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原理基本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句所复写、摄影、反映。

2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4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7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8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动力价值的价值。

9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10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11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指任何哲学派别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都必须要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回答的问题。12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其核心是矛盾论。13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14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之中表现出的使用价值,我们可以称之为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人的劳动能力的使用和发挥所产生的功用,它与存在于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作为潜在使用价值的劳动力不同,它是人运用到体力和智力综合产生的某种使用价值或者功用,它具有大小和对象性,这种对象性表现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相对性,一般来说,当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之后其使用价值的对象性是作为劳动力商品买者的货币所有者。

15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经济部门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16金融资本:是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垄断资本。

17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8价值: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9认识: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0规律: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基本理论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

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

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2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这种反作用的后果可能有两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简述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价值规律本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商品经济顺利发展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发展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社会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4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的问题。

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的问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具体体现。

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而解决这一基本特征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这是因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长期历史人物,是在发展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问题,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我们要解决好这些基本特征问题,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影响有:

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

社会的发展。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1)表现在①生产所有制的变化:二战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个体资本所有制和股份资本所有制;二战后,占主导地位的是法人资本所有制和国家资本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诸如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和职工股等激励制度,以缓和劳资关系。二战后,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劳资双方斗争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实施了一系列满足是劳动者的安全和工资需求的分配政策。③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大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成为以剪息为生的食利者;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中产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知识性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前者: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中赴会这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后者:危机的破坏性减弱;危机的周期性缩短;危机的四个阶段(危机极端、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对整个危机的影响加强。⑤政治制度的变化: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国家权力日益集中于政府首脑;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政治制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使国家权力的行驶、政治结构的布局以及各种权力主体的活动纳入法制范围;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的影响扩大。

(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新变化的表现:(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原因有: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7简述意识能动作用及其主要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①意识活动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活动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8简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及其积极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9简述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第一,马克思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揭示了剩余价值的运动规律及其作用,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第二,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

第四,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五,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10概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是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马克思主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观点。正确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进一步坚定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的科学信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加深理解:第一,“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两个决不会”进一步为这种发展趋势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两个必然”的思想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强调的是实现“两个必然”的客观条件,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第三,我们既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同时又要坚信“两个决不会”,充分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历史过程,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奋斗。1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从总体上说是互相分离的。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过某种结合,但缺乏科学根据。近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分离的,出现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而唯物主义脱离了辩证法,唯物主义就不能坚持到底;辩证法脱离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就要受到窒息或歪曲。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活动的物质性和辩证运动揭示出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物质性和辩证性,就为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唯物论和辩证论这两种传统哲学获得了统一,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被置于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成为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唯物主义只是存在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上,虽然也有个别哲学家表述过某些唯物主义的观点,但在总体上却一直由唯心主义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

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去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理解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现实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形成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说明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密不可分的,这就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揭示了人类自身活动的规律,使人们对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为人类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成为自己历史的主人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它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石。

13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这两对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来解决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基本矛盾是总根源。矛盾的普遍存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3、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解决的方法。解决的方式,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得到解决,就是通过调整和改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不适应的方面,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

14什么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它们有什么区别?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的比率。从数量关系上看,由于不变资本大于零,所以全部预付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两者同方向变化。

二者的区别在于:

第一,它们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则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第二,二者在量上也有差别,由于预付资本在量上大于可变资本,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第三,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

15简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16试述矛盾分析法。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17如何理解“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A.人是社会的主体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A---因为人是这个社会的创造者和支配者,人因为在社会上有这种关键的地位而是社会的主体,同时也是自己创造了自己的历史。

B-就像我们个人在做每件事都要有目标一样,我们因为目标而产生了做事的动力,这些动力有督促我们完成了我们的事情。又因为目标的不同而产生了而产生了我们所做事的不同性质。这些我们所做的事和事得不同性质就形成了我们的历史。D--一般来说,一个单位的纪律是在人们遵守它的前提下实现的,而人们的自觉遵守则会让它的存在更加完美,因而,我们自己的历史规律也通常是在我们自己的自觉尊敬它且不违背它的前提下实现的。

18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其基本内容包括: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谁是谁的本原的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知的认识论问题。

19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这表现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简述经济基础是否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2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可以表述为:世界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该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石,它包括了物质观、运动发展观、规律观和意识论。对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既然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其次,既然客观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实事求是制定方针和政策。第三,既然客观世界有自己固有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第三章 1、谈谈你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认识。19页 2、翻阅资本主义早期小说一本,从中总结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取向或小说的时代背景。<<红与黑>> 3、试述你对马克思的理论有哪些了解? 4、辨析:哲学就是世界观是否科学?不科学 5、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辨析“世界统一于存在”这一命题正确吗? 6、用学过的原理谈—割下来的手还是不是手?不是 7、如何理解吃亏与占便宜的关系? 用你亲身经历谈谈你是怎样处理吃亏和占便宜关系的? 8、大学教育你认为应该注重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的教育? 两者都要 9、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你认为成就有哪些?存在问题吗?你就某一问题谈谈应如何解决? 10.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二者是怎样的关系?144页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是什么关系?你认为企业怎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扩大自己份额?145页和146页 12、劳动价值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要解决价格的形成问题吗?如何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151页,152,153页

13、结合现代市场经济实际谈谈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147页,148页 14、为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成为资本的前提条件?153页154页 15、如何认识资本和剩余价值?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6、货币与资本有怎样的区别?158,148 17、你认为劳动力商品特殊性是什么?154 18、试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58 你知道调节经济两只手是什么吗?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你有了解吗? 19、不与富为邻 英国广播公司有一个系列剧,叫做《保住面子》这部剧描述了一种人人皆知的现象,叫巴凯特现象。说的是,有个中产家庭的主妇叫做巴凯特,她老观察邻居有什么收获。每当发现邻居的财富或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她就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而一到穷邻居面前,她又表现出强烈的优越感,感到自己非常幸福。在西方这种现象很普遍。这叫“不与富为邻”现象。结果富人就不张扬自己的富,挣多少钱都是隐私。结合材料请你谈谈中国有仇富现象吗?你对如何理解“仇富”现象有怎样的认识? 20、你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本质,谈谈你的认识?198-204页 21、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197页 第一章 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要实践-认识-实践。 3.简述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起源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的生理基础是人脑,意识的本质是主观映像。 这是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社会,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劳动,就没有语言,就没有能区分于动物的、有特殊机能的人脑,也就不会有意识。 意识的本质之所以是主观映像,就是因为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客观物质,它是对客观物质的反映。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的,二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静中有动,相对静止中包含绝对运动;运动和静止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5.简述实践的含义特点和形式 1.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主观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生产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实践)。③科学实验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和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特点: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生活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7.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专升本 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 在世纪之交面向全球范围的“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中,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2.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4. (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5.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6.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 当代资本主义,主要是指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8.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苏维埃社会主义俄国)。 9.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0.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有两重性)。 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2. (生产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3.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1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6.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二、名词解释 1.广义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以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根本研究对象,是关于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特别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即现代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一方面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革命运动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为实现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理论创新 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3.金融寡头 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集团 4.商品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商品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5.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简答题

一、哲学部分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以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自己整理的)

哲学部分简答题、论述题(10选3) 1、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基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①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行性空间。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要受自身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历史选择性。 2.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P9-10)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即关于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观念;并且进一步加以改造,创建了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机械的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吸取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完成了哲学上的一次真正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取了他们的劳动价值论,并进一步详尽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揭示出商品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科学地论证了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创造出的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指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受压迫的根源。这一伟大学说是动员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法国圣西门、傅利叶和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了他们否认阶级斗争,无视无产阶级伟大历史使命的错误观点;吸取了他们关于未来社会的某些基本特征的推想和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明确指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是创造新社会的真正力量。这样一来,就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吸取了19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新成就,特别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即"有机体细胞结构"学说、"能量守恒及转化"学说和达尔文的关于"物种起源和发展"学说。这些学说在自然科学领域内,科学地证明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它的变化、发展,从而推翻了一切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旧宇宙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利用并高度总结了自然科学各部门最新资料和最新成就,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3.哲学价值与经济学价值有哪些异同? 哲学上的价值是指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它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体的需要,一是客体的某种特质或者属性。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大小的评判标准不同。哲学上的价值是主客体之间的效用关系,那么,判定一种事物是否有价值、价值大与小,要考虑主体的需要和利益。由于主体的需要干差万别,面对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需要和利益出发,会得出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评价。所以说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版)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他们是有机统一的。 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是什么?P3 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 分析法等。) 3、马克思主义的四大鲜明特征是什么?P11 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理基础。②鲜明的政治立场。即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③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④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4、大学生该如何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P17-P19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大学生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新一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学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个价值观。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④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自觉地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5、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P30-P31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6、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重要 意义。P43 (1)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 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2)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详细答案 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1)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2)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 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 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 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列宁的物质观。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 3)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4)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的共性是无条件的、 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 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 1)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 域。 3)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6.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1)其一,二者相互依存。所谓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 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其二,二者相互包含。所谓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3)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B)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C.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D.静止和运动都是相对的 2、“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可以说明(D) A.时间的连续性 B. 空间的三维性 C.物质的客观性 D. 时间的一维性 3、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C)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 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 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D.有其因必有其果 4、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 (D ) A、整体是部分之和 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 5、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含义的是(B)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否定B.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对立和斗争 D.矛盾双方相互离异和冲突 6、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C) A、两点论 B、均衡论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一点论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C) A.人的智力为自然界立法 B.自然界是人的智力发展的现实基础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D.自然界的改变决定了认识能力的改变 8、“真理可以变成谬误,谬误也可以变成真理”,这是因为( B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B.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C.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具有主观随意性 D.真理本身具有阶级性

9、我国的国民经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说明(C ) A、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 C、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D、有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决定作用 10、商品交换的原则是(C) A公平原则B平等原则C等价原则D赢利原则 11、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C ) A.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B.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C.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D.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正比 12、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性著作是(C) A.《资本论》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D.《反杜林论》 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D ) 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 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地索取自然资源 C、反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 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 1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D)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完全平衡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5、关于国家,下列选项错误的是(D ) A.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B.国家不是永恒的,它只是一种存在于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历史现象 C.国家是阶级社会中才存在的阶级现象 D.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