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避难层-要点归纳

避难层-要点归纳

避难层(间)考点

1避难层(间)概述

避难层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发生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使用的楼层。如果作为避难使用的只有几个房间,则这几个房间称为避难间。

2避难层(间)设置要求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5.5.2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2.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5.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8.在避难层(间)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间)的出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5.5.24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0m2确定。

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

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4.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消防应急广播。

5.避难间的入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6.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3真题回顾

【2015年技术实务77】

77.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下列关于避难层设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第一个避难层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60m

B.封闭的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机械防烟系统

C.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使人员需经过避难层方能上下

D.避难层可兼做设备层

【解析】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5.5.23-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A选项错误;

5.5.23-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B选项正确;

5.5.23-2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C选项正确;

5.5.23-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D选项正确。

本题答案为A。

【2015年综合能力26】

26.某超高层办公建筑,建筑总高度为180m,共设置有3个避难层。投入使用前对避难层进行检查,下列检查结果中,正确的是()。

A.设置了独立的机械排烟设施

B.第一个避难层的楼地面与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差为55m

C.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在避难层进行了防火分隔

D.避难层兼做设备层,避难区域与设备管道采用耐火极限1.00h的防火墙分隔

【解析】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5.5.23-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A选项错误;

5.5.23-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B选项错误;

5.5.23-2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C选项正确;

5.5.23-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D 选项错误。

本题答案为C。

【2016年技术实务21】

21.某建筑高度为300m的办公建筑,首层室内地面标高为±0.000m,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地面标高为-0.600m,首层层高为6.0m,地上其余楼层的层高均为4.8m。下列关于该建筑避难层的做法中,错误的是()。

A.第二个避难层与第一个避难层相距10层设置

B.第一个避难层的避难净面积按其担负的避难人数乘以0.25m2/人计算确定

C.将第一个避难层设置在第十二层

D.第二个避难层的避难净面积按其担负的避难人数乘以0.2m2/人计算确定

C【解析】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14 5.5.23-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根据题意,第二个避难层与第一个避难层相距48m,A选项正确;

5.5.23-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B选项按4.0人/m2计算,B选项正确;

5.5.23-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C选项错误;

5.5.23-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D选项按5.0人/m2计算,D选项正确。

本题答案为C。

【2016年综合能力30】

对高层医院病房楼进行防火检查时,应注意检查避难间的设置情况,下列对某医院病房楼避难间的检查结果中,符合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是()。

A.每个避难间为3个护理单元服务

B.利用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合用前室做避难间

C.避难间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D.在二层及以上的每个病房楼层设置避难间

D【解析】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14中5.5.24-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0m2确定。A选项错误;

5.4.24-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根据条文说明,合用前室不适合用作避难间,B选项错误;

5.4.24-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C选项错误;

5.5.24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D选项正确。

本题答案为D。

【2016年综合能力40】

40.对某建筑高度为140m的住宅建筑进行防火检查,下列关于避难层的检查结果中,不符合现行国家消防技术标准的是()。

A.设置了可直接对外开启的乙级防火窗

B.在避难层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C.在避难层设置的设备用房与避难区之间采用防火墙分隔

D.在避难层设置消火栓、机械排烟系统和消防专用电话

D【解析】根据《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16-2014中5.5.23-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A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5.5.23-5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B选项正确;

5.5.23-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

C选项严格来说是片面的,和D选项比较起来,D选项错误更明显,所以考试这样的情况,本题答案为D。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令狐采学 一、《高规》要求: 5.5.22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避难层避难间设置

避难层、避难间 避难层(间)是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 一、避难层 (一)避难层的设置条件及避难人员面积指标 (1)设置条件: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 (2)面积指标: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宜按5人/㎡计算。(二)避难层的设置数量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 50m; (三)避难层的防火构造 (1)避难层的楼板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2h(楼板的一级耐火极限为1.5h,此处的特例2h需要特别记住); (2)楼板上宜设隔热层; (3)避难层四周的墙体及避难层内的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h,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4)避难层可与设备层结合布置。各种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分隔成间;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排烟管得到应集中布置,并采用防火墙与避难层分隔;管道井、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四)避难层的安全疏散 (1)避难层应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疏散方向;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上下层断开,这样楼梯间里的人都要经过避难层才能上楼或下楼,为疏散人员提供了继续疏散还是停留避难的选择机会; (2)在避难层应设应急照明,其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对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应小于1.5h,照度不应低于3.00lx。 (3)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消防电梯在避难层必须停靠,普通电梯严禁在避难层开设电梯门; (五)通风与防烟排烟系统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六)灭火设施 应配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七)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设备 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二、避难间 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各层楼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确定;(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4)应设置消防专线和消防应急广播; (5)避难间的入口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6)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关于避难层(间)、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1.1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1.1.2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1.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只是标志,起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楼层位置。 1.2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室、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用明火的场所; 1.2.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他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出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 设备间、竖井及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 的走道隔开; 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箱避难层。 1.4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

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向走道的房间门不应超过3扇,且应设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并向房间内开启。 1.5其他防火措施应按国家标准《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有关避难层的规定执行。 二、关于超高层住宅建筑消防设施及防火措施的设置问题: 2.1 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防烟楼梯间应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其外墙上设置的窗应为固定窗。 2.2 楼梯间爱你不设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时,直接开向前室(合用前室)的户门不应超过3户,且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条件: 2.2.1 楼梯间的前室均为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合用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 2.2.2 楼梯间的外墙上设有没五层面积不小于2m2、并在顶层设有不小于0.8m2、沿火灾烟气方向倾斜的固定百叶窗,且其独立前室设有可开启外窗或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3 公共部位消防设施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2.3.1 走道、电梯厅、防烟前室、楼梯间爱你等公共部位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可接入室内消火栓系统; 2.3.2 楼梯间、防烟前室(合用前室)应设置应急照明; 2.3.3 疏散走道和安全出口应设疏散指示标志; 2.3.4 除设室内消防栓系统外,还应设消防卷盘。 2.4 户内的消防设施应满足下列要求: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一、《高规》要求: 5.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的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2计算;5.0人/m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4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的防烟设施; 8 应设置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避难间则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的楼层)上设置的临时避难用的的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主要作用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的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提供一定的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是要有良好的通风和排烟设施;三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的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和避难,与疏散楼梯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串联形式。避难层的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的较多),这种形式的避难层要做到:一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二是要满足疏散人员的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是专用避难层。专1 / 4 用避难层核心部位的设备和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的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的高度位置由层高和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的消防登高车的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45米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的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建设设计中避难层的相关要求 1、设置避难层的意义 高度100m以上的建筑物,一旦遇到火灾,要将建筑内的人员完全疏散到室外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加拿大有关研究部门提出以下数据,使用一座宽1.10m的楼梯,将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室外。 除十八层及十八层以下的塔式高层住宅和单元式高层住宅以外的高层民用建筑,每个防火分区的疏散楼梯都不会少于两座,即便是采用剪刀楼梯的塔式高层建筑,其疏散楼梯也是两个。 从表中的数字可以看出,疏散时间可以减少1/2。即使这样,当层数在三十层以上时,要将人员在尽短的时间里疏散到室外,仍然是不容易的事情。 因此,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是非常必要的。 国内高层建筑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的情况 2、避难层的设置要求 避难层的设置,自高层建筑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或两个避难层之间,不宜超过15层。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不宜超过十五层的原因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第十五层左右的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的高的云梯车,可满足十五层高度的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的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的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的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进入避难层的入口,如没有必要的引导标志,发生了火灾,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提出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通过避难层。但均应通过避难层,使需要进入的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0人/m2计算。 避难层的人员面积指标,是设计人员比较关心的事情。集聚在避难层的人员密度是要大一些,但又不致于过分地拥挤。考虑到我国人员的体型情况,就席地而坐来讲,平均每平方米容纳5个人还是可以的。 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0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发表时间:2018-01-29T16:01:43.71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5期作者:王东光 [导读] 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深圳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518054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城市里高层建筑的数量迅速增加,超高层建筑也不断涌现。由于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火灾危险性大,特别是超高层建筑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灾害情况,大楼内人员逃生所需时间较长,一般救援云梯高度不足、直升机救援限制条件较多,扑救难度较大,抢救高层建筑受困者,存在很多先天不利因素。因此,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结构复杂、人员密集的超高层建筑逐渐增多。高楼大厦虽然体现了繁荣、活力与发展,但也有诸多弊端。高层建筑发生火灾时,由于楼层高、人员集中、功能复杂、疏散线路较长,加之高层建筑自身管线多,管道形成的烟囱效应大,火势蔓延快,给疏散人员造成较大困难。就此,笔者就高度在l00m以上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以供参考。 一、避难层概述 1.1避难区域设计的意义 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的考虑,需专门设置供人们疏散避难的区域,主要有避难层和避难间。现代化的城市中,高层建筑鳞次栉比,不但高度高、功能复杂、人员密集,现代化程度高,通信设施、空调系统、机电设备和可燃装修材料众多,竖向管井也很多,一旦发生火灾,容易产生风效应、烟囱效应,火势蔓延迅速,扑救困难,最主要的问题是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有资料统计,正常情况下要将一幢30层高、每层可容纳240人的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至室外大约需要78分钟。在火灾时人们惊恐万分,消防队员此时要分秒必争地登高救火,往往会在楼梯间、走道内出现消防人员和疏散人流相互碰撞、拥挤不堪的现象,既影响疏散和灭火,又容易造成意外伤亡事故。火灾时要将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到室外非常困难,也不现实。因此,在高层建筑中每层或间隔一定层数设置避难区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办法,人们可以经过较短的疏散距离,进入避难区域,等待救援并得到安全保护。可以这样定义避难区域,即指在火灾发生时,为那些由于疏散路线远,或疏散通道被烟火封堵,或因伤残、体弱无法及时疏散到室外的人员而设置的能够躲避烟、火侵袭,暂时保证安全的场所。 1.2避难区域设计技术要求及设置条件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同时高规对避难层设置的层数、间隔,疏散楼梯要求,面积,出入口及消防设备设置均提出具体要求。虽然全国各地不时有某地区住宅设置避难层的报道,但国家标准规范中对住宅均未提及避难层设置要求,且只对超100m 的公共建筑提出应设置避难层,住宅建筑没有提及避难层的设置要求,因此在讨论避难层设置时主要还是针对公共建筑。另外修订中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除了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的高度及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比比现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用楼层差设置避难层的要求略高外,其它均同现有规范。此外,不管是现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还是修订中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均只对避难层的设置提出明确的各专业要求,而对避难间没有一个明确提法,因此避难间的技术要求在工程的设计中因设计人员对规范的不同理解而有不同解读。 二、利用人员逃生心理进行避难疏散楼梯设计 在超高层建筑人员疏散中,发生火灾时人们疏散逃生会选择群体逃生,尤其是认识的人会聚在一起逃生,疏散人员一般会选择熟悉路线、出口与楼梯逃生,这样一种行为在进入避难层时若设计为可选择继续向下层楼梯疏散或进入避难区避难这种形式,根据人员逃生的心理一般会选择继续向下层楼梯疏散,即使疏散过程中出现拥堵,由于从众心理影响也很少有人会进入避难区避难。由于这种设计,避难区出入口并不明确,进入避难区后出口不好寻找,这时就会出现往回走的现象,导致通往下层楼梯的通道更加拥堵大大增加疏散时间和人员伤亡概率。但利用人的社会性,设计合理的疏散诱导,也能降低疏散所需时间,提高疏散效率。超高层人员疏散中合理布置避难层,引导人员疏散,保证疏散畅通,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设计强制进入避难区的路径,通过避难区后转入下层楼梯,使人员不至于错过避难区避难,由于楼梯间空间有限在疏散时往往会出现拥堵,强制人员进入避难区能大大减小楼梯间的拥堵,使大量人员进入避难区这个相对安全的区域,增加疏散过程的安全性。 三、避难层消防及防烟楼梯设计 3.1 防烟楼梯间应在避难层所在楼层分隔、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避难层入口,如没有引导标志,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的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应在避难层所在楼层分隔、错位或上下层断开,强制疏散人群途经避难层。防烟楼梯在避难层断开,比较适合较低层高的避难层;兼设备层的避难层,一般层高较高,会使上下层楼梯入口方向相反;另外,上下断开或错位都会影响到竖向管井、风道甚至电梯的布置,因此分隔的做法较常用。在上下没有断开或错位,只做分隔处理时,若通往同一通道通往避难区,则须设两个方向(进入和逃出)的防火门。否则可能造成单一的流线(只能进入避难区不能出来的情况),达不到疏散与避难的要求。 3.2消防电梯应在避难层停靠,并设消防电梯出口 消防电梯是火灾时专供消防队员携带灭火器材进入高层建筑灭火、抢救伤员、老弱病残人员使用的电梯,可以避免消防队员与逃生人员在楼梯上形成逆流或因爬楼梯消耗体力影响救援灭火工作。消防电梯配备双路电源具有紧急控制功能等,普通电梯火灾时易受高温影响变形燃烧、停电停运,因此不应在避难层停靠。 3.3避难层消防设施 首先,避难层应设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自动喷淋系统等;封闭式避难层还应设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避难层内连通避难区和设备机房的公共走道,避难间所在楼层的公共走道、各使用房间应设机械排烟设施;其次,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手动报警按钮等。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Oh,照度不应低于1.0lx,应急广播系统应接至疏散楼梯间,入口处应

避难层的作用是什么

避难层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应该要有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我们叫它避难层。几年前就已要求高度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中,必须设置一层防火防烟、有独立通风设备和照明设施的应急避难场所。 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通过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使得人们遇到危险时能够安全逃生。 据我国现行国标《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避难层不能住人,原则上用来办公也是不可以的,但可以用作设备层,放置水泵等设施,但必须保证5人/平方米的要求。此外,避难层必须设置有消防电梯出口、消防栓、紧急电话、喷淋灭火装备和应急广播、应急照明。一般每隔15层就要设置一个避难层,因为多数消防云梯的救援能力只在50米左右,这个高度约等于15层楼的高度。 避难层说白了,就是一个空置的楼层,它是个相对安全的场所,有防烟控烟的设施,人员通过楼梯疏散时,就能进入避难层,中途休息或者等待救援,而不至于受到烟雾的侵害。

那么,如何有效利用避难层逃生和自我保护? 首先,要定期对避难层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避难 层的各类消防设施、设备完好有效,避难层不能挪作他用。 其次,每个使用高层建筑的人员要提高自身消防消防安全意识, 掌握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在高层建筑内日常办公的人员,要了解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参加演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至少每半年 进行一次演练);临时进入高层建筑的人员也要及时了解自身所处的 位置以及离自己近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确保发生火灾后快 进行疏散。 后提示一点,避难层并不是绝对安全的场所,它受建筑本身的耐 火等级限制。因此,如果火灾发生在避难层以上的楼层,在具备安全 疏散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尽快疏散到室外安全地区。

避难层设计规范

精品文档 各设计单位、机关各有关业务处、各区(县)防火监督处(科): 为了适应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有关规定的精神,借鉴国外消防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工程实例,针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工程(以下简称超高层 建筑)消防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1.1 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1.1.1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1.1.2 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1.1.3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地面最 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1.1.4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的楼层位置。 1.2 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2.1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动用明火的场所; 1.2.2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它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除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1.3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3.1 设备间、竖井与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走道隔开; 1.3.2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1.3.3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层。 1.4 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4.1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 1.4.2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

避难层设计规范

避难层设计规范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各设计单位、机关各有关业务处、各区(县)防火监督处(科): 为了适应本市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消防技术规范有关规定的精神,借鉴国外消防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工程实例,针对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工程(以下简称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处理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楼梯间内应设置应急广播,在火灾发生时播报避难层(间)所处的楼层位置。 避难间附设在办公、客房等人员使用的楼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置避难间的楼层不得设置歌舞娱乐游艺放映场所、商场等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厨房等直接动用明火的场所; 避难间与该楼层的其它房间之间应采用防火墙隔开,避难间除开向防烟楼梯间或其前室的门外,不得开设其他门洞。 当避难层兼作设备层时,其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设备间、竖井与避难层之间应用防火墙或隔墙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走道隔开; 除水泵房、供水管道外,其他管道、设备不应直接敷设在避难层; 设备间的检查门应开向公共走道,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层。 当利用裙房屋面设置避难层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主楼面向裙房屋面一侧外墙不得设置玻璃幕墙; 楼梯间通向避难层的走道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h的实体墙分隔至楼板或梁底,开向走道的房间门不应超过3扇,且应设可自行关闭的甲级防火门,并向房间内开启。

避难层-要点归纳

避难层(间)考点 1避难层(间)概述 避难层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发生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使用的楼层。如果作为避难使用的只有几个房间,则这几个房间称为避难间。 2避难层(间)设置要求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5.5.23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2.通向避难层(间)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 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5.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8.在避难层(间)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间)的出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5.5.24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0m2确定。 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 3.应靠近楼梯间,并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甲级防火门与其他部位分隔。

避难层避难间设置

避难层避难间设置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避难层、避难间 避难层(间)是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 一、避难层 (一)避难层的设置条件及避难人员面积指标 (1)设置条件: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 (2)面积指标:避难层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数避难的要求,宜按5人/㎡计算。 (二)避难层的设置数量 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应大于50m; (三)避难层的防火构造 (1)避难层的楼板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耐火极限不低于2h(楼板的一级耐火极限为,此处的特例2h需要特别记住); (2)楼板上宜设隔热层; (3)避难层四周的墙体及避难层内的隔墙,耐火极限不应低于3h,隔墙上的门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4)避难层可与设备层结合布置。各种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分隔成间;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排烟管得到应集中布置,并采用防火墙与避难层分隔;管道井、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区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四)避难层的安全疏散

(1)避难层应至少有两个不同的疏散方向;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上下层断开,这样楼梯间里的人都要经过避难层才能上楼或下楼,为疏散人员提供了继续疏散还是停留避难的选择机会; (2)在避难层应设应急照明,其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对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民用建筑不应小于,照度不应低于。 (3)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消防电梯在避难层必须停靠,普通电梯严禁在避难层开设电梯门; (五)通风与防烟排烟系统 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六)灭火设施 应配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七)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设备 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二、避难间 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各层楼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避难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避难间服务的护理单元不应超过2个,其净面积应按每个护理单元不小于25㎡确定; (2)避难间兼作其他用途时,应保证人员的避难安全,且不得减少可供避难的净面积;

关于避难层

规范中的相关“避难层”部分内容种种: 13.3.4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除应满足一类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火灾探测器的选择和设置原则应符合本规范第13.5.1条和第13.5.2条的规定; 2 各避难层内的交直流电源,应按避难层分别供给,并能在末端自投; 3 各避难层内应设独立的火灾应急广播系统,宜能接收消防控制中心的有线和无线两种播音信号; 4 各避难层与消防控制中心之间应设置独立的有线和无线呼救通信; 5 建筑物中的电缆竖井,宜按避难层上下错位设置。 13.8.2 公共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备用照明: l 消防控制室、自备电源室、配电室、消防水泵房、防烟及排烟机房、电话总机房以及在火灾时仍需要坚持工作的其他场所; 2 通信机房、大中型电子计算机房、BAS中央控制站、安全防范控制中心等重要技术用房; 3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民用建筑的避难层及屋顶直升机停机坪。 13.8.3 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下列部位,应设置疏散照明: 1 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前室、疏散通道、消防电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 2 高层公共建筑中的观众厅、展览厅、多功能厅、餐厅、宴会厅、会议厅、候车(机)厅、营业厅、办公大厅和避难层(间)等场所; 4.2.3 民用建筑宜集中设置配变电所,当供电负荷较大,供电半径较长时,也可分散设置;高层建筑可分设在避难层、设备层及屋顶层等处。 5.6.3.3 特级保护对象的各避难层应每隔20m设置一个消防专用电话分机或电话塞孔。 2.0.19 避难层refuge storey 建筑高度超过1OO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 6.1.13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并应符合下列规定:6.1.13.2 通向避难层的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6.1.13.5 避难层应设消防电梯出口。 6.1.13.6 避难层应设消防专线电话,并应设有消火栓和消防卷盘。 6.1.13,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独立的防烟设施。 6.1.13.8 避难层应设有应急广播和应急照明,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1.OOh,照度不应低于1.001x。

避难层设计规范

避难层设计规范 避难层是高层建筑中用作消防避难的楼层,一般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为消防安全专门设置的供人们疏散避难的楼层。其中,避难层设计规范有哪些?下面是带来的关于避难层设计规范的内容介绍以供参考。 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 2、通向避难层的疏散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

3、避难层(间)的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的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其中的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应集中布置,设备管道区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避难区分隔,管道井和设备间的门不应直接开向避难区;确需直接开向避难区时,与避难层出入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m,且应采用甲级防火门。 避难间内不应设置易燃、可燃液体或气体管道,不应开设除外窗、疏散门之外的其他开口;

5、避难层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应设置消火栓和消防软管卷盘; 7、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和应急广播; 8、在避难层(间)进入楼梯间的入口处和疏散楼梯通向避难层(间)的出口处,应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 9、应设置直接对外的可开启窗口或独立的机械防烟设施,外窗应采用乙级防火窗。

相关规范问题(沪消发[2002]333号《关于超高层建筑工程消防设计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关于避难层(间)的问题: 通向避难层(间)的防烟楼梯间可不在避难层(间)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楼梯间应开设直接进入避难层(间)的门; 避难层(间)的门应为自行关闭的乙级防火门且朝避难层(间)方向开启; 楼梯间内应设火灾事故应急照明,避难层楼层显示等灯光疏散指示标志,其地面最低照度不应低于5LX;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的设计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得设计 一、《高规》要求: 5。5.22 建筑高度超过l00m得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避难层(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建筑得首层至第一个避难层得高度不应大于45m;两个避难层之间得高差不宜大于45m。 2 通向避难层得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使人员均必须经避难层方能上下; 3 净面积应能满足设计避难人员避难得要求,并宜按5、0人/m2计算; 4避难层可兼作设备层,但设备管道宜集中布置; 5 应设置消防电梯出口; 6 应设置消防专线电话、消火栓与消防软管卷盘; 7 封闭式避难层应设置独立得防烟设施; 8应设置应急广播与应急照明,且其供电时间不应小于l、0h,照度不应低于10。0Lx。 二、说明: 避难层:避难层就是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时人员临时避难用得楼层。避难间则就是供消防人员在一定高度(大于等于100米得楼层)上设置得临时避难用得得房间。 避难层或避难间得主要作用就是提供给来不及疏散人群得临时避难场所。发生火灾时,处于极度紧张得人员不容易找到避难层,为此防烟楼梯间宜在避难层错动位置或上下层断开,使需要进入得人能尽早进入避难层。 避难层或避难间得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就是能提供一定得面积供疏散人员避难;二就是要有良好得通风与排烟设施;三就是避难层或避难间与疏散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应有通畅得交通组织流线。使得疏散人群易于识别并能安全地疏散与避难,与疏散楼梯得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串联形式。 避难层得形式,大体有两种,一种就是与设备层结合(采用得较多),这种形式得避难层要做到:一就是设备、管道应集中布置,并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得墙围护起来;二就是要满足疏散人员得停留面积要求,例如避难层管15层,每层平均100人,共1500人,假设人均停留占用面积5人/m2,1500÷5=300m2,则需要净面积300m2、。另一种就是专用避难层。专用避难层核心部位得设备与垂直交通设施,必需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h得墙围护起来,人均占用面积应满足上述要求。 避难层净高不应低于2。0米。 当有多个避难层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距地面得高度位置由层高与当地城市消防部门所配置得消防登高车得云梯高度来确定。从首层到第一个避难层之间得楼层不宜超过45米得原因就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45米高度左右得避难层人员,不能再经楼梯疏散,可由云梯车将人员疏散下来。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配有50m高得云梯车,可满足该高度得需要。 还考虑到各种机电设备及管道等得布置需要,并能方便于建成后得使用管理,两个避难层之间得楼层,大致定在十五层左右。在做具体建筑工程设计时第一避难层或避难间得有效避难面积宜较上部各层稍大一些、以满足滞留于这一层得疏散人员达到临时避难得效果、避难层有敞开式与封闭式。①敞开式不设维护墙,一般设在顶层。不适宜寒冷地区

建筑中避难层设置存在的局限性

摘要:文章指出了目前建筑中避难层设置存在的局限性,分析了建筑中火灾状况下的具体疏散情况。结合建筑实际情况采用性能化方法提出了对避难区域设置需考虑的几个因素。关键词:避难区域;性能化设计;安全疏散 1 现行规范对避难区域的定义 参照国外规范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将避难区域分为:室外阳台、屋顶平台、避难间、避难层。避难区域的类型分为:敞开式、半敞开式、封闭式。我国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没有要求建筑物一定要设置室外楼梯。一般多层、高层建筑都会设置室外疏散楼梯,这对人们平时使用和火灾时疏散与避难是非常有利的。 屋顶平台是敞开式的,没有或很少有火灾荷载,面积比较大,屋面楼板具有一定的耐火极限,在火灾情况下避难是比较安全的,而且不增加造价。《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GB50045-95中,第6?2?3条“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第6?2?7条“除本规范第6?1?1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及顶层为外通廊式住宅外的高层建筑,通向屋顶的疏散楼梯不宜少于两座,且不应穿越其他房间,通向屋顶的门应向屋顶方向开启”。屋顶平台作为避难区域,楼梯应通至屋顶平台或在室内从防烟楼梯间内设一条直通屋顶平台的公共走道。 避难层(间)是超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发生时人员临时避难用的楼层或房间。主要功能是在火灾紧急情况下,因自身因素或火灾造成的客观原因人员无法进行正常疏散时需暂时停留等待救援,或等待大火被扑灭、险情被排除的避难区域,以弥补超高层垂直疏散距离长,外部救援困难,自身灭火设施能力有限,以及为消防救援赢得时间等。 避难层(间)是超高层建筑疏散体系的一种特殊应急手段。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安全快速疏散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建筑内人员疏散方案及消防设施的选用等方面的有效性、可靠性需作出评估,有助于克服认为经验判断的主观性,有效地保障建筑物内人员的安全疏散。 2 避难层(间)的设计缺陷及实际状况 有资料显示,在正常情况下将一幢30层高、每层有240人的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全部疏散至室外,需要约78 min。如发生火灾在紧张慌乱的情形下,要在楼梯间内长时间行走,绝大多数的人会体力不支。而火借风势, 30 s内就可以从第一层到达第33层。 2?1避难层(间)的规范设计缺陷 “高规”第6?1?13条规定:建筑高度超过100 m的公共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的安全设施,使一些超高层建筑中设置的避难间与其他使用房间除名称不同外,没有特殊的安全设施,对 于“高规”中第6?1?13?2规定,防烟楼梯应在避难层分隔,同层错位或上下层断开,必须经过避难层方能上下。但实际工程中有些单位在满足了避难层的面积要求后,为了增加商业效益,利用避难层的一些房间作为健身中心等活动场所。而在安全管理上又常会锁闭楼梯间的疏散门,使得楼梯上下不贯通,上层的人员无法通过楼梯而疏散到地面。这样的设计反而会影响人员的疏散。 2?2避难层(间)的实际存在状况 国内一些超高层建筑设置了避难层(间),也是参考了国外或某一地区的规范或规定。同是高层建筑规定只针对公共建筑(商住楼、办公楼、综合楼)。介于50~100 m的高层居住建筑

孙燕: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设计要素分析

超高层建筑的避难层(间)设计要素分析 孙燕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3) Analysis of Design Factors of Refuge Floor(Room) in Super High Rise Building Sun Yan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Beijing,100013) 图A 超高层建筑避难层剖面位置图图B超高层建筑电梯竖向5分区图 摘要:随着世界各地超高层建筑的增多,产生火灾的危险也越来越多,我国超高层建筑的火灾频率也逐渐呈上升趋势,也暴露了避难层(间)设置当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做好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要,为了有效提升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的设计效果,对超高层避难层(间)的设计要素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world of high-rise building, fire hazards are more and more, the fire frequency of China's high-rise buildings are gradually rising, also expo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refuge floor (room),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o the design work of high-rise building evacuation floor (room),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evacuation floor (room), design the main elements of high-rise refuge floors we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避难层(间),设计要素 Key words:Super high-rise building,refuge floor(room),Design elements 引言 世界各国对建筑的避难设置都非常重视,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规范,国外的主要有美国的NFPA101《生命安全规范》、《国标建筑规范》,英国的BS9999《建筑设计、管理及使用消防安全技术规范》,德国的《德国/巴伐利亚建筑规范》,加拿大的《国家建筑规范》,新加坡的《新加坡防火规范》,新西兰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我国主要是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及香港的《提供火警逃生途径守则》。国外主要是规定了避难区的防火措施,针对所有的建筑,我国的主要是针对高层建筑避难层进行规定。下面主要来分析一下我国的避难层的设计要素。 一、我国建筑设置避难层的必要性 当前,网络媒体发达,人们不用看电视和报纸就能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信息,打开手机QQ、微信新闻就能看到某某地什么建筑又发生火灾的信息,人们了解的信息越多,越是关注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尤其是对火灾的后果感到恐怖,觉得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作为建筑设计行业,如何在设计时把好关,做好设计相当重要。尤其是高层建筑功能复杂,发生火灾后火灾蔓延迅速,容易造成人员大量伤亡,建筑越高,逃生越不容易,火灾扑救和救人也越困难,在建筑内部设置安全的避难空间等待救援是非常重要的。从国内外的高层建筑火灾救援的案例上都可以看出,人员在火灾时躲避在烟火威胁较少的房间、阳台、屋顶等比较安全,因此应该为高层建筑设置火灾时人员可以躲避烟火威胁的避难场所。 二、避难层的设计要求 1.规范对避难层的规定 按现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规定,高度大于100m的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应设置避难层(间)。高层病房楼应在二层及以上的病房楼层和洁净手术部设置避难间,建筑高度大于100m 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 2.避难区(间)的设置位置: 避难空间的形式主要是封闭式的房间和开敞的屋面救援空间。 防火规范规定,第一个避难层(间)的楼地面至灭火救援场地地面的高度不应大于50m,两个避难层(间)之间的高度不宜大于50m。其理由是发生火灾时集聚在50m左右的避难人员,可由消防云梯车(目前国内有一部分城市的消防车配有50m高云梯)将人员疏散下来。另外,为使避难层、设备管道层、结构转换加强层合用以及安全疏散时间控制在较短时间内(2min-3min),两个避难层之间的高差也不宜大于50m。 高层建筑物避难层(间)的作用一方面是人群的疏散,另外一方面还需考虑方便灭火和求援。因此,高层建筑物避难层、避难间的正下方要保证有一定的空地,以便于消防车停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