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间)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间)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间)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间)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间)的相关要求

1、设置避难层的意义

高度100m以上的建筑物,一旦遇到火灾,要将建筑内的人员完全疏散到室外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加拿大有关研究部门提出以下数据,使用一座宽1.10m的楼梯,将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室外,所用时间见表9。

除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塔式高层住宅和单元式高层住宅以外的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楼梯都不会少于两座,即便是采用剪刀楼梯的塔式高层建筑,其疏散楼梯也是两个。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疏散时间可以减少1/2。即使这样,当层数在三十层以上时,要将人员在尽短的时间里疏散到室外,仍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情况

2、避难层(间)的设置要求

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十五层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第十五层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的高的云梯车,可满足十五层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进入避难层的入口,如没有必要的引导标志,发生了火灾,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提出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通过避难层。但均应通过避难层,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

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事情。集聚在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致于过分地拥挤。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情况,就席地而坐来讲,平均每平方米容纳5个人还是可以的。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煤矿井下临时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1)“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 (2)“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 (3)“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

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 临时避难硐室应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5年。 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全部人员紧急避险的需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并应有一定的备用系数。永久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2,临时避难硐室的备用系数不低于1.1。 1、功能要求 避难硐室必需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 2、位置选择 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危险区。特殊情况下确需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出和防止瓦斯积聚、煤层自燃的措施。 永久避难硐室应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临时避难硐室应在服务期间避免受采动损害。 3、安全出口结构 避难硐室安全出口应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门结构。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1 适应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建造煤矿井下避难硐室(包括永久避难硐室及临时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检测及管理要求。 本标准不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避灾硐室。 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煤矿安全规程》2011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号 《关于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2〕15号 分类 分类及代号 煤矿井下避难硐室根据其服务范围及使用年限,分为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永久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Y,临时避难硐室的标记为DML。 避难人数 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但应满足如下规定: 永久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20人,宜不多于100人; 临时避难硐室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10人,不多于40人。 硐室结构形式 避难硐室形式,采用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一”字型:硐室两端分别连接不同的巷道,硐室有两个安全出口; “凹”字型:硐室两端均连接同一条巷道,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距离不小于20m;“口”字型:硐室仅一个安全出口,在巷道旁边构筑。 临时避难硐室一般采用第(3)种结构形式,也可采用上述三种形式之一;永久避难硐室不得采用第(3)种形式的结构。 图3-3-1 “—”型避难硐室

图3-3-2 “凹”型避难硐室 图3-3-3 “口”型避难硐室 硐室型号表示 避难硐室型号表示: DM / 1,临时缺省为3 96,单位为小时(h) 设计避难人数 L、临时避难硐室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令狐采学 一、《高规》要求: 5.5.22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临时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建设要求 设计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煤)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确保服务期间受采动影响小。前后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布置在煤层中时应有控制瓦斯涌入和防止瓦斯集聚、煤层自燃等措施。 临时避难硐室应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 过渡室净面积应不小于2.0米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生存室净高应不低于1.8米,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 每人应有不小于0.6米2的使用面积,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不少于10人,不宜多于40 人。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隔离门应不低于井下密闭门的标准,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防水抗压达1Mpa~2Mpa,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隔离门墙周边掏槽,

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 利用可移动式救生舱的过渡舱作为过渡室时,过渡舱外侧门框宽度应不小于300毫米,安装时在门框上整体灌注混凝土墙体。硐室四周掏槽深度、墙体强度及密封性能要求不低于隔离门安装要求。 临时避难硐室应采用锚网、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顶板宜采用半圆拱形,室内顶板和墙壁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不小于0.2米。 临时避难硐室应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 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0.1~0.3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70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 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接口和供水阀。 接入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硐室内的O2、CH4、CO2、CO、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 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 硐室内应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 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 1017-2005标准要求。

关于避难层(间)、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1.1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1.1.2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1.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只是标志,起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楼层位置。 1.2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室、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用明火的场所; 1.2.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他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出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 设备间、竖井及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 的走道隔开; 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箱避难层。 1.4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

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向走道的房间门不应超过3扇,且应设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并向房间内开启。 1.5其他防火措施应按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有关避难层的规定执行。 二、关于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问题: 2.1 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应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外墙上设置的窗应为固定窗。 2.2 楼梯间爱你不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直接开向前室(合用前室)的户门不应超过3户,且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条件: 2.2.1 楼梯间的前室均为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 2.2.2 楼梯间的外墙上设有没五层面积不小于2m2、并在顶层设有不小于0.8m2、沿火灾烟气方向倾斜的固定百叶窗,且其独立前室设有可开启外窗或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3 公共部位消防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3.1 走道、电梯厅、防烟前室、楼梯间爱你等公共部位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接入室内消火栓系统; 2.3.2 楼梯间、防烟前室(合用前室)应设置应急照明; 2.3.3 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应设疏散指示标志; 2.3.4 除设室内消防栓系统外,还应设消防卷盘。 2.4 户内的消防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2编制依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2010〕146号)本文来自 3基本要求 3.1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3.3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3.4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高规》要求: 5.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2计算;5.0人/m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1 / 4 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

高层建筑避难区域防火设计探讨

高层民用建筑避难区域防火设计探讨 作者:(上海市消防局建审处,上海市200430) 日期:2000-7-11浏览次数:281 一、高层民用建筑设置避难区域的重要性现代化的城市中,高层民用建筑(以下简称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就上海市而言,目前高层建筑近3000幢,其中超高层建筑近100幢。当今的高层建筑不但高度高,功能复杂,人员密集,而且现代化程度高,具有通信设施、空调系统、机电设备完善,竖向管井多,可燃装修材料多等特点。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烟囱效应,风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有资料统计,在正常情况下,要将一幢30层高,每层有240个人的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至室外所需的时间约78分钟。可以想象,在火灾时,人们逃命心切,惊恐万分,消防队员此时要分秒必争地登高救火,这样往往会在楼梯间、走道内出现相互碰撞,拥挤不堪的现象,既影响疏散和灭火,又会造成意外伤亡事故;另外,在紧张慌乱的情形下,要在楼梯间里长时间行走,绝大多数的人会体力不支。由此可见,火灾时要将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室外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在高层建筑中每层或间隔一定层数设置避难区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办法,人们可以经过较短的疏散距离,或在体力不支时,进入避难区域,得到安全保护。可以这样定义避难区域,它是指当发生火灾时,为那些由于疏散路线远,或疏散通道被烟火封堵,或伤残、体弱无法及时疏散到室外的人员而设置的能够躲避烟、火的侵袭,暂时保证安全的场所。国外一些防火规范和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建筑中设置避难区域都有一定的要求,如: 1.加拿大规范1995( 1995)中规定:1)除居住建筑以外,凡高度超过75米的建筑从底层到顶层,每层应设避难区域;其他建筑每5层设置一个避难区域。2)对于流动人口的建筑,避难区域的面积不小于0.5m2/人(2人2),对于非流动人口的建筑,避难区域的面积不小于1.5m2/人(0.67人2)。3)在本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1、设置避难层的意义 高度100m以上的建筑物,一旦遇到火灾,要将建筑内的人员完全疏散到室外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加拿大有关研究部门提出以下数据,使用一座宽1.10m的楼梯,将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室外。 除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塔式高层住宅和单元式高层住宅以外的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楼梯都不会少于两座,即便是采用剪刀楼梯的塔式高层建筑,其疏散楼梯也是两个。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疏散时间可以减少1/2。即使这样,当层数在三十层以上时,要将人员在尽短的时间里疏散到室外,仍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情况 2、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十五层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第十五层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的高的云梯车,可满足十五层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进入避难层的入口,如没有必要的引导标志,发生了火灾,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提出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通过避难层。但均应通过避难层,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 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事情。集聚在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致于过分地拥挤。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情况,就席地而坐来讲,平均每平方米容纳5个人还是可以的。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永久避难硐室设备技术要求(T)

永久避难硐室设备技术要求(T)

内蒙古中实工程招标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巴彦高勒矿井项目 技术文件 招标设备名称:永久避难硐室设备 招标编号:ZS-QCBY-H-2013-1106 招标人: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招标代理机构:内蒙古中实工程招标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三年九月 一、总则 1.1 本文件适用于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巴彦高勒矿井,它提出了巴彦高勒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设备的功能设计、制造、结构、性能、安装和调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1.2 本技术规格书所提及的要求和供货范围都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地详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卖方须按本技术规格书和相关相关标准、规程、规范等提供高质量的功能齐全的优质产品及其相应服务。对国家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必须满足其要求。 1.3 卖方应保证提供符合本技术规格书和有关最新工业标准的高质量产品。要求设备是成熟可靠、技术先进的产品,且已有相同规格的合同设备制造、运行的成功经验,而不是试制品。 1.4 如卖方对本招标技术规格书提出异议,不管多么微小,都将在投标书异议表中清楚地表示。如卖方没有对招标技术规格书提出异议,则可认为卖方完全接受和同意招标技术规格书的要求。 1.5 卖方执行本规格书所列要求、标准。本规格书中未提及的内容均满足或优于本规格书所列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国际标准。本规格书所使用的标准,如遇到与卖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的标准执行。卖方在设备设计、制造、结构、性能、安装和调试等方面所涉及的各项规程、规范和标准遵循现行最新标准的版本。 1.6 卖方所提供的设计、设备和相关文件应使用国际单位制(SI),技术规格书采用中文版本。 1.7 卖方提交的文件和资料,包括与项目有关事宜的所有来往函电,以及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时所使用的工作语言均应使用中文。

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防火设计参考文本

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防火设计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高层建筑的安全疏散防火设计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特别是出现了不少大体量的 综合性的高层建筑,这对改善城市景观和人民居住条件起 到了积极作用。建筑能够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作用,除了合 理的功能分区之外,还必须有合理的安全疏散和交通组织 设计,尤其是高层建筑,特别是高层大型公共建筑,功能 多样,交通路线错综复杂。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 想。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安全疏散设计成了高层建筑 中的重要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已有的火 灾案例来看,高层建筑存在较大的火险隐患,特别是在安 全疏散方面问题突出,其防火设计必须受到重视。高层建 筑的安全疏散设计在满足《高规》规定的基础上,还应有

避难层 避难间设置

避难层、避难间 避难层(间)是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 一、避难层 (一)避难层的设置条件及避难人员面积指标 (1)设置条件: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 (2)面积指标: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宜按5人/㎡计算。(二)避难层的设置数量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 50m; (三)避难层的防火构造 (1)避难层的楼板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2h(楼板的一级耐火极限为1.5h,此处的特例2h需要特别记住); (2)楼板上宜设隔热层; (3)避难层四周的墙体及避难层内的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h,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4)避难层可与设备层结合布置。各种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分隔成间;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排烟管得到应集中布置,并采用防火墙与避难层分隔;管道井、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四)避难层的安全疏散 (1)避难层应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疏散方向;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上下层断开,这样楼梯间里的人都要经过避难层才能上楼或下楼,为疏散人员提供了继续疏散还是停留避难的选择机会; (2)在避难层应设应急照明,其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对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应小于1.5h,照度不应低于3.00lx。 (3)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消防电梯在避难层必须停靠,普通电梯严禁在避难层开设电梯门; (五)通风与防烟排烟系统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六)灭火设施 应配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七)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设备 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二、避难间 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各层楼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确定;(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4)应设置消防专线和消防应急广播; (5)避难间的入口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6)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规范要求

煤矿永久避难硐室规范要求 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煤矿井下必须形成六大系统,其中施工永久避难硐室以以下规范要求: 避难硐室施工图设计是以矿井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初步设计为依据,额定避难人数80人; 避难硐室内及出口外5m范围内,设计采用混凝土砌碹支护,支护厚度3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在出口5m范围外,20m范围内必须采用不燃性支护材料支护。 过度室密闭门在门洞墙体浇筑时一次固定,混凝土浇筑须满足以下要求: (1)浇筑混凝土时底板、两帮、顶部围岩必须清理干净,并用水冲洗应形成粗糙面,四周墙帮必须用铁刷子刷洗,经矿工程技术人员验收后,方可浇灌。 (2)用于配制砼的碎石粒径规格为5~25mm,碎石内严禁混入土、木屑、煤粉及铝土岩等杂物,配制前碎石必须用水冲洗干净。砂为中砂,砂内不得有任何杂物。 (3)配制砼时需加入JD-HEA缓凝泵送型防水剂,配合比见产品说明。 (4)浇灌砼必须连续,并严格控制好砼的配比(比例按1:2:3),尤其是水灰比,严禁在墙体内搅拌混凝土。 (5)在浇灌过程中,必须用振动棒捣实,特别是墙体边缘。浇灌

出的砼必须均匀致密,不得出现蜂窝状或局部地方砂浆与碎石分离的现象。 (6)模板与模板之间,模板与围岩之间,必须封严,防止振动时混凝土浆液流出。 (7)交接班时,墙体所留接触面必须拉毛。 (8)由于自重作用,挡水墙顶部混凝土难以充填密实,可采用混凝土输送泵加压或预埋注浆管注浆等方式对顶部进行充填。 (9)注浆管采用DN25的水煤气管,沿轴向每隔100mm钻1个直径10mm的孔,相邻孔呈90°错开,使孔均匀分布在管壁四周。并预先沿墙与巷道拱径向接触线固定,并紧贴拱岩壁。浇筑完,经7d 养护后方可注浆。注浆采用瓦斯抽采封孔注浆泵,浆液采用425号水泥按1:2的水灰比配制成的素水泥浆,注浆压力控制在2MPa。 硐室内及硐室外20m范围内压风管、通讯等所有管路均需埋设于管沟内,管沟尺寸见图,管路安设完成后,管沟需用混凝土填实。 硐室内设备安装见设备安装图。 在进入临时避难硐室前,应在硐室外留有衣物、矿灯等明显标志,以便救护队发现。待避时,应保持安静,避免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和空气消耗,借以延长避灾时间。硐室内除留有一盏灯照明外,其余矿灯应全部关闭。在硐室内可间断地敲打铁器、岩石等,发出呼救信号。全体避难人员要坚定信心,相信在各级领导和职工的努力下,一定会安全脱险。

孙燕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设计要素

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设计要素分析 孙燕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Analysis of Design Factors of Refuge Floor(Room) in Super High Rise Building Sun Yan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100013) 图A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剖面位置图图B超高层建筑电梯竖向5分区图 摘要: 随着世界各地超高层建筑的增多,产生火灾的危险也越来越多,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火灾频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也暴露了避难层(间)设置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要,为了有效提升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设计效果,对超高层避难层(间)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world of high-rise building, fire hazards are more and more, the fire frequency of China's high-rise buildings are gradually rising, also expo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refuge floor (room),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o the design work of high-rise building evacuation floor (roo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evacuation floor (room), design the main elements of high-rise refuge floors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计要素 Key words:Super high-rise building,refuge floor(room),Design elements 引言 世界各国对建筑的避难设置都非常重视,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规范,国外的主要有美国的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国标建筑规范》,英国的BS9999《建筑设计、管理及使用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德国的《德国/巴伐利亚建筑规范》,加拿大的《国家建筑规范》,新加坡的《新加坡防火规范》,新西兰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我国主要是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香港的《提供火警逃生途径守则》。国外主要是规定了避难区的防火措施,针对所有的建筑,我国的主要是针对高层建筑避难层进行规定。下面主要来分析一下我国的避难层的设计要素。 一、我国建筑设置避难层的必要性 当前,网络媒体发达,人们不用看电视和报纸就能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信息,打开手机QQ、微信新闻就能看到某某地什么建筑又发生火灾的信息,人们了解的信息越多,越是关注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尤其是对火灾的后果感到恐怖,觉得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作为建筑设计行业,如何在设计时把好关,做好设计相当重要。尤其是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发生火灾后火灾蔓延迅速,容易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建筑越高,逃生越不容易,火灾扑救和救人也越困难,在建筑内部设置安全的避难空间等待救援是非常重要的。从国内外的高层建筑火灾救援的案例上都可以看出,人员在火灾时躲避在烟火威胁较少的房间、阳台、屋顶等比较安全,因此应该为高层建筑设置火灾时人员可以躲避烟火威胁的避难场所。 二、避难层的设计要求 1. 规范对避难层的规定 按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规定,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建筑高度大于100m 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 2.避难区(间)的设置位置: 避难空间的形式主要是封闭式的房间和开敞的屋面救援空间。 防火规范规定,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其理由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50m左右的避难人员,可由消防云梯车(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的消防车配有50m高云梯)将人员疏散下来。另外,为使避难层、设备管道层、结构转换加强层合用以及安全疏散时间控制在较短时间内(2min-3min),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也不宜大于50m。 高层建筑物避难层(间)的作用一方面是人群的疏散,另外一方面还需考虑方便灭火和求援。因此,高层建筑物避难层、避难间的正下方要保证有一定的空地,以便于消防车停靠

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优化设计_王秀秀

建筑防火设计 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优化设计 王秀秀 (合肥市消防支队,安徽合肥230061) 摘 要:从避难层的面积指标、设置方式和间隔层数三个方面对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进行优化设计研究。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城市人口体型特征进行样本统计分析,同时考虑避难人员行为状态因素,确定避难层人员密度为4人/m 2。针对避难区和办公区的混合楼层,利用场模拟软件分析办公区发生火灾时烟气对避难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难去与工作区设在同一层安全可行。对15、20、25三种不同避难层间隔层数情况下人员疏散进行对比模拟分析,提出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间隔层数在消防设施完善可靠的情况下,可以由15层增加至20层。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人员面积指标;间隔层数中图分类号:X913.4,T U 9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029(2010)09-0774-0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高楼大厦虽然体现了繁荣、活力与发展,但也有诸多弊端。由于内部管道竖井多、敞开通道多、用火用电多、聚集人员多等特点,超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格外值得关注。高层建筑火灾与一般建筑火灾不同,有着火势蔓延快、火灾扑救难度大、人员疏散困难等特点。 避难层是指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巧妙的避难层设计,可对缓冲人流、增加疏散人员的安全感、保证安全疏散起到良好的作用。楼层数在25层以上的办公、旅店等人员较多的高层建筑,均宜设置避难层。但为既满足安全疏散需要,又节约投资,宜缩小设置范围。笔者从避难层的面积要求、设置方式、间隔层数三个方面对某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进行优化设计研究。 该研究工程背景是某超高层办公楼项目。项目总建筑面积214029m 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69430m 2,地下建筑面积44599m 2。主体建筑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一栋71层309.6m 高的办公楼和一栋3层的会议中心裙楼,两部分由两层连廊连接在一起。 该项目避难层以避难区的形式设置(见图1),分别位于综合办公楼第7、22、38、54和69层的局部。/避难区0是避难层的一种新颖设计形式,与办公区等使用场所相结合,设置于使用层的局部,满足GB 50045-95(2005年版)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6(以下简称/高规0)的相关规定,并与同层的办公区等使用场所进行完全的 防火分隔。 图1 避难区设置示意图 1 避难层面积要求分析 /高规0第6.1.13.3条规定: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 2计算。该条条文说明: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事情。集聚在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至于过分地拥挤。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情况,若席地而坐,平均每平方米容纳5人尚属适宜。 /高规0是1995年5月3日发布,1995年11月1日实施的,其中关于避难层面积要求的条文从未修订。从1995年到201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人口的体型情况、人们对/拥挤0的理解、/席地而坐0的条件、人员的避难状况等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尤其是现阶段我国人口肥胖比例显著增大。避难层的面积要求需要重新研究和分析。 该项目开展了现阶段我国人口体型特征调研分析,针对某政府办公大楼窗口工作人员进行体检测量。体检对象的年龄为20~50岁,体检时室内温度为20~27e ,地点为办公场所,体检对象身着单衣进行测量,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测量项目包括身高、颈围、胸围、腰围、臀围,并记录年龄和体重等附加信息。表1为各测量项目的具体测量方法。 表1 各测量项目的测量方法 序 号项 目测量方法 1身 高头顶至地面的垂直距离2颈 围在颈椎点绕颈一周的水平周长3胸 围沿胸廓一周的最大水平周长4腰 围腰部最细处周长 5 臀 围 臀部最丰满处的水平周长 在准确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后,需要对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该数据统计分析采用的是在Window s 系统下运行的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该软件是目前世 774 Fire S cience and T ech nology,September 2010,Vol 29,No.9

国家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技术要求(试行)Word 文档

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技术要求(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要求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 本要求适用于重庆市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2 编制依据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 《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 《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 3 基本要求 3.1 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 3.2所有矿井在各水平井底车场设置固定式避难硐室。 3.3有突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

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 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 3.4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 3.5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若必须设置在煤层中时,应有防瓦斯涌出、煤层自燃发火的安全措施。 3.6 井下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 3.7 矿井避灾路线图应包含井下所有避难硐室设置情况。避难硐室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并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硐室方位的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 3.8 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 4 设计要求 4.1避难硐室净高不低于2m,长度、深度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发表时间:2018-01-29T16:01:43.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作者:王东光 [导读] 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518054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城市里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加,超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由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火灾危险性大,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灾害情况,大楼内人员逃生所需时间较长,一般救援云梯高度不足、直升机救援限制条件较多,扑救难度较大,抢救高层建筑受困者,存在很多先天不利因素。因此,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高楼大厦虽然体现了繁荣、活力与发展,但也有诸多弊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楼层高、人员集中、功能复杂、疏散线路较长,加之高层建筑自身管线多,管道形成的烟囱效应大,火势蔓延快,给疏散人员造成较大困难。就此,笔者就高度在l00m以上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一、避难层概述 1.1避难区域设计的意义 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的考虑,需专门设置供人们疏散避难的区域,主要有避难层和避难间。现代化的城市中,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不但高度高、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现代化程度高,通信设施、空调系统、机电设备和可燃装修材料众多,竖向管井也很多,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风效应、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有资料统计,正常情况下要将一幢30层高、每层可容纳240人的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至室外大约需要78分钟。在火灾时人们惊恐万分,消防队员此时要分秒必争地登高救火,往往会在楼梯间、走道内出现消防人员和疏散人流相互碰撞、拥挤不堪的现象,既影响疏散和灭火,又容易造成意外伤亡事故。火灾时要将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室外非常困难,也不现实。因此,在高层建筑中每层或间隔一定层数设置避难区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人们可以经过较短的疏散距离,进入避难区域,等待救援并得到安全保护。可以这样定义避难区域,即指在火灾发生时,为那些由于疏散路线远,或疏散通道被烟火封堵,或因伤残、体弱无法及时疏散到室外的人员而设置的能够躲避烟、火侵袭,暂时保证安全的场所。 1.2避难区域设计技术要求及设置条件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同时高规对避难层设置的层数、间隔,疏散楼梯要求,面积,出入口及消防设备设置均提出具体要求。虽然全国各地不时有某地区住宅设置避难层的报道,但国家标准规范中对住宅均未提及避难层设置要求,且只对超100m 的公共建筑提出应设置避难层,住宅建筑没有提及避难层的设置要求,因此在讨论避难层设置时主要还是针对公共建筑。另外修订中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除了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及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比比现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用楼层差设置避难层的要求略高外,其它均同现有规范。此外,不管是现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还是修订中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均只对避难层的设置提出明确的各专业要求,而对避难间没有一个明确提法,因此避难间的技术要求在工程的设计中因设计人员对规范的不同理解而有不同解读。 二、利用人员逃生心理进行避难疏散楼梯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人员疏散中,发生火灾时人们疏散逃生会选择群体逃生,尤其是认识的人会聚在一起逃生,疏散人员一般会选择熟悉路线、出口与楼梯逃生,这样一种行为在进入避难层时若设计为可选择继续向下层楼梯疏散或进入避难区避难这种形式,根据人员逃生的心理一般会选择继续向下层楼梯疏散,即使疏散过程中出现拥堵,由于从众心理影响也很少有人会进入避难区避难。由于这种设计,避难区出入口并不明确,进入避难区后出口不好寻找,这时就会出现往回走的现象,导致通往下层楼梯的通道更加拥堵大大增加疏散时间和人员伤亡概率。但利用人的社会性,设计合理的疏散诱导,也能降低疏散所需时间,提高疏散效率。超高层人员疏散中合理布置避难层,引导人员疏散,保证疏散畅通,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设计强制进入避难区的路径,通过避难区后转入下层楼梯,使人员不至于错过避难区避难,由于楼梯间空间有限在疏散时往往会出现拥堵,强制人员进入避难区能大大减小楼梯间的拥堵,使大量人员进入避难区这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增加疏散过程的安全性。 三、避难层消防及防烟楼梯设计 3.1 防烟楼梯间应在避难层所在楼层分隔、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避难层入口,如没有引导标志,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应在避难层所在楼层分隔、错位或上下层断开,强制疏散人群途经避难层。防烟楼梯在避难层断开,比较适合较低层高的避难层;兼设备层的避难层,一般层高较高,会使上下层楼梯入口方向相反;另外,上下断开或错位都会影响到竖向管井、风道甚至电梯的布置,因此分隔的做法较常用。在上下没有断开或错位,只做分隔处理时,若通往同一通道通往避难区,则须设两个方向(进入和逃出)的防火门。否则可能造成单一的流线(只能进入避难区不能出来的情况),达不到疏散与避难的要求。 3.2消防电梯应在避难层停靠,并设消防电梯出口 消防电梯是火灾时专供消防队员携带灭火器材进入高层建筑灭火、抢救伤员、老弱病残人员使用的电梯,可以避免消防队员与逃生人员在楼梯上形成逆流或因爬楼梯消耗体力影响救援灭火工作。消防电梯配备双路电源具有紧急控制功能等,普通电梯火灾时易受高温影响变形燃烧、停电停运,因此不应在避难层停靠。 3.3避难层消防设施 首先,避难层应设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自动喷淋系统等;封闭式避难层还应设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避难层内连通避难区和设备机房的公共走道,避难间所在楼层的公共走道、各使用房间应设机械排烟设施;其次,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手动报警按钮等。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Oh,照度不应低于1.0lx,应急广播系统应接至疏散楼梯间,入口处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