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近些年来各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关于学术不端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办?这到底是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做学术的个人问题。经过仔细思考,我认为这种学术不端的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产生的。

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主要是由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核心期刊杂志不合理的盈利方式,查重软件的不完备,没有完善的法律政策及较轻的惩罚措施。(1)不合理的评价制度

在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清研咨询进行的学术不端的调查中,有63.5%的认为在评价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排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六大原因之首。

现在众多高校在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中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都

有具体要求。比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获得学位证。本科生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才能算毕业。但是在科研成果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通过抄袭,找枪手代写的学术造假行为来完成他们论文量已获得毕业资格。

在高校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中,那些量化的评估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的论文发表数,参与项目数,专著数直接影响到他们衣食住行的水平。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者只重视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的杂志的档次,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内涵倒是不闻不问。为了提高数量,

便开始不顾科研的周期,开始走捷径。

(2)核心学术期刊不合理的盈利方式

学术期刊的盈利方式主要有:赞助商广告费、国家财政拨款、文章转载发表费用、国家评选奖励经费、活动赛事冠名费、其他赞助经费正常的盈利途径,但是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很多学术期刊的财政拨款全部或者部分取消。再加上本来学术期刊的销售范围小的特点,各种赞助较少。为了维护期刊的维持,1988年中国科协出台39号文,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学术期刊收取的版面费逐渐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盈利方式。在王凌峰的《破解学术期刊版面盈利化怪圈》一文提到据他发表文章经验指出了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一般行情是:以4000字文章大约排版2个页码而言,入选CSSCI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者,版面费低者1000多元,高者3000~5000元,多数在1500元左右。正是因为这样的盈利方式,在缺乏有效地的监督机制的背景下。一些杂志便开始以敛财为目的地发表文章,只要对方愿意付版面费,其杂志根本不考虑论文的质量,这样一些学者便和这些期刊组成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团,双方为了利益,便对学术规范置之不理。

(3)查重软件的不完备

如今是一个论文大爆炸时代,为了解决发现论文抄袭这一大问题,查重软件应运而生。在大家都相信查重软件的强大时,一些人又开始寻找软件的漏洞,在漏洞中寻找抄袭的机会。我曾在百度知道上看到有人给出了“帮你躲避反抄袭论文检测的6个秘诀”其中包括增删改写、

英译中拼凑、修改代码和图表、GOOGLE翻译大法等投机取巧的方法。“学术不端系统”已经开始被大量的高校引进,可是它却存在这样严重的漏洞,这很难保证学生能不利用这些偷机取巧的方式来应付论文。

(4)没有完善法律保障

各种学术不端的行为层出不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和相关政策明确指出对抄袭论文的惩罚,还有好多论文被抄袭者没有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意识。

曾在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清研咨询进行了专门调查中,40%的调查者表示不清楚单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处罚措施。有46.7%的调查者表示在发现别人剽袭自己的论文时不会采取措施。对知识产权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不够和不透明也是造成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即使有相关的处罚措施,处罚措施也是比较轻。那些做学术的学者完全处于无敬畏的状态,根本起不到威慑作用。

个人因素:

(1)个人道德

当然学术不端的行为不仅仅是由于社会因素一方面造成的,它和学者或者研究者是否有正确做学术的价值观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好多学者和研究员做学术并不是源于对学术的热爱,而看重的是做学术背后能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较为丰富的物质回报。这样极其功利的价值观直接导致其个人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马敏指出“学术抄袭的根源在于没有诚信。不讲诚

信,不辨荣耻,所以剽窃造假还不以为耻。”由于现在社会诚信教育的缺失,照成很多人都无诚信,缺少应有的荣辱观。

(2)个人能力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一个导师开始指导的研究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很多导师知道的研究生数量超过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上线。据华中科技大学周有光新书《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这还都是博士生,硕士生的情况就更严重了。再加上导师的精力有限,用在培养学生的时间少之又少,根本无法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使他们可以独自完成论文的的写作。而且导师在教学和科研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根本无暇顾及到硕士博士论文的指导,这也迫使一些硕士博士甚至要完成学位论文的本科生都不得不通过抄袭,剽窃来完成自己的论文。

根据以上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探讨,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纠正现在社会上严重存在的不良之风。

(1)调整评价制度

在各高校把调整评价更加系统化,综合化,而不是简单地数据化评价。这样可以减轻论文数量在职称评比中所在的比重,也可以在功利的泥潭中把学者给解放出来。

(2)改变学术期刊的盈利方式

使学术期刊重视起来在该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的质量和内涵。建立起学术期刊自己的监督机构,把关要发表文章的质量。

(3)加大对查重软件的开发

查重软件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用来检查学生论文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更需要其软件的完善,减少其漏洞,是那些投机取巧的人无可趁之机。(4)加强对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建设,积极宣传知识产权,并且要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这样才能做到以儆效尤。

(5)加强对公民的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

加强道德教育,才能使那些学者和研究员有一个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才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关的规定。

(6)对研究生加强培养。

是他们具备应有的研究能力。是他们可以在做科研的时候独当一面,并且可以有自己的能力体现和创新。

参考文献:

章开沅教授在他的专题报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守学术道德》

王凌峰:《破解学术期刊版面费盈利化怪圈》

周有光新书《中国博士质量报告》

在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清研咨询进行的学术不端的调查中《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

最新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资料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随着社会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一系列的学术不端行为被纷纷爆出,从较早的北大教授“王铭铭剽窃事件”,到日本学术女神小保方晴子的论文造假,再到今年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撤销中国作者的107篇论文。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学术风气,带来巨大的社会危害性。也因此,学术界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讨论和学术规范的重视也日益增长。 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讨论,多集中在学者和导师身上,而较少将目光放在研究生身上。我国科研事业的重心在高校,研究生在高校的科研工作中起到最基础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我国的科研实力。随着国家出台研究生扩招政策,研究生在培养数量迅速上升的过程中,其培养质量出现了下滑。部分学生因为科研成果不能满足学校毕业要求或者其他原因采取了学术不端的行为,严重影响可我国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 研究生不同于学者和导师,研究生并不是长期或者终身从事科研工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以及科研的道德规范的认知可能有欠缺,其学术不端行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作为其中一员,在此就探讨一下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是指从事学术与科研人员的不良学术行为”,而如何定位“不端”的范畴是评判、惩戒“不端”行为的关键,也是科研工作者自我约束的准绳。我国对学术不端行为比较权威的界定是中科院在《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的,科学不端行为是指研究和学术领域内的各种编造、作假、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公认道德的行为;滥用和骗取科研资源等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具体行为表现在:在学术领域内做虚假的陈述,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如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等;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骗取经费、装备和其他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故意隐瞒重要信息等。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内容 在实际情况中,研究生做出情节严重的重要造假、剽窃行为并不十分普遍,而往往是非有意识的、非带有明确目的性的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容易踩到的雷区大概有以下几点:(一)编造和修改数据。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常常面对数据处理的问题,有的学生会因为数据的偏差过大舍去某些数据,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两个样本没有试验数据,为了实验的完整性而随意编造相近的的数据。这样的行为不一定是有非常强的目的性和功利心,多数情况都是对于科研规范知识的缺乏和对于科研精神的忽视。 (二)科研成果和发表文章的署名不当。高校的科研工作往往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于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有限,经常会由多人同时承担同一课题研究,科研成果的归属、文章的作者顺序等可能会出现问题。此时,需要实事求是明确每个人所做的贡献,真实的反映在科研成果的署名上,因为科研成果不仅以为着荣誉,也同时承担着责任,切不可模棱两可,危及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三)故意隐瞒重要信息。正确的科研态度应该如实的呈现科研人员在工作所呈现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不仅包括达到预期效果的结果,也包括不良结果。而研究生在从事研究中,可能会因为毕业、发表论文以及课题成果鉴定等原因而选择性的忽视一些不好的结果,只公开发表具有良好效应的一部分结果。虽然这样的行为并没有篡改和编造数据,但确实违背科学的真实性原则,并且也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例如,浙江大学将瘦肉精推广到中国的许梓荣就被广泛质疑当年发表的文章中蓄意隐匿了试验中生猪的不良反应。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一)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与科研诚信建设

摘要:最近10余年来,抄袭剽窃、数据作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和滥用权力、不当得利等学术腐败现象在我国大面积爆发,高频进入公众视野,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至为迫切,刻不容缓。本文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作了六点剖析,并据此提出: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之不愿为;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使之不必为;推进法制规范建设,使之不能为;加大惩戒处置力度,使之不敢为等四条应对之策。 关键词:科研诚信;学术不端行为;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2)01-0091-02收稿日期:2011-09-25 作者简介:吴坚(1970- ),男,中共浙江仙居人,中共仙居县委党校教学科长、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党建、文化、 县域经济研究。 科研不端行为不仅毒化我国的学术环境、学术生态,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逐利本性放纵无度,容易诱使人阻碍学术创新、学术进步,而且还损害我国科研工作者的们背弃诚信为本,滋生“一切向钱看”拜金思想。科研工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加重全社会的诚信危机。如今我国者一旦红尘迷眼,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将功名利禄凌驾于科的学术不端行为,其花样之多、手段之奇、关涉之广,流学研究、职业操守之上,各种学术不端现象自然应运而生。 毒之深,几乎到了令人侧目而又莫之奈何的地步。有鉴于(二)学术规范缺失。在美国,有两本学界人士熟知此,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已是至为迫的学术写作指南:《芝加哥手册》和《韦伯美国标准写作手切,刻不容缓。 册》,它们对学术写作的各个细节,包括注释该如何标,引文该如何引,甚至对人名、地名、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作了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2007年《中国科学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严格规定;除上述两本通用手册外,美国不同的学术领域,见》对学术不端行为作了以下六大分类: 还有各自的专有规范。由于我国没有类似的通用手册,科(一)故意虚假陈述。比如编造数据、篡改数据,改研工作者对学术写作等科研规范普遍缺乏应有认知,很多动原始文字记录和图片,在项目申请、成果申报以及职位申时候只能“凭科研良心与从业感觉”做出“或然”判断。请中做虚假的陈述。 因为对科研规范不甚了解,工作中难免就会出现这样那样(二)侵犯他人著作权。比如侵犯他人的署名权,剽一些问题。 窃他人学术成果,引用时故意篡改内容、断章取义。 (三)评价体系扭曲。目前很多单位的科研评估主要(三)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的学术认识、假是考评发表论文数、论文的影响因子数、承担科研项目数、设、学说或者研究计划。 申请到的经费数、获得奖项数等等。简言之,基本上是以数(四)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中的科学不端行为。比如字量化指标为主,并据此给被评的单位、部门或个人分档、将同一研究成果提交多个出版机构出版或提交多个出版物发定级,与个人职称评定、收入挂钩。“人在江湖,身不由表,将本质上相同的研究成果改头换面发表,将基于同样的己”,这样的评价体系极易催生浮躁、急功近利思想,诱使数据集或数据子集的研究成果以多篇作品出版或发表。 一部分人超越底线伦理弄虚作假。袁隆平获评国家科技最高(五)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研究活动。 奖曾因没有SCI论文受到非议、海归博士涂序新因申报副教(六)在科研活动过程中违背社会道德。包括骗取经授职称未果跳楼以求“解脱”,此类事件皆因不良评价体系费、装备和其它支持条件等科研资源,滥用或严重浪费科而起。 研资源,在个人履历表、资助申请表、职位申请表以及公(四)权力深度介入。我国的学术研究单位几乎全为开声明中故意包含不准确或会引起误解的信息以及故意隐公立性质,权力介入太深,学术行政化、科研“官本位”现瞒重要信息。 象突出。一方面,官员掌控大量学术资源,地位强势;另一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剖析 方面,单位学术成就又事关单位排名、官员政绩。相互需要(一)社会环境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中,传统道德的结果,是使官员与科研人员链结成官研一体化的利益共同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不断受到怀疑、否定,现代道德体。一旦发生学术腐败,官员一方往往不愿事态扩大而是选择规范、道德价值、道德体系又未及重构、强化,人们的社会大事化小,息事宁人。比如:杨杰和陈进造假案东窗事发,二生活处于“自主”的道德放纵或道德真空状态。另一方面,人所在校方在收到揭发报告后的第一反应都是“郑重辟谣”,经济转轨中,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导致“天下熙熙,皆为利甚至都表示要采取法律措施捍卫学校和造假者的名誉。 学术不端行为与科研诚信建设 吴 坚 (中共浙江省仙居县委党校,浙江 仙居 317300)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近些年来各种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关于学术不端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我们该怎么办?这到底是是社会的原因还是做学术的个人问题。经过仔细思考,我认为这种学术不端的问题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产生的。 社会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主要是由不合理的评价制度,核心期刊杂志不合理的盈利方式,查重软件的不完备,没有完善的法律政策及较轻的惩罚措施。(1)不合理的评价制度 在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清研咨询进行的学术不端的调查中,有63.5%的认为在评价中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造成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排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六大原因之首。 现在众多高校在对学生和老师的评价中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量都 有具体要求。比如硕士、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获得学位证。本科生也必须完成毕业论文才能算毕业。但是在科研成果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通过抄袭,找枪手代写的学术造假行为来完成他们论文量已获得毕业资格。 在高校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职称评价中,那些量化的评估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的论文发表数,参与项目数,专著数直接影响到他们衣食住行的水平。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者只重视论文的数量和发表论文的杂志的档次,对于论文的质量和内涵倒是不闻不问。为了提高数量,

便开始不顾科研的周期,开始走捷径。 (2)核心学术期刊不合理的盈利方式 学术期刊的盈利方式主要有:赞助商广告费、国家财政拨款、文章转载发表费用、国家评选奖励经费、活动赛事冠名费、其他赞助经费正常的盈利途径,但是在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很多学术期刊的财政拨款全部或者部分取消。再加上本来学术期刊的销售范围小的特点,各种赞助较少。为了维护期刊的维持,1988年中国科协出台39号文,建议各学会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学术期刊收取的版面费逐渐成为学术期刊的主要盈利方式。在王凌峰的《破解学术期刊版面盈利化怪圈》一文提到据他发表文章经验指出了目前国内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的一般行情是:以4000字文章大约排版2个页码而言,入选CSSCI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者,版面费低者1000多元,高者3000~5000元,多数在1500元左右。正是因为这样的盈利方式,在缺乏有效地的监督机制的背景下。一些杂志便开始以敛财为目的地发表文章,只要对方愿意付版面费,其杂志根本不考虑论文的质量,这样一些学者便和这些期刊组成互惠互利的利益集团,双方为了利益,便对学术规范置之不理。 (3)查重软件的不完备 如今是一个论文大爆炸时代,为了解决发现论文抄袭这一大问题,查重软件应运而生。在大家都相信查重软件的强大时,一些人又开始寻找软件的漏洞,在漏洞中寻找抄袭的机会。我曾在百度知道上看到有人给出了“帮你躲避反抄袭论文检测的6个秘诀”其中包括增删改写、

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关于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学术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经常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论文抄袭、造假的新闻,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学术腐败日益严重,学术失范与学风不正也在泛滥,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社会道德的建设,对人的价值观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指学者涉及抄袭、剽窃的不良行为,也指学者恶意的一稿多投行为。1988年,美国政府发发布《联邦登记手册》(Federal Register),首先提出学术不端行为的定义,即“编造、伪造、剽窃或其他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报告结果中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了统一定义,即“在申请课题、实施研究、结论报告的过程中出现的捏造、篡改和剽窃行为”。瑞士将学术不端行为行为界定为“有意捏造数据来修改进程的行为、剽窃其他研究者的行为、以及修改研究进程的行为”。丹麦对学术不端行为定义则是“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修改、捏造科学数据的行为和纵容不端行为的行为”等等。总之,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违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这三种行为,主要有不正当署名、篡改、抄袭和一稿多投与伪造这几种。 学术不端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和对应方法,但是学术不端还是越演越烈,对学术界、

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首先,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陷,诚实缺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诚信建设,诚信是道德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贯穿着中华伦理的发展始终,成为中国价值体系的最核心因素,在市场经济和人际交往中,诚信也显得非常重要。学术不端中的抄袭、剽窃等行为分明是挑衅中华传统道德体系,随着学术不端行为越演越烈,人们对根深蒂固的思想发生质疑,学术本来就是极为严格的研究,研究学术的人是社会的精英,连学术都可以造假,这个社会还有什么不能造假的呢? 其次,阻碍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术简单来说就是搞学问,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比如医疗、科技创新,发现、发明更多有用的理论或技术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术研究是一个极为严谨的过程,需要认真和坚忍不拔的态度,不得半点弄虚作假,而学术不端行为恰好与这些背道而驰,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以假乱真等等,只会妨碍学术的发展,不利于科技的进步。 第三,破坏社会公平、公正,滋长了学术人的浮躁之风和功利之心。学术研究是一个极为艰辛的过程,需要汗水和智慧,要求研究人员投入大量的心血很艰辛的努力,盗窃者只是简单的抄袭、剽窃等等就可以得到荣誉,得来的不费任何功夫,这对于那些辛勤地付出的人极不公平,如果所有的人都去抄袭、剽窃,那么没人会再专心搞研究,科技水平就会停滞不前。

写论文时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检测

这断时间以来学术不端丑闻频频见于报端,从校长到学生,从历史陈案到史上最牛,可以说是一片腥风血雨,在这个时候,一套名为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的产品悄然走红于各大高校,张伟所在大学使用的就是这套系统。 反剽窃就像“找不同” 这个“反抄袭”系统是世界首个用全文文献为比对资源来检测学术不端行为的系统,由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公司联合研发,耗时三年,在2008年12月底研制成功,2009年3月研究生院开始使用。官方宣称目前已涵盖上千家期刊编辑部,360多家高校,基本上覆盖了全国重点院校。中国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孙雄勇向记者介绍,到目前为止,光是研究生学术论文检测,TMLC的检测量就已达到20万篇次。 该人士表示,该系统的技术核心是自适应多阶指纹特征检测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率较高,抗干扰性强等特征。这里的“指纹”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正如每个人说话都有口头禅,这个口头禅就是你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叫信息指纹。具体到一篇文章来说,比如研究金庸小说,金庸喜欢用什么字,用字的规律是多少,每个字在整个文章出现的概率是多少,这就是一个指纹。 在每一次检测过程中,待检文章首先按照篇章、段落、句子等层级分层处理,然后创建指纹,而比对资源库中的比对文献,也采取同样技术创建指纹索引。通俗来说,就是将论文和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其重合处的比例,判断该论文是否存在抄袭行为。 不过,广东省某市公安局网络工程师冯骋认为,这种技术原理上比较简单,已经有很多现成的算法,而且根据中文的特征,算法上也不可能有太大突破,依赖的还是数据库的采集,然后拿文章进去对比,相似度达到多少,就认为抄袭。 在这套系统里,最小能检验到句子。只要论文与数据库的文献存在一个相同的句子,就能被检测系统发现。因此这也是张伟担心所在,“谁不用CTRL+C和CTRL+V呢?” 和所有善于钻空子的大学生一样,张伟也不至于傻到一字不漏地照搬。他老早就未雨绸缪,上论坛求助一些从事软件开发的技术人员。有“高手”告诉他,可以尝试将全篇论文的个别字符替换,如用查找替换功能,把所有的全角逗号换成半角逗号、把所有的“为什么”换成“为何”、把“把”替换成“将”,就可以绕过检测。 这正是张伟最担心的地方。在得知学校采用反剽窃系统后,他立即打听到开发公司的情况,并伪装成院校老师,打电话向对方求证一些技术细节。对方告诉他,简单的替换都会被系统识破,就是因为当系统检测单位精确到句子而不是段落时,传统的破解方法已经失效,重合比率技术可以进行防范。 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林川副教授指出,这种检测技术也有技术漏洞。首先关于特征提取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比对结果。其次是匹配效率问题,不同专业、不同方向的技术指标并不相同,特别是一些特殊领域的文献。比如做历史的研究,很多时候把历史材料、文献梳理出来就是好的论文,这就必然涉及到对很多材料的引用,评价,论述,但这样就有可能被判定为抄袭。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遵守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

近年来,经常听到很多关于论文抄袭、造假的新闻,学术不端行为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学术本来是对未知或者已知知识的系统的研究、概括、总结或者创新,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社会道德的建设,对人的价值观也会照成很大的影响。作为现代的研究生首先应该了解学术不端的涵义,其次要学会如何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在自身发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与规范对研究生来说是预防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良药。 学术不端行为指的是违法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指捏造数据、篡改数据和剽窃这三种行为,主要有不正当署名、篡改、抄袭和一稿多投与伪造这几种。学术不端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相关部门提出了一系列规范措施和对应方法,但是学术不端还是越演越烈,对学术界、对社会又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沦陷,诚实缺失 其次,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再次,破坏了社会公平、公正,滋长了学术人的浮躁之风和功利之心 最后,损坏了国家声誉和形象。 学术是一个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也是其核心内容,学术的兴衰往往成为国家兴旺的象征之一,学术风气的邪正

是社会风气的缩影。既然学术那么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学术不端行为呢?有哪些措施必须建立起来? (一)、学术自治和独立。学术必须独立起来,淡化学术运作中的官本位意识,使行政、集团利益与学术分开,权力因素与集团利益的渗透是影响学术独立的主要因素,如果学界能够形成一种缺乏超越利益集团之上的行业权威和论压力,也能对涉事单位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不必碍于面子问题和人情世故,敢于说真话。 (二),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惩罚力度不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越来越泛滥的原因,明确作者的权利与责任,“一篇论文的所有作者不但有荣誉的分享,有责任也要承担”[18]。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应当积极推进科研诚信立法,深入开展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制研究。逐步完善科研诚信相关法律制度,明确科研相关主体的主要负责人,界定学术不端行为,惩处科研不端行为的责任人[19]。 (三) 三是不仅建立系统内的自查自纠,引入外部监督机制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发挥社会舆论的压力。治理学术不端一定要釜底抽薪,必须从改革高校评价机制,该改变“学术权力化、行政化”入手;让学术委员会、评议员等等学术自治机制真正发挥作用,用这些民主监督机制发现并防范学术不端行为。 (四)、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端正学术风气,弘扬学术正气,是研究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如何避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是犯错者并无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违反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fabrication)、窜改数据(falsification)和剽窃(plagiarism)三种行为。但是一稿多投、侵占学术成果、伪造学术履历等行为也可包括进去。学术不端行为在世界各国、各个历史时期都曾经发生过,但是像中国当前这样如此泛滥,严重到被称为学术腐败的地步,却是罕见的。这不仅表现在违反者众多、发生频繁,各个科研机构都时有发现,而且表现在涉及了从院士、教授、副教授、讲师到研究生、本科生的各个层面。由于中国高校缺乏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生不端行为,经常是由于对学术规范、学术道德缺乏了解,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对学生——特别是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教育,防患于未然,是遏制学术腐败、保证中国学术研究能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有共同的特点,但是在某些细节上也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针对的是理工科领域,特别是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问题。 数据的处理 研究结果应该建立在确凿的实验、试验、观察或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因此论文中的数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不能有丝毫的虚假。研究人员应该忠实地记录和

浅谈学术不端现象泛滥成灾的原因

浅谈学术不端现象泛滥成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术不端行为被曝光。论文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诚信现象日益突出,有的性质还非常恶劣【1】。学术不端映射出学术诚信的缺失,当各种学术道德问题见诸媒体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考虑学术不端产生的原因,以及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学术不端原因危害对策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7年1月发布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惯例的行为[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印发(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的通知)新闻媒体界常采用“科学欺诈”、“学术腐败”、“科学造假”等词汇来描述学术不端事件;而学术界更多的是采用“研究诚信”、“研究伦理”、“学术不端行为”等词汇来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或应该采取的预防措施[3]。教育部在2009年3月发布的《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必须严肃处理的7种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伪造注释;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

署名;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其他学术不端行为[4] 。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价值观的变化和制度建设的滞后,社会出现普遍的道德失坠和风气败坏的趋势,高校教师及学者论文剽窃等学术不端现象屡次被媒体曝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学术不端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以下几点: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旧的传统的观念被质疑,新的道德规范、约束机制未很好的确立,社会上存在学术资源分配不均,以权谋私,贪污侵占等现象。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突破尊严和道德的底线。 2.学术界浮夸的心态及学术道德的缺失。 在当前市场经济社会,“利益至上”、“金钱万能”等消极思想无时无刻不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大堤,导致一些学者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从而导致了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等现象。极少数研究生花钱找人代写论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为了顺利的拿到学位或赢得奖励,他们往往不顾基本的学术道德,找人代笔,花最少的钱而获得最大的利益。3.考核评价制度不合理。 目前的职称评定、成果评价和学术激励制度及研究生、博士生的毕业考核评价采取的都是量化考核的办法。评定职称成为专业技术人员唯一可走的“独木桥”,然而,没有论文就没评审资格,对论文的要求已经形成“刚性”制度和“硬指标”。学术成果评价工作中存在评审方法上的偏颇,主要以论文或著作的数量、篇幅、所发刊物的级别等外在因素为评价标准,而忽视论文或著作的内在质量。

《“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般而言,攻读博士学位,最少需要三年时间,多则七八年。有数据显示,我国博士延期毕业率高于56%,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博士都不能正常毕业。但是,不知道知网为何物,论文“查重率”过高的翟天临不仅顺利毕业,还风光地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翟天临涉嫌学术不端的背后,其实已经涉及到硕博培养模式、导师指导方式以及评价制度等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 熊丙奇说:“在强调硕士和博士的规模的情况下,一个导师带的学生可能就比较多。再加上现在我国的科研评价体系,也让很多的教授去关注论文课题经费,他们没有时间去陪学生一起做科研,然后导致学生可能根本就没有接受多少学术训练,急功近利地去追求这种任务的发表,这也就相应地出现了这种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的现象。” 近年来,除了明星被曝论文抄袭,企业高管、官员也都在跨界成为名校的“博士”。熊丙奇表示,名人凭借权力、地位、财富而非学术能力获得学术光环的背后,无非是“利益交换”四个字。 他表示:“学校可能是给他一个博士的头衔,然后相应的获得一些资源。这样一来就可能会出现老师在具体的培养管理过程中放水的问题。老师一方面可能比较疏于管理,而另一方面可能本身就没想到过要去严格要求,由此就导致了这些网友很容易找出的问题。”

(摘编自《翟天临博士论文曾通过“双盲审”,多个审查环节为何全部失守?》,新华网2019年2月6日,有删改)(材料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翟天临事件发生的同时,某高校教师涉嫌篡改研究生复试成绩的消息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2月11日,微博网友“平凡的世界overlooker”爆料称,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在此学院2018年研究生复试结束后,篡改了8位考生的考试成绩,并质疑“这些被提分的考生与他们之间是否有金钱利益关系”。 齐爱民(重庆大学法学院教授)对记者称,这两起事件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领域问题严重,可以说某些高校管理层存在领导权力大过法的问题,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制底线的挑战。只有构建一个完备的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的发生。 谌中乐(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认为,人才选拔与培养必须坚持“三公”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应贯穿始终,并严格确保“三公”原则落到实处,相关规定获得不折不扣的执行,并通过加强监督等举措,最大程度上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摘编自《惩治学术不端须改革评价机制》,2019年2月18日《法 制日报》,有删改)(材料三) 国际上学术不端丑闻连年不断。最近的重磅丑闻则是2018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宣布曾在该机构任职的皮耶罗·安韦萨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0号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已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2016年6月16日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制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对所主管高等学校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条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教育与预防 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七条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 教师对其指导的学生应当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审核。 第八条高等学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对学术成果、学位论文所涉及内容的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健全学术规范监督机制。 第九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在合理期限内保存研究的原始数据和资料,保证科研档案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颁布实施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颁布实施《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已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制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对所主管高等学校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条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教育与预防 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

关于解决学术不端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些年来学术作假、抄袭的相关事件不断的增多,学术不端行为开始被学 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高校方面类似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其产生的危害、影响足够毁了一个人、一个团队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声誉。作为一名刚入学的研究生,对于除了高校外的其它学术界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就结合本科的所见所听所 想来阐述一下高校里面的教师和学生的学术不端的问题以及做一些相应的思考。关键字:学术不端思考高校学生教师 学术不端行为指科研工作者违反公认的科学规则的行为。各国学者或机构对其范围的界定大致相同。学术不端行为是指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造假、抄袭、剽窃和其他违背科学共同体道德惯例的行为。国际上一般用来指捏造数据、窜改数据和剽窃三种行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极大,不仅会导致社会各界对学术研究结果产生怀疑,对学者失去信任,而且还会导致败坏学术风气,进而损害整个学术界的科研与创新能力。因此,迫切需要挖掘学术不端的内在原因,寻找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 一、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随之逐年上升,我国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近年来更在各大媒体上高频率曝光到了屡见不鲜的地步。学术诚信的缺失,会造就一大批空有学历,却没有与其相对应的科研能力的所谓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科研前程,也会阻碍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术的繁荣和昌盛。因此,认真分析研究生学术诚信失范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理显得极为重要。 1.1原因 学生自己水平达不到,学校本着对社会负责的宗旨,有得要求学生的论文有深度方面的研究,这本身是个矛盾;在这中速成、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所有东西都变得浮躁,不专注,学生当然也不例外,而科研却正是需要当代社会所缺乏的耐心、坐得住、踏实的品质,这同样是一个矛盾。 ●多数学生刚开始并不具备单独完成学术研究和调研的能力; ●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 ●高校给予的毕业要求; 一些高校给予的毕业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某些院要求本科生必须发多少文章等),学生需要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但是对于稍微懈怠的学生会迫于压力去投机取巧。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制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对所主管高等学校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条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教育与预防 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七条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 教师对其指导的学生应当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审核。 第八条高等学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建立对学术成果、学位论文所涉及内容的知识产权查询制度,健全学术规范监督机制。 第九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在合理期限内保存研究的原始数据和资料,保证科研档案和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 高等学校应当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结合学科特点,对非涉密的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学术成果的基本信息以适当方式进行公开。 第十条高等学校应当遵循学术研究规律,建立科学的学术水平考核评价标准、办法,引导教学科研人员和学生潜心研究,形成具有创新性、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第十一条高等学校应当建立教学科研人员学术诚信记录,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课题立项、人才计划、评优奖励中强化学术诚信考核。 第三章受理与调查 第十二条高等学校应当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受理社会组织、个人对本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及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有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岗位或者指定专人,负责学术诚信和不端行为举报相关事宜的咨询、受理、调查等工作。 第十三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一般应当以书面方式实名提出,并符合下列条件:

学术不端的思考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思考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许昱 摘要:本文对我国学术界愈演愈烈的学术不端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 围绕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提出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形成了克服学术不端正行为的几点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和制度建设;依法严惩各种学术腐败;建立论文交流平台;实行教授治校,行政与学术分开;发挥学术期刊的把关作用和高科技手段的检测作用。 关键词:学术不端行为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制度建设教授治校 学术造假,又称为学术不端行为(国外通称),是一种典型的学术腐败现象。近年来,我国的学术腐败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上至校长、院长、所长、院士、博导,下至研究生、大学生,抄袭剽窃,弄虚做假,巧取豪夺,欺世盗名,有的还由个体行为发展成集体行为,我国最著名一些研究型大学也陷入其中,如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曝光的学术不端现象,仅仅是冰山一角。没有被曝光的到底是多少?如按照冰山理论来推测,水下与水上比例约为8:1。实际上,从中国科协五年一度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公布的结果来看,情况可能还要严重得多。7月10日,中国科协发布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调查共发放问卷32100份,回收合格问卷30078份,覆盖了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回收率为93.7%。调查显示,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分别有43.4%、45.2%和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当前“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投”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高达51.2%。(1)(2)学术不端行为在我国经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进步以及国家的声誉都造了巨大的伤害,成为阻碍我国科学发展的一个顽疾。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 今年3月19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列举了七种学术不端行为:一是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二是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三是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四是伪造注释;五是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六是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七是其他学术不端行为(3)。教育部定义的学术不端行为显然是留有余地的,还有很多不端行为在这里并没有也难以完全列出,如报奖搞包装、搞运作;为应付评估检查集体作假;搞应试科研;部分科技管理部门把管理权力利益化等。(4)实际上,有的大学向高官明赠暗送高等学位,学术界头面人物公开地、明目张胆地欺骗政府、舆论和社会,虚报冒领。如前中国证监会副主席王益(1993年任国务院证券办副主任,1995年任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副部级],1999年任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2009年1月被批准逮捕)在职仅用两年时间就从西南财大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1996年9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顶博士帽是西南财大送给他的。1998年他还居然被聘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应用经济系博士导师。他到北大光华学院讲课,学员对他的看法,没有官气,讲课比较认真,就是对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好像一点不懂。事实上,他原本北大历史系毕业,对数学模型一窍不通,这样的人也可以当经济学博导,看来北大光华学院也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时候!相应的学术机构对学术腐败现象熟视无睹,任其泛滥,甚至包庇纵容。其程度之恶劣,令人发指,有人刻薄地形容说:中国的学术界几乎什么都搞,就是不搞学术。(5)-(8)下面的例子是可以发人深思的。2003年“非典”期间,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将“非典”的真正元凶——冠状病毒与“非典”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发现比香港科学家早了几周。可是,

高校学术不端处理办法第40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40号令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已于2016年4月5日经教育部2016年第14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2016年6月16日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预防和严肃查处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维护学术诚信,促进学术创新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术不端行为是指高等学校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学生,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公认的学术准则、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 第三条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应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教育部、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制定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宏观政策,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对所主管高等学校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机制,建立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报与相关信息公开制度。 第五条高等学校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主体。高等学校应当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建立由主要负责人领导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明

确职责分工;依据本办法完善本校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规则与程序。 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支持和保障学术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责,调查、认定学术不端行为。 第二章教育与预防 第六条高等学校应当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发展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不骄不躁、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诚信,遵循学术准则,尊重和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七条高等学校应当将学术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教育的必要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教育、培训。 教师对其指导的学生应当进行学术规范、学术诚信教育和指导,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学术诚信要求,进行必要的检查与审核。

浅析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

第1章引言 自古以来,儒家学派中智、义、礼、仁、信、智的做人之道被中国人奉为生命之道。“诚信”历来便是我们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根本”,在我国被誉为是做人处事的宗旨。研究生群体目前在我国属于学术水平比较高的一个群体,他们将来必将发展成为我国科研团队当中的主力军,所以对于研究生群体们的学术道德水平考察不容忽视。 与全日制本科阶段教育相比,研究生教育更加体现自主化、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的教育培养特点。但是这可能会导致学院以及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监督力度出现相对弱化的现象。高等院校的研究生群体们,唯有树立一个诚信的人生态度,在诚信的指引之下,去正确的看待问题,通过自己的实际努力来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而不是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 第2章学术腐败行为 2.1 概念界定 狭义的学术腐败,主要是指利用学术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是指研究者在从事学术活动中缺乏对学术讨论、科学研究等领域既定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则与道德约束最起码的尊重与遵循。 2.2 分类 学术腐败从广义上来讲,分为三类: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 2.2.1 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是在一种相当竞泛的意义上就学术文化界和高等教育界存在的学风问题与学术舞弊而言的。具体体现在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者利用不正当资源谋取学术利益。对于研究生而言,单纯的学术腐败并不常见,相反,学术腐败多见于老师或者老师与学生共同进行的行为中。

2.2.2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主要是指学术从业人员有意识地进行的学术违法违规行为,如抄袭剽窃、实验作假、伪注等,是以违背诚实守信为前提,为了达到学术目的所产生的一系列不正当、不合法、不合情、不合理、不守信用的动机。 1.2.3学术失范 学术失范主要是指学术研究及成果发表中存在的违背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的学术偏差,如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等。主要有以下几个现象:(1)学术研究成果不严谨、不规范、没有多大价值;(2)许多低水平的学术重复现象频繁出现;(3)学术成果拼凑现象经常被发现,影响也非常的恶劣;(4)冒名盗用他人研究成果;(5)聘用“枪手”代写论文,自己坐享其成。 第3章产生学术腐败行为的原因 3.1 研究生自身缺乏学术道德修养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不同,部分研究生在刚入学时比较迷茫,对本专业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对专业领域的学习和研究不深入。需要撰写论文时才发现平时积累不够,加上缺乏自律意识,此时很容易出现学术不端和学术失范行为,学生从入校开始,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为了增加发表论文的数量以期在评优中占据优势,在就业中增加筹码,一些研究生意志力薄弱,学习动机由获取知识转变为获取利益,在科研过程中投机取巧,出现程度不同的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 研究生自身缺乏学术道德修养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缺乏求真务实的品质。第二,创新意识不足。第三,责任意识不足。 3.2 教师与学校监管不利 研究生的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其质量的欢迎下载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