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
交通调查与分析课程复习知识点

交通调查重点:

1.交通调查的定义和对象:用客观的手段测定道路交通流以及与其有关现象的片段并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与掌握交通流的规律,对象主要是交通流现象

2.道路方向分布系数:主要行车方向交通量占双向行车方向总交通量的比值

月交通量变化系数:年平均日交通量与某月的平均日交通量之比

30位小时交通量系数:第30位小时交通量与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

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与盖天日交通量之比

高峰区间:高峰小时内连续5min累计交通量最大的区间

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吧高峰区间累计交通量扩大为1h交通量

高峰小时系数:高峰小时实测量与由5min推算所得扩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

3.车辆换算:原因大部分道路是汽车与其他车辆混合行驶,因此存在一个以什么车辆为标准和各种车辆如何换算成标准车的问题。方法:车头时距车身面积与速度之比

4.公路交通量调查方法:间隙式观测,连续式观测,交通量比重调查

5.主控制站:每一条主要道路,分方向和车种

副控制站:每类次要道路,不分方向

关键站:每类主要次要各一个,不分流向

6.分隔查核线交通量调查:为记录跨一主要地理障碍物或行驶于两地区之间的交通量。沿地理或自然界限设置。

7.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一断面时的车速

行程车速:车辆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行程时间的比值

临界车速: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

设计车速: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特定路段上,具有平均驾驶技术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时间平均车速:各断面上车辆通过时地点车速的算术平均值

空间平均车速:给定路段上,同一瞬间车速分布的平均值

8.雷达测速法:测地点车速,小于实际车速

9.第85%位车速:在样本中有85%的车辆未达到的车速

10.前后对比分析:工程项目施工前后道路行程车速提高是否显著的分析

u检验:适用于样本量较大,牌照法

t检验:测试车法

11.交通密度: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

12.空间占用率:单位长度车道上,汽车投影面积总和占车道面积的百分率,与交通量,车辆大小,空间平均车速有关

13.时间占用率:单位测定时间内,车辆通过某一断面的累计时间占测定时间的百分率,与交通量,车辆长短,地点车速有关

14.密度与时间关系图:为得到平顺密度曲线,总时间长则区间较短

15.密度资料的应用:研究交通流理论与划分服务水平的依据,分析瓶颈交通,高速公路管制

16.怎样探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电子监视,在高速公路上安装大型检测器,提供交通量和占有率等交通信息,经常比较相邻检测点上行向与下行向的占用率,算出其之差,当此值超过某一确定数时,认为存在瓶颈,正常瓶颈下,下行向占用率保持常量,出现事故将迅速减少。

17.高速公路管制的两种方法:

底特律:分为若干分系统,把匝道上游测得交通量与下游通行能力对比,据此放行驶入车辆芝加哥:交通需求量-通行能力差额和占用率相结合的控制逻辑

18.通行能力: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环境条件下,道路上某一断面在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取决于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度量标准。

分为:路段,交叉口,匝道,交织路段

19.连续通行路段调查项目:交通量,车速,车流密度,车头时距,车头间距,车道利用率,超车次数

20.信号交叉口的停车线法:以车辆通过停车线作为通过路口,将饱和通行能力经修正后得到的设计通行能力。

21.饱和流量:一次绿灯时间内,入口引道上车队能连续通过停车线的最大流量

22.饱和流量的测定方法:统计定周期交叉口入口引道的饱和流量;非定周期饱和流量的观测;测量车头时距

23.延误: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固定延误:有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

运行延误: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引起的延误

停车延误: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所产生的延误

行程时间延误:实际行驶的总行程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平均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延误率:车辆通过单位长度路段的实际运行时间与车辆在理想条件下通过该路段所需时间之差

车流延误率:车流中各辆车延误率的总和

排队延误:车辆排队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车速驶过排队路段的时间之差

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24.跟车法:浮动速度法,平均速度法,最大速度法

驶入驶出法:调查瓶颈路段的行车延误。假设前提:车辆的到达和离去为均匀分布,车辆排队现象存在于某一持续时间内

24.交叉口延误:停车时间法:点样本法;行程时间法:牌照法

25.出行: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全过程

出行端点:出行起讫点的总称

26.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比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

27.停放车或停车吸引:车主在出行活动中有目的的路内停放

法定停放: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来用停车标志等物理法制隔离设施指示容许停放的设施

容许停放:道路内的法定容许停放部分和因历史沿袭的可以停车部分设施之和

违章占路停放:在凡有禁停标志标线指示的地点停放车辆

停车供应:停车场地可能提供的最大停放车位数

停放吸引量:在指定小区或停放点上一定时间的停车数量,用实际停放量延停车数表示

实际停放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实际停放车数

延停车数:各个间隔观测时段获得的延停车辆数之和

停放饱和度: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

平均延停时间:全部实际停放车辆的平均停放时间

停放周转率: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

高峰停放比率:停车数量在时间分布上的相对变化特征

28.停车设施调查范围:中央商业区:包括周围的次级商业零售点和业务办公楼以及边缘区交通集散中心:选择自然边界划定在河流铁路或主要干线

典型停放吸引点:包括路外停车场专业停车场和大型公共建筑文体场馆配件停车场

一条主要路线停车设施应包括沿横向街道100-150m距离内

29.路上停车对交通流的影响调查方面:对交叉口入口处车流影响;对无交叉口路段交通流影响,出入时对车行道影响

30.步行速度:行人交通在指定方向上运动的速率

行人流率:人行道上行人在一定时间内按指定方向通过某一断面的数量

单位宽度行人流动速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有效行走宽度上通过的行人数量

行人流量:15min或更长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行人数量

步幅:行人行走时每跨出一步的长度

步数:行人在单位长度内行走时所跨脚步的次数

步频:行人在单位时间内行走时跨步的次数

行人动态密度:某一指定瞬间,位于人行道上单位面积上正在行走中的行人数量

行人流量方向分布系数:主要方向行人流量与双向行人流量的比值

行人流量时间分布:人行道上行人流量在一天24h范围内变化的状态

行人过街间隙利用:行人穿过无信号控制交叉口的人行横道时,对路上行驶车流中间隙的利用程度

行人过街等待时间:行人过街是为了等候安全的间隙穿越,需要有一个等待时间

行人静态密度:特定瞬间位于人行道单位面积上站立的等候中的行人数量

行人人均占用面积:静止等候的行人平均每人占用的面积

平均行人间距:静止等候的行人相互间相距的平均值

人行道服务水平:为表征和衡量行人在人行道内行走时的自由方便和舒适程度所指定的定量指标

行人排队等候区域服务水平:表征行人在排队等候区域内暂时站立等待过街或提供服务的情况

31.交通事故现场:发生事故的地点及事故有关的空间场所,分为原始现场,变动现场,伪造现场

32.现场调查的含义及内容:时间调查:确定发生交通事故的时间坐标

空间调查:调查各有关物体的相对位置,确定车辆相互运动的速度路线和接触点

心理调查:调查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身体和精神条件,交通条件对当事人的影响

后果调查:查明人员伤亡情况,致伤致死的部位和原因,车物损坏和物资损失情况

33.交通冲突:交通行为者在参与道路交通过程中,与其他交通行为者发生相会超越交错追尾等交通遭遇时,有可能导致损害危险发生的交通现象

交通冲突技术:按照一定标准,对冲突发生过程及严重性成都进行定量测量与判别并用于安全评价的技术方法

冲突避险行为:冲突当事者为避免事故发生而采取的制动转向加速制动绕行加速绕行

冲突速度:冲突当事者避险行为生效时的瞬间速度

冲突距离:冲突当事者开始采用避险行为的瞬间位置距事故冲突点的距离

冲突时间:TAC冲突当事者避险行为生效瞬间至事故接触点的时间过程

TAS 冲突当事放开始采取避险行为的时间至肇事点的时间过程

34.事故多发路段的定义:较长时间内,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和特征与其他正常位置相比明显突出的某些点

《城市交通规划》教学大纲

《城市交通规划》教学大纲 (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课程名称:城市交通规划英文名称:Urba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课程代码:1110051 开课学期:4 总学时/学分:34学时(讲课34学时)/ 2学分 先修课程:对先修课程无特殊要求考核方式:考查 开课对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组别:专业方向课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城市交通规划》是一门培养学生城市交通规划与道路设计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课程。它以交通为基础,结合我国城市用地布局、交通运输的特点和环境保护要求,着重阐述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相互关系、理论基础,对自行车交通、“静态交通”和道路线型设计有所加强。 通过本课程讲授,使学生掌握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横纵断面、平面交叉和城市道路排水的设计理论和方法;熟悉道路总宽度、交通量预测、交通组织管理和城市道路公用设施布置的原则。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1.基本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1) 概述:城市交通系统基本构成;城市交通规划的分类与范围;城市交通系统规划的程序。2)交通调查与分析: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交通基础资料调查;交通信息数据库处理软件;交通调查资料分析。3)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与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的内容及步骤;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交通生成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4)交通分配理论与方法:最短路分配法;容量限制分配法;多路径分配法;容量限制一多路径分配法;随机用户平衡分配法;混合平衡交通分配法;组合模型。5)道路网络规划:道路网络系统规划原则;道路网络系统规划内容;道路网络容量与交通负荷分析;道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总体评价。6)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常规公共交通线网规划布局;公共交通场站规划;公共交通车辆发展规划;公共交通优先系统规划;常规公共交通系统规划方案总体评价。7)轨道交通系统规划: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轨道交通场站规划;轨道交通实施规划。8)静态交通规划:停车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步骤:停车需求预测;停车场规模及选址规划;加油(气)站规划。9)

浅析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

浅析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09T14:42:03.797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9期作者:付丽娜 [导读] 机动车在市场上的保有量的增加,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已成为正常现象,交通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多。 黑龙江省宏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肇东市 151100 摘要: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复杂而精细,本文简要介绍了道路与交通工程分析的作用、目的和步骤,对模型的建立和运行以及如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进行了阐述,总结了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为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分析;总结;依据 前言 机动车在市场上的保有量的增加,在我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已成为正常现象,交通问题的产生也越来越多。引起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的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失衡,所以需要针对交通系统进行分析和解决。 1 基本概念 1.1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复杂而庞大,在规划、设计和修建时往往要涉及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而营运管理中每天都关联着数千辆车辆直接或问接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工程系统分析是探讨规划、设计、修建和营运管理工程系统的方法,其任务就是为管理部门提供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选择最佳方案的分析工具。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就是针对道路与交通工程规划、设计、修建和营运管理问题的特点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优化技术、微观经济概念预测方法和决策理论等学科知识,进行资源配置和方案选择的方法。 1.2 工程系统分析的步骤。系统分析作为决策者的一个有力工具,对决策者改善政策、制定质量以及实施有效领导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其基本步骤如下: (1)明确目标:在进行系统分析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系统和系统范畴进行明确定义,清楚了解系统的环境以及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接着就是对反映系统行为、性能或者性状的数据进行大量采集,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现有系统的性能和状态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时,通过数据分析的利用加以实现;完成评价后,应该调查并预测现有系统当下和将来的需求,并与现有的系统实际状态和使用系能进行类比,进一步使得现有系统存在问题的内容和范围都有所确定。根据这些分析依据来对现有系统开展价值分析,讨论后确定接受度高且实现性强的系统整改的目标和目的。 (2)可选方案的提出:按照系统的问题和所定的目标及目的对多个可能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筛选,多次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从众多改进法方案中筛选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 (3)选择方案的分析评价:在上一个步骤中已经完成了各项方案的分析,因此这时应该依据按照表征系统的行为、性状和特征模拟所得到的一个或数个模型细致的技术、经济政治可行性分析,对系统实施后的各种状态进行计算分析。 (4)方案的选择与决策:完成系统分析后,系统分析员需要将结构化分析结果用概述的形式传给决策者,说明评定指标和标准,表明系统目的和目标的确立依据,提供可行的参考方案并对各方案实施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在讨论中系统分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看法。 (5)方案实施和反馈:系统分析结果的验证是在确定方案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需要进行的基本步骤,验证的结果是分析方法和分析选用参数修整完善的基本依据,后期新方案和性政策推荐可以以此为构建基础并适时推出。 1.3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道路与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修建和后期运作管理是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的主要对象。这些问题的基本特征与微观经济概念预测法、系统分析方法论、技术优化、决策理论等相结合就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方案的选择的依据基础。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庞大而复杂,投入甚大,各管理部门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最佳解决方案的选择是工程系统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 2 模型的建立与运行 模型是将系统和问题的全貌以立体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决策者的一种工具,通过直观的呈现各种问题来加强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在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的分析过程中模型是必不可少的。模型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使分析员能够根据具体模型来分析各种各样的变量、因素以及关系之间是如何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通过分析来推测可能对系统产生影响的各种行为、性状、性能等,进一步对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对方案进行必要的完善。所以,模型的建立是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分析的重中之重,其建立和运行步骤如下:初步设计、根据现有数据初步证实、通过模型预测新情况、根据实际偏差改进模型。 3 城市道路与交通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 3.1 线性规划与图论。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的一个分支,运筹学会通过运用图解法、人工变量法、单纯形法等求解方法来将所分析的问题具体呈现出来。通常情况下,使用线性规划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根据任务要求,采用最省资源的方式完成工作;第二个目的是根据被限定的资源,采用最佳方案经济有效地完成任务。 同时,作为运筹学另一个分支的图论则是以“图”的形式来反映庞大而复杂的工程系统以及管理问题,其最优结果通过数学方法求得。通过情况下,要分析完成某项任务的最少时间、最省费用、最短距离等,都可以通过图论的方法来进行。 3.2 网络技术。这里所说的网络技术跟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网络技术不同,作为图论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的表示方法有箭线图和顺序图,主要工作第一步是对承接的工作展开项目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绘制出与预期要求相符的网络图,若通过分析绘制得到的网络没有达到预期要求目标,分析人员就可以结合时间、资源、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对原图进一步调整优化,以达到最终的满意效果,在施工组织和施工计划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用到网络技术。 3.3 预测与决策。预测与决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预测是以某件事物的历史资料为依据,采取科学的方法和逻辑推来对该事物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并对估计结果进行客观评价,然后再调对人们的行动进行调节引导;而决策则是指在众多可选方案中选择出可行性最佳的执行方案。 3.4 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在道路工程中,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要用到技术经济评价,技术经济评价是对成本和效益动态计算并最终得出定量评价依据的一种手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有工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来说明某个方案的优劣。

交通运输学考试重点电子教案

交通运输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 1.运输:指借助交通网络及其设施和运载工具,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术,实现人与物空间位移的一种经 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2.运输的四要素:交通网络及其设施、运载工具、组织管理技术和运输对象。 3.交通:指通过一定的组织管理技术,实现运载工具在交通网络上流动的一种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 4.交通三要素:交通网络及其设施、运载工具和组织管理技术。 5.交通与运输关系:反映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同一事物是指运载工具在交通线网上的流动;两个方 面是交通关心的是运载工具的流动情况,运输关心的是流动中运载运载工具上的运载情况。 6.交通运输:运载工具在交通线网上流动和运载工具上运载人员与物资在两地之间位移这一经济活动和社 会活动的总称。交通运输业的产品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利用一种或多种交通运输工具,实现顾客所需要的人与物的空间位移。交通运输也可定义为:以交通网络及设施和运载工具为依托,以现代联合运输组织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便捷、安全、高效和经济为目标,通过一种或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组织实现客货运输过程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当运输过程通过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配合组织实现时,也可以称之为综合运输。 7.交通运输业的经济意义——P13 第二章 1.三论:物质生产部门论、第三产业论、基础设施论。 2.交通运输业特性:1)社会公益性,2)形成能力和投资回收周期长,3)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地域性及 其级差收益,4)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的先导作用。 3.基于交通运输业公共产品与外部性的进一步认识——P19 4.基于网络型产业的新认识——P20 5.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既包括在时间、空间、数量上相适应,也包括在服务质量上相适 应。

城市总体规划-期末考试知识点

第七章 1.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特征: (1)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类,各有特点; (2)各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的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 (4)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 (5)静态交通(包括公共交通停靠站、停车场等)是城市道路交通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统一考虑2.城市道路系统布置的基本要求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 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充分利用 地形、减少工程量。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 求。要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 求。 ①干道网密度:即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内平均所 具有的干道长度。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3km/km 2. ②城市道路按交通性质分为:快速道、主干道、 次干道、支路。 ③城市道路系统按道路的性质、区分不同功能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 ④城市道路的形式:方格棋盘式(方格网)、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道路系统。 ⑤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分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三种形式。 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1 )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运营特点、货流条件与地区条件,综合利用他们的设备,使之共同发展、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各尽其长、各尽其用。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 (2)为了发挥各种交通设施的效能,在布置时,应在城市总体合理布局的前提下,尽量满足他们的技术经济要求。(3)充分照顾城市整体利益,尽量减少对城市环境、交通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4)保证城市与交通运输密切配合,有计划按比例的 共同发展。在布局上,应使城市与各类交通均具备发展的可能性,互不影响。 4.客运站的位置:客运站的服务对象是旅客,为方便旅客,位置要适中,靠近中心。在中、小城市,可位于市区边缘,大城市则必须深入城市,位于市中心区边缘。 5.客运站的数量:我国绝大数城市只设一个客运站,管理使用都方便。但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由于用地范围大,旅客多,只设一个客运站,旅客过于集中,且影响到市内交通;另外,因自然地形(如山、河)的影响,城市布局分散或呈狭长带形时,只设一个客运站也不便于整个城市的使用。因此,这类城市客运站宜分设两个或两个以上为好,或者以一个客运站为主,再加其他车站(如中间站或或货运站兼办客运)作为辅助。 6.货运站的位置:P301 在小城市,一般设置一个综合性货运站和货场即可满足货运量的需求;在大城市则需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运输量、城市布局(如工业、仓库的分布情况)等实际情况,分设若干综合性与专业性货运站以及综合、专业相结合的货运站、其位置一方面要满足货物运输的经济、合理性要求(即加快装卸速度,缩短运输距离);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减少对城市的干扰。 (1)货运站应按其性质分别设于服务区内,一到发为主的综合性货运站(特别是零担货场),一般应深入市区,接近货源和消费地区;以某几种大宗货物为主的专业性货运站,应接近其供应的工业区、仓库区等大宗货物集散点,一般应在市区外围;不为本市服务的中转货物装卸站则应设在郊区,接近编组站和水陆联运码头;危险品(易燃、易爆有毒)及有碍卫生(如牲畜货场)的货运站,应设在市郊,并有一定安全隔离地带,还应与其主要使用单位储存仓库在城同一侧,以免造成穿越城市区的主要交通。 (2)货运站应与城市道路系统紧密配合,应有城市货运干道联系。货运站的引入线应与城市干道平行,并尽量采用尽端式布置,以避免与城市交通的互相干扰。 (3)货运站应与室内运输系统紧密配合,在其附近应有相应的室内交通运输站场、设备与停车场 (4)货运站与编组站之间应有便捷的联系,以缩短地方车流的运行里程,节省运费,并加速车辆周转。 (5)货运站应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等条件,并考虑留有发展余地。 7.航空港的位置选择所考虑主要因素:净空限制要求; 噪声干扰影响; 用地条件通讯导航要求气象条件生态学影响在地区中的位置关系 四) 五) 1、 2、 3、 4、 5、 6、 7、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原理 一、交通调查 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 (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可设一条或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 (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1)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2)变量选择范围有限;(3)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4)选择方案的信息模糊,被调查者因记忆模糊而导致调查失真;(5)替代方案信息模糊。(6)调查成本高,无法充分预测未发生的措施或因素。 6. SP调查,意向调查,即表明嗜好调查,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选择主体对备选方案如何选择的以及如何考虑的选择意向调查。其目的是通过掌握人们思维意识行动的变化,分析对非现存服务系统的需求。 优点:(1)虚拟更加广泛的选择方案供被调查者选择,弥补RP方法的不足。(2)根据未来的状况,任意设定选择条件,对分析对象区域内建设过去没有的选择方案十分有利。(3)不同被调查者对相同条件的反应不同,可以研究因个人属性的不同而产生选择结

(完整版)交通运输工程学重点复习资料

1 交通运输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 答:1.载运工具 2.站场 3.线路 4.交通控制和管理系统 5.设施管理系统6.信息管理系统 2 现代化运输业有哪几种运输方式构成?并比较一下这几种方式的优缺点。 答:铁路 适合大宗、笨重的中远程运输;要求准时到过的远程客货运输;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的中远程运输。特点有1.铁路运输的准确性和连续性强。铁路运输几乎不受气候影响。 2.铁路运输速度比较快。 3.运输量比较大。 4.铁路运输成本较低。 5.铁路运输安全可靠,风险远比海上运输小。 6.初期投资大。 公路 适合少量货物的短途运输;短途客运;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的短途运输。 特点有:1、机动灵活,适应性强。 2、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3、在中、短途运输中,运送速度较快公路运输与铁、水、航运输方式相比,所需固定设施简单,车辆购置费用一般也比较低,因此,投资兴办容易,投资回收期短。 4、运量较小,运输成本较高。 5、运行持续性较差据。 6、安全性较低,污染环境较大。据 水运 适合大宗、笨重、远程、不急需的货物。 特点有:1、通航能力不受限制。 2、运量大,成本低。 3、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经济和友好往来的主要交通工具。 航空 适合贵重、急需数量不大的货物;大城市和国际的快速客运;报刊、邮件运输等。 特点有:1 .高速直达性高速直达性。 2 .安全性高。 3 .经济特性良好。航空运输的成本及运价均高 4 .包装要求低。 5 .受气候条件限制。 管道 适合大宗流体货物运输。 特点有:1、运量大。不同于车、船等其他运输方式,输油管道可以连续运行。 2、建设投资相对较小,占地面积少,受地理条件限制少。的限制, 3、由于埋于地下,基本不受气候影响,可以长期稳定运行。 4、管道输送流体能源,主要依靠每60~70千米设置的增压站提供压力能,设备运行比较简单,易于就地自动化和进行集中遥控。 5、沿线不产生噪声,有利于环境保护。 6、漏失污染少。 3 简述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及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 答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质 ①对于国民经济系统具有基础性 ②对于空间、地域与时间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即不可挪动性 ③对社会和经济系统的贡献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 ④内部各种运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代替性 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方法实验1

实验一网络技术在道路交通工程应用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网络技术在道路交通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掌握WinQSB软件绘制计划网络图,计算时间参数,求关键路线;同时,学会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根据工期及工序关系,为每个工序定义最早开始和结束日期、最迟开始和结束日期,形成顺序的网络逻辑图,找出关键路径。通过对关键路径的时间压缩和对非关键工序的资源调配,达到压缩工期和资源平衡的目的。 三、实验内容 网络技术在道路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四、实验仪器、设备及材料 每人一台计算机、WinQSB软件 五、实验步骤 例题1:某项工程由11项作业组成(分别用代号A,B,……,J,K表示),其计划完成时间及作业间相互关系如表7-1所示,要求编制该项工程的网络计划并计算其时间参数。 表7-1 实验操作步骤 1、运行“PERT_CPM”,出现图1所示界面 图1 2、运行file菜单下的new problem 命令,出现图2所示界面。

图2中各项目含义: Problem Type(问题类型)如下: Deterministic CPM : 确定型关键路线法 Probabilistic PERT : 概率型网络计划技术 Data Entry Format ——选择数据输入是以矩阵或图形输入 Select CPM Data Field ——Normal Time 正常时间 Crash Time 赶工时间 Normal Cost 正常费用 Crash Cost 赶工费用 3、求例1,则①Problem Title 后给文件命名,Number of Activities 后给出作业数‘11’,Time Unit 后给出时间单位‘day ’,②Problem Type 选择’Deterministic CPM ’,③ Select CPM Data Field 选’Normal Time ’,④ 输入界面如图3所示,OK 确定后出现输入矩阵如图4 所示, 图2 图3

交通运输学考试复习

第一章交通运输学的作用与重要性 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 运输(Transportation)是指时间和空间效应的创造。 时间效应是指这种服务在需要的时候发生。空间效应是指当产品因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价值增加时,运输就创造了空间效应。 我国客运结构的变化:虽然铁路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承担了中长距离的客运,但其“铁老大”的统治位置已不复存在,铁路在客运中的低位逐渐被公路所取代 运输的作用是克服产品的生产与需求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运输对产品进行了增值,也就是创造了时间和空间效应。1,有利于开拓市场2,有利于鼓励市场竞争并降低市场价格3,有利于劳动的地区分工和市场专业化。 运输在物流中的作用:1成为物流的动脉系统2是创造物流空间效用的环节3降低了物流费用4加快了资金周转速度,降低了资金占用时间 运输基本原理:规模经济(随着装运规模的增长,使每单位的运输成本下降),距离经济(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少) 运输作业的关键因素:1运输成本2运输速度3运输的一致性 运输决策参与者:公众、政府、托运人、承运人、收货人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主要特征:1,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2,交通运输产生巨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3,.交通运输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和特殊商品等特性 交通建设项目对微观经济的影响:1产生了显着的直接经济效益2促进了公路运输业的发展3改善了综合运输结构 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提高区域的空间可达性,可以改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增强区域内部以及区域之间社会经济的有机联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对宏观和微观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积极建设公路、铁路、飞机场,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同时促进水泥等行业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推动宏观经济发展。 良好的交通运输环境对企业而言,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成本,增加出口,增加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微观经济发展 第2章现代运输系统的特征分析 铁路运输的特点:优点,廉价的大量运输,较少受气象,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固定费用比重大,收益随业务量增加而增长计划性强,比较安全,准时巨大的运送能力缺点:始发与终到作业时间长,不利于运距较短的运输业务,受轨道限制,灵活较差,不易让成本回收始建投资大,建设时间长 铁路运输系统的构成:固定运输设备(铁路线路铁路车站及枢纽铁路信号) 铁路移动设备(铁路机车铁路车辆) 铁路枢纽:设在网点或网端,各种线路、专业车站、服务设备组成的技术设备总称 铁路机车:a、按原动力分:蒸汽机车、内燃机机车、电力机车 b、按运用分:客运机车、货运机车、调车机车 铁路作用:1促进了我国统一市场的形成2促进了资源空间形态的优化配置3促进了市场广度的开拓和深度的开拓4为经济主体的市场活动提供了低社会成本基础 公路运输系统的组成:基础设施+运输工具 公路运输的特点:优点:运行速度快,运输费用省灵活方便通行能力大缺点:原始投资大载运量小安全性较差环境污染严重 公路运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反映运输能力时间利用状况的指标2反映车辆使用强度的指标3反映车辆生产能力的指标4反映车辆运输生产效率的指标4反映公路运输消耗水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最新交通规划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径路: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2. 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 3.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4. 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5.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6. 延误:由于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7.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8. 交通规划: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9. 交通:通常被广义的的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10.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11. 道路网密度: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的长度,表示区域中道路网的疏密程度。 12.干道网间距:两条感到之间的间隔,对道路网密度起决定作用 13.路网结构: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长度上的比例,衡量道路网的合理性 14. 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5.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占有的道路面积。 16.道路网可达性: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二.填空 1.交通需求量预测四阶段预测法;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2. 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 3.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标号法和矩阵迭代法。 4. 生成交通量是由;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构成的。 5.当交通发生于吸引总量不一致时可采用总量控制法,调整系数法。

交通规划原理-邵春福-课本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交通需求的分类:本源性交通需求,例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看病。 派生性交通需求,例如:业务、工作。 2交通规划的定义: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办法。 3交通规划的分类:1按位移对象的分类:旅客交通规划、货物交通规划2按交通方式分类:综合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公路交通规划、铁路交通规划、港湾交通规划、空港交通规划3按交通设施分类:交通网络规划、交通节点规划4按交通服务分类:公共交通规划、特定户交通规划、特定交通服务规划5按交通服务对象空间规模分类:国际交通规划、全国交通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地区交通规划6按规划目标时期分类:近/短期交通规划、中期交通规划、远/长期交通规划、远景交通规划 4四阶段预测法:1交通发生与吸引2交通分布3交通方式划分4交通流分配 5四阶段法中每一阶段的内容、作用、目的和常用方法? 第一阶段交通生成预测:内容:求出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目的:未来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 常用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 第二阶段分布交通量预测:内容: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发生与吸引交通量转化成各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目的:预测各小区之间的。qij常用方法:增长系数法(常增长系数法、平均增长系数法、底特律法、福莱特法、佛尼斯法)综合法(重力模型法) 第三阶段交通方式划分内容:将各小区间的全方式分布量划分为分方式分布量 常用方法:全域模型、TI模型、出行端点模型、径路模型probit模型法、logit模型法 第四阶段交通流分配内容: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或OD)交通量qij。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量xa。目的:求出径路交通量和路段交通量。常用方法:全有全无法、增量分配法、Beckmann交通平衡分配模型、随机分配法 第二章交通调查 1交通量分类按照交通性质分: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混合交通量、行人交通量。2延误: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3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4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5出行按范围可分为:内内出行、内外出行、外外出行、过境出行 第三章交通与土地利用 1我国城市土地的用途分类:城乡用地、城市建设用地。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1铁路用地(铁路编制站线路等用地)2公路用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用地及附属设施用地)3港口用地(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码头作业区,辅助生产区等用地)4机场用地(民用及军民合用的机场用地,包括飞行区、航站区等用地)5管道运输用地(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地面管道运输用地) 2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宏观互动关系: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交通系统的发展引起无地利用的特征变化,导致了城市空间形态、无地利用结构及土地开发强度的改变;反过来,土地利用特征的改变也对交通系统提出新的需求,促使其不断改进完善,引起交通设施、出行方式结构和交通密度特征的改变。最终,形成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相协调的产物。

交通规划期末知识点

城市交通规划——内江师范学院 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和主要措施。 累积停车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实际停放车数量。 延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点或区域累积停放次数。 停放车指数(饱和度、占有率):是指某一时刻实际累积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 停放周转率:是表示一定时间段内(一日或几个小时等)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即总停放累积次数除以停车设施泊位容量的比值。 交通发展战略: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是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空间发展形态等,对城市交通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从宏观上确定交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策略,用于指导城市交通系统的规划和建设。 城市道路系统:城市道路系统是指城市范围内由连接城市各部分的不同功能等级的所以道路、各种形式的交叉口、广场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成的有机整体,是承担客运和货运交通的主要空间。 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指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是城市道路用地范围的控制线,主要用于划分道路用地与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道路横断面: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的断面,也就是指道路红线范围内对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等设施的布置形式。 道路网等级结构:道路网等级结构是指组成城市道路网的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的比例关系。 非直线系数:非直线系数是指网络中两节点之间实际连接路段的最短距离与两点之间虚拟的直线距离的比值,是反映网络系统的直达性的指标。 地铁:地铁是一种大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大城市地下空间建筑的隧道中运行,当条件允许时,也可穿出地面,在地上或高架桥上运行。 轻轨系统:轻轨系统是一种中运量的轨道运输系统,采用钢轮钢轨体系,标准规矩为1435mm,主要在城市地面或高架桥上运行,线路采用地面专用轨道或高架轨道,遇繁华街区,也可进入地下或与地铁接轨 BRT系统:快速公交系统。利用先进的汽车技术、职能交通系统、运营组织管理技术,开辟了专用道路空间,改进公共汽车的线路、车站等基础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输能力、运输速度、舒适程度、环保和外观效果,达到轨道交通系统中轻轨系统的服务水平的一种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由多条轨道交通线路通过换乘车站衔接组合而形成的网络系统。 停车系统:指城市范围内各种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空间、附属设施、政策等,属于静态交通范畴。 公路网:在一个区域内,根据交通运输的需要由各级公路组成的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状系统。对外公路系统:是指由各级公路线路、公路客运场站及货运场站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对外公路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公路网规划、公路运输场站设施规划。 铁路枢纽:在多条铁路线路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连接这些线路及车站的联络线、环线、进出线等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研究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研究 庞大、复杂、精细是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的三大基本特征,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言,该系统的涉及面较广。本文通过对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的目的、作用以及步骤进行分析,总结出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对相关模型的建立和运用进行了阐述,通过综合分析和总结,提供了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理论依据。 标签:城市道路;交通工程;分析;总结;依据 1 基本概念 1.1 工程系统分析的定义。简单点说,工程系统分析就是对工程项目规划、项目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后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核心问题分析时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为了保证分析过程中能够被理解得更为透彻,核心问题通常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就是资源配置方面的问题,比如要想获得某个系统预定的目的,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劳动力、能源、资金材料以及设备等等资源进行经济、合理的有效配置;第二种则是如何进行方案选择的问题,系统目标和目的的实现是方案选择所要满足的首要条件,在此前提下,再结合方案设计来进行分析评价,最终选择出最佳方案。系统分析将设计更有效实现预定目的、目标的新系统或者改进现有系统的工作效率及效能作为目的,在系统分析的运用过程中往往可以收获到如下成效: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过程,使其在决策过程中能够在系统面临多种选择的前提下考虑充分;资源分配的引导,保证各种稀缺且成本高昂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影响支出情况,保证预定目标达成时的消耗和支出量最小化;促进决策者目标设定制度规定和落实以及合理分配资源等各方面的决策能力得以提升;影响决策时间,将不同决策策略的有效分析提供给决策者。 1.2 工程系统分析的步骤。系统分析作为决策者的一个有力工具,对决策者改善政策、制定质量以及实施有效领导等方面有重要影响,其基本步骤如下:(1)明确目标:在进行系统分析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系统和系统范畴进行明确定义,清楚了解系统的环境以及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等;接着就是对反映系统行为、性能或者性状的数据进行大量采集,选择相应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对现有系统的性能和状态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时,通过数据分析的利用加以实现;完成评价后,应该调查并预测现有系统当下和将来的需求,并与现有的系统实际状态和使用系能进行类比,进一步使得现有系统存在问题的内容和范围都有所确定。根据这些分析依据来对现有系统开展价值分析,讨论后确定接受度高且实现性强的系统整改的目标和目的。(2)可选方案的提出:按照系统的问题和所定的目标及目的对多个可能的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和筛选,多次进行系统分析和系统评价,从众多改进法方案中筛选出可行性较高的方案。 1.3 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道路与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修建和后期运作管理是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统分析的主要对象。这些问题的基本特征与微观经济概念预测法、系统分析方法论、技术优化、决策理论等相结合就是实现资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知识点总结教学提纲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 3、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 (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三、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 5、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维 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5.建设京九最大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6、公路选线一般方法:1.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 复杂的路段;2.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最大,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之"字形;3. 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4.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7、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2.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 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3.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8、汽车站的区位要求:1.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2.既保证城市 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3.要与内干道

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9、航空港的区位要求:1.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净空条件;2.机 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3.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4. 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5.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10、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1.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2.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 和数量经常变化;3.属典型的混合交通;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11、城市交通环境问题:交通线路拥堵、交通环境污染;解决措施:1.实施减少汽车 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2.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3.发展城市公共交通;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5.错开上下班时间,避开交通高峰。 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沿交通干线扩展、基本不变或萎缩 2、株洲是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 3、日本著名的科学筑波市,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决定了城市南北狭长的带 状形态。 4、浙江嘉兴市沿运河和铁路扩展的特点,说明了嘉兴市的城市形态,随着水路和 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 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1、地势起伏——运输线稀少——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商业网很难伸展到那里——商业网点明显小于平原 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区位要求:便捷的交通,大量的消费人口; 区位原则:交通最有原则; 区位选择:市区环路边缘,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补充:邮电通信是人类的社会交往形式,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分为邮政通信(点多、线长、面广)和电信通信两部分。商业是专门从事商品的收购、销售、调运和储存的行业。广义的商业包括服务业。西欧航运网以莱茵河为主干。纽约、伦敦、苏黎世是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和香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