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

2019-2020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

2019-2020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
2019-2020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二节 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

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

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学习目标

1.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2.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3.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

治理与开发的基本内容,借鉴其成功经验,指导我国流域的综合治理与

开发。

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1.河流开发的原则:除要考虑河流的特点外,更要考虑流域的整体性特征,进行综合开发。2.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

3.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

(1)概况

①位置:位于美国的东南部。

②发源地:A阿巴拉契亚山的西坡。

③地位:是密西西比河支流B俄亥俄河的一条流程最长、水量最大的分支。

(2)地形: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较大。

(3)气候: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4)水系: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大部分可通航;但河流落差较大;受气候影响,水量很不稳定。

(5)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判断

1.由于地形起伏大,田纳西河不适合发展航运。( ×)

2.田纳西河流域冬春降水少,夏秋降水多,有利于农业生产。( ×)

二、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

1.18世纪下半叶

(1)开发状况:开发较早,形成较为发达的农业,盛产棉花、马铃薯和蔬菜。

(2)开发后果:人口较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19世纪后期

(1)状况:流域内人口激增,对流域内资源进行大规模掠夺式开发。

(2)后果:带来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

①土地退化:长期高强度地种植棉花,造成土地退化,老棉花带衰落。

②植被破坏: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和获取炼铜用的木炭,大片森林被砍伐以及矿山开采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③环境污染:炼铜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形成酸雨,污染了水体、土壤。

3.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成为美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三、流域的综合开发

1.核心:河流的利用与治理。

2.形式: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简称TVA)以河流的梯级开发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

3.措施

(1)防洪:干支流上建成了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防洪标准达百年一遇。

(2)航运:水坝修建后,经俄亥俄河和密西西比河与五大湖相通,通过水运可达美国22个州。

(3)发电:大规模发展水电、火电和核电,形成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促进了流域内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4)提高水质:污染防治,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库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5)旅游:随着水库的修建和流域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一大批旅游项目的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6)土地利用:做好土地利用规划。预留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建立自然保护区;调整农业、林业和牧业结构,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牧;对采矿区的土地生态进行恢复和治理。

4.开发效果:通过综合开发与整治,田纳西河流域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和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探究点一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阅读“田纳西河流域在美国本土的位置图”和“诺克斯维尔气候资料图”,探究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有何特征?

答案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

2.结合图2,说出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降水特点,并分析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对农业发展和河流航运的影响。

答案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降水特点:全年降水较多,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

影响:①水热季节组合差,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产生矛盾,成为种植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②影响河流水量、水位的稳定性,给航运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3.田纳西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

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

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下表以田纳西河流域为例分析其具体影响。

环境要素田纳西河流域特征对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流域开发方向

地形多山,地形起伏大陆路交通不便,主要依赖航运修建船闸和水库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水能开发,建水电站

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流域内光、热、水资源较丰富

较早成为发达的农

业区

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

季降水相对较少

河流流量不稳定

给航运带来困难,需

将修水库和建船闸

相结合

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需水

季节相矛盾

修水库蓄水,解决降

水与灌溉的矛盾

水系水系发达,支流多,流

域面积广

航运发达

大部分可通航,通往

全国大部分地区

矿产矿产丰富,有煤、铁、

铜、锌、磷、云母等

利于能源工业、钢铁工业、有

色金属冶炼工业等的发展

成为影响流域综合

开发的重要因素,开

发应注意生态环境

的保护

分析河流航运价值大小的思路

读“田纳西河流域位置示意图”和“流域内甲地降水量与气温变化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位于美国的东南部地区

B.上游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C.气候类型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末春初降水较多

2.甲地区防洪水库为了雨季蓄洪留出库容较为合理的时间为( )

A.9~10月B.11~12月

C.1~2月D.4~5月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田纳西河位于美国东南部,上游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春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相对较少。第2题,根据图中的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区11月份降水开始增多,进入多雨期,在此之前应留出一定的库容用以防洪。

探究点二流域的综合开发

图甲为“田纳西河干流的梯级开发示意图”,图乙为“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图”。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田纳西河梯级开发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答案地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河流水量丰富。

2.田纳西河干流修建了多座大坝,对航运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抬高水位,调节径流,且每座大坝都建有船闸,改善了通航条件。

3.田纳西河梯级开发对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有什么影响?

答案对于农业,梯级开发为种植业和林业、牧业提供了灌溉水源,消除了洪涝灾害隐患,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同时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场所。对于工业,梯级开发提供了廉价的电力,改善了航运条件,使其成本降低。对于第三产业,梯级开发为其提供了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

4.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为什么还要大规模发展火电和核电呢?

答案这是因为水电在河流枯水期往往电力不足,需要火电和核电补充;而火电或核电检修时,又可用水电代替供电。三类电站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供电系统。

流域开发问题的分析方法

(1)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见下表:

治理措施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减轻水土流失及减小河流含沙量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开发重点减轻生产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2)水利工程的影响评价

水利工程影响评价首先要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即任何水利工程的修建既有利也有弊;其次要运用综合的观点,即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影响。

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经济效益:产生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和旅游等综合经济效益上游地区(库区):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等;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孳生,可能导致传染性疾病蔓延

生态效益:调节库区气候,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改善水质下游及河口三角洲地区:河流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土壤自然肥力下降;入海径流量减少,海浪对海岸的侵蚀加重,河口三角洲不断萎缩;由于海水倒灌、生态破坏和入海营养物质减少,河口的渔业资源锐减

[拓展延伸] 长江流域综合开发及治理的分析

长江流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很高,但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所以洪涝、干旱等灾害频繁发生。此外,人们对长江流域的开发,引发了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江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综合治理长江流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上游中游下游

开发条件自然条件恶劣,生态

环境较脆弱

自然条件优越,工农

业基础较好

自然条件优越,地理位

置突出,经济基础雄厚

开发现状水能资源开发;生态

旅游开发

商品农业基地;以冶

金、机械、建材等为

主的制造业基地

商品农业基地;有我国

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水土流失、崩塌、滑

坡、泥石流等自然灾

害频繁,生态破坏;

水能开发程度低

洪水威胁严重;毁林

开荒和乱砍滥伐造成

水土流失;围湖造田、

湖泊萎缩、河床抬高

水体和大气污染严重

整治措施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

源涵养林的建设;实

行封山育林、育灌、

育草的保护政策,对

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

的经营与开发;建设

三峡工程

退耕还湖,疏浚河道;

搞好分洪工程,加强

和完善荆江分洪工

程;以水土保持为中

心,营造中游地区的

防护林,综合开发和

治理山区;修建水利

工程,发挥水利枢纽

的拦洪治沙功能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

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

三产业;加强环境保护,

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

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

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

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年内各月吞吐泥沙和水量很不均匀,2006年后三峡水库蓄水,也影响了鄱阳湖对泥沙和水量的吞吐。下图为湖口站(鄱阳湖水系的出口)多年平均向长江输沙量和湖口站径流量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关于鄱阳湖多年月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输沙量和径流量年际变化都较大

B.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7月长江补给鄱阳湖

C.4~6月由于湖水含沙量降低,输沙能力减弱

D.3月鄱阳湖的含沙量最大,故输沙能力最强

4.关于鄱阳湖7~9月输沙量特点的成因推测,最可能的是( )

A.长江干流水位高

B.出库流量达一年最小

C.向长江输沙,鄱阳湖清淤

D.湖口站上游来水含沙量加大

答案 3.B 4.A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鄱阳湖多年月平均输沙量变化较大,径流量变化相对较小,A错误;6月输沙量下降但为正值,径流量大,说明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7月输沙量为负值,此时长江补给鄱阳湖,B正确;4~6月降水量逐渐增加,湖泊补给长江水量减少,输沙量下降,而不是含沙量下降,C错误;3月鄱阳湖的输沙量最大,是因为此时为旱季,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且补给水量最大,D错误。第4题,7~9月输沙量为负值,说明此时长江补给湖泊水,此时为雨季,河流水位高,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故A正确。

1.河流特征描述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水文特征

流量流量大(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小)

水位水位高(低)

汛期汛期长(短),早(晚);汛期出现在夏季(或其他季节) 含沙量含沙量大(小)

结冰期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现象

流速(水力) 流速大(小),水力资源丰富(欠缺)

水系特征

长度多大江大河;河流短小等

流域面积流域面积大(小)

支流支流多(少)

弯曲度河道弯曲(平直)

水系形状扇形水系,向心状水系,放射状水系,树枝状水系

2.河流水能开发条件评价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自然条件水量大小、落差大小、地形地质条件等

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达程度、市场(对电力)的需求、开发技术、资金等

3.河流航运条件开发评价

思考方向满分术语

自然条件

河道宽窄、深浅、弯曲程度

水量季节变化大小(水量是否平稳)

地形平坦程度,流速快慢

有无结冰期或结冰期长短

社会经济条件河流沿岸的经济发达程度

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近年来,随着湄公河流域开发热潮的不断升温,湄公河,这条流经中国(中国境内段称澜沧江)、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六国的国际河流,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围绕加强资源、能源合理利用,扩大贸易市场等问题,湄公河流域有关国家领导人多次召开经济合作会议。

(1)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并说出图中河流开发利用的方向。

(2)当地居民生产非常落后,指出图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河流及其下游地区造成的环境影响。

(3)分析湄公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要开发澜沧江的水能,必然会影响整个澜沧江—湄公河

流域六国,应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该流域的水能?

答案(1)水文特征:流量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开发利用方向:开发水能;发展旅游;发展航运。

(2)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陡坡开垦。环境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加,造成下游河道淤积,三角洲面积增加,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3)湄公河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量大,流经山地,河流落差大。本着互惠原则,全流域各国积极合作,统筹兼顾,共同开发;既要开发水能,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解析(1)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直接对河流的水文特征产生影响。这里是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大,雨季长;河流水量丰沛,汛期也比较长。从地形分析,这里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主要是考虑水能、航运、旅游等方面,该河既有开发水能的优势,又有发展旅游的条件。(2)从农业生产来看,该地耕作落后,破坏植被甚至有岩石裸露,河流应该有较大的含沙量,下游进入平原地区易引起泥沙淤积,使河口三角洲加速增长,加剧下游洪涝灾害。(3)水能丰富的原因结合地形和气候分析;开发澜沧江水能需要全流域各国积极合作,统筹兼顾,共同开发。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是国际上小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成功典范。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图”,完成1~2题。

1.田纳西河流域( )

A.地形以平原为主B.水能资源丰富

C.气候炎热干燥D.矿产资源贫乏

2.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

A.梯级开发B.防洪发电

C.提高水质D.环境建设

答案 1.B 2.A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可知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从上游到下游为:山地—丘陵—平原,故排除选项A;该河流域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故排除选项C;图中显示该流域煤炭、

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故排除选项D;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该河流流量较大,落差较大,所以该河流水能资源丰富,故选项B正确。第2题,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将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并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实现了防洪、航运、发电、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统一开发和管理,故选项A正确。

田纳西河的早期开发,由于发展炼铜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使植被遭到破坏。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 )

A.扩大耕地面积B.矿山开采

C.获取炼铜用的木炭D.修建水库

4.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

A.光化学污染B.酸雨

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

答案 3.D 4.B

解析第3题,造成田纳西河流域被破坏的原因有扩大耕地面积,毁林;矿山开采要先破坏地表植被;获取炼铜用的木炭,要砍伐木材;修建水库,是利用沟谷蓄水,对植被影响小,且是综合开发时期的措施。第4题,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酸雨。炼铜过程中,排放的大量酸性气体,与空气中水汽结合,形成酸雨;光化学污染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不是主要表现。

5.(2018·四川成都七中期末)我国境内的澜沧江流域资源十分丰富,是一座有待开发的资源宝库。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示区域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2)分析制约澜沧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

(3)简要分析澜沧江流域的开发方向。

(4)分析澜沧江流域在综合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答案(1)河流众多,河流的流量大,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

(2)交通不便,资金缺乏,人口文化素质低。

(3)对澜沧江丰富的水能资源进行梯级开发;发展航运,实现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国家间的水陆联运;开展与邻国的边境贸易、转口贸易;促进西双版纳热带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4)防治水土流失,避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解析第(1)题,河流水能资源是否丰富与流量和落差有关。第(2)题,制约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可以从交通、资金、人才等方面分析。第(3)题,澜沧江流域的开发方向要从水能、航运、旅游、边境贸易等方面阐述。第(4)题,流域在综合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导致该地区的水土流失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还会引发地质灾害等问题,因此回答本题时可以从以上方面加以分析。

(2018·山东济南期末)读“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该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A.自东南向西北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D.自东北向西南

2.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甲乙河段B.乙丙河段

C.丙丁河段D.丁戊河段

答案 1.C 2.B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指向标,根据年平均气温变化,西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说明地势较高,为河流上游地区,所以河流从甲流向戊,即从西南向东北流。故选C。第2题,图中等温线越密集,说明该地区温差大,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所以该河段水能最丰富。图中乙丙河段等温线最密,水能资源最丰富。故选B。

红水河为西江上游的别称,流域内山岭连绵,地形崎岖,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它的梯级开发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国家重点开发项目。读下图回答3~5题。

3.红水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降水丰富,水量大②平行水系,支流多③地形崎岖,落差大④流经高原,河流长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4.红水河水电梯级开发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影响有( )

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提高防洪和抗旱能力③增加入海水量④加速河口淤积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除水电外,红水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的方向还有( )

①钢铁工业②有色冶金③甜菜种植、加工业④水产养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3.A 4.A 5.D

解析第3题,河流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与河流的水量、落差、决定流速(流速)等有关。红水河流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水量大;且流经地区地形崎岖,落差大。第4题,在红水河上开发水能资源,可以缓解珠江流域的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该区域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区域环境,可以提高防洪和抗旱能力,但是拦水发电,会使得河流水量减少,流速变缓,减缓河口淤积。第5题,红水河流域锰矿、锡矿、水能资源丰富,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高耗能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同时,流域内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

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不仅是美国流域综合治理的典范,也一直被许多国家奉为国土整治的样板。据此回答6~8题。

6.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流域自然环境保护完好的原因是( )

A.人们以畜牧业活动为主

B.制定了保护环境的法律

C.人口较少

D.人们环保意识强

7.墨累—达令河流域与田纳西河流域相比,灌溉易出现的问题是( )

A.干旱地盐渍化B.径流减少

C.湿地生态环境变化D.需要修建水利工程

8.田纳西河流域优先发展的工业是( )

A.钢铁工业B.煤炭工业

C.宇航工业D.高耗能化学工业

答案 6.C 7.A 8.D

解析第6题,到18世纪下半叶,田纳西河流域人口依然很少,开发强度不高,自然环境保护比较完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第7题,墨累—达令河流域地下水含盐量高,灌溉易出现盐渍化。第8题,田纳西河流域拥有全美最大的电力系统,优先发展的工业是高耗能化学工业。

(2018·广东仲元期末)下图中a、b是“美国田纳西河上某水文站先后两次测得的降水后河流流量曲线”。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流域内发生的地理事件最可能的是( )

A.下游洪涝灾害增加

B.上游修建水库

C.水文站上游流域内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

D.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

10.田纳西河流域工业走廊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修大坝,使通航条件大为改善

B.旅游业带来经济收入

C.大规模的水电开发,促进了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D.防治污染,提高田纳西河的水质

答案9.B 10.C

解析第9题,读图得出,田纳西河上某水文站第二年比第一年测得降水后河流流量的变化大大降低,可能上游修建了水库,调节了流域内河流流量,B对;流量变化小可以减少下游洪涝灾害,A错;水文站上游流域内城市化速度加快会加大流量变化,C错;流域内植被破坏,降低了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会加大流量变化,D错。第10题,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田纳西河流域水力资源、煤炭资源丰富,是美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在电力保障的基础上,田纳西河地区积极发展了高耗能工业,促进了“工业走廊”的形成。故选C。

(2018·河南濮阳期末)读“黄河某河段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甲河段水电站密集,主要原因是( )

A.降水量多,河流径流量大

B.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

C.靠近城市,工程技术领先

D.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12.丙处水文站监测的径流量比乙处小,因为( )

①沿途缺少河流补给②沿途向其他流域调水③沿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④沿途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11.B 12.C

解析第11题,图中甲河段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正确。第12题,丙处水文站径流量比乙处小的原因是沿途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缺少河流补给。C正确。

长江荆江段河道曲折易变,天鹅洲故道群是长江裁弯取直后废弃的古河道。下图为“天鹅洲故道群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荆江段河道裁弯取直可以( )

①加速洪水下泄②增加河床淤积③减少上游来水量④缩短航运里程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4.曾经位于长江南岸的是( )

①麋鹿保护区所在地②六合垸所在地③张智垸所在地④永合垸所在地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13.A 14.D

解析第13题,裁弯取直使得水流速度加快,可以加快洪水的下泄,缩短航运里程,①④正确。裁弯取直加速河水下泄,反而增强了河水的搬运能力,减少河床淤积,②错误;裁弯取直并不会减少上游来水量,③错误。第14题,读图可知,裁弯取直前,六合垸、永合垸位于长江南岸,故②④项正确。根据老河故道和天鹅洲故道的弯曲趋势,麋鹿保护区应位于古河道北岸,①错误;张智垸位于长江河道的北侧,③错误。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

(2)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

答案(1)“东水”:干流东侧年降水量较大。

“西沙”:干流西侧支流上游地势起伏较大;流经沙地,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集中,多暴雨。

(2)生产生活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地下水位低于河流水位。解析(1)“东水”“西沙”体现了河流流量及含沙量的差异,影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包括降水量的多少和强度、地表植被的覆盖情况等。(2)河流水与地下水的互补关系,是由水位决定的,当河流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时(一般为河流汛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当河流枯水期时,一般是地下水补给河水,而此时如果不能补给河水,只能是河流水水位在枯水期也比地下水水位高,成因一是形成了“地上河”,原因是泥沙淤积;二是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

16.下图为“乌拉尔河水系示意图”,①②③为三个水文观测站,①②之间为中游。上、中、下游分别流经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地带,下游可通航,沿河建有多处水库和运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乌拉尔河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分析造成②③两处水文站径流量差异的主要自然原因。

(3)分析乌拉尔河上游、下游不同的开发利用方式及其原因。

答案(1)地形:上游多山,地势起伏大;中下游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气候: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冬季寒冷、漫长。

水文:流量季节变化大,水源补给主要是积雪融水,春季为汛期,有较长的结冰期。

植被:上游山区为森林,中游平原为草原,下游为荒漠草原、荒漠。

(2)②处径流量大,③处径流量小。②处汇集众多支流的水量;纬度较高,蒸发量小。在②③之间,河流流经沙漠地区,无支流汇入,降水很少,下渗量大。

(3)上游:发电、旅游。

原因:地势起伏大,水量大,水能丰富;环境优美。

下游:灌溉、航运。

原因:下游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需要灌溉水源,发展绿洲农业或者畜牧业;地势平缓,连接里海,水运廉价、便利,且便于开发。

解析(1)根据图示经纬度以及河流分布,可以判断该流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2)图示③附近有沙漠,结合该区域位置、气候、水系特点,可得出答案。(3)乌拉尔河上游、下游的自然背景差异,决定了该河流上游、下游开发利用方式的差异。

考点题点细目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0*4'=40)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4.需求指人们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购买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7.外部性:指经济当事人的经济活动对非交易方所产生的非市场性的影响。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0.政策失效: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

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 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19.供给: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二.简答题(6*6=36) 1.市场失灵是由什么引起的?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是否一定需要政府干预?答:①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不完全信息。 ②不一定。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机会和理由,但是要使政府干预有效,还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政府干预的效果必须好于市场机制的效果;第二,政府干预得到的收益必须大于政府干预本身的成本。(即制定计划、执行成本和所有由于政府干预而对其它经济部门所造成的成本) 2.需求和需求量有何区别?它们是如何变动的?假设经济人收入减少或增加时,需求曲线如何变动?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练习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考虑与练习 第一章 一、差不多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进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觉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爱护和治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差不多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进展的阻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阻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阻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阻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要紧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不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要紧分

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进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爱护重要自然资源; 幸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治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治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进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阻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进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进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word完整版)高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的自然资源测试题

高二地理中国地理之自然资源 一、选择题组 下图为我国某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此图最可能是( ) A. 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 B. 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C. 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D. 中国温度带分布图 2.若图中ABC三地数值逐渐降低,则影 响三地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农业规划 C. 活动积温 D. 地貌地势 下图是我国某岛屿略图,据图回答下列各 题。 3.a地与b地相比,建立盐场的优势条 件是() A. 气温高 B. 附近海域盐度高 C. 降水少 D. 地势低平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岛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 该岛屿河流成放射状分布 C. 该岛屿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D. 该岛屿不会受台风影响 根据下表资料,回答下面小题。 省(区)城镇人口占 总人口比重(%) 耕地面积 (万公顷) 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 木材总蓄积量 (亿立方米) ①34.3532.5 1 865.815.8 ②53.5 1 539.1727.915.0 ③51.9542.4404.40.4 ④31.1361.0184.6 2.0 5.上表中①、②、③、④所示省(区)的简称依次是( ) A. 川、黑、苏、陇 B. 苏、川、陇、黑 C. 黑、川、陇、苏 D. 陇、黑、川、苏6.下列推理,其过程和结论正确的是( ) A. 耕地面积①比②小,因此,山区面积①比②大 B. 水资源总量②比③多,因此,年降水量②比③大 C. 木材总蓄积量③比④少,因此,森林覆盖率③比④低 D.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①比③小,因此,乡村人口比重①比③大 7.有关四省(区)农业生产地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省(区)西部是该省种植业集中地区

(环境管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短)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学习思考与练习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资源。 在现代生产发展水平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或: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 2、非再生资源。 不能运用自然力增加蕴藏量者。 3、可再生资源。 可用自然力保持或增加蕴藏量者。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是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改造、利用、保护和管理过程中及资源的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兼具理论和应用性、边缘和交叉性的经济科学。 二、基本内容 1、非再生资源特点。 强烈的地域性; 更新再生一代周期特长; 无生命性; 具较强独立性,无开发反馈性; 多为一次性消费。 2、生物资源特点。 生命性; 再生性; 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整体性强,开发反馈灵敏; 存在食物链关系,种群数量呈递减性生命金字塔。 3、资源的功能性作用方式。 直接消费; 作中间加工的原料; 中间加工过程中的消费性利用; 原位利用; 综合利用。 4、资源的价值性作用方式。 对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 对地区经济结构及布局的影响; 对生产经营效果的影响; 对环境及人类生活福利的影响。 5、我国资源概况。 三大特征: 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主要资源短缺(耕地最大矛盾,北方和部分南方缺水,森林薄弱,少数有色金属、贵金属和个别化肥矿十分缺乏)。

资源分布不平衡(水南多北少,能南少北多,金属矿主要分布由西部高原到东部山地丘陵过渡地带)。 资源质量差异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大。 6、经济发展应建立的可持续性准则 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 保护重要自然资源; 避免不可逆的损害; 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 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三、作业 1、我国资源利用管理概况? 2、谈谈我国稀土资源及其管理状况。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理解资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互关联与影响。人与自然资源通过生产过程、劳动过程、消费过程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替代的物质能量源泉。其数质将决定发展的速度、水平、模式等。 另方面,人类为满足其发展需要,无时不在开发、利用、改造、保护(或破坏)、管理自然资源,并引起自然资源的变化。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静态耗竭年限指标。 资源储量与其年开采量或年利用量的比率(储量用量比)。 2、静态效率。 指在同一时点对若干资源配置方案进行选择的经济学指标。满足静态配置标准指使净收益最大化。 3、资源的社会成本(完全成本)。 社会成本=私人成本+外部成本。 此外,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使用者成本+边际环境成本 4、边际使用者成本; 边际使用者成本是现在使用不可再生资源而不是留给后代使用所产生的成本。 或:边际使用者成本指现在较多使用会减少将来使用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内容 1、资源稀缺与经济发展关系。 资源稀缺制约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 各种资源稀缺状况约束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 当然,技术进步与战略选择可相对缓解、解束稀缺程度。 2、费舍尔:许多可耗尽资源价格以“U”形轨道变化。 3、缓解资源稀缺途径。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质 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 ?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 ACDEF: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发达国家、 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ACG :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一环境恶化;退化 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 化,同时经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E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 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 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7.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 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护 将不可能是有效的。 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这 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 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岀分析等,是环境保护的 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弟一早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 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置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案(中图版七年级下)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3.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4.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2.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难点 1.掌握四大地理区域的特征 2.理解各区域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填图,讨论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秦岭——淮河一线,四大地理区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外国友人到中国旅行,他乘飞机从中国的北方飞到南方,从东部到西部转了一圈。有人问他对中国有什么印象,他说:“我看到了黄色中国、白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这些不同的颜色各指哪些地方? 学生翻开中国地形图,分别找出上述地区,试说出主要区别,引出地理区域的划分。 二.秦岭——淮河一线 1.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看图A,找出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长江、黄河、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教师画出区域空白图,抽学生在图上填出上述名称。理解、掌握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位置。

2.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 1)认识秦岭,看图B,结合文字说明,记住秦岭的基本情况。 2)认识淮河,看图C,结合文字说明,了解淮河的基本情况。 3)读图D,找出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降水和气温有什么不同。 明确:降水,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是半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是湿润地区。(结合课文,分析原因)气温,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寒冷,河流要封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冬季温暖,河流不封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3.列表比较,进一步理解、记住秦岭——淮河一线南北的差异。 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侧的自然差异 三.四大地理区域 1.看图L,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教师画出四大区域划分空白图,抽学生填出我国的四大区域。 2)看图H——P,将图示的景观图填在相应的位置。 四.作业 复习本节知识,预习下节内容。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第二章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的涵义 1.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他对人类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分类: 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太阳能、风能、 A.按照是否再生或恢复:潮汐能。 非可再生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B.按照存在的空间分布:宇宙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 二、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①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加速发展——基本因素 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客观因素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 ——对水资源及其再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6)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措施 ①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②治理水污染 ③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 ④植树造林,提高含蓄水源能力 ⑤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2、土地资源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2)我国耕地损失的主要原因 ①建设占用耕地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 总结版

第二章 一、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 答:1、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资产。首先,环境被视为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复合型资产,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其次,环境可为人类经济提供了可以通过生产过程转化为消费品的原材料以及这种转化顺利进行的能量。最后,环境还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 2、如果对环境定义广泛,则经济系统与环境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没有能量和物质等的输入,没有废弃的输出,这可以从热力学第一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理解释:A、在热力学定理角度看,能量和物质不能被创造和消失;B、在热力学第二定理来看,能量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化是单向转化而且不是有效率的转化,当没有新能量输入时,封闭系统将会耗竭其能量,生命也会停止。但是,我们的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系统,而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和物质能够自由地输出系统,太阳是环境或部分能量的来源,因此经济活动不会停止。 3、经济系统不可能独立于环境,而是依赖于自然环境。生长过程就受限于太阳能的可获得性和我们将其投入于有效工作的能力。 二、经济决策标准 答、1、可行性标准,采用经济分析方法,行动方案都收益和成本。如果收益超过了成本,那么这一行动方案就是人们所愿意的,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成本超过了收益,这一方案就不采纳。可将其形式化,预定行动方案的收益以B来表示,成本以C来表示,决策原则如下,如果B>C,就支持这一方案;反之反对。只要B与C为正的,与之等价的公式即为,如果B/C>1,就采纳,反之反对。 2、最优产出标准,就是从诸多可行性方案中选出最好的方案 A、静态的效率:在同一时点上,不同的分配方案之间做出的主要的规范经济标准,被称为静态的效率或只称为效率。在资源的分配中,如果这些资源的使用所得的净收益在某一分配方案中是最大化的,就称这项分配方案满足了静态有效标准。 B、动态的效率:当方案涉及到时间,求解最优分配的传统标准被称为动态效率。在n期内分配这些资源的所有途径中,如果跨越n个期间的一项资源分配方案能将所得到的收益的现值最大化,这项资源分配方案就满足了动态效率标准,可以采用贴现的方法,如果方案净收益贴现后的总和最大,这项方案就动态有效地。 三、等边际原理及如何运用(有点问题) 答、第一边际相等原则(即效率边际相等原则):当一项方案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时,净收益最大;这一标准有助于使耗费的资源最小化。 帕累托最优:如果不存在使某些人获益而同时又不使至少一个其他人收益减少的其他可行方案,那么当前的分配方案就是最优的。不满足这一定义的均是非最优的方案。非最优的方案可以重新调整以使得通过这一调整,一些人的状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人状况变得更坏。有效率的分配方案是帕累托最优的,由于通过有效率的分配,净收益被最大化, 第二等边际法则(成本效益平衡原则):当所有可能方法的边际成本相等时,将使得完成环境目标所需成本最低。 在污染控制的例子中,利用成本效果分析可以得到称不能最小的一个特定的标准及其所关联的成本。把此成本作为一个参照、当执行的政策非成本有效,我们可以估计需要再次最小水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 环境与资源学院城规141 沈玫吟 1 东营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和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主成分,共提取了影响东营市城市化水平的3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9.873%,满足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的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5%的基本要求,因此,选出的三个的主成分作为新的指标体系具有显著地代表性,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都能反映出来,避免了从关于城市化水平的庞大的指标中选择的问题,把23项指标压缩为三个主成分,并尽可能的保留原来数据的大部分信息,这就是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好处。经过提取计算,进一步得到了三个主成分的特征值t1、t2 、t3、方差贡献率f以及累计方差贡献率1如表1-1 所示,3个主成分的因子载荷矩阵如附表1-2 所示。 表1-1主成分的特征值及方差贡献率 得出的主成分载荷值能反映提取出的主成分与其他指标变量之间有没有一定的相关性。分析附表1-2可知,在第一主成分Y,中,出现载荷值比较高的是X10,X22,X3, X5,分别指的是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园林绿地面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国内生产总值,能在经济、绿化等方面综合反映城市化水平。在第二主成分YZ中出现了载荷值比较大的X12 ,X1, X14, X13。指标,分别指的是全市全年供电总量、非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液化石油气家庭用量、煤气家庭用量,能够反映人口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指标,在第三主成分Y3中,X15代表全市的医生数量,主要反映的是医疗卫生方面的指标。 经济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公式如下: ZZi=111111111111111111111 ZZi表示东营市第i年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Zi表示主成分i的得分,fi表示主成分i的方差贡献率。 2 东营市自然资源单项指标得分计算 根据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因素描述,构建了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1。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数据以500米作为一个栅格进行研究。综合国内外自然资源风险评价方法,考虑东营市自然资源风险实际,采用AHP决策分析法进行评价。

高中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中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例题1】图1、图2分别为“我国某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度的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下列描述符合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 ) A.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250~1 4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B.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C.在各海拔段中,海拔1 550~1 700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D.在各坡度段中,坡度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 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 ) A.黄土高原B.三江平原 C.塔里木盆地D.江南丘陵 答案 1.C 2.A 解析第1题,仔细读图,在各海拔段中,<1 25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少,1 550~1 700 m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由此可判断出A项错,C项正确。在各坡度段中,坡度<2°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少,坡度10°~15°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15°~20°的区域聚落数量较多,由此可判断出B项错,D项错。第2题,仔细读图,结合上题可知此地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1 400~1 850 m之间,坡度在5°~20°之间。A项中黄土高原两个条件都符合,A项正确。三江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势低平,两者皆不符合,B项错。塔里木盆地地势平坦,坡度方面不符合题意,C项错。江南丘陵,海拔高度低于500米,海拔方面不符合,D项错。 【例题2】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 ) 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 3.A 4.C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的区域定位。根据图中提供的经纬度判断,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则7月份两地平均气温应相差不大。在纬度大致相当的前提下,由于山地对冬季风的阻挡,甲城市1月平均气温高于乙城市。 【例题3】 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 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下图是“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据此回答5~6题。

浅析自然资源市场化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城市规划师考试.doc

一、自然资源市场化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我国自然资源的产、供、销几科完全在计划体制的控制下运行资源产品的绝大部分被国家以指令性计划调拨的方式拿走,价格低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几成甚至更低。资源产地及其企业使产品进入市场的自主权和活动余地极小。近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显得越来越不合理。“资源无价、原料低价、制品高价”使加工型产业部门可以因原料低价而毫不费力地取得良好的效益,而资源型产业部门却负担着巨额的行政性亏损。于是,加工型产业部门毫不珍惜廉价的原料,资源型产业部门更无积极性去提高资源产品的产出率,从而造成了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据统计,我国能源投入系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高居首位,资源的浪费十分惊人。另外,资源的计划配给还造成了隐

性的浪费:资源产品被国家指令性计划调出产地,而产地的资源加工型产业部门又被迫去资源非产地购回这些产品(例如黑龙江省的原木被源源为断地调外省外,省内造纸等行业每年必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省外购买原木),这对于运输部门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而且还造成了资源产品的损耗及人、财、物的浪费。可见,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是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层次低、转换慢的根本原因。此外,自然资源的计划管理还造成了其他一些消极影响,计划体制使基层单位的领导者没有主动性、创造性和责感,造成企业管理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计划体制损害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公平竞争不能得以体现,严重阻碍了技术的进步;计划体制常使资源产品的消费者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出需要者无供给而不需要

者却又被迫购买的现象;计划体制造成的一系列问题还引发了环境的严重污染,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二、自然资源市化与资源 节约型产业结构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_各章重点

第一章 1.环境经济学:这是研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本 质上讲,它是一门经济学的分支。 2.库式曲线: 3.环境经济学是基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建立的。 4.4.环境的四种功能分别是,自然资源的提供者、废弃物的接受者、舒适的 5.提供者、生命支持系统。 5.画图说明经济发展与环境损害之间有哪三种关系,并说明每种关系的含义。 ACDEF :典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适用于环 发达国家、实行先污染后治理。 境损 D ACG:不可持续发展曲线。经济发展—环境 恶化;退化超过阈值时,仍不采取保C E 护措施,导致环境急剧恶化,同时经B F 济发展也恢复到零点。 A ABEF:在经济发展初期,人们就采取预防性措施保护环境,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良好状态,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对环境库式曲线的评价。①客观上鼓励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惨重。 7.②许多国家要达到$1200-2000这一水平所用时间太长。 8.③发展过程中有些环境代价可以避免。④有些环境破坏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9.⑤国内环境可能改善,但问题也许转嫁到了国外。 10.为什么说环境经济学本质是经济学?①所有损害环境的行为都有经济上的驱动力,不消除这种驱动力,环境保 11.护将不可能是有效的。②一切较为普遍的,或长期存在的环境损害通常都有经济制度上的原因, 12.这是有关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③与环保有关的技术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等,是环境保护 13.的技术和工程不可或缺的。 第二章 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帕累托最优: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臵,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差的情况下,改善某些人的境况,则称此时的资源配臵已处于帕累托最优。 3.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论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按照其能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它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其发展生产力有很大的便利,当地的资源需求可以由本地解决,而不用费尽周折从外地转运。我国存在许多因自然资源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比如大庆因石油而生,株洲因有色金属而生,本溪因铁而生等。但是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也逐渐微弱,许多没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也发展起来。2.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如果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比如粮食单产一定的情况下,耕地面积越大,粮食产量越高;相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了限制。 3.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就不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殴辱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巨大差距。比如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石油开采成本仅为美国原油开采成本的1/20,单井日

产原油量是美国的1000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在30%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其成本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再如,棉花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花质量最好,华北平原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所以,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4.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比如我国东北地区的石油、铁矿石、森林、有色金属、煤炭、耕地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石油、钢铁、森林、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粮食等生产为主的地区经济结构并且北部以石油、森林、煤炭、机械、粮食生产为主,南部以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生产为主,生产的地域分布与资源的地域分布有很大的吻合性。 5.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忽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从而在长远方面影响区域发展。资源富集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对人力资本投资的严重不足,且有低估教育和人力资本投资长期价值的倾向。究其原因,首先是资源富集地区的资源开采部门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本身就对熟练或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严重不足。其次,资源富集地区的政府和居民往往对资源存在过度依赖思想,以至常常低估或忽视新的经济政策、投资教育等的长期收益。再者,坚持自然资本是最重要资产的国家会产生错误的发展观和过分的安全感,疏于对外国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积累,造成对教育的投入和经费开支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更使得制造业和其他创造性行业的人力资本配置不足,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与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就是当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她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她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瞧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就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就是不堪设想的。 2.您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就是指使用商品与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 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就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理论与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就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与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与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与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就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就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就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就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就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就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与代际的社会公平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与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与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 答:《增长的极限》就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

最新自然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自然资源是如何影响区域发展的 2013221112210045 铁扬13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自然资源对一个区域的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各个方面,包括经济发展条件、水平,政策制度,地方文化等。本文主要针对自然资源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证二者的关系,我认为:在区域发展的早期,在资源指向型的传统增长模式中,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有良好的积极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生产社会化,在区域发展后期,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受其制约。 在区域和社会发展的初期,自然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为区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都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历史上,丰裕的自然资源使美国获得了更高的生产率,由此带来了19世纪的繁荣局面,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领导地位与其在煤、铜、石油、铁矿石等资源产品的开采和生产分不开的;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东北地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极大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同样因为资源而兴盛的还有南非、秘鲁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国内也有两类典型依托资源发展而成的资源型城市:一种为“先矿后城式”,如大庆、金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另一种为“先城后矿式”,如大同、邯郸。 图一为中国1985—2003年间以原煤、原油和生铁作为自然资源的代表与经济增长的历史演变特征。由图一可见,资源产品与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同向上升趋势,只是在不同的区间范围内,这种趋势相关性程度各异。在1993年之前,相关性程度更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1 1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徐康宁王剑

这是否意味着自然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就会越好呢?历史表明,在20世纪中后期,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以往的促进作用。“资源诅咒”论、“荷兰病”也随之而来。“资源诅咒”是著名的经济学理论,其涵义是指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限制作用,资源丰裕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往往慢于资源贫乏的经济体。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是经济发展的诅咒而不是祝福。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5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2。 20世纪的非洲等资源丰富国家和日本等资源匮乏地区迥然不同的经济发展结果便是典型的例子。同样具有说服力的还有盛产石油的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等国与资源贫瘠的东亚新兴经济体(香港、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之间的经济差距。那些资源缺乏的经济为摆脱资源束缚而主动放弃传统的增长模式,依靠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实现了更快的经济增长,而资源丰裕的经济体却陷入资源依赖型的增长陷阱,经济增长步履维艰甚至停滞不前。3 由图(2)可以发现英、美、日发达国家单位GDP能耗逐步降低,利用率提升,而发展中2百度百科资源诅咒荷兰病词条 3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徐康宁王剑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复习题(含部分答案)

----------第一章 1.复活节岛的兴衰有什么教训和启示?P5 答:复活节岛的岛民一度建立了繁荣的物质文明,但是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超越了资源的承载力时,文明就走向衰败了。复活节岛的岛民没认识到,他们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岛上,他们的生死存亡与小岛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如果他们不能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就只能看着资源一点点被消耗殆尽,自己一步步走向死亡。复活节岛的历史昭示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唇齿相依的关系。人类通过对自然环境不可逆转的开发利用,虽然在短期可以建立一个十分发达的社会,但是如果毫无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乃至到破坏的程度,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你如何理解环境经济中的消费?P6 答:一般经济学意义上所说的消费,是指使用商品和劳务以满足当前需要的活动。而如果我们把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就会发现消费的另外一层含义:在经济系统中用于制造消费品的物质材料全部来自自然界,经过加工后,一部分物质转换成为商品,一部分作为废弃物排入环境。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商品也会成为废弃物,排入自然环境。因此,环境经济学中所说的消费,只是商品效用的消费,商品的物质实体依然存在,并没有被“消费”掉。 3.帕累托、庇古等人对环境经济学的建立做了哪些贡献?P7 答:意大利社会学家兼经济学家帕累托曾经从经济伦理的意义上坍塌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并提出了著名的“帕累托最优”理论。这一思想后来被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奉为圭臬。由马歇尔提出,庇古等人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外部性理论,为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基础。外部性理论认为,在没有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外部性表现为两个财政独立的经济单位的相互作用。 4.环境价值包括哪些内容?环境价值评估的作用有哪些?P11 答:环境价值可以分为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在实际应用中,经济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表明环 境与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2)修正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3)确定国家、产额和部门的发展重点(4)评价国家政策、发展规划和开发项目的可行性(5)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5.克鲁蒂拉的“舒适型资源”的价值理论及特点?P12-13 答:当代人直接或间接利用舒适型资源获得的经济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利用价值”;当代人为了保证后代人能够利用而做出的支付和后代人因此而获得的效益,是舒适型资源的“选择价值”;人类不是出于任何功利的考虑,只是因为资源的存在而表现出的支付意愿是舒适型资源的“存在价值”。舒适型资源的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不确定性、不可逆性。 6.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推测有哪些?P15 答:从本质上说,经济与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报告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经济效率是重要的。同时也强调要公正分配发展的效益,代内和代际的社会公平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前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建立以下可 持续性准则:(1)评估环境费用和效益的经济价值;(2)保护重要的自然资源;(3)避免不可逆转的损害;(4)把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限制在可持续产出的范围内;(5)制定环境物品的“绿色”价格 7.罗马俱乐部、达利如何阐述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P10 答:《增长的极限》是罗马俱乐部的一份研究报告,研究者认为世界上主要的矿产资源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耗竭,而人口的污染将以指数形式增长。为了拯救人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悲观主义的解决方案:“冻结”经济和人口的增长。《增长的极限》提出人类的出路在于实现人口和资本的零增长,认为环境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冲突的、不可调和的,是环境与经济增长的悲观主义。 达利认为:零增长的观点没有考虑技术替代或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会在某天早晨突然发生,当某种资源开始稀缺时,对该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寻找或开发替代品的工作也会开始。 8.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P19 答: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把环境和自然资源看作一种稀缺的生产要素,纳入生产函数,把

中国地理省区域划分及具体的直辖市、省、市、县

一、中国地理省区域划分: 1、东北地区(3个):黑龙江、吉林、辽宁 2、华北地区(5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3、华中地区(3个):河南、湖北、湖南 4、华东地区(8个):山东、江苏、安徽、上海、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5、华南地区(5个):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 6、西北地区(5个):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 7、西南地区(5个):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二、各直辖市、省、市、县: 1北京市: 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门头沟区、通州区、顺义区、房山区、大兴区、昌平区、怀柔区、平谷区、密云县、延庆县 2上海市: 黄浦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普陀区、虹口区、杨浦区、浦东新区、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金山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崇明县 3天津市: 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滨海新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静海区、蓟县 4重庆市: 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綦江区、、大足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溪县、巫山县、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5辽宁省: 沈阳市: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皇姑区、铁西区、苏家屯区、浑南区、沈北新区、于洪区、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 大连市:西岗区、中山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长海县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海城市、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 抚顺市:新抚区、东洲区、望花区、顺城区、抚顺县、新宾满族自治县、清原满族自治县 本溪市:平山区、溪湖区、明山区、南芬区、本溪满族自治县、桓仁满族自治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