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敦煌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敦煌石窟形制

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槃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今人研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同样采用了这一做法。其分类大致如下:

一、中心塔柱窟

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因窟之后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为塔形)而得名。主要出现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该窟型盛行于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印度,经过新疆传入敦煌及北方中原地区,新疆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敦煌中心塔柱窟的出现除受印度、新疆造窟形式影响外,还与当时佛教徒修行时绕窟巡礼、坐禅观像的习俗有密切关系。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窟有二十八个,其中北魏十一个(第 254、263、257、251、260、265、435、437、248、431、246 窟)、西魏两个(第288、432窟)、北周三个(第428、442、290窟)、隋代四个(第302、303、427、292 窟)、唐至元代八个(第448、332、39、44、9、14、22、95 窟)。其典型者如北魏第254、第248窟,北周第428窟等。

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异型形式。中央开凿一连顶的须弥山中心柱,柱座上小下大,山作上大下小之倒圆锥形,所以又称须弥山形中心柱窟。平面为方形,中心柱下部为方坛,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通窟顶,塔刹四龙环绕,以象征须弥山,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后部为平棋。莫高窟隋代第302、303窟属于此类。

塔庙窟的宗教意义是为了“入塔观像”,随着宗教的逐渐世俗化,宗教礼仪逐渐简化,塔庙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乃至逐渐衰落直至消失。应该说,中心塔柱窟的出现具有宗教学与地域性上的双重原因:一是原始印度宗教礼仪中绕塔礼拜的习俗,二是汉地寺院以塔为标志的习俗。应该说,中心塔柱石窟是一个在洞内的寺院,是石窟艺术逐渐汉化的产物。

二、覆斗顶形窟

覆斗顶形窟又称倒斗形窟。窟顶中心有方形深凹藻井,四面呈斜坡状,形状如倒斗,故名。覆斗顶也很象中国传统房屋布局中的布“帐”。这种形制在印度以及新疆地区很少见到,一般认为是受汉地墓葬形式影响而致。窟形平面成方形,窟内多正面(西壁)开龛(也有少数为南、西、北三壁各开一龛、或无龛),空间开敞,光线充足,适应于聚集佛徒讲经和礼拜活动。此类窟形在整个莫高窟的洞窟中属于中小型,但保存数量最多,是敦煌石窟的主要形式。各时代均有,最早出现于北凉时期,西魏时已经非常成熟,隋唐两代较集中。是从十六国晚期至元代唯一不断出现的窟形。典型洞窟有西魏第 249 窟,北周第 296 窟,隋代第420窟,初唐第220、323窟,盛唐第328、45窟及中晚唐第159、156 窟等。

三、殿堂窟

殿堂窟又称中心佛坛窟、佛殿窟。为五代、宋时期的代表窟。平面方形,覆斗顶。窟顶四角常常有稍凹进之弧面,画四大天王。基本形式与覆斗顶形窟大致相同,区别在于将西壁的佛龛变为中心佛坛,坛上塑像,坛前有阶陛,坛后沿有宽四米以上,厚约一米的直接窟顶的背屏(个别无背屏)。由于佛坛位于窟中央位置,坛四周与四壁之间保持距离,信徒可围绕佛坛右旋环通,礼佛观像。而通顶的背屏同样有支撑作用。从外观上看,中心佛坛窟与中心塔柱窟有点接近。由于佛坛上要塑造众多人物像,需要宽大空间,因而殿堂窟一般属于大型窟。在唐后期及五代时期,殿堂窟大量出现。典型洞窟有晚唐第85、196 窟,五代第98、146 窟。这类洞窟都为归义军节度使、当地大家族及都僧统等头面人物所建,与当时敦煌地区由边地下州一跃而成为相对独立的地方中央政权所在地有关。另外,榆林窟第 25 窟也是殿堂窟。

四、大像窟

大像窟即洞窟内开凿、雕塑有巨大的弥勒佛像。莫高窟仅有初唐第96窟(即北大像窟,像高33米)和盛唐第130窟(南大像窟,像高26米)两窟。另外,榆林窟第6窟也塑大像(像高20米以上)。南北大像开凿于盛唐之前,由寺院主持,广大民众参加。《莫高窟记》讲:“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高一百四十尺。又开元中,僧处谚与乡人马思忠等造南大像,高一百二十尺”。南北大像的开凿是佛教盛行、国力强盛的反映。“大像”也是仅仅见到的原有石窟名称之一。

弥勒大像依山崖而坐,内为石胎,外面敷泥赋彩。随着高度的上升,大像窟的空间越来越小。整个石窟向上弧转收小,下部呈平面方形,顶为覆斗形或圆穹形,窟顶与壁画交接处转折自然,无明显界限(第96窟顶部开敞露天,上有木构建筑为顶)。窟内佛像前空间并不宽阔,人们仰视窟顶,倍觉佛窟高大深邃。大像窟下层有门,中上部各开一明窗,以作通道、观佛和采光用。窟外和前室连为一体,一并组成大型的窟前殿堂建筑。南北大像窟的分层数及各层进深数和面间数不等。第96窟底层面间阔五间,进深三间,窟檐初建时为四层,晚唐张怀深增至五层,曹元忠时修缮,仍为四层。今天的九层楼是民国时修茸的结果。第 130 窟原为三层,底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三间,三层面阔一间。大像窟的建筑形式是中国传统木结构的殿堂建筑与印度石窟建筑结合的产物。由于佛像通体的高大和窟檐外观的气派,大像窟往往成为所在寺院的中心和象征。

五、涅槃窟

涅槃窟是以涅槃像为主题的洞窟,劵顶,横矩形窟。西壁有横贯全窟的佛床,上塑佛涅槃像(如中唐第158窟、晚唐第148窟),佛像侧卧,前无遮挡,所以平面作横长方形。这类窟按形制,本应称横长形券顶窟,因初始即以“涅槃窟”、“七佛龛”称之,今仍循旧称。莫高窟的涅槃窟只有第148、第158两窟。规模相近,进深约7米,横长约17米,靠后壁有1米多高的通长大台,大台上有高10余厘米的通长小台,形状如榻,塌上有卧佛。佛像为石胎泥塑。第148窟像身长14.40米,窟顶作平缓的券形,左右有梯形龛。第158窟像身长15.80米,窟顶作盝顶形。其盝顶四披断面为凹曲线。据研究,第148窟是开凿于盛唐大历十一年(776 年),是敦煌大姓李氏功德窟,保存有敦煌石窟惟一一处在崖面上开凿仿木结构窟檐的石柱。

六、僧房窟

僧房窟是供僧人生活起居、修禅打坐的洞窟,有的可能是生活于莫高窟“长住百姓”的生活窟,现多废弃。莫高窟现存僧房窟大多数分布于北区,共有六十五个。南区仅仅两窟(第488、第489),洞窟时代为北朝至元代。僧房窟一般由前室、甬道、主室构成。大小不一,多数为单室,平面呈长方形或者方形。内有砾石炕和土坯炕,炕的形状为方形或者长方形,少数呈不规则形。灶一般在门内两侧,窟顶、四壁制作较精细,顶部可以分为人字披、覆斗顶和平顶等,以人字披为多。

七、影窟

影窟亦称影堂,是为纪念高僧而绘塑有高僧真容的纪念性洞窟,有的影室原为该僧生前修禅行的禅窟。莫高窟现存有第17、第137、第139、第174、第357、第364、第443等窟,时代自中唐至五代宋。影窟均属于主窟,一般位于主窟前室或者甬道两侧,面积大不过七、八平方米,小者仅仅一平方米,平面近似方形,覆斗顶,或者平顶,或者穹隆顶。正壁绘塑有高僧像,其余壁面绘画。如晚唐第17窟即藏经洞,就是洪辩影窟,内塑洪辩像,壁绘近侍女、比丘尼、菩提树、香袋净瓶等。

八、禅窟

禅窟是供僧人禅修、诵经的洞窟,有多室和单室之别。一般是在主窟左右两壁各开凿仅供坐禅用的小型禅窟三个或四个。如北凉第267~271组窟、西魏第285窟。此类洞窟由印度毗诃罗窟发展变化而成,在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西藏地区的石窟中均有禅窟。敦煌莫高窟的禅窟绝大多数分布于北区,南区仅有第285、第268、第487等三窟。时代自北凉至元代。

禅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主窟开龛的佛殿窟附设成组的禅窟,此类洞窟往往由前室、主室及左右数个禅室组成,主室面积较大,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窟顶有平顶、人字披与平顶结合、覆斗顶等。禅室较小,平顶。南区第285、第68窟主室内均绘画塑像,说明这两窟兼有修禅和观像两种功能。第487窟内设方形低坛,有壁画残迹。第二类是专为禅行的单室禅窟,均位于北区,数量有六十六个,平面多呈方形,有的呈椭圆形,有禅床,无灶,面积一般较小,约一至二平方米,制作粗糙。第三类是多室禅窟,均位于北区,数量有十个,多有前室、中室、后室。中室两侧有一至五个不等的耳室,后室和耳室有禅床,无壁画,无灶,面积较大。西千佛洞有禅窟若干,尚未清理。榆林窟也有禅窟痕迹。

九、瘗窟

瘗窟为安葬僧人尸骨的洞窟,有的也可能用来安葬过世的俗家弟子。莫高窟现存瘗窟均位于北区,共有23个,时代自隋代至元代(不排除有更早的)。被发现时,一般用石块和土坯封堵窟门。洞窟较小,平面成方形或长方形,制作较粗糙,窟顶或前部人字披顶,后接平顶,或人字披顶,或平顶。有的窟内有长方形或曲尺形棺床,有的窟中有棺痕,大多无藏具。葬式有仰身直肢式、蹲坐式,有多人合葬、二次葬、坐化葬,也有棺葬、火葬等。个别窟中有随葬品,如银币、铜币、文书、丝绸、木佣、陶器等,有的窟中无任何随葬品。

莫高窟还有不少其他用途的石窟。如仓库窟,用来储藏物品,如北区第 187 和第 192 窟,建有土坯堆砌的储物槽。另外,洞窟形制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有窟前建筑,包括殿前建筑和窟檐建筑。殿前建筑主要指底层窟前的地面建筑,窟檐指各层洞窟外的木结构建筑。综观敦煌石窟,可以发现,莫高窟的洞窟种类很多,但以禅修、礼佛为中心。洞窟种类功能齐全,在住、用、葬、藏等方面均有体现。可以说,莫高窟是一个以洞窟为活动中心、以宗教为生活核心的人类居住聚落。

敦煌石窟形制有一个明显的中国化过程。同时,各类建筑类型也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如塔庙窟的兴衰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北魏至西魏是塔庙窟的鼎盛阶段。洞窟平面为纵长方形。前部人字披顶浮塑仿木结构的檩、椽等,后部平顶。后部中央立方形塔柱,除第 248 窟塔柱四面各开一龛外,其余窟塔柱正面开一大龛,其他三面开上下两龛,龛内造像。多数龛四壁未开龛,个别窟两侧壁或后壁开龛造像。龛形多样,有阙形龛、双树龛和尖楣圆拱龛三种。北周至隋朝,塔庙窟开始衰落,形制基本延续前期。洞窟平面长方形或纵长方形,人字披不再浮塑而是绘出仿木结构。大多中心塔柱四面各开一龛,有的窟塔柱三面开龛造像,塔柱正面和两侧壁前部各塑一铺像,有的窟塔柱上部又雕出倒塔形的须弥山;龛形均为尖楣圆拱。初、盛唐时期,塔庙窟更加衰落,数量更少。人字披已不绘仿木结构,有的中心塔柱仅仅正面开一大龛,余三面均不开龛。有的龛两侧壁开龛,有的窟后壁开涅槃像大龛。有的塔四面不开龛,仅仅后壁开龛。龛形均为敞口。晚唐时期,塔庙窟已经接近尾声阶段,数量很少,形制也有许多变化。主室前部成为覆斗顶,中心塔柱正面开一方口盝顶帐形大龛,其余三面不开龛,中心塔柱左右后三面通道顶降低,类似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的中心柱可窟。五代、元代重修前代的塔庙窟,元代重修的第95窟与新疆的塔庙窟更加相似。塔庙窟在第一阶段时与殿堂窟差距较大,后来逐渐殿堂化,中心塔柱的含义也逐渐减弱乃至消失。各种塑像和洞窟形制的重复(南北大像和两大卧佛)是时代更替和各种势力交替的表现。

文化遗产价值: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建筑艺术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

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彩塑艺术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采,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

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壁画艺术敦煌石窟艺术中数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部分是壁画,这些壁画既有反映宗教题材的,也有反映当时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的,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莫高窟的壁画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盛唐时期的壁画水平最高。学者都将敦煌壁画称作是“墙壁上的图书馆”。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敦煌艺术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

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现在敦煌学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瞩目的学科,敦煌遗书被学术界誉为近代古文献的四大发现。

浅析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浅析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 南北长约1600米。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现存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 飞天4000余身, 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 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 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并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艺术是历代画家们创意性的杰作。在壁画当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即使是描绘同样内容的艺术作品,画家们也是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创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作品。而莫高窟则具有图案艺术、飞天之美、中外音乐交流、中外舞蹈交流、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史、充满生命力的中国动物画、中外文物画交流、古代建筑、彩塑艺术、佛教尊像绘画、佛陀生平与佛传艺术品的产生十个方面的艺术价值,我将着重分析图案艺术、飞天之美、古代建筑、彩塑艺术等四个方面。 首先是图案艺术。见过莫高窟的都知道图案在石窟中有装饰,间隔,甚至营作气氛和空间感的作用。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有数不尽的图案,令人惊异于当时人的创造能力。而图案的美丑和变化,也能讲出一朝代艺术的盛衰,更使敦煌图案价值更上一层楼。其中第400窟的藻井图案,位于洞窟的窟顶,一般都画上十分精细的图案,有些更有飞天、神兽。而此图的藻井的团心是一隽金凤,外围四周是四条金龙。 飞天大概是人类自古的梦想,中国的飞天与欧洲的天使,是古巴队老梦想驱动下的美丽艺术表现。而飞天不靠羽翼,衣袋飘举,其轻盈多姿,成为敦煌重要的艺术形象。飞天虽也是佛教神祗,但多而美,值得单独欣赏。还是第400窟中,飞天是从印度经西域传入敦煌,是敦煌艺术中最生动活泼的形象,也是敦煌的象征,她的东传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及绘画技法的发展。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佛教一大旅游的艺术圣地,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一道绝美的景致,在敦煌莫高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它里面的每个洞穴都有飞天壁画,人们不由被轻衣飞舞,体态俏丽的飞神所吸引,驻足欣赏它的美。敦煌飞天,又是中西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从十六朝就已经开始,有着渊源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凭着浪漫主义色彩和神秘的佛教文化,独特美学意蕴和艺术美感,让无数中外友人所神往。 关键词:飞天艺术文化背景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欣赏价值保护与传承 On the value of Flying Art 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Synopsis: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is one of the most sacred places in the tourism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flying image is a beautiful view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which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Almost every cave inside it has a flying mural, people can not be seen by the light clothing, the body of the beautiful fly attracted, stop to appreciate its beauty. Flying in Dunhuang, but also from the birt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sixteen dynasties has begun to have a history of orig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flying with the romantic color and mysterious Buddhist culture, uniqu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beauty, so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friends fascinated. Key words:flying art ,cultural background,historical value,aesthetic value,appreciation valu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美术鉴赏之敦煌莫高窟 引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美术也同样源远流长,具体鲜明的名族风格和卓越成就,在世界美术之林独树一帜。而在学习这门课的过程中,通过了解中国美术的光辉历史,丰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而鉴赏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使我们对美的认识能力提高,还能净化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感情,美化我们的生活。而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而莫高窟,则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向全世界人们展示了延续千年的艺术。 一.莫高窟的雕塑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岗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在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允许百姓出家为僧尼及营造经向,安置北周灭法时所破坏的佛教造像,提倡僧俗修造佛像,严禁官民毁坏佛教造像。使得佛教大肆发展起来,在唐代一度成为社会思想领域里的重要支柱。敦煌莫高窟也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壮大。隋朝开皇年间,政府派人来远处的西陲的敦煌莫高窟进行营造。

隋代洞窟形制,多数承袭北朝的“支提”式,窟的中央作四方龛柱,方柱的前面和左右两面各凿一龛,龛中塑佛像。且佛龛加深,壁面趋于垂直,佛、罗汉、菩萨不再像北朝的那样身体过于前倾。塑像的尺寸加大,彩绘和塑造的结合更加讲究,色彩绚丽,造型丰厚圆润,一改北朝清癯瘦削型的旧观。莫高窟的塑像在数量上和内容的丰富性上虽然不及壁画,但它是礼拜对象,是洞窟的主体。泥塑比石雕、木雕和金属铸造,在制作工艺上有着更多的自由,所以,塑像显得格外细致、真实自然和生动活泼。而17窟唐代河西都憎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菩萨、供养天均作少女形象,大都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而赤足。端庄秀丽,温柔典雅。集中体现了隋唐时期关于女性美的高尚理想。而罗汉像的制作受礼仪规矩的限制较少,因而生活气息更为浓郁,形貌和性格特征也较为显著而多样。天王、力士的形象则充分的发挥了唐代雕塑家善于根据生活感受和特定对象的性格、气质的要求而运用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的本领,充分体现出一种强力之美。 隋唐在结束战乱,实现统一后,经济文化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隋唐时期的莫高窟大都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色彩绚烂,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加上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对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管辖,加深了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的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大大发展。使隋唐时期的莫高窟佛像在民族进一步融合后,逐渐体现出了中原地区的特色,是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的结果。且由于内陆地区的统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通过各国使者的往来,中外文化的交流也更加频繁。敦煌唐代艺术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璀璨的时代,外来的艺术和中国民族艺术水乳交融,使得敦煌唐代艺术空前丰富多彩,为后人对那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生活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提供了依据。

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的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敦煌莫高窟传说故事 篇一:敦煌莫高窟壁画故事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故事佛的前世曾经是生活在恒河旁的一只九色鹿王.一次,有一个人掉入深水之中,仰天呼救,正逢色鹿从河边经过,看到溺水人即将被激浪吞没.九色鹿奋不顾身将溺水人救上岸来.溺水人为了报答九色鹿的救命之恩,起誓愿作奴仆终身为鹿王采集水草.九色鹿谢绝了溺水人的乞愿.只希望溺水人为其保守密秘,千万不要向别人告诉它居住的地方,溺水人应诺而去.这时国王的宠妃夜梦神鹿,身毛九色,双角如银,要求国王捕获神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国王在宠妃的多次纠缠下,无奈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 愿赐一银碗金粟,一金碗银粟,并且分国一半,共同治理.溺水人得知此事之后,忘恩负义,贪财告密,并带领国王亲自进山捕获九色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九色鹿的好友乌鸦在树上看到围猎队伍时,赶紧去唤醒九色鹿.当九色鹿惊醒,举目四望,已被国王率领的猎队包围了.九色鹿大胆无畏,面见国王,问道:是谁告诉我在这里的?"国王手指溺水人.九色鹿一见溺水人,气愤填膺,向国王陈诉了溺水人的忘恩负义.国王听后,深为感动,谴责了溺水人的不义行为即刻放九色鹿归山.并下令全国:若有捕杀九色鹿者,诛连五族.溺水人从此口中发臭,身生恶疮,人人厌恶.王妃因没有达到私欲,悲愤而亡. 一个已出家的尼姑现身说法,向一群刚出家不久的贵族妇人讲

述了自己前世有罪,今世报应,屡受苦难折磨,最后出家为尼的经过. 微妙曾经是生长在一个高贵种姓的婆罗门家中的美貌女子.成年后嫁给了一个门当户对,又聪明多才的婆罗门青年.当他们生过第一个孩子时,父母相继去世.生第二个孩子,与丈夫同回娘家.在回家路上,半途产子,血腥味召来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悲痛难忍,身背大孩子,怀抱婴儿向前行.河水猛涨,挡住去路.微妙放大孩子在河边,抱婴儿过河.放下婴儿来背大孩子时,孩子自扑水中被河水冲走.回头又去看婴儿时,已被狼食.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绝,无奈孤身投奔娘家.娘家失火,全家被烧死,无一生还.微妙不得已改嫁一无业酒徒.一夜酒徒酗酒回家,微妙因刚生产不能前去开门.酒徒破门而入,撕打微妙,并生煎刚生婴儿逼迫共食.微妙不堪忍受虐待,被迫出逃.在路中墓园边歇息遇到一为新丧妻子上坟的长者子.微妙感其情诚,与长者子结夫妻.新婚七日,丈夫暴病而死,微妙被活埋殉葬.盗墓贼半夜来掘墓,微妙没死获救.贼头子见微妙美貌强迫为妻,不久盗墓贼犯案,判为死罪.按国法民俗,微妙再次殉葬.不幸半夜野狼来挖新坟,微妙再次还生.历经劫难,微妙不知怎么活下去,去找佛祖释迦牟尼.佛祖为微妙受戒,收为弟子,并向微妙讲述了前世因缘:你的前世曾是一个富贵长大夫人. 因大夫人不生儿子,又娶了小妻,小妻年轻美貌长者宠爱.不久生一男儿大夫人嫉妒,害怕小妻儿子长大后,继承家业,因而心生恶念,用铁针刺入婴儿脑门婴儿不几天死去.小妻怀疑是大夫人所为,前去质问大夫人发誓:"若杀你子,使我生生世世,夫为蛇杀所生之子,水漂狼食,自啖其子,自见生埋,父母大小,失火而死...."你现世改嫁三次,活埋两次,就是你前世所发咒誓

敦煌建筑艺术浅谈

美术文物考察结课论文 敦煌建筑艺术浅谈 姓名: [ ] 班级: [ ] 学号: [ ]

敦煌建筑艺术浅谈 摘要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和古丝绸之路,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中国西部。位于西部高原的河西走廊,是一块极富魅力的地方沿着走廊西行,途中的雪山峻岭、边墙塞障、大漠孤烟,孤岛驼铃、石窟塔影、清泉绿洲,皆如诗如画,目不暇接。当来到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时,展现在你面前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就更加多姿多彩,美不胜收了。这里是古代中西交通的枢纽,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据后汉书上的记载,敦煌是“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魏书上又说:“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旧式,村坞相属,多有塔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于公元366年开始创建莫高窟,经过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一直到清代共十个朝代不断的兴建,其蕴含的建筑、美学知识不能不让我们加以深究。 关键词:建筑;花砖;建筑画;窟檐。 敦煌石窟是集建筑、彩塑、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佛教艺术宝库。建筑是石窟艺术的主体。莫高窟南、北区现存八百多个石窟中,主要形制有六大种类,即中心培柱式、禅定式、覆斗室、背屏式、涅槃窟和大佛窟。中心塔柱式窟源于印度的“支提”,意为塔庙,窟平面呈矩形,前部为传统的仿木构建筑人字披窟顶,后部中心有贯通窟形的类塔形中心柱,四周凿龛,彩塑佛像。掸窟源自印度“毗河罗”,意为寺庙,主室呈矩形或方形;正壁凿佛龛,塑佛像,四周绘壁画;顶部为覆斗藻井,主室两侧有僧侣打坐修行的禅室。这两种形制是莫高窟北朝时期,隋代以前的基本窟形。覆斗顶是隋唐时期的基本窟形,也是莫高窟最多的窟形,约在三百个以上。背屏式是晚唐。五代、宋时期的基本窟形,系中西结合式,一般在室中心的佛坛后面有大型通顶的背屏,其佛坛源自中国庙宇殿堂的佛坛,而背屏则由中心培演化而来。这类洞窟面积都在200平方米左右。 涅槃窟和大佛窟是唐代根据造像规模和造像形态的特定需要而开凿的特殊窟形。涅槃窟俗称卧佛殿,莫高窟中有唐代的148、158两座,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再造一横长方形高台,形如平床,上塑卧佛。窟顶作索顶,外形像殿堂,内形似棺材。大佛窟是根据容纳巨大立佛或倚坐佛之需而开凿的,下大上小,下部平面呈方形,上部逐渐缩小,呈锥体,顶呈覆斗形或圆穹形。莫高窟中有初唐96窟和盛唐130窟两处大佛窟。莫高窟的建筑艺术可分为窟形、窟檐、古塔、建筑四个部分。 一、窟形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的形制并非千篇一律。由于历史时期不同,开凿洞窟的形制也各有不同,其主要形制有:中心塔柱式、禅定式、覆斗式、背屏式、穹窿式、涅槃窟、大佛窟和影窟等。 二、窟檐是指建筑在洞窟前面的“遮蔽性”建筑,多为木结构,上有彩绘。据记载,莫高窟当时开凿时,所有洞窟都有窟檐,层层叠叠,巍峨壮观。到了明清之际,由于自然和认为的破坏,大多塌毁了。现在唐宋时期的窟檐进村五座。 三、古塔塔式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建筑,是贮藏佛舍利(骨灰)、佛像、佛经的高大多层楼阁。佛塔多种多样,大小高低形制各异。莫高窟现存古塔多为墓塔。只有慈氏塔和成城湾的莲花塔是纪念性佛塔。

莫高窟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莫高窟旅游发展给敦煌的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对经济带来的变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系数大。就我国而言,旅游业总体就业系数约为1:5旅游在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的同时又产生了5个间接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的作用明显。 随着莫高窟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数的迅速增多,莫高窟对敦煌经济带来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而入境旅游对敦煌市带来的经济影响也不容忽视,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一些新兴岗位也正应运而生,如当地农民弃农,转而经营农家小吃、土特产,提供家庭小旅馆,出租骆驼等。据不完全统计,敦煌市8万农民中现在有1万多人从事和旅游相关的产业,每年净增收入人均达3000~5000元左右。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 目前旅游产业总收入已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莫高窟为主的旅游业已成为敦煌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业。而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性、相关性和带动性来看,敦煌市旅游业发展方向也逐渐改变。“旅游立市”也就成了敦煌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这也使敦煌的经济发展目标、方向以及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莫高窟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旅游发展的利益和成本在旅游地居民中的分配是不均匀的,部分人获得了较大利益,但另一部分却没有,但是他们所承受的旅游带来的经济不利影响却是一样的。众所周知,甘肃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但旅游业的发展给敦煌经济带来物价、房价等的上涨,却是一部分人的承受力更弱。而另

一方面,旅游业带来的利润,使得许多人其农工而从与服务,这使得敦煌的产业结构也会变得不合理 二、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 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作为异地性活动的旅游必然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国际旅游。在国际旅游环境中,这些来自不同社会的成员的文化差异无疑将对他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敦煌旅游资源丰富,所吸引的客源市场地理分布相对广泛,莫高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地居民往往会遇到多种地域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影响,入境游客的跨文化旅游行为必然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民风和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随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交融。入境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文化交流: 敦煌居民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莫高窟在为在未成为旅游地之前,敦煌居民的心理状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自循环结构。居民间共同的社会心态、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彼此熟悉的语言及时尚追求。地域空间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磨合和融会中,达到了一个相对一致和稳定的状态,使居民的心理保持稳定和有序。然而随着入境游客的大量涌入,游客自身携带着大量的跨文化信息进入旅游地,影响到敦煌居民个体心理发生变化,通过对跨文化的迎合、追求和模仿,促进当地居民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与外国友人的直接交流,居民能够更为直接的获取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更广泛的传播当地传统文化,其次,当地居民也认识到自身与外来的差距,言谈举止由原始粗犷逐渐转变为文雅有礼,并开始在各个方

敦煌石窟简介

敦煌石窟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掠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他们都以少量的银元,带走了大量的中国的灿烂文化。 1924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其中一些贪官私藏了一些,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最后只剩下八千多件了 敦煌壁画以北朝和唐代为最盛。北朝壁画多“本生故事”,宣扬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北朝的时代是一个战乱的时代,民生多灾多难,备受苦难的人民把理想寄托在这些佛教理义上。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扬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莫高窟的主要艺术成就是塑像和绘画。这里的塑像是泥塑,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的石像。这主要是因为三危山石质较粗,不能凿成佛像,所以工匠们才用泥塑。相传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而现存最早的洞窟开凿年代应为北凉(5世纪初),此后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由历代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累积完成,因而也呈现出不同时代的风格。北魏时期的塑像,体格高大,额部宽广,鼻梁高隆,眉眼细长,头发呈波浪状,袒露着上身,留下了印度艺术的浓重印记。隋代的塑像,面相丰满,鼻梁相对稍低,耳朵相对加大,脸部线条柔和了,整个身体比例虽然还不尽相称,但已中国化了,体现出一定的民族风格。唐代,莫高窟的雕塑达到了顶峰。这些雕塑完全抛弃了模仿痕迹,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严从容,服饰华美。天王像表现了男子的健美,让人感到威严、正直、勇猛、坚毅;菩萨像身段秀美,面庞圆润,嘴角带着微笑,胸臂袒露,衣裙轻薄,形象酷似现实中的妇女。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举世闻名的佛教遗址,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三危山。据唐代碑文记载,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十四世纪,边续千年凿窟造像不断。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各个朝代,形成南北全长1680米的石窟群,共存洞窟700多个,其中有彩塑和壁画的洞窟492个,彩塑2000多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木构窟檐五座。莫高窟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宏大、历史最久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良好的佛教遗址。 莫高窟各窟均由洞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洞窟建筑形式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塑绘结合的彩塑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壁画内容丰富博大,分为佛教尊像画、佛经故事画、佛教史故事画、经变画、神怪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等七类,是古代社会历史形象的反映。精美的彩塑与壁画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四至十四世纪的文书、刺绣、绢画、纸画等文物4万余件。其中文书,大部分是汉文写本,少量为刻印本。汉文写本中佛教经典占90%以上,还有传统的经史子集,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官私文书"等。除汉文外,还有古藏文、梵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敦煌文书的发现是研究中国与中亚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文学、艺术、科技等的重要资料。莫高窟藏经洞发现后历经劫难,大批敦煌文物与石窟中的一些壁画和彩塑,先后被英、法、日、俄、美等国的盗宝者劫运国外,流散于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与博物馆。这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本世纪初以来,以藏经洞出土文书与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敦煌学"在全世界兴起,已成为当今国际上的一门显学。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944年,在莫高窟设立了保护研究的专门机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大为敦煌研究院。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敦煌莫高窟_美术鉴赏艺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 ——石窟艺术的宝库

一、摘要: 始建于公元366年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尤以飞天壁画出名。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媲美的,大部分洞窟都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不仅因为它数量庞大的壁画、彩塑像、文献资料。还有它内在的佛教文化和佛教信仰。 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它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敦煌艺术。而四种艺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铸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石窟。 关键词:莫高窟艺术魅力文化 二、何谓敦煌石窟: 莫高石窟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三、敦煌壁画的诞生---西方净土变绘画天堂 敦煌就是一个图腾。 在古代,不管是东方或西方,雕塑和绘画往往和建筑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 敦煌莫高窟简介由查字典语文小编整理并分享,欢迎老师同学们阅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继续支持查字典语文网,并提出您的宝贵建议,小编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大家收集最好最实用的文章!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重镇和咽喉要道。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乐僔[zūn尊] 和尚在敦煌鸣沙山创建了莫高窟最早的洞窟,到武则天时已有千余个窟龛。现尚存历代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15身。这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综合艺术宝库。1900年,在莫高窟内又发现了藏经洞,从这个封闭了900年的洞里找到许多经卷文书,织绣、画像、文物共五万多件,其中有各种古代民族文字的写本。文物图书的年代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十个世纪。这是本世纪初震惊中外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自从藏经洞打开后,研究敦煌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敦煌学”这门学科。 莫高窟主要的艺术创作是泥塑和壁画,二者融为一体,是一大特色。彩塑大体经过三个艺术发展时期,第一是早期,包括北魏、西魏、北周三个朝代。大多用高浮雕,造型厚重,手法简朴,人物一般直立或端坐,动态较少。第二是隋唐极盛期,每个窟龛都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以3到11躯不等。最高的佛像是北大像,达33米,次则是南大像,高26米。菩萨像渐由早期的男相变为女相,姿态自由,身材匀称,肌肤细腻,装饰华丽,制作极为精细。天王力士比例协调、勇武有力、精神饱满。虽然塑造的总是那几个人物,但体型、面相、神态千差万别。造型敷彩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蓝本,又适当夸张,如佛弟子迦叶的老成持重,阿难[nuó挪]的聪明俊秀,都刻画得极有个性。而且每个人物都成为独立的造型,不像早期塑像那样贴着墙壁。衣纹塑造也不像早期那样仅用阴刻线条表示,而是极其写实,表现出衣褶重叠,有逼真的立体感和质感。细部处理多用彩绘和金箔装饰,色彩对比强烈。同时克服了隋以前人物头部过大、身体僵硬的通病,肌体匀称,动作自如。第三个时期是衰落期,包括五代到元等朝代,气魄已远不如唐代,形象也较单调。

从建筑艺术看敦煌莫高窟

从建筑艺术看敦煌莫高 窟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从建筑艺术看敦煌莫高窟[摘要]:敦煌莫高窟,一座经历了一千多年的营建与艺术沉淀的建筑,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宗教或者艺术的范畴,它是多元化的集合体。古今中外,多少艺术家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出了无数的理论着作。但是很多人提到莫高窟,最先想到的是壁画,殊不知这一伟大创举在建筑方面也有它独特的成就。这里就莫高窟建筑方面的艺术进行简单赏析。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建筑建筑画艺术 石窟艺术首先是一种造型艺术,敦煌在建筑艺术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式的审美风范。而建筑艺术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谈:一)石窟建筑本身。二)、敦煌壁画中的建筑画。 一、石窟建筑本身 作为一名建筑学的学生,在看建筑时,首先关注的是建筑是否实用,而不是是否美观。石窟这一形制是从印度传过来的,但我们可以从敦煌石窟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从不同方面对佛教艺术的渗透与改造。洞窟的形制取决于它的功能,在印度,石窟既是僧人们生活起居的地方,又是礼拜活动的场所。因此,僧房窟出现的较多,即使是在以礼拜为主的支提窟中,往往也在旁边开小禅房,用于起居生活。而在中国,现存石窟用于生活、起居的较少,而用于礼拜的较多,体现在石窟形制上的改变就很明显。敦煌石窟形制大约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中心塔柱式石窟 外建史的学习让我对印度支提窟有了一定了解,因而在看莫高窟介绍时并不费劲。这是较早流行的礼拜窟,它的形制来源于印度,但在印度,支提窟中心是一座佛

塔。而在莫高窟,其特点是石窟轴线的后部中心有方形塔柱直达窟顶,顶的前后坡面上塑出圆形椽子,以及和椽子相交的檩枋。这种中心塔柱式石窟虽然源于印度石窟中的支提窟,但是其内部装修形式已经中国化了。有些洞窟还在人字形屋顶两端与山墙交接处安置了木制的斗拱。我们都知道,斗拱,以及前面提到的檩枋、椽子等,是中国古代木制建筑中很重要的一种结构形式。 2)禅窟 这种石窟形制同样来源于印度,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印度的僧房。主要用于僧人打坐诵经。主室顶部凿成四坡覆斗形,顶绘华盖藻井,四角垂璎珞,覆斗的四坡满绘天空诸神灵、鬼怪及飞禽走兽之属,奔腾飞扬,色彩绚丽,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风格。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这里面的很多装饰与建筑形式都是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以故宫最为经典),在印度僧房基础上进行了不少改动。 3)佛龛覆斗顶石窟 从名字就可以大致猜想到石窟的形制,关键词是佛龛、覆斗顶。窟室为方形平面,后壁开龛,龛形随朝代的不同而有显着变化。主室顶部通禅窟一样为四坡覆斗形,顶部有方形宝盖,装饰尤为精细,色彩鲜明艳丽。而所谓覆斗顶也是来源于中国式的斗帐形式。 4)佛殿式石窟 一般为大型石窟,主要特征是大覆斗顶下有一马蹄形中心大佛坛,佛坛上有7-9身大型塑像。洞窟规模宏大,甚为壮观。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之外,莫高窟还有其它洞窟形制,就不一一列举。总结起来,洞窟大致形制都是起源于印度,形式追随功能,是符合实用原则的。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因素,成为了独具中国艺术特色的建筑。藻井,斗拱,覆斗

敦煌莫高窟旅游活动的利弊

浅析敦煌莫高窟旅游对其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随着 改革开放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莫高窟旅游活动日益丰富,旅游业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复兴、宣传、交流和现代化,但同时也使当地的历史文 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使当地文化不断商品化、庸俗化,影响当地社会文化的 健康发展。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社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莫高窟的旅游事 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敦煌莫高窟是在继承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域少数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 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旅游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敦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1900年农历5月26日,在窟内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为敦煌社会文化的复兴做出很大的贡献。 2.促进了当地的对外文化交流:莫高窟是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闻名世界的,各个时代的壁 画和塑像,表现着它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民族关系、中外交往 和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旅游活动的开展,使莫高窟开始迈向世界,各个 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会聚在一起,共同用莫高窟的历史去了解和交流中国各族人民 之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长期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历史,即以窟论史。 有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大家共同看到,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 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 3.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建成开通了新华网“中国·敦煌网”;成功举办了省内档次高、规模大的“中国·敦煌 飞天文化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人们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旅游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推行,新一轮的”敦煌旅游热”逐步升温,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众多游客的涌入给莫高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莫高窟超负荷旅游承载力出现危机,游客在洞内所发出的“ 三气” (热气、湿气、废气 ) 严重破坏洞窟内的小环境 ,使洞窟陷于“ 环境疲劳”状态 , 导致洞窟“体质恶环化” 。据监测表明,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水汽的67%,约21克水,呼出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在离开洞窟后将留在窟内。大量二氧化碳和水汽所产生的酸性气体,会引起颜料的变色。 2.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当地固有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莫高窟是世界遗产, 有其特殊性,但是在旅游开发观念冲击下 , 敦煌莫高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 , 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由于政府控制不力 , 景区内部部门经济迅

敦煌莫高窟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石窟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敦煌壁画艺术 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敦煌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发展期。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敦煌石窟形制 石窟形制指石窟的建筑规制与风格。关于敦煌石窟的形制及其造型,在相关传世文献及考古文献没有留下可资利用的直接说明,仅仅有如“大像窟”、“涅槃窟”之类以外形特征而命名的记载。今人研究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同样采用了这一做法。其分类大致如下: 一、中心塔柱窟 中心塔柱窟又称中心方柱窟、中心柱窟、塔庙窟。因窟之后半部有立地撑顶的柱子(其中有些柱为塔形)而得名。主要出现于北魏、西魏、北周时期。中心柱窟源于印度的支提窟,该窟型盛行于公元一至七世纪的印度,经过新疆传入敦煌及北方中原地区,新疆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敦煌中心塔柱窟的出现除受印度、新疆造窟形式影响外,还与当时佛教徒修行时绕窟巡礼、坐禅观像的习俗有密切关系。莫高窟现存中心塔柱窟有二十八个,其中北魏十一个(第 254、263、257、251、260、265、435、437、248、431、246 窟)、西魏两个(第288、432窟)、北周三个(第428、442、290窟)、隋代四个(第302、303、427、292 窟)、唐至元代八个(第448、332、39、44、9、14、22、95 窟)。其典型者如北魏第254、第248窟,北周第428窟等。 倒塔窟是中心柱窟之异型形式。中央开凿一连顶的须弥山中心柱,柱座上小下大,山作上大下小之倒圆锥形,所以又称须弥山形中心柱窟。平面为方形,中心柱下部为方坛,中心柱上部呈倒塔形直通窟顶,塔刹四龙环绕,以象征须弥山,窟顶前部为人字披,后部为平棋。莫高窟隋代第302、303窟属于此类。

敦煌莫高窟英文介绍

敦煌莫高窟英文介绍 发 Mogao Caves are the nation key cultural relic preservation organ, isnamed Thousand Buddhas Cave, is situated west the Gansu Corridor endDunhuang, is world famous by the fine mural and the cast. Itsbeginning constructs at 16 countries' former Qin times, has beenthrough repeatedly 16 countries, the Northern Dynasty, Sui, Tang, fivegenerations, Tangut , the Yuan and so on all previous dynastiesconstructing, forms the huge scale, existing cavern 735, the mural45,000 square meter, argillaceous painted sculpture 2,415, are in theworld the extant scale is biggest, the content richest Buddhism artplace. Since the modern times had discovered the Buddhist scriptureshole, in had 50,000 ancient times cultural relics, and grew speciallyto study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hole ancient book and Dunhuang artdiscipline - Dunhuang

论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论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 内容摘要:始建于公元366年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尤以飞天壁画出名。 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都不能媲美的,大部分洞窟都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 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不仅因为它数量庞大的壁画、彩塑像、文献资料。还有它内在的佛教文化和佛教信仰。 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来源于它的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壁画艺术,敦煌艺术。而四种艺术相辅相成,相互辉映铸造了这一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石窟。 关键词:莫高窟艺术魅力文化

莫高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始建于的时期,历经十六国、、、、、、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泥质彩塑2415尊,是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地。与山西大同、河南洛阳、甘肃天水并称为中国。 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之所以莫高窟的声誉远远超越其他石窟,其原因一是敦煌莫高窟开凿年代较早,迄今已有1643年的历史;二是规模宏大,现保存完好的洞窟492个,像蜂窝一样密密麻麻排列着,错落有致,绵延1600多米;三是雕塑,壁画十分精美,现存彩塑2499身,壁画45000平方米,有人称敦煌莫高窟既是一大雕塑馆,又是一个佛教艺术画廊。 100年前,敦煌被发现、打开以后,许多外国,掠夺走大量珍贵的经藏、艺术珍品,在英国、法国、日本、、美国掀起了研究的狂潮。而直到1930年,先生始提出中国的之名,国人才明白到敦煌的价值,许多国人才投入到敦煌的研究、保护中。敦煌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圣地,敦煌莫高窟蕴藏着中国大量的文化积淀,而我想深入的了解的是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研究敦煌莫高窟的结构和艺术手法,包括图案、建筑、雕塑三个方面。 (一)建筑与结构方面 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建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多平方米,唐宋时代木构窟檐五座,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2万多块。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