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

一、简答:

1、论述情绪情感、意志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情绪情感是对某种需要有关事物产生的情感体验,意志是人自觉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情绪情感和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发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同一心理活动,通常既是认知的,又是情绪的,也是意志的,认知,情感,与意志是心理的基本过程。

首先,意志与认知的关系:认知是意志的前提和基础。意志具有目的性,人的目的性不是凭空产生而是认知活动的结果。人的外界客观存在的认识越丰富,意志活动和目的就越有意义和价值,越有可能提出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方法和手段,并坚持实现这一目的。意志反过来对认知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人在进行认知活动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要克服困难需要意志努力。坚强意志会使人勤奋,不畏艰险去探索未知世界,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退缩,勇往直前。

其次,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意志对情绪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控制和驾驭自己的情绪,化悲痛为力量,把困难化为动力,把消极情绪转为积极情绪。相反,意志薄弱的人,不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能影响意志的活动过程。热情、兴奋、激动、愉快等积极情绪能增强意志。相反,冷漠、困惑、忧郁、悲观等消极情绪,会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案要点: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适当开展竞赛;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

答: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学习动机可细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因此要从内部和外部动机的激发着手 + p164--168

3、试举例分析自己的性格,并说明自己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答题要求:(1)性格概念,以及具体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性格类型;(2)具体说明影响自己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伴、社会风气、重大生活事件等】

答:性格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p114--118 4、试分析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详细p223—227】

(1)生物遗传因素以及生理疾病等;

(2)家庭环境,主要从亲子关系紧张、错误示范、家庭不和及家庭解体等特殊家庭环境进行讨论,并结合家庭教育方式展开,着重探讨过度保护及施加压力过大等方面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3)学校因素,主要包括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教师错误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不良的师生关系;班级不良环境与风气等方面展开论述。

(4)社会因素;主要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大众媒体与社会风气,中小学生所生活的社区环境等方面展开论述。

5、请论述并评价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详细P98—100】

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类型的基本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按照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它们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它们一个比一个层次更高。当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行为的内在动力,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少数人可能在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追求高级需要。

6、试述品德不良学生的成因与矫正。

答:P202--212

7、为什么说情绪和情感是特殊的心理过程?请举例说明

心理过程是指一切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历程。而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在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抱有的某种态度的内心体验,它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并影响着认识和活动的进行,但它不同于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另一种反映形式,即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所以说情绪和感情是特殊的心理过程。比如,当看到祖国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时,是多么的兴奋和喜悦,当人们看到自己的祖国遭到敌人的侵略时,会产生无比愤怒和激动的情绪,并由此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8、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谈谈你对“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的理解。

(1)个性心理学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表

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它所包含的内容:能力、气质和性格。

2)从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来描述自己的个性特征,如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气质和性格类型等。

3)结合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详细阐述该个性特征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或工作等造成的影响。可以从生活方式的选取、人际交往的特点、人生目标的确立、实现目标的方式等方面做详细论述。

4)要求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论述。】

9、请举例说明学生的认知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详细P261—266】

1、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学生具体表现

场独立型学生的表现∶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自己的内部线索(经验、价值观)为依据,他们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2、冲动型和沉思型学生具体表现

冲动型学生的表现∶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他们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有时问题还未搞清楚就开始解答。这种类型的学生认知问题的速度虽然很快,但错误率高。冲动型学生在运用低层次事实性信息的问题解决中占优势。

3、具体型和抽象型

具体型学生的表现∶在进行信息加工时,善于比较深入地分析某一具体观点或情境,但必须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关信息,否则很容易造成他们对问题的偏见。

4、视觉型和听觉型的学生的具体表现

视觉型学生的表现∶善于通过接受视觉刺激而学习,喜欢通过图片、图表、录像、影片等各种视觉刺激手段接受信息、表达信息。

5、趋同型和趋异型的学生的表现

趋同型学生的表现∶学习的主体意识较强,善于以自我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10、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不良情绪,请列举出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控制不良情绪。

【(1)简要阐述情绪的概念:人对某种与需要有关的事物产生的情绪体验;

(2)列举大学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如郁闷、空虚、无聊等;

(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阐明控制不良情绪的几个策略,如改变认知角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调换环境,转移注意、适当宣泄(哭、喊、诉、动、打)、学会制怒、消除紧张等。

(4)要求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例来说明控制这些不良情绪的策略。】

答:不良情绪:烦恼、焦虑、抑郁、恐惧、易激惹、冷漠(无聊)。控制不良情绪的几个策略,如改变认知角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调换环境,转移注意、适当宣泄(哭、喊、诉、动、打)、学会制怒、消除紧张等。例如,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有人过来打扰我,我生气了。我会利用暗示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我会告诉自己不要生气,或许别人是有事来找我帮忙的,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

11、如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

(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1、及时复习。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要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前进行。及时复习可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将复习为为两种,一种是集中复习,一种是分散复习。

(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复习内容的恰当安排也是影响复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复习时,可以通过一遍一遍的反复阅读来进行,也可以通过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试图回忆来进行。

(四)复习方法多样化。复习并不等于单纯重复。复习方法的单调,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和感到疲倦。而如果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让学生每次都能在新的联系中接触到有关的复习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新颖,有利于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并能让学生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复习活动,使学生对复习内容建立多种联系,从而更加巩固的掌握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12、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一)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习者的不随意注意。

1、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更多的是依赖刺激物,强度大、新颖、对比鲜明和活动变化的信息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学习中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组织不随意注意,同时,抑制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注意学习环境的选择与布置,环境要安静、简朴、整洁等。

2、符合个体需要和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人的不随意注意,因此,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选择与使用,学习内容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内容丰富、难易适中,带有实践性的。

(二)采用活动组织的方式着重培养学习者的随意注意。

1、随意注意是以学习活动的自觉性、目的性和组织性等为条件的,因此,应加深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激发对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对活动任务的意义理解得越清楚、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

越能保持良好的随意注意。2、培养间接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3、合理组织学习活动。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有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

(三)开展自我指导训练,培养学习者善于利用两种注意的规律。

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经常交替地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能够使注意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13、学校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详细p233—231】

首先,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表现;其次,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实用的缓解压力、排除烦恼的方法;最后,要建立心理辅导室或心语室,使学生在需要的时候能有地方寻求帮助。

14、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8解决能力?【详细175—181】

影响因素:(1)问题的特征与表征;(2)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4)情绪与动机状态。

教学策略:(1)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2)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3)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策略;(4)提供多样练习机会;(5)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15、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答: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加强发散思维训练;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培养优良的个性

16、联系实际谈一谈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教室内布置的简朴等;另一方面则应充分利用容易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无意注意也可以由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经验获得及行为改变的过程,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还要着生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如果人们过分地要求学生以有意注意来进行学习,容易引起疲劳;反之,如果只让学生凭借无意注意来学习,则不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老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中,上课之初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对新的一节课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的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二、分析

1、试分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 是什么心理现象?举例子说明。【考点:感觉适应中的嗅觉适应。】

答:感觉适应中的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由于感觉适应导致感受性下降从而不能闻到香味。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它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嗅觉的适应比较迅速,但是具有选择性。例如,白天从阳光灿烂的大街,走进黑暗的电影厅,开始时会什么也看不见,慢慢才能辨认出过道和椅子的轮廓这是对弱光的适应,称“暗适应”,是弱光的持续作用引起感觉能力的提高;反之,从黑暗的电影院走出来,强烈的阳光几乎使人睁不开眼,过了一会才感到不眼花,这是对强光的适应,称“明适应”,是强光的持续作用引起视觉感受性的降低(明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嗅觉适应现象。“戴着眼镜找眼镜”是触觉适应现象。厨师由于连续的品尝,到后来做的菜会越来越咸,这是味觉适应现象。

2、为什么某些人被称之为“神童”或者“英雄出少年”,而另外一些人被称为“大器晚成”,试从能力的角度说明并举例子。【考点:能力个体差异中的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答:P106。

答案要点:这是属于能力个体差异中的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能力发展有早有晚,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这是人才早熟,而有的人能力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举例子符合实际和心理学理论。

3、有位大学生考试失败之后,认为失败原因是学习课程太多,考试题目太难,并且常常打游戏看电影以发泄不满。请根据挫折后的表现形式分析这个学生的行为。【考点:应对挫折的方式】

1.挫折后表现有积极的表现和消极的表现和妥协的表现。积极的表现包括:升华、补偿、改变策略。消极表现包括:攻击行为、固执行为。消退行为、白日梦和逆反行为。妥协表现包括自我安慰、自我整饰和推诿。

2.该学生将考试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课程太多、题目太难外部因素,而没有寻找自身原因,以减轻自己的焦虑,是一种妥协推诿表现,而在挫折之后未能正视失败,而是通过一种简单幼稚的方式发泄不满,是挫折后的退化表现,他应该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学会应对挫折。

4、今天是林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她穿着漂亮艳丽的新衣服提前来到教室,带来了很多直观教具,有实物、模型、图片。进教室后,她把这些教具放在讲台上或挂在黑板上,然后用彩色粉笔把黑板边缘装饰得格外醒目。开始上课了,林老师显得镇定自若,她先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并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在讲课中,林老师言语平静流畅。由于准备的内容十分丰富,她便加快了速度,对讲课内容也不予重复。正当她专心致志地讲课时,发现有个别学生在开小差,她立即点名批评,制止了这种不良行为,然后继续上课。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林老师从容地走出了教室,她想,今天的课效果一定很好。

你认为林老师的公开课是否成功?请运用所学的注意规律说明理由。【考点:不随意注意的规律。】林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注意学习的效果。

根据不随意注意的规律,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客观条件有:刺激物强度的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刺激物的变化性。主观因素有:人的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价值观决定着对注意对象的选择;人的心境如何,身体疲劳与否,对事物有无期待,以及过去的知识经验等都是不随意注意产生的重要条件。林老师艳丽的新衣服、过多直观教具、过早呈现教具、格外醒目的黑板边缘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容易把注意转到欣赏图画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另外宣布了期中考试的成绩,点名批评,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5、这是某学生写给一位化学老师的信:化学老师,您还记得吗?我一直都很自卑,从来不敢向您请教问题。怕自己学习不好,问的题目太简单,您会笑我、骂我笨。我知道不懂装懂对自己成绩的提高、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好处,再说书上总是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和蔼认真的态度。我想您一定也是这样的老师。于是那天我暗暗下定了决心,准备好新的笔记本和最好的钢笔,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您面前:“老师,这道题怎么做?我弄不太明白。”您抬起眼帘,却面无表情。我的心跳得厉害。快一分钟过去了,您才说了句:“这种题已经讲过了”。本来就紧张的我一下子无言以对。这时您两个“得意门生”走过来,您一下子来了精神:“怎么样,讨论出结果没有?哈哈……”我悄悄回到座位上,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没想到第一次请教就这样告终。于是我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向您请教问题了,就连上课回答问题也是能躲就躲。

请根据这位学生的来信分析影响这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考点: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

影响心理健康,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这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文化教育因素。

6、2007年10月,年仅八岁的新加坡男孩艾尼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英国顶级化学考试中,以惊人的成绩全部通过,并毫无疑问成为通过该考试的全球年龄最小的考生,被列入《新加坡记录大全》。

为了将艾尼据为己有,从而提高自己学校知名度的作用,世界各大学府纷纷以诱人的条件向艾尼抛出绣球,希望他能够成为本校的学生。由于艾尼只是个孩子,父母希望他能够在国内读书,于是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是,该校负责招生的教授明确表示,拒绝招收这位“令人垂涎”的神童。教授说:“无论艾尼的天赋如何,在我们眼里,他都是一颗娇嫩的花骨朵,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来说,学校实验室的长椅,架子太高,化学仪器太大,根本不适合他幼小的肢体,更重要的是,我们始终认为,艾尼应该在适合他成长的阳光雨露和纵横驰骋的空间,我们不能因学校的荣誉而过早扼杀他的想象力和对科学的热情,因为,不是每一朵花都有提前开放的理由。”……

(1)你同意南洋理工大学的做法吗?为什么?

(2)结合学校心理学知识,尝试提出你对孩子教育的看法。

(1)同意。因为新加坡男孩艾尼年仅八岁,有惊人的成绩通过全部考试,可是就因为这样而就读南

洋理工大学,是一种跳级的情况,虽然世界上有这种情况的存在,可是会因此存在着一些生理年龄及心理年龄偏小的问题,这样的孩子缺乏生活体验、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因而不善于与人交往,不善于思想交流,更不会学习。久而久之会出现的问题是孩子的厌学、拒学、学习困难、不求上进和有更多不良行为。

(2)启示:教育孩子时应该,尊重其个性特征与年龄特征,尊重教育规律,因材施教;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与孩子交朋友,鼓励孩子与自己争辩;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7、张某是一名11岁的小学四年级男孩子,学习成绩很好,中等身材,性格内向。在课堂上一直不敢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回答问题就脸红,胆战心惊,担心回答不对。张某很少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对待身边的同学比较冷淡,独来独往,人际关系不良,因此每天放学回家都独自一人钻进房间看电视、看书,再也不出门。

据班主任老师了解,张某的父亲一直在外做生意,母亲在家务农。没时间管他,且从小和父母在乡下生活,直到三年级才转学至城市跟随父亲。父母一天到晚都在忙,张某整天只能一人独自在家。(1)尝试运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分析张同学所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2)如果你是该班班主任,该如何帮助张同学?

【考点:人际交往问题】

(1)张同学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孤独心理,又称闭锁心理,是指因离群而产生的一种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分为被动孤独、主动离群和孤独症三种。张同学属于主动离群,因为他少言寡语、性情孤僻、游离于集体之外,凡是集体活动,都没有兴趣参加。

(2)如果我是该班班主任,我的帮助是:首先与张同学的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张同学在校的情况,然后建议他们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让张同学能够敞开心扉,多点跟家人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不仅这样,让他正确评价自己,建立自信心;广交朋友,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多点与别人沟通,全面认识自己。

8、见教材p233的案例分析(1)

(1).[试分析小强心理行为的特点和可能影响因素,并谈谈如何帮助小强?]【考点: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防治】

问题:小强存在网络成瘾问题。

原因: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孩子宠爱有加,对孩子的需要是有求必应的;

社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自身原因,孩子的独立性和依懒性产生矛盾,正处青春期,心理上对吸烟产生好奇心,容易沾上不良行为。

帮助:应该引导小强正确认识网络,培养更多方面的兴趣;父母要和小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偏不宠,加强与小强的沟通交流,了解他真正的需要;磨练小强的意志力,增强自控能力;帮助其制定较好的计划,通过目标的实现来增强自信心,有效的进行心理辅导。

9、见教材p119的练习题(1)【考点:需要及其分类】

(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需求的反映,是个体感到某种欠缺并力求获得满足时的一种内部状态或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的产生:小钰她自己在家养小鸡,等小鸡长大了再卖出去,这样就有钱读书了,她渴望读书,可是由于种种条件,导致她要自己赚钱读书,(2)小秋钰的需要属于社会性需要中的精神需要。因为她渴望能够在学校里读书,可是因为家庭原因,她只能在课室门外看着其他孩子读书。

(3)让小秋钰正确认识读书的重要性……

10、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谈谈以上老师做法的依据是什么?并结合心理学原理,谈谈提高记忆效率的技巧。【考点:(1)意义识记(2)提高记忆效率的技巧】

【答案要点:(1)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2)提高记忆效率的技巧:理解记忆、交叉学习、分散复习、及时复习、多种感官的应用、科学用脑。】

11、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异常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

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该案例是什么心理效应?其原理是什么?对你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启示?

(1)该案例属于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效应。

(2)其原理是: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3)启示:在学习和与人相处中,可以多给自己和别人多一些积极的暗示和期待,可以提高自己的做事的积极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12、古有“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的故事;老师也经常引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来教导学生,你认为这种做法的教育意义是什么?请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考点: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1)这种做法强调的是影响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2)社会环境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环境、法制环境、科技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因素。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些环境可以分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外部社会环境三个部分。

(3)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体的社会化的过程中。外部环境主要指个体所处社会的文化传统、社会风俗、政治政策等,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合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会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否则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4)个体心理的发展除了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还受生理基础和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他们相互作用,对个体的健康发展产生作用。因此,应辩证看待这个问题。

13、在部分中小学校,新生入学后,学校往往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把他们分进快班、慢班或者重点班、平行班,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和管理。对此有的学生很不满,社会和家长也多有怨言,

如果你是一位心理学家,你该如何看待这种做法呢?【考点:怎样对待学生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我觉得这种做法不好,因为会影响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求知欲,性格等方面的问题。因此,要针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学习风格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2、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形成合理而有特色的学习风格;

14、我的烦恼:我是一名初中生,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让我感到苦恼。平时,和同学一起聊天的时候,情绪可高兴了,兴高采烈的。可是如果谁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虽然人家说的没有什么很得罪人的地方,情绪就马上低沉下去,心理很不痛快。看电影、电视的时候也经常感动的热泪盈眶,有时候却很生气,恨不得把电视机砸了。和同学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因为激动而吵起嘴来,甚至可能动手打架,可是很快又和同学好的不得了。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和同学都不太喜欢我。

请根据以上案例,谈谈青少年情绪体验的特点。

【答案要点:(1)青少年情绪体验的兴奋性;(2)情绪体验易起伏波动;(3)情绪体验丰富多彩。】

15、某女,高三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十分苦恼,因为总是得罪人,她得罪人的原因是因为她没耐性,稍微有些不合意就急躁起来,弄得她现在独来独往,心里很不是滋味。据了解到,小时候,她就很耐不住性子。她要的东西,必须马上就得到否则就哭闹。上小学时,父母早晨都很忙,没时间给她梳头,只好自己梳,行动匆忙,有时落下一绺头发没梳上去,她就着急地一把拽下来。她成绩挺好,

有时给同学讲题,一两遍还不明白,她就烦了“怎么还不明白呢?不就是这样,这样做的吗?”结果惹得同学很不好受,再也不问她了,她也挺后悔,不该这样,但一着急就控制不住了。如果别人要她重复一下刚才讲过的一句话,她也不耐烦,“我都说过了,谁教你没听?”做事也如此,不是把同学的杯子弄破了,就是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跟同学争论问题出不了结果,又发怒了:“算了,我不跟你吵,急死人了。”跟朋友一起走,假设朋友有点事,她就不耐烦等:“快点,这么磨蹭,麻烦死了。”就这样,朋友们一个个都离她而去,尽管她很热心,但谁也不愿请她帮忙。

请根据以上案例,分析这位女生急躁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教育对策。

【考点: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

答:原因:急燥的产生与气质类型有关,胆汁质的人易急燥;还与个人后天生活环境有关,即受社会生活条件影响而造成的。急燥关键在于个人的心理认识,急燥者充满着胜利的理想和进取心,试图超越所有认识的人,因而努力克服困难,工作勤奋,自觉性强,总是觉得时间非常紧迫,所以惜时守时,表现出急燥。这类人往往智力较高,能力较高,成绩较好。有时,急燥与人们对生活、学习或工作的日程安排有关。一般来说,有些做事缺乏计划性和计划性过强的人容易产生急燥。做事缺乏计划性的人,势必导致手忙脚乱,着急上火;计划性过强的人,做起事来显得十分机械,总有一种过分的紧迫感,一旦前一个计划没有及时完成,马上就会焦急起来,这样势必影响下一个计划的执行,导致匆匆忙忙,焦躁不安。

相关教育对策:辅导方法主要采用认知疗法和放松训练法

1.采用认知疗法,引导她认识自身性格的优缺点。

(1)遇事学会冷静:在采取行动之前要耐心地做好事前准备,心情平静地进入活动之中。为了能做到这一点,在行动之前,可自我提出一些问题。

(2)模糊计划法:也就是说,做事时,一方面要有计划,另一方面,计划又不可过于完备。

2.采用放松训练来克服性格上的弱点

(1)修身养性:通过修身养性来调节情绪,增强自身忍耐性和涵养。因为修身养性是改善和缓解急燥个性的有效方法。

(2)静默法:要求坐在一个安静、隔音效果好的房间的舒适椅子上,集中注意一个单调的声音。从而达到入静,精神松弛,随意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的境界。

3.学校应对教师多做心理学常识的指导,让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学着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辅导早治疗。同时,和谐的班级环境、轻松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校应重视培养良好的班风、校风。

16、我国明朝初年,明成祖朱棣杀了建文帝夺得皇位后,把建文帝2岁多的小儿子朱文圭关起来,从2岁一直到55岁,其间除供给饮食外,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等放出来时,成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白痴。

请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解释这种现象。【答题要点 P26】

朱文圭有着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生理解剖结构,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正常人的心理。这说明:(1)人的心理并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脑的一种自然属性;人脑不能自发地产生人的心理。(2)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在客观现实的作用下,人脑才会产生心理现象。(3)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必要条件。人的心理实际上是在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就不可能有人的心理,更谈不上心理的丰富与发展。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朱文圭有着人类的遗传基因和生理解剖结构,但是他并没有表现出正常人的心理。

17、有一位老人,在他家附近有快空地,常有一大群孩子在那玩耍,吵得他不得安宁。他想了很多办法让孩子们到其它地方去玩,都没奏效。最后,他想了个很有意思的计策:给来这玩的孩子付钱!第一天,他给孩子们许下愿,要是他们第二天来玩,给每人25分钱。第二天孩子们果然如期而至,并如数领到了钱。老人说,明天还来,每人还可得到20分。第三天,孩子们再来玩,并领到了钱。老人又说,明天再来时,只给15分钱,并且,以后每天每人只能领到5分钱了。听到这个,孩子们一片哗然,觉得5分钱不足以报偿他们的付出,因此,告诉老人,他们明天不再来了!

这个事例说明什么问题?对教师的教育有何启示?请分析内外动机的关系。【考点:p100、101、157】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当人们做他喜欢的事时,若没有外部强化,他倾向于认为自己真的喜欢它;若有外在强化时,会把做事的原因归因于外部因素的吸引。没给奖励前,孩子们为取乐而玩,行为的动力由内在动机提供。但付钱后,他们就要计算得失了,行为动力完全由外在动机提供,一旦感到外在奖赏不足时,活动就失去了动力。外在动机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所以,奖励也有负作用,可能会降低人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因此,学校里,表扬不能无条件地过于慷慨地给学生。特别当学生合于教育要求的行为受内在动机推动时,就不需要表扬。

18、有的同学能制定很好的学习计划,但总是不能按计划执行,这是什么原因?如何改善这种状况?列出一些可行的方法。【考点:意志品质和锻炼意志力的方法】

这主要是因为意志薄弱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可以把计划细分,每一段甚至每一天该做什么都写下来,强迫自己每天对照做好该做的;其次,需要培养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比如说可以有意识地采取一些方法来锻炼自己的意志(说说一些具体的方法,如坚持晨练、坚持每天写日记,坚持洗冷水浴,自己设定一个较小的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的等等);另外,还可以要好朋友或稍微年长者督促自己按计划去做,若没有做好一定要毫不留情。(列举的方法只要能有效锻炼意志都可酌情给分)

19、一中学女生性格内向,自卑、胆小,不爱与人交往,缺乏毅力,成绩也比较差。试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考点: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p114--118】

答: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1、班集体的影响:2、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四、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五、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的影响

20、李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请分析李明同学的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考点:孤独心理及其成因和矫治方法。】

李明同学有一种孤独的心理。孤独心理是个体感觉到社交不足或人际关系有欠缺时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是令人痛苦的不愉快的负性情绪。

产生孤独心理的原因是:1、自身的闭锁心理;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3、学习持续紧张与竞争压力;

4、对新环境的不摄影;

对策:1、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改变孤独情境;2、增强理性认知,合理宣泄情绪;3、改善人际关系,提高自信和自尊;4、提高挫折承受力,完善个性特征;5、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1、陈刚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听一会儿,就不自觉地东瞧瞧、西看看,桌面上有什

么东西都想玩,一枝铅笔、一块橡皮都能让他玩上半堂课,等到被教师提醒而转过神来听课时,由于没听到前面的而跟不上,所以又去玩手边的东西。考试成绩自然不好,教师和家长都着急。他自己也知道上课应认真听讲,想改掉这个坏毛病,可一上课就不自觉地又神游了。

请分析陈刚同学的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考点: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注意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所在:

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

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对策: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

3:上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

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

5.对于不认真听讲的小学生,平时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小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

22、某学生平时学习成绩表现很好,能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内容。但一到考试却经常紧张、头发懵、心跳加快,思维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最终形成对考试的恐惧感。请分析这位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哪些心理障碍?应该如何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考点:考试焦虑及其克服】

这位同学出现的心理障碍是考试焦虑。克服考试焦虑的办法有:

(1)改变错误认识:探求学生考试焦虑的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办法消除或降低这些焦虑源的影响。不少学生是因为脑子里存在一些对考试不正确的认知,一种解决办法是帮助学生澄清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可以帮助他们把焦虑的具体原因写下来,然后一条一条地分析、辩驳、推翻、重塑正确的考试观。

(2)调整竞技状态:帮助学生认真做好考前复习,知道学生注意科学用脑,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劳逸结合,避免题海战术,疲劳轰炸。

(3)掌握考试方法:教给学生一些使用的应试技巧,如由易到难,切忌死绞难题,合理分配时间等。(4)调控紧张情绪:知道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焦虑转移法,肌肉放松法,系统脱敏法,模拟训练法等等。

23、当被问到钥匙的用途时,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想不到钥匙还可以做导线等其他一些用途。这种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中是怎样解释的?

在心理学中,上述心理现象被称为功能固着(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之一):即人们习惯性地赋予某种物体以某些固定的功能,而忽略该物体其他功能的一种倾向。具体说就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物品的一种习惯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它用途。因为钥匙最惯常的用途就是开锁,所以人们看到钥匙时最先想到的是它能开锁,而不易想起它的其它功能。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接受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鼓励多角度提出假设,深入思考。

24、一个女大学生的烦恼:大一的时候寝室同学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大二一开始寝友她们也不怎关心学习了,只顾玩,找男朋友什么的;最讨厌的就是那个所谓本地的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个星期一天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上课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了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的和我吵起来了。还有一件是班上的同学竞争入党,有几个室友也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制,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老师,拍马匹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变得很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感觉自己在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

请说明以上该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帮助该女生走出不良情绪方法。主要为人际关系问题。

原因:

1、和室友之间的误会,较少知心朋友。

2、不合理、错误的认知。

3、个性不稳定,过于敏感,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4、未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

方法:

学会合理认知,改变认知角度。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

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如室友不一定是要报复我、舍友聊天评论不一定是针对自己、与舍友的人际关系冲突不说明自己失败等。

调换环境,转移注意,适当宣泄(哭、喊、诉、动、打)、学会制怒、倾诉、听音乐、运动、消除紧张等。

学习交往技巧。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人格。

大学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编心理学的科学基础 第一章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心理学的学科中有动物心理学(又叫比较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两个基本成员。 第一节人类生活质量与科学心理学 一.人类文明进程中对“人”、“心”的探索 古代哲学心理学的论题主要集中在人性本质的四个重要命题上: 1.身心关系问题。 2.天性与教养问题。 3.自由意志与决定论问题。 4.知识来源问题。 二.科学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1.所谓心理学,即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最早叫心灵,最早对心灵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的是孔子和亚里士多德。 3.人的心理实质是什么? ①心理是脑的机能。②脑是心理的器官。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④人的心理是遗传、环境与个体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 4.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初级阶段高级阶段 认识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中间环节 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5.心理过程中,认识过程的伴随状态的注意,认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能动的。 6.情绪表现为心境、激情和应激;情感是社会性的,是对较抽象的事物的反应,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三个方面。情感的发展水平是人的社会成熟水平的标志,情感发展水平越高,情绪调控能力就越强,人的社会精神面貌就越好。 7.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又具有自然属性,总的来说,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8.心理学的学科任务主要对人类心理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描述发生的事情是心理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由来和发展 一.心理学的由来、建立 1.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近代欧洲意识心理学最原始的表达方式。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欧洲 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 2.理性主义心理哲学的基本理念来自柏拉图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 黑格尔、赫尔巴特。经验主义心理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洛克、伯克莱、休谟、米尔、孔德。浪漫主义心理哲学代表人物有卢梭、尼采、歌德、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蒙台梭利。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 建立。 二、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 1.结构主义心理学又称构造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为冯特。 2.机能主义心理学又称机能心理学,创始人为詹姆斯,代表人物有杜威、安吉尔、卡尔,具有使用主义倾向。 3.塔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创始人是维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考夫卡、苛勒。 4.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为华生。 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医生弗洛伊德。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荣格、阿德勒、霍妮。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形成性考核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学前儿童心理学 4 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11 对一个或一组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或追踪,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点。 3.实证研究法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控制手段,观察、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应变化,最后冲这些变化中找出规律。4.横向研究11 在同一个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观察,求出某种心理水平的代表值,或求出几个年龄组儿童的代表值加以比较。二、填空题(每小题2 分,共44 分)1.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2.在心理学中通常把实验的研究者称为主试 , 把被研究者称为被试。 3.母亲年龄对胎儿的影响主要指年龄偏大与年龄偏小。4.遗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5.发展的社会性是指个体的心理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条件。 6.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7.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由一个个特定的发展阶段组成的。 8.纵向和横向的研究取向具体体现为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三种方法。9.个体心理是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自身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这就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 10.发展的差异性是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11.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量法和产品分析法四种。 12.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三、简答题(每小题18 分,共36 分)1.应当如何理解“关键期”的概念??关键期是习性学家洛伦兹1953年提出的重要概念,通常是指某一特性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得以形成的意思; ?对关键期的理解,与其说是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期限,不如说是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程度,即学习水平更为妥当。 2.横向和纵向研究的优缺点。 ?横向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同一年龄或几个年龄组被试的大量数据,比较节省时间和精力,数据比较有代表性和稳定性。但这种方法由于时间较短,难易寻找发展的连续性和转折点,也难以分析出儿童早期经验对

大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练习系统试题附答案

大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练习系统试题附答案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大学心理学 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A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4、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 应激 5、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方法是()。C A.个案研究法; B.观察法; C.定性研究法; D.定量研究法 6、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B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7、以下叙述正确的是()。D A.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C.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 D.人的心 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A A.“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B.“爱人只有一个,情人可以多个”; C.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D.“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9、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A A.具有两面性; B.具有稳定性;C.具有外显性; D.具有境遇性 10、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B A.集中性与分散性;B.连续性与阶段性 C.平衡性与差异性;D.方向性与可逆性 11、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C A.正强化; B.负强化; C.奖惩; D.间接强化 12、( )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D A.直接强化; B.间接强化; C.奖惩; D.自我强化 13、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 )的三种模式。C A.接受过程; B.认知过程; C.同化过程; D.学习过程 14、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 ),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非 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B A.基本原理; B.变式; C.概念; D.教材结构 15、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使学生将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用于新问题 的解决。D A.理解; B.操作; C.形成表征; D.学习的迁移 16、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是()。A A.人际沟通; B.人际交往; C.亲 和行为; D.人际关系

大学 选修课 心理学 复习资料 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独立的标志: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学的体系 1.基础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 2.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 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 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政治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四、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 2.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1.感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各种感受器能够区别出适宜的刺激,从而使大脑产生了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这种反 映就是感觉。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的产生,必须是以各种形式的感觉的存在为前提,并且与 感觉同时进行。 二、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1)所反映的具体内容不同。感觉——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2)生理基础不同。感觉——单一分析器;知觉——多种分析器。 (3)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相同的客观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则是在感觉到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生理活动过程,知觉的反映 要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联系: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没有 感觉就没有知觉。而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越丰富、精细、知觉就越正确完整。 三、感觉和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根据感受器在人体内所处的位置和接受刺激的来源的不同,将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 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2.知觉的种类:根据何种分析器在知觉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等。 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四、错觉 1.错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大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博采众长的学习态度 ?案例: ?玛莎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严重抑郁,功课成绩下降,终日萎靡不振,几乎不与别的同学交谈。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要注意到,玛莎是与男朋友分手不久后变得情绪低落的。抑郁常常与失落感有关。玛莎也许在无意识中把自己的失落感、气愤或抵触情绪变成了对自己的责备和怨恨。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在玛莎的抑郁出现之前,她的学习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在出现心理问题后成绩有所下降。当人不能得到好的分数、感情支持、友谊或认可等奖励时,他在学习及其他活动中的努力就会停止。当玛莎变得抑郁时,她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而那些变得更为消极的行为会使她更不可能得到好成绩、赞扬和关爱。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玛莎在高中时学习成绩优秀。因此,她也许没有做好应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的准备。如果在她的自我形象中才智和能力非常重要,那么,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她会是一个大的打击。与男友的分手也会使她感到自己无能。我认为,玛莎感到抑郁、脆弱和茫然,可能是由于她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受到打击而造成的。 ?认知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分析玛莎的思维模式解释她为什么产生抑郁。她可能过于“放大”了近来她所遇到的那些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能是她有一些不现实的想法,比如“如果我现在不能出人头地,将来就一事无成”等这类错误的思维模式会导致抑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会给教育带来变革 –机能主义,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新教育运动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引起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基本目的是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教师是发展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情感教 育是教学的基本动力 ?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 –有助于了解心理规律,比如注意的维持时间、两种注意的交替转换; –了解个性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 第三章补充二、记忆内容储存的形式 (一)语词 语词记忆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对语词的形、音、义经过形码、声码、意码的编码后将语词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在记忆语词时,声码优先,形码和意码次之。 (二)表象 1.什么是表象 过去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叫表象。 2.表象的特征 形象性。头脑中保持的表象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并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 浮现,和过去感知该事物时的形象非常相似。 概括性。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是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共有的特点,是一种 类化了的事物形象。 3.表象的意义 1)表象是介于感知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2)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 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表现为: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教学教材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 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 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 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心理学[第七节思维]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思维 第一节思维的基本问题 思维在人的生活当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不断扩大人的认识范围,不仅能认识现在,还可以回顾过去和预见未来。其次,它能不断提高人的认识深度,不仅能认识人所能一般接触到的事物以及规律,还可以把握人们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以及规律,使人对现实事物的认识得以无止境地深化。第三,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认识世界向改造世界发展,不仅能使人掌握知识、认识规律还可以使人由认识世界运用知识和规律解决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不同于感觉、知觉和记忆,但又离不开感觉、知觉、记忆活动所提供的信息。人们只有在大量感知信息的基础上,在记忆的作用下,才能进行推理,作出种种假设,并检验这些假设,进而揭示感觉、知觉、记忆所不能揭示的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二)思维的特征 1.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概括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关系,这不仅扩大了人们认识的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了解。所以概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思维的水平。另外,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人们认识水平越高,对事物的概括水平也就越高。

2.间接性 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在从事科学研究、探索世界的奥秘时,人们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建、改组和更新。 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的,并企图解决这些问题。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再现经验,而是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和建构。 二、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人们对事物的分析往往是从分析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开始的。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特征、各种属性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综合是思维的重要特征,只有把事物的部分、特征、属性等综合起来,才能把握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抓住事物的本质。 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同一思维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任何一种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二)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只有在思想上把不同对象的部分特征区别开来,才能进行比较。同时,比较还要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也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完整版

大学心理学科目测试题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2.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狭义)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熟期间所发生的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伴随状态。它本身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 4.感知:感觉和知觉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合称“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外部整体的反映。 5.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也叫“思维知觉”。 6.记忆: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7.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头脑中出现的事物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8.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时有困难就是遗忘。 9.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10.想象: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11.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包括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两种成分。 12.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13.意志:是指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和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4.意志行动:由意志支配和调节的行动 15.个性:是指个体在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倾向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的整合 16.需要:需要是指一个人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 17.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推动力。动机即行为原因。 18.兴趣: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爱好比兴趣程度深一些。 19.能力:是指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20.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动力特点的综合。俗称“脾气”、“秉性”、“性情” 21.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2.自我意识: 二.简答题 1.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师范生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2. 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很熟悉、同时也是很复杂的一种现象。心理现象可以分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心理状态三个侧面。 意义:有助于了解自己,加强自我修养;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按照心理学规律组织教育和教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大学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基础心理学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现象极其复杂,概括来说它主要包括既有联系有区别的和两大部分。 2、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两种感觉是___和___。 3、有意后注意是在基础上产生并与目的任务相联系,但又不需要的注意。 4、根据创造程度不同,把随意想象分为和。 5、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活动相联系,一般经历以下四个过程:准备期、、和验证期。 6、表情动作是情绪的外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和言语表情。 7、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和爱的需要、 和。 8、气质的4种基本类型是多血质、胆汁质、和。 9、从到是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10、人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因素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称为( ) A.个性特点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 C.环境科学 D.分支科学 2.有预定目的但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 3.汽车司机在驾驶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这种注意特性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分配 C.注意转移 D.注意广度 4.后继的学习与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干扰作用是() A.动机性抑制干扰 B.前摄抑制干扰 C.倒摄抑制干扰 D.痕迹衰退抑制干扰

5.在刺激物作用下,人脑独立形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形象的过程是() A.有意想象 B.随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6.提出需要层次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马斯洛 B.勒温 C.默里 D.罗杰斯 7.多血质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基本特征是() A.强、平衡、灵活 B.强、不平衡 C.强、平衡、不灵活 D.弱 8.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是() A.性格的态度特征 B.性格的意志特征 C.性格的情绪特征 D.性格的理智特征 9.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识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10.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描述了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自我意识 2、情景记忆 3、创造性思维 4、性格的理智特征 5、注意的范围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 2、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做正迁移。()

最新版精选大学《心理学》期末模拟考试题库358题(含答案)

2020年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库358题(含参考 答案) 一、选择题 1.()是指通过观察实物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参观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 A.教具直观 B.实物直观 C.模像直观 D.言语直观 标准答案:B 2.下列量表中属于智力量表的是() A.斯坦福—比奈量表 B.韦克斯勒量表 C.16PF D.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E.主题统觉测验 标准答案:A|B|D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是()。 A.气质可以使同一性格的人有不同的表现。 B.气质可以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 C.性格是气质形成的前提。 D.性格可以制约气质的表现。 E.性格可以任意塑造气质的类型。 标准答案:A|B|D 4.下列心理活动中,属于个性倾向性的有()。 A.需要 B.情绪 C.兴趣 D.动机 E.能力 标准答案:A|C|D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 A.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B.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C.预测与控制人的心理 D.治疗人的心理疾病 E.探讨人和动物的区别 标准答案:A|B|C 6.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的条件有( )。 A.加深对任务的理解,不断组织自己的活动 B.培养间接兴趣 C.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内外干扰 D.增加刺激物的新异性 E.增加刺激物的对比度 标准答案:A|B|C 7.兴趣的品质包括()。 A.广度 B.专一性 C.稳定性 D.有效性 E.深刻性 标准答案:A|B|C|D 8.人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包括() A.恐惧感 B.友谊感 C.道德感 D.美感 E.理智感 标准答案:C|D|E 9.饥觉、渴觉、内脏的痛觉等属于( )。 A.内部感觉 B.本体感觉 C.外部感觉 D.动觉 标准答案:A 10.应激是由意外的紧张情况引起的紧张情绪状态。标准答案:1

大学公共心理学重点知识总汇

简答论述 一、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P41 1、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每个人都是又潜能的。 5、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P54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是: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三、儿童观察的发展趋势,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59 儿童观察的发展总趋势是: 1.有意性不断增强。 2.精确性不断提高。 3.概括性逐渐增强。 感知规律再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地 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 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同学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 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该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 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距越大,越容易被感知。 4.根据直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 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实现的。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P66 1.善于识记,增进记忆。 (1)直观形象法 (2)分类记忆法 (3)谐音记忆法 (4)歌诀记忆法 (5)联想记忆法 2、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复习多样化 (4)适当过度复习 五、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P71

大学心理学测试试题(.)

大学心理学试题(10.21)

————————————————————————————————作者:————————————————————————————————日期: 2

大学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1分,40题,共计40分)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A.社会对心理制约; 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 C.心理的发生,发展; D.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 2、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过程。B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3、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A.指向性和选择性; B.指向性和调节性; C.集中性和指向性; D.集中性和选择性 4、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智力 5、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6、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C A.遗传因素;B.学习; 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

7、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显成熟的,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的特点B A.不平衡性;B.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C.个体差异性; D .发展的关键期 8、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B A.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B.亲密感对孤独感; C.繁殖感对停滞感;D.勤奋感对自卑感 9、人们常说的“一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哪个特征?()C A.选择性; B.显著性; C.投射性; D.两极性 10、社会知觉最早是有哪位心理学家提出的?()C A.弗洛伊德; B.洛克; C.布鲁纳; D.斯滕伯格 11、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大学品德教育实践中应注重()D A.自我熏陶; B.道德灌输; C.制度约束; D.榜样作用 12、在群体健康行为的传播理论的模式中,强调对传播现象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进行理解的是()D A.单向传播模式; B.双向传播模式; C.互动传播模式; D.整体互动模式 13、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B A.全体性; B.科学性; C.主体性; D.发展性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华东师范大学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华东师大版本)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 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 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节知识点章节题型内容 、名词解释1.高等教育心理学 2.个性心理 二、辨析题 第一章高等 教育心理学 概述1 .高等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高校教师如何教的一门科学。 2.教育工作中的“是为了不教”。(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3.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没有多大现实意义。 5.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 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6.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 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 法? 7.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例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三、简答题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及其对象。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4.简述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5.试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四、论述题1..结合《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体会,谈谈学习该课程的现实意义。

章节 题型 内容 1. 教师胜任力 2.教育机智3教学反思4自我效能感 5.教师期望效应 6.教学监控能力 7.教师角色 8.教学 风格 9.教学效 能感 1. 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 革的推进,对 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 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 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 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2. 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专家教师掌握 更多的知识。 3.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大学教师只 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2. 简述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和作用。 3. 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 4. 简述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5. 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 响。 6. 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方式。 7. 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8. 简述专家教师的特点 9.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10. 试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11. 简述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胜任力。 12. 简述教师胜任力及其结构。 13 .简述教育机智及其影响因素 1. 请列举出几种常见的教学反思方法, 成良好地教学反思习惯。 2. 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有什么差别, 由新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3. 老一辈教育学者吕型伟 曾说过 “教育是事业,事业 的 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 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请结合高 等教育心理学关于教师角色分类的划分,谈谈自己 对这段话的理解。 4. 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心理健康如何维护。 一、名词解释 二、辨析题 三、简答题 第二章 高等学校教 师心理 四、论述题 并谈谈如何养 如何尽快完成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 A、B 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 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第一 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 过程。C ,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一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一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 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 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 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经典条件作用对教学很有意义P36 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强化: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 A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B,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减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惩罚。 A,I 型惩罚:通过呈现厌恶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最新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大学心理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点梳理

第一部分公共科目《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 4.格式塔学心理学 5.精神分析 6.人本主义心理学 7.认知心理学 (四)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二、感觉 (一)感觉概述 1.感觉的含义 2.感觉的种类 3.感觉测量 4.感觉现象 (二)视觉 1.视觉的含义 2.视觉现象 3.视觉理论 (三)听觉 1.听觉的含义 2.听觉现象 3.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三、知觉 (一)知觉概述 1.知觉的含义 2.知觉的自下而上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知觉的特征 1.知觉选择性 2.知觉整体性

3.知觉理解性 4.知觉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五)错觉 1.错觉的含义 2.错觉的种类 3.错觉产生的原因 四、注意 (一)注意概述 1.注意的含义 2.注意的功能 3.注意的种类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1.注意选择的认知理论2.注意分配的认知理论 五、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的含义 2.记忆的过程 3.记忆的种类 (二)感觉记忆 1.感觉记忆的含义 2.感觉记忆的信息加工3.感觉记忆的特征 (三)短时记忆与工作记忆1.短时记忆的含义 2.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短时记忆信息的存储与提取4.短时记忆的特征 5.工作记忆 (四)长时记忆 1.长时记忆的含义 2.长时记忆的信息加工3.长时记忆的信息存储与提取4.长时记忆的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