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题目: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11年11月23日

主讲人:刘卫军

腹泻常见的主要原因是肠道感染与细菌性食物中毒,非感染性腹泻无论起症状和危害均次之。在进行急性腹泻的诊断时,首先应重视流行病学资料,而症状和体征要仔细甄别,血常规及便常规有助于早期诊断,粪便中分离出病原体是感染急性腹泻的确诊依据。

1、感染性腹泻

(1) 、病毒性肠炎其特点为季节性强,高度传染性,临床症状轻,病程自限。其中,人轮状病毒(RV)感染较为常见。在高发季节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泻、黄色水样便,且同时伴有腹痛,除外其他腹泻,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有赖于免疫电镜发现RV。其他病毒如诺沃克病毒、肠腺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也可引起水样腹泻,鉴别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原学检查。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轻度脱水予口服补液(ORS),中重度脱水伴电解质紊乱者宜静脉补液。

(2)、细菌性痢疾是近年成人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患者常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患者急性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腹泻初起为水样便,每日十余次,后为粘液脓血便,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外周血象呈现血液浓缩表现,自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镜检见满视野散在的红细胞,以及大量成堆的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粪便培养见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急性菌痢抗菌治疗常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抗生素。毒血症症状重者给予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者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

(3)、霍乱好发于夏秋季,多数有进食海鲜及海产品史,或接触霍乱患者史。起病急,先泻后吐,多为无痛性腹泻,黄色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后喷射状呕吐,初为水样,后期可为米泔水样,并由此引起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外周血象呈现血液浓缩表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涂片显微镜下见鱼群样排列的革兰染色阴性弧菌,动力试验阳性,制动试验可区分01群及哦0139群感染,以上2项粪便检查可作为霍乱流行期间的快速诊断方法。粪便培养霍乱弧菌生长,或血清凝集效价呈4倍以上生长可

确诊。对霍乱患者应严格隔离,及时补液,可使用多西环素、喹诺酮类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抗生素。轻者可口服补液,常使用ORS,重者可静脉补液,通常选用541液。

(4)、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与C型产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关,以肠出血为特点。发病前有不洁饮食史,散发性。急性起病,突然腹痛,腹泻,便血及呕吐,伴中等度发热,可出现肠麻痹和休克。当考虑本病的可能时,如外周血象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常出现中毒颗粒,血小板减少,重症更加明显,腹部X线平片见空肠胀气和液平面,气腹,则可确诊。抗菌治疗可使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中毒症状重者可酌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当内科治疗无效时,可行外科手术治疗。

(5)、其他常见肠道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及副溶血弧菌等也是引起腹泻的重要致病菌。

2、非感染性腹泻

(1)、细菌性食物中毒好发于夏秋季,常因饮食不洁引起。临床特点为集体发病,潜伏期短(一般不超过72 h),有共同进食可疑食物史,未食者不发病。主要表现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据此可初步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通常不用抗菌药物,可以经对症疗法治愈。症状较重并考虑有感染者,可适当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等抗生素。

(2)、变态反应性胃肠病多在进食虾、蟹、海鱼、乳类及蛋类等后出现呕吐、腹痛与腹泻,常伴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偏头痛;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粪常规阴性。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引起过敏的食物,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治疗。

(3)、发酵性消化不良粪便呈水样或糊样,多泡沫,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伴腹胀与排气增多。镜检可发现大量未消化的淀粉颗粒,用卢式碘液可染成深蓝、蓝色、棕红等不同颜色,及大量嗜碘性细菌(酪酸梭状芽胞菌、链状球菌)。治疗应少进食糖类等碳水化合物,多饮水,可服用多酶片等助消化药物。

(4)、其他:肠易激综合征、局限性肠炎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及直肠癌、药物性肠炎等等。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的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泻,是抗生素相关的一种常见不良反应。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有效的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的药物以及其他有效措施。本文就AAD 的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参考。 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肠道的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或不适当的使用,扰乱了肠道的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的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的有机酸、阳离子和糖类的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和大肠功能的紊乱。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的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的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的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的脱氧胆酸为强烈的大肠分泌刺激物。由于大量抗生素的应用,使具有去羟基作用的细菌数量减少,特别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的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的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的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是胃动素受体的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和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和呕吐。 诊断 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的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 的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 摘自《中华儿科杂志》2009年8期 一.概述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1991年推出第一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球5岁以下小儿因急性腹泻年死亡人数已从1979年的450万降至160万。在我国,1992年卫生部委托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该方

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腹泻病仍为常见病,而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河南省中医院儿科董志巧 近年来,对于腹泻病治疗的研究中有两项重要的成果:①将钠浓度降到75mmol/L、葡萄糖浓度降低到75mmol/L、总的渗透压降低到245mOsm/l的“低渗”ORS(hypoosmolarity OR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②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两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为了完善在腹泻治疗管理中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幅降低腹泻儿童的死亡数,实现到2015年五岁以下小儿因腹泻死亡数比1990年减少三分之二的新千年目标,WHO和UNICEF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重要性,推荐使用新ORS(“低渗”ORS)配方取代以前的ORS 配方,并且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充锌。新ORS 的配方和组成见表1. 表1. 新ORS配方和组成配方

狗狗出现急性腹泻的主要疾病和症状

病症主要症状 急性肠炎-------软便、腹泻、呕吐、食欲不振、腹痛、发热等。严重的情况有血变,也有可能出现长时间持续的脱水症状。 胃溃疡----------软便、腹泻、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发热等,有时粪便中也会有黏液或血。 犬瘟热----------发热、食欲不振、腹泻、萎靡、咳嗽、多眼屎、流鼻涕、痉挛、脚垫变硬。 细小病毒-------呕吐、腹泻(灰黄色或番茄色的血变)、脱水等。严重时会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并导致突然死亡。 弯杆菌感染----厌食、呕吐、发热、水状或胆汁状粪便,有时会出现血便,如幼犬感染腹泻更严重。 急性肾炎-------有恶臭的脂肪便,严重时会出现血便。呕吐、食欲不振、血压低、腹痛、体温下降、黏膜干燥等。严重时会出现休克、猝死。 贾第虫症-------水状便、黏液状便、脂肪便、便秘、体重减轻等。幼犬受到其他寄生虫混合感染或受压力影响,发病的病例很多。 球虫症----------黏液状便、血便、发热、脱水、食欲不振、贫血等。老龄犬和幼犬高发。 蛔虫症----------呕吐、腹泻、贫血、腹涨、神经症状等。如果多种寄生虫同时感染,有可能引起肠梗阻。鞭虫症----------水状便、黏液状便、血便、食欲不振、贫血、腹痛、体重减轻等。 钩虫症----------腹泻(沥青状血便)、贫血、食欲不振等。 铅中毒----------腹泻、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神经状、贫血等。 砒霜中毒-------腹泻、呕吐、腹痛、吞咽困难、贫血、脱水、神经状等,如果不及时救治会导致死亡。呕吐物和排泄物有臭味。 磷中毒----------呕吐、腹泻、腹痛、脱水、黄疸、神经症状等。呕吐物和排泄物有臭味。 狗狗呕吐知多少.....(呕吐知识讲座) 动物不自主地将胃内容物从口或鼻腔排出的行为称为呕吐。连续的呕吐会导致动物脱水和丢失电解质(尤其是呕吐伴随腹泻的动物)。据呕吐特点可将其分为真性呕吐、喷射性呕吐和假性呕吐;据病理学分类可将呕吐分为中枢呕吐、外周性呕吐和生理性呕吐。犬是杂食动物,极易发生呕吐,其中幼犬表现更为突出。引起犬发生呕吐的疾病有很多种,不论是什么病因引起的呕吐都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临床症状。对呕吐的鉴别诊断在犬疾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1发生机理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The Subspecialty Groups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 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09,47(8) 被引用次数:38次 参考文献(7条) 1.方鹤松;段恕诚;董宗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 2008 3.Keating JP Chronic diarrhea[外文期刊] 2005 4.EAS Nelson;WK Ko;E Kwan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Diarrhoea in Young Children 2003 5.WHO The treatment of diarrhoea:A manual for physicians and other Senior health workers 2005 6.WHO Diarrhoea treatment guidelines including new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use of ORS and zinc supplementation for clinic-based healthcare workers 2008 7.WHO Technical updates of the guidelines on the IMCI.Evidence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rther adaptations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8条) 1.叶礼燕.聂晓晶.YE Li-yan.NIE Xiao-jing"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0,48(4) 2.叶礼燕.金英姬.张亚明.YE Li-yan.JIN Ying-ji.ZHANG Ya-ming对"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的一点疑问及答复[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10,48(4) 3.《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The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The Subspecialty Groups of Neonatology and Child Health Care, 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 5.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Cardiology,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儿童晕厥诊断指南[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2) 6.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科支气管镜协作组.The Pediatric Bronchoscopy Collaborative Group,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Respirator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儿科支气管镜术指南(2009年版)[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0)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Immunology,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The Editorial Board of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期刊论文]-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Chinese

几种常见急性腹泻的诊治

几种常见急性腹泻的诊治 急性菌痢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杆菌引起的一种很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病夏秋季多见,但常年散发,当环境卫生较差、食物及以饮用水源被污染时可引起流行。以结肠化脓性溃疡性炎症为主要病变,以发热、腹泻、腹痛、里急后重、黏液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病原学志贺菌又称为痢疾杆菌,是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痢疾杆菌分为A、B、C、D 4个血清型,即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和宋氏志贺菌。发达国家以宋氏志贺菌最常见,福氏志贺菌次之;我国以福氏志贺菌最常见,宋氏志贺菌次之,鲍氏志贺菌最少见。 流行病学人是痢疾的惟一传染源,包括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痢疾杆菌由粪便中排出,通过受污染的食物、水、手等经口而传播,也可以通过苍蝇污染食品而传播。本病儿童发病率最高,青壮年次之,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免疫期短(1年左右)且不稳定。临床表现①普通型菌痢:多起病急骤,以全身症状出现为开始,如畏寒、发热、头痛、乏力、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继而出现阵发性腹部绞痛、腹泻,大便初为水样,1~2天后转为脓血样,每日>10次,甚至几十次,每次量少,伴里急后重,左下腹痛;自然病程1~2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便检查可见典型痢疾粪便中无粪质,量少,呈鲜红黏冻状,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②轻型菌痢:常为轻度腹痛腹泻,大便每日数次,便中一般无脓血或仅见黏液,里急后重及左下腹痛亦不明显,可伴有低热,但无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病程多3天,或经过抢救而转危为安,或死亡。

中毒性菌痢又可分为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3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临床上以感染性休克为主要表现。突然发病,开始即为高热,体温迅速上升到>40℃(少数体温可不升),紧接着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患者面色苍白,四肢冰凉,皮肤出现青紫色花纹,心率增快,心音弱,血压下降。若不及时治疗,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休克、昏迷。晚期可出现呕吐,吐出物为咖啡色,这是由于胃黏膜出血所致,也可由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而致全身皮肤和各脏器出血。 ●脑型(脑水肿型、呼吸衰竭型):以脑水肿、脑疝、中枢神经呼吸衰竭为特征。除高热、惊厥外,呕吐常为首发症状,典型者呕吐呈喷射状。随之出现意识障碍,早期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或嗜睡,晚期昏迷。如出现脑疝,该侧瞳孔散大或忽大忽小,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如不及时抢救,病人很快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即呼吸深浅、快慢不匀,最后呼吸变慢或突然停止而导致死亡。 ●混合型:同时存在或先后发生上述两型的表现,病情更加严重,预后最为凶险。 隔离和治疗患者应当隔离,直至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为止。 一般治疗充分休息,进食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忌辛辣刺激性和油腻性食物。 纠正脱水能够口服补液的患者,建议采取口服补液的方法(见第7版);如呕吐严重者,应当视失水情况静脉补充5%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 抗生素普通型和轻型患者可以口服抗生素,重症患者应当静脉应用抗生素。疗程宜在1周左右,以减少恢复期患者的排菌。首选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600~800 mg/日,分2~3次给药;氧氟沙星600 mg/日,分2次给药;环丙沙星400 mg/日,分2次给药。复方新诺明(SMZ-TMP),2次/日,2片/次,也是可以选择的方案。小檗碱(黄连素)3片/次,3~4次/日,对普通型或轻型菌痢也有很好的疗效。 中毒性菌痢患者应当加强监护,静脉应用抗生素(氟喹诺酮类),积极处理高热惊厥,充分补液,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纠正休克,治疗呼吸衰竭等综合治疗。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精品文档11页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首医大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 郑军 写在课前的话 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虽然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推出第1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因此本课讲课的儿童腹泻病诊断、规范化治疗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 上。大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其中 5 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 8 .36 亿人次患腹泻,其中 5 岁以下儿童占 3 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 0 .7 次/人, 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1 .9

人。 世界卫生组织 1978 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 年正式实施, 1991 年推出第 1 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至今,腹泻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也是 5 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多年来口服补液疗法治疗急性腹泻获得了成功。从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EF )将口服补液盐作为治疗急性腹泻脱水的首选疗法后,使 5 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死亡人数从450 万下降到 180 万。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WHO 和 UNIEF 已经公布了新修订的《腹泻临床管理推荐实施指南》,腹泻病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两项重要的成果,旨在大幅度降低腹泻儿童死亡数。 腹泻病治疗研究取得两项重要的成果,第一项是新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低渗” ORS )配方,将钠浓度降到 75 mmoL / L 、葡萄糖浓度降低到 75 mmol / L 、总的渗透压降低至 245 mOsm / L 的“低渗” ORS ( hypoosmolarity ORS )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第二项是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 2 ~ 3 个月内的腹泻复发。 WHO 和 UNICEF 在 2019 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

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题目: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时间:2011年11月23日 主讲人:刘卫军 腹泻常见的主要原因是肠道感染与细菌性食物中毒,非感染性腹泻无论起症状和危害均次之。在进行急性腹泻的诊断时,首先应重视流行病学资料,而症状和体征要仔细甄别,血常规及便常规有助于早期诊断,粪便中分离出病原体是感染急性腹泻的确诊依据。 1、感染性腹泻 (1) 、病毒性肠炎其特点为季节性强,高度传染性,临床症状轻,病程自限。其中,人轮状病毒(RV)感染较为常见。在高发季节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泻、黄色水样便,且同时伴有腹痛,除外其他腹泻,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有赖于免疫电镜发现RV。其他病毒如诺沃克病毒、肠腺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也可引起水样腹泻,鉴别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原学检查。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轻度脱水予口服补液(ORS),中重度脱水伴电解质紊乱者宜静脉补液。 (2)、细菌性痢疾是近年成人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患者常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患者急性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腹泻初起为水样便,每日十余次,后为粘液脓血便,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外周血象呈现血液浓缩表现,自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镜检见满视野散在的红细胞,以及大量成堆的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粪便培养见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急性菌痢抗菌治疗常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抗生素。毒血症症状重者给予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者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 (3)、霍乱好发于夏秋季,多数有进食海鲜及海产品史,或接触霍乱患者史。起病急,先泻后吐,多为无痛性腹泻,黄色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后喷射状呕吐,初为水样,后期可为米泔水样,并由此引起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外周血象呈现血液浓缩表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涂片显微镜下见鱼群样排列的革兰染色阴性弧菌,动力试验阳性,制动试验可区分01群及哦0139群感染,以上2项粪便检查可作为霍乱流行期间的快速诊断方法。粪便培养霍乱弧菌生长,或血清凝集效价呈4倍以上生长可

急性腹泻诊断与治疗

急性腹泻:诊断与治疗指南 要点 ?急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传染性胃肠炎,然而对于许多病例却病因不明 ?英国发现的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杆菌的各种菌株,其次为弯曲杆菌属 o沙门氏菌属和艰难梭菌不太常见,贾第鞭毛虫和志贺氏菌是英国最不常见的主要传染病菌,但是它们在其他国家比较常见 ?病毒性胃肠炎和细菌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一样高 o小圆形结构病毒(诺如病毒)或"冬季呕吐病"以及轮状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病因?急性腹泻通常迅速痊愈 o可能有必要进行体液补充和支持治疗,但是很少需要抗生素治疗 临床提示 ?大多数急性腹泻发作会在数天内痊愈 ?症状持续五天以上或者腹泻伴发一系列病症则提示应进行大便培养,以辨别应上报的传染病?伴发呕吐时,传染性腹泻可引发严重脱水和昏厥 ?您需要让昏厥、心动过速(心率 >100 次/分钟)、低血压(收缩压 <100 mm Hg)、和/或明显少尿患者住院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o您需要对此类患者进行大便和血液培养检查,因为沙门氏菌导致的败血症患者需要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 定义 急性腹泻定义为急性起病的稀便或水样便,通常伴有排便紧急感或排便频率增多。可使用 Bristol 大便分型 (Bristol Stool Form) 评分来准确合理地描述大便硬度,6 分和 7 分代表异常的稀便。1 流行病学 急性腹泻的年度总发病率为每 100 人中有 19.4 例。调查中最常见的单一生物体为空肠弯曲杆菌,但是就群体而言,大肠杆菌菌株最常见。按出现频率排序,接下来依次为耶尔森氏菌属、轮状病毒和小圆形结构病毒。出现频率最高的结果为"未见微生物" —这种结果对应的大多数情况可能是病毒引起的。2 考虑到全国病例报告的高度选择性,较严重的传染病的实际发生率可能高于报告中描述的发病率。

急性肠炎的诊疗常规

急性肠炎的诊疗常规 急性肠炎是指小肠感染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以急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肠道感染性疾病。一般起病较急,多有饮食方面的诱因,预后较好,经积极处理后多数病人可在3~7日内恢复,较少出现并发症;个别严重或未能及时诊治的患者可能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而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及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但经积极对症处理均可恢复正常,无后遗症。根据其临床上的腹泻、水样便的主要表现。 一、诊断 (一)诊断依据 1.症状 (1)急性起病。 (2)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特征,腹痛多位于

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腹泻后疼痛可减轻,每日腹泻次数3~30次不等,多为黄色稀烂便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可能夹有未消化食物。 (3)多伴有呕吐、发热,呕吐以胃内容物为主,发热以中度发热为主,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高热。 (4)暴发性重症患者可出现大量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情况,从而威胁生命。少数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如高热、昏迷、惊厥等。 2.体征 (1)脐周可触及压痛。 (2)肠鸣音亢进。 (3)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失水而出现皮肤弹性下降等情况。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示白细胞增多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 (3)大便培养有助于与急性细菌性痢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的鉴别。 (二)鉴别诊断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性痢疾也为急性起病,也具有腹痛、腹泻等症状,体征与急性肠炎也有相似之处,但由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结肠粘膜的溃疡性化脓性炎症,所以多以粘液脓血便为主要症状,大便常规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即使是不典型的轻型痢疾患者,白细胞数也超过lO~15个/高倍视

腹泻的分类及治疗(仅供参考)

腹泻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腹泻 英文名称:diarrhea 定义:粪便稀薄,排便次数增加的表现,是多种类似症状的统称。 所属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诊断学(二级学科);诊法(三级学科) 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百科名片 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粘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目录

【适应症】清热利湿,止泻。用于小儿湿热内蕴,非感染性轻度腹泻,症见泻泄水样便、恶习、呕吐、纳减、口渴、腹痛等。 编辑本段常见病因 病因学 (一)急性腹泻的7大原因 1.细菌感染人们在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氏菌等细菌污染的食品,或饮用了被细菌污染的饮料后就可能发生肠炎或菌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呕吐、里急后重、发热等症状。 2.病毒感染人体通过食物或其他途径感染多种病毒后易引起病毒性 腹泻,如:感染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等病毒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3.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摄食未煮熟的扁豆等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变质食品、污染水源是主要传染源,不洁手、餐具和带菌苍蝇是主要传播途径。其特点是:患者出现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胃肠道症状。 4.饮食贪凉夏天,很多人喜欢吃冷食,喝凉啤酒,结果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引起腹泻; 5.消化不良夏天饮食无规律、进食过多、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或者由于胃动力不足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腹胀、腹泻、恶心、呕吐、返酸、烧心、嗳气(打嗝)等症状。 6.着凉腹泻夏季炎热,人们喜欢呆在空调房内或开着空调睡觉,腹部很容易受凉,致使肠蠕动增加而导致腹泻。 7.旅游者腹泻因为出行者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而去到完全陌 生的地方,全身及敏感的消化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反应和变化。

腹泻诊疗常规

腹泻诊疗常规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排便次数增多,每日排便大于3次以上,每 天粪便总量大于200g,粪便含水量大于80%,粪质稀 薄或带有粘液、脓血及未消化的食物。 2、伴随症状 1)伴腹痛:见于胆囊炎、阑尾炎、胰腺炎、消化道穿孔、宫外孕等急腹症。 2)伴发热: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肠结核、肠道恶性淋巴瘤、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败血症等; 3)伴里急后重:见于结肠直肠病变为主者,如急性痢疾、直肠炎症或肿瘤等; 4)伴明显消瘦者:见于小肠病变为主者,如胃肠道恶性肿瘤、肠结核及吸收不良综合征、AIDS; 5)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见于败血症、伤寒、副伤寒、麻疹、过敏性紫癜、糙皮症等; 6)伴腹部包块: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Crohn病及血吸虫性肉芽肿; 7)伴重度失水者:见于分泌性腹泻,如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或尿毒症等; 8)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肠结核等; 9)便血:见于痔、肛裂、直肠肿瘤; 10)黑便:见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分型】 1、根据起病急缓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2、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 3、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渗出性腹泻、肠道运动失调性腹泻、吸收不良综合性腹泻。 【病因】 1、急性腹泻: 1)细菌及肠毒素:沙门菌、痢疾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嗜盐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或粪链球菌的过度生长; 2)少见的杆菌:霍乱弧菌和副霍乱弧菌、类志贺需氧杆菌、空场弯曲菌; 3)非细菌感染因子:寄生虫:溶组织阿米巴、鞭毛虫、血吸虫;病毒:轮状病毒、腺病毒; 4)毒物:重金属中毒、毒蕈中毒、河豚鱼中毒、农药中毒; 5)药物:泻剂、胆碱能药物、洋地黄类、抗代谢药、利尿酸, 6)其他:急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小肠Crohn病、急性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di a r r h e a ) 、简要定义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 次或每日2-3 次。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 ,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 唾液、胆汁、肠液各1L。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 ,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 水分。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 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 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 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 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Q ⑷正常人pH约为7 (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 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⑵血浆- 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O。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诊断及治疗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就是指伴随抗生素使用而发生得无法用其她原因解释得腹泻,就是抗生素相关得一种常见不良反应。AAD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可表现为轻症腹泻、重症肠炎、假膜性结肠炎甚至可引起死亡[1]。有效得AAD治疗包括及时停用相关抗生素,应用针对CD感染得药物以及其她有效措施。本文就AAD得诊断及治疗做一介绍,为临床医生及时识别抗生素相关性腹泻,采取相应得处理措施做参考。 1、ADD发病机制 人体正常情况下每克粪便含有1011个细菌,种类达500种之多,称为正常菌群。肠道得正常功能依赖于这些微生物得生态平衡,由于抗生素得大量或不适当得使用,扰乱了肠道得生态平衡而导致腹泻[2]。 当前认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得机制主要包括①大肠糖类代谢得异常[3]:广谱抗生素使用后不仅可以使肠道内正常菌群减少,而且还导致细菌对糖类代谢降低致使吸收不良,肠腔中得有机酸、阳离子与糖类得聚集而导致渗透性腹泻与大肠功能得紊乱.轻症仅有腹泻,称AAD;重症腹泻伴有全身症状,甚至可出现抗生素相关性假膜性结肠炎(PMC);②胆汁酸代谢得异常[4]:在小肠中未被吸收完全得初级胆酸可以在大肠内被细菌分解去羟基后变成次级胆酸。双羟基胆酸如初级胆酸得鹅氧胆酸及次级胆酸得脱氧胆酸为强烈得大肠分泌刺激物. 由于大量抗生素得应用, 使具有去羟基作用得细菌数量减少,特别就是具有7-α去羟基功能得细菌数量很低时103-105CFU/克湿便),致使鹅脱氧胆酸得浓度增加,常继发分泌性腹泻[3,4];③抗生素得直接作用: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就是胃动素受体得激动剂,而胃动素为胃肠肽,可以刺激胃窦与十二指肠收缩,引起肠蠕动改变,导致腹泻、肠痉挛与呕吐。 2、AAD诊断 因AAD诊断标准目前尚无统一得AAD诊断标准,根据2001年卫生部发布得《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得AAD诊断标准以及大量国内外临床研究,总结AAD得诊断标准为【5】:①近期有抗生素应用史;②腹泻症状:大便频次≥3次/d,连续2d以上,伴随大便形状改变;③大便涂片镜检示肠道菌群失调,或发现有意义得优势菌群(阳性球菌、梭状杆菌或真菌),可伴便血、腹胀或发热等

急性腹泻的诊治要点

急性腹泻的诊治要点 关键词:腹泻抗菌治疗补液 急性腹泻常见的主要原因是肠道感染与细菌性食物中毒,非感染性腹泻无论起症状和危害均次之。在进行急性腹泻的诊断时,首先应重视流行病学资料,而症状和体征要仔细甄别,血常规及便常规有助于早期诊断,粪便中分离出病原体是感染急性腹泻的确诊依据。 急性腹泻起病迅猛,方式多样,变化无常,瞬间即可产生严重后果,时常给临床医生带来麻烦。因此要求出诊医生应具备更多的与腹泻诊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现将学习心得结合实践,做如下简要总结。 1、感染性腹泻 1.1 病毒性肠炎其特点为季节性强,高度传染性,临床症状轻,病程自限。其中,人轮状病毒(RV)感染较为常见,RV感染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秋冬季发病,一般无明显的中毒症状,腹泻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是我国住院和门诊腹泻患儿的主要病因。成年人感染轮状病毒无明显的季节性。在高发季节如果患者出现发热、腹泻、黄色水样便,且同时伴有腹痛,除外其他腹泻,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确诊有赖于免疫电镜发现RV。其他病毒如诺沃克病毒、肠腺病毒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等也可引起水样腹泻,鉴别诊断主要取决于病原学检查。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轻度脱水予口服补液(ORS),中重度脱水伴电解质紊乱者宜静脉补液。 1.2 细菌性痢疾是近年成人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疾病。好发于夏秋季,患者常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患者急性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腹泻初起为水样便,每日十余次,后为粘液脓血便,腹痛以左下腹为主,外周血象呈现血液浓缩表现,自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镜检见满视野散在的红细胞,以及大量成堆的白细胞(≥每高倍视野15个),粪便培养见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急性菌痢抗菌治疗常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也可选用三代头孢菌素、庆大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抗生素。毒血症症状重者给予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脱水者可给予口服或静脉补液。 1.3 霍乱好发于夏秋季,多数有进食海鲜及海产品史,或接触霍乱患者史。起病急,先泻后吐,多为无痛性腹泻,黄色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后喷射状呕吐,初为水样,后期可为米泔水样,并由此引起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外周血象呈现血液浓缩表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粪便涂片显微镜下见鱼群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

儿童腹泻病诊治专家共识 发表时间:2009-08-06发表者:陈洁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儿科杂志通讯作者:陈洁浙江大学医学院儿童医院(杭州310003) 一.概述 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在发展中国家。我国自解放后,尤其自80年代以来,经济和卫生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原有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根据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分析,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占3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平均为1.9次/人。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1991年推出第一版《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到2005年,全球5岁以下小儿因急性腹泻年死亡人数已从1979年的450万降至160万。在我国,1992年卫生部委托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该方案在全国的实施对提高我国腹泻病的诊治水平和降低腹泻病的死亡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腹泻病仍为常见病,而且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存在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近年来,对于腹泻病治疗的研究中有两项重要的成果:①将钠浓度降到75mmol/L、葡萄糖浓度降低到75mmol/L、总的渗透压降低到245mOsm/l的“低渗”ORS(hypoosmolarity ORS)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②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的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两三个月内的腹泻复发。为了完善在腹泻治疗管理中的综合治疗策略,大幅降低腹泻儿童的死亡数,实现到2015年五岁以下小儿因腹泻死亡数比1990年减少三分之二的新千年目标,WHO和UNICEF在2005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了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重要性,推荐使用新ORS(“低渗”ORS)配方取代以前的ORS 配方,并且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充锌。新ORS的配方和组成见表1. 表1. 新ORS配方和组成 考虑到各国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低渗”ORS的组成有一个允许范围:总溶

最新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 疗原则

儿童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原则 首医大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 郑军 写在课前的话 腹泻病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同时也是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虽然世界卫生组织1991年推出第1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因此本课讲课的儿童腹泻病诊断、规范化治疗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 比次数更重要。腹泻病为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 10 亿人患腹泻,其中 5 亿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有 8 .36 亿人次患腹泻,其中 5 岁以下儿童占 3 亿人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 0 .7 次/人, 5 岁以下儿童的年发病率平均为 1 .9 人。 世界卫生组织 1978 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 年正式实施, 1991 年推出第 1 版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这些规划和指南的实施,尤其是口服补液盐的应用,对于减少腹泻儿童的死亡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至今,腹泻病仍是我国的常见病之一,

也是 5 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腹泻的治疗中,尚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过多使用静脉补液等问题。 多年来口服补液疗法治疗急性腹泻获得了成功。从 1978 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EF )将口服补液盐作为治疗急性腹泻脱水的首选疗法后,使5 岁以下儿童急性腹泻的死亡人数从 450 万下降到 180 万。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仍然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 WHO 和 UNIEF 已经公布了新修订的《腹泻临床管理推荐实施指南》,腹泻病治疗研究也取得了两项重要的成果,旨在大幅度降低腹泻儿童死亡数。 腹泻病治疗研究取得两项重要的成果,第一项是新的口服补液盐配方(“低渗”ORS )配方,将钠浓度降到 75 mmoL / L 、葡萄糖浓度降低到 75 mmol / L 、总的渗透压降低至 245 mOsm / L 的“低渗” ORS ( hypoosmolarity ORS )配方有助于缩短腹泻持续时间,减少大便的量以及减少静脉补液。第二项是补充锌有利于缩短腹泻病程、减轻病情并预防未来 2 ~ 3 个月内的腹泻复发。 WHO 和 UNICEF 在 2005 年联合发表了新修订的腹泻管理推荐指南,该指南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世界许多专家的协助支持。新指南中仍强调口服补液重要性,推荐使用新ORS (“低渗” ORS )配方取代以前的 ORS 配方,并且强调所有患儿在腹泻发生时及早补充锌。 新的口服补盐液的配方和组成如下表:

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解读

万方数据

生堡』b型苤盍垫!!玺生旦筮塑鲞箜生期垡b虫』呈些坐:垒P型垫!Q:!些堡:奠垒堡 其中一个方法是通过减少液体中钠和葡萄糖浓度、降低ORS 溶液的渗透压以避免高张液体的不良作用。2001年在美国 纽约举行的咨询技术会议上评论了相关的研究,认为WHO 和UNICEF推荐用低渗ORS治疗急性非霍乱腹泻患儿是有 效和安全的…。 低渗ORS与标准ORS比较,在补充累积损失量期间,粪 便排出量较标准ORS少36%,呕吐次数较标准ORS减少16 次,口服补液失败(需改用静脉补液病例)减少33%;在补 液治疗24h后平均血钠浓度明显低于标准ORS组。但低渗 ORS组未出现低钠血症或使原有的低钠血症加重,两组尿量 相近,说明低渗ORS不但疗效好,而且安全,对急性非霍乱 腹泻患儿补液有益。其他研究中,ORS总渗透压210—268 mmol/L、钠浓度50—75mmol/L。与标准ORS比较,粪便排 出量减少20%,呕吐减少30%。低渗ORS对A,3L霍乱与标 准ORS同样有效和安全,而在成人霍乱患者,无症状、暂时 性低钠血症发生增加,提示成人霍乱患者可以使用低渗 ORS,但应监测血钠浓度¨4…。 三、补锌 锌是体内200余种金属酶的必要组成成分,参与调节 DNA的复制和核酸合成,影响细胞分化与复制;对免疫系统 发育和功能的维持、调节起重要作用;能有效改善机体中各 抗氧化物之间的协同关系,从而提高其总体抗氧化损伤能 力;对儿童肠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缺锌可导致肠绒毛 萎缩、肠道双糖酶活性下降,补锌能加速肠黏膜再生,增加刷 状缘酶水平。腹泻时补锌,是考虑到锌在细胞生长和免疫功 能方面起着核心作用。 儿童是缺锌的高危人群。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 三分之一的儿童缺锌,发展中国家儿童缺锌较为普遍。土耳 其一项对7—12岁儿童体内锌含量的研究,收集发样412 份,血样686份,低于正常值范围低限的儿童分别占88%和 66%。巴西、危地马拉、墨西哥和波多黎各有关锌缺乏的调 查发现,锌摄入量的中位数为50%一80%每日膳食营养素 供给量(RDA)¨J。我国锌缺乏检出率为18.4%一37.2%, 婴幼儿组为甚,个别报道高达57.1%,且农村儿童缺锌状况 较城市严重。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发现我国城市6岁以下 儿童锌摄入量不到RDA的二分之一,男女分别为31.3%和 32.6%[Ill。腹泻时锌大量丢失,加剧了已经存在的锌缺乏。 腹泻导致血锌浓度的降低与腹泻的持续时间有关,腹泻和锌 缺乏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 产生恶性循环可能还有其他的潜在机制:(I)IL.1在急 性应答中是主要的细胞因子,注射IL.1a使66%缺锌大鼠产 生腹泻,而喂饲良好的大鼠无发病,提示缺锌个体对腹泻易 感。(2)NO能激活环磷酸鸟苷(cGMP)合成,进而导致肠道 分泌增加和腹泻的产生。而锌能有效清除NO。(3)在锌缺 乏实验中发现了超常的尿鸟苷酸肽。尿鸟苷酸肽是鸟苷酸 环化酶c(GC.C)的激活因子,Gc-C可引起cGMP的合成,促 进肠道分泌增加和产生腹泻;同时,C,C—c是大肠杆菌肠毒素 的靶位之~,因此,锌缺乏、神经肽上调、肠道分泌过量之间?261? 相互关联¨…。 腹泻患JLSb锌治疗的研究发现,治疗组康复时间较安慰 剂组明显缩短,腹泻病程大约缩短20%。补锌还可使病愈 后数天腹泻发生率减少20%,治疗组大便排出总量减少 18%一59%。在急性腹泻,与对照组相比,补锌治疗使腹泻 次数减少25%,粪便总量减少30%,使7d以上腹泻所占比 例降低25%,因此显著降低迁延性腹泻的比例。治疗5岁 以下持续性腹泻,与对照组相比,患儿继续腹泻的可能性减 少24%,治疗失败率或死亡率降低42%,补锌能降低迁延性 腹泻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年龄小于 12个月的男性患儿、消瘦或基础血锌低的个体有疗效更好 的趋势¨引。为评估补锌对急性和持续性腹泻的预防作用, 荟萃分析包括7个连续性试验(在疾病监测期中每周5到7 次补充I倍或2倍RDA剂量的锌元素)和3个短期试验(在 2到3个月的疾病监测中连续2周补充2到4倍RDA剂量 的锌元素),在连续性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补锌组的儿童 腹泻发生率下降了18%,患病率降低25%,在短期试验中, 补锌的效果和连续性试验所观察到的相似,与对照组相比, 补锌组的儿童腹泻发生率降低了11%,患病率下降34%,因 而,给发展中国家儿童补锌,无论是连续的还是短期的治疗 都可以明显降低儿童的腹泻发生率¨“。此外,补锌明显促 进血清痢疾抗体的阳转,增加循环B淋巴细胞和血清细胞 CD4/CD8的比例,以及IgA特异免疫球蛋白应答,因而,补 锌对痢疾流行起着预防作用旧-。 补锌应成为腹泻抗生素治疗的辅助治疗。在发展中国 家,对腹泻过分应用抗生素是增加抗药性的最主要原因,孟 加拉的一项研究提示该国农村购买药物中26%是抗生素, 0-4岁儿童常用抗生素治疗腹泻;而以社区为基础的对照 试验中,在补锌治疗地区治疗腹泻时抗生素使用率减少了 70%。去药店买药和到村医院就诊率显著减少,而导致抗生 素不合理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到村医院就诊和到药店买 药,这表明,补锌的益处远远不止是降低儿童腹泻的发病率 和死亡率,而且能够降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在所有同类试验中,锌的作用在不同年龄或营养状况患 儿间无明显差异。不同锌制剂如硫酸锌、醋酸锌或葡萄糖酸 锌疗效相同。专家们做出的结论是:补锌能明显减轻腹泻的 严重性和缩短腹泻病程,并在以后2—3个月减少腹泻的发 生,所有腹泻患儿在腹泻开始时都应该补锌。虽然最佳补锌 剂量尚未确定,但似乎每天用20mg和30一40mg元素锌疗 效一致。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多数来自缺锌较为普遍的东 南亚,但世界其他地方研究也显示相似的结果。 WHO建议,急性腹泻病患儿能进食后即予以补锌治疗, 6个月龄以上,每天补充元素锌20nag,6个月龄以下,每天补 充元素锌10mg,共10一14d…。元素锌20mg相当于硫酸 锌100mg,葡萄糖酸锌140rag。 参考文献 [1]WHO.TheTreatmentofdiarrhoea—Amanualforphysiciansand otherseniorhealthworker.2005.http://www.who.int/child.。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