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李元书杨海龙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

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

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

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

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

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

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

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

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

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服务的。学校、大众传媒等专门性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机构,总是受到统治者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利用,有选择地传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和政治文化信息。而功能性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一般都有一定的自我取向,同时又对政治体系具有从属性,因而必然选择既能体现这种从属性又能符合自我取向的带有倾向性的政治信息在群体内部和对外交流中进行传播。

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在整个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都处于主导地位,支配着信息流通的全过程。从结构上说,社会化组织和群体是政治信息传播的主体,政治信息均由这些组织和群体流向传播客体。就传播过程而言,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信息传播,传播主体都决定着整个过程的方式、手段和途径。大多数政治传播是在组织和群体的活动中进行的。传播客体通过角色扮演来接收信息,因而受到角色规范的约束。

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的主体性还表现在政治信息传播的针对性上。政治共同体是复杂的结构体系,不同的社会个体充当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不同的政治期望和政治素质要求。为此,政治统治者将利用诸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政治文化教化,培养相应的社会个体,以适应政治共同体内的不同角色。

政治信息传播客体,即社会个体,面对政治信息传播,表现出积极的能动作用:对政治信息有选择地吸收。政治利益、政治动机、政治兴趣影响个体对不同政治信息的需求,这种需求影响着社会个体随后的政治行为,促使社会个体寻找并关注能满足其需求的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

政治信息传播是个人内化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内化的内容来自政治信息的传播。一方面,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教化与个人内化的统一,个人内化是在社会教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教化的内容是个人内化过程中被加工、整理和作用的原料。离开社会教化,个人内化则无从开始。政治社会化的全部过程,都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过程。个人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价值的获得和内化,是通过吸收消化政治信息的内容,经个体思维加工,逐渐转化的。另一方面,政治社会化的各种方式都包含政治信息的传播。模仿、学习、实践都是在政治信息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政治学习是典型的政治信息传播。而就模仿、政治实践而言,也先必须有政治信息传播,然后才能有态度的形成、行为方式和政治技能的掌握。再一方面,社会教化的内容,即政治知识、政治规范和公共政策等都是以各种信息的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只有通过传播,这些信息才能到达社会个体,并引发个体的内化行为。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个人内化的基础。

二、政治观念内化

政治观念内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政治信息的认知、结构化和繁殖是这一过程的三个渐次递进的内在环节。

(一)政治信息的认知

政治信息的认知是政治观念内化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作为政治社会化客体的个人,成了政治信息认知的主体,经政治传播过程得来的政治信息是认知主体加工作用的客体。通过主体的思维加工、逻辑整合,政治信息进入个体心理意识结构。认知主体和政治信息因此而构成一对矛盾统一体。

现代认识论的研究指出,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认知图式(又叫概念性思维工具)对信息

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的作用,认识的结果表现为主体对信息的吸改、改造和认知图式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因此,政治信息的认知过程实质上是政治认知图式与政治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政治认知主体操作政治认知图式的过程。

政治认知图式是在政治信息认知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就某一认知过程而言,它又是主体能动地把握各种政治现象,形成政治观念的先在的心理意识结构的综合体。从构成上看,政治认知图式是由一系列政治概念系统和主体的政治思维方式构成的一个有机的功能体系。它的作用是,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的反映,并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充实自身、发展自身。因此,政治认知图式既是政治信息认知的工具,又是政治认知过程的结果。

政治认知图式与政治信息的矛盾运动,首先表现为图式对信息的选择。政治认知图式中现存的政治概念系统决定了主体对政治认知图式的操作过程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即图式是在原有政治概念的基础上去比较、分析新的政治信息,并决定是否将其纳入认识过程的以后阶段。因此,它只能对主体所能感受到的政治信息的某些方面的刺激作出反映。正如拉兹洛所言:/认识事物就是将其纳入我们已知的某物,并通过其以前的知识将其区分开来,,全新的事物是无从认识的。01在这里,/已知的事物0就是图式进行选择的基础。政治认知图式对政治信息选择的标准有二:同质性和同构性。同质性即新的政治信息与已有的政治观念的指涉对象具有某种性质上的一致性;同构性是指两者所表达的内容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对政治认知图式来说,具有同质性或同构性的政治信息都包含着新的内容,与/已知的事物0完全一致的/信息0不能成其为信息。

进入政治认知图式的信息,是图式加工转化的对象。加工转化过程包括分类比较和逻辑整合。分类比较是以同构性和同质性为依据,通过比较,将新的信息认定为与图式中已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同类,为逻辑整合作准备。逻辑整合是政治信息认知的核心过程。主体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方式以及辩证逻辑方式,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出已有观念同新信息的异同,从而吸收新信息中的全新因素,达到对它的掌握,不断丰富政治认知图式的内容。

(二)政治信息的结构化

政治信息的认知与政治信息的结构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政治信息被吸收、改造的过程,后者指的是政治信息充实政治认知图式,使之不断发展的过程。政治信息的结构化表现为政治认知图式在新信息被吸收、融合的基础上的规模扩张和结构重组。

首先,政治信息的增加使政治认知图式中的政治观念所反映的客观政治现象发生了量的变化,丰富了政治认知图式的内容,完善了政治认知图式的结构,使图式的规模得到扩展。斯通曾经指出,政治信念会因为其相似性而成为信念组合,他说:/某些信念或观念似乎是相互吸引的,因此认识也就变得有组织了。0o其次,政治信息被政治认知图式组织起来,不仅导致图式容量的扩大,同时也将改变图式要素的相互组合关系,引起结构重组。前者反映图式的量的改变,后者则是图式质的飞跃。结构重组是通过图式自组织实现的。当图式量变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图式的自组织现象,即引起图式内在要素性质的改变,各种要素相互关系的变革,以及图式整体功能的调整。这种变化包括信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变化,图式运行程序、运行方式的改变和整体作用能力的增减及作用方向的改变。无疑,不论是规模扩张还是由自组织引发的结构重组,都是政治信息纳入政治认知图式的结果。

政治信息结构化表明,政治信息被社会个体结合进自我的心理意识结构中,构成内在的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政治心理要素,使个体政治认知图式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客体(政治信息)主体化。

(三)政治信息的繁殖

现代认识论认为,认识活动中人的主体性有三层含义:选择性、抽象性和创造性。也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不仅是对客体的刺激作出能动的反映,还是对其创造性的理解。所以,人的认识蕴含着新知识的产生。在政治观念内化过程中,主体通过对政治认知图式的操作和运用,根据已有的知识,发现政治现象的新的特性以及政治现象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特点,从而产生新的政治信息的过程,就是政治信息的繁殖。政治信息繁殖意味着对政治现象认识的深化和拓展,体现为政治观念、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发明和创新。

政治信息繁殖是在政治信息认知和结构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人类具有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能通过符号、语言等思维工具在脱离客观认识对象的情况下,通过思维活动来认识世界。思想、理论和其它以观念形态存在的事物,都是反映客观存在,又独立于具体事物的人类思维产品。但这些都离不开主体对政治认知图式的创造性运用。政治信息繁殖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对政治认知对象进行建构性认知。认识是反映和建构的统一。建构是指主体根据图式固有的独特的背景知识、认识方式以及特有的思维方式去加工整理对象,并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去解释对象,使认识结果同时具备主体性和客体性。由于主体性的注入,建构过程中信息的变异和创新在所难免,这就使新的政治观念的产生成为可能。

21对政治认知对象进行延展性认知。政治现象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政治认知对象的性质往往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因此,人们对这些现象的认知是渐次深入和逐步发展的。政治认知图式的作用在于,凭借一定的知识、经验,探究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运用相应的思维程序加以逻辑分析,找出政治现象的内在本质和诸政治现象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进而提出对政治现象未知领域的合理假说,并加以验证。这些都是新的政治观念、政治思想得以产生的基础。

31对政治认知对象的非理性认知。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人的非理性往往通过其政治行为表现出来。这种非理性同样也可能体现在其政治认知图式的操作过程中。而且,政治是人们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通过政治的方式达到一定的目的,是政治行为的一般规律。因此,人们通常也有意识地带着利益倾向性、价值倾向性来操作其政治认知图式。结果客观政治现象往往以歪曲的形象反映在人们头脑中。政治家、政治思想家通过有目的地创造某种政治思想、观念和理论来指导政治实践活动,社会的普通成员也经常依据自己的利益倾向性来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对政治认知图式的非理性操作,必将导致新的政治信息的产生。

以上讨论表明,政治信息认识、结构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政治信息繁殖,是操作和运用政治认识图式的结果。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个体政治人格的不断完善,对政治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推动了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进程。

三、政治态度演进

/态度形成的程序与个人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0,也就是说,社会化与态度的形成密切相关,并具有时间序列上的一致性。?政治社会化作为文化引入的历程,产生对政治系统的

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一套态度和取向。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

政治态度是态度主体对一定政治对象稳定的心理反映倾向。一种政治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政治对象的认知倾向、情感倾向和意向倾向的有机组合。政治态度来源于政治认知,政治认知是对政治现象的主观意识反映。/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各种观念在人的心理中的凝结沉淀的组合方式与社会生活的模式有着惊人的相似!因而可以说是社会生活模式的内化0。?因此,政治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领域,它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会自成一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态度,也彼此关联。威廉#斯通关于态度会因为各种信念的相互吸引而组合成一系列的态度系统或态度群的论述,也支持这个观点。亦即个别政治态度相互联结成政治态度群,并且共同构成政治态度体系。

(一)个别政治态度的产生

社会个体经初级社会化形成了一般态度。个别政治态度经自居作用和泛化作用在这些一般态度的基础上产生。

罗森伯格和本斯曼用自居作用来描述社会化初期个人态度的形成机制。通过这种机制,儿童也可能形成针对特定政治对象的个别政治态度。所谓自居作用,是指通过模仿他人行为,以他人角色自居,从而内化文化,形成态度和人格的社会学习方式。在自居过程中,个体既扮演自身角色,又扮演自居对象的角色。双重角色扮演的结果是个体逐渐将自居对象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内化进自己的人格结构中,成为自身稳定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自居作用对政治态度的形成有两个作用:一是学习和接受他人的某些政治态度,将其内化成自己的政治态度;二是帮助个体形成自我意识,影响其它政治态度的形成。自居是学习他人的过程,也是区分他人、形成自我意识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出现使态度发展具有方向性,亦即形成某种态度模式,从而影响以后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泛化作用是指通过态度的转移和投射,形成新的政治态度的过程。个体能将对某一事物的态度移换到其它事物上去,从而形成对后者的态度。斯通指出,/个人的信念系统塑造了他的政治观点。0亦即人们对非政治世界的观点是政治态度形成的基础。他还说,个人政治定向的许多方面都是从那些不是明显的政治性社会境遇中产生出来的。?从对非政治对象的态度到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即是泛化作用。赫斯和托尼的研究显示,儿童对家庭权威的态度往往是他对今后接触到的对政治权威的态度的重要来源。

自居作用和泛化作用是个别政治态度形成的重要方式。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早期,自居作用在形成政治态度的式样、政治态度体系的框架以及个体人格特质方面的作用较为明显,对具有高清晰度的政治认知对象之态度的形成较为直接。泛化作用则更多地是用已有的态度结构和框架,根据政治认知对象的同质性和同构性形成具体的、针对某一现象的政治态度。自居作用和泛化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机制。自居作用有利于政治态度框架的构建,因而是泛化作用的基础;泛化作用则是在政治态度框架内吸纳新的政治对象,形成新的政治态度。

(二)政治态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政治态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包括三个连续统一的过程:政治态度群的形成、分化与重组以及政治态度的理性化。

11政治态度群的形成。政治态度以政治认知为基础。个体对政治世界诸现象的认知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过程,是他对该政治现象的态度的形成过程。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意向在态度形成过程中密切配合。一方面,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影响认知过程。情感因素参与认知目标的选择、认知方向的确立,影响主体对认知对象的理解和接受。同样,意向因素也参与认知过程,它能激发主体的认识动机,确立认识的目标和方向,还能帮助认识主体评价认识对象,明确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在认知过程中主体对原有认知对象的情感和意向倾向转移到新的对象上,从而赋予新的认知对象以相应的情感和意向。通过认识、情感、意向这三个因素的协同作用,主体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形成了对该事物的态度。

政治世界是一种有序的结构体系,该体系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而以政治世界及其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为对象的政治认知也将按照其本来的存在和运行方式之有序性有规律地反映到人的意识之中。也就是说,人们的政治认识结构是以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有组织的心理意识结构,是政治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因而与客观政治存在有着某种对应关系,政治世界诸事物、现象相联系的性质和程度也必然反映到政治认知结构中。由于政治认知是政治态度形成的基础,且两者具有同步性,因此,政治认知结构便成为政治态度群形成的基础,主体在赋予认知结构诸对象以情感和意向的同时,形成了政治态度群。

21政治态度群的分化与组合。政治态度群形成后不是一成不变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不断深入将导致政治态度群的分化和重组。

政治态度的改变有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外在方面,即由于主体对某一对象的认识有了新的了解,产生了有关该事物的新信息、新知识,态度主体因此改变其原有态度而形成新态度。内在方面,即当主体通过思维内省或其它认识方法,对某些对象的性质和相互关系的认识有了新进展,形成了新的观念时,也可能改变其原有态度。个别政治态度的改变将引起政治态度群结构的变化。从整个政治态度体系看,无论是个别政治态度的改变,抑或是政治态度群的变化,都意味着政治态度体系的结构张力加大,以致打破原有的平衡,并开始寻求新的平衡的过程。

政治态度体系新的平衡达成之过程在两个层面上展开:政治态度群的分化和政治态度体系的结构重组。前者是指在原态度群的基础上分化出新的态度群,使态度体系成为新的稳态结构;后者则涉及到政治态度体系的总体结构变化。视其程度不同,可以是政治态度群的分化和结构重组,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改变甚至是政治态度体系总体结构的更新。当这种变化涉及到政治意识和政治价值层面时,则意味着政治态度的全面质变,特别是其情感倾向和功能作用方向的改变。革命、战争所带来的剧烈的政治变革和政治文化革新,往往造成这种结果。

31政治态度理性化。政治态度三个要素中,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因此政治态度是理智和情感因素的统一体。个体政治社会化纵深方向的发展会引起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而呈现出理性化发展的趋势。/情感倾向在人生早期形成,并在面临新的经历时表现出相当大的持久力,,儿童作出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直接感性反应为指导的。0?经验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直接感性反应0表现得越来越少。

政治社会化过程伴随着个人政治认知的发展和各种理性能力的加强。这一变化导致个体的政治认知更加真实、客观,并符合政治世界的本来面目,以此为指导的政治行为就会更

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加恰当和有效。因此,政治认知在政治态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逐渐得到加强。结果是,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行为意向和政治动机对政治认知的依赖性不断增加,政治态度体系趋于理性化。

另外,政治人格的健全和政治自我意识的完善导致了个体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性和选择性的增强。个体逐渐摆脱情感因素的束缚,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政治世界,寻找合理的政治目标,选择有效的政治行为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理性的政治行为是政治态度理性化的表现,它又将促进政治态度的理性化进程。

最后,个人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即对政治世界的总体看法以及对自身与政治世界相互关系的认识,也会随着政治社会化过程发生更为合理的变化,并导致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模式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四、个体政治社会化的阶段性发展

政治社会化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表明: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出现阶段性的发展。一般来说,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形成政治自我、积累政治知识和完善政治人格。

(一)形成政治自我

政治社会化的最初阶段,以政治自我的形成为标志。政治自我是个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并为自身所意识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的总和,是自我意识的政治人格。

社会化使人形成态度,也形成人格。/实际上,社会化理论和人格理论并无排斥的必要。我们从生活的同一时期学到了许多态度,并获得自己的人格。0?同样,政治社会化使人形成政治人格。而且,当政治人格成为自我意识的对象时,便形成了政治自我。因此,政治自我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政治自我的形成标志着个体政治人格的独立和在此基础上对政治世界之独特的观念,对自我同他人、同政治世界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政治生活的独特的参与方式的形成。

政治自我的形成和完善都依赖于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发展亦受到政治自我的影响和制约。充当角色、自居作用和内在化过程产生并形成了自我,它们同样导致了社会化。政治自我的形成使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获得新的性质,表现出相当强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这时,个体在政治社会化中的能动性和社会主体性日渐突出。

首先,政治自我的形成,改变了政治社会化的主客体关系。社会化之初,个体总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组织和群体的政治教化。儿童通常是由于生理性需要和情感性反应,对社会政治信息的刺激作出非理性的应答,对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方式、途径无从选择。政治自我的形成,增强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从而使其能动地参与政治社会化过程,以致改变了自身与社会化群体和组织的相互关系,政治社会化也因此获得新的推动力量。

其次,政治自我的形成影响和制约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使其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政治自我作为政治社会化的推动力量,它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社会化组织和群体的信息刺激,以保持政治人格的稳定性。另外,政治自我的形成意味着个人自我发展目标的确立,以致个人可能主动地从事/预先社会化0,亦即/个人在想获得一种职业工作或较高地位时,很早就会开始采纳与这个角色和地位相关的价值和行为。0à政治自我的形成标志着个体初级政治社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会化的阶段的结束,表明一个人最基本的态度和信仰(如社会的信仰)基本形成,政治关系的认识加深,政治思维方式和个人权利、义务观念等趋于稳定,它使个人能通过调节自身与各种社会化组织和群体的关系,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向度、频度及深度。

(二)积累政治知识

政治自我形成以后的政治社会化由于环境的变化,社会化组织与群体的数量和相互关系的改变以及个体自身的能力发展,以至在方式、过程和结果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其突出特征是个人政治知识的积累。

首先,影响个人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组织和群体的数量增加,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体的重要性发生改变。在政治社会化初期,家庭和初级学校的影响举足轻重。儿童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大部分都局限于家庭和学校。完成初级政治社会化以后,影响人的政治社会化的社会结构不断增多,学校、教会、同质群体、大众传媒等等从不同方向以不同的方式传播政治信息。这一时期家庭的作用已不再处于主导地位,作为正规的、专门性的政治社会化机构,高一级的学校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显著加强。随着儿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增长,对大众传媒的反应也更为积极。学校、大众传媒之主导地位的确立以及个体在人生这一阶段的心智水平的发展,加上社会对处于这一时期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期望,为个体政治知识的积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社会化机构的作用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学校和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方式主要以政治知识教育、政治信息传播为主。学校的系统教育,大众传媒的无孔不入,使社会个体经常处于政治信息的包围之中。沃斯本指出,在现代社会中,学校的一个主要职责是教育好公民。赫斯和托尼进一步指出,在传授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信仰和态度方面,学校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

学校教育的内容,几乎包括政治文化的所有方面:政治理想、政治道德、政治价值、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现象、政治过程、实际政治活动和政治事件以及有关政治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等等。诚然,这一时期的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也以其他方式实施政治社会化,但与政治学习相比,技能训练、经验积累等内容在这一时期不占主导地位。因此,经历初级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以后,到获得正式职业角色以前的这一段漫长的岁月,社会个体的政治社会化结果主要是政治知识的积累。

(三)完善政治人格

社会个体步入社会,获得正式职业角色以后,政治社会化进入又一个全新时期:政治人格的完善。这一时期政治社会化是通过政治角色的扮演,主要是以政治实践的方式进行的。

政治社会化是内化和外化的统一。社会个体经过长时间以内化为主的政治社会化以后,主要以政治实践的方式介入社会政治生活,在政治行为的外化过程中接受社会政治教化。从政治实践的特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政治社会化,具有直接性和能动性,即社会个体能动地参与政治过程,导致政治人格的不断完善,表现为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稳定政治意识,强化政治信仰。

列宁说,政治是科学,也是艺术。这说明政治的存在和运作有其内在规律,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参与政治生活要求掌握一定的政治技能。政治技能是指在对政治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的灵活运用,是政治知识的创造性发挥。人们学习政治知识的目的往往在于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政治实践过程中,通过政治知识的运

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2期

用,社会个体不仅加深了对政治世界诸现象及其规律的理解,而且逐渐掌握了政治技能,积累了政治经验。

政治体系的运行过程,是制度化、规范化的政治互动过程。任何有效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过程都是在一整套制度、规范的调节和控制下,连续有序地进行的。也就是说,社会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必须在政治制度、规范的约束下进行。因而,社会个体必须了解和掌握政治制度规范,才能适应社会政治生活。政治制度规范可以通过学习得到一定的了解,而服从和认可政治制度规范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则是在政治实践过程中,根据行为所产生的结果,通过个体心理作用而完成的。

政治意识是指个体对政治世界的一整套观念,包括对政治现象、对政治生活中的其它社会个体以及自身与政治世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认识,是个体政治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政治意识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深化的过程。政治学习是社会向个体灌输政治观念的重要方式,而政治实践,即个体政治角色扮演过程有助于强化政治意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最高体现。人们对政治世界的看法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政治角色的权利义务关系和社会个体的自身利益是政治意识形成的稳定的重要因素。

政治实践是个体政治行为的外化,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政治理想、政治信仰决定了人们的政治目标,因而也决定了人们的政治行为。但政治实践是检验政治理想、政治信仰之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政治行为,个体不断修正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以至最后形成一套稳定的政治信仰体系。因此,通过政治实践,个体获得了坚定的政治信仰。

综上所述,通过政治角色扮演,个体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不断地以外化的方式进行政治社会化,促使其政治行为更具目的性、方向性和稳定性。亦即在政治参与活动中,个体形成了更为稳定的政治心理特质,政治人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注释:

1拉兹洛:5系统、结构和经验6,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o威廉#斯通:5政治心理学6,中译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时蓉华:5社会心理学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许苏民:5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简论6,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页。

?威廉#斯通:5政治心理学6,中译本,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4)95页。

?阿尔蒙德等:5比较政治学6,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92页。

?艾伦#艾萨克:5政治学)))范围与方法6,中译本,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0页。

à王沪宁:5比较政治分析6,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作者:李元书杨海龙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150076

(责任编辑:韩旭)

政治社会化专题报告

當代儿童和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的专题报告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 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当代儿童政治社会化发生的时间主要在儿童晚期(6~12岁)。儿童时期对于形成一生的政治价值取向至关重要。这个时期的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特点是:发展个性、多样,与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主动,但是单一,心理较为脆弱;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生存压力大;道德的自觉性有所提升;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儿童对政治制度的认同首先建立在情感认同上,而不是以理性认识为基础等。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一般以政治认同、政治归附、政治忠诚、政治服从等带有情感性色彩的政治认知和感情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直观的、感性的、形象的政治事物和政治行为作为学习对象,以服从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儿童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被分为四个阶段:政治化、拟人化、理想化、制度化。 儿童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是家庭和学校和政治组织,家庭成员和教师是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启蒙老师。 家庭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成员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一个人从出生到成为社会的一员,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就是家庭。与其他媒介相比,家庭在对儿童的人格的塑造、基本人生观的形成以及政治常识的启蒙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学校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一般而言,学校是儿童脱离家庭后所进入的第一个专门的社会化机构。有资料显示,在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大部分儿童都有义务教育的机会,这表明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强大的。 社会组织对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社会政治组织是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组成的社会成员的集合体。社会政治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及功能⒍杨曦 (一)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人是社会的动物,又是政治的动物。人的成长的过程,就是其融入社会的过程,是其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其逐步参与政治的过程,是其逐步政治化的过程。对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生活中,通过一定的途径和媒介,逐步获得政治知识,从而形成了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这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总和共同构成一个人特定的政治人格。一个人政治人格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获得政治知识,形成特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过程。一个人政治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是其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而逐步获得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参与政治生活,逐步认识各种政治现象、政治事件,逐步掌握各种政治生活规则,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政治生活技能,而这些都是通过人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政治社会化是帮助社会成员融入社会、适应和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桥梁。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大学生获得政治知识、形成政治人格、逐步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生活的过程,是提高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多,文化层次较高,他们比一般的社会成员更关心国家大事,政治敏锐性也较强;但由于年龄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除了具有一般社会群体政治社会化的普遍特征之外,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1.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选择上的可塑性 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长,在知识层次、修养水平和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高于同龄青年群体。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开始接触社会,接触和认识一些社会政治现象,具有一定的政治鉴别力,初步具备了选择政治社会化方向与内容的能力,开始把政治社会化与实现个人的政治理想结合起来。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仍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社会经验不足,政治意识不成熟,政治态度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所以,在他们政治社会化方向的选择上容易摇摆,遇到政治生活的挫折也容易变换。因此,大学生在政治思想上具有可塑性。 这一方面增大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为矫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方向上的偏差提供了有利条件。 2.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环境的校园群体性 环境对人们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相似的环境会对大致相同的人群起着相似的影响,而且在一个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大致相同的人群中,人们之间相互影响。大学生活正是这样一个环境。相似的生活环境、文化层次、社会兴趣,一致的群体意识和群体归属感,使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政治问题的关注角度、关注程度具有相似性,他们对政治问题有更多的探讨机会,并且这种探讨常伴有理论上的寻求。同时,处于同学群体的较大影响下,极易受到同学群体的相互感染。大学校园把大量分散的有知识的青年集中为群体,必然使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扩大化。在群体感染下,那些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行为方式极容易被迅速传递和相互强化。大学生活的群体性特点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改变和政治行为的走向有很大的影响。 3.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主体自觉性和整体发展创新性 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较大发展,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对政治社会化的内容有一定的理性选择能力。同时,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使大学生对政治社会化有较高的自觉性。因此,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主体的理性选择在增强,主体的自我导向越来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表现出随着大学生的成长,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

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综述 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7] 国内的政治学家对此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黄甫生、刘凤健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政治意识、培养其成员政治人格的过程。”[8]施雪华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9]张关宏、胡雨春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10] 从以上的见解可以看出,研究者视角和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政治社会化解读的差异,而且差异还比较明显。大体而言,学界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与创新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内化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角色的过程。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政治文化塑造政治人的过程。 第四,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格的过程。 第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方式。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其发源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美国。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其中移民同化和爱国主义是最主要的话题,这方面的成果大量出现在当时与教育相关的文献中。美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李元书杨海龙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 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 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 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 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 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 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 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 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 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_李朝祥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ANDMODERNIZATION2008-01Jan,2008 2008年第1期NO.1,2008 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 化都是后天得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二、政治社会化的本质 尽管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提出,为了保证研究的“纯客观性”和“精密性”,在研究中要保持“中立”、 “公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李朝祥 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 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1-0031-04 作者简介:李朝祥(1965-),男,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法学博士。邮编:210003

政治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的是(C) A.亚里斯多德 B.马克思 C.阿尔蒙德 D. 伊斯顿 2、将政党划分为左翼、右翼、中间的分类标准是(B)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C.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D.政党是 否合法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是(B) A.美国 B.英国 C.法 国D.德国 4、《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B) A.阿尔蒙德 B.亨廷顿 C.派 伊D.边尔 5、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是(B) A.学校 B.家庭 C.传 媒D.社会 6、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是(B) A.家庭 B.学校 C.传 媒D.社会 7、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B) A.神权论 B.契约论 C.暴力论 D.有 机体论 8、党的领导的核心是(B)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政治领导D.经济领导 9、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目的是(A) A.实现国家的内外职能 B.实现社会团体的对外交往 C.实行侵略与扩张 D.实行国际主义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划分国家机关的原则是(C) A.分工原则 B.议行合一原则 C.分权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1、认为“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是由下列哪一个政治家提出的(B) A.柏拉图 B.亚力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色诺芬 12、米勒蒂在《性别政治》中将政治界定为(A) A.权力结构的关系,在些架构下,其团体的人受到另一个团体的控制 B.政治界定为一种公共生活或公共事物 C.政治界定为“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D.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13、首次提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共幸福,这根源于人的本性,但究其本质它仍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的观点的人是(B) A.奥古斯丁 B.阿奎那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4、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学说是基于什么理论(A)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无所谓善恶 D.进化论 15、17世纪中后期,提出最符合人的自由的最自然的制度是民主政体,但要格外注意民众的冲动情绪的学者是(B) A.格劳休斯 B.斯宾诺莎 C.霍布斯 D.卢梭 16、斯宾塞政治思想的核心(D) A.有限度的社会主义 B.天赋权利论、社会契约论以及自然法理论

政治学原理_2_试题卷

山东工商学院 2020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学原理课程试题 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960数字加起来827参考答案207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15题,总分值30分 ) 1. 在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2 分) A. 政治价值观 B. 政治心理 C. 政治意识形态 D. 政治评价 2. 所谓政体指的是()。(2 分) A. 国家结构形式 B. 政权组织形式 C. 阶级联盟 D. 民族关系形式 3.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运作体制实行的是()(2 分) A. 民主集中制 B. 行政首长负责制 C. 集体领导制 D. 总理负责制 4. 下列关于政治文化说法正确的是()。(2 分) A. 政治文化变革与政治制度同步 B. 在一国政治文化结构体系中只存在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 C. 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过程 D.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实体部分 5.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2 分) A. 民主 B. 自由 C. 平等 D. 权利 6. 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2 分)

A. 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 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C. 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D. 巴比伦国家的产生形式 7. 政体反映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也称为()。(2 分) A. 国体 B. 国家形式 C.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D. 国家结构形式 8. 国家意志是()。(2 分) A. 全体居民的意志 B. 统治阶级的意志 C. 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D.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9.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的途径和根本动力是()。(2 分) A. 政治革命 B. 政治体制改革 C. 经济一体化 D. 依法治国 10. 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2 分) A. 三权分立与制衡 B. 议行合一 C. 民主集中制 D. 价值中立 11. 通过议会选举实现两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国家是()。(2 分) A. 俄罗斯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12. 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2 分) A. 原始群 B. 氏族 C. 胞族 D. 部落 13. 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2 分)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政治社会化_涵义_特征_功能

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 李元书 内容提要 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将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归纳为五种观点,即社会教化论、个体学习论、文化传承论、政治传播论、社会环境论,并进而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将政治社会化的特征概括为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内化与外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的统一。认为政治社会化具有传播功能、教育功能、实现功能、变革功能。 关键词 政治 社会化 政治学 政治理论 政治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社会化属于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专用语。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有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社会化在这些学科中也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丰富了社会化的内涵,也对嗣后兴起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治学及其分支学科对政治社会化的理解,既有对社会化传统观点的直接继承,又有全新思想的大胆创新,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本文试图从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各种不同定义入手,在把握其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功能,力求对政治社会化有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 国内外学者有关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五种观点。 (一)社会教化论。社会教化论是对社会化的社会学观点的直接继承。持这种观点的人,视政治社会化为社会组织、群体对该社会的个体成员进行政治教育和灌输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研究早期,这种观点影响颇大。赫斯和托尼指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团体或机构教导幼年成员或新成员学习、掌握有关的价值、态度和行为的过程。1兰顿也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把政治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o西格尔和格林斯坦则似乎对正式教育机构情有独钟,他们把政治社会化界定为“正式教育机构有意识地灌输政治和政治价值观的过程。”?这种观点的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并强调社会组织和群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教育和引导这一点是无毫疑义的。可见,社会教化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本质。但是,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个

第六章__政治社会化

第六章政治社会化 幻灯片2 一、政治社会化的涵义及特点 幻灯片3 1、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4)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政治体系中,社会个体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 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参与政治实践、完善政治人 格的社会与个体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和功能良性运行机制。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与个体在政治中互动的过程,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辩证统 一。 如何理解? ●——从个体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个人学习和形成政治取向、行为模式及政治人格特征 的过程和方式。(“自然人”→“政治人”) ●——从社会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政治的教育训练过程,是把本政治系统内所认同 的政治取向模式和行为规范传授给所有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政治文化层面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取向和行为规范代际相传的过程,即政治文 化本身的传递过程。 幻灯片7 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主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2)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3)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4)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5)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幻灯片8 二、政治社会化的 主要媒介和方式 幻灯片9 1、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媒介(途径) ●1)家庭 ●2)学校 ●3)同辈团体 ●4)工作场所 ●5)大众传播媒介 ●6)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政治实践) ●7)社会政治组织 ●8)政治符号

1)家庭 ●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其在塑造一个人的政治人格、价值观念、政治态度等方面起着 关键性作用。 ●在家庭环境中,上一代人通过日常生活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体系的态 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下一代,使其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家庭参与与政治功效感 ●父母与子女党派倾向性 ●非正式性、不系统性、无意识性。 2)学校 ●是专门的、系统化而且强有力的政治社会化机构。 ●任何国家或政府都试图通过系统化的学校教育将本政治系统特有的政治符号和历史记 忆传递给年轻一代。 3)同辈团体 ●与学校和家庭相比,同辈团体影响力的相对强度在逐渐上升。 4)工作场所 工作场所是政治社会化的正式媒介体。 工作场所实施政治社会化的特点是定向选择。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它是以现代通讯技术为依托,以电影、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 今天,人们通常把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称为四大传媒。 大众传媒的政治社会化功能 传递政治信息灌输政治思想进行政治宣传传承政治文化激发政治参与统一政治规范监督政治环境 议一议 第四媒体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当年的年会上首次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 ●一般来讲,互联网被誉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短信以其即时性、交互性、普及性、开放性、平等性等诸多的特点也已经成为极受 欢迎的新式信息传播手段。 ●第四媒体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包括手机短信在内的新的信息传播渠道。 幻灯片21 第四媒体带给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机遇 ● 1.第四媒体用户的全球性、信息的共享性,为大学生提供即时、海量、最新的政治信息 和多元的政治文化,有利于开阔大学生的政治视野,丰富政治知识,培养政治人格。 ● 2.第四媒体覆盖区域的广泛性、用户使用的自由性等,为大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个性的 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自主性。

政治学概论(1)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社会化的政治方面,或政治向社会大众普及的过程。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开始于童年,贯穿于人的毕生,是一种终身文化适应的过程。青少年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有生力量,社会总是希望将其培养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应该引起重视。 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它是整个社会的灌输、教育、传播的过程与个人主动学习过程的统一。因而,它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个体因素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环境的角度对影响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进行分析。 政治社会化不是发生在政治真空中的。社会凭借各种手段、途径,在各个场所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观等主导政治文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我们把这一整套外界灌输机制和各种直接和间接执行政治社会化功能的机构和媒介称为政治社会化的影响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就对青少年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辈的言传身教对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成功不仅有利于造就高素质、高道德修养的公民,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詹姆斯·戴维斯认为,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是独一无二的介体。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它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等方面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中的父母在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阶段,是提供信息的最初的、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来源。父母通过表达他们自己的政治见解以及他们卷入政治的体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孩子传达着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念,影响其政治判断标准的形成。 政党认同可以作为一个出发点来考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美国相关调查计划显示,高中生的政党认同很容易偏向其父母的认同,只有约10%的人有相反的认同(Jennings & Niemi,1974)。《美国选民》认为,政党认同在成年期以前就发展起来并显著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大部分成年人在多年以内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政治认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早期家庭教育主要是在儿童阶段,即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准备期和个体政治意识的萌芽期发挥作用,但此时形成的基础性人格和政治心理对于个体后来政治观的形成发展变化以及政治社会化过程都产生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是社会主导政治文化传播和灌输的重要途径。因为学校教育贯穿于整个青少年时期并持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的个体处于生理发展、个性发展、认识发展的极其迅速、可塑性强的时期。青少年的政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为自身所意识到的政治态度、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即具有独立意识的政治人格。 与家庭相比,学校更接近真实的、现实的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识地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和讲解大量的、连贯的、有系统的信息、向学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知识技能的机构和独立群体,它也是正式的、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 尤其大学阶段,一些潜在的改变是很重要的,例如从小和父母和童年伙伴在一起的青年,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整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政治学家对政治社会化有不同的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是: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代相传的方式。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 上述各家定义,实际上包含了政治社会化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和内容: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这就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相互衔接、持续不断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社会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使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动能运行机制的体现。是社会与个体之间不断的互动,有作为政治信息传播的“教”和作为“个体”的政治学习和内化的“化”共同组成。首先是社会对成员的政治文化教化,其次是社会个体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客体,也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政治性和社会性,内化和外化,能动性和手动性、极端性和延续新、共同性和差异性,都实现了互动过程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只用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才能实现。 途径:家庭学校社会政治组织大众传媒 方式:政治教育政治模仿政治专业训练政治实践 “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最先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此后,一些西方政治学者开始对政治社会化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陆续出版了一些专著,逐渐使这一概念成为当代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西方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一般认为,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的传习有关,它对维持或变革政治体系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社会化对维持或变革政治体系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政治社会化

1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摘要】大学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传播,进而关系到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行。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阐释,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解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存在的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统治任务而进行的,以侧重于思想理论灌输为主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解析 关于“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以来,有许多学者对其做出过界定。在伊斯顿的理论视野中,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格林斯坦则从狭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课后习题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是什么? 答: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①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②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③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④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①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

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②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③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④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a.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b.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⑤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它是一个主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2.如何看待政府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 答:政府是政治社会化的又一途径。政府处于政治生活的核心,在发挥自己职能的过程中不断向社会大众发送大量的政治信息。政府在政治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

政治社会化答题卷

政治社会化答题卷 学号:20140011103 姓名:朱晓 第一题: 政治社会化的内涵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起点,但多学科交叉性造成了其内涵的多样性。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将政治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政治方面,是个体在接受社会政治的改造以及在改造社会政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政治角色的过程; 心理学视角的研究认为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与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和认 知心理学密切相关,并利用皮亚杰的认知发生理论将政治社会化的心理过程划分为顺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政治学视角强调政治社会化是在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中,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与统一; 教育学视角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社会环境的教育形成其基本政治 态度的过程; 传播学视角强调,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政治机构为了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而不停地传播具有倾向性的政治信息的过程。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是选取上述的某些视角提出理解政治社会化的多个维度,如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对人们进行政治训练和教育以及个人通过学习形成政 治意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双重过程。笔者认为,对政治社会化内涵不能从单一的角度来界定,要跨越学科研究的边界。政治学和传播学从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发展角度来界定政治社会化;心理学和教育学则从微观个体角度讨论个体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习得过程;社会学强调个体学习与社会教化的互动性。政治社会化归根结底是研究个体与政治体系的关系,也就是个体习得政治系统的规范,同时政治体系通过对其成员进行观念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其对政体的认同和支持,最小化其治理成本,在这个双向过程中,蕴涵着政治信息的传播和个体政治心理的发展。 第二题: 政治社会化是古今中外所有政治系统通过影响民众的政治思想与态度来维 护自身政治秩序和稳定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动员公民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政治系统变革的重要路径。西方早期的政治思想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密尔等人的著作中,都不乏关于政治社会化的论述。他们均高度重视政治秩序的稳固,认为政治系统要维持其统治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使其社会成员接受并形成合乎统治阶级要求的政治价值和 政治信念。 对政治社会化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柏拉图以 及近代的卢梭等。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谈及公民教育,指出教育是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与城邦的政治紧密结合。柏拉图在构建理城邦时,十分重视教育的作用,他指出教育是建立理想社会、获取美德的唯一途径。柏拉图认为人类真正需要的是秩序、领导和启蒙,而不是自由。政治自由是民主的目标,

青年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及途径

青年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及途径 一、青年社会化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社会化是指人的一生面临的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每个人的一生都有个不断学习、调试的过程。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未成年的个人学习社会知识、规范和技能,以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青年社会化的含义:青年社会化是童年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接受社会文化,掌握该社会畅行的行为规范,获得社会成员资格的社会性发展过程。 二、青年社会化的内容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与社会的双向互动过程,是青年适应社会发展、从“自然人”发展成“社会人”的过程。青年社会化关系到青年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如何培养、造就青年一代。青年社会化是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是青年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统一,一方面青年通过文化整合、规范引导,达到社会角色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青年在适应社会的基础上,通过改造社会,实现个人对社会的超越,即在现实社会中继续进行角色创造。还有研究者提出,应从角色承担、社会互动、文化内化三个方面论述青年社会化内容的特殊性。另有研究者认为,青年社会化是向青年灌输关于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意义和概念系统,是个人意识利用其特有的内部运动,即关于自我的思考去融汇、转化个人对所面临的实际社会生活的理解,达到“我”与“们”的统一。 青年社会化内容的确定,应与青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的期待相吻合,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生产生活技能 生产生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青年必须首先获得这方面的基本能力,才能独自谋生和发展。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社会生产对社会成员的智能素质和职业技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青年应接受系统教育,为进一步学习掌握参加社会生产活动所需的科技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进行职业教育或继续教育,以求生产的高质量和生活的高品位。 (二)掌握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主要包括一般的生活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跨入社会复杂生活大门的青年,只有掌握了该社会的行为规范,进行道德和法律的系统学习,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系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体系,养成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