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论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完善 (5)

《经济法》-论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完善 (5)

《经济法》-论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完善 (5)
《经济法》-论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完善 (5)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经济法》

主讲教师:李建人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公司股东的投资收益权

2.论公司股东的累积投票权

3.论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4.论企业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5.论企业破产共益债务

6.论企业破产清偿顺序

7.论电视购物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8.论企业合并的经营者集中审查制度

9.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下的广告立法完善

10.论政府预算信息公开诉讼制度

11.论政府预算编制制度的立法完善

12.论建筑业“营改增”的立法影响与对策

13.论房地产租赁市场法律制度的完善

14.论比特币的法律性质和立法监管

15.论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完善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

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论反倾销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我国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反倾销是指受到损害的国内产业向进口国相关部门提出申诉,对以低于正常价格在进口国进行销售、并对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的产业造成损害的外国产品按照法律程序进行立案、调查和处理的措施。其本意旨在提倡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以维护正常的国际经济秩序。然而,反倾销正面临被滥用的危险,成为别国贸易保护的手段。

(一)我国屡遭国外反倾销的原因

1.国内自身原因

中国屡次遭受反倾销的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出口企业过度竞争,竞相低价外销;(2)企业法律意识欠缺,应诉不力,助长国外对华反倾销。(3)外贸出口监管不力

2.国外原因

(1)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3)中国出口贸易迅速增长,加剧贸易摩擦。

(二)国外对华反倾销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我国产品出口损失巨大,国际市场份额萎缩

2.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的进程

3.中国在吸引外资上深受影响

二、我国的反倾销应对措施

(一)政府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对策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努力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我国为加入WTO,作出同意在反倾销问题上将我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

唐代给侍法律制度研究

唐代给侍法律制度研究 一、被侍者和充侍者 (一)侍老 侍老是指达到一定年龄的老年人。给侍法律制度规定,年满八十的老年人被称为侍老。笃疾者与侍老一样享受给侍待遇。唐令中多有明文为证,"老谓八十以上,疾谓笃疾,并依令合侍"。"诸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一人;九千二人;百岁,五人"。唐令中没有限制享受侍老权利的社会等级要求,说明在唐代侍老的范围十分广泛,除了第一等级外,上至贵族与官吏,下至贱民,对于满足年龄条件的人依律官府都可拨侍下养其老。 1.官吏侍老 古代官吏达到高龄之时同样要面临养老问题,但官吏和庶民与贱民不同,其受官员致仕制度保障。官员致化制度即官员退休制度,是官员达到一定年龄之后,无法胜任本职工作,向皇帝提出辞呈告老还乡的制度,是职官退休和养老制度的重要内容。致仕官吏的养老也是养老中的一个群体,是对给侍法律制度的补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官员致仕年龄的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七十致政",意思是官员到了七十岁要将职位还给国家,回家养老。到两汉时期致仕制度初步形成,"养老与致仕密切相关,官员致仕时举行养老礼,官员致仕后在乡参与乡饮酒礼,而礼最重要的参与者即为致仕之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致仕年齡和致仕经济待遇"半禄"都曾以诏令的形式确定下来。到唐代官员到屯十岁就会申请致仕,"年七十以应致仕,若齿为未衰,亦听厘务。凡请致化五品以上奏闻,六品下由尚书省录奏"。@官员致仕的年齡限制有一定的放宽,对于

年龄未满毛十但健康状态不好的官员,也允许其提前致仕。而年龄已满七十,身体很好的官员也能够延退休,绝续处理政事。唐代给致仕官员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支持,以使其安享晚年。"诸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五品以下的致仕官员则只能享受四年的半禄待遇。后来唐玄宗在敕文中取消了四年的限制,使五品以下致仕官员的半禄待遇可终其余年",提高了低品级致仕官员的物质生活水平。 ...................... (二)侍丁 唐代给侍法律制度完备的最主要标志为亲待外侍之分。亲侍是与侍老有亲属关系的人。外侍与侍老无亲属关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1.亲侍 (1)亲属关系。亲侍指侍丁与侍老之间有亲属关系,包括直系血亲、期亲。侍了侍养祖父母、父母,是作为子孙应尽的职责。对于家族当中期亲的养老,其所犯罪行的具体情节可申请不同的处理办法。"死罪上请,唯听敕裁,流罪侍亲,准律合住"。犯非"十恶"的死罪者,家中有老疾无侍,且无期亲可充侍时,可以"具状上请",听后皇帝发落。犯有不属于"会赦犹流"的流罪之人,可以申请"权留养亲",以此来保证侍老得到给侍的法律权利。犯有徒刑的但仍要侍奉亲长的,在刑罚执行上也有一定的变通。 ......................... 二、侍老的权利与侍下的权义

第十二章 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本章简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我国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包括四个方面内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以及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灾害救助制度领域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国务院或民政部以及地方的规范性文件予以规范。 ?本章课时:2 第一节社会保险法概述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教学重点: 1. 社会救助的概念和特征 2. 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3. 社会救助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讲练结合 教学环节: I.目标投放 1. 了解社会救助的概念、特征和主要模式,了解社会救助法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理解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重点掌握社会救助法律关系。 II. 新授 一、社会救助的概念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对于遭受灾害、失去劳动能力的公民以及低收入的公民给予物质救助,以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项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社会救助具有以下特点: 1.目的性。社会救助的实质是保障生存权,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食、住、衣、医的需要。 2.法定性。社会救助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的重要部分,社会救助的范围、标准以及具体规定都应由法律严格界定。 3.无偿性。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方式赋予特定社会成员一定的利益,帮助其克服生活困难、摆脱生活困境是没有对价条件的。 4.救助对象的特殊性。社会救助通常在公民因社会的或个人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原因致使其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陷入生活困境时发生作用,救助对象是已处于生活困境中的社会成员。 二、社会救助的主要原则 1.公民待遇。凡无力生活者,均可依法律规定享受救助,属于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 2.国家责任。国家承担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义务,所以只要人民有生活上的困难,政府就有责任给予救助。 3.保障的兜底性。满足其最低和基本生活需求。 4.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发动各种力量共同帮助贫困人口,使他们有机会发挥其潜能,摆脱困境 三、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 (一)民间救助 民间救助,又称慈善机构救助或慈善事业,是指建立在慈善伦理基础上的,以社会捐献为财产来源的,由民间公益团体或机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二)官方救助 官方救助,又称政府救助,是指由政府直接组织的并以财政支出为主要财产来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 (三)官方民间结合救助 官方和民间结合救助,是指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相互补充而构成的对生存困难者提供的救助。根据官方救助和民间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地位不同三种类型:官方救助为主民间救助为辅、民间救助为主官方救助为辅和官方救助与民间救助并重。 四、社会救助法 社会救助法,是指调整社会救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国外社会救助法的历史发展 最早进行社会救助立法的是英国。1394年,英皇爱德华三世针对丧失土地的农民涌向城镇、流落街头的现状,颁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救济贫民的法律。但是从该法的具体内容上看,实

我国纺织品贸易中倾销与反倾销的研究

反倾销法律制度下我国纺织品的对外贸易 张敦房张伟 摘要: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纺织品出口迅速增长,为带动国家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因为物廉价美为进口国的该工业生产带来阻碍,各国在关税壁垒达不成目的的情况下,频频利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工作协议书》中的第242段,对我国纺织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对我国纺织品走出国门,创品牌带来了致命性的损害,对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带来阻碍,给国内就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加上我国纺织企业多数为私营的中小型企业,面对外国频频提起的反倾销诉讼,及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上反倾销法律制度和我国的反倾销立法进行论述,并对我国在纺织品对外贸易中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分析后,并结合与我国纺织品贸易有关的国际条约,并对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个方面的反倾销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反倾销,反倾销协议,纺织服装,纺织品贸易

On China's textile trade in anti-dumping legal system Abstract:After China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e rapid growth of textile exports has brought huge contribution to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 at the same time , because they importing which are excellent in qucdity and reasonable in price cause a obstacle to the country's industrial production . Under the circumstance that tariff barriers can’t achieve their purpose , countries are frequently use of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agreement work" in paragraph 242 , on China's textile anti-dumping investigation , it brought lethal damage on China's textiles going out of the country and creating brand ,and bring about obsta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xtile industry which have negative impact on domestic employ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textile enterprises most are private middle-small enterprises, in the face of frequent foreign anti-dumping lawsuits filed, and to impose high anti-dumping duties that have a great hindr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attempts by the international anti-dumping legal system and China's legislation on anti-dumping , and China's foreign trade in the textile anti-dumping proceedings were filed and the 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alysis, combined with China's textile trade with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treaties , and from three aspects Government, industry associations and corporations made some proposals of strategy for the anti-dumping. Keywords:anti-dumping,anti-dumping agreement,textile and clothing,textile trade

非婚同居法律制度研究

目录 引言 (1) 一、非婚同居概述 (1) (一)非婚同居关系的定义 (1) (二)对非婚同居关系的认定 (2) 二、域外非婚同居立法考察 (3) (一)零星式立法模式 (3) (二)家庭伙伴立法模式 (4) (三)登记伙伴立法模式 (4) 三、我国非婚同居相关规定及其缺陷 (5) (一)非婚同居的相关法律规定 (5) 1.非婚同居双方的人身关系 (5) 2. 非婚同居双方的财产关系 (5) 3.非婚同居的亲子关系 (7) 4.非婚同居的继承权的问题 (7) 5.非婚同居的扶养问题 (7) (四)我国非婚同居相关规定的缺陷 (9) 四、我国非婚同居相关问题的完善 (10) (一)非婚同居的立法规制原则 (10) (二)对非婚同居的立法建议 (11) 结束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3) 【论文摘要】 (14) 【论文关键词】 (14)

引言 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多元化发展,当今社会不断扩大对个人自由的尊重与宽容,现代人对婚姻家庭这一传统概念的认识正经历着诸如“新同居时代”等新名词的强烈冲击,许多人选择了非婚同居这一游走于法律门外的“新婚姻”方式。然而,由于传统道德与新观念的较量难分高下,法学理论与司法实践的矛盾长期存在,导致法律对 《中非婚同居这种普遍社会现象的规制仍有待完善。由非婚同居引发的各种纠纷时有发生, 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中仅有的几个零散的规定远远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我国婚姻法应立足于社会现实,正视非婚同居现象,从保护有关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出发,制定规范非婚同居行为的法律法规。 一、非婚同居概述 (一)非婚同居关系的定义 非婚同居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罗马法的姘合制度。姘合制度( (concubinatus)即男女以同居为目的的结合,缺少婚姻的意思(affectio maritalis)。产生这种姘合的原因是市民法正式婚限制很严,高级官员等的结婚受到限制,而正式婚的嫁资与婚资对于贫困者也常是不易克服的困难。当时,符合姘合制度规定的结合不是非法的,被社会所接受。非婚同居在罗马法后,曾一度被人们所排斥,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都无法容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情感与生活方式自由选择的追求,非婚同居被多数人所重新接受,许多国家法律设立了调整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制度,并发展了非婚同居关系的内涵。我国对非婚同居关系并没有法律明确的定义,这对于调整非婚同居的现状是不利的。 对于现今非婚同居关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观点认为,"非婚同居是一男一女在未缔结婚姻的情况下,像夫妻一样共同生活的事实状态。此概念将已有配偶的人与他人同居等非法同居的关系包涵在了非婚同居关系中。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非婚同居关系

中国反倾销法律和实务的以下热点问题-环中律师事务所

当前中国反倾销法律和实务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北京市环中律师事务所律师王雪华博士 一、完善中国现行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健全机制和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以下简称“1997年条例”)在1997年颁布实施,这是一部非常重要和及时的法律,对于我国面临和受到来自国外不公平倾销做法的损害的国内成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规范产品进口行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条例存在着一些缺陷,其中某些缺陷是巨大的。2002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2002年条例”)解决了其中大部分问题,但是实践中尚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和澄清。将于2004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以下简称“2004年条例”)仅是针对调查机关的变化对2002年条例做出了相应的修改,并增加了关于公共利益的条款。前述需要解决和澄清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和澄清,反而多出了一个需要解决和澄清的问题,那就是公共利益问题。 如不及时解决和弥补这些缺陷,将会给国内产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今后将会遇到来自世界贸易组织其他成员的挑战,甚至被逼到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舞台上 为此,笔者希望通过总结我国反倾销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我国反倾销以及反补贴条例的研究心得,呼吁根据WTO《反倾销协定》的规定尽快地采取措施,解决和弥补现存的法律和实践做法中的缺

陷,以避免授人以柄。鉴此目的,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建议将目前由国务院颁布和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上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法》 除2004年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37条规定(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是在第30条做出的规定)之外,目前我国的反倾销法律系以法规形式颁布和实施的。我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世界贸易组织的现行的协定依照法律程序对我国适用。WTO《反倾销协定》是约束成员国在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必须遵守的国际性规则,对于这些协定的某些条款所规定的事宜的执行和处理,中国作为成员国在国内仅以行政法规的方式作出规定似乎不妥。如WTO《反倾销协定》第十三条规定的司法审查,由于涉及到国内司法审查机构的设置及有关程序规定的制定,我国仅以行政条例形式进行反倾销调查及实施反倾销措施可能不利于该问题的解决。该条规定了成员国实施反倾销措施应建立司法、仲裁或行政机构或程序快速审查最终反倾销裁定和第十一条所规定的复审。由于需要就审查最终裁定及相关审查建立机构,并且由于所审查的裁定和审查内容涉及到国务院税则委员会的决定,因此行政条例是无法达到这一目的的,特别是有关可能建立司法审查的机构和程序问题,更是如此。 不仅如此,从执行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协定角度看,国内立法以

谈世贸组织法中的竞争法律制度研究与分析

谈世贸组织中的竞争法律制度 谈世贸组织法中的竞争法律制度 作者 毛德龙 一、世界贸易组织概说 (一)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1994 年4 月15 日124 个乌拉圭回合参加方的政府和欧洲共同体的代表于摩洛哥马拉喀什()最后签署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最终文本。这个回合的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了更加明确的法律框架,设置了更为有效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进一步全面降低关税,制定了关于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多边规则,加强了农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的多边规则,建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作为世界贸易组织前身的关贸总协定(1947)成立于二战以后。1947年4月在美国的倡议下,23个国家在双边谈判的基础上签订了100 多项双边减让关税协议,以解决当时进出口中关税过多而严重干扰国际贸易的迫切问题。1947年10月30日,上述23个国家中的8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并宣布从1948年1月1日起临时生效。待国际贸易组织成立后,以国际贸易组织宪章中的相关内容取代。由于国际贸易组织宪章未能生效,上述议定书(简称关贸总协定)一直处于适用状态,并在以后的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努力的方向,直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再次成为各国关心的议题之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于 1986年9 月在乌拉圭埃勘探特角城拉开帷幕(也称乌拉圭 回合)。该轮回合先后有125 不国家或地区参加,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生效以来议题最多、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回合,历经8 年多时间。基于此,在乌拉圭回合结束前,各参加方就再次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总体达成了协议草案。1994年4月15日,参加谈判的代表完成了对乌拉圭回合最后文本和《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签署,世 界贸易组织从此取代了1947 年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相比,经过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建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具有以下 特点:首先,依照《关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以下简称《世贸组织协定》)而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以下简称世贸组织或)是一个常设性的负责全面落实《世贸组织协定》的行政机构,它的职能除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关贸总协定)所具有的监

我国社会救助问题研究

DUFE 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研究 学号: 专业: 姓名: 教师评阅意见: 论文成绩□95 □90 □85 □80 □75 □70 □65 □60 □60以下

摘要 社会救助是最古老的社会保障形式,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因各种原因导致低于法定最低收入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援助,以维持其基本生存需要,维护其基本生存权利的社会保障形式。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一起构成社会保障的完整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构成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社会救助作为一种制度产生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社会救助从不成熟、不完善发展到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从社会救助基本涵义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最后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社会救助工作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制度

ABSTRACT Social assistance is the oldest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It through legislation by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caused by various reasons at less than the statutory minimum wage standard members of society to give material assistanc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basic survival needs, maintain the basic form of social security of the right to life.In the modern society, social assistance and social insurance, social welfare, entitled groups together constitute a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security, and in the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lowest life to ensure, constitutes the social security at the end of a "safety net".Then the spontaneous behavior evolved into a certain mandatory, organized philanthropy.Social assistance, as a kind of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has experienced a complex development process.Never mature social relief to the leg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ation, standardization, imperfect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 long process.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ssistance basic meaning,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a's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final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ocial relief work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our country social relief work next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Social assistance Social assistance system reform

第二十八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 教学课件

第二十八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本章教学要点归纳 社会救助,又称社会救济,是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之一。一般是指国家有关部门向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标准的社会成员,给予足以维持其最低生活需要的临时性物质帮助。社会救助法律制度一般由社会救济、救灾救济、扶贫救济三部分法律制度构成。包括:包括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以及特殊社会群体的救济。社会救助的作用在于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平等的发展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多样,有国家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被救济居民所在单位负担、社会捐赠、国外境外捐助等。社会救助的管理机构由国务院会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生部等部门建立专门管理社会救助的机构,隶属于民政部。地方民政厅、局建立专门的社会救助管理机构。救助方式一般采取现金救济、实物救济等。 对城市居民的救助,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给予城市中的贫困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适用对象是城市有常住户口的居民,包括所有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对象。社会救助的救助标准,我国称为“最低生活保障线”,它是地方政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的最低支出和物价指数,并考虑社会平均生活水平和政法财政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经过测算和论证后制定的。救助程序:由救助对象向当地居委会提出申请,填写救济申请表;居委会初审后报街道办事处民政科,调查复核并提出解决意见,报区民政局,由区民政局发给救济征。救助对象凭证领取救济费。 农村社会救助,是国家和集体对农村中生活困难的贫困对象采取物质帮助、扶持生产等形式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主要适用于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以及因病、灾、缺少劳动能力等生活贫困者。农村经济采取国家救济与集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救助方式有:国家救济、社会互助互济、扶持生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等。 特殊对象的社会救助,是国家对特定对象给予生活救济或困难补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如:需要医治和救济的麻风病人,需要安置和救济的原国民党起义人员、投诚人员和部分归侨、侨眷、台胞台属、宽大释放人员等的救助。。 救灾救助,是指当灾害严重、灾民众多时,对灾民进行有效的救济保障,对灾区群众和集体无力解决的困难给予必要的帮助,以维持灾区的社会稳定,消除灾害造成的社会问题。包括救灾捐赠、国际救灾援助等。救灾捐赠,是在发生较严重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后,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等机构有组织地向海内外各界募集资金和物资,帮助解决灾区和灾民因灾造成的困难。)救灾捐赠款物必须全部、无偿分配给灾区,专款专物专用,必须严格按照协议和捐赠者的意愿安排使用,实行重点使用,重点解决灾民最基本、最急迫的困难。我国自1980年开始接受国际救灾援助。根据救灾援助包括灾前援助、紧急救灾援助、恢复重建援助和未来发展援助四部分。 扶贫救助,是国家采取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措施,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和农村贫困户解决生活困难的制度。我国扶贫救助的主要方式包括:扶贫贷款、创办扶贫经济实体、建立扶贫互助储金会以及政策上的优惠等。扶贫贷款是增加贫困地区的财政投入和低息信贷资金的供给,以此来贫困地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贫困农户的生产能力,包括中央政府的投入、省级政府的投入和外国给予国内的扶贫援助。创办扶贫经济实体是在改革单一分散扶贫方式的基础上,把扶持对象结合起来,进行集中扶持的形式。我国现在主要采取开发式扶贫,在国家必要的扶持下,利用贫困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性的生产建设,使贫困地区和贫困扶贫互助储金会是以国家给予的一部分救灾扶摆脱贫困。农户逐步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温饱, 贫周转金为基础,通过群众自愿缴纳会费和集体资助的形式筹集资金,为群众生产、生活服务。

论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文摘要 摘要:我国新颁布的《反倾销条例》较旧条例有很大的进步,其规定与WTO要求基本一致,但其立法体系仍不尽合理,立法内容仍较为原则。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较隐蔽的倾销方式,例如规避行为,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刚加入WTO的国家的国内产业造成了潜在威胁。我们迫切地需要完善我国现行的反倾销法律制度体系,并将其内容具体化,以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和保护我国的相关国内产业。 关键词:反倾销法律制度完善 WTO 目录

一、反倾销法的作用 (4) (一)反倾销法的立法概述 (4) (二)反倾销法的作用 (5) 二、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制度现实问题 (6) (一)立法层次不高 (6) (二)反倾销法实体方面的缺陷和漏洞 (6) (三)反倾销程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8) (四)正常价值确定的几个问题 (10) 三、完善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具体思路 (11) (一)提高反倾销法律的“档次” (11) (二)配套法规的完善 (11) (三)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反倾销调查程序 (11) (四)建立与完善我国反倾销诉讼体制 (12) 论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完善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倾销问题也逐步凸现,我国面临反倾销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运用完善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实施对国内产业的有效保护,已成为加入WTO 后对外贸易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2002年1月l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对我国的反倾销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与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相比,在形式上将反倾销和反补贴分开,单独立法;在一些重要概念、定义上引入了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基本衔接;较好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注意维护国内产业利益,是我国反倾销立法的重大进步,对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反倾销法律仍有一些需完善之处,本文主要就健全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反倾销法的作用 (一)反倾销法的立法概述 WTO《反倾销协议》第二条第一款对倾销的定义是指:“如果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亦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从理论上讲,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它不符合贸易公平原则,破坏了公平竞争机制下的价格水平,不利于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对倾销行为加以规制。 反倾销法是为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对出口贸易中的倾销行为和进口国所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进行限制和调整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加拿大、美国、欧盟等都制定了自己的反倾销法。WTO也通过其《反倾销协议》建立起了一套反倾销制度。 自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生效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反倾销法律制度。该法第30条明文规定了中国的反倾销规则,即“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出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成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其第32条规定:“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国务院规定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查,作出处理

反倾销法律制度

国际反倾销法律制度以及中国的反 倾销政策 学校:大连外国语大学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班级:13级4班 姓名:刘康婧 学号:130160416

反倾销法律制度 摘要: 法律制度是国家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的重要法律制度,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要西方国家为了摆脱经济滞胀,和贸易不平衡的困境,一方面对本国经济政策、外贸政策和产业结构进行大规模调整;另一方面则强化反倾销等贸易报复主义措施。70年代 以后的反倾销案件数量大幅度增加。美国、欧共体、加拿大、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采取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二日本、中国及韩国等亚太国家与地区则是各国反倾销行动的主要对象。国际反倾销诉讼的平凡出现,给商品出口国带来了越来越不利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的危害也就越来越大。 一、倾销的含义、形式及其影响 1、含义:清小的最初含义是指出口商将一项产品的出口价格低 于该产品在出口国的国内市场销售价格(及正常价值)的行为。然而由于各国确定正常价值的方法各不相同,因而经常发生争议。 2、形式:临时性倾销、短期倾销和长期倾销 临时性倾销:也称为偶然性倾销,是指出口商偶然进行的倾销。一般是在时令季节已过,货物尚有积压时,才在国外削价出售,已清理存货。这种倾销由于时间短,只是偶尔进行一次,不会对进口国,出口国以及第三方国家造成影响。 短期倾销:也称为间歇倾销。此种倾销的目的是为了迫使竞争对

手退出某些国外商品市场,待其占领市场后在提高售价,以取得巨额利润。是一种掠夺性或侵略性的倾销。 长期倾销:此种倾销的目的和短期倾销的目的完全相同,所不同的是侵略的目的性更强,所以又称为“持续性倾销”或“持久性倾销”。 补充:出口倾销,尤其是长期倾销商品可能会使其利润减少,甚至是亏损。经商之道是为了盈利,商人们是如何在倾销的情况下获得盈利呢。原来是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得到补偿。(1)国外损失国内补:即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维护国内的市场垄断价格,获得高额利润,以补偿对外倾销的损失;(2)政府予以补偿:即出口商从本国政府得到补偿,并享受减免税优惠。(3)倾销损失倾销后补:即出口商以倾销方式击败竞争对手,待其占领市场后在提高售价,以取得巨额利润。弥补倾销造成的损失。 3、影响: (1)对进口国经济的影响:对进口国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会导致进口国同类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失去国内市场,利润下降,工人失业,甚至企业破产倒闭。但同时也会给进口国带来好处,不过好处是体现在消费者身上的,消费者可以低价买进商品。当然,对进口过来说,利是小于弊的。 (2)对出口国经济的影响:a请倾销商品的企业往往是在国内占垄断地位,又侵占国外市场,这就等于是排挤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其他企业。b倾销商品对出口国国内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因为倾销商品可以用“国外损失国内弥补”的方法进行补偿,是消费者的利益受到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9月/27日/第003版 社会 我国社会救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莫纪宏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政策和法律的规定,向那些因各种(自然的、社会的、个人的)原因导致基本物质生活陷入困境、自己无力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人,提供各种形式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种。目前在我国存在的社会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 一、我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及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救助农村和城镇贫困人口的生活成为人民政府的重要任务。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在广大农村地区实行了合作化,农民的生、老、病、死都依靠集体经济组织来给予保障。其中包括“五保户”制度。城市居民基本上被安排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居民的生活虽然有比较好的保障,但是总体生活水平并不高。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贫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社会各界讨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中国社会救济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农村。这些改革努力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中大多数政策措施目前还在实行。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贫困人口有2.5亿人。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后,通过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富民政策”,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急剧减少。1985年,为了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确定了以人均年收入200元为贫困线。当时,在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仍有1.25亿人。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到20世纪80年代末上述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万人。1991年,考虑到物价指数和生活费用指数的变化,为了更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将贫困线提高到300元,按这样的口径统计,当时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6000万人。到1993年制定“八七”扶贫攻关计划时,又再次将贫困线提高到400元。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8065万人。在整个计划实施期间,扶贫攻关成效卓著,1996年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6000万人,到1998年又减少到5000万人,到1999年底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3000多万人。对此,国际社会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伟大的脱贫运动”。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救济工作在各级民政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下,对社会救济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包括4个方面:救灾、救济、五保和扶贫。救灾是为帮助灾民脱离灾难险情,减轻灾害损失,克服灾后生活和生产困难而提供的社会援助。五保是指由农村社区(集体)负责保证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援助,即对他们“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保教)”,简称“五保”。 社会救济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依法对特定的社会救助对象按规定向他们提供的社会援助。中国的社会救济分为定期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两种。享受定期定量救济的对象主要有三种人:城镇中无法定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可靠生活来源的老年人,严重残疾人和未成年的孤儿和部分农村五保对象;符合救济条件的精简退职老职工;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需要特别给予救济的人员。扶贫是指对农村中有一定的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从政策、思想、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扶持,旨在使其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摆脱贫困的社会援助。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中的贫困人口,特别是城镇中的流浪乞讨人员的生活救助问题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方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城镇中的失业和下岗人

欧美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和“替代国”制度研究兼论我国的应对策略

欧美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和“替代国”制度研究兼论 我国的应对策略 来源:作者: 文章简介:欧美国家越来越频繁地在针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中使用“替代国”制度,这在国际法实体规则上源于WTO《反倾销协定》和我国入世议定书中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为消除其给我国带来的消极影响,政府和企业应熟悉欧美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和“替代国”制度。通过了解和对比欧美反倾销法中关于“非市场经济”和“替代国”制度的规定,我国政府、中介组织和企业应及时应对,避免损失和风险。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欧美国家越来越频繁地在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活动中使用“替代国”制度。其之所以能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应用,在国际法实体规则上源于WTO《反倾销协定》和我国入世议定书中有关“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 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已有75个国家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欧盟和美国在该问题上仍固执己见,其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和“替代国”制度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正常发展。 美欧反倾销法中的“非市场经济”和“替代国”制度 一、美国的做法1.对“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的认定 美国早期的反倾销法规并不包含非市场经济条款。在1960年对捷克斯洛伐克自行车反倾销调查案中,商务部拒绝采用这个被称为“国营贸易国家”的出口商自己的国内销售价格,而是采用替代国价格确定正常价值。此后,美国逐渐建立起针对所谓“国家控制经济国家”的特殊反倾销法律制度。根据《1930年关税法》,非市场经济国家指不以成本或市场原则定价,因而其商品的国内销售价格不能反映该商品的公平价值的国家。该法第771节18段对市场经济国家提出了六项要求:(1)货币可自由兑换;(2)劳资双方可进行工资谈判;(3)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度;(4)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5)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6)商业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 美国反倾销法也规定了一些例外条款,即针对来自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产品,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给予相关行业或企业以市场经济性质的认定。首先,商务部采用市场导向测试法,如果被指控倾销的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产业被认定为“市场导向产业”,就可以采用出口国企业的自己的数据,而非根据替代国的数据来确定正常价值。在确定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为市场导向产业时,美国商务部要求满足三个条件:(1)调查产业在制定价格和确定产量方面不存在政府实质性介入或干预;(2)相关产业以私有或者集体所有为特征;(3)所有的主要投入,包括原材料、能源和人工以及绝大多数其他投入(价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问题研究

摘要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乃至部分替代的主体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关键字:非政府组织,社会救助 ,问题,发展对策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社会救助是立足于社会公平基础之上的,以保障国民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制度安排,是一种最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救助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能够缓解贫困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开放使大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也使贫困人口大量增加,贫困人口救助问题日渐受到关注,社会救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对公平的排斥,减轻低收入和无收入的社会成员的生活困难。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重视和解决贫困救助。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的行为,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是社会救助的提供主体,作为政府行为,政府是社会救助的首要主体,政府不仅对社会救助的实施负有直接的财政责任而且有直接管理与实施的责任。作为社会行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以自发性的募捐和其他慈善性活动的形式进行自发性救助,在当前自然灾害频发的条件下,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非政府组织凭借其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优势、贴近基层的优势、灵活优势和效率优势,在社会救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政府在社会救助中存在“大包大揽”的倾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作用的发挥;所以,为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必须重视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补充乃至部分替代的主体作用,通过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推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 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救助的理论分析 (一)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及分类 1.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政府组织指那些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建立起来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多用于第三世界国家。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领域具有替代和弥补作用。非政府组织也被称作“中介组织”、“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等。 2.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1)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民间组织” 所谓的“民间组织”就是在民政部注册登记的组织,包括以下四种形式:①社会团体②事业单位③民办非企业单位④社区管理型组织。 (2)未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草根民间组织

社会救助的程序法治——价值、原则与制度构建

2012年第2期山东社会科学No.2总第198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198 ·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社会救助的程序法治———价值、原则与制度构建 杨思斌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程序在社会救助法中具有重要价值,社会救助法的程序制度应该遵循正当程序原则、与实体法相配合以及第三方参与原则。我国社会救助法(草案)关于社会救助程序 的规定比较粗疏,而且多为一些办事流程性规定。为保障社会救助对象的合法权利,提高社 会救助法的实施效果,社会救助法应该规定启动程序、审查程序、说明理由程序、听证程序与 监督程序制度。 [关键词]社会救助;程序法治;价值;原则;制度构建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02-0037-05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程序法治成为法治内涵的重要方面已经成为法学界的共识,单行的行政程序法规陆续出台,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也在积极酝酿中。但是,“从行政程序法制之长期的发展方向看,针对个别领域之特质而健全个别行政领域行政程序法制,应是最重要之课题。”①属于给付行政之领域的社会救助法中的程序法制也是如此。社会救助程序是对社会救助过程中行政自由权行为的抑制,是公民社会救助权实现的合法方式和必要条件。社会救助程序是社会救助立法中的重要内容,没有一定的程序,不仅社会救助工作无法正常进行,而且会减损社会救助法的立法价值。从国外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看,几乎所有的成文法国家都对社会救助程序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如日本的《生活保护法》规定,要想获得必要的生活保护,就必须由申请人、抚养义务人或者居住在一起的亲属提出申请,经过必要的审查合格后才能获得批准。从法律行为的角度看,社会救助一般是一种依申请而进行的行政给付行为,在社会救助的申请和发放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很容易被滥用。如何设置社会救助中的程序,保障公民的社会救助权的实现,防止权力的滥用,是社会救助立法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程序在社会救助法中的价值 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所应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在行政法发展的早期阶段,行政程序对于行政实体法的实现仅仅具有工具价值。随着行政权的扩张和行政法调整范围的扩大,行政程序对于约束行政自由裁量权、控制行政权的扩张与肆意意义增大。行政程序作为规范行政权、体现法治形式合理性的行为过程,是实现行政法治的重要前提,而行政程序发达与否,是衡量一国行政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尺。因此,现代行政法中行政程序具有极其重要的法律地位。社会救助是为了保障公民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而由政府对社会贫困者提供生活救助和其他方式,以保障公民的生存权的制度安排。从政府实施社会救助行为的角度看,社会救助是一种行政给付行为或授益行政行为,这不仅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更是一种涉及公民权益、公共资源分配和社会公平的行政行为,正当、合理的程序设置对于保证社会救助的正当性、合法性 收稿日期:2012-01-05 作者简介:杨思斌(1967—),男,安徽六安人,法学博士,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从事社会保障法的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国社会救助法的原则、制度和规范的研究”(项目编号:09YJA820078)资助。 ①蔡秀卿:《现代国家与行政法》,台湾学林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249页。 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