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利用寒假,认真拜读了彭兴顺老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彭老师分八讲分别从如何唤醒教师、如何唤醒家长、如何唤醒孩子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做了具体的讲解。本文着重要谈的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之辩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多数人热衷于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就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

一段时期以来,我始终在思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要想做好教育,必须首先要从宏观上弄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要达到什么样的终极目标,学校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惟其如此,教育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教育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想家,对此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和“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出现,篆字表意更接近现代。甲骨文时期,=(爻,算筹)﹢(子)﹢(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发展到篆文时期,“爻”代表《易经》等传统文化典籍,“教”意为施教者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者传授传统的文化典籍。篆文的=(头朝下出生的婴儿,象征先天具有叛逆性)﹢(肉),表示生子并养育。《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不难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现代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中西亦有着显著差异。“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传递知识、文化、生命意义)之辩,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就是唤醒等等,似乎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教育本质并不是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不是非此即彼。因为教育是人为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从各自生存处境出发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总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的需要。这样看来,教育本身无时不在变化发展中,教育本质是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本质,并不是“一”而是“多”。

那么,当前应该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有必要搞清“达到什么目的”和“培养什么人”两个问题。要明确“教

育目的”,就要兼顾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教育与人类、教育与人的关系。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说,教育是促进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要培养合格的公民(优秀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来说,教育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事,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是为了将来生活得更幸福。从教育与人类的关系来说,教育是一种传递,传递知识、技能,传承优秀的文化、价值。从教育与人的关系来说,教育肩负着培养人和发展人的职能,是要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促进个体变化气质、改变行为、趋向至善,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注重的是社会的职能和知识的传递,忽视了优秀文化的传承,更忽视了人的发展。中国教育强调教师按既定意图影响学生,而西方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由此,我们对教育本质可表述为: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通过传递人类文化,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生活,促使其社会化,促进人的发展。一句话就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化。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兼顾其它教育目的的同时,特别要关注人的发展。因为教育的核心是人,主体是人。只有重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任务要求,就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尚道德和良好公德;就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追求和自我选择,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学校应该给学生什么?应该给学生幸福的人生、生活的质量、选择的机会、生命的尊严与质量。

二、教育需要唤醒

沉睡才需要唤醒。我们的教育曾长期沉睡在应试中,教师重教学,轻教育;重分数,轻发展;重教法,轻学法;重传授,轻探究;重说教,轻沟通;多批评,少激励。在当前更加关注人的发展的教育背景下,教育需要唤醒沉睡的老师和家长,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着眼于孩子的终身发展。教育更需要唤醒沉睡的学生,正视他们的现状,唤醒他们的道德、梦想、责任和主体意识,健全他们的人格。正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的那样:“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唤醒是生命与生命的交融,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一)教育要唤醒学生的激情与梦想。

科研人员为什么能枯燥地呆在实验室里乐此不疲?因为兴趣使然。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年级越高,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是时间磨的,是父母逼的,是老师教的,是课程造成的。我们可以想想我们的教育:起早贪黑、无休止的作业和教辅,上不完的辅导班、强加的意志,枯燥的讲授、没有新意的教学内容,考什么学什么、不能满足兴趣需要的课程,一坐一天、

生活的单调……学生被迫做着自己不情愿的事,缺少生活的乐趣,当然就没有幸福感,自然也就越来越消磨掉激情。学生为什么不好管理,原因也在于我们在逼着他做着他不愿意干的事。很多学生之所以对学习没兴趣,还是因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层次,而在用大量时间“将就”别人的层次。普通生“将就”优等生就会听不懂,只能“负债经营”;优等生“将就”普通生就会吃不饱,只会对课程失去耐心。是我们没有给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足够空间和自由。

青年应该是最富于激情与梦想的。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分层分类、减负增效,留给学生生长的空间;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校园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开足选修课,满足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引导他们进行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帮助他们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唤醒他们的激情与梦想,就要坚持艺体特色发展之路,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让我们记住神学家Howard Thurman说的:“不要追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问你自己是什么事让你充满活力,然后就去做这件事,因为这世界需要的正是活得生气勃勃的人。”我们要坚持“为每一个教师、学生的终身幸福搭建平台”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满活力的事做。

(二)教育要唤醒学生的发展潜力。

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渴望学习、成人成才的愿望,只是由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爱好等各方面的原因,甚或一次次失败的打击,这些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和表现。其实,孩子的未来有无穷的可能性,但在家长、学校重智育的背景下没有多少发展的空间。在我们看来学习上不成器的学生,在舞台上、在未来的职业学习中不也是让我们刮目相看吗?2015届有一个叫高楠的学生,择校来到我校,初中就经常打架,来到我校后,无心学习,管理上很让老师费心。可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离校后对老师非常有礼貌,还表现出了一定的经商才能。因此,学习不应是我们唯一的标尺,教师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我们也真的不能以自己的局限性去构想孩子的未来,尤其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时代,我们现在根本就无法想象,他们生活的那个完全互联网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需要唤醒教育来开发。唤醒潜力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关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要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他们不惧怕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唤醒潜力需要赏识和激励。美国罗森塔尔的教育理念是潜能唤醒教育的经典,当他将“这些孩子都是天才”的判断推介给教育工作者后,那些普通孩子果然凸显出了“天才表现”。他的“随口而出”就是在坚定相信孩子们的潜能。只要教育者真正爱戴孩子、欣赏孩子,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和远景考虑,就一定能唤醒他们的自我需要。

(三)教育要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公德意识。

随着国人走出国门,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饱受争议,土豪的一掷千金,各种不文明的行为举止,让中国人似乎成了素质低的代名词、特殊“照顾”的对象。这让我们脸上很是无光。

再看看852路公交排队秩序的混乱,更让平谷人无地自容。

道德意识和公德意识的缺失,根源在教育。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的“人格开发、道德唤醒”的理念造就了周恩来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首先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在教育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的今天,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个人的道德意识和公共的道德意识都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通过课程和实践来落实。一方面要把人的素养培育纳入课程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从小学到高中形成教育系列,着重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感恩、责任、守法、公德、文明、节约、规则、平等、民主、尊严、团队等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诚信、担当、包容、合作等精神。一方面,结合重要节日,精心设计道德实践活动,增加道德的体验和感悟。

提高道德水平和公德意识,要从培养好习惯做起。好习惯带来好成绩,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许多学生成绩不好,文明素养不高,源于习惯不好。抓习惯养成,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应该成为永恒的主题。

教育就是为了提升人的全面素质,提升人的幸福,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家人和身边的人变得更好,让社会变得更好。

(四)教育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能成为教育。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接受,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说唤醒激情与梦想是在锤炼内力,那还要借助一些外力。那就是教育教学要认真落实“靠严格自律成人,靠自主学习成才”。学习上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精讲精练。课堂教学要做到“一二三四”,即:一个目标,以学生学会并逐步会学为目标;两个注重,注重基础知识的识记,注重规律方法的归纳总结;三个为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让,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难点让学生议,练习和实验让学生做。德育要通过“榜样示范,活动载体,沟通交流,评价激励”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要多倾听,多激励,多沟通,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和等待,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同时,还要将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放在突出的位置抓好抓实,发挥其影响人、塑造人的育人功能。

育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知识灌输、品德陶冶,技能训练的学校教育。以上思考是针对学校教育而言。

对教育本质之辩和现状之思,让我知道应该主动去做什么,让我更加坚定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更好的教育应当是适应人的发展并能有效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应当是使人获得更多快乐和幸福的教育,应当是让人感到生命有意义、有品位的教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施予

适宜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成人、发展,促进他们潜能的实现,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

2015年4月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认真说来,一个人受另一个人(例如一位作家,一位哲学家)的“影响”是什么意思呢?是一种自我发现,是自己本已存在但沉睡着的东西被唤醒。对心灵发生重大影响的,绝不是一种灌输,而是一种共鸣与抗争。无论一本著作多么伟大,如果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和抗争,它对于我们来说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是周国平在《开卷未必有益》一文中的一个观点,我第一次读到它时,有“心若挂钩之鱼,忽得解脱”之感,我想,这就是心灵被唤醒的体验。真正的阅读,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 凑巧的是,我在林语堂的《读书的艺术》一文里发现了另一个类似的见解:“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世间的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外缘与心灵相似,是唤醒得以发生的根本条件。当外缘与心灵相似时,这时产生的体验是澄明、愉悦或者兴奋,当外缘与心灵的真实相背时,产生的体验则是拒绝和抗争,甚至厌恶。 所以,我们很难教给别人任何东西,我们只能为他人提供一种恰当的善缘,让别人借此去发现一些东西。在我看来,教育不是一种自外而内的过程,而是一种内外呼应。它先是点燃,而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心领神会。中国禅宗里,有很多这样的教育案例,啐啄同时、拈花微笑等,我想,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把! 人心如镜,具有“光明能见”的特性。其实一切清澈晶莹的东西都有反映能力。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便能理解为什么在向上的善行环境中人心就变善,在下堕的恶行的环境中人心就变恶。我认为,人心对外界的事物具有一种物理上的反射作用。当我们给他人带来风雨、忧郁、黑暗和悲观时,他人也会报之以风雨、黑暗和悲观。同样的,人为什么冷漠?“生硬的话、粗暴的行为、强制的办法,这一切都蹂躏人的心灵,使人对周围世界和自己采取了冷漠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显然,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学得快乐,那么你就应该用教师职业的尊严和内在的欢乐来唤醒;如果你希望你的学生能体验到美感,那么你就应该用阅读

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关于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 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 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 这一点。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 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毕业时,安 利柯和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眷恋和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他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 的好课。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缘由与几个大学生毕业后开同 学会的故事,第二部分是这本短篇文章的精华《谁动了我的奶酪》,第三部分是他们看完 后的感受与分享经验。”我就来说说我看后的感受吧。 这是一个全民重视教育的时代,可是教育孩子成了天下第一难的事情,家长、学生和 学校都在叫苦不迭,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教育问题难道真是不治之症吗?直到读了这本 赫赫有名而又甚少人认真去读的《卡尔.威特的教育》,才恍然若有所悟。 从昨天傍晚起,天空中就飘着鹅毛般洁白的雪花了。今天早上起来一看,地上已经白 茫茫一片了。上学的路上雪花还在飞舞着,踩在雪地里,脚下还咯吱咯吱的响呢。到了学校,教育的玻璃上、窗框上都是雪,在有趣了! 从昨天傍晚起,天空中就飘着鹅毛般洁白的雪花了。今天早上起来一看,地上已经白 茫茫一片了。上学的路上雪花还在飞舞着,踩在雪地里,脚下还咯吱咯吱的响呢。到了学校,教育的玻璃上、窗框上都是雪,在有趣了! 书名让人感觉陌生,我感觉应该加上一句话才好理解:一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感悟。书 的风格也需要说明:绝对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充满了与孩子在一起的趣事,全书看 完并不乏味。 该书的背景有必要说说。老卡尔.威特先生是19世纪德国的一位乡村牧师,一直持有 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观点:只要资质不是太差,任何一个孩子经过正确的教育都能成为优 秀人才。可惜他52岁才得子,儿子刚生下来时还显得有些呆傻。但是他并不泄气,在众 人怀疑的目光中坚持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儿子,结果小卡尔.威特从五六岁时就显示出出众 的才能,并在14岁时凭数学论文获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很多朋友的劝说下,老卡尔. 威特先生把自己教育孩子的想法整理成书,这本书跨越时空,成为天下父母们的必读书。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序言: 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生活并不是笔直通畅的走廊,让我们轻松自在地在其中旅行,生活是一座迷宫,我们必须从中找到自己的出路,我们时常会陷入迷茫,在死胡同中搜寻。但如果我们始终深信不疑,有扇门就会向我们打开,它也许不是我们曾经想到的那一扇门,但我们最终将会发现,它是一扇有益之门。 在读高中的时候,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就在这个社会中引起了轰动,当时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这本书,匆匆看完,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感觉。这次,在收拾东西的时候再次看到这本书,心情平静的去看这本书,发觉留下的却是另一番滋味。像匆匆一样,迅速开始行动,这是我在看完《谁动了我的奶酪》后最深的感触,不过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可不是这样想的,当他们的奶酪被动了以后,他们不是去寻找新的奶酪,面是在不断追问,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迷宫中,四个可爱的小生灵在迷宫中寻找他们的“奶酪”,这四个小生灵分别代表了我们每个人的不同方面,奶酪则是对我们现实生活中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 既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我们追寻它是因为我们相信它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快乐,而我们一旦得到它又会对它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这时如果忽然失去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又会变得不知所措.因此,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该如何来应对这种变化呢?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首先,要时时保持忧患意识,中国有一句古语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就是:“人要有忧患意识!”用现代的流行语言来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这个国家迟早会出现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意识,迟早会垮掉;一个人如果危机意识,必会遭到不可预测的变故.未来是不可预测的,而人也不是天天会走好运.我们的“奶酪”会被不断的拿走,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要有危机意识,在心理上及实际作为上有所准备,否则不要谈应变,光是心理受到的冲击就会让你手足无措. 其次,光有忧患意识还不够,当“奶酪”发生变化时,我们还要有一个良好的, 积极的心态.如果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世界,首先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心态,心态是正确的,我们的世界也是正确的.当我们抱着积极的心态时,遇到的挫折便会在我们的面前低头,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就像天上的月亮, 时有阴睛圆缺,各种变化都在时时发生,这时我们就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变化,不要向“哼哼”一样 ,整日沉浸在那已不复存在的旧奶酪的幻想而无法自拔.由于害怕变化,而拒绝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这样会使事情变得更糟.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再一点就是要善于总结和学习.我们要像书中的“唧唧”一样不断反思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要更清醒地认识到,有时需要简单地看待问题,以及灵敏快速地行动,不必把事情过分复杂化,有时候简单行事或许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益处. 相信“奶酪的故事”能使大家改变看待问题的方式.能够使大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对付各种局面。 我们正经历一个多变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把我们从一条风平浪静的计划经济的小溪推向了充满惊涛骇浪的汪洋。这种变化是彻底的、革命性的,又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谁动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讨论了二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怎样预见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后,怎样对待变化、适应变化。 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而不变是主观的、相对的。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面对变化,只是因为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们很多的人都习惯于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400字优秀范文5篇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400字优秀范文5篇《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两个人和两只老鼠住在一个迷宫里,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 找奶酪吃。老鼠每天都勤奋地找到足够的奶酪,而人却是耍小聪明找到奶酪。他们过着衣 食无忧的生活。那么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怎么去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谁动了我的奶 酪读后感400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大家进行阅读和参考。 我很喜欢读书,更喜欢一篇很短但令人感受不少的文章——《谁动了我的奶酪》,作 者是一位医学博士斯宾塞。约翰逊。 故事是这样的:四个主人公的奶酪被分享一空后,两只小老鼠,能迅速适应变化,采 取行动,而两个小矮人则相反,直至过去了很长的时间,唧唧改变了想法,决心克服心中 的恐惧,到迷宫中去寻找新的奶酪。而哼哼还在想奶酪为什么会消失,还在等着奶酪自己 回来。再寻找中的唧唧明白了许多道理,并把他们一一写在墙上。经过千辛万苦,无数次 失败、迷路,终于找到了大量的新奶酪。他并没有贪婪地去享用这些奶酪,而是决定只带 上一点点,再去寻找新的奶酪。 如果说我在生活中是他们四个中的哪一个的话,我想我是哼哼与唧唧的结合。我向唧唧一样打算着未来的一切,准备接受变化,又像哼哼一样当变化来临时,用有些恐惧,不能按计划支持下去。 如果我想要做哪个角色,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唧唧这个角色,因为我知道,只有不 断改变,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才能在这个茫茫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我想《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很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并 引领我找到了另一个领域,取得我梦寐以求的成功。 《谁动了我的奶酪》是一本很好的书,很多人推荐它,我读后感触很多。 故事是这样的:四个主人公的奶酪被分享一空后,两只小老鼠能迅速的适应变化,采 取行动。而两个矮人则相反,直至过去很长时间,唧唧改变了想法,决定克服心中的恐惧,到迷宫中去寻找新的奶酪,而噷噷还在想自己的奶酪为什么会消失?他还在等自己的奶酪 回来。在寻找中唧唧明白了许多道理,并把它们一一刻在墙上,经过一番努力后,唧唧终 于找到了许多新的奶酪,他并没有贪婪的享用,而是带上一小部分继续寻找奶酪。 如果说我想要其中的一个角色,那我会选择唧唧这个角色,因为我知道,只有不断的 迎接改变,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才能在生活中有一席之地。

读《教育就是唤醒》心得体会

读《教育就是唤醒》心得体会 近期我阅读了彭兴顺教授的《教育就是唤醒》,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从根本上说:教育就是要唤醒人民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 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 全书分别讲述了: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 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 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通读下来,我认为不光是唤醒教师,同时还要唤醒家长。我作为 一名教师也是一位家长,读了这本书受益良多。 一、唤醒教师 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 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 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 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作为教师,唤醒是教育的手段。面对学生我们要有更多的信 任和期待,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 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尤其是面对一些后进 生时,教师更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 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同时,唤醒也是教育的艺术。面对学生,教师要有一双赏识 的眼睛,这样可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要有一颗灵动的心, 时时、事事贴近学生,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 出来。 二、唤醒家长 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 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 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作为家长,我们要引导孩子确立人生目标,因为选择什么样 的目标,就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当孩子朝着某个目标奋斗时,还需要我们家长的全力支持、配合,而不是冷嘲热讽、指手画脚 的旁观。告诉孩子:当一个人能够听从自己的内心追求梦想,无 论做什么,都能把工作做到最好,都能把人生的每一个乐章奏得 响亮,这就是成功。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 的基点正是责任感。重视和加强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学会 负责,对国家发展、个人幸福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责任感是支 持孩子人生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是高素质 人格的保证和动力,是一个人将来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的 重要品质。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是深 刻的,而且是终身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表现的责任感的强弱,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心得体会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小小的故事里往往蕴含着大智慧,这本书字数不多,却能引人深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借鉴参考。 读书心得 记得第一次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那时候这一本书是畅销书之一,我带着好奇将这一本书看完。当时看完之后,并没有多大的感触,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小故事读完了。 最近在某阅读书城里偶见这本经典之作,于是再次重温。在书中,我感觉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某些想法、某些处事态度都那么的似曾相识。在这一个月里,我反反复复地把这一本书读了不下五遍。 书中有几点让我感悟至深: 第一,经常嗅一嗅奶酪,这样你才知道它是否依旧新鲜。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频率,各方面的压力消磨了我们的意志,有些人麻木了,有些人迷茫了,往往将已得到或拥有的忽视,将一切的拥有都视为理所当然,当有一天,奶酪变味了或是不在了,才想起它曾经的美好。读到这里,我常常懊悔自己以前的某些行为,如果......也许......就......,其实归根结底是自己对变化的迟钝,没有及早注意微小变化,才会导致出现懊悔不已的事。如果能像嗅嗅和匆匆一样,及早嗅出变化端倪并立即采取行动,就能更好地应对变化。

第二,只要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并且享用新的奶酪,你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记得年初参加《梦想成真训练营》的时候,我给自己写下了一句话:不会做梦的人永远无法实现梦想。意思是说:想到了才会去行动,正如那句网络用语: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成功三步曲中,首先相信是首要条件,如果连自己都不相信,行动何来坚定?其次就是找到方法,最后才是有效地去做,无效的就去改变。如果唧唧不相信能找到新的奶酪,他也不会在迷宫中开始寻觅之旅,就是因为他相信了,才会开始调整应对。观念变了,行为就会跟着变化。 第三,当你克服了恐惧,就会感到轻松和自在。唧唧的担心和恐惧禁锢了他原来的思维,他总是忧心没有足够多的奶酪,或者中途失去已有的奶酪。他总是患得患失,不思进取。然而当他知道自己终于能够自嘲,并且放下过去,继续前进的时候,他突然感到自己充满了活力。很多时候,恐惧不安源于方向不准,方向不准源自于定位不清,定位不清源自于对自己认识不够,当认清自己后,恐惧不安自然会消失。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曾迷茫恐惧过,也曾努力坚持过,我很理解那种不安带来的不好情绪,也感受到那种不再恐惧的轻松自在。 值得改善: 对自己认识不够,有时并没有很好地察觉自己当下的状态或是接纳自己的情绪,值得不断地去修练、去调整。 值新年来临之际,给自己一个承诺,坚持完成一个个的小目标,以终为始,20XX年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记得第一次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那时候这一本书是畅销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0字5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0字5篇 如果面对缺陷,你坦然视之,那些在艰难的遭遇中,百折不饶的人,终会为成功所垂青!下面是精心为大家精心精选的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1000字(一) 这本书第一部分“芝加哥的同学聚会”,讲述的是老同学在聚会,时对自己努力应对生活中的变化的讨论;第二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即“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个适合成年人看的寓言故事;第三部分“下午茶时间的讨论”,老朋友们讨论了“奶酪”对自己的启发以及他们的感悟。 故事里有四位主人公,两只老鼠(名字叫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名字叫哼哼、唧唧),他们在迷宫里寻找他们喜欢的奶酪。 通过不断地寻找,他们到了奶酪C站,那里有很多的奶酪。但是由于未知的原因,C站的奶酪在一天天地减少,并且也越来越不新鲜。两只老鼠早已察觉到这个改变,而两个小矮人却一直沉浸在拥有无数奶酪的幸福中。

有一天,奶酪突然没有了,两只老鼠早做好准备,出发离开C站去寻找新的奶酪。然而两个小矮人却有自己看似高明的想法而不肯离开。 过了好久,C站没有奶酪再出现,唧唧也意识到自己如果不改变就会饿死在这里。在劝哼哼无效的情况下,唧唧自己离开了C站。 沿途,唧唧在迷宫墙上写下了好多令人深思的话,最后,唧唧到达奶酪N站,看到了比C站更多的奶酪,并且发现嗅嗅和匆匆早已到达。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人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是绝对的,而应对环境的变化可能有多种选择。故事中的四个角色,给我们提供了面临环境变化的不同选择。 很显然,嗅嗅和匆匆是积极进取型的,一个嗅觉敏锐,一个行动快捷,面对环境改变和生存危机,他们选择了开拓进取的态度,而且合作得很好,带来的结果也很好。 哼哼和唧唧,则属于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型的,对于环境的变化都不太敏感。不同的是,唧唧在被动发现自己生存环境恶化以后,尚能产生危机感,采取寻找新奶酪的行动,类似亡羊补牢、犹未迟也。

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甘肃教师学苑甘肃教师学苑 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知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每块石头里都有一尊佛,每个学生都是沉睡地巨人,教育就是雕刻与唤醒! ■给猴一棵树,给虎一座山.与其给鱼一双翅膀,不如给鱼一方池塘.你不能让西红柿结出苹果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 ■在传统地课堂教学中,“学会”是教师像“搬运工”那样把知识从课本搬到学生地头脑中,好地“搬运工”可能效率高点,搬地是精华,差地“搬运工”不仅可能搬错运乱,还可能捡芝麻丢西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会学”呢,是学生掌握着主动权,主宰着课堂,在老师地引导辅助下,学生有独立思考地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地“学”和老师地“教”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把掌握地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学习生活地实践中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学”,叶圣陶先生说得更好,“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这是教学理应追求地境界.形象地说,教师应逐渐实现由“抱着学生走”到“扶着学生走”,并最终实现“让学生独立行走”.一般说来,“学会”容易些,而“会学”则相对要难.“学会”关注地是结果,“会学”重视地是过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自己都不知道,课堂上告诉学生地是错地,此不能为师;把自己知道地告诉给学生,此为庸师;把自己是怎样知道地告诉学生,此为常师;把自己是怎样知道地不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理解,此为良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地理解,此乃高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学生能够超出自己地理解,而这种引导以及学生表现出来地结果能指向学生未来地发展,此乃大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地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变成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地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地思维和智慧,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地阻力.它把学习建立在人地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地一面上,导致了人地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地健康成长.因此,提倡以弘扬人地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地自主学习,成为课程改革地首要目标.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意义建构过程.根据先前地认知结构主动地、有选择地感知、加工外在信息,从而改变和重组原有地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地背景知识地不同,也由于每个学生地情感活动地特殊性,所以每个学生对知识意义地建构也是各不相同地.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在学生主体中双向作用地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地,是别人无法替代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评价一节课、一位老师,标杆可以定得很低,就看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地积极性,能否给学生展示地机会,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学识得到检阅,光彩得到放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生普遍在乎自己地形象,在充当小老师地过程中,自然全神贯注,积极投入,竭尽所能.学生在敢说、能说、会说、愿说中,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掘.当然,在人数越过地班级中,要想人人都有“表现”地机会,需要分组展示,需要借助黑板、专栏、手抄报等平台,需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有感 周招娣 读完《卡尔威特的教育》,我仿佛见证了小卡尔成为天才的过程,他八九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六国语言;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 岁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或法学博士学位并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小卡尔的惊人成就,来源于父母长期的教育有方。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照样有启迪作用,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有责任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这本书充分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卡尔〃威特的教育》注重的是家庭教育,老卡尔面对有缺陷的儿子,身为父亲的他,刚出生就开始对他进行有计划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并不是注入式的教育,而是一种以培养兴趣为主的早期教育,他的父亲对他的教育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来实现的。这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家庭所忽视的。虽然中国很早就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思想,但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只注重智力。如,现在的小孩都争着给自己的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别让他们输在起路线上,但是孩子真的喜欢的能有几个呢?但是《卡尔〃威特的教育》给了我最重要的一个启迪就是:用最适合孩子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摘录:教育开始的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的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其实只要有心,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可以随时成为教育的素材,自然界新诞生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孩子认识和关注的对象。 孩子是否拥优良的性格,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个全面的人才,也决定着他将来是否有所成就。以下是我自认为书中的一些经典教育思想,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1、同一个灵魂支配着两个躯体,母亲的愿望对其腹中的胎儿不断产生影响,母亲的意志、希望、恐惧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对胎儿的严重影响,大大超过对母亲本身的影响!所以,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孩子的母亲开始。(达芬奇) 2、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爱尔维修) 3、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卡尔威特) 4、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这就是儿童潜在能力的递减法则。 5、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育,玩出各种能力,性格就是能力 6、以身作则尊重平等相处,绝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随便表扬孩子,绝不过多地表扬。 书中有这样一件小事让我特别感动。小卡尔开始学德语时,为了怕他受方言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笔记3000字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书笔记3000字 “当你无所畏惧时,你会怎样?”这是《谁动了我的奶酪》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因为正是因为有所畏惧,才会使我们的生活陷入了这样或是那样的迷局。 虽然这本书讲述的只是一个简短的寓言故事,但它却生动的阐述了“变是唯一的不变”这一生活真谛,同时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书中的四个小主人公——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迷宫中,整日为了寻找奶酪东奔西跑,虽然他们心目中的奶酪不尽相同,但却拥有着同样的信念,那就是为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前进。然而迷宫的复杂结构给他们的行动带来了不小的阻碍,迷路、碰壁更是家常便饭,但是为了他们心中的奶酪,他们坚持着追寻,只为获得他们生命中最想得到的东西。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迷宫”就像是当今这个纷乱复杂的社会,而我们便像每日在这“迷宫”中奔跑着的小主人公们,我们在这迷宫中不断追逐着自己最初的梦想,只为获得我们心底最渴求的食物——奶酪。可是生活从来都不会风平浪静,受挫、碰壁、悲伤、失意在所难免,可是当我们心中充满了渴望时,这一切又算得了什么呢?就这样,我们在追梦的路上不断地跌倒、爬起、跌倒、爬起,

却是一直在前行。 失败是成功之母,丢失了“奶酪”,在找回新的奶酪。欢笑的人生,悲痛的人生,这都不是最快乐的,只有有悲痛又有欢笑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最欢快的人生。 这一本书我共看了两遍:第一遍是因为觉得这一本书的题目很好玩,于是便怀揣好奇的心理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而第二遍是因为我在这个时刻想起了它,想起了它里面的故事情节。那几个可爱的小主人公们——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发生的有趣、绝妙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奶酪”是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目标的一种比喻,它可以是一份工作,一种人际关系,可以是金钱,一幢豪宅,还可以是自由、健康、社会的认可和老板的赏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附庸;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书中一共有四个主人公,分别是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他们共同生活在一个迷宫中,整日为了寻找“奶酪”东奔西跑,他们心中的“奶酪”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奶酪”不断的前进。然而迷宫的结

读书心得Ⅴ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

读书心得Ⅴ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2011-02-18 最近,我仔细研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感触颇多。 书中有四个角色,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嗅嗅,能善于嗅出变化的气息,匆匆能迅速作出行动,而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则由于害怕改变而否认和拒绝变化。显然,我们多数人都更象哼哼和唧唧,既怕"没有奶酪"的饥饿和落迫,也怕寻找"新奶酪"的艰辛和危险。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不承认它的变化属性,无论是精神层面的情感,还是物质层面的哲理。有句歌词这么唱: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个世界变化快。然而,出于人的本性,我们都渴望能永远生活在安逸、温暖的环境里,没有风吹草动的惊吓,没有辛苦劳顿的痛楚,这样,我们就会少些感受世事无常、生离死别的折磨和戕害,但问题是,事物总是在或明或暗地发生着变化。有了变化,我们知道父母会老而尽孝,知道家庭、友情和爱情需要付出汗水来培植,知道孩子的长大需要我们教育和引导… 世界在变,变的结果,让我们不断丰富知识与情感,知道回忆和不断进步,唯此,我们才能时刻"绷起'时光的耳朵',听那过去的声音和有限的未来"(小仲马语),才能象嗅嗅和匆匆,能在"享用奶酪"时不忘变化的来临,变得更加稳重和成熟。 当然,人在适应变化时,总忘不了给自己一个"偷赖"的理由,就象唧唧和哼哼。但是,这个迅猛发展的世界容不得我们躺倒尽享安逸。唧唧还是好样的,他在"奶酪被动"、消极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痛定思痛、勇敢地向未知的迷宫挺进了,尽管他还有回到"奶酪C站"的想法,但毕竟没有沉湎幻觉、停滞不前。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承认变化,并尽全力去适应它,才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新的奶酪",虽然这是个极其辛苦、危险的'过程,但有了这样务实、真切、充足的认知和准备,我们才不会在有灾难和痛苦突然降临时变得手足无措,这在当前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就显得更为重要! 《谁动了我的奶酪?》?D 在我房间的书架上,有一本约一厘米厚,用黄色塑胶纸包装着的书。它的封面上印着"谁动了我的奶酪?"七个大字。它的作者是美国的斯宾塞?约翰逊。 它是一本用一个故事简单、容易理解的故事让你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的书。故事是说:从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匆匆和嗅嗅两只小老鼠,以及两个叫哼哼和唧唧的小矮人每天在迷宫里找奶酪。 终于有一天,他们在C站找到了奶酪。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心灵 ——读《教育就是唤醒》有感 利用寒假,认真拜读了彭兴顺老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彭老师分八讲分别从如何唤醒教师、如何唤醒家长、如何唤醒孩子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案例,做了具体的讲解。本文着重要谈的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 一、教育本质之辩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多数人热衷于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忽略了“为什么要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就会大大降低教育的效果。 一段时期以来,我始终在思索“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因为我觉得,要想做好教育,必须首先要从宏观上弄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要达到什么样的终极目标,学校到底要给孩子什么。惟其如此,教育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 教育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想家,对此一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在中国古代文字的形成过程中,“教”和“育”字在甲骨文中都已出现,篆字表意更接近现代。甲骨文时期,=(爻,算筹)﹢(子)﹢(攴,手持鞭子、棍杖)。造字本义:用体罚手段训导孩子作算术。发展到篆文时期,“爻”代表《易经》等传统文化典籍,“教”意为施教者通过严格的教学组织纪律而向受教者传授传统的文化典籍。篆文的=(头朝下出生的婴儿,象征先天具有叛逆性)﹢(肉),表示生子并养育。《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不难看出,古人已经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现代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更是众说纷纭,中西亦有着显著差异。“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之辩,“培养人说”与“传递说”(传递知识、文化、生命意义)之辩,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是爱,教育就是唤醒等等,似乎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教育本质并不是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不是非此即彼。因为教育是人为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往往从各自生存处境出发表达他们对教育的理解与期望,而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人们对教育理解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总要进行教育改革的原因,就是要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的需要。这样看来,教育本身无时不在变化发展中,教育本质是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本质,并不是“一”而是“多”。 那么,当前应该如何认识教育的本质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这就有必要搞清“达到什么目的”和“培养什么人”两个问题。要明确“教

读书笔记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读书笔记《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 感 读书笔记《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大二班王娟 作为妈妈和老师,我对儿童教育方面的书籍一直是更为关注一些。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幼儿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画画时就只考虑画画,讲故事时就专心讲故事,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幼儿园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500字五篇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500字五篇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是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与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在迷宫里寻找奶酪的故事。下面是WTT收集推荐的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500字,欢迎阅读参考。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500字(一) “我们呆在原地自封,拒绝改变。我们故意忽略思想的正确,企图对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这时,我们就将陷入我们歪曲思想制造的麻烦。我们在面对失去的奶酪时,就应该像卿卿那样看到并承认自己的过错,坦然面对自己,努力改变自己,这样才能重新树立信心,解决问题,并认真地把一切做得更好,这样才能找到更加可口的奶酪......” 直到现在,我还在回味着我写在上面的精辟的言论,并为之备感骄傲。 这是我第七遍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了。它妙趣横生的故事情节和字里行间蕴含的哲理令我为之心动。当然,随着年龄的变化,每次读这本书自然会有不同的感想。现在的感想已不再停留在表而,我正在尝试着体会文字背后的文字开始迫求“深度”了。 其实,在每个人的人生历程中,都会遭遇变化有些变化甚至会让白己叫苦连夭。不过,像课文《桃花心木》中所说的那样;在多变的环境中生活的人,在经历多变环境的考验后,最终会得到

思想上的升华。要知道,变化总在发生,心怀la;测的人会不断地拿走自己的好奶酪。在这之前,你一定要做好所有奶酪都被拿走的心理准备。而这时,你就要追踪变化,然后尽快地适应变化。这时,你就会改变,变成一个能享受变化的人。走好这一步,你就有资格去享受变化带给你的更新更好的奶酪了。 我相信自己所感悟的东西会成为人生的路标,帮助我把握变化,走向成功!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500字 (二)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在一个迷宫中生活,以寻找奶酪为食。那两只小老鼠,一只叫嗅嗅,一只叫匆匆;那两个小矮人,一个叫哼哼,一个叫唧唧。有一天,他们四个在一条走廊尽头的奶酪C站里,发现了无数的奶酪。他们每天都来这儿,尽情享用着似乎用之不竭的奶酪。后来,奶酪一天一天的少了,最后奶酪不见了。嗅嗅与匆匆又去了别的地方寻找新的奶酪,而唧唧与哼哼却在原地等待奶酪再次降临。在等待中他们想尽了办法,忍受着饥肠辘辘的折磨。终于,唧唧动身开始寻找新的奶酪,在漫长的寻找中领悟了许多人生哲理,也给好友哼哼留下寻找奶酪的线索。最后,他又找到了一大堆奶酪,在那儿他又碰到了他的朋友嗅嗅与匆匆。他们再次享用着新鲜的奶酪,并且等待着他们的朋友哼哼......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人生的目标要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不能停留在一个地方。人生需要我们不断前进,去寻找新的目标,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范文精选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范文精选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范文精选一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两个小矮人和两只小老鼠的故事。*主要围绕“奶酪”的获得、失,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和拒绝变化?还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无论我们是否害怕变革的到来。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畏惧,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变化的态度,在变化中享受变化,拥抱变化,迎接变化。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是一种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优越状态。“奶酪”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拥有的核心能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拥有呢?作为一种换位思考,我们对于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李煜伤感情怀。作为这种对比,我们就需

要把握今天,把握机会,学会细心保护和精心呵护,不要等手中的“奶酪”变酸、变坏,在无可奈何之中又惊羡别人的拥有。 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有感范文精选二 俗话说得好:“风月为益友,诗书为良师。”是啊,博览群书能使人智增百倍,生活中如果缺少了书,就变得枯燥乏味了。因此,书是人类的必需品。 最近,我读了一位医学博士斯宾塞约翰写的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书中的每一段落,每一篇*,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引领我我进入了另一个人生领域……

2020年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心得范文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心得范文 《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心得范文》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我读了《的》这本书,受益匪浅。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看完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我禁不住要写些什么。威特先生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儿子卡尔成才的全过程。看到卡尔的成功,我想大家都会赞叹、欣赏他的早期教育。在卡尔成长的每个阶段,威特先生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适当的教育方法。他的方法培养出多才、健康、活泼、高尚的卡尔,不光让得到了知识,更让其懂得如何与别人交流,怎么对待每件事情,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等等。他从全方位对卡尔进行培养、锻炼,为以后他

在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本书中,我能深刻的感觉到,老卡尔威特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不仅仅是卡尔威特的聪明和天分,更多的还是卡尔威特的人格和品德以及他的综合素质。“神童”不仅仅是因为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很深的学问,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各种良好的习惯、会与人友好相处、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小学时期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父母的知识和认识对孩子向哪方面发展,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又如何挖掘儿童的潜质,从这本书中我们都能学到很多。 作为小学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从现在开始就应该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另外,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虽然,这本书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心得体会

读《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心得体会 很早以前就听别人说起过美国斯宾塞;约翰逊写的《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但却因种种原因未曾拜读。今年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看似不起眼的小书,却讲述了一个寓意深长的故事,让我深有感触。看这个故事时,使我首先感到生活中的危机时时刻刻都潜在在我们的周围。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具有挑战性和更加复杂的困惑。现时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乐于稳定、安逸、有安全感的优越生活。但我们的奶酪随时都有可能随着发展变化而丢失,书中的四个小主人公:老鼠嗅嗅和匆匆,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分别代表我们在生活中的不同方面,即我们简单和复杂的一面,嗅嗅他能及早嗅出生活中变化的气息,及早行动起来;更早获得成功,成为佼佼者。匆匆能迅速行动。小矮人哼哼享受惯优越生活的人,当危机感到来时,却不知所措,安于现状,总想天上会掉下馅饼来,而唧唧当认识到坐以待毙是不行的时候能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宜变化,随时了解掌握各种变化,去探索总比待在舒适的环境里把自己孤立起来安全,书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小矮人唧唧在危机摆在面前时能理智作出选择,只有放弃陈旧的理念,才能找到新生活的源泉。当然,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忘记曾和他一起经过风风雨雨的哼哼他真诚希望哼哼能及早认识到自己的弱点,重整生活。思索了一会儿,我开始思考自己是这故事中的谁?嗅嗅和匆匆,还是哼哼或唧唧? 我不是嗅嗅----我没能及早嗅出潜在的危机并看出已经发生的变化。我也不像匆匆-----因为我没有立即投入行动。我想我更像是哼哼,当时我只愿意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事实上,我根本不想去应对改变,我甚至不想看到变化。是

的,哼哼的形象就是不成熟的我。而嗅嗅和匆匆就是我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不断进步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要面对充满生机、逐渐成长、各具特色的孩子们。我们更要具备嗅嗅和匆匆的品质。我们所要教育的孩子们有着自己的思想,他们在成长着的。在这成才过程中必定产生了变化。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变化。并立即投入行动,引导其向好的方面发展。面对优生,教师们往往习惯于他们的好,他们的自觉。那么对他们的零星变化往往提不起注意,或是过度担心因变化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其实不必担心,只要你的教育方式随之也产生变化,正确的指导孩子,那么你就能得到更加美味的奶酪。面对中等生和学困生,我们更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变化,及时地做出很好的调整以随时应对变化,利用好变化。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奶酪墙上的精典之言: 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总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预见变化随时作好奶酪被拿走的准备;追踪变化经常闻一闻你的奶酪,以便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质;尽快适应变化越早放弃旧的奶酪,你就会越早享用到新的奶酪;改变随着奶酪的变化而变化;享受变化尝试冒险,去享受新奶酪的美味!林亚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