。当前应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关键词]居民收入;收入差距;基尼系数;机会不平等 [中图分类号]F0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1)06—0013—05 C ause of large income gap bet w een Chinese resident and countermeasures DON G Jian 2wen (S handong Economic M anagement Cadre πs College ,Jinan 250014,China )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residents πincome gap is too large.The unequal opportunity caused by power capital ,the separation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the local monopoly ,the professional monopoly as well as the ‘gray ’income is the basic reason for too large income gap of our residents.Now we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isproblem of too large income gap.K ey w ords :the residents πincome ;income gap ;gini coefficient ;unequal opportunity 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领域中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收入分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有效地调控收入分配差距,是直接关系到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一个数量化指标是基尼系数,它以家庭为衡量单位。此系数介于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社会成员之间相对收入差距越大。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12-013之间为比较平均,013-014之间为比较合理, 014-015之间为差距过大,015以上为差距悬殊,极易出现 社会不稳定甚至动荡。一般说来基尼系数高低与国家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基尼系数越高,发展中国家基尼系数一般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城乡居民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145,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达0135,均高于013左右的世界平均基尼系数标准,收入差距脱离经济发展水平表现畸高,与经济发达程度不相吻合。 事实上,0145的基尼系数,仍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收入差距水平。因为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往往被高估,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则通常会被低估。例如:农民家庭有相当一部分收入必须用于来年的生产性投入,真正可供消费的收入实际上更低;城市高收入群体的住房等非货币福利收入所占比重仍然较大,且没有被统计到个人收入之内。0145甚至更高的基尼 系数,一方面,说明改革之初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得到了真正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又表明中国 已成为世界上40个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基尼系数为014)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经过大。 其一,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198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是1186倍,1997年上升到2147倍。而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 都小于116,只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三个国家超过了2。按照国际的一般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 DP 为800—1000美元阶段,城镇居民收入大体上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17倍,但我国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517%,比1997年的4015%下降了418个百分点;农村人 均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141%,比1997年的38161%下降了512个百分点。1997至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经历了连续四年的负增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已 达到315:1,如果包括国民收入二次分配的内容(如城镇的人均公共设施占有水平、城镇的人均隐性福利供给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其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例,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华南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相比,绝对差距为221元,相对差距两者的比值为1168:1;到2000年,最高的华东地区与最低的西北地区绝对差距达到1774元,扣除物价

中国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原因分析 胡荣 内容提要:根据2001年在福建省寿宁县和厦门市10个乡镇913户农村居民抽样调查的资料,本文分析了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原因。作者认为,随着农户收入的提高,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日益扩大,经济越是发达,收入差距也越大。地域因素和不同收入来源都对农户收入产生显著影响。统计分析还表明,是否党员和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农户收入并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受教育程度则对农户收入具有正面积极影响。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社会转型 作者:胡荣,男,1962年生,博士,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导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异也日益扩大。有关统计表明(参看唐平、曹蓉,1996),自1980年至1985年,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农村人均纯收入年递增速度分别为16.4%、14.6%和12.9%。尽管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都均有大幅度提高,但地区差距则不断扩大。1980年,中、西部农村居民与东部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对差额分别为37元和46元,到1995年收入绝对差距则扩大到724和1066元。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扩大引起了许多相关学者的注意。张平在研究中国农村发展的不平等时,试图回答乡镇企业在农村收入不平等中的作用,认为中国农村收入差距既来自区域内也来自区域间,其中区域间收入差异对总的不平等贡献在加大,而区域间收入差距加大最主要的原因是区域间工资性收入的不平等,即各个区域间农村非农化就业机会上的不均等(张平,1998)。赵满华、窦文章(1997)在归纳农村居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几个特征时,也谈到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和家庭经营性纯收入的比重明显上升。 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引起了社会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倪志伟根据1985年在福建农村的调查数据提出了著名的市场转型理论(Nee, 1989)。倪志伟的研究表明,在人力资本和家庭组成因素一致的情况下,现任干部家庭收入低于一般农户。与企业主家庭相比,现任干部家庭、离任干部家庭的收入都存在相当差距。因此,倪志伟认为市场转型经济降低了对政治权力的回报,与此同时,人力资本对收入的作用得到提升,这表现在市场改革后夫妻合计教育程度对家庭收入的影响是正向的,且具有统计显著性。而国内学者陆学艺(1999)则根据农村居民收入的变化以及农民的分化情况,认为农民已经分化为八个阶层:农业劳动者、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统计学角度)

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区域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可能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健康顺利发展;过大的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加剧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经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如果持续扩大的收入差距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将有可能激化民族矛盾,危及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本文分析了我国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和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测度方法和指标选取 (一)绝对差距 1.极差(R):反映总体中指标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离差,用以说明指标值的变动范围和幅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2.标准差(S):反映指标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偏离程度,其值越大,说明收入的绝对差距越大。 计算公式为: nS i x/)(2 (二)相对差距 1.变异系数 将标准差计算公式中的收入水平进行标准化处理,就得到变异系数。分组和不分组的情况下计算公式分别为: 1

2()/uwi Vxn 2()/wii Vpx V是变异系数或加权变异系数,V越大,表示收入差别越大。V UW表示不加权变异系数,V W表示加权变异系数。 2.泰尔指数 1967年泰尔(Theil)根据统计信息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指标,用收入的对数值与等值分配的对数测度它们之间的差别,并用收入比重加权。一般主要使用下列分解公式: Nii yLOGNI11)0( GggggGggg vpLOGpIpI11)0()0( 其中,p g是第g组的人口比重,v g是第g组的收入比重。 二、现状分析 (一)东中西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绝对差距逐步扩大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348元,东部372元,中部317元,西部346元;东部比全国高24元,是1.07倍,比中部高55元,是1.17倍,比西部高26元,是1.07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是13786元,东部16974元,中部11634元,西部11309元;东部比全国高3188元,是1.23倍,比中部高5340元,是1.46倍,比西部高5665元,是1.50倍。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值还是相对倍数都是呈逐步扩大趋势。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