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建筑特点

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建筑特点

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建筑特点
论克孜尔石窟中心柱窟的建筑特点

最新冀美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辉煌灿烂的敦煌石窟》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分析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石窟的设计特点和文化由来。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石窟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的了解。 难点:对于石窟艺术是我们古代艺术宝库的理解。 关键:对佛教文化的简单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敦煌这个地方吗?有没有同学知道敦煌在哪里,以什么最著名呢? 自由汇报:今天我们就来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敦煌的知识探讨一下。首先把你们已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有关知识说说。 自由汇报后,预习的时候,你们发现了哪些你不甚了解和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地方。 教授新课 肯定同学们所做的努力,并赞扬学生找的内容很丰富,但你们能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理解石窟文化的内涵呢?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猜猜或想想它们的由来和制作,便引出探究质疑的过程。 在欣赏敦煌石窟的相关图片之中,以开阔学生眼界为基础,有选择地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质疑,分出教学的侧重点。允许学生自由,无拘束地在探究质疑过程中,在小组成员的交流下,大胆地发现和评论。 讨论 石窟艺术是一种包括建筑、雕塑、壁画等的佛教艺术。它源于印度,本是佛教徒作为佛殿、僧房而在山岩间开凿的。印度的石窟艺术通过我国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约公元2世纪)传入我国。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极为兴盛。菩萨是地位仅次于佛的第二类尊神。敦煌莫高窟中唐代的菩萨像,面形丰圆,肌肤结实丰腴,体

现了唐代人物造型的共同特征。同时,宗教人物的世俗化倾向十分明显。 莫高窟是敦煌石窟艺术中最重要的一处。它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经过北梁、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代,历时一千多年,现存洞窟492个(近几年又有新的发现),窟内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躯。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世界古代艺术的宝库。 赏析 具体欣赏分析敦煌莫高窟的《西方净土变中之舞乐》佛教中所说的“西方净土”是指佛教居住的地方,佛经中说那里没有痛苦,只有欢乐,故俗称极乐世界。虽然它并不存在,但它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幻想和向往。图版中表现的只是这一幅壁画的一个局部。它着重表现所谓极乐世界其乐无穷的景象。六个人组成的乐队分列两旁,中间一舞伎反弹琵琶,边弹边舞,姿态十分优美。整个画面用线简练、流畅、色调柔和,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研究唐代的音、舞蹈和服饰还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麦积山石窟导游词介绍范文1: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 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素有“陇上江南、“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 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中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块石,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农家积麦之状,故有此名。 它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火车站东南约35公里的秦岭山脉之中。 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优美,有小江南之称,素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美誉。 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岩,其山势陡然起独峰,最初有许多天然之岩洞。 它的海拔1742米,山顶距地面142米,现存佛教窟龛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全部窟龛

开凿在山崖峭壁之上,分布于东、西两崖。 东崖现存54个洞窟,西崖现存140个洞窟。 由于麦积山山体为第三纪沙砾岩,石质结构松散,不易精雕细镂,故以精美的泥塑著称于世,绝大部分泥塑彩妆。 被雕塑家刘开渠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 它的开凿年代,大部分学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 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 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 碎自人力,疑是神功。 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 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2]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 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中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 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 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

敦煌艺术论文

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的影响 摘要:现代工笔重彩画是由中国传统工笔重彩发展而来,它与敦煌壁画一脉相承,并从敦煌壁画中汲取了色彩的营养,使的重彩画在当今时代大放异彩。因此,我们在学习重彩画的同时,应当吸取敦煌壁画之精华,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关键词:敦煌壁画矿物色工笔重彩现代工笔重彩画 正文:通过对敦煌壁画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学习,使我了解到敦煌壁画对当代工笔重彩画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敦煌壁画的色彩对它的影响。 一、敦煌壁画之色彩 敦煌石窟集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为一体,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特别是其中保存的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壁画,反映了我国几千年间绘画与艺术的发展进程,突出的显示出色彩的高度感染力与表现力,其色彩的丰富性,色调的多样性无不显示出高度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完美的结合。而带来这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也在其所用的颜料——矿物颜料。敦煌石窟堪称我国绘画颜料标本的宝库,其中保存着千余年间十一个朝代的大量颜料标本,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矿物色应用及颜料制造的辉煌成就。根据国内外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颜料的分析可知,敦煌石窟中所用的颜料有30多种,其中绝大多数是天然矿物,少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颜色。从壁画的用色角度来说,敦煌壁画可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主要是十六国时期;中期为隋唐、五代时期;晚期为宋元直到明清时期。 敦煌早期壁画主要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中国书画的基础理论、各主要石窟的开凿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开来,所以当时的美术向后世展示了全面的文化特质。这一时期壁画的颜料主要为土红、朱砂、青金石、石青、铜绿(氯化铜、氯铜矿)、石绿、高岭土等。这个时期的色彩观念与古时一脉相承,浓重鲜明的色彩是民族形式的一大特征。早期壁画在其特性上显现出生动稚拙的特质,在色彩的表现上,注重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对比,用色较少,而且不喜调和,色调浓烈而沉着,趣味质朴,为西域风格;在绘画观念上敦煌早期壁画已开始理性地探究色与线、色与色之间的关系。绘画具有了自觉性,为隋唐画的发展铺设了宏阔的舞台。 敦煌中期壁画为隋唐时期的壁画。其艺术不仅承袭了北魏时期的优良传统,并且融合了中原文化。使原来的“西域画风”相对淡化,中原文人画风逐渐有所显露。唐时期的许多精美壁画,线与色的结合更显成熟,这充分显示了两种画风自融合起的稚拙状态发展到鼎盛期的成熟状态。在色彩应用上,不仅使用单色而且复色的应用也很多,而且还出现人造的红色。隋唐时代的艺术辉煌,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术的色彩优势早已领先于世界的“强项”优势地位,这个时期的壁画将中国审美意味与绘画技法巧妙结合。不论是在绘画审美还是绘画技法上都达到了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峰。 敦煌晚期壁画经历朝更替之后,壁画进一步中原化,线与墨的应用与功能被强化,色彩逐渐转为柔和。除了在西夏与元代的洞窟壁画中我们还能看到的赋色厚重、色彩与线描并重、具有浓厚的神秘气氛的深受藏密艺术画风,其余都是以线描为主,色彩为辅的中原汉民族绘画传统发展下来的画风。 明清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很少人光颐敦煌,只有当地人以礼佛之名义维护着敦煌,壁画也一度遭到了遗忘和破坏,它被广大中国人民暂时遗弃了。直到外国的文化侵略者“发现”了敦煌,他们揭取了壁画,带走了文书与卷轴,这时的中国人民才对敦煌的存在苏醒了。20世纪初,敦煌终于等来了它的新世纪的守护者。 二、中国工笔重彩画 中国自古就有“丹青”之说,古人谓之:“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逐渐,“丹青”成为了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_导游词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1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所处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更是许多石窟难以比拟的。来龙门游玩,与其说是视觉的盛宴,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朝拜。充满灵性的石窟静卧在古老的河畔,沐浴在蔚蓝的天空下,历史的沧桑凝重与艺术的感官冲击,让人在感叹先人的智慧创造的同时,对宗教的信仰与艺术的震撼,也油然而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市,可通过飞机、火车、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到达景区。最为便捷的方式是乘坐火车到洛阳站,再转乘公交到达景区。乘坐飞机到达洛阳北郊机场,再转乘公交,也较为方便。龙门石窟景区内以电瓶车为主要交通工具,也可乘坐游船代步。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2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和香山崖壁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历经东西魏、隋唐至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共有约10万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米(卢舍那佛像)。 1 / 3

龙门石窟以伊河为界,分为西山和东山石窟两部分,西山石窟开凿于北朝和隋唐时期,东山石窟全部开凿于唐代,西山石窟是龙门最精华的部分,其中包括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和古阳洞中的“龙门二十品”。 西山石窟中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寺内中间的卢舍那佛像,据说是按照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这也是石窟中最受游人喜欢、知名度最高的佛像。 龙门二十品,是指从北魏时期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造像题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堪称书法奇珍。古阳洞中保留了“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另一品在慈香窑中)。 龙门石窟东山的香山寺,是武则天时代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而建立的一座佛教寺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生前经常来此游玩。白居易去世后,根据他的遗嘱,将他葬于香山寺以北,这就是今日的白园(白居易墓园)。 游览龙门石窟,一般步行即可,线路多为:景区大门-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白园。在每年的4-10月期间,游客还可以夜游石窟,在如梦如幻的灯光衬托下,万尊佛像更显气象万千(夜游只开放西山石窟和香山寺)。 洛阳龙门石窟导游词3 龙门石窟可谓西山著名的风景名胜。它位于西山风景区终端,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2 / 3

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3篇

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3篇Guide words of thousand Buddha cave in Kizil 编订:JinTai College

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3篇 前言: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 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 体之一。本文档根据导游词内容要求和针对旅游地点是新疆的特点展 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 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2、篇章2: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3、篇章3: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克孜尔千佛洞是新疆的有名景点之一,很多来自各地的 游客慕名来参观,导游也要做好克孜尔千佛洞景点的详细介绍。下面是小泰整理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的范文,欢迎阅读! 篇章1:克孜尔千佛洞导游词文档 克孜尔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同享中国“四大石窟”之美誉,坐落于悬崖峭壁之上,绵延数千公里。其中保存壁画的洞窟 有 80多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是我国开凿最早、

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 3世纪,在公 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克孜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属于龟兹古国的疆域范围, 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发祥地之一,其石窟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中亚和中东佛教艺术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龟兹古国地处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曾经是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佛教从印度先传入新疆,形成“西域佛教”后,再传入中原。龟兹的地理位置决定它成为“西域佛教”的一个中心,也成为佛教传入中原的一个重要桥梁。石窟则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形式,通过建筑和壁画来宣传佛教教义。龟兹石窟窟群比较集中,壁画内容丰富,不仅有表现佛教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因缘故事”等壁画,还有大量表现世俗生活情景的壁画。有研究石窟的专家指出,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克孜尔千佛洞的洞窟形制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僧房,是 供僧徒居住合作产的场所,多为居室加通道结构,室内有灶炕和简单的生活设施 ;另一种为佛殿,是供佛徒礼拜和讲经说法的地方。佛殿又分为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还有部分是窟室较

敦煌文化艺术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对文老师的评价 敬爱的文化老师: 首先,我就您给我们上课提一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老师给予指正和教导。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老师大多是外聘的,当然外聘的都是好老师,在上大二的时候听师大包老师挺起过您的名字,在师大名气很大,我早就想听您的课了。在这学期开学知道您要为我们上敦煌文化艺术概论课非常兴奋,第一次见到您印象是您很时尚有带有古典色彩的感觉,有内涵高修养的艺人。第一次听您的课就像一场演说,精彩。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非常的得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您的性格很开朗,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爱学习了,虽说是大学了同学们自学能力都非常强了,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我们就是不爱学,也许大多都是我们的原因吧,上您的课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在教学方面:1您对学生负责认真,态度好。2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一丝不苟3课堂活泼有趣,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4老师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对学生极其负责。5工作认真,上课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学习敦煌文化知识,对我们甘肃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说起老师的缺点我基本没有发现,在讲课的时候非常的尽力,就是在最后的几节课上看了几次《敦煌》视屏教学,老师没有很好的解说一些我们没有看懂的,毕竟我们几乎没有去过敦煌对有些事物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都是您的错,我们没能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我深有体会。 敬爱的文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会铭记于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我们的时间还很长,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您与您交流学习。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就关于学习敦煌文化艺术认识写一些心得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遗书的保护与研究现状。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敦煌学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敦煌文化遗产,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敦煌是全人类的敦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敦煌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秦汉之前,这里居住着月支、鸟孙等民族。西汉初,漠北的匈奴赶走月支,占领敦煌。元狩二年(前121)西汉军队打败河西匈奴,敦煌与河西走廊归入西汉王朝版图。元鼎六年(前111)西汉在敦煌设郡,与酒泉、张掖、武威并称河西四郡。在敦煌之北修筑了长城,在西部设立了阳关、王门关。从此,敦煌成为西域进入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门户和军事重镇。为了巩固敦煌的战略要地,政府从内地移民来此定居,调遣士兵屯田戎守。西汉王朝对敦煌的经营与开发,确立了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经过东汉王朝与曹魏政权的继续经营与开发,敦煌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成为丝绸之路上一处

天水麦积山及各个景区介绍

天水麦积山 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系风景区的总称,全景区包括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四大景区和一个古镇街亭温泉景区。从天水北道沿北利公路,经甘泉、峡门、至贾家河约23公里,向南转向麦积山公路,继行5公里即达麦积山景区。从麦积山景区继续向南行30公里达曲溪景区。由贾河向东继行8公里即达仙人崖风景区。从仙人崖沿北利公路,经牧马滩即达石门景区约24公里。 麦积山风景区海拔一般在1400米至1800米左右,最高峰可达2200米以上,是我国南北方沉积地层在地表上层的分界线,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整个风景区的岩层构造是由红色砂砾岩层和浅色变质岩所构成。风景区内气候条件也比较好,年平均降雨量为600——700毫米,气温最高为33℃,最低为-15℃,一般冬季低温带在-8℃,无霜期为230天,日照年为2307小时左右,空气相对温度为85%左右。由于风景区位于南北交界处,所以冬天不太冷,夏天不太热,誉有西北江南之称。 麦积山风景区内自然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景观,观赏及药用植物品种繁多,珍禽奇兽较为丰富,有些已为国宝。据调查小陇山林区内有被子植物1576种,分属于138个科626个属,裸子植物33种分属8个科15个属。在风景区内的约有111种,分属于50个科106个属。其中有很多是园林中的珍品:黄花杠柳、苍松、翠柏、云杉、冷杉、水杉、白皮松、红豆杉,玉兰树和野生紫竹、

野生百合、金背杜鹃、甘肃琼花等。动物资源有珍禽奇兽:如熊、黄羊、野猪、麂子、鹿、麝、红腹锦鸡、鹦鹉、绶带等。 麦积山景区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因山体呈圆锥状,酷似农家的麦垛而得名。麦积山风景区北跨清渭、南携嘉陵,地处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又是东南、西北季风交替带,蕴有南北兼备的各种野生观赏植物和药用植物。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的一座孤峰,著名的麦积山石窟便开凿在此峰之上,石窟主要保存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朝代的雕塑和壁画,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是我国的四大石窟之一;此外还有雕巢峪、罗汉岩、香积山风景小区,有天池坪、严山瀑布景点及秦文公墓等古遗址。麦积山山势险峻,林木葱茏,泉水清澈,飞瀑如练,风光旖旎,有“秦地林泉之冠”的美誉,加之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据《玉堂闲话》和《秦州志》记载,风景区内山峦叠翠,群峰耸峙,风景特别优美,尤其是烟雨笼罩,横云飞渡之际,犹如进入海市蜃楼的幻景。评誉为:连岗苍秀,深林茂草,细流交错,飞瀑如练,北跨清渭,南携嘉陵,誉为“西北山水林泉之冠”。 仙人崖景区 仙人崖景区是国务院公布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天水市东南65公里处的麦积山风景名胜区,麦积山石窟的东北方向,始于南北朝,距今近1600年。宋代称“华严寺”,明代永乐皇帝赐名“灵应寺”。相传此处过去常有高人隐居于此修行,故名仙人崖。仙人

敦煌文化艺术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姓名:马海鑫 班级:08艺术设计2班 学号:200891310212 指导老师:文化

敦煌文化艺术概论鉴赏 对文老师的评价 敬爱的文化老师: 首先,我就您给我们上课提一点建议和意见,希望老师给予指正和教导。我上大学以后才知道我们学校老师大多是外聘的,当然外聘的都是好老师,在上大二的时候听师大包老师挺起过您的名字,在师大名气很大,我早就想听您的课了。在这学期开学知道您要为我们上敦煌文化艺术概论课非常兴奋,第一次见到您印象是您很时尚有带有古典色彩的感觉,有内涵高修养的艺人。第一次听您的课就像一场演说,精彩。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非常的得当,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您的性格很开朗,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也爱学习了,虽说是大学了同学们自学能力都非常强了,但是有的老师上课我们就是不爱学,也许大多都是我们的原因吧,上您的课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在教学方面:1您对学生负责认真,态度好。2对学生负责认真,教学一丝不苟3课堂活泼有趣,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4老师工作态度积极认真对学生极其负责。5工作认真,上课能够让我们很好的学习敦煌文化知识,对我们甘肃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研究。 说起老师的缺点我基本没有发现,在讲课的时候非常的尽力,就是在最后的几节课上看了几次《敦煌》视屏教学,老师没有很好的解说一些我们没有看懂的,毕竟我们几乎没有去过敦煌对有些事物不太了解。当然也不都是您的错,我们没能主动提出问题。 在教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等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我深有体会。 敬爱的文老师,您对我们的教导我们会铭记于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永远是您的学生。我们的时间还很长,有机会我一定去拜访您与您交流学习。 最后祝愿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我就关于学习敦煌文化艺术认识写一些心得 敦煌文化艺术又称莫高窟文化艺术,被称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它保存了公元四世纪到十世纪的洞窟735个,彩塑三千余身,壁画45000平方米,唐宋木构建筑五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这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后改为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保护、研究工作。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举办的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专题文献展览,旨在揭示敦煌遗书的流散历史,展示敦煌遗书的风采及内涵,介绍敦煌

关于龙门石窟导游词-精品文案范文

关于龙门石窟导游词 关于龙门石窟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很荣幸能为大家做导游!我们今天游览的景区是龙门石窟。我想,您也许游览过风景秀丽的颐和园,观赏过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可今天游览的龙门石窟,会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龙门石窟始建于498年,也就是北魏时期,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经过后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请各位在遵守规则、保持清洁的前提下细细观赏。 现在,我们已来到西山石窟脚下,前方的洞穴叫万佛洞,两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佛,说它是万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实。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厘米高,小的却只有两厘米高,别看它们个头小,却都雕刻精细,排列整齐,虽然数目很多,但却排列得井然有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味。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龙门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这里有九尊佛像,中间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他的雕工极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双耳垂肩,就连衣服的褶皱,皮肤的纹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见。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态各异。总体看来,奉先寺洞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再加上周围淡淡的薄雾,更是显得神秘莫测,真不愧是神来之笔呀! 龙门石窟有佛像十万余尊,佛洞两千多个,我们已经欣赏完了。再回头看一看这美丽的景观吧,是否还有些依依不舍呢? 关于龙门石窟导游词400字(二) 尊敬的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陪同大家游览龙门石窟。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龙门石窟脚下,我们下车,首先沿着伊水西岸游览西山。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敦煌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敦煌石窟形制 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槃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今人研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同样采用了这一做法。其分类大致如下: 一、中心塔柱窟 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因窟之后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为塔形)而得名。主要出现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该窟型盛行于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印度,经过新疆传入敦煌及北方中原地区,新疆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敦煌中心塔柱窟的出现除受印度、新疆造窟形式影响外,还与当时佛教徒修行时绕窟巡礼、坐禅观像的习俗有密切关系。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窟有二十八个,其中北魏十一个(第 254、263、257、251、260、265、435、437、248、431、246 窟)、西魏两个(第288、432窟)、北周三个(第428、442、290窟)、隋代四个(第302、303、427、292 窟)、唐至元代八个(第448、332、39、44、9、14、22、95 窟)。其典型者如北魏第254、第248窟,北周第428窟等。 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异型形式。中央开凿一连顶的须弥山中心柱,柱座上小下大,山作上大下小之倒圆锥形,所以又称须弥山形中心柱窟。平面为方形,中心柱下部为方坛,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通窟顶,塔刹四龙环绕,以象征须弥山,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后部为平棋。莫高窟隋代第302、303窟属于此类。

麦积山石窟考察报告

麦积山石窟考察报告 篇一:考察报告麦积山,敦煌 学院:吉首大学美术学院 班级:12级国画班 姓名 学号:XX4152028 带队老师:吴工 考察地点:西安甘肃敦煌一带 考察时间:XX年10月26日——11月3日 前言: XX年10月26日,我们12级美术学国画班从吉首大学张 家界校区出发开始了我们为期12天的大西北之行。 此次考察,对我们国画班可以说是意义重大,考察之前我们班正好上了壁画及绢画的相关课程,这次能欣赏古人的色彩搭配及上色技巧,无疑能对我们的专业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说这次考察不仅是一趟洗净心灵的美景之旅,更是一趟模仿借鉴古人的学习之旅。历经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颠簸我们来到了西安,在宾馆呆了一晚养足了精神后,我们兴致勃勃地坐上火车,向着心中期盼已久的麦积山石窟前进。 关于天水麦积山的考察报告

天水,是甘肃省的第二大城市,素有甘肃“小江南”之称,古时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相传华夏始祖伏羲氏就诞生于此,因此享有“羲皇故里”的荣誉。而我们考察的首站麦积山石窟便正是位于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东南部。 在秦岭西端北侧,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峰,四壁陡峭,单峰挺立,呈圆锥形,其形上突下小,望之团团,尤如麦垛,因此称之为麦积山。它与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莫高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初到麦积山,迎接我们的便是山中凛冽的寒风,在登了无数阶梯和爬上了几座坡后,我们终于得见了麦积山的真颜,抬头仰望,只见栈道云梯悬于山崖,浅栈深窟开凿于峭壁,龛窟密如蜂房,依窟建檐,层层相叠。窟龛,崖阁间以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相连,蜿蜒曲折,游人扶栏攀援只觉惊心动魄。 据史料记载,麦积山开凿于后秦,后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的不断开凿,重修成为仅次于敦煌莫高窟的我国的第二大艺术宝库。石窟现存洞窟194个,泥塑石雕、石胎泥塑七千二百余身,壁画一千三百余平方米,更以其精美绝伦的泥塑艺术而闻名中外。这里的泥塑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着对恐怖现实的蔑视,对人生荣辱的淡忘和超脱世俗之后的潇洒与轻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温婉和淳厚,沉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西交通的要道,更是中原与西域交通的必经门户。在其东南25千米的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的莫高窟(亦称千佛洞),前秦时就已开凿了佛洞。以后历经十六国、北魏、北周、隋、唐(包括吐谷浑占据时期)、五代、宋、西夏、元、清代。由此可见,莫高窟从4世纪中期到14世纪的千余年,凿窟活动代代相传,连绵不断地进行着。在敦煌艺术的发展中,隋唐时期是莫高窟的鼎盛时期。根据目前研究结果,莫高窟现已确认编号有493个,其中属于唐代开凿的达228个,这里是集中唐代绘画、雕塑、书法、文学的综合艺术宝库。根据考古研究院的统计,现存壁画面积达45万平方米,彩塑造像2000余身,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可划分为佛像画、佛经故事画、民族传统神话故事画、经变画四大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有关佛的体裁是敦煌壁画中的主要内容。这里有诸如三世佛、七世佛、文珠、普贤、现世音、地藏王等大量佛像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飞天,飞天也就是正在飞翔的神,梵语称之为提婆,一些佛教作品描写飞天往往出现在乐鼓齐鸣、天花乱坠的佛说法的庄严时刻。据说她们居住在风光明媚的天宫中十座山中,不食酒肉,专采百花香露,散天雨花,放百花香。对飞天的构思显示了画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智慧。这里飞天既不像欧洲人心目中天使(安琪儿)长着不协调的翅膀,又不像道家用云彩将人托在空中那样笨重,而是巧妙的用两根衣带,被天风浮起,她们挥舞长巾,扬手散花,怡然自得地翩翩起舞,遨游太空,给人以美妙的想象。此外,宗教画中还有大量的反映佛本生故事、因缘故事和佛传故事的佛经故事画,及其以佛经为根据的经变画。佛教题材以外就是一些民族神话及其风俗生活画,如西王母驾凤出行图、西域各国人民供养图、雨中耕作图等。 雕塑是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塑像又是石窟的主体,多采用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像。唐代雕像风格与元朝不同,处处显示出丰满和谐的象征。唐代雕塑不仅有群像,如神龛中塑了七身佛像,而且出现大型佛像,如唐玄宗时曾雕塑了高达26米的南大像。从敦煌塑像的特点看,一方面在泥塑上掌握了纯熟的技巧,同时在彩和塑的有机结合上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雕塑水平已达到了极高的程度。 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名录中,成为世界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讲解词分析

龙门石窟景区讲解词 欢迎各位来到世界遗产龙门石窟参观游览,我是大家的讲解员XX,很高兴为各位讲解。接下来我们边走边讲,我把龙门的基本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座龙门大桥,1960年动工修建,1962年建成通车,全长303米,它是仿照河北赵州桥而建,是一座三孔空腹式石拱桥,桥上的“龙门”二字是陈毅元帅题写的。龙门大桥原是一座公路桥,但为了减少来往车辆对石窟所造成的粉尘、噪音、震动的危害,2003年4月龙门景区实行了封闭运营,也对龙门大桥实行了美化、亮化,使这座原本车水马龙的公路桥变成了一座游人如织的观赏桥。1995年焦枝铁路复线洛阳龙门段建成通车,龙门隧道向保护区外迁移700米,从而减少了火车震动对龙门石窟文物的影响。前方就是龙门石窟的北大门,它是仿汉代的双阙建筑,上面“龙门石窟”四个字是郭沫若先生的笔迹。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龙门石窟景区,洛阳龙门石窟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它为于洛阳市新城区六公里处,这里是两山夹一水的地形,河以东是香山,河以西的是龙门山,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前后,大约在公元493年,它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距今1500多年的历史。其中北魏雕凿的洞窟占30%,唐代的洞窟占60%,其他的朝代占10%。龙门石窟现存窟龛有2300多个,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有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均为书法精品。佛塔80座,造像将近11万尊,其中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

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龙门石窟在1961年首批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荣登全国5A景区之例。龙门石窟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是我国石窟中风景最为秀丽、环境最为优美的。 希望各位游客在参观游览中爱护环境,爱护文物。景区内的垃圾已实行分类回收、分类处理,若游客需扔废弃物可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扔弃。 潜溪寺潜溪寺是因寺下泉水涌流而得名,是初唐的一个洞窟,洞中主佛像是阿弥陀佛,他面部丰满,双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站在他左边的是大弟子迦叶,右边的为小弟子阿难。在弟子两侧的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龙门石窟雕刻较精美的佛像之一,两位菩萨同主佛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主要对象。 宾阳三洞宾阳三洞,是北魏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皇家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宾阳三洞是北魏的宣武帝为父亲孝文帝及母亲文昭皇后做功德而建造。开凿于公元500年,历时24年,用工达到了802366个,后来因发生了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宾阳中洞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窟顶为一朵浅浮雕的莲花。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主佛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原是古印度国的一位王子,与我国孔子大约生活在同一时代,比孔子

龟兹石窟:遗存丰富盗损严重

龟兹石窟:遗存丰富盗损严重 作者:朱建军 来源:《丝绸之路》 2018年第9期 一门一洞天,一佛一世界。2018年7月1~12日,“青年学者丝路行”的学者们在新疆考 察了85个洞窟、5处佛教遗址和4家博物馆,所到之处无不体会到佛教遗存的丰富与辉煌,同 时也为文化遗产受到人类和自然破坏而深感惋惜和痛心。 班固在《汉书》中写到:“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酐弥、 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能铸冶、有铅。东至都护所乌垒城三百五十里。”龟兹地处中亚腹地 塔里木盆地之北缘,扼古丝绸之路要冲,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首站,历史上一度成为西域佛 教文化的中心和古丝路文明双向交流的重要枢纽,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的摇篮”。源于印度 的佛教约在公元前后传入龟兹,至3世纪中叶,已在龟兹得到广泛的传布,并不断有身为龟兹 王族的僧侣、居士外出传译经典。4世纪后,龟兹佛教进一步兴盛起来,其境内建造了甚多寺 院和其他佛教建筑。后来尽管随着政局动荡,佛教在龟兹兴衰起伏不一,但直到11世纪后龟兹回鹘改信伊斯兰教,佛教才在龟兹始告结束。佛教流布龟兹千余载,这里不仅是西域佛教中心,也是张骞所记“西域三十六国”中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地区。因此,它还是佛教东传的中心节点,“道流西域,名被东国”的鸠摩罗什,译经长安,使更多汉文版的佛教典籍得以在中原地区流传。它是中国佛教石窟艺术最早的开凿地,拥有比敦煌莫高窟年代更加久远、中外文化交融痕 迹更为明显的石窟艺术,对西域和中原佛教石窟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青年学者丝路行”学术顾问、新疆龟兹研究院院长徐永明介绍,龟兹仅遗存的洞窟就 有700余个,近1万平方米的精美壁画和部分彩绘泥塑,以及独特的石窟建筑样式。现有遗存中,规模较大、保存相对比较完好的石窟有9处,即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克孜尔尕哈 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玛扎伯哈石窟、阿艾石窟和托乎克拉艾肯石窟。 徐永明说:“岁月流转,丝路沧桑。今天那些散落在戈壁滩上的龟兹石窟,依然在述说着 龟兹所书写的古丝路文明”。 龟兹石窟的重新发现与外国探险队的觊觎 克孜尔千佛洞在历经几百年后,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重新被世人发现。著名史地学 家徐松著的《西域水道记》中记载了有关克孜尔千佛洞的情况。19世纪初,库车人沙希阿里在 克孜尔千佛洞遗址内发掘出佛经残片数页,其中有婆罗迷文佛经残片《十诵律》。 最早到达克孜尔千佛洞的是俄国人。在克孜尔后山区第213窟西壁上有几行用铅笔题写的 俄文,时间是1879年1月15日。在谷西区第38窟左甬道券顶上也有俄文铅笔题记,时间是1893年。 1903年4月15~23日,日本大谷光瑞第一次考察队的渡边哲信和堀贤雄在克孜尔千佛洞活动。他们在洞窟中清理出不少木简和文书残纸。渡边哲信割走了少量小块壁画。 1906年,法国伯希和率领的考察队在库车停留了几个月,考察了克孜尔千佛洞。 1906~1907年,别列佐夫斯基率领考察队到库车地区,考察了克孜尔等石窟,并揭取过壁画。

从敦煌壁画静态舞姿形象到敦煌舞的风格性探究

摘要: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伎乐天形象,现代人经过观察和研究,将静止的舞姿“复活”到舞台上,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敦煌舞风格独特,表现在s型的三道弯体态、独特的神韵和气韵及文化的贯穿上。了解敦煌文化,用精神世界去引领气息、眼神和形态等,才能展现出敦煌舞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敦煌舞;敦煌壁画;风格;s型三道弯体态;神韵;气韵 0引言 敦煌舞姿图在敦煌学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在莫高窟有内容的492个洞窟中,绘制伎乐形象的洞窟有200多个,有3400余身伎乐天形象。古时佛教的传播,使中亚、西亚不同风格的舞种传入,敦煌当地艺人将其与敦煌当地的舞蹈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舞蹈,继而传入中原地区,其映入皇室眼帘之后,又融入了大量汉唐的舞蹈元素。这种舞蹈从敦煌到中原地区,再到河西地区,经过多次的碰撞,更具欣赏性,这些技艺高超、独具风格的舞蹈在敦煌壁画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1979年5月,《丝路花雨》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这部舞剧将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图“复活”呈现在舞台上,技艺精湛,舞姿柔婉,以独特的风格特色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1敦煌舞的风格 所谓风格,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动律到造型,手、眼、身法、步以及各种因素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基本特色。[1]莫高窟壁画以佛教的经变故事为主,包含了天宫伎乐和世俗的婚嫁图等。敦煌壁画中的舞姿在不同的年代虽有不同的特色,但其基调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佛教思想为主,这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性。在敦煌舞中,形、神、气、韵的展现是敦煌舞风格性需把握的主体,是敦煌舞独特韵味演绎的关键。 1.1形态――s型的三道弯 敦煌壁画舞姿图中,曲线性鲜明。现代人在“复活”壁画舞姿时,将其与现代审美结合,用圆曲的“s”形态动作对舞姿进行连接,s型的特点在于它的圆曲。敦煌舞可分为俗乐舞和天乐舞,天乐舞音乐舒缓,以宁静为主,体现大慈

敦煌石窟艺术的特点

段文杰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敦煌飞天来自印度。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①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②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