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泄泻药方

泄泻药方

泄泻药方
泄泻药方

泄泻

暴泻

寒湿泄泻

方剂:藿香正气散(见呕吐篇)

方剂:纯阳正气散

功效:芳香开窍,辟秽化浊。

歌诀:纯阳正气苍白术,

陈夏藿苓花椒杵,

肉桂红灵丁木香,

芳香开窍霍乱除。

湿热泄泻

方剂:葛根芩连汤

功效:解表清里。

歌诀:葛根芩连与甘草,

表症未解里热交,

身热下利烦热渴,

解表清里热痢消。

伤食泄泻

方剂:藿香正气散(见呕吐篇)

方剂:纯阳正气散

功效:芳香开窍,辟秽化浊。

歌诀:纯阳正气苍白术,

1

中医内科学 第九版 泄泻

泄泻 【定义】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溏,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如水倾注而直下,病势较急。故前贤以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本病证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西医学中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肠结核等肠道疾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其他疾病伴见泄泻者,除治疗原发疾病外,在辨治方面亦可与本节联系互参。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伤人,皆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湿为主,常夹寒、热、暑等病邪。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皮毛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但仍多与湿那有关。 2.饮食所伤 脾胃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府,故饮食不当常可导致泄泻。凡饱食过量,或过食肥甘,或恣啖生冷,或误食馊腐不洁之物,均可发生泄泻。临床上,饮食不当与外感湿邪常相互影响,共同为患。 3.情志失调 郁怒或忧思均可致泄泻。郁怒伤肝,或忧思伤脾,若素体脾虚湿盛,复因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于怒时进食者,更易形成泄泻。 4.劳倦伤脾 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均可成泄泻。 5.久病年老 久病之后,肾阳损伤,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命门火衰,而为泄泻。 二、病机 泄泻病因虽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病变主脏在脾,脾失健运是关键,同时与肝、肾密切相关。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大小肠司泌浊、传导;肝主疏泄,调节脾运肾主命门之火,能暖脾助运,腐熟水谷。若脾运失职,小肠无以分清泌浊,大肠无法传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混合而下,则

脾胃虚弱者自我调理方法

凡脾胃虚弱者,是指脾胃的受纳、腐熟、转输、运化等功能减弱或失调,影响水谷的消化吸收。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所以脾胃虚弱患者,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自我调养: 一、饮食调养 合理的膳食结构是健康的基础、调养脾胃的前提。饮食应有规律,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平时以软、烂易消化食物为主;少吃有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如酸辣、油炸、干硬和黏性大的食物,生冷的食物也要尽量少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如粳米、薏苡仁、白扁豆、大枣等,脾胃虚弱者可以经常食用。脾胃虚弱的患者还可以选用简便实用的药膳: 胡萝卜大米粥:大米100克,胡萝卜50克,大米煮成粥后加入胡萝卜,煮熟烂后食之,有健脾温胃的功效。 糯米小麦粥:糯米50克,小麦仁60克,煮成粥后加糖适量,调味服用,有健脾益气之功效。 沙参麦冬白扁豆粥:沙参10克,麦冬10克,白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白扁豆共煮成粥。适用于脾胃阴虚者,有清热生津的功效。 二、坚持适当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增加人体的胃肠功能,使胃肠蠕动加强,消化液分泌增加,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成分的吸收,并能改善胃肠道本身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推迟消化系统的老化。 三、坚持艾灸 艾灸是驱寒补虚的最佳外养方法,馨艾堂常给脾胃虚者艾灸,选穴常用:中脘,神阙,足三里,阴陵泉。10天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5-7天,通常坚持2个疗程能看到非常明显的改善。 四、适当服用药物 中医脾胃虚弱主要分三型:脾胃气虚型、脾阳虚型、胃阴虚型。 1.脾胃气虚者,多气短乏力、头晕、胃胀、胃痛、呃逆、食少、饭后胀满、大便溏泻、面色萎黄,可酌情服用参苓白术散和香砂养胃丸。 2.脾阳虚者主要表现为胃腹冷痛,每食生冷油腻就会腹痛、腹泻,大便稀,可酌用附子理中丸。 3.胃阴虚者主要表现在虚火上炎,口干、容易饥饿、胃酸、隐痛不适、口舌生疮等,可选用参梅养胃颗粒等。

最新泄泻中医诊疗方案演示教学

泄泻中医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 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胃肠型感冒等。 【诊断】 (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腹泻为主症者,辨病泄泻。 1.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为主症,可伴腹胀、腹痛等症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夏秋之季。 2.急性泄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慢性泄泻起病缓慢,病程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3.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二)西医诊断标准: 1.腹痛、腹泻,一日数次至 10 余次,呈黄色水样便,一般无粘液脓血,腹痛多位于脐周,呈阵发性钝痛或绞痛,可伴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等。 2.可有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等体征。 3.便常规、便培养、纤维肠镜检查、X线腹平片、肠道钡剂检查有助确诊。 【治疗方案】

一.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病论治 (1)实证: ①寒湿证: 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治法:清热利湿。 主方:葛根芩连汤。 ③伤食证: 证候:腹部疼痛拒按,泻下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或泻后不畅,胸脘痞闷,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脉滑而数,或见沉弦。 治法:消食导滞。 主方:保和丸。

④肝气乘脾: 证候: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主方:痛泻要方。 (2)虚证: ①脾胃虚寒: 证候:大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而弱。 治法:补脾健胃。 主方:参苓白术散。 ②肾阳虚衰: 证候:黎明泄泻,腹中隐痛,下利清谷,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主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丸。 (二)其他中医疗法: 1. 针灸疗法 (1)针刺上巨虚、天枢、足三里,适用于急性泄泻。

泄泻

泄泻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审核认证。泄泻,中医病证名。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加和粪便有量与质的改变为特点,其病因较多,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泄泻,脾虚湿盛是关键病机。治疗上总以运脾除湿为主。 中医学名 泄泻 其他名称 鹜溏、飧泄、注下 相关西医疾病 急性肠炎等 疾病分类 内科-脾胃 发病部位 肠 主要病因 外感寒热湿邪、内伤饮食及情志、脏腑失常 多发群体 所有人 目录

历史沿革 与西医病名关系 病因 病机 诊断依据 病证鉴别 相关检查(实验室检查) 辩证要点 治疗原则(要点) 症治分类

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文献摘要 名词解释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如水样为主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历史沿革 1、本病首载于《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有“鹜溏”、“飧泄”、“注下”等病名,对其病因病机等有较全面论述。 2、《难经·第五十七难》谓:“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提出了五泄的病名。 3、《金匮要略》将泄泻与痢疾统称为下利。 4、汉唐时代将此病包括在“下利”之中,至宋代以后才统称为泄泻。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不仅外邪可导致泄泻,情志失调亦可引起泄泻。 5、《景岳全书》提出分利之法治疗泄泻的原则。

6、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提出了著名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泄泻的治法。 7、清代医家对泄泻的认识,在病因强调湿邪致泻的主导性,病机上重视肝、脾、肾的重要作用。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泄泻可见于多种疾病,凡属消化器官功能或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腹泻,如急性肠炎、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肠道肿瘤、肠结核等,或其他脏器病变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以泄泻为症状者,均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寒湿暑热之邪均可引起泄泻,其中又以湿邪致泄者最多。脾喜燥而恶湿,湿邪易困阻脾土,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皮毛肺卫从表如里,使脾胃升降失常,亦能夹湿邪为患,直接损失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 2、饮食所伤 误食腐馊不洁,使脾胃受伤,或饮食过量,停滞肠胃;或恣食肥甘,湿热内生;或过食生冷,寒邪伤中;均能化生食滞、寒湿、湿热之邪,使脾胃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清浊不分,而发生泄泻。 3、情志失调

脾胃虚弱的中药偏方有哪些

脾胃虚弱的中药偏方有哪些 1、砂仁黄芪猪肚可调理脾胃虚弱 材料:砂仁、黄芪、猪肚 做法:将猪肚、砂仁和黄芪洗干净,然后将准备好的砂仁和黄芪放入猪肚中;将准备好 的猪肚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烧开之后小火慢炖,直到猪肚烂熟之后加入适量的 食盐调味就可以起锅食用了。 功效:这道食谱能够有效的调理脾胃虚弱,特别是哪些是与不好、胃疼等等患者。砂仁能够很好的调理脾胃,治疗哪些积食等等情况,能够有效的增加肠胃蠕动。 2、淮山蜜蜂煎可调理脾胃虚弱 材料:淮山、鸡内金、蜂蜜 做法:将淮山和鸡内金洗干净;然后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煎煮;然后取出汁水,加入适量的蜂蜜之后搅拌均匀;等到药液温热的时候就可以直接食用。 功效:脾胃虚弱怎么调理,这道食谱的效果就非常的好。淮山具有强健脾胃的作用,特 别是治疗消化不良效果非常好;蜂蜜则能够补中益气,预防便秘,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有效的保健脾胃。 3、调理脾胃虚弱的养生粥 莲子芡实粥:莲子15克,芡实15克,粳米100克,补骨脂5克,煮粥食用。能健脾益气 养胃,补肾固精,适用于脾肾两虚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山药薏苡仁粥:山药50克,薏苡仁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补气健脾胃,止泻,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 山楂麦芽粥:山楂15克,麦芽15克,粳米100克,煮粥食用。能健脾开胃,消食化积,适用于饮食不消化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脾胃虚弱怎么调理荐七种食物助你健脾胃 八宝粥:莲子、芡实、薏苡仁、山药、桂圆、红枣、白扁豆各5克、粳米l00克,煮粥食用。能益气养血,健脾强身,适用于体虚乏力、食少纳呆、气血亏虚。 脾胃虚弱很很多因素有关系,一般认为饮食不规律以及乱吃东西都是会导致我们出现 脾胃虚弱,另外一些情绪的疾病也容易导致脾胃虚弱的出现。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

泄泻中医临床路径

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部分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炎的门诊患者 一、泄泻(急性肠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泄泻(TCDS码:BNP1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炎(ICD编码:K52.905 )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29-2008和《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ZY/T001.1-94 ))进行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8年5月“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标准” 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断方案”、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泄泻(急性肠炎)临床常见证候: 寒湿证 湿热证 食滞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泄泻(急性肠炎)协作组制定的“泄泻(急性肠炎)中医诊断方案”、中医内科学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 (ZYYXH/T4-49-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泄泻(急性肠炎)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 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泄泻(急性肠炎)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 (1 )入院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解患者; (2)痢疾、伤寒、霍乱以及其他法定传染病; (3)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要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等患者; (4 )合并其他重要器官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5)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伴有严重焦虑、抑郁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

泄与泻的辨析

泄与泻的辨析 发表时间:2019-09-04T10:39:58.667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7期作者:钟缘1 尹紫薇2 张冰冰3 简维雄2 [导读] 本篇文章通过对泄泻病名历史沿革的研究,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分析泄泻在病性,临床表现,病势等方面的区别,以求能更加准确的运用泄和泻。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 410208 【摘要】现代中医对于泄泻的命名较为简单,甚者以腹泻代替泄泻,但在古代文献中,医家对于泄泻的分析十分细致,命名规则复杂,往往根据命名,我们可以对泄泻的病因病机有一定的认识.本篇文章通过对泄泻病名历史沿革的研究,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分析泄泻在病性,临床表现,病势等方面的区别,以求能更加准确的运用泄和泻。 【关键词】泄;泻;区别运用;说文解字;中医 1.泄泻的概念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临床特征的一种脾胃肠病证。作为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泄泻相关记载,泄与泻作为疾病,首载于《内经》,多分开论述,直到宋代医家张杲《医说》中首次出现泄泻病名.此时泄泻合称作为一种病证,为后世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直至明清时期,随着对泄泻理解的深入,医家开始将泄与泻区分开来. 2.泄泻病名的历史沿革 2.1 先秦至两汉 多以“泄”或“泻”简而称之,先秦至两汉时期,泄泻的命名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粪质的性状或泄泻程度缓急,另一部分则直接以泄或泻代称。如濡泻,窍泻,泄注,洞泄,维泄,以及“暴注”代称“暴泄”“泄注”。 始见以脏腑命名,随着对泄泻病机的认识深入,认为泄泻因不同的脏腑病变而导致,因此始见以脏腑命名之。如《难经?五十七难》有云“泄凡有几?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以“利”字代称泄泻,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并没有《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于泄泻的类似命名,而是将具有泄下表现的统而称之为“利”或“下利”,如“腹内痛者,必欲利也”,“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而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对“下利”则是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专篇的形式进行讨论。 2.2 隋唐时期 多见“痢”与“利”混用,且以“利”字代称泻,相关文献记载如《诸病源候论?虚劳秘涩候》:“此由肠胃间有风热故也。凡肠胃虚,伤风冷则泄利。” 2.3 宋金元时期 首见“泄” “泻”合称,泄与泻并用可追溯到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治脾劳诸方》,其云:“治脾劳、胃气不和,时有洩泻,食少无力,宜服松脂圆方。”《释文》中记载“洩”作“泄”。 多以导致泄泻的病因命名,如“风泄”“寒泄”等外感六淫所致,《丹溪手镜?泄泻二十六》中:“风泄,久风为泄,水谷不化而完出也。”也有七情内伤等内因所致,如朱丹溪则有对“气泻”“惊泻”等做阐释。 2.4 明清时期 此时最大的特点便是细化“泄”“泻”之别,因为对泄泻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对两者加以鉴辨细分,如《奇效良方?泄泻门》中对两者进行了区别阐述:“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孙一奎根据排泻物的含水量与病势的缓急区分两者,诚如他在《医旨绪余?泄泻辨》所述:“粪出少,而势缓者,为泄,漏泄之谓也。粪大出,而势直下不阻者,为泻,倾泻之谓也。”在《丹台玉案?泄泻门》亦有类似描述:“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稍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为病则一,故总名之日泄泻”,因为泄与泻的临床症状仅稍有区别,有时很难截然分而言之,故统名称作泄泻。1 3.从说文的角度看泄泻 3.1 说文解泄 泄字分为水和世。重点在理解世的意思,世的意思我们依托于葉,即“叶”的繁体,通“业”。葉,篆文中的葉分为三部:从上往下为叶,世,木。木即指树木,叶指树叶,世表达的其实就是树叶的变化。意为树叶一年又一年的更迭,树叶由绿变黄,由繁茂转为枯萎的过程为一生一世。说文解字中有记载:“三十年为一世”2。《公羊传》中则曰“世室世世不毁也”。3 世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从中医角度,泄中的世代表从生机勃勃到枯萎死亡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于生物元精的流失所致,是肉眼不能看见的精微物质的散失,所以说在中医里,泄的意思,讲究肉眼不可见的精微物质散失,偏向于无形物质的流失。 3.2 说文解泻 泻字由” 氵”和“写”组成,重点在于写字的理解,写原与“酌”为对,都是饮食相关之事。酌是液体,如酒浆类,曰斟曰酌——从一器中倒入另一器中之动作也。写,则是与固体食物有关,把原盛在一器中之食物倾倒在另器中,这就叫“写”。说文解字中写道:”写,置物也”.古礼,尊者赐食,须将原器倾倒在自用之器中后方可进食。诗圣杜甫咏樱桃的诗中:万颗匀园……数回细写…….”这句中的“写”正是说把樱桃由一个筐筐倒在一个盘中,或须从几种不同盛具中多次倾倒,而泻字,为“写”加“水”的偏旁,有固体与液体想混合的意味,偏向于有形之物的流动.从这里我们可以将泄与泻区别开来:泻是有形物质的流失,泄是无形物质的流失。 4.泄泻的区别应用 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粪出少而势缓,重在无形精微物质的流失,若漏泄之状者为泄;粪大出而势直无阻,重在有形之物的流出,若倾泻之状者为泻. 4.1在中医方面 首先在病势上,孙文胤在《丹台玉案》中曰:“泄者,如水泄也,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

脾虚泄泻吃什么

脾虚泄泻吃什么 *导读:脾虚泄泻是由于脾气虚弱、病后服食寒凉之物、饮食不节制、劳累过度伤脾导致的泄泻症。…… 脾虚泄泻是由于脾气虚弱、病后服食寒凉之物、饮食不节制、劳累过度伤脾导致的泄泻症。 造成脾虚泄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因为水湿之气阻滞胃肠,导致脾虚失运,湿气注入肠道。二是小儿、久病之人等体质虚弱的人群体内脏器功能下降,导致元气不足,脾胃气虚,运化功能失常。三是脾虚导致运化失常、肾虚后阴不顾导致五更泄泻。 脾虚泄泻患者该吃什么?1.可以吃一些健脾涩肠的杂粮粥,在粥中放入山药、莲子等食物。山药含有多酚氧化酶和淀粉酶等有益物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吸收,有平补脾胃的功效。脾阳亏损或者胃阴虚的患者都可以多吃。2.脾虚泄泻患者还可以多吃西红柿,西红柿可以消除患者的疲劳,增进食欲,还能缓解患者积食导致的胃胀症状。3.脾虚泄泻患者可以多吃大白菜,大白菜中含有丰富的铁、钾和维生素A,对患者康复有帮助。 脾虚泄泻患者要少吃的食物有:1.鸭梨,鸭梨是一种寒凉之物,会加重患者体内虚弱,影响患者脾胃的运化功能,因而要尽量少吃。2.要少吃牛肉等发物,发物影响肠胃消化功能,加重脾虚。3.西瓜,西瓜非常寒凉,不仅刺激肠胃,还会加重寒湿之气,使腹泻情况更加严重。

脾虚泄泻患者可以服用以下小偏方: 1.益脾饼,将白术120克、干姜、鸡内金各60克焙熟,然后加入250克熟枣肉一同碾成泥状,制作成饼,在炭火上烘干,每天早晨起床后空腹服用。 2.薏米莲子粥:将30克苡仁煎熟,放入30克莲子肉共同煮粥,最后加入冰糖调味,每天早晨服用。 3.山药扁豆膏:将鲜山药200克去皮并切片,再将500克枣肉切碎,加入扁豆50克、陈皮3克拌匀后蒸成糕,每天早晨服用。

脾胃虚弱的药方

党参9克、茯苓9克、白术9克、 炙甘草3克、炒扁豆12克、山药12克、 薏苡仁12克、莲肉9克、陈皮6克、 砂仁3克、桔梗3克、大枣5枚), 此方专治脾胃虚弱之证,每日一剂,分两次饭后温服,每月七副。另外饮食上多吃些温性食物,少吃寒凉之品,每天注意休息,保证良好的睡眠,一年之后可彻底根除脾虚胃寒的毛病。 关于胃寒、脾虚、肺热的治疗方法的原因,关于胃寒、脾虚、肺热的治疗方法的相关知识。 问: 最近半年,我一吃生冷食物就拉肚子,但还虚胖。而且还内热得厉害,总感口渴,特别是在晚上。尿赤热难受,晚上尿频。有人说我是肺热、脾虚、胃寒,吃药总不见根除。最近几天腹涨,尿赤热,舌侧有齿印。请求给予根除方法! 答: 本人女性,30岁 您好,分析你的症状中医认为是痰湿瘀阻化热,故见虚胖,内热口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治疗以健脾化痰清肺为主。 黄芩15 黄连 3 竹叶 10 陈皮 15 栀子6 木香 10 半夏 6 川贝 6 蒲公英15 人参健脾丸拼音名:Renshen Jianpi Wan 英文名: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344 [处方来源] 《证治准绳·类方》 【规格】大蜜丸 10丸/盒 【处方】人参 25g 白术(麸炒)150g 茯苓 50g 山药 100g 陈皮 50g 木香 12.5g 砂仁 25g 黄芪(蜜炙)100g 当归 50g 酸枣仁(炒)50g 远志(制) 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50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棕褐色的水蜜丸或大蜜丸;气香,味甜、微苦。 【鉴别】 (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80~240μm,直径2~8μm。 草酸钙簇晶直径20~68μm,棱角锐尖。薄壁细胞纺锤形,壁略厚,有极微细的斜向交错纹理。内种皮厚壁细胞黄棕色或棕红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壁厚,胞腔含硅质块。 (2) 取本品水蜜丸12g,研碎;或取大蜜丸18g,切碎,加硅藻土10g,研匀。加氯仿-正丁醇(2:1)75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2%氢氧 化钾甲醇溶液50ml使溶解,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 小时,蒸干,残渣加水30ml使溶解,移至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正丁醇(2:1)50ml振摇提取,分取氯仿-正丁醇层,用1%磷酸二氢钾溶液50ml洗涤,弃去磷酸二氢钾溶液,提取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芪甲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6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0μl、对照品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醋酸乙酯-甲醇-水(10:20:11:5)10℃以下放置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日光下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紫外光灯(365nm) 下显相同的橙色荧光斑点。

泄泻的辨证论治

袄泄泻的辨证论治 芃一、辨证要点 芀1、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荿2、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蚃3、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莃4、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 蚁二、治疗原则 螇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慢性泄泻以脾虚为主,当予运脾补虚,辅以祛湿,并根据不同证候,分别施以益气健脾升提,温肾健脾,抑肝扶脾之法,久泻不止者,尚宜固涩。同时还应注意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以免闭留邪气;慢性泄泻不可分利太过,以防耗其津气;清热不可过用苦寒·,以免损伤脾阳;补虚不可纯用甘温,以免助湿。若病情处于寒热虚实兼夹或互相转化时,当随证而施治。 蚆三、分证论治 蒃急性泄泻 螈1、寒湿泄泻 葿症状: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若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脉浮。 蒅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薂方药:藿香正气散。 腿方中藿香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理气除满,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桔梗宣肺以化湿。若表邪偏重,寒热身痛,可加荆芥、防风,或用荆防败毒散;若湿邪偏重,或寒湿在里,腹胀肠鸣,小便不利,苔白厚腻,可用胃苓汤健脾燥湿,化气利湿;若寒重于湿,腹胀冷痛者,可用理中丸加味。

中医泄泻

121泄泻源流 泄泻,脾病也。脾受湿不能渗泄,致伤阑门元气,不能分别水谷,并入大肠而成泻,故口渴,肠鸣,腹痛,小便赤涩,大便反快,是泄固由於湿矣。 然经曰:春伤於风,夏生飧泄,泄不有由於风者乎。 又曰:暴注下迫,皆属於热,泄不有由於热者乎。 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泄不有由於寒者乎。 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泄不有由於虚陷者乎。 惟曰,湿盛则飧泄,乃独由於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乾之,何自成泄。 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末有不原於湿者也。 故为列论之:其湿兼风者,飧泄也,肝受风邪,煽而贼土,至夏湿气蒸郁,故脉弦腹鸣,下利清谷(宜平胃散加羌、独、升、柴;)其湿兼热者,下肠垢也,肠胃有热,传化失常,而火性急速,动湿邪,故脉数溲赤涩,所下皆稠粘垢秽(宜六一散,或胃苓加黄连;)其湿兼寒者,鸭溏也,湿为水气, 又感寒邪,则寒水之气合从而化,故脉沉迟,溲清白,所下澄澈清冷,如鸭屎(宜附子理中汤加肉果,或以二术、陈皮、乾姜、吴萸、砂仁、紫苏主之,挟风者亦可叁用,) 但寒泄必早暮服药,说早服暖药,至暮药力已尽,无以敌一宿阴气,故不效, 故夜必再服;其湿兼虚者,虚泄也,人之清气本上升,虚则陷下,又为湿所侵遏,湿胜气脱,故脉细而濡,困倦少力,遇饮食即泻,或腹不痛,所下不禁,多完谷不化(宜四君子汤加升柴,升阳除湿汤;) 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芩汤加二? B胃苓汤加草蔻。) 士材云:水液去多,甚而转筋,血伤筋急也,据此又濡泄之变症(宜升阳除湿汤。) 以上,《内经》所言诸泄,可得而审者也。 《难经》又有五泄,实与《内经》之症约略相似,说曰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即风乘湿也(宜胃风汤;) 曰脾泄者,腹胀满,肢体重着,中有妨,面色萎黄,泄注,食即呕逆,即暑乘湿也(宜香茹汤对桂苓甘露饮,大加生姜治之;) 曰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即燥乘湿也(宜五苓散;) 曰小肠泄者,溲而使脓血,小腹痛,即火乘湿也(宜大承气汤下之,再以黄连解毒汤加归、芍治之,次以芍药柏皮丸止之;) 曰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即寒湿而变为热泄也(宜八正散加木香、槟榔通之,次以天水散顿服之。) 是《难经》所言,虽定属六气,而其以湿为主,不与《内经》相合乎。 此外又有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 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之(宜桂枝麻黄汤。) 又有食泄,脉弦紧,腹痛则泄,泄後痛减(宜治中汤酌加木香、砂仁、枳壳、白术、山楂、麦芽、谷芽、陈皮等味,仍烧所伤之物服。)

泄泻诊疗方案2012

泄泻诊疗方案 (2012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泄泻病 西医病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系因感受外邪,或饮食内伤,致脾失健运,传导失司,以大便次数增多,质稀溏或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二.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西医腹泻病临床及病因学分型,明确相关的西医疾病,执行现行公认诊断标准。功能性肠病参照罗马III相关标准(见附表)。 诊断依据 ⑴大便稀薄或如水样,次数增多。可伴腹胀腹痛等症。 ⑵急性暴泻起病突然,病程短。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 ⑶慢性久泻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⑷饮食不当、受寒凉或情绪变化可诱发。 ⑸大便常规可见少许红、白细胞,大便培养致病菌阳性或阴性。 ⑹必要时作X线钡剂灌肠或纤维肠镜检查。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症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ZY/T001.9-001.9-94)制订。 ⑴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以上,便质稀溏或呈水样便,大便量增加。 ⑵症状持续1天以上。 证候分类

⑴寒湿困脾: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畏寒食少。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⑵肠道湿热: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色黄褐秽臭,肛门灼热,可伴有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⑶食滞胃肠:腹满胀痛,大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纳呆,嗳腐吞酸。舌苔垢或厚腻,脉滑。 ⑷肝郁脾虚:腹痛肠鸣泄泻,每因情志不畅而发,泻后痛缓。大便时溏时泄,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伴有神疲乏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⑸肾阳虚衰:晨起泄泻,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脐腹冷痛,喜暖,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 三.中医治疗方案 1.理法方药(穴) 理:基本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与湿邪关系最大,湿为阴邪,易困脾阳,脾受湿困,运化不健,可夹寒、夹热、夹滞。 法:治疗大法为运脾化湿。 方药(穴):辩证选方(穴)遣药。 2.中药治疗(中药、中成药应用) 2.1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寒湿困脾可选藿香正气胶囊,肠道湿热可选用香连丸等清热化湿中成药;脾胃虚弱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等健脾化湿类中成药;食滞胃肠可选保和丸,肾阳虚衰可选四神丸。 2.2汤剂辨证分型治疗 ⑴寒湿困脾 治则:散寒化湿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大腹皮10g,白芷l0 g,紫苏9g,茯苓10 g,制半夏l0 g,白术10 g,陈皮l0 g,厚朴9 g,姜汁、苦桔梗各10 g,藿香10 g,甘草6 g。) ⑵肠道湿热

孩子脾胃虚弱及食疗法

孩子脾胃虚弱及食疗法 面色发黄多为脾胃虚弱 儿童脾胃虚弱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物、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某些疾病(如慢性肺炎等)引起。脾胃虚弱的孩子多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有白点,脐周经常疼痛、时轻时重。脾胃虚弱偏内寒的患儿除了有上述症状外,还有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等表现;脾胃虚弱偏内热的患儿常食欲不佳、大便干(2~3天大便1次)。 咳嗽久治不愈病根在脾胃虚弱 脾胃虚弱,正气不足,所以咳嗽难以治愈,应在调理脾胃的基础上治疗咳嗽,还可配合捏脊疗法(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长,捏起背部皮肤约0.5~1厘米,从下往上推进,如此反复,每日1~2次)、穴位敷贴(将膏药贴于肺俞穴)、雾化吸入(每次15分钟左右)、神灯照射(用神灯照射背部,每次不超过15分钟,早晚各1次)等方法。 脾胃虚弱患儿对症选用食疗 莲子山药粥: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心,与山药、粳米、水共煮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患儿。 红枣小米粥: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略黄,然后加红枣及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胃虚弱患儿 麦冬沙参扁豆粥:沙参、麦冬各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用此汁液与粳米、扁豆共煮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手足心热、大便干的脾胃虚弱患儿。 沙参麦冬扁豆粥:取沙参10克,麦冬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先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将汁加粳米、扁豆煮成粥食用。适用于手足心热、便干的脾阴虚小儿。 忌食和少食: 水果:西瓜、梨、釉子、金橘、橙子 蔬菜:冬瓜、生萝卜、大蒜 零食:牛奶、油炸食品、口香糖、冷饮、冰糕、凉茶 经常食用:山药、枸杞煮、蒸、粥都可以。在药店来当归片煮成茶喝。羊肉是热性食品,冬天可做成羊肉汤。大枣每天必吃5-10个. 脾胃虚弱儿童多吃莲藕可增强免疫力 为了让孩子能吃得好,家长们总要耗费不少心思。当秋风渐起,天气也逐渐转凉,抵抗力较弱的孩子对气候的变化尤其敏感,这时候很容易生病。健康有益的食物是构筑孩子抵抗能力的最佳武器,若想孩子健康度过寒冷的季节,以下这些食物可要时常让它们成为孩子口中的美食哦! 莲藕:秋季是盛产莲藕的季节,莲藕脆嫩多汁,容易消化,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维生素C和纤维素的含量特别多,有补益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62 脾胃科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泄泻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6年发布的《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诊断要点: 泄泻:以腹痛、大便粪质清稀为主要依据。或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甚则如水样;或泻下完谷不化。常先有腹胀腹痛,旋即泄泻。暴泻起病急,泻下急迫而量多,多由外感寒热、暑湿或饮食不当所致;久泻起病缓,泻下势缓而量少,有反复发作史,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诱发或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罗马IV诊断标准《Bowel Disodrers》(https://www.doczj.com/doc/0d12907245.html,cy A,FerminMeari n,Lin Chang,et al. [J].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5):1393-1407.)及Mutli-Dimensional Clinical Profile (MDCP) for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 l Disorders(North Carolina: the Rome Foundation, 2015)。 根据罗马IV标准,肠易激综合征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痛,最近3个月内每周至少发作1天,伴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①与排便有关;②发 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③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持续存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 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至少25%的排便为Bristol 6~7型,且Bristol 1~2型的排便小于25%。 (二)证候诊断 1.肝郁脾虚证: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急躁易怒,发作常和情绪有关;身倦乏力;两胁胀满;纳呆泛恶;舌淡胖,也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2.脾虚湿盛证:大便溏泻;腹痛隐隐;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神疲纳呆,四肢倦怠;舌淡,边可有齿痕,苔白腻;脉虚弱。 3.脾肾阳虚证:腹痛即泻,甚如清水状,可在晨起时发作;腹部冷痛,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4.脾胃湿热证:腹痛泄泻;泄下急迫或不爽;大便臭秽;胸闷不舒,渴不欲饮;口干口苦,甚或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

54种治疗感冒咳嗽小偏方

54种治疗感冒咳嗽小偏方......_ 其实无论吃什么药感冒的周期都是7~12天,因为感冒是病毒引起的,感冒病毒完成一个复制周期身体情况就会自然好转,吃药只是治疗或者预防病毒繁殖期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的其他炎症或疾病。只是感冒期间因人而异回出现不同症状,如流涕、流泪、头痛等,感冒药物只是针对这些症状来减轻患者的痛苦,一般说来人们的感冒引起的病毒不一样,症状会略有不同,因此药物的选择也会不太一样。 因此,感冒患者应根据自己的症状选择对症的药物,如专治流涕好的等如果是这样,建议您试试:环丙沙星,新型光谱抗菌药,治感冒咳嗽效果非常好,且物美价廉。物 感冒期间,无论风寒感冒或是风热感冒,忌吃一切滋补、油腻、酸涩食物,诸如猪肉、鸭肉、鸡肉、羊内、糯米饭、黄芪、黄精、麦冬、人参、胎盘、阿胶各种海鱼、虾子、螃蟹、龙眼肉、石榴、乌梅、以及各种粘糯的甜点食品。 风寒感冒者还要忌吃上述的寒凉性食品,如柿子、柿饼、豆腐、绿豆芽、田螺、螺蛳、蚌肉、蚬肉、生萝卜、生藕、生地瓜、生菜瓜、生梨、生冷荸荠、罗汉果、冷茶、菊花脑、薄荷、金银花、白菊花、胖大海。 风热感冒者还应忌食生姜、胡椒、桂皮、茴香、丁香、砂仁、白酒、冬虫夏草等。感冒时宜吃和不能吃的东西 感冒,俗称伤风。根据发病季节或症状不同,中医通常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大类型。风寒感冒多表现为发热怕冷,头痛全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为白粘痰,知苔薄白;风热感冒者发热不怕冷,头痛,咽喉痛,咳嗽痰为黄稠脓性痰,舌苔微黄。至于气虚感冒、阴虚感冒、阳虚感冒、风湿感冒、暑湿感冒等类型。治疗感冒咳嗽的偏方: 将铁树叶一片,花生米30克,加水煮沸15分钟,熬好后倒入碗中,加蜂蜜30克,搅匀,饭前服,一日三次,连吃三天一般就可痊愈。 另外还一些小偏方: 1、萝卜葱白风寒咳嗽,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剩一碗汤.连渣一次服。宣肺解表,化痰止咳;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2、红糖姜枣汤治伤风咳嗽 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以水三碗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愈。驱风散寒;治伤风咳嗽;胃寒刺痛;产后受寒腹泻;恶阴等。 3、芜荽汤平伤风咳嗽 芫荽(香菜)30克、饴糖30克、大米100克。先将大米洗净,加水煮汤,取大米汤三汤匙与芜荽,饴糖搅拌后蒸10分钟,趁热一次服,注意避风寒;发汗透表,治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 4、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 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发汗散寒、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5、羊蜜膏治虚劳咳嗽肺痿

脾虚偏方

脾虚:治疗脾虚便溏验方 方药:茯苓20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炒扁豆18克,陈皮15克,砂仁9克,薏苡仁30克,木香6克,草豆蔻10克,枳壳10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桂枝3克,山药1 5克。加减:如感到食后满闷、呃逆,加服香砂养胃丸。一般服3天即痊愈。 作者简介:郑子良,男,医师,毕业于安阳市中医药学校,现在安阳县柏庄镇卫生院外 科工作。 (二)脾虚贫血者食疗方 脾胃虚弱贫血的患者,通常可见面色萎黄、唇甲色淡、食少纳呆、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疲倦乏力、女子月经少甚至闭经等症状。对于此类人群,以下饮食调方可酌情选用。 1.黄芪、党参、枸杞子各15克,大枣10枚,鲜山药片100克,兔肉块150克,料酒、盐各适量。前二味水煎取汁,入其余各味煮至肉酥熟即可。每日1剂,分2次佐餐食用,20天为一个疗程。具有益气健脾、养血明目、补充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C等功效。 2.花生米100克,大枣15枚,猪蹄块300克,料酒、盐、味精、食醋各适量。各味入锅、加水煮沸,改为小火煮至猪蹄肉块酥烂即可。每日1剂,分2 次佐餐食用,每20天为一疗程。具有补脾益气、养血止血、安神通脉、补充维生素C等功效。 小儿脾虚验方 淮山药120克芡实60克苡仁100克服法:上药为末,半岁~1岁每次服2克,1~2岁每次2~4克,2~5岁每次4~6克,每日一次加入米粉、代乳粉、肉丸子里煮服或和鸡蛋蒸服。腹泻者重用芡实。适应症: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消、形体消瘦或纳差腹泻。宜于小儿脾虚营养不良疾患。方解:本方健脾益胃,善补后天之本,后天之气充足,则利于小儿健康。

王自立教授脾虚便秘验方 处方:白术45~60克,枳壳30克,升麻10充,肉苁蓉15克,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遍,调匀,分2次温服。连服5天为1疗程。 主治:脾虚便秘,症见胃胀纳差,便秘几日或10日1行,便如羊屎,艰涩难下,自感身困乏力,气喘吁吁。舌体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同时患有肾阳虚脾虚胃寒有何良方 一;忌寒、凉、生、冷饮食,尤其注意冷饮及水果;可吃蔬菜(炒熟的)替代水果。 二;艾灸命门、肾俞、脾俞穴,常敲足三里穴 三:附子理中丸,吃丸药的同时天天睡前把脚泡热,增加对药物的吸收。 脾为后天之本,应先调脾胃,用参苓白术散;好些了时再用桂附地黄丸,调理肾阳虚。 肾阳虚日久自会引起脾阳虚建议肾气丸理中丸即可 补气活血。四君子汤。 高人开出的实用的健脾开胃良方----适宜脾虚宝宝 简单实用的健脾开胃良方----适宜脾虚宝宝(便秘,脾虚,面色发黄,食欲不好,经常感冒。)我最近一直在试验,坚持一周了,结果孩子最近脸色确实红润不少,胃口好,大便也好。用小米粥上面的清汤冲黑芝麻糊(要求无糖型的)。另外煮粥时加两个板栗(跺碎),可以治疗孩子的过敏反应。每次半包即可,每天一到两次。 ****这个方子非常好,作为日常保健用,可以适合所有的小孩。但同时要忌凉食(一切冰点、刚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碳酸饮料等等)和牛奶,效果才会好。小米粥上面的清汤凝结成的 粥皮,叫粥油,是很好的滋补品! 注意:这个方子很不错。很多人吃了都说效果很好。 肥胖症肥胖症气虚脾弱肥胖症脾虚失运

泄泻.ppt

第一节泄泻概述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虽有轻重之分,但总属脾胃受伤,湿邪无从分消,以致分利无权,并走大便所致,所以常混称泄泻。《内经》称为泄,有“濡泄”’“洞泄”、“飧泄”、“注泄”等。《难经》有五泄之分,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主要由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所致。泄泻多端,不离乎脾胃。李中梓有治泻九法曰: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已将治泻诸法,囊括其中。临床若能随证配合使用,则治泻之要领,思过半矣 第二节泄泻医案 一、秦伯未医案 二、乔仰先医案 三、蒲辅周医案 四、施今墨医案 一、秦伯未医案 1 医者简介 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上海人。早年继承家学,就读于上海 中医专门学校,从师丁甘仁,悬壶沪上,曾与章次公等创办中国医学院,掌管教务。并主编《中医世界》,组织秦氏同学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函授中医学。1938年起主持中医疗养院,设病床百余张。建国后曾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兼北京中医学院顾问。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医卫组副组长等职。主张博取前贤精华,发扬光大。临床上宗法丁甘仁,以治内科杂病见长。晚年致力于撰写中医门径书。著作多达五六十种,主要有《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 2 验案 男,41岁,1961年10月以来,每日腹泄,有时失禁遗裤,初为水泄,一天20多次。近变为鹜泄,一天4—7次不等。便前肠鸣漉漉,无腹疼感,纳食尚佳。脉细带弦,舌质红,苔黄白厚腻。诊断为脾阳不运而湿不化,直趋大肠为泄,泻久伤阴,阴虚生热,且现水不涵木现象。治法仍宜以温养中焦为主。稍佐升清,如果因舌红而用苦寒,势必脾阳更伤而下陷。方药:党参,黄芪,山药,诃子,炮生姜,炙甘草,红枣,葛根,升麻。服4剂后,苔腻化薄,舌质不红,肠鸣减少,原方去升、葛加破故纸。又服8剂。自觉周身有力,粪便转厚,但1天仍有4~5次。接用附子理中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复方。 3 评析 本案为秦伯未治疗泄泻验案之一。本案为脾虚湿泄,患者肠鸣水泄无腹疼感,为湿气下注。而舌红,苔黄白厚腻,则是因久泄伤阴,阴虚生热,热与湿合,内生湿热所致。但病变主要矛盾乃是脾阳不升,湿邪下注。治疗不能因见其舌红苔腻便用苦寒,宜用李东垣补中益气、升阳健脾法。处方即为补中益气汤的变方,以参、芪、山药、炮姜、炙草、大枣温中健脾,换升、柴为升、葛,升举阳气。葛根又能益胃阴而止泄泻。可见,换一味葛根,大有妙意。因治疗抓准重心,4剂便见显效。再以附子理中汤温脾肾之阳,辅以赤石脂、禹余粮汤涩肠止泻,促进大肠恢复其正常功能。 二、乔仰先医案 1 医者简介 乔仰先,1914年生。江苏建湖县人。1935年悬壶,1954年起在上海曙光医 院工作,曾任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中医医院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等。1991年被选为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乔老临床擅治内科杂病、老年病。在学术上提倡“诸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