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原创版)

目录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

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

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

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

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正文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

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

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

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

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涉及地表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知识要点二 地球表面形态

知识要点二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新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一、流水侵蚀地貌 1.峡谷 (1)分布地区:湿润或半湿润山区。 (2)形成: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 (3)形态特点: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河漫滩 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 3.河流阶地 (1)概念: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 (2)特点:河流阶地地形平坦,组成物质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二、流水堆积地貌 1.冲积扇 (1)位置:河流自山地流至山麓。 (2)成因:①因地形急剧变缓,流速剧减。 ②所挟带物质在沟谷出口处不断堆积而成的扇状堆积体。 2.洪积扇 (1)位置:暂时性河流在山谷出口处。 (2)成因:水流分散而形成的扇状堆积体。 (3)分布:多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冲积平原 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常形成沙洲和地形平坦的冲积平原。 4.三角洲 (1)位置和成因: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常形成三角洲。 (2)典例:黄河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等。 三、滑坡和泥石流 1.发生条件 (1)地区:流水侵蚀强烈的山区,尤其是峡谷地区。 (2)条件:山高谷深、坡陡流急;遭遇暴雨。 2.滑坡 (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难点突破1.河流不同侵蚀类型及其影响 河流的侵蚀类型包括: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三种类型,它们对河流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 (原创版) 目录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 1.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 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类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 1.构造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侵蚀与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气候变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 1.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 2.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正文 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主要涉及地球表面形态的概 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地球表面形态的概念与分类 地球表面形态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陆地地貌和海洋地貌两大类。陆地地貌又可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海洋地貌包括大陆架、大陆坡、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等。

二、地表形态的成因与演化 地表形态的成因主要归因于地球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如地壳板块的碰撞和张裂,造成地表的变形和破裂,形成诸如褶皱山脉和平原等地貌类型。外力作用主要包括侵蚀与沉积作用和气候变化。侵蚀与沉积作用通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的作用,改变地表形态。气候变化则主要影响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形成,从而改变地表形态。 三、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与分布 地球表面形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地表形态各异。例如,我国地貌特征多样,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其中,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而四川盆地则是我国最大的盆地。地球表面形态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质构造、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四、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平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高原地区适宜放牧,山地地区则有利于林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人类活动也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例如,人类过度开发和破坏地表植被,可能导致土地沙化和侵蚀地貌;而人类兴建水利工程,则可能改变地表水文环境和湿地地貌等。 综上所述,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知识点涉及地表形态的概念与分类、成因与演化、特征与分布以及地球表面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与图例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精选图 第一节大气运动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 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 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 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 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 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 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 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 (图2 . 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 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 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 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练习题: 1. ___________ 填空A __ C ________ D __________ 1 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 [粥同宇宙空IN]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f空气的垂直运动f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f 大气水平运动f热力环流。(如图6-1 )ft SSfi (S) 短渡扁射匚二〉岳枝福射 衣气 简的保温両石需莎]啡向丰Hi宴间 -% —司J——U—

2020新高一 地理 必修一 期中考试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 物质 世界。 2.天体 (1)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最基本的天体是 恒星 和 星云 。 (2)常见的天体及其特征 特别提醒: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3.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 吸引 、相互 绕转 ,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层次:常见天体系统分为四级。 (3)天体系统及层次结构 天体系统 组成 特别说明 地月系 地球和月球 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太阳系 太阳、地球及其他围绕太阳公转的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 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 银河系 太阳和其他恒星以及各种各样的天体 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 3万光年 河外星系 银河系之外与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 数以亿计 总星系 银河系与河外星系 目前所认识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 宇宙物质 组成(举例) 特点 恒星 炽热气体 质量 庞大,自身能发出光和热 星云 气体和尘埃 云雾状,密度小,体积和质量都很大 行星 金星、地球等 绕恒星公转,质量小,不发光 卫星 月球 绕行星公转,本身不发光 流星体 尘粒、固体块 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 彗星 冰物质 绕太阳呈周期性运行,体积大,密度很小,具有 云雾 状的外表;背向太阳的一面有一条扫帚状的彗尾 地月 银河

4.八大行星(地球的普通性) (1)结构特征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5.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是目前能探测到的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条件原因影响 外部 条件 安全的 宇宙环境 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 干扰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可能 存在生命 稳定的 太阳光照 自生命诞生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 显的变化 自身 条件 适宜的 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 适当 只有地球有生命存在适合生物 呼吸的 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地球原始大气 的演化 有液态 的水 内部温度升高→产生水汽→形成海洋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 2.特点: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 3.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①含义: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变位或变形,也称构造运动。 ②基本形式:⎩⎨⎧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③主要反映: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 (1)风化作用 ①含义:在温度、水、大气、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的过程。 ②基本类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 ③影响:产生的松散物质残留在地表,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 (4)堆积作用: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被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 3.作用特点 (1)不同地区主要外力及其作用的方式、强度等存在差异,从而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过程体现 (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而成。 3.物质循环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注意记实例) 吸收: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浮尘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 散射: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波长越短,越易被散射。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其能量集中在可见光, 因为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能量集中在红外光,绝大部分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CO2、水汽和浮尘所吸收。故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2、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进行保温。 {实例}①夏季的白天阴天的气温会比晴天低?---反射 ②晴朗的夜晚,朝霞或晚霞,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红色交通信号灯,阴天房间里、教室里没有阳光也是明亮的----散射 ③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度高----大气逆辐射强 ④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⑤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二氧化碳,浮尘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 二、大气运动 一、热力环流------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注意:气压大小比较方法: (1)“高高低低”:如图所示,同一水平面上,附近的等压面向高处凸的是高压区,附近的等压面向低处凹的是低压区。(①>②, ③>④); (2)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介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①>⑤=⑥>②,③>⑦>④)(3)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②>③, ①>④)。综上, ①>⑤=⑥>②>③>⑦>④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力大小:风力取决于气压梯度力,气压梯度力取决于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大小 故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两种主要风向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与等压线成一夹角) 3.风向的判断与画法: ①绘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②根据“南左北右”画出风向: 高空: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斜交等压线(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在风的右边,南半球在左边;摩擦力始终和风向相反。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2)地转偏向力:不改变风速,只改变方向。摩擦力可以减小风速。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与季风环流 (一)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与移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由热力因素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 由动力因素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北移; 北半球冬季,全球气压带南移. 上图为北半球冬季情况,因为气压带、风带均偏南。 注意看课本P45全球大气环流和地面气压带的分布图(根据图会判断风带及风向,气压带及形成原因,以及各个气压带的干湿性质) (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对气压带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貌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貌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势变化的总和。地貌对于 地理学研究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高一地理必修一中, 我们学习了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 知识点进行介绍和阐述。 一、地貌的分类 地貌可以根据不同的形态特征进行分类。根据地表的起伏程度,地貌主要分为平原、高原、山地和盆地。平原是指地势相对平坦 的地区,主要由河流冲积和海洋沉积形成;高原是相对较高的地区,通常由地壳抬升或侵蚀剥蚀作用形成;山地则是由地壳抬升、地壳运动和侵蚀剥蚀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盆地则是由地壳下沉 而形成的,通常地势较低且被周围的山地或高原所包围。 二、地貌形成原因 地貌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的形成原因包 括构造力、风化侵蚀和河流冲刷等。构造力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 运动导致地壳的抬升或下降,形成高山和深谷等地貌;风化侵蚀 则是指空气、水和气候等因素对地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导 致地表形成不同的风化地貌;河流冲刷是指河流的侵蚀和冲刷作

用,造成河流沟谷等地貌。此外,气候和地壳运动也在地貌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地貌对人类的影响 地貌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首先,地貌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平原和盆地等地貌类型通常拥有较为肥沃的土地,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而高原和山地则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其次,地貌也对交通和交通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平原和盆地便于交通线路的布设和交通运输的开展,而山地和高原则对交通线路的建设和运输产生一定的限制。此外,地貌还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分布。地勢高低的差異和地貌破碎的山地容易导致房屋的建设变得困难,而平原和盆地则较为适宜城市的建设和人口的集聚。 综上所述,地貌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对我们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和地势变化至关重要。通过学习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我们能更深入地探索地球的奥秘,并且认识到地貌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了解和掌握地貌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流水地貌

2019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 章第一节流水地貌 第二章地球的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 一、流水地貌 1.概念:流水塑造的地貌。 2.分类: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二、流水侵蚀地貌 地貌景观: 峡谷、河漫滩、河流阶地。 位置:湿润或半湿润的山区、河谷、河谷两侧。 特点: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多呈V字形;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洪水不能淹没的V字形地形。 三、流水堆积地貌 地貌景观: 冲积扇(洪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位置:出山口、支流汇入处、河流下游、盆地。

成因:流速减慢,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堆积;地势平坦开阔,泥沙堆积;泥沙沉积。 四、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 概念:大量松散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整体滑动 的现象。 2) 危害:掩埋房屋、阻断道路、淤塞河流,导致人员伤 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 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颗粒的混合体,在重 力作用下,沿着山坡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 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 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能力提升 能力1:描述河流地貌的景观特点。 地貌类型:宽浅河谷、V字形河谷、冲积扇、冲积平原、河曲、三角洲。 景观特点:

地形开阔平坦,河谷宽而浅; 河谷:岸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平面上呈扇形,沉积物颗粒由扇顶到扇缘变细; 河谷呈宽而浅的槽型,山前到河口坡度变缓,沉积物颗粒变细; 河道呈“S”形; 平面上呈三角形,由河口向海沉积物颗粒变细。 能力2: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发育过程。 2)河流弯道的侵蚀与沉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在流水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了解牛轭湖的成因: 地貌景观:平原地区。 位置:河流分支口处。 特点:弯道,呈“V”形。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 -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 2 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 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2.2 风成地貌 学案-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风成地貌 一、风成地貌 风力作用:_____________地区地表形态的“雕刻师”。风力作用让地面受到_____,形成风蚀地貌;风中挟带的沙粒在地面,形成风积地貌。 (1)风蚀地貌: 甲: ,上部宽大、下部狭小 乙: ,突起的孤立岩石 丙: 地貌,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 (2)风积地貌:当_____降低时,风挟带的沙粒沉降在地面 ①沙丘,沙丘上生长植物 ②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上状如新月,有两个尖角;侧面看有陡坡和缓坡之分 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破坏建筑物,降低,掩埋房屋、农田、道路,造成的损失。 2、防治措施: (1)设置障蔽或以降低风速。 (2)防治风沙灾害,可采取草方格、、高立式沙障、带等措施。 3、沙丘的形成条件: (1)风力风向: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移动方向。 一般沙丘的迎风坡,背风坡。 (2)地面起伏:山岭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起伏大,易在其风侧大量堆积沙子,形成巨大的沙丘。(3)地表物质:沙子供应量的多少关系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丘都较低矮,原因是地表细沙、中沙较少;沙漠内部的沙丘都较高大,这与地表细沙、中沙较丰富有关。 (4)水分、植被条件愈好,愈于沙丘的发育。

随堂练习 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蘑菇状白垩岩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搬运 2、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 A. 东北平原 B. 青藏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塔里木盆地 3、读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图,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地貌,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 丹霞地貌 B. 雅丹地貌 C. 峡湾地貌 D. 石林地貌 5、我国的下列省份中,风成地貌分布最为广泛的是() A. 辽宁 B. 福建 C. 宁夏 D. 云南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组成地壳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岩石圈:岩石组成了固体地球的坚硬外壳,包括地壳和地幔顶部。 一 地壳物质组成 (二)矿物 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2矿物:具有确定的化学成、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存在的基本单元。它是组成地壳物质的最基本单元。如盐、石墨、石英、铁矿石等。 矿产:在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有用矿物在地壳中或地表富集起来,并且能够被人们开采利用的,就是矿产。它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3 矿物形态: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最多的是:石英。 4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组成岩石主要成分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石: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按照一定规律聚集在一起,就形成岩石。 A 岩浆岩 在压力作用下 喷出地表 喷出型岩浆岩(火成岩) 如:玄武岩 岩浆 沿地壳薄弱地带 侵入地壳上部 侵入型岩浆岩 如:花岗岩 B 沉积岩 1、形成过程: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地表岩石 碎屑物质(砾石、沙子、泥土) 沉积岩 2、沉积岩按沉积物分: 颗粒由大到小分有 —— 砾岩、砂岩、页岩等由化学沉淀物或生 物遗体堆积而成的是石灰岩。 3、沉积岩的特征(层理性、含有化石) 岩层和化石 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和“文字”。 ①可确定地层顺序和时代 ②还可重塑古地理环境 C 变质岩例如: 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 花岗岩 →片麻岩、 砂岩→石英岩 二、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 压紧固结作用 受挤压变质 受热变质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二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一节流水地貌 一、流水侵蚀地貌 1、峡谷地貌:在湿润或半湿润身躯流水下切作用强烈,形成深邃的峡谷(V字形河谷)。 2、河流阶地、河漫滩 3、河曲、牛轭湖 特别提醒:平直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左岸堆积,右岸侵蚀;弯曲的河流,凸岸堆积,凹岸侵蚀。 4、河谷的发育过程 5、不同河段流水作用的差异二、流水沉积地貌 三、滑坡和泥石流 项目滑坡泥石流 图示 形成条件①地质地形条件:一般发生在岩 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的山 区②地表植被条件:植被覆盖较 差③气候条件:降水较丰富,降 水变率较大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①地势陡峻 ②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 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不 同 发生部位山地斜坡上山区沟谷中 是否有水的参与可以无水必须有水 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类 型 示意图分 布 地貌特点 山 前 冲 积 扇 出 山 口 以谷口为顶点形 成扇形,冲积扇顶 端到边缘,堆积物 颗粒由粗到细 河 口 三 角 洲 河 口 近似三角形,地势 平坦,河网稠密, 河道向海洋方向 呈放射状分布 ②③①④

第二节风成地貌 一.风蚀地貌 ①风蚀蘑菇②风蚀柱③风蚀壁龛(kan)④风蚀残丘⑤风蚀沟槽⑥雅丹地貌 二、风积地貌 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堆积 沙丘风蚀蘑菇特别提醒: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风蚀土丘迎风坡陡,背风坡较缓) 沙丘剖面图沙丘示意图沙丘等高线图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的危害 (1)沙埋:埋压农田、村庄、工矿、铁路、公路、水源。 (2)风蚀:土壤肥力下降;大风袭击(毁坏房屋、刮翻火车、摧毁电杆、造成人、畜伤亡)。 (3)污染大气:沙石、浮尘弥漫,空气浑浊,危害人体健康。 (4)影响生产、生活:影响交通出行与安全、室外作业等。 2.防沙措施 (1)工程措施:①阻沙:设置沙障阻挡风沙②固沙:设置草石方格固定沙面。 (2)生物措施:①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植被,(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种草等)防风固沙,②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 (3)组织管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合理控制农牧业生产规模 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③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机制, ④制定并严格实施防沙治沙的相关法律法规, ⑤对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实施生态移民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1.定义: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2.分类 (1)喀斯特溶蚀地貌 ①溶沟②石芽③峰林④孤峰⑤溶斗(喀斯特漏斗)也有的地方称为天坑。⑥地下溶洞 (2)喀斯特沉积地貌 ①钙华:②石钟乳、石笋、石柱 特别提醒 1.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理 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石灰岩的溶蚀和沉积过程。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1)溶蚀作用CO2+H2O+CaCO3===Ca(HCO3)2 (2)沉积作用Ca(HCO3)2===CaCO3↓+H2O+CO2↑ 2.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1)岩石: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透水性强。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3)水文: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流动性好,水的溶蚀力强。 二、海岸地貌 (1)海蚀地貌 ①海蚀崖②海蚀平台③海蚀柱 (2)海积地貌: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等。 风向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 性。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对流层 水汽、CO 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2 太阳→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 纬度因素 、 下垫面因素 、 气象因素 。 4、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 5、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的原因是大气逆辐射弱。 二、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垂直运动→气压差异→水平运动 比较A 、B 、C 、D 四地的气压高低:D>C>A>B (根据空气密度大小来确定) 3、实例: 城市风:城市上空气流上升,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海陆风:白天风由海洋吹向大陆,晚上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学生自绘示意图) 山谷风: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晚上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如下图)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关系 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产生风的直接原因(垂直于等压线)风向平行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 于等压线 风向和等压线 有交角 摩擦力:(近地面、与风向相反) 从等压线图判断各地风力大小,应注意:①等压线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关系;②比例尺大小;③等压线的疏密;④相邻两等压线的等压距大小。 2、风压定理: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低压,右后高压。 3、高气压中心、高压脊、低气压中心、低压槽、鞍部的天气情况。 高气压中心:晴朗 高压脊:晴朗 低气压中心:阴雨,大风 低压槽:阴雨 鞍部:阴沉,不稳定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1、大气环流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大气环流的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三圈环流 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情况:低纬环流(0°~30°),中纬环流(30°~60°),高纬环流(60°~90°) 地面表现: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中间为风带。 解释地球表面两个多雨带:赤道多雨带(上升气流)、温带多雨带(锋面气旋、极锋)。 两个少雨带:极地少雨带(下沉气流)、副热带少雨带(下沉气流)。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夏季向高纬移,冬季向低纬移,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移动5~10个纬度。 大气逆辐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等压面(线)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流水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流水地貌 一、流水侵蚀地貌 二、流水堆积地貌 三、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掩埋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淤塞河道,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概念: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3)避灾措施。 ①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 ②不要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大树可能会被冲倒。 ③向泥石流沟两侧迅速躲避,不要顺沟往下跑。 ④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结合河谷横剖面示意图。 1.数字1、2、3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1是河床;2是河漫滩;3是阶地。 2.图中“-〞和“---〞分别代表什么? 提示:“-〞代表枯水期水位;“---〞代表洪水期水位。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河流下切作用强烈的地区,常常形成峡谷。 ( √ ) 2.在地势陡峭的地区经常会看到河曲和牛轭湖。( × ) 3.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量堆积形成。( √ ) 4.所有的河流都有三角洲。( × ) 2020年7月17日晚至18日凌晨,四川阿坝矿区发生泥石流及山体滑坡,造成多处矿区道路受损,生产设施遭到破坏,紧急转移员工及家属50余人。汛期,一直是阿坝矿区每年都需要经历的困难过程,特别是7、8月,雨量集中爆发,极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1.阿坝矿区7、8月份易发生泥石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雨量集中爆发。 2.泥石流发生时,处在河谷中的你应如何脱险? 提示: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这样可尽可能快地逃离危险。来不及逃离时,可就近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面或者后面,如山洞、大树等,或者蹲在地沟、坎下避让,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 能力一流水地貌的形成和特点 1.流水地貌的形成: (1)流水侵蚀地貌——河谷的发育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地貌类型形成过程示意图 冲积扇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 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高中地理 第2章 地球的表面形态 第1节 流水地貌讲义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案

第一节流水地貌 学习目标:1.了解流水地貌的成因和分布。(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流水地貌的主要特点。(重难点)3.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流水侵蚀地貌 1.V字形河谷 (1)形成: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特点: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 2.河床 (1)含义:河谷中被水流常年或季节淹没的部分。 (2)特点:是河流输水输沙的槽状凹地,随水位涨落而变化。 3.河流阶地 (1)含义:一般洪水不能淹没、在河谷两侧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 (2)形成: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 (3)特点:阶地面分布有河流堆积物,相对平坦,组成物质通常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1.冲积扇 (1)分布:河流的支流汇入主流,或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开阔地带。

(2)成因:地形变得平缓开阔,流速降低,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堆积。 2.洪积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洪水挟带的物质堆积在山谷出口处形成洪积扇。 3.河漫滩 (1)分布:河床和谷坡之间。 (2)成因:河床的移动,以及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 (3)特点:平坦的低地,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淹没。 4.沙洲和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形成。 5.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而形成。 1.滑坡 (1)含义: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淹没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含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 2.2 风成地貌学案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风成地貌 [学生用书P27] 一、概述 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风成地貌⎩ ⎪⎨⎪⎧风蚀地貌 风积地貌 二、风蚀地貌 1.风蚀作用 (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 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 (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见风蚀地貌 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 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 (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的危害 (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 (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 (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一、判断题 1.风成地貌仅存在于气候干旱半干旱地区。( ) 2.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有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和沙丘等地貌。( ) 3.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 4.灌丛沙丘多出现在绿洲边缘,往往作为土地退化的标志。( ) 5.为防治风沙危害,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宜选择杨树等高大乔木作为防护林。(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 态(含答案) 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表现影响 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 质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 重力能等 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 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 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2)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知识点(一)| 内力作用与板块运动 ———————情景导入先思考——————— 今天的地中海,位于欧、亚、非三大洲陆地海岸的环抱之中,是世界上最深、最大的陆间海。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如今的地中海过去曾是一个比现在大数百倍的喇叭形巨洋。 你能说出地中海面积变小的原因吗? 提示: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9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含4课时无答案语文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第一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能说出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 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3、通过对山地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 让学生学会分析内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并将这种 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地貌的学习中。 4、通过分析各种山地地貌的成因,培养 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重难点】 1、褶皱山、断块山的形成 2、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学习过程】第1课时 一.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沉积岩大多数是在广阔的海洋和巨大的湖泊中形成的,起初都是水平的。这些水平的岩层都是按老的在下、新的在上,一层盖一层地分布于地壳之中。但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岩层大多数都有不是水平的,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有的发生了倾斜,有变的弯曲,有的形成了断裂,也有的产生了错动。这就是说沉积岩层的原始形态发生了改变。是什么原因促使了这种改变呢?是地壳运动,也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这种运动引起地壳结构不断地变化。地震是人们直接感到的地壳运动的反映。更普遍的地壳运动是在长期地、缓慢地进行着,也是人们不易觉察到的,必须借助仪器长期观测才能发觉。地壳运动是指由地球内力引起的地壳内部物质缓慢变化的机械运动。它使地球表面海陆发生变化,并使岩层发生变形和变位形成各种的形态。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这种运动使地壳受到挤压、拉伸或平移甚至旋转。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物质沿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地壳上升或下降。主要引起海洋和陆地的变化,地势高低的改变。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地壳运动使沉积岩层发生弯曲,产生裂缝、断裂,并留下永久形迹,这样就形成了地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单元知识整理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由岩浆上升冷凝形成 ①侵入岩 概念:岩浆侵入到地表以下冷凝形成 特点:①岩性坚硬,多用于建筑材料;②也可以形成特殊地貌景观(如花岗岩地貌)代表性岩石:花岗岩 ②喷出岩 概念: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 特点:①岩性坚硬程度较低,可用于装饰材料;②有气孔或流纹构造或 代表性岩石: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2、沉积岩 形成过程: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特点:①具有层理构造;②常含有“化石” 代表性岩石:石灰岩 3、变质岩 形成条件:高温高压状态 特点:①具有片理构造;②重结晶作用显著 代表性岩石:花岗岩变质为片麻岩、石灰岩变质为大理岩、砂岩变质为石英岩 二、岩石转化

解题思路: 1、因为各类岩石都可能重新熔化成岩浆,因此三个箭头指向的方框必然是岩浆,从岩浆引出的箭头指向的方框必然是岩浆岩。(一进三出——岩浆岩、三进一出——岩浆) 2、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判读,可根据给出的不同的作用力来作答。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 一、板块运动 1、六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2、特殊地理板块:①北美大陆西侧为太平洋板块,南美大陆西侧为南极洲板块; ②冰岛处于欧亚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③唯一的海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中有三块陆地澳大利亚大陆、南亚地区、 阿拉伯半岛 3、火山地震带(消亡边界):①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4、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对地貌的影响举例 陆陆相撞高峻山脉、巨大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消亡边界 陆海相撞海岸山脉、岛弧、海沟安第斯山脉、东亚岛弧生长边界裂谷、新的大洋、海岭东非大裂谷、红海 5、答题模板 ①××地形形成的原因? 该地处于××板块与××板块的消亡(生长)边界,板块挤压碰撞(逐渐分离)形成的 例:青藏高原形成的原因? 该地处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 ②××地区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该地处于××板块与××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 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该地处于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不稳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