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法知识讲座

合同法知识讲座

合同法知识讲座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肖福禄

《合同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由学者起草的法律,在此以前,法律的起草工作都是经全国人大授权,首先由国务院和有关部委起草。以前的立法形式称作“部门立法”,自合同法开始的立法称作“专家立法”,如2007年的《物权法》,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都属于专家立法的范畴。

《物权法》是法律对社会关系的第一次调整,制定该法的主要目的是“定分止争”、“物尽其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是法律对社会关系的第二次调整,但《合同法》调整的是正值交易关系,是财产的正常流转,《侵权责任法》调整的是负值交易关系,是加害人对受害人的经济补偿。。

此次《合同法》知识专题讲座,我想给大家讲授二个问题:1、《合同法》总则中的有关法律问题;2、《合同法》分则中的有关法律问题。讲解中如有错误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章《合同法》总则中的有关法律问题

合同也称契约。在古代,刻木为契,剖分左右,两人各执一半,以求日后相合符信,所以有时将契约也称作契合。其中持有左契的人为贷款人(债权人),持有右契的人为借款人(债务人)。“男左女右”依据的原理是左阳右阴。

一、法院一般不能引用合同法总则中的基本原则处理合同纠纷

人民法院处理案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找法的过程,找法的结果不外乎三个方面:①有规定;②无规定;③有规定但概念不确定。基本原则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因此其仅仅起着填补漏洞的作用,法院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按照基本原则处理民事纠纷。如《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什么是公平?法律没有给出一个客观的判断标准,也没有构成要件,因此法官很难判断该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公平。如“丁一(3画)与爱新觉罗?溥仪(中国最后一个末代皇帝,其名字达58画,加中间的分隔号)一案”。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合同法》规定的这些概念-----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几乎是人人都知道,但人人都说不清楚。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由于这些概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法院在处理合同纠纷案件时,只有在《合同法》分则没有具体规定时,才能考虑适用基本原则予以处理。近几年法院处理了好几起因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而发生的案件,判决后社会各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第一例是“第三者案。”

2002年1月,四川省泸州市中级法院对被称为“公序良俗第一案”的张某诉蒋某遗产继承纠纷一案作出判决,以该遗嘱虽然办理了公证手续,但其本身违反了社会公德,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属于无效民事行为,判决驳回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此案中,我个人认为法院可以变换一种方式剥夺“二奶”的遗产继承权,而不是适用基本原则处理此案,以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因

为夫妻财产属于共同共有,关于共同共有,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的意见》第89条已经明确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财产享有共同的权利,承担共同的义务。在共同共有关系存续期间,部分共有人擅自处分共有财产的,一般认定无效。”

此次《物权法》第97条明文规定:处分按份共有的财产,需要征得占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同意;处分共同共有的财产,需要征得全体共有人的同意。如此规定,等于堵塞了丈夫偷情,赠与“二奶”财产的通道。

还需要说明的是,最高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的意见》第88条已经明确规定:对共有的形式(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推定为共同共有;《物权法》第103条规定推定为按份共有。

郑永流教授曾经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道德立场与法律技术——中德情妇遗嘱案的比较和评析”,《中国法学》杂志2008年第4期登载了这篇文章。通过比较,作者发现德国的判决和我国法院的判决不一样,德国不是一律认定无效,也不是一律认定有效,它要区别遗赠的目的。如果遗赠的目的是要通过遗赠维持同居关系,法院认定该遗赠无效,如果遗赠的目的是要情人照顾他,或者与其分手,那么遗赠就是有效的。德国的规定无疑更为科学。

第二例是“骨灰盒案。”2002年,辽宁某市下岗职工任某经人介绍到一家殡仪福利厂工作了半年,但工厂拖欠其2400元的工资没有支付。任某无奈提起诉讼,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没想到法院最后给其执行回来的却是折抵工资的24个骨灰盒。检察院以该执行结果违背公序良俗原则为由提起抗诉,建议法院重新执行。

此案中,我认为检察院的抗诉是正确的,法院可以通过拍卖骨灰盒的方法使下岗职工的债权获得满足。

第三例是“脱衣秀案。”2004年5月重庆市民张某将重庆市某商场告上法庭。该商场在周年庆典时贴出广告,称在场女顾客如果脱掉外衣,只剩下“三点式”时即可任意从商场挑选一件衣服穿走。张某挑选了一件价值上千元的貂皮大衣,但出门时却被商场保安拦下,称张某剩下的内衣并非“三点式”。法院以商场的承诺违背公序良俗原则为理由,判决该纠纷不受法律保护,驳回了张某的诉讼请求。

此案中,我认为法院的判决是不正确的,法院应该判决商场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因为此案中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人是商场,正是因为商场的广告违反了公序良俗原则而造成合同无效,法院判决驳回张某的诉讼请求无异于鼓励商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

法院引用公序良俗原则处理合同纠纷案件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关键问题在于公序良俗中的“良俗”是俗成的,它感性地存在于民间的意识之中,而发生的纠纷往往却是双方事先约定的。这类案件的处理需要法官以法律的理性对该约定是否符合“良俗”(道德)进行判断,而当今的中国社会又是一个文化断层、道德多元的社会,人们从不同的道德观念出发,难免就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例如对于“同居”现象,20世纪80年代,我们认为其是非法的,即通常所说的“非法同居”,对此最高法院1989年12月31日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明文规定:“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按非法同居关系对待。”随着社会的变迁,进入21世纪初期后,同居就成了一种事实状态,法律不再对其予以评价,只是不予调整而已。2001年4月28日《婚姻法》修正后,最高法院2001年12月24日颁布的《婚姻法解释》规定:男女双方在同居期间,一方起诉“离婚”的,“男女双方符合结婚

实质要件的,人民法院应当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按解除同居关系处理。”2003年12月26日,最高法院颁布的最新司法解释更加明确的规定:“当事人起诉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见,现在的法律价值观是:同居就是同居,不存在合法非法的问题。可悲的是,2005年10月份,华南师范大学出台的《学生违纪处分暂行办法》仍然以校规的方式规定“与异性非法同居”的,给予留校察看的处分。事实上,与异性同居,法律不予禁止,与同性同居,法律目前处于模棱两可的态度,要说应该受到谴责,最多也就是同性同居,即同性恋。但根据私法的基本原则--法无禁止即授权,同性同居事实上也不违法。

基于保障个人自由、国家应给予人民以平等的关心和尊重的缘由,国家伦理中立乃成为近现代国家赖以立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必须保持中立的立场,任何一种生活方式,只要没有违反公正原则,政府就不应对它加以提倡、表扬或者压制。正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鉴于公序良俗在对法律行为的控制中,可能蜕变为以维护道德之名而滥用公众授予的权力,立法上所保障的个人自由可能在司法的层面被公权力的销蚀而化为乌有,因此法官在运用公序良俗原则否定法律行为的效力之时,切切慎之又慎。

二、以招标投标方式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拒绝签订合同确认书时,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非违约责任

一般情况下,民事行为的成立、有效、生效是同时进行的,即民事行为一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但从逻辑上分析,民事行为先成立(具备民事法律关系的三要素),再有效(符合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最后才生效(具备生效的条件,如立遗嘱人死亡,附条件的民事行为所附的条件成就,需经登记才能生效的不动产设定法律行为,以标的物的交付为生效条件的实践性法律行为等)。

区分民事行为成立、有效、生效的法律意义是民事行为存在后能否对其申请履行,以及违反后招致违约责任还是缔约过失责任。成立并有效的合同,如果尚未生效,一方当事人不能请求对方实际履行合同,如果一方因过错导致合同最终无法履行,也仅仅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非违约责任,只有已经生效的合同才能强调实际履行,并请求不履行义务一方承担违约责任。

我国业内的招标分为三个类型:1、明标明标是指公开招标。商业贿赂在明标中实现的难度比较大,行贿人必须事先和专家组协调好,以保证内定的人中标。2、暗标暗标是指不公开的招标。招标的程序名义上还要走,但没有通知的公司或者个人不能参加竞标活动。商业贿赂在这样一个阶段比较容易实现3、陪标陪标是指参与竞标的人是一伙人,只是名义上表现为不同的投标人而已。陪标是典型的商业贿赂。

根据合同法理论,合同一般在承诺到达要约人时生效,一方当事人在要约人收到受约人的承诺后翻悔的,应承担违约责任。但采取招标投标方式订立合同,一方当事人拒绝签订合同确认书的,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而非违约责任。对此《招标投标法》第46条第1款明文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30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取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可见,未以合同书方式确认的合同,合同不成立,

一方不签订合同时应该承担的是缔约过失责任,而非违约责任。

缔约过失责任和违约责任相比较,二者具有以下区别:

1、缔约过失责任是在合同不成立、或者虽然成立但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情况下,有过错的一方应该承担的责任;违约责任适用的前提是合同有效成立后,一方因违反有效合同的约定而应承担的责任。

2、缔约过失责任是法定责任,只能由法律明文规定,双方不能事先约定;违约责任既可以法定,也可以约定。

3、缔约过失责任的责任形式只有一种-------损害赔偿;违约责任的责任形式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形式,如支付违约金、继续履行等。

4、缔约过失责任赔偿的是信赖利益的损失;违约责任赔偿的是履行利益的损失。赔偿信赖利益损失的数额一般不能超过赔偿履行利益损失的数额。

三、格式合同提供人一般负有强制缔约义务

合同示范文本与格式合同是不同的概念。格式条款与格式合同也是不同的概念。如超市在购物小票上注明“如需发票,请在一个月内办理。”该格式条款对消费者而言没有法律约束力,即使超过一个月,超市仍然有给付发票的义务。

格式合同的内容由一方决定,合同示范文本的主要内容由双方协商确定,其他内容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如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商品房买卖合同。

契约自由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但由于契约当事人经济地位相差悬殊,因此契约自由不得不受到强制缔约制度的影响。强制缔约,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保护消费者的权利。

强制缔约,是指一方负有响应对方的请求,与其订立合同的义务。换句话讲,对于一方当事人的要约,对方没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诺。强制缔约的义务人一般就是格式合同的提供人,如供水、供气、供热、供电、银行、医院等垄断性行业。此外,房屋出租人出卖出租房屋,承租人根据优先购买权向出租人发出要约,出租人应该予以承诺;不动产相邻关系中,一方越界建筑房屋,如果强制拆除明显不符合经济合理原则时,被越界建筑人负有容忍义务,但有权要求越界人购买越界建筑占用的土地。我国《合同法》第289条规定:“从事公共运输的承运人不得拒绝旅客、托运人的通常、合理的要求。”【案例介绍】范后军被厦门航空公司列为“黑名单”一案。

四、合同的解释

1、普通合同的解释原则与顺序

法律规范不经解释无法适用,执法的过程就是解释法律的过程,合同也是如此。法官解释合同的目的在于使不明确、不具体的合同归于具体、明确。由于合同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对立性,合同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的模糊性,以及制订合同时信息的不对称性,再加上缔约成本的限制,发生纠纷后的合同必须通过解释才能执行。英美法系国家对合同的解释采表示主义。《美国合同法重述》第20条规定:“法

律所要求的不是相互间的同意,而是这种同意的外部表示。”我国采取以表示主义为主,意思主义为辅的解释方法。《合同法》第125条规定了一般合同的解释原则及顺序,即:

(1)文义解释文义解释是合同解释的出发点,只有当文义解释无法完成合同的解释任务时,如当文义解释出现两种结果时,才应采取其他的解释方法。如体系解释、诚信解释。贝贝女一案。

【案例介绍-------“或”字纠纷一案】2009年11月16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确认IT界的庞然大物------美国微软公司侵犯了我国中易电子公司的知识产权,此次纠纷涉及中易宋体、黑体两套字库共约4万多个汉字的著作权。法院判决微软公司在判决生效之日起,立即停止生产、销售使用有中易字体字库的Windows98、Windows2000以及WindowsXP等8个版本的操作系统。据业内人士估计,即便现在微软市面上主推的是Windows7操作系统,但本次判决对微软的影响依然非常巨大。因为在过去10多年以来,微软操作系统在国内市场销售量巨大,估计波及的产品超过上千亿元。

此案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对“或”字的不同理解上。1995年,被告微软公司为打入中国市场,与原告中易电子公司签订了《字体许可协议》,中易电子公司许可微软公司将相关字体用于“WINDOWS95中文版或任何其他微软产品”。协议签订后,微软公司依约分11次向中易电子公司支付了使用费100万美元。

2000年,中易电子公司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标准,开发完成了“中易字库”2001年版,微软公司继续使用其字库,遭到了中易电子公司的反对。其后,双方纠纷激化,最后于2007年闹上法庭。北京一中院经审理后认为,“或任何其他微软产品”的表述,其中的连接词“或(or)”应该理解为当时与WINDOWS95同时并存的微软公司其他应用软件(例如WORD等OFFICE软件)更为合理。

此案可以引起我们思考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合同中增加定义和解释条款。例如在合同中将“或任何其他微软产品”具体定义为微软公司过去、现在或将来独自或合作开发的任何软件产品。而在实践当中,很多合同都不重视定义和解释条款,此次纠纷再次印证了这一条款的重要性。其次,采用“包括但不限于”描述法。如此案可以在“或任何其他微软产品”之后,加上一句:包括微软公司现有软件产品但不限于现有的软件产品。第三,制订声明和承诺条款。如此案中,微软公司和中易公司可以联合作出声明和承诺:本次合同所支付的对价包括了微软使用中易字库目前和将来版本的所有对价。人常说,一字千金。此案当中,“或”字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千亿元。

(2)整体解释整体解释也称体系解释、逻辑解释、当然解释。文义解释有时候会导致望文生义的结果。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接受女大学生时,一个不赞成异性同校的记者做了这样一个耸人听闻的报道:约翰·霍普金斯大学1/3的女大学生嫁给了该校教师。一时舆论哗然。最后查明的事实真相是该校总共有三名女生,其中一人嫁给了老师。

整体解释主要适用于合同条款的内容前后矛盾时的情形。不仅民法上有体系解释原则,刑法也不例外。如“高利转贷罪”(第175条),是指行为人套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金后将其转借给他人,以谋取高额利息。而自然人如果不是将贷款转借他人,而是将自有资金转借他人获取高额利息的,其行为不构成高利转贷罪,也不构成非法经营罪。如果认为其构成了刑法第225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中的“其他

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则不符合体系解释原则。因为高利转贷罪是的最高刑期为7年,以及处以5倍以下的罚金;非法经营罪的最高刑期15年,以及没收财产。因此将自有资金借出谋取高利如果成立非法经营罪的话,明显不符合逻辑,不符合体系解释原则。

企业将资金借出谋取高利,很可能构成非法经营罪。不仅一份合同的前后条款可能出现矛盾,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不同行为也可能出现矛盾。

【案例介绍-----一个人前后矛盾的三个法律行为】甲老汉一辈子孤身一人。2004年9月,甲与保姆乙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约定由乙对甲生养死葬,死后房屋归乙所有。该遗赠扶养协议进行了公证。后来因二人发生矛盾,2007年7月,乙结清保姆费后离开甲老汉家。

2008年9月,甲老汉又聘用丙照料自己。11月份,二人签订了遗赠扶养协议,内容与上一份遗赠扶养协议基本相同,只是此次约定将房屋死后遗赠给丙。该遗赠扶养协议不仅双方签字画押,而且有见证人予以见证,但没有经过公证。遗赠扶养协议签订后,丙将甲接到自己家中共同生活。一个月后,甲要求回家,从此二人不再联系。2008年12月中旬,甲雇用丁作保姆,每月向其支付保姆费。2009年2月份,甲写下遗嘱,表明自己死后遗产归丁所有。3月11日,甲死亡。为了该套房屋的归属,乙丙丁三人发生纠纷。我们认为,第一份协议和第二份协议实际上已经解除,房屋应该归丁所有,考虑到丙有付出而没有收获的事实,应该由丁对丙予以一定的补偿。

(3)目的解释合同法的目的是鼓励交易,加速流通,以此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当合同条款出现歧义、矛盾、暧昧不明,可作两种以上解释时,应选择最符合合同目的的解释。所谓合同目的,首先是指双方交易的目的,即一方当事人为给付行为所欲实现的法律效果。《法国民法典》第1157条规定:当合同的条款可作有效和无效两种解释时,应舍弃无效解释而作有效解释,因为当事人双方设立合同的目的就是签订一份有效的合同。学者将此种解释称作目的解释。

不仅对合同应作目的解释,对一切法律行为都应采取目的解释的方法,因为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既然每一个法律行为都有意思表示,对其进行解释时当然应该考虑其真实目的。如龙凤胎一案。甲乙二人系夫妻关系,妻子乙怀孕期间,甲病重。甲留有自书遗嘱一份,内容是其死亡后,如果妻子生一男孩,全部遗产儿子继承2/3,妻子继承1/3;如果妻子生一女孩,全部遗产女儿继承1/3,妻子继承2/3。甲死亡后不久,妻子生一龙凤胎,一男一女。遗产如何继承?我们认为,此种情况下,法院不应该确认遗嘱无效,因为甲设立遗嘱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妻子和子女之间合理的分配自己的财产,只是妻子生产了龙凤胎超出了自己的意料,法院应该考虑甲的真实想法,对甲的遗产合理进行分配。具体而言,妻子与儿子比较,丈夫更喜欢儿子;妻子和女儿比较,丈夫更喜欢妻子。可见,在丈夫的心目中,儿子第一,妻子居中,女儿第三。女儿、妻子、儿子三人所得遗产的比例为1:2:4,即女儿取得1/7,妻子取得2/7,儿子取得4/7。

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一切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的行为都无效。

与《民法通则》相比较,《合同法》大大缩小了无效合同的范围,只是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才是无效合同,这一规定已经使得私人主体所享有的自治空间得到相当大的扩张。不过,这一规定仍然存在过度限制私人自治的弊端,实际上还是受到了“市民社会不独立于政治国家”的影响,完全将私法当成了贯彻执行公法强制性规定的工具。其实,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相对独立

的,私法与公法也是相对独立的,私法并不是公法的附庸,而且由于不同的公法强制性规定的功能各不相同,因此法律行为违反公法强制性规定并不一概无效,这就需要法官解释该强制性规定的立法目的,判断在立法目的的达成上,是否有必要否定该法律行为的效力。总体说来,绝大多数的强制性规定,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刑法上或行政法上的目的,而不是在调整当事人之间的私法生活关系,若无强有力的理由,法官不宜轻易判定一个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为为无效。“桃溪一念”出生后,父母非常激动,给医生送一牌匾,上书“无中生有”四个大字,未曾想上户口时又出现了麻烦。

(4)按交易习惯、法理解释

习惯分为一般习惯、行业习惯、地域习惯。我们所说的习惯解释是指根据双方当事人共同遵守的习惯解释合同,除非订立合同时一方已经将不同的习惯告知对方,并取得对方的认可。习惯是否存在是一个事实问题而非法律问题,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举证证明习惯的存在。

【案例介绍------数字忌讳一案】甲房地产开发商将房子出售给乙,双方在商品房买卖合同合同中约定乙购买的房子为16层1号,即1601室。交房屋时乙发现16层1号房屋已经交付给别人,且该房屋注明的房间号为1801号,而自己购买的房屋为自然层14层。为此双方发生纠纷,甲公司告知乙:因为民间忌讳13、14这两个数字,因此在房屋编号时有意对自然层13层、14层进行了跳号处理,即自然层13层在合同书中称15层,自然层14层在合同书中称16层。

法院认为,开发商为了迎合民间数字忌讳的习惯,对房号作跳层处理,这本无可厚非。但综观该地房地产市场,在房号中将13、14层隐去的做法仅为个案,并没有成为当地普遍的习惯,且开发商无法举证证明乙对此已经明知,因此开发商应该承担履行不能得责任。法院据此判决解除合同,由开发商承担因此而给乙造成的损失。重复进行的履约过程也是一种习惯,也可以起到对合同的解释作用。

《合同法解释》(二)第7条规定:“下列情形,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为合同法所称“交易习惯”:①在交易行为当地或者某一领域、某一行业通常采用并为交易对方订立合同时所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的做法;②当事人双方经常使用的习惯做法。对于交易习惯,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这里所谓的法理,既包括国内外学者间的通说或多数说,也包括新说和少数说。但无论援引何种学说,法官都应该阐明其选择的理由,否则就存在判决不备理由之违法。以秦岭(也称南山、终南山)为分界线,我国被分为北方和南方。由于气候上的差异,南北习惯也不同,如南稻北麦,南船北马

(5)诚信解释美国学者Summers认为,诚实信用是一个不能定义的短语,它与特定的恶意相对应。诚实信用不意味着善意是什么,仅仅意味着哪些特定的恶意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凡不具有恶意的行为便是诚实信用的行为。此有如对善意第三人的推定。诚实信用原则属于价值判断,其对其他解释方法起到修正和补充作用。

2、格式合同的解释原则

格式合同也称霸王条款、不平等的合同。人们将国际市场石油的价格比做上窜下跳的猴子--------一会儿低,一会儿高;将我国的石油价格比做中国官场的潜规则-------只升不降。人们不禁要问,犯罪分子抢劫财物、不讲道理,凭什么?凭暴力。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价格只涨不跌凭什么?凭垄断。劳动合同也属于典型的格式合同,对于雇主提供的合同内容,劳动者同意,意味着你同意你的权利被侵犯;如果不同意,意味着你活干、没饭吃!可见,格式合同的内容必须由国家予以规范。格式合同有特殊的解释方法。

(1)免责条款必须醒目一些格式合同或者格式条款,条款提供人故意将合同的内容规定的似是而非,表面上看信誓旦旦、骨子里责任不明。如“买房子送家具一案”。学理界将这样的条款称作“毛玻璃”条款。全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武高汉去上海出差,在饭馆吃饭,菜谱上注明大黄鱼30元,付账时饭馆收取300元,后来才发现大黄鱼后边还有一个小的括号,用很小的字体注明“每50克”。格式合同提供人的说明义务主要存在于以下两种情况:①免责条款;②对方当事人请求说明的条款,如一些技术性、专业性非常强的条款。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是其代表作)一生结婚五次,如果是一般人,人们对其的评论肯定是说其对感情不专一,而法学家朱伟一对卡梅隆的这一行为进行评价时的表述却是如此:“卡梅隆结过五次婚,这就是追求完美的铁证;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否则就不会第五次结婚。”(朱伟一:《阿凡达》:天才加资本的故事--兼谈好莱坞与华尔街的同异,《检察日报》,2010年3月5日第6版)。美国在经济基础领域有华尔街的银行家揽财,在上层建筑领域有好莱坞的艺术家统一思想,其强国地位不需言谈。

(2)权利义务必须对等权利义务对等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公平原则。一般而言,最终解释权、店堂告示无效的原因都是因为违反了公平原则。“四大皆空”中的四大,按照《道德经》的说法是指“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指自然而然。东汉县令王密向太守杨震送礼,杨震拒收,王密称“晚上外面没人,不会有人知道的,您就安心收下吧!”“杨震回答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没人知道呢?”杨震因此获得了“四知廉臣”的称号。

“天才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唐朝诗人贾岛在《剑客》一诗中写道:“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劳动合同中,雇用单位未给离职者予以经济补偿,其与劳动者签订的竞业限制条款没有法律效力。因为劳动者放弃其轻车熟路的行业后重新创业,自然会遭受经济损失,甚至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禁止条款的,必须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时给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其中年经济补偿金额不得低于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前12个月从该用人单位获得报酬总额的1/3。以此弥补劳动者的经济损失,如此规定符合民法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31日不计息”一案。北京储户段先生在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朝阳支行取款时发现在利息计算方法上“不算31日”,协商未果,段先生将其告到法院。从民法上讲,贷款31日计息而存款31日不计息,此显然不符合民法权利义务一致原则。由于法院判决只有个案适用性,因此法院应向银监会出具法律意见函,要求银监会对此“霸王条款”予以干预,保护储户的利益不受侵犯。

【快递公司保价运输问题】所谓保价运输,是指托运人在交付货物时,声明托运货物的价值,运输公司在收取正常运费的同时,再

按照托运人声明的托运物的价值收取一定的费用(一般为标的物价值的1%)。如果托运人没有声明货物的价格,快递公司则采取限额赔偿办法,即按照货物重量(如每公斤20元)或者运费的倍数(如运费的5倍)予以赔偿。快递公司的这一条款不属于“霸王条款”,因为其不处于垄断经营的地位,该约定也符合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按照我国《邮政法》规定,普通邮政服务,适用邮政法的规定,其他货物邮政(如快递公司的邮政),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3)不利解释原则不利解释原则也称疑义利益解释原则,其最早来源于罗马法的“有疑义应为表意者不利益之解释”原则。《法国民法典》第1162条也规定:“契约有疑义之情形,应作不利于订立此种约定的人而利于债务人的解释。”疑义解释规则最早见于英国的一个判例。1537年,一个保险商人为其朋友承保了人寿保险,期限为12个月。后被保险人死亡,受益人要求保险人赔偿,保险人声称该12个月是按照阴历计算的,被保险人死亡时已经超过了保险期限,而受益人主张按照公历计算。法院最后支持了受益人的观点。该规则后来逐渐演变为保险合同的解释原则。合同条款存在疑义的情形主要有两个方面:①一词多义;②不同条款之间的内容相互矛盾。

如宋某参加了某旅行社组织的黄山双卧5日游。行程表中注明“山下住双人标间(独立卫生间),景点大门票(缆车65元/次,环保车20元/人)。”后因旅行社未支付缆车费发生纠纷。宋某认为括号里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和补充;旅行社认为景点大门票后边用括号将缆车及环保车的价格标出,只是为了提示游客缆车和环保车的费用。法院审理后查明,同等价位的旅游一般不包括缆车费用和环保车费用。但法院最终仍然按照疑义解释原则,作出了对旅行社不利的判决。再如红木家具一案。家具制造者出售给客户一套红木家具,注明老挝产红酸枝木(边材是白色的,里边是红色的)。后来顾客发现不是全红酸枝木(纯里材),发生纠纷。由于只有家具厂对此才是专业人士,因此法院最后判决家具厂承担了违约责任。

(4)手写条款优先适用手写条款之所以优先适用,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的考虑:①格式条款是处于垄断地位的人为了某一类业务而制定的,相对人不会认真考虑每一个条款的内容,而手写条款是当事人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更具有针对性,而特殊优于一般是私法的基本原则;②手写的内容(意思)晚于印刷时的内容(意思),更能反映当事人晚近的想法,后法优于前法也可对此类比解释;③手写条款一般是通过双方协商后确定的,双方法律行为的效力高于单方法律行为。

3、普通合同解释方法与格式合同解释方法中疑义解释规则的关系

普通合同的五种解释方法属于事实判断,其解释立足于合同自身的信息(如文义、整体等)以及与其最紧密相关的因素(如合同目的、交易习惯等),目的在于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格式合同中的疑义解释规则属于价值判断,目的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适用顺序上,只有当无法适用普通合同的解释原则时,才能适用疑义解释原则,正所谓“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而该疑义,不仅指当事人双方对合同有不同的理解,而且包括一个正常理性的人也无法对合同的确切含义作出判断。

[案例简介]1996年10月10日,小学生姜某投保了“学生儿童住院和平安险”。保单正面载明保险金额为7000元,保险费率为每千元2元。背面载明保险金额最低为3000元,最高为1万元,保险费率为1?。姜某交纳了平安保险费14元,医疗保险费12元。

1995年4月20日,当地教委和保险公司联合下发文件,内容是将住院和平安险的费率由1?上调至2?。10月14日,姜某过马路时被汽车撞伤,双方为保险金额是7000元还是14000元发生争议。一审按照疑义解释规则判决保险公司败诉,二审判决保险公司胜诉。

我们认为,按照普通合同整体解释方法,姜某的主张无法成立。因为保单背面明确注明最低保险金额为3000元,最高为10000元,姜某不可能是按照1?的比率缴纳的保险费,否则就超过了最高保险金额。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按照1?的比率缴纳的保险费不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五、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的权利不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但请求返还财产、赔

偿损失的诉讼请求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无效合同不能发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后果,但并非没有任何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分为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两种。一般所说的无效是指绝对的无效,即因为违反法律规定而被确认无效的合同。

合同是否无效必须经过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的确认,《民法通则》第58条第2款规定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的效力”是指已经被确认无效的合同,以此理解该条第1款第4项规定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2条第2项),该无效必须由第三人提出确认之诉,如果第三人不主张合同无效,根据私法自治的基本原则,应该认定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此外,要掌握民法上的禁反言制度。

[案例介绍]甲所在单位向本单位职工出售房屋,甲具有购买房屋的资格,后甲将该指标转让给了朋友乙(非甲所在单位职工),获利3万元。后甲反悔,请求法院确认转让行为无效。

我们认为,甲的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主要理由有二:该转让行为没有损害甲的利益,其无权主张转让行为无效;二是甲明知不能转让而转让,甲本身有过错,不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甲也不能自食其言。

无效合同的法律特征是自始无效、当然无效。无效合同是否适用诉讼时效期间,学理界、司法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无效合同由于其违法性、自始无效性,因此不应该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刚好相反,无效合同应该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

我们认为,请求法院确认合同无效与请求财产返还、赔偿损失是两个不同的诉讼请求,前者属于形成权,从理论上讲不存在诉讼时效期间的适用问题,不应该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后者属于一种因合同无效而产生的新的法律关系,应该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出卖人因无效合同而为交付,买卖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如果标的物为特定物,且该物仍然存在,出卖人可以根据物上请求权要求买受人返还原物,此时发生的是物权请求权;如果标的物为种类物,或者虽然是特定物,但特定物已经灭失,或者被买受人出售给了善意第三人,此时发生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即债权请求权。不论是返还原物请求权,还是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都应该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因为此时的请求权都是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可以说其是派生的权利或者说从权利,相当于担保物权受诉讼时效期间限制的道理一样。

事实上的合同虽然不是有效的合同,但能发生有效合同的法律效果。事实上的合同介于法定之债和意定之债之间,它虽然不是有效

的合同,但能产生合同的法律效果。在德国发生过一起案件,一名汽车司机在汉堡市府市场将自己的汽车停放到了标有“应付停车费并被看护”字样的位置,但该司机拒绝订立看护合同,理由是其认为那里的停车场属于无偿公共使用范畴。联邦最高法院判决司机应该支付停车费,此判决意味着无合同存在(无合意)的合同给付义务(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债法总论,法律出版社出版,第53页)。

六、债务转移与第三人代为履行是不同的概念

债务转移也称债务承担,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债务转移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免责的债务转移,即原债务人退出,第三人加入,由第三人承担债务履行责任,原债务人不再向债权人承担责任;一是并存的债务转移(或者称债务加入),是指在原债务人不退出债权债务关系的前提下,第三人加入债务关系,与原债务人共同承担债务履行责任。狭义的债务转移仅指第一种情形。我国《合同法》第84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该规定仅仅说明债务可以全部转移,也可以部分转移,不论那一种情形,都必须征得债权人的同意,但究竟是采取免责式债务转移,还是加入式债务转移,我国合同法没有明文规定,学理界一般认为,我国采取的是免责式债务转移。1即债务转移后,原债务人不再承担责任。

我们认为采取狭义解释方法更符合文义解释原则。《现代汉语词典》认为转移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改换位置;其二是改变。(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三版,第1652页)。因此应该认为债务转移是指征得债权人同意后,债务人退出原债权债务关系,由第三人替代原债务人的位向债权人承担债务履行责任。债务全部转移的,债务人不再承担责任,债务部分转移的,对未转移部分,债务人继续承担履行责任。

关于第三人代为履行,《合同法》颁布前,我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合同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第三人代为履行的主要特征是第三人非合同当事人。第三人仅仅是履行主体而非义务主体,对于债权人而言,他只能将第三人作为债务履行的辅助人,而不能将其作为合同的当事人,当第三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债务时,由债务人承担债务的履行责任或者违约责任。

合同法规定的第三人代为履行应征得债权人同意有一定的缺陷。

债务承担与第三人代为履行都属于第三人履行债务的情况,两者非常相似,但法律后果明显不同,如果法院认定当事人的纠纷属于债务承担,意味着债务人不再承担责任,由第三人向债权人负责,如果第三人无力清偿,债权人就要承担风险;如果法院认定属于第三人代为履行,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利要求债务人承担债务清偿责任,此对债权人的债权能否实现,影响非常的大。

七、债务人放弃继承权,债权人不能请求法院予以撤销

继承人(债务人)抛弃继承权,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能否行使撤销权?台湾上诉审法院1980年有二份截然不同的判决,前一份判决肯定债权人有撤销权,理由是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被继承人一死亡,继承人就取得了被继承人遗产的所有权,继承人抛弃继承权实际上就是处分自己已经取得的所有权,如果因此危害债权人的债权,债权人当然可以行使撤销权;时隔不久,台湾上诉审法院又针1

对另一相似案件作出了迥然不同的判决。理由是财产继承权之抛弃虽以财产为标的,但毕竟与买卖、赠与不同,因为继承之取得乃是基于特定的身份关系,故继承权之抛弃具有身份之性质,它直接涉及到继承人人格自由及尊严,是一种人格自由之表现,债权人的利益应予保护,债务人之人格自由更应予以尊重。故对继承人抛弃继承权的行为,债权人不得申请法院予以撤销。此外,撤销权行使之目的仅在于保全债务人原有之债务清偿能力,而非在于增加其清偿能力。

《合同法解释》(一)第13条也明文规定债权人对“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债权”不能行使代位权,第12条明确规定基于①抚养关系(包括赡养、抚养)、②继承关系、③劳动关系、④人身保险关系、⑤人身侵权关系产生的给付请求权属于债务人的专属债权。

需要注意的是,撤销权行使的结果是法院确认债务人的处分行为无效,无效的后果是返还财产。问题是法院确认处分行为无效后,债务人不请求第三人返还财产时,债权人还要再行使代位权。

关于代位权,代位权人行使权利的结果,国际上一般采取“入库规则”,即所主张的债权归债务人所有,由全体债权人按比例受清偿。我国《合同法解释》(一)采取代位权人“直接受偿”规则,实际上赋予了代位人以优先受偿权。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代位继承,国外一般规定代位继承人的代位继承权属于其固有权利,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或者放弃继承权的,代位人仍然享有代位继承权,我国采取代表权说,《继承法解释》规定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或者放弃继承权的,代位人的代位继承权归于消灭。

目前存在问题最多的是代书遗嘱的效力问题。代书遗嘱由他人书写,因此意思和表示的统一性程度较低,正因为如此,法律规定在代书遗嘱的制作过程中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证人在场见证(不是事后在代书遗嘱上签名),且其他法定继承人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如父亲让他人代书遗嘱,想将遗产由三个儿子中的老小继承,老二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对该代书遗嘱予以见证。因为继承法明文规定“继承人”(包括法定继承人和遗嘱继承人)不能作为遗嘱见证人。

八、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为严格责任

由于无过错责任这一概念往往给非法律专业人士以错误的感觉:没有过错承担责任,有过错不承担责任。因此学者建议适用英美法系严格责任的概念,因为严格责任的本来含义就是只要违约,就要承担责任,除非具有免责事由。

此次制定侵权责任法,许多学者也建议不要使用无过错责任,推定过错责任的概念,一律使用严格责任的概念予以解决。

如果使用了严格责任这一概念,对过失相抵原则就好理解了。

合同是取得双赢的最好方式。以合同方式约定违约责任,就是将丑话说在前边。任何一份合同,当事人都应该约定权利的享有,义务的承担,责任的追究三个方面的内容。

大陆法系民法关于违约责任一般采取过错责任原则,以违约方对于违约有过错为责任构成要件。按照英美普通法,违约责任不以违约方有过错为构成要件,只要违反合同,就应承担责任,除非有约定的免责条款或者法定的免责事由,因此英美法上的违约责任属于严格

责任。《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亦规定:受损害一方援用损害赔偿这一救济方法时,无须证明违约一方有过错(第45条、61条)。国际统一私法协会起草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同样采纳了严格责任。

我国《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此明显采取的是严格责任原则,其逻辑要求是只要违约,就应该承担违约责任,责任的构成仅以责任人的违约为要件,被告免责的可能性在于证明有免责事由(抗辩事由)。

不可抗力属于免责事由,但大前提是损失是不可抗力造成的。如果债务人违约在先,后来发生了不可抗力,则不能免责。如双方约定10月1日交货,但债务人10月3日才代办托运,10月5日发生泥石流,造成货物毁损灭失的,此时债务人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无过错归责原则规定在《合同法》总则,因此无过错责任是一般归责原则,例外情况(过错责任)规定在《合同法》分则,因此过错责任为例外情况。例外情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运输合同。《合同法》第303条规定:“在运输过程中旅客自带物品毁损、灭失,承运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第320条规定:“因托运人托运货物时的过错造成多式联运经营人损失的,即使托运人已经转让多式联运单据,托运人仍然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委托合同。《合同法》第406条规定:“有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过错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无偿的委托合同,因受托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委托人造成损失的,委托人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3、保管合同。《合同法》第374条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4、赠与合同。《合同法》第189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5、租赁合同。《合同法》第222条规定:“承租人应当妥善保管租赁物,因保管不善造成租赁物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6、承揽合同。《合同法》第265条规定:“承揽人应当妥善保管定做人提供的材料以及完成的工作成果,因保管不善造成毁损、灭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合同法》的以上规定,都体现了对合同当事人主观心态的关注,因此可以说《合同法》在采取严格责任这一基本归责原则的情况下,特殊情况下也采取了过错责任原则。这和侵权责任的多元归责原则是相同的。

九、预期违约制度的确立对保护原被告双方的利益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违约有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之分。预期违约也称先期违约,该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是英国对法制文明的一大贡献。当时确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履行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预期违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二种。

明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以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对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1853年,英国法院对霍切

斯特诉德拉图尔一案作出了原告胜诉的判决。该案中,被告同意从1852年6月1日起个原告雇用为送信人,雇用期为3个月。但在同年5月11日,被告写信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5月22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损害赔偿,在5月22日至6月1日之间,原告找到了其他工作,法院判决原告胜诉。

默示预期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以其行为表明他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不能够履行合同。1894年,英国法院在辛格夫人诉辛格一案中作出了原告胜诉的判决。该案中,被告于婚前向原告许诺,他婚后将一栋房屋划归原告所有,但在双方结婚前被告将该栋房屋出卖给了他人,致其许诺落空。法官认为虽然不排除被告重新买回该房屋以履行其许诺的可能性,但那毕竟仅仅是一种可能性,如果买受人(所有权人)不同意出卖,这种可能性将不能实现,故判决原告有权解除合同(婚约)并请求赔偿。《美国统一商法典》完整地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

1、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的区别

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都发生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二者侵害的都是债权人的期待权。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违约的表现形式不同。明示预期违约,违约人有明确肯定的意思表示;默示预期违约,违约人没有明确肯定的意思表示,但通过行为表明其到期将不履行义务。(2)违约人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明示预期违约表现为违约方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违约人对违约的主观心理状态是故意;默示预期违约是违约人客观上没有能力履行合同,违约人对违约的主观心理状态既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过失。(3)救济措施不同。对明示预期违约,受害方有选择权,既可以等到预期违约人实际违约后要求其承担实际违约责任,也可以接受对方预期违约的表示,立即解除合同并要求其赔偿损失;默示预期违约,受害人的第一个救济措施就是中止履行并通知对方在一定期限内提供履约担保,而不能立即解除合同。

2、我国《合同法》规定的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缺陷

(1)没有规定默示预期违约的法律后果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一章的(第7章)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从该条文的用语看,好像既包含了明示预期违约(明确表示),也包含了默示预期违约(行为),但整部《合同法》中找不到默示预期违约后的救济措施----受害方中止履行,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合同法》中没有规定默示预期违约制度。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这只能说明我国在预期违约制度的立法上存在缺陷或者说漏洞,但不能据此推断说我国《合同法》没有规定默示预期违约制度。

(2)不安抗辩权和默示预期违约制度混乱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是不同的概念。不安抗辩权是大陆法系国家《合同法》中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德国。我国《合同法》在第4章“合同的履行”中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合同法》第68条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①经营状况严重恶化;②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③丧失商业信誉;④有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第69条规定:“当事人依照本法第

68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可见,不安抗辩权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发挥默示预期违约的功能,我国《合同法》之所以没有规定默示预期违约发生后的救济措施,可能是考虑到已经规定了不安抗辩权的作用。

不安抗辩权和默示预期违约制度相比,二者都发生在订约后履行前,一方发现另一方有不能履行的风险;二者采取的措施都是中止自己的履行,并要求对方作出履约保证。正是因为如此,不安抗辩权和默示预期违约制度特别容易发生重叠,如一方“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就是默示预期违约的情形之一,此时到底适用“不安抗辩权”制度呢,还是适用“默示预期违约”制度,司法实践中难免发生混乱。有学者提出应取消不安抗辩权制度,仅仅规定预期违约制度即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大陆法系国家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后就没有规定预期违约制度,英美法系国家规定预期违约制度后没有规定不安抗辩权制度,二者择一即可。

十、合同订立后情事变更的,当事人可以要求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目的在于达成一份公平交换的契约,双方意在等价交换,如果合同履行远不等价,债权人仍坚持要求履约,就有违诚实信用原则。英美法系国家的“合同落空”、“合同目的不达”、“合同受挫”(frustration of contract)原则与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的情事变更原则基本相同。

情事变更原则渊源于诚实信用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变更和解除领域的运用和具体化。罗马法强调“契约严守原则”,不存在情事变更原则。情事变更原则首先确立于德国审判实务,后被大陆法系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所采纳。

情事变更原则最早产生于德国审判实务中的“铁丝案”。铁丝买卖合同设立后、履行前,铁丝价格猛涨,出卖方不愿交付铁丝,官司打到法院,一审法院判决出卖方必须履行交付义务,上诉后,帝国法院判决出卖方免除交付义务。理由是依诚实信用原则,看情事变更后继续履行合同是否属于合同当事人的期望。当事人订立合同,目的是达成一份公平交换的契约,双方意在等价交换,如果合同履行远不等价,债权人仍坚持要求履约,这无疑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该案后来被称为1921年的德国铁丝案,是情事变更原则产生的先例。

英美法系国家起初在合同领域坚持“绝对合同责任”,后来逐渐提出了“合同落空”、“合同目的不达”、“合同受挫”等理论。一般认为,在英美法系国家最早确立合同落空原则的是1903年英国法院对克雷尔诉亨利一案的判决。此案中,亨利为了观看英王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后的游行而租用了克雷尔的临街房屋,但后来加冕典礼后的游行因英王爱德华七世的生病而取消,亨利拒付租金的余额。英国上诉法院审理认为:合同的目的是观看游行,此为双方缔结合同的基础,此目的既然落空,合同便告终结,双方所承担的义务应解除,故判决亨利不需支付租金余额。这一判例被《美国统一合同法重述》第288条全盘接受。

依台湾学理界通说,订立合同的客观基础发生变化后,如果仍强调按原合同规定的内容履行,将导致后来的履行实质上是在履行另一合同。

根据各国立法通例,情势变更原则主要适用以下二种情况:(1)履行不能。如战争、国家计划改变、自然灾害等。(2)目的不达。因目的不达适用情事变更原则,要求当事人缔约时明示合同目的,如前述英王加冕后观看游行队伍一案,目的就是观看游行队伍。

我国大陆最早确立情事变更原则的应该说是1992年最高法院批复的“煤气表案”。案情是武汉甲煤气公司与重庆检测仪表厂签订了一份购买煤气表的买卖合同。合同签订后,生产煤气表的主要原材料---------铝锭由订立合同时的每吨4400----4600元猛涨至16000元左右,武汉甲公司仍要求重庆检测仪表厂按原合同规定履行义务。最高法院批复认为,重庆检测仪表厂有权要求变更或解除合同。此批复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商业风险超过一定程度,即双方订立合同时可预见的程度时,就成为情事变更的情形之一。在万事俱变的中国,建立情事变更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中,更显示出确立这一原则的重要性。

《合同法草案》原规定了情事变更原则,但颁布时被取消了,造成了立法漏洞。司法实践中一直承认情事变更原则,即使《合同法》颁布后,1999年7月8日起开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29条仍然规定:“承包期间因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因承包方自身以外的原因,致使承包方交纳承包金有困难,承包方要求缓交、减交或免交承包金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允许承包方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承包金。”

《合同法》取消情事变更原则的主要原因一是如何划分正常的商业风险和情事变更较为困难,恐怕当事人一方规避正常的商业风险;二是人们对法院信任度的降低,恐法院滥用情事变更原则这项权利。金融危机后出台的《合同法解释》(二)第26条规定:“合同成立以后客观情况发生了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于一方当事人明显不公平或者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公平原则,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变更或者解除。”

十一、附随义务是法定义务,不需要在合同中明确予以约定

1、附随义务是根据合同的性质产生的义务

民事权利义务的设立方式主要有二:一是法律规定,二是合同约定。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是基于合同本身的性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的产生往往不是明示的。正是因为如此,有学者将此义务称作默示权利义务,也有学者称作附随权利义务。所谓附随义务,顾名思义,就是附随于合同的义务。

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名著《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债权人,相当于《白毛女》中的黄世仁)与意大利商人安东尼奥(债务人,相当于《白毛女》中的杨白劳)3000块钱的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由于被告安东尼奥没有在三个月的期限内归还借款,夏洛克将安东尼奥起诉到威尼斯公爵处,要求威尼斯公爵按照双方的约定,判决从安东尼奥胸部割取一磅的肉。危急关头,实际债务人巴萨尼奥的妻子鲍西娅女扮男装、冒充法学博士,在威尼斯公爵裁判案件时称:割一磅肉可以,但割肉时不能出血,也不能与一磅肉的重量有丝毫的出入,否则就要判决夏洛克偿命、财产的1/2充公,1/2归安东尼奥所有。理由是合同只是约定到期不能归还借款时,允许债权人割肉一磅,但没有约定可以出血。德国法学家称鲍西娅的辩解是“可怜的遁词,无聊的诡辩”。原因就在于流血是割肉的必然产物,属于合同的附随义务。

由于附随义务是附随于合同的义务,因此只对特定当事人发生法律效力。非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不能要求一方承担附随义务。如货物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即使法律没有规定,当事人双方也没有明确约定,出卖人也应保证出卖的标的物既无质量瑕疵,又无权利瑕疵。我国《合同法》第60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如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不可抗力,导致原合同的履行发生困难,此时义务人有通知义务。

2、违反附随义务应承担责任的性质

在缔约过程中发生的附随义务,学理上称作先契约义务,违反该附随义务(先契约义务),行为人应该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在履约过程中发生的附随义务,学理上称作契约义务,违反该附随义务,行为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合同关系消灭后发生的附随义务,学理上称作后契约义务,违反此类附随义务,行为人应承担侵权责任。

十二、违约金和定金不能同时并用,但不同性质的违约金可以并用违约金责任作为一种从债务,成立的前提是存在着有效的合同关系,如果主债务不成立、无效、不被追认或被撤销时,违约金债务也就不成立或无效。

违约金责任的构成是否要求违约人具有过错? 对此应当区分合同类型,作具体分析。(1) 如果当事人约定违约金的成立以一方当事人有过错为要件的,依其约定。(2) 在合同法分则以及单行法规中特别规定违约责任为过错责任的场合,违约金责任的成立应当要求过错要件。

(3) 在惩罚性违约金场合,由于其目的在于给债务人心理上制造压力,促使其积极履行债务,同时,在债务不履行场合,表现为对过错的惩罚,因而应当要求以债务人的过错作为其承担惩罚性违约金的要件。(4) 在赔偿性违约金场合,除前述特别情形外,不要求以过错为成立要件。原因在于,其性质上是作为损害赔偿额的预定,强调的是对因违约造成的损害的补偿,不必要求过错之归责事由,这也符合合同法采纳的严格责任原则。《合同法》第116条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依此,合同设立后,一方违反合同规定,另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时,法院应该选择最有利于守约人(原告)的方式进行处理。如甲乙双方订立一份合同,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由甲方向乙方交付定金4万元,以后不论谁违约,向对方支付违约金6万元。现在乙方违约,根据有利于甲方原则,乙方应先支付甲方违约金6万元,再返还甲方已经支付的4万元定金,总共应该支付甲方10万元,而不是仅仅双倍返还定金8万元。定金、违约金不能同时并用,但在当事人双方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迟延履行违约金和瑕疵履行违约金可以同时并用。如甲乙双方约定,如果甲方迟延交货,每迟延一天,支付违约金50元;如果甲方交付的标的物质量不合格,应向乙方支付违约金1万元。如果甲方既迟延履行,标的物质量又不合格,乙方就有权要求甲方同时支付迟延履行违约金和瑕疵履行违约金。《合同法》第114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这一规定说明我国只规定了约定违约金,而没有规定法定违约金。一方违约后按照当事人双方的事先约定或者事后约定计算违约金,当事人双方如果没有约定违约金,则不存在违约金的计算问题,仅仅存在对损失的赔偿问题。第2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

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该规定说明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金,其性质属于赔偿性违约金而非惩罚性违约金。

《合同法解释》(二)第29条第2款规定: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十三、第三人因单独行为可以与债权人发生单务约束之债

[案例介绍]甲公司欠银行贷款10万元,到期没有归还,银行向甲公司下达了催还贷款通知书。在银行催还贷款过程中,甲公司法定代表人吴某某以个人名义给银行出具了还款承诺书,表示该10万元及其利息由其个人偿还。后吴某某翻悔,拒绝履行甲公司的欠款。处理该纠纷的关键是吴某某承诺的性质。

从民法学原理上讲,吴某某的承诺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即单务约束。所谓单务约束,是指表意人向相对人作出的为自己设定某种义务,使相对人取得某种权利的意思表示。依大陆法系立法通例,单方法律行为也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

单务约束之债是独立于原合同之债的新的债权债务关系。当吴某某不履行债务时,银行有权要求吴某某归还10万元借款的本金及其利息,目的在于保护银行的履行利益,而不是信赖利益。所谓信赖利益,是指当事人相信法律行为有效成立,但因某种事实的发生,该法律行为不成立或无效产生的损失,也称消极信赖利益的损失;履行利益是指法律行为有效成立,但因债务不履行而产生的损害,又称积极利益的损害。法律规定对信赖利益赔偿的目的在于使受害人的经济状态回复到如果没有加害行为时的状态,对履行利益赔偿的目的在于使受害人的经济状态回复到适当履行时的状态。单务约束之债自第三人的单方意思表示到达债权人时生效,该生效不以债权人表示接受为要件,即到达生效主义。第三人与债权人的单务约束之债和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契约之债各自独立,债权人对债务人、第三人何人履行债务具有选择权。

十四、法院应尽量避免因形式要件不合法而确认合同无效

合同一般为非要式法律行为,批准、登记一般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法》第44条第2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合同法解释》(一)第9条规定:“依照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才生效的,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以上规定说明:

1、合同是否经过批准、登记,不影响其成立合同是否成立属于事实上的判断,与是否批准、登记无关。只要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合同就成立,而批准、登记是当事人合意以外的因素,不属于合同成立要件的范畴,而是合同效力评价的范围。

2、合同不生效与合同无效是不同的概念合同不生效对应的概念是合同生效,与合同无效不同。合同不生效,经过补办手续或者条件

成就后还可以生效;合同无效是确定的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是合同的死亡。合同的生效、不生效、无效,其共同点都是以合同的成立为前提,如果合同压根就没有成立,则没有必要再讨论其是否生效、不生效、无效问题。《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按照其规定。”《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些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区分合同的无效与未生效,目的在于实现合同法鼓励交易的目的。

[案例介绍]2005年5月4日,西安万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与曹学起签订了《医疗器械订货合同》,万智公司以12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曹学智一台射频治疗仪,交货时先付货款5万元,剩余7万元在产品验收合格时缴纳。订立合同时万智公司尚未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7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万智公司颁发了《医疗器械注册证》,认为万智公司“生产的射频治疗仪,经审查,符合医疗器械产品市场准入规定,准许注册。”曹学起根据国务院《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9条规定的“国家对医疗器械实行产品生产注册制度”要求法院确认双方的买卖合同无效,万智公司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9条的规定进行答辩。该司法解释规定:“依照合同法第44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

这里需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合同违反形式要件的,未生效;合同内容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的,无效。不论是《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还是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第9条的规定,其针对得对象都是应登记而未登记、或者应批准而未获得批准的合同,其针对的是合同的形式要件而非内容。此案纠纷的焦点不是《医疗器械订货合同》是否经过了批准登记问题,而是万智公司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情况下即擅自生产、销售医疗器械,该订货合同的内容因违反国家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万智公司的答辩实际上混淆了合同因违反形式要件而未生效与合同内容因违反国家强制性规定而无效的区别。对此案应根据《合同法》第52条第5项的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确认合同无效。

3、债权行为、物权行为各自独立《物权法》颁布前,关于需要登记的合同,其情形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法律、行政法规明文规定登记后才生效的;一种是法律、行政法规没有明文规定登记后才生效的。登记后才生效的合同主要是指《担保法》所规定的五种抵押合同的登记和权利质押。此类合同必须进行登记,登记是合同的生效要件。《物权法》颁布后,这一情形已经不复存在。《物权法》严格区分了债权行为和物权的设定行为。规定没有经过登记的抵押合同,合同有效,抵押权不能设定。法律没有规定登记后才生效的合同主要是指房地产买卖合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这类合同中,登记不是合同的生效要件,而属于物权能否发生变动的问题。

4、某些需要批准、登记的合同,其手续可以补办

1995年1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地产管理法施行前房地产开发经营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26条规定:“商品房的预售方,持有土地使用证,也投入一定的开始建设资金,进行了施工建设,预售商品房的,在一审诉讼期间办理了预售许可证的,可以认

定预售合同有效。”立法上如此规定的原因是因为当事人订立合同之后没有办理批准或者登记手续,有时是因为当事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有时是因为批准、登记机关办事效率不高、利益驱动等原因造成的。

十五、除斥期间届满后,权利人虽然不能要求撤销合同,但可以诉讼时效期间没有届满为由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之一是意思表示真实,即意思和表示相一致。司法实践中经常发生意思和表示不一致的情形,遇此情形时,究竟以意思为准,还是以表示为准,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采取折衷的办法。具体分析如下:1、虚假意思表示,原则上应认定表意人的意思表示有效,对表意人具有约束力,除非相对人明知。因为法律没有必要保护故意犯错的人,此也是为了交易安全。

2、伪装意思表示(恶意串通所为的意思表示),对恶意串通的当事人双方而言,该意思表示对其没有约束力,但双方不能以此对抗善意第三人。

3、隐藏的意思表示(真意保留的意思表示),表示出来的意思对表意人没有约束力,但被掩盖的意思表示对其有约束力。

4、错误的意思表示(重大误解),该意思表示可以撤销,但撤销前对表意人具有约束力,表意人因撤销错误意思表示对相对人造成损失的,应该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5、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下所为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可撤销,但撤销前对表意人具有约束力。

[案例介绍]2001年2月5日,甲从商店购买订婚钻石戒指一枚,标签标明该钻石为天然钻石。准新娘乙接受钻戒后,对钻石的真伪产生怀疑,二人为此发生龃龉。后来甲委托权威部门对该钻戒进行质量鉴定,4月10日,鉴定结果出来后甲被告知该钻石为人造钻石。甲经过多次与商店的交涉无果后,2002年9月2日,甲以民事欺诈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钻戒买卖合同,由商店对其双倍赔偿。

请回答以下问题:(1)甲能否获得双倍赔偿,如果甲不能获得双倍赔偿,能否要求商店退货退款?(2)甲能否以诉讼时效期间尚未届满为由要求追究商店的违约责任?(3)甲能否以婚约告吹为由要求商店赔偿精神损失?(4)商店后来良心发现,要求退货退款,遭到甲拒绝后,商店能否以其欺诈了甲为由提起诉讼,要求退货退款?

针对第一个问题,甲的诉讼请求不能得到满足,因为甲的诉讼请求已经超过了《合同法》规定的1年除斥期间。除斥期间为不变期间,不因甲与商店的交涉而中断。《合同法》第5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1)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2)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合同法解释》(一)第8条明文规定:“合同法第55条规定的1年、第75条和第104条第2款规定的5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针对第二个问题,甲可以要求追究商店的违约责任,因为除斥期间经过后,仅仅意味着甲丧失了合同的撤销权,并不意味着甲丧失追究商店违约责任的权利。违约责任受诉讼时效期间的限制,不受除斥期间限制。甲不能行使撤销权,但可以要求商店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对于第三个问题,甲不能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因为违约责任不存在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至于第四个问题,商店不能以其欺诈了甲为由请求法院撤销该买卖行为。原因在于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受害人请求法院撤销的是受害人因被欺诈而作出的错误的意思

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体会

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劳动法学习心得体会 劳动法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了,我感到几天的学习受益匪浅,增加了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和理解,感觉一部好的法律,不仅是一种规则,也是一场革命,它是国家进步的支撑点,也是社会前行的铺路石。《劳动合同法》恰恰是在总结了我国的立法经验,借鉴国外的成熟做法,根据劳动关系中的突出问题,开门立法,所以,它是一部切合实际的好法。《劳动合同法》的主要亮点: 一是强化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合同法》第一条的规定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强资本,弱劳工是最最典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保护的正是劳动者、弱者的权益,但也绝对不是但方面的保护和过度保护,而是通过恰当、适度调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关系,在劳动关系双方面都保护的同时,倾斜保护劳动者。 二是扩大了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将民办非企业纳入,对事业单位做了灵活处理,规范了劳动合同的形式,强化了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定立中的责任,对事实劳动关系作了明确的处理。在劳动合同期限上遏制了劳动合同的短期化,进而解决了因劳动合同不稳定,造成劳动者心态不稳、素质低、

质量低、用人单位不愿培训等弊端,从根本上解决了劳资双方的矛盾关系,对于推动企业以及社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有一些心得体会,即这部法律的重心在强调劳动者利益的保护,立法的天平是向劳动者利益这一边倾斜的。如下是我研究整理的劳动合同法的几个亮点:保护劳动者利益规定之一:扩大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用工主体、用工形式不断出现: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合作或合伙律师事务所等新单位类型出现;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编制外招用劳动者;国家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 如何保护这部分非企业劳动者的利益,在以往的劳动法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新通过的劳动合同法有了创新性的规定,在适用范围中增加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及其劳动者: (1)规定我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2)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未作规定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执行;

合同法案例(有答案)

合同法案例分析汇编(作业2010.4.19) 【案例1】甲企业(本题下称"甲")向乙企业(本题下称"乙")发出传真订货,该传真列明了货物的种类、数量、质量、供货时间、交货方式等,并要求乙在10日内报价。乙接受甲发出传真列明的条件并按期报价,亦要求甲在10日内回复;甲按期复电同意其价格,并要求签订书面合同。乙在未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下按甲提出的条件发货,甲收货后未提出异议,亦未付货款。后因市场发生变化,该货物价格下降。甲遂向乙提出,由于双方未签订书面合同,买卖关系不能成立,故乙应尽快取回货物。乙不同意甲的意见,要求其偿付货款。随后,乙发现甲放弃其对关联企业的到期债权,并向其关联企业无偿转让财产,可能使自己的货款无法得到清偿,遂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要求: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试述甲传真订货、乙报价、甲回复报价行为的法律性质。 (2)买卖合同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3)对甲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何种权利请求,以保护其利益不受侵害?对乙行使该权利的期限,法律有何规定? 【案例1答案】 (1)甲传真订货行为的性质属于要约邀请。因该传真欠缺价格条款,邀请乙报价,故不具有要约性质。乙报价行为的性质属于要约。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要约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内容具体确定;第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乙的报价因同意甲方传真中的其他条件,并通过报价使合同条款内容具体确定,约定回复日期则表明其将受报价的约束,已具备要约的全部要件。甲回复报价行为的性质属于承诺。因其内容与要约一致,且于承诺期限内作出。 (2)买卖合同成立。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本题中,虽双方未按约定签订书面合同,但乙已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甲亦接受,未及时提出异议,故合同成立。(3)乙可向人民法院提出行使撤销权的请求,撤销甲的放弃到期债权、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以维护其权益。对撤销权的时效,《合同法》规定,撤销权应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5年内未行使撤销权的,该权利消灭 【案例2】2005年10月15日,A公司与B公司签订了一份加工承揽合同。该合同约定:由B公司为A公司制作铝合金门窗1万件,原材料由A公司提供,加工承揽报酬总额为150万元,违约金为报酬总额的10%;A公司应在2005年11月5日前向B公司交付60%的原材料,B公司应在2006年3月1日前完成6000件门窗的加工制作并交货;A公司应在2006年3月5日前交付其余40%的原材料,B公司应在2006年5月20日前完成其余门窗的加工制作并交货。A公司应在收到B公司交付门窗后3日内付清相应款项。为确保A公司履行付款义务,B公司要求其提供担保,适值D公司委托A公司购买办公用房,D公司为此向A公司提供了盖有D公司公章及法定代表人签字的空白委托书和D公司的合同专用章。A 公司遂利用上述空白委托书和合同专用章,将D公司列为该项加工承揽合同的连带保证人,与B公司签订了保证合同。2005年11月1日,A公司向B公司交付60%的原材料,B公司按约加工制作门窗。2006年2月28日,B公司将制作完成的6000件门窗交付A公司,A公司按报酬总额的60%予以结算。2006年3月1日,B公司发生重组,加工型材的生产部门分立为C公司。3月5日,A公司既未按加工承揽合同的约定向B公司交付40%的原

劳动合同法讲座(课件)

以案释法——提高劳动者的权利意识 -案例1- 2015年3月,某员工经医院诊断为腰肌劳损,从此开始断断续续请病假,一直请到2015年8月。期间,该名员工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维权,包括向环保部门举报公司偷排污水,向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反映公司存在安全隐患等,但都没什么效果。2015年4月,该名员工提请了劳动仲裁,要求公司对其腰肌劳损作出经济赔偿、确认公司违章冒险作业导致工伤并要求赔偿、要求按2012年考核不合格的结论确认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经济补偿、共4项诉求。 2015年9月,公司以该名员工长期迟到、旷工、消极怠工、串岗离岗,且经多次教育批评和谈话、警告,仍屡教不改,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了与该名员工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不给予任何的经济补偿。2015年11月,该名员工又第二次提请了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赔偿金和补偿金、补缴2007年至2011年四年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办理档案移交手续等共6项诉求。 案例1包含的问题: 1、不能胜任工作,能否消极上班、迟到早退? 2、员工考核不合格后,某公司没有作出解聘通知,是否发生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效果? 3、某公司以该员工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为由解除劳

动合同、不给予任何经济补偿,是否合法? 4、某公司能否单方面解除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5、用人单位未给职工参加养老等社会保险,能否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途径解决? -案例2- 2008年7月,某员工入职某公司担任公司下属门店的核算员,2014年12月双方劳动合同期满,该公司撤销了门店核算员的岗位,将该名员工调整至另一门店担任营业员,并相应调整了工资计算方式和工资标准。由于营业员是两班倒,工作时间转变了,而且新的门店上班路途更远,该名员工没有与公司续订劳动合同,而是提请了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终止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2万余元、补发2008年至2014年共六年的每周六、节假日、应休未休年休假的加班工资5万余元、以及2014年年底双薪等合计9万余元。 案例2包含的问题: 1、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劳动合同的,某公司是否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续订时的工资标准是按原合同还是按实际? 2、某公司单方调整该员工的岗位是否合法?能否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某公司支付经济补偿? 3、某公司实行每周六天工作制的,是否还需要另外支付周六的加班工资?

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心得

学习《劳动合同法》的心得体会 陈同清 2015年05月28日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现如今劳动法在劳动者的心中逐渐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认真学习,充分领悟《劳动合同法》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人为本的客观需要。因此我们应认真的学习,通过学习深入理解其精髓,从而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首先,国家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才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合同法》第1条就开宗明义指出“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这充分的说明了国家制定本法的良苦用心,是为了全体的劳动者能够得到相应的正当待遇,从而体现出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且间接的保障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的经济秩序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又能促进个人的人生价值创造,使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再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

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此条充分的显示出了本法的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的态度,人人是平等的,正当的劳动是受人尊敬的,其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当发生劳动争议时,为我们指明了争取自己正当权益的方式,争取正当权益的地点,另外它也规定了我们劳动者应当去做的,劳动者并不仅仅是只享受我们应得的权力,同样拥有我们所应承担的义务,平等是双方面的,只有互相理解、尊重、支持才能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一切方面。《劳动合同法》第3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这体现了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强调了用人单位要建章立制,这一规定体现了立法追求公正的最高境界,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所必须的。 其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什么能够是永生不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有新的一套关系来取代它,所以此规章制度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进行着相应的调整,这一切都显示着国家的深思熟虑和为人民负责的原则。《劳

合同法案例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合同法案例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本合同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 义务,同时阐述确定的时间内达成约定的承诺结果。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 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李某买到此车后,于同年年底又将这辆卡车以人民币9 万元卖给赵某。二人约定,买卖合同签订时,卡车即归赵某 所有,赵某某租车给李某使用,租期为 1 年,租金人民币 1 万元,二人签定协议后,到有关部门办理了登记过户手续。 赵某把车租赁给李某使用期间,由于运输缺乏货源,于是李某准备自己备货,因缺乏资金遂向银行贷款人民币 5 万元,李某把那辆卡车作为抵押物,设定了抵押,双方签订了 抵押协议,但没有进行抵押登记。 次年11 月赵某把该车以人民币10 万元的价格卖给了钱某。12 月赵某以租期届满为由,要求李某归还卡车,李某得知赵某把车卖给钱某,遂不愿归还卡车,主张以人民币9 万元买回此车,赵某不允,遂生纠纷。 (1) 张某、王某对卡车是什么财产关系? (2) 张某、李某的汽车买卖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 (3) 李某、赵某约定买卖合同签订时,卡车即归赵某所有,该约定是否有效?为什么? (4) 李某与银行的抵押合同能否生效?为什么? (5) 李某主张买回卡车的主张能否得到支持?为什么? (6) 截止纠纷发生时,该卡车所有权归谁享有?为什么? (1) 张某、王某对卡车是按份共有关系。 (2) 有效。因为张某擅自处分共有财产,该合同初为效务待定合同,后经王某默认而得补正,转为有效合同。

《劳动合同法》相关知识讲座

《劳动合同法》讲座 一、劳动合同法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 (一)如何理解劳动合同法 1、劳动合同法属于社会法,属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应从体系的角度、社会法的角度理解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具有特有的调整对象 劳动合同法具有特有的调整方法:具有强烈的国家干预色彩,强制性规范为主/立法价值取向着重社会公平公正,侧重保护弱者(劳动者)/合同双方可以自由约定的空间很小 2、按照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理解劳动合同法。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假设、处理、法律后果。例如:劳动者在提供了正常劳动的情况下(假设),用人单位应当足额及时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处理),否则,劳动者有权解除合同(法律后果)。 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对于劳动合同法的理解与运用:我们应当关注这种严密的逻辑结构;在运用其处理问题时,应当坚持这种逻辑结构(例如: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加班,应当支付300%的工资,不管是否补休,都应支付,不能以安排了补休为由不支付300%的加班工资,因为在假设中没有“补休”的内容,这一点与休息日不同);从法律后果出发,来关注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重大问题(例如:劳动合同法第88条);借鉴这种逻辑结构来规范我们自己的规章制度。 (二)劳动合同的订立 1、引起劳动关系产生的基本法律事实是用工,而不是订立劳动

合同。 2、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3、要建立有效的劳动关系,不得出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的无效情形。 4、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必备条款: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取消了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三个方面的必备条款。 5、引导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更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一是规定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续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情形外,在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二是规定在法定情形下,如果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定情形包括:(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3)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讲座心得

篇一: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 《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十八次会议于2007年6月29日,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去年在苏永照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劳动法》这门课程,苏老师结合教材与事例,给我们讲述了劳动关系中所规定的权利,我们应在法律允许的基础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及当权利受到损害时,该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现在系统的阅读了《劳动合同法后》深有感触,因为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后,我觉得对我们来说用处很大,尤其是我们即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就应该懂得劳动双方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以及应注意的事项。 该法规定,用人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劳动关系劳动关,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而且还要看自己签订的是有固定期限的还是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及怎样转成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怎样的劳动合同算无效合同等等。如果我们不懂这些,不去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那么即使用人单位侵害了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也不知道。如果一帆风顺还好,但是如果遇到什么事情,我们也应该知道怎样拿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当然我们也应根据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履行自己的义务,例如,我们要和用人单位签订保密协议等,我们也应该不做触犯法律的事情,以至于让自己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该法中,还让我了解到了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劳动合同法》有效地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报酬权益,第三十一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平常加班应是平常工资的150%,周末应是平常工资的200%,节假日应是平常工资的300%。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争取我们的劳动所得,依法获得我们的劳动报酬,一旦权益受到侵害,应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还有,随着时间或者环境等一些原因,我们经常会面临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该法中规定了什么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在解除时用人单 位应该怎样做才算合理,以及解除之后劳动者可以获得哪些权益:什么情况下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解除之后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及保留那些材料等等,更值得我们了解清楚的还有用人单位的哪些做法违反了法律,应对劳动者做出哪些赔偿,例如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第八十五条用人有下列情形的,由劳动行政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百分百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等,以及劳动者因不了解劳动合同法中的规定或其他原因没有履行好自己的义务的,也应负有相应的责任。 这些都对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有重要的指导帮助意义。我们应严格遵守《劳动法》中规定的各项法规,并能在自己在劳动过程中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知道怎样拿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篇二:《劳动合同法》讲座精髓及体会

合同法经典案例分析

合同法案例分析 【案例一】企业招聘不得有性别歧视 某公司因扩大生产,需要招用5名技术工人。但在招聘条件中记载要求男性,谢绝女性。结果在招工当天,遭到不少女性的投诉,要求劳动主管部门对该公司的招工歧视行为进行依法处理。 【评析】《就业促进法》要求保障男女平等的权利,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建议:企业的招聘条件必须公平、平等,在具体的录用过程中可做适当筛选和技术处理。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26条、27条、62条.doc 【案例二】招用未解除劳动合同员工,企业面临风险 甲公司因工作急需招聘录用了工程师乙,双方签订了5年劳动合同。半年后,甲公司突然接到一封律师函:乙原来与丙公司尚未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甲立即解除与乙的劳动关系并处理善后事宜,否则将追究甲公司和乙的连带责任。 【评析】招聘录用时应要求应聘者提供其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证明,并要求员工承诺若因此造成企业损失的,由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否则,聘用未与原单位解除劳动关系的员工,将面临承担连带责任的风险。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91条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案例三】应聘者提供假学历,企业可以解除合同

甲公司录用了工程师乙,录用条件中明确了研究生学历要求,乙在应聘时也提供了相应学历证件,并在登记表中注明学历层次。双方签订了5年劳动合同。半年后甲公司偶然得知乙的研究生学历系假的。公司要求与乙解除劳动关系。 【评析】劳动合同法规定,凭借假学历签订劳动合同,可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且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应注意,甲公司需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在录用乙时,并不知道其研究生学历是假的,并且据此录用了他。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26、39条.doc 案例四】试用期满后不得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合同 公司招聘录用了王某,双方签订了2年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3个月。一个半月后,王某的考核结果为不合格。公司车间主任将考核的依据和材料于当月底转到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考虑解除合同。在第3月的第2天,公司通知王某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王某不服提起仲裁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仲裁庭裁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 【评析】: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2年的劳动合同试 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超过部分无效。虽然在2个月内公司已经证明王不符合录用条件,但公司的解除决定是第3个月作出的,此时已经不在试用期内。如要解除与王某的劳动合同,必须证明王某不胜任工作岗位,且经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胜任。 建议: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在试用期内进行。试用期限的约定要合法,试用期的考核要及时作出,业务部门和人事部门要加强职能合作。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19、21、39条.doc

劳动合同法讲座

劳动合同法讲座 篇一:劳动合同法讲座 篇一:劳动合同法实务讲课稿 劳动合同法实务讲课稿(1) 注:作者在XX年8月1日为40余家法律顾问单位企业老总及人事主管培训会上的讲稿安徽今昔律师事务所劳动合同法实务讲课 (XX-08-01) 背景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最新劳动法律的颁布实施,极大冲击着用人单以往的用工管理模式,给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管理带来了挑战,劳动争议案件急剧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根据新法调整用工思路、规范操作模式、规避法律风险、节约用工成本,成为我们企业用人单位十分关注的内容。为此根据最新劳动法律法规,结合劳动争议处理的工作经验,对用人单位用工管理操作技巧与应对措施进行阐述和讨论。我今天主要讲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劳动合同订立中的问题 劳动合同是确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协议。 劳动合同期限分三种: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无终止

时间)、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期限);劳动者上班方式两种:全日制用工,还有种非全日制劳动用工(以小时计酬为主,在同一单位每日工作不超4小时,每周不超24小时的用工形式)。 法律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一、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后果 1、支付双倍工资。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补订书面劳动合同。条例第6条7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82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3、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例第7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至满一年的前一日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并视为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的当日已经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应当立即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 二、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 1、审查劳动者主体资格。 劳动者年龄审查劳动者学历、资格和经历等审查审

劳 动 法 知 识 讲 座

劳动法知识讲座 一、劳动合同的期限 1、合同期限可以是一天、一周、一个月、一个季度或一年、两年等; 2、法律对劳动合同中试用期的限制: 二、工作任务 对工作内容和岗位的变更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应征得劳动者的同意。 三、劳动时间 1、正常工作时间:每日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 2、加班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1小时,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3、综合计算工时:以周、月、季、年综合计算,每周以40小时计算,月以167.36小时计算、季以502小时计算、年以2080小时计算,具体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在劳动分局备案后执行; 4、计件工资制:以本单位同岗位70%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劳动时间(每周40小时)能完成工作量确定计件定额。

四、工资 1、工资的组成: ①计时或计件工资; ②奖金; ③津贴和补贴; ④加班加点工资; ⑤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2、工资的支付周期: ①可以按月结算支付,也可按周、按日、按小时结算支付,但不能超过1个月; ②当月工资可以在本月底或下个月支付,但超过时间支付就是拖欠工资; ③用人单位在解除合同时,应一次性付清劳动者的全部工资。 3、最低工资标准: 东莞市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为574元/月,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不得低于该标准。 4、加班加点工资 加点工资:工作日超过正常工作时间加班的,应按150%的标准支付加点工资; 休息日加班工资:休息日加班的,应按200%的标准支付加点工资; 法定休假日加班工资:法定休假日安排加班的,应按300%

的标准支付加班工资。 ※计算基数为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工资。 5、工资的发放 工资必须以货币形式发放,可通过银行转帐或现金支付。 6、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 ①支付全部工资,另支付相当于工资报酬的25%的经济补偿金; ②连续拖欠或克扣劳动者工资2个月以上或情节特别严重的,劳动局可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可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50%至100%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五、社会保险 1、社会保险的范畴: ①工伤保险、②失业保险、③养老保险、④医疗保险、⑤生育保险。 2、工伤保险 ①应该认定工伤的情形: A.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B.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C.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D.患职业病的; E.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读后感资料

学习《劳动法》心得 今年夏天刚刚踏出校门的我,对这个社会还充满了新鲜感,更是无知,刚刚进入公司后,公司就组织我们学习《劳动法》,切身的保护属于我们自己的权利。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劳动者每天都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丰富的财富。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利益颁布了特别保护条列《劳动法》。在现实的劳动者中应该多多了解这部法律,更应该多多了解这部法律的内在含义,才不会蒙受本应该避免的损失。为此,劳动者应该认认真真学习劳动法,通过学习才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首先国家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制定了本法。是为了全体的劳动者能够得到相应的正当待遇,使其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再次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等其他劳动权利。此条充分的显示出了本法的尊重劳动者,保障劳动者权利不受损失,人人是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另外它也规定了我们劳动者应当去做的,劳动者并不仅仅是只享受我们应得的权力,同样拥有我们所应承担的义务,只有互相理解、尊重、支持才能得到我们应该得到的一切。再者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同样,这也是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创造自身价值,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通过对劳动法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是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的,这充分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使劳动者有保障,这样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快速进步,快速发展。 学习《劳动法》之心得体会 近日,我班响应上级的普法号召,组织了一次学习《劳动法》的活动。《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它与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所以学习《劳动法》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通过学习,不仅让我认识到自己有哪些合法权益是受保护的,也让我可以去公正地评判自己的企业。比如企业是否为我们提供了合理的酬薪,是否安排了足够的休假天数,又是否让我们享受到应有的各项福利保险等等。我们知道法律是公平的,它在赋予你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你各项义务。所以,作为一个守法的员工在享有各种权利的同时,也需要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企业为你提供薪水、福利等,你也该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出力。而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学习《劳动法》才能清楚自己的员工享有哪些权益,才能正确的对待每一个员工,依法为员工提供合理待遇,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企业。通过此次学习,使我了解了《劳动法》,增强了法律意识,清楚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这对我今后的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习劳动合同法的收获 通过学习劳动合同法。我对劳动合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使我清楚地知道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必须确立劳动关系,及相互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等。既然法律在这个社会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去好好的学习法律,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今后在工作过程中,更要懂得保护自己和不违反法律,而且做到这一条,学习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新的劳动法相对于旧的法律更加透明,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更多一些,就更好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了保障,劳动者的积极性自

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体会

新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体会 一、用人单位解除合同的新变化 (一)解除过错员工 1、《劳动合同法》新增加解除过错员工的条件 ①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②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③欺诈、胁迫情形下签订的; 2、以兼职理由解除劳动合同需要举证的:证明兼职情形影响工作,或者证明提出过要求改正,拒不改正。 3、对策研讨: 1.合理运用之情权,在招聘流程增加相关信息披露的义务,例如在应聘登记表中增加信息内容:是否从事兼职、是否有病史等等; 2.处理违纪员工的前提:依据充分,证据确凿,程序合法,如果没有做到以上三个原则,单位很容易陷入被动; 3.注重规章制度、劳动合同的运用 4.必须通知工会 (二)解除无过错员工 1、解除条件:劳动能力欠缺/工作能力不足/情势变更/出现法定裁员情形 2、解除形式:用人单位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 (三)裁员新规定

1、裁员规模要求:20人以上或者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 2、法定程序: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二、合同终止之新变化 单位违法解除或者终止的后果 违法终止的理解: ①、符合签订无固定期合同情形,单位作合同期满不签订合同; ②、劳动合同期满,出现6种不能终止条件,单位终止了合同。 后果: 1.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的,单位必须恢复履行; 2.劳动者要求不继续履行的,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工作年限×月工资×2倍对策研讨: 协商了解,优先考虑; 单方决定,慎之又慎。 终止后双方责任: 劳动者责任:办理工作交接; 单位责任:支付终止补偿金、办理退工。 对策研讨:重新设计续签劳动合同的流程,增加对续签的员工提前发出续签通知的流程; 单位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情况: 三、补偿金标准的变化 根据《劳动合同法》,解除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金的标准如下:

合同法的经典案例分析

合同法的经典案例分析 一、判断合同是否成立 案例: 某建筑公司施工过程水泥短缺。同时向A水泥厂和B水泥厂发函。函件中称:“如贵厂有XX水泥现货,吨价不超过1500元,请 求接到信10天内发货100吨。货到付款,运费由供货方自行承担。”A水泥厂先行发货100吨,建筑公司接受了货物。B水泥厂后发货100吨,遭到拒绝。因为建筑公司仅需100吨水泥,称发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不成立。 分析: 本案函件内的信息符合一个有效要约的构成条件,所以构成要约,在有效期限内,该建筑工程公司应收到该要约的约束。B水泥 厂以该建筑工厂公司函件规定的承诺方式在有效期限内作出承诺, 使得在该建筑工程公司和B水泥厂之间成立了一份水泥购销合同。 所以当事人要切实履行合同,不履行合同要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 《合同法》 第13条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第14条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 应该符合下列规定: (一)内容具体确定; (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第21条承诺要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25条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二、合同书上没有签字或盖章

某单位将一空房出租给江某,江某将合同打印后即签名并盖章。然而单位法人不在,单位财务收了江某的租金和合同书。后来,江 某准备入住时,该单位要提高租金。江某表示应按合同约定履行, 单位辩称合同并无单位签名和盖章,合同不成立。 分析: 合同书上只有江某的签名,仅就合同书的形式要件而言,是有 欠缺的。但江某已经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交租金时,单位已然 接受,而并非拒绝,说明单位已经接受江某的履行。双方履行与接 受履行的行为,足以认定合同成立。 法律: 《合同法》 第32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 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 第37条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者盖章之前,当 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三、合同里的条款并非都是有效的 案例: 某小区物业与业主签订了管理合同,每个月住户缴纳60元管理费,物业负责小区的卫生、治安,但车辆丢失的,物业概不负责。 李某的摩托车放小区内被偷,物业以合同实现约好为由,决绝赔偿。分析: 物业没有履行“提醒注意”及“维护治安”的义务,也没有对 合同进行说明,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构成违约。合同免除了物 业的责任,违背了公平原则,违反了《合同法》的规定,属于无效 的条款。物业应向被盗者赔偿,可以向盗车者追偿。

大学生应该了解劳动合同法知识

大学生应该了解的《劳动合同法》 由于马上要进入社会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很重要,作为劳动者我们都是弱势群体。国家都讲依法治国好多年了,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大学生就业应该了解的《劳动合同法》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劳动合同法有哪些特点,对我们大学生就业有哪些影响呢? 1.在校大学生不能订立劳动合同。在校大学生不具有劳动者主体资格,不具备劳动者的身份。所以不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如果为单位提供了有偿服务。可以与对方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在校生实习协议,明确约定权利义务来保护自身的权益。 2.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建立劳动关系即用工的同时订立;二是在建立劳动关系后即用工后一个月内订立;三是在建立劳动关系前即用工之前订立。君子约定,口头承诺不管用,工资、奖金、福利等“要害”,一定要写在合同里。如果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从用工后第二个月起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当然要注意证据的搜集,例如可让单位开具在职证明、或保留与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其他证据。 3.学历、简历造假则合同无效。在向用人单位投递简历时,简历内容一定要真实。因为用人单位一旦发现你的简历有“水分”。他们有权随时解除劳动合同。且不需要支付经济赔偿或补偿金。虽然不影响你拿到工资,但是因此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用人单位还有权

要求损失赔偿。所以,不要为了让简历好看而编造实习经历、奖学金及获奖经历或者随便给自己整个学生会主席的头衔。在向用人单位介绍自己的情况,有权“无可奉告”。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情况也是你的一项重要的权利。当然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过要注意方式方法,巧妙周旋。 4.非全日制用工指的是平均每日工作不超过四小时,平均每周工作不超过24小时的用工形式,例如有些单位有保洁人员,电梯工等非全日制工作岗位。切记,跟你在校时的打工完全是两回事。 5.合同签订时间。自你为用人单位干活那天起建立劳动关系,或者从干活起1个月内签订书面合同。否则自第2个月起应支付又倍工资。若是1年都没有签劳动合同,自第2年起,劳动者有权要求与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大学生不再担心用人单位不和自己签订合同了。 6.试用期长短。以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是三个月以下的。不能约定试用期,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签合同的时候,一定要睁大眼睛哦。 7.试用期工资不低于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须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不能再免费试用了,

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体会

《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宣传学习工作小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7月11日,我分部举办了专题会议,组织分部员工及部分协作队伍人员学习了《劳动合同法》及《就业促进法》的相关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有力推进 做好合同法的贯彻实施,既是一项事关长远的任务,也是一件当务之急的工作,我分部组织专门人员,落实推进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提出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确保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体系。目前,我分部已对学习、宣传、培训和贯彻合同法的工作作出了统筹安排,有计划、分步骤的组织实施。 二、深入学习培训,提高能力水平 合同法明确规定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对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进行监督管理,这对劳动保障部门加强学习培训工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各部室抓紧对本部门人员学习工作进行研究和部署,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自学以及中心组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三、强化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合同法的调整对象主要针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涉及范

围广、覆盖面广。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增进广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合同法的了解和理解,对确保这部法律贯彻实施至关重要。争取将合同法的宣传普及工作纳入本地区“五五普法”年度工作计划,统筹策划,及时部署,采取各种形式,全方位、多层面地进行广泛宣传。重点宣传学习合同法的重要意义、精神实质和主要条款,使劳动者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自觉做到学法、懂法、守法。 四、开展分类指导,做好实施准备。 充分利用下半年“过渡期”,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用工合同制度实施情况。尤其是施工队队伍,针对不同类型的施工队伍的劳动合同制度的进展程度和发展条件,指导和督促对本协作队伍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自纠,预先防范,消除隐患。要注意抓一批有基础,有影响的施工队伍进行试点,加强典型培育,注重经验积累。按照劳动合同充分覆盖专项法案的要求抓紧推进试点工作,发挥示范作用。

合同法,经典案例

合同法,经典案例 篇一:合同法经典案例解析好版 合同法经典案例解析一 该古董买卖合同是否有效 案情介绍 李某本人酷爱收藏,并且具有相当的古玩鉴赏能力。其家中收藏有一商代酒杯,但由于年代太久远,李某无法评估其真实价值,而只能大略估计其价值在10万元以上。某日,李某将其酒杯带到一古董店,请古董店老板鉴赏,店老板十分喜欢该酒杯,并且知道其价值不下百万,于是提出向李某买下该酒杯,出价为50万元。李某对此高价内心十分满意,但仔细一想,心知该酒杯价值绝对超过50万,如果拍卖,超过百万也有可能。但苦于拍卖成本过高,自身也没有条件拍卖。于是,李某心生一计,同意将酒杯卖给古董店老板,待日后古董店老板高价卖出后再主张合同可撤销,要求变更合同。结果,古董店老板通过拍卖,酒杯被卖到1000万元。此后,李某向法院主张合同显失公正,要求古董店老板至少再补偿900万元。 试分析: 1.李某与古董店老板的合同是否成立,是否有效? 2.李某的请求是否具有法律依据?为什么? 3.法院应如何处理?

评析 1.李某与古董店老板的买卖合同已经成立,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并且一致,合同有效。 2.没有法律依据。我国《合同法》规定,显示公正的合同属于可撤销或可变更合同,本案中的买卖合同不属于此种情况。首先,李某具有相当的古玩鉴赏能力,虽然他不知道酒杯的真实价值,但内心已经知道其价值绝对超过50万元,在此情况下他仍然将酒杯卖给古董店老板,法律上就应该推定其意思表示真实有效,而不属于因缺乏经验导致判断失误的情形;其次,李某将酒杯卖给古董店老板的时候,就已经准备事后主张合同变更,因此当然不存在被骗或者失误的情形,相反,李某心知肚明,不属于合同显失公正;再次,李某主张合同显失公正属于恶意,不应得到支持。 3.根据上面分析可知,法院不应支持李某的请求,应认定合同有效。 撤销权与代位权的行使 案情介绍 甲公司为开发新项目,急需资金。XX年3月12日,向乙公司借钱15万元。双方谈妥,乙公司借给甲公司15万元,借期6个月,月息为银行贷款利息的倍,至同年9月12日本息一起付清,甲公司为乙公司出具了借据。甲公司因新项目开发不顺利,未盈利,到了9月12日无法偿还

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多篇范文)

劳动合同法学习心得 通过一学期的劳动合同法的学习,虽然对劳动合同法的认识不是很深,但是知道他和重要,或多或少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劳动合同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我们都知道,劳动者工作地点存在安全隐患,超时工作甚至长期的加班加点,没有社会保险以及缺乏职业危害防护等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不尽完善,加上劳动监察和执法不到位,这些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很难得到彻底纠正。而通过在劳动合同必备条款中对比加以约定,可以“防患于未然”。实现从源头上维护。 xx年一月一日颁布了新一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相比以前的劳动合同法,确实是对处于弱势的劳动者,规定了相应的保护条文。明确指出“用人单位裁员应承担社会责任”、“用人单位有义务主动与劳动者订立出面合同”、“在劳动合同中必须写明‘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政府机关人员不作为给劳动者造成危害应担责赔偿”这几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然而,这样一个能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只有相当少的人认为它确实可以起到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效果。甚至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怀疑过它的真实性。 其实,人们对法律的怀疑和不信任,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法律条文,在实际生活中犹如白纸一张。《劳动法》颁布已经十多年了,但《劳动法》中很多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条文,并没有真正落实,因为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博弈中,往往会引起此起彼落的矛

盾,者就不能不让劳动者担心,执法者会不会因为“引资”而屈从于资本的威力,从而放弃甚至牺牲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种情况在《劳动法》的执法中,几乎成为常态,否则,怎么会有血汗工厂长期存在?《劳动法》和执法部门已经沦为权贵手中玩弄劳动者的工具。 在大力推行“依法治国”的今天,人们对法律的怀疑,是即是对政府依法治国的能力的怀疑,是对政府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能力的怀疑,更是对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强弱的怀疑。 “签不签劳动合同没有太大区别”、“签了劳动和同也没啥用”……说起劳动合同,经常可以听到类似这样的“评价”。 “这反映了劳动合同的形式化问题。”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大量的劳动合同文本就是抄法条,缺乏实质要件,不能发挥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的作用。许多劳动合同虽然有劳动报酬的条款,但没有写明具体数额,有的仅规定劳动者的义务和用人单位的权利,有的甚至规定“生老病死都与企业无关”、“发生了事故企业不负任何责任”等违法条款。 由于流于形式存在缺陷,特别是缺乏实质性内容,相当部分劳动合同并没有让劳动者切实感受到作用,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劳动合同制度的有效实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增加规定了劳动合同实质要件的条款,让劳动合同有名更有实,这就是新一代的《劳动合同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