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泄泻

中医泄泻

中医泄泻
中医泄泻

121泄泻源流

泄泻,脾病也。脾受湿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口渴,肠鸣,腹痛,小便赤涩,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湿矣。

然经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风者乎。

又曰: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泄不有由於热者乎。

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虚陷者乎。

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於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乾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湿者也。

故为列论之: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独、升、柴;)其湿兼热者,下肠垢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而火性急速,动湿邪,故脉数溲赤涩,所下皆稠粘垢秽(宜六一散,或胃苓加黄连;)其湿兼寒者,鸭溏也,湿为水气,

又感寒邪,则寒水之气合从而化,故脉沉迟,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鸭屎(宜附子理中汤加肉果,或以二术、陈皮、乾姜、吴萸、砂仁、紫苏主之,挟风者亦可叁用,)

但寒泄必早暮服药,说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阴气,故不效,

故夜必再服;其湿兼虚者,虚泄也,人之清气本上升,虚则陷下,又为湿所侵遏,湿胜气脱,故脉细而濡,困倦少力,遇饮食即泻,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汤加升柴,升阳除湿汤;)

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芩汤加二? B胃苓汤加草蔻。)

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筋急也,据此又濡泄之变症(宜升阳除湿汤。)

以上,《内经》所言诸泄,可得而审者也。

《难经》又有五泄,实与《内经》之症约略相似,说曰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即风乘湿也(宜胃风汤;)

曰脾泄者,腹胀满,肢体重着,中有妨,面色萎黄,泄注,食即呕逆,即暑乘湿也(宜香茹汤对桂苓甘露饮,大加生姜治之;)

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宜五苓散;)

曰小肠泄者,溲而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丸止之;)

曰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之。)

是《难经》所言,虽定属六气,而其以湿为主,不与《内经》相合乎。

此外又有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

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

又有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後痛减(宜治中汤酌加木香、砂仁、枳壳、白术、山楂、麦芽、谷芽、陈皮等味,仍烧所伤之物服。)

又有痰泄,脉滑类弦,溲少而赤,肺闷食减,久而神瘁,此积湿成痰,留於肺中,故大肠不固也(宜二陈加浮石、青黛、黄芩、神僸、姜汁、竹沥等味,或用吴萸汤温服碗部,探吐痰涎,泄自两日内愈。)

又有水泄,肠鸣如雷,一泄如注,皆是水(宜石膏、补骨脂、乾姜、草乌等,或车前子汤。)

又有火泄,即热泄,脉数实,腹痛肠鸣,口乾喜冷烦渴,小便赤涩,後重如滞,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泻後尚觉涩滞,仲景谓之热自利是也(宜黄芩芍药汤。)

又有暑泄,因受暑邪,烦渴,尿赤,自汗面垢,暴泻如水(宜茹苓汤、桂苓甘露饮,或以生姜炒黄连为君,葛根、升麻佐之;)

若暑邪留伏於中,以致久而成泄,其病更甚(宜玉龙丸;)

若盛暑伤於外,阴冷伤其中,则为内外受迫(宜连理汤。)

又有伤酒泄,素嗜酒而有积,或一时酒醉而成病,其症骨立,不能食,但饮一二杯,经年不愈(宜葛花解酲汤。)

又有滑泄,其泄不禁,泻久不止,大孔如竹筒,日夜无度(宜固肠丸,)

其或滑由气虚陷下者(宜补中益气汤,)

或大肠滑泄而小便精出者(宜方全丸,)皆不可忽。

又有飧泄,夕食曰飧,食之难化者尤重於夕,故此之飧泄,专主夕食不化而泄言之,与前所列诸飧泄不同,说此症惟夺其食,则一日可止,再以药滋养元气(宜八仙糕。)

又有肾泄即五更泄,一名晨泄,又名泄,固由於肾虚失守藏之职(宜补骨脂、五味子、山萸、肉桂、茴香、山药、茯苓等,每日清晨用大栗十枚煮食,神效,)

而亦有由於食者(宜香砂枳? Y,)有由於酒者(宜葛花解酲汤,)

有由於寒者(宜理中汤夜饭前服。)

又有脾肾泄,由二经并虚,朝泄暮已,久而神瘁肉削(宜四神丸。)

又有暴泄,太阳传太阴,大肠不能固禁,卒然而下,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结粪硬物,欲起又下,欲了不了,小便多清,或身冷自汗,气难布息,脉微呕吐,此寒也,急以重药温之(宜浆水散。)

又有久泄,厥阴经动,下利不止,脉沉迟,手足厥逆,涕唾脓血,此症不易治,大法以为风邪缩於内,宜汗之是也(宜桂枝麻黄汤。)亦有由真阴虚损,元气下陷而成者,若非滋其本原,则必胸痞腹胀,小便淋涩,多致不救(宜四神丸、补中益气汤。)

凡泄泻之病,止於此矣,而治法亦靡有遗者。

士材九种治泄之法,亦当叁看,说升提、淡渗、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皆治泄者所不能外,惟在酌其轻重缓急以用之耳。

总之,此症不论新久,皆太阴受病,不可离白术、白芍、甘草,若四时下利者,於前三药外,春加防风,夏加黄芩,秋加厚朴,冬加附桂。

又必详外症寒热,如手足逆冷,自汗气微,虽暑亦可量投姜桂。如燥渴烦热,闷乱脉实,虽冬亦可酌用硝黄。

此又当权衡於临时者也。若老人诸泄,则又不得拘渗泄分利之法,以人生五十後,升气少,降气多,渗泄分利,是降而益降,益其阴而重竭其阴也,必用升提阳气之品(宜升麻、柴胡、独活、防风、甘草,佐以白术、附子、补骨脂,)

所谓湿寒之生,以风平之。

又曰,下者举之是也。至如饭後即便,乃脾肾交虚之故耳,说人惟脾与肾相济,所以有水谷之分,若脾虽强盛能食,而肾气不足,真火不能上行,为胃腐熟水谷,故饮食下咽,不能消化,留滞大府,因成飧泄,

治之者惟使脾肾之气交通(宜神二神丸空心盐汤送下,)则水谷自然克化,而此患除。

【脉法】《灵枢》曰:病泄脉洪而犬者为逆。

《素问》曰:泄而脱血脉实者难治。《正传》曰:泄泻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医鉴》曰:泄泻脉多沉,伤风则浮,伤寒则沉细,伤暑则沉微,伤湿则沉缓。

《回春》曰:泻脉多沉,沉迟寒促,沉数火热,沉虚滑脱,暑湿缓弱,多在夏月。

【泄泻症治】经曰: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入六府,阴受入五脏。入府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喁吁;入脏则填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又曰:大风人中,则为肠风飧泄。

又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忡景曰:大肠有寒,则多溏,有热则便肠垢。

《入门》曰:肠垢,言湿热滞於肠中,故亦曰滞下。

又曰:凡泄皆兼湿,初宜分利中焦,渗利下焦,久则升举,必滑脱不禁,然後用涩药止之。

又曰:治泄补虚,不可纯用甘温,甘则生湿,清热亦不可用太苦,苦则伤脾,惟淡渗利窍为妙。

济生曰:治泻之法,先当分利水谷,车前子煎汤调五苓散,次则理正中焦,理中汤、治中汤治之,二汤不效,然後方可断下,用固肠丸、石脂馀粮丸。

《正传》曰:治泻诸药,多作丸子服之。

《原病》曰:泄症,凡谷肉消化,不论色及他症,便断为热。夫寒泄而谷肉消化者,末之有也;

或火性急速,传化失常,完谷不化,而为飧泄者,间亦有之。仲景谓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为飧泄也。

《医鉴》曰:暴泻非阳,久泻非阴,通治用三白汤及燥湿汤、辰砂益元散。

【泄泻宜升阳】东垣曰:暑月淋雨,人多泄泻,乃湿多成五泄也。

经云:在下者引而竭之。

又曰: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法当以淡渗之剂利之。然客邪寒湿之生,自外入里而甚暴,若用利小便药,则是降之又降,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也,滋以升阳之药,是为宜耳,羌活、独活、升麻各一钱半,防风、炙甘草各一钱,煎服,即愈也。

【泻与痢不同】丹溪曰:泄泻之症,水谷或化或不化,并无努责,惟觉困倦,若痢不然,或脓或血,或脓血相杂,或肠垢,或无糟粕,或糟粕相杂,虽有痛不痛之殊,而皆里急後重,逼迫懔懔,赤白交下为异。

【久泄成痢】《集咯》曰:太阴受湿而为水泄,虚滑身重微满,不知谷味,久则传变而为脓为血,是脾传肾,谓之贼邪,故难愈。若先痢後泄,是肾传脾,谓之微邪,故易愈。

《灵枢》曰:腹鸣而满,四肢清而泄,脉大,是逆也,不过十五日死。

又曰:腹大而胀。四末清,脱形泄甚。是逆也,不及一时死。《脉经》曰:飧泄脉大,手足冷,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便色】《灵枢》曰:肠中寒,则肠鸣飧泄,热则出黄如靡。东垣曰:泻白为寒,青黄红赤色皆热也,或以青为寒者误也。伤寒少阴病了利纯青水者热在里也,利色红者为热,心火之色或赤者热之甚也,色黑火热亢极,反兼水化也。

《入门》曰:湿多成五泄,如水倾下也。

治泄泻方三十四

平胃散"风泄〔苍? @厚朴陈皮甘草六一散"热泄〔滑石甘草

胃苓汤"又〔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白术茯苓猪苓泽泻肉桂

附子理中汤"寒泄〔附子人叁白术甘草乾姜

闪君子汤"虚泄〔人叁茯苓白术炙甘草

四苓汤"濡泄〔茯苓白术猪苓泽泻

升阴除湿汤"又〔苍术柴胡防风羌活神僸陈皮猪苓泽泻麦芽升麻炙甘草

胃风汤" 泄〔人叁白? @茯苓当归白芍肉桂

香茹汤"脾泄〔香茹厚朴黄连扁豆子桂苓

甘露饮"暑泄〔滑石二两赤苓泽泻石膏寒水石甘草各一两白术肉桂猪苓各五钱每末一钱加蜜汤下。

浆水散"暴泄〔半夏二两炮姜肉桂附子炙甘草各五钱良姜二钱半每末五钱,煎服。

大承气汤"小肠泄〔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去芒硝,即小承气汤。

黄连解毒汤"又〔黄连黄柏黄芩山栀芍药

柏皮丸"又〔黄连黄柏当归白芍

八正散"大瘕泄〔瞿麦扁畜木通山栀车前子大黄滑石甘草灯心

治中汤"食泄〔人叁白术甘草生姜青皮陈皮

二陈汤"痰泄〔茯苓甘草半夏陈皮

吴茱萸汤"又〔吴萸生姜人叁大枣

车前子汤"水泄〔厚朴泽泻车前子

黄芩芍药汤"火泄〔黄芩芍药甘草

玉龙丸"暑泄〔硫黄硝石滑石明矾

连理汤"又〔人叁白术甘草乾姜黄连茯苓

茹苓汤"又〔泽泻二钱二分猪苓赤苓白术扁豆子姜黄连香茹厚朴各一钱甘草三分

八仙糕"飧泄〔枳实白术山药各四两楂肉三两茯苓陈皮莲肉各二两人叁一两粳米五升糯米一升半共为末,蜜三斤各蒸作糕,焙乾。

万全丸"滑泄〔赤石腊炮姜各一两胡椒五钱醋糊丸,空心,米饮下五七丸。

补中益气汤"久泄〔

葛花解酲汤"酒泄〔葛花青皮木香橘红人叁茯苓猪苓神僸泽泻白术乾姜

香砂枳? Y "肾泄〔木香砂仁枳壳白术四神丸"脾肾泄〔肉果补骨脂吴萸五味子

石脂馀粮丸"断下〔固肠丸"滑泄〔龙骨附子诃子活矾丁香石脂良姜蔻仁砂仁木香糊丸。

三白汤"通治〔白术白芍茯苓炙草此为治泻要药。燥湿汤"又〔白术白芍茯苓陈皮炙草此即三白汤加陈皮一味也。二神丸"饭後便〔补骨脂四两肉豆蔻生二两共为禾,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枣煮,去姜,枣肉丸,空心盐汤下三五十丸。一方肉蔻煨熟。

最新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演示教学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 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 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

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病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二)其他中医疗法: 1. 针灸疗法 (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泄泻

泄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3.情志失调 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4.劳倦伤脾 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5.久病年老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二、病机 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2.湿热证 治法:清热利湿。 推荐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葛根、黄连、黄芩、茯苓、绵茵陈、厚朴、银花、甘草等。 中成药:保济丸(口服液)、葛根芩连片、炎可宁片等。 3.食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 推荐方药:(1)保和丸加减(食积较重)。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厚朴等。(2)枳实导滞丸加减(积滞较重)。大黄、枳实、神曲、茯苓、黄芩、黄连、白术、泽泻等。 中成药:保和丸、枳实消痞丸、金佛止痛片等。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可根据病情,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和(或)凉血止痢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喜炎平注射液、莲必治注射液等。 (三)针灸治疗 1.体针 (1)腹泻:选取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等穴位,可使用平补平泻法。 (2)腹痛:选取足三里、中脘、天枢、三阴交、太冲等穴位,其中太冲用泻法,其余穴位用平补平泻法。 (3)呕吐:选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其中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其余穴位用泻法。 2.平衡针:可选取胃痛穴、腹痛穴。 (1)胃痛穴: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取穴原则:男左女右取穴。手法:滞针手法。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2)腹痛穴:定位:此穴位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视病情危重,采取双侧同时取穴。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针感: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3.腹针:选取中脘、下脘、上风湿点(双侧)。留针20分钟。 4.灸法:寒湿证选中脘、上脘温中止呕。 (四)其他疗法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七.泄泻 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二)辨证分型 1 寒湿困脾 证候表现;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有外感是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护治法则;芳香化浊,解表散寒。(治疗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2 肠道湿热 证候表现;腹痛急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可伴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护治法则;清热利湿。(治疗代表方;葛根芩连汤) 3 食滞胃肠

泄泻的诊疗方案汇总

3.3.1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 (1)病史: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主要体征: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 (4)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胡亚美、江载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病程2周以内。 2.迁延性期:病程2周至2个月。 3.慢性期:病程大于2个月。 (三)疾病分型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体温不升,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四)证候诊断 (1)风寒泄泻证: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或伴鼻塞,流涕,身热。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2)湿热泄泻证:下利垢浊,稠黏臭秽,便时不畅,似痢非痢,次多量少,肛门赤灼,发热或不发热,渴不思饮,腹胀。面黄唇红,舌红苔黄厚腻,指纹紫滞,脉濡数。 (3)伤食泄泻证: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

七。泄泻 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

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二)辨证分型 1 寒湿困脾 证候表现;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有外感是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护治法则;芳香化浊,解表散寒。(治疗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2 肠道湿热 证候表现;腹痛急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可伴

泄泻中医辨证论治.(优选)

七.泄泻 泄泻是因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古人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但临床所见,难以截然分开,一般合而论之。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西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肠结核等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病证辨证施护。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及脏腑虚损等均可导致泄泻的发生。六淫之邪侵袭人体,最易困遏脾阳,影响脾的运化,水谷相杂而下,导致肠胃功能失调,引起泄泻;凡饱食过量,宿滞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湿热内蕴,或恣食生冷,寒湿交阻,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均可致脾胃运化失健,传导失职,升降失常,而发生泄泻;郁怒伤肝,肝失疏泄,木横乘土,脾胃受制,导致肝脾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形成泄泻;脾胃虚弱,中阳不健,运化无权,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受限,清气下陷,水谷糟粕混夹而下,遂成泄泻;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禀赋虚弱,先天肾阳不足,不能助脾腐熟水谷,水谷不化,而为泄泻。 泄泻的病位在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理因素主要是湿。脾病湿盛是导致泄泻发生的病机关键。急性暴泻以湿盛为主,因湿盛而致脾

病,病属实证;慢性久泄则以脾虚为主,因脾虚而生湿浊,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急性暴泻,泻下腹痛,痛势急迫拒按,泻后痛减,多属实证;慢性久泻,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腹痛不甚,喜温喜按,身疲肢冷,多属虚证。 2、辨寒热大便清稀,或完谷不化者,多属寒证;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者,多属热证。 3辨证候特征寒湿泄泻,泻多溏薄;湿热泄泻,泻多如酱黄色;食滞肠胃之泄泻,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肝气郁滞之泄泻,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脾气亏虚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夹有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肾阳亏虚之泄泻,多发于晨起之时,以腹痛肠鸣,泻后则安为特点,有时又称五更泻。 (二)辨证分型 1 寒湿困脾 证候表现;泻下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兼有外感是可见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护治法则;芳香化浊,解表散寒。(治疗代表方;藿香正气散)2 肠道湿热 证候表现;腹痛急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可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文章目录*一、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1.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2. 泄泻形成的原因3. 泄泻的分类症状*二、调理泄泻的食疗*三、泄泻的饮食注意 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 1、方剂治疗泄泻的方法脾虚泄泻: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 共研为末,加米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 治泄泻不止:用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看病人情况用适量,紫苏、木瓜汤送下。 赤白痢包括噤口痢及泄泻。有蜣螂烧研为末。每用半钱或一钱,烧酒调服,小儿用黄酒调服。立效。此方名“黑牛散”。 伏暑泄泻的治疗验方:用白矾煅为末,醋糊成丸,按年龄大小 取适当分量,木瓜汤送下。此方名“玉华丹”。 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矾一两、诃黎勒(煨过)七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2、泄泻形成的原因六淫外邪伤人,主要以湿为主,常夹杂寒、暑、热等病邪,导致肠胃功能失调,皆使人发生泄泻,脾脏喜燥而 恶湿,外来之湿入侵则最容易困遏脾阳,从而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而导致泄泻。寒邪或者暑邪也能直接影响脾胃,使脾胃功能失调,

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成泄泻。误食馊腐不洁之物,伤及肠胃; 或过食生冷,导致寒湿交阻等,皆可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致使脾 胃的传导失司,升降失调,水谷停滞而导致泄泻。情志不舒、脾主运化,脾肾阳虚等导致。 3、泄泻的分类症状寒湿停滞:泻下清稀,严重时如水样,腹痛伴有肠鸣,痞满,脘腹胀闷,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症状既恶寒发热, 鼻塞头痛,肢体酸痛等症。舌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湿热壅滞:腹 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下不爽,粪色黄褐而臭,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暑湿壅滞:发于盛夏之时,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伴 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饮食停滞: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伴见脘腹痞满, 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调理泄泻的食疗1、干姜粥,干姜5克,红枣3~5枚,粳米100克。干姜煎取汁,与红枣、粳米煮粥。日服1次,当早餐食。 2、青蒿绿豆粥,青蒿5克,西瓜翠衣60克,鲜荷叶适量,绿豆30克,赤茯苓12克。青蒿、西瓜翠衣、赤茯苓入锅内加水煮沸,取汁;绿豆、荷叶共煮为稀粥,粥成后去荷叶,加入药汁,再沸即成。日服2次,连续服1周。

中医泄泻

121泄泻源流 泄泻,脾病也。脾受湿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口渴,肠鸣,腹痛,小便赤涩,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湿矣。 然经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风者乎。 又曰: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泄不有由於热者乎。 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虚陷者乎。 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於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乾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湿者也。 故为列论之: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独、升、柴;)其湿兼热者,下肠垢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而火性急速,动湿邪,故脉数溲赤涩,所下皆稠粘垢秽(宜六一散,或胃苓加黄连;)其湿兼寒者,鸭溏也,湿为水气, 又感寒邪,则寒水之气合从而化,故脉沉迟,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鸭屎(宜附子理中汤加肉果,或以二术、陈皮、乾姜、吴萸、砂仁、紫苏主之,挟风者亦可叁用,) 但寒泄必早暮服药,说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阴气,故不效, 故夜必再服;其湿兼虚者,虚泄也,人之清气本上升,虚则陷下,又为湿所侵遏,湿胜气脱,故脉细而濡,困倦少力,遇饮食即泻,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汤加升柴,升阳除湿汤;) 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芩汤加二? B胃苓汤加草蔻。) 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筋急也,据此又濡泄之变症(宜升阳除湿汤。) 以上,《内经》所言诸泄,可得而审者也。 《难经》又有五泄,实与《内经》之症约略相似,说曰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即风乘湿也(宜胃风汤;) 曰脾泄者,腹胀满,肢体重着,中有妨,面色萎黄,泄注,食即呕逆,即暑乘湿也(宜香茹汤对桂苓甘露饮,大加生姜治之;) 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宜五苓散;) 曰小肠泄者,溲而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丸止之;) 曰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之。) 是《难经》所言,虽定属六气,而其以湿为主,不与《内经》相合乎。 此外又有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 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 又有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後痛减(宜治中汤酌加木香、砂仁、枳壳、白术、山楂、麦芽、谷芽、陈皮等味,仍烧所伤之物服。)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模拟题

[真题] (中医内科学)泄泻、胁痛 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第1题: 患者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治疗应首选 A.藿香正气散 B.黄芪汤 C.参苓白术散 D.枳实导滞丸 E.附子理中丸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2题: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脾虚泄泻 D.肾虚泄泻 E.伤食泄泻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第3题: 治疗泄泻初起不宜 A.清化 B.疏解 C.固涩 D.消导 E.分利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4题: 治疗脾胃虚弱泄泻,应首选 A.补中益气汤 B.枳术丸 C.香砂六君子汤 D.参苓白术散 E.附子理中汤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5题: 导致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于 A.肾阳虚衰 B.感受外邪 C.脾胃虚弱 D.食滞肠胃 E.脾虚湿盛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6题: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泻后痛减,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题)纵览证属 A.寒湿泄泻 B.湿热泄泻 C.伤食泄泻 D.肝郁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7题: 下列泄下粪便中辨出何为湿热泄泻的特点 A.泻下如水样便 B.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C.时溏时泄、水谷不化 D.泻下粪色黄褐而臭 E.泄泻清稀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 第8题: 患者刘某,每因情绪紧张时出现腹痛泄泻。且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舌淡红,脉弦。治当 A.解郁疏肝 B.泄肝除湿 C.疏肝和胃 D.调和脾胃 E.抑肝扶脾 参考答案:E 答案解析: 第9题: 患者泄泻清稀,甚者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纳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应诊为何种证候 A.肝郁泄泻 B.肾虚泄泻 C.寒湿泄泻 D.暑湿泄泻 E.脾虚泄泻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 第10题: 王某,反复泄泻10余年,稍进油腻或生冷之品,大便次数增多,水谷不化,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纳食减少,舌淡苔白,脉细弱。此时选用何方最为适宜 A.附子理中汤 B.参苓白术散 C.胃苓汤 D.六君子汤 E.藿香正气散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中医辨证治疗泄泻病 发表时间:2009-08-03T17:33:12.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刘忠孝 (海伦市中医院黑龙江海伦 152300) [导读]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14-02 【关键词】泄泻辨证治疗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日数十行等症,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发。 1 病机分析 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脾肾阳虚等因素,导致“湿”胜,出现腹泻;或多种原因的作用,但脾胃功能障碍是主要的。 1.1 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能引发泄泻,外邪致泻,以暑、湿、寒、热较为常见,尤以湿邪最为多见。 1.2 饮食所伤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引发泄泻。 1.3 情志失调情志所伤,五脏功能失调,尤其脾胃损伤为最。一般多因脾胃易受肝气侮逆,侮则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作泄泻,这种原因不能忽视。 1.4 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降一升,主宰消化吸收,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1.5 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衰,肾之阳气不足,肾阳虚衰,命火不足,不能助脾胃以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为泄泻。盖肾主大小二便,又司开阖。大便之能开能闭者,肾操权也。 2 辨证要点 辨缓急轻重,急性泄泻(暴泻)发病急骤,病程较短,常以湿盛为主;慢性泄泻发病缓慢,病程较长,每因饮食不当,劳倦过度而复发,常以脾虚为主或久病及肾。若泄泻,饮食如常者,证轻;泄泻无度,不能食,或久泻滑脱不禁,其证重。凡病势急骤,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小便不利者,多属实证,凡病程较长,腹痛不甚,腹痛喜按,小便利,不渴,多属虚证,粪质清稀如水,腹痛喜按,畏寒,完谷不化,手足欠温,多属寒证,如粪便黄褐,味臭较重,肛门灼热,泻下急迫,小便短赤,口渴喜冷饮,多属热证。 3 辩证论治 3.1 寒湿证本证为寒湿困脾,脾失运化,属外邪所致脏腑功能失常,治当祛邪、调理脏腑功能为主;因寒湿自外而侵,湿宜化而寒宜散,故治当以散寒化湿为其祛邪之法;兼以健运脾胃以治根本,酌加止泻之品以缓其标急。治宜散寒化湿,健脾止泻。用药可选用藿香正气丸加减。本方既能疏风散寒,又能化湿除中,健脾宽中,调理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复,泄泻自止。 3.2湿热型(肠道湿热证)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肛门灼热,口渴,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用药可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葛根解肌清热,升清止泻,可加金银花加强清热之力,茯苓、通草、车前子增强利湿之力,湿热分消,泄泻可止。常用药物为黄芩、黄连、葛根、木香、车前草、苦参、茯苓、金银花等。若湿邪偏重,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用平胃散,燥湿宽中,夹食滞者宜加神曲、麦芽、山楂等消食。 3.3伤食型腹痛腹泻,痛则泄泻,泻后痛减,泻下奇臭难闻,厌食恶心,呃逆连声,嗳腐吞酸。饮食所伤,食积肠胃,故腹胀腹痛,传化失常则泻下。食滞不化,故泻下如败卵而臭。泻后浊气外排,则痛减。厌食,呃逆,嗳腐等均为内伤食滞所引起。脉滑,苔白也为食积之象。 3.4肝郁型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之时,大便溏稀,舌淡红,脉弦。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故发生泄泻。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是为肝旺脾虚之象。治宜疏肝健脾,调理气机。常用痛泻要方加减。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柔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3.5 脾胃虚弱本证为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运化不力。大便时溏时泻,完谷不化;脾虚运化无权,故饮食减少,或食后脘闷不舒,久泻不已;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故面色萎黄,疲乏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脾胃虚弱之象。病性属本虚,治当遵“虚则补之”的原则,以补益脾胃为其大法,脾运不健,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湿邪为患,故当健脾助运化湿,亦可佐以和胃理气渗湿法。治宜补益脾胃,助运化湿,常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本方用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为法,加入和胃理气渗湿之品,标本兼顾,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扁豆、陈皮、莲子、砂仁、桔梗等。 3.6 肾虚型(肾阳亏虚证)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常用四神丸加味。方中补骨脂温肾补阳,吴茱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涩肠止泻,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温肾暖脾之力。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合桃花汤以固涩止泻。 4 讨论 泄泻,一般预后佳。如病程中逐渐加重,泄泻脓浊大便,并夹有紫乌血块,食欲不振,消瘦无力,兼有低热,或夜间盗汗如水,为难治,应谨防危变。加强身体锻炼,节饮食,慎寒温。避免精神刺激,劳逸结合;泄泻的后期,常致阳气虚寒,应多注意保暖防寒,勿食生硬冷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同时采用异病同治的方法,则可以找到慢性腹泻患者的共通性,避免因病因复杂而导致治疗的困惑,最终达到缓解患者腹泻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目的。

中医治疗腹泻

中医治疗腹泻从中医角度来看,泄泻与“湿”关系最密切,有“无湿不成泄” “湿多成五泄”之说。泄泻总因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停而为湿所致。而引起脾胃运化失常的原因众多,有外感因素,也有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先天或病后体虚等因素。急性腹泻大多与外感、饮食相关,慢性腹泻多与情志、体虚相关。 治疗泄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病因病机不同而治法各异。如外感湿邪,当健脾燥湿,分利小便;外感寒湿,当散寒除湿;外感湿热,当清热祛湿;胃热脾寒或胆热脾寒,当寒温并施,辛开苦降;食积胃肠,当消食化积;肝郁气机,脾不运化,当疏肝理气运脾;脾气虚弱,当健脾益气助运;脾肾阳虚,又当温补脾肾等。 泄泻时重点观察的内容在辨治泄泻时,以下几个方面对确定证型、选方用药意义较大,故需要重点观察。?大便的气味:气秽甚,多为热(火)泻;臭如败卵为食积泻。 ?大便的通畅度:泻而不畅,里急后重,多为肠道积滞泻或气虚泻。?小便的量与色:小便量少不畅,多为湿泻;小便量少色黄或赤,多为热泻。?是否伴有腹痛、腹胀:若腹不痛而胀,或肠鸣者,多为湿泻;阵痛多为热泻;绞痛持续不止多为寒泻;痛则泻,泻后痛缓,为肝郁脾虚泻。 ?是否口干:口干欲饮者,多为热泻;口不干者,多为寒泻。?舌象:舌淡而胖润者,多为寒泻,或脾肾阳虚泻;舌红而干者,多为热泻;苔厚腻者,为湿泻。 ?脉象:泄泻脉多沉,沉迟为寒泻,沉数为热(火)泻,缓弱为暑湿泻(夏月病)。 方剂的选择 1. 湿泻: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多为水泻,腹不痛,肠鸣音亢进,小便量少,舌不红,苔厚腻,脉 细。 方选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等。 2. 寒泻: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症见:发热或不发热,恶风,恶寒,项强,手足冷,腹痛,腹泻, 泻下物不臭,口不渴,舌淡暗,苔薄而润,脉浮缓。有汗者,方选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方选葛根汤。 3. 寒湿泻:因感受寒湿之邪所致。症见:水泻,腹中绞痛不止,泻下物不臭,面色苍白或暗而无光,头 昏重,脘腹胀,食欲下降,恶心欲吐,口不干,或伴身痛,舌淡,苔白而厚,脉沉迟。 方选藿香正气散(也治暑湿泻)、五积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粳米汤、术附汤等;若脉微细欲绝,精神极差(但欲寐),手足厥冷,则选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等。 4. 虚寒泻:因脾阳亏虚或脾肾阳虚所致。 脾阳虚者症见:泄泻,完谷不化,大便不臭秽,泻而畅,腹中隐痛,手足不温,小便色清,舌淡胖水滑,脉细迟,方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胃风汤等;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知识讲解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泄泻(急性胃肠炎)中 医诊疗方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进行诊断。 (1)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 (2)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成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3)常伴有腹痛、恶心、呕吐。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进行诊断。(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 (2)急性起病,大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大便呈稀便、水样便,可伴有粘液或混有血液,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 (3)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4)体征不明显,可有上腹及脐周压痛,肠鸣音多亢进。 (5)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镜检可有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粪便培养可呈阳性。 (二)证候诊断 1.寒湿证: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或伴有胃脘疼痛,得暖则舒,呕吐物带有酸水,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2.湿热证: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或伴有胸闷欲呕,嗳气泛酸,身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3.食滞证:泻下稀便,臭如败卵,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腻,脉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选择中药口服汤剂、中成药 1.寒湿证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推荐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法半夏、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等。 中成药:藿香正气丸(口服液)、理中丸、玄胡止痛片等。

中医治疗腹泻

中医治疗腹泻 从中医角度来看,泄泻与“湿”关系最密切,有“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之说。泄泻总因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水谷不化,停而为湿所致。而引起脾胃运化失常的原因众多,有外感因素,也有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先天或病后体虚等因素。急性腹泻大多与外感、饮食相关,慢性腹泻多与情志、体虚相关。 治疗泄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病因病机不同而治法各异。如外感湿邪,当健脾燥湿,分利小便;外感寒湿,当散寒除湿;外感湿热,当清热祛湿;胃热脾寒或胆热脾寒,当寒温并施,辛开苦降;食积胃肠,当消食化积;肝郁气机,脾不运化,当疏肝理气运脾;脾气虚弱,当健脾益气助运;脾肾阳虚,又当温补脾肾等。 泄泻时重点观察的内容 在辨治泄泻时,以下几个方面对确定证型、选方用药意义较大,故需要重点观察。 ●大便的气味:气秽甚,多为热(火)泻;臭如败卵为食积泻。 ●大便的通畅度:泻而不畅,里急后重,多为肠道积滞泻或气虚泻。 ●小便的量与色:小便量少不畅,多为湿泻;小便量少色黄或赤,多为热泻。 ●是否伴有腹痛、腹胀:若腹不痛而胀,或肠鸣者,多为湿泻;阵痛多为热泻;绞痛持续不止多为寒泻;痛则泻,泻后痛缓,为肝郁脾虚泻。 ●是否口干:口干欲饮者,多为热泻;口不干者,多为寒泻。 ●舌象:舌淡而胖润者,多为寒泻,或脾肾阳虚泻;舌红而干者,多为热泻;苔厚腻者,为湿泻。 ●脉象:泄泻脉多沉,沉迟为寒泻,沉数为热(火)泻,缓弱为暑湿泻(夏月病)。 方剂的选择 1.湿泻: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多为水泻,腹不痛,肠鸣音亢进,小便量少,舌不红, 苔厚腻,脉细。 方选平胃散、五苓散、胃苓汤等。 2.寒泻:因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症见:发热或不发热,恶风,恶寒,项强,手足冷,腹痛, 腹泻,泻下物不臭,口不渴,舌淡暗,苔薄而润,脉浮缓。 有汗者,方选桂枝汤或桂枝加葛根汤;无汗者,方选葛根汤。 3.寒湿泻:因感受寒湿之邪所致。症见:水泻,腹中绞痛不止,泻下物不臭,面色苍白或 暗而无光,头昏重,脘腹胀,食欲下降,恶心欲吐,口不干,或伴身痛,舌淡,苔白而厚,脉沉迟。 方选藿香正气散(也治暑湿泻)、五积散、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干姜汤、附子粳米汤、术附汤等;若脉微细欲绝,精神极差(但欲寐),手足厥冷,则选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等。 4.虚寒泻:因脾阳亏虚或脾肾阳虚所致。 脾阳虚者症见:泄泻,完谷不化,大便不臭秽,泻而畅,腹中隐痛,手足不温,小便色清,舌淡胖水滑,脉细迟,方选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人参汤、四逆加人参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胃风汤等;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泄泻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大肠传导失司,湿盛内阻,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食物中毒、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外感湿邪,或汗出入水,或坐卧湿地,则寒湿内侵,困遏脾阳,脾失健运,或感受暑湿、湿热之邪,壅遏脾胃,下迫大肠,均可使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小肠泌别失司,大肠传导功能紊乱,以致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并入大肠而发为本病。 2.饮食因素进食腐烂、变质、污染的食物,使脾胃受伤,或贪吃过量,食滞不化,宿食内停,损伤脾气,或恣食膏粱肥甘厚味,饮酒无度及嗜食辛辣香燥之物,致湿热蕴积于脾胃、肠道,或恣啖生冷瓜果等食品,寒食交阻,寒气客于胃肠,以上因素均可使脾运失职,升降失调,肠道泌别、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形成本病。 3.情志因素肝为刚脏,性喜冲和条达,若忧郁忿怒,精神焦虑紧张,易致肝气郁结,木郁不达,横逆乘脾犯胃;或思虑过度,脾气受伤,土虚木贼,均可使气机升降失调,肠道功能失常,清浊不分,相杂而下,形成本病。 4.脏腑虚衰调摄失宜,或久病之后,或年老体弱,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脾失升

运,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水谷不能腐熟,运化失常,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阻碍气机,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大肠遂成本病。 二、病机 1.发病外邪致病和饮食因素引起的泄泻多起病急,呈急性发病,而情志因素和脏腑虚衰引起的泄泻多起病缓,呈慢性发病。 2.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 3.病性急性泄泻为实证,包括寒湿、湿热、食滞;慢性泄泻属本虚标实证及虚证,脾胃不足、命门火衰为本虚,湿邪为患是标,并夹它邪。 4.病势急性期属实证,以湿邪为主,久不愈由急转慢,慢性期属虚实夹杂及虚证,以脾胃虚弱、命门火衰为主,兼夹湿邪及其它邪。 5.病机转化泄泻的病机转化,决定于脾胃功能的强盛与否和湿邪的程度。急性泄泻属实,慢性泄泻属虚或虚实夹杂。虚实之间常因脾虚与否及湿盛程度而转化,如急性泄泻失治或停药过早,病未根治,可使病情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机由实转虚,形成慢性泄泻,久泻脾虚,则易感湿邪,或被饮食所伤,而呈急性发作,表现为虚中夹实。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治疗腹泻中医辨证方

腹泻俗称“拉肚子”,可由各种胃肠疾患引起。如痢疾等胃肠道感染,以及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功能紊乱等引起。主要症状有大便次数增多变稀,甚至带黏液、脓血,常伴腹痛、里急后重等。 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病多因感受外邪,如湿热、暑湿、寒湿之邪;情志所伤,忧思郁怒导致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而成泄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进食不洁腐败之物,以致损伤脾胃而成泄泻。腹泻在临床主要可分为湿热证、寒湿证、脾胃虚弱证和伤食证。 湿热证 1.马齿苋绿豆汤: 马齿苋200克,绿豆50克,大蒜5头,盐适量。共煮1小时饮用。 2.苦瓜拌蒜泥: 苦瓜100克,紫皮大蒜1头。苦瓜切丝,大蒜加工成泥,再加米醋、酱油、香油拌匀。 3.马齿苋粥: 鲜马齿苋100克,薏仁米30克,粳米50克,同煮成粥食之。 寒湿证 1.莲子生姜粥: 莲子50克,生姜30克,红糖30克,粳米100克。莲子、粳米先煮半小时,再放入姜、糖,煮10分钟食用。 2.附子粥: 炮附子(先煎1小时)10克,生姜30克,粳米100克。共煮1小时后成粥食用。 3.杨梅酒: 杨梅20枚,白酒500毫升,密封3天后可饮之。 脾胃虚弱证 1.芡实薏仁山药粥: 芡实30克,炒薏仁30克,山药50克,糯米100克,砂糖30克。同煮成粥。 2.莲子大枣粥: 莲子30克,大枣10枚,山药30克,百合30克,糯米100克。同煮成粥食之。 3.粳米姜茶: 茶15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粳米30克,同煮成粥食之。 伤食证 1.山楂山药粥: 山楂30克,山药30克,粳米100克,红糖适量,煮粥食之。

2.酸辣汤: 焦山楂60克,胡椒粉6克,红糖30克。焦山楂水煎取汁,再加入胡椒粉、红糖搅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