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

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的思考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的建筑样式频频出现。除了上述的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的状态。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的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的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

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

现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的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的现象。然而,全球化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的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世界上无数的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认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设计水平,给我们的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相反的,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的渴望,盲目的认为现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挺拔的高楼大厦、快速的城市交通、宏大的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历史脉络己经基本被磨平殆尽,使城市的地方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建筑师极力坚持保留各自的地方文化,尊重地方传统赋予建筑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建筑的“地方化”思想孕育而生。由此可见,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对相应而生的概念,形成既相容又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内涵上互为补充、彼此牵制,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地方化也不是对外来主张的完全抵触,没有地方的实践,全球化只能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全球化的策略,地方化难以有所突破和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空间、理念和逻辑上存在冲突和矛盾,前者重视整体、同质,后者重视自主、异质。因此,在全球化与地方化逐渐形成的二元对立状态下,要充分利用二者的相容性,将地方作为全球化过程中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突显地方化自主性的意义。

2.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建筑是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技术奠定了建筑的物质与经济基础,文化则是建筑的精神需求。综观历史的发展,文化与科技是一直相互伴随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国古代建筑为了大屋檐的出挑而层层叠置斗拱。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化成纯装饰构件,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在西方,从古埃及金字塔建筑群成功的结构技术到陵墓、神庙、柱式,再到古罗马拱圈技术的辉煌产物——穹顶,这些都融合了千年文化的建筑成就,这些形式的创造都是应用当时技术的结果,都是在技术支持和发展下产生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并以特有的形式反映着其固有的建筑文化内涵。

然而,科技的发展一方面的确推动了建筑的发展,另一方面却给地方文化的传承产生了负面效应。科技的突飞猛进让环境对于建筑的约束日益减少,很多特有的地方文化在建筑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变得可有可无。然而,发达的现代交通业使得不同地方之间的建筑具备了同质化的可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等观念逐渐被建筑师们淡忘。

由此可见,科技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有专家认为:“传统社会的生活方式与现代技术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机制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发展中国家的变动所带来的创伤远大于自发进行技术革命的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建筑发展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被积压的几乎没有了空间和地位。因此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在它们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具备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对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批判地域主

义的反思

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后得到不断地反思与修正,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指责和批评越来越激烈,从后现代建筑的强烈反叛与晚期现代主义的极端技术论开始,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寻求新的突破。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建筑师们以热切的眼光巡视着世界,试图为中国传统建筑面貌能得到彻底改观而寻求途径。中国建筑师首先接触到的西方建筑思想不是现代主义建筑,而是对经典现代主义建筑产生质疑而另辟蹊径的建筑思想,如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解构主义以及批判的地域主义等等。

1.对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发源于西方,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到达顶峰,90年

代逐渐走向衰落。“后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进行激烈批判的精神,后现代主义首先意味着对于现代性的摒弃。”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非人性化、高度理性化特点,否定现代主义建筑形态,颠覆其功能主义原则。后现代主义强调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多元性”、“继承性”、“地域性”,主张采用多元的方式重新阐释历史,阐释建筑所蕴含的深层涵义。

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其产生的背景及根源与中国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一方面,恰逢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上下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政府制定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国内外的交流,国外的经济、文化、技术等发面的发展观念与经验进入中国。这样的历史背景导致国内建筑市场的大量需求与中国相对落后的建筑思想和理论体系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向西方“拿来式”的建筑理论,成为了中国建筑师填补“漏洞”最便捷的方法。此外,后现代主义强调传统性、地方性的思想,正好与中国民族化问题相切合。因此,中国很快掀起了一股“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究其本质,诞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中国式”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后现代主义是反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其主旨并非复兴传统形式,而在于借用传统形式和手段,借助当代多学科的交叉性,解决建筑同人类各种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核心理解为“复古”,这样的理解对我国建筑发展影响深远。在本该建造大型现代建筑的地方,人们不惜花费巨额资金,修建仿古亭榭,使用钢筋水泥来负荷重檐琉璃瓦顶,塑造古建筑中的椽子和仙人走兽。影响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致命问题不是经济,而是不成熟的建筑理论体系与人们因循守旧的观念。因此,这种对传统建筑符号不假思索的拼贴,对构件符号的直接挪用的设计手法,引发了建筑师们思考。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摆在中国建筑前行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2.对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②的思考

晚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与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出现的初衷相同,都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寻找一条新的建筑发展改革之路。晚期现代主义感到现代

主义所面对的危机,虽然他们对现代主义持拥护态度,但却将现代主义的许多理论观点推向极端夸张的方向,试图以此打破现代主义存在的局限性。

晚期现代主义强调解决问题的科学性,运用先进、经济的科技手段来处理建筑、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在很大程度上表现科技的先进性,从本质上摒弃历史传统。为克服现代主义过分的教条性妨碍建筑个性和情感的表现,从多角度、多层面上突破现代主义建筑的范式,使建筑个性得以表达、建筑抽象语汇得以扩展和深化。

当代中国建筑的发展也受到晚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国内蓬勃发展的经济水平,以及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出现了带有晚期现代主义特色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极度强调个性化以及奢华程度,对于当下中国并不富裕的经济状况来说,是值得建筑师、开发商以及政府思考的。因此,如何在建筑技术与经济之间找到平衡点,也同样是摆在中国建筑前行道路上的重要课题。

3.对解构主义的思考

解构主义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同样是基于现代主义的思考而提出的新观点,它对传统的建筑秩序提出了挑战,突破了传统建筑的形式禁忌—完整统一、整齐规则、严谨有序的构图手法,尝试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产生视觉冲击的建筑形式。

解构主义没有一种特定的模式或者是设计手法,而是一种敢于破旧立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向的内容,是把一切事物内部复杂的矛盾都推向虚无。解构主义建筑师们通常认为建筑的形式是独立存在的,它既与建筑本身的内容、功能毫无关系,也同建筑周围环境毫无关系。

解构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是值得肯定的。建筑师们敢于打破传统的哲学思想,开辟新的设计道路,这个过程带给中国建筑师很大的启迪和鼓舞。但是其中唯建筑形式独尊的表达方式,忽略建筑的功能与周围环境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4.对批判地域主义的思考

从十八世纪开始,人们就开始了对地域主义的探索。“批判地域主义”与广泛意义上的“地域主义”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即都强调历史性、地方性,而区别在于“批判地域主义”讲求原创性,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主义”的一相情愿,

反对“地域主义”恋旧的浪漫和唯美。对于传统的继承,有独到的见解并更加具有技巧性。“批判地域主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有选择性和“批判性”的。

“批判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尊重地方特点、鼓励生态建设的设计思想,十分贴切我国的现状,故逐渐为我国建筑界所接受,为我们的建筑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它指引我们在全球化面前,从趋同的全球文化,转变到追求文化多元和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上来;从追求物质和经济的片面增长,转变到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从无节制的发展状态,转变到可持续的发展;从狭隘的人本主义,转变到对生态和整体环境的保护;从被动的依附发展到自主的发展。

三、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

1、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16世纪与17世纪纪交替之际,即明朝的万历年间,意人利传教士利玛窦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中国,为了传播基督教,他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融入到了教堂的建造中,并不断在中国各地建造规模不一的教堂。这便是外国人在中国做

建筑的雏形。而后的19世纪末,伴随西方传教士的大量涌入,各种教会学校等形式多样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融入了鲜明的本土文化,比如怀施堂等这些建筑的外形主要采用对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进行模仿的做法,是为了适应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以柔化中国人的排外情绪。

这个时期的境外建筑师的创作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建筑中,屋身和屋顶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屋身为西式的大量几何部分组成,而屋顶则借鉴了中国南方的民间建筑。数十年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慢慢融合,并由此进入了境外建筑师创作实践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屋身和屋顶结合的较为圆润,建筑整体样式也逐渐由南向北偏移,从民间样式慢慢变成官方样式。

2、改革开放以后到八十年代后期

这个时期的处女作可以追溯到出自于国际著名建筑师贝幸铭手下的北香山饭店,它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同时也是79年以后境外建筑师在国内的首次尝试。这座新颖而现代化的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引起

中国建筑界的强烈震动。

位于北京香山公园里的香山饭店,贝幸铭根据其地势特点,将庭院式的建筑营造得错落有致。基于保护园区珍贵植被的初衷,贝幸铭经过巧妙的构思,让部分建筑与原始植被互相穿插,营造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极佳效果。这些建筑的原形为江南水乡的民居,在此基础上,贝幸铭先生巧妙地结合了西方现代建筑风格,使得香山饭店的建筑独具特色。

3、九十年代以来

90年代以来,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践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建筑师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在这种背景下,国内的建筑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自由,此举也使境外建筑师能够迅速地融入到当地建筑中来。但还是有少数建筑项目受限于国家相关规定,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些境外建筑师的作品中看到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做法。

中国国家图书馆新楼是德国GMP事务所设计建成的,他们从建筑的外观

到内部都巧妙的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建筑的外立面采用了中国古建中基座、建筑、屋顶的“三段式”处理的手法。其中,屋顶与建筑之间出现倾斜的错位搭接,层层挑出,酷似中国古建中的斗拱。设计师还将中国的四合院平面植入建筑之中,采用“回”字型平面布局,内部形成大空间的中庭,通过玻璃顶采光,周边布置图书阅览功能,营造出很好的学习氛围。

四、总结

面对当下建筑学科发展的棘手问题: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

展之间的矛盾;以及多种国外建筑思潮的涌入,境内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

作中给出了相应的答案。从2012年王澎荣获普利策建筑奖,中国建筑师的实践探索首次被世界肯定,未来中国建筑界会遇到不少不可避免的挑战,但是随着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崛起这些危机都将过去,中国建筑未来的前景一定是一片光明!

[1][美]波林·玛丽·罗斯诺著.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M].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2][美]邓可摩斯·拉普卜特著.常青,徐著,李颖春,张听译.宅形与文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德]胡塞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德]彼得·卡克拉·施马尔,支文军著.中国当代8位建筑师作品集[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支文军,徐洁主编.中国当代建筑[M].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罗小未.外国近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关于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研究 摘要:建筑设计思维学研究是以创新思维学、创新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思维学与建筑学的交叉研究,初步建立起来的建筑设计思维主体的软硬结构模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共轭关系模型以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 关键词:建筑设计;核心;工作步骤;创新思维 abstract: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thinking learn research is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learn, innovatio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the foundation, through innovative thinking of learning and architecture crossover study, preliminary design of the building up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thinking hard and soft structure model, building design innovative thinking object conjugate relation model and architecture design innovative thinking method of the double structure model.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core; work steps; innovative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学是一门覆盖了文化、艺术、社会等各方面功能的学科,因此,它被西方学者奉为艺术之母。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建筑创作如同其他艺术创作一样,要采用艺术创作的形象思维方

建筑设计细节的思考

建筑设计细节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7-11-27T18:03:15.9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5期作者:圣茂建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镇人口多,并且每年也在不断增长,因此近些年修建了大量的房屋工程,高层、超高层不断涌现在世人们的眼前,由此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施工建设中许多建筑设计施工细节仍需要解决,细节决定成败,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没有考虑周到都有可能酿成事故,虽然有些细节不会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产生威胁,但是会让人们的感官及心情受影响。本文主要对建筑设计细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山东方圆经纬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德州分公司山东德州 253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镇人口多,并且每年也在不断增长,因此近些年修建了大量的房屋工程,高层、超高层不断涌现在世人们的眼前,由此积累了宝贵的工程实践经验,但是施工建设中许多建筑设计施工细节仍需要解决,细节决定成败,哪怕一个微小的细节没有考虑周到都有可能酿成事故,虽然有些细节不会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与正常使用产生威胁,但是会让人们的感官及心情受影响。本文主要对建筑设计细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细节;注意事项 一、建筑设计内容 1.1建筑设计的特点 从建筑的形式上我们可以发现整个建筑设计的本质和灵魂。通过对建筑形式、功能和创新性的体现,一个伟大的设计就会跃然纸上。在建筑形式上,建筑需要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人文性、艺术性。同时还要侧重实用,建筑设计应该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宗旨。具体化的建筑设计需要使各个建筑因素和谐统一、合理组合用一种均衡的程度构成整个建筑的真实体。 1.2 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不同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在多个方面存在不同方面。从设计特点来看,传统建筑的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技术上而现代建筑的设计结合了技术、设计理念、创造力等多种因素,设计感要强一些,着力点囊括了设计内涵和设计技术;从设计程度来看,传统建筑显示出随意性和模糊性,而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偏重模式化; 从设计施工上看,传统的设计更加倾向于手工,参照于图版图纸,现代建筑设计借助计算机来进行计算、绘图和合作;从设计策略上看,传统建筑设计主要通过以往的设计经验和总体规范的学习来设计,现代建筑设计强调分析预测和创新的技术水准和相互配合的团队。 二、建筑设计细节分析 2.1 建筑功能的细节问题 空调插座距地高度、可视对讲、分集水器、强弱电控制箱、床头灯插座的位置、厨房窗扇开启方式、房门用左手开启还是右手开启、天然气立管的位置、开关插座在内墙立面上的排布是否美观等,都需要设身处地的考虑用户的使用需求。以厨房窗扇开启为例,由于设计时宜将水槽设置在厨房窗下,而市场上的水槽笼头普遍较高,因此需要考虑窗扇内平开与水槽冲突的问题,将厨房窗下端设置固定扇或采用外悬窗; 而对于使用面积较小的厨房,则需考虑将厨房窗设置为扁窗以满足窗上设置吊柜的需要; 对于厨房卫生间窗洞口上结构梁高度较低的情况,还需考虑是否存在横管下吊顶遮挡窗子的情况。 2.2建筑构造的细节问题 建筑构造的细节问题主要体现在百叶窗、栏杆、空调板、雨水管、太阳能板、门窗洞口、变形缝、各专业管线避让等细部做法。如百叶窗的材质、规格、颜色、间距、表面处理方式、倾角方向等都会对设计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楼梯栏杆采用方钢、不锈钢、铁艺栏杆等不同形式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效果; 雨水管除常用的圆管外还可使用方管,有条件的表面还可喷涂与外墙颜色接近的涂料进行处理。 三、建筑设计注意事项 3.1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综合考虑整体的建筑要求以及建筑构想,切不可片面思考,因为一般的建筑都是分部分的,设计师在设计时切不可“断章取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只有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将建筑的功能、美观、实用性完美的结合。整体与部分是紧密相连的,如果只注重部分的合理性,则很容易导致整体的不和谐,如果只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也会造成部分的不完整,细节方面出现问题,必须将整体与部分有机的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使建筑设计更完美。 3.2有序性原则 说到有序性其实就是指高层系统与低层系统的关系,整体来说低层系统构成了高层系统,低层系统组成了对高层系统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同时低层系统或高层系统中也存在相应的关联关系。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而且它们是有一定顺序的,系统之间也会分出一些层次,并且这些层次之间紧密相联。这里还涉及到结合度的关系,随着层次的升高,结合度减弱,对于层次结构的稳定性是有利的,结合度越低,层次结构越稳定。这样来看,个体与整体间存在含属关系,递减的结合度才能增强结构的稳定性。在建筑设计时,尽量避免结构层次的相互依赖性,就拿功能区来说,如果它过于依赖其上一层次,则上一层次的破坏势必会造成功能区的系统瘫痪,这样不利于各种功能的正常发挥。所以必须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确保一个环节的破坏不会对另一环节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这就依赖于各种流线的有效组织,与空间序列的合理整合。 3.3结构最优化原则 结构要素是建筑设计时的重要环节,要想建筑既美观又实用,就要将结构设计置于最优化地位,结构是各种设计性能的载体,是各种功能发挥的基础。结构的合理性对性能的表现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性能所反射出来的效果对结构也具有重要的反映作用。而结构的有效组成成分就是要素,要素的运动趋向就是结构的走向,其间的各种关系更是起到一定的纽带作用,关系的建立给结构的稳定性带来保障,所以结构是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结构的有效整合为建筑物提供必要的稳定性、耐用性以及实用性,提高建筑物的价值。 四、建筑设计创新思路 4.1现代建筑设计朝智能方向发展 时代在发展进步,人们对工作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建筑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而来的。智能建筑可以提供给人们现代化

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影响

浅述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设计的影响摘要:现代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以美国为中心把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带到全世界,影响世界设计界数十年,并形成一股“国际主义风格”。这种风格对当代设计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是当代中国设计最重要、最具有影响的设计活动之一。 关键词:现代主义功能简约理性科技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alist arose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mplied with the need of the t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design of the modern socialist center thought to the world, affect the world industry for decades, and forming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style”. this kind of style to the contemporary design influence is deeply rooted,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ntemporary chinese design and most influential one of the design activity. keywords: modern socialist function contracted r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们回顾2008北京奥运会,相信“鸟巢”“水立方”的几何造型风格是再熟悉不过了。其简约而又流畅的造型设计正是当今“国际主义”风格完美呈现,是现代主义对当代设计影响的最好说服力。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得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得主要问题以及 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得思考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得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得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得成就。但就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得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得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得发展日新月异,西方得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得建筑样式频频出现。除了上述得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与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得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得状态。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得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得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 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得矛盾 现今,世界全球化得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得问题。所谓得全球化就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得过程。这就是一个充满矛盾得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得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得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得现象。然而,全球化得影响远远超乎人们得想象,它深入到生活得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得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得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得交流以及科学技术得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得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得发展却受到了一定得负面影响,“千城一面”得现象在世界上无数得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得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得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得认识,开阔了我们得视野,提高了我们得设计水平,给我们得建筑发展带来了新得动力。相反得,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得渴望,盲目得认为现代得城市形象必然就是挺拔得高楼大厦、快速得城市交通、宏大得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得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得大环境下,城市得历史脉络己

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康龙杰

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康龙杰 发表时间:2019-08-13T11:50:32.9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1期作者:康龙杰 [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情况的加剧。 天津市金厦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 30007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气候变暖情况的加剧。加上能源资源短缺和恶劣的生态环境不断严重,世界各国都在倡导低碳生活,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个绿色发展的城市。在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加强绿色低碳建筑建设,也是积极号召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理念。 关键词:绿色建筑;未来发展方向;设计应用 引言 绿色建筑是当前城市建筑中的主体建筑形式,城市的节能化发展和建筑的结合的表现形式即绿色建筑。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设计,把握未来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建筑格局。本文在分析绿色建筑设计时,从绿色建筑的重要性入手,并对绿色建筑的具体设计要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的研讨。 1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1.1绿色建筑设计有利于降低能耗 建筑工程的几大过程,选择建设地点、设计建筑原稿、原材料购买,招聘建筑工人等。绿色建筑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等。如设计师在绘画建筑图稿时,会结合建筑的面积、风格,环境因素等。建筑内的门窗等都是可以节约资源的关键设计,比如避免多于的窗户设计、采用最适高度的楼顶设计、室内装修的材料选择等。绿色建筑设计主要是采用环保、健康的原材料,减少资源的消耗。现在,绿色建筑设计主要采用外墙节能材料,能够保持室内处于较适宜的温度,减少空调在居民中的使用时长。为增加外墙材料的使用寿命,可以再加一层绝热维护材料。 1.2绿色建筑有助于人们健康生活 绿色建筑主要采用的就是绿色环保原材料,对于居住民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利于人们的健康生活。现在,人们对于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比如使用无甲醛壁纸来装饰房间等。绿色建筑设计就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要,选用无害、无化学物质的材料,将危害降到最低。此外,绿色建筑设计还包括,无害材料使用、室内阳光采纳、屋内通风效果等,给人们建设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1.3绿色建筑设计有助于满足市场的需求 当今社会,消费者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满足多数消费者的理念,绿色建筑设计顺应而生,本就是解决消费者的需求。我国房价一直处于较高的阶段,普通人买不起好房子,国内房地产也没有颁布新政策。绿色建筑的横空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大难题。本来绿色建筑,就是为了节约资源、降低造价成本、保护国家环境等。较低成本的造价,就使绿色建筑的售卖房价变低了。对于房地产行业,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个有前景的发展方向。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社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2绿色建筑的设计要点 2.1强化整体设计 对绿色建筑进行设计,设计人员要具备整体意识,在设计过程中,要关注建筑的舒适性和整体性能的优化。整体设计要求设计人员从全局出发,对建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所在地区的人文环境、区位环境、自然环境等条件,进行协调设计。在建筑结构布局方面要确保合理,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要确保科学,包括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等,从整体出发进行设计,还要求设计人员做好建筑工程中各个系统的节能设计,形成绿色建筑节能体系。 2.2合理利用资源 每一个城市都具有相应的资源和能源,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秉持能源资源充利用、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的原则。在进行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之前,要对周围的资源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做好资源记录。常见的资源主要为土地资源、水资源、太阳能源等。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大部分设计人员较为常用的资源与能源的高效利用手段为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将其应用到暖通空调系统中,能够有效节能。其次是对各种天然材料包括木材、石材等的应用,要结合绿色建筑的景观设计要求,增加绿色建筑的环保内涵。 2.3推广绿色设计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相较于传统建筑设计,具有较多复杂因子的设计行为。但是鉴于城市低碳环保的发展需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积极的推广绿色建筑设计。通过联合各方面的专业人员,进行绿色建筑的专业设计。在科学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支撑下,相关管理人员应执行绿色建筑设计的法律法规,要求建筑行业积极的践行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将绿色、环保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风向标。作为建筑单位,应该认清形势,积极的承担起绿色建筑的建设职责,注重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城市的发展增添节能色彩。在进行具体的绿色建筑的设计时,设计人员要选用节能环保型建材,建立减少建材对人体的危害。同时要关注环保宜居设计,通过优化光线、自然通风、降低噪声、调控温度、控制湿度等,创设出更加健康、舒适、低碳、环保的生活空间。 3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3.1生态化发展 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关注生态效益,且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提高,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则要关注和遵循这一发展趋势,在进行设计时,积极的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保护生态文明。绿色建筑的生态化发展趋势,会推进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断促进人们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的优化。 3.2智能化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建筑行业的结合形成了BIM技术,且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绿色建筑在未来的设计行为中也必将增加BIM技术的应用比重,通过使用计算机设备和相关的软件技术,可以实现对绿色建筑的可视化设计与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人工智能的出现,也为绿色建筑设计行为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得绿色建筑行为朝着越来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具体的设计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 沈渝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沈渝 发表时间:2019-04-04T17:06:41.3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4期作者:沈渝 [导读] 现代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建筑类型逐渐多样化,面对人们不断增长的居住要求,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现代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建筑类型逐渐多样化,面对人们不断增长的居住要求,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对生活、文化和娱乐等多功能要求。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养成创新思维,在设计合理性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后续的建筑工程施工打下坚实基础。本文就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培养进行探究,结合建筑行业发展需要进行设计,促使建筑行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想象力;创新思维;抽象思维 建筑设计是后续建筑活动有序开展的首要前提,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到整体建筑质量。而在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下不断衍生的新要求,需要建筑设计养成创新思维,可以融入更多新颖、特色内容,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建筑风格的建筑。故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建筑设计师创新思维培养,在了解创新思维特点基础上,提出合理措施落实到实处,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中逐渐养成创新思维,可以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是社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强调在现有事物认知基础上,通过多样思维方式加工提炼形成的特异性思维,以此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设计要求。就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来看,要求建筑设计师可以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在所学知识基础上,积累设计经验,通过多样化思维加工设计,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此种设计方式相较于传统设计方式而言优势更为突出,融合了更加突出的创新性特点,在深层次挖掘建筑潜在价值的同时,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点分析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相较于普通建筑而言具有别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越性 就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特点来看,超越性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对以往理论和经验的超越,实现逻辑思维的重新建构和确认,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由于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不仅仅是对事物认知的简单记录和反馈,而是对事物深层次规律的挖掘,进而从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是建筑设计师创新思维所要具备的一种能力,对于建筑设计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二)反思性 建筑设计过程较为复杂,很多过程都会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是对现有理论和经验的批判性加纳,并深层次反思和加工获得的结果。对现实生活的反思,需要建筑设计师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反复思考,积累经验后形成新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对于自我能力的反思,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个人风格色彩强烈的创新思维,对自身设计的产品经常性反思和改进,了解设计是否有所创新。 (三)实践性 科研成果的价值发挥,取决于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配套理论指导下秉持着实践性原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理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下朝着更高层次发展,所以需要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有效培养建筑设计创新思维。 三、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 (一)选择差异化的设计模式 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秉承着创新原则,不断推动设计理念和设计模式创新,通过简化和扭曲等形式,采用以往并不常见的设计形式,从而获得应用到实践的可行性。任何建筑设计,都需要保证建筑质量和安全的首要前提,而不是盲目追求结构、外形的创新。所以,建筑设计创新需要合理把控尺度,分析是否有大量必备器具预留功能空间和使用者留住时间是否合理等问题,以便于打造足够的创新空间,是培养古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 (二)遵循事物组合原则 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中,为了提升设计合理性,需要遵循相应的事物组合原则,分析事物潜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或是将不同层面事物集合在一起,替代某个个体,加入到其他组合中,从而衍生出新的可能。而建筑设计需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特点和文化特点进行操作,遵循抽象层次操作原则。 (三)优化创新思维模式 在建筑设计思维创新中,其中有着很多创造性组合。将不同的词汇重新排列组合,掌握部分事物属性基础上,实现词汇转化成属性和关联不同的新语境。诸如,在自然博物馆设计中,为了设计更具新颖的大门,将原有要素整合、简化,可以将其设计为大口形状,实现原有属性改变。在当前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筑节能环保理念得到了大范围普及和推广,将原有建筑窗户形态简化,摒弃传统的材料和装饰图样,依托于现代化技术来保证建筑美感。更为关键的是,在建筑设计创新思维中,依托于信息科技、环境控制和工程技术等要素的支持下,推动建筑设计朝着更高层次发展。如,将光纤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可以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中,通过不同的组合与设计进行内部空间操作。建筑组合具有自由性和灵活性特点,是后续建筑创新设计的基础保障,打造高质量的建筑工程。 图1 建筑透视设计 (四)设立新式建筑算法模型 建筑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到整体工程质量。在建筑创新设计中,通过不同程序控制生成,而选择的程序是否合理则取决于建筑设计人员自身素质能力。从计算视角来分析,客观看待事物的潜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根据相应的操作程序建立相应的建筑模型,可以辅助设

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引言 刚才袁运甫教授的发言中阐述了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艺术作品展所要体现的“和而不同” 的主题和他一贯倡导的“大美术”观,指出艺术设计无论大小,都应该为社会服务;无论艺术家的作品有多么的不同,都应该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一个设计师,哪怕做一个很小的东西,没有一个大的视野,我们也不可能做出有意义设计来。本人非常赞同,借题发挥,我想谈谈这个“和”是什么,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什么,这个大的视野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处的时代。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首要的认识是中国是正处在一个边缘上的大国,在传统与现代化的边缘,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边缘。正是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危机的时代。“危机”二字在中文中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同在。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有复兴。处在这样的时代、处在这样的中国、在这样的剧烈变化的边缘中,如果不是愚昧无知的话,看不见前景手口机会无疑是悲观主义的,而装着看不见危险则显然是不道德的。 基于“危机”与复兴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曾经有两大文艺复兴,一个是在欧洲的原本意义上的文艺复兴(1350—1600),来源于包括黑死病在内的危机和恐惧,它促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蒙昧,开始走向科学理性与人性的时代,最终成为工业革命和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第二大类似意义上的“文艺复兴”是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来自与欧洲独裁主义者的战争、冷战和非法信息的恐惧和危机,

从而有了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人的创造力与创业精神体现到了极致,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on,1980)。如果说景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和符号的话(Cosgrove,1984),那么,我们有理由说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 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而在当今中国尤其令人担忧。在二百年以前或者一百五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中国有一种鲜明的民族身份,或者说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了,大家都认同这个民族,黄种人、黄皮肤,认同于我们的祖先黄帝;地理空间上,我们认同于“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整体环境;无论夷夏,我们认同于华夏文化,这个民族的身份鲜明地表现在封建帝王的大一统下,我们认同于乾隆大帝,认同于康熙大帝,认同于唐太宗,甚至认同于秦始皇;我们的身份证便是帝王们的紫禁城甚至于他们挥霍民脂民膏建设的离宫别苑、士大夫们的山水园林、无数同胞血汗构筑的长城,无数劳役开凿的大运河。古典的、封建的帝王的中国,这种民族身份是很鲜明的,所以世界的其他民族会把中国人称作唐人或者宋人,或者叫汉人,正因为认同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特征,独特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翻开到2004年为止的世界遗产目录,被认为代表中国的世界遗产有29项,除了其中的4项为自然遗产外,绝大多数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们的宫苑和后的坟墓、及其为维护其统治的宗教庙宇建筑和军事设施。我们当然要万分珍惜历史遗产,保护和善待它们是文明程度的标志。但作为现代中国人,难道还要继续这种古典的认同吗?我们当代

关于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现状及思考

关于当代中国室内设计现状及思考 一、代中国室内设计的状 目前室内设计中,出现了多种格形式,不同的风格有着不一的韵味。当代中国设计数是“有其形却无其神”,如说我们对其他流派和风格把握到位是因为我们对国的文化底蕴不了解,那么我对应十分了解的中国文化但是所做的大多数设计还是没有找到好的突破口,还是停在过去,没有与国际接轨当然值得庆幸的是,今天中国也断涌现出一些中西文兼通的设计师,他们没有弃对自身文化的新尝试全新的设计,并有了一些成功的例,如上海的新天地。 二、式元素所包含的内容 中式元素作为种独立的表现手法,涵盖深厚的文化内涵,传统的佛道文化也颇渊源。室内设计师们直喜欢将中式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今天不少前卫的设师将中式元素与传统符号以现代的法与现代的材料表现出来,有一番韵味。那么式元素一般包括中式家具、式装饰符号以及中式设计思想内容。 1、中式家具每一件中式家具都是有生命的,或许它只是整空间的一个细节,但放任何位置都可以决定这个地方的气。事实上,经过数千年的承,目前还可见到的中式家具,已经多了。我们在关注中式家具的时候除了考虑它的材质,更应该注其内在设计体现出的一种中国人家居智慧。我想今天的中式风格应该再和古老,死板划上等号,取代之的应是亲近自然朴实,亲切,简单却内藏丰意涵。中式家具包:“案、

桌、椅、床” 每一件中式家具就像一首典的老歌,在每一个流动的音中都蕴涵着深深的韵味,只有细细味,才能悟出一些哲理来,它特的魅力也会吸引纵多视线,过材质,线条,色搭配的不到位,很易收到相反的效果,为了符合当代居住的要,在选择中式家具,一定要认真思考,才能让居室发古雅而清新的魅力。 2、中式装饰传统室内设的装饰手法,是中人含蓄气质的体现,以一种寓意的式呈现。如“蝠”与“福”谐音,可寓福;“鹿”与“禄”谐音,可厚禄;“鱼”与“余”谐音,寓“年年有余”。梅、兰、竹、菊”、“岁寒友”等图案则是一种隐喻,借用物的某些生态特征,赞颂类崇高的情操和品。竹有“节”,寓意人应有“气节,梅、松耐寒,寓意人应不畏强、不怕困难。当然像龙、长城、中红也是很有象征性的中国元,这些都是世界性的文化。因此现代室内设计中应借助这些中式装饰符号来表达我们的设计。 3、中式设计思想中国古人对居住境的研究和追求,其精雕细琢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的一些室内设计理念和如今流行的简约主义很有一些不谋而合处。 1、宜设而设,在体宜在明清时代,宜”是室内设计的核心概和价值标准。国内专家对其的解释:“宜可以分为三类,一因地因人制宜,二是宜简不宜,三是宜自然不宜雕琢。(《环境术设计的新视野》) 2、删繁去,绘事后素“删繁”是指除过于复杂的装饰,去奢实也很重要。

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发表时间:2019-08-26T14:31:12.167Z 来源:《建筑模拟》2019年第28期作者:王鹏元 [导读] 在人们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也不仅仅是满足居住这一基本功能了。建筑环保化、艺术化、智能化使建筑行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王鹏元 临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76000 摘要:在人们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后,人们会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建筑也不仅仅是满足居住这一基本功能了。建筑环保化、艺术化、智能化使建筑行业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特征;设计原则;设计要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广泛应用于生活中,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其中建筑施工在社会上的综合效益将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力。尤其在近几年,“绿色建筑”这个新概念的提出使得传统建筑业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该行业对相关环保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了绿色建筑设计的实施。 一、绿色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设计发展主流 建筑的环保化的实质其实是綠色建筑的发展应用。绿色建筑能够给人们提供舒适、健康与安全的生活与工作的场所,并能在建筑的生命周期里对资源达到高效率的运用,促使建筑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化。绿色建筑对现代的建筑学与生态学以别的科学综合应用而成,将住宅打造为小型生态的系统,“绿色”的根本就是物质的系统“始终”相连,经创建建筑体里外自然的水分、空气与能源以及别的物资循环的系统对绿色建筑加以设计,而且给以建筑物生态学教育与艺术的内涵。绿色建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总体科学合理化设计,融合了自然采光与通风、绿色的配置、低耗、绿色的建筑材料与智能化管控以及对等太阳能、地热与中水的运用。另外,其具备合理的规划与选址、资源的有效利用、舒适的环境、低废物排放等特征。不但能够达满足舒适的居住要求,并且耗能低而且污染少。绿色建筑能对环境加以优化,还能够提升生活的水准。在绿色建筑当中不但包括可持续的发展观念,而且还牵涉人文关怀的观念,重视人类生活的品质。其与自然关联密切,带给人们优越的生活氛围。另外,绿色建筑能够切实的改变人们的思想,对人们行为习惯产生影响,所以当绿色建筑广泛应用后,会对人们消费的观念带来相应的影响,从而对人们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未来建筑的发展必然走向环保化。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1、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施工开始前就规划,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利用环境因素,使得最大限度的降低施工运行对环境的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以及无公害的空间。与此同时在工程结束拆除后,也能够实现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 2、绿色建筑设计特征 绿色建筑设计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促进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建筑者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等一切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来取代传统火力发电,这样做既降低了成本,又防治了污染。 除此之外,该类建筑还具有环保的特征。他的设计始终将以人为本贯穿整个设计中。它的内饰布局也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设计,符合人们对硬件生活的需要。无论从设计,还是施工方面,甚至是拆除都体现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理念。 3、建筑理念概述 本文提到的绿色建筑设计体现了节能、环境保护、和谐以及回归自然的理念。通过调查了解到一般建筑的能源消耗占比很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通过对设计要求的标准化,实现建筑对环境的无污染想法。绿色建筑还可以根据室内外的感知自动调整,有益于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这是一个运用个高新科技实现建筑和其他因素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三、绿色建筑设计在未来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1、减少建筑建造及使用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企业的发展动力,确保居住民的人身健康问题,就是企业绿色建筑的最基本原则问题。为避免消费者受到屋内化学物质影响,绿色建筑采取的都是环保材料;为避免消费者受到噪音污染影响,绿色建筑采用双层隔绝外音设计;为避免消费者室内环境不适应影响,绿色建筑选择最采光、通风的设计稿件。绿色建筑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发展方向,也是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将绿色建筑做到最符合消费者心中的建筑,还有一段道路要走,但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2、优化建筑布局设计 建设过程要积极使用新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自然能源,取代建筑物中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从而减少过多的能源消耗。合理控制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使每栋建筑物都能受到阳光照射,冬季也能获得充足的照明时间,增加室内温度,减少煤炭、天然气等资源的额外消耗。其良好的夏季通风效果可让居民在一个生活在宜人的温度的环境中,尽量使用自然能源,以达到对温度的控制,减少空调、风扇的使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3、融合节能理念的空间组织设计 现代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其节能效果会受到建筑朝向、外形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注意综合外部因素,合理选择建筑相应朝向、外观,确保建筑能够在高效进行能量交换。当各个建筑的外部环境相同,建筑能耗受其体型系数影响,而随着建筑体型系数的变化,其能耗呈正比趋势变化。这就需要在现代绿色建筑的空间组织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合节能理念,综合各类可控因素,对建筑造型、采光、通风、布局等进行考虑,合理控制现代绿色建筑体型系数,从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标。 四、智能建筑设计在未来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智能建筑发展非常迅速,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提到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建筑智能化的发展。智能建筑是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结合在一起,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工程之间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合适、便利和灵活等特点的建筑。根据世界上已建成的智能建筑的功能,以及智能建筑的含义,智能建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 沈渝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研究沈渝 摘要:现代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导致建筑类型逐渐多样化,面对人们不断增 长的居住要求,建筑设计需要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对生活、文化和娱乐等多功能 要求。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养成创新思维,在设计 合理性前提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后续的建筑工程施工打下坚实基础。 本文就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培养进行探究,结合建筑行业发展需要进行设计,促使 建筑行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建筑设计;想象力;创新思维;抽象思维 建筑设计是后续建筑活动有序开展的首要前提,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乎到整体建 筑质量。而在当前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下不断衍生的新要求,需要建筑设计养成创 新思维,可以融入更多新颖、特色内容,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建筑风格的建筑。故此,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加强建筑设计师创新思维培养,在了解创新思维 特点基础上,提出合理措施落实到实处,在积累丰富实践经验中逐渐养成创新思维,可以为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概述 创新是社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 是强调在现有事物认知基础上,通过多样思维方式加工提炼形成的特异性思维, 以此来满足不断增长的设计要求。就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来看,要求建筑设计师可 以不断完善和提升自我,在所学知识基础上,积累设计经验,通过多样化思维加 工设计,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设计。此种设计方式相较于传统设计方式而言优势 更为突出,融合了更加突出的创新性特点,在深层次挖掘建筑潜在价值的同时, 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更高层次发展。 二、建筑设计创新思维的特点分析 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是推动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相较于普通建筑而言具有别 样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越性 就建筑设计中的创新思维特点来看,超越性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对以往理 论和经验的超越,实现逻辑思维的重新建构和确认,在此基础上进行建筑设计。 由于创新思维的超越性,不仅仅是对事物认知的简单记录和反馈,而是对事物深 层次规律的挖掘,进而从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是建筑设计师创新思维所要具备 的一种能力,对于建筑设计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二)反思性 建筑设计过程较为复杂,很多过程都会有交叉、重叠的部分,而建筑设计创 新思维是对现有理论和经验的批判性加纳,并深层次反思和加工获得的结果。对 现实生活的反思,需要建筑设计师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反复思考,积累经验后形成 新的建筑设计创新方法。对于自我能力的反思,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色彩强烈的创新思维,对自身设计的产品经常性反思和改进,了解设计是否有所 创新。 (三)实践性 科研成果的价值发挥,取决于在实践中的应用,是不具备任何价值的。建筑 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在配套理论指导下秉持着实践性原则,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设计出当代中国风格

设计出当代中国风格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当代艺术设计也迫切需要完成一次自我风格的蜕变 ●当代艺术设计广泛地参与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之中,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拓展美学疆域的重要的创造性活动 ●中国新生代的艺术设计师正在自信地面对传统资源并进行思考和实践,展现出超越性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由相信,传承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中国风格”必将随之出现 缺乏独特风格是中国艺术设计之痛 发端于19世纪末的现代艺术设计,其发展伴随着一路的风格更迭,从理论体系到视觉形式,一次次的激烈斗争是对先进文化解释权的争夺,也由此实现了风格体系和话语方式的不断进化。遗憾的是,在这一进程里,中国的身影十分模糊。 人类近代经济发展史证明,风格鲜明的艺术设计是先进生产力的必然产物,北欧斯堪的纳维亚的理性与简约、美国的包容与创新、意大利的浪漫与感性以及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产生巨大影响的日本艺术设计的理性与节制,不仅体现出一国文化对于现实的关怀意识和人文精神,同时强化了国家的文化身份,对于文化传播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几十年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实力,老一辈艺术设计工作者努力践行寻找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之路,他们的探索成果对新生代的艺术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艺术设计的中国风格正在酝酿产生之中。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的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而紧迫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当代艺术设计也迫切需要完成一次自我风格的蜕变,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必然要求。 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是否已经形成了自我风格?这一问题首先要看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是否呈现出某种整体性特征,也要看外部世界是否认同了这一整体特征。以此看来,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自我风格尚未形成,本土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知识体系的交融尚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在东方,日本艺术设计更早地面向了世界,占领了西方社会认知体系中所谓“东方风格”的前沿阵地,客观上也加大了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形成自我风格的难度。但根源是,中国当代艺术设计原创精神缺失,存在着对西方艺术风格的盲目崇拜、拙劣模仿以及对中华美学精神研究和实践不足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无论是教育体制还是行业内涵,存在着唯西方体系马首是瞻的倾向,再加上重视现实功用而忽视本体建设,使得中华美学精神在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理论扩张能力受到限制。我们既要承认系统地向西方学习的重要性,也应该看到毫无反思地一味模仿正在制约着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长足发展,失去了批判精神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无法创造出真正的中国风格。 当代中国新发展呼唤新的中国风格 中国的当代艺术设计为什么迫切需要新的中国风格?艺术设计呈现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面孔,关系物质生产,也关系人类心灵。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新定位,呼唤中国当代艺术设计风格的产生。 首先,创新型经济发展需要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这一发展阶段并非中国独有,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经历了相似的阶段。以史为鉴,这些国家是如何完成这一转变的呢?通过创新,不仅是科学技术和制造业的内部创新,制造业从低端向高端的跃进过程,必然伴随着艺

小度写范文关于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若干思考_有关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状态的思考模板

关于装饰艺术设计教学的若干思考_有关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状 态的思考 摘要:装饰艺术设计是一门范围极广的学科,只有针对目标消费群,进行相应的、有目的的装饰,在不同要求下根据社会需求做出大胆创新,才能适应现在的装饰环境,才能体现这门课程的真正价值。本文谈谈新时期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创新的一些方法和思路。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教学创新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95-01装饰艺术总是随着社会变迁而满足不断出现的新的审美需求。在学校推行的装饰艺术课程,仅以形式美感价值观念为教学目标,现代装饰艺术设计课程创新教学,应注重社会产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结合,作为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学理念。 1 装饰艺术设计的教学特点与要求装饰艺术设计是审美及造型设计的基础,它是自成主体、有自己内涵的独立型艺术,其特征是欣赏性强,造型上呈图案化趋向,色彩上多重视平面空间的对比关系,所以它更需要关注人文背景、蕴涵特征方面的探索和表现,注重人的情感需求。传统装饰艺术课程主要以设计平面装饰图案为内容,把装饰艺术的概念平面化,把装饰艺术陷入图案本身的学习中,没有与当今发展联系,学生在设计中常以“自我喜好”为中心,进行虚拟的、没有社会反馈认可的学习,很多学生抄袭网络或书籍上原有设计,毫无创新可言。为适应市场和消费者需求,作为装饰艺术设计的学习,首先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基础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对审美的升华,训练学生具备基本的造型能力,使其进入专业设计的状态。在本阶段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借PPT 时装饰艺术设计历史发展和现状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分析装饰艺术作品,制作了很多装饰艺术大师的杰出作品图片,并进行欣赏和讨论,培养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理解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思考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 对西方建筑思潮涌入中国的思考 摘要: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的建筑样式频频出现。除了上述的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国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的状态。如何应对这种当前这种严峻的境遇值得我们每个建筑领域的人思考。 关键词: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矛盾与问题西方建筑思潮思考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等主要矛盾 1.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矛盾 现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己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所谓的全球化是指,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层面,打破民族、地域等限制条件,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走向一体化的过程。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以文化方面为例,全球化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相反,全球化也带来了多样性文化的逐渐消逝,并出现趋同的现象。然而,全球化的影响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它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成为影响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具体到建筑方面来说,全球化对世界建筑发展的影响也同样具有两面性。各个国家、城市之间,全球化在建筑思想的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世界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却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在世界上无数的城市中蔓延,城市失去了它应有的可识别性。 全球化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明显,它更新了我们对于现代建筑的认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高了我们的设计水平,给我们的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相反的,这些国家出于对发展的渴望,盲目的认为现代的城市形象必然是挺拔的高楼大厦、快速的城市交通、宏大的城市广场等等,这些都造成了城市之间的趋同;此外,在这种“钢筋、混凝土”的大环境下,城市的历史脉络己经基本被磨平殆尽,使城市的地方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面对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建筑师极力坚持保留各自的地方文化,尊重地方传统赋予建筑的特殊性与丰富性,建筑的“地方化”思想孕育而生。由此可见,全球化与地方化是一对相应而生的概念,形成既相容又相对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内涵上互为补充、彼此牵制,全球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地方化也不是对外来主张的完全抵触,没有地方的实践,全球化只能停留在抽象层面,没有全球化的策略,地方化难以有所突破和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与地方化在空间、理念和逻辑上存在冲突和矛盾,前者重视整体、同质,后者重视自主、异质。因此,在全球化与地方化逐渐形成的二元对立状态下,要充分利用二者的相容性,将地方作为全球化过程中思考和行动的参照点,突显地方化自主性的意义。 2.科技发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 建筑是文化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体。技术奠定了建筑的物质与经济基础,文化则是建筑的精神需求。综观历史的发展,文化与科技是一直相互伴随发展、紧密相连的。中国古代建筑为了大屋檐的出挑而层层叠置斗拱。随着技术的进步转化成纯装饰构件,进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在西方,从古埃及金字塔建筑群成功的结构技术到陵墓、神庙、柱式,再到古罗马拱圈技术的辉煌产物——穹顶,这些都融合了千年文化的建筑成就,这些形式的创造都是应用当时技术的结果,都是在技术支持和发展下产生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建筑艺术,并以特有的形式反映着其固有的建筑文化内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