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域文化与城发展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域文化与城发展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域文化与城发展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域文化与城发展教学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构思

地域文化是大多数学生都感兴趣的一个课题,从地理的角度了解地域文化,侧重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由现象找本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能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并探究差异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列举身边的实例或利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图片、城市空间布局图或相关资料,分析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学会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能利用信息技术将整理的信息表达、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通过感受文化的地域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科学精神;

养成学生与人交流、分享和合作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设计

资源:教材、不同城市与地域文化相关的资料,学生提供的照片等

工具: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网站

学习环境和支持:学校网络机房

六、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

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场景导入,展示一张拉萨的城市景观图片,再展示一张天津的城市景观图片

思考 1:观察以上景观反映哪里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的不同,从而从感性上认识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有影响。]

思考 2:以上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地域文化”的概念,地理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从而引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必然包含着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要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应该要从地理环境入手分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同时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小结(板书):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

转承:

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同时也赋予了城市鲜明的城市地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生活动:

让学生进入教学网站,打开“城市案例”页面,在给出的所有城市中,任意选取一个你感兴趣的城市进行分析,给学生一个开放、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按照“地理环境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城市的差异” 这个思路去分析。

学生阅读自己所选取的城市的相关资料、图片等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由结合,4~5 人一组,逐步回答下列问题,通过网络提交答案。

1.选取材料中的一句话,概括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某个城市地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抓住其要点,利于后边的分析和合作探究。]

2.分析形成该地域文化的地理环境要素

(引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去考虑,自然地理环境侧重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要素,人文地理环境侧重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宗教等要素)

[设计意图:地理条件影响着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探讨此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地域文化、城市之间的关系。]

3.你认为在该城市中,突出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是城市中哪个方面?

提供选项:建筑、交通工具及道路、饮食、服饰、习俗、居民心理

[设计意图: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但是在某一个方面会得到突出的体现。]

4.对以上你所选的方面进行简要概述。

(因藏族学生汉语表达水平有限,此处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从材料中直接摘录。)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取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和地理语言表达能力。]

5.你是否愿意移居到这个城市?

选项:是、否

(通过网络统计出最后结果,愿意移居的和不愿意移居的大致比例。)

[设计意图:此问题的设计意图是为了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移民必然会带来这个城市地域文化的改变,但在一定阶段地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对于该城市,向你的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设计意图:此题完全体现了开放性,是学生通过学习,自主生成的,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注意课堂现场的应变和把握。]

通过以上自主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地域文化对城市是有影响的,不同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城市的很多特点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文化是城市发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树立保护地域文化的观念。

合作分析:

通过之前的自主阅读分析,选择两个大家关注度比较高的城市进行对比,重点比较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风格、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

由于之前已经有学生单独自主的城市分析,此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合作,将多个学生的自主分析结果,整合为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对比结果,更突出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对城市的影响十分明显。

回归理论:

理论知识是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案例分析暂告一段落,下面回归理论。

结合刚才分析的案例,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课文中,将重要的理论勾画下来并快速阅读记忆。

巩固练习:

然后,请同学们打开网站中“课堂练习”的页面,巩固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并通过网络即时进行反馈,以便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

该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并具有一定跨学科性质,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视学生接受能力和课程进度,设计为弹性教学,如学生对本节课接受的较好,并且进度允许,则对该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如未能达到较好的预期,则对该案例进行简单处理,留待课后供学有余力的学生研究。

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不同城市的案例,了解了造成地域文化差异的因素多且复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今后无论我们到了哪一个城市,希望大家都能多关注那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感受城市的发展变化,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课后作业:

选取教材中的典型例子,分析比较其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的异同。

【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通过网络交互性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进行实时课堂评价及自我评价。即通过网络数据库将学生提交的答案储存起来,并及时呈现出来。

对于“课堂练习”,在学生做完题目提交的同时,通过预设的参考答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实时反馈和统计,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心知肚明”。

因为本课信息容量大,课程当中只能对一两个城市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利用网络的自由开放性,学生在课后仍能随时访问,可以继续学习巩固和进行课后反馈。

【设计总结】

通过学生网络资源浏览的学习,能初步了解地域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资源的获取、研究、整理、应用,学生能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自行探究科学的方法,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渗透科学的自然观、人文观和环境观教育;

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提高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课程活动设计,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体现了“师主导,生主体”的角色转变,透过事实的互动和反馈,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益。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是“整合”而非“替代”,引导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不能忽略了教材的重要性。

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有限,组内直接交流比较多,但组间直接交流相对少一些,只能通过学生课后回顾继续交流,在今后的课程整合的时间和探索中,应注意丰富学生合作的形式,形成长期良好的合作探究氛围。

最新河南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卷)与答案

最新河南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作业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 1. 首创“飞白书”体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B. 蔡邕 C. 锺繇 D. 刘德昇 2.《杂体诗》30首的作者是 1.00分 A. 谢朓 B. 谢灵运C. 江淹 D. 庾信 3.《贞观政要》的作者是 1.00分 A. 魏徵 B. 吴兢 C. 岑文本 D. 姚崇 4.被称为“北方书圣”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褚遂良B. 郑道昭 C. 锺繇 D. 孙过庭 5.被南阳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所属的朝代是 1.00分 A. 唐朝B. 西汉 C. 隋朝 D. 东汉 6.被后人称为“商圣”的是 1.00分 A. 张衡 B. 张仲景C. 范蠡 D. 吴道子 7.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作者是 1.00分 A. 锺繇 B. 蔡邕 C. 蔡文姬 D. 刘德昇 8.《祭十二郎文》的作者 1.00分 A. 白居易 B. 元稹 C. 韩愈 D. 元结 9.散文成就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 1.00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韩愈 D. 李商隐 10.《壮悔堂集》的作者是 1.00分 A. 史可法B. 侯方域 C. 彭而述 D. 王铎 11.《驴山公九锡文》的作者是 1.00分 A. 范缜 B. 谢灵运 C. 袁淑 D. 谢朓 12.《治安策》的作者是 1.00分 A. 韩非子 B. 李斯 C. 蔡邕D. 贾谊 13.山水画论《林泉高致》的作者是 1.00分 A. 郭熙 B. 李迪 C. 李唐 D. 吴道子 14.被后人称为“科圣”的是 1.00分 A. 郑国 B. 李诫 C. 褚少孙D. 张衡 15.《述归赋》的作者是 1.00分 A. 耿介 B. 高拱 C. 何景明 D. 吕坤 16.在宋代使“隶法复兴”书法家是 1.00分 A. 黄庭坚 B. 蔡襄 C. 王洙 D. 苏轼 17.游记散文《茅阁记》的作者是 1.00分 A. 韩愈 B. 萧颖士C. 元结 D. 贾至 18.《大任先生传》的作者是 1.00分 A. 李斯 B. 蔡邕 C. 贾谊 D. 阮籍 19.《神灭论》的作者是 1.00分 A. 袁淑 B. 谢灵运 C. 蔡邕D. 范缜 20.被称作“红杏尚书”的诗人是 1.00分 A. 程颢 B. 宋庠 C. 程颐 D. 宋祁 21.被称为“成周”的城市是 1.00分 A. 登封B. 洛阳 C. 开封 D. 商丘 22.被后人称为的“诗圣”的是 1.00分 A. 白居易B. 杜甫 C. 李贺 D. 李商隐 23.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 1.00分 A. 李迪 B. 李唐 C. 吴道子D. 荆浩 24.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 1.00分 A. 郑韩文化 B. 河洛文化 C. 燕赵文化 D. 陈宋文化 25.被后人称为“字圣”的是 1.00分 A. 褚遂良 B. 锺繇 C. 吴道子D. 许慎 26.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 1.00分 A. 张衡 B. 郑国 C. 李诫 D. 张仲景 27.被称为“行书鼻祖”的书法家是 1.00分 A. 蔡邕B. 刘德昇 C. 褚遂良 D. 锺繇 28.洛阳首作为国都的朝代是 1.00分 A. 西周 B. 东汉 C. 西汉 D. 东周 29.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 1.00分 A. 河洛文化B. 陈宋文化 C. 燕赵文化 D. 郑韩文化 30.自号“安乐先生”的是 1.00分 A. 张载 B. 程颢 C. 邵雍 D. 程颐 31.被书坛誉为“楷书之祖”的是 1.00分 A. 褚遂良B. 锺繇 C. 蔡邕 D. 刘德昇 32.广义的中原指 1.00分 A. 河南省 B. 黄河中游地区 C. 黄河中上游地区D. 黄河中下游地区 33.《苏学士集》的作者是 1.00分 A. 苏轼 B. 苏辙C. 苏舜钦 D. 苏洵 34.中原被称为“楚风豫韵”的文化区域是 1.00分 A. 豫东 B. 豫北 C. 豫中D. 豫南 35.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 1.00分 A. 审美文化遗产 B. 伦理文化遗产 C.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D. 无形遗产 36.“南宋四家”属于中原画家的是 1.00分 A. 马远 B. 刘松年 C. 李唐 D. 夏圭 37.“画圣”吴道子为 1.00分 A. 晋涅阳人B. 唐阳翟人 C. 隋汝南人 D. 宋白波人 38.被南阳人称为“杜母”的杜诗所属的朝代是 1.00分 A. 东汉 B. 唐朝 C. 隋朝 D. 西汉 39.《书谱》的作者是 1.00分 A. 郑道昭 B. 褚遂良C. 孙过庭 D. 王洙 40.画家宗炳所属的朝代是 1.00分 A. 宋 B. 西晋 C. 东晋 D. 唐 1.孔子还乡祠位于 2.00分 A. 今夏邑县 B. 今淮阳县 C. 今永城市 D. 今睢县 2.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弟子是 2.00分 A. 子贡 B. 子张 C. 曾参 D. 子夏 3.庄子所属的时代是 2.00分 A. 秦朝 B. 春秋时期 C. 西汉D. 战国时代

初识word教学设计

初识word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了解和认识Word2010的基本操作课,内容是按启动Word 认识Word窗口及其主要功能、保存文档和退出Word窗口的顺序编排的,这是本课四个需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四个知识点。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学习使用画图程序、写字板程序、IE浏览器后对软件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经过我在学校的调查情况看,有一部分学生了解word软件甚至会用word软件处理简单文本。那么“初识word”就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介绍和训练上,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探索感受到word与写字板、画图程序的不同,感受其独特的优势魅力,用word表达自己并学会用它制作名片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word是什么。 (2)、探索启动word和退出word的多种途径。 (3)、认识并了解word窗口的组成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3)、学会保存word文档。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word较强的图像、表格等文字处理功能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启动word、退出word的多种方法

从而了解word人性化服务理念。 (3)通过游戏认识窗口成员的名字,从整体上认识word结构,清楚每个功能区在窗口中的位臵,通过学生动手实践了解窗口主要成员的功能。 (4)在学生认识窗口的组成结构及其主要功能后尝试完成主题任务制作名片进一步加深对word窗口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word这一工具软件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来源于生活,服务到生活中去。 4.行为与创新 通过探索启动和退出word的多种途径以及灵活运用word来启发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 四、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启动和退出word的办法。 2.教学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结构,了解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六、教学方法与手段 创设情境、合作游戏、自主探究 七、课前准备 学生对word掌握情况,Word作品若干,教学课件,学件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从容说课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学习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不同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如晚婚的爱尔兰妇女,主要受婚俗的影响。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主要是受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的许多年轻人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可见,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地域文化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为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理解,教学中可多让学生收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生育观念问题上存在差异的材料,再结合这两个地域不同的人口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讨论,从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与人口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 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 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分析产生影响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集资料,学会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总结归纳出地域文化对人口影响的方法。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全面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社会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2.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 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 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希腊神庙”“荷兰风车”

高中地理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多样的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人文环境 多样的地域文化(第二课时) 课程标准: 1、让学生了解亚洲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 2、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 3、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 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难点:1、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 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四大文明古国,谁知道是哪四个?(学生答),其中有三个完全在我们亚洲,这是亚洲三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他们分别是?(学生答)在上述地区,人们不断的开拓,创造了楔形文字和四大发明,从此文明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创造了各自的文化,文化之花又开始绽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亚洲的地域文化。 新课: 一、服饰 [展示]四幅图片 [提问]这分别是哪些国家的传统服饰? [回答]中国的中式服饰、印度的纱丽、日本的和服、西亚地区的服饰。 [提问]西亚的服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回答]颜色大多是白色,头上缠着头巾,因为这里气候炎热干燥,白色可以反射阳光,头缠围巾可以阻挡风沙。 [提问]和服与中国哪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为什么? [回答]与唐朝相似。当时唐朝很强大,日本曾派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两国文化不断交流。[提问]中式服饰这张图片拍摄于什么场合? [回答]APEC高官会。 [讲述]各国领导人穿上中式服饰,感受东方文化韵味。 [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请同学们总结文化与哪些因素有关? [小结]受自然、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二、饮食习俗礼仪 [活动]各国不仅在服饰上呈现多样性,其饮食习俗礼仪更是异彩纷呈。下面我们搞一个活动,男女接力比赛,说出各国具有特色的饮食习俗和礼仪。规则:不用举手,想好就站起来回答,男女交替进行。 [讲述]刚才同学们谈了很多,老师也想和大家交流,日本茶道发源于中国,但为什么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延续? [提问]大家有没有亲戚在日本企业工作的?他们有什么感受? [回答]工作压力大,很累。 [讲述]为了消除紧张和压力,人们通过品茶来体味人生的宁静和祥和。可见,一种文化现象的出现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三、建筑 [讲述]我们说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劳动的全部成果。它既是物

信息技术教案:认识Word

信息技术教案:认识Word 认识课题:《认识》课型:新授课时:课时授课人:郑祖彬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的启动和退出的方法。 了解窗口的组成和使用。 掌握的文档的新建保存和在文档中输入文字。 。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在实践中能运用本课知识初步使用进行基本文字处理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在知识的运用上的创新精神和积极参予的热情。 层次目标较高层次:掌握本课知识,能在熟练运用完成本课操作基础上灵活应用。 一般层次:掌握本课知识,能熟练运用完成本课的操作较低层次:记住本课知识,能完成本课基本操作教学重点:知道窗口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名称与作用教学难点:窗口中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演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教学准备:硬件:多媒体电脑室软件:广播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导言从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学习计算机在文字处理这方面的应用,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是工作在环境下的。

提出问题了解有关知识。 如何启动?认识窗口的组成?如何新建文档?如何输入文字?如何保存文档?如何退出?活动过程备注:学生根据问题看书自学(提出问题任务驱动)启动让学生示范:(广播教学)()直接启动()从菜单启动()快捷方式*根据以前所学的画图的知识归纳出启动的方法。 练习启动学生练习:用以上两种方法启动提示:启动还可以用桌面上的快捷图标认识窗口()学生自学:看书认识各部分名称:教师用教鞭标出窗口各部分位置,学生说出其名称(广播教学)()认识各部分作用:教师对各部分作用做简单示范及说明标题栏:改变文件名,让学生体会到它是用来显示出当前的文名菜单栏:点击各菜单,让学生看看各下拉菜单内有什么内容,并示范其中一两项。 工具栏:点击各工具栏,注意与菜单栏作比较。 标尺:调出标记,并用其对页面作一些简单调整。 编织文章的页面:在页面上示范输入几个汉字。 (叫个别学生示范)滚动条:拖动滚动条,并提示学生与上学期学的画图软件中的滚动条作比较。 状态栏:改变当前光标位置,让状态栏上的数值发生变化,以说明其是用来显示当前状态的各种信息的。 文档的新建演示并讲解:当我们启动时,系统会自动建立一个空文档,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新建文档演示建立的过程学生根据老师的演示总结出新建文档的方法:利用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

23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

第二章乡村和城镇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北仑中学施珊池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目标 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 观上的体现。 综合思维 结合实例理解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 影响,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核 心[来源学§科§网Z§X§X§K]目[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cb14282270.html,] 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 上的体现。 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 景观上的体现。 区域认知[来源学_科_网]结合区域资料,了解不同地域文化下城 乡景观有不同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本地区的情况,了解城乡景观 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联系,对区域特色文 化传承和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人地协调观城乡景观是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 教学重难点 1.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中的体现; 2.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镇景观的影响。 教学策略 情境教学和问题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深层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

导入以及地域文化概念【探究活动1北仑代表之争】 1.谁能代表北仑味道? 北仑十大地方特色菜 大榭地方特色菜:红膏炝蟹 柴桥地方特色菜:糟带鱼 大碶地方特色菜:咸菜黄鱼汤 大碶地方特色菜:烤菜 春晓地方特色菜:臭冬瓜 白峰地方特色菜:咸泥螺 梅山地方特色菜:梅山豆腐乳 霞浦地方特色菜:大肠萝卜羹 大榭地方特色菜:大榭萝卜干 柴桥地方特色菜:龙头考 2.谁能代表北仑风俗? 梅山舞狮、春晓纱船、郭巨抬阁 这些特色美食都能代表北仑,它们是北仑的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指一个地区的人们共享的,在生产生活、 社会制度组织、精神活动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地域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等; 非物质文化,如习俗、文字、艺术等。 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小小的北仑都有 本节课由学生们熟悉的北仑 美食导入,引发学生对不同地 域饮食文化的疑问和兴趣。 在课程第一部分,充分利用学 生的生活经验,让大家畅谈" 北仑代表",深化对文化地域 性的理解和地域文化概念的 理解。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认识Word试讲和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要试讲的内容是 请问:现在可以开始了吗?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记事本和写字板来处理文字。今天老师带来了文章,我们先来看下,这是漂亮的作品用什么软件制作的?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来,这位同学你把手举的高高的,你来说,嗯,很好,请坐。这位同学非常的聪明,他说用Word软件编辑的。看来这位同学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已经接触过。 那么,Word在哪里?如何启动Word? 看来呢,同学们已经提前预习了我们本节课知识。好,这位同学,你上来演示下。好,你说,老师来写下步骤: (1)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指向程序,单击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word,既能启动Word。任务栏-开始-程序-microsoft word 好,非常好,请回到座位上。那么,这就是我们的第一步,启动Word,同学们,你们再看一看,你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通过快捷图标启动:先找到桌面上的Word的快捷图标,用鼠标左键双击该图标,出现Word的窗口。 (3)双击桌面上的Word快捷图标。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判断那种启动效果好。 好,看来同学们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启动Word的操作。那,有没有同学还没有做出来呢?我们同桌之间相互检查下,互相帮助,这位同学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啊,你找不到?来,这位同学你来告诉下,Word在哪里呢?对,在我们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里面,然后单击程序选项卡里面的Word图标。好,这位同学你找到了吗?嗯,找到了,做好了吗?我们这位同学也已经完成了。同学们,这一部分还有问题吗?看来大家都已经完成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下Word窗口。谢谢同学们已经发现了,Word 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写字板的窗口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哪位同学来演示下,知道怎么操作的吗?好,这位同学你来说。啊,对!(在黑板上写步骤) Word窗口: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文本区域(编辑区) 那么,工作完成了,我们可以和新伙伴说再见了,退出Word,你会吗?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组退出的方法多、方法好,然后我们交流。 退出Word:哦,这位同学第一个完成了任务,那就请你来说一下你是怎样操作的? 很好,你不仅操作熟练,表达的也很准确,请坐。这位同学说:单击在窗口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图标单击即可。 退出Word的其他方法,同学们先自己在电脑上操作一下。看看哪位同学做的又快又好? 好,刚刚没有完成的同学们抓紧时间完成任务。 嗯,同学们完成的都不错,哪位同学意愿上来演示一下?好,这位同学操作一下。 操作步骤:右击任务栏上的Word文档图标,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关闭。 ALt+F4组合键,就会关闭该窗口 你操作的真熟练,掌声送给他。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换个方位) 我的试讲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2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在设计上,始终围绕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这一理念,设计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在实例的讲解和例子的引用上,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上也大量的运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上,我觉得“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教材分析】:(1)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2)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2)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2、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3、理解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 3、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阅读古文《孔雀东南飞》,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教师在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因素; (3)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4)给学生分组 【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乡村和城镇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01地域性。 1.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和认知,具有□ 2.地域文化的含义: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02非物质方面的。 03景观入手。 3.感受地域文化:可以从□ (1)自然景观:□04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也称□05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06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 4.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1.判断正误。 (1)地域文化指的是物质方面的,如服装、建筑、艺术作品等。(×) (2)不同地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2.下列不属于城乡景观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B.黄山云海 C.《拓荒牛》雕塑D.山西的乔家大院 答案 B 解析城乡景观是人类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文化景观,黄山云海属于自然景观。 3.如何判断某事物或现象是否属于文化? 提示判断某一事物或现象是不是文化要素,关键在于区分其是否是由人类创造的。世

界上凡是由人类创造的事物或现象,或者是带有人类活动的印迹的自然事物,都属于广义文化的内容,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与自然的关系: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比城镇更为直接,其景观体现的□01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与人文的关系:乡村景观能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1.判断正误。 (1)乡村景观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和谐的理念。(√) (2)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永定土楼既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又体现出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2.我国云南地区傣家竹楼采用“高脚”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候干燥 B .气候湿热 C .地表不平 D .当地风俗 答案 B 解析 傣族生活的云南气候潮湿,降水较多,“高脚”式竹楼建筑离地高,利于通风,防潮气。 3.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主要受到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 提示 主要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影响建筑风貌:一些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 01色调、□02色彩。 2.影响建筑格局:城镇中的各种建筑,能反映某种□ 03文化意识和□04审美情趣。 3.影响城镇的空间格局:城镇整体或局部的空间格局,能反映某种□05价值追求。,1.判断正误。 (1)北京传统民居——四合院体现了文化意识,即遵循礼制。(√) (2)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古代都城强调城廓方正、对称。(×) 2.下列各项城镇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 ) A .城镇道路 B .城镇建筑 C .城镇交通工具 D .餐具 答案 B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镇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镇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镇中的建筑。 3.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而美国街头,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围墙。这体现出中西文化存在怎样的差异?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西宁市学习教师姚怀君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目标 ●了解文化的形态、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认识地域文化的差异性,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的特点,理解文化交流与整合的历史意义。 ★搜集、阅读不同地域文化的资料,学会比较地域文化的差异,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有关资料,学会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华夏文化,宏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渗透“两纲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理解地域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难点:中国不同地域文化景观中的环境因子。 四、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自学文化的定义: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 文化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 ●通过分析体现江南精神的12 种风物与环境的关系。(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河流、 植物、动物等自然环境因素)初步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读14行诗谈阿拉善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展示阿拉善地区地域文化 ●结合两地地域文化谈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文化是在环境的背景下通过人类的社会活动形成. 环境对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关系也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读中国地域文化10个区,与地形图、干湿区图、气温分布图结合谈中国地域文化 景观。 重点谈南北地域文化差异。 1、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2、饮食:南米北面 3、建筑: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4、语言:南繁北齐 还有体现南北地域文化差异的文字:南拳北腿、南腔北调、南柔北刚、南涝北旱等。 如何看待我国南北文化差异 南北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造成的原因也很复杂,其中,地理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南北双方应正视这种差异的存在,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通过展示:四中的历史沿革、启明楼的历史变迁。谈启明楼的历史(1867年、教会学 校、法租界)、上海的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的精神) 通过讨论:为何修旧如旧,谈如何看待文化差异,尊重传统文化、保留地域文化特色。 ●总结 ●材料分析题 日前,《新闻晨报》发表一篇《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 理由:“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 ★针对这一“取消龙的图腾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五年级信息技术《认识Word》教学设计

五年级信息技术《认识Word》教学设计 五年级信息技术《认识Word》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Word是学生自从学习信息技术以来,接触到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文字处理软件。启动Word、认识Word窗口界面上的菜单、常用工具栏和格式栏上的按钮及其作用,是今后进一步学习Word的基础。在第一节课中,学生能否对这个软件产生兴趣,是学好这个软件的关键,因此,这一节课的学习对后续学习将产生重要影响。另外,Word、Excel、Powerpoint都是微软公司的产品,窗口界面大部分菜单按钮相同,学会Word将给其它两个软件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第一节课的学习至关重要。 教学重点与难点:启动和退出Word。 教材的编写注重对学生分层次教学,一般学生掌握版心的内容就可以了,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等小栏目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学生分析 这是五年级的第一课,学生已经有了两个学期的学习基础,因此,对电脑应该不会感到陌生。但学生只接触了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和写字板,并且写字板这个文字处理软件的功能还很有限。要让学生喜欢并学好一个新软件,关键是要使学生对新软件产生兴趣。至于如何启动Word,则完全可以借鉴写字板和画图程序的启动方法来进行

自学,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启动Word和用不同的方法关闭Word,认识Word的窗口界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启动和关闭Word的过程,扩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新软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一幅或几幅用Word制作的贺卡或小报,和学生一起分析这些作品,然后告诉学生这些作品就是用Word制作的,学好Word 你们可以制作出比这些作品还要漂亮的作品,想不想学?激发学生学习这个软件的热情。 (二)确定问题明确任务 教师通过简短的`过度语言,向学生提出问题,布置学习任务。 问题1、启动Word 问题2、关闭Word 问题3、Word的窗口组成 可以一次性布置所有任务,然后一个一个地完成。也可以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提出一个任务解决一个,然后再提出新的任务,再解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人口迁移地域文化教案

第29讲人口迁移、地域文化 【基础梳理】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宗教信仰如印巴分治 种族、民族文 化差异 如犹太人迁移三.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 文 化 与 人 口外 国文化与 人口 婚 俗 初 婚年龄 发展 中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发达 国家 初婚年龄_____,出生率 _____ 婚 姻关系 发展 中国家 较______ 发达 国家 ________,会降低出生率 宗 教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中国文化与 人口 生 育 从早婚早育到__________ 从多生多育到只生______ 职 业选择 从“学而优则仕”到“__________” 人 口流动 安土重迁到“__________” 【疑难突破】 一般有三个判断标准(如下左图):一是有无变更定居地。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二是有无跨越行政区界线。如右图,A、B、C 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B1到A1、 A1到B2、B2到C1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三是时间相对较长。一般认为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人口移动,才被当作人口迁移。 全面分析影响因素从作用力角度图示分析

三.人口迁移的效应——对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人口迁移均会有有利和不利影响,具体分 四.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及意义 五.民工潮的规模、方向、类型、原因及影响

⑹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 展 消极 影响 ⑴增加了城市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 的压力 ⑵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六.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名题例析】 例1(2010年海淀模拟)2009年9月8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八大特征》这一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些特征:流动人口中未婚人口比例不断降低,夫妻二人同时在京流动者比例很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接受过大专及以上教育者所占比例接近6%,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人口的平均水平;北京的经济优势是吸引流动人口来京的最主要“拉力”;流动使绝大多数人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非农化”。阅读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 ) ①土地数量和质量②政治中心的所在地③家庭和婚姻④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④ 2.下列选项中属于影响北京地区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的是 ( ) ①北京地区的噪声污染小②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 ③北京地区的教育水平较高④北京地区地势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题,材料中体现的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和经济因素有家庭和婚姻、地区间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土地数量和质量属于自然环境因素,政治中心的所在地这一因素在材料 中没有体现。第2题,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主要有: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和伦理道德等。其中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属于经济因素;北京地区 的教育水平较高,属于科技知识因素。其他两个选项属于自然环境因素,不属于社会和经济 因素。【答案】1.C 2.B 例2.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中国地域文化》教学设计 上课学校:南汇中学 上课班级:高一(12班) 执教:徐红(南汇中学) 上课时间:4月7日下午第二节 教材分析: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人群经历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而形成了我国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景观。 中国地域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东北黑土文化、华北平原文化、黄土高原文化、内蒙古草原文化、新疆荒漠—绿洲文化、青藏高原文化、四川盆地文化、云贵高原文化、江南水乡文化等十个地域文化区。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面对的学生又是自己平时任教的班级,要加强的是学生的表达、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目标: 1.识记我国十个地域文化区的名称与分布 2.根据文化景观图,判断不同的地域文化区。 3.分析不同地域的建筑、服饰、习俗、饮食等特点及其地理背景。 4.融会贯通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环境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不同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设计思路: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介绍江南水乡文化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服饰、饮食、民居、艺术、园林)。以一带面,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体会“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之”说。

教学过程 教学后记: 这次公开课是在自己学校,面对自己熟悉的学生和环境,有份淡定和从容。《中国地域文化》不是教学的难点,但要求文化层面的加宽,中华五千年文明,文化的底蕴和积淀,文

化的多样性。要上好这节课,也不易。上课时心理要有底气,要有足够的自信,这就给自己压力,备课时查阅大量的资料,老觉得自己欠缺着好多。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十个地域文化区,一节课40分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会像天女散花般没有重点。基于此,最终确定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学生熟悉的江南水乡文化为例,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如何认识每一个文化区,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由于是自己任教的班级,预先让学生自由组合抽签另外九个文化区,完成一份PPT。展示他们的风采。收到的PPT,质量参差不齐,其中有2个组完成的很不错,思路清晰,找的图片、资料也符合课标,简直像小专家。课堂上,就让这2个组展示他们的成果,一个组“内蒙古草原文化”,另一个组“华南妈祖文化”,课堂上的讲解也挺到位的。学生也欣赏着他们的作品。还有几个组的作品,我汲取了其中的一张图片,由该组学生回答相应的文化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环节,让我深深体会到,相信学生,放手课堂,把课堂交给学生,他们会给你惊喜,课堂不是按你预设的方案前进,而是不断有生成的愉悦。 这节课由于学生参与多,没有完成我的预案,但我感觉值!

小学信息技术下册《初识Word》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课初识Word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1课《初识Word》,是了解和认识Word2003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按Word2003的启动、Word窗口的组成,保存Word文档、退出Word顺序编写的,这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四个知识点。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电脑基本操作的基础,并且已经掌握在“记事本”中进行文字录入的操作方法。四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如何合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成相关操作,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2)掌握Word的启动与退出、文件的保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设计多种活动形式,掌握Word的基本操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主动学习、了解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发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4.行为与创新 借助所学知识,尝试用计算机表达思想。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方法;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 2.教学难点 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主要功能;Word文件的保存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设置了名侦探柯南进行成员招募的活动情境,以“小侦探侦察行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操作。 ■课前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相关word文档“招募启事”及侦察行动报告。 ■教学过程

■教后反思 “初识Word”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1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Word2003的启动、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保存Word文档、退出Word相关内容和操作方法。本课也是让学生进入Word 软件学习的第一课,因此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去了解、认识Word也是本课的重要目标之一。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情,我设置了“小侦探侦查行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像侦探一样完成一个个行动任务,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较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在本课的导入阶段,我先以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名侦探柯南为切入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招募启事”,思考、寻找制作的软件,明确本节课侦查的目标——Word。 在介绍Word软件的环节,我考虑到如果光靠语言讲述,比较死板,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用课件出示了“Word档案卡”,通过文字和图片的结合,展示Word制作出的各类精彩作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Word软件的作用和运用范围,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参与探究,通过观察发现之前展示的作品图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W,细化了Word图标的特征,为接下来打开Word这个操作任务奠定基础。 “打开Word”的第一种方法双击图标操作学生完全能自己掌握,为了让他们进一步探究另一种方法,我适时引出柯南的任务,请学生按照要求在“开始”菜单中找到Word并打开。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学我课前分发的“侦查报告”多种形式自主完成任务,加深了对操作方法的印象,并乐于上台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从而为自己的小组夺得“侦探徽章”,学习激情相当高涨。 “Word窗口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我设计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