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环境科学概论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化学和物理化学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及吸附、凝聚等作用,而引起的水体中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生物化学净化由于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6.什么是工业废水,试分析采矿及选矿废水的主要问题,什么叫酸性矿山废水?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危害有那些?(69)

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

酸性矿山废水是在煤炭和金属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所含硫化物矿物的氧化而产生的,包括酸性矿井水、酸性的露天采场废水、矸石山和尾砂堆淋滤水等。

危害:酸性矿山废水除了pH值很低外,如德兴铜矿废石堆废水pH值只有2.1,往往含有大量的以溶解态形式存在的重金属,而重金属在自然环境中只有形态的转变,属于不可降解的物质,因此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和累积性。

7.造纸废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其主要危害有哪些?

特点:1.废水排放量大、废水中污染负荷高,2. 废水中的污染物质主要为有机物和悬浮物

危害:1.有机物的分解消耗水中的氧气,使鱼类、贝类等水生生物缺氧致死;2.一些细小的纤维悬浮在水中,容易堵塞鱼鳃,造成鱼类死亡;3.废水中的树皮屑、木屑、草屑、腐草、腐浆等沉入水底,淤塞河床,在缓慢发酵中,不断产生毒臭气;4.悬浮在水面的细小纤维,吸收光线,减少透入水体的阳光,妨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5.含有一些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毒有害物质。

8.什么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主要危害有哪些?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积累、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9.什么叫耗氧性有机物?其主要危害有哪些?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水体中耗氧性有机物的含量?

耗氧性有机物: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易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其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故称为耗氧有机物(需氧有机物)。

危害:通过降低水中的溶解氧来实现的

反映水体中耗氧性有机物的含量: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量(TOC)总需氧量(TOD)10.什么叫水体富营养化?其主要危害有哪些?如何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复习题:

概念:

1.水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2.生物需氧量:指在好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溶解氧的量

3.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中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4.总有机碳:水体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5.总需氧量: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等,此时所需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6. 溶解氧:指水体中所含溶解氧的量

7.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要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8.混凝(法):通过向水中投加一些药剂(通常称为混凝剂及助凝剂),使水中难以沉淀的颗粒能互相聚合,长大至能自己沉淀的程度。

絮凝法:絮凝法是指通过加凝聚剂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体粒子发生凝聚,产生絮凝物,并发生吸附作用,将水中污染物吸附到一起,然后经沉淀(或上浮)而与水分离。

9.活性污泥: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B)

简答题:

1.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分为哪几类?(p72)

物理化学生物

2.水体中溶解氧的来源?

3.水中溶解氧减少有几个方面?

4.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5.水中油类污染物的来源?

1.船舶造成的油污染

2.工业造成的油污染

3.海上石油开采造成的油污染

4.大气石油烟气的沉降

5.油船的意外事故6.为什么随着水中矿化度的增大,水中Cl-含量增大?

第四章

1.土壤的组成有哪些?

固体(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四种物质。

2.什么叫土壤腐殖质?

进入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死亡残体,经分解转化逐渐形成有机物质,机腐殖质。

3.什么叫土壤胶体?何谓阴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土壤胶体指土壤中颗粒直径小于2μm或小于1 μm,具有胶体性质的微粒

5.影响土壤氧化还原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1.土壤通气状况,通气良好,氧化还原电位升高;通气不良,电位下降;

2.土壤有机质状况,有机质在嫌气条件下分解,形成大量的还原物质,在浸水条件下Eh下降;

3.土壤无机状况,一般还原性无机物多,还原作用强;氧化性无机物多,氧化作用强

4.已知某土壤的容重为1.2g/cm3,比重为2.4g/cm3,计算该土壤的孔隙度?

土壤容重:一定容积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间的孔隙)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的比值

土壤比重:将已知重量的土样放入液体中,排尽空气,求出由土壤代换出的液体的体积。以烘干土重(105摄氏度)除以体积,即得土壤比重。

5.什么叫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6.简述土壤污染的特征?

●土壤污染的隐蔽性

土壤污染往往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残留检测情况,甚至通过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以及摄食的人或动物的健康状况才能反映出来,从遭到污染到产生…恶果?需要相当长的过程

●土壤污染的持久性

土壤环境使污染难于扩散和稀释,在土壤中容易积累并达到很高浓度

●土壤污染的间接有害性次生污染源影响作物品质

7.什么叫土壤净化?

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

8.为什么土壤具有净化能力?

1.由于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对外界进入土壤中各种物质都能被分解转化;

2.由于土壤中存在有复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胶体体系,通过吸附解析,代换等过程,对外界进入土壤中的各种物质起着“蓄积作用”,使污染物发生形态改变;

3.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9.简述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及特点?

1. 水体污染型

污染分布特点:沿河流或灌溉干支渠成枝形片状分布

2. 大气污染型

污染分布特点: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伸长。

3.农业污染型

特点: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和氮、磷等化合物在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就会向其他环境转移,扩大影响范围。4.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特点:主要是工矿企业排出的尾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处置过程中的通过扩散、降水淋滤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使土壤受到笔筒程度的污染。

10.何谓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简述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

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在自然成土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地球化学组成和含量。

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因素分析:1.土壤类型2.气候3.地形4.植被

影响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分析:1.土壤类型2.指示物的差异3.污染历程4.环境因素5.污染物的类型与形态

11.简述土壤性质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pH的影响:土壤中pH值降低某些重金属如铅、铜、锌、铬等易转化为水溶性的重金属盐类,pH值越低其活动度越大,越易于迁移;pH增高,某些重金属则转化为难溶性化合物如CdS、HgS等,pH值越高,它们越易于趋于固定而减低其活性,在土壤中容易积累。类金属砷例外

Eh的影响: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影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从而影响重金属化学行为、迁移能力及对生物的有效性。有机-无机胶体的吸附作用:重金属被土壤胶体的吸附固定可分为两种方式:如金属元素被吸附在胶体表面的交换点上,则较易被释放;如保持在胶体矿物的晶格中,则很难释放,不利于金属元素的迁移。

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土壤中的羟基和氯离子是主要的络合离子,羟基与重金属的络合作用可大大提高重金属氢氧化物的溶解度,同样氯络重金属离子的形成也可提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

土壤类型

土地利用方式

12.主要的农药类型?

1、有机氯农药

2、有机磷农药 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4、除草剂

13.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光化学降解碳-碳键和碳-氢键断裂

化学降解水解和氧化

微生物降解

14.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物理及物理化学方法

常采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方法

热解吸法

电动修复法

提取法

固定法

生物学方法:植物修复技术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根际过滤植物固定

工程治理方法

最常用的工程治理方法有客土法、换土法和翻土法等。

15.何谓植物修复技术?何谓超富集植物?试分析植物提取方法的优缺点。

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指利用植物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质或者使污染物质无毒化,包括植物提取、植物挥发、根际过滤和植物固定。植物修复技术也被称为绿色修复技术。

超富集植物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金属含量是正常植物含量的10-100倍以上的植物,超富集植物积累的Cr、Co、Ni、Cu、Pb的含量一般在0.1%以上,积累的Mn、Zn含量一般在1%以上,积累的Cd的含量一般在0.01%以上。

第五章

1何谓固体废物和固体废物污染?何谓危险废物?

固体废弃物又称垃圾,是指人类在生产、加工、流通、消费以及生活等过程提取目的组分之后,废弃去的固态或泥浆状物质。

固体废物污染是指“因对固体废物的处置不当而使其进入环境,从而导致危害人体健康或财产安全,以及破坏自然生态

系统造成环境恶化的现象。”

危险废物是指具有各种毒性、易燃性、爆炸性、腐蚀性、化学反应性和传染性的废物,会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

2.分析固体废物的危害?

污染水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处置不当有害固体泛滥

3循环经济的基本涵义是什么?其目标与本质是什么?

基本涵义包括: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同时包含生产和消费过程减少投入,实施清洁生产等内容。

其目标是资源投入最少,排放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产品功能具有延续性;

其本质是物质功能的循环使用,包含在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中,物质功能的替代或者循环永续利用。

4.论述固体废物资源化途径?

4论述:固体废物资源化途径

固体废物的预处理

固体废物的预处理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将固体废物转变成便于运输、储存、回收利用和处置的形态。预处理技术主要有压实、破碎、分选和固化等

焚烧热能回收技术

焚烧是高温分解和深度氧化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可燃的固体废物氧化分解、借以减容、去毒并回收能量及副产品。其优点:1 获取能源减少垃圾的体积。2 通过焚烧处理,可使废物体积减少80~95%,质量也显著减小 3 最终产物成为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无害化灰渣4彻底地消灭各类病原体,消除腐化源焚烧热能回收技术缺点: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投资与运行管理费用高

热解技术

热解是在无氧或缺氧条件下的可燃物高温分解,并以气体、燃料油和固形炭的形式将热量储存起来的过程。

与燃烧时放热反应的区别

●燃烧是一种发热现象,而热分解反应则大致是吸热反应

●燃烧过程的主要产物是CO2和水,而热解主要是使高分子化合物分解为低分子。

热解产物

气体部分:H2、CH4、CO、CO2

液体部分:甲醇、丙酮、醋酸、含其它有机物的焦油、溶剂油、水溶液等

固体部分:主要为炭黑

微生物分解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处理固体废物的技术,应用最广泛的是堆肥化。

堆肥化是指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人为地促进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生化转化的微生物过程。堆肥化是可降解的有机废物人为地发酵成为腐殖质的过程。

其产物称为堆肥。

第六章

1. .什么是环境质量评价?其核心问题是什么?类型

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对环境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给予定性和定量的说明与描述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问题:即研究环境质量的好坏。

环境质量评价的类型

按时间分类有三种类型:⑴、回顾性评价:根据历史资料进行⑵、现状评价:一般近2~3年环境检测资料进行⑶、预断评价:区域今后开发活动对环境质量变化影响

按环境问题的空间范围划分有:局域的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的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的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的环境质量评价

按环境要素划分有:大气的环境质量评价水体的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的环境质量评价噪声、光、热、磁等评价

按评价规模划分:单个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性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2.污染源评价的三个特征参数及计算公式

三个特征数 等标污染指数 等标污染负荷 污染负荷比

等标污染指数 是指所排放的某种污染物超过该种污染物的评价标准的倍数,也称污染物的超标倍数

Nij :第j

Cij :第j 个污染源第i 种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0j :第i 种污染物的排放标准

等标污染负荷

Pij :第j 个污染源第i 种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

Qij :第j 个污染源第

i 种污染物的介质的排放量

第j 个污染源中,第i 种污染物的污染负荷比为:

3. 何谓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类型来区分以划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 含义:

一般是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 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更广泛理解,指人类进行某想重大活动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给环境带来影响

? 环境影响评价若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类型来划分,可分为

①单个开发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②多个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③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

④战略及宏观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1.环境规划的定义

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2环境规划的类型

(1)按照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制约关系可分为:

①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②协调型环境规划③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

(2)按照地域范围分类

全国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流域环境规划省级环境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工业区环境规划乡镇环境规划社区环境规划

(3)按照规划期限分类

长远环境规划(〉10年)中期环境规划(10—5年)短期环境规划(小于5年

(4)按环境要素分类

1按生态环境划分:森林生态规划草原生态规划海洋生态规划土地资源环境规划

2按环境污染防治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规划噪声控制规划

3环境指标分类

根据指标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以及约束的不同

⒈指令性规划指标:“三废”总量控制指标,“三废”治理指标,环境质量规划指标和技术水平规划指

标。

⒉指导性规划指标

●环境管理规划指标

——科研、管理、教育、经费等规划指标

●生态环境规划指标

——自然开发区、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及森林覆盖率

⒊相关性规划指标

?人口分布

?经济规模

?生产布局

?产业结构

?能源结构

?人口密度

4环境承载力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5环境容量

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某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包括:基本环境容量(或称差值容量)和变动环境容量(或称同化容量)

第九章

1.我国的人口总特征是什么?

1.人口基数大,总量增长迅速;

2.增长率变化明显;

3.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一定的老龄化趋势;

4.农村人口比重大;

5.人口分布不均衡;

6.人口素质有所提高。

2.导致的恶果有哪些?

3、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4、人口预测模型计算方法?

1、算术级数法

2、几何级数法

3、指数增长方式计算

第十章

1.能源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能源指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是机械能、热能、化学能、原子能、生物能、光能等的总称。

能源的分类一次能源:一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风力、铀、植物燃料、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化为的人工能源,如电力、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焦炭、煤气、沼气等称为二次能源。

2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

3煤的类型

煤的类型主要有泥炭、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其煤化程度依次增高。

4成煤作用

包括泥炭化 (或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

泥炭化 (或腐泥化)作用: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残体转变成泥炭或腐泥的过程,这一阶段以生物化学变化为主。

煤化作用:是成煤作用的第二阶段,以物理化学作用为主。

5利用太阳能的方式

?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热能

?太阳能发电

?太阳能直接转换成化学能

6生物质能及利用方式

生物质能:指由太阳能转化并以化学能形式贮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

生物质能利用方式:

常见模式:薪柴、木炭、沼气等

新趋势:能源树、从植物中提取酒精代替石油

所有论述题:

1.为什么随着水中矿化度的增大,水中Cl-含量增大?(第三章)

2.讨论:分析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第三章)

3.试述重金属在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第三章)

4.分析:为什么土壤具有净化功能?(第四章)

5.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分别有哪些?(第四章)

6.论述固体废物资源化途径?(第五章)

7.水利发电的优点和对环境的影响?(第十章)

8.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论文

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分析现在城市规划 存在的问题 贾跃华 土木21班2120702010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给予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充分突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对我国未来城市规划体系形成所起到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居环镜科学整体观城市规划人类聚居 引言“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区域及国家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人与科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人居环境的研究核心是人,倡导“以人为本,和谐人居”建设为目标。 1 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观”思想内 涵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强调从整体出发思考人居环境,追求人居环境建设的整体利益,其思想内涵可以概括为“整体观”。 1.1从概念解释看 道萨迪亚斯(C.A.Doxiadis ,以下简称道氏) 认为人类聚居是“人类生活其间的聚居”。根据这种宽泛甚至有些模糊的解释,只要是人类生活的地方,就是人类聚居,而不论其位于何处、结构和形态如何,不论其尺度、层次如何,不论其设施标准、所包含的物质内容如何。简而言之,人居环境就是人类居住的地方,这是一个整体概念。 1.2从内容构成看 “居住”是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住房本身,而是几乎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自然基础、人类生活其间的实体空间等物质层面内容,也包括人和社会因子活动产生的精神和社会层面内容,同时还牵涉到人与环境关系的价值取向。正如道2氏所指出的,人类聚居就是“我们的生活系统”。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往往会对人居环境构成内容进行划分,如吴良镛先生将其分解为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系统,但这只是一种研究的手段,人居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 1.3从层次构成看 层次观念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层次人居环境单元居民量和具体内容不同,更重要的是在复杂程度和发展变化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造成人居环境出现种种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聚居的类型和规模缺乏统一的认识,常常出现概念上的混乱”。同时,现代人居环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不同层次人居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越来越广泛,甚至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独立的人居环境单元已不复存在,人类生活在一个完整的世界人居环境体系中。 1.4从学科构成看 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群组,其外围学科涉及地理、环境、生态、哲学、艺术、民俗、历史、土木、心理、社会、经济、交通等领域,内容包含人类社会各个方面。 1.5从方法论思维看 人居环境科学不同于传统的多学科协作,也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更不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人居环境概论》读书报告 自从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开始,似乎就不断的有老师和同学在耳边提到“人居环境”这个名词,但是本科阶段懵懂的我对“人居环境”只有一个模模糊糊的认识,知道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的问题,记得曾经选过几门和人居环境有些瓜葛的课程,向系统的学习这么学科,但是听过课之后却令我更加的迷惑:究竟什么是人居环境,怎么研究人居环境,老师的课上讲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几乎什么都有,几乎什么都要考虑。在我的观念中,又似乎觉得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建筑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但是,看了《人居环境概论》这本书之后,我的思想终于清晰了。原来自己的认识并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是围绕城乡发展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因此我们称之为‘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而不是人居环境学。”“在研究方法上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研究,即先从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主动地从所涉及的主要相关学科中吸取智慧,有意识的寻找城乡人居环境的新范式(paradigm),不断地推进学科的发展。”这是吴良镛教授写在本书前面的一段话,读到了这段话,我立时觉得眼前清晰了起来,这是很长时间都没有听说过的说法了,以前受到的理科的训练,都是要讲究简化、建立基本模型、对某些东西忽略不计……一句话,要把复杂的世界别的简单,但是这里给我们提供的则是一个更加实事求是的做法:复杂的东西,就应该用复杂的方法来解决。这里,我突然想起了很早以前老师说过的一句关于读书的很简单的话:“书要由厚读薄,再由薄读厚。”其实不光是读书,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由复杂归于简单,又要由简单回到复杂。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的后半段,提到了钱学森先生所提出的开放的巨系统的观念,这更加令我觉得兴奋,第一次看到自己一直以来近乎直觉得的观念,被权威人士述诸笔端,并且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这使我对自己的(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学习和生活方式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 人居环境是解决人的问题,科学上别的问题都可以简化,但只有人的问题是无法做简化的,其实也许从哲学上来讲:人研究自身,无论是生理还是社会还是任何的其它方面,都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所以用简化的方法,或是抓住主要矛盾的方法都远远不能达到人自身所要求的程度,虽然现在人居环境科学,也不可能达到完美,但是总是比原先的简化更近了一步的,是更有勇气正视现实的态度。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1)

一、选择题 1、人类的环境可分为(A) A.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B.地理环境和地质环境 C.宇宙环境和地球环境D.聚落环境和自然环境 2、土地的沙漠化是(D)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A.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C.所有国家D.非洲国家 3、根据生态系统的环境性质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以下那种不属于此三种(D ) A.陆地生态系统B.淡水生态系统C.海洋生态系统D.湖泊生态系统 4、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是( A) A.生态系统 B.生物圈 C.食物链 D.生态平衡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通过(B)进行的。 A.消费者 B.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产者 D.分解者 6、“我国西部沙漠地区想恢复到历史上的草肥水美的环境状态不太可能”体现了环境的(A)性 A.不可逆性B.隐显性C.持续反应性D.灾害放大性 7、旱灾,地震等( B ) A.是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B.是环境问题 C.不能片面断定是否为环境问题D.有可能不是环境问题 8、BOD 表示( A ) A.生化需氧量B.化学需氧量C.总需氧量D.总有机碳 9、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控制中,最为关键的元素是( D) A.氧 B.碳 C.氮 D.磷 23、因环境恶化,我国境内几乎所有的河流都有不同程度的平均来水量减少的问题,以下那条河流的连年断流已经给我国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 ) A.长江B.黄河C.黑龙江D.珠江 24、哪种不是环境学的范围(D ) A.地磁干扰B.土壤干旱C.阳光直射D.口渴 25、以下那种情况对于沙尘暴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A ) A.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严重退化和沙漠化B.地面的污染导致了沙尘暴 D.酸雨直接形成了沙尘暴C.亚洲大陆每年春天的季风产生沙尘暴 26、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存在人口压力问题,哪个国家问题较为突出(A) A.印度B.南非C.蒙古D.俄罗斯 27、目前我国的能源状况主要以( D )为主 A.核能B.石油C.天然气D.煤炭 28、华北地区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是因为:(C) A.挖煤B.地震C.地下水超采D.黄河断流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读书有感 仔细阅读了吴先生写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受益匪浅,书中阐述的人与自然的哲学观对我启发很多,一种理念要高于一种制度和一项伟大的工程,未来改变人居环境的将是人们的观念而并非一种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式。吴良镛先生在书中极力倡导建筑师、规划师要用系统论方法来看待人居环境问题,书中理念和知识的扩展太过宏大,我的浅读只能得到一些启发。我认为水利是人居环境的重要一个环节,下面我根据所接触水利专业粗浅的谈一些读后的启发:人居环境日益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的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全球化表现的越来越明显,许多不同的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类居住环境的影响条件也随之增多,像多年前一个小山村可能自己自足不与外界来往,可现在的交通和网络把所有关联起来,当地的地理,资源,人文也都变成了一个与外界关联的综合的部分。城市与乡村的关联也日益密切,从城市影响乡村,到现在的相互作用,毫无疑问,人居环境成为了一个综合的整体的问题,人居环境不仅狭义于城市,是一个包含所有人周围环境的综合整体,如果我们要全面剖析人居环境,我们也必须抓住与之有关的其它所有因素,而不仅仅是只是居住主体本身,因为主体只是千丝万缕关系网中的一部分,我们常常称这个网的有机总和为系统。为了认清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培养系统的认识观和方法论。 吴良镛先生在是书中提到人居环境的目的是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 居住环境,将其划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支撑系统、居住系统)、五大层次(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和发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五大原则(生态观、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这三个“五大”使我们很清晰地认识到人居环境的框架结构,而不是象以往那样把人居环境仅仅看成是社会的某一方面,或者笼统地看成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而在处理问题上出现了相对片面,使得人居环境的改善难以实现。吴良镛先生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人居环境问题,并且指出人居环境不仅仅是城市规划本身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城市规划本身就可以解决好的问题,因为其涉及的范围很广,相关的因素也很多,比如前面所提到的五大原则中的经济、技术、生态、社会、人文等因素,同时指出这些因素终究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科学概论 名词解释: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它是个相对概念,以 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 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 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 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 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 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 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 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 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 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11.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性质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 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生态系统服务。 12.大气污染物扩散:排放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受大气水平运动、湍流扩散运动,以及大气 的各种不同尺度的扰动运动而被输送、混合和稀释。 13. 声压: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力产生起伏,这个起伏的部分,即超过静压的量称为声压。 声压级:指表示声音的大小的一个声压对数比,用L p表示,单位分贝(dB)。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作业

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结课论文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院系: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2015年1月

刍议郑州市发展规划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针对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与划中所存在的问题,违背可持续发展观的规划与过度理想化规划的从本学科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策略,从而为更加合理,高效,节能地对交通以及居住区进行良性循环的规划提供可能。 关键词:发展历程,郑州市,科学规划,改造建设,人居环境科学 为了更好地建设符合科学、人文、合理的现代化的聚居环境,城市规划应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在河南省郑州市生活了近二十年,能够体会到居住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构成内容相辅相成、相互联系,而在对这座城市看似繁纵错杂实则井然有序的各要素关系的梳理和科学规划中,不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或有悖规划初衷的问题。 1.从不同维度审视郑州市发展规划与变迁 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市区属平原地貌,北临黄河,西高东低,南部则是丘陵地区,沟壑重叠。郑州还是京广和陇海铁路的交汇处,有铁路运输枢纽之称。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以省政府和省直单位为主,西部则是郑州市政府和市直单位。南部由于铁路枢纽的因故,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国家仓库。 多年来,随着政府和国家对城市化进程要求的提高,使得这个城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1.1从时间角度看郑州市的发展规划 如果看把城市发展的起点移到改革开放,不难发现的是,这座城市所接收到的优惠政策和投资项目越来越多,经济要素的偏移,政策要素的倾斜都使它在整体布局规划上一直高速运作着。1988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在郑州市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1993年,创办经济开发区;2001年启动开发郑东新区;2005年中原城市发展群的提出,省委省政府又提出了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发展战略;2010年,在卢展工书记的带领下,我省所提出的中原经济区战略发展计划有幸被写入“两会”的“十二五”计划。 无论是微观上城区内部区域的开发规划,还是宏观上城市带动卫星城联动所形成的大范围区域整合升级,这座城市的发展都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的再现。可以的是在我出生以前的他带着开发区实践发展的诚惶诚恐亦步亦趋;到当我逐渐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概念有所认知时我们的城市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在郑东新区的规划设计上跨出一步;再到今天,当我离开他的时候,郑州已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