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反思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反思

新盈中学李瑞芳

上完等差数列这节课,感觉学生对定义和通项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转化为首项和公差来处理;能使用简单的性质;对五个基本量之间的转化比较灵活;课堂展示、质疑气氛活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列主要解决是数的问题,求数列的通项实质是寻找一列数所具有的规律,这一部分与学生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问题类似,因而学起来轻松有兴趣,他们也有对其进行探究的热情。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不能用在恰当的位置,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对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受课本例题的影响,过程复杂,没有抓住定义的内涵。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含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不能正确表达。对求等差数列前 n 项的最值问题,有求和公式求最值比较熟练,但从通项研究最值问题不够熟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力求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熟练掌

握。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教学反思

新盈中学李瑞芳

上完等差数列这节课,感觉学生对定义和通项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转化为首项和公差来处理;能使用简单的性质;对五个基本量之间的转化比较灵活;课堂展示、质疑气氛活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列主要解决是数的问题,求数列的通项实质是寻找一列数所具有的规律,这一部分与学生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问题类似,因而学起来轻松有兴趣,他们也有对其进行探究的热情。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不能用在恰当的位置,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对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受课本例题的影响,过程复杂,没有抓住定义的内涵。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的含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不能正确表达。对求等差数列前 n 项的最值问题,有求和公式求最值比较熟练,但从通项研究最值问题不够熟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

等比数列教学反思

等比数列教学反思 许萍萍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从初中部来到高中任教已经快1年了,这是我来高中后的第一节公开课,既是新教师的汇报课,又是校内的教学大赛。我根据教学进度确定了课题,提前一周开始准备课件和导学案。因为学生刚刚学习完等差数列,运用类比的思想能够自学等比数列的概念和性质,自行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所以我选择了初中的教学模式——四研互助式高效课堂模式。 一、设计思想: 1、以学生为主导 本课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参与学生的互动,巡视学生组内活动参与情况,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和课堂记录是否及时,在教学中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引导启发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列规律,学生类比等差数列的概念,写出等比数列的概念,类比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获得过程,自行推导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了数学建模的思想。在这个活动中不断将等差与等比的概念及方法做对比,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等比数列的特征。在等比数列概念的建立及通项公式的探索过程都充满了类比的归纳的数学思想,目的是使学生体会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知识的有关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 2、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前我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整个课堂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在讲

解,学生结合课件,边演示课件边讲解,包括板书,希望学生通过自研,组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探索精神,组内交流能力。二、预期目标: 这节课的重要思想采用类比的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就课堂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引导比较到位,讲解的重点突出,前后呼应,学生完成的比较理想,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个别不到位的地方,教师都及时的补充和拓展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很积极,课堂气氛融洽,实现了良好的师生互动,完成了预先的教学设计过程。并及时对学生的表现给与充分的表扬、鼓励以及正确的引导。现在的教学需要使用鼓励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打开学生思维。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心理素质都得到了提升。 三、努力方向: 基础较好的学生反映课堂容量较小,也有部分同学反映练习题比较简单,随堂练习在层次上没有太大差异,不能很好的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今后在习题的选择上应多下功夫,多查阅些资料,精选细练,力求让每个学生各有所得,都能找到适应个人实际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当堂的基础知识,也便于课后学生个人的复习总结。更好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经过这次公开课,只有带着情感态度价值带来备课才能从宏观上来把握整堂课,头脑里清楚我们将带非学生什么东西,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目标性。这堂课下来,我更多的只是注意了基础知识和基

等差数列(第一课时)教学设 计公开课

无为二中公开课 教 学 设 计 课题《2.2等差数列》 执教人:汪桂霞 班级:高一(10)班 时间:2017.3.28(星期二)下午第一节 高一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等差中项的定义 2. 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推广后的通项公式

3.灵活运用等差数列,熟练掌握知三求一的解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渗透函数、方程、化归的数学思想; 3.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二)难点 1、等差数列的应用及其证明 三、教学过程 (1)背景问题,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数列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两个表格的数据并进行填空。 思考问题(一):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请问你能预测出下次人类观测哈雷彗星的时间吗? 1682,1758,1834,1910,1986,( 2062 ) 特点:后一次观测时间比前一次观测时间增加了76年 我们把这些数据写成数列的形式:1682,1758,1834,1910,1986,2062...... 思考问题(二):通常情况下,从地面到10公里的高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一定的规律,请你根据下表填写处空格处的信息吗? 1234567 (9) 高度 h(km) 温度t(°)2821.5158.52(-4.5)(-11)......(-24)特点:高度每增加一千米,温度就降低6.5度。 我们把表格中的数据写成数列的形式:28, 21.5, 15, 8.5, 2, …, -24.......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性质总结大全

等差数列的性质总结 1.等差数列的定义:d a a n n =--1(d 为常数)(2≥n );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 *11(1)()n a a n d dn a d n N =+-=+-∈ , 首项:1a ,公差:d ,末项:n a 推广: d m n a a m n )(-+=. 从而m n a a d m n --= ; 3.等差中项 (1)如果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即:2b a A += 或b a A +=2 . (2)等差中项: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2(211-≥+=?+n a a a n n n 212+++=?n n n a a a 4.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1()2n n n a a S +=1(1)2n n na d -=+211()22 d n a d n =+-2An Bn =+ (其中A 、B 是常数,所以当d ≠0时,S n 是关于n 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 特别地,当项数为奇数21n +时,1n a +是项数为2n+1的等差数列的中间项 ()()()12121121212n n n n a a S n a +++++==+(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的各项和等于项数乘以中间项) 5.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1) 定义法:若d a a n n =--1或d a a n n =-+1(常数*∈N n )? {}n a 是等差数列. ` (2) 等差中项: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2(211-≥+=?+n a a a n n n 212+++=?n n n a a a . ⑶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b kn a n +=(其中b k ,是常数)。 (4)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2n S An Bn =+,(其中A 、B 是常数)。 6.等差数列的证明方法 定义法:若d a a n n =--1或d a a n n =-+1(常数*∈N n )? {}n a 是等差数列. 7.提醒: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1a 、d 、n 、n a 及n S ,其中1a 、d 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 (2)设项技巧: : ①一般可设通项1(1)n a a n d =+- ②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2,,,,2a d a d a a d a d --++…(公差为d ); ③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3,,,3a d a d a d a d --++,…(注意;公差为2d ) 8..等差数列的性质: (1)当公差0d ≠时,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11(1)n a a n d dn a d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d ; 前n 和211(1)()222 n n n d d S na d n a n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 (2)若公差0d >,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0d <,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0d =,则为常数列。 ? (3)当m n p q +=+时,则有q p n m a a a a +=+,特别地,当2m n p +=时,则有2m n p a a a +=.

等比数列教学反思

等比数列教学反思 数学组曹海霞 一、教学背景 1.教材 (1)数列是函数的延伸,是函数性质特殊情境下的再现,同时也是函数思想的再应用。等比数列是在学习了函数、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基础上所学习的又一种重要数列。 (2)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同样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考出题的重点。客观题考察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对基本的运算要求比较高,主观题多是考察等比数列的知识交汇题或实际应用问题,解决问题时往往涉及到数学思想的应用,例如递推思想、函数与方程、归纳猜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 2.学情 通过学习,学生对函数、数列概念、等差数列有了系统的认识,这是学习“等比数列”的重要基础和能力起点。同时,学生刚学习完等差数列,有助于对“等比数列”的类比迁移和同化。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公式、基本性质,并能灵活运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质疑,体验数学发现和再创的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素养;通过反思质疑,养成批判性的思维品质。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等比数列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公式、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公式、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法和学法 应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生应与一定的知识背景即情景相联系,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持,而且容易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景中。 按照建构式教学法的思想,围绕重难点,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不断暴露思维障碍和认知缺陷,主动建构、优化知识网络。 1.坚持“知识和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启发教学法、引探教学法等教学法的长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例题、变式训练,及时归纳、小结。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都应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完成;引导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断反思质疑,深化认识.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等差数列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2.1《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定义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地位与作用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 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能力目标 1.通过概念的引入与通项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分析 探索能力,增强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归 纳思想和化归思想并加深认识. 情感目标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使学生明确等差数列与一般 数列的内在联系,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 通项公式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概念,在讲概念时,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概念来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整个过程以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为主,

真正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环节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过去的三百多年里,人们分别在下列时间里观测到了哈雷慧星: (1)1682,1758,1834,1910,1986,( ) 你能预测出下一次的大致时间吗? 主持人问: 最近的时间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哈雷慧星? 天文学家陈丹说: 2062年左右。 学生活动 通过情景 引出数列,观察发现 其规律,并通过规律 填写内容。 情景引入 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 趣, 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

高二数学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3)

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性质 ?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差,用符号语言表示为a n+1-a n=d。 ?等差数列的性质: (1)若公差d>0,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d=0,则为常数列; (2)有穷等差数列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和相等,并且等于首末两项之和; (3)m,n∈N*,则a m=a n+(m-n)d; (4)若s,t,p,q∈N*,且s+t=p+q,则a s+a t=a p+a q,其中a s,a t,a p,a q 是数列中的项,特别地,当s+t=2p时,有a s+a t=2a p; (5)若数列{a n},{b n}均是等差数列,则数列{ma n+kb n}仍为等差数列,其中m,k均为常数。 (6) (7)从第二项开始起,每一项是与它相邻两项的等差中项,也是与它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即 (8)仍为等差数列,公差为

?对等差数列定义的理解: ①如果一个数列不是从第2项起,而是从第3项或某一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 的差是同一个常数,那么此数列不是等差数列,但可以说从第2项或某项开始是等差数列. ②求公差d时,因为d是这个数列的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故有 还有 ③公差d∈R,当d=0时,数列为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当d>0时,数列为 递增数列;当d<0时,数列为递减数列; ④是证明或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依 据; ⑤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只需证明a n+1-a n是一个与n无关的常数即可。 等差数列求解与证明的基本方法: (1)学会运用函数与方程思想解题; (2)抓住首项与公差是解决等差数列问题的关键;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涉及五个量:a1,d,n,a n,S n,知道其 中任意三个就可以列方程组求出另外两个(俗称“知三求二’).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 数列求和的教学反思 由于数列的求和在求解的方法中比较多,学生难以一次性熟练掌握全部的方法并灵活运用,所以在《数列求和》的专题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列求和的前三种重要方法: 1、公式法求和(即直接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进行求和); 2、利用叠加法、叠乘法将已知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 3、对于数列的通项是由等差乘以等比数列构成的,用乘公比错位相减求和法。 从实际教学效果看教学内容安排得符合学生实际,由浅入深,比较合理,基本达到了这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结合自我感觉、工作室评课、学生反馈,这节课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优点。 1、注重“三基”的训练与落实 数列部分中两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很多数列问题包括数列求和都是围绕这两种特殊数列展开的,即使不能直接利用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公式求和,也可根据所给数列的

不同特点,合理恰当地选择不同方法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因此上课伊始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必备,就要求学生强化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记忆。其次本节课充分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且通过典型例题使学生体会并掌握根据所给求和数列的不同特点,分别采用叠加法或叠乘法将所给数列转化为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再行求和的基本技能。 2、例、习题的选配典型,有层次 一方面精选近年典型的高考试题、模拟题做为例、习题,使学生通过体会和掌握,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纂或改编了一些题目,或在原题基础上降低了难度,设计出了层次,或在学生易错的地方设置了陷阱,提醒学生留意。同时所配的课堂练习也充分注意了题目的难易梯度,把握了层次性,由具体数字运算到字母运算,由直接给出数列各项到用分段函数形式抽象表述数列,由单一方法适用到能够一题多解等等。 3、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预见性,并能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进行设计 对于直接利用公式求和的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求和问题,预见到学生的关键问题应该出在搞不清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教案3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等差数列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等差数列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会应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账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3)会应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定义的理解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的能力,体验从特殊

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提高熟悉猜想和归纳的能力,渗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用于发现的求知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①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一(7)班的学生(平行班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数学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

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设计思路】 1.教法 ①启发引导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②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③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练习试题 百度文库

一、等差数列选择题 1.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若2938a a a +=+,则15S =( ) A .60 B .120 C .160 D .240 2.中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有如下问题:“今有金箠,长五尺,斩本一尺,重四斤,斩末一尺,重二斤.问次一尺各重几何?” 意思是:“现有一根金锤,长五尺,一头粗一头细.在粗的一端截下一尺,重四斤;在细的一端截下一尺,重二斤.问依次每一尺各重几斤?”根据已知条件,若金箠由粗到细是均匀变化的,中间三尺的重量为( ) A .3斤 B .6斤 C .9斤 D .12斤 3.已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15a =,且满足 122527 n n a a n n +-=--,若p ,*q ∈N ,p q >,则p q S S -的最小值为( ) A .6- B .2- C .1- D .0 4.已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n S ,若454a a +=,则8S =( ) A .16 B .-16 C .4 D .-4 5.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且3944a a a +=+,则15S =( ) A .45 B .50 C .60 D .80 6.等差数列{}n a 中,12318192024,78a a a a a a ++=-++=,则此数列的前20项和等于( ) A .160 B .180 C .200 D .220 7.已知等差数列{}n a ,其前n 项的和为n S ,3456720a a a a a ++++=,则9S =( ) A .24 B .36 C .48 D .64 8.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前n 项和2 15n S n n =-,则使n S 有最小值的n 是( ) A .7 B .8 C .7或8 D .9 9.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2=8,38522a a a +=+,则a 1等于( ) A .1 B .2 C .3 D .4 10.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31567a a a +=+,则23S =( ) A .121 B .161 C .141 D .151 11.已知数列{x n }满足x 1=1,x 2=23 ,且 11112n n n x x x -++=(n ≥2),则x n 等于( ) A .( 23 )n -1 B .( 23)n C . 21 n + D . 1 2 n + 12.《周碑算经》有一题这样叙述:从冬至日起,依次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十二个节气日影长减等寸,冬至、立春、春分日影

等差数列的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的教学反思 吧 篇一:等差数列的教学反思等差数列这节我们已经学习完了,回过头清理一下,感觉学生对定义和通项公式掌握不错,对一些基本问题,能按照要求转化为首项和公差来处理;能使用简单的性质;对五个基本量之间的转化比较灵活;课堂展示、质疑气氛活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数列主要解决是数的问题,求数列的通项实质是寻找一列数所具有的规律,这一部分与学生以前学过的找规律问题类似,因而学起来轻松有兴趣,他们也有对其进行探究的热情,如,学生由定义推导出通项公式an=a1+(n-1)d,an-am=(n-m)d,若m+n=p+q,则an+am=ap+aq等。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和思维的严谨性。学生解题具有一定的规范性。 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对题目中的条件不能用在恰当的位置,计算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对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受课本例题的影响,过程复杂,写成an+1-an=an-an-1,没有抓住定义的内涵,将问题的形式简单化,写成an+1-an=常数,因而在做题时出现3an+1-3an=2,这样的式子看不出此数列是等差数列。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含义的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不能正确表达。对求等差数列前n项的最值问题,有求和公式求最值比较熟练,但从通项研究最值问题不够熟练。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在后续的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力求使学生

对重点内容和重要方法熟练掌握。 篇二:等差数列的教学反思这一节课,成功的地方: 1、合理置疑。在课前复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了学生花3分钟还没有解答出来的一题目:求数列1,4,7,10,13,……的一个通项公式。设下悬念,学习了这节课内容之后,相信大家能在1分钟之内就能求出它的通项公式。学生们的求知欲一下就被激发起来了,眼睛瞪得大在的,半信半疑,课堂上出现一种欲罢不能的愤愤不平状态。为这一节课开了一个好头。 2、表扬在87中的课堂更显神效。在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情况和周二听了高三、高二各一节课情况下,脑海里就思考着,87中的学生基础较差,学困生学可能占一大半,我思考如何才能使我的课堂更高效呢?使自己的课受学生欢迎?能在宽松祥和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重点与突破难点内容呢?这时我想起了我们可亲可敬的王红教授提倡的亲文化。我整节都面带笑容,一但发现学生做得好的地方,哪怕一点点闪光点,我都马上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课堂答题的正确率很高,就是做题的速度有点慢,或许是因为基础差的原因。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还看到学生有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太快就下课了。课后,我与学生交谈,他们都说这节课很简单,都能听明白,并且练习都会做,这是我意料之外的,倍感欣慰。各位培养对象的点评是“妈妈”型的老师在87中应该很受欢迎的。 3、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轻松愉快的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创设了直观的课堂教学效果,化解了知识的

等差数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2. 逐步灵活应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解决问题.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教学重点】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灵活运用.“等差”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在探索过程中研究和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达到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教学过程】 问题1 某工厂的仓库里堆放一批钢管(参见教材P39图2-6),共堆放了8层,试写出从上到下列出每层钢管的数量. 问题2. 小明目前会100个单词,但她打算从今天起不再背单词了,结果不知不觉地每天忘掉2个单词,试写出在今后的五天内他的单词量 从上例中,我们得到一个数列,每层钢管数为 (1)4、5、6、7、8、9、10、1 (2)100,98,96,94,92 1.等差数列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常用字母“d 练习一 抢答:下列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1,2,4,6,8,10,12,…; 0,1,2,3,4,5,6,…; 3,3,3,3,3,3,3,…; 2,4,7,11,16,…; -8,-6,-4,0,2,4,…; 3,0,-3,-6,-9,…. 注意:求公差d 2.常数列 特别地,数列3,3,3,3,3,3,3,… 也是等差数列,它的公差为0.公差为0的数列叫做常数列.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推导) 4.例题讲解 例1 求等差数列8,5,2,…的通项公式和第20项.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第m项是am,试求第n项an 5.练习 (1)求等差数列3,7,11,…的第4,7,10项.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 小结 1.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育教学案例分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分析

————————————————————————————————作者:————————————————————————————————日期: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堂课的设计是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进行设计的。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改组,为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课堂结构个性化,让学生在探究中展现个性,在合作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二、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1、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基本上掌握了通项公式,会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解题,因此只要简单地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就可引入新课; 2、几何能直观地启迪思路,帮助理解,特别是对于职中类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学习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讨论、归纳、反思来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及教案

《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A版)第二章《数列》的第二节内容,即《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研究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的推导,借助生活中丰富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等差数列的定义和通项公式。 2.教学地位: 本节是第二章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奠定基础,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高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它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等差数列是学生探究特殊数列的开始,它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①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理解等差数列“等差”的特点及通项公式的含义,概括通项公式推导过程中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情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9)班、(10)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且对数列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对数学公式的运用已具备一定的技能,已经熟悉由观察到抽象的数学活动过程。他们的思维正从经验性的逻辑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所以我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和探究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三个现实问题(课本页码问题、月均等额还款问题、操场跑道问题)概括出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认识事物,学会探究。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等差数列是一种函数模型。 等差数列概念的理解及由此得到的“性质”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变化形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并通过一定的实例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的选用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基础练习题

高二数学等差数列基础练习题 一、填空题 1. 等差数列{}n a 中,若638a a a =+,则9s = . 2. 等差数列{}n a 中,若232n S n n =+,则公差d = . 3. 在等差数列中已知13 d =-,a 7=8,则a 1=_______________ 4. 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是正整数,且a 4,126473-=+-=?a a a ,则前10项的和S 10= 5. 等差数列-10,-6,-2,2,…前___项的和是54 6. 正整数前n 个数的和是___________ 7. 数列{}n a 的前n 项和23n S n n -=,则n a =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8、等差数列{}n a 中,10120S =,那么110a a +=( ) A. 12 B. 24 C. 36 D. 48 9、已知等差数列{}n a ,219n a n =-,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n s ( ) A.有最小值且是整数 B. 有最小值且是分数 C. 有最大值且是整数 D. 有最大值且是分数 10、已知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12d = ,8010042=+++a a a ,那么=100S A .80 B .120 C .135 D .160. 11、已知等差数列{}n a 中,6012952=+++a a a a ,那么=13S A .390 B .195 C .180 D .120 12、从前180个正偶数的和中减去前180个正奇数的和,其差为( ) A. 0 B. 90 C. 180 D. 360 13、等差数列{}n a 的前m 项的和为30,前2m 项的和为100,则它的前3m 项的和为( ) A. 130 B. 170 C. 210 D. 260 14、在等差数列{}n a 中,62-=a ,68=a ,若数列{}n a 的前n 项和为n S ,则( ) A.54S S < B.54S S = C. 56S S < D. 56S S = 三、计算题 15.求集合{}|21,*60M m m n n N m ==-∈<,且中元素的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Reflection on the teaching of "sum of the first n items in the sequence of equal difference" 第 1 页共 3 页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反思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 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 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数学教学反思 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 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材分析及能力要求: 数列前n项和是数列单元的重点内容,是在充分理解和掌握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基础上课题的延伸;要求学生对公式能理解 并掌握,并能根据条件灵活运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学 数学公式只是一些符号,学生记忆容易,但用起来困难,因此,公式的记忆要借助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在本节的教学中,我 设置了一个带有生活知识的趣味数学题作为引子,设置的问题由 易到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步一步引向本节的课题,让学生 在问题中寻找规律、方法,并加以总结,最后得到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两个公式;在课堂练习中,增加讨论、小节这一环节,帮 助学生提高认识、归纳方法,通过分析前n项和公式中的四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三个量就可以求另一个,归纳为“知一求三”的问题,如果是求两个量,可以用公式联立方法组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归纳,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教学过程反思 第 2 页共 3 页

(完整版)等差数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等差数列 授课教师:武小鹏 2011.9.13 兰州市数学集体大备课 活动经验交流材料

附录:教学流程图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教学内容与教师的活动 媒体 的运用 学生 的活动 教师进行 逻辑选择 开始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复 习 得出结论 否 是 小组素材交流展示,组间评价 小节、布置作业 结束 课件学生回顾复习 完成 是 否 学生自主 回答 完成 课件展示图片引入新课 给出问题 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否 是

兰州市大集体备课活动(数学)教学设计 兰州市第十四中学武小鹏 课题§2.2.1 等差数列(一)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A版)必修5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数列是高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函数思想,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打下了“联想”“类比”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个模块的学习,一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经较为丰富,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是很浓,所以在教学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际出发,注重引导、启发、探究和探索,从而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可能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和数学紧密相关。 四、学法分析 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知识背景比较熟悉,因而好多学生对问题都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新奇,让学生参与到动手计算、动手操作的教学环境中来.学生根据具体题目,通过运算、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更深入地理解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自由探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探索数列的等差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数列,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归纳总结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并应用归纳、叠加等方法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3.情态与价值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及参与课堂的意识。 六、教学重、难点

人教版高中数学高二必修5练习 等差数列的性质

第二章数列 2.2 等差数列 第2课时等差数列的性质 A级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设数列{a n},{b n}都是等差数列,且a1=25,b1=75,a2+b2=100,那么由a n+b n所组成的数列的第37项值为() A.0 B.37 C.100 D.-37 解析:设c n=a n+b n,则c1=a1+b1=25+75=100,c2=a2+b2=100,故d=c2-c1=0,故c n=100(n∈N*),从而c37=100. 答案:C 2.如果数列{a n}是等差数列,则下列式子一定成立的有() A.a1+a8<a4+a5B.a1+a8=a4+a5 C.a1+a8>a4+a5D.a1a8=a4a5 解析:由等差数列的性质有a1+a8=a4+a5. 答案:B 3.在等差数列{a n}中,已知a1+a4+a7=39,a2+a5+a8=33,则a3+a6+a9的值为() A.30 B.27 C.24 D.21 解析:设b1=39,b2=33,b3=a3+a6+a9,则b1,b2,b3成等差数列.

所以39+b 3=2b 2=66,b 3=66-39=27. 答案:B 4.下面是关于公差d >0的等差数列(a n )的四个命题: p 1: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 p 2:数列{na n }是递增数列; p 3:数列???? ??a n n 是递增数列; p 4:数列{a n +3nd }是递增数列. 其中的真命题为( ) A. p 1,p 2 B .p 3,p 4 C .p 2,p 3 D .p 1,p 4 解析:因为a n =a 1+(n -1)d ,d >0,所以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故p 1正确.同理知p 4正确. 命题p 2中,因为na n =na 1+n (n -1)d 是n 的二次函数 所以其增减与a 1,d 的大小有关,故错误. 命题p 3中,因为a n n =a 1n +(n -1)n d 其增减性与a 1与d 的大小有关,所以p 3错. 答案:D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a ,b ,c 成等差数列,则a 2,b 2,c 2成等差数列 B .若a ,b ,c 成等差数列,则log 2a ,log 2b ,log 2c 成等差数列 C .若a ,b ,c 成等差数列,则a +2,b +2,c +2成等差数列 D .若a ,b ,c 成等差数列,则2a ,2b ,2c 成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等差数列讲课讲稿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 等差数列

高中数学优秀说课稿等差数列 本节课讲述的是人教版高一数学(上)§3.2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 在知识上: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 b 在能力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在情感上: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不完全归纳法,对此并不熟悉因此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等差数列的同项公式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同时,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较为陌生,因此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教法分析 针对高中生这一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等差数列案例

等差数列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人教版)第二章数列第二节等差数列第一课时。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联想”、“类比”的思想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所教学的学生是我校高二(1)(8)班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他们的智力发展已到了形式运演阶段,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弱,学习数学的兴趣还不是很浓,所以我在授课时注重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注重引导、启发、研究和探讨以符合这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设计思想 1.教法 ⑴诱导思维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 ⑵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⑶讲练结合法:可以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引导学生首先从四个现实问题(数数问题、女子举重奖项设置问题、水库水位问题、储蓄问题)概括出数组特点并抽象出等差数列的概念;接着就等差数列概念的特点,推导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对各种能力的同学引导认识多元的推导思维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推导。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空白”,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能用定义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引导学生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会求等差数列的公差及通项公式,能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变化形态,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并通过一定的实例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