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2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2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2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2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练习题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知识点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用如图9-1-1所示装置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并记录有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9-1-1

(1)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是_________,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是_________,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是_________。

(2)该实验说明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________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________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________热量。

知识点2乳化现象

2.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①面粉、②食用油、③食盐、④冰块分别投入四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形成悬浊液的是__________,形成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

3.小江同学帮妈妈洗碗,发现碗上有许多油污,用水洗不干净,原因是____________,可加入________洗去油污,因为它具有________作用。

4.如图9-1-2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在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

图9-1-2

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水和硝酸铵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5.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 水、NH4Cl、CaCl2、NaCl。

[实验探究]

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__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

[反思提升]

(4)经过讨论,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本实验的部分操作存在缺陷,它们是________(填序

号)。

A.实验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较为严格的保温措施

B.加入物质的质量可能不相等

C.加入物质的种类不一样

6.2017·邵阳图9-1-3是某同学探究燃烧条件的改装装置,往烧杯中加入下列物质,能引起白磷燃烧的是()

图9-1-3

A.硝酸铵B.氢氧化钠

C.蔗糖D.食盐

详解详析

1.(1)NaCl NaOH NH4NO3

(2)热量吸收放出

2.③①②

[解析] 食盐易溶于水,能形成溶液;面粉是难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形成的是悬浊液;食用油是难溶于水的液体,所以形成的是乳浊液;冰是固态的水,溶于水后,是纯净物,不是溶液。

3.油难溶于水洗涤剂乳化

4.A[解析] 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收热量,使试管②内气体温度降低,不会使试管①中的导管口出现气泡;水和生石灰反应时会放出热量,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也会放出热量,都会使试管②内气体膨胀,使试管①中的导管口出现气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会生成氧气,也会使试管①中的导管口出现气泡。

5.[数据分析] (1)50(2)氯化钙溶解放热

(3)氯化铵

[反思提升] (4)AB

6.B[解析] 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放出热量,使水的温度升高,达到白磷的着火点,使其燃烧。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溶解和乳化 常熟市唐市中学姚小勇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第六章溶解现象》是初中化学课程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知识共分三节:第一节物质的溶解,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溶液的某些性质和用途和乳化现象及其应用、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及其用途等知识。首先,本节从学生熟悉的分散现象事例和用途出发,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和乳浊液是分散质以微粒形式分散到分散剂中形成的稳定或较为稳定的分散体系,从而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后几节知识如溶解度、溶液的组成等的学习作一些必要的准备。其次,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溶解过程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和乳化现象的学习和了解,加深了对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重要应用价值的理解。 2.学情分析 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身边的化学物质,溶液它是继学生探究认识气体(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固体(碳单质、常见的金属)、液体(自然界中水)后,接触到的一类成分更为复杂的化学物质。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一类分散体系,它也是学生在上册的化学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一类物质(如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等)。但学生虽然熟悉溶液和溶解现象,却缺乏深入的了解,也不曾从化学的视角去研究。所以让学生集中和系统的学习一些溶液和溶解现象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对溶液和溶解认识和理解是很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有关溶解知识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下一章,将要学习的酸、碱、盐的知识,几乎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要学好后续内容,就有必要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与掌握溶液的相关知识,因此本章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章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当然也为深入学习分散系的有关知识做了准备。 其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认识溶液的组成,是溶液知识的深化,它既能帮助学生加深有关概念的理解和化学计算能力,更是学生将有关溶液知识科学运用到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及科学实验的必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 (2)了解乳化作用的原理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3)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过程和方法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乳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2)感受溶液组成的判定对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生活中离不开溶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了解溶液的概念与特征,溶液的微观知识。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教案

课题: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的正确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三、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法 四、问题导入 燃烧时有吸热和放热现象,那么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否也存在吸热或放热现象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来找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下面我做个小实验,大家注意观察. 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玻片掉下来是因为什么呢?蜡烛融化是因为溶液的温度升高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度升高呢?是不是因为加入NaOH的缘故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 五、互动合作 1. 通过试验了解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反应 仪器:烧杯、玻璃棒、温度计 药品:固态NaCl 、NH4NO3、NaOH 实验步骤:将温度计插入盛水的烧杯中,观察温度并记录:向烧杯中加入水,用玻璃棒迅 速搅拌,读出温度计的刻度并记录.

(你们的桌面都有一个小烧杯和一个大烧杯,大烧杯装的是水,小烧杯根据所贴的标签 已经把药品放好了,大家先用温度计测量大烧杯里面水的温度,然后记录在30页的书上,接着分别把水倒到小烧杯里,等里面的固体溶解完后测量它们的温度,然后记录在书上.) 巡视和指导实验 现象:用手触摸各烧杯外壁, NaCl 溶液的烧杯无明显变化,盛NH4NO3 溶液的烧杯较冷,盛NaOH溶液的烧杯壁较热. 提问:第一组告诉大家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大家有没有和她们实验结果不一样的呢?....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同样的实验不同组实验的温度变化不是很相同,怎么改进实验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更接近. 学生:所用的水都是一样的质量,三次所加的药品的质量也相同. 结论: NaCl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不明显; NH4NO3溶解时溶液温度降低,溶解时吸收热量; NaOH溶解时溶液温度升高,溶解时放出热量. 2. 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思考: 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第一个试验中我们用到了温度计,温度计适合用于精确测 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时是吸热还是放热,也就是定量进行测定.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 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玻璃棒、广口瓶、橡胶塞、蜡烛、铜片、白磷、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玻片、气球、固态NaCl 、NH4NO3、NaOH . 大家可以在草稿纸上画出你们的设计图. 这里有几个我准备的方案,大家来共同探讨下 例1: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 物质的溶解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1节物质的溶解 一、选择题 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葡萄糖注射液B.冰水混合物C.泥水D.牛奶2.(2007·福建厦门)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B.植物油C.二氧化碳D.酒精3.(2009·江西南昌)名称中有“水”字的物质可能是溶液,下列有“水”字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 A.硬水B.油水C.泥水D.蒸馏水 4.某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与水相比较,一定不会改变的是( ) A.沸点B.导电性C.颜色D.水分子的构成5.(2008·甘肃兰州)根据你所做过的家庭小实验.如果把家庭中的①面粉、②白糖、③植物油、④纯碱、⑤白酒、⑥牛奶分别加入适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够得到溶液的是 ( )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④⑤⑥D.全部6.(2008·江苏南通)把少量物质分别加入到另一物质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 ( ) A.碘加入汽油中B.面粉加入水中C.高锰酸钾加入汽油中D.植物油加入水中7.以下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凡是均一的、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B.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纯净物D.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8.以下属于乳化现象的是( ) A.用洗涤剂清洗油污B.将冰块放入啤酒中 C.将泥土放入清水中D.自制冰激凌时使用稳定剂使各种成分均匀分散9.(2009·湖北襄樊)下列清洗方法中,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 A.用自来水洗手B.用汽油清洗油污 C.用洗涤剂清洗油腻的餐具D.用盐酸洗涤水垢10.(2009·江苏苏州)日常生活中除去油污的方法很多,下列现象不属于 ...乳化的是( ) A.修车工用汽油洗去手上的油污B.洗发精洗去头发上的油脂 C.洗面奶洗去皮肤上的油脂D.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11.2008年春节前,我市普降大雪,为确保道路的畅通,有关部门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以使冰雪很快融化.其原因是( ) A.盐水的凝固点较低B.盐水的沸点较高 C.盐水的凝固点较高D.盐与雪发生反应 12.市场上有一种俗称“摇摇冰”的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A.生石灰B.烧碱C.食盐D.硝酸铵

(完整word版)初三化学溶解度练习题

九年级化学溶解度练习二 基础练习 1.食盐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最主要的错误是未指明()A.100g水中B.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C.温度D.36g为最大量 2.在一定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水后,溶质的溶解度() A.变小B.变大C.不变D.不一定变 3.与固体溶解度无关的因素是() A.溶质和溶剂的量 B.溶液的温度

C.溶质的性质 D.溶剂的性质 4.当温度升高时,其溶解度降低的物质是() A.硝酸钾B.氯化钠C.氢氧化钙D.氧气 5.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④ 6.氯化钠溶解度曲线是()

A.一条略为上升的曲线B.一条略为上升的直线 C.一条陡峭上升的曲线D.一条略为下降的曲线 9.增大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强;②减小压强;③升高温度; ④降低温度,其中可行的是() 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 10.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大,有下列方法:A.升高温度B.降低温度 C.加水 D.加硝酸钾

(1)能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 (2)能使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3)能增大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4)能减小硝酸钾溶解度的方法是________。 11.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如下关系,请按要求填表:

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能量,反应放热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能量,反应吸热一、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关系 (一)、化合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绝大多数的化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少数化合反应是吸热反应。 1、化合反应中常见的放热反应: (1)氢化物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氢气与氟气黑暗处就爆炸放热:H2 +F2 =2HF ②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放热:H2 + C∣2点燃2HCI ③氢气和氯气的混合光照爆炸放热:H2 + C∣2 光照2HCI ④氢气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放热:2H2 +02点燃2出0 ⑤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是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N? +3H2 高温高压催化剂2NH s (2)氧化物的生成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木炭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C+O2点燃CO2 ②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2CO+O2点燃2CO2 ③氨气催化氧化生成一氧化氮和水放热:4NH3 +502催化剂加热4NO+6H2O ④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放热:S+O2 点燃S02 ⑤二氧化硫与氧气催化氧化反应放热2SO2 +O2催化剂加热2SO3 (3)含氧酸的生成反应是放热的实例 ①三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硫酸是放热反应:S03 +H2O=H2SO4

(4)强碱的生成反应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放热:Na20+H20=2Na0H 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放热:2Na2O2+2H2O=4NaOH+O2 ↑ ③生石灰氧化钙和水放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cao+H2o=ca(OH)2 (5)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的生成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放热:Na2O+CO2=Na2CO3 ②生石灰氧化钙与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钙放热:CaO+CO2=CaCO3 2、化合反应中常见的少数吸热反应 (1)氢化物的生成反应是吸热反应的实例 ①氢气与碘持续加热生成碘化氢吸热:H2 +∣2加热2HI ②氢气和硫蒸气加热反应生成硫化氢吸热:2H2 +S点燃2H2S (2)氧化物的生成是放热反应的实例 ①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吸热:2Cu+θ2点燃2CuO ②二氧化碳与碳加热生成一氧化碳吸热:CO2+C加热2CO (二)、分解反应中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分解反应少数是放热反应,大多数是放热反应。 1、分解反应中少数的放热反应 (1)航天飞机用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为燃料,点燃时铝粉氧化放出的热引发高氯酸铵的分解放热 2NH4CIO4 高温N2 ↑ + 2O2 ↑ + CI2 ↑ +4H2O (2)硝酸铵受热或受到撞击爆炸发生分解反应放热:2NH4NO4加热N2 ↑ +O2 ↑+4H2O 2、分解反应中多数是吸热反应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 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有没有一份良好的模拟试卷可以比较准确的检验出你的学习成绩呢?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三下册化学溶解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试题 1. 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醋 B.蔗糖 C. 花生油 D. 食盐 2.下列关于生理盐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理盐水的溶剂是水 B.各部分一样咸,体现了溶液成分的均一性 C.生理盐水的溶质是氯化钠 D.水分子是保持该溶液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下列气体通入水中,能得到溶液的是( ) A.二氧化碳 B.氮气 C.一氧化碳 D.甲烷 4. 下列属于溶液,且溶质是单质的是( ) A.稀硫酸 B.碘酒 C. 泥水 D.牛奶

5.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豆浆 B.牛奶 C.稀饭 D.糖水 6.溶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广泛的用途,下列各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蒸馏水 B.碘酒 C.石灰浆 D.植物油 7.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碘易溶于水 B.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 C.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可形成乳浊液 D.乙醇能与水互溶 8.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9.溶液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对溶液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B.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C.溶液中各部分密度不同 D.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10.溶液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

九年级化学 第六章 溶解现象 测试题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相对原子质量:Cu:64 S:32 O:16 Na:23 H:1 一、选择题(本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杯食盐水,下部分比上部分咸 B.温度一定时,析出硝酸钾晶体的溶液未必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C.物质溶于水时,常使溶液的温度发生改变 D.溶液一定是无色、澄清的 2、下列条件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质量分数最大的是( ) A.30℃的不饱和溶液 B.30℃的饱和溶液 C.90℃的不饱和溶液 D.90℃的饱和溶液 3、t ℃时,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后,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仍为饱和溶液 B.溶质的质量变小 C.溶质的溶解度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4、将白糖、面粉、味精、食盐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白糖 B.面粉 C.味精 D.食盐 5、下列有关溶质叙述正确的是( ) A.溶质只能是固体 B.溶质只能是气体 C.溶质只能是液体 D.溶质可能是固体、气体或液体 6、下列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的是( ) A.NaCl B.NH 4NO 3 C.NaOH D.浓H 2SO 4 7、右图为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对于该物质,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 A. A 点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 50℃时的溶解度大于20℃时的溶解度 C. 将A点的溶液降温到20℃时,将有晶体析出 D. A 、B 点比较,B 点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 8、t ℃时,向一支盛有0.1g 熟石灰的试管中加入10ml 水,充分振荡后静置,试管底部仍有未溶解的白色固体。对于试管中的上层清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溶解时吸热和放热现象的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实验活动探究》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八中学孙剑梅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内容。其“活动与探究”以溶液的概念和形成等知识为理论指导,为后面学习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奠定一定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结构上看,本单元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学习第十、十一单元的重要基础,呈现出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结构特点,同样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理解物质在溶解时吸热、放热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思路。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演示实验,练习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合作探究实验,建立严密的思维角度,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实验探究的一般思维与方法,提前掌握因压强差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小组实验和讨论中,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团结精神;微观分析物质溶解时温度变化原因,树立化学知识体系发展观;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养成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的习惯。 3.重点、难点 (1)重点: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得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2)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的实验验证设计引出由于吸热放热等热胀冷缩引起压强差、气体量的减少引起的压强差。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在预备知识方面,学生已经掌握溶液的定义和形成,在此基础上掌握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比较容易。在实验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初 步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能操作简单实验。此外,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 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需通过激发好奇心来提高积极性,触发求知欲,培养化学兴趣,迎合其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身临其境的研究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其 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认知冲突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容易激 起其求知欲望。为此,我将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使学生发现物质溶解时有温 度变化,激发其求知欲和探究意识。另外,我将采用手持技术进行实验,让学生摆脱 教材束缚,大胆设想,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本节课我将有机结合 理论推测、实验探究、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贯彻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学法 当代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利用已知建构新知。考虑到学生可能已养成重视结论的习惯,不够注意过程和方法,我将鼓励学生大 胆实验,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讨论概括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1.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大胆猜想演示稀释浓硫酸的趣味实验(如图1所示),让学生观察到小木块因石蜡熔化而掉下,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浓硫酸溶于水放热。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其求知欲望的同时将课本52面实验10一5稀 释浓硫袋.夔易、水不硫图1稀释浓硫酸酸实验提前教授,减轻以后的学习压力。接着提问:“物质溶解时只有放热现象吗?”引导学生猜想,使其进一步掌握“猜想”的一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案) 城关中心校燕群 活动与探究目标 1、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2、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实验用品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蜡烛、蒸馏水、浓硫酸、固态NaCl、NH4NO3、NaOH等仪器和药品。烧杯、试管、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滴有蒸馏水的小木片等卡片。 活动与探究过程 【导入】 小魔术:向盛有半杯水的烧杯(烧杯外壁滴有石蜡)中小心地、慢慢地注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结果石蜡熔化了,这就说明浓硫酸溶于水是一个放热过程。那么其它物质溶于水是不是都放热呢?下面以氯化钠为例大家进行猜想: 【猜想】A、氯化钠溶于水放热 B、氯化钠溶于水吸热 C、氯化钠溶于水没有热量变化 【设计实验】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说出实验步骤。 (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交流讨论】得到最佳方案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结论】NaCl固体溶于水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 NaOH固体溶于水放热。 【拓展提升】 如果没有温度计,你们如何通过实验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请画出实验简图。可供选择的用品有: 烧杯、试管、玻璃棒、橡胶塞、玻璃导管、橡皮管、U形管、气球、薄木片、蒸馏水、固态NaCl 、NH4NO3、NaOH (你还可以选用其它仪器)。 实验方案很多,不管学生回答得是否正确,老师都要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学生很难想到的方案,老师要进行引导。 【拓展视野】简易化学致冷方法 【练习】(见课件) 【课外作业】:将家中的日用品溶于水,继续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板书设计】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一、猜想 二、设计实验 三、实验 四、交流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检测卷 (新版)沪教版

第6章单元检测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A.蔗糖 B.食盐 C.酒精 D.面粉 2.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A.无色透明 B.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 C.混合物 D.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 3. 下列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是() A. 氯化钙 B.食盐 C.硝酸钾 D.二氧化碳 4.下列不宜用来加热的仪器是() A.试管 B.量筒 C.燃烧匙 D.烧杯 5.在粗盐提纯的实验中,若过滤后滤液仍浑浊,不可能是() A.滤纸破了 B.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C.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承接滤液的烧杯没洗干净 6.一瓶100 mL20%的NaCl溶液倒出10 mL后余下的溶液与最初的溶液相比() A.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了 B.溶质和溶剂的比例变小了 C.溶质的质量变少了 D.B和C都正确 7.夏日里想随时喝到凉爽的饮料,可以自制化学“冰箱”,即把一种化学试剂放入到一定量的水中,就可以形成低温小环境。这种试剂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A.食盐B.熟石灰C.蔗糖D.硝酸铵 8.在一定温度下,向盛有100 g蔗糖溶液的烧杯中再加入5 g蔗糖,充分搅拌后,一定保持不变的是()A.溶质的质量 B.溶液的质量 C.溶质的质量分数 D.蔗糖的溶解度 9.洗涤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盐酸清洗水垢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 C.用汽油洗涤油污D.用酒精洗去试管中的碘 10.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下列符合“1+1=2”的事实是() A.10 L水与10 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等于20 L B.10 g硫粉在10 g氧气中完全燃烧后生成20 g二氧化硫 C.10 g锌片与10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为20 g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2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教案)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探究几种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 2.乳化现象。 【教学难点】 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准备】 水、植物油、洗涤剂、硝酸铵固体、Na0H固体、温度计、试管(若干)、烧杯(若干)等。 【导入新课】 在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知道了不同组成的溶液中溶剂常常为液体,而溶质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几种物质溶解时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并且了解乳化原理及其应用。 【提出问题】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它们溶于水时是放热还是吸热呢?画出设计的实验简图。 记录: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 29 进行探究实验,并记录现象。 【讨论交流】 讨论展示交流实验情况和结果。 【归纳总结】 物质在溶解时,常常会使溶液温度发生改变。这说明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 伴随着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如 NH 4N0 3 )在溶解时会出现吸热现象;有些物质(如 Na0H)在溶解时会出现放热现象。 【提出问题】 把植物油放入水中能否形成溶液?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 30 实验9-4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 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比较均匀了,静置后又分层了,倒掉后试管不干净,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归纳总结】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其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乳浊现象:洗涤剂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均匀地分散在水中的现象。洗涤剂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乳化应用于洗涤剂去油污。 【课堂小结】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说课稿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二课时)说课案例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不仅强调要教给学生化学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技能,教给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本节课我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第二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系统地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因为实验探究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同时整合教材,将浓硫酸的稀释用一个趣味实验作为导入,然后在巩固练习时对浓硫酸的稀释作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要求学生打开教材P52页,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减轻了压力。 《溶液》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第十单元、第十一单元学习的重要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初中毕业会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会引起密闭系统内空气的膨胀或缩小,如气球变大或缩小,水平玻璃管内液柱左移还是右移,U形管左右液柱是上移还是下移;还会引起饱和溶液中固体溶质的增多与减少等(如饱和硝酸钾溶液、饱和石灰水)。同时要让学生了解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即同时存在两个过程(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最后达到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的目的。通过学生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和《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以下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探究常见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分为九个小组(4—6人为一组),现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多媒体课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学案) 二、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小组交流互动的教学方法为主,并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猜想——实验——结论,导入时由燃烧往往放出很大的热量,引出物质溶解时是否有热量放出呢?通过浓硫酸溶于水放热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其它固体物质溶于水是否放热,作出合理的猜想,并通过自学课文,

初三化学试题第六章溶解现象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试题第六章溶解现象试题及答案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 1.把下列物质混合,能得到溶液的是() A.冰加到水中 B.植物油加到水中 C.碘加入酒精中 D.面粉加到水中 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溶液一定是混合物 C.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 D.溶液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3.有一瓶蔗糖溶液,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下部的溶液比上面的甜 B.外界条件不变时,放置一段时间后一定有蔗糖析出 C.上、中、下各部分的密度不同 D.蔗糖分子均一地分散在水中 4.洗涤剂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涤剂() A.可溶解于水 B. 可以溶解油污 C.有乳化功能 D. 可以稀释油污 5.下列物质能导电的是() A.蔗糖溶液 B.食盐溶液 C.酒精溶液 D.硝酸钾晶体 6.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 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A.硝酸铵 B.烧碱 C.食盐 D.熟石灰 7.动物摄取食物养料必须经过消化的主要原因是() A.食物充分发生化学反应 B.食物被消化后变成溶液才便于充分吸收 C.食物分解后,便于吸收 D.食物搅拌均匀后,便于吸收 8.一装有水的烧杯中悬浮着一个塑料小球,现向烧杯中加入少量食盐固体,则小球将 A.上浮 B.下沉 C.不变 D.无法判断 () 二、填空题 1.将少量①味精②酒精③面粉④食用油分别放入水中并搅拌后静置一会儿,会出现沉淀的 是,液体出现分层的是,均一、稳定的是。 溶液是色的,FeCl2溶液是色的,CuSO4溶液是色的,KMnO4溶液是色的,NaCl溶液是色的。 3.大量实验表明,固体物质溶于水,所得溶液的沸点比纯水的,凝固点比纯水 的。这一性质常为人们利用。例如,冬天在汽车的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使冰雪很快。 4.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 5.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是因为洗涤剂具有的功能,它能 使植物油而不。 6.日常生活中腌制咸蛋时常用大颗粒的粗盐,欲使其快速溶解,经常采用下列方法:、

2016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1、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果物质从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2、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3、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悬浊液静置后易沉淀,乳浊液静置后易分层。 4、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 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1、氯化钠溶液的形成:以Na+、Cl-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蔗糖溶液的形成:以蔗糖分子形式扩散到水分子中。 6、在水、油混合物中加入某些物质,振荡或搅拌后,油能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种现象叫乳化。金属表面油污清洗、洗涤剂、洗发精等都起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乳化剂。

7、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4NO3)等。 8、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⑴加热(或升温);⑵搅拌(或振荡);⑶将固体研成粉末。9、水中溶有少量固体物质后,溶液的凝固点会降低,沸点升高。通常在冬天向车辆水箱中加入少量乙二醇之类的化合物,以防止水箱中的水结冰;向公路上的积雪撒盐,使冰雪较快融化。 10、当物质在水中以离子形式扩散出来后,溶液中便存在有大量的可以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可以导电,如NaCl溶液、稀硫酸等,若物质在水中以分子形式扩散出来,则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因而这些溶液不导电,如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 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初三化学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溶解度/g t/℃ 21m m m m 溶解度曲线知识点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溶解度曲线就是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来描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可进行溶液的配制,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以及进行物质结晶或溶解的计算。近年来,以溶解度曲线为切入点的题目已成为中考、竞赛命题的一个热点。下面,我们从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入手,对溶解度作进一步的理解。 1、 点 ①曲线上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如:下图中a 表示A 物质在t 1℃时溶解度为m 1g 。 曲线上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存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如:图中b 表示在t 1℃时,A 的饱和溶液中有(m 2-m 1)g 未溶解的溶质。 曲线下方的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如:图中C 表示在t 1℃时,A 的不饱和溶液中,还需要加入(m 1-m 3)gA 物质才达到饱和。 ②曲线交点:表示在对应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如图中d 表示在t 2℃,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都为m 4g 。 2、线 如图中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A 曲线为“陡升型”。如KNO 3 等大多 溶解度/g t/℃

数固体物质: 图中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B曲线为“缓升型”,如NaCl等少数固体物质。 图中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C曲线为“下降型”,如气体及Ca(OH)2等极少数固体物质。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 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此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2. 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相对大小。 3.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走向,可以看出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并根据此情况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例如: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陡”,表明该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降温结晶法。某物质溶解度曲线“平缓”,提纯或分离该物质时适合采用蒸发溶剂法。 4. 从溶解度曲线上的交点,可以判断哪些物质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5.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

溶解吸热或放热实验改进

溶解吸热、放热实验的改进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镇熊江勇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溶液的形成》第二部分——溶质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教材将此实验设计为“活动与探究”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能量(内能)发生变化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能在视觉感官上形成效果,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设计对照实验。 2.将皮肤触摸感觉改为直观视觉感受。 一、实验设计方案: 1.选用溶解热(绝对值)较小的物质,如氯化钠、硝酸钾等固体溶质与氢氧化钠、硝酸铵进行对照实验。 2.将原实验用手触摸感觉放热或吸热的验证方法改为直观沸腾或凝固现象表现。 二、实验过程: 1.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①.分别人两支试管中倒入10mL水,在酒精灯上加热至沸腾,停止加热后停止沸腾。

②.分别向已停止沸腾的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和氯化钠固体,观察加入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内的水重新沸腾,对照组(加入氯化钠固体)的试管没有重新沸腾。 2.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 ①.分别向两个100mL烧杯中各加入0℃的水约30mL(事先置于冰箱冷冻室约30分钟),另在两支小试管中各倒入约1mL清水。 ②.将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小烧杯中约2分钟,发现小试管中的水并没有结冰。分别取出试管。 ③.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约25g硝酸铵固体和25g硝酸钾固体,搅拌,让两种固体充分溶解,再将盛有清水的两支小试管分别放入烧杯中,静置,2分钟后观察。溶解硝酸铵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结冰,对照组(溶解硝酸钾烧杯内)的小试管中的水没有结冰。 实验反思: 1.改进后的实验,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沸腾和凝固现象,更直观认知溶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设计了对照实验,一方面能突现出实验现象,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固体溶质在水中溶解时,内能变化(增加或减少)和多少是各不相同的。 4.课堂演示改进后的实验,比改进前效果显著。

最新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人教新版九年级化学溶解度曲线专题 一.有关溶解度曲线的常见试题(见右下图) 1.t 3℃时A 的溶解度为 。 2.P 点的的含义是: 。 3.t 1℃时A 、B 、C 、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 4.除去A 中的泥沙用 法;分离A 与少量B 的混合物,用 法。 5.从A 溶液中获取A 晶体可用 降温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B 的溶液中获取晶体,适宜采用 蒸发结晶 的方法获取晶体。 7.N 点为t 3℃时A 的 溶液,可通过 加入A 物质,降温,蒸发溶剂 的方法使 它变为饱和溶液。 8.t 2℃ 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各W 克,降温到t 1℃会析出大量晶体的是 ,无晶体析出的是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 。 9. 曲线以上的点代表示对应温度的饱和溶液,曲线以下的点代表对应温度的不饱和溶液。加溶质相当于把点向正上方移动,加溶剂相当于向下竖直移动,降温相当于向左水平移动,升温相当于向右水平移动。 二.填空题 1、(2010年·武汉市·元调)右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比氯化铵的溶解度 (填“大”或“小”)。 (2)要把60℃氯化铵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办 法 (只写一种即可)。 (3)25℃时,将硫酸钠和氯化铵各35 g 分别放入100 g 水中,形成的溶液其溶 质质量分数较大的物质是 。 (4)除去硫酸钠中少量氯化铵时,比较高效的物理方法是 。 2、(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 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A 、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时,对应的温度是____ _℃。 ⑵ t 3℃时,将50 g A 物质溶于50 g 水中,得到的溶液是 _________(填“饱 和”或“不饱和”)溶液。 ⑶ 将t 2℃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温度至t 1℃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会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2010年·武汉市·四调)(3分)下图是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 t 1℃时,向两只盛有100 g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 两种物质至不 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___________溶液(填“A ”或 “B ”)。 (2) 若不考虑水分的蒸发,将t 2℃的A 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 3℃,溶液中 溶质的质量分数将___ __。(填“变大”、“变小” 或“不变”) 123 s /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1.2 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练习题

第2课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知识点1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用如图9-1-1所示装置探究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并记录有关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9-1-1 (1)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是_________,溶液温度升高的物质是_________,溶液温度降低的物质是_________。 (2)该实验说明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________的变化,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________热量,有些物质在溶解时会________热量。 知识点2乳化现象 2.将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物质:①面粉、②食用油、③食盐、④冰块分别投入四个盛有适量水的烧杯中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形成悬浊液的是__________,形成乳浊液的是__________。 3.小江同学帮妈妈洗碗,发现碗上有许多油污,用水洗不干净,原因是____________,可加入________洗去油污,因为它具有________作用。 4.如图9-1-2所示,打开止水夹,将液体A滴入试管②中,在试管②中与固体B接触。若试管①中的导管口有较多气泡产

图9-1-2 生,则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是() A.水和硝酸铵 B.水和生石灰 C.水和氢氧化钠 D.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 5.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溶于水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药品] 水、NH4Cl、CaCl2、NaCl。 [实验探究] NH4Cl、CaCl2、NaCl三种物质各取1药匙于烧杯中分别溶于水,另还有一个烧杯只加水,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数据分析] (1)表中x为________mL。 (2)比较实验2与实验4,可获得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生产一种“冰袋”用于冷敷,上述三种物质中最合适的是________。 [反思提升] (4)经过讨论,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本实验的部分操作存在缺陷,它们是________(填序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达标检测卷 含答案

第6章达标检测卷 (100分,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小题,1~10小题每题2分,11~14小题每题3分, 共32分) 1.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 B.食醋 C.生理盐水 D.牛奶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将植物油加入水中搅拌,可得到溶液 B.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C.蔗糖溶液中,蔗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D.饱和溶液中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3.某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加入50 g水后变成10%,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A.50 g B.10 g C.100 g D.40 g 4.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 B.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5.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与乳化作用相比,溶解能使物质混合得更均匀 B.20 ℃时,50 g水中溶解了15 g的硝酸钾,则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 30 g C.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水的质量的改变而改变 D.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部分水后,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6.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配制此温度下20 g质量分数为5 %的NaCl 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配制该溶液需要5 g NaCl B.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C.将该溶液长时间敞口放置,最终有晶体析出 D.配制溶液时,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烧杯,有少量水洒出,则所配溶液浓度小于5% 7.KCl的部分溶解度数值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溶解度/g 20 34 30 37 A.KCl微溶于水 B.20 ℃时,100 g KCl饱和溶液含有34 g溶质 C.将30 ℃的饱和KCl溶液降温至20 ℃,会有KCl晶体析出 D.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KCl,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