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

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

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中间位置,气候特殊、地广人稀,是心脑血等管疾病高发地区,克山病最早就是在黑龙江发现的。建国后,哈尔滨

市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医疗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交通建设落后,医疗资源匮乏,而且分布不均衡,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自然条件造成的。

哈尔滨市距离最近的中心城市沈阳直线距离549公里,距离北京直线距离1056公里。而省内边远地区距哈尔滨的距离也是十分遥远:漠河到哈尔滨1340公里,抚远据哈尔滨760多公里,黑河据哈尔滨600余公里,绥芬河到哈尔滨500多公里,按现有的交通条件,到哈尔滨最快也需要5个小时以上的路上耗时,对危急重症患者来说,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目前,黑龙江省医疗救治水平低与高质高效服务、救治距离远与快速救治、救治设备差与高质量诊治、资源不均衡与救治对象分布分散、体系不完善与协同救治不衔接等多对矛盾并存,这一切导致黑龙江省医疗水平不高,各地差异大,老百姓看病难。近年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全球气候异常等因素加剧,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矿难、泥石流、地震、道路交通和高处坠落等事故发生率逐年上升,导致多发伤和创伤危重症发生率呈增高趋势,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同时,由于多数省市缺少综合性创伤救治中心和创伤救治指导中心,而且,事故发生地大多远离中心城市,增加了救治难度,致使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所造成的实际经济和社会损失已居各种疾病之首。要改变这一状况,建立区域医疗中心是当务之急,建立区域医疗中心和区域急诊急救中心,对加强疑难病会诊及治疗和创伤救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哈医大一院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构建的设想与实践

(一)从实际出发,整合医疗资源,构建完善的分级医疗体系。

哈医大一院作为卫生计生委首批64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联系医院,在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即依托哈医大一院的医疗资源优势努力进行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的建设,力争打造黑龙江省集疾病预防、诊治、康复、保健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和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布局,点面结合,形成完整的分级医疗体系。

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依托,以哈医大一院为基础建立黑龙江省区域医疗心,凭借哈医大一院医疗技术水平高和专科特色鲜明、设备优良、组织严密、救治预案齐全等优势,统一协调全省的医疗资源,结合基层医院反应快速、病种多、全科救治等特点,广泛开展业务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加强各自特色专科的建设。

以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等中等城市为基础,选取一家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医院,建立二级区域医疗分中心。周边地区距区域分中心距离最远不超过200公里,有利于危急重症患者的快速转院与救治,并以县级二甲医院为基点,辐射周边卫生院,由此构成点面结合的完整的三级医疗体系。同时,各区域分中心与当地驻军医院、野战医院、农垦、林业、煤矿、油田等系统医院进行合作,充分整合各种优势医疗资源,提高区域分中心对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能力以及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2、借助医学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大庆等中等城市都设有医学院校,具备医学人

才培养和一般性疑难病症的会诊能力。充分发挥好医学院校的优势,既可以完成当地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进修提高,又可以指导当地医疗机构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工作,提高基础医疗水平。

3、开发网络资源,提高远程会诊能力。

区域医疗中心与区域医疗分中心、各县级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系统,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救治工作,既可以赢得抢救时间,避免误诊,又可以使患者节省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和家属的医疗负担。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哈医大一院每年选派专家到区域医疗分中心和网点医院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培训、经验交流、适宜技术推广、手术示教和教学查房等方式提升分中心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二)加强自身学科建设和重点专科建设,提升科研能力。

区域医疗中心是本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的龙头,其专科建设的水平代表着区域的整体医疗实力,对本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具有带动和指导作用,肩负着本地区疑难重症的诊断、治疗、疾病预防、急诊急救的责任,可以说,区域重点专科对区域医疗中心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只有大力提升急危重病和疑难症诊治水平,建成一批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切实搞好区域医疗中心的重点专科的建设,才能真正担负起这一重任,促进本地区医疗水平的提高,使疑难重症患者在当地得到妥善的救治,提高本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数,降低老百姓医疗费用的支出。

作为区域医疗中心,首先必须使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区域医疗中心不仅要成为本地区医疗行业的龙头,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本区域医疗人才培养的基地。搞好区域重点专科建设,真正做到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成为本地区、本专业权威科室,就可以更加有效地进行人才培养,对本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专业医师进行轮训,搞好继续教育,使各级医院、卫生院的专科医师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掌握最新的医疗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本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解除患者的疾苦,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哈医大一院建立区域医疗中心的探索和实践

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对多种资源的整合与调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为搞好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哈医大一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医疗副院长为副组长,职能科室负责人和相关科室主任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办公室,并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同时,医院也对组织机构各级人员的分工及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从整体上对周边地区的医疗服务网点进行了合理规划和布局,并与合作医疗机构签定工作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确保科学实施。

2、遵循五个原则和一个标准,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医疗服务网点。

“五个原则”:一是依托现有市、县医疗资源建点;二是分级医疗,按县、中心、城市大医院进行“蜘蛛网”式布局;三是突出重点,加强

医疗力量薄弱地区;四是以80-100公里为半径,提高黄金一小时内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五是三靠:靠近公路干线、机场和车站、靠近主要工业区和靠近旅游风景区。一个标准:针对特殊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医疗需求和救治实际需要,制订各级医疗点的治疗范围,制定相应的医疗标准,不断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综合水平。按照以上原则和标准,已建立了覆盖黑龙江省13个地市和吉林、内蒙古等40余个市县的医疗网络服务体系。

3、注重科普宣传,逐步提高疾病防控水平。

借助卫生计生委初级创伤培训、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防治、高血压病防治、糖尿病“蓝光”行动等项目,通过义诊、科普宣传、发放手册等形式,对城市社区、农村居民进行流调,免费筛查、健康宣教及计划生育指导,不断提高广大居民医疗保健意识,使其不发病、少发病、晚发病,发病后能第一时间得到及时规范的诊治。

4、注重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的诊疗水平。

建立科学、规范及系统的网络服务平台是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模式运行的基础,人才是保证其不断发展的关键。并通过选派医疗队开展双向交流,网上教学,普及宣传疾病预防、急诊急救知识,免费接收基层医务人员进修学习等办法,对基层救治网点进行一对一的定点帮带。

5、积极探索和利用网络服务,使患者与专家零距离。

几年来,哈医大一院与全省和周边省份(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83家医院开通了网络会诊,通过远程会诊网络,缩短了为偏远地区医疗服

务的距离,当地疑难重症患者可通过远程会诊网络系统完成会诊,使部分患者足不出县就可以分享哈医大一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充分发挥了区域医疗中心的优势和作用。

6、建立适宜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实行双向转诊制度。

作为卫生计生委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医院,通过在临床工作中的不断实践,基本实现了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与相关科室间的融合,充分发挥康复医学科在综合医院的作用。哈医大一院选取多家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试点,明确各级机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建立双向转诊规范和管理措施,并签订合作协议。协议对医患双方产生医疗争议等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了转诊带来的技术风险。哈医大一院康复科主任同时兼任两所医院副院长,为其医院顺利接纳下转患者提供了保障。同时,二级医院根据市场需求找准定位,以康复等专科为发展特色,加强人员康复技能培训,与哈医大一院加强业务合作,有效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提高了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四)构建区域医疗中心,开展协同医疗服务模式所取得的效果

目前83家网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且均达到或超过“二甲”医院标准,在我们的对口帮助下,17家医院顺利实现了升级。12家医院已能够独立完成泌尿外科腔镜诊疗技术、普外科腹腔镜、妇科腔镜技术等,并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经过学科对口帮扶,医疗服务网络体系内,部分专科已经达到该地市重点专科水平,实现了把患者留在当地的预期目的。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对县级医院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在医疗服务网络体系的积极推动下,各网点医院医疗指标也逐年增长。

四、构建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的体会

1、定位准确、合理布局是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

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准确定位及合理布局,取决于对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概念的理解和认识,能否充分了解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的需求,能否高效利用现有医疗人、财、物和政策资源,是充分发挥中心医院、区域中心医院及网点医院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2、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层卫生服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不能适时得到职业培训,已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目前,优质卫生资源,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层卫生人才向城市流动趋势加剧,基层卫生机构留不住人才,面对基层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的现实,病人就近享受优质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3、各医疗网点之间衔接机制,是保障体系运转的关键。

明确了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中各级医疗网点的定位和分工后,需要建立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即协作关系和转诊联系。根据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工作要求,从区域医疗中心到分级医院,应在合理定位分工的基础上,利用支付方式和收费等经济杠杆建立明确

的合作关系,同时,科学地制定转诊指南,规范技术流程和患者管理流程。

4、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需要多部门协同和支持。

目前,所构建的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仍是一个松散的协作结合体,各网点医院即使能定位准确、努力工作,但在人、财、物、收入分配上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再加上属地化管理,严重制约了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

5、政策和制度环境对体系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医保支付政策对区域医疗中心与分级医疗体系建设,加强机构合作和推动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有着决定性作用。合理制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支付比例和标准,可以有效推动机构建立纵向合作联系,盘活区域医疗资源,从而提高医疗体系绩效。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 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肿瘤专科医院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2019年版)

肿瘤专科医院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2019年版) 目录 一、基本要求 (2) 二、医疗服务能力 (3) 三、教学能力 (5) 四、科学研究能力 (7) 五、癌症临床试验能力 (8) 六、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情况 (9) 七、落实医改相关任务情况 (10) 八、医院绩效 (11) 附表1.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 (12) 附表2.疑难危重症病种清单 (12) 附表3.核心技术清单 (22)

一、基本要求 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所处地理位置应当交通便利,方便区域内癌症患者就医,开展的诊疗科目齐全,有与之配套的完善的医技科室,有满足医疗、教学和科研所需的医疗仪器设备、高水平人才梯队和信息化水平,有健全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具备较强的医疗服务辐射力和影响力,能够承担区域内疑难危重症的诊断与治疗、医学人才培养及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其医疗技术水平、临床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安全、教学和科研能力达到国内或区域内领先水平。医院切实落实医疗机构依法执业主体责任。具体应当满足以下条件:(一)应当为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肿瘤专科能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二)近三年年均收治癌症患者≥5万人次,其中疑难危重病例数≥60%,肿瘤三级、四级手术病例占比≥85%; (三)肿瘤放射治疗年总人次≥5千人次,直线加速器≥5台,

并有后装近距离治疗设备; (四)年均病理会诊量≥1.5万次; (五)重症监护室(ICU)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1%; (六)须获得肿瘤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二、医疗服务能力 主要临床专科(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医疗服务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相应肿瘤专科护理能力达到区域内领先水平;具备组织开展临床研究的能力,配合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将临床科研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能提供内科、外科、麻醉科、妇科、放射治疗科、影像诊断科(包括X线、CT、MRI等)、超声科、检验科、病理科、内镜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核医学科、PET-CT中心、药剂科、营养科、中医科、疼痛科等诊疗服务。 (二)疑难病种诊疗能力。

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

划片包村指导的基础上,与农村居民建立稳定的契约型服务关系。签约后,家庭医生将免费提供上门访视、电话咨询、健康体检、孕幼保健、预防接种、慢性病管理、健康宣传、保健指导、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双向转诊10个项目服务。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的启动,不仅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连续、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还使医务工作者的服务观念由被动变为主动。”永川区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共签约20万余户,累计签约人数63万余人,签约覆盖率56.4%。 在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后,全区新建居民健康档案9507份,更新居民健康档案23万余份,新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病人755人。此外,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数量也大幅上升——10月全区村卫生室就诊39839人次,较3月全区村卫生室就诊35754人次上升了4085人次。 亮点3 看病就在家门口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按照《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2010年至2011年,永川区财政投入1782万元,新建村卫生室252个。2011年底,永川区率先在全市实现所有镇卫

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有力推动了基层公共卫生及基本医疗服务的顺利开展,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 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带来村卫生室的软硬件建设提档升级,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三级卫生“网底”作用也得到充 分发挥。 2012年,永川区再投入187.4万元,为全区318个村卫生室配置了清创缝合包、诊查床、中(西)药品柜、健康宣传板、资料柜、担架、血糖仪、移动紫外线灯、票据打印机等基本设备设施,规范了村卫生室标识标牌、工作制度框。 亮点4 提高村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乡村医生上挂培训大学生也来当村医 彭成亮是永川区南大街大南村的一名乡村医生。细心的村民发现,最近一周,彭医生“不见了”。“彭医生也生病了?”“他是不是走了哟!”……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 论着。其实,彭成亮既没离职也没生病,而是到南大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上挂培训去了。

医院建筑布局 整理

根据2009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 (一)医院建筑区域划分:根据患者获得感染性的程度,应将医院分为4个区域。 1、低危险区域:包括行政管理区、教学区、图书馆、生活服务区等。 2、中等危险区域:包括普通门诊、普通病房等。 3、高危险区域:包括感染疾病科、传染病房等。 4、极高危险区域:包括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器官移植病房等。 隔离要求 1、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的污染。(四通道三区域) 2、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 3、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 4、应按照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二)呼吸道传染病区的建筑布局与隔离要求 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以减少区域之间空气流通。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30pa,缓冲间的气压宜

为-15pa 。 隔离要求 1、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各区之间界线清楚,标识明显。 2、病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 3、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 4、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5、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 6、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不少于1.1m.(三)病区病室安置病人数及床间距

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2009年 第二十五条重症医学科的整体布局应该使放置病床的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和医务人员生活辅助用房区域等有相对的独立性,以减少彼此之间的干扰和控制医院感染。 第二十六条重症医学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医疗区域内的温度应维持在(24±1.5)℃左右。具备足够的非接触性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单间每床1套,开放式病床至少每2床1套。 第二十七条对感染患者应当依据其传染途径实施相应的隔离措施,对经空气感染的患者应当安置负压病房进行隔离治疗。

区域医疗中心发展思路

******** 关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发展思路 根据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工作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2009年,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按照《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原卫生部编制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按照医疗机构服务的地域范围和医疗辐射能力可设置国家、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医疗中心。建设综合性医疗中心突出临床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建设专科性医疗中心突出专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主要包括心血管、传染病、儿童、妇产、眼科、耳鼻咽喉科、肿瘤、口腔等专业。 2016年12月份,河南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讨论推进“健康中原2030”规划纲要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等工作。讨论通过了《河南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规划》,决定打造心血管、脑血管、肿瘤、儿童、器官移植和中医骨伤等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除以上6个中心外,还将按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规划建设进展情况,积极推进区域综合及其他相关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并积极引导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主体单位与国内外知名机构合作建设,具体制订相关区域医疗中心

专项实施方案。同时,进一步引导妇产科、眼科、传染病、口腔、精神卫生、呼吸、老年医学等优势学科发展,促进形成区域专科医疗中心。 2017年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作为年度卫生计生工作的重点进行了部署。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变化与发展,医疗服务需求持续释放,特别是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释放速度加快,患者跨领域就诊问题将更加凸显,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在大型城市使得医疗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建设医疗区域中心,调整优质医疗资源布局,能极大的缓解区域内患者看病就医难的问题,使患者能够就近得到较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也能够为实现分级诊疗创造条件。 二、医院概况及优势 (一)医院概况。********始建于1949年,原为平原省人民医院;1953年更名为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1986年更名为********;2013年在保留原名的基础上,被新乡医学院发展为新乡医学院附属****及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目前是豫北地区唯一一所顺利通过国家卫计委第二周期等级评审,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健康体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河南省县(市)妇幼保健机构骨干医师培养“512行动计划”培训基地。河南省肿瘤诊疗网络新乡分中心、河南省新生儿重症救护网络新乡分中心、****抗癌协会、****肿瘤研究所、****心血管研究所、****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

附件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及国家儿童区域医疗 中心设置规划 为进一步完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儿科医疗服务能力,缩小区域间医疗技术水平差距,促进医疗资源合理分布和均衡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6〕21号)等要求,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医院设置情况,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状和主要问题 截至2015年底,我国0—14岁儿童2.27亿,占全国总人口16.52%;其中0—6岁儿童超1亿,约占世界同龄人口的20%,现每年新出生人口约1680万。随着第三次生育高峰诞生的婴儿进入生育年龄,以及全面两孩政策实施,新生

儿增加,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服务群体将继续扩大。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儿童医院110余所,儿科床位约48.3万张,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床位数为2.13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为12.2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4%,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54人;儿科门急诊量4.71亿人次,住院2162万人次,近年来以每年400-500万诊疗人次增加,高峰期床位使用率达到130%;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日均承担门诊17人次,年均承担住院200人次,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执业(助理)医师平均水平。 (二)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儿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但仍然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布局不合理且顶层设计不完善。不同地区间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差异比较大,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尚未充分发挥其对全国及区域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儿科患者向少数几个城市儿童医院过度集中。二是儿科医务人才严重不足。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0.85—1.3人。三是儿科科研、预防保健等临床研究滞后。在儿科领域,我国虽然拥有最丰富的病种、数量最多的病例资源,但却缺少国

县级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区域医疗中心怎么建 卫生部发布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试行)》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从中我们了解到国家设定的区域医疗中心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服务均等化。设置区域医疗中心是深化区域医疗机构规划内涵,提高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设置区域医疗中心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国家规划支撑区域医疗中心 通过国家规划对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实行管理,在世界各国是一种普遍通行的做法,但统一规划建立区域性医疗中心,除英国外,少有国家和地区有此先例。在我国,现阶段卫生服务规划的重点应该是保证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点的建立与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可分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区(县)医院、市级医院、省级医院(教学医院)四级。从卫生资源配置看,最需要扶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尤其是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市(县)级医疗体系的建设。因此,卫生服务的重点不在增加高端医疗服务上,而是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这样可以合理分流病人,双向转诊,让省级以上医疗机构能够有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就近解决居民的疑难病症。区域医疗服务中心与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是点与面的关系,没有完善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病人不能够合理分流,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将很难成为其中心。反之,没有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就缺乏支架作用。我国市(县)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客观上存在,如市(县)中心医院就一直起着这种作用,只是专科医师队伍不足,制约了其辐射能力。 区域医疗中心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 区域医疗中心是区域内学科齐全、医疗技术水平和临床服务能力在划定的服务区域内整体实力强、技术优势明显的医院。病人救治、医学研究、人才培养是现代医学中心的三个主要功能。然而,我们确定医院水平时,常偏好科研、SCI论文、经费,把所谓专家、医院收入等作为衡量医院技术先进的标志,甚至把博士生导师也作为诱导病人的借口,其实这些与病人治病关系不大。区域医疗中心遴选应该更多考虑医疗质量及绩效,如手术量、门诊量、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天以及重点疾病的关键指标等。无论是衡量医院还是医疗中心,其核心工作是救死扶伤,而我们现在医院更像医学院,医务人员尤其是高年资医生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基础性研究,一方面居民看医生难,另一方面医生在做科研,争经费,跑项目。因此选定区域医疗中心需要进行医疗技术评价,要用数据说话,开展实证决策,这需要流行病学、卫生经济学、临床医学专家的配合。国外医院管理引入制造业(质量管理)、服务业(病人满意)、航天领域的指标(病人安全)对医院医疗服务进行评价,值得国内借鉴。 区域医疗中心应解决固有积弊 病人过剩、医务人员和服务人员短缺、利用信息不对称诱导服务、过度商业化、科室布局与建筑设计迷宫化等等,是目前省级医院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真正的所谓技术缺乏是相对的。省级医疗机构病人现阶段人满为患,在面积、人员、设备等方面不可能再提供更多的服务。有竞争优势和区位优势的部级、省级、县级医院,影响政

荣昌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荣昌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6-2020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和《重庆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5—2020年)》(渝府办发〔2015〕180号)等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基本概况。 荣昌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地处四川、重庆两地接壤处,辖区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辖15个镇,6个街道,92个行政村,73个社区,2016年末户籍人口85.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8.99万人,乡村人口46.07万人。2016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8.1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5.23亿元,财政支出55.11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23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25元,年末城镇化率为52.93%。 (二)卫生状况。 2016年末,全区共拥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439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诊所126个、门诊部4个、医务室6个,村卫生室27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计生执法局1个。全区实际开放床位4129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4.85张。共有医疗卫 - 1 -

生机构(含村卫生室)卫生技术人员4014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352人,注册护士1487人,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医师、执业护士分别1.92人、2.11人;乡村医生611人。 2016年全年总诊疗量为183万人次,人均2.15人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就诊人次中,区级医院占49.2%,厂矿医院占8.58%,民营医院占9.17%,中心(镇)卫生院占33.05%;全区病床周转次数34.16次,其中区级医院43.7次,厂矿医院37.1次,民营医院30.8次,中心(镇)卫生院36.69次;全区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8.0天,其中区级医院7.57天,企业办医院10.84天,民营医院7.36天,中心(镇)卫生院7.09天。 (三)主要问题 一是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比0.99:1,低于全市1.31︰1的平均水平。城乡区域配置不平衡,10家医院中,主城区有9家。中医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较差,儿科、妇产、精神卫生、老年康复等专科较为薄弱。 二是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分级诊疗体系尚未建立,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价格和医保支付机制对分级诊疗的引导作用不强。 三是卫生服务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企业办医院平均住院天数10.84天,与国家提出的8天以内目标相比,还有提升空间。基层服务能力和效率有待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病床使用率 - 2 -

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大班区域活动:《小医院》观察实录: 地点:某幼儿园大班区域观摩活动 时间:2018年9月 观察内容: 区域活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了,在区域中我观看到他们投放了医生的白大褂、医药小药箱、打针的一些针剂、药片、盐水袋等医药用品。游戏材料投放进去后,孩子们开始一看到新游戏的开始高兴极了,都争着要扮演医生,进入游戏后,孩子们有序的指导病人排号,引导病人进入不同的科室看病,孩子们拿着一些听诊器,针筒等开始当起了“医生”,“医生”在为病人看病时,其他“病人”在“护士”的引导下安静等待,病人们可以交流、可以各自询问一下看什么科室。当医生的孩子拿起医用用具,耐心的为“病人”检查。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也忍不住扮演病人介入了孩子的游戏,轻轻的问“医生呢?谁来给我看病啊?我的头真疼啊”A护士问:“你哪里不舒服?”我说:“我头疼”。那你先量体温吧,医生那儿人很多,她拿起体温计假装着为我量体温,一本正紧地说:“你发烧了,我就带你去排个医生号,给你进一步了解病情。”A护士耐心的带着我去排了号,并指引我来到了医生的办公室,B医生详细的询问了我,并给我拿着仪器听了心脏等,并给我开了“药单子”,我拿了他给的“药单子”来到了收费窗口,交了钱领了“药”离开了医院。虽然孩子们玩的程序都是重复的,但小医院的游戏还在继续,医院依然很热闹。“小医生”有模有样地给“病人”看病,拿起针筒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并告诉“病人”检查的结果,例如:你发高烧了,你伤风了。”等。说好以后就自顾自地去忙自己的事情了。“医院”里多了一张床,旁边有挂盐水的皮管,有的病人进来后也不和医生交流,自顾自地往床上一躺,然后医生就来把管子贴到“病人”手上,那个病人就一直在躺在那里,非常地自得其乐。 观察总结: 1、大班孩子语言丰富,逻辑性较强,知道先干什么,在干什么,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届)

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 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国办发〔2015〕14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等规定,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2020年)》(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按照《指导原则》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医疗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医疗服务公平性与可及性有效提升。 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含义 《规划》是以区域内居民实际医疗服务需求为依据,以合理配置、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公平、可及地向全体居民提供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为目的,将各级各类、不同隶

属关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统一规划、设置和布局。有利于引导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最大效率和效益,建立结构合理、覆盖城乡,适应我国国情、人口政策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医疗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可及原则。医疗机构服务半径适宜,交通便利,形成全覆盖医疗服务网络,布局合理。从实际医疗服务需求出发,面向城乡居民,注重科学性与协调性、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保障全体居民公平、可及地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统筹规划原则。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符合属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局部服从全局,提高医疗卫生资源整体效益。 (三)科学布局原则。明确和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和任务,实行“中心控制、周边发展”,即严格控制医疗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的公立医院数量,新增医疗机构鼓励在中心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万人次,住院手术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中间位置,气候特殊、地广人稀,是心脑血等管疾病高发地区,克山病最早就是在黑龙江发现的。建国后,哈尔滨市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医疗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xx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精神,制定《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xx年,将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阿湖镇卫生院、港头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升,在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服务水平较高、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其中,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xx年底前建成,其他三个镇卫生院xx年底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应满足不低于50%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协助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一般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全市到xx年农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8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二、设置原则 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为指向,承担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主要为现有达到或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一般卫

生院。规划设置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格局,发挥资源最大效益,辐射周边15—20万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或3—4个乡镇,缓解群众就医负担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 三、建设标准 (一)功能定位。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卫生计生服务,协助市卫计委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市卫计委根据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人员技术水平,在科室设置、诊疗范围等方面参照二级医疗机构管理,在部分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放三级手术,鼓励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拓展医疗服务能力。 (二)建设规模。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业务用房(不含职工生活用房)面积控制在每病床55-80平方米,各功能用房的面积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具体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参照二级医疗机构标准配置,市卫计委指导实施,符合条件的报xx 市卫计委组织评估验收。 (三)人员配置。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每床1.3-1.5标准核定职工总数,其xx技人员数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卫技人员中至少有3人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 2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 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 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 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 的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 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区域 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 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 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 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 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 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 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 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 1

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 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 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 1 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 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 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 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 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 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 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 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 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 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 X 片,全身快速X 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 )、磁共振成像( MRI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 )、创伤超声重点评估 (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 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

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经济分析

第24卷第8期2011年8月 医学与社会 MedicineandSociety Vo1.24No.8 Aug.2011 ?36? 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经济分析 李显文1,2张亮3 1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杭州,310053;2北京大学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430030 摘要回顾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情况,其建设模式可归纳为网络、重点和单项业务3种模式。通过对各种模式的规模经济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医疗服务质量、服务可及性,以及降低群众医疗经济负担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有助于不同区域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协调发展;有助于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和服务可及性的改善。因此,我国应明确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目的与建设评定标准,并根据各地实际,合理选择建设模式和合理确定医疗中心的建设规模。同时,各地还应注重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并重视农村及边远地区医疗中心的建设。 关键词医疗中心;资源配置效率;规模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DOI.10.3870/YXYSH.2011.08.013 Economic Analysis of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in China Li Xianwen et al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review of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or medical group in China,three models which are the net and focal point and single shar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were summarized.After analyzed these model by scale economies,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qual-ity of service,accessibility and medical cost,it is considered that regional medical center could enhance the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allocate medical resources rationally and improve the accessibility.It is proposed that the purpose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be made farther clear,model be selected rationally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fact,scale be determined properly,resources be deposited by rational way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enter construction in rural and remote areas. Key words Regional medical center;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Scale economies 自2009年7月卫生部公布《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 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和《国家医疗中心评定和管理 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后,各地纷纷开展了区域 性医疗中心的建设。本文拟对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 不同建设模式的比较,并从资源利用效率、服务质量、 医疗成本,以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出构建我国区域性医疗中心的设想与建议。 1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建设回顾 2002年有学者提出制定区域医疗发展规划时应 依托医学院校,建立区域医疗中心[1]。卫生部在征求 意见稿时将区域医疗中心定义为:在一定区域内,为 居民提供代表该区域医疗服务先进水平,承担一定 的人才培养、医学科研、教学,以及区域内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和技术支持等任务的综合性医 疗机构,并设想将全国划分为7大区域,每个区域内 设置国家级综合性医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省 级、地市级和县级分别设立各自区域内的综合性医 疗中心和专科性医疗中心。从目前建设情况来看, 国家级医疗中心的具体建设情况迄今未见报道,而 地区性的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则相对活跃。根据文献 检索和查询有关的信息,国内许多省、市及地区的医 疗机构都在努力争创成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其具体 建设模式按组织架构可以归为3类:即重点模式、网 络模式和单项业务模式。 1.1重点模式 重点建设模式是指通过择优选择,确定区域内 少量医疗机构作为区域医疗中心,进行重点建设。如 北京市在10个远郊区县,分别设立1个区域性医疗中 心。上海市计划把上海建成亚洲地区医疗中心,自 2001年起已选择33个三级医院作为临床医疗中心,进 行重点建设。海南省分别在琼海、三亚、儋州、海口、 五指山市现有的综合医院中选定重点医疗机构,建 设成为海南省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地区的医 疗中心。 作者简介:李显文,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医院管理。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附件2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 一、基本要求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运行机制。坚持公益性,认真落实医改相关工作要求,具备承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的能力和经验。承担区域内创伤救治中的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技术指导,积极参加创伤医学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本区域创伤医学发展。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 (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支

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 (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1个。 二、医疗服务能力 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一)临床、医技科室设置。具有独立设置的创伤中心以及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输血科、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 (二)诊断服务项目。能够常规开展心电图,胸部、骨盆、四肢X片,全身快速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创伤超声重点评估(Focused Assessment Sonography in Trauma, FAST)等辅助检查和其他必需的实验室检验。 (三)创伤及其并发症诊疗能力。建立科学完善的创伤救治流程,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诊断与

医院区域管理制度

医院区域管理制度1 科左中旗中医医院 医院区域管理制度 中院委发【2013】第003号 一、区域管理 传染病医院划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严格区域管理。 二、区域管理要求 1、住院患者一律在污染区域活动,严禁进入清洁区和半污染区,如诊断、治疗或其他需要,原则上沿污染路线通行。 2、医院职工不得穿隔离衣进入清洁区,不得穿着白大衣、工作服等走出医院大门。 3、接诊区和病区的医护人员,遇有特殊情况,可临时穿外出服沿清洁路线通行。 4、进入病区工作4h以上的工作人员,应更换工作服、鞋袜,并按着装要求,穿白大衣、戴帽子、医用口罩。门诊和病区的医护人员进入不同病种病室应加穿隔离衣,工作完毕,立即脱去隔离衣,并严格消毒双手。 5、总务管理部门维修工作及职能科室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

工作,需在病区清洁加穿隔离衣、鞋套、戴帽子、医用口罩和手套。工作完毕脱去污染防护用品,严格洗消双手后,方可进入清洁区。 6、从污染区搬运物品到清洁区必须严格消毒,运送清洁物品沿清洁路线通行,运送污染物品沿污染路线通行。 7、医院职工一律不得穿白大衣、工作服到职工食堂清洁餐厅就餐。 8、来院探视家属,作为清洁对象,原则上眼清洁路线通行。陪护家属按污染对象严格管理。 9、院内各病区、各科室都必须做好经常性的随时消毒,并进行终末消毒,以保证清洁区不受污染,污染区就地消毒,严格把好这三关。 科左中旗中医医院 门(急)诊预检筛查消毒隔离制度 中院委发【2013】第004号 一、预检筛查管理 在门(急)诊入口设专人管理,对突发传染病疫情患者进行预检筛查。 二、诊室要求 设独立诊室及备用诊室,筛查门诊应远离普通门诊。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浅谈区域医疗中心战略和区域重点专科建设 (哈医大一院构建区域医疗中心的设想及实践) 一、哈医大一院简介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医疗中心,共有93个临床科室,54个医技科室,现有员工5192余人,副高职称以上专业人员876人,拥有开放床位4440张。2013年门、急诊量达221.7万人次,住院手术8.3万例。医院同时承担着副省级以上领导及重要外宾的保健、诊疗任务。 1992年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1998年获全国“百佳医院”称号,2010年再次以全省最高分通过三级甲等医院复审。医院与省内外90余家医院结成了协?作医院,医疗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17个专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23个专科成为黑龙江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1个省重点学科,医院以技术创新为源动力,实施“专科有特色,专家有特长”发展战略,每年近百项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 2011年获得“全国首家五星级示范临床教学基地”称号。在院学生3,000余人,年接收进修医师近400人。医院发明的亚砷酸注射液被评为国家二类新药,在中国科学院2000年《科学发展报告》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十大科技发明之一。医院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成为多项慈善基金定点医院,每年定期组织专家医疗队赴贫困、边远地区义诊。 2012年5月,舍己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病势危重转入医院,经过113天的精心治疗,张丽莉转危为安,痊愈出院,哈医大一院出色的救治工作,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和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同志的高度评价。 医院大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合作,2012年,成为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和香港外科医学院基础外科及普外住院医师培训中心。每年举办国际、国内大型学术会议数十次。 二、当前我国医疗资源布局现状 目前,我国80%的卫生资源在城市,其中约80%在大医院。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其实,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由于配套政策问题没有解决好社区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的问题,双向转诊问题,双向转诊工作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级医疗机构对此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而且,社区卫生服务医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素质低下,得不到患者的信任,很多患者拒绝向下转诊。 三、黑龙江省自然环境及医疗资源分布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的中间位置,气候特殊、地广人稀,是心脑血等管疾病高发地区,克山病最早就是在黑龙江发现的。建国后,哈尔滨市发展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医疗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缓慢,交通建设落后,医疗资源匮乏,而且分布不均衡,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