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等差数列2
- 格式:ppt
- 大小:402.50 KB
- 文档页数:8
2.2等差数列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
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
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2)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计思想1.教法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等差数列的知识点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在高二阶段,学生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等差数列的定义、公式、求和公式以及常见问题解答等内容。
1. 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开始,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都相等。
可记作:a1,a2,a3,...,an,...,其中a1为首项,d 为公差。
2. 公式和表达式(1)第n项通项公式:an = a1 + (n - 1) * d(2)前n项和公式:Sn = (n/2) * (a1 + an)(3)通项公式推导:假设前n项和为Sn,有Sn = a1 + (a1 + d) + ... + an。
反序排列后,Sn = an + (an - d) + ... + a1。
两式相加,得到2Sn = (a1 + an) + (a1 + an) + ... + (a1 + an),即2Sn = n * (a1 + an)。
因此,Sn = (n/2) * (a1 + an)。
3. 求和公式示例(1)求等差数列2,5,8,...,200的和。
已知首项a1=2,公差d=3,末项an=200,求和公式为Sn = (n/2) * (a1 + an)。
代入公式计算:n = (an - a1)/d + 1 = (200 - 2)/3 + 1 = 67。
Sn = (n/2) * (a1 + an) = (67/2) * (2 + 200) = 67 * 202 = 13534。
4. 等差数列的性质(1)公差相等:等差数列中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值都相等。
(2)通项公式:可以利用通项公式快速求得等差数列中的任意一项。
(3)前n项和公式:通过前n项和公式可以迅速求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4)奇数个数的等差数列:等差数列中奇数个数的和等于中间项乘以个数。
(5)偶数个数的等差数列:等差数列中偶数个数的和等于首尾两项之和乘以个数的一半。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二)等差数列的内容内涵丰富,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是其核心内容,我们对其进行合理整合、变形,可以得到诸多的性质,它们的应用使解题变得轻松愉悦,与常规方法相比较,过程要简捷得多.【性质1】 已知等差数列{a n },m 、p 、q ∈N *,若存在实数λ使λλ++=1qp m (λ≠-1), 则λλ++=1q p m a a a .证明:由等差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a n =dn +a 1-d 的几何意义:点(p,a p )、(m,a m )、(q,a q )共线,由斜率公式得mq a a pm a a m q p m --=--,因为λλ++=1qp m ,所以λ=--q m m p . 所以λ(a m -a q )=a p -a m .所以(1+λ)a m =a p +λa q ,即λλ++=1q p m a a a .评析:特别地,当λ=1时,2a m =a p +a q ,我们不妨将性质1称为等差数列的定比分点公式.【性质2】 等差数列{a n },n i ,m i ∈N *,i=1,2,3,…,k,若∑∑===ki ik i i mn 11.则∑∑===ki m ki ma a11.证明: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根据a n i =a mi +(n i -m i )d ,i=1,2,3,…,k,则∑∑∑∑∑======-+=k i mi k i k i k i i i mi ki nia d m n a a11111)(.所以∑∑===ki mi k i ni a a 11推论:等差数列{a n },n i ,m ∈N *,i=1,2,3,…,k,若∑==k i i n km 1.则∑==ki n m i a ka 1.评析:本性质实质上是等差中项性质的推广.【性质3】 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公差为d .n ,m ∈N *, 则d n m n S m S n m )(21-=-.证明:因为mn mS nS n S m S nm n m -=- =mnd n n na m d m m ma n ]2)1([]2)1([11-+--+=mndn mn mna d m mn mna 2)1(2)1(11----+=d mn mnmn mn n m 222+--=d mnmn n m 222- =d mn n m mn 2)(-=d n m )(21- 所以d n m n S m S n m )(21-=-.评析:实质上数列⎭⎬⎫⎩⎨⎧n S n 是公差为2d 的等差数列.【性质4】 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公差为d .n ,m ∈N *,则S m+n =S m +S n +mnd . 证明:因为S m+n =S n +(a n +1+a n +2+…+a n +m ) =S n +(a 1+nd )+(a 2+nd )+…+(a m +nd ) =S n +(a 1+a 2+…+a m )+m nd=S m +S n +m nd , 所以S m+n =S m +S n +mnd .【性质5】 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为S n ,若m=p+q(m 、p 、q ∈N *且p≠q),则有qp S S m S qp m --=. 证明:设等差数列{a n }的公差为d . 因为S p -S q =p a 1+21p(p-1)d -q a 1-21 q(q-1)d =(p-q)[a 1+21(p+q-1)d ],所以d q p a q p S S qp )1(211-++=--.又因为d m a m S m )1(211-+=且m=p+q ,所以有qp S S m S qp m --=. 推论: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为S n ,若m+t=p+q(m 、t 、p 、q ∈N *且m≠t,p≠q),则qp S S t m S S q p t m --=--.【性质6】 等差数列{a n }前n 项和为S n . (1)当n =2k(k ∈N *)时,S 2k =k(a k +a k+1); (2)当n =2k-1(k ∈N *)时,S 2k-1=k a k .。
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数列》,本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它与数学课程的其它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今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学建模的的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学科素养
A.等差数列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
及应用.
B.会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
1.数学抽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逻辑推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
3.数学运算:等差数列前n项的应用
4.数学建模:等差数列前n项的具体应用
重点: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及应用
多媒体
由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所以我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得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在今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方法。
这是“教师教给学生寻找水的方法或给学生一杯水,使学生能找到一桶水乃至更多活水”的求知方式。
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