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班级中的“老鼠帮”在某班主任新接的班里,有几个属老鼠的大年龄同学,他们是学校里闻名的“老鼠帮”的部分成员。这位班主任在工作中放弃成见,热情对待每一位同学,对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亲切和蔼。在他召开的长一次班会上,他说:“在我眼里,全班49名同学就像49张白纸,希望你们在各自的白纸上描绘自己最佳的形象。过去的功过只能说明过去,一切从零开始,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竞争。”那些原以为要被警告的同学把低着的头抬了起来。第二个星期一,当这位班主任走进教室时,发现窗明几净,地面清洁。经了解,原来是“老鼠帮”的成员自发组织起来干的。这位班主任立即写了篇《良好的开端——看我们班的希望》的文章,刊登在第一期的黑板报上。从此,班主任与这几位学生的心理距离缩短了。那几个学生在班主任的进一步激发和鼓励下成立起“学雷锋小组”,为班集体做好事,受到同学们的好评。后来,在班委会的民主选举中,他们中的几位同学还当选为班委会成员

思考:1、班级组织结构有哪些?2、简述师生交往与互动的形式与意义。分析:研究表明,在班级组织里,一般存在两种关系:一种是在角色分配、执行社会义务基础上形成的关系,这是班级组织的正式结构;另一种是因日常的接触而建立在感情基础之上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正式结构是指组织内部职、权、责三位一体的体系。正式结构的实质是组织内的个人关系,这种关系是从制度上预先规定好的,不以组织内的个人关系为转移,其目的是将组织的活动统一起来,有效达到组织目标。非正式结构主要是靠个人的感情、兴趣、爱好相习惯来维持,远不如正式结构稳定。班级组织的非正式结构,通常专指班级组织中的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有人数少、吸引力强、“集体性”强、沟通效率高等特征。在班级组织中总会有一些让人伤脑筋的学生,人们常常将他们与“落后”、“麻烦制造者”、“问题学生”等词联系在一起。如果处理不当,这些学生往往会形成破坏群体。—般来说,教师对班级中的“优生”有着较大的“好感”,这样,教师从情感上更愿意和这些学生进行交往与互动,对他们也寄予较高的期待;而对班级中的“差生”,教师则多少心存“并蒂”,从情感上,教师并不愿意和这些学生有更多的交往与互动,对他们没有更高的要求和期待,但出于教师的责任,以及担心“差生”给班级带来不良影响,又不得不加强和他们的交往与互动,其结果是在与“差生”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中,教师常常倾向于采取专制和否定的方式,抑制着他们的发展。案例中班主任在工作中放弃成见,热情对待每一位同学。对“老鼠帮”的成员给予即时的肯定。写了篇《良好的开端——看我们班的希望》的文章,刊登在第一期的黑板报上。从此,拉近了和“老鼠帮”的成员的心理距离。这是位民主型的教师。民主型教师既不放任也不专制,他们以一定的规则来维持班级秩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规则的制定,让学生在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明白自由与责任的关系。民主型教师给予学生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同时也教导学生,要是选择不良行为,就必须承受该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学生一旦了解了行为的后果,就可以更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师生交往于互动中,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多数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太大教师也成为弱势群体一直以来,传承文化、培育人才,教师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教师的工作越来越繁忙,工作强度和压力也越来越大,以至于部分教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心疲惫状态。教师的职业状态正在挑战他们对职业的坚守程度。“想起学生就觉得头疼!”北京某小学的一间教师休息室,周华老师的这句话引起了同事们的共鸣,也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青年教师诉说工作压力大,老教师也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不少人有意无意把教师看成是无所不能的‘超人’——学生成绩不好,要找老师;学生品德出了问题,是老师没教育好;学生磕着碰着,也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当然是教师的职业要求,但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把所有问题都推向老师。”周华半开玩笑,“其实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幼儿园阿姨、保姆、教书匠、保安、心理医生是周华认为自己扮演着的多重角色。每天面临班上几十个性格不同、状况各异的学生,繁重的工作让她感觉自己身心俱惫。再加上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多而杂,“学校教育有时拼不过社会的影响”,教学成就感的缺失,也让她的职业热情慢慢消退。思考:1、教师为什么会有业倦怠?2、要消除职业倦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下手?分析: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国内大多使用“工作倦怠”一词。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佛罗登伯格首先提出了“倦怠”一词。他认为,倦怠是一种情绪性耗竭的症状,这种症状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本身对个人的能力、精力及资源过度要求,导致工作者感到情绪枯竭、筋疲力尽时,工作倦怠就产生了。1981年,马斯拉齐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并将工作倦怠从三个维度加以定义,这三个维度分别是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其中,情感耗竭的特征是缺乏活力,有一种空虚感,感觉到情绪资源被耗尽。去人格化是指个体冷漠无情,玩世不恭,对他人敏感性降低,表现出对他人的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等态度和情绪。个人成就感降低则是指感觉自己的行动和努力都是白费的、没有价值的,自我效能感降低,自尊心下降,感觉无助,倾向于对自己做负面评价,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头痛、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2005年广州市教育工会曾经对市属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20.4%的教师基本健康,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少教师都表示了这样的忧虑:如果长期在亚健康和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挣扎,怎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职业倦怠危害的不光是教师本身。教师出现职业枯竭后,会倾向于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对学生的情感关怀也会衰退,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对班级的管理也不利。同时,出现职业倦怠或者枯竭的教师往往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容易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影响学校教学工作的稳定和效益。付出得不到理解与回报、超负荷的工作量、学校的评价体系中出现问题、多种角色间的

冲突等许多因素都会导致教师压力过大。如果教师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身心健康不断受到摧残,他们的离职倾向就会加剧。要消除职业倦怠,可从哪些方面下手呢?改善教师职业倦怠通常从三方面进行:①社会支持,即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教育改革要注重教师的需求。②组织支持,即建立“教师发展学校”,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决策;加强对师范院校学生、进修教师和在职教师的培养;校长要发扬民主精神,关心教师,并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③教师个人努力,即正确认识职业倦怠,采取多种方式解决等。有了心理压力要学会转移,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把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教师感觉自己处于心理困境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并寻求社会支持,多与家人或亲友、同事沟通,把心里的症结说出来,不要闷在心里。还要加强身体锻炼与放松训练,实践证明,锻炼真的能缓解心病。职业枯竭与个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要积极规避职业枯竭的出现,如果已经出现,要正视和学会如何摆脱。要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奏,建立科学、健康的工作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制定可实现的人生发展目标,不要浓缩自己的生命。”同时,要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找到对抗职业枯竭的技巧。要认真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学会适当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环境,定期释放心理垃圾,有意识地积聚内心的能量,使自己能够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未来。还要学会改变自己的习惯想法和行为,接受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作完美型的人,接受不完美的事实,对一些想法、观念和行为要学会放手。职业枯竭是资源过度消耗又得不到补充的结果,为自己注入资源是有效缓解职业枯竭的手段。她建议通过学习,消除知识枯竭,通过休息或锻炼缓解生理倦怠,通过倾诉或寻求社会支持等以减轻情感枯竭。“职业枯竭并不是世界的尽头,只是人生的交叉路口,只要积极改变自己,充实自己,早做准备,不断充实自己的库存能量,完全可以从职业枯竭的状态中复原过来,并提高自己应对压力的能力。”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拥有社会支持的人更不易枯竭。这种支持可以来自于领导,也可以来自于学生、同事、朋友、家长和亲人,特别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与理解对于缓解教师职业倦怠具有积极作用。支持不仅限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也包括情感上的倾听、关怀、鼓励等。学校建立激励、关怀性的组织文化可以有效预防教师的心理枯竭。目前,一些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讲座不仅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在一些地方,教师不仅可以从网上获得心理学专家在教学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帮助,还可以通过专门的热线电话进行心理咨询。许燕说,中小学开辟“教师心理咨询服务”,有助于为老师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该如何关注沉迷于网络的学生小春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最近,学校附近开起了网吧,他经常听到同学说网络游戏如何好玩、如何刺激,出于好奇,他也走进网吧玩起了网络游戏,不知不觉就被网络吸引了。最初,小春仅在周末上网,后来发展到只要有机会就会溜出学校去网吧,有时为了去玩游戏,他还会编各种理由欺瞒老师。迷上网络后,小春上课时满脑子都是游戏,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不成,成绩不断地下降,好几门功课都处在及格边缘,并且开始逃学了。老师发现该情况后就找了小春谈了几次话,禁止他再去网吧。小春的父母也发现他染上了一些坏毛病,嘴里不再有实话,常交着法儿向家人骗钱,为了多搞到一些钱,他还从家里偷钱,小春的身体越来越瘦弱,经常感冒。后来,家长与老师交流后才知道自家的儿子经常去网吧玩游戏。小春父母在老师的建议下给小春制定了一些规定:放学后必须在二十分钟内回家,周末没有事情一律不准出门,即使出门也要家长陪同。在老师和父母的共同管制下,小春的学习成绩仍没有多大的起色,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也爱理不理。思考:1、你认为小春的老师和家长对其上网行为的教育是否正确?2、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讨老师和家长应如何对学生上网进行管理?分析:师和家长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家长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老师,肩负着儿童早期人格行成和行为习惯培养的责任;教师是儿童在学校环境的重要影响者,是儿童系统接受科学教育、形成科学价值观和理想的重要指引者。教育真正要发挥其作用,关键在于教育中参与的各方的协同沟通和情感交流,教育者要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指引和教育。下面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分析如何进行上网管理。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外部环境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充分意识到没有外部环境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离开现实的条件进行教育,会使教育的功能大打折扣,因为人的心理与客观的现实密切联系,心理的内容实质是对客观环境的主观反映。17il此,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创造新条件来进行教育。本案例中的教师和家长对初一学生在上网方面的教育采用的是一种阻隔的教育,将学生的教育与现实生活脱离开来进行,事实上这不是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行教育,而是抛弃现有的条件。其次,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是一个充满着困惑、冲突和矛盾的时期。中学生的身体发展速度快,生理上的成熟使得他们将自己当做成人来看待,向往用成人的行为、成人的思想来表现自己,但生活经验的缺乏、经济上的依赖使得他们没办法真正地像成人那样生活和学习,处处想自立却没办法自立。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他们对强加给他们的所有事情都带有叛逆或反抗心理,作为教育者如果还将他们当做幼小儿童来看待,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成熟,都需要成人来替他们安排,就会引起他们的不满,也会促使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和行为。本案例中教师明令禁止的做法实际上是把教育之门给关上了,阻隔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认为教育者施加哪种措施就会产生相应的效果,这种不尊重学生独立性的做法会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最后,中学生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影响儿童的成长环境是由许多不同的环境组成的一个系统。本案例中对小春的教育涉及不同环境的协同和沟通问题,学校教师和学生父母间的经常联系和交流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的,但如果能将社会环境结合起来,那教育的影响将会是全方位的和有效的。对儿童有直接影响的是家庭和学校,其次是这两个环境的沟通和结合,再次是社区环境和父母所在单位等方面的环境,这些环境都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对儿童的上网教育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一致,需要不同的教育主体都熟悉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并据此展开上网的教育,不能视网络为洪水猛兽,而应对他们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让他们合理利用和开发这些高科技的资源。教师如

果面对有“网瘾”的学生那又该怎么办呢?首先要了解网络成瘾的表现,其次要具体分析每个学生成瘾的原因并采取有针对的矫正措施。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非常普遍,已经影响到学生的学业和身心健康,并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中学生染上网瘾的原因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社会的因素。教师针对网络成瘾现象的教育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首先,树立科学的网络观,提高自网络道德水平,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一个中学生都应该有自我约束意识,只有意识增强了,才会自觉地维护网络秩序,遵守网络道德,同时,通过培养网络道德意识,也会增强自我防能力,抵制负面信息的诱惑。其次,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上网前要有计划,明确上网的目的和上网的时间,避免无节制地上网。再次,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跳出来,主动投身到真实社会和学习之外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高考前的求神拜佛:教师的教育信仰何在?高考临近,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高三老师,他们祈祷着自己带的学生今年高考有个好“收成”。如广西铁路某中学数月前派出几位德高望重的教师作为代表,来到湖南衡阳的衡山烧香拜佛,祈求该校参加高考的学生顺顺利利,考出好成绩。每年派老师到庙里求神,已经成为这所学校公开的秘密了。“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句俗语真的发生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弥阳中学。在中考期间,学校专门在教学楼大厅安置了一尊孔子塑像,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前去“烧高香”,为自己取得好成绩许愿。思考:1、你认为案例中毕业班的老师求神拜佛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如何树立教师的教育信仰?分析:作为有“灵魂工程师”之美称的人民教师,不问苍生问鬼神,指望“佛事”缓解精神压力,这可以理解为教师在高考压力下的一种自我救赎,不必上纲上线到现代迷信的高度予以批判,但是教师拜佛背后显现出的信仰缺失,却令人深思。目前,教师的事业心不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教育工作只是教师得以生存的职业,而不是一项为之奋斗而元悔的事业,这导致在教育领域产生诸多的问题。教育信仰是教师对教育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价值的高度信服和尊重,是其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根本准则。对于整个教育生活而言,教育信仰是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与内在动力,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潜在性的推动力量。生而为人总有其自身的信仰世界。教师不仅要有一般信仰,更要有教育信仰,这是教师职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教师个体人生的内在需要。只有有信仰的教师才能从他们从事的事业当中体验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体验到人生的最大幸福。世界名校英国伊顿公学的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使他们能够对社会贡献价值,而从来不把自己当成工厂生产线,为满足就业进行大量的生产。美国教师的教育信仰是学校培养不出天才,但可以培养好公民,公民培养好了,人才就有了。发达国家的成功教育离不开教师的正确的教育信仰,我国的教育事业亟须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信仰。教师教育信仰的确立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1)完善教育体制,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是确立教育信仰的外部条件。只有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师教育管理制度,给予教师教学自主权,营造和谐、安全、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充分重视教师的个性,才能让教师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教育激情,激发教师的教育信仰。(2)政府部门创造条件,尽量落实《教师法》中关于“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的规定,提高教师应有的社会地位,使教师职业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为教师教育信仰的建立和坚守提供可靠的保证。(3)多读教育名著,增加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是确立教师教育信仰的内部条件。多读教育名著就是感悟、体验、理解大师,主动接受大师的教诲和引导,体会大师赋予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严肃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受其影响,形成热爱教育事业的动力和信心。(4)加强教师对自身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每个人总是在其人生经验基础上形成各种信仰,人生经验为信仰的成长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营养。但是经验并不是自然而然地为信仰的成长提供有益营养,为此,我们要引导教师加强对自我经验的整理、反思,建立个体经验与信仰的良好关系。(5)培养教师乐业敬业、积极奉献的风范和精神。重建教育的崇高精神,让教师怀着虔诚的事业心,运用教育智慧去育人,确立教师的教育信仰。

教师的尊重:对学生意味着什么下课铃响了,初二(三)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正坐在办公桌旁批改试卷,突然,“哐当”一声,办公室门被推开了,只见教生物的贾老师气冲冲地径直走到她办公桌前,非常激动地说:“你们班是无药可救了,连一个女生都这么猖狂……”随后,班上女生星星也涨红着脸,眼里噙满泪水,走进了办公室。李老师看着怒气冲冲的贾老师和满脸委屈的星星,第一反应便是把贾老师劝到里面办公室消消气,然后分别了解情况。贾老师说:“快要下课时,我听见下面有说话的声音,一看,原来又是星星和同桌的男生,我提醒她认真听课,她竟然顶嘴说她没有说话,这还得了,小小年纪就敢当众和老师顶嘴。于是,我批评了她几句,她竟然说我不懂得尊重学生,不讲道理。”星星说:“快下课的时候,老师突然指着我,叫我不要和同桌讲话,这堂课我听得很认真,真的没有说话,可以叫我周围的所有同学来作证。我跟贾老师解释,结果被她说成顶嘴,还说我耍赖,特别是说我喜欢跟男孩子讲话,犯贱。”说到这,星星终于忍不住哭了。思考:1、结合相关理论,探讨老师为什么要尊重学生?如何尊重学生?2、你认为在这堂课中,贾老师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为什么?分析:尊重泛指尊重人的尊严、基本权利和责任、价值,以及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等,是人的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在教育体系中的尊重,可以理解为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和人性,尊重教育者的劳动成果等。综前所述,尊重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受人尊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幸福,但是,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尊重之上。在实际的师生关系中,由于受师道尊严等心理的影响,或者说为了满足个人的心理而树立的虚荣心,很多老师把“学生尊重老师”当做天经地义的,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成了单方面的强制要求,因而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失衡效应。在本案例中,贾老师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在课堂上当众指名批评学生,且言辞较为尖锐,结果不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倒引起学生星星的不满,以致造成难堪的局面,难以收场。下面,结合心理学及新课标中的相关理念对此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

明确师生之间最恰当的关系是什么。现代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其中,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作为一个有思想的独立个体,教师应尊重其人格,使之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因此,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换句话说,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前提是把学生视为一个大写的人,以与人为善的态度去处理学生的过失,使其即使受罚也心甘情愿,甚至获得更强烈的尊严感。本案例中的贾老师在处理该事情时,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第一,当学生对老师批评的内容提出异议时,应该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即使真是学生有错,也应选择恰当的时机,不宜在课堂上、教室里过多纠缠此事。第二,教育学生时,应保持冷静的心态,注意保护对方的自尊心,否则容易抹杀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感情,得不偿失。同时,作为教师,在批评教育学生时,应注意教育语言的表达。我们经常能听到诸如此类的话语“你给我闭嘴”,“你是怎么搞的”等,美国教育专家托马斯·戈登说:这种以“你”字开头的口吻,无异于用手指指着学生的鼻尖,会使他们感到没有被关爱。如果教师把“你”变换成“我”,如“我似乎听到是你在说话,请先认真听课,好吗?”在这充满尊重的话语里,学生自然会去思考自己的行为举止,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尊重学生人格,体现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让学生充分沐浴教师的关爱,在被尊重的港湾里自愿修正自己的行为举止。当然更不可恶语伤人,特别是针对女生,“贱”之类的字眼千万不可出现。其次,学生出现问题状况时,教师可与其进行沟通,解开其心结,而不是提前下一个定论,从而按该定式思维行事。如果学生不是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不管最终获得的表面形式多么完美,也只是治标不治本,该次教育就只能以失败告终。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感受和大人本来就相差甚远,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强求学生和成年人一样。而我们常犯的错误主要包括: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思路成长,往往只凭我们想象的情况去教育孩子。一旦孩子的行为出乎自己的意料,或者没有按我们自己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能对孩子不满意,甚至批评或采用其他方法来惩罚孩子。这样,很难使师生关系融洽,也很难进行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师生心灵的沟通,对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极为不利,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危害极大。教师尊重学生,不是一个方法问题,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问题,我们必须用心去感悟。那么,怎样做才叫尊重学生?本案例中的班主任李老师,作为旁观的第三人,在处理该事时的方式方法有可借鉴之处。当听到贾老师抱怨“无药可救”时,李老师肯定也会怒火中烧,这毕竟是其对班主任工作的严重否定。但是,李老师能马上稳住情绪,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来处理此事。接着,把当事人分开进行单独询问,给各自心理一个缓冲期,以免造成面对面时情绪上的失控,防止事态加重升级。在全面了解事情真相后,李老师能站在中立位置,诚恳地进行解说和劝导,慢慢平息双方相互之间的对立情绪,不带偏见地查找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从而心无芥蒂地取得真正和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是采取积极的办法,及时发现并对学生表示真诚的认可。如果教师能以尊敬的态度对待学生,即使在一个非常情况下,也不会失去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反而更能受到学生的敬重,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及尊重。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尊重学生,会使学生们的自尊心得到保护,自信心得到鼓励,这样做,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们懂得自爱,懂得做人的尊严。

教学回避法:教育管理人性化2003年2月21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在2003年2月出台了该校首部关于“教学回避”的规章制度。该校出台的《教学回避办法》明确规定,教师因家庭突发事件或受外来刺激而情绪失控,可以申请教学回避,暂不上课;教师因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以排解的矛盾而情绪失控,可以暂不上课;教师在处理与教师、家长的矛盾中因矛盾激化而情绪失控,可以暂不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干扰而情绪失控等,可暂不上课。情绪失控程度较轻的,可暂时回避教学现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如果其情绪过于低落或激动,学校可放假半天,让其用听音乐、看书、喝饮料、外出散步、找人倾诉等方法积极调控心态,等情绪调适后再及时进行教学工作。校方不追究回避人的回避责任。当教师不愿主动申请回避时,学校也可视具体情况劝说其回避。推行这一“办法”是为了保证教师在良好的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避免不良情绪干扰教学过程,减少教学的负面效应,从而确保师生身心健康,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教师回避期间由学校安排其他老师顶替回避人的岗位。思考:1、你认为“教学回避”的折射了怎样的教育问题?2、如何看待天地实验小学的教育回避?为什么?分析:当下,许多学校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但是仅仅看中的是学生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即学生和教师,我们在关注学生的人性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认识到,教师同样需要获得人性的关怀和自身的发展。天地实验小学《教学回避办法》的出台,说明其校长具有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并且充分了解与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具有以下特征。①提升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人本教学管理思想把教师视为学校的财富和最核心的资源,教师与管理者之间不是由上到下的控制关系,而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②注重开发教师的潜能。社会的飞速发展与知识更新的加快,使人才越来越成为学校成长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学校不仅要努力去挖掘教师的潜能,还要不断追加对教师的资源投资。③将实现学校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因为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学校的长久发展才能得以实现。④以解放人、发展人为宗旨。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只有教师发展了,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追求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正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本质。传统的教育管理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想当然地认为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具有牺牲精神,一切以学生为重,没有考虑到教师作为一个正常人的需求,比较起来,“教学回避”制度就有了可贵的进步:管理者大胆地跳出对教师的传统定位,把教师从“神”或“物”的传统观念上转移过来,让他们回归到普通的、真正的、现实的“人”,让他们得到一个正常的人应该得到的理解、尊重、宽容、信任及帮助。教学回避不仅考虑了教师的需要,同时也考虑到了学生的需要,体现了对教师和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是一种充满人性化的管理方

法。教师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是无法正常教学,并保证教学质量的。在教师情绪低落、心情压抑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要求其正常教学,这不仅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其不稳定的情绪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伤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例中的教学回避,关注教师,尊重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适应时代的需求。本案例中的天地实验小学之所以提出“教学回避”,一方面说明其管理的人性化,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现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带给教师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不仅要面对沉重的职业压力,同时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生存压力也不断增加。本案例中的教学回避把教师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待,正视教师的消极情绪问题,体现了对学生和教师负责的精神,这其中的人本管理的理念是值得倡导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教育部以英模名字命名全国128个中小学班集体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教育部以“双百”人物中共产党员的名字命名全国128个中小学班集体。昨天上午,这128个班集体的部分代表在国家博物馆获得授牌。在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厅“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背景前,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为李大钊班、方志敏班、杨靖宇班、董存瑞班、刘胡兰班、江竹筠班、黄继光班、王进喜班、邓稼先班和孔繁森班授牌。学生代表们表示,他们以英模的名字为集体的名称而自豪,决心踏着先辈的足迹,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128个被命名的中小学班集体来自英模成长、战斗过的地方,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思考:1、如何理解“偶像性重要他人”?2、教育部以英模名字命名中小学班集体的意义是什么?分析:“重要他人”一词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念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是指对个体的社会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根据吴康宁的研究,学生的重要他人可能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可能是家庭中的父母,可能是学校里的老师,也可能是同辈群体中的知心朋友。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受学生年龄阶段的影响。父母在早期占优势,然后是教师,后期同辈群体的影响增大。同时,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出现还因学生的社会属性而异。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学生的性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班级职务、社会地位等。任何一种社会属性的差异都可能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认同与选择不同的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是指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敬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它与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共同之处是:两者都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而主要区别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生活环境的具体人物,往往是学生的互动对象,偶像性重要他人则一般是社会知名人士,并非学生的直接互动对象;第二,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与其双向交流的产物,偶像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单向选择的结果;第三,互动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涉及个体社会化的几乎所有方面,其影响方式大多是潜移默化地进行的,偶像性重要他人对学生的影响则主要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其影响方式往往是突发的、短暂的,但又是刻骨铭心的。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的出现,往往是对于社会中某种代表性的或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价值趋向的认同与选择的结果。所以,当社会的价值趋向发生变化时,学生的偶像性重要他人的构成也会发生变化。教育部以英模名字命名中小学班集体,此举旨在帮助中小学生从“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身上了解党的光荣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以英模为榜样,按照党的要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案例中,教育部以英模名字命名中小学班集体,对学生的社会化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学校教育中要正视这一影响,加强正确引导。目前我国中学生偶像性重要他人的构成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点:第一,偶像性重要他人的构成趋于多样化。1982年中学生“最崇拜、最敬佩的人”,大多集中在: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1985年出现了“张海迪、雷锋、孙悟空、拿破仑、高加林等十多种人物”;l988年以后,中学生的偶像人物迅速增多且明显分散。第二,偶像性重要他人的构成日趋偏离学校长期宣传倡导的“榜样人物圈”。20世纪80年代后的调查中,学校中多年宣传的榜样人物学生无一填写。第三,选择无偶像性重要他人者日趋增多。与之对应的是,将自己作为榜样的,在1982年前无,l985年为2%,l988年为4%,l992年为ll%。这些均是值得研究的新现象。

竞争:在学校管理中应该是去是留?某小学校长在刚上任时,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实际情况,在校内进行了大力的改革,制定了教育、教学、管理、奖惩等方面二十多项制度,提倡竞争意识。对于优秀教师,学校召开表彰大会,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在进修制度上,鼓励教师继续教育,不断充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学校对参加继续学习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等。在教学环境方面学校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评价方面,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适时对学校的教师岗位进行调整,调岗有的意味着否定,有的意味着肯定。在这种竞争意识的催化下,学校的王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争占学生时间,其他任课老师都不愿意与王老师做搭档。思考:1、竞争元素是否能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影响?2、作为校长应该怎样运用竞争来提高教学质量?分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已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成为现代社会前进的动力。一所学校要发展,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需要竞争。如今,学鼍间的竞争、教师之间的竞争、学生之间的竞争已日渐升温,尤其是教师间的习已成为竞争的焦点。从本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间的竞争有着鼍的作用,同时也有消极的作用。一、积极作用:从学校层面分析,竞争是激活全局,给学校的各项工作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关键要素。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竞争中开展,以竞争促管理,以竞争促教学,以竞争促学习。用教学比武和教学基本功比赛推动教师培训,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通过学科竞赛、优秀作业展、板报评比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在竞争中发现骨干教师。在竞争中很多优秀教师会

脱颖而出,学校可以从中发现所需人才,选拔骨干教师,着力培养,打造名师工程,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出一支训练有素、精力充沛、战无不胜的学科团队。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分析,竞争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比较,更多的教师都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工作投入更多情感和精力,自我完善,提高专业素质。二、消极作用:虽然引入竞争的目的在于时刻保持教师旺盛的斗志,但是有竞争就必然会出现“利已”与“排他”,教师间的竞争也不例外。因此,学校中教师间的竞争存在“排他性”和“利己性”的特点,给有效的学校管理带来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如下。(1)优秀教学成果难以共享。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优秀教师有时不愿与他的同行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成果得不到推广,也就得不到完善。教师间的竞争容易由一种教学常态衍生为恶性竞争,形成各自为政的“围城式”教学。(2)影响教师问的关系。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有时会导致教师们“闭门”摸索,教育观念和视野不可避免地陷入狭隘和单一中,容易导致学校形成封闭、保守的教学氛围,教师人际关系紧张,影响教师问的交往。本案例中的王老师为了学生考出好成绩,和其他任课老师争抢学生时间,导致没有人喜欢和这位王老师合作教学。这不但影响了教师间的关系,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3)造成教师的精神恐慌。推行竞争的学校,每位教师都能感受到各种竞争带给自己的恐慌与焦虑。失败者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付出物质代价,容易导致教师挫折感和自卑感的生成。作为校长应该明白竞争对学校管理来说是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在推行竞争时,一定要注意只推行正当的竞争和公平的竞争,要防止不恰当竞争或恶性竞争。1.采用全面发展的教学评价理念,摒弃“成绩唯一”的评价观。新课改对小学教学评价提出新的要求,摒弃把学生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转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指标。因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放弃唯分数而教,任劳任怨为考试教学的思想。本案例中的校长和王老师都没有正确理解新的教学评价理念。这位新上任的校长在制定学校教学评估政策时,没有考虑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而掉进分数考核的怪圈,导致王老师为了在教学评价中赢得优秀,与其他教师争占学生时间。这位校长应该完善现有的教学评价制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摒弃“成绩唯一”的评价观,建立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多元评估与奖励机制。 2.倡导群体竞争与个体竞争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本案例中的竞争主要集中在教师个体之间,教师间为了争先进,相互扯皮揭短的事情时有发生。作为个体的教师把别人的成绩看做一种威胁,出现怨恨别人超过自己的嫉妒心理,加剧了教师间的矛盾。因此,学校应该注重群体竞争。群体竞争是指学校应把竞争与合作结合起来,消除教师竞争中的消极因素,引导教师在竞争中合作,采取合作与竞争融合的方式,在学校内部举行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集体竞赛。

六成教师有“心结”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严重一份对北京市30所学校1700多名教师的调查显示,66%的教师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48%表现为轻度症状,12%为中度症状,2.7%为重度症状。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健康综合指标与普通人群相比,在“躯体化”(心理问题导致的生理表现如嗓子疼、颈椎疼等)“焦虑”和“敌对”三项均高于全国常模。调查显示,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师中,小学教师抑郁、焦虑、强迫症状等心理健康问题因素的检出率均为最高,而初中教师各因子检出率相对较低。专家分析认为,这可能由于教育部门更多地关注具有中考和高考压力的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多被忽视。事实上,小学教师工作任务量大而繁琐,需要付出的心智和时间并不比中学教师少,并由于其工作效果的隐匿性,其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社会评价均低于中学教师。所以小学教师更易产生心理问题。思考:1、教师的非正常行为有哪些?2、你认为解开教师“心结”方法及途径有哪些?分析:教师非正常行为几乎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在学校实际工作中,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不仅困惑着教育管理者,导致教师集体的许多矛盾与问题,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甚至侵蚀着学校的组织健康。实际上,教师的非正常行为还有多种表现形态:(一)教师人际间的非正常行为:教师之间的很多非正常行为源于人际关系失调。如有意曲解同事的心理活动,偏激行为具有典型的病态特征。(二)教师的挫折行为:教师的挫折行为是指教师在某种教育动机的推动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受到阻碍,因无法克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出现攻击性行为,直接指向构成挫折的人或事。(三)教师的失职行为:部分教师不安于现状,出现了失职行为。主要表现为:渎职卸责,用降低工作标准找平衡;见异思迁,存在改行意识,消极对待本职工作等。(四)教师的焦虑行为:教师中相当一部分人会表现出倦于工作,有单调和厌烦感,工作能力和精神状态及体能都受到很大影响,以致造成心理问题。在我国目前中小学就学人数进入高峰期、升学教育压力大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负担已十分繁重,职业压力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其心理健康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它实际上已经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源头。据调查,造成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有:(1)工作过于劳累(2)生活负担重(3)来自不得法的教学管理者的监督和刺激,或不良的人际关系到的干扰(4)职业比较过程中产生的地位自卑感,妨碍着教师的社会适应,使教师表现出的行为显著不同于他所就表现出的行为模式。解开教师“心结”方法及途径有哪些?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首先应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心理健康的教师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尽可能地排除应试教育的干扰。可以通过开展学习和讨论,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让教师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学生观、人才观、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认清自身的不足,化压力为动力,提高工作成效。

2.发展对压力的理智反应。面对压力,做为教师应作出理智性反应,采取有控制的、不失常态的,以化解压力为目标的积极性行为,尽量避免产生攻击、回归、冷落、固执、自卑等不良的非理智性反应。或者对原来行为的不足加以补充,将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化为积极的心理和行为,或者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方式,把注意力从造成心理紧张的目标中移开,代之以其他较为轻松的活动目标,用新的成功达到自我心理平衡。

3.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则,但是在了解自己以后,还须进一步做到接纳自己的优点,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自己所难

以改进的缺点,就应该勇敢去承认它,接受它。只有做到这个地步,一个人才有信心,才有进步,也才有安全感。4.发现他人的优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是一份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教师的很多压力是来源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如何改善与人的关系,这完全有赖于自己。善于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接纳与赞许他人,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积极、主动地与人合作,乐于助人,心胸坦荡,相信大家都会喜欢你的。5.校方及管理者帮助教师化解心理压力。加强心理教育,针对不同的教师个人的经历、个性特征等及时加以疏导等。

每月补课花千余元买的是心安“补课效果未必好,但不补课恐怕就一定不好。”女儿小雪在太原市一所中学初二年级的梁女士说,她每月至少要花1200元给孩子补课,孩子的成绩并未突飞猛进,倒是她从中得到些安慰,“不那么担心孩子掉队了”。“我曾是补课的严重抗议者。”梁女士告诉记者,刚上初一时,班里很多学生家长就给孩子报补课班,她很不以为然,认为孩子应该自然、快乐地成长,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即可,不想让孩子淹没在“题海战”中。没料到,第一学期结束时,小雪地理、数学两门功课险些不及格,进入全班后十名之列。班主任老师将梁女士叫到班里,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小雪处于比较危险的位置,再不加把劲,学习就会掉队,到时就不好赶了。无奈之下,她咨询了别的家长,找到家口碑较好的培训学校,给女儿报了地理、数学、英语三门课。“小雪上的三门课都是一对一的小课,每小时200元。”梁女士说,每月每门课各累计上2小时,每月就需1200元。一个学期后,女儿考试时成绩并未明显好转,除英语有些进步,数学和地理都仍略高于及格线。思考:1、什么是教育问题?有偿补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有偿补课是应禁还是应放?分析:与社会问题一样,教育问题也有广狭两义。广义的教育问题泛指与“教书育人”有关的一切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教育科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教育问题史。狭义的教育问题特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不利于人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并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的教育中的不协调现象。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主要表现为七种类型。“有偿补课”、“有偿家教”、“校外兼职兼课”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2006年,国家教育部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占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但事实上,学生补课在各地从来没有停止过。本案例中,梁女士每月花千元补课买的是心安,显示出家长的无奈。一边是“有偿补课”责难增多,一边是更多家长送孩子参加“有偿补课”,教育部门却禁而不止,其中的原因在哪里呢?既有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还有执法方面的原因。从教育方面看,教育体制的应试机制及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是根本原因。毋庸讳言,不论我们把素质教育口号喊得多么响亮,进入新世纪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还占主流,“以考定终身”的基本格局没有得到有效改观,以高考为核心的各级选拔考试,“不但直接挑动高中教育随之起舞,而且其影响深达初中甚至小学”。与应试教育同时存在的,还有当前各级教育资源分布严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而大部分地方中小学存在的大班额教学,不可避免地使课堂教学存在个体受教不均衡现象“,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到”现象普遍存在。于是,为了能让孩子升入条件更好的高一级学校,家长就得随时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为了能获取更好的成绩,家长就不得不遵循“勤能补拙”的古训,牺牲孩子的部分休息时间,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或培优,或补差,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让孩子在各层次的选拨考试中抢占先机,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最终考取好大学。这就是近年来各类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原因,也是教师冒险进行“有偿补课”“、有偿家教”而屡禁不止的诱因。从社会经济方面看,家长观念转变、经济支付能力提高,但却面临管理孩子时间越来越少的矛盾、以及教师“劳动有价、多劳多得”观念的树立是直接原因。进入新世纪以来,“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日益深入人心,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而经济收入的增长,使家长支付课外补课金的能力也相对增强;但同时,新经济时代,工作压力日趋繁重,社会交往日趋繁忙,家长能有效监管孩子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为了不让孩子输在每一个阶段的起跑线“,以勤补拙”成了不少家长的无奈选择。从教师角度看,受大的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多数教师不甘于再固守“只讲奉献,不计报酬”的清贫形象,而是愿意通过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通过合理劳动换取更多收入,以提高生活质量。除了上述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有偿补课”禁而不止,也跟教育主管部门遭遇执法尴尬有关。第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禁止有偿补课”只见于个别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部门规章,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明确界定,教育主管部门清理“有偿补课”缺乏底气,此禁而不严,时紧时松;其二,教师课外补课基本在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和校外,有些还在教师私宅,如果没有学生及家长检举,教育主管部门很难查找甚至无权检查,只能抓群众反映强烈的个别典型加以处理,不能大面积“杀伤”有偿补课行为。一边是社会对“有偿补课”反响强烈,一边是“有偿补课”禁而不止或遭遇合理性质疑,“有偿补课”该不该禁?该怎么禁?面对新形势下的新的劳动价值观,大面积实现“无偿补课”已不可能,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课外有偿补课变得规范合理。让合理规范的有偿补课成为新时代条件下多元教育的有利补充。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育主管部门的“禁补令”应分清性质,不搞“一刀切”。根据现实情况,从尊重教师权利出发,“禁补令”可以大致表述为:“在国家法定工作时间和学校因特殊需要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中小学在职教师禁止从事跟法定工作或集体工作无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管理活动,禁止采取胁迫或变相胁迫等非学生自愿方式进行课外补课,禁止对本班学生或有利害冲突学生实施课外补课。在职教师一律不准举办或参与举办培训机构。”2.增强执行力,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分清性质后的课外补课,检查执行很重要,尤其要把家长检举违规补课作为首要信息指标予以调查,一经查实,从重处罚。同时,处于上位的教育监察部门应加大对教育主管部门首问责任制考核和违规责任追究,增加教育主管部门纵容违规甚至钱权交易的违法成本。3.强化管理,实施有偿补课备案制度。教育部门应委托学校对一定学生人数之上的合法的课外补课实行审批备案,教育部门有权对补课的软硬件设施、补课控制人数、补课质量管理及补课责权等提出明确要求并予以督查。4.加强宣传力度,正面引导教师和家长。对教师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强化师德意识和本职工作意识,加强法定工作考核,倡导自律和奉

献。对家长和学生而言,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家长和学生树立高效学习意识和正确的成才观,不以单纯增加学习时间获取成绩,不迷信和盲从家教,要敢于对违规家教和黑心培训说“不”。总之,“有偿补课”是教育发展和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将会较长时间持续存在。我们既不能视而不管,任其发展,也不能谈“补”色变,一律禁绝,而是辩证认识,合理利用,推动基础教育更好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德该从何着手?某小学办公室里十分安静,还未到上课时间,老师们或是在批改作业,或是在备课。突然,这种安静被一位老人的声音所打破,“你们做老师的是怎么教育学生的?”老人显得十分的焦急。原来,这位老人和自己的老伴在学校附近有个摊位,专门卖孩子喜欢的玩具,每到上学、放学的时候,这里就特别的热闹。今天,有一个男孩子“机智”地骗取了老人的玩具,当时正值上学时间,老人的生意像往常一样好,摊位被一群孩子包围着。有一个男孩子走上来纠缠着老人教他写“奥特曼”这三个字,老人很不耐烦,随便写了一下。这孩子拿着老人的笔迹到老人的老伴面前,说:“奶奶,奥特曼的玩具已经付钱给爷爷,这名字就是爷爷写下的,爷爷忙着呢,不能拿玩具给我,让奶奶拿给我。”孩子很轻松地得到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忙过之后,两个老人才发现竟然被一个孩子给骗了,很是焦急,就找到了学校。在老师的威吓之下,那个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并罚他做一周的值日打扫教室。为此,学校决定狠抓学生的思想教育,把强化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摆到德育的最重位置。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加强对学生各种行为的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思考:1、结合心理学有关理论,探讨该校的做法是否正确?2、你认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分析:作为老师,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要了解学生品德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只有这样,我们制定的制度才有针对性,才能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首先,从品德的内涵来看。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这个完整的心理特征,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也是品德心理特征的四个子系统,彼此间既有联系,又相互独立。①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称为品德的理智特征。②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直接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称为品德的情感特征。③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克服困难去完成预定的道德目的任务,以实现一定道德动机的活动。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它是人的意志过程或主观能动性在品德上的表现。④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为,是一个人道德意识的外部表现形态,一般称为品德的行为特征。现代德育心理学认为,品德心理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接受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过程中,把一类要求形成一种品质,通过对这些要求的理解而形成道德认识,通过不断的练习而形成道德行为,通过审美体验而形成道德情感,最终形成一系列的道德品质。心理学家认为:根据儿童心理、品德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完整的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逐步形成的。但由于年龄小,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道德认识比较肤浅,道德情感不深,信念尚未形成,只知道“应该去做”,但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具有外部调节向内心自觉发展的特点。他们主要靠外部力量推动个人去执行常规性的行为准则,基本按照教师或成人的委托、规定或叮嘱去行事。另外,小学生常常言行不能一致,不能用顽强的毅力去克服不正确的欲望,导致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但一次侥幸“成功”之后,会强化这种偶然的不良行为,久而久之,多次反复,偶然发展成为必然,就变成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人手,这是培养小学生品德的最有效途径。许多思想教育家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思想教育,它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改造自己、完善自己。人的品德虽不能像语文、数学等科目那样用分数来衡量,但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反映出内心活动。在本案例中,该校从道德行为入手来抓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可取的。行为管理可以把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具体化为以管理、法纪形式出现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行为形成有一定的约束力,对于自律意识较弱的小学生,促使其行为合理化就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从而使思想品德教育理论的作用得到巩固,并在反复的行为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以往我国思想品德教育偏重于理论教育忽视行为管理,即存在重说理、轻管理的倾向,管理缺乏力度,或者没有明确的规范要求,或者徒有规范而无执行的强度,说理的作用因此而变得空洞乏力。正是这一认识和行为上的偏差,导致了学生知行不能统一。理论上说起来头头是道,行为上却缺乏起码的道德修养。若是没有强有力的行为管理和制约,本来是少数的违规者可能会引起较为恶劣的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道德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任务。依靠外部的强迫动力不能从根本上起作用,只能是一个表面的、暂时的效应。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主要靠自律,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准则,运用道德目标、理想、信念,自觉调节行为。如果一个学校从德育管理的手段、方式到管理的结果,都把学生放在一个固定、被动的位置,把学生当做一种德育的工具,运用管制惩罚的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主动权,就会形成人与人之间地位的不平等观念、社会的不公平观念,学生因而对社会的公平、正义、民主等产生怀疑,从心理上感到学校对自己的一种不信任,会产生自卑情绪,甚至失去信心。久而久之,这种惩罚就会严重挫伤学生思想品德自我生成、自我内化、自我完善的积极性。再者,过于细密的规范会适得其反。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握适度原则,超过一定的限度时就会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好的事情就会变成坏的事情,规定过细过全、学生缺少自主空间,以“管住”学生、“不出事”为目标,着力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养成学生积极健康的行为上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中还要使用说服教育,做到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制度的框架里留有一定的空间,把理和情置于其中,做到“润物无声”,这样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会在一个宽松、文明的制度中自觉形成。

上课讲话:班干部代老师惩罚让罗尚辉意想不到的是,5月26日下午5点过,小刚放学回到家时双脸红肿,掌印清晰可见。“是不是在学校打架了?”罗尚辉紧张地问儿子。“下午最后一节数学课,我和旁边的同学小林上课讲话,数学老师生气了,就叫纪律委员小勇扇了我们一人20个巴掌。”小刚支支吾吾地说。第二天,罗尚辉来到学校找到校长,并叫来数学老师林老师。“我没有打孩子。”问及此事,林老师一口否认。随后,校长叫来小刚、小林和班干部小勇作证,林老师才承认自己当时是一时气急,叫纪律委员小勇“惩罚”一下违反纪律的学生,给全班起个警示作用,自己并没有直接动手打人。“我再也不去学校了,说啥我也不上学了。”9岁的小刚哭着闹着不去上学,原因是他被同学、班上的纪律委员小勇当着全班的面扇了20个耳光。小刚说,“是数学老师叫班干部扇耳光的”,他再也不想见到老师和同班同学。后来,当事老师向孩子家长道歉,但她解释那是自己一时情急,都是为了孩子好。思考:1、当出现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当如何进行适度的课堂控制?2、如果你是这位数学教师,你会如何处理上课违纪的学生?分析:当出现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当进行适度的课堂控制。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作为一种硬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课堂气氛;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惩罚(punishment)是教师经常采用的另一种控制手段。实施惩罚可以达到各种目的。首先,它通过制止不良行为或鼓励理想行为,使一个人立即改正自己的行为。其次,是威慑,惩罚就是希望制止不良行为的产生或重犯。总体而论,课堂中惩罚的运用,其问题多于效果。本案例中,老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打学生就是错误的,利用学生打学生更是错上加错,“这种行为就是‘变相体罚’!”这是教育法和教师法都不允许的。“同时,打学生的班干部和被惩罚的孩子都是这位老师‘变相体罚’的受害者。”一方面,充当老师打人工具的班干部会将打人、欺负同学养成一种习惯,将自己的权力无限膨胀,这将为其养成不良人格埋下祸根。另一方面,被惩罚学生除了身体上的伤害,其心灵会受到创伤,这种行为会给孩子造成自卑的心理阴影,对他今后的发展也很不利。案例中老师显然在刻意促使一些学生不同于另一些学生,他们或许是班干部或许是老师“信赖”的学生,老师赋予他们特殊权力,于是可以惩罚或执行惩罚另一些学生。比如20个耳光,扇出去,不用问“为什么”,也不用负担现实的责任。本来是让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起榜样作用的班干部制度,沦为了一种权势心的苗圃。这20个耳光,啪啪打在了与“林老师”一样的施教者脸上。在课堂上,教师会遇到各种突发事件。作为教师,要沉得住气,要是自己乱了阵脚,往往会把自己推到很被动的境地。遇到个别学生捣乱,你可以暂停下来,让自己冷静下来,宁可一节课不上,也不要在课堂上和学生直接冲突,可以把捣乱的学生单独找出来,利用课下时间,耐心细致的问清楚他捣乱的原因,循循善诱。让其“亲其师,信其道”。

谁会在“考爹”测试中占优势?武汉实验外校小学部招生“考家长”一事被曝光后,尽管很快被指误传,但“考爹”的怪现象却并没有彻底杜绝。《信息时报》5月13日报道称,华南师大附小的入学表格明确规定,学生面试占40分,家长面试占20分,综合评审占40分。“如果…考家长?合理,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有出路吗?”太原市市民徐女士担心,自己和丈夫是“普通工人出身,没什么文化,肯定考不过官员和大老板”。谁会在入学“考爹”测试中占优势?调查中,受访者选出的前三位分别是:政府官员(89.0%)、企业高管(71.6%)、教师(47.8%),接下来依次是普通公务员(34.5%)、医生(26.5%)、知识分子(23.8%)、公司白领(19.7%)。而看好“普通公司职员”和“农民”的人分别仅占3.1%和0.7%,几乎可忽略不计。入学“考爹”现象,惹得大多数公众不满意。调查中,85.4%的人认为此举有违教育公平;73.0%的人担心招生过程可能存在“暗箱操作”;64.0%的人觉得,这会让“通过个人奋斗成功”的观念更加淡漠。思考:如何理解当前的教育公平问题?2、你如何看待入学“考爹”现象?分析:正是由于人们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关注,引发出了对于“教育公平”的分析。应该说这是社会公平意识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民主意识扩展的信号。教育公平实际上是与教育平等问题紧密相关的,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教育公平是一个主观概念,涉及社会心理问题,包括伦理、道德、经济、文化、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讨论这个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教育公平不是教育平等的另一种表述,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所谓“教育制度的公正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正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涉及社会公平众多的方面。首先,它是一个涉及政治民主的重大政治问题:争取教育公平是最广大的社会民众奋斗不息的目标;其次,教育公平是涉及经济机会均等的重大经济问题;第三,教育公平是涉及社会伦理的重大道德问题;第四,教育公平是涉及个体怎样发展的教育理论问题。因此,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文化学等许多角度进行。本案例中,“考家长”的学校,主要考家长的文化水平。但家长文化水平差异很大,而文化水平低不等于家长素质低。所以拿这样的考试来衡量家长素质甚至决定孩子的入学资格,不科学也不公平。义务教育阶段升学就不该考试,更别说“考爹”了。但由于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导致当前普遍存在小学入学考试现象。据调查显示,76.6%的人所在城市就有小学组织入学考试,其中49.3%的人说小学入学考试“非常普遍”。小学入学考试通常发生在“重点小学”身上。从理论和国家政策上来讲,“重点小学”本不该存在,但客观上很难改变现状。因为一个学校好不好,关键是它有没有好的文化氛围

和师资队伍,这些是一个学校多年积累下来的优势。于是,面对只收100人却引来1000人报名的现实,“重点小学”组织入学考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当前没有完全实现义务教育均等化阶段,学校只能做到将入学考试科学化、合理化,比如考察孩子的全面素质,包括交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自己的认识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理事杜时忠认为,要彻底解决“考爹”、“择校”等问题,政府需要花大力气推进教育公平,缩小校际差异。“学校当然也要承担促进这一目标的责任,但办好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全面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确保对每所学校的投入是均衡的。只有政府首先公平公正,才能要求其他社会机构以及社会成员公平公正。”

透视“高考移民”现象来自安徽的考生王军半年前随着在海南农垦工作的伯父来到海口,准备在这里参加今年的高考,凭他的实力,希望能够考上一所名牌大学。他3年前就把户口迁到了海南,原本符合参加高考条件的,谁知今年海南省出台了新的政策,他在海南参加高考的打算泡汤了。同样,来自山东的高考生刘力也随亲戚来到乌鲁木齐市某中学就读,准备在这里参加今年的高考。凭他的实力重读一年,很有希望从新疆考上一所内地名牌大学。谁知,今年新疆出台了禁止“高考移民”的政策,他在新疆参加高考的打算只好搁浅了。这种情景,在很多省市都可以看到。早在十几年前就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随着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愈演愈烈,最终造成了当地学生求学机会的不平等。其实,他们在高考前夕移民的理由非常简单:海南、新疆高考的录取分数线远远低于内地。在内地进不了录取线的,到海南、新疆能进录取线;在内地进不了重点大学的,到海南、新疆就能上重点大学。每年高考划线后,考生家长都会对因区域不同而分数线相差悬殊表示极大不满,但不满并不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于是,这些考生和家长千方百计变换户籍所在地,改变民族成份,以期改变孩子的命运。思考:1、阐述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和内涵。2、结合材料,就地域差异与教育机会均等之间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分析: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界定很多,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美国的科尔曼和瑞典的胡森的论点。J·科尔曼把“教育机会均等”这一概念归纳出四种涵义:(1)在前工业社会中,家长制盛行,还没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出现;(2)在工业社会中,教育机会均等发展到创办面向人民群众子女的、基础的、义务的和公款资助的教育;(3)在欧洲的自由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里,教育机会均等被界定为“为所有儿童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即不论其社会出身,人人都能不受限制地接受教育;(4)在自由主义的理论中,教育机会均等观念被解释为受教育结果或学业成绩的均等。科尔曼还指出,教育机会的均等,“只可能是一种接近,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实现。”T·胡森则分别对“平等”和“机会”进行界说。他认为“平等”有三种涵义:(1)指每个人都不受任何歧视地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起点均等论);(2)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和社会出身的人(过程均等论);(3)促使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结果均等论)。“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1)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2)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3)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4)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5)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高考移民”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的存在,成为“高考移民”的巨大动力。这显然是一种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省域之间、市域之间、县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不均衡发展,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高考移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既有教育的内部原因,也有教育的外部原因。从教育内部来看,主要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所产生的矛盾在高考中的一种集中反映或者说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是部分考生为了达到上大学或者上好大学的目的,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途径,向录取分数线比较低、录取率比较高的省份流动。从教育外部情况来看,主要是个别省份的户籍、学籍制度管理不严,给有些人有了可乘之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包含着宏观层次的国家法律政策的因素,也包含着中观层次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因素,还包含着微观层次的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等因素。教育均衡的内涵可以从下面几个层次来理解,从教育资源的配置看,教育的“硬件”设施包括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校舍、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的配置均衡,教育的“软件”包括教师、学校内部管理等的配置均衡;从教育的目标看,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均衡发展、全面发展;从教育的功能看,教育所培养的劳动力在总量和结构上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达到相对的均衡。因此,教育均衡的目标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现状是大部分地区已在数量上普及义务教育,达到数量公平,但在质量上并没有实现公平,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教育。我国目前存在严重的“择校”问题是一种教育严重不公平的表现。以钱或权择校问题等现象也严重影响儿童入学方面的公平。在素质教育改革进程中,结合学校选择制度的实施,可促使多样化的特色学校的发展,有利于使教育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家长和学校等多方面人员的教育观念的重要转变,最终有助于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由于经济实力的原因,我国目前全面建立多样化的教育、实施学校选择制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只能从局部做起,但这是我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的未来选择之一。

老师集体“走穴”惹质疑近日,赵先生向记者反映,他儿子说老师推荐他们利用周六时间报“为民学校”补习班,共上10个周六,收费1750元,另收100元餐费。但孩子补习一次后,赵先生这才发现有些不对劲。“儿子回家说,虽上课地点不在本校,但一天5节大课,分别是自己在校任课老师,语、数、英、理、化各一节,一个也不差。”赵先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们打着校外培训班的幌子赚自己学生的钱啊。”赵先生与其他家长一沟通,都觉得这事儿让人憋屈,“其实我们家长并不是在乎那点儿钱,关键是这些老师太不厚道了,要是光想着周末赚钱,哪还有心思专心教学?”思考:1、结合理论,你认为教师的权威来自哪里?2、你如何看待中小学教师频繁走穴现象?

分析:教师是成人社会的代表。教师依据成人社会的规则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影响,即教育

影响。这种教育影响的效果受制于很多因素。就教师方面而言,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来自于何处?涂尔干强调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即教师个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品质等。其实,教师的权威不仅包含了以上教师职业所赋予的权力,还涉及到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等内在因素。教育制度层面划分为法定的权威和传统的权威;个人因素层面划分为感召的权威和专业的权威。(1)法定的权威。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除公民所享有的一般权力外,还拥有法律所授予其职业本身所需要的权力——专业权力。一般表现为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等职业方面的自主权。(2)传统的权威。社会传统赋予了教师的权威,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法律所能限定的范围。(3)专业的权威。教师的职业权威与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的专业知识由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组成,在这种专业背景下,教师取得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决策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权等等。(4)感召的权威。教师自身感召力的权威。当前,教师的权威不断弱化教师权威中的法定权威和传统权威已不像以前那样深入人心并为人们所认同;教师的专业权威与感召权威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案例中,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校外补课,的确是被迫的。比如,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要全班“自愿报名”参加老师联合举办的“周末强化班”,哪个学生敢不“自愿”呢?家长总担心老师为了办班,会把知识重点放在补习班上讲授,而把本该在课上完成的教学任务变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看着孩子从周一到周日,把所有的时间耗费在其实没有什么效率的各种“强化班”上,家长真的是有苦说不出。一些教师通过故意泄露考题方式,刺激学生上他们的家教。道德风险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涂艳国认为,稍有名气一点的教师就在校外办班赚钱,对全心全意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存在负面的影响,会导致全体教师都“向钱看”、“劣师驱逐良师”,对好教师是极不公平的。家长希望子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取得好的成绩无可厚非,但长此下去结果与初衷往往会背道而驰,因为补课本身违背了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认知规律。不少家长在认识上有个误区,认为学生只有不停地学习,成绩才好。其实,现在的中小学生早已不堪重负,无休止的补课更是使孩子们失去了最后一点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中小学时代是一个人心智发展走向成熟的黄金时间,也是获取新知、发展思维、开阔眼界、提升自我的最佳时期。青少年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来自由地玩,来进行体育运动、社会活动,这样,他们才能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到了不规范不行的地步了,而教师也要爱惜自己的羽毛,需要自律。新标准中规定不得从事有偿家教也是今后评定特、高级教师称号的一大要求。禁止有偿家教,禁止名师走穴。这表明了上海教育主管部门优化教育环境,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决心。

学生座位轮换制真的公平吗?唐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着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以往,他给学生排座位都是采用传统的按身高排位的做法,当然,他会考虑少数孩子的视力问题,同时也会考虑男生和女生的搭配、学生性格方面的互补等因素。可是随着公平公正理念深入人心,许多家长认为教师按身高排座位,定期按组平移,前后位置并不轮换的做法违背了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家长要求学生座位应当作为一项公平的教育资源来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现在唐老师只好改变策略,采用座位轮换制。第一次排座位时,学生抓阉,抓到哪个座位就座哪个座位。以后每星期轮换一次,前后左右轮换。唐老师觉得这样很好,既没有得罪人,自己也省事。可不久以后,问题又出来了,个子矮的、听力不好的、视力不好的学生家长总是找过来,要求老师照顾。唐老师左右为难,但为了得到大多数学生家长的认可,他只好置少数部分家长的请求于不顾。思考:1、你认为唐老师采用座位轮换制以后就置少数家长的要求于不顾的做法是否妥当?2、结合教育教学的相关理论,探讨学生座位轮换制止是否实师了真正的的公平?

分析:班级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为纽带而构建起来的组织,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者,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是联系各位任课教师、学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的桥梁。班主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影响学生的发展状况。班主任工作是否成功,班级能否很好地发挥其整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自身素质的高低和管理能力的强弱。首先,班主任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者,他的人格素质至关重要。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发展期,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成长状况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取决于教育者给予的教育,作为每天与学生相处的班主任,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班主任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班主任的优秀品格将为学生所崇拜和效仿,学生往往会把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班集体的喜爱和信心。所以要当好班主任,抓好班级管理工作,必须先树立好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表率。在人格方面,唐老师无疑是无可挑剔的,他并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把座位作为一种资源:要么违背素质教育初衷,按学生成绩排位,成绩好的学生座位靠前,差者则靠后;要么违背教师职业道德,按关系和“好处”编排“人情座位”。在采用传统的按身高排座位时也是从全体学生的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出发点,努力创设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班集体。从理论上来说,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法律、道德、政策等)、正当的秩序来合理地待人处世。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时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如何理解教育公平呢?首先按教育公平实现过程,依次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公平指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公平;过程公平为受教育者享有公共教育资源的公平;结果公平为教育结果的质量公平。起点公平是教育公平的前提,过程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条件,结果公平是目标。由于教育公平受现实客观条件和受教育者天赋与能力差异等主观条件的制约,它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此,从上述意义上来说,公平并不是完全的一致,必须承认个体之间差别的存在。就座位轮换制来说,每个学生获得好座位的机会可能均等,也就是说过程是公平的,每星期一换,没有谁干预。但问题是起点不同,因为每个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不同,接受能力也各异。有些学生能自觉要求自己,不容

易受外界干扰而自主学习,而有些学生就需要老师的督促与监督,才能安心学习。结果又如何呢?自然是一些学生能学好,而一些学生只能顺其自然了。班主任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做事一定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心理规律;同时在构建班级制度文化时应该遵循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唐老师由经典的按身高排座位改为座位轮换制,目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可在操作上却一定程度地违背了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室内的桌椅布局主要为秧田式,而教师授课时的主要阵地是讲台,重点内容将板书在黑板上。自然,教室内的座位就存在优劣之分,从视觉、听觉效果来说,位于教室中间前几排的是“黄金座位”,学生看得清、听得好,且在老师的最近视线内,易于管教,因而成为炙手可热的“宝座”。每个有进取心的学生都希望坐在教室的最佳位置(也就是中间靠前的座位),这样更有助于听课和与老师的沟通。事实上,从听课效率上来讲,“宝座”确实对学习有所帮助,老师非常希望难管的学生能坐在前排,便于自己调控,保持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但也不可否认,传统的按学生身高排定座位的做法,矮个学生普遍享受着优待,而高个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占有最佳位置的机会。因此,有些专家也说,“矮个子坐前面天经地义”的传统排位方式对高个学生是不公平的。特别是对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来说,座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听课的效率。因此学生和家长对此提出了异议是可以理解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唐老师意识到这种不公平性并继而提出座位资源公平分配,是一种民主意识的觉醒,体现了他对孩子未来的高度关注和对教育个体的极端重视,凸显了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可问题是如今孩子们的个体发育差距较大,进入初中后个头差别更加明显。如果严格采取轮换制,当矮个学生换到教室后面时,连黑板都看不到。特别是师资力量雄厚的有规模的城区学校,一个班级学生少则六七十人,多则九十多人,个头矮的学生只有一米多点,而个头高的学生却有一米六七,一旦小个子学生坐在教室后面,就只能像坐在三面环山的峡谷里学习了。那么,怎样做才能更加公平公正呢?确定分配机制比划定分配标准更重要。编排学生座位就是如此,以高矮、以成绩、以关系为编排座次标准,都不科学。而实行座位轮换,形成一种硬性的约束机制,既提供给所有学生同样公平的机会,也从制度上堵塞了个别教师照顾关系甚至从中牟利的漏洞。关键是如何轮换,唐老师的座位轮换制度无疑需要不断完善,不能是随机先编一个座位,然后再组与组、排与排轮换。既然考虑前与后的轮换,自然要照顾学生身高的因素。首先,排座位不能抓阄,而应该是教师全面安排,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尽量让每小组的学生个子差不多高,以后每轮换一次,特殊情况需要照顾者,学生自己协商解决。客观上,需要加强教室的硬件建设,解决好座位资源公平分配中的连带问题。

学术委员会名单上没有校长的名字山东大学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名单上共23人,主任由中科院院士、山大物理与微电子学院王克明教授担任,副主任由副校长娄红祥、副校长陈炎、材料学院院长赵国群担任。23名委员中,除1名主任和3名副主任外,其他19名委员均由各学科带头人担任。其中包括山大文史哲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学典,山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王育济,中科院院士、中国金融数学研究奠基人彭实戈,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院院长张运等在学术方面有着出色成就的专家教授担任。即便是担任副主任的娄红祥、陈炎两位副校长,也分别是分管理科科研、文科科研的副校长,同时是相关学科带头人。思考:1、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组织结构是怎样的?2、你如何看待校长的退出学术委员会?

分析:1、学校是个异质结构。首先体现在学校成员的组成主要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教师与学生。师生在社会学特片上几乎完全相对。学校作为一个异质结构,不体现在学校组织目标与实际追求目标的差异方面。还由于教师与行政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所存在的观念差别,所依据的规范不同等,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2、学校是一个多权威结构。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教师都具有权威性。这就使得权威的来源多样化。一般而言,学生所直接面对的教师权威主要是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校行政领导。3、学校是一个多层次结构。学校已演变成一个规模庞大、层次分明的“科层制”组织。现在学校实际上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职权系列。教育原本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但是现在教师的地位已经受到学校科层制的控制,这就容易导致教师的权威形象受到影响。但是这种多层次结构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体现在教育工作的专业化与学校科层化要求的冲突上。一方面教育工作需要有较大的专业权力,以开展教学实验、教学研究等;另一方面,学校为了加强管理设置了较多的行政职务,这就极易产生行政对教学、科研工作的干涉。对于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山大材料学院院长赵国群教授认为,这是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分离的重要举措之一。“学术水平是大学的生命线,”赵国群教授认为,作为评议学术水平的机构,学术委员会理应由有足够学术造诣和良好声誉的学者组成。本案例中,山东大学的举措力图脱离行政干预,以达到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大家都以学术水平来说话,有助于打破行政对教学、科研的干涉。这样,学术委员会能够更加公正客观地评价。如果校长在评议现场,大家说话时可能会有所顾忌。如果没有了行政职务的影响,在进行学术评议的时候,大家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完全靠学识来判断,这样也可以提高学术委员的积极性。换个角度来看,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也将校长从许多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现在学校里需要评议的学术问题很多,校长兼主任的话,每一场都必须参加,精力肯定顾不过来。”此外,校长跳出学术委员会,也更加便于工作的协调。

学校应如何应对地突发恶性危机山东某县第一实验小学20日上午发生一起恶性事件。一名男子在学生上学时间段手持菜刀砍伤25名学生,并劫持一名9岁女生作为人质。后来在警方的努力下,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受伤学生已处理妥当,被劫持为人质的女生被成功解救。此事件发生之后,该校将一本注明突发事故负责人的《突发事故处置预案工作手册》(简称《手册》)发放到每个负责人手中。《手册》中公布了24小时值班电话和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

人联系电话。《手册》还将可能发生在校园的突发事故分为17类,针对不同突发事故,《手册》分别写明事故负责人、具体处置措施等内容。有了《手册》,事故发生后,教师可在《手册》的指导下,成立伤亡人员救治组、师生疏导组等临时机构,按照相关内容执行临时机构的工作职责,而牵头处室和配合处室的明确,更杜绝了以往事故发生后,各部门推卸责任现象的发生,突发事故的处置效率可以得到提高。同时,在学校宣传橱窗内宣传危机信息、提供安全解救办法。组织各班召开以“安全校园”为主题的班会等一系列宣传活动。思考: 1、学校应如何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的控制和善后两个环节?2、以上案例中,学校对危机事件的处置和防范方案对你有何启示?分析: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建立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当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可以较好地处理。如果没有预警机制,当突发危机事件发生时就采取以下措施:①立即组织抢救,保护现场,向有关部门求救;②立即向领导报告情况,领导率领专业人员亲赴现场指挥,调查事实真相,了解事件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做好情况记录;③由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组成危机事件处理小组,负责处理危机相关工作;④及时探视受害人,安抚公众,分清责任并主动承担负责;⑤适时、适式指定人员向公众、上级部门等公布事情真相,了解公众反应、社会舆论;⑥学校要与当事人沟通,如若无法沟通、协商解决问题时,可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如上级主管部门或法律途径等。学校危机事件的处理既要考虑危机本身的控制,又要考虑如何善后,即如何处理好危机涉及的各方面关系,如何抓住危机,恢复教育组织声誉。危机的善后包括:对危机事件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实施补救措施、总结经验教训。预防危机发生是最好的战略,即在事件还未形成时就予以制止。预防危机包括事先的预测、决策和应急计划的制订。事先预防可以防范危机的发生,即使发生危机,也能迅速控制局面,减少损失,使处理工作有条不紊,从而化解危机。要把预防工作做到位,在全体师生员工中树立危机意识,让所有人都认识到危机事件的危害性,积极参与危机事件的预防。同时,教育组织要自觉遵守国家有关的政策、法令,以免引起纠纷和矛盾,做到健全管理制度,建立有关危机事件的预警应急机制。将教育内部和外界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总结,在教育组织里进行宣传提醒,引以为戒。随时注意和发现各种危机事件的苗头,苗头一旦出现,应及时采取措施化解。针对可能的危机事件,要有预警应急机制。面对上述学生危机事件的特点和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情况,要特别注重班主任在防范和应对危机事件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学校班主任在学校的危机事件防范中应该承担起以下角色。1.“摄像头”和“预防针”班主任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最长,和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的情况也最为了解,所以,班主任应该在预防学校学生危机事件中扮演“摄像头”和“预防针”的角色。所谓“摄像头”,是从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方面而言的,就是多接触、多了解学生,密切关注学生的动态,像摄像头一样,捕捉学生动态信息;所谓“预防针”,是从教育方面而言的,就是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应注重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和恋爱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社会和生活的挑战,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懂得珍惜生命、珍爱生活,正确对待挫折和压力,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不断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班主任要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寓法制教育于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要经常给学生打预防针;要建立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制定应急方案。2.“镇定剂”和“纽带”学校学生危机事件防不胜防,对事件的发生不要回避,一旦发生,班主任应尽快发挥其作用,因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也最贴近学生,因而应该在处理学校学生危机事件中起“镇定剂”作用。同时,班主任作为联系学生与学校有关部门的纽带,是学校职能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所谓“镇定剂”,是指学校班主任要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迅速赶到事件现场,全面地了解事情的各种情况,为妥善处理事件赢得时间。班主任是学校中最了解、最熟悉学生的人,可以结合平时所掌握的信息从蛛丝马迹中判断出学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同时由于学校班主任平时同学生接触较多,容易得到学生的信任,所以班主任要充分运用自己的威信力,及时汇报,争取主动,坚守岗位,履行职责,使慌乱中的学生镇定下来,起到镇定剂的作用。在重大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像纽带一样,维系并妥善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比如,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妥善处理好自己和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外界的关系等。 3.“润滑剂”和“创口贴”伴随着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深入和危机事件走向尾声,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危机事件总是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有形和无形的损伤和危害。只有把危机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做好,才可以把危机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害程度降到最低。所以,危机事件善后处理是危机事件处理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班主任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起“润滑剂”和“创口贴”作用。通过本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引发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班主任,应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建立系统的危机预警应急机制。减少危机发生几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张老师的作业为何引起风波徐老师是某校初二A班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这一学期有不少老师向他反应:该班的学生经常迟交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还在课堂上做起了其他学科的作业。对此他召开了一次班会,对学生说起这个问题,但是学生却向他倒起了苦水,“新来的语文任课教师张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太多,消化不了,而且课后又布置了很多作业,其他科目的作业也需要按时完成,所以弄得休息时间都没有了,几个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根本无法按时交作业,所以在其上课的时候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于是徐老师跟张老师交谈了几次,希望她能够根据同学们的情况来进行教学,可是张老师却这样认为:“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不多做点,怎么能跟上来。”于是学生的作业依然很多,其他科目的老师仍向他抱怨。徐老师没有办法,只能和张老师再次交谈,希望她能改进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要求。可张老师却这样说:“其他班都能接受,怎么偏偏你们班就不行呢,我也是为了他们好啊。”最后徐老师说:“别的班级怎样我不管,可是我的班你不应该为了让学生学好你所教的学科,占用学生这么多时间,而影响其他学科的教学。这可不行,下次你布置的作业,学生最后交。”思考:1、你对班主任与任课教

师之间的关系有何认识?2、结合相关理论,请谈谈作为班主任应当如何处理好与任课老师的关系?分析: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班级教育、教学的管理,是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对班级负有全责。班主任不仅要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管理教育学生的思想和纪律,而且要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管理好班级的教学工作。而搞好班级的教学管理,仅靠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依靠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合作。要形成一个以班主任为核心的教师群体:在一个班级中,核心是教师,而教师的核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原动力来自于班主任。班主任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同时,要主动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协调,充分调动任课教师在教学上对班级的积极性、在思想上对学生的关心,形成合力。班主任要发挥组织作用,要把任课教师组合起来,了解他们的特点,发挥他们的长处,尊重他们的意见,使他们感到在本班上课非常愉快,愿意与班主任合作,愿意与学生交流。该案例所体现的问题是,班主任应当如何处理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使学生和老师都能获益。在该案例中,徐老师所遇到的问题是一个典型问题,在广大中小学教学中,有的任课老师只顾本学科教学,大量地占用学生的时间,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学习其他学科,累的还是学生,而且最终取得的成效不大。对于此种情况,我们可以从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进行分析。首先,班主任应该起到桥梁作用,沟通好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间的关系。(1)主动联系任课教师,相互建立信任。班主任首先要尊重任课教师。在班级制度的制定、班干部的人选、学习方式的组织上,要尽量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在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寻求最佳的方案。在交流过程中,班主任不仅可以巧妙地让任课教师了解班级情况,还可以了解任课教师的一些想法、做法,为更好的合作奠定基础。而且,通过班主任主动的交流,也让任课教师了解了作为班主任的处事态度、管理方法。(2)建立定期会晤机制,增进任课老师对学生的了解。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主要负责人,与学生和家长有着更多的接触,所以对学生有着更深刻的了解,因此为了使任课教师了解学生,班主任要主动地向任课教师介绍本班学生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注意听取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向任课教师反映学生的意见和要求等。这样,既是尊重任课教师,又能激发任课教师关心班级工作的热情,而班主任的主动,还能消除任课教师可能存在的在班级教学方面上的顾虑,从而达到互相配合、同舟共济,共同为班集体建设出力的目的。而且班主任多与任课老师交流,能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受到更多的启发,从而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3)合理解决任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当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立场明确、态度鲜明,稍有含糊就会误导学生,切忌简单从事,压服或纵容学生都会使师生关系紧张,而不利于教学正常进行。在这个问题上,对于学生所提的关于任课教师的意见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正确的意见,如属特殊性的问题,可让学生与任课教师个别交谈,取得共识,如属普遍性的问题,班主任要做好协调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加以解决。对个别学生的意见,则需班主任做细致深入的思想工作,及时消除不必要的误会。班主任在日常行为教育中应教导学生充分尊重每一位任课教师。

最伤孩子心语录评选:“你让我丢脸”入选《一起回忆一下长辈伤害我们的话》的作者一口气列举了27条记忆中的“伤人语录”,如“你离了我,你什么也做不了!”“你太不争气了,太丢我的脸啦!”“你不要脸,我还要呢!”……引来许多大学生的共鸣。“有一回,我连续考了两次倒数第二,我爸气得要一巴掌扇死我。”网友“流川”列举了自己“受伤”的几个例子,包括妈妈、姨姥姥等,其中小学老师曾说他“你真是没脸没皮了”。不过,流川现在也自问:“自己当初怎么就那么调皮呢?”“上初中时,因为我上课去晚了,我们班主任就说…你是咱们班最随便的女生!?”网友“天娇”说,“这句话一直深深地伤害了我,我恨死她了。”“你看看人家×××。”“你永远都赶不上×××。”“你一点出息都没有。”“你让我丢脸。”这些,都被大学生们评为“最伤孩子心的话”。思考:1、目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2、家庭教育的对策有哪些?分析: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养育观、教子观和成才观上。一些家长把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教子成才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的意识淡薄。特别是一些父母由于育人观念的陈旧,缺少正确的方法,对孩子由“望子成龙”“盼女成凤”逐渐演变为“逼子成龙”“逼女成凤”,结果是剥夺了孩子独立性、自主性,抹杀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和主动精神,使孩子成为家长的“隶属”和“附庸”。这些家庭将注意力放在知识传授上,始终把应试教育与升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忽视了对子女兴趣、理想、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这些家庭教育观念中存在的传统的、专制的、保守的落后成分,是当代家庭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尹邓安教授说,很多家长以为只要不打孩子就不算虐待,可他们有所不知的是,虽然身体没有伤痕,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却不亚于断手断脚、鼻青脸肿。事实上,家长对于孩子的威胁、撒气,或是随意扔了孩子的一个小物件,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家庭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社会的关注。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当注重这项基础工程,使家庭教育科学化,为子女成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创造条件,提供可能。为此,家长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学点教育科学知识,懂点教育学、心理学,以使教育内容和方法更切合孩子的生理和心里特征。只要我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实施家庭教育,并使之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就一定能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想改变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就必须从改变家长入手。(一)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在各方面的要求都较高,特别是对施教者的素质要求。因此,作为家长,首先应当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文化、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二)更新教育观念和科学教育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辐射和渗透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庭教育作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必须随着时代对家庭教育提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标准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作者:————————————————————————————————日期: 2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19.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的结合体。 20.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家庭,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集体。 21.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22.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影响。 23.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24.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政治情感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25.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计划、实施和总结_四个阶段。 26.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教科书选用权、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评价手段使用权。 2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28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9.1949年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 30.1922年(陶孟)和出版的《社会与教育》是我国教育社会学形成标志 31.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2.在教育社会学中依据研究方法为基本特征,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 33、教育社会学研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调查法、现场法、隐蔽法、人种学研究)四大类。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202961 教育社会学 作业(高起本、专升本)

《教育社会学》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研究对象上讲,教育社会学探究的主要是 A.广义教育 B.中观教育 C.狭义教育 D.社会教育 2.教育社会对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功能是 A.教育社会的外功能 B.教育社会的内功能 C.教育社会的负功能 D.教育社会的隐功能 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存在的样态来看,组织一个乐队、一所学校属于 A.静态实体范畴 B.物质实体范畴 C.精神实体范畴 D.动态运动范畴 4.一般认为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方面的经典之作是 A.《教育社会制度分类》 B.《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学校制度》 C.《教育社会制度分类经典》 D.《教育社会制度分类指南》 5.建立繁荣富强的现代化中国在我国的社会建设中属于 A.分目标 B.总目标 C.局部目标 D.分类目标 6.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而确定,借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而实现的知识体系是 A.课程 B.环境 C.大纲 D.课堂 7.在环境中,山河.植被.平原等自然生态属于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人制造的环境 D.学校环境 8.社会变动的性质的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科学技术 D.社会生产方式 9.国学和乡学最初出现于我国 A. 西周 B.夏朝 C.西汉 D.唐朝 10.我国第一家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专业期刊是 A.《教育政策法规》 B.《教育法导论》 C.《教育法学研究》 D.《教育法律动态》 11.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讲,在我国较早提出现代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意义的学者是 A.雷通群 B.杨贤江 C.刘慧珍 D. 车文博 12.对教育社会自身构成要件的功能被称为教育社会的 A.显功能 B.隐功能 C.外功能 D.内功能 13.在教育社会学上,从组织的存在样态来说,平纹组织织物、紧密性组织属于 A.动态实体性概念 B.静态实体性概念 C.严密实体性概念 D.松散实体性概念 14.教育社会制度是教育社会成员必须遵循的标准,它是教育社会制度的实质特征,又被称作 A.动态标准性 B.静态标准性 C.规范标准性 D.实体多元性 15.在教育社会学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及其属性相互关系构成的总和是 A.自然组织体系 B.社会组织体系 C.空间组织体系 D. 多维组织体系 16.正规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是 A.社区教育 B.家庭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17.对人的发展产生间接影响并且又不与教育活动发生直接相关的设施和人口称为

大学《教育社会学》试题库及答案

教育问题特征不包括: 收藏 A. 变异性 B. 普遍性 C. 潜伏性 D. 单一性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全国教育社会学学术委员会。收藏 A. 1990 B. 1989 C. 1992 D. 1991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不属于课堂上“中性力量”学生表现的是: 收藏 A. 张开双眼出神地望别处 B. 既不吸引别人也不使其他人分心的乱涂乱画 C. 不在听课,并大声喧哗 D. 在桌上睡觉但无鼾声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属于地方分权政治结构的国家是: 收藏 A. 日本 B. 中国 C. 美国

朝鲜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意大利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是下列哪种失范行为的类型学解释的代表?收藏 A. 生物学解释 B. 控制说解释 C. 心理学解释 D. 社会学解释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A 1892年,( )大学第一个创办了社会学系。 收藏 A. 哈佛 B. 耶鲁 C. 芝加哥 D. 剑桥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班级功能说法错误的是: 收藏 A. 班级具有促进发展的功能 B. 班级不具有选择功能 C. 班级具有诊断和矫正的功能 D. 班级具有角色社会化的功能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B 社会体制转型对教育的影响不包括: 收藏 A. 会导致“违规型”的教育失范

会导致“反文化”的教育失范。 C. 能够导致“反教育的”失范行为 D. 不会导致“违法型”的教育失范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1922年,()出版了其代表作《社会与教育》,标志着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形成。 收藏 A. 鲁迅 B. 毛泽东 C. 胡适 D. 陶孟和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D 属于社会规范、规则意义上的制度的是: 收藏 A. 奴隶制度 B. 社会内部的家庭、经济、政治、教育、宗教制度 C. 考试制度、学习制度 D. 原始公社制度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不符合我国小学课堂语言互动师生角色的是: 收藏 A. 教师是协调者 B. 教师是真正的启动者 C. 学生是主导者 D. 教师是指挥者 回答错误!正确答案: C

打印版《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新)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更改后的)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社会不平等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社会变迁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社会分层_、社会阶级与_贫困问题、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社区变迁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苏扎罗__在美国__哥伦比亚大学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教育机会不均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地区差异;阶层差异;性别差异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规范性和功利性;规范性与强制性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观察法;访谈法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涂尔干;《教育社会学概论》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教科书选用权;评价手段使用权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南京师范大学;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传统权威;传统性影响;人格性影响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社会渐变;社会剧变;观念混变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规范的研究取向;微观的研究取向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财富_及_权威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保护功能”;家庭背景;社会地位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自功能性;半自治性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玩乐型文化;学术型文化;违规型文化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社会差异;社会变迁 二、名词解释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之总和。中义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之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成的一套文化心理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民族性格等,而价值观念的系统是其核心。 3.教育机会均等:有多种解释:一是起点均等(包括就学机会及学校条件的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包括教育内容及师生关系互动的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包括学业成就,最终所获学历及教育对日后社会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 4.验证性研究:所谓证验性研究,是实证主义社会学者提倡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其研究

教育社会学试题

教育社会学试题 一、每小题1分,共25分) 1.帕森斯的学生K·默顿创立了() A.交换理论 B.冲突理论 C.中程理论 D.宏观理论 2.个人社会化过程就是()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 A.机械人 B.生物人 C.动物人 D.非社会人 3.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4.阶级产生的根源是() A.社会经济 B.剥削压迫 C.私有制 D.社会不平等 5.由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的多种角色构成个人的()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6.在孔德之前,()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圣西门 D.卢梭 7.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 A.功能主义 B.社会唯实论 C.冲突理论 D.社会唯名论 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是()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断代家庭 9.在社会互动中,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称为() A.合作 B.交换 C.竞争 D.冲突 10.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 —10人—20人 —30人—40人 11.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12.再社会化主要是指对(?) A.未成年人 B.成年人 C.离轨和犯罪者 D.老年人 13.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形成一个(?)。 A.理解角色 B.领悟角色 C.期望角色 D.角色集 14.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A.社区? B.群体 C.家庭 D.法律 15.具有规模小,面对面交往,认同感强等特征的群体是(?) A.内群体 B.成员群体 C.首属群体 D.大群体 16.(?)是一种公开的对抗性行为方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以压倒对方为目的的社会行为. A.竞争 B.战争 C.冲突 D.调适

教育社会学作业2014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1、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修正阶段的表现? 2、规范性研究方式确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 1、简述不同社会经济结构背景下教育职能的演变。 2、简述不同文化结构对教育取向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差异:教育机会不均的主要根源 1、结合实际,谈谈地区差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 2、简述阶层差异对教育机会反差的影响。 第五章社会变迁:教育变迁的根本动力 1、试分析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混变对教育失范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教师 1、结合实际谈谈学生差异对教师权威的影响。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师双重角色及其角色冲突的理解。 第七章教育中的基本社会角色:学生 1、结合实际谈谈对菲兰关于学生多重世界和越界行为的四种类型的理论的认识。 2、为什么学生会形成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有何功能? 第八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学校 1、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组之间分层对学生自我期待与发展的影响。 2、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有何特性? 第九章教育中的主要社会组织:班级 1、简述依据中性标准区分班级不同组织水平的几种理论。 2、为什么班级是自功能性和半自治性组织? 第十章教育中的特殊社会文化:课程 1、日中两国小学生道德课内容的区别主要体现出课程价值取向的哪些不

同? 2、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如何影响课程的实施? 第十一章教育中的核心社会活动:课堂教学 1、参照课堂教学的社会学模型分类,试分析你的教学模式的类型及教师角色和学生势力的表现。 2、结合实际,谈谈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差异的表现和影响。 第十二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述评 1、简述帕森斯的教育功能理论 2、简述学校消亡论的主要观点。 第十三章教育的社会功能述要 1、简述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分哪几个阶段? 2、、教育社会功能从取向转化为行动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孔德 2、哲学方法论、具体方法论 3、评价手段 4、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5、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传递功能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从众行为:因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3、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 4、过分社会化:是一种社会化过程中的偏差现象,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 5、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的发展在满足当前需要时,不牺牲后代利益,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在研究教育现象时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3)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简述教育制度基本要素; (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 (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的物质要素; (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的文化要素。 3、简述人口数量结构对教育的影响 (1)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抵消了教育的总量的投入; (2)人口的脉动式增长,使教育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规模; (3)人口构成的不合理使素质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 (4)人口分布的不合理,加剧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人口的城镇化趋势给城镇教育带来诸多困难。 四、论述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 (一)为什么说教育具有人口控制的功能?试加以分析。 1、教育改变了人的生育观念,为控制人口创造了主观条件。 2、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容易获得就业机会,在客观上要求他们少生育。 3、教育年限的延长客观上要求他们推迟人们的初婚年龄,从而控制了生育率。 (二)试述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1、主要表现:(7分)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二 1. 班级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 A. 互为补充 B. 互为前提 C. 互为排斥 D. 不相关 满分:2 分 2. ()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 责任感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3. ()从广义上讲,是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矛盾。狭义上说是在社会 变迁过程中,因各种社会关系失调乃至冲突,致使人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引起人们 普遍注意,并需依靠社会力量予以解决的问题 A. 教育问题 B. 政治问题 C. 经济问题 D. 社会问题 满分:2 分 4.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5.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A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 地位和功能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 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 能

B. 环境 C. 人口 D. 国际理解 满分:2 分 8.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这是人 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转折点,是可持续发展观形成的第一个里程碑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C. 《我们共同的未来》 D.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满分:2 分 9. ()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合规范,并内化为个 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 者”的全面发展过程。这也是一个从“自然人”向“社会人”逐渐转变的过程 A. 个性化 B. 社会化 C. 集体化 D. 群体化 满分:2 分 10.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 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11. 学校主要成员()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 乎完全相对 A. 教辅人员 B. 教师 C. 校长 D. 教育行政人员 满分:2 分 12.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 A. 贝塔朗菲 B. 卢斯山 C. 韦伯 D. 泰勒 满分:2 分 13. 1907年苏扎罗在()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 斯坦福 B. 耶鲁

教育社会学(题库)2020答案整理

《教育社会学》题库-2018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在a, b两类名词解释中各选2个,c类中选择1个,共5个名词 解释,20分) a) 1.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承生产经 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 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教育着的身心 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是一种正式组织,其主要成员是教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 规范性和功利性的组织;对学生而言,学校是规范性与强制性兼而有之的组织。 4.班级:班级是学校中的下位组织,班级首先并始终是一种社会组织,只是一种 学生组织。班级的目标指向自身,是主体的自我实现;从班级的机构看,班级 的首领是班长,核心领导机构是班委会,下分若干小组,每个学生在班级中都 有自己的相应位置;从班级规范看,任何班级规范所约束都是学生。具有自功 能性和半自制性。 5.学生P222;学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既非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婴幼儿, 也非以职业劳动而与社会进行交换的成年人,学生是介于婴幼儿与成人之间的 “半”社会成员,是学校中最游离不定的成员。 6.课程;狭义的课程指学校课程表所列教育科目,最广泛的界定将学生在学校中 所学一切均视为课程。 7.重要他人P244: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米德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 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8.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的各种 经验。 9.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 2.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 4.课堂控制 5.过分社会化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3.简述差异交往说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你是如何看待学生崇拜明星这一现象的? 2.试析大众媒介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A1 2.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3.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B5 4.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5.过分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是一种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B4 二、判断对错,并对错误的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 1.在教育社会学史上,孔德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错。在教育社会学史上,涂尔干被认为是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2.在教育社会学研究中,以社会结构--—社会组织-行为规范—--个体事实作为研究路径,并偏重社会事实的是韦伯。 错,孔德、涂尔干等人 3.教育习俗是一种非正式规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非制约性。 错。教育习俗依靠个体对群体的认同与自觉尊重并通过舆论的力量起着控制、协调个体行为的作用,具有制约性。 4.角色期待越强烈,越会产生期待效应。 错。未必。角色期待可以影响教师的角色行为,但必须通过被期待者的内化过程。 5.学校文化的实质是一种“显性知识”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 错。隐性知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2017秋福师《教育社会学》在线作业一满分答案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一、单选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 社会剧变 B. 文化革命 C. 教育革命 D. 经济革命 满分:2 分 2. ()是社会成员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价值、声誉的综合评价 A. 教师义务 B. 教师职业声望 C. 教师专业地位 D. 教师权利 满分:2 分 3. ()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 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 美国 B. 英国 C. 澳大利亚 D. 法国 满分:2 分 4. ()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 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5. ()把课程看成一种生成的社会现象,课程并非是教育目标所能限定的东西,而是在传递过程中被创造、建构出来的、可变的东西 A. 功能主义范式 B. 解释论范式 C. 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 结构主义范式 满分:2 分

6. ()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 A. 教育规范系统 B. 教育设备 C. 象征的标识 D. 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满分:2 分 7.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 A. 群体化形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形式主义阶段 D. 瓦解阶段 满分:2 分 8.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 A. 意大利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满分:2 分 9. ()是教育社会学中使用最普遍的定量研究方法 A. 调查法 B. 现场法 C. 隐蔽法 D. 人种学研究 满分:2 分 10. ()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 人口流动 B. 社会流动 C. 人才流动 D. 社会迁移 满分:2 分 11.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 社会化过程说 B. 相互关系说 C. 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 特殊社会现象说 满分:2 分

全国2018年4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冶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涂尔干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问题 C.社会事实 D.社会行为 2.马克思·韦伯提出的是 A.理解社会学 B.历史社会学 C.解释社会学 D.科学社会学 3.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是 A.理想类型 B.社会交换 C.社会冲突功能分析图式 4.创立现象学社会学的是 A.米歇尔·福柯 B.艾尔弗雷德·舒茨 C.安东尼·吉登斯 D.皮埃尔·布迪厄 5.在社会学传入中国之时,首次提出“社会学冶之名的是 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章太炎 6.李达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 A.《大众哲学》 B.《中国社会学》 C.《唯心主义的破产 D.《社会学大纲》 7.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个人与个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D.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8.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被称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 A.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B.后现代主义方法论 C.诠释方法论 D.人文主义方法论 9.非介入性研究法又称为 A.实验法 B.个案法 C.文献法 D.统计法 10.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被称为 A.社会 B.人口 C.环境 D.社会结构 11.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12.文化交流开始于 A.文化传播 B.文化冲突 C.文化采借 D.文化融合 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重新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4.根据角色追求的目标,可以将社会角色划分为 A.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 B.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C.群体角色与个人角色 D.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15.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 A.契约式合作 B.制度化的传统合作 C. 自发性合作 D.指导性合作 16.霍尔提出,社会存在不同的个人空间有 A.两种 B.三种 C.四种 D.五种 17.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社会网络的形态可以分为 A.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 B.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C.强势形态和弱势形态 D.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18.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称为 A.联合家庭 B.核心家庭 C.组合家庭 D.主干家庭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 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教育社会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教育社会学概论》__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__实证研究范式___和__人文研究范式__两类。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_和_学生群体__的结合体。 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6、教育规范包含三层内容,其中约束力最小的是教育习俗。 7在西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之父。 8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个层次是: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 9一般来说,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和评价手段中,评价手段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 10学生的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11三分类说把课堂结构分为三类即: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 12根据教育制度具有社会规定性的特点,教育功能可以区分出教育制度的导向功能和传递功能。 1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依据使用的方法划分可以分为实证研究范式和人文研究范式两类。 14.同辈集体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价值观的认同、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体的社会化。 15、教育制度的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18.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规范性研究和证验性研究的区别。

新编教育社会学作业

请选择任何一堂课,举例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实施印象管理。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控制,实际上需要一定的控制艺术和技巧,印象管理便是这样的技巧。印象管理的观点来自于加拿大社会学家戈夫曼关于日常生活的社会学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在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教学活动也是一门表演的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存在着戈夫曼所力图解剖的问题。 例如:教师在上一堂小学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做小动作、捣蛋或者有其他局外人不合时地闯入课堂,这些偶然事件直接关系到课堂秩序能否重新恢复正常,教学工作能否正常进行。因此,作为教师,作为表演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品性和措施来处理课堂问题。 1、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 全体教师的举止行为应表现出共同承担了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对学生的仁爱,关心和期望。教师集体的内部团结相当于“后台”。教师之间的内部矛盾于意见不应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教师就能维持一种“剧场印象”。这是教师进行前台表演的基础和支撑点。 2、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教师应当牢记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在课堂中不能出现无意动作或失控行为。教师应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以防感情用事,特别是要控制面部表情和说话的态度。3.教师要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 教师要科学地设计教案,如教学道具的使用,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适当调节课堂气氛,教学不应被打断。有研究表明:在有些学校有一不成文的规定,不能贸然进入课堂。显然,这里存在一个假定,新来的表演者很有可能会做一些在学生看来于他们的教师所建立的印象不一致的举动。 4.教师应尽量做到后台与前台行为的一致 教师兼具普通人和教育者双重角色,要在价值观、信念、道德及其行为方面做到始终如一,自然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处在当前的转型社会中,教师可能会面临内心冲突。虽然如此,教师仍应从育人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为了使学生产生对教师行为的一贯性和连续性的印象,一种可行的策略就是教师要防止自己的“后台”被闯入,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避免被学生识破。但这并不是欺骗学生,而只是一种维持师生互动的策略。 5.教师必须密切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的行为 在课堂情境中,学生的某些行为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维持课堂秩序的行动。但很多教师对这些行为或者加以忽略,或者视为破坏,因而采取的处理措施最终往往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中,往往更多的是介于“和谐”与“冲突”之间的“假和谐”局面。这种假和谐局面可视为学生有意识地在维持秩序,其原因可能是对教师的某种认同,可能是出于遵守课堂纪律的自觉性,也可能是对教师情感上的支持或者讨好教师的表现等。但不管学生出于何种动机,若教师意识不到学生所给予的暗示,从而修正自己的行动,则极有可能导致课堂失序。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著名资产阶级社会学家斯宾塞是C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美国人 2.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A A.社会批判理论 B.常人方法学 C.交换理论 D.结构功能论 3.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D A.预测性功能 B.规范性功能 C.解释性功能 D.描述性功能 4.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中,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是A A.人文主义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 C.实证主义方法论 D.功能主义方法论 5.非介入性研究法是指B P71 A.观察法 B.文献法 C.访谈法 D.实验法 6.社会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B A.两个阶段 B.三个阶段 C.四个阶段 D.五个阶段 7.我国明确地采用社会建设概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C P79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页4共(页1第#43000浙 A.十五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七届四中全会 社会学概论试题

2015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和答案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 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岀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岀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岀并将“答题纸”的相 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B p37 A.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2.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C A.法国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 3.刘易斯? A.科塞的代表著作是C A.《社会行动的结构》美国帕森斯 B. 《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美国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 《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德国达伦多夫 4.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 A.社会批判理论 B. 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 后现代主义理论 5.《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C P47

A.米歇尔?福柯《性史》 B. 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 C.皮埃尔?布迪厄 D. 艾尔弗雷德?舒茨《°生产世界的结构》 6.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 A.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 实验法 D. 统计调查 社会学概论试题 浙00034#

教育社会学作业答案 新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 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

教育社会学_复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_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__。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_、社会阶级与___、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__在美国__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__、___、__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___与___。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 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__及__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14.同辈群体的功能主要是___和“发展功能”。学生同辈群体的发展与形成主要受制于学生的年龄阶段、___、___及学校内部教育结构等多种因素。 15.班级是作为一种学生组织,具有明显区别于其它社会组织的两个重要特性:___和___。 16.学生同辈文化的类型可以分为___、___和___。 17.教育的社会背景极为复杂,其复杂性至少可概括为三点。第一,它包罗万象;第二,它因受教育者而异;第三,它不断变化。而这三点分别主要地体现于教育的三种社会背景之中,即社会结构、___、___。 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