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精华版)

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精华版)

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精华版)
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精华版)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2013秋季精华版)

一、考卷形式:半开卷考试+机考

二、考试时间:90分钟,以考试通知单为准

三、考试题型

1、单选题20个,20分

2、多选题20个,40分

3、判断题10个,10分

4、简答题2个,14分

5、案例分析题1个,16分

四、复习策略:把主观题部分认认真真抄在半开卷用纸上,多理解。平时打字不快的同学请提前练习打字。单选和多选要多做多看。

下面的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答案请抄在半开卷用纸上。

四、简答题(10个里面考2个)

1. 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领导者的权力既没有划分,也不受限制,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领导者一人决定。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领导者及其成员的职位都是建立在初级关系基础上,成员利益处于相互制约之中。

2. 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1)NGO是一种组织,是在有限政府、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框架中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2)NGO 是通过公民自组织、多元、参与性地管理共同事务,实现社会公益的机制。3)NGO是一种体现了多元社会自治的治理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

四、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4.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

一般认为,那些为某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判定为违反其规范、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是越轨行为。对越轨进行全面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第二、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三、越轨行为未必总是自愿的;第四、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第五、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此外,越轨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仅仅是对他人或社会产生危害,有的越轨行为也会自己产生很大的危害。

5. 社会控制有哪些特点?

第一、社会控制的非个人性;它体现的是超越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集团或社会的一般要求和利益。第二、社会控制的约束性;其目的是为了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三、社会控制的多向性;无论是社会控制的手段、内容、还是实施主体都具有多向性特征。第四、社会控制的规范性。社会控制的目的是要求社会成员能够遵守社会规范。

6.城市社区有哪些特点?

所谓城市社区是指大量异质居民居住、规模大且人口密度高、以非农职业为主的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居民从事职业以非农业为主,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比较发展,各种设施齐全;第二、人口素质较高,具有高流动性和异质性;第三、社会关系以业缘关系为主,出现匿名性、非个性化、宽容等特点;第四、社会组织机构齐全,类型结构复杂化,组织功能专业化,组织体制科层化。第五、城市社区文化具有多元性倾向。

7.举例说明如何确定社会角色?

在社会舞台上,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扮演任何角色,首先需要对所担当的角色有一个确定的过程,即证明一个人的实际地位、身份能力及其他条件与他所承担的角色是一致的、等同的。确定社会角色的过程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自己到底承担着哪些角色,即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二是确定自己在某一条件下适宜的行为方式,即回答“我该怎么做”的问题。

例如,要扮演好教师这一角色,往往需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反观其身,体验作为学生最想知道什么,最想学习什么。

8.举例说明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

角色扮演不仅表现在上述静态上的几个方面,还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1)角色期待,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待和要求。了解社会对角色的要求和期望,是角色扮演的第一阶段。“养不教,父之过”这是我国传统社会对为人父母的角色要求和行为期待。2)角色领悟,是指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例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对自己的新的社会角色的认识。3)角色实践,它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或活动。例如传统社会的父母亲具有很大的权威性,90%以上的父母都有打骂孩子现象,对孩子的要求强调服从、孝顺。

9.家庭的功能有哪些?

(1)经济功能,包括组织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功能。(2)人口再生产功能。(3)婚姻生活功能。(4)社会化的功能。(5)感情交流功能。(6)抚养与赡养的功能。

10.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有哪些?

人口问题,是指人口在数量上或质量上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般说来,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三个方面。

1)人口数量庞大,育龄人群比重高以及在此基础上人口数量过速增长。2)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体现为受教育水平不高,残疾人比例过高3)人口结构不甚合理,体现为人口老龄化,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五、案例分析题(四个案例里面考一个)

题目:1、我国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个社会要从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农民工进城反映了这一现象。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大量农民走出土地、走出农村,如汹涌的大潮涌入城市。据统计,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这样大规模社会流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社会流动指的是社会成员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位置的变化。社会流动的产生需要相应的社会前提条件:

第一、社会的开放程度。一般来说,社会流动的发生于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相关系。社会越开放,社会流动就越频繁。社会越自由,社会流动的规模也就越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因为深灰控制非常严格,所以很好看到社会成员的正常流动。随着改革开放

的深入,社会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

第二、文化价值观念的开放。人事一个文化的存在,人的行动主要受制于文化的引导,传统中国文化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叶落归根”等等,而且保守主义的色彩太浓厚,人们过于内敛,不愿意直面竞争,因此社会流动就比较弱小。当今,在全球化的洗礼中,竞争、自由、进去的意识不断强化,所以社会流动明显加剧。

第三、社会不平等的存在。所有的社会流动都是力图向上流动,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因此如果一个社会存在社会资源的不平均分配,必然会导致社会成员想社会资源相对丰富的地方转移。

第四、个人因素的影响。社会流动最终需要落脚到社会成员个体。在同样的环境中,有的社会成语乐意流动,而另外一些社会成员不愿意流动。

在本案例中,2006年我国有流动人口1.5亿,其中以农民工为主体。也就是说占全国人口总数十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国各大中城市流动。这个现象很好的说明了上述问题。由于农村里面资源相对缺乏,农民在农村的劳动收入相对较低,又由于国家的开放政策,所以导致了农民工的频繁流动。

题目:2、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但是人的这一本质属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当婴儿赤条条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除去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外,不具备任何技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在家人的照顾和抚养下,婴儿逐渐学会说话、走路等一系列的生活技能以及与人交往的技能。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又逐渐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谋生的技能等,为社会所接受。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请分析说明,每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习哪些内容?(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社会化实际上就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或者“生物人”逐渐转化为被社会所接受的社会人的过程。无论对于格式还是对于社会,社会化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个人更好的发展以适应社会,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正常运作。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导生活技能。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生活下去,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技能:一是衣食技能,即维持生存的能力。婴儿有衣食的需要,但是无衣食的本领,必须依靠成年人的抚养。婴儿必须学会衣食等技能,才能生存下去。二是职业技能,即谋求生存的本领。人不能总是依赖他人生活,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自谋生路。

第二、传递社会文化。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社会化的结果是培养出掌握社会文化并将社会文化传递下去的“社会人”。社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大类。

第三、完善自我观念。一般来讲,完善的自我观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以及一系列涉及人事自己的内心活动。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第四、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社会化的最后结果是位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

结合本案例,人是有双重属性的,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主要是

通过进行社会化,进行学习上述的社会化内容,才能拥有的。

题目:3、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核心,

从农村开始,而后推向城市。这场深刻的改革,不仅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同时还

有政治、文化教育等全方位的改革。建国初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借助于这种体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迅速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以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权力过分集中、忽视甚至排斥商品和市场作用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机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这种深刻而广泛的改革,已经并将继续引起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重大转变,也就是说是社会制度的大调整。根据这一事实分析说明,社会制度变革的原因。(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社会制度是一种在长期的社会互动中形成、建立在一定社会价值共识之上、具有内在关联性的、复杂的、稳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性,这意味着社会制度的存在是历史性的,社会制度有一个必须的发展过程。社会制度变革的现实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发展的要求使然。所有的社会制度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而社会永远处于不停的发展之中,社会的发展必然会提出全新的问题。社会本身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的变化决定了社会制度的变个性。

第二、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决定。只会制度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社会制度都在不停的变革途中,变革是永远的宿命。

第三、社会制度的相关因素导致。社会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政体,这个有机政体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内在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而是社会制度与外在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其中,任何一个内在或者外在因素的变化都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想要改变。

结合本案例,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围绕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个核心,从农村开始,而后推向城市。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借助于这种体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迅速地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从而以大国姿态傲立于世界。说明原有的制度确实起到过重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情况的改变,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发生变革也是必然的。

题目:4、近几年来“国学热”风靡一时。幼儿园开始学习《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大学生研究《道德经》已经司空见惯,于丹、易中天等学者更是火遍全国。同时也产生了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西方人让他们的孩子阅读荷马史诗、阅读圣经,中国的孩子难道一定必须忘记诗经、论语,然后才能做一个现代的、文明的、理性的中国人?通过分析上述两种相反观点,分析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提示:1、以所学基本原理为思考问题的基本思路;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上述现象)

答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如何正确地认识和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成了一个突出问题。

一、现代化进程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变革。文化现象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发展决定的,但是社会文化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东西,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用于变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切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东

西,才能反过来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二、改革和现代化进程都不能与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对立。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千百年历史逐渐积淀下来的结果,在人们群众的头脑中已经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所以要想改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既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用于变革哪些不适应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旧传统,又不能主观主义地脱离原有的文化基础搞改革。

三、我国的现代化一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传统文化也一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结合本例子,幼儿园开始学习《三字经》,小学生读《论语》,大学生研究《道德经》已经司空见惯,于丹、易中天等学者更是火遍全国。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我们还是要去了解,去继承,这和现代化并不违背。

社会学案例分析和案例模拟

案例分析(一) 一、关系的建立阶段 (一)基本资料 姓名:杨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8月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刚领结婚证书不久)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徐某,安徽籍外来打工妹,现无业;父母亲均为征用土地退休工 家庭地址:上海市XX区XX镇XX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1985年4月7日杨某因犯强奸罪,抢劫罪和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杨某在狱中服刑期间表现良好,2003年7月11日杨某假释回到家,假释到期日为2007年1月29日,剥夺政治权利7年,附加刑到七日为2012年7月10日。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父母亲以及兄弟共5人,杨某现与父母一起居住生活,父子和母子关系都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 杨某家住农村,1985年杨某犯案前家中有5人。父母以务农为主,兄弟俩人都在读书,相对而言,家中生活较为拮据。杨某本人初中未读完就中途缀学,家处城乡结合部的杨某从小就有着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摆脱家庭贫困和自己的现状,他为此努力过,奔波过,辛劳过,但收入总是微薄。为了改变现状脱贫致富,他竟然数地,数处行窃,盗窃。做起了不劳而获快快发财的美梦来,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越陷越深,直至犯下了强奸罪,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因杨某在狱中表现良好,1994年7月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8年,后又被4次减刑共计5年6个月。 3.主要社会关系: 杨某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到他假释回来,兄弟二人已有妻子在本村另行别居。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杨某的性格内向,从小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躁,鲁莽,行事草率。读书时他每天从家门到学校门,又从学校到家门,一放学就回家,不在外面玩耍,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

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分析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学基础 课程论文 题目: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

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 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经济学已经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了。我们应该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从而避开陷阱,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利益,为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带来有益和必要的帮助。 一、第三块三明治 罗斯福曾三次连任美国总统,曾有记者问他有何感想,总统一言不发,只是拿出一块三明治让记者吃,记者吃下去,总统又拿出第二块,记者勉强吃下去,没料到总统又紧接着拿出第三块三明治,记者赶紧婉言谢绝,这时罗斯福笑笑说:“现在你知道我连任三届总统的滋味吧。” 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在消费某种物品的时候,随着消费量的增加,等量的消费品,带来的满足感会越来越小。说得专业描述些,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将会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不光存在于消费领域,也存在于生产领域。例如,有一个蛋糕店,它的蛋糕是烤制的,但只有一个烤炉。在只有一个人工作的时候,他既要烤蛋糕,又要接电话、招待顾客、清理桌子等,他每小时可以生产10个蛋糕。如果增加第二个人,他可以专心地烤蛋糕,每个小时能增加生产15个蛋糕。但如果再增加第三个人,烤炉前面就会出现拥挤,每个小时很难再增产15个蛋糕。如果再继续增加工人,每增加一个工人增产的蛋糕会越来越少,直到增加到某一个人的时候,不可能再增加产出,这时候边际收益下降为零。 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戈森法则 二、是赚了还是亏了

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2015年10月及答案解析

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2015年10月及答案解析 (1/30)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A.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下一题 (2/30)单项选择题 第2题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上一题下一题 (3/30)单项选择题 第3题 刘易斯·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美国帕森斯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美国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德国达伦多夫 上一题下一题 (4/30)单项选择题 第4题 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社会批判理论 B.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后现代主义理论 上一题下一题 (5/30)单项选择题 第5题 《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米歇尔·福柯《性史》 B.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 C.皮埃尔·布迪厄 D.艾尔弗雷德·舒茨《生产世界的结构》 上一题下一题 (6/30)单项选择题 第6题

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实验法 D.统计调查 上一题下一题 (7/30)单项选择题 第7题 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汇总 B.汇总、分类和审查 C.审查、汇总和分类 D.分类、审查和汇总 上一题下一题 (8/30)单项选择题 第8题 人口的双重属性是 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 上一题下一题 (9/30)单项选择题 第9题 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 A.文化整合 B.文化交流 C.文化合作 D.文化结构 上一题下一题 (10/30)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 A.附属文化 B.边缘文化 C.副文化 D.亚文化 上一题下一题 (11/30)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重新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 在Ⅹ中学,二年级三位男生在五楼抽烟被教育处老师逮到。进行了教育和批评之后,交由班主任处理。这次是他们半月以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班主任非常生气。三人之中的李某成绩最差,并且在上期写了数学考不及格就转学的保证书。于是以这个借口,班主任准备轰他回家。 他母亲非常生气一声不响离开学校,留他一人给老师道歉。他在我每节课下课站在办公室外向班主任求情。都被班主任拒绝。中午时他终于离开办公室。班主任在教室工作到下午一点。下午两点半,他又开始出现在办公室外。班主任仍然没有理他。跟他讲了几句话,他流下了眼泪。当时班主任并没有被他的眼泪所打动。(后来想他大约是被同学们感动的)办公室外站了两节课后,他拿给了班主任一张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而老师看到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就去开班会,讨论该怎么惩罚她。 而他们一起讨论时,老师说按照他之前写的保证书,让他回家,这时候有的女同学哭着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讲到非常动情,有讲他态度诚恳的,有讲他早上主动打扫卫生的,有对他充满希望的,有分析他的心理因素的。说以后全班同学帮老师监督他,帮助他,全班同学都求老师给李某机会,而他也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学生们以一个好的班级,优秀的班级为条件预支她们的话语权和信誉。将李保进教室。 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集体、初级群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促使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一种群体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而案例中的李某同学虽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而让班主任非常生气,但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向老师那儿道歉,但是老是不理他,而他知错能改的行为得到了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而班里的全部成员都对他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都对老师说,他平时好的表现,都非常相信他,感情非常好,都非常舍不得让他离开这个班级。 与此同时,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让李某特别感动,让他觉得有种归属感,他的母亲不仅不帮她求老师,也不管他就离开了学校,但是班里的同学们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用宽容的心接纳他,并且全班一起悔过书给老师,让老师给他一个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阶级斗争理论?D .政治经济学? 四、 五、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 .功能学派? 七、? 八、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B .典型调查?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十六、十七、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 .实地研究?D .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 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 .整体性社会结构?二十二、二十三、8. 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B .人口规模?C .人口结构?D .人口分布?二十五、 二十六、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 C .文化震惊?D .文化排斥?二十八、 二十九、10. “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B .孙本文? C .李达? D .费孝通?三十一、 三十二、11. 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 .重新社会化?D .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 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种“自

上下分治社会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 制》 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 专业:行政管理 班级:09级行政一班 姓名:朱行云 学号:290302121

浅谈《中国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及其稳定机制》 目录 前言:文章相关信息———————————— 3 文章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文章主要内容————————————4-5 研究目的—————————————5-6 主要研究方法————————————6-7 评论—————————————7-8 存在问题与提出改进——————————8-9

前言 文章相关信息: 作者:曹正汉 出处:《社会学研究》杂志2011年01期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发表时间:2011年1月 文章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治理体制的基本特征是治官权与治民权分设,形成“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中央政府主要执掌治官权,即选拔、监督和奖惩官员的权利;至于实际管治各地区民众的权利(简称“治民权”),则交给地方官执掌。只要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的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这种体制包含着降低执政风险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有助于治理体制自身的长期稳定。 关键词:治理体制治民权治官权稳定机制

正文 一、文章主要内容 中国经历了30余年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但在政治上一直保持着权威治理体制。因此,无论是对“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做出何种理论解释,都需要回答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能够保存长期稳定?这便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要投射的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本文做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在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内,政府如何治理民众,特别是如何处理民众有利益冲突的事务,以化解政治改革压力。 而本文的观点是,中国治理体制的特征是中央政府通过直接治官来达到间接治民的目的,形成了“上下分治的治理体制”。就是说,中央政府主要执掌官权,至于实际的民权,灵活地地方官不违背中央政府所定大政方针,均可以因地制宜地行使其治民权,灵活地处置所管辖地区的民众事务。我们认为这种治理体制包含着维持自身稳定的两个机制——分散执政风险的机制和自发调节集权程度的机制,从而使得中国的权威治理体制在经济增长和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中能够保持长期稳定。 为了论证上述观点,本文引用了三个地区,分别是佛山市南海区(简称“南海”),佛山市顺德区以及杭州市萧山区进行了多个方面的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案例3

社会学案例3

案例十:在全球化贸易中,我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的利润是微薄的,尤其是在制衣和制鞋等方面,能够获得的利润很少,农民工“虽勤劳而不富裕”。讨论:分析这种现象? 答:所谓的勤劳而不富裕,实际上研究的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亦即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大量投入却产出偏低。 1.福利制度苛刻阻碍技术革新 我们应该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人是勤劳而不富裕。的确,中国人均的许多资源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制度非常苛刻。无业人员没有救济金,失业者最多只能领到2年的救济金,且金额低得可怜。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失业救济金的支撑,那么便宜的劳动力将比比皆是。由于缺乏失业救济金的保障,许多中国人不得不在没有资金实力的条件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响应政府鼓吹的“创业”号召,与需求内的企业抢饭碗,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数企业不仅没有资金开发先进技术与设备,而且也没有资金奖励技术革新者,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期地、远远地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中国无条件地发放最低标准的无业救济金与失业救济金,那么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大部分超过实际需求的企业会因付不起工资而倒闭,大大减少企业“吃不饱”的现象,提高工业企业追求技术革新的能力。人们往往指责中国的企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没有忧患意识。 2、福利制度苛刻导致人口泛滥 西方经济学只承认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的才能对财富的

产技术真的有价值,那么只要它存在于产品中,产品就会有这部分价值。但是,现代社会的产品成本里都不包含已过期的专利技术价值。所以说,中国改革30年,仅仅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竟然远远低于30年前欧美日的水平。30年来,从国外转移到中国的生产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这种改革当然会维持祖传的勤劳而不富裕的局面。 案例十二:在历史上,为了争得社会权力和声望,牧区牧主会大量地增加自己所有的牲畜数量,以此为基点,哈丁提出了著名的公共资源灾难理论,对草场资源的非理性使用及其造成的恶果给予进一步的阐发。由于个人所得好处超过他所分担的成本,每个私有者都被鼓励增加自己畜群的数量,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过牧超载和草牧场退化。 讨论:草牧场历来是牧区公共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森林、河流、海洋等资源均具有类似的性质。结合熟知的某类公共资源,讨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中部崛起应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应鼓励资本向中部转移,适当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部地区在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坚决避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牺牲资源和环境求发展等情况。发挥投资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发挥投资

社会调查与分析论文

成绩 课程文献综述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进行结构和布局上的调整的长期计划,它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城乡进行因地制宜的开发、整理、整治,以期能够优化配置资源。然而,现在大部分城市农村地区对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往往忽略不同阶级公众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也对社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如果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让更多的公众参与进来,虽然不敢说成为最好的规划,但起码能降低一大部分社会矛盾,使一些错误降到最低程度。公共参与机制在西方伴随参与式民主的兴起成为众多国家在土地管理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和专家从国外引进相关理论,并开始在自己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探索,由于政体制度不同、公众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等原因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管理机制。当今,随着人与土地矛盾的加剧,公众参与机制再一次成为土地管理决策中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那么,公众参与机制在我国是怎样一种情况?我们该如何在基于国情的基础上完善和采用这种机制呢? 二、正文: (一)土地利用过程中公众参与机制基本概念

相关文献中关于公众参与的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刘志坚从古希腊的民主参与追溯到二十世纪的新公共行政学派的“公众参与”,他总结,这是“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元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反应的是一种基层群众被赋权的过程。刘志坚与邓红蒂共同提到,加拿大安大略省土地利用规划规程中有关公共参与的解释是“同规划区有关的公民亲自参与规划过程,而不是只对决策作出反应”。这个定义包括了参与人员、范围、互动过程和结果,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最终让具有法律效率的规划文件成为社会各阶层在谋求自身利益是必须遵守的共同“契约”。 (二)关于公众参与的情况的分析 张继刚在《浅谈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中提到,公众参与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并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公众完全被动式阶段···第二,受约束的尝试阶段···第三,受引导的互动合作式阶段。”同时分析了三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陈美球指出,我国公民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参与在整体上尚处于完善阶段;邓红蒂认为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已有了良好的开端,然而仍需要从遵循国情和土地利用发展的角度进行完善;刘志坚在具体研究之后也提出同其他学者类似的观点认为中国目前土地利用规划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时期,公众参与规划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仍停留在形式化的表象运作阶段,做到让公众说了算还有很长时间。 (三)公众参与机制的行为方式 在有关文献著作中,有对海外的研究也有对本国的案例分析。如:陈美球对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公众参与的制度化建设、行为方式与积极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在研究多国公民参与机制的基础上总结了9个阶段公众参与过程并提出7种参与的行为方式(被动式参与、通过给予信息参与,回答相关机构提出的问题、物质激励下的参与、功能式参与、互动式参与、自身主动参与),他指出,不同的公众参与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适用的环境不一样,但不论哪种参与方式,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重要。邓红蒂通过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织里镇的村庄用地布局,然后规划方案编制,让公众参与其中,最后确定了规划方案)提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应体现以人为本、统筹兼顾、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民主决策的规划理念,并就此提出要要符合国情、侧重县、乡规划层次、强化实施管理工作的公众参与并给公众参与以法律保障、在规划中要明确参与活动中各方职责与权益。邓

社会组织案例研究分析2

社会组织案例分析2

————————————————————————————————作者:————————————————————————————————日期: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 姓名:黄九阳 学号:1131309133 班级:z1313092 任课教授:徐家良

基层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中的协同作用分析—静安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稳定工作案例分析 班级 Z1313092 学号 1131309133 姓名黄九阳 摘要:静安区是上海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社会管理关注点主要在基层。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之一,大力加强基层社会组织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发生,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筑牢社会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静安区,社会组织,社会稳定,协同作用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基层社会组织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对静安区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底,静安区共有社会组织454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317家,社会团体137家。从服务的主要领域来看,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136家,含综治管理服务类)、教育(127家)、体育(22家)、职业及从业者组织(20家)、文化(19家)、工商服务业(13家)、科学研究(11家)、卫生(11家)等领域。户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约为15个。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静安区紧紧抓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结合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灵活运用“枫桥经验”,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综治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其有序参与基层社会稳定,在夯实群众基础、提升专业规范、汇聚社情民意等方面取得有益的探索。

调查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的决策离不开信息,而信息质量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企业决策的好坏。那么,企业应如何去获得高质量、高精确度的信息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开展周密系统的调查研究工作。从公共关系的工作过程来看,公共关系始于调查研究,只有收集了大量信息,汇集了大量的资料和事实,才能进行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长城饭店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经验。长城饭店在信息来源、采集方式、如何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信息系统。信息的收集不仅仅局限于每天住宿的客人身上,而是注意到了信息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在立足于全市、全国、全世界范围的信息采集与分析的同时,对全年、半年、月、日等不同时段的情况都加以监测,形成了全

方位立体交叉的信息网络,既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广度,又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和正确性,从而保证了较高的科学预测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所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要重视日常的公关工作,重视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重视调查研究。 三、思考、讨论 1.长城饭店在公共关系调查方面对我们有何启示? 2.如果你是一位总经理,你认为还应从哪些方面来做好日常的公共关系工作? 综合调查表明,任何一家饭店,光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保持较高的“回头率”,主要是靠优质服务,使客人满意。怎样才能使客人满意呢?经过调查研究和策划,喜来登集团面对竞争提出了“宾至如

归方案”。计划中提出在3个月内对长城饭店上至总经理,下至一般服务员进行强化培训,不准请假,合格者发证上岗。在每人每年100美元培训费基础上另设奖金,奖励先进。其宗旨就是向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使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随着这一方案的推行,饭店的服务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 案例分析 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电视广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画面中人们在开心享受上述活动的同时,纷纷畅饮红罐王老吉。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促使消费者在吃火锅、烧烤时,自然联想到红罐王老吉,从而促成购买。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1年(下)版本 平时作业题、期末考试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合计30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合计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交往 2、符号相互作用论 3、社会角色 4、初级社会群体 5、核心家庭 6、社会组织 7、越轨行为 8、集体行为 9、社区 10、城市化 11、人的社会化 12、社会控制 13、社会问题 14、社会保障 15、全面调查 16、家庭功能 17、主干家庭 18、历史循环论

19、趋同理论 二、填空题 1、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到“社会学”这一名词。他被尊称为“西方社会学之父”。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称杜尔克姆)著有《自杀论》一书,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利己的、利他的和(),用来说明社会潮流的不同变化对自杀率的影响程度。 3、霍斯曼是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这种理论将()视为商品,人们的相互活动是为了获得最高奖励。因此,人们在进行相互交往中,不会出现永远的赢家和输家。 4、现代主要社会流派有:结构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等。 5、马克思将人类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发展。 6、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7、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即是所谓的()。 8、一个人被迫中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的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的现象称之为()。 9、初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是()。 10、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家庭规模()、家庭关系简单化,而它们斗鱼家庭成员数目的减少有关。 11、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有:()、目标、章程、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基础。 12、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分别是:财富、()与权力。 13、科层制(也叫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教学教材

案例分析一 案主赵某,女,年龄68岁,高中文化,年轻时是单位会计,性格内向。有一儿一女,儿子在上海某外资企业工作,女儿在本市从事教育工作。儿子和女儿都很孝敬,时常回家探望父母。赵某退休后与丈夫每天早晨到社区附近的广场打太极拳,晚上老两口到社区散步,老两口还经常到全国各地旅游,邻居和亲戚都十分羡慕张某老两口,赵某也十分满意这种生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天老两口去散步回来,赵某的丈夫突然胸口不舒服,案主扶丈夫上床休息,没有想到过了一会案主的丈夫就快要不行了,案主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将案主丈夫送到医院以后已晚,赵某亲眼目睹了丈夫的猝死,后来得知丈夫死于心肌梗塞,案主后悔不已,极端自责,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以泪洗面,吃的少睡得少,身体日益虚弱。儿子要接赵某去上海居住也被拒绝,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愿意去;女儿和外孙女有时来陪伴和劝说母亲也未能让母亲的情况有所好转。赵某每天思念和丈夫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觉得生活没意思,在亲友面前经常流露出随丈夫而去的想法,经常拒绝进食。赵某的儿子和女儿担心母亲的状况,求助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在了解赵某的情况后,决定让社工小李负责处理该个案。 问题: 1.案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以危机介入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何对案主进行危机干预? 3.除了危机介入,社工小李还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答题要点: 1.案主的主要问题如下: (1)案主的自杀危机:案主目前有自杀倾向,经常拒绝进食。 (2)案主的身体问题:目前案主进食差,加上每天睡眠不足,身体虚弱,对身体已经造成危害。 (3)案主的自我认知:案主认为丈夫的病逝与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我封闭,极端自责,对未来生活缺少自信,觉得活着没意思。 (4)案主的家庭沟通问题:家人的沟通和交流状况不佳,案主认为去子女家居住会给子女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5)案主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变得更加沉默寡言,每天将自己关在家中,与平时交往

社会学概论解答和案例分析

四、简答题(10个里面考2个) 1. 家长制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 第一,组织内部的权力集中于最高领导人手里。领导者的权力既没有划分,也不受限制,组织的一切活动均由领导者一人决定。第二,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第三,任人唯亲,因人设位。第四,办事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第五,终身制。领导者及其成员的职位都是建立在初级关系基础上,成员利益处于相互制约之中。 2. 如何理解“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又常直接被称之为NGO或“第三部门”,有时候也用NPO,在管理上我国称之为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在我国比较典型的有希望工程、残疾人基金会、各类帮困基金中心、残疾人联合会等。所具有的相同特征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治性的、非党派性质的,并且具有一定志愿性质的、致力于解决各种社会性问题的社会组织。 1)NGO是一种组织,是在有限政府、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的三元社会结构框架中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2)NGO是通过公民自组织、多元、参与性地管理共同事务,实现社会公益的机制。3)NGO是一种体现了多元社会自治的治理理念。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有哪些? 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二、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三、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族集体主义文化 四、尊君重民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六、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4.如何全面理解越轨的含义? 一般认为,那些为某一个社会群体成员判定为违反其规范、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感受或行动是越轨行为。对越轨进行全面的理解,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越轨行为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第二、越轨行为未必是坏的和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三、越轨行为未必总是自愿的;第四、越轨行为未必是犯罪行为;第五、越轨行为可以是个人干的,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所为。此外,越轨行为的后果并不一定仅仅是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案例2

案例六: 他者的眼光:龙应台、杨振宁眼中的中国大学和大学生,学生不敢跟教授讨论期末论文成绩,他们认为那样教授会很生气,认为是怀疑他的批判能力,不尊重他的权威。对于成绩,学生不讨论、不询问,也不争执,否则等于向教授挑战。这样,当教授即便是做出了极端荒唐的事也不会遭到同学反对,因为学生被灌输了20年“师道尊严”的观念。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很少得到回应:语言的问题在其次,思想的贫乏才是症结所在。学生很用功,可是当问到“为什么”时,就瞠目结舌了——不知道,没想过,没有学过,老师没有教过他,课本里没有。讨论: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遇到了什么问题?症结在哪里?如何解决? 答:盲目扩招,工厂式教育,大学生如流水线产品,教育质量没有跟上量的发展。大学的氛围也参合进了更多社会的恶习,学之不学,只走流程! 大学教育的体制存在问题。 重拾教育之本,以育人为本,让大学回归学术的园地,精简编制,放缓扩建的步伐,加强师资、底蕴的培育。 官本位!现象;定位错位现象;学术量化考评现象;英语与专业学习的错位现象;研究生教育学店化!现象;大学生考证热!现象;学术行为失范现象;在中学开设大学先修课现象;师资选聘唯文凭化!现象; 填表教授!现象 (一)大学德育低效的表现:认知与行为背离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常常在大学里发生碰撞,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很容易使大学生在思想与行为方面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尤其在我国社会分配不公和价值观巨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相对性和世俗化。不少大学生被多种道德观念困扰,在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时,容易陷入道德情感困惑和迷茫、道德信念模糊和易变、道德行为多面和叛逆的误区。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出现失衡现象,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渐渐地滋生蔓延起来。从具体的大学德育来说,经过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基本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信仰,也就是说基本上内化为道德信念。然而在内化为信念的过程中,却在外化为行为时出现了背离现象。就是说,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却常常不能从自己做起,变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二)大学德育低效的症结:认识与实践脱离 从德育实施的效果来看,确实出现了大学生道德知与行背离的低效现象。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过于理想化、至善化的道德与人格,毕竟不能成为社会生活中普遍的道德现象。与此相应的德育内容大而不当,宽而无边。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又存在道德教育在不断被弱化的问题。在德育方法上,主要是机械灌输,过于简单陈旧,缺乏新意,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体验。实际的德育评价,还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以课程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价的核心尺度,它是学生能否评优、能否升学、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而学生真实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