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与温州: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及展望

苏州与温州: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及展望

苏州与温州: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及展望
苏州与温州: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及展望

苏州与温州: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及展望

来源: 2008-2-18 07:59:59 网友评论条字体:[大中小] 收藏本文※我要投稿!

从我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角度来看,至少有两种较为典型的国际化模式,即温州模式和苏州模式。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区域经济国际化的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目前理论界对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具体内涵尚有争议,我们认为从经济国际化的角度而言,温州模式是一种以温州商人为主体的、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立足于区域内本土民营企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区域国际化模式;而苏州模式则可归结为一种以强势政府主导的、由FDI带动出口加工、以招商引资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区域国际化模式(注:刘志彪、张晔:《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地区的案例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8期。)。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主体是企业,因此苏温地区的经济国际化模式实际上也是企业国际化的模式(下面简称“苏温模式”)。苏温模式对中国其他地区的国际化道路有着重大借鉴价值。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研究苏温模式是如何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比较分析这两种国际化模式差异,并探讨两者面临的困境和各自的发展命运。

一、两种国际化模式的发展路径及演变

为什么同是东部沿海地区,苏州和温州却选择了不同的国际化模式?我们认为,某个地区选择不同国际化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既具有在国际化大趋势下的必然性和共同性,同时又具有各自发展过程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必须从这两个地区原先不同的逻辑起点和发展路径,以及在国际化冲击下模式演变过程的角度加以考察。

(1)苏州模式的发展路径及其演变

早在1985年,苏州就被国家批准为对外开放沿海城市,享受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但当时盛行的是以乡镇企业为特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的苏南模式。8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外资企业进入的冲击以及乡镇企业的本身问题,导致后者竞争力急剧下降,苏州开始调整发展战略,从内向发展转为对外开放。1990年前后,苏州利用其与上海毗邻的区位优

势,主动融入上海,实现外向型经济和错位发展战略。一方面积极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增加地区外汇收入,扩大苏州在国际上的影响;另一方面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兴办“三资企业”。原有的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发展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道路则被历史基本“终结”。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推行,苏州再次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加速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机遇,积极吸引台湾的IT产业资本,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迅速推动苏州模式走向成熟。为了和外向型经济模式相适应,从1998年开始,苏州进行二次改制,一方面把乡镇企业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等,以解决原有乡镇企业的产权不清问题;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通过产权交易、改制和租赁等形式,改变国有企业的面貌,使之参与市场竞争,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对苏州模式的改造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出现了过分依赖外资的现象,如人均收入不高、本土民营企业遭到挤压和被边缘化等。因此2002年前后,苏州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和自主创新规模经济的发展,苏州模式因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苏州之所以选择了政府主导下的以外资出口加工经济为特征的国际化模式,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苏州位于长三角中部,与上海毗邻,既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条件,又有广阔的大陆腹地作为支撑,具有显著的区位交通优势,便于外资流入;其次苏州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体系发达,产业工人的素质较高。因此外资,尤其是高技术产业资本纷纷选择苏州作为国际制造业生产基地;三是苏南模式时期就形成的强势政府的传统,使得地方政府具有主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意识,并有能力开展以政府为主导的招商引资。事实上,苏州模式的形成也与地方政府对两次重大发展机遇的把握和战略决策有着重大关系。

(2)温州模式的发展路径及其演变

温州模式的历史较苏州模式为早。80年代初,温州企业主要是以个体、分散的家庭工商业的形式挂靠在集体公司名义下经营,86年以后这些个体工商户则逐渐转向股份合作制名义下的合伙制企业。此时工业生产主要以小商品生产为主,供给国内市场,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9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些已完成部分原始积累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纷纷发展为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并对家族制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现

代企业制度开始逐步建立。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温州商人走向世界各地,起初主要经营餐饮业,很快扩展到经营商业贸易,通过向国内温州企业发下订单,并在国外开店设厂的方式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带动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化。但由于温州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经营的是低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主要是通过降低成本来寻求生存空间,因此屡屡遭国际反倾销抵制。尤其是2003年左右,温州低价商品出口遭到严重困难。同时温州模式也遇到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资本外流严重等危机,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全面吸引资本回流和外资进入,并帮助本土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温州民营企业自身也开始寻求新的企业国际化道路,从直接出口转向对外直接投资和合作。在这种情况下,温州国际化模式有了新突破,2004年温州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数量大幅增长。尽管如此,温州外向型经济的各项指标仍不及浙江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引进外资方面非常落后。外向型经济作为温州经济的短腿,一直成为温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温州之所以选择温州人主导下的以民营企业国际化为特征的“温州模式”,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温州政府对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一直采取了默认甚至保护的态度,壮大了民营经济的实力,从而为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打下了基础。其次,与发展的初始条件有关。在工业化起步之初,由于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而不得不采取走出去闯市场的办法,反而锻炼了温州人开拓新市场的胆识和魄力,大批温州商人跨出国门闯世界。三是温州文化传统较为注重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温州商人之间比较诚信团结,能够“抱成团”,愿意分享市场信息和资源。在此基础上,温州人在国际社会逐渐发展出自身独特的社会资本,形成了所谓的“海外关系网”,能够帮助本土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从这两种国际化模式的发展路径及其演变上,我们可以发现,一方面,地区国际化模式的差异,实际上是原先的经济模式在面临国际化冲击下的一次嬗变,因此它们与共同面临着的经济全球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区位交通、资源禀赋、工业基础和文化传统,甚至面对机遇时的战略把握和政府的适时引导,都可能成为一个地区选择某种国际化模式的重大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路径依赖性,通常会强化了最初的模式选择。因此,不同地区的国际化模式往往显现出丰富多彩的格局。

二、两种不同国际化模式的比较

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往往被人们总结为不同的国际化经验。从比较分析的角度出发,可能使我们更能看清它们对企业国际化的影响。

(1)国际化规模和阶段的比较

国际化指标主要包括外贸、外资和外经几个方面。从进出口规模上来看,由于引进外资远远比本土企业走出国门要容易,且外资出口加工品的价值中包含了大量的进料价值,因此在进出口规模上,外资出口加工导向的苏州遥遥领先。2004年苏州进出口总额达到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508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高达240%;而2004年,温州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近6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为35%。从外商直接投资来看,2004年苏州新增外资14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5亿美元;而温州新增外资仅11.0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9亿美元。从对外投资上来看,2004年苏州新办境外企业32家,总投资6.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4515万美元;温州市新批境外企业69家,总投资仅1580万美元。因此,如果仅仅从局部性的、缺少经济联系的统计指标看,温州国际化的规模远远落后于苏州(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目前国家对外审批程序较为复杂,很多温州公司虽已在境外设立企业,但还未经国家审批,因此温州企业的实际对外投资规模比统计数字要多的多。且温州企业习惯于使用自有资金进行个体投资和搭会投资,海外企业利润再投资的现象也较为普遍,而现有的统计方法难以准确估计这几种形式的对外投资规模。因此我们推测,就本土企业的对外投资来看,温州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可能远远大于苏州。)。

但是,国际化的规模和阶段并不一定成正比。苏州进出口和FDI规模巨大,恰恰反映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外资出口加工模式并没有改变。从发展方向上看,企业国际化可区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两个方面。企业内向国际化活动的方式包括进口、购买技术专利、特许经营、国内的合资合作等;企业外向国际化活动包括产品和服务出口、技术转让、海外生产等。尽管从动态的角度看,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的整个过程,但从整体发展阶段上来看,企业外向国际化是其内向国际化发展的结果。温州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以本土企业为主导的出口贸易和海外市场建设,以外向国际化为主;而苏州还基本处于引进外资的内向国际化阶段,即使有对外投资也是以跨国公司的海外再投资为主,本土企业的对外投资比例很低。因此我们认为,苏州国际化水平实际上落后于温州。

(2)国际化道路的比较

由于世界市场正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无论是哪种模式,企业最终必定走向国际化。当然,一个地区的国际化,既可以先从国际化开始,也可以先从区际化起步,利用国内市场发展自己,再逐步走向国际化。其次,从国际化的经营阶段上来看,企业目标市场的扩展通常遵循着: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相邻市场→全球市场的顺序。而从企业跨国经营的演变上来看,最常见的道路是:纯国内经营→中间商间接出口→直接出口→设立海外销售分部→海外生产。这些是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渐进式的路径,但是有时候也会跳过一两个阶段,使得某个地区的国际化道路呈现跳跃式发展。

从整体国际化过程来看,温州模式基本上走了一条渐进式的国际化道路。温州是先区际化,再国际化的典型。80年代初温州出现了一支庞大的推销员队伍向全国推销商品,随后很快又形成了十大专业市场和产销基地,由此带动了温州工业化进程。经过区际化的发展阶段后,温州企业逐步突破了国内市场的制约,不断拓展自己的营销网络,使区际化向国际化延伸。从温州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历程看,最初始的方式是开展出口贸易,之后在出口市场设立营销网点、研发中心、组建境外市场等。目前,温州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时,一般只把间接出口代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而绝大多数(约90%以上)企业选择使用国外的温州商人销售网络,直接出口。有些发展势头较好的温州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因此,在跨国经营阶段上,温州已经进入从直接出口向设立海外营销分部的过渡阶段。

苏州则基本上以跳跃式发展的国际化道路为主。苏州模式一开始就走上了企业国际化的道路(注:尽管在苏南模式时期也有区际化的经验,但苏州模式下原有的乡镇企业已消失,改制后的企业也并不占有主要地位。)。从90年代初开始,苏州相继利用浦东开发和台湾IT 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出口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通过发展配套产业,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进行产品内分工,本土企业因而能够参与价值链中的某些环节的价值创造,并将产品随着加工贸易的出口而输往国外市场。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将包含有本土企业参与生产的产品,跳过几个国际化阶段,直接出口而面对海外市场,而且通过搭上外商再向海外投资的顺风车,本土企业也可以借此向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因此,通过吸引FDI和发展本土企业为之配套,苏州迅速融入了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经济。因而在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上,相对于温州模式而言,苏州模式是一条捷径。

(3)国际化模式的方式和特征的比较

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除了规模、道路和发展阶段的差异外,相对应的在国际化的方式和特征上还有几个显著的不同。

苏州模式属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内向国际化模式。目的是通过吸引国际资本开办出口加工企业,发展本土企业与外资企业的配套,来实现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因此,苏州模式是一种“子公司承接国外订单”的“两头在外”模式,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较高(约为75%)。但是,由于本土企业和外企技术差距太大和跨国公司自身的战略考虑等多种原因,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配套比例并不是很高,出口加工贸易以外资企业为主(比例为97%)。另外,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化模式,决定了本土企业只能参与产品价值链中某些环节的生产,从而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并非是完整的产品,甚至很多出口加工品是“在本土生产”的、而非“本土企业生产”的产品。从境外投资角度来看,尽管投资规模巨大,但是以外商的海外再投资为主,中方投资额仅占境外投资的7.3%左右。即使是合资企业,其海外资产的控制权也主要在外商手中。

温州的企业国际化方式则与苏州不同。温州商人善于闯世界,在世界各地开店设厂。他们消息灵通,善于把握商机,掌握国际市场,尤其是最终消费市场的需求动向,并能将国际市场信息及时传递到国内企业,进行生产,从而带动本国企业国际化。与苏州不同的是,温州民营企业已成为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主体,它们既是出口货源的提供者,又是国际市场的积极开拓者。温州95%以上的出口商品是由民营企业生产提供的,同时温州境外投资的主体90%以上为民营企业。因此,温州的企业国际化主要是由温州人自己控制的。温州模式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即温州企业的经营伙伴(商业网络)在温州企业跨国经营中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尤其是不可忽视海外近四十万温州籍华侨的力量。他们既了解国际市场,又了解国内生产状况,给温州企业带来大量订单,并加快了温州本土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引进、管理水平和经营观念的更新,从而带动温州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从温州现有外商投资来源来看,也主要来自于海外的温州籍华侨。

(4)国际化起步的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比较

按照资源禀赋学说和比较优势理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产品来换取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和产品。因此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于资源密集型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等经济发展了,再逐步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温州的国际化是从一些具有低成本、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特点的传统产业,尤其是一些“缝隙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起步的。选择这些产业起步快,比较容易积累资金,而且能较充分利用剩余的不熟练劳动力资源,并通过“干中学”逐步掌握技术诀窍和管理经验。经过多年发展,温州企业基本完成了从小作坊到现代企业、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开始出现

了某些产品向其他高附加值产业进军的迹象。因此,温州企业的技术选择和产业选择,很大程度上是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主动选择的结果。

苏州则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端环节起步。尽管苏州引进的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实际上都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组装工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和附加值并不高。这也是由苏州目前的比较优势决定的。但与温州不同的是,苏州的产业和技术选择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结果。是由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产业链在发展中国家配置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利用发展中国家丰富廉价的资源和劳动力。因此苏州招商引资引来的只能是跨国公司的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但通过外资引进,苏州民营企业正在努力向跨国公司学习,希望能在为跨国公司的配套互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从低附加值环节走上高附加值环节。

因此,温州和苏州产业选择和技术选择上的差异在于,前者从传统产业起步,产业选择具有主动性;后者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附加值环节开始,产业选择具有被动性。但是两者都是利用了劳动力资源优势,先从附加值和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做起。这也许说明,没有特殊资源的地区,选择一开始就走上自主创新和树立品牌的国际化道路,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而从低端产业和低技术开始起步,则成功的可能性较大。(5)国际化的产业空间分布形式比较从国际化的空间载体上来看,苏温模式都形成了集聚式的产业空间分布形态。产业集聚是指相同或类似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产业成长现象,它具有企业共生和专业化的特征,能够围绕某种产品形成细密的分工协作网络,使得中小企业也能获取区域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分工收益,使得产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来面对国际市场,应付国际竞争。

温州是本土传统产业集群的典型,集群内部形成了专业分工的块状经济。起初是少数温州商人偶然发现了国际市场需求,开始生产某些产品,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模仿和学习,“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逐步示范、扩散发展,这些产业开始在某些地区成长,并形成产业集群。温州产业集群以当地的中小企业甚至家庭户为主,它们既竞争又合作,结成互相依存、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的共生关系,在轻工业产品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占有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如大唐的纺织业集群、温州的打火机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都极具竞争力,后者甚至占据了近70%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商业网络上,温州人在世界各地建起了许多的温州街、温州村和温州城,形成商业集聚区,从而把温州经济和国际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苏州则是外资企业集聚,形成规模经济的典型。苏州的产业集群主要是引进外来资本,尤其是引进台湾高技术产业资本后形成的。2003年苏州累计台商投资已经达170亿美元,占台湾对大陆投资总额的1/5强。从空间分布上看,太仓、常熟和张家港以冶金、建材、纺织品及传统制造业为主,昆山则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天下。集群内的外资企业之间结成了共生共荣的配套关系,形成了自己的“生物圈”。如当台湾某些领头大企业进驻苏州后,其相关配套企业也纷纷跟进,形成紧密结合的企业群落,大大减轻了企业交易成本。

因此,温州模式和苏州模式在国际化空间载体上的区别在于,产业集聚的主体不同。苏州以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而温州则以本土传统产业的企业为主体。前者是外来引进的,发展速度和结构变动较快,但根植性较弱,容易发生群体迁移;后者是内生发展的,结构变动较慢,但根植性较强,发展比较稳定。

(6)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效率比较

由于苏温模式采取的具体路径和方式不同,决定了必然具有不同的发展绩效和潜力。当然,事物是两面的,每种模式往往既有利也有弊。

苏州国际化模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外资引进,能迅速推动当地的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通过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来提高当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能够利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尤其是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跨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使本土企业的产品迅速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体系。但是,这种模式也容易导致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遭到外资企业的挤压和被边缘化,导致当地经济的自身“造血”功能衰退,形成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在结构上

的二元化发展格局,从而与试图通过外资引进来使本土企业国际化的初衷相悖。

与苏州模式的差异在于,温州模式中企业发展较为稳定,能够逐步积累资金、技术和经验,不会出现苏州那样的本土企业被外资企业压迫,以及产业结构、经济主体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的二元化等问题。但是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同时也意味着温州企业没有利用好外部资源和自我封闭,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有限,产业升级缓慢。由于温州商人靠的是传统产业出来打天下,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含量较低,这意味着温州企业面对的几乎是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缺少控制市场的势力和能力。

三、两种国际化模式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

目前,苏州和温州的企业国际化都遭遇了发展瓶颈。其问题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其特殊性。从共同性上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在各类资源瓶颈的约束下,产业升级困难。

各类资源瓶颈开始出现。一是土地资源瓶颈。由于工业化大量消耗土地,2003年底,苏温地区人均耕地分别仅为0.71亩和0.32亩,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预警线人均耕地0.79亩的标准。二是水资源瓶颈。由于天旱和工业、生活用水急剧增加,以及工业和生活污染,致使苏温地区已经开始出现水荒。三是电力能源瓶颈。苏温地区都面临着用电紧张的难题,2005年暑期两地的企业一周只能保证3~4天的用电,其余时间只能停产。四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和人力资源匮乏。房地产价格飙升,生活成本大大提高,苏温地区不少劳动密集型工厂员工大量流失。正是由于各类资源的约束和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加上开发区各类优惠政策的陆续到期,苏温地区企业投资环境已经大大恶化。

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直接导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下降,客观要求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但出于多种原因,苏温地区的产业升级难以顺利实现。(1)由于温州企业管理者整体素质不高,技术、人才准备不足,以及交易方式上对人际关系极度依赖,使得温州企业固守在原有的技术知识层次中,加上经济总体的外向程度偏低,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等“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原有的产业发展形成路径依赖等各方面的因素,近10年来温州的工业化结构演变极其缓慢。反映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一直局限于低加工度和低附加值的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极小,传统加工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严重不足。(2)苏州的情况更为复杂。苏州乡镇企业改制后,无论是经济总量、产业层次,还是企业规模,民营经济并没有成为苏州经济的主导力量,主要分布在纺织、化工、化纤等传统行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全市比重的1/20左右。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盈利能力较差,产业升级较为困难。而苏州外资产业是否在当地升级,则取决于本土综合技术水平能否与之配套。苏州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较低,关键技术依靠国外的现象较为严重,掌握着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人员几乎全部来自于国外。因此,受本土技术水平的限制,外资在当地的产业升级迹象并不明显。且苏州产业结构和经济主体结构的二元化较为严重,外资企业往往只从事产业链末端环节的生产,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配套不足,企业间关联性较弱,以至于外资企业对本土产业的优化升级作用也极为有限。各种原因造成了苏州产业升级缓慢。

温州和苏州这两种国际化模式遇到的困境有相似之处。首先,它们发展的产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受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大。第二,两种模式都缺乏自主技术的支撑,苏州是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差距较大,消化吸收需要一段时间,温州的民营企业缺乏资金和人才进行技术创新。第三,两种模式都存在利润和附加值低的情况,苏州出口产品的主要利润被外资剥夺,而温州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下利润率也很低。

当然,从国际化瓶颈的差异性上来看,不同的模式遇到的困难又有所不同。(1)温州模式的困境不仅来自于企业内部,而且来自于国际社会的排斥和联合打压,有被国际市场整体驱逐的危险。一是温州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主要通过量大面广、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来竞争,但

这样极易冲击别国市场,引起当地反倾销抵制。二是缺乏现代的市场经济文化观和价值观。灵活变通、冒险胆大的秉性使得温州商人的经营方式和国际公平竞争规则以及海外当地的文化习俗发生冲撞。如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偷税漏税、不雇佣或者少雇佣当地员工等以节约运营成本等,造成了与当地同业甚至与当地文化的对立,而海外温州人自我封闭的文化交流圈又加剧了这一现象。三是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无论是本土温州企业还是海外温州企业,通常都采用家庭制,靠血缘、亲缘甚至地缘关系来维持。采购、生产、销售都在家族链条内进行,资金往来很不透明。有些海外温州企业甚至成立帮会进行管理,给当地社会造成很多误解。另外,由于温州的轻工业出口是从低端起步的,从低端向中高端成长存在着许多难以逾越的成长瓶颈。特别是这些轻工业市场属于成熟市场,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温州产品很难在国际的高端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而低端市场则往往受到更多贸易壁垒的制约。因此,温州企业和产品要国际化,要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国际上流社会的认同,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2)苏州主要面临着外资企业外迁而造成的产业空心化危机。尽管温州企业的外迁现象更加严重,但苏州的后果更为可怕。由于苏州模式是凭借工业化初期廉价的要素资源吸引外资,并非“有根的”本土企业,而外资总在不断的寻求最佳的性价比地区以获取更高利润。当本地资源优势丧失时,这些外资很快就会发生迁移,因此苏州模式实际上成为一种“松脚型(foot-loose)”的内向国际化模式。如果外资撤离后,本土企业还没发展起来,原先想借助内向国际化来促进外向国际化的战略就失败了,当地经济也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威胁。事实上,由于各类资源瓶颈的出现和产业升级缓慢,目前苏州外资进入速度已经开始放缓。2005年一季度,苏州在吸引外资、进出口贸易方面都有不少指标下滑,有些甚至是多年来首次下降。这说明苏州的一些外资、台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已经开始撤资外迁。可以预见的是

四、“苏”、“温”模式的未来命运及其展望

苏州模式和温州模式作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应如何突破国际化瓶颈,其各自的未来发展命运又将如何?

具体来看,苏州模式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解决产业空心化危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面对成本上升导致外资撤退的问题。由于资源价格上升,竞争力较差的外资撤退是必然的。但是苏州也可以借此机会,促使外资企业本身从产业低端向高端发展,从而节约土地和各种资源。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让外资企业之间充分竞争。这样,缺乏竞争力的低端外资会主动撤退,而留下的一般都是附加值较高的、对成本不敏感的高端外资。二是对外资进入的限制。苏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高外资企业的技术、环保和附加值标准,对外资进行筛选,从而达到吸引高端外资的目标。另一方面是如何解决本土企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国际化首先应该是本土企业的国际化。因此,苏州不应把引进外资的数量作为国际化的目标,而是应积极鼓励本土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和FDI 技术外溢,帮助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从而实现外资出口加工企业的配套主体的转变,即本土企业加入跨国公司的垂直专业化生产体系,真正成为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的一部分,通过“干中学”,积累大量技术和管理诀窍,从而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后,本土企业通过市场竞争,用不断收购和替代当地低端的外资企业的方法“赶走”外资,并逐步跃升到附加值较高的环节。

温州的民营企业早已走向国际市场,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应注意“引进来”,即输出传统产业资本,引入高技术产业资本,从而打破现有的封闭的产业结构和低水平的均衡,逐步实现产业升级。在温州目前情况下,必须重视引进外资。因为引进外资并非仅仅引进国外资金,更是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甚至企业发展理念的引进。本土企业可以在现有产业的基础上与外资嫁接,通过向跨国公司学习,改造自身和提高水平,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温州的海外企业而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必须摆脱低价格陷阱和如何得到国际社会

的认同。在现有的国际竞争格局下,低成本低价格的传统竞争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影响了温州企业占据海外高端市场,且容易引发当地的反倾销抵制。这个问题的解决虽然需要国内企业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实现产业升级,但海外企业也可利用“走出去”的先发优势,利用国外市场的信息、国外的研发资源(人员、技术)以及控制国外的品牌、渠道等来提升国内产业的技术水平与档次,并从需求角度促使国内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其次,海外温州企业必须打破家族制企业的封闭性,引入国际化的管理机制,引进外部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尤其要注意雇用当地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较为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又可减少与当地同行甚至文化的对立。最后,温州企业还必须实现经营思路和方式的转变,从千方百计节约成本到尊重当地习俗和遵循国际规范,从而真正融入到国际社会和经济中去。可以这么说,温州企业能否真正国际化,主要取决于温州商人能否克服依赖人际关系的局限性,以及温州文化自身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但是,文化习俗和传统的改变也许不是仅仅一代人能够完成的,等接受了现代教育和文化熏陶的下一代温州人成长起来,那时候温州模式的内涵可能会进一步演变。

从共同性上来讲,苏温模式都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以适应企业国际化的需要。调整的方向有以下几个基本面。首先,强大的生产基地需有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支撑。因此,苏州和温州都应把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放在首要位置,逐步提高自主技术比重。其次,在自主研发能力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并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市场影响力的品牌。这就需要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积累,尤其是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人力资本积累,以及政府服务功能的加强,政府提供有关创新的公共设施和产品,尤其是支撑着产业技术创新的区域性公共创新基础设施。最后,无论是苏州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必须把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相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并举,引进外资、商品出口和对外投资同时进行。因此,在保留原有特点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弥补自身不足,可能是苏温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无论是温州还是苏州,都要探索与外资合作的多种渠道。温州固然要突破封闭式产业结构的制约,苏州也不能全部依赖一种外资合作形式。目前,可供苏州和温州选择的外资合作战略大致有以下几种:

(1)发展为跨国公司的产业链配套

产业链是指各个厂商因通过彼此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而构成的网络。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对其主导的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进行全球性战略调整,即采取FDI方式,把那些缺乏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逐步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此,苏温地区可以借此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为跨国公司提供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的配套,从而获得加入国际产业链的机会。产业链配套包括浅层配套和深度配套两种方式。前者由于跨国公司的转换成本低,配套企业的可替代性强,从而存在着较大的风险。而后者由于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和资本等方面的投资已形成专用性资产,转换成本较高,合作关系较为稳定,且本土企业能够借此学到跨国公司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苏温企业应采取各种手段,积极争取跨国公司自身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来“锁定”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目前,苏州企业基本上采取了产业链配套的外资合作方式,但仍以浅层配套为主,风险较大,应积极寻求与跨国公司深度配套的机会。

(2)横向国际化合作

横向国际化合作是指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相同、相近或相关产业和生产环节的合作。这是国内外同行之间为了获得互补性优势而采取的合作方式。如苏温地区的本土制造企业与跨国公司在制造环节的合作、苏温企业和跨国公司彼此利用对方的营销网络等等。通过横向国际化合作,本土企业可以学习国外同行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了解国外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情况,熟悉国际市场行情,减少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恐惧感。有利于本土企业花费较少的学

习成本,进入相近或相关产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与跨国公司在营销领域的合作,使得本土企业能利用跨国公司现成的营销网络进入国际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开展横向国际化合作的方式,可以与跨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也可以成立战略联盟,或是关系松散的其他企业组织形式。

(3)纵向国际化合作

纵向国际化合作是指本土企业沿着产品的材料供应、生产和销售等上下游环节,与跨国公司展开的合作。与横向国际化合作相比,纵向合作更便于双方开展互补性合作。纵向国际化合作包括前向和后向的国际化合作。前者指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产品终端进行的合作。如本土企业利用跨国公司的国外营销网络和品牌进入国际市场,达到企业国际化的目的。后者是指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原材料和产品研发等上游环节的合作。如本土制造企业与国外资源性企业合作,控制国外丰富而国内稀缺的矿产资源,从而降低进口原材料成本;与研发能力较强的国外企业合作,可以部分解决国内研发水平较低的问题,增强本土企业的研发能力,等等。鉴于目前国内基础工业较为薄弱,资源面临短缺,研发能力落后,国际营销网络欠缺的状况,苏温地区可以考虑利用国内企业的制造优势作为基础和平台,把开展与跨国公司的纵向合作作为本土企业国际化合作的主要努力方向。

(4)收购兼并外资企业和国外企业

本土企业通过与外资企业的学习、合作和竞争,不断收购兼并本土的外资企业,从而实现对外资企业的替代。但更重要的是,本土企业可以“走出去”,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整合全球资源。最佳方法是收购兼并国外的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收购那些具有市场网络和先进技术的企业,而不是一般的加工企业。这样既可以消灭竞争对手,又可以迅速获得投资收益。收购兼并后,必须对国外企业的生产要素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如利用其资本市场募集资金充实国内企业的实力,利用其营销网络销售国内企业的低成本产品,利用其先进机器设备改造国内落后技术,利用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和研发人员开发新工艺和新流程,利用其管理经验培训国内员工,等等。反过来,再利用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低廉的优势,把国外企业原有的一般制造加工功能转向国内配置。总之,通过收购兼并和资源整合,使被收购企业与国内企业的资源形成互补和最优配置,从而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志彪张晔. 中国沿海地区外资加工贸易模式与本土产业升级:苏州地区的案例研究[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

[2]刘志彪. 经济国际化的模式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选择[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8).

[3]洪银兴陈宝敏.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J]. 改革,2001(4).

[4]包松陈湘炯. 由“温州模式”到“温州人模式”探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04(5).

[5]赵伟. 温州模式:作为区域工业化范式的一种理解[J]. 社会科学战线,2002(1).

[6]史晋川. 温州模式的历史制度分析:从人格化交易与非人格化交易视角的观察[J]. 浙江社会科学,2004(2).

[7]史晋川等.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随着苏州资源价格的进一步上升,外迁的出口加工企业将越来越多。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分析

新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分析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选题背景和意义 1.2文献综述及主要观点 ?国际货币的含义 ?货币国际化的条件 ?关于货币国际化的收益和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景与策略 1.3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 1.4基本结论和创新点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及局限(已经开始但还处于初级阶段—解释原因)前景展望等总括。 第一章:货币概述 1.1国际货币化定义 1.2国际货币化进程 1.3国际货币化实现条件 1.4人民币国际化的定义

1.5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第二章人民币国际化现状研究 2.1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人民币边贸结算职能发挥现状 ·人民币跨境流通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近况 2.2人民币国际化进展分析 ·人民币境内外可兑换情况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所处阶段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主要特点 第三章:主要货币国际化的发展与启示3.1总括;货币国际化历程 3.2美元国际化 ?美元国际化内因和背景 ?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元国际化 ?浮动汇率体制下的美元国际化?美元国际化现状和发展 3.3欧元国际化 ?国际化推动因素 ?国际化程度分析 ?国际化的局限性 3.4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内因和背景 ?日元国际化发展 3.5总括:美元、欧元、日元货币国际化的相关启示 第四章:可行性分析(实现的可能性和条件、约束与局限) 4.1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环境 ?国际分工不断革新 ?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 ?区域化的可行性 ?国际化带来的商机:奥运、世博、亚运等 ?区域经济多重合作 ?国际货币多极发展 4.2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条件 ?改革开放成果显著 ?贸易进出口额持续扩大 ?国际信誉形象良好 ?区域流通事实成型 ?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中国外汇储备现状、成因)?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 ?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苏州市吴中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苏州市吴中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2009年12月07日星期一 9:21 一、规划范围:吴中区中心城区范围,南起越湖路、东吴南路;北止湄长河;东起京杭大运河,西止友新路,与沧浪区交界。规划总用地19.75k㎡。 二、功能定位:以“人文吴中、山水吴中、创意吴中、快乐吴中”为目标,以宜居、商务、娱乐为主要功能的苏州中心城区次中心地区。 三、规模与容量 1、人口规模 居住人口25万人,市政基础设施按30万人计。 2、用地规模 建设用地17.77平方公里,水域其它用地1.98平方公里。 四、总体布局 吴中中心城区总体为“一核、二带、四区、多点”结构。 1 “一核”即运河两岸宝带路至石湖路、苏蠡路至迎春路公共设施核心区。 2 “二带”即沿东吴路公共设施带、沿大运河生态休闲带。 3 “四区”即以运河、西塘河为界的四个居住片区。 4 “多心”即多个公共服务设施集聚点。 五、道路交通规划 1、快速路 友新高架路、越湖高架路。 2、主干路 呈“五横四纵”方格网布局,红线宽度30-40米。 3、次干路 呈环网布局,道路红线宽度控制为20米-30米。 4、支路

支路红线宽度控制为10--18米.部分支路可以视地块大小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 六、绿化系统规划 规划结构: “带、核、点、线”网络结构布置。 “带”:指运河、西塘河风光带。应充分利用其自然与人文景观特征,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将防护、景观、游览功能有机结合。 “核”:指澹台湖公园、宝带桥公园、嘉宝公园、龙西公园、蠡墅公园、开发区公园等六处公园。每处公园用地面积不小于1公顷。 点:指街头绿地、社区绿地。点状绿地尽量沿路、沿河布置,每300-500米即有一处街头绿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 线:指沿河、沿路线型绿化。沿河道上口线两侧控制8-10米绿化带;沿友新路、越湖路、东进路规划控制20米防护绿带。 规划结构分析图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23T09:29:29.45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吴慧勇 [导读]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日益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吴慧勇/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公司业务部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日益提高,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此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各国反思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不足,极大的推进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2009年7月6号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区域化发展,这也表明人民币开始走向国际化。本文将着重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上进行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分析 自2009 年7 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近4年。2012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2.94万亿元人民币,此较上年的2.08万亿元增长了41.3%。跨境人民币业务量的显著增长,充分表明了人民币在境外的认可度和可接受性在不断提高。在有利的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虽然人民币已经初步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但是依然面临着重重阻碍,我们要借鉴美元日元欧元等货币国际化的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在人民币实现可自由兑换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进程应当遵循“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一、实现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 目前我国已经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在资本项目下实现了部分可兑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条件尚未成熟,但是最终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大势所趋。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具体措施如下:(一)在推进人民币基本可兑换阶段,大致遵循资本项目开放的一般原则,先放宽长期资本流动的限制,后放宽短期资本流动的限制,先放宽资本流入的限制,后放宽资本流出的限制。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实行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没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下,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面临挑战。应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直接调控转为间接调控。改进宏观经济管理,根据即时的宏观经济状况合理把握调控的松紧力度和政策搭配,防止经济过冷或过热。 (三)加强金融监管,逐步建立跨境流通统计监测体系。在当前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资金跨境流动频率越来越高,外汇监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资本项目的每一个开放步骤都会对国际收支平衡产生影响,还有可能会诱发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危及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引发政治和社会动荡。因而需要对资本项目的各个子科目的开放对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评估,同时建立起高度灵敏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防止或减少资本项目开发的风险。 (四)推进人民币汇率与利率的市场化。逐步放松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市场交易主体能够比较自由的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调节机制,同时也有利于防止热钱投机。同时,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在汇率和利率政策配合中建立起灵活的反应机制,缓解投机性资本所带来的冲击。利率市场化后,人民币的利率水平必定会上升,这样不仅有利于挤出无效率投资,其所引起的存贷款利差的缩小也有利于推动我国银行体系的进一步改革。 二、人民币的周边化与区域化 人民币周边化主要是指人民币在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使用,成为周边国家官方和私有部门承认和使用的硬通货。人民币区域化是指人民币在亚洲行使自由兑换、交易、流通、储备等国际货币职能。人民币周边化是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通过推动人民币的周边化与区域化发展,提高人民币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继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一)大力发展边境贸易,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推进人民币周边化。目前人民币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周边国家已经被作为国际支付和结算货币普遍使用,可以说人民币周边化早已起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启动进一步为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提供有力的支持。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订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促使人民币成为与这些国家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货币。 (二)在香港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从主要国际货币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美元还是英镑,几乎每一种国际货币的形成都离不开离岸金融中心的支持。首先,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有利于形成境外人民币回流渠道。随着香港人民币业务范围的扩大,将会有更多的境外人民币通过香港流回到内地,香港将会成为境外人民币重要的回流渠道。其次,有利于对境外流通人民币的监管。香港离岸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将境外的地下或半地下流通的我人民币转入地上,便于我国金融监管当局掌握人民币境外流通状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化解金融风险。 (三)把上海逐步建设成为我国内地的国际金融中心。随着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要求货币发行国为非居民手中的国际货币资金提供一个价值储藏、投资增值的场所,确保该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充分发挥国际货币的职能。所以国际金融中心将对人民币国际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相比于中国内地其他金融中心城市,上海有着明显优势。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完善上海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功能,使其尽快成为国际化的金融中心。 (四)建立区域货币联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亚洲货币一体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要以强势国的地位参与货币合作,积极主导亚洲货币体系的建立。积极推动东亚货币联盟向以日元和人民币为核心的单一货币区方向发展。因此人民币同日元的合作将是构建亚洲统一货币的关键,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逐步替代货币联盟区内其他国家的货币,即主导货币区域化,从而实现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 三、人民币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 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国际化即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高阶段。人民币在亚洲地区作为核心货币的地位确立后,要适时的向外扩展至全球范围。人民币在民间的支付能力和政府的支付能力都显著增强,中国的政策选择有了更大的空间。但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也意味着中国政府要承担更大的金融稳定的责任.中国要在关键时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中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将自动成为一些国家货币的名义锚。在国际金融事务中.中国将有更大的发言权,更大的号召力,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

青岛与温州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

问题 1、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区别在哪里? 2、根据现代企业的要求分析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优缺点。 3、参考其他企业的发展模式,结合本专业,为相关企业设计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的发展 模式。 案例分析 一、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比较 青岛模式和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两种比较典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企业的规模方面 青岛经济主要靠大企业支撑,名牌企业几乎都是国有企业或者国家控股企业。如:海尔、海信等十大集团,他们的贡献占整个青岛工业经济的50%以上,体现了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与活力,而民营经济却不怎么发达。而温州主要靠小企业支撑,几乎没有大型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力发展的是民营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经济活力十足,民营经济的经济总量占温州经济总量的98%左右,除了电信、银行、电力等国家垄断领域,民营企业几乎无不涉足。温州的民营经济具有显著的家庭经营的特点,在这些民营经济中,不仅个体经济、独资业主制私营经济而且股份合作企业以及公司制企业,也都保留着家庭、家族的色彩。 2、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 青岛的大企业以品牌产品为基础,致力于实现国际化经营,向世界品牌目标迈进。如2001年第二期美国《家电》杂志对全球前10位家电制造商进行了排名,海尔集团名列第九强,位列日本日立公司之前。温州经济是集群经济,所谓集群经济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生联系密切的企业在空间上积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现象。在温州,往往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形成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基地,一个镇或几个镇形成一类或一种产品的产销基地,从而体现了温州集群经济的优势。 3、企业的管理者与决策者 青岛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家群体,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市场竞争中是理性的决策人,他们在同一个城市中共生共荣,相互借鉴,良性竞争,合作共赢,“君子和而不同”,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和障碍 班级:17金融数学 学号:2017106142 姓名:余佳欣

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逐渐从中国的主权货币发展成为主要国际货币的过程。在当前“一超多元”的国际货币格局下,人民币想要打破国际市场对美元、欧元(1.1202, 0.0019, 0.17%)的使用惯性、路径依赖,获得广泛使用的网络效应,最终实现与中国经济和贸易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仍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流通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境内,而是可以在境外流通,从而在国际间发挥记账单位、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及市场干预工具的过程。 近些年来,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被普遍作为了支付和结算的硬通货,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已经有官方正式承认和公开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现状 1.人民币国际化调整巩固,RII触底后强势反弹。2017年,全球经济形势复苏向好,贸易与投资回暖,发达经济体增长势头巩固,新兴市场企稳回升。中国经济在转型升级的压力下保持稳健,新动能更加强劲,增长表现好于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年内连续四次上调中国GDP增速预测。综合国力提升,改革开放有序推进,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市场需求企稳回升,摆脱“恐慌”回归理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内源动力。在此基础上,跨境人民币使用政策体系以及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人民币跨境与离岸使用创造了便利条件。总体来看,2017年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消化前期负面冲击与预期,在波动中显著回升,在全球货币体系中保持稳定地位。截至2017年4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3.13(图1),同比上升44.80%,强势反弹,基本回归至2015年水平。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委托单位:苏州市人民政府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时间:2000年1月10日 规划范围:苏州市域包括苏州市区及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六市(县)在内的行政区范围,总面积8488.4平方公里。 苏州市城市规划区指苏州市区的行政范围和苏州市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面积2014.7平方公里。 苏州中心城指苏州市规划建成区,包括各规划分区(含吴县市区),面积186.6平方公里。 苏州古城指外城河以内的古苏州城,面积14.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近期1996年—2000年;中期2001年—2005年;远期2006年—2010年;远景2010年以后。 城市性质:苏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城市人口规模:近期128.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2万人。2005年149.1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3.5万人。远期185万人,其中吴县市区15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近期为134.4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2平方公里。2005年为150.2平方公里,其中吴县新区13.5平方公里。远期为186.6平方公里,其中吴县市区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总体布局分都市圈、中心城(包括吴县市区)、古城三个层次,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周边城镇卫星烘托的形态。 规划期内形成古城居中、东园(工业园区)、西区(苏州新区)、一体两翼、南景(风景区)、北廊(交通走廊)的城市形态。 古城内保持传统的“假山假水城中园”和“路河平行双棋盘”格局,古城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真山真水园中城”和“路河相错套棋盘”的格局。 “四角山水”以楔形绿地的形式引入古城四角,与古城环城绿带组成城市绿地的基本骨架。东北角:阳澄湖;东南角:独墅湖;西北角:虎丘至三角咀鱼塘;西南角:上方山、石湖。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一城、二线、三片。一城:外城河以内的整个古城;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

【论文】谈谈对温州经济模式的认识

序号:09 说说对温州经济模式与温州企业家精神的认识 ——温州经济的衰退现象探究 关键词:温州经济模式赚钱建议 摘要:有专家将温州人获得成功的模式,总结为“温州模式”。温州人精神如今已成为一种品牌和经济文化现象。那么这些温州人是怎样成功的、当前经济衰退的状况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呢? 正文: 一、概况: 温州人引以自豪的是“温州人精神”,是温州模式的核心。然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随着区域经济全球化,温州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集中表现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先发优势逐渐弱化。 那么,怎样正确的理解温州当下的经济的状况呢?所有的优势怎样发展而来而困难又该怎样解决呢? 二、温州模式: 1.概括:需求幼稚型:“小商品大市场” 所谓模式,是人类个体或群体在回应各种挑战中积累起来的经验,而回应挑战的实践就是将各种资源组织起来,以实现其目标和获益的最大化。所谓温州模式,就是温州人(包括温州企业和温州政府)动员和组织各种资源回应压力和问题时所取得的经验。 温州人时刻将商机看在眼中,抓住商机投入市场。这些被温州人所利用的商机大多数为小商品。他们将看似没有价值的小物件批量加工然后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去销售。由此造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是自下而上进行的。瑞安、乐清、永嘉等城市的发展就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2.特点: ①“两头在外、一头在内” “两头”——原材料、销售 “一头”——生产 温州地处沿海,早在1876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的附约,就开辟为对

外通商口岸。这使温州有着久远的经商传统、开放传统和手工业制造技能,而且有广泛的海外关系。温州受资源限制大,原材料缺乏必需从外面引进:温州市土地资源缺乏,人均耕地只有0.31亩,低于浙江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域总面积比例达24.9%,是浙江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土地资源短缺导致温州地价上涨,投资成本增高,建设用地对温州市招商引资的制约越来越大。水资源供求的地域矛盾、城乡矛盾十分突出。市区饮用水已经严重缺乏,需要从飞云江的珊溪水库引水。永强平原的地下水超量开采,造成水位下降严重,地面沉陷,咸水向淡水推进速度加快。 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低,人们没有许多的可支配财产用来消费他们所生产的商品;温州临海,对外贸易方便。有不错的海上交通,价格便宜节省了一定程度上的费用。 温州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生产。 随着时间的发展,温州“原材料、销售在外、生产在内”的特点就产生了。 ②“前店后场” 前店后场概括起来其实是家族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家族企业。 “前店后场”的形容十分形象:将店铺开在前面,不远处的后院就是加工工厂。人们智慧的利用了区域规划减少了运费的花销,节省了部分费用。加工工人使用自己的家人等,大家一起劳作一起分享利润。但是这种发展在家族的形式十分局促,扩大起来比较困难。这种发展特点最大的生成因素就是历史上人们自给自足发展形成的手工小作坊了,自从这种习惯生成便奠定了温州模式基础。 1980年颁发中国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84年由26个农民自愿入股创办全国最早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瓯海登山鞋厂。 ③“产业集群” 这种特点的标志就是——专业化的分工 温州的打火机销售量在整个世界上的排名也是屈指可数的。他们一方面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使工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一部分工作,这样他们的工序就不会特别的繁琐,提高了速度也减少了事物的几率;另一方面,温州人将商品的价格定的比同一行业的商品价格要低许多,坚持薄利多销。他们将小商品销往温州以外,市场十分大,购买他们商品的顾客就相对多些。这充分说明了温州的销售能力是十分好的。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分析 摘要 2008年,人民币正式开启其国际化道路。以后的十多年,它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并且成果显著。截至2013年5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排名第十三位,市场份额仅为百分之零点八。截至2018年,人民币目前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占百分之一点六。而在剔除边境贸易之后,排名会下降三个名次。这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是不符合的。本文认为当前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和障碍,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根据国内经济现状,我们将详细讨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结论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就是不能通过直接手段直接去干预刺激人民币国际化。并通过借鉴国际发达国家货币国际化的经验,以为实现最终人民币国际化奠定基础结论。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市场国际货币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bstract In 2008, The yuan formally opened its international road. . Over the past decade or so, it has carried out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in many fields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As of May 2013, the renminbi ranked 13th among the world's payment currencies, with a market share of only 0.8 percent. As of 2018, the renminbi is currently the fifth largest payment currency in the world, accounting for 1.6%. After excluding border trade, the ranking will fall by three places. This is inconsistent with China's status as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re are some institutional defects and obstacles in the current path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under the existing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the roo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economy, we will discuss the problem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detail.The necessity of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that it can not directly intervene to stimulate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by direct means.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experience of currenc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lays the foundation conclusion for the fi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Keywords: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financial market;international currency.

苏州小学英语知识点汇总

小学英语知识点汇总 一、名词复数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book-books, bag-bags, cat-cats, bed-beds 2.以s. x. sh. ch结尾,加-es,如:bus-buses, box-box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4.以“f或fe”结尾,变f或fe为v, 再加-es,如:knife-knives 5.不规则名词复数:man-men, woman-women, policeman-policemen, policewoman-policewomen, mouse-mice child-children foot-feet,.tooth-teeth fish-fish, people-people, Chinese-Chinese, Japanese-Japanese 二、一般现在时 1.一般现在时表示经常或习惯性的动作,也可表示现在的状态或主语具备的性格和能力。2.一般现在时中,没有be动词和情态动词,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肯定句,动词要按规则加上s,主语是非第三人称单数的肯定句,动词用原形。 3.在一般现在时中,句中有be动词或情态动词时,否定句在be动词和情态动词后加not,一般疑问句将be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句首。4.在一般现在时中,句中没有be动词或情态动词时,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的否定句在动词前加does+not (doesn't),一般疑问句在句首加does,句子中原有动词用原形;主语为非第三人称单数,否定句用do+not (don't),一般疑问句在句首加do,句子中动词用原形。 动词+s的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s,如:cook-cooks, milk-milks 2 .以s. x. sh. ch. o结尾,加-es,如:guess-guesses, wash-washes, watch-watches, go-go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变y为i, 再加-es,如:study-studies 三、现在进行时 1.现在进行时表示现在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也可表示当前一段时间内的活动或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动作。 2.现在进行时的肯定句基本结构为be+动词ing. 3.现在进行时的否定句在be后加not。 4.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调到句首。 动词加ing的变化规则 1.一般情况下,直接加ing,如:cook-cooking 2.以不发音的e结尾,去e加ing,如:make-making, taste-tasting 3.如果末尾是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字母,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ing,如:run-running, stop-stopping 四、be going to

最新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1、首页 2、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以下为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的:“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分析”,敬请关注!!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分析 一、国际经验借鉴。 1、美元国际化路径分析。 美元国际化路径可概括为:依托全球性货币汇率制度使其成为唯一的国际计价单位、与黄金相同的国际储备货币;与黄金脱钩、失去制度基础后,依赖存量优势在世界信用货币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强大的国际政治经济实力巩固并发展了这种优势。美元国际化启示: (1)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 摆脱殖民统治的美国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和资源,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决定了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较英国具有更大的主动权,最终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霸主地位。 (2)政府在推动本国货币国际化当中发挥重要作用。 1792 年美联邦就公布了铸币法,宣布实现金银复本位制度,从而为美元与其他国家的货币兑换奠定了基础。美国积极推行金元外交,加大海外投资,增加国外美元流通量。 2、欧元国际化路径分析。 欧元的诞生是区内各国协调与合作的结果,欧元诞生的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建立的联合浮动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欧洲货币计算单位(EUA)等,为欧洲货币体系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标志,为欧元启动后实施共同的货币政策和趋同的财政政策确定了基本框架。 第三阶段:即实质性进展阶段,欧元成为有形货币,迅速取代了区域内流通的12 种货币,成为区域内唯一合法货币,欧元以合法身份成为国际货币,依靠货币主权联邦制的强制力,正是宣告完成了国际化进程。 欧元国际化条件分析: (1)经济条件。 欧元作为一种货币代表着背后真实的经济。 (2)政治条件。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法德作为欧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起到了火车头、方向盘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轴心国家。欧盟历史上如果没有德法和解的实现,就不会有今日欧元区国家的货币统一。 (3)制度体系。 “维纳尔计划”,“德洛尔报告”,《罗马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系列制度有效保证了欧洲货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欧洲货币联盟正是因为有着良好的利益平衡机制,才能有效运行。 3、日元国际化分析。 日元国际化进程是和日元自由兑换、金融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同步进行的,起初是迫于美国的压力,但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希望借助日元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市场的改革,推进日元的国际化。日元国际化的启示: (1)积极参加区域经济活动。

苏州城市总体规划

根据苏州市总体规划要求,苏州高新区西北部地区将以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京杭大运河、绕城高速公路、世纪大道及沿太湖公路等为交通骨架,实施出口加工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东渚开发分区、通安开发分区及旅游度假区组团开发、平行推进,努力建设一个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湖光山色秀美,适合创业和居住的湖滨城市。 苏州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新构想:双城两片 2010-04-13 09:45 我市首个城市总体设计通过专家论证 苏城新构想:双城两片 苏州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制图胡建益 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 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T轴双城两片”结构 T轴指主城城区(古城和高新区)、新城城区(主要是园区)构成东西向横轴,相城和吴中片组成南北向纵轴;双城由主城城区和新城城区组成;两片

指围绕吴中和相城形成的城市功能片区 千年古城如何展现古今文明辉映的新气象,都市形态如何与世界著名城市相媲美。苏州从去年3月就启动了《苏州市总体城市设计(2008—2020)》(以下简称总体设计)的规划研究。经过近两年的调研、分析、设计和论证,昨天,这份事关苏州未来城市发展的规划“蓝图”通过了国内专家的论证,这也标志着苏州诞生了第一份城市总体设计。它将与《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配合使用,作为指导苏州中心城区各项规划建设的依据。 现有的“4+1”格局难以形成统一规划 【现状】 苏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可是长久以来东、南、西、北、中相对分隔的“4+1”格局,很难形成统一的规划体系。如高架路导致对城市交通、景观和功能的分割,快速路两侧形态杂乱,风貌参差大,建筑品质悬殊。苏州固有的城市水系,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反而成了区块、路段、街道划分的界限。 目前的高新区、相城、园区、吴中、老城分散建设,失去了整体性,各自建构完整体系,反而加剧了分割。昨天与会专家认为,苏州城市现状结构较为“破碎化”,各片区次结构脱离主结构,相互错位,亟须统筹设计。 【规划】 权威调查显示,苏州最引以为豪的方面,只有%的市民选择经济高速增长,而有%的市民选择悠久的历史文化,18%的人选择优美的自然环境。这说明,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苏州,城市亟须一个融合人文景观、自然山水的协调统一的城市设计“蓝图”。于是总体设计提出,苏州城市发展总目标为“青山清水,新天堂”;具体为“文化名城、高新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四大分目标。苏州城市设计总体策略为:和合强心,融通健体。协调各区发展,完善功能、交通、景观系统,打破片区分割,推动各个城区加速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苏州中心城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十字轴带、五楔渗透、多心多点、绿廊相通。 “十字轴带”就是集中建设十字交叉的两条功能、交通、景观复合轴。

苏州市(全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苏州市(全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 2019版

序言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及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及清洗,进行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情况的分析研究,整个报告覆盖普通小学数量,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苏州市普通小学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苏州市普通小学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普通小学数量现状统计 (3) 三、苏州市普通小学数量占全国普通小学数量比重统计 (3) 四、苏州市普通小学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苏州市普通小学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普通小学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普通小学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苏州市普通小学数量同全国普通小学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占全国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苏州市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国普通小学在校学生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

学号:24070101449 南湖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对策建议 作者张玲届别2011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老师周新德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2011年5月

摘要 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尽管目前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但人民币境外流通的扩大最终必然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目前的现状是: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事实上,人民币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人民币国际化的障碍表现为外汇市场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体制改革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央行的独立性不高、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还比较弱、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领域的影响力不足等。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建议是加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经济基础、逐步完善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逐步增加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和逐步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等。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现状;障碍;对策

Abstract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is the Yuan can cross borders outside the circulation, was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an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the process of settlement and reserve currency. Although the circulation of RMB outside does not mean the RMB has international, but the expansion of RMB culating outside the end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making it the world's currency. The current situation is: RMB currency as payment and settlement has been accepted by many countries, in fact, the RMB in many countries or regions in Southeast Asia has become a hard currency. Barrier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RMB exchange market showed a lower level of development, financial system reform and underdeveloped domestic financial markets,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s not high, the economic power and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wer is inadequate. Proposal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RMB Yuan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ba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capital markets system and gradually improve the RMB exchange rate market,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international liquidity and the progressive realization of the RMB convertibility under capital account and so on. Key word: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Process; Status; Obstacle;Strategy.

温州模式

b温州模式 1.温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温州模式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由费孝通提出,是以家庭式的私人企业为基础,以民间灵活的金融制度为支撑,以自发扩展之产业结构为依托的一种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古典市场经济特征。 温州模式的出现,有其独特的地理背景。温州丘陵山地占土地面积的81.7%,又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人多地少。这种环境促使温州农村人口向二、三产转移,外出经商谋生或从事力所能及的个体生产。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古城,有着悠久的工商业历史,温州人历来被誉为心灵手巧,富有创新,擅长工艺、善于经商。而永嘉学派孕育的“不等不靠不要,务实创新,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温州精神又成为其人文基础。改革开放赋予了温州经济发展的良机,温州模式得以产生。 从发展历史来看,温州前进与发展,都是创新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率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十大专业市场,后来又最早创办股份合作制企业,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引导民间资本兴办教育等等,这些都开了全国之先河使温州取得了先发性的优势,赢得了较快的发展。 2温州模式的特征与缺陷 2.1温州模式的特征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能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

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小商品大市场的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这样的方式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温州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在温州民间投资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此外,温州企业还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通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于是股份合作制应用而生,使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2.1温州模式的缺陷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1998年的20年中,温州的GDP增长速度在浙江省内11个地市的排名中一直名列前茅。但自1998年以来温州经济增速开始相对慢于浙江其它一些地区,随着不断地发展,温州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