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概述

环境科学概述

环境科学概述
环境科学概述

环境科学概述

环境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哲学定义:从哲学上,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在不同的学科中,环境一词科学定义的差异源于对主体的界定.

科学定义:环境科学中环境的主体是人类社会.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事物的总称,即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环境科学中更多地注重自然环境要素.

工作定义:多出现于各国颁布的环境法规中,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等等.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环境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简单地说,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基本成分.

环境要素(因子)的基本特点:最小限制律;等值性;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环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环境问题的实质:1.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根除和不断发展的属性2.环境问题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3.人类行为与环境的不协调,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不足4.人口问题(激增)可认为是产生一切环境问题的根源。人口激增、除增加活动场所,提供居住条件外,还要消耗大量资源,对资源造成巨大压力--资源枯竭。

不合理利用资源(>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破坏

浪费利用、利用率低(>环境容量)--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的特点

1)环境问题的长期性随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发展、产生和延续

2)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日益明显;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改造和利用带来了便利,但也日趋复杂和综合性进一步强化。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活动与环境动态变化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

环境保护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

是保护、改善和创建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1.限制阶段

2.“三废”治理阶段

3.综合防治阶段

4.全球环境行动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

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

1、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1973年8月5日-20日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初起步,在此之前未引起重视,认为是西方国家的事。1972年6月5日人类环境会议使世界各国认识到环境问题严重性。

思想上:唤起各级领导和群众(严重性、紧迫性)。

政策上:确定了环境保护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组织上:中央、地方开始筹建环境管理机构。

1974年5月,成立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978年3月5日,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宪法》首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1979.9.13全国人大常委会1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进入法制轨道。

1982.12.4,五届人大5次会议《宪法》更详细: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珍贵动植物、名胜古迹。2、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3.12.21-1984.1.7

①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制定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方针,即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即“三同步、三统一”。

③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

三大环境政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2.谁污染谁治理、3.强化环境管理。

3、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年4月底至5月初

新五项制度老三项制度

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三同时”制度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制排污收费制度

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污染物限期治理制度

1989.12,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1992年8月

实行持续发展战略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

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城市四害

提高能源利用率,改善能源结构

推广生态农业,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健全环境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参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精神,制定我国行动计划。

5、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96年7月14日-17日中心议题是部署跨世纪环境保护工作。

江泽民指出,保护环境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

第一期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以及“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控制区)的大气污染。

6、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999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进行了总体布局,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八个类型区域。

其中将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

7、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重点提出了全国生态保护的所谓三区战略。即:

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施抢救性保护

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实施强制性保护

对生态良好地区生态环境实施积极性保护

8、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2002年2月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采用电视电话会议仅用了两个小时.本次会议主题是落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确定的环保目标和任务,部署“十五”环保工作。

9、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决定》确定了七项重点任务:

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以强化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城市环境保护

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以实施国家环保工程为重点,推动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10、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2006年4月17日~18日,温家宝总理指出:

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要加快实现3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4个方面重点工作:第一,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第二,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努力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第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第四,加快发展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8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二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三是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四是制定区域开发和保护政策;五是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六是用改革的办法解决环境问题;七是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八是不断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

生态足迹:某一特定人口的区域的所有资源的消费和消纳所产生废弃物的生物生产性空间占用。

如何理解生态足迹?具体为:任何己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

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l教授和Wackernagel博士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Ecological Footprint, EF)概念。1999年生态足迹概念引入我国.

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都称为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土地、森林、草场、矿物、太阳能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自然环境:广义的自然环境,泛指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但比较确切的涵义,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阳光、空气、水、土地、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环境要素,这些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自然环境。它有别于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建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工矿区、农村、社会等环境。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资源与环境终究是什么关系,如何界定、定位尚未定论。总体看,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实质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它们是自然界这一整体的两个侧面,也就是说自然界有两种基本属性环境属性和资源属性。所以,自然界的自然物质条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自然资源,可以相互转化,具有两重性,如古代所谓的自然环境因素如水、空气等现在看来已成为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本身又是自然环境中的组成部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就是保护自然环境。土地的三个基本属性:位置固定.面积有限.不可代替

我国正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2.退耕还林工程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4.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5.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6.速生丰产用林基地建设工程

速丰林基地建设工程与其他五大生态工程有何不同?即六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差异点。

1.其他五项工程都是从事生态建设的,只有这项工程主要是解决我国木材和林产品的供应问题。

2.其他五项工程都是以政府作为项目实施的主体,投入以政府投资为主;而这项工程的实施主体是各类企业,具体运作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配置资源,采取以市场融资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的投入机制。

选择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1.不同自然地带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在原生类型已消失的地区可选择有代表性的次生类型)和自然综合体。

2.区域特有的或世界性的珍稀或濒危生物种和生物群落的集中分布区。(大熊猫、金丝猴、鸟类)

3.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历史遗迹。(地质的、地貌的、古生物和古冰川、恐龙化石产地等)

4.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意义而需要加以保护的地区。(红树林、珊瑚礁)

5.在利用和保护自然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地区,这些地区往往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或观赏价值,而且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就地保护:是指在自然界划出一定面积加以保护。保护地有多种类型,如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历史纪念地等

迁地保护:是把受保护的对象迁出原来的栖息地,建立特殊设施进行保护,如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基因库、种子库等

截至2007年7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自然遗产有六个: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云南三江并流2003.7

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2006.7

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重庆武隆喀斯特与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喀斯特一起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山东泰山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福建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水资源:通常是指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水量(质量)、水域和水能资源。水资源的基本属性:1、水资源的循环性与更替周期(水的自然循环:①由降雨量自然循环的大致尺度;②水的性质基本不变。水的社会循环:①工业与生活污水的产生与排放是主要的污染源;②水的性质不断变化。水体的更替周期=静态数量(水体的储存量)/动态数量(水体的补给量)2、水资源的流动性与水力功能那种将流经本地区(段)的地表水、地下水视为已有的资源观,显然违背了水资源的流动性这一客观事实。由于水聚集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产生了水资源作为水力的运输导体功能与发电做工能力。3、水资源的利弊两重性与可调节性

水危机产生的原因

1.自然条件的影响:淡水在地球上分布不均;气候变化的影响

2.城市与工业区集中发展:世界人口趋向于集中在地球较小部分的城镇和城市;城市及其周围大量建设工业区,集中用水量很大,超过当地水资源的供水能力;

3.水体污染

(1)定义: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恶化,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

(2)水污染的危害:1.危害人体健康2.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3.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4.制约工业发展的危害5.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与破坏6.造成经济损失

(3)主要的水体污染源

点源:指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有季节性和随机性。面源:农村灌溉用水和污水(造成农药污染、富营养化等)。工业污水:量大、面广、含污染物多、成分复杂,在水中不易净化,处理困难。生活污水:主要是日常洗涤用水,固体物质含量小于1%,而且多为无害物质。

小水电:通常指容量1.0~0.5MW(也有认为10MW以下);容量小于0.5MW的水电站又称为农村小水电。

小水电具有与大水电相同的优点,即:

不污染大气;使用再生能源,无能源枯竭之虑;成本低廉等。

优点有:①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正效应大,负效应较小,甚至没有;②淹没土地少,移民问题小,且容易解决;③多数情况可用当地建筑材料,可吸收当地劳动力建设,从而降低建设费用;④设备易于标准化,有利于降低成本,缩短建设工期;⑤一般距负荷近,电能损耗小。因此,小水电比较适用于向广大农村和山区供电。

缺点有:①这类水电站,多数无调节性能好的水库,发电能力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际间所能提供的电能也不均衡,适应负荷的能力差;②单站装机容量小,水电站位置很分散,难以远距离传输,对大电力系统的作用不大。

小水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小于大型水电站,但是仍需要认真对待,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地热能:是指在当前技术经济和地质环境条件下,地壳内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中的热能量和地热流体中的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

地热资源的分类:水热型(蒸汽型;热水型);干热岩型;地压型;岩浆型。

中国地热资源成因类型:现(近)代火山型;岩浆型;断裂型;断陷盆地型;坳陷盆地型。环境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或自然变异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可简称为污染。

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是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的总称。

污染物:导致环境污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自然界的释放,或通过人类活动而产生。进入环境后干扰了环境的正常组成与性质,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环境,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或恶化。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运动形式之一。

污染物迁移方式: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生物迁移。

污染物迁移的制约因素:内因——污染物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外因——外界物理化学条件。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改变其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污染物在环境的迁移与转化是相伴进行的。是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持续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

形成大气污染的三大要素:污染源、大气状态和受体。

与之相应的形成大气污染的三个过程:污染物排放、大气运动作用、对受体的影响。

含硫化合物:主要指SO2、SO3和H2S等,其中以SO2的数量最大,危害最严重。

来源:SO2的人为源主要是高硫煤(含S 0.5-6%)和石油燃烧(含S 0.5-3%)、硫酸、石油炼制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全球SO2 96%燃料燃烧,其中2/3是煤燃烧,一半是火力发电厂。H2S主要由于自然源的细菌活动。

危害:直接对动植物,间接形成酸雨及硫酸雾产生危害。SO2与飘尘结合(协同作用)对人体危害更大。SO2是形成酸雨的重要原因。

含氮化合物:氮氧化合物(NOx)种类很多,N2O,NO,NO2,N2O3,N2O4及N2O5等,主要是NO和NO2,常见大气污染物。

来源:自然过程:土壤和海洋中有机物分解,NOx土壤释放,闪电等,属于自然界的N循环过程。人为来源:大部分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也来自生产和使用HNO3过程,如氮肥厂、金属冶炼厂。2/3来自汽车等移动源。

高温燃烧条件下,NOx以NO为主,燃烧排放的NOx中NO占95%,在空气NO极易与O2反应生成NO2,故大气中的NOx普遍以NO2存在。

含氮化合物危害:1.直接危害动植物;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3.形成光化学烟雾主要物质;4.消耗O3的主要因子。5.温室效应,如N2O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 6.硝酸雾。中国风向类型区

(1)季风变化区:冬夏季风向基本相反,城市规划中应尽量避开冬、夏对吹的风向。把那些向大气排放污染的工业企业,按最小风向频率的风向,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以便尽可能减少居住区的污染,例如南昌市。(2)主导风向区:主导风向区可将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侧,居住区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上风侧。(3)无主导风向区:城市规划中应将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置在污染系数最小方位,居住区则在污染系数最大方位。(4)准静止风型区:这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小于1.5米/秒的风频全年平均在30%

-60%以上。在规划中,必须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居民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之外。这就要计算出工厂排出的污染物质的地面最大浓度及其落点距离,给出安全边界,生活居住区布局在卫生防护距离之外。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

定性判断:假如气层中的一块气团受外力的作用,产生了向上或向下运动,当外力消失后,该气团运动的趋势,可能有三种情况:1.外力消失后,气团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又逐渐回到原来位置,或有这种趋势,这状况的大气是稳定的。2.气团(块)继续上升或下降,且速度不断增加,这种状况的大气是不稳定的。3.留在某一位置不动,既不上升又不下降,这种状况的大气是中性的。

稳定的大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不稳定的大气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越不稳定,越易扩散。定量判断:前面讲的湍流是决定污染物扩散的直接本质因子,大气湍流不易测定,但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气稳定度,而大气稳定度又受大气的温度层结影响(大气的气温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即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干绝热递减率的对比关系可以判断大气是否稳定。

①气温垂直递减率

在正常气象条件下(标准气压下)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水气增温的主要热源,大气不易吸收短波辐射,而吸收长波辐射。气温的这种垂直变化情况可用气温垂直递减率γ表示:

γ即在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上,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变化值。一般在对流层中,平均

0.65℃/100m。

②干绝热递减率

一个干气团绝热上升或下降单位高度(正常取100m)时,温度降低或升高的数值叫干绝热递减率,用γ d 表示, 0.98℃/100m≈1℃/100m。

③大气稳定度的判别

某一大气层:

γ﹤γd时,大气稳定,不易湍流、对流,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γ﹥γd时,大气不稳定,易湍流、对流,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γ= γd时,大气中性,对污染物稀释,扩散不起作用

①辐射逆温:大陆区常见逆温,常出现在晴朗、少云、风小的夜间,陆地上常年可见,但以冬季为甚。中纬度逆温层厚度达200-300m,有时达400m。熏烟型烟云多是辐射逆温形成的。形成条件原因:在晴朗无风的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使地面和近地面的大气层迅速降温,而上层大气及降温较慢;日出后地面受太阳辐射,使坡面和近地面大气层增温,逆温就逐渐消失;

②下沉逆温:高压区内气团大规模下沉而形成.很厚的气层下沉-压缩变扁-顶部增温比底部多

③地形逆温:由于局部地区的地形而形成;如盆地或谷地中,当日落进入夜晚时,由于山坡散热较快,使坡面上的大气温度比谷、盆地中大气温度低,这种冷空气就沿斜坡下沉,使谷、盆地中温度较高的暖空气抬升,这就形成了上层气温比低层气温高的逆温。

④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而形成;

⑤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遇--暖气上爬,形成锋面--冷暖间逆温

温室效应:现特指大气中某些微量或痕量气体含量增加,而引起的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太阳发出的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上升,发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对短波吸收很弱,而对长波辐射吸收很强。因此地表从太阳辐射获得的热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这就是大气的温室效应。

减缓全球变暖的对策

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石燃料消耗,寻找替代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以抑制CO2的排放;

2、固定化对策:使已生成的CO2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绿地造林,控制毁林,尤热带雨林,因森林中的C与大气中的CO2属同一数量级。

3、适应对策:在已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相适应的

对策以使其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如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全球合作,统筹考虑。

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点源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市径流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1.农村村落,包括各处堆存的生活垃圾、牲畜粪尿、无下水道地区生活污水和乡镇企业废水、降尘等;2.农田区,包括土壤流失、化肥农药流失;3.工业及矿山区;4.畜禽业基地,包括养猪场、养牛场与家禽养殖场等;5.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荒山丘陵及弃耕地,污染主要来自水土流失;

水体富营养化

富营养化原是湖泊分类和演化的概念,是湖泊水体老化的一种自然现象。在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过程中,湖泊由贫营养发展为富营养湖,进一步发展为沼泽和干地,但在自然条件下,这过程需很长时间,但人为造成的富营养化大大缩短了这一过程。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滞流水体连续接纳过量的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使藻类以及其他水生生物异常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造成水质恶化,加速水体老化,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和水功能受到影响和破坏,严重的甚至发生“水华”,影响水资源的利用,给饮用、工农业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带来巨大损失,并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因此,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体受氮、磷等污染物所产生的生态效应。

富营养化防治对策

控制污染源对策:最根本的控制措施是减少湖泊营养物质的输入量,即通过对湖泊外源负荷和内源负荷的控制来实现。

湖泊生态修复对策: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建立湖泊周围的缓冲带,保护湖区周围及上游的森林植被,防止营养物质的过多流失,以及保护良性水生生态系统,是湖泊治理的最终目标。

湖泊管理对策:制订出水质管理规划,确定水环境和湖泊生态目标,同时制订保护湖泊的法规,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建立湖区管理机构,切实保证治理措施和管理措施的实施。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对于已经富营养化的湖泊应当进行综合的工程治理和有效的管理,这是湖泊水质恢复最有效的措施。

富营养化水体的植被恢复

水生植被是在漫长的湖泊演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包含了环境演变和水生植被演替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水生植被是湖泊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一旦水生植被遭到破坏,其生态环境也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湖泊水生植被恢复并非要再造原有的植被,而是根据现实的湖泊生态环境和需求,并结合残存的水生植被基础,重新设计和建设新的水生植被。

①恢复水生植被基本条件的创建将污染负荷(包括内、外源)控制在湖泊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之内,这是恢复水生植被的先决条件。

②恢复水生植被的技术途径恢复水生植被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稳定的逐步发展过程,其中包含了水生植被与环境的相互适应、相互影响和协同发展。自然条件下,要完成这一发展过程至少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人工恢复水生植被则利用不同生态型、不同种类水生植物在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上的差异,设计出各种人为辅助的种类更替系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些演替过程。

③水生植被的优化设计健康的水生植被由着生在湖盆上的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所组成,各类水生植物对底质条件和湖水深度有各自的适应范围。

A、先锋物种的选择①适应性原则;②本土性原则;③强净化能力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

B、群落配置群落配置就是通过人为设计,把欲恢复重建的水生植物群落,根据环境条件和群落特性按一定的比例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合理配置,高效运作,达到恢复目标,即净化水质,形成稳定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系统。

④建立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以初级生产者(藻类、高等水生植物)、消费者(食草动物、杂食性动物等)和分解者(微生物)组成的水生生态系统,既能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又能提供足够的生物产量,是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最佳方案。

噪声: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活动的声音。

噪声的特点:1.噪声无污染物,属于感觉公害,受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2.噪声污染是暂时的,不会积累3.噪声的能量最后消失为空气的热能,传播距离不太远4.影响面广。

物种濒危类型灭绝种:野外50年以上未被发现的物种濒危种:在野外50年内未被发现,面临灭绝的物渐危种:致危因素仍存在,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很快沦为濒危种稀有种:总数较少,但有补救措施,使种群开始恢复未定种:资料不充分,无法确定属于上述种类的哪一种

1、减少污染物排放与净化治理结合

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是决定一个区域环境质量的根本问题,对大气污染来说,能耗的多少、能源利用率和工业生产原料利用率的高低是决定排放总量的关键。而单纯对污染源净化处理,可以控制每个污染物排放浓度,但控制不住污染物总量的增加。因而不能有效地改善区域的大气质量。必须两者结合。才能有效改善大气质量。

例如,对污染严重难以有效治理的企业,停产、关闭、限期治理等。

2、合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

●利用大气的自净能力,可以使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有效稀释、扩散,减轻污染危害。如高烟囱排放:范围大,地面污染轻:但这种利用必须合理,光高烟囱不行,即:即使高烟囱也不能无节制排放,超过大气负荷可能会带来酸雨等问题。

3、分散治理与集中控制相结合

●分散的点源治理对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有利的,但不能发挥规模效益,难以解决区域性环境问题。实行集中控制,如集中供热,提高热效益。可为使用大型设备和新技术提供有利条件,在技术组织、管理、资金等方面,易取得规模效益。如淘汰分散小锅炉

4、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相结合

反复强调这一点

●对污染物的治理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实现,但没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最好的技术措施也难以发挥他的作用,这是一个方面。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现有的“三废治理”设施中,1/3运行良好,1/3时停时开,1/3停运或报废,即只有50%发挥了资金效益。

●管理可出效益,通过有效的管理达到少花钱,多办事的目标。我国的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的,执法不严,管理体制,地方保护主义等。

五、大气污染综合防治1.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2.洁净煤技术3.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4.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5.机动车污染的控制

6.工业污染控制

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

?合理利用保护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与污染治理相结合;

?合理利用水环境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

?污染物分散治理与区域集中控制相结合;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环境科学最新信息:https://www.doczj.com/doc/4112740057.html,/Ste/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华南理工大学_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试题(04_07)

2006年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一、填空题(共50个空,每个空格1分) 1、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可分为______和面源污染两种形式。 2、我国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能作为饮用水水源的是______类以上的水体。 3、水圈包括一切淡水、______、______、地下水、冰、以及大气圈中的______和______。 4、经过稀释、加酸或者加碱后,__________________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______形成的缓冲体系,是水和废水处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缓冲体系。 5、造成硬度的阳离子最主要的是______和______。 6、微生物生长的四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7、150.0 mg/L质量浓度的硫酸的摩尔浓度为______。 8、快混池的搅拌器,当其转速降为原来的一半时,其所消耗功率降为原来的______。 9、在水处理过程中混合的程度由速度梯度来测量,速度梯度G与搅拌器输入功率P,混合池中水的体积V及粘度μ的关系式为______。 10、热污染会改变水生生物的群落,使原来的鱼类不适应高温而死亡。它还能加速有机污染物的______,使水中溶解氧______。 11、可用铁盐或铝盐来沉淀脱除污水中的磷,在沉淀过程中,控制水的 pH围是______。 12、常用的可定量指出水体被微生物污染的检测方法是____________。 13、最常用的饮用水消毒杀菌剂是______。

14、根据理想沉淀池的推导,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与沉淀池的深度______。 15、按斯托克斯公式,颗粒的沉降速度与颗粒的直径的______成正比。 16、DO的中文意思是____________,是由英文____________缩写而成。 17、COD的中文意思是____________,是由英文____________缩写而成。 18、若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为2200mg/L,混合液在200mL量筒经30分钟沉淀的污泥量为3 6mL,此时SV值为______,SVI值为______。 19、大气污染物按其存在状态可分为两大类:污染物和污染物。 20、大气中的CO2被雨水溶解后形成碳酸,使未被污染的雨水本身呈酸性。pH值小于的雨水称为酸雨。 21、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 和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由反应物和产物,即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高活性自由基、醛类、酮类和有机酸类等二次污染物,形成高氧化性的混合气团。 22、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抑制或促进气团在方向运动的趋势它与风速及气温直减率有关。 23、当某处存在大量的天然或人为物质,其吸收和再辐射热的速率 周边地区的速率,则形成热岛效应。 24、CO2 有如温室中的玻璃:它让来自太阳的进入使地表增温,却制止了来自地表辐射热的逸出。大气中的CO2越多,温室效应越显著。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 855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855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是环境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其目的是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与综合应用程度。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考试是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考察考生对环境科学与工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作为能否进一步深造的依据,主要范围涵盖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及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技术方法。 三、考试基本要求 考生应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考生应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技术方法等内容。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各项试题的分布情况见“考试内容”。 五、考试内容(或知识点) 考试内容包括以下部分: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控制原理和固废处理与资源化。总分为150分。 (一)环境学原理 1.了解环境科学与工程及其分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和相关学科。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常用科学词语和名称。 2.了解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内容、任务和方法,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掌握环境污染、污染源、污染物和优先控制污染物等基本概念。 4.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方式以及影响因素。 5.掌握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经。 (二)生态学基础 1.了解生态学定义及其发展,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类型;了解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2.掌握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的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生态平衡失调的标志。 4.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了解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体系。 5.了解生态安全的概念、生态安全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三)水环境与水污染控制原理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 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 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 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 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 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 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 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①生产活 动所形成①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①物质。 气溶胶体:是空气中①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①悬浮体,它①粒径在1微米 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im以下,其中多数在 10皿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① 各种粒子①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①颗粒物能被鼻腔①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①飘尘却能长 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 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①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①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 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①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①新①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的分类 聚落环境(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城市环境) 区域环境(森林环境、草原环境、海洋环境、湖泊环境 城市环境、农村环境、开发区环境) 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 宇宙环境 3.八大公害事件的致污因子 烟尘,SO2,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镉,煤尘重金属粉尘 4.当今全球性的三大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5.环境问题引发的第一第二次高潮 第一次:八大公害事件 第二次:全球性\广域性环境问题,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化学品的污 染及越境转移 6.标志环境科学产生的书籍 《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第二章 生态学基础 1.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种群增长的“J ”型曲线 产生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充足,空间不限,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 增长特点: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计算公式:t 年后种群的数量为(N0为起始数量, t 为时间,Nt 表示t 年 后该种群的数量,λ为年均增长率。) 此方程画出的曲线开始时呈指数增长趋势,后来增长趋势 逐渐缓慢,最后(在接近环境容纳量K 时)达到比较稳定的 停滞水平,呈现“S ”形,所以又叫做种群增长的“S ”型 曲线。 种群数量由0→K/2值时,种群增长率增大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种群数量K/2 →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 大,且种内斗争最剧烈。 2.群落 概念: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不同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集合体 N t =N 0 λ t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科学概论专业课历年试题

环境科学2000年 一、填空题(30分) 1、酸雨是指,我国酸雨组成以为主。 2、微波对生物体造成的伤害和生理影响,主要是所谓的作用的结果。 3、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4、《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公约》又叫公约。 5、用铬法和锰法测定的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为CODCr CODMn。 6、八大公害事件中,水俣病是由于引起的,骨痛病是由于引起的。 7、生态金字塔主要有、、三种类型。 8、按照处置对象及技术要求上的差异,土地填埋主要分为和两类。 二、名词解释(20分) 海岸逆温可持续发展演替环境本底值生物质能 三、问答题(50分) 1、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有哪些主要途径?试举例说明。 2、伦敦型烟雾与洛杉矶型烟雾的区别。 3、海洋污染的特点有哪些? 4、简述固体废弃物管理的"三化"。 5、计算相应于强度为120分贝的噪声的声压。 环境科学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分) 温室效应富营养化酸雨噪光光化学烟雾 二、简答题(40分) 1、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原则。 2、简述大气污染预报的依据。 3、什么是食物链?它在难(不)降解污染物迁移中的作用如何? 4、试述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与动力的关系? 三、论述题(45分) 1、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零点行动"未达到预期效果,你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哪些?(25分)

2、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0分) 环境科学2002年 一、填空题(10分) 1、《人类环境宣言》于年在市制订。 2、污水综合牌坊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和。 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有六类,它们分别是:、、、、和。 4、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有:、、和。 5、生物多样性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二、名词解释(10分) 环境要素最小限值律环境本底值空气二次污染物"三同时" 巴塞尔公约 三、简答题(30分) 1、二次能源及其举例 2、水体的氧垂曲线和DO的变化过程 3、水体重金属的污染特点及其主要污染事件 4、从四种划分类型简介大气污染源 5、降温率与排烟类型的关系 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一般方法 四、叙述题(50分) 1、叙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 2、叙述能源利用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情况 3、叙述废水有机污染指标中BOD、COD和TOC的内涵及其应用特点 4、叙述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叙述臭氧层平衡被破坏的原因及其危害。 环境科学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噪声级温室效应赤潮清洁生产 二、简述题(50分) 1、简述伦敦烟雾事件和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的异同点

环境科学概论

自然环境 物质自然现象 水 岩石、土壤 动植物、微生物气温阳光 引力地磁力 太阳的稳定性地壳稳定性 大气力量水循环水土演变等 地质构造情况地震、火山活动海啸 能量 第一章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什么是环境? 1)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 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 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有时也称为环境。 3)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4)自然环境亦可以看作由地球环境和外围空间环境两部分组成。 2.环境质量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反映人类自身的具体要求对环境的评价概念。 3.环境容量和环境自净能力 1)环境本底值 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2)环境容量 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3)环境自净能力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称之。 二、环境规律 1、环境功能特性 ● 整体性 ● 有限性 ● 不可逆性(能量循环、物质循环) ● 隐显性(汞污染引起的水俣病、DDT 农药) ● 持续反应性(遗传性、生态资源的破坏) ● 灾害放大性(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 2、环境要素 1)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 2)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自然要素:水、大气、生物、阳光、岩石、土壤 3、环境要素属性 ①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②等值性:

家园的治理环境科学概论

家园的治理环境科学概论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关于“贫困陷阱”,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坚持城市的紧凑性,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 A、 B、 C、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认为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由“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的学者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关于绿色GDP的计算,下列公式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6发达国家的环境治理手段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召开地点位于()。 A、 B、 C、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从我国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上可以看出,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具有()的特点。A、 B、 C、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B 9京津唐地区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包括以下哪点( )

A、 B、 C、 D、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D 10生态学ecology和经济学economics都有个共同的词头“eco”,它在希腊文中的含义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1“公地悲剧”这一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A B、 C、 D、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12以下不属于非政府组织的团体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3关于绿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环境科学导论

关于通选课“环境科学导论” ——致北大《学术风》杂志 我们生长在一个古老文明、人口密集并正处于迅速“工业化(industrializing)”“发展中(developing)国家”,一个多年谋求现代化(modernizing)的并取得了GDP“持续快速增长”奇迹的亚洲大国,这正是西方主持的“现代”文明坐标体系中的中国。百年的贫弱屈辱和当代不可逆转的“市场与工业”文明前进的时代潮流使中国别无选择地沿袭“industrializing=modernizing=developing”这一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发展”路径。今天,奔走在西方社会过去百年间走过的这条发展“单行线”上的我们,似乎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条路径两旁的“景物”已于当年大不相同:原先路旁曾参天的“大树”现已所剩无多,曾经富足供给的各种自然福利资源已越发稀缺,空气和水都已不再纯净透明……。因此,我们课上讨论:那条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表征“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关系的倒U形的库兹涅茨曲线1能否还适用于今天的中国?中国当今频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与世界环保历史上“八大公害事件”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时空关联? 全球化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是当今时代的现实。全球化为走在这条“单行线”的中国带来了更大的推动力以及“世界工厂”的“美誉”,但陶醉在“致富和增长”气氛中的人们近来却越发感到:资源补给日趋紧张,日渐乌浊的空气让人乏力的同时也愈发使得“单行线”尽头原似“光明”的前景变得阴暗和模糊。更让“世界工厂”中的“工友们”茫然的是:在举国繁乱嘈杂、乌烟瘴气中日夜奔忙之后,收获的却只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国民1/5~1/10的收入,而生活在地球另一边已处于“后工业”和“知识经济”时代中人们,享用着“世界工厂”持续供应的廉价而舒适的衣裤鞋袜,在安宁清洁的工作室里边品咖啡边轻移鼠标却可从容地获得巨大的财富。我们似乎已意识到,技术和知识创新已经成为领先时代的主导“资源”,决定着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的演化,而上述资源的“钥匙”却牢牢掌握在人家的手里……。因 1注:以人均GDP增长和环境恶化程度分别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基于西方发展历程,表现出:环境质量先随人均GDP增长而恶化,当后者达一定水平时(例如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环境恶化趋势呈现缓和并随人均GDP的增长而逐步改善,由此呈现倒U形曲线。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 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 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 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 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 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 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 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 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 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

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 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 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 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 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 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 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 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初试A卷答案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A卷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40分) 1 COD COD,即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量。它是表示水中还原性物质多少一个指标。水中还原性物质有各种有机物、亚硝酸盐、硫化物、亚铁盐等。但主要是有机物。因此,化学需氧量(COD)又往往作为衡量水中有机物质含量多少指标。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污染越严重。(+2)化学需氧量(COD)测定,随着测定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以及测定方法不同,其测定值也有不同。目前应用最普遍是重铬酸钾氧化法。重铬酸钾(K2Cr2O7)法,氧化率高,再现性好,适用于测定水样中有机物总量。(+2) 2 逆温层与湍流逆温 逆温层与湍流逆温: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高大气层称为逆温层;(+2)湍流逆温指因低层空气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逆温。(+2) 3 堆肥化 堆肥化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以及由人工培养工程菌等,在一定人工条件下,(+2)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有机物向稳定腐殖质转化生物化学过程,其实质就是一种生物代谢过程。(+2) 4 可持续性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目,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4) 5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保护人类生存自然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具体一点讲,就是要求人类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学技术措施和手段,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发展自然环境动态平衡,扩大有用资源再利用,保障人类社会正常发展。(+4) 6 烟流有效高度 是指从烟囱排放烟云距地面实际高度,(+2)就是烟流中心线完全水平时距地面高度,它等于烟囱(排放筒)几何高度Hs与烟流抬升高度△H之和。(+2)

2010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导论研真题

855 华南理工大学 2010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请在答题纸上做答,试卷上做答无效,试后本卷必须与答题纸一同交回) 科目名称: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 适用专业: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共 2 页一、填空题(共 50 个空,每个空格1分) 1.BOD (1)的简称,其中文意思是:(2)。 2.POPs是(3)的简称,其中文意思是:(4)。 3.对于一般污水而言, COD Cr、COD Mn 和BOD5等三个值大小顺序为(5)。 4.水质调节的基本方法有两种(6)和(7)。 5.助凝剂本身可以起混凝作用,也可不起混凝作用。按功能助凝剂可分为(8)、 (9)和(10)等三种基本类型。 6.根据气泡在水中析出时所处压力的不同,溶气气浮又可分为(11)和 (12)等两种基本类型。 7.粒状介质截留污染物的机理有四,即(13)、(14)、(15)、 和(16)等作用机理。 8.在活性污泥法运行中,当污泥发生膨胀后,可针对丝状细菌和真菌的特性,采用 抑制措施:如:(17)、(18)、(19)和(20) 等。 9.利用沉淀转化原理,若想同时去除某水中碳酸盐硬度和非碳酸盐硬度,则可采用 (21)。 10.离子交换树脂时,全交换容量值决定于(22)组成,与(23)无关。 11.一般天然水体中的绿藻带(24)电荷。 12.渗析、电渗析和反渗透三种膜分离方法的推动力分别为(25)、(26)和 (27)。 13.吸附影响因素(28)、(29)、废水pH值、温度、共存物影响和接触时间。 14.噪声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决定于 (30) 及 (31) ;防止噪声危害应 从 (32) 、 (33) 和 (34) 三方面采取防止措施。 15.光化学烟雾最具危害的两种物质是(35)和(36)。 16.对于文丘里洗涤器,(37)是实现高效除尘的基本条件;其喉管截面积与 进口管截面积之比的典型值为(38)。 17.气固催化反应过程的总反应速度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39)、(40)和 (4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