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文言文总复习

七年级(上、下)册古文总复习

《论语》六则

(一)子曰:“学而时(时常)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理不满),不亦君子乎?”

(二)子曰:“温故(旧的知识)而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 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

(四)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什么)以(凭)谓(称)之'文'也 "子曰:"敏(聪明)而好学,不耻(认为……可耻)下问,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五) 子曰:“默(暗暗)而识(zhì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诲(huì教导)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

(六) 子曰:“三人行(走)必有我师焉,择其(他们)善(好的方面)者而从(采纳(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整体感知]

(一)、谋篇立意

《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二)、文章脉络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强调要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五则讲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强调要学会默记,并且学习要不知满足。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强调要多向别人学习,“择善而从”。

二、文学常识

1、《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之一,属于语录体。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称“大成至圣”。

三、字词

a)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b)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可以凭借今:能够)

(2)学而不厌:(厌古:满足今:讨厌)

c)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3)不耻下问耻:认为可耻

d)虚词而的用法

表并列: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

表承接: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

表修饰:默而识之

表转接: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宾语前置“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凭什么)

省略句:可以为师矣(“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译:可以凭借这点成为老师)

五、理解性默写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学习借鉴的意思时,我常引用《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当别人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五、课后思考题

1、学习方法:(一、二、三则)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四、五、六则)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成语:不耻下问、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知新、择善从之

3、背诵课文

2、解释加点字词

(1)不亦说乎(2)学而不思则罔

(3)默而识之(4)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而”字不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

B、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

C、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

D、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4、翻译句子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的话来回答。

6、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

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舍弃)去(离开)。去后乃至。元方时(当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不在)?”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抛弃,丢下)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感到惭愧),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

一、【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

(二)、文章脉络

全文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与陈太丘的朋友失约。

第二层(“元方时年……”到文末),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的机智。(三)本文主要内容是对话,而人物的性格都是由人物的语言来体现的。俗话说:“言为心声”,客人的“非人哉!……”的粗野指责的语言,是客人没有修养,不懂道德的外在表现。而陈纪的“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一番话,体现了虽然年龄小,却懂得为人的道理,而且是“晓之以理”。不是无礼取闹,一个聪敏机智、不卑不亢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

二、文学常识

《期行》选自《世说新语》,它的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笔记小说集。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3、词类活用

(1)元方时年七岁(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2)有人惭(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古今异义

(1)委:相委而去(古:抛弃,丢下今:委托)

(2)去:太丘舍去(古:离开今:到、往,由此地到某地)

(3)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今:照顾)

四、阅读回答

1、用简洁的语言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据理力争,反驳父亲有人的无礼,使对方理屈词穷。

2、“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两方面给予反驳?可以看出哪两点性格特点?

从诚信和礼貌两方面加以反驳,可见元方聪明机智,直率。

3、当元方反驳了“友人”后,“友人”惭,下车拉元方以示亲热和歉意,但元方“入门不顾”。元方的做法对吗?说说你的看法。

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

4、用4个短语概括元方的性格特点;用文中的2个短语概括友人的性格

元方:聪明机智、明事理、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友人:无信、无礼

5、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做人要讲诚信,要守时

6、诚信名言积累:民无信不立——孔子

言必行,行必果——《论语》一言既出,四马难追——谚语

《期行》自测题(24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分)

1、本文选自,作者,(朝代)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期.日中 (2) 尊君在不.

(3) 门外戏. (4) 友人惭.

3、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元方入门不顾.顾.此失彼

B、相委.而去委.以重任务

C、太丘舍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下车引.之引.经据典

3、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友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待君久不至,已去。

4、“友人”出口伤人,元方从哪些方面加以反驳?可以看出元方哪两点性格特点(4分)

5、读完本文,你觉得作者讲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请写出一句相关名言,并注明出处。(3分)

二、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是作者人物传记的代表作。

三、重点字词

1、注音

扳(pān)环谒(yè)不能称(chèn)泯(mǐn)然

2、词类活用

a)邑人奇之(奇:意动用法,以……为奇)

b)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貌相待)

c)父利其然(利:意动用法,以……为利)

3、虚词

之:A、忽啼之(代词,指书具) B、借旁近与之(代词,指仲永)

C、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4、一词多义

(1)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2)或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或王命令急宣布(有时)

5、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扳通“攀”拉)

四、阅读回答

1、课文中哪些句子概括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你觉得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受到什么启示?

原因: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启示:一个人若要有所成就,先天的聪明固然重要,但后天的勤奋学习更为重要。

3、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题目中的“伤”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堪伤的是“父利其然”“不使学”“邑人以钱币丐之”,捧杀了他,使他最终“泯然众人矣。”

五、名言积累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伤仲永》自测题(19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世隶.耕

2、稍稍宾客

..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4、不能称.前时之闻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闻: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B、识: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

C、异: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

D、或:或.以钱币乞之或.王命急宣

三、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泯然众人矣

四、课文内容理解(3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矣。”实例,说明

五、仲永泯然众人矣是谁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由。(3分)

木兰诗

爷娘闻女来,出郭(外城)相扶将。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著”通“着”,穿)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帖”通“贴”贴上)花黄。出门看火(“火”通“伙”伙伴)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课文结构分析】

段落大意

本诗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叙述木兰代父出征。1、2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3段写木兰从准备出征到奔赴前线。

第二部分(4段):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

第三部分(5、6段):叙述木兰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二、【课文主要内容】

这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伴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三、【课文写作特色】

1.用人物言行展示其形象。当“可汉大点兵”时,木兰毅然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两个“旦辞……不闻”把少女思念亲人之情铺展得逼真,然而爱国之情战胜了亲情,何其勇敢刚毅。最后她“不用尚书郎”,体现了人物多么淳朴、可爱。

2.诗歌详略安排得当,较好刻画了人物形象,突出作品的主旨。

3.运用对偶、排比、铺叙等手法,语言气势贯通,且体现出民歌特色。

四、文学常识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着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着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设、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五、重点字词

1、字音

鞯(jiān)可汗(kè hán)辔(pèi)头机杼(zhù)金柝(tuò)

十二转(zhuǎn)百千强(qiáng)胡骑(jì) 溅溅(jiān)傍(bàng)

2、通假字

(1)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上)

(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3)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3、一词多义

市: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

六、理解性默写

七、内容理解

1、诗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首民歌在情节安排上,详略得当。诗中详写从军缘由、准备行装、辞官还家、合家团聚等情景,略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这样写突出了文章的主旨,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2、请举出几个巾帼女英雄,用一句话概括她们的故事。

红娘子起义赴疆场;梁红玉击鼓破金山;穆桂英挂帅破天门。

3、“旦辞爷娘去……胡骑鸣啾啾”分析木兰此时的心理。

八、【词句品味鉴赏】

课文中第三段略写木兰十年征战的过程,但虽只有六句,其概括力之强却是十分令人欣赏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赴”一“飞”,木兰女矫健雄姿尽在目前。“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凛冽的北风,“寒光”,既有朔方冰冷的月光,又有刀剑的道道白光,写环境之艰,木兰女与其它将士深夜时仍马不解鞍,人不卸甲,时刻提高警惕之状。一个活脱脱的木兰女不畏艰辛的形象又跃然纸上。“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是互文,死的不仅有将军,也有战士,十年归来的既有壮士,又有将军。本诗在这里用互文对偶,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战争的惨烈,又为下文写木兰归来见天子作了过渡。总而言之,这六句既有很强的概括力,又有很强的表现力。

《木兰诗》自测题

1、给加点字注音:(6分)

可汗(

...)()辔.头()朔.气()金柝.()傍.地走()2、《木兰诗》,选自(朝代)(作者)编的《》,是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对镜帖.花黄(2)愿为市.鞍马

(3)赏赐百千强(4)木兰不用尚书郎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5分)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经历千百次残酷的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将军身经百战原来也是普通的士兵,他们死的死,回的回。

D、将军身经百战,像壮士一样死里逃生,终于成就了功业。

6、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和。(2分)

《三峡》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一点没有)阙(通“缺”,断缺)处;重(重叠)岩叠嶂(zhàng 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隐(遮蔽)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夜分,不见曦(xī太阳)月。

至于(到了)夏水襄(xiāng 冲上,漫上)陵,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阻绝(断绝)。或(有时)王命急宣(宣布,传达),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相当于“如此”“这么”)疾(快)也。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湍(tuān 急流的水)绿潭(深水),回(回旋)清(清波)倒影。绝(极高的)巘(yǎn 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冲荡)其间,清(水清)荣(树荣)峻(山峻)茂(草茂),良(确实,实在)多趣味。

每至晴(放晴)初(刚刚)霜(降霜)旦(早晨),林寒涧肃(寂静),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回响),哀转久绝(断绝,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文章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描写中又紧紧抓住山水的变化特点,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

二、文章脉络

第一段,总写三峡的山势,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

二三四段,分别写出了三峡夏季、春冬、秋季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体特征,(第②写三峡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第③段写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第④段写三峡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重难点导析】

⑴文章写景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作者先总写三峡的奇伟,接着分季节表现三峡的风光。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既能闪现三峡的轮廓,又能感受三峡四季美景。

⑵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特色。

文章虽少用“良多趣味”这样的直接抒情语句,但全文仍寓浓情于写景的笔端,尤其是第三四两段。“素”“绿”是明亮又让喜爱的色彩,“清”“荣”“峻”“茂”是对水、树、山、草的赞叹;“肃”“凄”“哀”等字无

不带着一份情感。作者就是通过这种融情于景的写法,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水经注》,作者是北魏(朝代)著名地理学家、散文

家郦道元。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溯(sù)

素湍(tuān)绝巘(yǎn)漱(shù)属(zhǔ)引凄异

2、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断缺)

3、一词多义:

①自:A、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B、还自扬州(从)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②或:A、或王命急宣(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③疾: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B、疾在腠理(病)

④绝:A、沿溯阻绝(断绝) B、绝巘多生怪柏(极高的)

C、天下独绝(极)

D、哀转久绝(断绝,消失)

⑤属:A、属引凄异(连续)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C、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3.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奔”动作作名词,译作“奔驰的快马”)

4.理解默写:

(1)写山势连绵不断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势高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水之盛: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水之速: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侧面(烘托)水之速: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之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③写景顺序:先写山后写水

按季节分:先写夏,然后写春冬之时,再写秋。

5、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采用什么顺序来写三峡?为什么不按四季的先后顺序安排

时间顺序(夏——春冬——秋);为的是突出气主要特点

(2)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三峡地貌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一年四季,三峡的风光各有什么特点?

地貌的总体特点:两岸山势连绵不断,谷深峡长,山高耸挺拔

一年四级的风光特点:夏季——水势迅急凶猛;春冬——景色秀美奇绝;秋季——幽静、萧瑟、凄凉

(3)为何“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仰面只见一线天。

(4)“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写出水的什么特点?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从正面写出了水盛的特点;而“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从侧面写出水之急速的特点。

(5)全文最后一段引用渔歌的作用:突出了三峡的特点并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6)用两个词语概括本文语言的特点:凝练、生动

(7)选出你最喜欢的描绘景物的语句,并作简要分析。(理解文意+说出语句特点)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者以“绿”“素”绘色,与“清荣峻茂”相照应。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倒影,只八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副动静结合的山水画。

(8)读第二段的内容,你联想起李白的《朝发白帝》中的哪一句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9)文章内容理解

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山势,描述了峰高谷深的险要地势。

②③④写江水,分别写出了三峡夏季、春冬、秋季四季变化的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总体特征,(第②写三峡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第③段写三峡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第④段写三峡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10)三峡水利工程是我国新建的大型水电站之一,从文中也可以找出两个理由:1.水流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溯其间)

(11)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诗的第一、二、四句相对应,都表现了水流湍急;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猿声;文章第一段则与诗中“万重山“相应。

《三峡》自测题(21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2分)

(1)、属.引凄异(2)绝巘.(3)飞漱.(4)沿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略无阙.处(2)虽乘奔.御风

(3)属.引凄异(4)则素湍.绿潭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B、绝:群响毕绝.哀转久绝.

C、不以.疾也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回清.倒影清.荣峻茂

4、翻译句子(6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正面落笔写下水之大的语句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写的是三峡的冬季景色。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

D、本文的结构是:先总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

③秋季:

7、文章最后一段,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2分)

陋室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这)是陋室,惟(只)吾德馨(xīn 品德高尚)。苔痕上(长上)阶绿,草色入(映入)帘青。谈笑有鸿(大)儒(学识渊博的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奏乐的声音)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扰乱)耳,无案牍(官府的公文)之劳(使……劳累)形(身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二、文章脉络

(一)、(从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

(二)、(从“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写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南阳诸葛庐”……“何陋之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世称刘宾客,著有《刘宾客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谈笑有鸿儒(鸿古:大今:鸿雁,书信)

(2)无案牍之劳形(形古:身体今:形状)

(3)惟吾德馨(馨古:道德高尚今:芳香)

2、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人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三、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表现居室环境之雅的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表现室中人交往之雅的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的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内容理解

1、作者从居室环境的幽美(景幽),交往人物的不俗(人贤)和生活情趣的高雅(事雅)三方面的情景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为何要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作用引用典故的目的,在于以古代贤人为榜样的志向,追求古代圣贤的情趣和品质。

3、举例说明本文所运用的一种写作方法或语言特点。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类比)的手法,如文章的开头写山水,意在引出居室陋室不陋的关键字于主人的品德是否高尚。运用骈文的形式来写,使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节奏分明,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与“入”用的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将“苔痕”“草色”拟人化,从侧面写出陋室的简陋和高雅,富有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

《陋室铭》自测题(25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填空(4分)

本文的作者是,唐代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有仙则名.(2)惟吾德馨.

(3) 谈笑有鸿.儒 (4)无案牍之劳.形

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2分)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C、何陋之有?

D、莲,花之君子者也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翻译句子(6分)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一篇借花喻人的优美小品文。作者独爱莲花的高洁不俗,来比喻自己道德情操的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怀,同时,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火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莲花所体现的君子风度,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做人应做像莲花那样高洁正直的君子,要讲求精神文明。

二、文章脉络文章共两段。

第一段写了莲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爱莲的缘由。

本段先总提后分说。先用衬笔,再转而写莲,突出莲的高洁可爱。众多的可爱的花是一般的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从正面衬托;牡丹,从反面衬托。描写莲的形象,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风度等各方面,赋予莲以美好的品格。文中含蓄地表明喜爱啊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两个“独”字,都表现出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两个“独”字又相对地表现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第二段点明莲的比喻意义,感叹真正的隐逸之士,志洁行廉之士实在太少,并潮讽了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又从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示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对三种花的不同评价,实际上是对不同的爱花情趣的人的评价。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的道德思想。

“噫”字引出三叹:一叹爱菊花的人的少有;二叹爱莲者少,用疑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世称“濂溪先生”。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书法作者的感想,跟现代的杂文颇为相似。

二、重点字词

1、字音

甚蕃(fán)濯(zhuó)不蔓(màn)不枝亵(xiè)玩陶后鲜(xiǎn)有闻2、一词多意

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只)鲜:陶后鲜有闻(少)无独有偶(单独)屡见不鲜(新奇)

鳏寡孤独(老而无子)寡廉鲜耻(少)

玩: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玩弄) 益:香远益轻(更加)玩世不恭(玩弄,戏弄)精益求精(更加)

玩物丧志(玩赏,沉溺)老当益壮(更加)

3、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牵牵连连枝:名词作动词,枝枝节节)

三、理解背诵

(2)全文的中心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3)陶渊明爱菊的原因菊,花之隐逸者也,世人爱牡丹的原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我爱莲的原因莲,花之君子者也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描写莲花可爱形状的目的: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2)文中的莲花比喻道德高尚的君子,作者写菊花和牡丹的目的是:通过对三种花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以菊花作正衬,突出莲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与上文的“世人盛爱牡丹”相照应。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4)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本着对莲的描写喝赞美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飞人

菊花: “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道德高尚的君子

思想感情: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爱莲说》自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不蔓.不枝

(3)濯清涟而不妖.(4)宜.乎众矣

2、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

B、花之隐逸者也

C、花之隐逸者也

D、牡丹之爱

3、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认为“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对这两中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口技林嗣环

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于(在)厅事之东北角,施(摆放,布置)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一会儿),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通“座,座位)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yì)语。既而(一会儿,不久)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奶头)啼,妇拍而呜(轻声哼)之。又一大儿醒,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不止。当是时(这时候),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同一时候)齐发,众妙(妙处)毕(都)备(具备)。满坐(通“座,座位)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奇妙)绝(极)。

未几(不久),夫齁(hōu 打鼾)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心情)少(稍微,略微)舒(放松),稍稍(渐渐)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不久)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jiàn 夹杂)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拉)屋许许(hǔ)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即使)人有百手,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指出)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举起)袖出臂,两股(大腿)战战(哆嗦的样子),几(几乎)欲先走(跑)。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消失、停止)。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谋篇立意】

本文是三百多年前北京城里一次口技表演的真实记录,通过对口技表演中各种声音的生动逼真的描摹,赞扬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文章脉络】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是表演前的情况,介绍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演出时间、舞台布置、道具、听众反应、开演时的气氛等。

开篇一个“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展开都紧紧扣住“善”字,接着用四个“一”字列数道具,暗示了“简单”,以道具的简单来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表现了观众对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制造了一个静谧的气氛。这一段为下文描写精彩的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第二部分(2~4),表演过程,描绘了口技者的精彩表演及听众的反应。这一部分又分为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以口技摹仿四口之家被深夜犬声惊醒的过程和宾客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默叹。这一段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着力描写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着力描写听众的神态,这是侧面烘托。两者结合着写是为了把表演和它的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第二个场景描写口技表演者摹仿四口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这一段既是四口人被吵醒的喧闹的余波,又是深夜失火,救火的前奏。

第三个场景描写口技表演者摹仿深夜救火的情景。这一段是口技表演的第二个高潮,也是全文的高潮所在。

以上三个场景,是文章的主题部分,主要描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三段都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把表演的技艺和表演的效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文章主题:口技表演之“善”。

第三部分(5),写表演完后的情况,呼应篇首,强调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以重复开头作为文章的结尾,照应首段,再次突出道具的简单,反衬口技表演的繁杂、热闹,表明口艺人依靠的是高超的口技,而不是借助于外物。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二、重点字词

1、一词多义

(1)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消失)

(2)乳:儿含乳啼(名词,奶头)妇抚儿乳(动词,喂奶)

(3)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4)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不能指其一处(动词,指出)

2、古今异义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只今:表示转折的连词)

(2)虽人有百手(虽古:即使今:虽然)

(3)两股战战(股古:大腿今:屁股)

(4)几欲先走(走古:跑今:行走)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闻古:听今:用鼻子嗅)

3、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做动词,擅长)

(2)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4、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用一个字形容表演者技艺高超,请你找出来: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善”:声音变化多;听众反应好;道具种类少。

3、开头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不是简单重复,两次交代简单的道具,既有首尾呼应的作用,更主要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简单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简单,称赞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对这场表演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4、哪些声音表现了火势的凶猛: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作者盛赞表演者技艺高超的议论性语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课文第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在全文中其什么作用?

这一句交代口技表演者的名气大、技艺高。“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7、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描写,请一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的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写法最突出的特色。

8、“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文中的作用?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高。

9、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略。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睡到醒,有用鼠声衬托宁静,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有情节上的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文章情节显得生动曲折。

10、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态,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理?

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微笑表示满意;默叹表示十分佩服,但又不便叫好。

11、辨析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

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表示相继发生:继而

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饿而少顷未几

《口技》自测题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 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不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新七年级上语文文言文总复习(全)

七年级(上)文言文总复习知识点 8《世说新语》两则 一、生字读音。 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 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 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 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 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 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 (四)解释下列词语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 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 ..引:拉之:代词,他 ③乃至乃:才④则是无信则:就 《咏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内集:家庭聚会②俄而 ..雪骤:俄而:不久 ③公欣然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 ④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⑤兄女曰:“未若 ..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 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 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省略句) 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省略句) 跟别人约定一起出行,丢下别人自己就走了。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朋友很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进入大门不回头看。4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 5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倒装句) 哥哥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6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风而起。 六、内容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点拨: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点拨:(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2)“柳絮”一喻好,不仅讲究形似更是神似,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 4、《陈太丘与友人期》一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 七、人物形象: 1、文中对谢道韫的评价如何?点拨:聪明有才学。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点拨: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点拨: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点拨: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元方:明事理、懂礼识仪;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辑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字君实。《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顺治年间进士。代表作有《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5.《夸父逐日》节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6.《共工怒触不周山》节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7.《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二.本册出现的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牵、引。《伤仲永》 2.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粘,粘贴。《木兰诗》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语气词《孙权劝学》 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座位,这里指宾客《口技》5.止有剩骨只增笑耳“止”(zhǐ) 通“只”只有《狼》三.古今异义举例: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6.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几欲先走 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但当涉猎 8.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10.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11.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12.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最高的一级。) 13.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1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1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1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17.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屁股)屠自后断其股 18.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连词。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19.河、渭不足(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0.只增笑耳(耳——古义: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四.一词多义举例: 1.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2.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3.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4.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6.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7.名: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8.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9.于:贤于材人远也(.介词,此,)于厅事之东北角(.介词,在)

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④调:协调。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 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易”是“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七上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 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 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 等待 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少述足下:某①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②,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诸不一一,千万自爱!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 【乙】 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及荆公当国,数年不复相闻,人谓二公之交遂睽③。然少述初不以为意也。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④,两公皆自忘其穷达⑤。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⑥谈经学,抵暮乃散。荆公曰:“退即解舟⑦,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⑧矣。”然惘惘各有惜别之色。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测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有删改)【注】①某:我,谦称。这里是王安石自称。【乙】文王荆公即王安石。②燔:焚烧。 ③睽:背离,不合。④惟相劳苦:只是相互安慰。⑤穷达:政治上的失意与显达。⑥剧:流畅,痛快。⑦解舟:退居江湖。⑧奉谢:奉,敬辞。奉谢,表示谢意。 (1)下列对【甲】文中王安石处境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离家乡 B. 谋官不顺 C. 财物受损 D. 身体不适(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参考词典解释,谈谈“亟”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亟往造之,少述出见,惟相劳苦,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古代汉语词典》“亟”的义项:①急速,赶快。②危急。③通“极”,至。 (4)用现代汉语书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遂留荆公,置酒共饭,剧谈经学,抵暮乃散。 (5)王安石和孙少述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答案】(1)D (2)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3)“亟”为急速、赶快的意思。写出了王安石想见到孙少述的急切心情,体现友情的深厚。 (4)(孙少述)于是就留下王安石,摆设酒宴,一起吃饭,畅谈经学,到晚上才分开。(5)朋友要相互关心:王安石写信给孙少述告知近况,让他不必担心;真正的友情不会受时间、距离、地位的影响:王安石为官时与孙少述来往不多,罢官回乡后交往如故;朋友要相互信任:人们议论他们关系不和,孙少述从不放在心上。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 1.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多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丰,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乙】 黔无驴,有好①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②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柳宗元《黔之驴》)【注】①好:喜欢。②慭慭:小心谨慎。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庞然大物也________ ④尽其肉,乃去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则天下之事慭慭然,莫相知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C.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顺流下矣 D.当求之于上流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驴不胜怒,蹄之。 (4)【甲】【乙】两文讲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试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1)经过,经历;划(船);巨大的样子;离开 (2)D (3)①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②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上文言文知识点汇总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 2、内容理解; 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 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 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 有);⑥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 千里者) 2、而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 (如:卷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高兴)②学而不思则罔(罔—惘迷惑不解)③尊君在不(不—否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吗)⑤著我旧时裳(著—着穿)⑥火伴皆惊忙(火—伙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②门外戏(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④父利其然也(利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则、《期行》

2016七年级上文言文专题练习

2016——2017年七年级文言文复习题 1 班级: 姓名: 一、语言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谢太傅.( )柳絮.( ) 差可拟.( ) 尊君在不.( ) 雪骤.( )友人惭. (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寒雪日内集..( ) 俄而..( ) 雪骤. ( ) 公欣然..( )曰 撒盐空中差.( )可拟. ( ) 未若..( )柳絮因.风起( )下车引. 之 ( ) 太丘舍去..( ) 元方入门不顾. (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编写的。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等要素。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请从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字并写出其古义与今义。(不少于四个)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二、阅读感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3题。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 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断2处)。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太夫人以荻画地________ ②教以书字________ ③或因而抄录________ ④抄录未毕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 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4)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 欧阳修聪明过人 B. 欧阳修刻苦攻读 C. 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太夫人教子有方 【答案】(1)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2)用,拿;写;有时;完毕 (3)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4)B 【解析】【分析】(1)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译为: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书”:写。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毕”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完毕”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昼”:白天。“寝”:睡觉。还有“唯读书是务”宾语前置句的翻译。 (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可分析“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等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为欧阳修刻苦攻读。所以选B。 故答案为:⑴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⑵用,拿;写;有时;完毕; ⑶以至于白天忘记吃饭,晚上忘记睡觉,只是把读书当作了自己的事情;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翻译(总复习用) 咏雪 作者: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年级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七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 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2)未若柳絮因.风起() (1)寒雪日内集 .. (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甲】文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 、 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 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 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 2.翻译下面句子。 (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 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 D.如是在啮/如其言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沿河求之。(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B.石必倒掷坎穴中。(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C.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最终没找到)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 【答案】(1)pǐ;zhào (2)C (3)B (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分析】(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