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设计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 p 、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 8 学时

[ 教学容 ]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

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Democritus, 约 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 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 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 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 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

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倍比定律:若两种元素化合得到不止一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的质量比存在整数倍的比例关系。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 J. J. Berzelius 1779—1848 ):确定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发明了元素符号。

1-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1-2-1 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

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元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哲人石”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 (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慨念,于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的组成指明了方向,因此,这是化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观因素。确认什么是元素往往有个人经验和当时化学方法的局限性问题。当时无法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元素。如波义耳本人就认为火是元素。发现氧的英国普列斯特里 (Priestley . J . 1733—1804) 和瑞典的舍勒 (K . W . Scheele , 1742 一 l786) 都还相信“燃素”是元素。正是“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能结出果实来。

十九世纪原子分子论建立后,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构成的。在氧气、氧化镁、水、二氧化硫、碳酸钙等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中都合有相同的氧原子,于是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同种的原于叫元素”。元素是在原子水平上表示物质组分的化学分类名称。

原子核组成的奥秘被揭开以后,人们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里所含的质子数目是一样的,但中子数却可以不同。如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原子有 99.759% 是由 8 个质子和 8 个中于组成的168O) ,有 0.037 %是由 8 个质子和 9 个中子组成的 ( 178O) , 0.204% 是由 8 个质子和 10 个中子组成的 ( 188O) 。因为中于数不同,所以同一元素可以有原子质量不同的几种原子,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不是原于质量而是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又决定于核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共化学性质基本是相同的。

根据现代化学的观念,元素是原子核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人们就进一步了解了元素的本质,元素就是以核电荷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核电荷是决定元素在联系的关键。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有 109 种 ( 但第 108 号元素尚待最后认定 ) ,它们组成了目前已知的大约五百万种不同物质。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单质,如氧气、铁、金刚石等。单质相当于同一元素表现为实物时的存在状态。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化合物,如氧化镁、硫酸、氢氧化钠、食盐、水等。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元素、单质、原子三个概念彼此混淆。元素和单质是宏观的概念。单质是元素存在的一种形式 ( 自由态或称游离态 ) 。某些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譬如碳的同素异性体有金刚石、石墨两种;硫的同素异性体有正交硫、单斜硫、无定形硫和弹性硫等。元素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 ( 单质或化合物 ) 中,脱离具体的物质,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从这个角度看,元素和单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原子是微观的概念,而元素是一定种类的原子的总称。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也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讨论物质的结构时,原子这个概念又有量的涵义。如氧原子可以论个数,也可以论质量。但元素没有这样的涵义,它指的是同一种类的原子。譬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而绝不能说成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1913 年英国科学家莫斯莱 (Moseley , Henry . 1887—1915) 从 X 射线 ( 或称伦琴射线 ) 的研究入手,发现以不同单质作为产生 X 射线的靶子,所产生的特征 X 射线的波长不同。他将各元素按所产生的特征 X 射线的波长排列后 ( 图 1—1) ,就发现排列次序与其在周期表中的次序是一致的。他把这个次序名为原子序数。莫斯莱总结的公式为:

即特征 x 射线波长 (λ) 的倒数的平方根与原子序数 (z) 呈直线关系 ( 图 1—2) 。式中 a 、b 对同组谱线来说为常数。这就是莫斯莱定律。

原子序数不仅代表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位置,而且还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它代表着原子的某种特征。卢瑟福在完成他的利用α质点散射测定核电荷的实验工作后,便结合莫斯莱的结果做出普遍的结论:原子核的电荷在数值上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 1920 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k , James . 1891 一 1974) 进一步做了不同元素的α质点散射实验。其实验结果见表 1—1 。证明了上述推论的正确,也可以说用实验证明了原子序数是原子的基本参数。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例如原子核里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它们的质量数是 12 ,称碳—12 核素或写为12C 核素。原于核里有 6 个质子和 7 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 13 ,称13C 核素。氧元素有三种核素:16O 、17O 、18O 核素。

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氧元素等都是多核素元素,天然存在的钠元素,只有质子数为 11 ,中于数为 12 的一种钠原子2311Na ,即钠元素只有23Na 一种核素,这样的元素称单一核素元素。

同位素的发现和核化学的发展是二十世纪的事,然而关于同位素的预言则在上一世纪就己提出。人们测量一些元素原子量后,发现测得越精确,就越证明各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又如门捷列夫排周期表时,把碲 (127.61) 排在碘 (126.91) 前,还有氩 (39.95) 排在钾 (39.09) 前,钴 (58.93) 排在银 (58.69) 前,都说明同一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单一的”数值,好象是许多数值的平均结果,不然无法说明门捷列夫的排法,正好符合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 (Crookes , w . 1832—1919) ,俄国科学家布特列洛夫( 1828—1886 )为解释上述矛盾先后提出过同一元素的原子可具有不同的原子量,而且可用化学分馏法将它们分开,实际上他已从自发的唯物主义立场提出了同位素的思想。但是在科学上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不能抵抗唯心主义的袭击。他们二入先后屈服于降神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许许多多自然科学家已经给我们证明了,他们在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围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绝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正教徒”。

以后随着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一些元素的蜕变半衰期不同,而于 1910 年由英国科学家索迪 (SoddyJ Frederickl877—1956) 提出同位素的慨念。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即多核素元素中的不同核素互称同位素。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相同,在周期表中占同一位置,这就是同位素的原意。

同位素有的是稳定的,称稳定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称放射性同位素。目前已知

的天然元素中约有 20 种 ( 氟、钠、铝、磷、金等 ) 仅有单一的稳定同位素,但都有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说,大多数天然元素都是由几种同位素组成的混合物。到 1976 年为止,已发现的 107 种元素中,稳定同位素约 300 多种,而放射性同位素达 1500 种以上,但多数是人工制备的。

目前已经发现氢有三种同位素,在自然界有两种稳定同位素:11H( 氕 ) 和

2

1H( 氘 ) ,另有一种3

1H ( 氚 ) 为人造氢的同位素。氯在自然界中有两种稳定同位索:

35

17C1 和

37

17 C1。碳有三种同位索:12

6C 、

13

6C 为稳定同位素,

14

6C 为放射性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种

同位素的原于核虽有差别,但是他们的核外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基本相同。因此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矿物资源中。在化工冶炼过程中,发生同样的化学反应最后均匀混合,共存于该元素所生成的各种物质中。我们所接触到的就是各种稳定同位素的混合物。

此外,人们也发现存在着质量相同而性质不同的原于,例如3616S 和3618Ar ,质量数都是 36 ,由于它们的质子数不同,分属于不同元素——硫和氩。同样的,6529Cu 和6530 Zn ,质量数都是 65 ,由于它们的质子数不同,也分属于不同元素——铜和锌。这种质量数相同,质子数不同,分属于不同元素的几种原子,互称同量素。同量素的存在,也说明了以核电荷 ( 质子数 ) 作为划分元素的标准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2-3 原子的质量

同位素发现以后,人们认识到每种元素都有一定数目 ( 一种或一种以上 ) 的核素。某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称为该核素的原子质量,简称原子质量。

1973 年国际计量局公布了原子质量的单位,规定一个12 C 核素原子质量的 1 / 12 为“统一的原子质量单位”,用“u”表示。 ( 有的资料中写为“amu”,“mu”) 。因此,12 C 的原子质量等于 12u 。

通过质谱仪可以测定各核素的原子质量及其在自然界的丰度,据此就可以计算出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如汞的平均原子质量为 200.6u 。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某元素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 ( 即平均原子质量 ) 对 12 C 原子质量的 1 / 12 之比,即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可见,相对原子质量和平均原于质量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同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平均原子质量的数值相同,但平均原子质量有单位 (u) ,相对原子质量则是一个没有单位的物理量。根据数学上“比”的道理,同量纲的量比只有比值而没有单位,它仅仅表示对某一基准的倍数。如汞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A r(Hg) = 200.6 表示汞元素平均原子质量是12 C 核素原子质量 1 / 12 的 200.6 倍。相对原子质量与平均原子质量的关系和相对密度与密度的关系很相近。

必须指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核素的“原子质量”,虽然都是以 12 C 为基准,但是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现将它们的区别比较如下:

1 .相对原子质量是某元素一个原于的平均质量对12C 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的 1 /1

2 之比,而原子质量是某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前者是讨论某元素天然存在的所有核素原子的平均质量,后者只讨论某元素一种核素原子的质量。

2 .从数值看,一种元素只有一个原子量;除单一核素元素外,同种元素各核素原子质量不同。

3 .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而原子质量有单位 ( 常用 u 表示 ) 。因比对单一核素元素来说,它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数值相等但是前者无单位,后者有单位。如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 22.98977 ,23 Na 核素的原子质量等于 22.98977u 。

4 .某些元素的相对原于质量与核素的丰度有关;原于质量与核素的丰度无关。

最后指出:原子质量和质量数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某核素原子的质量,后者表示某核素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于数之和,虽然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于 1u ,但不等于 1 ,再加上静质量亏损的原因,除12 C 核素的原子质量是整数,其数值恰好等于质量数之外,其余核素的原

子质量都有小数,质量数则全是整数。

1-2-4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原子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给原子量下的最新定义 (1979 年 ) 是:一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元素 1 摩尔质量对核素12 C 的 1 摩尔质量 1 / 12 的比值。

由于 1mol 任何元素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数,因此,相对原子质量也就是一种元素的一个原于的平均质量对12 C 核素一个原子的质量的 1 / 12 之比。所谓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是对一种元素含有多种天然同位素说的,平均质量可由这些同位素的原子质量和丰度来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用符号A r(E) 表示,A 代表原子质量,下标 r 表示相对, E 代表某元素。如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 35.453 ,可表示为A r(Cl)=35.453 ,它表示 1mol 氯原子的质量是核素12 C 的 1 摩尔质量 1 / 12 的 35.453 倍。亦即 1 个氯原子的平均质量是12 C 原子质量 1/12的 35.453 倍。可见相对原子质量仅是一种相对比值,它没有单位。

自 1803 年道尔顿发表原子论以来,人们自然要考虑这样的问题,一个原子有多重?从那时起,就有人开始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原子很小,质量很轻 ( 最轻的原子约重1.6 × 10 -24 g ,而最重的原子也不够此重的 250 倍 ) 。一般情况下,又不能独立存在,因比人们不仅无法取出单个的原子,更没有这样精密的天平能够称出原子的真实质量。但是,我们可以称取 1mol 某元素的原子,用摩尔质量除以阿佛加德罗数.从而得到以克为单位的某元素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的原子质量,数字极小,使用极不方便,只好选取某元素的原子质量为标准,令其它元素的原子质量与之比较,这样求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道尔顿首先提出以最轻的氢元素 H = 1 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 ( 当时尚未发现同位素,因而认为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量 ) 。某元素一个原子比氢原子重几倍,则原子量就是几。后来由于很多种元素都能与氧化合生成氧化物,它们的化合量可与氧直接比较, 1826 年改用 O =100 为标准。 1860 年又改 O = 16 作标准,这样可使相对原子质量数值小些,同时保持氢元素原子量约等于 1 。而所有元素原子量都大于 1 。

到 1929 年发现了氧的同位素。随后人们通过实验证明氧的同位素丰度在自然界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因而认识到用天然氧作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不够妥当。物理学界随即采用 16 O 等于16 作为相对原于质量标准,但是化学界仍然保持了天然氧相对原子质量等于 16 的标准。从这时起就有了所谓化学相对原子质量和物理相对原子质量并行的两种标度。这两种标度之间的差别约为万分之三。 1940 年国际原于量与同位素丰度委员会确定以 1.000275 为两种标度的换算因数:物理相对原子质量= 1.000275 ×化学相对原子质量

实际上,由于天然氧的丰度是略有变化的,规定换算因数也不是一种妥善办法,由于两种相对原子质量标准并存所引起的矛盾,自然就促进了统一“原子量标淮的要求。在化学工作中使用相对原于质量的地方很多,因此,化学界希望选择一个新标度,并希望这个新标度对原有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改变越小越好。经过反复的讨论 1 H 、 4 He 、19 F 、12 C 、16 O 等均曾被考虑过作为新的相对原子质量标堆,最后认定以12 C 作标准有许多好处:12 C 在碳的天然同位素中所占的相对百分数比较固定,受地点影响不大,而且对12 C 的质量测定比较精确,最重要的是,采用12 C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标准,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变动不大,仅比过去降低了 0.0043%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变动不大。实际上,除氧之外,只有五种元素 (Ag 、 C1 、Br 、 K 、 Ar) 的相对原子质量稍有变动。于是在 1960 年和 1961 年,国际物理学会和国际化学会先后正式采用以12 C 的原子质量= 12 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新标准。从此,相对原子质量有了统一的新标准,不再存在所谓化学相对原子质量和物理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而统一改称为国际原子量了。

1-3 原子的起源和演化

公元前约四百年,哲学家对万物之原作了种种推测。希腊最卓越的唯物论者德模克利特 ( 公元前 460~370 年 ) 提出了万物由“原子”产生的思想。其后世界各国的哲学家,包

括中国战国时期《庄子》一书中,均对物质可分与否争论不休,延续时间很久。 1741 年俄国的罗蒙诺索夫 (1711~1763) 曾提出了物质构造的粒子学说,但由于实验基础不够,未曾被世人重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臆测发展到科学,主要是依据科学实验的结果。

到了十八世纪末,欧洲已进入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的进展。在实验室里开始有了较精密的天平,使化学科学从对物质变化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定量研究,从而陆续发现一些元素互相化合时质量关系的基本定律,为化学新理论的诞生打下了基础。这些定律是:

1 .质量守恒定律: 1756 年,罗蒙诺索夫经过反复实验,总结出第一个关于化学反应的质量定律,即质量守衡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全部物质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的全部产物的质量。

2 .定组成定律: 1779 年法国化学家普劳斯特 (l754~1826) 证明一种纯净的化合物不论来源如何,各组分元素的质量间都有一定的比例,这个结论称为定比定律。

3 .倍比定律: 1803 年英国的中学教师道尔顿发现,当甲乙两种元素互相化合生成两种以上化合物时,则在这些化合物中,与同一质量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质量间互成简单的整数比。这个结论称为倍比定律。例如氢和氧互相化合生成水和过氧化氢两种化合物:在这两种化合物中,氢和氧的质量比分别是 1 : 7.9

4 和 1 : 15.88 ,即与 1 份质量的氢相化合的氧的质量比为7.9:15.88 = 1:2 。

这些基本定律都是经验规律,是在对大量实验材料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些质量关系的规律 ? 这样的新问题摆在化学家面前,迫使他们必须进一步探求新的理论,从而用统一的观点去阐明各个规律的本质。

1787 年,年轻的道尔顿首先开始对大气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从中逐渐形成了他的化学原子论思想。当时,他继承了古代希腊的原子论,认为大气中的氧气和氮气之所以能互相扩散并均匀混合,原因就在于它们都是由微粒状的原子构成的,不连续而有空隙,因此,才能相互渗透而扩散。 19 世纪初,为了解释元素互相化合的质量关系的各个规律.道尔顿把他的原子论思想引进了化学,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同元素的化合就是不同原子间的结合。例如碳的两种氧化物碳和氧的质量比分别是 3 : 4 和 3 : 8 ,和一定质量的碳相化合的氧的质量比恰好是 1 : 2 。这不正是原子个数比的一种表现吗 ? 这使他确信.物质都是由原子结合而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因而相互结合后就产生出不同物质。

为了充分证明他的观点.精确区分出不同元素的原子,他认为关键是区分出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即相对原子质量,于是他着手进行测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工作。他把氢的相对原子质量定为 1 ,并假定了元素化合时需要的不同原子数目。依照当量定律和定组成定律提供的大量数据,初步测出了氢、氧、氮、硫、磷、碳等元素的原子量,为他的原子论提供了依据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道尔顿原子论的主要容有三点

1 .一切物质都是由不可见的、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组成。原子不能自生自灭。

2 .同种类的原子在质量、形状和性质上都完全相同,不同种类的原子则不同。

3 .每一种物质都是由它自己的原子组成。单质是由简单原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由复杂原子组成的,而复杂原子又是由为数不多的简单原子所组成。复杂原子的质量等于组成它的简单原子的质量的总和。他还第一次列出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

道尔顿的原子论合理地解释了当时的各个化学基本定律。根据原子论的论点,原子是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单位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子的种类和总数并没有变化,各原子又有自己确定的质量,因而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 质量守恒定律 ) 。化合物的复杂原子是由为数不多的简单原子组成。在复杂原子中所含不同的简单原子的数目和质量都是确定不变的,故复杂原子的质量组成一定 ( 定组成定律 ) 。如果甲元素的一个原子能与乙元素的一个、两个或几个原子化合形成多种化合物,乙元素原子量都相同,则与相同质量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质量之比必成简

无机化学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一)基本操作 实验一仪器认领、洗涤和干燥 一、主要教学目标 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室的规则要求。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并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使用注意事项,落实责任制,学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仪器的认领 四、教学难点:仪器的洗涤 五、实验内容: 1、认识无机化学常用仪器和使用方法 (1)容器类:试管,烧杯…… (2)量器类:用于度量液体体积:如量筒,移液管…… (3)其它类:如打孔器,坩埚钳…… 2、仪器的洗涤,常用的洗涤方法 (1)水洗:用毛刷轻轻洗刷,再用自来水荡洗几次,向学生演示洗涤的方法 (2)用去污粉、合成洗涤剂洗:可以洗去油污和有机物。先用水湿润仪器,用毛刷蘸取去污粉或洗涤剂,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荡洗。 (3)铬酸洗液洗 仪器严重沾污或所用仪器内径很小,不宜用刷子刷洗时,用铬酸洗液(浓H2SO4+K2Cr2O7)

饱和溶液,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对有油污和有机物的去污能力很强,注意: ①使用前,应先用刷洗仪器,并将器皿内的水尽可能倒净。 ②仪器中加入1/5容量的洗液,将仪器倾斜并慢慢转动,使仪器内部全部为洗液湿润,再转动仪器,使洗液在仪器内部流动,转动几周后,将洗液倒回原瓶,再用水洗。 ③洗液可重复使用,多次使用后若已成绿色,则已失效,不能再继续使用。 ④铬酸洗液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毛刷蘸取洗,Cr(VI)有毒,不能倒入下水道,加FeSO4使Cr(VI)还原为无毒的Cr(III)后再排放。 (4)特殊污物的洗涤 依性质而言CaCO3及Fe(OH)3等用盐酸洗,MnO2可用浓盐酸或草酸溶液洗,硫磺可用煮沸的石灰水洗。 3、仪器干燥的方法: 晾干:节约能源,耗时 吹干:电吹风吹干 气流烘干:气流烘干机 烤干:仪器外壁擦干后,用小火烤干 烘干:烘箱,干燥箱 有机溶剂法:先用少量丙酮或酒精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倒出,再用少量乙醚使内壁均匀湿润一遍后晾干或吹干。丙酮、酒精、乙醚要回收。 实验二酒精灯的使用、玻璃加工和塞子钻空 一、主要教学目标: (一)解煤气灯酒精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p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8 学时 [ 教学内容]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 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大学物理实验电子教案模板

大学物理实验教案 实验题目 霍耳效应法测量磁场 实验性质 基本实验 实验学时 3 教师 冷雪松 教学目的 1、熟悉和掌握霍尔磁场测试仪器和霍尔效应装置的使用方法 2、了解霍尔效应产生的原理 3、学习和掌握了用霍尔效应的方法测量磁场 4、学习霍尔效应研究半导体材料的性能的方法以及消除副效应影响的方法重点 消除副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难点 霍尔效应的产生机理 怎样消除影响测量准确性的附加效应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前的准备: 仪器设备的检查,注意要校准砝码。 实验的预做(采集三组以上数据进行处理)。 作出数据表格设计的参考。 课上教学的设计: 一、课上的常规检查(预习报告、数据表格的设计等)。(5 分钟) 二、讲解的设计(30分钟) 1、引言 德国物理学家霍尔(E.H.Hall)1879年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性质时发现,任何导体通以电流时,若存在垂直于电流方向的磁场,则导体内部产生与电流和磁场方向都垂直的电场,这一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它是一种磁电效应(磁能转换为电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先后制成了多种有显著霍尔效应的材料,这一效应的应用研究也随之发展起来。现在,霍尔效应已在测量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测量技术中,典型的应用是测量磁场。 测量磁场方法不少,但其中以霍尔效应为机理的测磁方法因结构简单、体积小、测量速度快等优点而有着广泛的应用,本实验就是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本实验了解霍尔效应的物理原理,掌握用磁电传感器——霍尔元件测量磁场的基本方法,学习用异号法消除不等位电压产生的系统误差。 2、提出本实验的目的与任务,讲授为完成本实验设计思想和设计 原则 实验原理 霍尔效应实质上是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洛仑磁力的作用后发生偏转而产生的,当霍尔电场力与洛仑磁力平衡时,霍尔片中载流子不在迁移,这样就在霍尔片的上下两个平面间形成了恒定的电位差——霍尔电位差UH,实验测定 系数RH=1/ne称为霍尔系数,是反映材料霍尔效应强弱的重要参数,载流子浓度n越小,则RH越大,UH也越大,所以只有当半导体(n比金属的小得多)出现以后,霍尔效应的应用才得以发展。对于特定的霍尔元件,其厚度d确定,定义霍尔灵敏度KH=RH /d,KH与霍尔片的材料性质、几何尺寸有关,对于一定的霍尔片,其为常数。这样 上式是霍尔效应测磁场的基本理论依据,只要已知KH,用仪器测出I及UH,则可求出磁感应强度B。 3、实验的拓展:(由本实验的完成深化和延伸所学的知识,启发学 生利用现有的设备拓展出新的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测量霍尔元件的不等位电势差 2)、测量霍尔片的特性曲线 4.数据的测量与处理要求用做图法处理数据. 5.介绍主要仪器设备与使用 6.强调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 1)、霍尔片又薄又脆,切勿用手摸。

电子教案模板

剑阁县实验学校电子教案

剑阁县实验学校电子教案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一遍,注意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读准确。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想想从课文中你都读懂了哪些内容?之后,同桌 两人相互简单交流一下。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3.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什么事?同时理清文 章的结构。 (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喂养海鸥,与海鸥结下了深厚感情;老人去世后, 海鸥送别老人,不忍离去。) (四)引导学生学习第1至13自然段,通过课文中具体的描写初步体会 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 1.默读老人精心呵护海鸥的部分,想一想老人和海鸥之间有着怎样的感 情,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做一做简要批注。 2.根据学生汇报进行交流、点拨,重点学习以下内容: (1)喂海鸥:抓住描写老人动作的“放、退、撮”,描写海鸥的“应声而 来、扫”,感受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娴熟,他们之间那种默契的配合。 (2)唤海鸥: ①学生可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这部分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 ②指名朗读4至9自然段。 ③三个人为一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这部分。 (3)谈海鸥: ①学生谈感受,教师小结:说起海鸥,内向的老人滔滔不绝。十多年了, 每逢冬天,老人都到翠湖边喂海鸥,风雨无阻。老人和海鸥就像是?(亲 人一样,板书) ②齐读第13自然段。 (五)结合板书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六)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课后小结及反思: 第二课时备注修订意见教学内容:1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2.指 导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教学流程:(一)齐说课题引入。

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案模板

教案 Practical College English 新认知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 教研室:公共课部教师姓名:freefishwang 授课专业和班级11机电01、02、03 课程名称Practical College English 授课学时 6 授课内容Unit 1 Bill Gates in His Boyhood 教学目的Understand the main ideas of text A and text B, grasp the words, expressions, structures and word formations used in the text, and discuss the text among students and offer their opinions on the topic of learning styles and techniques. 教学重点Study the language points and know how to write a letter in English. 教学方法Student-oriented communicative teaching, free discussion and interaction. 教学过程 1.Warm-up activities (10 minutes) 2.Understanding the text (15 minutes) (Ask the students some questions related to the text.) 3. Detailed studies of the text(50 minutes) 4. Grammar and exercises(30 minutes) 5. Writing skills introduction (20 minutes) 作业Assign homework: 1. how to make friends. 2. Translation and after-class reading. 辅助手段Multimedia software 教学内容 1.Warm-up activities Introductory Remarks: Step 1: Show some pictures and watch a video, discuss in groups. Step 2: 1.Are you familiar with Bill Gates? Please say something about him. 2.Please list some other successful persons’ names and give a brief comment on them. 3.People often say that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ne’s life,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it? II. Understanding the text 1. Analyze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2. Introduce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 Explain and illustrat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anguage points in the text.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十六氯及其化合物 实验目的 1.了解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增强节能、环保意识; 2.验证卤素离子的还原性; 3.验证卤素及其含氧酸盐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内容 1.设计微型装置制取氯气、氯水、次氯酸盐、氯酸盐等; 2.验证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卤素离子的还原性强弱; 3.验证次氯酸盐、氯酸盐的氧化性。 实验重点 1.装置改进的设计; 2.氯气、氯酸钾性质验证的安全操作。难点装置改进的设计。 实验用品 烧杯、橡胶手套、皮筋、青霉素药瓶、注射器、热水壶、淀粉碘化钾试纸、标签、pH试纸、醋酸铅试纸、 原液:浓HCl、浓H2SO4 、Br2、水 晶体:KMnO4、NaC1、KBr、KI 0.1mol/L: HCl、FeCl 2 、MnSO 4 、CCl 4 、H 2 SO 4 6mol/L: NaOH、KOH 安全知识1.卤素单质有一定的毒性,注意操作规范,在通风厨内进行。 2.实验药品用量要尽量的少,浓盐酸逐滴加入因反应剧烈。 3.移取液溴时,需戴橡皮手套。溴水的腐蚀性较液溴弱,在取用时不允许直接倒而要使用滴管。不慎把溴水溅在皮肤上,立即用水冲洗,再用碳酸氢钠溶液或稀硫代硫酸钠溶液冲洗。 4.氯酸钾是强氧化剂,实验时应将撒落的氯酸钾及时清除。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指导法、练习法作业布置撰写本次实验报告; 预习过氧化氢、硫的化合物。 教学过程实验教学内容 一、装配多功能装置 制取氯气、次氯酸钠、氯水等,同时验证卤素单 质的氧化性。密闭多功能瓶:将橡胶手套套在烧杯 上。 注射器:浓盐酸2mL。 反应器:7个青霉素药瓶(贴签) ○1KMnO4晶体1/4平勺(放在外侧,易于观察),○2KBr溶液1/2V、○3KI溶液1/2V、○4水1/3V、○5FeCl2溶液1/3V、○6 NaOH溶液70%V、○7空瓶(放中间)。用橡皮筋捆绑。

最新大学无机化学教案全

无机化学教案 说明 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讨论课、实验、习题、答疑和期中、期末考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配合离解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等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规律和用途,训练和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手段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多元化、全方位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分两学期讲授,第一学期讲授化学基础理论,第二学期讲授元素化学,每学期考核一次,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闭卷)成绩80%组成。四、学时分配(共计144学时)

五、目录 绪论 (4) 第1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4) 第2章分子结构 (9)

第3章晶体结构 (13) 第4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23) 第5章化学平衡 (30) 第6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32) 第7章水溶液 (36) 第8章酸碱平衡 (41) 第9章沉淀平衡 (51) 第10章电化学基础 (56) 第11章配合物与配位平衡 (66) 第12章氢和稀有气体 (73) 第13章卤素 (74) 第14章氧族元素 (80) 第15章氮磷砷 (87) 第16章碳硅硼 (97) 第17章非金属元素小结 (103) 第18章金属通论 (104) 第19章S区金属 (105) 第20章P区金属 (109) 第21章ds区金属 (114) 第22章d区金属(一) (121)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黄淑云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 一、主要教学目标: 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和要求; 2.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并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使用注意事项,落实责任制; 3.学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4.学习并掌握固体和液体试剂的取用以及振荡试管和加热试管中的固体和液体的方 法; 二、教学的方法及教学手段:讲解法,学生实验法,巡回指导法 三、教学重点:无机化学实验室的规则和要求 四、教学难点: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 五、实验内容: 1.安全教育 (1)化学实验室基本守则 ①认真预习,规范操作,仔细观察,如实记录。 ②保持秩序,保持安静、保持整洁。严禁饮食和吸烟!严禁穿拖鞋、轮滑鞋等不适宜在实验室穿着的鞋! ③禁止用手直接取用任何化学药品!使用毒品时,除用药匙、量器外,还必须佩带橡皮手套,有挥发性的应戴好防毒面具,实验后立即用恰当的方法清洗仪器用具和双手。 ④严禁品尝任何化学药品! ⑤严禁在酸性介质中使用氰化物。 ⑥损坏仪器要向老师主动申报,不得藏匿,不得挪用他人的仪器。 ⑦爱护仪器,节约使用耗材,如水、试剂、滤纸等。大型精密设备用履行登记制度。 ⑧实验所产生的诸如试纸条、滤纸、火柴梗等各种废弃物(药品之外的),不得随便丢弃到水池中或地面上,应收好后放入垃圾桶中。对于废弃的药品,则要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⑨实验完毕后,要主动将玻璃仪器洗刷干净,将药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并用洗净的抹布擦净实验台。关闭电源、水源、气源。洗净双手。 ⑩严禁将实验仪器、化学药品擅自带出实验室! 11发生意外时,要保持镇静!并在第一时间报告老师,以便及时处理!

(2)化学实验室安全细则 ①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接受安全、环保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②进入实验室后,要了解与安全有关的设施(如水、电、气的总开关,消防用品和急救箱)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③容易产生有毒气体,如氟化氢、硫化氢、氯气等,或挥发性、刺激性比较强的操作,如加热硫酸、盐酸或硝酸,以及稀释氨水等,均应在通风橱内进行,并且严禁将头伸进通风橱内操作! ④一切涉及易燃、易爆物质(比如有机溶剂:乙醇、乙醚、苯、丙酮等)的操作应在远离火源的地方操作,用后马上把瓶塞塞紧,放在阴凉处,最好放入沙桶内。并尽可能在通风橱内进行。 ⑤钾、钠应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里,白磷(或者黄磷)应保存在水中,取用时必须用镊子,绝不能用手直接拿。白磷有剧毒,且灼伤皮肤,切勿与人体接触。它在空气中容易自燃,应在水中进行切割。 ⑥强腐蚀性试剂,如浓酸、浓碱,液溴、浓双氧水和氢氟酸等,切勿溅到皮肤、眼睛和衣服上,取用时要戴胶皮手套和防护眼镜。 ⑦强氧化剂如:高氯酸、氯酸钾等,及其混合物如:氯酸钾与红磷、碳、硫等的混合物,不能研磨或撞击,否则易发生爆炸! ⑧银氨溶液放久后会变成氮化银而引起爆炸,所以用剩的银氨溶液应及时处理。 ⑨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要发生爆炸,因此产生氢气的装置要远离明火。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其纯度。进行产生大量氢气的实验时,应把废气通至室外,并注意室内通风。 ⑩可溶性汞盐、铬的化合物、氰化物、砷盐、锑盐、镉盐和钡盐都有毒,不得进入口内或接触伤口,其废液也不能倒入下水道,而应统一回收处理。 11用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准朝人;不能俯视正在加热的液体,以免被溅出的液体烫伤;闻气味时,鼻子不能直接对着容器口,而应用手把少量气体煽向鼻孔。 12绝不允许将药品随意混合,以防不测。 13不准用湿手操作电器设备,以防触电! 14加热器不能直接放在木质台面或地板上,应放在石棉板(垫)、耐火砖或水泥地面上。加热期间应有人看管。被加热后的坩埚、蒸发皿等瓷器应放在石棉网或石棉板上,不能直接放在木质台面上,以防烫坏台面及引起火灾,也不能与湿冷物接触,以免被炸裂。 2.认识无机化学常用仪器和使用方法 (1)容器类:试管,烧杯…… (2)量器类:用于度量液体体积:如量筒,移液管……

大学学习教案模板.doc

附件1:教案封面 山西农业大学 教案 ~ 学年第学期 学院名称 课程名称 课程性质 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 职称 使用教材 授课时数 年月日

附件2:表格式教案模板 教案(首页)

填表说明: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2、板书设计可在教学进程中直接用横线、浪线等标示出;3、教案要有电子版本。

附件3:文字叙述式教案7模板 教案编写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要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材选择的原则: 五、教学方法建议: 六、总学时: ()学时,()学分,难度等级()。 具体的教学内容纲目和学时安排如下(讲授时,可视情况作必要的调整):序号课题内容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学时 ……… 关于使用教材《》的说明 一、本书的指导思想: 二、本书的缺憾: 三、本书特色: 第一章绪论(以普通心理学为例) 教学目的: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教学内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心理学史 教学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心理学史 授课方法:讲授、实验[视(听)简单反应时,似动现象]、演示:stroop效应 主要参考书目: 1、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大出版社 2、黄希庭主编:《心理实验指导》 3、杨清主编:《西方心理学主要派别》辽宁人民出版社

4、李汉松主编:《西方心理学史》 第一节心理学研究对象 在我们周围有多种现象分别由不同的学科去进行研究从而构成了人类不同的知识领域。人的心理现象是自然界最复杂、最奇妙的一种现象,恩格斯把它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眼看世界五彩缤纷、耳听八方优美旋律,人脑还可以贮存丰富的知识,记忆许多的信息,还可以思维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奥秘,人还有七情六欲、如需要、情感、意志等等,凡此种种都属于心理现象。 无机 物质世界植物 有机 动物?高级为人 人类知识领域有两大类 精神世界?主要为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地讲是研究: (1)心理现象: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动物的心理、既研究个体的心理现象,也研究群体的社会现象。 (2)行为:人的心理是精神的,内在的东西,不具形体性,所以要通过外部表现—一行为来分析、观察。因而本书倾向于认为:心理学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的科学。 ……精品文档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 教学要求 ] 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 s 、 p 、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 ] 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 ] 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 8 学时 [ 教学内容 ] 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大学教案模板范文图片

大学教案模板范文图片 【篇一:大学教案格式模板】 贵州理工学院 教案 20 ~20 学年第学期 学院(部、中心) 课程名称 专业、年级、班级 主 讲教师 教案编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任课教师应 根据专业的培养方案,紧扣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切合学 生实际,提前编写设计好每门课程每个章、节或主题的全部教学活动。教案编写说明如下: 1、编号:按施教的顺序标明序号(每堂课一个序号)。 2、教学时数:指完成一个授课题目所用教学时间。理论课通常以学时数为单位(一般2学时),而实践课则以学时数,天数或周数为 单位。 3、教学课型表示所授课程的类型,请在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及其它栏内选择打“√”。 4、题目:标明章、节或主题。 5、教学目的要求。 6、教学重点、难点。 5、教学方式和手段。 6、教学过程(含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组织教学、启发思维等)。将授课的内容按逻辑层次,有序设计编排。本部分不同专业的授课 可有自己的特色。 7、讨论、思考题和作业。 8、参考资料:列出参考书籍、有关资料。 9、日期的填写系指本堂课授课的时间。 授课教案应根据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教学要求变化、学生实际水平,以及教师以往教学的课后小结、批注等进行补充、修改或重写,以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请妥善保存各阶段的教案,并配合好学院的教学检查和归档等工作。 2 编号: 教师姓名:职称:请插入日期 3 4 备注:电子版的字体为宋体。 教师姓名:职称:请插入日期 5 【篇二:高校教案模板】 教案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教学内容 【篇三:大学试讲教案教案格式】 学生试讲教案 院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2011 年 4月 (本页打印说明:“内江师范学院”图片字号为小一,“学生试讲教案”黑体不加粗,字号为小初;图片与“学生试讲教案”居中,段前段后空1行;其余内容字体为宋体,三号,段前段后空2行;) 此仅为教案打印格式样本,具体内容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或 调整。 teaching plan for module x (student’s book x) (times new roman, 三号,段前段后空1行,行距为22磅) the first (second, third, forth) perio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grammar, exercises): “课文标题” 注:每个单元分为五至六个教学模块,即(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grammar, exercises 等)学生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模块教学。 i. teaching objectives (一级标题顶左,小四粗体)

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课公开课电子教案模板

公开课教案 授课教师:郭平授课班级:10高职数控2班 课题 凸模方板的轮廓加工 (刀具半径补偿功能) 备课时间2011年9月18日 授课时间2011年9月20日第一节 教学目标1.掌握刀具半径补偿的编程方法 2.会利用数控铣床对凸模方板进行轮廓加工 3.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重 点 刀具半径补偿的作用 难 点 刀补的建立与取消 教 具 挂图 教学时间2课时课型新课教法任务驱动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检查着装,点名 二、出示任务 (一)教师出示挂图:方板轮廓二视图 简要介绍工件(模具的凸模)的结构及用途 (二)找学生分析图纸 教师从三方面进行引导:1.技术要求 2.尺寸数字 3.加工符号(粗糙度值) 三、计划实施 (三)根据图纸分析结果,填写加工工序卡片 教师提出3个问题:1.刀具尺寸如何选择? 2.粗精加工时S和F的大小? 3.半径补偿如何理解? 4.顺铣还是逆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为下一步填写工序卡奠定基础 为下一步编写程序提供数据支撑

(四)编写加工程序: 教师提问: 问题1: 利用之前学习的编程知识,把刀具想象成一个点按轨迹直接编程可不可以?为什么?找学生上前面编程,规定起刀点。 导出:不可以。必须让出一个刀半径值。 知识链接: G41:刀具半径左补偿 G42:刀具半径右补偿 问题2:那刀具应该偏多少呢?一定正好是一个刀半径吗? 如何设置偏值大小? 导出:D 补偿值存储器号 知识链接: 刀具半径补偿编程格式: G41/G42 G01(G00)X Y D F G40刀补取消 注意事项: 1.建立或取消刀补时不可以用G02或G03 2.建立或取消刀补的距离必须大于刀具半径补偿值 3.在执行刀补的时候,不允许出现Z方向连续移动的指令 (五)学生分组,上机操作 要求:学生变换不同的刀补值进行加工,检测工件尺寸变化 四、总结提高 (六)学生分组总结刀补都有哪些用途 提示:在刚刚加工的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刀补,我们发现工件的尺寸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请从中总结刀补功能具有什么用途? 1.简化编程 2.控制粗精加工 3.加工同一尺寸的凹凸型面通过2个问题的提问,引出刀具半径补偿功能 解决难点:图形分析 期间教师巡回指导 由学生通过检查、观察测量结果,总结出刀补的作用。此部分为本节重点

大学化学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仪器的洗涤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规则和要求 2、领取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则,了解使用注意事项。 3、学习并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对照清单认领仪器,清点装置 2、分类洗涤各种仪器 三、玻璃仪器的洗涤 1、仪器洗涤 为了使实验得到正确的结果,实验所用的玻璃仪器必须是洁净的,有些实验还要求是干燥的,所以需对玻璃仪器进行洗涤和干燥。要根据实验要求、污物性质和玷污的程度选用适宜的洗涤方法。玻璃仪器的一般洗涤方法有冲洗、刷洗及药剂洗涤等。对一般沾附的灰尘及可溶性污物可用水冲洗去。洗涤时先往容器内注入约容积1/3的水,稍用力振荡后把水倒掉,如此反复冲洗数次。 当容器内壁附有不易冲洗掉的污物时,可用毛刷刷洗,通过毛刷对器壁的摩擦去掉污物。刷洗时需要选用合适的毛刷。毛刷可按所洗涤的仪器的类型,规格(口径)大小来选择。洗涤试管和烧瓶时,端头无直立竖毛的秃头毛刷不可使用(为什么?)。刷洗后,再用水连续振荡数次。冲洗或刷洗后,必要时还应用蒸馏水淋洗三次。对于以上两法都洗不去的污物则需要洗涤剂或药剂来洗涤。对油污或一些有机污物等,可用毛刷蘸取肥皂液或合成洗涤剂或去污粉来刷洗。对更难洗去的污物或仪器口径较小、管细长不便刷洗时的仪器可用铬酸洗液或王水洗涤,也可针对污物的化学性质选用其他适当的药剂洗涤(例如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等可用6mol.L-1HCl溶解)。用铬酸洗液或王水洗涤时,先往仪器内注入少量洗液,使仪器倾斜并慢慢转动,让仪器内壁全部被洗液湿润。再转入仪器,使洗液在内壁流动,经流动几圈后,把洗液倒回原瓶(不可倒入水池或废液桶,铬酸洗液变暗绿色失效后可另外回收再生使用)。对玷污严重的仪器可用洗液浸泡一段时间,或者用热洗液洗涤。用洗液洗涤时,决不允许将毛刷放入洗瓶中!(为什么?)倾出洗液后,再用水冲洗或刷洗,必要时还应用蒸馏水淋洗。 2、洗净标准 仪器是否洗净可通过器壁是否挂水珠来检查。将洗净后的仪器倒置,如果器壁透明,

无机化学实验教案3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案

实验3:仪器的洗涤干燥,试剂取用和试管操作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2、掌握固体和液体试剂的取用方法; 3、掌握震荡试管和加热试管中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一)、仪器的洗涤和干燥 1、认识无机化学常用仪器和使用方法 (1)容器类:试管,烧杯…… (2)量器类:用于度量液体体积:如量筒,移液管…… (3)其它类:如打孔器,坩埚钳…… 2、仪器的洗涤,常用的洗涤方法 (1)水洗:用毛刷轻轻洗刷,再用自来水荡洗几次,向学生演示洗涤的方法。洗涤试管和烧瓶时,端头无直立竖毛的秃头毛刷不可使用(为什么?)。 (2)用去污粉、合成洗涤剂洗:可以洗去油污和有机物。先用水湿润仪器,用毛刷蘸取去污粉或洗涤剂,再用自来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荡洗。 (3)铬酸洗液洗 仪器严重沾污或所用仪器内径很小,不宜用刷子刷洗时,用铬酸洗液(浓H2SO4+K2Cr2O7)饱和溶液,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对有油污和有机物的去污能力很强,注意: ①使用前,应先用刷洗仪器,并将器皿内的水尽可能倒净。 ②仪器中加入1/5容量的洗液,将仪器倾斜并慢慢转动,使仪器内部全部为洗液湿润,再转动仪器,使洗液在仪器内部流动,转动几周后,将洗液倒回原瓶(不可倒入水池或废液桶,铬酸洗液变暗绿色失效后可另外回收再生使用),再用水洗。 ③铬酸洗液腐蚀性很强,不能用毛刷蘸取洗,Cr(VI)有毒,不能倒入下水道,加FeSO4使Cr(VI)还原为无毒的Cr(III)后再排放。 (4)特殊污物的洗涤 依性质而言CaCO3及Fe(OH)3等用盐酸洗,MnO2可用浓盐酸或草酸溶液洗,硫磺可用煮沸的石灰水洗。 3 玻璃仪器的洗涤次序 倒净废液→清水冲洗→洗液浸洗→清水荡洗→去离子水漂洗。 仪器刷洗后,都要用水冲洗干净,最后再用去离子水冲洗三次,把由自来水中带来的钙、镁、氯等离子洗去。 4 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仪器外观清洁、透明,器壁均匀地附着一层水膜,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注意事项: (1)已洗净的仪器不能用布或纸抹。 (2)不要未倒废液就注水 (3)用水原则是少量多次

电子教案要求及格式

电子教案要求及格式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教案是实施教学的根本依据,备写教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写好教案是教好课程、提高质量的前提条件。各科教师均应在熟悉课程标准,钻研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备写出完整实用的教案。 为切实加强备课,提高教学效益,减轻教师负担,所以本学期学校研究决定,使用电子教案。现将电子教案备写具体要求规定如下,请老师们按要求落实。 一、电子教案要求 (一)同组老师分工合作,如:9个单元,三位老师每人完成3个单元。 (二)电子教案在初稿的基础上必须进行二次备课。根据学情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风格进行修改,要做到每课都有修改。二次备课内容为“设计意图”赏析,教学环节、教法、学法的修改,教后随想,教法拾零等。 (三)每位老师备好课的同时,要制作好相应的课件 二、教案组成 (一)教学进度表(组内共同制定) (二)教案设计,包括1、课题2、三维目标 3、重点4难点 5、教学准备 6、教学过程 7、板书设计 8教学反思 三、电子教案格式的统一要求 (一)纸张A4纸张,页边距,上2厘米,下2厘米,左2.厘 米,右2厘米,纵向排版,对称页边距。 (二)标题正标题:三号字、宋体、加黑、居中。 文档中的小标题:小三号字,加黑,如:教案中的教学目的、 重点、难点等等。 (三)正文?:(小四号)宋体不加黑,或2倍行距,(根据自 己的实际需要留出修改的空隙)首行缩进2个字符; (四)序号级别及格式一级序号:一、二、三、……;二级序 号:㈠㈡㈢……;三级序号:⒈⒉⒊……;四级序号:①②③……具 体样式在word软件中插入特殊符号命令里有。

大学教案模板

教案模板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 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 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 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 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 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教时安排:(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

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和答案

1、教材 《无机化学》师大学、华中师大学、师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2002年8月第4版。 2、参考书 《无机化学》师大学、华中师大学、师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1992年5月第3版。 《无机化学》邵学俊等编,大学,2003年4月第2版。 《无机化学》大学、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1994年4月第3版。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等编,高等教育,2000年7月第1版。 《无机化学习题精解》竺际舜主编,科学,2001年9月第1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绪论(2学时) 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8学时) 第二章分子结构(8学时) 第三章晶体结构(4学时) 第四章配合物(4学时) 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 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4学时) 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 第八章水溶液(4学时) 第九章酸碱平衡(6学时) 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 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8学时) 第十二章配位平衡(4学时) 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2学时) 第十四章卤素(6学时) 第十五章氧族元素(5学时) 第十六章氮、磷、砷(5学时) 第十七章碳、硅、硼(6学时) 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学时) 第十九章金属通论(2学时) 第二十章s区元素(4学时) 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4学时) 第二十二章ds区元素(6学时) 第二十三章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6学时) 第二十四章d区元素(二)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五章核化学(2学时)

1 .化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太宽泛) ●化学研究的是化学物质(chemicals) 。 ●化学研究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层次的化学物种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包括对化学物质的①分类;②合成;③反应;④分离;⑤表征;⑥设计;⑦性质; ⑧结构;⑨应用以及⑩它们的相互关系。 2 .化学的主要分支 经典化学的四大分支: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除碳以外的其它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物质的分离和表征。 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的规律、化学物质的结构、结构的测定方法,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与电、声、光、磁、热的相互关系等等,是用物理的方法研究化学。 新型学科分支或交叉学科: 元素化学、配位化学、合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光化学、磁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界面化学、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学、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生命化学)、农业化学、工业化学、天体化学、宇宙化学、固体化学、药物化学、核化学(放射化学、辐射化学)、化学信息学、化学商品学、化学教育学······。 3 .怎样学好化学 (1 )要有动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动力,学习化学同样要有动力,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要学化学,自己想学化学,才有可能学好化学。 (2 )要重视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做好实验,要认真完成作业,要善于思考,要做研究,要学会自学。 (3 )要讲究方法:要选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学习前人是如何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是如何形成分类法、归纳成概念、原理、理论的,并不断体会、理解创造的过程,形成创新的意识,努力去尝试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努力将所学的知识、概念、原理和理论理解新的事实,思索其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设计并参与新的探索。 [ 课后任务] 1 .详细阅读本书p11 以前的所有容。 2 从https://www.doczj.com/doc/3f11450482.html,/cgi-bin/regreport,pl 查截止目前化学物质的总数目。

大学教案模板.doc

一寸光阴不可轻 授课课题:(教学章节或主题)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 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 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 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 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 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作业布置:(含思考题、讨论题) 教学后记:(因为教学后记是教案实施效果追记,课前还不能打印,只能课后用笔手写)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