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与设计

地域文化与设计

地域文化与设计
地域文化与设计

地域文化与设计

关于文化,很难用三言两语对其进行归纳,《设计与文化》一书中如是解释文化:“文化史人类特有的,由于自然环境和条件的不同,由于不同地域的人对自然现象和事物的认识不同,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人类不同群体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以及信仰等不同,从而产生具有区域特征的文化。”从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在文化的诸多特征中,地域性特征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化,有关地域文化的研究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设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并且深深根植于人类所能涉及到的各个角落,“设计是人类有意识的、有艺术创造力的造物活动,设计是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形成的构思和意图,设计是融合物质文化、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综合体。设计是融合了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一体的综合;设计史人类文化的载体。”可以说,设计是文化的外在表现,文化对设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作为文化的重要特性——区域性文化也决定了设计风格的走向。

地域文化决定设计风格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举世闻名的北欧设计,北欧包括瑞典、挪威、丹麦、芬兰以及冰岛,这几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处于寒冷的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时间长,积雪很厚,气候反差

大,但是森林资源丰富,水域辽阔。于是北欧的设计师们从他们国家独特的地理特征中汲取灵感,便有了阿尔瓦·阿图的甘蓝叶系列经典玻璃器皿,这一系列玻璃制品在1988年获得了国际桌上用品奖,其随意的有机曲线轮廓灵感就来源于芬兰的某湖泊边界线。北欧地域辽阔,但是人口密度较低,文化发展虽然受欧洲整体环境的影响,但固有的坚实的农业和手工业传统,使得北欧的设计既具有相当明显的国际主义风格特征:功能主义和理性主义,同时也兼备了传统手工艺的个性特征:做工精致、讲究材料。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北欧几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传统手工艺人简洁实用的制作理念依旧根深蒂固,在这种两种思潮和理念的交替冲击下,北欧人巧妙地将工业化风潮与传统手工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焕发出崭新的光彩。50至60年代,丰富的木材资源再加上不断增长的城市化需要,使功能与传统,新与旧,材料与造型之间自然有机地结合,地域风格明显。例如,瓦格纳将胶合板作为家具的主要制作材料,在工业革命后不断倡导的现代化材料的冲击下,瓦格纳仍旧保留着传统家具的“木”本色,可以胶合板也是一种新的材料,是一个人造板,能够提高木材的利用率,是节约木材的一个主要途径,用胶合板制作出来的新型家具既具有新的时代感,同时又兼具了浓浓的传统的怀旧味道。

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这些独有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潜藏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有时往往以潜意识的形态呈现出来,所以说,地域文化对设计风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资源面积很少,这种环境造就日本人非常重视资源的利用与节约的习惯,日本人小巧而精致的设计风格也由此而来,日本的汽车业和包装设计举世闻名,日本飞汽车在美国经历金融危机时大量地打入美国的汽车市场,令世界刮目相看。日本汽车为什么能在经济形势一落千丈的美国迅速占领一席之地呢?这和日本研发节能车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一系列日本车:尼桑、丰田、本田、铃木等成了举世闻名的汽车品牌。这个成功的商业实例也充分说明了地域环境在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种地域环境势必体现在日本的文化中,导致日本设计师在寻求设计突破口时从本民族文化中吸收了这一设计理念。

日本的包装设计业独树一帜,尤其是产品包装非常具有民族性,处处显示出大和民族的风尚。哪种具有东方神韵的简洁构图与醒目的色彩包装…………

德国的设计以质量见长。说到德国,恐怕每个人头脑中都会浮现出奔驰、宝马、大众等世界品牌,提到德国车很多拥有车的人都会列数德系车的诸多优点—皮实、耐用、设计理性、注重人体工学原理等等。德国的设计源头可追溯到影响世界的包豪斯学院,包豪斯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而建立的学院,培养了大批的设计人才,也由此确立了德国设计的基础及未来走向。包豪斯的设计注重理性和科学性,设计作品的实用性和耐用性,这种“理性”当头的设计理念一直是德国设计师的追求,也是德国设计的招牌特点。德国的民族文化中也始终渗透着理性的色彩,这也是为什么德国会盛产如此多

的像康德、黑格尔一样的哲学大家。德国人有着浓厚的理性思辨的特色,德国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德国人的这种理性的性格特征。同在欧洲,这与法国人浪漫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丹纳《艺术哲学》)地域环境是形成文化的重要因素,而文化又通过设计作品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所以说地域文化对设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近年来,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在设计界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和赞誉,如我们中国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会徽设计、吉祥物设计都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地域特色,奖牌中的金、银、铜牌的设计中首次加入了玉这种材料。玉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精神依托,中国人将人品修养等种种精神境界的追求赋予到玉中,所以玉便脱离了石头本身的材质,而具有了“灵性”和精神含义。而作为中国运动员站在最高领奖台上骄傲地举着奖牌,并且激动地对着镜头说:“我终于拿到金镶玉了……”时,我想这个奖牌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分量是其他往届奥运奖牌所无法比拟和企及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设计也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印章文化,印章作为文字书写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无论在中国画还是中国书法创作中,印章都是重要的构成。逐渐关于印章的材质、造型、样式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些设计都获得了成功,同时也获得了世界各国的交口称赞。

成功的设计需要有特色,这个特色如何把握是所有设计师所要面对的问题,现在更多的设计师把目光转向本国的传统文化,因为,只有有文化底蕴的优秀设计才可以历久弥新,如同一刚醇酒,年久更香,

而深埋在设计师血液中的地域文化色彩也如同酒中的材料,为醇酒更香更浓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1) 摘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出现不和谐的发展,从社会的各个领域甚至出现冲突的矛盾关系,因此,如何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当今所关注的。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个性化民族化 一、现代设计要符合时代潮流 现代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也是现代设计随着新生事物的出现溶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如飞机、汽车的、电话等新发现的不断推陈出新,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探索和思想上的解放,更起到了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是科学技术对艺术与设计的推动力,也是对人类思想解放的反作用。那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直接促进了新艺术风格和新设计方法的产生。出现了许多如:荷兰的风格派、俄罗斯的构成派、意大利的未来派……对于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功不可没;斯堪的维亚的阿尔托(Alvar Aalto)设计、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推波助澜,使现代设计运动朝着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方向前进;瑞士的柯布西埃(Le Corbusier),更是以他的《走向新建筑》,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极至。 在商业文化的驱使下,美国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无所不为,

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小到香烟包装,大到航天器内舱,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而且都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雷蒙·罗维算是美国第一代著名设计师,自他们之后,商业文化便与现代设计结下了不解之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艺术与设计流派,无不打上商业文化的烙印。 二、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事实上处处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中国画为例,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国画中确实蕴涵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人生观、哲学观,无论写实,还是写意都使得代代有英才,但这些作为艺术作品,好像有许多珍贵的文化思想只是深藏博物馆里一样,广大人民没有很好接触到这些艺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就是没有把国画艺术在商业方面很好的利用、这还是传统文化和商业方面的结合问题,学国画就是画国画这种思维不能作为我们现代学艺术人的思想了,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到怎么使得他发扬光大。这些实际状况令我们担忧,因为国人在现代设计中有一部份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淡化了传统文化。 相反,日本人却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比如一休的故事漫车及动画片)将日本漫画在我国漫画发展萌芽时期的这个空隙发展起来了,而且迅速的占领了我国漫画市场,使

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 (标准版)

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标准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建筑地域文化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

景观设计与民俗风情

一、景观设计的意义 有专家指出,21世纪是一个重视人的需要和消费的世纪。当前政府部门提得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就是“人性化”,由此延伸出“人性化管理”,“以人为本”等等理念。这是时代的变化,也是时代的进步。到眼下的后工业时代,大家才知道“人”是第一重要的因素,资源倒处于次要的地位。这也意味着居住在土地之上的人们已经成为重要的对象,因为“人”最终还是居住在这块土地之上的创造者。所以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商要看到这个本质,要真正地围绕着“人”的需要和消费而不是围绕着资源、商店或楼堂馆所来设计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景观设计的人性化。不用置疑,当下的时代,已经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时代了。 景观设计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人居的人性化。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诗意的栖居。眼下有多少人能够诗意化的栖居呢?对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而言,诗意的生活真是一个梦。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叫老百姓放弃自己的梦。每个人都有作梦和追求梦想的权利。从此角度理解人性化这个主题,首先要理解景观的概念,然后再回到景观设计的最深层次的目的——设计良好的人性化的环境上来。 什么是景观?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客观存在物与充满活力的人类生活空间。景观有多层含义。过去我们一般认为,景观就是绿化,就是栽几棵树,就是立一个雕塑,装几盏灯,让街道漂亮一点,其实这是景观最肤浅的含义。景观深层次的含义是以人为中心的居住的含义,是社区的含义。也就是说,一个场地空间以及居住在这个场地空间上人的整体才能构成景观,因此景观包含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土地的关系。所以,从社会学意义看,景观的本质含义就是社区。 景观作为建筑学意义的概念,它还是人工设计的产物,它必然打上人的痕迹,即将人的现实审美需求,通过一系列的物质材料手段实现有效的展示和显现。从民俗学意义上说,景观设计也是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展示窗口,是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二、八月楼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的基本思路 1、设计理念:基本思路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特。所谓“特”就是以特色取胜,以湘西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宏观的整体规划和具体的包装与设计。明珠度假村的环境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可以说是湘西目前比较成功的设计。在特色上明显比市内一些酒店要高明得多。 2、风格定位:风格就是独特的个性。目前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多是千人一面。北京王府井搞个步行街,搞些民俗雕塑;长沙有个黄兴路,也搞个步行街,也搞一些民俗雕塑;我们吉首有个湘泉步行街,也搞几个民俗雕塑,完全是照搬照抄,克隆人家的风格。八月楼步行街再也不要重蹈覆辙,克隆人家。要有一个新的定位。我把它定位于三个方面:家园定位;社区定位;文化定位。 家园定位是消费者的感觉定位,这是情感的诉求。是商业营销的重点。 社区定位是物业管理定位,是开发商的定位,也是营销要考虑的策略问题。 文化定位是内在的灵魂定位。杭州的清河坊是真正意义的文化商业步行街。但是要做到它那个样子太难了。上海的豫园、成都的锦里也是在文化包装上下大工夫的,因此古色古香。北京的牛街是著名的回民街,就是那里有座清真寺。北京的秀水街是老外购物一条街,但是不珍惜,撤了。一条特色街也就没有了。八月楼的名字很响亮,是带有浓厚文化意味的名字,也是无形资产,要围绕这三个字作文章。文化是经济的灵魂,文化定位做好了,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定位,它决不是虚的定位,其本质是综合定位。 文化不是一个空洞无物的帽子和标签符号,文化有其具体的内涵,文化是一个地域或民族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湘西民族文化以土家族、苗族文化为主。文化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园林景观是尊重自然并将自然小型化、艺术化、再现化的产物。是人们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一种需求,也是现在城市中公园、绿地、民宿等休闲娱乐场所增加的原因。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园林景观具有重要作用,这些工程具有美学价值,会影响城市面貌,美化城市环境,能够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氛围,对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园林景观设计兼具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需要考虑到各方面的要素,在展现出独特艺术审美的同时,还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元素,展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 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在园林空间中合理搭配各类要素,形成与主流审美相符合的景观,使之在外观(色彩、形态等)体现出美学特征,在内涵上彰显地域文化。从具体过程来看,园林景观设计是一个跨学科、系统化的项目,既要考虑到各个要素的美观性,又要考虑到各个要素组合在一起的协调性。同时,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地域性的特征,需要以景观所在地的地理结构为基础,合理设计景观构型,合理应用当地的植物,整体展现出地域性的人文元素。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空间、时间领域中由于社会活动而形成的文化体系。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且

具有一定的地理环境的阻隔性,在不同的区域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众多因素相关,是在人类长的期活动中形成的。这些文化理念根深蒂固,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与历史色彩。园林景观是以人文艺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设计的,不管是在文化方面,还是在自然要素方面,这些都与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联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灵感。地域文化能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个性化素材,设计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出一些独具特色的元素,创作出蕴含当地特色的设计方案;2)园林景观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媒介。一个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能够展现出当地的人文特色,不仅契合当地人们的生活需求,而且能够体现出当地的人文精神,让本地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外地游客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二、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1.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把握历史文脉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以历史文化传承这一要素为核心,将之巧妙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苏州园林是我国享誉中外的园林景观,而在其设计中,就充分体现了文化要素的协调性。比如在宋朝,抒情、写意的文化盛行,苏州园林由自然景观为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 摘要:设计文化是站在技术层面并结合市场需求、项目定位而由设计公司设计的一种符号、元素,它带有设计公司或设计师的某种特质,包括他们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经验积累、不同的文化理解、设计背景、设计理念等等,有较强的主管倾向性。这种主管的设计文化又恰好是社区文化形成的基础之一。设计文化又分为很多种,例如:设计中的视觉文化、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设计中的现代设计文化、设计中的生活文化、设计中的工业文化、设计中的平面文化、设计中的室内文化、设计中的建筑文化等等。总之设计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设计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的形成的一种概念。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然而以往的艺术哲学与文化哲学往往是单独成书,让人难以看出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本书将二者集中起来,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认识艺术与文化的共同联系与发展。 关键词:艺术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一: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过程需要重新组合客体,甚至有可能从各个方面借助组合的客体……设计似乎是 通过文化来借用的,也就是通过文化加工的形式来借取. 二: 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人类思想的产物,是精神文明的体现。现代室内空间里各种造型、装饰、陈设等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这些不同风格的现代室内设计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文化艺术为内涵,它的发展往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时代的展有其基本的脉络,需要设计注入新的灵魂与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将传统与现代美学及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思维方面借鉴 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辩证的、因果循环的思维方式,强调事物各方面辩证统一和相互间的联系,其思维过程重综合、重归纳。反映在自然观上,强调“天人合一”“浑然天成”“物不分”和“因势就成”。其思想发轫于先秦的道家、儒家以及禅宗理念,是原始质朴的混沌思维方法论的基本核心。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为现代科学技术解开某些知识密码提供了科学辩证的有力思想武器。现代科学的三大发现——量子力学、相对论和混沌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法,与中国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注重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的传统思想方式相当吻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创作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是意象思维。中国的意象思维着重从特殊、具体的直观领域中去把握真理,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显示出了活泼不滞、长于悟性的特点。思维方式转化到设计上,往往促成创意的产生,它是人所共知的潜意识中存在的思想意念。一个好的思维意念的生成,能够超越任何阻碍人类之间相互交流的因素,达到更高层次的彼此交流。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能够把作品的创作思维糅合到中华民族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中,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产生。 2.运用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 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运用手法有:第一,

环境艺术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 一、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制约 地域文化是综合性的地理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过程中 形成的具有鲜明地理特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域文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人与自然界互动而产生的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地域文化是伴随人类劳动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而丰富发展的人工环境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象征。地域文化通常有其鲜明的文化标志,最常见的也就是建筑或典籍。诸如汉文化的代表性教建筑万里长城和西方文化的代表性建筑巴黎凯旋门都具备了鲜明的地域性,鉴赏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都可以发现其明确的分属于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形式。地域文化包含了该地区鲜明的民族特征,它常常贯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制约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在这里我们可以从环境艺术设计的 主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简单的阐述: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主体是设计者 环境艺术的主体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者,设计者本身就来自不同的地域,就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受着不同文化环境的熏陶。来自不同地域的设计者在面对同一环境时,就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审美思路。当某处的环境设计需要执行固定的方案时,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形成统一的思路,导致设计延迟甚至中断。设计者的思路决定者设计思路和大众的审美实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地方的特色建筑都是由本地的设计师进行全程设计的原因之一。 (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更加凸显了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人类对环境的一种升级改造,是人类发挥创造力讲思维能力作用于环境的结果。环境艺术设计中主客体是以相辅相成的形式而存在的,其相互作用由内而外的不断进行着。 最终一个环境设计作品的诞生,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一定要明确的是,这种相互作最为凸显的是就是地域文化的制约作用。从我们最直观的城市建筑风格来出发,如果将西方的哥特式环境艺术设计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探析建筑风格移植到中国南方水乡地区,那就会出现种种的格格不入。如果一个西方设计者来到中国,他首先能找到的只是地理条件的异同,对老百姓最普通的审美则是陌生的,而当他的一个奇思妙想经过成百上千次的推敲并最终定格在地面上时,那么这个建筑一定是杂糅而不是纯粹的。 二、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谈到地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就一定要明确地域文化的解构与重组,以及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合目的性。

浅谈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性_周兵

349 二 ○一二年第二十一期 华章 Magnificent Writing 周 兵,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浅谈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性 周兵 (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四川自贡643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城市小区的景观设计越来越关注,景观设计对小区的视觉审美起重 要作用,美化小区的环境。城市小区的景观环境在空间的处理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小区建设也大大加快,小区的景观设计也不断完善不断发展。通过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与现状来分析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传承性的探讨。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性;传承性文化这个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对文化的理解各个学科从 不同的角度对文化一词有不同的诠释,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的文化。文化的形成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发展延续下来,同时文化促进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文化的漫长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的学习、传承、发展着文化。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文化的一部分,景观设计也是其中文化之一。中国的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表现形式,中国园林文化更感性化,更贴近自然,具有诗画意境,而西方园林则是一种理性严谨的几何图案的风格文化。景观设计离不开文化的大环境,需要有文化的气息。景观设计的文化需要将景观的社会性、艺术性、生态性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1、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传承性 地域文化代表着地方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着当地的历史及现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带来的剧烈变革和大幅发展,城市中原本存在的文化历史风貌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极大的改变。在这种变革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将传统的地方文化运用到小区景观设计当中去。例如我国的苏州博物馆的景观设计就是将苏州园林中的文化元素经过提炼,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材料加以建设制造,使历史文化元素具有好的表现。 2、地域文化对小区景观设计的影响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开始“择水而聚,依山而立”的生存法则,这种既方便又安全的生活环境的选择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区域文化脉络,对人类文化影响最大的就是居住环境。在我国南方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岭南林园的特征。岭南园林景观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到其布局巧妙,小中见大,即常言道“主人不出门,可览天下景”。 岭南处于亚热带地区,其气候多雨温湿,水量充沛,植被常年葱郁。该地区光照时间较长,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园林中更多的融入浓茂树木置入其中,始终体现着南方的地方文化特征。北京的四合院也是传统民居的代表,体现着地域文脉的传承,居住者在院内置入石景林木,使居住者与景观环境和谐共存。宁静、朴素、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美好情境,是人们对美好环境的追求,地域文化始终影响着景观设计。 3、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新认识 生活在当今城市中的人们更需要良好的生活环境。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景观设计也体现本地区文化文脉的重要载体。人文特色是人文景观的灵魂,人文景观特色与自然资源的结合才能体现其最终的文化力量。景观设计应充分注入文化元素。应当注重对历史的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文化主题的景观元素运用到小区景观设计中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要将科技与地域文脉的历史传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景观设计中忽略精神审美的需求,缺乏对当地文化潜质的发掘和研究就无法创造出具有文化深度的优秀景观设计,景观设计的优劣可以通过时间来进行考验,具有设计构想和文化底蕴的设计是经得住历史考验的,也会得到人们的认可和赞美。 在景观的设计中,要使地域文化在景观环境中能够持续发展就需要重视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并切实研究时代的审美要求,寻找现在与历史,现在与未来景观设计之间联系。需要考虑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的和谐相处,有效的发挥作用。同时也需要对人的环境心理,环境审美,文化追求,人的个性与共 性进行研究,来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4、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延续性的可行性 小区景观设计是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进行挖掘,地域文脉是人文景观中的灵魂,地域文脉与小区景观设计巧妙结合才能体现其最终的表现力。景观设计增加了环境的美化欣赏性,而地域文脉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将更增加它的文化内涵。景观设计是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再利用,传承发展的过程,反映当地的历史文化风貌,地域文化特色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改造再利用使其具有延续性。 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的延续性具有密切联系,景观设计中要体现当地地域文脉传统,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设计作品才会更多的吸引人们的欣赏兴趣,在欣赏中品味其中的底蕴,地域文化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和历史遗韵。不论是从理论上研究还是众多的实例证明,在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中的吸取地域文化元素是可行的。在可行的基础之上必须对当地的文明传承,历史文脉有详尽的研究和分析,要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运用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只有深入把握历史文脉才能使景观的文化内涵更具代表性。在设计建造景观过程中针对不同地域文化特点来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和营造。 5、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延续性的发展前景小区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城市化进程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口的剧增使人们对环境更加重视。景观设计是环境系统的一部分,其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在改善生态环境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延续发展的精神依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会对文化有更多的需求。景观设计本身具有文化特征,但是要使景观更具吸引力就必须把当地文脉利用在环境设计中来,是城市小区的景观更具独特的文化风貌。因此,在城市小区与地域文脉的延续性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前景。 6、结语 在对城市小区景观设计与地域文脉延续性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地域文脉延续性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实现地域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城市小区景观设计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同时也承载着文化的表现形式。城市小区景观设计既具有生态性也具有艺术性与文化性。通过深入分析我们应该将真正的文化脉络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挖掘其中的代表元素,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将地域文化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才能带来真正的具有文化内涵的设计。 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赞叹科技的发展,也应注重城市小区的景观设计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陈建江.小区环境设计[M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3]曹瑞忻,汤重熹.景观设计[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4]权基洪.韩国住宅区景观设计[M ].中国工业出版社,2005.8.[5]朱钧珍.园林水景的传承理念[M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6]刘少宗.景观设计纵论[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 陈桂元

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解析陈桂元 发表时间:2018-07-16T14:39:03.56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6期作者:陈桂元 [导读] 摘要:针对园林景观当前的设计工作分析,伴随着当前人们需求的快速提升,相对的设计难度也有所提升,这就要求强化合理使用多种要素,在园林景观里充分参照地域文化,完成布置已经变成了一种经常会使用到的设计手段,其自身的价值非常理想。 天津市柏森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381 摘要:针对园林景观当前的设计工作分析,伴随着当前人们需求的快速提升,相对的设计难度也有所提升,这就要求强化合理使用多种要素,在园林景观里充分参照地域文化,完成布置已经变成了一种经常会使用到的设计手段,其自身的价值非常理想。本文对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应用 1 园林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园林景观的设计是设计师们的一种思想表现,他们需要通过多方考虑,特别是需要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认真思考。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既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又应该满足人们追求的高质量生活状态,满足富有特色的文化生活发展现状,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养料,这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1 园林景观设计的创作来源 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视人文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基础条件,设计师们的设计思想会随着地域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不同的地域文化为设计师们的创作过程提供了特色素材,给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赋予了不同的色彩,呈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建筑。在进行园林景观的创作时,需要对原有的地域文化进行实际的考察与挖掘,充分的考虑当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现实魅力,创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从组成的区域文化上针对每一个部分进行寻找设计的灵感,通过区域自然地理的现象发掘设计的素材,保证能够及时的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内涵,完整的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基础的园林景观建筑。 1.2 园林景观设计是一种媒介 园林景观的设计能够体现出张力,展现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属性及生产生活方式,将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还可以表达出人们的文化思想与内涵。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过程,设计师们需要通过深入的挖掘与理解,来赋予园林景观地域特色,通过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意义,在吸收传统地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将区域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吸收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使他们在园林景观赏析中体会历史的发展轨迹与前人的智慧精髓。 2 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3.1对当地传统文化予以保护 设计者要尊重当地的历史传统,在实际设计中要保留特色化的设计理念,可以有一些细碎的删略削减和留取突现精粹和形态特点。设计者要做好相关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保存较为完好的园林景观的保护工作。不能进行暴力摧毁,要利用自己的设计对这些园林景观加以利用,使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3.2 视觉元素的应用 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视觉元素主要包括光线、色彩、材料、尺度定位等方面。视觉元素是构建美学规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觉元素能够给予人们最猛烈、最直接以及最有效的视觉体验,因此,园林景观设计者必须注重视觉元素的重要性,通过充分运用视觉元素,进而达到刺激的效果,勾勒起人们的兴趣与喜爱,使人们真正感受到视觉元素的无限震撼力。然而,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也不是单一和一成不变的,其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出人性化的园林作品。 3.3 将地域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休憩的场所,更是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对其精神境界的修养和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严格的设计原则,即地域文化中传统特征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与时俱进才能碰撞出灿烂的火花,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独特魅力。 3.4重视将地域文化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源泉 园林景观设计有一定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特点,因此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所面对的对象与采取的方法均应因地制宜,在设计中应该将地域文化作为园林景观的素材来源和文化根基。具体来讲,设计者在构思作品的时候应着重梳理当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脉络,可以在当地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资源里提取出所需的线索来发现设计灵感,而不少地区都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包括地质水文特点、动植物特点、气候特色等自然方面的地域元素,更包括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人文元素。 3.5乡土自然景观的应用 自然景观是一种富有文化底蕴的自然景色,其主要包含着水、土、动物与植物等。把这些自然景观元素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不仅能提高园林设计质量,而且能提升园林工程的品味。在当前的园林景观建设中,要遵循尊重自然地形条件,尽量减少地形改造的大前提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据调查研究发现,人们普遍喜欢富有亲切感且相对较为安定的地形,因此,对地形的改造不能违背原有地形,可进行适当的调节整改,构造微地形;或者通过培土堆高的形式,抑或种植高大的树木,以达到增强突起的良好效果。另外,在相对平坦的土地上,可通过种植低矮的树种或者种植草坪增添柔和效果。此外,在园林景观构造建设中,要时刻注意保持水循环,以此增添水循环的功能价值,进而达到园林自然景观良性循环的最终效果;植被种植需要合理配置,保证植物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创建富有特色又不因循守旧的园林景色。 3.6将园林景观设计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 园林景观作品自身的承载物如果选取极具地方特色的载体,将更加容易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精华。然而一味地强求传统元素而忽视了现代风格的运用,也并不客观。因此设计者应该在充分吸收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完美结合起来,从而使观者在体会到作品现代性的同时也了解作品所体现的历史积淀。这就对“载体”的选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结合笔者的设计经验,较为理想的载体形式可以分为三个类别:一是以“形”作为载体;二是以“神”作为载体;三是形神兼备。以“形”作为载体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设计方法,很容易将地域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 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地域文化下的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下的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商业步行街建设在我国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在近几年发展尤为迅速。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是指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以方便人们安全、舒适、愉悦购物为目的,通过限制车辆运行,在特定街区内创造出的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的活动。商业步行街景观同城市其他空间一起记载着人类文明和发展的历程,是不同时代街道文化的综合产物。人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品味,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1】 一、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现状分析 1.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现状 商业步行街是有众多的商店、餐饮店及其他以服务为主要目的的商店按照一定数量及规模集中布置于一定的街区内, 这样的街区称之为商业步行街。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商业步行街是建于1926 年的德国埃森市的/ 林贝克0大街。而我国商业步行街是于20世纪80 年代中期由西方引入的,先后经历了引入阶段、大量建设阶段、过热阶段和现在正在经历的总结建设阶段。虽然国内外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有前后, 但是就整个过程而言, 我们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 那就是商业步行街单一的形式和功能、杂乱的环境以及盲目的大量建设之间的矛盾。以美国为例, 20 世纪60~ 70 年代期间美国一共建设有约200 条完全步行商业街, 但由于惨淡经营, 其中一半以上的商业街都以不同方式引入了过境交通, 随后这种以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步行为其最主要特点的商业步行街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2】 2.国内商业步行街现状 由于每个城市发展变迁的不同,也就注定了商业步行街应该是各具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创建具有特色的商业步行街景观不仅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城市的环境以及城市文化也有着现实意义,鉴于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均是基于消除商业街先前就具备的交通功能,从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原有的传统商业街通常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它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的,因此在城市当中有着古老性。然而,现代步行商街虽然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会让人感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现代步行商业街都是同一的招牌以及底层架空的连廊等一些单调、枯燥的实物建筑,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街道失去了其应有的特殊性,或者深层次上的文化底蕴。这些年来,尽管有些城市逐渐地改善了商业街的购物环境,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1】 ( 1) 形式、功能单一。建筑形式主要为两个流派, 国际式、仿古式。 ( 2) 大规模盲目建设。鉴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城市化的步伐也明显增长, 然而与之相矛盾的是城市更新的速度。 ( 3) 环境嘈杂、缺乏管理。我国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各为其政、混乱经营的现象, 例如经营商品种类的随意分布、商品占道经营等诸多问题。 二、国内外一些景观机构对步行街的研究 步行商业街环境实体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购物中心 (1)刘川(1991年)、卢峰(2000年)、陈芳(2000年)等人则研究了商业建筑的环境建构和设计方法。 (2)对于街道环境,虽然关于绿化、座椅、标识、公厕、废物箱等问题己引起专家和公众的广泛关心,但专门研究得较少,分散于各类关于景观、环境设施与小品设计的书籍和文章中。 (3)多从功能、美观和工艺上考虑,较少体现对使用者的真正关怀(如外部空间中不同年龄人的活动、消费者的活动和休憩空间的设置、无障碍设施配置等整体设计),也没有与地域文化统一联系考虑,张迎星(1997年)、刘文军(1999年)等人对我国目前步行商业街中存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探析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探析 摘要文章以建筑设计现状为切入点,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求,对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结合两者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融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提炼;转化;融合 前言 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社会中最特殊的产品之一,从起初的遮风挡雨的场所,到后来兼具文化载体的功能,是由建筑本身的特殊性及外在性所决定的。当今社会受到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及建造速度等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筑在造型上已存在过于类同,千城一面的现象。基于现状,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需求日渐迫切。 1 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不同地域文化受各自地域地理位置、居住族群,历史变迁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多样性的地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文化一直被完善、被继承,一直在发展。并形成了地域独有的文化特征被固化于民众心中,对于地方经济,地域辨识度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特殊产品,具备其特殊性及外在性。所谓特殊性,不同于其他可量产的产品,均以统一面貌流入市场。地块形状大小,项目功能取向本身就决定了建筑的特殊性[1]。而外在性是建筑的另一大特征,没有哪种产品是如此直接展现在民众视野里,并以他独特的体量、材料、功能给予人们深刻的记忆。基于这两种特性,建筑不应沦为千篇一律的量产化产品,并且逐步丧失其文化载体的功能。 从建筑设计方法来看,设计师寻找切入点,找寻灵感是首要之事。恰恰地域文化可以成为建筑创作绝佳的灵感来源。地域文化涵盖了众多内容形式均不尽相同的切入点。对于打开创作思路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建筑设计对于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建筑以具象的形体,色彩,装饰将抽象的地域文化展现出来,带给观者含有历史积淀,文化内涵的精神感受,使历史得到更好的传承,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助力地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2 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策略 2.1 提炼地域文化

文化广场设计总说明

说明书 一、概述 本项目位于来县西部的北博农场内。北博农场现有土地总面积2500公顷,总人口1.5万人。农场以剑麻、水果为主导产业。北博农场属贫困农场,2007年以来农场积极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开发种植具有农垦特色的剑麻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加大对农场各项基础设施投入,道路、教育、小城镇、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农场开始步入新的发展期。本项目的建设将成为北博农场一个重要的公共设施,为北博农场人民群众的休闲、锻炼提供一个室外公共场所,对建设和谐社会起重要积极作用。 受北博农场东湖居委会的委托,揭阳市电力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于2015年4月编制完成本施工图设计。 二、设计内容 包括:文化广场平面布置及地埕结构设计;公共设施(包含厕所及排污)设计;文化广场绿化设计;文化广场照明设计;公共文体设施设计;其它工程(填土方)等。 三、设计依据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 年版)》;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014-2006)2011 版;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绿化条例》(CJJ37-9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2007); 《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系统接地的形式及安全技术要求》(GB14050-2008); 《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2005); 建设方提供的规划图等。 四.施工设计说明: 1、本文化广场主要面层材料为混凝土、花岗岩和水泥填缝卵石。其面层结构和各层厚度以大样图为准。 2、花岗岩表面拼接未注明处均为平缝对接,施工时可现场适当调整花岗岩石板的拼接形式,要求达到图形平顺、规则。 3、本广场中所有材料的拼接均要求色泽均匀、表面平整、拼缝整齐、圆面光滑、阳角挺拔、阴角简明,灌浆密实无空鼓、地面平展无起伏。 4、本广场设计铺装形式较多。施工时应严格对位,头尾相接,左右相齐。 5、地面土方施工前应进行挖除草根,清除表土。土方填筑按30cm每层控制,逐层压实并填至设计标高,压实度应达95%方能进行垫层和面层施工。 6、本项目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M10水泥砂浆采用强度等级32.5Mpa 水泥,C20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水泥。 7、建筑物混凝土拆模时间及拆模后的保护要满足施工规范要求。混凝土施工完成后要及时进行保湿养护,防止收缩干裂,影响外观和质量。 8、苗木要求:发育正常,苗包等包装牢固。树冠要捆扎好,防止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城镇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提问]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新课导入]: 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 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出示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