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教师的爱要分享给每一个学生

开学初,我班转来了一名新生。在一次上课时,我为了了解他的学习情况,让他到黑板前听写生字。他显得很害怕,在黑板的右下角写了我所念的生字。可是,当我们共同检查时,就连我站在讲台上也要认真辨认,更不要说坐在后面的学生了,因为他写的字比钢笔字大不了多少。我就问他原因,他忍不住地哭着说:“老师,我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从来没有到黑板上写过字,不知道在黑板上怎样写呢。”

他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是啊,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把目光、心思、精力都集中在优秀生和后进生的身上了。唯有这样性格内向、没有什么特长、听话、学习一般的中等生,我们教师都觉得很放心。所以从来不去关心与注意他们,表扬和荣誉也轮不到他们,甚至连批评也与他们无缘。更有甚者,有时他们没有到校上课,教师也毫无觉察。

教师培养优秀生的做法有很多,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也很丰富,唯独缺少促进中等生进步的措施。优秀生需要教师去扶持,后进生需要教师去紧抓,中等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表扬和荣誉轮不到他们,哪怕是批评,他们也会感激不尽的,认为教师没有忘记他们,教师的眼里还有他们。如果教师能把表扬和荣誉分给他们一点,也许他们就能成长为优秀生,也许还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总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大家都能把自己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爱多洒在每一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在阳光的照耀下健康成长吧!

课堂应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课堂理应关注学生生命成长 马鞍山市孙宏辉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是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而课堂,则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存空间,这一空间有着什么样的氛围,是什么样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什么,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质量产生巨大影响。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理应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和谐发展的课堂。 【关键词】课堂学生生命成长 前不久,读了一则语文课堂教学实例,课题是《善待生命》。这是一位语文教师专为一个想轻生的女同学设计的课。没有教材,更没有教参,但这堂课,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懂得了善待生命,珍爱生命。课的开头引用了一个台湾9岁的残疾女孩周大观(只有一条腿)的一首小诗:“贝多芬双耳失聪,郑龙水双眼失明,我还有一只脚,我要站在地球上。海伦·凯勒双眼失明,郑来喜双脚畸形,我还有一只脚,我要走遍美丽的世界”。从这首诗开始,师生共同探讨生命的意义,课堂上气氛热烈,师生情感真切动人,最后以“活着真好”四个字结束这堂课。我被这堂课深深地感动了,谁都会被这堂课感动。我想那位女同学的心灵一定会产生强烈的震撼,会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抛弃轻生的念头,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我佩服这位老师的教学机智,更佩服他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崇高境界。专为一位学生设计一堂课,我没做过,我想绝大多数老师也没有做过。不是说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得要为学生专门设计一堂关于生命教育的课,而是需要把对学生生生命的关怀始终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像这位老师那样,视学生的生命至高无上,把对学生的关爱、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真正看在眼里,放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上。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是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而课堂,则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存空间,这一空间有着什么样的氛围,是什么样的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什么,将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 轴山小学李言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作的尝试。 一、营造和谐课堂,送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双向交流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所谓“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平等、互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而不应是教师强制学生被动学习。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观能动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2、用爱心召唤、感染学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催化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奉献一片爱心,生活中关心,学习上鼓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这样学生就会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激发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关注它、探究它,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钻研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技艺,促使主体作用的发挥。 1、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过许多方法,比如存疑激思法,即在某些问题的讲解中,教师故意留下一点不完全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去动脑思索;或者当学生回答某问题提出某种设想后,教师不急于作出评价,不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再问一句:“这样行吗?”然后留一定时间,启发学生再思考。 2、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促使主体作用的发挥。化学课堂教学中,部分内容要求教师讲解,这就要求语言上有吸引力,语言要丰富、准确、精练、逻辑性强,而且表达要清晰、形象,讲课声音大小、速度快慢,都要讲究。教师要善于运用设问、悬念、铺垫等手法,使课堂呈现出起伏、急缓、张驰等变化。在设计教学时,要预留出教学高潮出现的时机,引导学生达到思维力的高峰,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就会增加,课堂就会是一汪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通过精湛的课堂教学技艺、激情及教师自身的魅力来造就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整个课堂情境充满生机活力,使学生思维灵敏,注意力集中,达到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设计恰当的教学环节,保证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发挥。 课堂教学不应是学生复制书本知识的过程,学生大脑不能成为装知识的“口袋” 。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扶持下学会自己学习。同时注意学生个性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愿学、会学,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X32、7、8+6、5+2、2 15X(4-0、5)2:100-63 48+39 17X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分析: 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尤其是"差生"的情感.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而"差生"一个班最能体现学习数学的最终效果.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 在回答对老师的问题时,"差生"受到教师的表扬后的那种惊喜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什么让他

关注学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立足课堂、重在养成;依托学情、探究展示---学期经验交流稿 关注学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葛君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一直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断努力改善我们的教学,但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两级分化现象,认为高中语文学习无从下手的惧怕心理仍然令人担忧。而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剖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现象,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针对语文课堂存在的一些“低效”现象进行了梳理,发现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关注不够,特别的初高中衔接阶段的教师,对学生的学情还未摸透,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就开始按部就班,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开展新课的教学,以自己的愿望将学生引入预先设计的“圈套”中,很少考虑学生的情绪和感受。教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学习的种种弊病暴露无遗,于是责怪声此起彼伏,怨声载道,有怨前段教师教的不扎实的,有怪学生学习习惯差的……其实,笔者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研究分析不够,才导致师生间出现格格不入的局面。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呢?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把握教学起点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我们知道语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的知识经验是构成新知识、新智慧的生长点,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联系中学教材,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课前也可深入班级,通过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的起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前,我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了解到学生在初中学过《沁园春?雪》,学生们大都对毛泽东的诗词有很大的兴趣。那么在课堂上我以《沁园春?雪》复习回顾进行导入,设置“我心中的毛泽东”这一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的认识,让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发散自己的思维,而在这其中教师只需进行适当的点拨、归纳和提炼。这样不仅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衔接,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感受到了自主探究后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品质,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 影响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统称为学习品质,从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激励、调控作用的角度,可将学习品质划分为勤奋、好胜、沉稳、归因、调适等五大因素群每个因素群中的一个核心的特征,分别是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意志、学习情绪、学习动机等。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我发现我们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信心不足。大部分学生没能从中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自我否定现象严重,遇到学习上的困难首先想的不是如何解决而是逃避,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的表现。还有部分学生放弃学习已久学习态度不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失调,叛逆心理使他们和老师、家长对抗。因此如何做好学生的入学心理辅导,帮助他们重拾信心,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高中语文学习重在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养成,而这一点恰恰需要长时间的坚

在课堂上教学中怎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课堂上教学中怎样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主动的;留出空白,让学生满怀兴趣地驰骋自己的思维。新课标是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我看来,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突出对人的关怀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与过去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相比,教师的教育观念也应随之改变,突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而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把教育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教师在使用教材和授课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注重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新课程要求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中个性得以展示。扼杀思维的“满堂灌”固然不行,肤浅作秀的“满堂问”也毫无裨益。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做才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呢? 一、整合教材。不求满载而归,但求每课有得。在教学中,按新课程的思想,打破常规,重新寻找教学的“抓手”,给学生留出时间。师生间成建立起互帮互助的平等关系。个性得了到展示,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实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形式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将演讲、小品、辩论会、表演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入了课堂,使我们的课堂一改往日的单调沉闷,取而代之的是生动有趣。在这些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自主的、主动的;思路是活跃的、广泛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已成为常见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也因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而时时闪现出美丽的光芒。 二、改变学法。变我讲你听为你学我导。留给学生细心品味、合作探索的时间,是新教材处理的一个原则。但是,教师更主要的目标,是将学生扶上马,向更广阔的空间驰骋,激发学生自学、甚至终身学习的热情。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必须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样师生才能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教师可以找一些内容丰富,适合探究的章节,试着设计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学生的兴趣有了,课就好上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开放的课堂教学使我们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个性差异 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专业博士凯说:“个性化教学”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并通过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企求,同时指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信息、实现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这一教学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造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教学方法、策略、技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创造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教学方法、策略、技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独特领域。针对此要求我把“个性化教学”融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使其充分为学生服务。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民主课堂要营造一个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教师要走下讲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解答结果。对有独特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整的要加以补充,那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提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体现,学生创新的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我在讲授“24-8”时,学生说了许多方法,其中一个学生说用8-4=4,差4个不够减,从20里再减4等于16。他说出想法后,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二)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 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智力强项,努力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发展开发潜能的机会,使他们的智力强项发挥最大,铸造属于他个人的模型。

把握课堂 关注学生

把握课堂关注学生 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提高教学效率也就成了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一段时间,各地进行的优质课竞赛极大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教材、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优质课有趣,但有效性遭到质疑。要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就要把握课堂,关注学生,让课堂教学有效。 一、充分认识、系统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基。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更要与时俱进、刻苦钻研、奋发进取、尽快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通过教学传递知识的职能实际上在弱化;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判断、提出主见的思维品质则更显重要。教师,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更新知识、落实教学改革。另一方面,要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关注学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谋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讲实效,充分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课堂、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是能否积极思维和具有求知欲的重要前提。所以,应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将学生对事物新奇感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 一是情境激趣。教学需要情境,好的教学情境,可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新课导入或问题的提出,用生活中司空见惯,又不容易引起人们注意或思维的事实和现象,激发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开始更广泛和深入地学习。物理课堂上,老师讲《运动和静止》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坐在行驶汽车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这样的对话,司机说,乘客是静止的;孩子们说,乘客是运动的,并将此情景用多媒体展出。这样,学生一下子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实验激趣。课堂上运用生动的实验能够唤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所创设的实验情境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以趣导学。物理课中,实验较多。要充分利用这个有效资源。八年级物理,九月份上《物态变化》中的升华和凝华,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反季节景象《雪景》,即是将卫生球研碎后放入玻璃罩内,用酒精灯加热,再将事先准备的圣诞树放入其中,撤去

教育叙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爱护、尊重、欣赏每一位“默默无闻”的学生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爱护、尊重、欣赏每一位“默 默无闻”的学生 ——我的教育叙事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爱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只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可是事实上,我们往往把更多的心思花在优秀生和后进生上,表现良好的中等生反而被无意中冷落了,使他们的精神欲求无法得到满足。 记得一次上公开课,学生在我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讨论的很热烈,回答问题的同学也很踊跃。教学进行到一多半的时候,我抛出的一个思考题难住了大家,或许是因为难度较大,在思考、分组讨论了一会之后也没有人举手。“这下要冷场了……”我心底一凉,站在讲台上,环顾四周,我开始把眼神扫向那几位平常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心里暗暗希望能有个学生来救救场。让我意外的是,前排两位女生互相推让了一会,其中一位女生举起了手,虽然平常很少听到她的发言,但当下也只能是她了。“那个……小惠,……小惠。”我竟想不起本该属于那名字的姓氏,就这么心虚气短的叫出了口。随着我的声音,那站起来的女孩因为惊奇,抑或激动,脸胀得通红。“不喜欢老师这样叫吗?老师感觉这样叫更亲。”庆幸自己的随机应变,女孩使劲的点点头,无声却又欣慰地笑了。后来她在周记里写道:“我本是一个长相普通,成绩一般,毫不引人注意的女孩,没想到老师竟能如此亲切地像好朋友一样叫我的小名,我知道我在老师心目中是不一样的,我这一辈子可能就遇上这么一个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用多少劲也在所不惜。”没想到一次善意的谎言却鼓起了她心中前进的风帆。以后的日子里,她时常会拿问题来和我讨论,我时刻督促她,耐心辅导她,孩子也真的很认真,令我很欣慰。 一次误会打开了我和她交流的大门,如果不是这个际遇,我估计她可能会在这个集体里一直默默无闻下去,而这个美丽的误会也让我深深反思,是否我们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对班集体中“默默无闻”的中等生的关注,他们可能“优秀”谈不上,“及格”不成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往往被忽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些默默无闻、看似平庸的学生,他们身上也有许多“亮点”。有的尽管成绩不算优秀,但动手能力强,或具有某方面的特长。有的看似“与世无争”,但生就一副热心肠,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有的善良、懂事、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他们或许未能把握自己,也许“甘于淡泊”,但需要老师去发现、去

关注学生资源促我成长

关注学生资源促我成长 大兴区第一中学 王明辉 我是在 2006 年加入该课题组的,最初虽然参加了一些相关活动 但是对于课题所关注内容,何谓“学生资源”一直不是很理解。而是 我真正了解“学生资源” ,开始关注学生资源,还是 2006 年一次区里 的几位专家来学校进行课题指导。那次听了迟老师的一节生物课,虽 然是跨学科听课,而且是高三复习课。但是整堂课上教师有意识的调 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及教师对学生点滴反应的关注,让我意识到 课堂中原来有那么多未挖掘的资源可以利用, 也终于对学生资源有所 了解。印象最深刻的是,在让学生上台讲题时,老师叫了一个学生, 而那个学生慢慢的站了起来有些犹豫,老师便鼓励到: “没关系,讲 错了咱也还是***”而在学生讲完走下台时,老师又及时的给予表扬。 其实只是很小的一个细节,却反映了学生面对公众的心理活动,教师 如果成功的把握住了,便可以加以利用使学生更放松的打开自己,融 入到课堂中,把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体。 自此以后的课堂上,我开始慢慢关注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反应, 慢慢关注学生的心理、表情、言语、行为……三年过后,回头望一望, 才发现一路走来,自己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一、 捕捉课堂学生资源,教师要打开自己 作为青年教师,最初的教学中比较关注教学知识点,生怕教学 中遗漏了什么内容没有讲全面。授课时,往往想着要讲的内容,一个 一个环节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自己还觉得将抽象的物 理知识分解得具体而全面,学生应该很容易把握住。直到上完那节 课……

那一年我教高二三个班的物理,而三个班的上课反应却迥然不 同。其中一个班学生学习踏实,上课认真,但气氛沉闷,尤其对于抽 象的物理,课上往往部分学生昏昏欲睡,如何调动起课堂气氛成了我 最关注的问题。在听了迟老师的课和专家的讲解后。某一节物理知识 应用的课上我将注意力由所要讲的知识内容转移到了讲台下几十个 学生身上。 类似的插曲使这一节原本没有任何期待的课,收到了意想不到 的效果, 连平时上课懒散的某个学生也坐得直直的伸着脖子盯着黑板 认真的听课(而第二天当我怀着期待的心情在另一个班如法炮制时, 结果却大失所望)。 这一次对课堂学生资源的初步关注使我意识到自己教学中的问 题所在。仔细考虑一下这节课与以往的不同。我的主要体会是,一节 课的好坏不但要求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更重要的是将自己准备 的知识完整、流畅的传授给学生。作为年轻教师,以前的教学中我常 常把注意力放在“怎么讲,讲什么” , 上课最关心的是“把预定教学 内容讲完,将知识点讲全” ,却忽略了课堂上学生的感受和反映。作 为不同的个体,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也有不同的反映。上这节课时,我 尝试将自己的注意力从所讲知识转移到学生身上,在讲课过程中,放 慢速度利用停顿的间隙关注学生反映。 发现仅仅是听课时学生丰富的 表情,就传递给教师很多信息。班级一惯沉默的学习环境,和教师交 流很少,但是实际上有些同学却是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如果教师没有 发现并很好的利用这些课堂学生资源的话, 就丧失了许多让学生参与 教学、 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 本节课堂上, 我注意到学生的不同反映, 通过对个别同学的关注和表扬,鼓励、带动其他同学积极表现,主动

课堂上如何关注学困生

课堂上如何关注学困生 课堂上如何照顾学困生 一、和谐师生关系 学生对老师感情的好坏,对他们的学习有着一定的影响。“亲其师则信其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一旦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他们就不喜欢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要取得教育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热爱、亲切、和蔼、一视同仁,没有偏爱。 要多宽容学生,允许他们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他们对于较浅显的、比较容易掌握的知识,学习兴趣更浓一点,学习效果也会好一点。反之就会又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作业错误多,或者停滞不前。这时,最需要老师真诚的关心和体贴。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 二、找准闪光点 要特别尊重和关心“学困生”。“学困生”内心深处一般很没自信,相当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他们的心里可能会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尽管他们还尚存一丝的上进心,也会无法对抗强烈的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厌学情绪会吞噬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要想使其提高学习能力,必须先扫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让他们在轻松的心境下恢复自信,自觉自愿地进行追赶任务。这就要找准“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教师要根据“学困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其经过努力能够完成。如:好学生一遍做对了题目要表扬,学困生经过订正才做对的,也要表扬、鼓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地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其特长。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减少他们学习中的挫折,尽可能多地给他们以肯定和赞扬,从而使他们在不断地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对于“学困生”来说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

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注每一位学生 背景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作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而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心声》就是一篇充分体现上述新课程新理念的文章,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基于此,文章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心声》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在你的人生历程中,肯定有一些事曾触动过你的心弦。今天,老师就为同学们提供一次一吐为快的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生1:我觉得,父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热爱自己的父母。小时候,父母对我是精心呵护,给我做好吃的,记得那一次,我生病了,父母一夜未眠,第二天,又陪我去医院,直到我的病好了他们才放心。从那时起,我知道了什么是感恩。

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教学反思 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张慧芳 我认为一节失败的课堂教学在于授课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现状,一味地按照自己备课时准备的教学思路去上,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在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接受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做的是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做到: 教学中留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思考的过程不仅是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这一环节是不可替代的,也是马虎不得的。所以,当我们提出问题之后,必须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来体会、揣摩、感悟,以便于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 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同样一个问题,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取长补短。如果是个别的问题,同学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利用这些时间我们可以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这才是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经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不仅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对于克服厌学情绪,提高教学效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要让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必然带来课堂气氛的活跃,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的标志。许多教师担心学生在课堂上一旦活跃起来,将会导致课堂混乱,自己难以驾驭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设法提高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

如何理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如何理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它意味着: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这种关注同时还要求我们教师必须用“心”施教,不能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也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转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关注每一个学生

关注每一个学生 读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回顾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历程感触良多。 文章开篇就指出“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也就是说不存在可以把教师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由此,我觉得,我们教师更应该带着尊重与关怀的心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尊重,就是要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因人而异地进行引导、教育。记得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班上有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上课爱做小动作,还故意拉女孩子的衣服,发出奇异的声响,惹得其他小朋友哄堂大笑。那时侯,只觉得自己心里火冒三丈,不问原因狠很地批评一顿。可是,事隔三日,他又是故技重演。现在想来真是惭愧,面对孩子,我们常常看到的是一些表面的现象,然后从自己的角度、想法出发,去教育孩子,用简单而机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其实,如果当时能蹲下身子,真正地去聆听一下孩子的心声,想一想:为什么他频频要拉别人的衣服?为什么他要在活动中发出异样的声响?跟他真心地聊一聊,或许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这也许也正是教师所需要思考的地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如何去了解他们,如何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何使他们真正主动投入到每一次的活动中来。

关怀,是我们的教师要用自身的力量、信念和情操去鼓舞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在班上一些聪明、漂亮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受到老师的关注、喜爱;而一些沉默的孩子则容易受到忽视。有一次,班上一位小女孩的妈妈告诉我,孩子在家里说,“妈妈,是不是我长得不够漂亮,大家就不喜欢我拉!”孩子的话,给我很大的震动:她是班上一名很文静的孩子,平时不太爱说话,也从来不会有什么出格的事,因此,在老师这也不太会有过多地批评表扬,一切似乎很平静。但是,孩子的心是细腻而感性的,再内向的孩子,她也渴望得到老师、同伴的赞赏。也正是这些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或许我们只要我们一句话鼓励的话、一个鼓励手势或一个赞赏的眼神都可以使这些孩子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从而受到鼓舞。 所以,我们要公平公正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去感受孩子的需要,去发现孩子身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关注,建立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反思一下:作为教师,有时凭自己的主观判断去对待学生实在不应该,工作再忙,也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认真倾听他们的说话。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所以,教师要放下架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

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发言稿

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的生命发言稿 教学片段:- 师:我们以前学过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它们统称为四则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师:接下来我们又要进行闯关游戏了,独立计算下列两道题:127+ 308—246 36勻8X200。开始! 学生们在自备本上独自解答,教师在黑板上解答。(2分钟后,先做完的学生坐不住了,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老师不得不提醒他们, 明显看出遭受批评的学 生活力大幅度地下降。) 师:(等所有学生都做完后)你们在自备本上解答时, 教师也在黑板上解答。与我做的一致的有多少? 生:(绝大多数学生举手,气氛不如前)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请将答案写在本子上。 生:(写完后,纷纷举起了手) W师: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 生:(大多数都举手争抢着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里只有第一级运算,第二题里只有第二级运算,它们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小结)很好,在一个算式里,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计算。 生:(对照小结语,修改自己的答案) 教学反思: 这是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的片段。在教学时试图通过提问一一思考

发现”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学生高参与的课堂氛围。 但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喜忧参半! 、快节奏的课堂教学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基础 我相信,一个人在一支慢吞吞的队伍里排队等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他的心理感受只可能用焦急、厌倦、沮丧”来形容。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受希望学生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心理影响,教师往往更乐意将知识嚼得碎碎的喂给学生, 期望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欣喜,所以突破难点时总爱唠叨几句,练习中总愿意等最慢的一个学生也把题目做完,哪怕减缓上课节奏都在所不惜,美其名曰: 以学生为本,却不知这正是消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症结所在。美国启发策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当老师在整堂课里快节奏地讲解授课内容时,学生们通常更能全身心地投入。 教学是门永远带有遗憾地艺术。我们的课堂中应该以快节奏方式来维持一定的学生参与度,当我们感到学生参与程度在下降、学习活力在减弱、注意力在转移时,应尽快向下推进课程,让学生们感到课在不断地推进,总觉得有事要做、有问题要思考。老师讲解、问题解释和学生练习、答写只要有约一半的学生明白、完成就尽快变化,哪怕对反应相对迟缓的学生来说,我们也不能减慢速度去适应他们,而是用希望的力量和同伴高涨地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赶上教学的节奏。 本片段中我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粗略地解释了四则运算后,立即转入闯关游戏之中,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两道习题做得很快。但随即教师的处理减缓了上课的节奏,等所有同学都做完后才提问,反应快、不安分的学生就按奈不住等待”,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的现象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再加上老师的 提醒”,这部分学生的参与率和专注力就大打折扣,再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就很难了。 二、提问一一答写”是引导学生高参与的重要策略 细细品味课堂上的提问和答问,我们不难发现它关注更多地还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流,体验快乐变成了反应灵敏、成绩优异者的专利,思考不成熟和反应迟缓者得到的永远是你再好好想想!”你怎么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很多学生就在这种循环往复地提问与答问中磨灭了举手回答问题的冲动,选择了消极坐等, 课堂上的听众”越来越多。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年级升得越高,举手回答问题的人越少!其实并不是他们不愿再好好想想”,也不是他们真的连这个问题都不会”,而是在问与答的过程中,他们得不到仔细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 本片段中教师一改以往常用的提问一一答问”,采用提问一一答写”策略,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快速写下自己的答案。答写为所有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同时促使所有学生都去认真地思考。当大多数学生写完答案,老师问有谁愿意朗读自己所写的答案?”时,由于前面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各自的产品”,举手自然也就踊跃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将答写的重点由激活学生思维偏向检查答案的正确与否,避免给反应迟钝的学生过大的压力,造成关注老师脸色比思考问题多

课堂上教师如何关注学生

课堂上教师如何关注学生 课堂是教给学生知识、教会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主要渠道,是师生两个人的舞台,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主阵地,是在教师引导下促使学生成长和进步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关注的对象无疑就是学生了,教师如何关注学生才能促使学生在每一节课堂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进步,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在听课中对一个中等学生学习情况的观察实录: 师:上课老师让学生自学例题,总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生:认真观察、并把主要步骤用笔画出来。学习态度很认真。 师:接着老师让学生站起来总结步骤,之后就让大家按照这样的步骤做两个解方程题,并让 两个同学上黑板做。 生:开始认真做题,第一题做完后停下来不做了,我很纳闷就问她:怎么不做第二题呢?她开 始接着做第二题。 师:老师请另外一个同学站起来评价黑板上的题,并指出问题,同时把去分母和去括号的易错点又讲了一遍,接着又让大家开始习题训练。 我拿过这个同学做的题一看,两道题都是去括号时的错误:括号内第二项没有和系数相乘,也就是漏乘项了。但是这个学生自己却没有看出来,我指给她看,她终于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急忙去改,我制止了她,以下是我和她的对话: 这样的错误以前出现过吗?出现过。出现的次数多吗?多。为什么同样的错误反复出现?老忘记。你每天会忘记吃饭吗? 学生显然没有想到我会问这样的问题,一时窘住了,我接着说:每天吃饭是身体的需要,当然要记住,身体好了才能更好的需要;而每天学习知识是精神的需要,只有每天都不断学会新知识,才能从内心体验到幸福。不能用心学习新知识,精神也会慢慢饥饿,杂草丛生。你每次学习新知识能这样去想,又怎会忘记呢?以下是学生听了我的话的表现:她急忙把第一题改过来,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发展是班主任的 义务,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落伍是班主任应尽的职责。班主任工作责任之重大,还表现在,使学习健康、理性的个性与个体的发展的同时,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心情愉快、积极向上。一句话,班主任在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认真研究与控制对学生身心发展有影响的各种因素,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从教以来,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已有四年时间,印象最深的是学校安排我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接任后发现该班学生分配不均衡:浮躁生多,后进生多,特别是有令老师和学生闻之色变的自封分帮分派。开学已有二周时间,但班级仍象一盘散沙:上课纪律差,作业多人不完成且质量极差,同学们时有吵架打闹现象传到耳边,科任老师三两天就来告状。这些弄得我心烦意乱,火气直冒,真想狠狠收拾他们一顿。冷静下来后,我仔细调查、了解,查找原因。 经过了解,我发现造成该班如此混乱、难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班干部的管理软弱无力、个人的自我主义太强烈。同学间不团结,不追求上进,缺乏竟争意识。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四大金刚”太张狂,无人敢管,大家在他们四人的不良影响下无心读书、无心上进。找出原

因后,我决定对症下药:提高他们的自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以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现代教育倡导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自我管理的主人。”还指出:“学生自治不是自由行动,而是共同管理,不是打消规则,而是大家立法守法。”因此,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我把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教育能力作为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改变了该班的“散、差、乱”面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健全制度,民主制订班规班约。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也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因此,学生平时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显得尤为重要,都关系到他们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习惯的形成。而如果全由班主任要求学生怎样怎样做,学生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效果不明显。因此,我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学习学校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等,然后召开主题班会,进行民主讨论,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经过讨论、修改、通过,达到统一认识,共同制订出一份班规班约。因为班规是学生们自己制订的,是符合他们的实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