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六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六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六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六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每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企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大解放,其中电影是最为明显的:放纵的终点是经济大萧条的出现。而法国比较欧洲的其他国家,经济萧条和危机的时间都要更长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并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一点点乐趣,一点点诗意。但是,法国电影的投资方式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资本家的。因此,他们的现实主义既不是:好莱坞式”的,也不是“夏伯阳式”的。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独立个人的特性(个性),使影片真正成为了艺术品,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此,他们的影片在这段时期,不仅只是在他们的“电影俱乐部”中为少数艺术家观赏,而且也能够在法国普遍的影院网络中,被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当时的法国,一些投资商或

制片人,常常认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他们有时为艺术敢于冒风险。同时,由于与国外电影业的竞争,也出现了商业上的竞争。竞争促使了艺术上的成熟,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导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国外请去拍片子,比如:雷内。克莱尔去了英国、杜维威尔去了美国,等等。

30年代,最突出地活跃在法国影坛上的有:富有幽默喜剧精神的雷内·克莱尔;使普通人的题材复活的让。维果;描写罪犯心理的马赛尔·卡尔内;以及擅长贵族题材的让·雷诺阿,等等。他们的作品兴趣各有不同,法国的老百姓与美国人相比更喜爱悠阔、轻松的生活,特别是法国人的感情丰富是出了名的。这一切都是形成诗意现实主义的市场。作为当时的法国主流电影的制作者们,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共同创造、形成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最具有法国特色的电影流派。

第一节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

在有声电影初期,由于美国的大公司制片商们从有声电影中捞到了巨额利润,因此,他们自然把目光转向更大的国际市场。而法国为了在影院、制片厂装置音响设备,因此,向美国以及德国都曾支付了大量的租金。美国在巴黎建立了制片机构,派拉蒙公司在法国制作西、德、意和法语版的影片,试图占领欧洲市场。德国人则不仅在巴黎、还在柏林拍摄了法语版的影片。这种“配音译制”的影片艺术上是极为平庸的,然而,却代替了法语原版的影片。乞今我们虽然不知道法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但在1930年法国到处流传

着的由皮埃尔·哥伦比埃导演的《骗子大王》中的那段“我有我的妙法”的插曲,无疑证明了法国的有声片电影已经出现。30年代初,法国电影年产量从50部增加至100部,后来增至150部。电影事业控制在“百代—纳当”和“高蒙—法兰哥—奥培尔”两大公司手中,制片商们发了财,而艺术却极为平庸,萨杜尔认为:‘‘先锋派的电影工作者也同样没有进步,法国的电影似乎只有雷内,克莱尔一人还在创作”。

雷内·克莱尔作为法国电影的编剧、导演和理论家,曾在20年代就以他那姻熟的技巧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进入30年代,他在强调视觉表现的同时,又敏感地注意了听觉的表现,成为法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转折时期的重要的导演,成为“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之一”。他的影片富有深厚的法兰西文化的传统,他以幽默、讽刺的法国韵味和对电影美学、电影语言独特的探讨和实践,充当了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开路先锋。

有声电影初期他导演的影片:《巴黎屋檐下》(1930年)、《百万法郎》(1931年)、《自由属于我们》(1932年)和《七月十四日》(1933年),被称作他在这一时期的“四部曲”。克莱尔最初的《巴黎屋檐下》,作品内容十分简单,叙述了一个街头歌手的恋爱故事。影片的视觉表现仍旧极为精彩。克莱尔几乎是一个电影特技的创造者,他在这部影片中,使用电影特技把现实主义和理性的世界变成为一个幻想和歌唱的场所。克莱尔影片的最为清晰的特征,是他对形体运动以及对滑稽幻想的热爱。这在他的《幕间休息》中就曾体现出来,而在30年代又

在《巴黎屋檐下》、《自由属于我们》等影片中表现得更是令人钦佩。他的兴趣和喜爱,可以把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变成极其相似的东西。他经常化异为同“既是异想天开,又具有讥讽的意味;既是用来造成疯狂的逗趣儿,又具有社会性的评论”。然而,他的作品也往往由于过于表现法国巴黎的本土色彩,而并没有完全引起法国国内老百姓的兴趣。相反,在国外却深受欢迎,比如:《巴黎屋檐下》,在德国、美国、日本,甚至在整个欧洲都受到欢迎。

这部影片在国外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作品尽可能地少使用对白,一切思想和含义都在人物的动作、眼神和歌曲中完成。这并不意味着他还停留在默片的视觉观念中,看过《巴黎屋檐下》的人,绝对不会否认那是一部真正的有声片。他只是就对白的使用采取了极为慎重的态度。就在他翌年拍摄的《百万法郎》中,对自和影片中的声音、音乐及运动等方面的表现中,便自然地结合起来。这部影片从一个贫困的法国艺术家‘,发现他在国家彩票中赢得了100万法郎开始,叙述了一段紧张而又风趣的故事,影片在努力地探索声音表现的同时,突出了克莱尔最感兴趣的主题——金钱和追逐的表现。

那件装有彩票的外套被小偷偷走后,接着就是一场疯狂的追逐,而后在众人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人们欢快地跳起舞来。视觉形象在最后通向欢庆的道路上,与惊人的想像力结合起来。

《自由属于我们》仍然是克莱尔这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品,影片表现了两个越狱犯,一个因一笔不义之财而成为了工厂主,而另一个则成为了这家工厂的一名工人。新的生活并没有使他们两人真正地获得

自由,反而却陷入了新的类似监狱的生活之中。这部影片始终不渝地探讨着片名的“自由”两个宇。富有喜剧精神的克莱尔,在视觉造型的表现上,把两个中心人物处理得一高一低,一胖一瘦。令人想起胖子查利·劳莱和哈台。这部影片的喜剧风格,最终影响了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传送带的那场戏,就是受到了这部影片的启发。克莱尔的喜剧形式同样具有讽刺意义,他那工厂象监狱,监狱象工厂的讽喻,无疑涉及了社会问题。“在影片《七月十四日》中,克莱尔又回到他熟悉的主题,即民间歌曲、舞蹈、郊区风光、巴黎人的恢谐和不出恶语的争吵等等。”此后,他拍摄了两部不太成功和不太重要的作品,克莱尔把原因归结为经费的紧张。

克莱尔在1935年后,离开了法国到英国工作。他通常自编、自导影片,是个才华横溢的电影艺术家。他的艺术灵魂不是学校和书本所赋予他的,而是来源于他那勒阿尔区的小市民生活和一个18岁半的中学生的参战生活。阿芒达尔称他是“最法国化和迪卡尔式的法国导演”。米特里称他是“罕见的带着一个世界的电影创作者,不是世界观,而是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天地”。196O年以后,他被接纳为法兰西院士,这是第一个以电影家资格进入这一组织的人。法兰西学院在接受他为院士时说:“他不缺少任何荣誉,而我、们的荣誉中却缺少他”。

让·维果同克莱尔一样是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他曾在20年代先锋派电影美学的探索中,开始涉足电影界。他曾导演的那部社会纪录片《尼斯景象》(1929年一1930年),被称作是“先锋派末期

强有力的作品”。影片中“尼斯那些懒洋洋地晒着太阳的大大小小的食利者,上流社会那种穷奢极侈的生活,狂欢节华丽花车的游行,同那些衣不蔽体的穷人、尼斯旧城的贫民窟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进入30年代,他的作品并不多,但却成为这一时期非常值得重视的作品。他中断了电影艺术的创作,是以生命为代价的。他在29岁时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几乎成为法国电影的一大憾事。他同克莱尔一样被看作是最早把诗意带进法国电影中来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法国人的眼中,让·、维果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讲,都是一个最典型的法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

他在30年代初只拍摄了两部作品:《零分操行》(1932年)和《驳船阿塔郎特号》(1934年)。其中《零分操行》是他导演的自传体影片,作品表现的是孩子们在寄宿学校里的一段生活。它甚至不是现实的,但体现了诗意的思想。表面上看那是一群不好管教的孩子们的胡闹,但其深刻的背景则是寄宿学校对人性的压抑。这部影片中,以佛儒教务长象征着那个应该被否定的、不合理、不正常的教育制度。影片以经济萧条的生活现实作为动作、情节的基础,使孩子们漠视和嘲笑成年人的耻辱。抑郁寡欢的孩子们在阴暗的宿舍里怨恨自己的童年。最后,他们造反了,他们要去战胜大人——穿着白衬衫的小学生,把枕头抛向空中,羽毛飞舞。这段淋漓尽致地宣泄,把孩子们内心的积怨释放出来。这一“枕头大战”以高速摄影的绝妙处理,突出孩子们的心理和强烈的动作,造成了一种罕见的形式美和一种诗意的美,将影片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由于这一段落创造出的极为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因而使之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段落。然而,这部影片固嘲笑了教员和教育90度等,而曾被遭到禁映。另一部影片《驳船阿塔郎特号》,比较《零分操行》更具有诗意,也更现实主义得多。影片讲述了一对新婚夫妇在驳船上的生活,那个年轻的妻子曾因很快地厌倦了那种陪伴着丈夫的驳船生活,而途中上岸去了巴黎之后,又在半自觉、半寻找的状态中回到驳船上,两人重归于好。影片的诗意就来自这都市的热闹和神秘。

同时,作品还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世界,不仅一切可以触摸,甚至使人们对日常生活感到乏味;另一方面则是脱离现实的东西,即暂时的欢乐。影片浸入了一种对于现实的失望,一种没有尽头的、没有解决办法的失望。此片中同样有一段高速摄影的处理,那个驳船的男主人在运河的波纹中,似乎看到了他那失踪的妻子的面容,他跳下水去寻找,这时一段水下的高速摄影,的确是一段极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是一种浪漫、狂热的爱情表现。萨杜尔在评价这部影片时说:“维果在这部影片中最使我们感动的地方,乃是他脱离了1933年的文学方式,真实地描写了现实的景象:

如那个奇特动人的婚礼队伍在河岸上经过,郊区荒凉的风景,驳船上的生活,郊区一家出卖留声机的商店等等,维果在这些镜头里面,显示出他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电影界的韩波”。

第二节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

诗意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时期,大致从1934年一1939年将近6年的时间。由于这一期间大量影片的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描写了

小人物在社会重压下的悲惨境遇,故而又得名“黑色现实主义”。

巴赞于1957年l1月,在华沙做“法国电影15年”的讲座中说道:“这些影片虽然各具特色,却都无可争辩地具有一些共同点,它们在剧作与风格上的相似是显见的,所以人们往往把它称为战前法国电影的‘黑色现实主义’。这些作品的来源无疑是20世纪初法国小说中的‘自然主义美学’。”巴赞还进一步指出:“实际上,当时的法国电影的‘黑色现实主义’是一种悲观的浪漫主义,它的充满社会幻想的‘现实主义’主要来自雅克,普莱卫或让,奥朗土,而不是左拉和莫伯桑”(这一观点与萨杜尔有所区别)。巴赞在诗意现实主义成就的鼓舞下豪迈地宣称:“我想,我在此断言,当时我们的电影已经向世界展示出同战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样的独特风貌,恐怕是不会错的。”

在这一时期,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让·雷诺阿、雅克·费戴尔、马赛尔·卡尔内和叙利恩·杜威维尔—,这四大导演在“诗意现实主义学派”的共同纽带下联结在一起。在这一节中我们主要介绍后三位代表人物,让·雷诺阿则集中放在下一节中去谈。

雅克·费戴尔涉足电影界比较早,他曾在默片时期做过演员,并于1915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兼编剧)。他拍摄过一些成功的默片,比如:《亚特兰梯德》(1921年)、《克兰格比尔》(1923年)和《梯丽沙·拉更》(1928年)等等。有声电影出现后,他于1928年离开法国去了好莱坞,“梦想在那里能够找到大量的技术和资金”,他一去就是5年。然而,费戴尔在美国的这段时间“就象米达斯国王的魔手那样,一经

黄金的接触他全部的艺术都枯萎了。这位欧洲人的强烈性格在被斯特劳亨称之为的‘制作腊肠的机器’的好莱坞中,磨得荡然无存”。1934年,费戴尔回到法国。他与查尔·斯派克合作改编完成了《大赌博》的电影剧本,并开始了自己的新的创作。在这部作品中,费戴尔“赋于故事以一种心理背景”,使得那个发生在法国外籍军团里的平凡故事,变得富有感染力。这部影片是在北非拍摄的,他曾在那里拍摄过影片《亚特兰梯德》。《大赌博》虽然在某些表现闹剧的场面中显得有些过火,但影片中仍具有创造性的贡献,他出色地运用一个演员扮演两个角色的方式,并配上不同的声音来加以表现,创造出一种剧中人物的幻觉状态。在以后的两年中,费戴尔又拍摄了《米摩沙公寓》(1935年)和《英勇和狂欢节》(1936年)。其中《米摩沙公寓》在萨杜尔看来“比《大赌博》更胜一筹”影片中的平凡“公寓”、“轮盘赌大厅”和“下流酒吧”似乎成为故事的主角。而这一表现几乎成为“法国电影新潮流的源泉”①。费戴尔和他的作品带动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使马赛尔·卡尔内等人不久也投入到这个潮流中来。

叙利恩·杜威维尔曾做过舞台监督和编剧,并执导拍摄过十五部无声片。30年代他拍摄的影片有:《大卫·高尔德》(1930年)、《西班牙殖民地军团》(1935年)、《同心协力》(1936年)和《逃犯贝贝》(1937年),等等。其中《同心协力》,由于影片将失业工人的生活和法国社会不景气的状况联系了起来,因而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这部影片虽然有着严肃的主题和严酷的现实,但却不失有乐观主义的精神。作品在表现几个失业工人在偶然中中彩后,如何想为大家

办一个乡村酒店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团结合作的“人民阵线”的精神。而那些对于富有人情和正义感的乡民和那浸浴在阳光下的灌木林的描写等,使这部影片别具风格。杜威维尔于1938年去了好莱坞,并导演了那部著名的音乐片《翠堤春晓》(1938年)他在创作上与雷诺阿一样,一般都担任自己导演的影片的编剧。

马赛尔·卡尔内曾做过克莱尔和费戴尔的助手,他的发展比较晚,但在30年代的作品却比较多。他曾于1936年独立导演拍摄了“专门试试身手的风格练习”《珍妮》;此后又导演了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雾码头》(1938年)、《北方旅店》(1938年)、《太阳升起》(1939年),以及稍后一些的《夜间来窖》(1942年)、《天国的子女们》(1945年)和《夜之门》(1964年等)。卡尔内的创作与超现实主义诗人、对自作家雅克·普莱卫密不可分,普莱卫几乎成为卡尔内导演的全部影片的编剧。萨杜尔曾指出:“除德吕克之外,法国以前一直忽视电影编剧的重要性。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印象派之所以未能对国际电影艺术发生什么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许是在他们中间缺少一个有才干的剧作家,缺少一个法国的卡尔,梅育所致”。30年代,法国电影编剧开始在法国取得了重要地位,而普莱卫如同是这一时期的一位法国的“卡尔·梅育”。巴赞也曾注意到这一点,并由此还发现:“仿佛为了更好地体现剧作上的这种相关性,同一位演员在不同的影片中体现着平民主人公的同样悲惨的命运——他就是出现在《西班牙步兵连》、《逃犯贝贝》、《衣冠禽兽》和《太阳升起》中的让·迦本”。

卡尔内的影片基本上是对罪犯“自罪心理”的描写,那些剧

中人物常常是因为贫困、饥饿的现实生活所逼迫而不由自主地走向“犯罪”的普通人。他们向往纯洁的爱情生活,但他们却失去了享受爱情生活的权力。他们的遭遇和悲哀,始终使他们的心理倾向于自我惩罚的状态之中。人们在把卡尔内与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进行比较时往往认为:克莱尔是梦幻的;维果是唯美的;雷诺阿是写实的;而卡尔内却是悲观主义的。然而,卡尔内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是更准确地体现了世纪初钩情绪,并代表了大都市人们对于生活的厌恶和恐怖。与其他人相比较,卡尔内的作品也更为成熟地能够使人们看得出剧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在卡尔内影片中的那些普通的罪犯,时时刻刻经受着心理的考验,《雾码头》中,无意犯罪而造成的不安的心理折磨;《太阳升起》中,罪犯经过一夜痛苦地思考之后,在太阳升起时以自杀寻求了最后的解脱,等等。这些无力的“反叛者’形象永远是以最终的失败,以至于死亡来结束自己,而那个爱着他的女性也便就此消失。在卡尔内的影片中,同时还具有侦探片、警匪片的特征,然而,他的表现与美国“好莱坞”的类型片不同,他不是趋向于外部形成和行为的表现,而是更多地趋向于人物内部的悲观心理的描写。

1939年以后,法国诗意现实进入了后期阶段,这一时期有两位重要的人物——让,格里米庸和雅克·贝盖尔。

让·格里米庸曾先后是法国、德国等不同国籍的导演。他参加过先锋派电影运动,拍摄过纪录片。同时他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和音乐家。由于他曾遭受到制片人的抵制,而最终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的抱负,反而被人们视为“被诅咒的电影家”。他曾拍摄的作品有:

《为了一分钱的爱情》(1932年)、《皇家华尔兹》(1935年)、《奇怪的维尔多先生》(1938年)、《驳船》(1941年)和《天空属于你们》(1944年),等等。格雷米庸在战争时期参加过抵抗运动,这一经历锻炼了他毫不妥协的斗争性格,并影响着创作。他的影片的主题往往离不开血腥的战争和道德沦丧的表现。格雷米庸还和雅克·贝盖尔一道,摆脱了前期导演们的那种悲观和阴郁的格调,把诗意现实主义引向更为真实的现实主义。格雷米庸指出:“现实主义,即在人与物之间建立和谐和未知关系的同时,发觉人类肉眼未能直接发现的东西。”

雅克·贝盖尔出身于大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在塞尚家结识了让·雷诺阿,他们以后成了好朋友。贝盖尔做过雷诺阿的副导演,从《布杜落水遇救记》到《马赛曲》,他们合作多年,友谊深厚,他还参加了影片《托尼》的剧本写作工作。战争时期,贝盖尔曾遭被捕,是死里逃生的幸存者。他的影片主题着重描写人类钩爱情,代表作品有:曾被米特里誉为“最佳影片”的《古比红手》(1943年)、获得奥斯卡奖的《安东和安东奈特》(1947年),以后在五、六十年代还有,描写黑社会的杰作《金盔》(1952年)、《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1955年)、《亚瑟·吕班传奇》(1957年)、《蒙巴纳斯十九号》(1958年)和《洞》(1960年),等等。贝盖尔一直渴望能够把电影从商业中拯救出来,他的这一愿望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实现。戈达尔曾评价贝盖尔说:“他忠于自己,从雷诺阿、甚至从更早的电影家那里学到艺术家的精神与使命感。唯有贝盖尔是最法国化的法国人”。

"诗意现实主义"产生于1930-40年代的法国,代表导演和作品是: 雷内克莱尔: 《巴黎屋檐下》(1930),《百万法郎》(1931),《自由属于我们》(1932),《七月十四日》(1934);

雅克费戴尔:《大赌博》(1934),《米摩沙公寓》(1935),《英勇和狂欢节》(1936);

叙利恩杜威维尔:《同心协力》(1936);

让雷诺阿:《大幻灭》(1938),《游戏规则》(1939);

马赛尔卡尔内:《雾码头》(1938),《北方旅店》(1938),《太阳升起》(1939);

让格里米庸:《驳船》(1941),《天空属于你们》(1944);

雅克贝盖尔:《古比红手》(1943),《安东和安东奈特》(1947)。

视听语言题

浙江省2005年4月自学考试视听语言试题 课程代码:07189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5分) 1.视觉暂留原理是比利时科学家()于1829年命名。 A.爱森斯坦 B.罗格特 C.普拉托 D.牛顿 2.胶片的技术性能中,感光性能可以通过()表现出来。 A.颗粒粗细 B.清晰度 C.逼真度 D.色彩感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摄象机和录音机都是仿生机器 B.摄影机的保真性要高于录音机 C.声音具有客观性和纪录性 D.高保真录音机还原的声音,依然能保持它的三维性 4.跟拍镜头是将运动的拍摄对象保持在一个()画框内。 A.距离不变 B.景深不变 C.景别不变 D.焦距不变 5.()的出现是视听媒介的直接结果。 A.新新人类 B.广播新人类 C.电视新人类 D.网虫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6.在电视解说词中,为了适应观众对信息的要求,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加快语速;二是_______________。 7.19世纪,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媒介_______________。 8.心理学上的似动现象又叫做_______________。 9.电影电视的语言本质上就是_______________和隐喻。 10.观众对影象的感知,存在着两个层面:感官性感知和_______________。 11.影视空间并不是一个绝对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_______________。 12.电影电视中的运动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摄影机的运动、声音的运动和镜头间的运动。 13.费穆1948年拍摄的_______________是中国早期电影史上少有的倾向于空间调度的影片。 14.摄影师在选择胶片时,一般从三个方面考察胶片的技术性能:_______________;感光性能;以及色彩性能。 15.声音构成一般分为线性和_______________两种。 16.电影电视中的声音分为(1)人声(2)自然音响(3)_______________。 17._______________的出现,和造纸术、印刷术一道,构成了人类传播史上第二次大革命。 18.视听媒介的媒介材料是_______________。 19.1927年左右,美国华纳公司推出的有声电影_______________标志着默片时代的结束。 20.在电影制作中,是否重视和运用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封闭和开放两种不同的空间概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21.再现性媒介22.多普勒效应23.电影视点24.空间调度25.心理补偿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26.简述电影幻觉的基本特点。 27.为什么说声音是塑造空间的基本手段? 28.简述观众对单镜头内空间的感知是通过哪些途径实现的? 29.简述视听媒介的纪录功能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30.简述视听语言的基本特点。 31.简述电影叙事艺术中,对话的基本特点。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中外电影史模拟题1

一、填空题: 1、影片《孤儿救祖记》的编剧是()。 2、抗战时期,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我国第一部表现民族团结抗日的故事片()。 3、“金嗓子”周璇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演唱的歌曲()至今脍炙人口。 4、《夜半歌声》的导演是以“恐怖片导演”蜚声影坛的()。 5、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是由万氏兄弟绘制的()。 6、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 7、《电影的锣鼓》一文的作者是著名的电影评论家()。 8、在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赵一曼》的主演()获演员奖。 9、80年代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代表作《西安事变》的导演是()。 10、第四代导演郑洞天的代表作、被称为“纪实美学”代表性作品的影片是()。 11、新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品有: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迈克?尼科尔斯的《毕业生》、丹尼斯?霍珀的()等。 12、好莱坞的制片厂体系和制片厂制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明星制度。 13、1924年,由雷内·克莱尔拍摄的(),成为达达主义最为杰出的一部代表作品。 14、原籍爱尔兰的英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1922年拍摄了反映爱斯基摩人的纪录电影:()。 15、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是

()。 16、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1928年拍摄了经典纪录片()。 17、影片《公民凯恩》是由美国著名导演()执导的。 18、()年,由华纳兄弟公司拍摄并上映的一部音乐故事片《爵士歌王》,标志了有声电影的诞生。 19、纪录电影的先驱——吉加?维尔托夫在1929年拍摄了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纪录影片是()。 20、影片《铁皮鼓》是由新德国电影四杰之一的()导演的。 二、名词解释: 1、舍饭寺会议 2、三突出 3、影戏 4、让·鲁什 5、同期声 6、书法派 三、论述题: 1、试述国统区抗战电影的创作情况。 2、为什么说在“新时期”中国电影史上1979年是转折的一年、创新的一年? 3、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述评。 4、新旧好莱坞在创作方法上的区别。 5、获取更多试题,关注斑马艺术课程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

《外国电影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映了他们的影片,标志电影的真正诞生 #路易·卢米埃尔的作品按题材和内容分类: 1.劳动和工作的生活场景:《工厂大门》(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 2.家庭生活情趣的记录:《婴儿的午餐》 3.政治、文化、新闻实录:《代表们登陆》 4.自然风光和街头实景的拍摄:《火车进站》 #卢米埃尔作品的特点: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而成、不同叙事形式的可能性。 #卢米埃尔的贡献:发明活动电影机、把电影与商业结合 #梅里爱作品分类:魔术片《贵妇人的失踪》;排演的新闻片《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神话故事片《灰姑娘》;科幻探险片《月球旅行记》。 #梅里爱作品的特点:“乐队指挥的视点”、“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梅里爱的贡献:创建电影史上第一个摄影棚,并把戏剧方法引入电影;在电影技巧方面的贡献(停机再拍、二次曝光、合成照相、叠印、溶入溶出等) #卢米埃尔与梅里爱的比较:不以艺术为目的,“再现生活”vs创造艺术,“改变生活”;表现生活完全是写实的、纪录性的vs“银幕戏剧”是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再现主义vs表现主义;纪录片先驱vs故事片先驱。 #早期欧洲电影的两种倾向:“布莱顿学派”的美学探索;艺术电影运动。 #“布莱顿学派”的口号:“我把世界摆在你眼前”。特点:A现实主义萌芽;B向电影化迈进(多视点的时空观念的突破,户外拍摄与情节表现相结合)。 #斯密士:交替使用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视为最早的“分镜头”原则;威廉逊:强调运用物体运动感来造成景别变化,用蒙太奇手段将不同情境的形象交替出现;柯林斯:“移动摄影”和“反角度”镜头(后来成为经典情节剧的主要叙事语言) #艺术电影运动:《吉斯公爵的被刺》(1908)。其创作倾向和原则是“银幕戏剧”的发展,传统戏剧观念在电影中的延伸。对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在美学观念上的根本否定。 第二章:电影叙事形式的发展 #鲍特《火车大劫案》(1903):画面内部信息的组织上,在镜头与镜头之间时空交错切换技巧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电影叙事地流畅性和连贯性。局限:每一段都是一个位于远景中的长镜头。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由四个独立故事情节组成: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特罗谬节大屠杀、巴比伦的陷落) #格里菲斯的电影叙事观念: 1.电影的叙事形式:强调以情节结构作为影片叙事的基础; 2.电影的叙事时间:在影片宏大的叙事时间表现中,以具体的视觉画面与抽象的思维概念相结合,使电影情节的构筑进入到电影寓意的阐释范畴,超越实际叙事时间,扩大心理时间。3.电影的叙事空间:区别4个故事的主要方式时靠叙事空间的造型效果和视觉信息。最大贡献:冲破叙事空间的束缚和冲破花框的束缚的空间观念。 4.电影的叙事语言:特写镜头和远景镜头的运用。确立了以镜头作为电影时空结构的基本构成单位的原则(现代电影分镜头和剪辑的基础)。 5.电影的叙事节奏:“最后一分钟营救”的节奏性剪辑。 #美国默片喜剧片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赛纳特;基顿《大将军》(1926);劳埃德《大学新生》

影视鉴赏

第一讲:电影与娱乐 ※观众从电影获得娱乐享受的四条途径: 一、视听快感 电影独创的视听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讲故事手段和接受故事的经验。 二、明星崇拜 电影明星成为大众梦想的养料,供影迷们追随、迷恋、膜拜。 三、梦幻效果 乔治·梅里爱最早把戏剧、魔术、特技引入电影,第一次发现了电影的幻想功能,第一次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剧的要素——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分幕分场等运用到电影里 四、故事消费 (一)人对故事的渴望 故事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力量,不同民族的故事,构成这个民族国家的想象共同体。 影视艺术是承载传播这一想象共同体的主要媒介 (二)故事的娱乐方式 1、“娱乐即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一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足为止。对电影观众来说,娱乐即是这样一种仪式:坐在黑暗的影院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银幕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随着对故事的见解而来的强烈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而得到极度的满足。” 2、影视故事以娱其心智为主要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精神内涵,而且需要一定的智力支撑。 3、故事具有对情绪的疏导和宣泄作用。 (三)渴望丰富的人生体验和价值认同 1、由于影像接受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观众通过移情对主人公产生认同心理,并卷入到故事之中。 2、故事给观众提供交流和模仿的对象。 电影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反映个人、集团、阶级、社会要求和理想价值观念体系。 拉斯韦尔的5W 传播模式 一、直露型 电影审查片面强调为政治服务,行政干预作为主要管理方式,政策缺乏稳定性,致使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被抬高到不适当的地步

二、间接型 影片主人公分别代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人物的主张、态度、立场随着情节发展逐渐明朗,编导并不对这些价值观念作明确的交代,而是通过影像、声音等表达方式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间接暗示并引导观众产生解读兴趣。 三、中性型 娱乐片(或称商业片)往往淡化社会环境或时代,刻意营造一个模糊的、中性的背景,即使逻辑上破绽百出,只要故事情节能够基本流畅地叙述下去,视听效果差强人意就行 电影与科技 1654年,德国人发明了幻灯术。 1824年,法国的尼埃普斯拍摄第一幅静物照片《餐桌》 1825年,费东和派力司博士发明幻盘Thaumatrope 1877年,法国人雷诺制成“活动视镜” 1882年,法国生理学家马莱发明“摄影枪” 1887年,爱迪生和助手迪克逊发明胶片凿孔方法 1894年,爱迪生发明的电影视镜 1894年底,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在巴黎三普辛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印度沙龙,公开售票举行第一次商业性电影放映 卢米埃尔兄弟代表作品:《工厂大门》、《婴儿喝汤午餐》、《水浇园丁》、《火车进站》 1927年,美国的华纳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界》在美国首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开始引进数字技术 第二讲:影视鉴赏对象与元素 在20世纪,一个人不懂得电影语言等于不识字,也是文盲。 ——拉兹洛.莫赫里-纳吉 一、对电影艺术语言要素的欣赏 (一)画面与画面构图 1、景别 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人、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 ◆远景表现广阔空间和场面的景别,如自然风光、大规模的群众场面等。 当远景镜头中只有少数人物时,人物会显得非常小,而环境的特征则格外鲜明,这时一般是要强调环境与人的特殊关系。

世界电影史考试归纳

世界电影史 一、欧洲先锋派 二、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三、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 四、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 五、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和“制片厂制度” 六、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八、日本民族电影的兴起 九、法国“电影手册派”+“左岸派”=“新浪潮” 十、中国“现实主义”与“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十一、昆仑与华联的区别

电影诞生日: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首次向公众展示了由“活动电影机”拍摄而成的影片 电影的出现:主要由曝光速度和影像底片的材质决定。 动画创始人:艾米尔·雷诺。1892年雷诺在歌剧院放映了《更衣室外》 鲍特作品:《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最后一分钟营救) 《党同伐异》(1916年) 格里菲斯贡献:1、把电影变成了一种诉说故事和吸引观众生动而有力的方法,奠定了电影的叙事传统。 2、提出电影结构时空的基本单位是镜头,并第一个将画面景别标准化。 3、通过改变拍摄的距离、角度、用光、以及镜头的长短和组接的节奏,能 够操纵观众的心里和情绪的反应。 4、确立了电影表演的规则,反对舞台上的夸张造作,强调一种更逼真和电 影化的表演 迈克·塞纳特:美国喜剧创始人,创办“启动斯” 最大贡献:发现了查理·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形象“流浪汉查理”--夏尔洛,《流浪汉》 《凡尔杜先生》1947年 创作特点:1、电影的戏剧性,来源于对人性的挖掘,并融入了社会批判的因素 2、时间上,善于应用长镜头来表现动作的连贯性所造成的喜剧冲突 3、空间上,善于使用全景镜头,来表现人物与环境构成的多种信息 4、影片通常只是一个松散的,开放的框架。场景与场景之间,没有环环相 扣的严密线索;而每个场景内部的表演、节奏、情调和气氛等是独立完 整的。 一、现实主义--卢米埃尔兄弟 代表作品:《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主要贡献:1、采用纪实的手法,呈现日常生活场景,还原现实的流动性和自然感。 2、参入主观化选择,创造出一种影像最初的叙事方法,如:《水浇园丁》。 3、开创现实主义电影的创造风格。 二、表现主义--梅里爱 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魔窟》、《太空旅行记》、《贵妇的失踪》 主要贡献:1、采用多种摄影特技去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丰富影像的表达手段。

第六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第六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每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企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大解放,其中电影是最为明显的:放纵的终点是经济大萧条的出现。而法国比较欧洲的其他国家,经济萧条和危机的时间都要更长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并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一点点乐趣,一点点诗意。但是,法国电影的投资方式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资本家的。因此,他们的现实主义既不是:好莱坞式”的,也不是“夏伯阳式”的。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独立个人的特性(个性),使影片真正成为了艺术品,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此,他们的影片在这段时期,不仅只是在他们的“电影俱乐部”中为少数艺术家观赏,而且也能够在法国普遍的影院网络中,被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当时的法国,一些投资商或

制片人,常常认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他们有时为艺术敢于冒风险。同时,由于与国外电影业的竞争,也出现了商业上的竞争。竞争促使了艺术上的成熟,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导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国外请去拍片子,比如:雷内。克莱尔去了英国、杜维威尔去了美国,等等。 30年代,最突出地活跃在法国影坛上的有:富有幽默喜剧精神的雷内·克莱尔;使普通人的题材复活的让。维果;描写罪犯心理的马赛尔·卡尔内;以及擅长贵族题材的让·雷诺阿,等等。他们的作品兴趣各有不同,法国的老百姓与美国人相比更喜爱悠阔、轻松的生活,特别是法国人的感情丰富是出了名的。这一切都是形成诗意现实主义的市场。作为当时的法国主流电影的制作者们,一批杰出的知识分子,他们所共同创造、形成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流派,至今仍被人们认为是最具有法国特色的电影流派。 第一节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先驱 在有声电影初期,由于美国的大公司制片商们从有声电影中捞到了巨额利润,因此,他们自然把目光转向更大的国际市场。而法国为了在影院、制片厂装置音响设备,因此,向美国以及德国都曾支付了大量的租金。美国在巴黎建立了制片机构,派拉蒙公司在法国制作西、德、意和法语版的影片,试图占领欧洲市场。德国人则不仅在巴黎、还在柏林拍摄了法语版的影片。这种“配音译制”的影片艺术上是极为平庸的,然而,却代替了法语原版的影片。乞今我们虽然不知道法国的第一部有声片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但在1930年法国到处流传

世界电影史概述(全)

世界电影自1895年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 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 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外国电视史课题研究—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外国电影史课题研究—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一、什么叫做诗意现实主义 二、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以及美学特征 三、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及代表作品 四、诗意现实主义的发展 五、诗意现实主义的贡献 六、诗意现实主义的误区

一、什么叫做诗意现实主义 顾名思义,诗意现实主义拆分来看,是诗意,以及现实主义。在中国传统概念里,诗意是一种意境的体现以及对事物理解的升华,使用一种特殊的传播途径让人得以感受。而现实主义,也是通俗理解中,与浪漫主义成相反视角的一种创作手段。如李白和杜甫的浪漫与现实两种主义的存在一般。 而这样的一种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关联,其实如诗歌,杂文的出现,都是根据社会形态的改变而出现的。那时人们刚从一战的硝烟中艰难走过,对于生活的理解开始逐渐变化,在生活上就体现出了一种放纵,而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艺术上也是一种彻底的解放。经济大萧条,导致人们不再空想,开始思索生存的问题,所以就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点乐趣,以及所谓的诗意。 三十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二十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然后对于事物表达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独特的电影视角,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

二、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以及美学特征 <一>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 1)长镜头表现段落,尽量不剪接。 2)长焦距镜头使用多 3)强调演员的作用,根据演员的特点塑造角色,重视演员的发挥 4)强调人道主义,主张在宏观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时应具有的诗情画意,如光线、影调、画面气氛、音乐和有隐喻意义的道具等。 在我看来,有点像当代先锋话剧的感觉,一个长镜头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然后强调演员在片中的作用,用演员来对影片进行渲染。而这种诗意特点,这种特色,在当时来看是非常有个性的,在现在来看就显得有点不像电影,而是话剧的剪接了。 <二>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1)诗意的对话 2)引人入胜的视觉影像 3)透彻的社会分析 4)复杂的虚构结构 5)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 6)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 对于“诗意”的对白,以及诸如此类的剧本,结构,将哲理大量涵盖在电影中,形成了一个复杂细腻的混合体,我仍是觉得太具有话剧特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影。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西方现代主义电影 一、西方文艺中的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陆续出现的以现代派相标榜的各种文艺流派的一个统称。影响较大并同电影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般而言,只有主张以非理性原则主宰创作活动的文艺流派,才应归入现代主义的行列。 2、现代主义文艺的基本特点:在拒绝理性的前提下,使造型艺术走向抽象化,即强调艺术家要记录自己对现实事物的内心感受,并且主要反映出在观察事物对象时本人的主观情绪状态;叙事艺术则走向意识化,强调创作者要记录下人物意识的自然流动。文艺作品不再是客观存在事物的如实再现,而成为个人化的情绪反应的原始记录。 3、现代主义技巧上的基本特点:运用歪曲、扭曲、变形、时空错乱等手法来造成震荡性的强烈效果。A、这在造型艺术上表现为紊乱的线和点、位置错乱的空结构、违反真实的色彩配置等,特别是反映所谓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形象或狂乱的梦境时尤其如此。 B、在叙事艺术中,出现新的语言组织,故意的文法不通,生造的新字,词句颠倒,甚至取消标点符号等等。 4、从艺术角度看现代主义的兴起 原因:1、在艺术上突破窠臼的强烈愿望; 2、是对艺术的模仿人生的能力产生了怀疑。 现代主义非理性倾向的基础:1、科学根据——弗洛伊德学说 2、哲学基础——存在主义 二、西方电影中的现代主义 1、现代主义在西方电影中的兴起: 第一次: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先锋电影运动为代表 第二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为代表 2、20-30年代的法国电影 A、法国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⑴法国印象派20世纪20年代初期为了重振法国电影,路易?德吕克发起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运动,形成以他为中心的电影流派——印象派。印象派电影从印象主义绘画中获得启示,试图用画面来表现感性印象。 ①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的重要角色; ②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 ③追求造型美、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印象派的形式特性——主观性的传达:通过摄影技巧和剪辑技巧的实验来传达人物的主观性,包括心理化的影像,如幻想、梦境或记忆等。 B1.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概况: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大约1925年前后的德国和法国,后期以法国为中心,晚于绘画和诗歌方面近二十年。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要求摆脱故事情节,摆脱舞台剧影响,创造一种"让画面来主宰一切"的纯视觉电影。 B2.法国先锋派电影运动 1、先锋派电影运动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20年代中期):受达达主义的影响; 中期(20年代后期):以超现实主义为特色; 后期(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纪录电影 2、超现实主义:主要是将意象做特异的、不合逻辑的安排,以表现人类潜意识的种种状态。那种通过可以识别的变形形象营造出的梦魇般的场景,看起来既精细逼真,又遥远陌生。这种风格被称为自然主义的超现实,代表画家有达利,马格利特等人。 《一条安达鲁狗》是布努埃尔最具代表性的超现实主义杰作。 3、先锋派电影的总体特征(一) ①对现实消极逃避

德国文学诗意现实主义

第八节现实主义 虽然重大的历史事件并不一定总是成为文学史上一个分期的标志,但它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1848年的德国三月革命是德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同样也为精神生活带来了一个转折。轰轰烈烈的一场革命运动由于资产阶级的妥协,投降而失败了。这个阶级背叛了它的理想,不再去关心民族的命运和政治上的权利,而只是追求经济上的利益。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作家的理想破灭了,这也逼使一些资产阶级作家去反思,去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变化,在作家身上存在着一种幻灭感和悲观情绪。他们对文学有了一种新的认识,这就是不再去介入政治事件和社会生活,而是设法去保持巨大历史事件后人性的完整。他们在文学上不再是去对现实社会进行剖析和揭露,而是中立的,保持距离地去观察,去描述,这就是称之为德国现实主义文学,也叫做“诗意的现实主义”。这种文学实质上是批判和美化之间的一种诗意化的平衡,不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不是去揭示人性解体的原因,而是去发现人性在有限的生活领域里的保持和对未来抱有的一种乐观主①义。1871年德国由上而下完成了排除奥地利在外的统一,高涨的民族主义,经济上的“起飞年代”,更为这种诗意化的现实主义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这种文学思潮自五十年代直延续到八十年代末期。由于资产阶级所处的稳定的社会条件,在德国并没有出现一种如法国、英国、俄国在同一时期发展起来的批判现实主义,没有出现如福楼拜(1821—1880)、狄更斯(1812—1870)、屠格涅夫(1818—1883)这样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德国属于这种诗意的现实主义作家有弗莱

塔克(1816—1895),施皮尔哈根(1829—1911),欧托·卢德维希(1813—1865),拉贝(1831—1910)等。斯托姆,赫勃尔也应归于这个范围,他们对现实也采取了逃避的态度,但保持着清醒,流露出失望并在不同程度上有着批判精神。从总体看,无论是横向间的比较(与英、法、俄各国),还是纵向的观察,这个诗意的现实主义是德国文学上的一个衰落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要特别要提出瑞士作家凯勒和德国作家冯塔纳,他俩都生于1819年,经历了1848年革命,他们的大部份作品产生于七八十年代的重要作品已突破了诗意现实主义的美学,发展了一种批 判的现实主义的精神。 赫勃尔和斯托姆 弗·赫勃尔(1813—1863)是这一时期的优秀戏剧家,出身一个泥瓦匠家庭,生活清寒,由于得到资助才得以进入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文学。他写过诗歌,小说,但他的成就主要是戏剧。1840年他发表了第一部戏剧《尤狄特》获得巨大成就。在1848年革命前完成的悲剧《玛丽娅·玛格达莲娜》(1844)是他早期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表现的不是莱辛的《迦洛蒂》或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中贵族与市民间的冲突,而是市民阶级本身由于其狭隘性和偏见导致的悲剧。一个木工的女儿被人诱骗,她迫于小市民的虚伪的僵化① 参阅《德国文学简史)一卷本,1983 年柏林出版。的道德观念和环境的压力而投井自尽。作者出色的展示了德国的这种鄙俗气及其可憎可恨,但是作品缺乏一种批判的抗争精神,

第六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2说课材料

第六章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1930-1945)1930年,法国全国到处都流唱"我有我的妙法"这句歌词,这是由绰号"布布尔"的乔治·密尔顿主演、雷内·皮乔尔和皮埃尔·哥伦比埃导演的那部庸俗但吸引人的有声影片《骗子大王》中一首歌曲的迭句。泰第欧、拉伐尔、白里安、保罗·雷诺等各位部长大人在他们传教式的演说中,也时常以更文雅的言词,重复着这句歌词的意思。据他们看来,法国靠自己的智慧,是能够避免经济危机和失业的。 法国电影界也抱着这种官方的乐观主义。当时有声影片的产量,从每年平均50部一跃增加到100部,以后又达到150部。电影市场虽然控制在"百代-纳当"和"高蒙-法兰哥-奥培尔"两大制片公司手里,但很多独立制片商还是乘机发了财。可是这种情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法国还没有可供商业上利用的音响方法。为了要在电影院和制片厂里装置音响设备,法国不得不首先对美国、其次是对德国支付大量的租金。这笔庞大的支出,在影片"配音译制"的方法尚未为人所知的几年间,恰恰抵消了由外国影片输入减少而节省下来的支出。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以外,此时美国还在巴黎建立制片机构。资金雄厚的派拉蒙公司成了叙昂维尔几家制片厂的主人,在那里摄制了很多西班牙语版、德语版、意大利语版和法语版的影片,来供应整个欧洲市场。 另一方面,从1925年以来就与我国电影进行合作的德国人,此

时也加紧活动,他们不但在巴黎出资拍摄法国电影,而且还在柏林摄制一些法语版的影片。 尽管投入了大量资金,这种工业的制片方法在艺术上和商业上只产生了一些很可怜的结果。马赛尔·阿夏尔、阿尔弗莱德·萨伏阿、帕尼奥尔、卡瓦尔康蒂和特里斯当·贝尔纳等人都已经被人聘去。派拉蒙公司在巴黎摄制的影片在欧洲各地受到观众的嘘声,以致不得不停止生产,把它的技术人员召回好莱坞。但人们如果因此认为法国已经获得胜利,那就完全错了,因为"配音译制"的影片此后就代替了法语原版的影片,在法国大肆泛滥起来。 危机不久就到了巴黎,街头出现了大批衣衫褴褛的失业人群,有些人还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妙法"上面。在"百代-纳当"公司1932年摄制的一部名叫《赤身裸体》的影片中,密尔顿发誓要"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万富翁,结果,他用骗取抵押贷款的方法达到了他的目的。……当时有些法国实业家也照样仿效。继乌斯特利克的金融破产之后,又出现了一桩骗取贷款的丑闻,即斯他维斯基案件。纳当本人也成了他过于巧妙的"妙法"的牺牲品,被控犯了斯诈罪而关进监狱。继"百代-纳当"公司之后,"高蒙-法兰哥-奥培尔" 公司也宣告破产倒闭。 影片产量的增加并未同时使我国影片的质量有所改进。即使是好莱坞培养出来的导演如罗伯特·弗洛莱,经验丰富的加斯尼埃或保罗·费乔斯等人,他们摄制出来的影片质量也一样平凡。而那些从1921年以来还继续工作的导演,则似乎都放弃了改进影片质量的要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1、1895~1918:草创时期1895~1918:草创时期 1、"法国: 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 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 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 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 这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的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的思想。 该学派的核心价值在于赋予了“剪辑”全新的功能——创造意义、传播思想。(剪辑在此前的功能仅限于: 按叙事逻辑,把许多镜头拼装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银幕故事。) 核心人物和作品: 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母亲》/1926年,前者偏重“思想的表达”,后者重在“有意味的叙事”。 备注: 以往对“蒙太奇”的分类过于庞杂,事实上它基本可分为两大类: A、“表现性蒙太奇”,以爱森斯坦的作品为代表,重在“表意”; B、“叙事性蒙太奇”,实际上指的就是常规或传统意义上的“剪辑”。 2、“意识银幕化”的初步实现 20世纪初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多种思想、艺术流派在欧美兴起,例如:

国内外电影发展史

电影发展史 2. 《视觉滞留》:比利时科学家普拉托提出,人的视觉印象不是在外界物体从眼前移开后消失了,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会继续短暂的滞留一段时间。 3. 1895年12月28日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的”活动电影机”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做了第一次售票公映. 4. 世界电影史上把1927年的由美国华纳影片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作为有声电影开端的标志。 5.”新浪潮“电影的主要导演大多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青年评论家。 6.法国的新浪潮运动:1958-1962年由巴赞等人产生的一场电影运动,是20世纪产生的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被称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7.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法国1930年代以后至二战前出现的一种创作倾向,它并无明确的理论,在创作中遵循人道主义和人性主义,是1920年代中期的先锋派运动及电影作为一门艺术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8.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从1919-1924在德国经历的一场电影运动,代表人物;罗伯特,佛里茨.朗,佛莱德力希,保罗等,认为艺术应该反对对现实的描摹,艺术的品质和力量都来自于对内在实质的揭露.中心在于穿越具体可感表象,获得对抽象的永恒内质的把握。 9.布赖顿学派:是世界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学派,在英国20世纪最初十年发展起来,代表人物有斯密士和威廉逊,因为这个流派的某些人出生在英国布赖顿的地方,故称为布赖顿学派,主张电影反映真实生活的片段,表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也允许进行艺术加工。 10.布赖顿学派的特点:A 拍摄影片较为流畅 B 注意到摄影机的基本功能C 注意到影片的节奏 11.蒙太奇: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形式美学手段 .A 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 B 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12.库里肖夫效应:苏联电影导演列夫.库里肖夫通过镜头剪接所做的一项实验,该实验实际上是普多夫金具体操作的。库里肖夫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召理性和心理基础,得出结论,造成电影反映情绪反应并不是单个镜头的内容,而是几个画面之间并列。 13.电影眼睛:苏联记录电影导演齐加.维尔托夫于20世纪初提出并在创作中付诸实践的理论,他把摄影机比作人的眼睛,主张电影工作者手持摄像机出其不意的捕捉生活。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理论强调对现实即兴观察,并不是单纯的记录现实,强调将电影观察素材加以组织,而引导观众达到明确的思想理论。 14.联想蒙太奇:普多夫金认为蒙太奇的定义:蒙太奇就是揭示初现实生活中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辩证思维的过程,表达一定思想意图而组织电影动作手段之一,把没有物质联系但具一定密切联系主题视像并且是用于影片中局部使用。 15.理性蒙太奇:爱森斯坦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巴普洛夫刺激反应心理学为依据,把自己的蒙太奇概括为:两个不同镜头的对立,冲击产生新的物质,新的含义。表现思想激情概念构成爱森斯坦蒙太奇体系的意识形态性。 16.杂耍蒙太奇:爱森斯坦在戏剧与电影的创作实践中并在理论上提出的一种结构演出的方法,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影响观众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思想结论。 17.198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陕西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入学试题和2011年复试题目

陕西师范大学07年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真题 专业课1 一.名词解释 6分/每题 象征陌生化悲剧文艺批评作家电影类型电影 二,简述15分/每题 ( 任选4题) 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构成 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主要区别 审美意向及其分类 中国早期电影形态”影戏”的特点 30年代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艺术主张与美学特征法国”新浪潮”在创作中的主要特征 三.论述30分/个(任选2) 陈述至少四种文学批评方法及其特点 结合作品,分析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与历史地位 陕西师范大学07年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真题 专业课2

1名词解释(每题6分) 电视文艺节目MTV 广播电视标题音乐杂志型节目有线电视节目定位窄播化 2 简述15分/每题 ( 任选4题) 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演变的几个阶段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电视艺术片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几个阶段 主持人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3 论述30分/个(任选2) 分析”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崛起的原因,表现与本质特色分析因特网的兴起对传统广播电视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电视体育节目的作用和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08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真题 专业课一 一.名词解释 意向影戏三突出精神分析学第五代导演

二.简述(任选4) 1 简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艺术方法 2 简述17年国产电影的主要局限性 3 简要回顾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4 简要陈述现实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5 简要陈述对样板戏的看法 三.论述(任选2) 1 试评价一部你所熟悉的第五代导演的影片 2 试评一部今年来播出的战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 3 你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哪一部改编的最成功?为什么? 4 谈谈你对红色经典改编的看法。 陕西师范大学08广播电视艺术学考研真题 专业课二 一.名词解释 电视画面电视剧广播电视主持人议程设置音响语言 二.简述(6选4) 1 简述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特征 2 简述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

法国电影的永恒魅力 ——2005 法国电影回顾展影片扫描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伴随着新年的悠扬钟声,2005 法国电影回顾展的帷幕徐徐拉开。作为中法文化年第二阶段——“法国文化年在中国”活动的重大交流项目之一,这次为期4 个月的大型电影回顾展陆续在港京沪三地举办。1 月7 日,香港的展映活动已在香港电影资料馆开幕;3 月4 日,北京的展映活动将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展;4 月1 日,上海的展映活动将在上海影城开启。41 部法国电影杰作的集中展示,堪称名副其实的法国电影文化的世纪盛会。这些影片出自25 位名家之手,时间跨度从1895 年到2003 年,主题与风格丰富多彩,类型与样式绚丽多姿。为了不至于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我们大致按照电影史的线索将展映的影片编成5 个单元,本文将对这些影片进行快速扫描(为了区别于文中提到的其他影片,本次影展的影片片名后面加注了法语片名)。 由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对本次影展的影片进行详细评介,只希望本文能够引起读者对本次影展以及中法文化年的兴趣。中法文化年是中法两国元首共同倡议的重大活动,是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对加强两国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法国自2003 年10 月至2004 年7 月已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文化年,中国自2004 年10 月至2005 年7 月举办法国文化年。中法文化年的交流项目多达数百,规模和持续时间均创历史纪录。同时,两国分别在巴黎和北京互设了永久性的文化中心。设在巴黎的中国文化中心于2002 年举行了挂牌仪式,设在北京的法国文化中心于2004 年正式开放。两个文化中心都修建了设备先进的电影厅,此举将对两国的电影交流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单元:永恒的经典 曾经沧海难为水,初却巫山不是云。对于只有百年历史的电影艺术来说,能够经历半个世纪的风雨而魅力不减的影片应该可以称为经典之作了。本单元的10 部影片都是1953 年以

外国电影史

第一节法国电影艺术的先驱者 卢米埃尔兄弟——纪实主义电影传统 梅里爱——戏剧化电影传统 卢米埃尔和乔治·梅里爱电影观念的异同 1、在卢米埃尔看来,电影是“再现生活”;梅里爱则认为电影能“改变生活”。 2、卢米埃尔表现现实生活完全是写实的、记录性的;梅里爱电影的戏剧美学追求却是充满幻想、虚构、是浪漫主义的。 总结:卢米埃尔倾向自然、模拟现实,是再现主义的;梅里爱倾向技术、改变现实,是表现主义的。卢米埃尔可称之为电影纪录片的先驱;梅里爱则可称之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百代 芳森学派 美学主张:描写普通人的生活,探求新手法,重视外景,接触社会问题等。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特别重视一般群众,以他们为制片的主要对象。 艺术电影运动 1、美学主张:要把更为严肃的艺术性带到电影当中来,要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舞台艺术家介绍给电影观众。这是一种电影的创作倾向。 2、代表影片:《吉斯公爵的被刺》 3、贡献 (1)提高了电影的艺术品位,是人们开始从美学的高度要求电影。 (2)提高了编、导、演的地位,特别是演员的表演要求。 (3)延长了影片的放映长度标准。 费雅德 1、作品:《芳托马》(系列侦探片) 2、美学观念:反对蒙太奇镜头组接,强调单个画面的创面调度和镜头表现。(深、密、广) 第二节法国的印象派和先锋派电影 法国印象派 1、美学主张:继承了齐卡等人确立的“通俗化”传统,接受了英国和瑞典电影的写实风格的影响,强调电影要真实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反对豪华虚夸,提倡朴素真切的风格。他们重视一般市民的爱好和要求,把他们看作自己创作的主要对象。为了表达初始印象以及渗入期间的主观因素,在艺术形式方面也进行了许多创造性的探索,但不像先锋派那样热衷于形式主义实验。 2、代表人物 路易?德吕克 理论——“上镜头”理论、“面具”论 作品——《沉默》、《西班牙的节日》、《狂热》、《流浪女》 莱皮埃《黄金国》 冈斯《车轮》、《拿破仑》 谢尔曼?杜拉克夫人 代表作:《无情的美人》和《太阳死亡》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30年代的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继承了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中的创新精神和实验精神。优秀的法国电影艺术家们,以充沛的精力,接受了电影声音的挑战。他们并没有完全背离视觉的表现力,而是有意地避免默片那种只能在画面上作戏的方式,并富于想象力地去创造着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他们在影片中,往往以诗意的对话,引人人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以及机智与魅力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细腻的混合体,表现出法国电影在思想上的成熟。、诗意现实主义的出现与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联系。20年代被称作“疯狂的年代”,人们刚从每一次世界大战中苏醒过来,在生活企表现出一种放纵,在艺术上则是大解放,其中电影是最为明显的:放纵的终点是经济大萧条的出现。而法国比较欧洲的其他国家,经济萧条和危机的时间都要更长一些(1929年一1935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如何活下去,并不得不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一点点乐趣,一点点诗意。但是,法国电影的投资方式既不是国家的,也不是资本家的。因此,他们的现实主义既不是:好莱坞式”的,也不是“夏伯阳式”的。法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作为独立个人的特性(个性),使影片真正成为了艺术品,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此,他们的影片在这段时期,不仅只是在他们的“电影俱乐部”中为少数艺术家观赏,而且也能够在法国普遍的影院网络中,被更广泛的人们所接受。在当时的法国,一些投资商或制片人,常常认为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他们有时为艺术敢于冒风险。同时,由于与国外电影业的竞争,也出现了商业上的竞争。竞争促使了艺术上的成熟,这的确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一些导演由此出了名,而被国外请去拍片子,比如:雷内。克莱尔去了英国、杜维威尔去了美国,等等, 30年代,最突出地活跃在法国影坛上的有:富有幽默喜剧精神的雷内·克莱尔;使普通人的题材复活的让。维果;描写罪犯心理的马赛尔·卡尔内;以及擅长贵族题材的让·雷诺阿,等等。他们的作品兴趣各有不同,法国的老百姓与美国人相比更喜爱悠阔、轻松的生活,特别是法国人的感情丰富是出了名的。这一切都是形成诗意现实主义的市场。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经济大萧条比欧洲其他国家持续时间略长一些(1929-1935),这一时期的人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活下去的现实问题,也不得不从生活中寻找一点点乐趣,一点点诗意。诗意的对话,引人入胜的视觉影象,透彻的社会分析,复杂的虚构结构,丰富多彩的哲理暗示。代表人物雷内?克雷尔、让?雷诺阿、让?维果、马赛尔?卡尔内。代表电影为雷内?克雷尔的《巴黎屋檐下》、《百万法郎》,雷诺阿的《大幻灭》(1938年)、《游戏规则》(1939年)。主要贡献一、更新“现实”概念。该流派的“现实”,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他们的电影仅仅保留现实中最奇特、最具特色的方面。二、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对电影本体论做出巨大贡献。三、发挥文学在电影中的力量。误识一、过分强调对白和编剧的作用,过分强调文学性,忽视电影的视听性。二、作品呈现出近似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