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品社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品社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小学品社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上次教研,我们组一起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受益匪浅。

品德与社会是在品德与生活的基础上,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

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感受最深的是课程的教学活

动方式太多样性了,如阅读、讨论、辩论、参观、调查、访问、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活动、两难问题辨析,以及撰写报告书、制作图表等,每一种活动都

有其使用范围和价值。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

学条件加以选择,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一种教学活动的效用,而不宜在一节课内

展现多种教学活动方式。

我们要特别重视以下几种教学活动方式:1.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习者

通过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重要价值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

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2.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通过探索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经过探究把握

的结论,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3.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学

习是使学生直接面对实际问题,学习、研究并尝试提出某种解释问题或解决问

题方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

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通过提出问题、查询资料、访问调查,提

出有针对性与合理性的解决问题方案。4.小组学习。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

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

的交流平台。教师应指导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

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合作交

流能力的过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值得探究,只要我们认真学习,钻研教材,将来一定可以带好这门科目。

品生品社

品生品社 一、总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的学习 环境,使学生对初中生活充满兴趣,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帮助学生对初中新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任务有基本的认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学会珍惜学习机会,体会 一、教学内容针对初中学生生活中遇到的我与他人关系问题,以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以交往合作、权利义务为核心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交往、维权等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品 一、教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 和作风,认真抓好初中思想品德的日常教学,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改革的力度,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的教育 本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现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在这学期的教育教学任务中,我能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每节课课前这学期的工作在充实与忙碌中,匆匆溜走。回顾本学期 的工作,我感触颇多。我们组的老师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收获,和难以言尽的感谢,在此与大家分享。一、走过的足迹:在这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确立我担任五年级四班和五年级六班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下来,我和我的学生都收获不少。为了上好这门课,我认真学习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并遵照课标的指引切切实实把每个目标落到实处。现就对这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学期开始,我承担了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一次担任这个学科的教学,我做了许多尝试,本学期我根据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制定了教学工作计划。全学期依照教学内容和结合班的实际进行授课,重点做了下面几点工作。一、基本教学情况概述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 本学期我第一次担任《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为了教好这门学科,我深研教材,熟悉学生,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希望在课堂教学中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 这一学期,品德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品德教师的通力协作下,圆满完成了开学期初制定的各项计划,取得了令人较为满意的成绩。为了在今后的教研

最新小学品生品社学科作业设置建议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作业设置建议

小学品生品社学科作业设置建议 本学科的作业问题可以从两种课型的特点为出发点来设计,比如生活体验式课型,主要涉及到的作业类型会有采访记录、活动心得、体验日记、小制作、绘画作品、某种行为习惯的测评表、感谢信、倡议书等等,而有些作业则是隐性的,如体验尊重别人和受人尊重而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或者亲身经历一次“当家作主”的感觉等,这些完全可以让学生用语言来描述的。 而问题探究式课型的作业主要以调查方案、资料收集、信息处理等形式为主,当然问题解决后也会运用到倡议书、活动卡等形式对探究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和展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一般都是兼职教师,担任的学科比较多,工作量比较大,在处理本学科的作业是可能会不够深入、细致,而单纯由学生自行完成的作业形式则会比较杂乱,形式不够正规,内容不够丰富,因此,我校在学生完成教科书留白、自行搜集资料等作业形式的基础上,统一设计了一份作业用纸,作为学生作业形式的有效补充,这份作业用纸可以用来完成采访记录、活动心得、体验日记、绘画作品、某种行为习惯的测评表、感谢信、倡议书、调查方案等形式的作业内容,这样,既使学生有了规范的作业形式,又使老师便于收集整理学生的作业,一举两得。 另外,我们认为,本学科的作业可以不必严格规定次数,只要学生做了,充分参与了,积累了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活动体验,有了

深刻的道德认识、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学科教学目的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在评价方面下足功夫,不仅仅是试卷测试,应该以更为丰富的评价形式(比如各种形式的行为习惯测评表、心理发展问卷表等)来鉴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认识肤浅,仅供参考!

小学思品课教学设计:我学会了

我学会了 宁师附小黄爱珍 教材分析: 《我学会了》这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在学习中长大》的第一课。本课通过展示自己入学两年来取得的成绩,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为自己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感到高兴和自豪。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入学两年了,在两年的学习中,也取得了不少的学习经验。这为探究如何进一步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本课通过才艺展示、交流讨论、记者采访等,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的心理,教会学生把某一方面的学习自信,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 设计理念: 1、力求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特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活动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尊重儿童的权利,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尊重学生在开放的课堂活动中的感受、体验、领悟,努力创建自主、互动、和谐的品德与生活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2.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交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图片,交流收获。(4分钟)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欣赏一下你们的同龄人,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看,等会儿请你说说他们学会了什么? 1、课件播放配乐图片:写字、读书、炒菜、收拾房间、种菜、踢毽子、出黑板报、懂文明礼貌、购物等。(从学会知识、技能、道理三方面呈现图片) 2、说说刚才你看到他们学会了什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解读 目录 第一章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背景。 一、《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国际背景 二、《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国内背景 第二章《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原则 一、课标构建的宏观视点 二、《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的认识论基础 三、《品德和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三章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一、公民教育的价值 二、.综合课程的性质、特点应得以体现 三、加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设计特点: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 五、《品德和社会课程标准》的特点 第四章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解说 第五章《品德和社会》教材介绍和分析 第六章《品德和社会》课堂教学案例介绍和分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品德和社会》这门课程是格外引人注目的。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在全球视角上,小学社会科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不平凡的。从这门课程涉猎的领域来看,它要比中学同类课程广阔得多、丰富得多,单单是这一特点,已经令人颇有感触了。有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一致观点,认为在小学所有课程中,社会学科是对社会情况和社会事件做出最敏感和最快反应的学科。对于教师而言,它一直是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对于学生而言,它既是学生梳理生活的平台,也是借此眺望社会的窗口,是一扇走向社会的大门。在我们的心中,装载这门学科不平凡的故事越多,或许我们就会越有更高的不平凡的抱负、自信和自尊,从而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从学术角度来看,小学社会学科国内外都很重视,但在西方将近百年的历史中,仍然存在一些分歧,在此,我们罗列了几个主要的争论焦点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同走入新课程。

1.许多人认为,小学生主要是体验社会,参和社会。“我做了,我就 理解了”(即Hand on)。不同观点是,社会常识和体验社会行为一样重要,因为没有知识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那些还没有产生相应的理解就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人,往往不仅是不负责任的反复无常地行动,而且可能是以毁灭他们自身的前途的方式行动。合格公民应当是有知识、有理智、有尊严和积极参和社会(有行为)的公民。 2.社会学科课程应该是“有关真实社会的知识”,学生想要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缺陷和缺点,同时也想要发现通过人的努力而产生的成就和成绩。价值观应该是多元的。反对意见是,社会课程在一般情况下起着巩固现行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而不应为社会变革敞开大门。社会课内容应该重视基础内容。因此,课程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致的价值观。 3.关于课程内容的编排,一种观点是:社会课内容应以“扩展人的环境”的 顺序编排,即从儿童早期最接近的环境开始,逐渐向开阔的和长远的社会环境移动,从学习作为社会环境的家庭、住宅和学校的相关情况开始,学习学校的位置及附近事物,并初步渗透参和意识,到学习有关他们的社区、城镇方面的情况。从小学高年级开始逐渐学习国家、国家所处的大洲、世界各国,让学生在了解国家基础上,认识世界本身是一个相互依赖而又充满矛盾的社会。这种观点特别注重每一年级都涉及一种环境,课程沿螺旋上升顺序编排。 另一种观点:“扩展人的环境”的想法合理,但课程功能在每一年级应是一致的。他们认为,人类有一些基本的活动,如集体活动、领导和被领导、民主和自由、安全和健康、资源和财产等,这些基本活动,不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国家活动中都同样存在。个人在这些基本活动中,总是扮演七种角色:公民、劳动者、消费者、家庭成员、朋友、社会集团成员、自我。虽然在某些年级有一些角色要被特殊强调,但是在每一个年级都应当涉及所有的角色。例如,要学习“家庭生活”这一课,就可能要涉及社会学(角色)、经济学(生产者和消费者)、政治学(规则和法律)、历史学(很久以前的某些家庭)、人类学(核心家庭和扩大的家庭)等方面的概念,从而体现社会课功能的整体性。 前一种观点得到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后一种观点主要是理论工作者尤其是社会学家的观点,他们认为前一种观点太武断,学生不会感兴趣。 4.教材的地位。西方有些国家的社会课教材是不断变化着的,由此产生了分岐。一种现象是:只有20%左右的教师不断迎接和使用新教材,但大多数教师根本不看,也不买新教材,一个年级学生用过的教材,下一个年级的学生继续用,直到把教材用坏为止。教师也不主张学生看教材,而他自己仅有一本参考书,上课时经常使用地图、图表、照片、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教师招聘考试: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试卷 1.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发表了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学会关心”的具体要求包括:①关心自己的健康②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朋友③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④学会相互尊重、友好相处⑤学会理解别人⑥学会说服别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 C.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2.《诚信是金》中“砍倒樱桃树的小男孩”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言必信,行必果B.诚实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要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 C.一言既出,驷马难追D.诚实不需要理由 3.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历了10年的艰辛,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费了27年时间,徐霞客用27年写完《徐霞客游记》,司马迁写《史记》15载忍辱负重……这些事例说明()。 A.成功来自于面对困难时的坚持不懈B.失败是成功的阶梯 C.胜败乃兵家常事D.失败了不要灰心丧气 4.20世纪末,激光照排彻底超越了传统的印刷术。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把中文印刷术提高到世界领先水平。它的发明者是()。 A.王永明B.比尔·盖次 C.王选D.裘伯君 5.()是世界上最大、最深的海洋,约占地球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A.大西洋B.北冰洋 C.印度洋D.太平洋 6.西班牙被称为旅游王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西班牙文化。其中有代表性的是①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②米开朗琪罗的《胜利女神》③毕加索的绘画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⑤斗牛()。 A.②④⑤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D.①③⑤ 7.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 A.因材施教B.为人师表 C.创新与实践D.教会学生学习 8.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句话表现的主要是()对人成长的影响。

论初中政治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

论初中政治课堂情感教育的渗透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色完成教学任务。情感是极具感染力的,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感动,首先教师就要感动,就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罗曼·罗兰说的好:“要把阳光散布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从自己做起,用自己的爱心把情感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1. 用心施教,教会学生懂得感恩新课程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她强调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家庭的重心,可以说“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不懂得爱自己的父母,爱老师,爱别人,爱社会,更不要说去懂得感恩,回报社会。我在教《我爱我家》一课时,为了唤起学生能够体会到父母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我特意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观看了一部非常感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有许多学生为电影中感人的故事情节而流泪,甚至有的学生失声痛哭。通过情感的渲染,使学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深深的懂得父母爱我们,我们应该孝敬父母,进而感恩社会。 2. 加强情感沟通与交流,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所以,情感教育在教学中对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教学实践显示,一些学生对于政治理论中某年级所学知识很喜欢,而另一年级再学的就不喜欢,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是两个教师所教,其中一个教师不断地鼓励和肯定这个学生,而另一个则采取了相反的态度,这就导致了学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所以,很多同学掌握最为扎实的那部分知识,恰恰是教师曾经表扬过或者肯定过的,甚至因为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对政治课产生了兴趣。相反,如果教师以一种课堂支配者的身份出现,对于那些先天或者后天的原因,无法准确掌握某些知识点要领一味地讽刺挖苦,只能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日趋严重,直接导致学习兴趣下降。所以,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应及时进行鼓励,并注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人而异地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3. 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还必须创设必要的情境情感教学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元素,教师要学会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以便根据教学预期触发学生某方面的情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3.1 情绪渲染法。教师要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去感染、打动每一位学生,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在情感上引起共

小学品社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小学品社课常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有: 1.讨论 讨论是最常用的儿童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2.资料调查 在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儿童的兴趣和水平进行组织与指导,确定搜集的目标和范围,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进行整理、利用、交流。 3.现场调查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4.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这类活动是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等都可利用这一形式。 5.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类型的活动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也可作为课后的实践或专题活动进行。饲养、栽培等活动一般需要持续较长时间,应加强过程指导,并可与班级、学校的其他活动配合进行。 6.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

品社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我的徤康成长 二、我的家庭生活 三、我们的学校生活 四、我们的社区生活 五、我们的国家 六、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四部分实施意见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综合性本课程设计体现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历史与文化、国情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教学活动体现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

最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 教学计划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计划 一、工作思路: 本学期,根据区教研室教学工作计划的要求,我校品生、品社教学的主要工作思路为:结合区教研室推行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教学方式方法,依托学校的学科中心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开好课程。 2、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师业务常规管理,保障教学教研活动效果。 3、继续加强品生品社教师的培训工作。 4、继续完善学科中心组机制,发挥学科团队带动效果,尝试开展网络教研。 5、结合全处作业改革,尝试作业改革,初步改变品生、品社学科的教学评价制度。 三、工作内容与措施: 1、加大教学常规管理力度。新学期要根据要求保证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确保开课质量。加大教师各项教学业务的检查、监督、指导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规范。教研组的活动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教研员深入跟踪指导。主要内容有:专题研讨活动、五课(示范课、研究课、公开课、汇报课、同上一节课)活动,以及专题业务理论学习等。 2、继续深化研究“课前调查活动”主题。新学期,教师仍要根据“课前调查活动”这一研究主题,开展教研活动。发挥团队作战的优势,同年级的教师共同商讨,研究讨论课前调查活动的方案,设计调查表格,充分利用课前调查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继续完善名师团队,带动培养我校研究团队的年轻教师。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学科中心组的各项制度。中心组的每位成员大力开展“备说讲评思一条龙”磨课活动。

在学科中心组的教师中广泛开展“三个一”活动:①、每个月向中心组提供一个本人教学中遇到的值得探讨的真实问题或教学反思;②、每个月结合新课程学习与实践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③、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 发挥中心组教学博客的作用,教师要将自己的优秀反思、案例、教学成果等及时发到教学博客上,其他教师进行修改,提出建议,真正发挥教研博客的作用。 4、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打造精品课堂。这学期,我们还将发挥网络教研的灵活性,尝试开展“同课同构、同课异构”活动。 同课同构——利用教学博客、教研平台,要求教师积极上传优秀教案,教师及教研组在网络上进行讨论、交流,形成优秀教案,各位教师根据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并将教后反思上传,经各位教师研讨后再次修订教案,逐步打造精品课堂。 同课异构——教师提出有争议或比较难上的课,经研讨确定出一个课题,各位教师提出自己设计的教案上传博客进行讨论,经研讨后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各位教师将自己的教后反思上传,提出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之间商讨解决。 5、加大品生、品社教师培训力度。本学期,教研室将组织全处的品生、品社教师定期参加各种课程培训、课程辅导、教材教法的研讨、课程标准的在学习、课堂策略的实施。为保障品生品社教师的学习质量,要求专职教师的业务学习中专业内容占60%以上,兼职教师达到30%。 教师在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时必须按照教学策略进行。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特点,围绕“课前调查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研究,并注意及时反思,做好材料的搜集与整理。 6、本学期对品生品社科目的考查将采取中段调研和学期末集中考查的形式,两次考查成绩按比例计入总评。 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史学敏前苏联著名的政治家捷尔任斯基曾经说过“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最大的幸福。”这句话完美的诠释了教师职业的伟大。然而,作为刚刚步入教师队伍的我们来说,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仅仅停留在那本教育学、心理学书籍上,大脑中也仅有“教书育人”四个字。 此次北京培训学习之前,我的心是慌的,虽然顺利步入教师队伍,但是内心却惶恐不安。我不知道,接下来我将怎样站在三尺讲台去向学生传授知识;我不知道,我将怎样照亮学生成长的道路;我不知道,我该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老师。 怀揣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开启了此次北京的培训学习。学习之前,我是迷茫的、不安的,学习之后,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我感受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学生的期望、家长的期望、学校的期望。教师,一个光荣、伟大而又崇高的职业,但是要想做好一名人民教师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所欠缺的还有很多很多。 五天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听了七位专家的讲座我受益匪浅。我是幸运的,因为我选择的教师职业,我选择运河

教育事业。我才能有这次学习的机会,有为学生奉献的机会,有见证一届又一届孩子成长的机会。通过这次学习, 我对教师对教育工作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对未来教育工 作有了一个比较清晰明确的规划和方向。我心目中理想教 师应该是这样的: 一、爱 作为教师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充满爱,“爱就 意味着责任,责任意味着奉献”,我们要做“心中有爱, 眼中有人”的教师。那什么是爱,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种 爱呢?在我看来,教师的爱包含两方面的爱。 1、热爱教师职业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太阳底下最光 辉的职业”一句句的赞美充分说明了教师职业的伟大,但 我们应该充分的思考,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做才能达到社 会对我们的赞美。 无论当初我们因为什么选择了教师职业,但既然选择 了这个职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责任,选择了付出与奉献。步入教师行业,我们就应该对这份职业充满热情,只有热 爱教师职业才能点燃我们内心对这份职业的挚爱,才能调 动出我们的职业热情,才能激发我们为职业的无私奉献。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我代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编写组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能得到广大任课教师和中学生的支持与肯定。 我将与大家共同来学习、解读《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并结合析以往教材的比较分析,说说我们的设计思路。 一、解读新《课标》 (一)基本理念解读 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 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究竟要试图去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说相关于思想品德课程的改革究竟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 基本问题: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 针对性的缺乏是指未能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而更多地是基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考虑和成人世界的品德要求出发,来设计学生思想品德课程。 与之相关,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这种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景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由于这、这种课程设计从整体而言是脱离学生实际的,所以,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 落实到效果,就导致当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的缺乏。 以2001年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稿)》为例:初一年级(七年级)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重视品格修养,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初二年级(八年级)采用以例说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使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依法同犯罪做斗争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三(九年级)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国策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只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国家的国策、发展战略。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里,从整体内容目标而言,已经初步具有了贴近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意向,注重学生个体完整的个性发展,但基本上还是从成人世界对学生品德的简单设计,而不是从学生品德与生活发展实际的需要出发,带有浓郁的学科化痕迹,强调内容设计中的逻辑性和内容标准的整齐划一。 以此为准的教科书设计,一般都是将初中三年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教材分为三大板快: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国情教育。每一块中都是按照所涉及学科的逻辑框架,开中药铺似地一一展开。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打破传统的学科似框架体例,真正使教科书的编写发生实质的转向,由面向成人世界的规范设计转而面向学生的品德与生活实际。 2、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规定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作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生现状分析: 一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8人,整体看他们活泼好动,大多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热爱关心班级集体,学习勤奋。但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不良习气,部分同学对他人的尊敬,对集体荣誉的珍惜趋于表面化,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做,行动上缺乏自主性,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意识狭隘。在新学期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思想不断提高,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并在其与自然、社会的互动中发展着自己,建构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因此,《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一)、教材结构及内容: 《品德与生活》教材以学习主题构建。分三级主题:一级主题是单元主题,二级主题是活动课题,三级主题是活动课题下的主题活动。 本册包括了四个单元《温暖的家》、《美丽的春天》、《快乐的星期天》和《火热的季节》。每个单元分别包含了3——4个活动课题。这在后面的单元分析中我们再细细说明。 (二)教材内容特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生活型综合课。本教材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生活性

品生课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学生在上学期对学校生活基本熟悉以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急需要予以指导,第一单元《温暖的家》和第三单元《快乐的星期天》不仅为老师提供了教材,同样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材。从季节上讲,春天和夏天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美丽的春天》和《火热的季节》安排了很多的实践活动,如郊游、认识树木、作风车、种花认识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和为暑假做准备等,通过活动使学生对春夏两季有了更深的理性认识。 2、活动性 本册教科书为保证儿童积极参与有意义的活动,亲历生活实践,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主题实践活动和游戏。如第二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春天在哪里”中,教材共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分别是“寻找春天”、“走进春天”和“留住春天”。在“走进春天”中,安排了去公园赏花,做游戏,去爬山等活动。这样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身实践。在活动和游戏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3、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如《快乐的星期天》中的第二个主题“爸爸带我去做客”;课堂也不仅限于教室,而是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它生活空间,如《美丽的春天》中的第二个主题“我和小树交朋友”;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它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连接中弹性地延展,如《温暖的家》中的第一主题“我的家”就可以与二册语文中的第二个单元相联系,这一单元的内容很有弹性,不能仅限于课堂,时间也不能局限在短短的三周内,而应安排一些活动来延展;本册教材编排了很多图画,这主要是针对一年级儿童的特点,图画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但老师千万不能把它上成

(完整版)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价标准 参赛教师姓名:序号:参赛课题:班级: 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得分 教学设计20分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做到生活化、情景 化和活动化,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体现用正确的价值 观引导。 2.教案预设合理,教材处理得当,能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学科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3.板书设计合理,对学生有引导作用。 教师行为30 分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精当,教学活动生动,教学方法恰当,问题设计 科学,时间分配合理,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根据学科特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创设了师生互动共进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形成。 6.及时运用评价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和矫正,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自信。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受、向往和追求,帮助他们学会认识、处理和解决现实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7.能合理、高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行为30 分 8.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积极,快乐,活动时间充足。 9.思维活跃,大胆质疑,能借助自己的已有经验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方法。 10.学习方式有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规范、有实效。

教学效果20分 1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参与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灵得到震动,产生情感共鸣,在生成新的问题时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悟。 12.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教学活动实在,有利于学生形成基本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评课 意见 总分 评委签名:

我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我心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我们高中阶段的时候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形成期,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正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对中学生进行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经历进行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的一个过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着眼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而我们高校大学生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不仅要从我们的生活上,还要从我们的学习上注入更多的关于思想政治的元素,让我们的行事更得当,让我们的思想更成熟! 因此,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充分认识大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一些学生之所以出现散漫、晨昏颠倒的状况,就是对进大学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党教育方针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

的大学生应端正学习目的和动机,珍惜大学的宝贵时间,按照教育方针要求,把德育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自己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战略,确保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一些学生之所以感到茫然、出现生活散漫,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和最新理论成果,是富有时代特征和现实生命力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及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学习这两个伟大理论,掌握其科学内涵、精神实质,能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大学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加强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的知识有密切关系。列宁曾经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和掌握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 性 摘要: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为先导,立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及学生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新颖、形式鲜活、具有吸引力的品德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何谓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也在进一步加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说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投入的学习,活泼、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满足,那学生对你的课就产生了期待,就达到了课堂的有效性。”品德与社会课堂有效性也是如此,除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 二、制约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制约课堂有效性的发展 近些年,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小学生受家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些不良的品德倾向,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不同。由此,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存在差异,接受知识的方法不同,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从而制约了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从学生方面讲,在城镇地区,大班化教学现状突出,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教师难以调动整体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在农村及边远山区,部分学生认为《品德与社会》属于负课,可以不像数学、语文那样学得认真扎实,导致课堂纪律涣散,从而阻碍了课堂有效性的实施。 (三)教学方法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小组讨论、情境创设等场景,出现“学生讨论注重气氛,情境表演注重形式”等现象。这样的课堂看似红红火火,但学生的思维不能够发展。学生讨论的时间得不到充分保证,在情境教学中的体验不深刻,又如何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三、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陶行知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只要教育的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真实的现实生活就会成为学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课程概述 本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新课标”修订的背景,其次说明了“新课标”修订的总原则及两项具体原则。第二部分全面对比了新、旧课标的不同,帮助教师全面认识“新课标”,从课程实施方面更深入地理解“新课标”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逻辑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内容。第三部分为教师在“新课标”引领下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提供帮助,第三部分内容包括:思想品德课的特征及任务、教学设计的优化与实施、教学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教学评价的方式与操作。在此部分,围绕“新课标”的实施,介绍了思想品德课的三个特征及五项任务;结合“准、活、实”、教材的二次开发、整体结构等方面分析了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并结合案例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新课标”中开发教学资源的要求,特别结合教师实际需要,重点介绍了“案例”这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与选用策略;介绍了“新课标”中关于评价的精神,也特别结合教学需要,重点说明了“成长手册”评价方式。本课程内容凸显了学科特点,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核心,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等特点,案例典型、设计巧妙。相信可以帮助教师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提升有效利用教学资源、灵活运用评价方式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修订的背景及原则 (一)修订的背景 1.国内国际大形势变化为课标修订提供了大背景 (1)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结构不断变化,文化多样多元,中国社会每日每时发生着深刻变化。 (2)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突出,世界政治多极化不可阻挡,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转向以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3)培养高素质的公民成为未来提高综合国力发展水平的关键。 2.思想道德教育的突出成效为课标修订奠定了基础 (1)坚持传统(战略重视、思想明确、队伍整齐、积极作为、注重实效); (2)不断改革(贴近实际、丰富内容、改进方法、创新形式、理论研究);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资源

小学“品生”、“品社”课程教学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通过《小学“品生”、“品社”课的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专题讲座,使我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结合本次学习与日常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对开发及运用课程资源的体会。 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在教学资源构成的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换句话说,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我们的课程资源实际上指的是教学资源,凡是与教学信息相关的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都属于我们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资源是基础,是条件。没有教学资源,就不可能有教学。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教学资源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因为教材是滞后的,而时代是发展的,学生是变化的,因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可以充实、整合教材内容,丰富学生感知,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教育方法的变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将有全面的发展。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品生、品社课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善于抓好学生这一课程资源。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购物场所我知道》一课的设计中,就是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的,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一种主体活动过程,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建构,获得最佳效果。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不同的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就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二、善于围绕目标选取课程资源。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要求教师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自己设计教学活动,如何选取最优的课外资源呢,我们要深入解读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师指导用书,确立活动目标,围绕目标选择课程资源。 通过学习也让我知道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有五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