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目录

一、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一)倾销的定义…………………………………(二)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三)反倾销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现状及其问题…………(一)我国反倾销的立法现状……………………(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实体规则…………(三)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小结…………………

三、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建议……………(一)提高立法层次及完善配套法规……………(二)反倾销法实体规则的完善建议……………

四、结论……………………………………………

六、致谢……………………………………………

七、参考文献………………………………………

摘要:

近年来,由于中国产品有巨大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中国产品遭受众多国家反倾销调查,情况令人担忧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5%猛增至目前的20%以上,远远超出中国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目前,我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如此众多的反倾销起诉,既有国内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进口XX用不合理反倾销措施方面的原因:发达国家在期望我国更大规模的开放市场、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同时,又极为担心中国的低价商品对本国相同产业造成冲击,于是反倾销就成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关键词:

反倾销制度,产生与发展,实体规则,损害程度,因果关系。

一、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倾销的定义

倾销原意指抛弃废物,实际上是经济学中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在其撰写的名著《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把倾销定义为“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实施的价格歧视”。所谓价格歧视是指,某一商品在进口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出口国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在国际贸易中,倾销一词的使用最早出现在美国《1884年国会记录》,其意为“出口商在国外市场廉价抛售商品”。

随着各国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以及对倾销问题的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倾销也被一赋予了新的含义。如美国在其《1974年贸易法中》规定:除了国家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行为之外,国际贸易中的低于生产成本的销售行为同样构成倾销。这一规定显然扩大了倾销的适用X围。倾销一词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作为法律上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布莱克法律辞典》中,其定义是:“倾销是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在海外市场大量销售商品的行为”。法律上对倾销进行规制的主要原因是,这种低价和价格歧视行为给进口国国内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后果。目前,关于倾销的定义要属WTO的《关贸总协定》最具有代表性,其第6条规定:“将一国产品以低

于正常价值的方法进入另一国市场,如因此对某一缔约国领土内已建立的某项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产生实质性损害威胁,或者对某一国内产业的兴建产生实质性阻碍,这种倾销应该受到谴责”。我国在《反倾销条例》的第3条对倾销下了定义,“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XX国市场”。

(二)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

反倾销是对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竞争行为在法律层面上的纠正。反倾销法,则是指调整进口国反倾销调查机关在对倾销进行调查、裁定和采取反倾销措施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权利与义务关系的法律规X总称。

反倾销是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产品低价倾销的损害,针对倾销行为采取的,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同国际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倾销在17世纪盛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时期,就己经存在于国际贸易中。在当时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国通过提高关税的方式就可以控制这种倾销行为,因而不存在专门设立反倾销法的必要性。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各国为了抢占市场占有份额,以低价倾销的方式推销本国的产品,进而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这种带有掠夺性的倾销行为使得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

愈演愈烈,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摧毁了进口国的相关产业。各国意识到倾销行为对本国经济利益和国内产业的危害性,因此纷纷采取立法的手段来打击外国出口商针对本国实施的倾销行为。

历史上澳大利亚最先在1901年《产业保护法》中,以国内立法的方式表明其对外国产品对本国进行倾销的反对态度。而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反倾销国内立法则是1904年加拿大的《海关关税法》。该法有两大特色:一是只要认定外国商品在加拿大市场上存在差价销售,就构成倾销。二是认定倾销后即可征收特别关税,而不需要证明对本国的产业造成损害,即它是“自动适用”的。此后,一些国家纷纷效仿加拿大的做法,也通过制定国内立法的方式对外国商人向本国倾销的行为进行法律规制,如美国于1961年制定了《1916年关税法》;欧盟于1968年颁布了《欧洲经济共同体理事会关于抵制来自非共同体成员国的进口产品倾销和补贴条例》等。

(三)反倾销法的作用和意义

一部完备的反倾销法能够维护国内的正常贸易秩序和竞争秩序,指引国内生产商规X出口行为。并且,在我国国内生产商受到国外倾销商品行为的侵害时,能够为国内生产商的合法权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能够预防国外生产

商对我国实施倾销行为,对其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

近几年,虽然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出口额不断增加,但同时我国也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针对我过提起的反倾销调查不下百起。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除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外,新兴的发展国家如印度,也加入了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的队伍。这给我国对外贸易和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因此,制定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反倾销法对于维护正常贸易环境,保障国内产品的顺利出口和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现状及其问题

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立法层级低,针对外国商品对我国实施倾销行为的情况没有一部完整且统一的法律可以适用。通过阐述我国当前反倾销法的立法现状,分析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在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方面的法律规定与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反倾销法律规定的异同,总结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对于我国未来反倾销立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反倾销的立法现状

我国关于反倾销的立法较晚,最早始于1994年5月12日公布的《中华人民XX国对外贸易法》第30条对反倾销的

明确规定。该法的出台,为我国今后的反倾销立法工作提供了法律基础。在我国真正具有反倾销意义上的法律是国务院1997年3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XX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简称《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该条例遵循了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的相关规定。之后,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新形式和基于我国反倾销工作的实际需要,国务院在200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XX国反倾销条例》,并于2004年对《中华人民XX国对外贸易法》进行了修改。

基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国反倾销法的主要由《反倾销条例》、《中华人民XX国对外贸易法》和《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条例组成。此外还包括国家有关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为了配合《反倾销条例》的实行而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

(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实体规则

1、关于倾销的认定

倾销的定义规定在我国2004年新修订的《反倾销条例》第3条“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XX国市场。”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倾销的认定的问题,我国同WTO以及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一样,也是通过确定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以及对二者之间进行比较来认定倾销的。

(1)正常价值

我国关于正常价值的确定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有所不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确定正常价值时分为对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和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我国反倾销法没有做此种分类,我国政府认为这种确定标准是不公平的,带有严重的歧视性。根据我国反倾销法的规定,正常价值是指进口产品的生产者或出口商在其本国市场销售相同或类似产品的价格。

进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问题,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4条的规定,“确定正常价值的方式包括:出口产品的国内销售价格、第三国价格和结构价格”。

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是指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或原产地国国内市场上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形成的可比价格。通过上文对美国、欧盟以及印度反倾销法中关于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的介绍,我们可以得出,美国将具有可比性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分为销售价格和合同价格。欧盟则将具有可比性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分为转售价格和市场消费价格。印度将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确定为产品的特定销售价格。而我国反倾销条例对于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的表述为“在正常贸易中的可比价格”,但就何为可比价格以及什么是正常贸易没有做详细的规定。

第三国价格,即同类产品出口到适当第三国(地区)的可比价格。关于此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我国规定的标准同其他国家是一致的,即都是在出口国(地区)或原产地国国内市场的正常交易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或者该销售没有适当的可比性时而采用。关于第三国价格的选定,欧盟和美国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定。上文均有介绍,此处不在赘述。我国反倾销条例在第三国价格的选定上没有相关规定,导致在实践中对于采用第三国价格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很难再实际中操作,这也是我国反倾销法的一个重大疏漏。

结构价格,是指该同类产品在原产地国(地区)的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的总和。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4条的规定,“采用结构价格确定正常价值的条件与采用第三国价格的条件相同,即出口国国内市场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或者该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具有可比性”。与美国反倾销法相比,在采用结构价格的适用条件上,美国反倾销法有关于在低于成本销售时,采用结构价格确定正常价值的规定。而我国反倾销条例在这方面没有涉及。并且,我国反倾销条例对“合理费用和利润”的构成以及计算方法也没有明确的规定。

由于我国不赞同在确定产品正常价值时分为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因此我国的反倾销法律制度

中没有“替代国价格”的规定。这是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一大漏洞。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许多非市场经济国家意识到我国市场潜在的巨大经济利益,针对我国倾销产品的情况也在逐年增加。可是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法律救济制度,给我国国内产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增加有关“替代国价格”的法律规定。

(2)出口价格

我国现行《反倾销条例》没有对出口价格下定义。参照各国有关出口价格的规定,将出口价格表述为,指进口商为购买销售至我国的产品而实际支付或应当支付的产品价格。

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5条的规定有以下三种确定出口价格的方法:“第一,如果进口产品有实际支付价格或者应当支付价格的,则以该价格为出口价格。第二,如果进口产品没有出口价格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其出口价格不可靠时,则根据该进口产品首次转售给任一独立购买人的价格为出口价格。第三,如果进口产品未转售给独立购买人或者未按进口时的状态转售的,则以商务部在合理基础上推定的价格作为出口价格”。即我国在认定出口价格上采取的是实际支付价格、首次转售价格和推定价格。

从我国出口价格的相关法律规定上来看,《反倾销条例》

的内容与WTO《反倾销协议》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反倾销条例在确定出口价格方面还存在许多的漏洞。如在什么情况下属于“没有出口价格”,在何种情况下出口价格不具有可靠性,以及独立购买人的认定问题,我国反倾销条例均没有确切的规定。此外,反倾销当局在使用推定价格确定出口价格时也没有具体的推定标准和规则作为依据。欧美对于这些方面均有详细的规定,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3)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比较

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新修改的《反倾销条例》,此次修改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比较做了规定。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6条规定,“比较应当考虑影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比较”。对于何为影响价格的因素,2002年《反倾销调查立案暂行规则》中有相应的补充规定。根据该《暂行条例》的规定,在进行比较时我国考虑的因素包括产品的销售条件、销售数量、税收状况以及产品的物理特征和贸易水平等。虽然该条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比较因素的缺失,也给公平比较提供了依据,但是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在比较因素的X围上还是涉及的不够全面。实践中容易导致不公平的比较结果。

2、关于损害的认定

(1)我国反倾销法关于同类产品和国内产业的认定

同类产品的认定。我国《反倾销条例》第12条规定,“同类产品,是指与倾销进口产品相同的产品;没有相同产品的,以与倾销进口产品的特性最相类似的产品为同类产品。”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可见,对于同类产品的定义与WTO规定的内容基本相同。在确定同类产品时应考虑的因素,商务部颁布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11条规定:“在确定同类产品时,可以考虑以下因素:产品的物理特征、化学性能、生产设备和工艺、产品用途、产品的可替代性、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评价、销售渠道、价格等”。我国以不完全列举的方式,提出了在确定同类产品时可以考虑的因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该条款不是强制性规定,在认定同类产品时调查机构也可以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考虑其他的因素。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关于同类产品的认定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但是对于侧重考虑哪一因素没有相关的规定。

国内产业的认定。我国国内产业的概念规定在《反倾销条例》的第11条中,即:“国内产业,是指中华人民XX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全部生产者,或者其总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全部总产量的主要部分的生产者”。我国《反倾销条例》没有对什么是“主要部分”做出规定。实际上依据的是《反倾销条例》第17条有关国内产业申请人资格的条款。其实我国

适用该条例来确定国内产业的X围是不合理的。因为确定国内产业的目的在于调查该产业是否受到了倾销的损害,而确定申请人资格的目的则在于证明一项反倾销调查案件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国内生产商作为申请人来提起反倾销调查。对于关联交易,如果国内生产者与出口经营者或者进口经营者有关联,或者其本身就是倾销产品的进口经营者的,就被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我国对地区产业的规定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一致。即“在特殊情形下,国内一个区域市场中的生产者,在该市场中销售其全部或者几乎全部的同类产品,并且该市场中同类产品的需求主要不是由国内其他地方的生产者供给的,可以视为一个单独产业。”

(2)我国关于损害程度的认定

我国《反倾销条例》关于损害的确定的法律规定,与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基本一致。《反倾销条例》第8条规定了在确定国内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时应审查的事项:“第一,倾销进口产品的绝对数量增加或者相对于国内产品生产或消费数量的相对增加,或者倾销进口产品数量的大量增加的可能性;第二,倾销进口产品是否削价销售,或者对国内同类产品的价格产生大幅度抑制、压低的影响;第三,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相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影响;第四,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国、原产国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以及

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

对于实质性损害威胁的确定,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第8条的规定,“应当依据事实,不得仅依据指控、推测或极小的可能性”。确定实质损害威胁所应审查的因素该条例中没有涉及。我国《反倾销损害调查规定》第8条规定了实质损害威胁应根据明显可预见和迫近的情形来判断。对于确定实质性损害威胁应审查的事项,第8条以不完全列举的方式做出了规定。包括:“(1)倾销进口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的大幅增长率;(2)出口商可充分自由使用的出口能力。或即将增加的能力,同时要考虑吸收额外出口产品的其他出口市场的情况;(3)倾销进口产品是否以对国内价格产生大幅度抑制或压低影响的价格进入,对进口产品的需要是否会增多;(4)被调查产品的库存情况”。

至于实质性阻碍国内产业的新建,我国《反倾销条例》对此没有做任何规定。但我国《反倾销损害调查规定》的第9条对此做出了补充规定,它规定:“在确定对建立国内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除了要审查《反倾销损害调查规定》第8条所列出的因素外,还应审查以下因素,包括国内产业的建立或筹建情况、国内需求的增长情况及其影响、倾销进口产品对国内市场状况的影响、倾销进口产品的后续生产能力和在国内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该条还规定,对于实质性阻

碍的审查事项不限于上述条文的规定,即可以根据个案确定具体的审查事项。

3、关于倾销和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认定

我国《反倾销条例》并没有对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做专门的规定。只是规定,只有在倾销和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时才能实施反倾销措施。在《反倾销条例》第8条第3款中规定:“在确定倾销对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时,应当依据肯定性证据,不得将造成损害的非倾销因素归因于倾销”。此外我国《反倾销条例》还在申请、立案、裁决等不同方面间接的提出了对因果关系的要求。如第15条规定:“申请书应当附具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第24条规定:“商务部根据调查结果,就倾销、损害和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成立做出初裁决定”。综上,我国对因果关系的认定采取的是主要因果关系标准。不过我国反倾销条例及其他配套法律规定中均没有规定在认定因果关系时应审查的具体事项。

(三)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小结

通过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同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立法层次低。在实体规则方面,我国反倾销法在认定正常价值时,对何为正常贸易过程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我国反倾销法与国外反倾销法最大的不同在于,

我国反倾销法没有涉及“替代国价格”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当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实施低于成本销售的倾销行为时,没有对其进行法律制裁的依据。并且,我国反倾销法关于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和实质性阻碍国内产业发展这三种损害程度的界定标准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实践中的认定困难。此外,我国反倾销法在确定同类产品时,没有明确应参考的相关因素,对国内产业的X围规定的也比较狭窄。

三、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建议

对倾销和反倾销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以及对欧盟、美国和印度反倾销法律制度的介绍,其最终目的是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反倾销立法提供借鉴。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分析了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的和不足。因此,作者尝试从反倾销立法层级的选择,以及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提高立法层次及完善配套法规

纵观当前与我国贸易往来密切的国家,均将反倾销法纳入本国基本法的行列。作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中国,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反倾销进行法律规制实属不妥,在实践中容易造成法律位阶的冲突。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体系由《反倾销条例》《对外贸易法》以及相关暂行规则共同构成。法

律规定的多层次性和不统一导致我国反倾销条例的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我国应该提高反倾销的立法层级,制定内容统一的《、中华人民XX国反倾销法》,并且由国务院和反倾销事务主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反倾销的配套法规及具体的实施细则。

(二)反倾销法实体规则的完善建议

通过对欧盟、美国和印度反倾销法实体规则的比较和介绍,我国的反倾销法的实体规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关于倾销认定方面的完善

(1)进一步完善正常价值的认定方法

如前文所叙述的那样,认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包括三种,即出口国价格、第三国价格和结构价格。第一种确定方法优先适用,而后两种方法则不存在适用的先后顺序问题。与其他国家相比,在正常价值的确定问题上,我国缺少对“正常贸易过程”和“可比价格”的法律规定。目前我国适用的反倾销条例对“正常贸易过程”和“非正常贸易过程”均没有规定。各国对于正常贸易和非正常贸易的判断大都以排除法的方式来确定正常贸易过程,如果在贸易过程中存在以下情况的,则构成非正常贸易过程交易,“双方存在某种关联关系或者由补偿安排的销售行为、低于成本销售、非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销售”。由于我国对“非市场经济条件”的划分一直持有否定态度,因此在我国的反倾销法中不存在关于“替代国价格”的规定。面对国外对我国倾销行为的日益加剧,应更新固有观念,适时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替代国价格”的相关法律规定。除此之外,还应该将关联销售和低于成本的销售纳入非正常贸易的行列。

(2)进一步完善出口价格

根据我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确定出口价格的方式包括实际支付价格、转售价格和推定价格三种。但是对于因为关联交易而导致出口价格没有可比性,以及在没有出口价格时,如何确定出口价格我国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我国应将因关联交易产生的出口价格排除在外。对于没有出口价格的情况,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的先进规定,制定相应的推定规则,如规定“应依据进口产品首次转售给国内独立购买人的价格作为出口价格”。

(3)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公平比较应该规定的更详尽和具体

实践中在比较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时要参照哪些具体的因素,对倾销的确定和倾销幅度的大小有直接的影响。我国现行反倾销条例对于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在比较时应该考虑的因素规定的不够全面和具体,这导致我国反倾销管理

机构在判断是否存在倾销以及倾销幅度的大小时,常常得不到准确的结论。因此,我国反倾销法应扩大比较因素的X围,对比较因素采用例举的方式做出规定,此外应增加兜底条款,这样使得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作比较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相关因素,进而做出公平的比较。

2、关于损害认定的完善

(1)进一步完善同类产品的界定

同类产品的界定是进行反倾销调查和损害分析的前提,但是,我国反倾销条例对同类产品的定义并不明确。同类产品的特征包括相似性和可替代性。因而,在认定同类产品时不仅要注重产品的外观和质量,更应该强调产品的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在实际操作中,我XX用的是以海关关税税则号来确定产品的比较X围。但是有时税则号相同的产品,其物理特性和最终用途可能出现与涉案产品严重不符的情况,这使得原本不存在倾销的产品也被纳入调查X围。所以在定义同类产品时应该参照更多的相关因素来界定同类产品的X 围。

(2)进一步完善国内企业的认定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11条规定,“国内产业为中华人民XX 国境内相同或者类似产品的全部生产者,或者其总产量占国内相同或者类似产品全部总产量的大部分的生产商,但是,

国内生产者与出口经营者或进口经营者有关联,或者其本身为倾销产品的进口经营者的,可以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我国对国内产业的定义规定的比较粗略,可以借鉴印度反倾销法中把“或与此相关的其他活动”的生产商也纳入到国内产业中来,扩大对国内企业的保护X围。此外,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的反倾销法,在国内产业的认定上引入“地区性市场”的规定,既便于管理,也便于地区内的相关生产商在涉及反倾销案件时,共同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可以使在应诉时获得胜诉的机会更大。

(3)进一步完善损害程度的确定

我国反倾销法关于损害确定与欧美都不相同,美国分别对实质性损害、实质性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分别确定了标准。欧盟明确规定了确定损害的审查内容,并强调确定实质性损害威胁特别考虑的因素。为了使我国的反倾销法更具有可操作性,我国可以借鉴欧美等国的做法,对三种形态分别规定标准。同时增加对确定倾销的国内产业造成损害时予以审查的因素。如销售实际或潜在的下降、利润、产量、市场份额、生产率、投资收益等影响价格因素。

3、进一步明确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倾销与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判定标准要尽量明确。即什么时候存在因果关系或什么情况下不存在因果关系。我国反

我国反倾销法律有哪些不足

我国反倾销法律有哪些不足 核心内容:我国反倾销法律有哪些不足?反倾销条例是行政法规,它的立法层次不高。反倾销条例内容有缺陷,缺乏现实操作性,损害公共利益。还有程序事项上有缺陷,没有规定自行发起的调查规则等等。法律快车小编接下来为您一一介绍。 我国反倾销立法现状与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现行关于反倾销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对外贸易法》,《反倾销条例》,原外经贸部制定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实地核查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抽样暂行规则》、《反倾销问卷调查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信息披露暂行规则》、《反倾销调查公开信息查阅暂行规则》、《反倾销价格承诺暂行规则》、《反倾销退税暂行规则》、《倾销及倾销幅度期中复审暂行规则》、《反倾销新出口商复审暂行规则》,由商务部制定的《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应当看到,我国反倾销立法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其反倾销体制和WTO规则日趋一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成就是不能忽视的。然而,我国反倾销的立法历史较短,与国际反倾销体制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立法层次、实体内容还是程序事项都存在着诸多不足。 1、立法层次不高。 目前,我国的《反倾销条例》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经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作为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很可能难以做到调动各方面资源、充分有效地进行反倾销调查和采取反倾销措施。同时,立法层次不高也影响着中国在国际反倾销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与依据高层次反倾销法律屡屡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的欧盟进行反倾销事务交涉时,难于法规层次上缺乏对等性,影响了《反倾销条例》作用的发挥。 2、实体内容上的缺陷。

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中文

WTO反倾销协议 各成员协议如下: 第一条总则 反倾销措施应仅在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六条规定的情况下实施,并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发起和进行调查。根据反倾销法或者条例采取行动而适用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六条时,适用下列规定: 第二条倾销的确定 1.本协议之目的,如果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低于出口国旨在用于本国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即被认为是倾销。 2.在出口国国内市场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时,或者该项销售由于该市场的特定情况,或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太少,而不能用于适当的比较时,则倾销幅度应通过与向一个合适的第三国出口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如果该价格是有代表性的话),进行比较而确定,或者与原产地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成本并加利润进行比较而确定: (a)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上同类产品的销售,或者向一个第三国销售,其价格低于每单位(固定的和可变的)生产成本加上行政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费用,其销售可作为不是由于价格原因而处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并且只有由当局决定该项销售的很大部分是在持续的长时期间内作出的,且该项销售的价格未能预订可以在一段合理期间内收回其全部成本的,则在确定正常价值时可不予考虑。如果在销售时,其价格低于单项成本;但高于其在调查期间的平均单项成本,则该价格应被认为是在一段合理的期间内收回了成本; (b)本条第2款规定的成本费用,通常应根据受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商存有的记录计算,如果该记录是符合出口国普遍接受的会计原则,合理反映与生产有关的成本以及有关产品的销售。当局应考虑全部现有的成本适当分配的证据,包括出口商或生产商在调查过程中作出的分配证据,其前提是该分配在历史上一直被出口商或生产商所使用,特别应对有关确立适当的分期付款和折旧期限、按资费用以及其它开发成本的补助费加以考虑,除非根据本款项规定已在成本分配中得到反映,否则成本应对那些有利于将来或当前生产的非经常性项目成本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对在调查期间成本费用因刚开始生产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c)本条第2款所指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费用以及利润数额,应以与生产有关的实际数据以及受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商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相关产品的销售为根据。在该数额不能以此为基础确定时,则可依照下更基础确定: (i)该出口商或生产商在国内市场上有关生产和销售原产地的一般相同类别产品所产生和实现的实际费用数额。 (ii)其他受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商在国内市场上有关生产和销售原产地同类产品所产生和实现的实际费用数额的加权平均额。 (iii)任何其他合理的方法,假如确定的利润数额,不超过其他出口商或生产商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原产地的一般相同类别产品通常所获得的利润数额。 3.如果不存在出口价格,或者对有关当局来说,由于出口商与进口商或者第三者之间有联合或补偿安排而使出口价格不可靠时,则出口价格可以下述价格为基础构成,即进口产品首次转售给独立买

2009欧共体反倾销条例(中文)

2009年11月30日通过的欧共体理事会关于防范非欧共体成员国倾销进口的第1225/2009号条例(修正版) 欧盟理事会 鉴于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条约,特别是其第113条, 考虑到为建立农业市场共同组织及为某类农产品作出特别规定(CMO单独条例)[1]的2007年10月22日欧共体第1234/2007号条例, 考虑到委员会的建议, 鉴于: (1)关于防范非欧共体成员国倾销进口的第384/96号条例[2](1995年12月22日通过)至今已被多次修改[3],该条例应被编纂得更为清晰与合理。 (2) 1994年的多边贸易谈判制订了关于实施关贸总协定(以下简称GATT协定)第6条的新协定。考虑到倾销与补贴各自新规则的不同属性,为其分别制定一套共同体规则是合适的。随即,关于防范补贴及反补贴税规则应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条例中。 (3)有关倾销的协定,即实施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以下称为1994年反倾销协定),包含了许多详细的规则,特别是关于倾销的计算,提起和进行调查的程序,同时也包括事实的认定和处理、采取临时性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措施的期限和复审以及公开披露有关反倾销调查的信息;为了确保合理、透明地实施这些规则,应尽可能地将协定中的用语引入到共同体的法规中。 (4)为了维护GATT协定所建立起来的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性,共同体在适用这些规则时须考虑共同体主要贸易伙伴如何解释这些规则。 (5)应为正常价值的计算制定明确和详细的规则,特别是正常价值在所有情况下均应以正常贸易条件下出口国国内有代表性的销售为基础。为当事人何时可能被认为存在倾销行为制定指引是可取的。应明确国内销售被认为低于成本,并被不予考虑的情形,在此情形下,可采取正常销售、推定正常价值或向第三国销售来进行补救。即便在试生产期,也应为成本分摊制定规则,同时也应为试生产期的定义、成本分摊的范围及方法制定指引。在推定正常价值时,有必要指明确定销售成本、一般成本和管理成本数额以及包含在正常价值中一定利润数额的方法。 (6)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确定正常价值时,应选择合适的市场经济第三国,并为此制定相关规则。当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市场经济第三国时,可规定在其他任何合理的基础上确定正常价值。 (7)欧共体反倾销实践应对哈萨克斯坦国内已变化的经济情况予以考虑,特别应明确,当通过对涉案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调查发现生产商(们)是在市场条件下进行生产时,可依照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则来确定正常价值。 (8)同样对来自WTO成员的非市场经济国的进口产品,在发起相关反倾销调查之日起应给予类似待遇。 (9)应基于被合理证实的被调查生产商(们)的申请,对是否存在市场经济环境加以核查,被调查的生产商(们)希望采用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则来确定其产品的正常价值。

WTO反倾销协议

WTO反倾销协议 阅读:3872 次日期:2007-6-10 关于实施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 各成员特此协议如下: 第一部分 第1条 原则 反倾销措施仅应适用于GATT 1994第6条所规定的情况,并应根据符合本协定规定发起和进行的调查实施。GATT 1994第6条的适用按下列规定执行,但仅限于根据反倾销立法或法规所采取的行动。 第2条 倾销的确定 2.1 就本协定而言,如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2.2 如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不存在该同类产品的销售,或由于出口国国内市场的特殊市场情况或销售量较低,不允许对此类销售进行适当比较,则倾销幅度应通过比较同类产品出口至一适当第三国的可比价格确定,只要该价格具有代表性,或通过比较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确定。 2.2.1 同类产品以低于单位(固定和可变)生产成本加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的价格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或对一第三国的销售,只有在主管机关3确定此类销售属在一持续时间内以实质数量、且以不能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收回成本的价格进行时,方可以价格原因将其视为未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行的销售,且可在确定正常价值时不予考虑。如在进行销售时低于单位成本的价格高于调查期间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则此类价格应被视为能在一段合理时间内收回成本。 就第2款而言,成本通常应以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保存的记录为基础进行计算,只要此类记录符合出口国的公认会计原则并合理反映与被调查的产品有关的生产和销售成本。主管机关应考虑关于成本适当分摊的所有可获得的证据,包括出口商或生产者在调查过程中提供的证据,只要此类分摊方法是出口商或生产者一贯延续使用的,特别是关于确定资本支出和其他开发成本的适当摊销和折旧期限及备抵的证据。除非根据本项已在成本分摊中得以反映,否则应对那些有利于将来和/或当前生产的非经常性项目支出或在调查期间支出受投产影响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2.2.2 就第2款而言,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以及利润的金额应依据被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者在

最新企业法律顾问讲义反倾销制度x

企业法律顾问讲义反倾销制度x

企业法律顾问讲义:反倾销制度 导语:企业法律顾问讲义:反倾销制度,综合法律知识的考点比较多,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重点难点,希望大家在备考的时候要多加研究,多做练习。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可以进入企业法律顾问论坛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一、倾销与损害的确定 (一)倾销的确定 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我国市场的贸易行为。调查和确定倾销的国家机关是商务部。确定倾销的方法,是对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进行比较。 1.进口产品正常价值的确定方法 确定进口产品正常价值的方法,有国内价格比较和替代比较两种。 2.进口产品出口价格的确定方法 有支付价格、首次转让价格和推定价格三种方法。 3.倾销幅度 倾销幅度是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幅度。

(二)损害的确定 ……………… 二、反倾销调查及裁定 (一)调查的发起调查的发起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国内产业的申请;二是依据调查机关的自主立案职权。 (二)调查的进行 调查机关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的方式,可以有问卷、抽样、听证会、现场核查,还可以派出人员到有关国家(地区)进行调查,但有关国家(地区)提出异议的除外。调查的材料是做出裁定的依据。 三、反倾销措施 (一)临时反倾销措施 临时反倾销措施有:征收临时反倾销税、要求提供保证金、保函或者其他形式的担保。 (二)价格承诺 倾销进口产品的出口经营者在反倾销调查期间,可以向商务部做出改变价格或者停止以倾销价格出口的价格承诺。 (三)反倾销税

终局裁决确定倾销成立并由此对国内产业造成损害的,可以征收反倾销税,征收反倾销税应符合公共利益。 四、征收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的期限与复审

浅议美国反倾销制度与我国企业应对策略

浅议美国反倾销制度与我国企业应对策略 美国倾销法规定:凡进口产在美国市场上以低于公平价值售,即构成倾销,也即用该产品美国市场上的销售价格(即美价格)与供品价值进行比较,大于或等于公平价值即不构倾销,反之则构成倾销。(一)关于倾销确定。美国反倾销法规定国产品在美国的销售价格不应低公平价值,否则就为倾销。在确定否已低于公平价值销时,应以出口价格推定出口价格与正常价值间进行平比较,其差额即为倾销幅度,然在做出比较前要视不同的况对两者进行适当的整。 1、出口价格确定。出口价格在美国又称为国价格,它是指涉诉被调查产品由口商购买的价格或口商在美国的销售价或在特殊情况下的出口构价格。美国价格可根据不同的具体况由三种方法来确定:第一,购价格,指在美国进口商与国外出口无关系情况下,为将品进口到美国而在进前,从产品的出口方处购买或同购买的产品价格。国外口商可以是出口商、生商或者转售商;第二,出口方销售格,指国外出口商与美国进口存在某种关系的情况,产品进口到美国后由美国进口将产品第一次转售或同意转售给个与出口方无关系的独商人的价格;第三,成价格,此种确定式是在1994年修改以后的反销法将其纳入到法律中以才在实践中采用,其主要针对诸对等贸易等难以确定“售价格”或“购买价格”的情下适用。构成价格的计算方法类似定平时价格时的构成价格。 2、常价值的确定。确定正常价是判断倾销是否成立以及度大小的关键步骤,美国反倾销法中,“正常价值”一被表述为“公平价值”或“国

市场价值”,但新法中已改“正常价值”。美国反倾销根据涉诉产品来自不同经济性质的家,即来自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场经济国家而分别规定了不同的正价值确定方法。分别何时采用没有确的规定。 3、价格调整。美国反倾销法律与实践中为量做到公平比较,往往要对初确定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做适的调整,消除影响价格一些不合理因素。这调整包括增加和扣减。 由于美至今仍把我国视为非场经济国家,在确定倾销时要用替代国制度,上述需要调整的用如果发生在中国,则也以替代相关费用作为调整基础。 (二)产损害的确定 1、具体损害的确定美国反倾销法关于销产生的对国内工业造成的具体损可以分为三种:实质损害实质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某国内工业的新建。 2、倾销救济措施。美国反倾销法规,适用反倾销救济措施须符合三个条件:进口产品构成销、倾销对具体国工业造成了损害以及害与倾销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济措施包括征收反倾销税和中止议。 3、反规避措施。“规避”指出口商或生产商为避开反倾销施而在形式上变换手法实际上仍在进行性质同的商业活动,其主要方法:一是产品化整为零,把零部件运到美或第三国组装;二是改头换,对原产品的外观形态加以改变;三是易地重来,放第三国的子公司生产。为了对付些规避行为,美国在1988年《综合竞争法》中将征收倾销税的范围扩展为:是被征反倾销税产品的零部件,向美国出口零部件,然

WTO《反倾销协议》第17.4条解析

WTO《反倾销协议》第17.4条解析 WTO《反倾销协议》第条解析 WTO《反倾销协议》第条是《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简称DSU)附件二指明的“特别或附加的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之一。该条规定了在涉及反倾销调查的争端中,成员方如何正确地将争端事项提交WTO争端解决机构处理的问题。在“危地马拉水泥案”中,墨西哥提交的争端被上诉机构裁定为不符合第条,建议墨西哥重新提交;在“美国《1916年反倾销法》案”中,美国根据第条提出的抗辩则被上诉机构裁定为对该条的曲解而不予采纳。可见,正确地理解该条的含义对于适当地行使WTO成员方的权利,维护自身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成员方,作为目前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研究和运用好《反倾销协议》第条对于我国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利益更具有现实必要性。本文结合这两个案件对条的所处理的“特殊性”问题以及其中规定的三种措施的性质进行了解析。 一、为特别或附加的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 根据DSU附件二,《反倾销协议》(AgreementonImplementationofArticleⅥoftheGeneralAgreemen tonTariffsa 以下简称ADA)第17条第4至7款为特别或附加的(specialoradditional)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其中第4款规定了成员方经过协商程序后将争端事项提交争端解决机构(以下简称DSB)的问题。其规定如下:“如果要求协商的成员认为根据第3款规定的协商没有达成相互同意的解决办法,而且如果进口成员的行政当局已经采取最终行动征收最终反倾销税或接受价格承诺,则该成员可将此事项提交DSB处理。如果某一项临时措施具有重大影响且该要求协商的成员认为该临时措施违背了第7条第1款的规定,则该成员也可以将此事项提交DSB处理。” 第条与DSU第6条的关系:冲突还是补充 在危地马拉水泥案中上诉机构指出,某一特定协议的特别或附加的规则与程序和DSU的一般适用的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共同构成了WTO的综合性、一体化的争端解决机制。DSU附件二所列的特别或附加的规则与程序用以处理产生于某一特定协议的争端解决中的特殊性(particularities)问题;而DSU第1条旨在为WTO协定下各协议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综合性的争端解决机制。只有当DSU 的某项规定与另一协议中的特别或附加的程序相互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使该特

WTO《1994年反倾销协议》及对中国的影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WTO《1994年反倾销协议》及对中国的影响 作者:赵晓晨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天津,300222 刊名: 当代财经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年,卷(期):2002(3)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0条) 1.陆效龙1994年反倾销协议,世界贸易组织文件汇编 1995 2.王福明世贸组织运行机制与规则 2000 3.徐为人谁是反倾销的真正赢家[期刊论文]-国际事务研究 2000(03) 4.薛荣久世贸组织与中国大经贸发展 1997 5.杨荣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精解 2001 6.曾令良世界贸易组织法 1996 7.王风西方国家对我国反倾销和倾销的特点及我们的对策[期刊论文]-经济评论 1999(06) 8.车驾明中国企业:直面倾销与反倾销[期刊论文]-山东对外经贸 2001(01) 9.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双赢--中国入世透析 2000 10.成大为WTO反倾销措施和中国反倾销应诉 2000(1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周灏从反倾销应诉和诉讼中看行业协会的作用[期刊论文]-企业经济2004(4) 2.尚春香浙江经济:突破瓶颈天地宽[期刊论文]-中国市场2006(4) 3.邓国宏.DENG Guo-hong WTO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期刊论文]-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18(3) 4.王世军国外反倾销对我国自行车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20(5) 5.贺小勇WTO的法律规则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党政干部学刊2002(6) 6.马向敏.刘富利进口反倾销对上下游产业的影响——基于我国造纸业反倾销的分析[期刊论文]-当代经济2007(23) 7.范晓屏.许玲娇.吕明开发区制造基地和特色工业园区的比较分析[期刊论文]-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4) 8.刘辉.LIU Hui反倾销对浙江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浅析[期刊论文]-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1) 9.刘志刚WTO反倾销工作体系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期刊论文]-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5) 10.孟晔.Men Ye论WTO《政府采购协议》的修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期刊论文]-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7(7)引证文献(3条) 1.邱继宁试论反倾销的实质及其成因--兼析我国丝绸企业如何应对反倾销[期刊论文]-四川丝绸 2003(2) 2.梁静中国农产品如何成功应对国外反倾销[期刊论文]-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6) 3.王静国际反倾销与我国的应对策略[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3f17659046.html,/Periodical_ddcj200203013.aspx

我国反倾销制度评价

目录 一、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一)倾销的定义…………………………………(二)反倾销法的产生和发展……………………(三)反倾销法的作用和意义…………………… 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现状及其问题…………(一)我国反倾销的立法现状……………………(二)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实体规则…………(三)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小结………………… 三、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建议……………(一)提高立法层次及完善配套法规……………(二)反倾销法实体规则的完善建议…………… 四、结论…………………………………………… 六、致谢…………………………………………… 七、参考文献………………………………………

摘要: 近年来,由于中国产品有巨大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有利地位,中国产品遭受众多国家反倾销调查,情况令人担忧据商务部统计,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世界反倾销案件的比例已由20 世纪90 年代的5%猛增至目前的20%以上,远远超出中国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目前,我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如此众多的反倾销起诉,既有国内企业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进口XX用不合理反倾销措施方面的原因:发达国家在期望我国更大规模的开放市场、从发达国家进口高技术含量商品的同时,又极为担心中国的低价商品对本国相同产业造成冲击,于是反倾销就成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关键词: 反倾销制度,产生与发展,实体规则,损害程度,因果关系。

一、反倾销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倾销的定义 倾销原意指抛弃废物,实际上是经济学中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瓦伊纳在其撰写的名著《倾销: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问题》把倾销定义为“同一商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实施的价格歧视”。所谓价格歧视是指,某一商品在进口国市场的销售价格低于出口国本国市场的销售价格。在国际贸易中,倾销一词的使用最早出现在美国《1884年国会记录》,其意为“出口商在国外市场廉价抛售商品”。 随着各国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以及对倾销问题的研究程度不断加深,倾销也被一赋予了新的含义。如美国在其《1974年贸易法中》规定:除了国家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行为之外,国际贸易中的低于生产成本的销售行为同样构成倾销。这一规定显然扩大了倾销的适用X围。倾销一词原是经济学上的概念,作为法律上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布莱克法律辞典》中,其定义是:“倾销是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在海外市场大量销售商品的行为”。法律上对倾销进行规制的主要原因是,这种低价和价格歧视行为给进口国国内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后果。目前,关于倾销的定义要属WTO的《关贸总协定》最具有代表性,其第6条规定:“将一国产品以低

欧盟指令38496反倾销条例中文版(参考Word)

欧盟反倾销条例 1995年12月22日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抵制非欧共体成员国倾销进口的第384/96号条例 欧洲共同体理事会1995年12月22日通过 欧洲联盟理事会 鉴于建立欧洲共同体的条约,特别是其第113条;鉴于建立农业市场共同组织的诸规则和依照条约第235条通过的、适用于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条例,以及特别是条例中可不遵循一般原则的规定,即边境贸易的保护性措施可完全为条例规定的措施所取代的规定。 鉴于委员会的建议; 鉴于欧洲议会的意见; (1)鉴于欧洲理事会通过了2423/88号条例,制订了抵制非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倾销或补贴性进口的一般规则; (2)鉴于这些规则是根据现存的国际义务、特别是那些产生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称为关贸总协定)第6条、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1979年反倾销法典)以及解释和适用关贸总协定第6条、第16条和第23条的协定(关于补贴和抵销关税的法典)的国际义务而通过的; (3)鉴于1994年结束的多边贸易谈判制订了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新协定,因此,应根据新协定修订共同体条例;鉴于应该根据有关调整倾销和补贴的各自新规则的不同性质,在这两个领域内有一套独立的共同体规则,鉴于关于抵制补贴和反补贴税的新规则应包含在一个单独的条例中; (4)鉴于为了维护关贸总协定所建立的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共同体在适用这些规则时须考虑共同体主要贸易伙伴如何解释这些规则; (5)鉴于有关倾销的新协定,即1994年实施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定(以下称为1994年反倾销协定),包含了新的和详细的规则,特别是关于倾销的计算,提起和进行调查的程序,包括事实的认定和处理、采取临时性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反倾销措施的期限和复审以及公开披露有关反倾销调查的信息;鉴于考虑到这些变化的程度并为确保严格地和明确地实施这些新规则,应尽可能地将新协定中的用语引入共同体立法中; (6)鉴于需要就正常价值的计算制定明确和详细的规则;特别是鉴于这一价值在所有的情况下都应以在出口国正常贸易过程中有代表性的销售为基础;鉴于明确那些国内销售可视为亏本因此不予以考虑的情形,以及明确可以求助于不低于成本的销售、计算正常价值、或向第三国销售等情形是有利的;鉴于即使在启动情况下规定成本的适当配置也是合乎需要的,鉴于对"启动"的概念以及配置的范围和方法制定指导也是适当的;鉴于计算正常价值时有必要指出被用于确定销售量、一般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应包括在该价值内的利润幅度的方法; (7)鉴于在确定非市场经济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时,应当制订有关选择适当的将被用于这一目的的市场经济第三国的规则,以及在不可能找到适合的第三国

反倾销协议-12页文档资料

《反倾销协议》 关于执行1994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 第一部分 第1条总则 反倾销措施仅应在1994关贸总协定第6条所规定的情况下,并在按照本协议各项规定发起和进行调查后使用。在根据反倾销法或条例采取行动的范围内1994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适用按下列条款办理。 第2条倾销的确定 1.在本守则中,如果从一国(A国)向另一国(B国)出口的产品其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A国)用于本国(A国)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则该产品便被认为是在被倾销,即被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价值输入到另一国(B国)的商业中去。 2.当出口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不存在该相同产品的销售时,或者当由于该市场的特定情况,或者出口国国内市场的销售量太少,该项销售不允许进行适当比较时,则倾销差额应通过与向一个合适的第三国出口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进行比较而确定,只要该价格是有代表性,或者与原产地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数额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费用以及利润进行比较而确定。 3.(1)只有当局确认相同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上或者向一个第三国以价格低于单位(固定的和可变的)生产成本加行政管理费和销售费及一般费用的销售是在长时期内大量进行的且是以未能在一段合理的时期内收回其全部成本的价格进行时,这种销售才可因价格原因而被作为不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的销售对待并在确定正常价值时不作考虑。如果在销售时低于单位成本的价格高于其在调查期间的加权平均的单位成本,则应认为此类价格在一段合理的时期内收回了成本。

(2)如果受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商存有的记录符合出口目的会计通则,并合理反映与有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成本,则本条第2款规定的成本费用通常应根据该记录计算。当局应考虑全部现有的关于恰当的成本分摊的凭证,包括由出口商或生产商在调查过程中提供的分摊凭证,其条件是此种分摊在历史上一直被出口商或生产商使用,特别是关于折旧期限和资本支出以及其他开发成本的补助费用的公摊,是出口商或生产商一直沿用的,除非根据本子款规定已在成本分配中得到反映,否则成本应为那些有利于将来和/或当前生产的非经常性项目成本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为在调查期间成本费用因刚开始生产而受到影响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 (3)本条第2款所指的管理费、销售费和一般费用以及利润的数额应以与受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商在正常贸易过程中相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关的实际数据为根据。在该数额不能以此为基础确定时,可根据以下来确定: ①该出口商或生产商在原产国国内市场上生产和销售相同大类产品所承担和实现的实际费用数额; ②其他受调查的出口商或生产商在原产国国内市场上生产和销售相同产品所承担和实现的实际费用数额的加权平均数; ③任何其他合理的方法,条件是以此方法确定的利润数额不应超过其他出口商或生产商在原产国国内市场上销售相同大类产品通常所获得的利润数额。 4.如果不存在出口价格,或者在有关当局看来,由于出口商与进口商或第三方之间有联合或补偿安排而使出口价格不可靠,则出口价格可以依据进口产品首次转售给独立买主的价格,或者如果该产品没有转售给独立买主或没有按进口条件转售,则当局决定的合理依据予以推定。 5.应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加以公平的比较。这一比较应在同一贸易水平上进行,通常指在出厂价的水平上进行;就销售而言,在尽可能接近的同一时间进行。在每一案例中应根据事实真相,对影响价格可比性的差异,包括在销售条件、税收,贸易水平、数量、物理性能方面的差异及被证明对价格可比性有影响的其他差异留出适当的余地。在第4款所述及的情况中,对包括关税在内的在进口与转售之间承担的成本费用,对税收以

反倾销中的正常价值

论反倾销中的正常价值 【摘要】在我国新的《反倾销条例》与WTO及欧美各国反倾销法中,正常价值是整个反倾销的基础和关键。确认正常价值主要有出口国国内市场销售价格、第三国出口价格和出口国结构价格三种基本方法。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结果可以确定倾销是否存在以及倾销幅度的大小。但是,正常价值的确认及其与出口价格的比较是复杂的,我们要通过对各国反倾销法的比较来深刻分析、认识正常价值。 面对我国成为欧美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和外国商品不断倾销中国的现实,为了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务院新制定了《中华人民XX国反倾销条例》,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为我国实施反倾销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而正常价值是反倾销的基础和关键,对正常价值的理解和认定直接关系到反倾销措施的运用。本文依据世界贸易组织(含GATT)《反倾销协定》,借鉴欧美反倾销立法的实践,对我国《反倾销条例》中正常价值的法律意义、认定方法、具体适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正常价值的含义及其法律意义 我国《反倾销条例》第三条规定,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过程中进口产品以低于其正常价值的出口价格进入中华人民XX国市场。这表明,要确定某一进口产品存在倾销价格,构成倾销,首先要确定其正常价值。 正常价值又称标准价值。我国《反倾销条例》没有对正常价值予以定义,但在第四条规定了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1)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有可比价格的,以该可比价格为正常价值;(2)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地区)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没有销售的,或者该同类产品的价格、数量不能据以进行公平比较的,以该同类产品出口到一个适当第三国(地区)的可比价格或者以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地区)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

反倾销协议与保障措施协议的比较

保障措施的特点和适用 保障措施和反倾销措施都属于WTO体制中的贸易救济措施,是WTO允许成员方采用以保护国内产业的三种主要手段之二(另一种是反补贴措施)。二者在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许多方面却存在差异:(1)适用情形问题。保障措施是WTO成员在公平贸易情况下保护国内产业的唯一正当手段;反倾销措施却是针对不公平贸易条件,即“价格歧视”。依据《反倾销协议》(Anti-Dumping Agreement,简称ADA)的定义,倾销系指“一个产品由出口国出口到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出口国正常贸易中旨在用于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低于产品的正常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 (2)影响面问题。保障措施只能以非歧视性方式实施,不得选择性的对出口国施加贸易限制,SA第2款规定:“保障措施应针对产品而不问其来源”,除SA所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豁免外,所有向进口国出口相应产品的国家均应被限制。相反,反倾销措施则针对采取倾销行为的出口方及其出口

商,影响面小,进口方不致于因伤及无辜而面临国际上的政治压力、贸易报复压力。 (3)执行手段问题。对于临时保障措施,SA明确规定只能采取提高关税的形式,因为数量限制对贸易的扭曲作用更大;SA 没有对保障措施的具体形式做分类规定,从以往实践看,大体有提高关税、数量限制(如许可证、配额、特别行政审批程序)或二者相结合的措施(如关税配额)。反倾销措施则只能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的形式,包括临时反倾销税、反倾销税和追溯反倾销税。 (4)补偿问题。由于保障措施是在公平贸易条件下实施的贸易限制,减损了出口成员方所应得的正当利益,依据SA第8条的规定,进口方应当与受影响出口方就保障措施对贸易产生的不利影响协商补偿的有效方式;若30天内未达成协议,受影响出口方可以对进口方对等地中止义务,即实施对等报复以达到补偿的目的。相反,反倾销措施针对“价格歧视”这种不公平竞争方式,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倾销造成的损害为目的,并未减损利害关系方的正当利益,不产

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分析

2011年第26 期 0.引言 作为国际贸易领域非关税壁垒措施之一的反倾销,长期以来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话题。WTO 反倾销协定(Anti —Dumping Agreement)对各成员国反倾销行政主管部门的权限进一步作出规范,并要求对反倾销行政措施设置独立程序,进行独立审查。WTO 《反倾销协定》做出了强制性规定:“为了能够迅速对最终裁决和本协议第11条规定的有关行政复审决定的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每个在国内立法中规定了反倾销措施的成员,都应当设有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机构或者程序。该机构或者程序应当独立于对有争议的裁决或者复审负责的主管机构。”随着WTO 《反倾销协定》正式对中国生效,反倾销案件中的司法审查问题倍受关注。我国国务院于2001年11月26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反倾销条例》)。2002年l2月3日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公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反倾销规定》)。该规定比较完善地提出了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该规定分别对司法审查的管辖、诉讼参加人、司法审查的标准等作了规定,[1]但笔者认为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仍存在缺陷。本文拟对这几方面的完善提出自己看法,希望能对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所帮助。 1.立法模式 1.1立法模式现状 我国涉及反倾销司法审查的法律法规目前分为三个层次,包括人大制定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即《反倾销条例》;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国际贸易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反倾销规定》。 1.2缺陷及改善 综观世界各国,绝大数国家、国际组织都是由国会行使反倾销立法权,并把它作为基本法来通过。如美国关于司法审查的条文是在《1979贸易协定法》第十章作的专章规定,欧盟关于反倾销司法审查也是规定在由欧洲议会通过的《欧洲共同体条约》第173条、第175条之中。我国《反倾销条例》仅仅在第53条中有一个模糊的、原则的规定,很难发挥对他国应有的抗衡作用[2],而《反倾销规定》仅仅是个司法解释,其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够高,这不可避免地影响其法律效力。[3] 笔者认为应该由国家立法机关创设一部《反倾销法》,从而提高反倾销法的立法层次及其法律效力,在现行《反倾销条例》、《反倾销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反倾销案件实践,借鉴美国、欧盟反倾销立法和实践经验,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反倾销法》,把司法审查作为《反倾销法》专门一章[4],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司法审查的作用,使反倾销司法审查在我国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从而确保司法审查的独立性、公正性与权威性。 2.诉讼主体 2.1现有规定 按照诉讼地位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诉讼主体分为原告、被告和第三人。首先,关于反倾销司法审查的原告资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 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2条规定,“与具体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该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反倾销条例》第19条对利害关系方作出了规定,即“申请人、已知的出口经营者和进口经营者、出口国(地区)政府以及其他有利害关系的组织、个人”。该规定显然是与《WTO 反倾销协定》第6条第11款的规定相对应的。《反倾销规定》第2条对原告资格问题作出了下列规定:“与反倾销行政行为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及其他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前款所称利害关系人,是指向国务院主管部门提出反倾销调查书面申请的申请人,有关出口经营者和进口经营者及其他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如此以来,《反倾销条例》与《反倾销规定》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不同,这就给了法院在审查起诉时具有了很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其次,关于被告资格。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反倾销规定》第3条规定:“反倾销行政案件的被告应当是作出相应被诉反倾销行政行为的国务院主管部门。”再次,关于第三人资格。《反倾销规定》第4条反倾销行政案件第三人规定如下:“与被诉反倾销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其他国务院主管部门,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2缺陷及完善 反倾销案件的诉讼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第三人,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最多的是原告资格的确定。 对《反倾销条例》和《反倾销规定》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有关出口国(地区)是否有原告资格规定不同。《反倾销条例》第19条显然把出口国(地区)政府作为利害关系人,属于原告范围。而《反倾销规定》在形式上规定有“利害关系人”,与欧美反倾销司法审查诉讼原告称谓上是一致的,但是第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却对利害关系人作了大大的限制,第二款规定:“前款所称利害关系人是指向国务院主管部门提出反倾销调查书面申请的申请人,有关出口经营者和进口经营者及其他法律利害关系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这样的规定的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模糊不清,仅从字面上明确规定的原告有:向国务院主管部门提出反倾销调查书面申请的申请人、有关出口经营者和进口经营者。[5]如此以来,原告范围就不包括生产或制造被控倾销产品的所在国的政府部门。反倾销协定关于利害关系方的规定包含了“出口国(地区)政府”,并规定“这是利害关系方的最低范围”,如果按照我国加入的《议定书》,实践中应该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允许出口国(地区)政府有原告的资格。但是,《反倾销规定》里面显然将其排除在外,笔者认为,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旦涉及政府,便可能引起的不仅是国际经济方面的纠纷,还可能转化为国际政治纠纷,这样不利于国际社会的安定与团结。虽然如此规定排除出口国政府的原告资格似乎违背了我国所应履行的国际义务,但是在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程序机制刚刚启动和不完备的情况下,这种做法更为恰当,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机制也将不断完善,如此之时,赋予出口国政府原告资格为时不晚。 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分析 李晓芬林鑫赵乐静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北京 100876) 【摘要】根据WT0《反倾销协协定》的原则和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反倾销行政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尝试建立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笔者结合WTO 《反倾销协定》及国外相关规定,对我国现有的的反倾销司法审查立法模式、司法审查制度中的诉讼参加人、管辖法院、审查范围、审查标准进行分析,探究我国现有司法审查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构建作引玉之功。 【关键词】反倾销;司法审查;审查制度 作者简介:李晓芬(1990—),女,河南许昌人,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大三本科生。 ◇高教论述◇89

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及反补贴的区别与联系

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的区别与联系 在WTO的一系列多边贸易规则中多是维护与发展自由贸易的规则,如关税减让、禁止数量限制、非关税壁垒规则等,在保护国内产业方面只有3个有关的国际规则,这就是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在加入WTO多边贸易体制以后,如果因为这个国家履行了入世时开放市场和减让关税的承诺,造成某一种产品大量进口会冲击国内的相关产业的话,这个国家可发利用WTO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有关国际规则紧急限制外国的这种产品进口,以有效保护国内受冲击的弱势产业。从保护国内产业角度来看,3个规则实施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在保护性质、保护范围、法律规则、条件差异、保护期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归纳如下表所示。 项目反倾销制度反补贴制度保障措施制度 一、实施目的 反倾销制度:紧急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有关产业 反补贴制度:紧急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有关产业 保障措施制度:紧急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有关产业 二、保护性质 反倾销制度:针对不公平贸易,维护公平竞争 反补贴制度:针对不公平贸易,维护公平竞争 保障措施制度:针对公平贸易,客观上限制了公平竞争 三、依据的国际规则 反倾销制度:1994GATT第6条WTO《反倾销协议》 反补贴制度:1994GATT第6条WTO《补贴和反补贴协议》 保障措施制度:1994GATT第19条WTO《保障措施协议》 四、主体和行为方式 反倾销制度:主体是出口商,方式是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出口; 反补贴制度:主体是出口国政府,方式是给予企业特殊的经济或者财政上的补助。 保障措施制度:主体是国内产业,方式是对数量限制或维持关税配额 五、实施的前提条件 反倾销制度:倾销存在、损害存在、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反补贴制度:补贴存在、损害存在、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保障措施制度:进口激增、产业损害、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六、损害判断 反倾销制度:实质性损害和实质性威胁,或对国内新建工业有实质性妨碍 反补贴制度:严重性损害和实质威胁,或对国内新建工业有实质性妨碍 保障措施制度:对国内工业产生严重损害和严重威胁 七。因果关系 反倾销制度:倾销是损害或威协的原因之一 反补贴制度:补贴是损害或威胁原因之一 保障措施制度:短期内进口激增造成国内工业的严重威害 八。发起调查 反倾销制度:必须有国内企业或企业联合体的 反补贴制度:申请必须有国内企业和企业联合体的 保障措施制度:申请可以有企事业申请,也可以在没有企业申请时由政府直接进行调查 九。实施范围 反倾销制度:属于歧视性的,即仅对特定国家的特定产品反倾销 反补贴制度:发球歧视性的,即仅对特定国家的特定产品实施反补贴

反倾销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反倾销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作者: 学号: 专业: 学习中心: 指导教师: 二零一一年×月×日

摘要 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贸易自由化已是大势所趋,国际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但是在由于美国次信贷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使得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而随着我囯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和相互渗透,我囯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我囯出口的商品当做反倾销的首要目标,并且,由于在国家上反倾销诉讼的连锁扩散效应下,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指控会形成连锁性质的恶劣影响,严重的影响我囯的出口贸易。 本文从实际出发,深入浅出的分析中国当下反倾销的现状,反倾销 的必然性以及我国反倾销和防倾销的对策建议,从行业协会、对外贸易 的法制建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反倾销队伍建设、提倡企业提高反倾销 主动性方面进行论述,在论证中应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理论联系实际, 争取能使文章可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反倾销现状应对 正文 一、我囯面临的反倾销现状 (一)反倾销措施的具体定义和解析 1. 倾销与反倾销 倾销(Dumping)是一种价格歧视,即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于正常价格的价格销售商品,对进口国的某些工业造成重大损害或重大威胁,是一种不正当的贸易行为。

反倾销(Anti-Dumping)是指进口国依法对给本国产业造成损害的倾销行为,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以抵消或减轻损害后果的法律行为。 WTO《反倾销协议》规定,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三个基本条件: 1.倾销存在。即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是低于其正常价值,确有倾销的存 在; 2.损害存在。即产品的倾销对进口国同类产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3.倾销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损害是因进口产品的倾销所致,而非由其他因素所致。 按照倾销的定义,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就会被认为存在倾销。出口价格低于正常价格的差额被称为倾销幅度。所以,确定倾销必须经过三个步骤:确定出口价格;确定正常价格;对出口价格和正常价格进行比较。 正常价格通常是指在一般贸易条件下出口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可比销售价格。如该产品的国内价格受到控制,往往以第三国同类产品出口价格来确认正常价格。 (二)我国反倾销措施的缺陷和不足 1、对外贸易法律体制不健全。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为基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为核心的外贸法律体制,但对如何应对国外的反倾销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缺乏应对反倾销机制和专业人才。政府反应迟缓。中国在开始受到反倾销起诉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政府面对国外反倾销都是反应迟缓,在我国企业受诉时没有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及有力的保障措施,使受诉企业难以有效应对反倾销。行业协会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应对反倾销的诉讼中,许多行业协会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使得一些企业即使有心应诉,却感到力不从心,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