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科学概论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资料
环境科学概论资料

环境学概论

第一章

1、什么是环境?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1

答: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年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具有三个最基本的特性:整体性、区域性、变动性。

(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环境的区域性――在于各个不同层次或不同空间的地域,其结构方式、组成程序、能量物质流动规模和途径、稳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对的特殊性,从而显示出区域的特征。

(3)环境的变动性――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4)开放性——指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

(5)有限性——环境为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的容纳量野不是无限的。

(6)综合性——自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而是综合了一定的社会因素。

(7)可调节性——自然环境是高度复杂的系统,当人类作用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改变部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系统的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其结构和功能恢复原貌。

2、什么是环境问题?其按性质如何分类?P3

答: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恶化或生态系统失调,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至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按性质一般可分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大类。

(1)生态破坏类环境问题――指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2)污染类环境问题――指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而引起的“三废”污染、噪声、放射性和农药污染等环境问题。

3、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保护――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生的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具体实践活动的总称。

环境保护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差异,在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也不完全一样。不过、概括起来,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一是保护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牧草资源、野生动植物源。

(2)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积极防治人类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尘、垃圾、放射性物质,以及农药等有害物质和噪声、振动、恶臭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保障人体健慷,促进社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4、何谓环境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P7

答:环境科学可定义为“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

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和环境”这对矛盾之间的关系,其目的是要通过调整人类的社会行为,保护、发展和建设环境,从而使环境永远为人类社会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证。

环境科学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a. 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b. 确定环境质量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活动的关系;

c. 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以争取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

5、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P2

答:⑴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

⑵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⑶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⑷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第二章

1、什么是大气污染?P16

答: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对人类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什么是污染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及特征。P17-18

答: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污染物质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通常所说的大气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大气污染源大气(人为大气污染源)可分为:(1)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煤的主要成分是碳,并含有氢、氧、硫及金属化合物。燃烧时除产生大量烟尘外,还会形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及烟尘等有害物质。

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焦化厂、石油化工厂、有大型锅炉的工厂、工矿企业,跟进工业企业的性质、规模的不同,污染程度也不同;家庭日常生活用的炉灶,由于居住区分布广泛、密度大,排放高度又很低,再加上无任处理,所排出的各种污染物的量往往不比大锅炉低。(2)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

(3)交通运输过程中的排放:现代交通运输工业如汽车、飞机、船舶等排放的尾气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交通工具数量庞大,来往频繁,故排放污染物的量也非常客观。(4)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及化肥的使用,对提高农业产量起着重大的作用,但也给环境带来了不利影响,致使施用农药和化肥的农业活动成为大气的重要污染源。

3、什么是一次污染物?最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有哪些?P19

答: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

最主要的一次污染物有SO2、NO、CO 、颗粒物等(H2S、NH3、CO2、C1-C5Hn化合

物、HF、HCl、重金属元素、多环芳烃)。

4、什么是二次污染物?其有什么特征?P19

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5、降尘和飘尘的特点是什么?

答:降尘――是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30um 的粒子,由于其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很快沉降下来。

飘尘——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的悬浮物质。粒径主要是小于10um的微粒。能被人直接吸入呼吸道内造成危害;又由于它能在大气中长期飘浮,易将污染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导致污染范围扩大,同时在大气中还可为化学反应提供反应床。

6、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类型?P25 (常发生地区、主要污染物、发生条件)

答:(1)按其存在的物理状态可概况为:气体状态污染物和固体颗粒状态污染物(2)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排放的污染物质;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3)按污染物的物质划分:还原型(煤炭型)、氧化型(汽车尾气型)P26对比表

还原型(煤炭型):常发生在以使用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地区。主要污染物是SO2、CO 和颗粒物。在低温、高湿度的阴天,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下,一次性污染物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性烟雾。如伦敦烟雾。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这种类型大多发生在以使用石油为燃料的地区。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是汽车排气、燃油锅炉以及化工生产。主要的一次性污染物是CO、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这些大气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能引起光化学反应,并生成二次性污染物(臭氧、醛类等物质)。由于它们具有强氧化性质,对人眼睛等粘膜能引起强烈刺激。如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

(4)按燃料性质和污染物组成成分:煤炭型、石油型、混合型、特殊型

煤炭型:代表性污染物是由煤炭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粉尘、二氧化硫等所构成的二次污染物,以及由这些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硫酸盐类气溶胶等二次污染物。主要污染源为工业企业烟气排放。其次,家庭炉灶的排放物也起重要作用。

石油型:主要污染物来自汽车排气、石油冶炼及石油化工厂的排放。主要污染物是氮氧化物、烯烃等碳氢化合物,它们在大气中形成臭氧,各种自由基及其反应生成的一系列中间产物与最终产物。

混合型:包括以煤为燃料的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以石油为燃料的污染物排出的污染物;从工厂企业排出的各种化学物质等。

特殊型:指有关工业企业生产排放的特殊气体所造成的局部小范围的污染,如生存磷肥的工厂造成周围大气的氟污染等。

7、什么是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P26

答: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受其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大气环境(温、湿度)的影响在不同污染物之间以污染物和空气组分之间进行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污染物,这一现象称为大气污染物的化学转化。它包括光化学过程和热化学过程,其中有发生在气相的均向

反应和发生在液相的均相反应,也有发生在气固、液固和气液界面上的非均向反应。

8、当前受到关注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有哪些?P26

答:气体硫化物(主要是SO2)污染,氮的氧化物污染,光化学烟雾、酸雨及臭氧层的变化问题。

9、阐述SO2在大气中的转化物质及途径。P28

答:SO2是燃料排放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之一,在大气中比较稳定。它从排放源排出后会在烟雨和污染大气中氧化成硫酸或硫酸盐气溶胶。SO2在大气中的氧化作用主要通过光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两种途径。

SO2的光化学氧化又分直接光氧化和间接光氧化。在低层大气中,SO2主要是进行直接光氧化,形成激发态SO2分子,不直接解离;SO2的间接光氧化是指气态SO2在光化学反应活跃的大气中能与强氧化型自由基(如OH基,HO2基,RO基,RO2基等)反应而被氧化,称SO2的自由基氧化,主要形成SO3和H2SO4。

SO2的催化氧化是指在清洁大气中,以均相氧化反应SO2非常缓慢地氧化为SO3,但在非均相反应的一种方式是SO2被气溶胶中的水滴吸着,在催化剂作用下很快再氧化成硫酸离子。催化剂包括某些金属盐如锰和铁的硫酸盐和氯化物,它们常作为悬浮物质存在于空中。SO2的催化氧化再碱性或中型溶液中被加速,而在酸性溶液中则被抑制。

10、什么是光化学烟雾?其形成过程是什么?P32-36

答:大气中的NO X(氮氧化物)和HC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形成的产物以及反应物的混合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二氧化氮光解成氧原子(O)的反应引发,导致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产生“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的存在,促使一氧化氮向二氧化氮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的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产生“烟雾”的关键),二氧化氮又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一氧化氮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醛类、臭氧、PAN等二次污染物是这一反应的最终产物。

光化学反应形成的关键反应是:

①NO2光解导致O3生成;

②HC化合物的氧化生成了自由基,尤其是HO2、RO2等;

③HO2、RO引起NO向NO2转化进一步生成O3的NO2源,同时形成二次污染物PAN、HNO3等。

11、大气中的温度层结有哪些类型?P37

答:气温沿垂直高度的分布曲线称为温度层结曲线,简称温度层结。

温度层结曲线基本类型有4种:

①气温随高度递减,r >0,称正常分布层结或递减层结;

②气温直减率等于或近似等于干绝热直减率,即r= rd,称为中性层结;

③r=0,气温不随高度变化,称等温层结;

④r <0,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称逆温层结。

一般将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气层称为逆温层。它的存在阻碍了气流的垂直运动,所以也叫阻挡层。由于上升的污染气流不能穿透逆温层而积聚在它的下面,则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

染现象。

12、如何判断大气稳定度? P37

答:大气稳定度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

判别大气是否稳定,可用气块法来说明。

假如一空气块由于某种原因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后可能发生的三种情况:当外力除后,(1)气块就减速并有返回原来高度的趋势(r-rd <0 , a <0 )称这种大气是稳定的。(2)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r-rd >0 ,a>0 ),称这种大气是不稳定的。(3)气块被外力推到那里就停在那里或作等速运动(r-rd =0 ,a =0 ),称这种大气是中性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烟囱烟型来判断大气稳定度.当烟囱的烟呈波浪型或漫烟型,我们可以判断此时大气不稳定;烟是锥型时,大气处于中性稳定状态;烟时平展型或爬升型,大气大致呈稳定状态。

爬升:排出口上方不稳定,下方稳定。

漫烟型:排出口上访稳定,下方不稳定。

13、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有何影响?

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与大气稳定度有密切关系。大气稳定度是空气团在垂直方向的稳定程度。气象学家把近地层大气划分为稳定、中性和不稳定三种状态。

当气层中的气团受到对流冲击力的作用,产生了向上或向下的运动,若空气团受力移动后移动速度渐减又有返回原来位置的趋势,此时的气层是稳定的;若空气团受力移动后速度渐加又有远离原来位置的趋势,则气层是不稳定的;若空气团受力后以保持一定的速度移动,则气层处于中性稳定状态。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湍流受到限制,大气不易产生对流,因而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很弱,易引起污染。当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空气对流受阻小,湍流可以充分发展,对大气中的污染物扩散稀释能力就很强。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的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其他一切气象因素都是通过湍流的作用影响扩散稀释的。

14、说明不同温度层结下的烟型及特点。并用图示之。(P40)

(性状,大气状况,发生情况,与风、湍流关系,地面污染状况)

答:通常有五种典型的烟流形状:

(1)翻卷型(波浪型):烟流呈波浪型;气温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扩散条件较好,污染物落地最大浓度点距烟囱较近。

(2)锥型:烟流呈圆锥型;气温层结属于中性;气温随高度变化不大,故烟气扩散向前推动良好,比翻卷型差。

(3)平展型:像一条带子飘向远方,从上面看烟流呈扇型展开;发生在逆温层中,层结稳定;垂直方向扩散很小,烟囱高,近地面不会造成污染,远方会造成污染;烟囱若很低,会造成近地面上严重污染。

(4)上升型(屋脊型):烟流的下部是稳定的大气,上部是不稳定的大气;持续时间较短,对进出地面污染较小。

(5)熏蒸型(漫烟型)常出现在日出后,由于地面增温,低层空气被加热,使逆温从地面向上逐渐消失,即不稳定大气从地面向上逐渐发展,当发展到烟流的下边缘或更高一点时,烟流便发生了向下的强烈扩散,而上边缘仍处于逆温层中,熏蒸型烟流就这样发生了。烟流持续时间很短。

1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有哪些?P44

答:(1)地形和地物的影响气流沿地面流过时,与各种地形地物发生摩擦作用,使风向风速发生变化,影响大气污染的扩散。如山脉,尤其是封闭的山谷盆地,往往静风,小风频率占很大比重,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再如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能造成气流在小范围内产生涡流,阻碍气流运动,不利于气体扩散。

(2)山谷风的影响发生在山区以24小时为周期的局地环流。山谷风由山坡和谷地受热不均而产生。在山风与谷风的转换期,风方向是不稳定的,山谷和谷风均有机会出现。这时若有大量污染物排入山谷中,由于风向的摆动,污染物不易扩散,在山谷种停留时间很长,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3)海陆风的影响由于陆地和海洋的热力差异而引起。发生在海陆交界地界,以小时为周期的一种大气局地环流。可造成污染物在海陆之间反复运移,影响成分扩散。若在海边地区建工厂,就必须要考虑海陆风的影响。因为有可能出现在夜间随陆风吹到海面上的污染物,在白天又随海风吹回来,或者进入海陆风局地环流中,使污染物不能充分的扩散稀释。

(4)城市热岛环流由城市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城市热岛可形成年均气温比周边地区高0.4~1.5 ℃,有时高达6~8 ℃。因此引起由农村吹向城市的局地风,使城区大气中的污染物难以扩散。

16、城市热岛环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P45

答:城市热岛环流是由城乡温度差引起的局地风。产生城乡温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1)城市人口密集、工业集中,使得能耗水平高;(2)城市得覆盖物(如建筑、水泥路面等)热容量大,白条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放热缓慢,使低层空气变暖;(3)城市上空笼罩着一层烟雾和CO2,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弱。因此,使城市市区净热量收入比周围乡村多,故平均气温比周围乡村高,于是形成了所谓的城市热岛。

17、常见的除尘装置有哪些?P56

答:常用的除尘装置可分为(1)机械式除尘装置(2)袋式除尘装置(3)湿式除尘装置(4)电除式装置

其中机械式除尘装置又可分为沉降式除尘、旋风除尘器和惯性除尘器.

干式机械式除尘装置又可分为是不用水或其他液体作润滑剂,仅利用重力惯性力及离心力等沉降作用去除气体中粉尘粒子的装置.

过滤式除尘装置又称空气过滤器,这是使含尘气流通过过滤材料将粉尘分离捕集的装置.(空气过滤器颗粒层除尘器和袋式除尘器)

湿式除尘装置是使含尘气体与液体(一般为水)密切接触,利用水滴和尘粒的惯性碰撞及其他作用捕集尘粒或使粒径增大的装置.

电除式除尘装置是含尘气体再通过高压电场进行电离的过程中,使尘粒荷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使尘粒沉积在集尘极上,将尘粒从含尘气体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除尘装置.

18、旋风除尘器的除尘原理是什么?P56

答:这是利用旋转气流产生的离心力使尘粒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装置。这种分离方式使5m以下的尘粒去除率达到50%。

19、简述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P60

答:1.全面规则,合理布局(环境规划)2.选择有利排放方式(合理排放)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4.改变燃料构成

5.限制汽车拥有量

6.绿化造林

7.扩大水域和湿地面积8.发展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第三章

1、什么是水体污染?P69

答: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别称为水体污染。

2、人类活动造成的水体污染源有哪些?P69

答:(1)工业废水: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包括工艺过程用水、机械设备冷却水、烟气洗涤水、设备和场地清洗水及生产废液等。工业废水按成分分可分为两大类:①含无机物的废水,包括冶金、建材、化工无机酸碱生产的废水等;②含有机物的废水,包括食品工业、石油化工、炼油、焦化、煤气、农药、塑料、染料等工厂排水。

(2)生活污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污水的混合液,其来源除家庭污水外,还有各种集体单位和公用事业等排出的污水。

(3)农业退水: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并且是非重复用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称为农业退水。

3、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类型?(P72)

答:影响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按释放的污染种类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几方面:(1)物理方面,指的是颜色、浊度、温度、悬浮固体和放射性等;

(2)化学方面,排入水体的化学物质,大致可分为

无机无毒物质: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这些盐类能使淡水资源的矿化度增高,影响各种用水水质。氮磷含量过高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恶化。

无机有毒物质:①重金属汞Hg、镉Cd、铅Pb、砷Se、铬、Cr、As、Zn、Cu、Mn、Ni、Co、Sn、Se、V、Sb ②氟化物③氰化物

有机耗氧物质(耗氧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木质素等。

有机有毒物质:酚类化合物、多环芳烃(PAH);有机农药、洗涤剂、多氯联苯(PCB)、氰化物(CN-)属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

(3)生物方面,排放的污水中常包含有细菌、病毒、原生动物、寄生蠕虫等。

4、什么是耗氧有机物?P73

答:水体中的耗氧有机物主要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易分解的有机物,它们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氧量,在缺氧条件下就发生腐败分解、恶化水质。

5、什么是BOD、COD、TOC、TOD?P73

答:化学耗氧量(COD):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克数(mg/l)表示。其值用于反映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程度。

生化需氧量(BOD):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

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总有机碳量(TOC):即水中溶解性和悬浮性有机物质中存在的全部碳量,是评价水体需氧有机物的一个综合指标。

总需氧量(TOD):水中有机物除含有机碳外,尚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而氢、氮、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氧化所需要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6、请扼要写出碳水化合物的降解过程?P85

答::碳水化合物是由C、H、O组成的不含氮的有机物,根据分子构造的特点通常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单糖包括戊糖(以木糖和阿拉伯糖为代表)和己糖(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代表);二糖以蔗糖、乳糖和麦芽糖为代表;多糖是己的产物和其他单糖凝聚而成,以淀粉、纤维素为代表。

其降解过程如下:

(1)细胞或其他微生物首先在细胞膜外通过水解使碳水化合物从多糖转化为二糖后,才能透入细胞膜内。通式为:

(2)在细胞外部或内部,二糖可以再水解而成单糖,如:

(3)在细胞内部,单糖可作为能源而被利用。进一步的变化是无论在有氧还是无氧条件下,单糖都先转化为丙酮酸:

①有氧条件下,丙酮酸在乙酰辅酶A的作用下即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被完全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②无氧条件下,丙酮酸的氧化不能充分进行到底,而是把丙酮酸本身作为受氢体,反应的最终产物是各种酸、醇、酮等,这样的过程称为发酵。碳水化合物发酵分解会产生大量有机酸,时常超过水体的缓冲能力,使PH值下降,甚至会抑制细菌的生命活动,称为酸性发酵。

7、有机物生物降解的共同规律是什么?P88

答: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后期的产物都是生产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期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等;在缺氧的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的过程,其最终产物除CO2和.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

8、什么是氧垂曲线?菲尔普斯等确定的氧垂曲线公式是什么?(P83)

答:溶解氧沿程变化曲线称为氧垂曲线。(溶解氧浓度最低的点——临界点。在临界点河水的氧亏值最大,且变化速度为0.)

S-P氧垂公式:O=O S-D = O S -D=

式中:O——河水中溶解氧值

Os——饱和溶解氧值

9、根据有机物污染河流后出现的溶解氧等变化过程,可以把河流水体划分为哪几个时间和长度曲线?(P83)

答:由起始点到达临界点的流行时间氧垂曲线,复氧曲线,耗氧曲线。

可以把河流水体分为三个时间和长度曲线:

(1)在没污染前,河水中的氧一般是饱和的。污染后,先是河水的耗氧速率大于复氧速率,溶解氧不断下降。

(2)随着有机物的减少,耗氧速率逐渐下降;而随着氧饱和不足量的增大,复氧速率逐渐上升。

(3)当两个速率相等时,溶解氧达到最低值。随后,复氧速率大于耗氧速率,溶解氧不断回升,最后又出现饱和状态,污染河段完成自净过程。

曲线分为:氧垂曲线,复氧曲线,耗氧曲线

10、水体中植物营养物质有哪些?P89

答:营养物质的组成:由氮、磷元素组成营养物质进入水体。这些营养物质主要指有机氮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尿素)、无机氮的化合物(NH3-N、NO2-N、NO3-N),有机磷化合物和无机磷化合物。

11、什么是水体营养化? P90

答:水体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它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12、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是什么?(P92)

答: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破坏了水体生态系统的原有的平衡。富营养化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大量生长的结果,会引起水质污染、藻类、植物及水生物、鱼类衰亡甚至绝迹。这些现象可能周期性地交替出现,破坏水域的生态平衡,并且加速湖泊等水域的衰亡过程。

13、重金属在水体中的污染特征?P97

(1)重金属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重金属普遍存在于岩石土壤大气水体和生物体内,并不断地进行自然环境中的迁移循环,其含量虽然均低于0.1%,但污染危害在局部地区却相当明显。

(2)重金属过渡性元素:从化学性质上看,重金属大多属于周期表中的过渡性元素,它们的许多基本化学特性都是由这类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决定的,使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行为具有价态变化较多,配位络合能力强,表现出对生物的毒性效应明显。

(3)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可分为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三种基本类型。机械迁移是指重金属离子以溶解态或颗粒态的形式被水流机械搬运。物理化学迁移指重金属以简单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在水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谐在危害程度。生物迁移指重金属通过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

(4)重金属的毒性效应:重金属能被生物吸收,并与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和酶等的相互作用而致突变。

14、造成日本水俣事件,骨痛病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

答:1)水俣事件的主要污染物是甲基汞;其致害原因是甲基汞(无机汞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中毒,人通过食用受甲基汞毒害的鱼类,贝类而患病;其形成是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氯化汞和硫酸汞催化剂,使含汞废物排入海湾形成甲基汞对鱼类、贝类的污染。

2)富山事件(骨痛病)的主要污染物是镉;其致害原因是人们吃了含镉污染的大米,饮用含镉污染的水;其形成原因是炼锌厂排放含镉废水进入河流污染农田和饮水。

15、什么是水体的自净作用?

答:污染物进入水体之后,随着水的迁移运动,污染物的分散运动以及污染物质的衰减转化运动,使污染物在水体得到稀释和扩散,从而降低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的作用,称为“自净作用”。

16、依污染物与水体混合状态,可划分为几个阶段?

答:当污染物排入河流后,从污水排放口到污染物在河流横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通常要经过竖向混合与横向混合两个阶段。

1)竖向混合:由于河流的深度通常要比其宽度小很多,污染物排入河流后,在比较短的距离内就达到竖向的均匀分布,亦即完成竖向混合的过程。在竖向混合阶段,河流中发生的物理作用十分复杂,它涉及污水与河水之间的质量交换,热量交换与动量交换等问题。在竖向混合阶段也发生横向的混合作用。

2)横向混合:从污染物达到竖向均匀分布到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的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在直线均匀河道中,横向混合的主要动力是横向弥散作用。在河曲中,由于水流形成的横向环流,大大加速了横向混合的进程,完成横向混合所需的距离要比竖向混合大得多。

在横向混合完成后,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达到了均匀分布。如果没有新的污染物输入,保守性污染物将一直保持恒定的断面浓度;非保守性物质则由于生物化学等作用产生浓度变化,但在整个断面上的分布始终是均匀的。

17、什么是河流的稀释作用?

答:废水进入河流时,河水和废水相混合,经过一段流程两者混为一体。混合体中虽然掺杂废水带来的各种污染物,但其浓度一般大大低于原废水。这种作用称为稀释,河水流量和废水流量之比称稀释比。稀释比很大时,污染河水的水质和原河水相近,好像没有受到污染。稀释是河流自净也是其他水体自净的一个主要作用。河流稀释废水的流程或河水与废水完全混合的时间,决定于排水系统出水口的做法、稀释比的大小和河流的水文条件。当出水口伸入河流航道且为多口构造、稀释比较小、河流流速高而河床窄时,混合流程或混合时间就较短。

18、水污染的防治对策是什么?P105

(1)减少污水及污染物排放量(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3)加强水环境规划(4)加强水环境监测(5)强化法律意识,依法管理水环境

19、污水处理的目的是什么?P106

答:对废水中的污染物以某种方法分离出来,或者将其分解转化为无公害稳定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一般要达到防止毒害和病菌的传染;避免有异臭和恶感的可见物,以满足不同用途的要求。

20、污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哪些?P106

1)物理法:利用物理作用处理、分离和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例如沉淀法(重力分离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滤网沙层活性碳)可除去水中的悬浮物;蒸发法用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性和可溶性物质,另外还有离心分离法、汽浮(浮选)法、

高梯度磁分离法等。

2)化学法:利用化学反应或物理化学作用处理回收可溶性废物或胶状物质。例如中和法用于中和酸性或碱性废水;萃取法利用可溶性废物在两相作用中溶解度不同的“分配”,回收酚类和重金属等;氧化还原法用来除去废水中还原性或氧化性污染物,杀灭天然水体中的病原菌。此外还有混凝法和化学沉淀法等。

3)物理化学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萃取法、膜析法、蒸发法。

4)生物法:利用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例如,生物过滤法和活性污泥法来处理生活污水或有机生产废水,使有机物转化降解成无机盐而得到净化。此外,还有生物膜法、生物塘法。

5)污泥土地处理法:用于有机质处理。污水灌溉,慢速下渗,快速下渗

21、城市污水一、二级处理的目的是什么?(P107)(任务,方法)

答::根据对污水的不同净化要求,废水处理的各种步骤可划分为一、二、三级处理:1)一级处理可由筛滤、重力沉淀和浮选等方法串联而成,除去废水中大部分粒径在100μm以上的大颗粒物质(物理法)。筛选法可以除去较大物质;重力沉淀可以除去无机粗粒和比重略大于1的凝聚性的有机颗粒;浮选法可去除比重小于1的颗粒物(油类等)。废水经过一级处理后,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

2)二级处理长用生物法和絮凝法。生物法主要是除去一级处理后废水中的有机物;絮凝法主要是去除一级处理后废水中无机的悬浮物和胶体颗粒物或低浓度的有机物。经过二级处理后的水,一般可以达到农灌标准和废水排放标准。但是水中还存留一定的悬浮物、生物不能分解的溶解性有机物、溶解性无机物和氮、磷等富营养物,并含有病毒和细菌。在一定条件下,仍然可能造成天然水体的污染。

3)污水的三级处理目的是为了控制富营养化或达到使废水能够重新回用。所采用的技术通常分为上述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处理法三大类。如曝气、吸附、换学凝聚和沉淀、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氯消毒等。

第四章

1、什么是土壤污染?P120

答: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2、什么是土壤的净化作用?P121

答:土壤净化是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是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土壤对污染物的净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胶体作用、植物吸收和淋滤作用。

3、土壤污染的途径是什么?P123

答:就是当污染物进入土壤后,通过土体对污染物质的物理吸附、过滤阻留、胶体的物理化学吸附、化学沉淀、生物吸收等过程,使污染物不断在土壤中累积,当其含量达到一定数量(有害程度)时,便引起土壤发生污染。

4、土壤的污染源有哪些?P121

答:1)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废渣

一般直接由工业“三废”引起的土壤污染仅限于工业区周围数千米、数十千米范围内。工业“三废”引起的大面积土壤污染往往是间接的,或由于以废渣形式作为肥料施入农田,或污水灌溉等多种形式,经长期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而造成污染。

2)农业污染源:农药、化肥、地膜

其污染物有化学农药,除草剂等;当喷洒农药时,有一半直接落于土壤表面,一部分则通过作物落叶、降雨最后再归于土壤,经常使用农药是土壤中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牲畜排出的废物,有时除能传播疾病引起公共卫生问题外,还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污染问题。

3)生物污染源:动物排泄物、动植物遗体等

人粪尿是农业生产重要的肥料来源。生活污水和被污染的河水等均含有致病的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等,用这种未经处理的肥源施于土壤,会使土壤发生严重的污染。

4)生活污染源:其污染物有塑料、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

5)大气沉降物TSP、SO2、NOx等

6) 此外,在自然条件下,也会造成土壤的污染,如强烈的火山喷发,含有重金属或放射性元素的矿床附近地区的土壤,由于这些矿床的风化分解作用,也可使附近土壤遭受污染。

5、土壤主要污染物的种类。P122

答:⑴有机物及农药:通常造成土壤污染的有机物主要是酚、油类、多氯联苯、苯并芘等。农药主要是有机氯类(六六六、DDT、艾氏剂、狄氏剂等);有机磷类(马拉硫磷、对硫磷、敌敌畏);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除草剂);苯氧羧酸类(2,4-D、2,4,5-T等除草剂)。

⑵重金属污染物:主要有汞、镉、铅、铬、铜、锌、镍、砷等。污染途径主要有污水灌溉、污泥肥料、废渣堆放、大气降尘等。

⑶放射性物质:核爆炸降落物、核电站废弃物,通过降雨淋滤进入土壤。

⑷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含氮和含磷的化学肥料,改变了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严重者影响作物生长,导致农业产品退化。

⑸致病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来源于人畜的粪便及用语灌溉的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及医院污水)。

⑹建筑废弃物和农业垃圾:石灰、水泥、涂料和油漆,塑料、砖、石料等。作为填土或堆放进入农田污染土壤。

6、什么是环境背景值?P125

答:是指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动植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赋存形态。

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土壤环境背景值的确定方法:在非污染区的代表性土壤中取样分析,经各种对比和计算,确定出典型土壤类型中重金属元素含量。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是什么?P128

答: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包括受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水田、旱田、果园等)、土壤的物理化学性状(土壤的酸碱度、氧化还原条件、吸附作用、络合作用等)的影响,都能引起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存在形态的差异,从而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和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

(1)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是一个由众多无机的和有机的单项氧化-还原体系组成的复杂体系。在无机体系

中,O2-H2O体系、硫体系等在土壤氧化-还原反应作用明显,对重金属元素

价态变化起重要作用。

(2)土壤酸碱度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的PH值重金属的溶解度有密切关系。在碱性条件下重金属的离子浓度也较低,随着PH值降低,重金属的

离子浓度升高。

(3)土壤胶体的吸附作用对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和有机胶体,对进入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具有明显的固定作用。

(4)另外,还有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对重金属的迁移产生影响。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决定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包括溶解和富集状态、植物吸收和利用状态。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迁移转化的因素:①土壤类型②土地利用方式③土壤的氧化-还原条件④土壤的酸碱度⑤土壤胶体吸附作用⑥土壤中重金属的络合-螯合作用

8、化学农药对土壤有什么危害?P134

答:①有机氯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的益虫益鸟也有伤害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②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农药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③农药在土壤中残留,使土壤环境遭受污染;

④农药可通过农业退水扩散,对水体造成污染;

⑤农药可在农产品中残留,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9、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过程。P140-141

答: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包括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和微生物降解。

⑴光化学降解:指土壤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和紫外线光谱等能流而引起农药的分解作用。

⑵化学降解:化学降解包括水解和氧化。

⑶微生物降解: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生物化学作用参与分解土壤中的有机农药。由于微生物的菌种不同,破坏化学物质的机理和速度也不同,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农药的生物化学作用主要有:脱氯作用、氧化还原作用、脱烷基作用、水解作用、环裂解作用等。

10、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有哪些?P142-143

答:a、施加抑制剂b、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c、改变耕作制度d、客土深翻

e、制定农药的容许残留量

f、禁止和严格限制难降解农药的施用。

g、根据土壤营养状况,合理选用不同类型的化学肥料。

h、研制可降解地膜,回收费旧地膜。

第五章

1、什么是固体废弃物?P144

答:固体废物通常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农业废物)。

废物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此处无用别处用。

废物具有两重性:再生利用有益,废而不用便为害。

2、说明固体废物的污染途径的危害。P145-146

答:(1).污染途径

固体废物中的有害、有毒成分通过大气、水、土壤、生物、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影响生态平衡,影响人类正常生产和生活,影响人体健康。

( 2 ).危害

①污染水体:直接倾倒入水体,降水淋滤进入水体,山洪冲入水体。

②造成大气污染:粉尘飞扬,散发有害气体。

③污染土壤:堆放淋滤、垃圾肥、污泥肥。

④传染疾病:病菌传播。

⑤占用土地:垃圾包围城市,堆放场地紧张,消耗人力、物力、财力。

⑥影响市容市貌,影响自然风景。

⑦伤害观感,影响人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

⑧潜在危害:垃圾爆炸,有害有毒物泄漏,垃圾猪,垃圾羊、鸡,通过食物链毒害人类。(固体废物利用的原则: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3、城市垃圾处理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综合处理原则②废物利用原则③固体废物处理标准化原则

④分类处理原则⑤及时就地处理原则

4、城市垃圾的填埋法及优缺点。

答:填埋法是最古老的一种垃圾处理方法。该法就是选择天然坑(沟)或人工开挖坑(矿井等),将垃圾置于其中,压实,上部用土填埋,关键问题是垃圾滤液的防渗、防爆问题。

优点:1)投资少;2)简单易行;3)可恢复开挖坑地貌。

缺点:1) 无回收资源;2)处置不当会发生滤液下渗污染地下水,污染周围土壤;3) 有潜在性危害。

5、如何进行城市垃圾的回收?

答:1).材料回收

a简单回收:保护废物原状和原有性质,重新利用。如旧家具、旧衣物、废金属、废木料、废纸、玻璃瓶等。

b转化回收:用化学的、生物的方法,使废品转化、再生或提取物质。如,易拉罐、牙膏皮、铝制品。

2 )能源回收

a用垃圾作辅助燃料;b利用焚烧炉热能发电。

补充:噪声与其他物理性污染

1、什么是噪声?噪声污染有什么特点?(声音的合成)

答:凡是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噪声具有针对一定的时间、区域、人群而言的相对性。

声音使人感到比较吵时,就认为是噪声污染。噪声污染的特点:

(1)是影响面广,是感觉公害。它取决于受害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

(2)是局限性和分散性的公害,同时具有暂时性。它不同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壤污染,在环境中不会产生累积,当声源停止发声时,噪声污染立刻消失。

噪声来源: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生活

2、噪声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答:①控制噪声源②采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③采用消声装置(如消声器)

④采用隔音装置⑤隔震与阻尼⑥绿化造林⑦声学环境综合整治

3、放射性危害人体的途径是什么?

答:一般放射性核素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摄入和皮肤或粘膜侵入等三种途径进入人体并蓄积,超过一定量时,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人体受到辐射后,会引起机体细胞分子、原子电离(称电离辐射)。使组织的某些大分子结构被破坏。全身大剂量的外照辐射会严重伤害人体的各组织、器官和系统,轻者出现发病症状,重者造成死亡。

4、电磁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答:电磁污染主要来源于两大类辐射,一类是天然电磁辐射,如雷电、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次暴等;另一类人工电磁辐射,主要是微波设备产生的辐射,特别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通讯设备。

人工电磁辐射源主要有:移动电话、对讲机、电磁灶、微波炉、电冰箱、彩电、电褥子、吸尘器、电脑、空调等。

5、光污染的危害是什么?

答:⑴光污染的直接危害是导致人的视力下降。据研究,长期在白色光污染环境下工作和生活的人,眼角膜和虹膜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视力急剧下降白内障发病率高达40%以上。

⑵“人工白昼污染”会使人正常的生物节律受到破坏,产生失眠、神经衰弱等各种不适症,导致人的精力不振。

⑶造成交通事故。光污染可使汽车司机眼花缭乱、分不清东西南北,从而导致交通事故增加。

⑷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反射光进入居民房间,导致居住环境恶化,给居民的生活休息带来烦恼。

6、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

答: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气候中典型的特征之一。它是城市气温比郊区气温高的现象。产生城市热岛效应的因素:

⑴城市建筑物和铺砌水泥路面,导热性好,受热传热快,白天吸收热量,夜晚向空气传播热量,使气温升高。

⑵人口高密集、工业集中,有大量的人为热量释放。

城市热岛是以市中心为热岛中心,有一股较强的暖气流在此上升,而郊外上空为相对冷的空气下沉,这样便形成了城郊环流,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在这种局地环流的作用下,聚集在城市上空,如果没有很强的冷空气,城市空气污染将加重,人类生存的环境被破坏,导致人类发生各种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第六章

1、什么是环境质量评价?P160

答: 环境质量评价是认识和研究环境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对环境质量优劣的定量描述。一般是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

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若从更广泛的领域理解,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等。

2、环境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什么?P160

答:1)制订城市环境规划,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制订区域区域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搞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2)为比较各地区所受污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3、环境质量评价有哪几种类型?P160

答:(1)按时间来划分: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2)按研究问题的空间范围划分:局地环境质量评价;区域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质量评价;全球环境质量评价。

(3) 按环境要素划分: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体环境质量评价、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噪声环境质量评价等。

(4) 按评价规模划分:单个基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区域性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4、北京西郊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公式是什么?P171

答:在该评价中,要选取飘尘和二氧化硫作为评价参数。

Pi=Ci / Si

P大气= ∑Ci / Si

式中:Pi—i污染物的分指数;

P大气—大气质量总指数;

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

5、我国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参数有哪些?P171

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6、尼梅罗水质指数的评价公式。P175

答:选择参数有温度、颜色、透明度、pH值、大肠杆菌数、总溶解固体、总氮、碱度、硬度、氯、铁、锰、硫酸盐、溶解氧等。计算公式为:

Pij=√1/2 ·[最大(ci/Lij)2 + 平均(ci/Lij )2]

式中:Pij—水质指数;

ci—i污染物的实测浓度;

Lij—i污染物j用途时的水质标准.

7、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P183

答: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后可能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是指人力进行某项重大活动(包括开发建设、规划、政策、立法)之前,采用评价方法预测该项活动可能带给环境的影响。它不仅要研究建设项目在开发、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研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既要研究污染物对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途径,也要研究污染因子在环境中运输、迁移、转化规律以及对人体、生物的危害程度。)

8、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有哪些?P184

答:(1)环境影响评价是经济建设实现合理布局的重要手段;

(2)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是对传统工业布局做法的重大改革;

(3)环境影响评价为制定防治污染对策和进行科学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

(4)通过环境影响评价还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第七章

1、什么是环境规划?P195

答:环境规划是人们为使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作出的合理安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2、环境规划按照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制约关系可分为哪几种?P196

答:①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服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解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作出的规划);

②协调型环境规划(反映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为双重目标);

③环境制约型的环境规划(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服从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发展的目标建立在环境保护目标基础之上,经济发展受环境保护的制约)。

3、区域环境规划的任务是什么?P

答:(1)提出规划期内所需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

(2)确定环境规划目标

(3)提出解决区域环境重大环境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规划方案。

(4 ) 提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优化方案。

(5 ) 提出区域生态环境开发利用以及自然生态保护的规划方案。

(6 ) 提出合理调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规模、结构以及区域的整体布局方案。

4、是什么环境承载力?

答: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5、什么是污染物的环境容量?

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单元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数量,它是一种重要环境资源。

6、清洁生产的概念、内容。

答:概念:清洁生产是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总结,它着眼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同时要求污染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它不仅考虑工业产品的生产工艺,而且对区域产品结构、原料和能源替代、生产运营和现场管理、技术操作、产品消费,直至产品报废后的资源循环多环节统筹考虑,去目的就在于使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内容:(1)清洁的生产过程:包括尽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生产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减少生产过程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及强振动等;采用少废、无废的工艺和高效的设备;实行物料的再循环(厂内、厂外)。

(2)清洁的产品:节约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及使用后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易于回收、复用和再生;进行合理包装;产品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及使用寿命;易于处置并易降解。

清洁生产的目标要求?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能源的利用及节能、降耗、节水,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及消费过程,减少工业生产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第八章

1、什么是温室效应?

答:地球避免的CO2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辐射。随着大气中CO2的浓度的增加,促进入射能量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变化,引起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发生所谓的“温室效应”。

2、影响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化学物质有哪些?

答:CH4、N2O和卤代烃类(CFC-11、CFC-12、CH3Cl等)

3、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途径。

答: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1)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就地保护就是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将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生境保护起来,以保护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

(2)迁地保护:仅对单一目标物种可能得到保存,它主要适于对受到高度威胁的动植物种的紧迫拯救。包括利用动、植物园的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地与繁育中心。

4、危险废物的概念。

答: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特性的废物。

第十章

1、能源有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答:按能源是否被人类直接利用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在一次能源中,随着人类的利用其能源量不会减少的能源称为“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潮汐、太阳能、地热、草木等。而把随人类的利用,数量减少的能源称为“非再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

按能源的性质和存在形式又可将能源划分为:矿物燃料能源(化石燃料)和非矿物燃料能源(水能、电能、核能)。

2、火力发电对环境的影响

答:(1)火力发电效率低,锅炉燃烧过程烟气的排放带走一部分热量是大气增温

(2)大部分是从汽轮机出来的热蒸汽经冷却后形成水,冷凝水打回锅炉重复使用,而冷

却器中的冷却水责增温外排,流入河流或其他水体,形成所谓热污染。

(3)火力发电过程中用的燃料燃烧向自然界排放出废物(废渣、废气、废水),采用燃料不同,排放废物种类、数量不同。

3、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与环境问题的途径。

答:(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制定政策,调整能耗结构;

(3)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发展核电、水电、农村推广沼气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等。

第十一章

1、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的表现。

答: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渍化、城镇建设对土地的侵占。

2、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P257)

答:(1)充分认识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的规律:人类的生产活动既可以使土地退化,也可以促进土地进化。如沙漠变绿洲,荒地变良田。

(2) 改善生态环境

a、通过恢复植被、建设梯田等一套小流域治理经验,合理利用土地,,持生物治理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搞好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

b、通过大量治沙的典型经验,进行种树、种草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防沙的措施,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3)控制城镇和工交生产占地应坚决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市和乡镇.尽量不占用耕地或少占用耕地,综合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

3、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答:1)开发矿山会大规模破坏地表 2)造成水污染3)空气污染。

第十二章

1、可持续发展概念。

答: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涵义:

(1)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2)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应与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3)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见,持续发展包括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三个内容。其中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重要保证条件,社会持续是发展目的。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答:(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3)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4)利用科技进步

(5)公众参与

(6)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

环境科学概论考研重点

第二章 1.大气的结构组成?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2.什么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 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程度,一致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来源: 天然污染物:1.火山喷发2.森林火灾3.自然尘4.森林植物释放5.海浪飞沫 人为污染物:1.燃料燃烧2.工业生产过程排放3.交通运输过程排放4.农业活动排放 3.什么是大气污染物,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 大气污染物系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环境或人产生有害影响的那些物质。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粒子(IP) )2.硫氧化合物 3.氮的氧化物 4.碳的氧化物5.碳氢化合物6.有机化合物7.卤素化合物8.其它放射性物质和臭氧。 4.什么是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下发生反应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5.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 1.烟尘控制技术 2.二氧化硫净化技术 3.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第三章 思考题: 1.什么叫水循环,其成因是什么?水循环包括哪几个阶段? 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能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从水面、陆面和植物表面蒸发,化为水汽升到高空,然后被气流带到其他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表形成径流。水的这种不断蒸发、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就叫做水循环。 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的相互转化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包括阶段:蒸发,输送,凝结,降落,渗流,径流。 2.请用文字和公式的形式表达水量平衡的概念? 通过水的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流,及径流,地球上的水不断循环往复在全球范围内蒸发与降水总量是平衡的。 +△w= 收入-支出 3.天然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哪几类?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有哪些?什么叫溶解氧? 天然水的化学组成:1.溶解气体天然水中的溶解气体主要有氧、氮、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 2.主要离子:Cl-、SO42-、HCO3-、CO32-、Ca2+、Mg2+、Na+、K+。 3.生物生成物质生源物质在水中以离子或胶体的形式存在,NH4+、NO3-、NO2- 、PO43-、HPO42-、H2PO4-。 4.胶体无机胶体物质主要是铁、铝和硅的化合物,有机胶体物质主要是植物或动物腐烂和分解而生成的腐殖物。5.微量元素 6.固体悬浮物质。 溶解氧:溶解在水中的氧称为溶解氧(DO) 4.试分析影响河水,湖水,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因素。 河水:1.受河流集水面积内被侵蚀的岩石性质影响,2.受河流的流动过程中补给水源成分影响。3.受流域面积地区的气候条件的影响。4.受生物活动影响。 5.什么叫水体污染?什么叫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其自净化机制是什么? 水体污染: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被称作为水体污染。 水体的自净化能力:广义定义指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狭义定义是指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净化机制:物理净化(物理过程)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和混合等作用,而使污染物质在水体中浓度降低的过程。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赢在路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A.飘尘B.降尘C.细颗粒物D.粗颗粒物 15. 平流层臭氧吸收【】 A.紫外线辐射B.红外线辐射C.γ射线辐射D.α射线辐射 16. 如果地球森林大面积消失,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CO2增加B.SO2减少C.O3减少D.NOx减少 17. 引起赤潮的原因是【】 A.氰化物污染B.毒物污染C.陆源N、P超标排放D.塑料垃圾 18.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 A.频率B.声强C.声压级D.噪声级 19. 堆肥化属于固体废物一般处理的【】 A.预处理技术B.焚烧热回收技术C.热解技术D.微生物分解技术 20.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草原D.太阳能 21.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可采取【】 A.编制生态规划B.生态工艺C.生态农场D.无污染工艺 22.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风景名胜区 23. 按范围划分,离人类最近的环境是【】 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宇宙环境 24. 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气噪声废水B.废水废渣噪声C.废气噪声废渣D.废水废气废渣 25. 可对植物叶片产生覆盖作用的大气污染物是【】 A.颗粒物B.SO2C.NO2 D.PAN 26. 目前被认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A.CO2B.氟氯烃C.石油D.煤 27.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 A.加热作用B.反射作用C.穿透作用D.中毒作用

最新环境科学导论试题

《环境科学导论》试题(50%) 一、填空(每空格1分,共20分) 1、环境科学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与之相对的是围绕着人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界的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2、典型的大气污染类型有煤烟型污染、石油型污染、混合型污染。 3、物理污染的主要类型有噪音、振动、热、光辐射、放射性。 4、人类面临的五大环境问题有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能源短缺、自然灾害。 5、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行动计划》,此外通过了将世界环境日定为6月5号的建议。 6、大约90%以上的酸雨是由于人类排放的 H2SO4 和 HNO3 生成的,中国的酸雨以 H2SO4 占优势。 7、环境学中的景观概念是指: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之上,之下的中间尺度。 8、土壤污染的类型主要有石油污染、__重金属污染______ 、放射性物质污染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等。 9、环境科学研究的环境,分为和,既包括了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和因素。 10、生物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和问题。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壤环境容量在一定区域一定期限内不使环境污染,保证植物正常生长时土壤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COD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 4、TOC 总有机碳 5、TOD 总需氧量

11、光化学烟雾人们把参与光化学反应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12、酸沉降 四、问答题(共35分) 1、大气中人为来源的污染物有哪些?请简要论述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和控制手段(12分) 2、土壤环境问题有哪些?其中主要污染物有哪些?试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O2的含量一般为325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4、监测水质好坏的指标有哪三大类?举例说明并简要说明各类中包含的具体内容(6分)。 5、水体污染物主要有哪三大类?各类分别包含哪些污染物?举例说明(6分)。 2、天然水体中的主要成分有哪几类?举例说明(6分)。 3、大气中某气体的浓度单位ppm为何意?CH4的含量一般为2ppm,请将该浓度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mg/m3。已知标况下T为0℃,压强为101325Pa(5分)。 二、选择题(每小题选出一个最合适的答案,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D ) A、太阳能 B、风 能 C、地热 能 D、核能 2、以下何种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 D )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优选.)

《环境科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环境科学概论含答案

一、填空题 1、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 卡逊在研究了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危 害之后,出版了《寂静的春天》。 2、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3、影响近地层空气质量的因子主要包括:污染源因子、气象因子和地形 因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 群。 5、按监测目的分,环境监测分为: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的检测和研究 性检测。 6、典型物理污染包括:噪声污染、电磁辐射、光污染、放射性污染和 热污染。 7、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况,称为环 境库兹涅兹曲线。 8、按照处理原理除尘装置主要分为机械除尘、湿式除尘、过滤除尘和电除 尘。 9、根据不同的原则,环境划分也不同。按环境主体,环境可分为_人类环境__和__ 生物环境__。 10、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数量逐级__ 递减_;二是能量流动是___不循环____的,__不可逆_____的。 11、根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差异和垂直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圈分为五层,分别是__

对流层______、__平流层_____、__中间层____、___热成层_____和____逸散层___。 12、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汽、__液体颗粒______和__悬浮固体杂质______组成 的混合物。其组分可分为___稳定组分_____和___不稳定组分____。 13、人工环境根据空间分布特点可分为___点状环境_、___面状环境__和___线状 环境___。 14、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包括_引起呼吸道疾病_、____致癌____、_传染 病暴发流行____和_损伤遗传物质_。 15、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在水中的存在状态可分为三类:_悬浮物____、__胶 体__、___溶解物_____。 16、水体中的污染物按其种类和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__无机无毒物_、_ 无机有毒物____、__有机无毒物__和___有机有毒物___。 17、土地退化包括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土地盐碱化______、___土壤污染 _____三种形式。 18、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是追求__、质量和效率_____;生态—环境—资源目 标是强调为使系统达到良性循环,发展必须有限制,要与__自身承载力_____相协调;社会目标是实现__社会公平_,人口适度增长。 19、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__公平性原则_____、__可持续性原则___、__共同性 原则___和_需求性原则_____原则。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最新环境科学概论模拟试题

环境学导论模拟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 2、水体富营养化:由于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2、半衰期:进入土壤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4、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5、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底质的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及功能的现象,称水体污染。 6、光化学烟雾:含有NOX 和烃类大气,在阳光的紫外线(290~430nm)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 7、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态环境条件下,一个国家、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最高人口数。 8、固体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讲,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 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生物多样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10、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自净作用的速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叫土壤污染, 11、生化需氧量: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2、人口环境容量:又称人口承载量。一般理解为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全球或者地区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 13、可持续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4.噪声: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二、填空: 1、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利用的科学。 2、大气的运动是在各种力的作用下产生的,作用于大气的力中,以水平气压梯度力和重力最为重要。而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扩散稀释最直接最本质的因素。 3、常用的水中有机物污染指标包括CODcr、BOD5、TOC、TOD。 4、固体废弃物最终处置的方法有许多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是卫生填埋,但需注意防止土壤地、下水环境的污染。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燃烧排放有毒气体和热带森林、温带植被破坏。 6、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环境科学概论总结

第一章绪论 环境:是指与体系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生态学中环境是指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P3 环境的特性:环境的整体性、环境的区域性、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环境的脆弱性P5 环境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三阶段: 1、环境科学分化阶段,以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为标志; 2、环境科学交叉与整合阶段,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标志; 3、环境问题全球化与定量环境模型构建阶段,以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为标 志。 环境科学的任务: 1、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历 史、演化机理、环境结构以基本特征等;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地球环境安全的影响。 3、探索和发现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作用机理及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污染物 对人体健康危害机理及环境规律,从而为人类环境的生活提供服务和指导。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二章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以自然界事物为主体的外部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类型/环境过程/结构/环境功能的多样性 环境主要具有以下四大功能: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 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点:任何一种物质或元素都可以重复利用;物质循环是一个复杂过程;物质循环可以用库和流通率来描述。 物质循环类型。根据循环中元素的属性,通常将物质循环分成四大类型,即水循环(物质循环核心与驱动力)、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最为完善的)、沉积型循环(主要是矿质元素p、s、k的循环)、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大多数沉积型循环都是不完全循环。 能量流动过程:能量固定过程;分解还原过程;贮存与矿化过程。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特点:1、单向性: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 2、递减性:经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根据通过各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就构成了一个能量锥体或能量金字体; 3、能量的质量逐渐提高; 4、变动性p36 信息传递的特点:双向性;信息多样性;信息量大。 第三章人工环境 人工环境根据空间特征分为: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复习试题

《环境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 环境 2. 原生环境 3. 次生环境 4. 最差限制律 二、思考题 1. 环境要素的重要属性 2. 环境结构的主要特点 3. 环境系统的特点 3. 环境要素、环境结构、环境系统的关系 4. 环境问题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 5. 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6. 环境科学研究在环境保护事业中的作用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大气边界层 2.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物 4.一次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 6.总悬浮物(TSP) 7.可吸入颗粒物(PM10) 8.还原型大气污染 9.氧化型大气污染10. 光化学烟雾11 有效源高 二、思考题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化学转 2.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制和形成条件 3.气温递减率与绝热递减率的区别 4.逆温形成过程 5.影响大气污染的地理因素 6.大气扩散模式 7.二氧化硫控制技术 8.烟气控制技术 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 矿化度 2.水体富营养化 3.一级污水处理 4.二级污水处理 5.赤潮水华 6.COD 7.BOD 8.TOC 9.PCB 10.PAH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地球上的水是一种既丰富又紧缺的资源? 2.天然水的组成及影响天然水成分的因素是哪些? 3..天然水体的自净作用及分类。 4.水体污染定义及污染水质指标。 5.水体污染源及特点。 6.水体中的污染物及特点。

7.需氧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8.植物营养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9.石油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0.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11. 水污染防治工程 12.水污染防治对策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盐基饱和度 2. 土壤背景值 3. 土壤环境容量 4. 土壤净化 5.土壤碱化度 6.半衰期 7.残留量8活性酸度9潜性酸度 二、思考题 l.土壤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说明它们对土壤的性质与作用有哪些影响? 2.什么是土壤的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试用它们二者的关系讨论我国南方土壤酸度偏高的原因。 3.土壤的缓冲作用有哪几种?举例说明其作用原理。 4.什么是盐基饱和度?它对土壤性质有何影响? 5.试分别分析土壤阳、阴离子交换吸附的主要作用原理与特点。) 6、土壤中主要的氧化还原体系有哪些?了解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几个范围值。 7.影响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8、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有哪些?如何消除或减少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9、土壤中化学农药是怎样迁移转化的?其降解方式有哪些? 10、常见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有哪些?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固体废弃物 2.危险废物 二、思考题 1.简述固体废弃物的特点 2.简述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利用原则 3.固体废弃物有哪些处理方法 4.简述固体废物资源化原则 5. 比较城市垃圾处理处置方式的优缺点。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噪声污染, 2.分贝, 3.放射污染, 4.电磁污染, 5.光污染, 6.热污染 二、思考题 1噪声污染特点 2.噪声污染控制 3.电磁污染对人体危害机理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一、填空题 1.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的数量超过()时,就会导致环境质量恶化,出现环境污染。 2.光化学烟雾是由碳氢化合物和()的大气,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混合物。 3.二氧化硫在大气中的氧化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光化学氧化,另一种是()氧化。 4.大气污染中,根据污染物的生成过程及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将污染物分为()和()。 5.大气污染中,为便于分析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运动,按污染源特点可分为()污染源和()污染源。 6.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的降水。 7.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由()和()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8.农药在土壤中降解包括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和()降解。 9.噪声和微波对环境的影响,同属()污染。 10.所谓生物多佯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植物、动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11.“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主要地概括了()的概念。 12.中国环保三大政策是指:预防为主、()、强化管理。 13.环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环境质量评价是人们认识环境质量的手段和工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 14.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客观存在的一种本质属性,并能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加以描述的环境系统所处的()。 15.对林地土壤进行土壤污染评价时,应选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级标准。 16.1996年我国颁布了《》(GB3096—1996)用以代替1982年颁布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17.生物监测结果之所以具有可比性,是由于生命具有()。 18.某一污染物质如SO2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区域的环境质量指数可看成是综合指数或分指数。 19.在一定的环境影响因素的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时间和()变化特征。 20.作水环境影响评价须先同主管的环保部门确定河段或水域的功能和环境()值。 21.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要求有()和经济需求。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属于生态环境破坏的是() A.大气污染B.水体污染 C.大面积砍伐森林 D.噪声 2.在大气的可变组分中不包括() A.C02B.H20 C.N2 D.SO2 3.降尘离子一般直径为() A.大于10um B.小于10um C.等于10um D.不大于10um 4.属于大气大气污染的天然污染源是() A.燃料燃烧B.森林火灾 C.交通运输 D.农业排放 5.不易产生光化学烟雾的条件是()

环境学概论复习重点

环境学概论 1.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不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环境科学的主要任务 ①探索全球围环境演化的规律,了解人类环境变化的过程、环境的基本特性、环境结构和演化机理等,以便应用这些认识使环境质量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避免对人类不利的变化。 ②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便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其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人类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③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发挥环境科学的社会功能,探索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机理及环境毒理学的研究,为人类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务。 ④研究区域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2.八大公害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 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每年5-11月 水俣事件1953年开始发现富山事件(骨痛病)1931年发现直至1972年3月 四月事件1970年米糠油事件1968年 3.大气结构 ①对流层特点:一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垂直方向上有强烈的对流,二是密度大,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集中在此层 ②平流层温度随高度降低变化小,气温趋于稳定。在平流层中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优势。 ③中间层有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下降 ④热成层由于太阳和宇宙射线的作用,该层大气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使其具有较高密度的带电

粒子,故称电离层 ⑤散逸层空气受地心引力小 4.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5.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颗粒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 x 6.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从污染源排放进入大气中的污染物,在扩散、运输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和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等)的影响,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源。这一反应过程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 7.光化学反应:大气中存在着吸光物质,可在大气中引起化学反应。这时。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所引发的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8.光化学烟雾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刺激人们眼睛,伤害植物叶子,能使橡胶开裂,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9.光化学烟雾形成的简化机制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的,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导致了臭氧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向NO2的快速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特别是HO.基)起了重要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能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能继续光解产生臭氧。同时转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又继续与碳氢化合物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继续不断地进行链式反应,直到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所产生的醛类、O3、PAN等二次污染物最终产物。 10.气温垂直递减率: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①外部世界, 环境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①是环绕于人类周围①客观 事物①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围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 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①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①总体。 环境法中①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①各种天然①和经过人工改造①自然因素①总体, 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 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①研究对象, 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①发生 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①科学。其目①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①影 响及其环境质量①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和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①各个独立①、性质不同①而又服从整体 演化规律①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突变或人类活动引起①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①不利影响。其原因是人类认识①局限性和环境①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①,没有人为因素或 人为因素很少①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①环境问题。 第二章大气环境 概念: 干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①整个混合气体。主要成分是氮气(78.09%)和氧气(20。94%)。其次是氩气(0.934%体积)和二氧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①体积百分含量在0。1-0.5%之间,其余①大气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①浓度,达到 了足够①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①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①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①场所,设备和装置. 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①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①生产活 动所形成①污染源。) 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毒影响①物质。 气溶胶体:是空气中①固体和液体颗粒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①悬浮体,它①粒径在1微米 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颗粒物(TSP): D(粒径)在100?im以下,其中多数在 10皿以下,是分散在大气中① 各种粒子①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10μm①颗粒物能被鼻腔①鼻毛吸留住,而小于10μm①飘尘却能长 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在可吸入微粒中80%^沉积于肺泡,且沉积时间可达 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一次污染物:又称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①污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 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污染物,指进入大气①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 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①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①新①污染物。 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温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发生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