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识清照_浅析_李清照研究论文选_

重识清照_浅析_李清照研究论文选_

重识清照_浅析_李清照研究论文选_
重识清照_浅析_李清照研究论文选_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近十年李清照词研究综述 佚名 李清照,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文学家,她志存高远、倔强好胜、调悦风流、压倒须眉;她工诗词文赋、善金石文物、晓书法绘画音律、通医药博戏教育,集多种文化素养于一身;她留存的作品有千古绝唱的词、正气浩然的诗、回肠荡气的文赋,其《词论》首开中国词学批评史之先河。但她最擅长的还是词。 一、生平事迹研究 生平事迹是李清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这二十多年的研究历程,李清照的生平事迹研究主要集中在生年、里籍以及是否改嫁等三个方面。 先谈一谈李清照的生年研究。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李清照出生于北宋元丰七年即公元年。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中有“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莲缓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优患得失,何其多也”一语,陆机二十岁作《文赋》,这是说李清照十八岁出嫁,即建中辛巳归赵氏时李清照为十八岁,由此上推十七年为神宗元丰七年。进人新时期以后,率先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的是毕宝魁,他在《李清照生年新说》(《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一文中指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星署年“绍兴二年玄默岁壮月朔甲易安室题”是可信的、“与内容并无矛盾”,“过蓬缓知非之两岁”一语证明了李清照时年五十二岁。据此逆推,李清照生年可确定在元丰四年()。又据《金石录后序》“建中辛巳始归赵氏”一语,李清照应在二十岁时结婚。稍后,毕宝魁又发表了《〈李清照生年新说〉补证》(《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看法。朱德慈在《李清照生年及<金石录后序>之作年新探》(《淮阴教育学院学报》年第期)一文中结合自己的考据并比照今人夏承煮、黄盛璋、黄墨谷、毕宝魁等的生年诸说,认为李清照的生年应为北宋哲宗元牛右二年(),《金石录后序》作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诸说不同,但其主要的依据均来源于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先且不论他们的推论是否正确,但从中可以看到《金石录后序》是研究李清照生年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其次,关于李清照的里籍,学术界素有济南、历城诸说。靳奉尘发表《李清照故里在章丘》(《人民日报》〔海外版〕年月日)一文,出示了李格非的撰文,以证明李清照的故里确实是在章丘, 否定了李清照籍贯的济南、历城、青州诸说,指出年在章丘明水镇西的廉坡村发掘出一块李格非撰文、署有“元丰八年九月二十三日绣江李格非文叔序”的碑石,应是证明李清照故里在章丘的第一手资料。历史上的“绣江”是章丘的代称。这一观点对李清照的故里在济南或在历城的诸说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至此,似乎李清照的里籍当在章丘已不成问题了,然而,撰写《廉先生序》的李格非是否就是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呢?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依旧不能作为定论。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习题及答案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词】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号易安居士,济南人。所以后人又称她为李易安,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代表作品有《漱玉词》等。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越,和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主旨】 这首词形象生动逼真,语言自然优美,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深美和高雅的生活情趣。显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词人形象。 【名句赏析】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

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2、下列对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李清照宋词赏析

李清照宋词赏析 (一)《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作品介绍】也题作《浣溪沙·闺情》,被选入《全宋词》。此词以清丽的风格,寓伤春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格高韵胜,富有诗的意境。可以“唐风”、“庚调”论之。 【原文】浣溪沙·闺情作者: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释】1、绣面:唐宋以前妇女面额及颊上均贴纹饰花样。2、芙蓉:荷花,此处指很好看。3、飞:《历代诗余》作“偎”4、宝鸭:指两颊所贴鸦形图案,可参敦煌壁画供养人之妇女绘画,或以为指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钗,古代妇女头上的饰物。5、香腮:美丽芳香的面颊。6、一面:整个脸上。7、风情:男女爱慕之情。8、韵:标致。9、笺:纸,指信笺、诗笺。 【简析】此词当是易安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人物的肖像描写采用比拟、衬托、侧面描写的方法。语言活泼自然,格调欢快俊朗。

这首言情小调通过对一个女子的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不仅生动地勾勒出她美丽动人的外貌,而且也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细腻幽深的感情。 上片三句中前两句“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是一副似对非对的偶句。“绣面芙蓉”形容这个女子姣美的面庞宛如出水荷花,光艳明丽;“斜飞宝鸭”是说她把用宝石镶嵌的飞鸭状头饰斜插鬓边,对自己作了精心地修饰妆点;正如古人所说的“粉黛所以饰容,而顾盼生于淑质”,这两句表示词中女主角天生俏丽,再加以入时的华饰,就必然产生不同一般的效果。句中的“一笑开”三字之妙,妙在它以动态描写打破了静物写生,起到了能将词中的女子从字面上呼出的奇效;而其中“开”字在这里用得尤为精巧。诗词之妙,在于炼字炼句,使一词一句的含义达到极大的丰富;即如这个“开”字,无疑是指芙蓉花开,但其深层意思未尝不可以表示词中女主人公心底被禁锢的爱之苞蕾正在展放。接下来的“眼波才动被人猜”这句神来之笔,便为此提出了很好的印证。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个女子美目流盼,宛如一弯流动明澈的秋水,其中映照着她内心的喜悦与怕人发现自己秘密的悸栗。越怕人猜,偏会被猜,这便是生活的真实;作者捕捉到这一真实,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恰当地表现出来,更添了几分韵味。 下片进一步刻划人物的内心世界,前两句“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是一副较为工巧的对偶句,摹写出这样的情景:幽居深闺的怀春女子,完全被“爱而不见”的愁苦与期盼的喜悦所左右,这混杂的感情化为风情万点,都从她一颦一笑的的面部流露无遗;终于她大胆地展开半张素笺,舞动一只彤管,把满怀思念、娇嗔与幽怨倾泻给自己深深系恋着的人。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如梦令李清照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 班级:姓名: 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参考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案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李清照的《如梦令》:追忆郊游地点、时间及由于景色迷人而忘了归路的诗句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2、翠绿的荷花和旭日中,嫣红的荷花,给人以凉爽幽静,清香扑鼻的感觉,诗人杨万里赞其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而词人李清照却在《如梦令》中嗟叹: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二、选择题: 1.对《如梦令》一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B.“沉醉”表明因尽兴畅饮而大醉,也包含了词人为初秋溪边美景沉醉之意。 C.“惊起”句让我们联想到当时鸥鹭受惊纷飞,主人公心惊酒醒,倍感舒畅的情景。 D.朗读时,第一句节奏可划分为“常记\溪亭\日暮”。 【解析】B 被美景陶醉,非畅饮而大醉。 三、赏析简答题: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答:“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一剪梅古诗赏析李清照 李清照 的一剪梅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 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 心头。 注释 ①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 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 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 的美称。 ④雁字: 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 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 雁。 译文 荷已残, 香已消, 冷滑如玉的竹席, 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 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 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 心头。 鉴赏
1/7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 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 《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 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 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 1981 年人民文学 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 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 1981 年上海古 籍出版社出版的 《李清照诗词选注》 、 1982 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 《唐宋词选注》 )。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 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 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 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 头三句看, 决不像柳永 《雨霖铃》 词所写的“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 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 在孤独中感 物伤秋、 泛舟遣怀的情状。 次句中的“罗裳”, 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 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 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 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 雪、 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 ), 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 廷焯 《白雨斋词话》 )。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 下半句“玉簟秋” 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 《已 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 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 肤间触觉, 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 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 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 所触之 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 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 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 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 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 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 写的是舟中所望、 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 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 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
2/7

【最新文档】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word版本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阅读答案及赏析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注,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1、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2.词中绿肥红瘦指的是。 3.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绿叶繁茂红花凋零(意近即可) 3.应用了间接抒情(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阅读练习二: 1.用自己的话说说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分) 2. 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述说海棠依旧的是卷帘人。 B.绿肥红瘦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方法。 D.诗歌抒发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3分)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答案: 1.写出了雨点稀疏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 (风雨情态各1分) 2 。B 3. (3分) 写出了春天晚上(1分) ,雨点疏落(1分)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1 分)(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4. (3分) 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1分)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6)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阅读练习二 (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 (2)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肥、瘦分别形容。 (3)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仿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学现象,也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练习。请从李清照《如梦令,画线的三句中任选一句进行仿写。(不必仿整首词,只要意思连贯、押韵即可。) 仿写示例: 如梦令 昨日河洲散步,看见红白无数。试问何怪物,却道袋装弃物。禁塑,禁塑!还 我清清江渚。 答: (1)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2)叶和花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李清照词研究文献综述1 《中国词史》对南宋数位女性词人都有关注,其中以李清照为重点。将李清照词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来研究。他认为,前期词表现闺中生活的词揭示了李清照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对幸福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也带有时代感伤的情怀。同时指出,这些词与封建礼教不无抵触,因而受到同时代封建卫道士的诋毁。后期词书写的愁恨包含深刻的社会内容,感伤国破家亡的不幸。在艺术成就上,他认为李清照“为自我写心,表达真实的感情和鲜明的个性”,“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并且“声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陶尔夫和刘敬从李清照经历的时代巨变、生活坎坷和精神磨难出发,持“蚌病成珠”的观点,认为后期词中“广泛地展示了那整个时代的苦难在词人心中留下的印痕”,赋出生命与时代的悲哀。他们把李清照的词按内容分为感伤时世、悲今悼昔、咏物自伤三类,并认为词中坦荡率直的精神与《上邪》、“敦煌曲子词”的某些民歌极相似。另外,还分析李清照的词学观点,认为“易安体”的精妙在于词学观念、审美体验、女性意识和艺术手段四个方面,从《打马图经自序》看出其词包含的专精精神来之不易,是生命投入的结晶。 吴熊和也集中关注李清照后期词,认为她既保持了南唐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她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词的时代性和李清照个人的艺术独创性完美地统一,使传统的词风得到了充实和改造”,因此在两宋词人中独树一帜,这也是李清照对宋词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与其他词人的比较,突出李清照词的意境之妙。如她的伤别之作与柳永的“词语尘下”的赋别作品迥异,具有高雅的林下风范。 葛晓音认为李清照的闺情词风格含蓄秀婉、深挚清隽。同时结合其人生轨迹,认为其所见的政治沧桑和世态炎凉对前期词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加上伤春伤别的情绪,使其多愁善感的才思情致早现。但其中《渔家傲》别标奇格,展现雄奇阔大的精神境界,以汉赋方式构思小令,在北宋词中极罕见。后期词风转为缠绵凄苦、深沉感伤,广含“黍离之悲和人我苦乐之别”。而《词论》更使李清照成为词学理论探索的先行者,关注这种文学样式区别于诗文的特质和艺术表现规范,与周邦彦的创作反映出同样的探索要求。 刘尊明另辟蹊径,从传播史论的角度对李清照词作定量分析,仔细考察和探讨其词史地位。他认为,在男性作家传统下,女性作家能有专集编辑与流行,足见其非凡的文学成就和地位。列述宋明清以来至现当代国内流传的各种李清照词集版本。同时按时期统计历代文献对易安词的著录和传播,分宋元、明清两个历史时期,分别统计历代词选、总集及其他重要文献所录李清照词的具体数量。之后再探讨现当代文献和海外主要典籍传播李清照词的状况。此外,还从学术史论的角度,统计出李清照的存词名次在宋代十大词人中排名第76,而当代研究名次数量排名第2,1可见她的特殊地位。这种方法有一定合理性,不失为角度独特的尝试,但其科学性值得商榷,。 1数据截止于1999年,统计认为李清照在十大词人中综合排名第9。排名依据包括:存词名次、版本名次、 历代品评名次、当代研究名次、历代词选名次和当代词选名次,依此6项求平均数,得出平均名次。李清 照的平均名次排在第9位。前八位分别是:辛弃疾、苏轼、周邦彦、姜、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 第10位是晏几道。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阅读试题(附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

渔家傲李清照赏析

渔家傲李清照(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 二、字词解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⑵星河:银河。⑶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⑷云涛:如波涛翻滚的云。一说指海涛。⑸殷勤:情意恳切。 ⑹嗟(jiē),慨叹、慨叹。⑺谩:同“漫”空、徒然。 ⑻九万里风鹏正举: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举:高飞。《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⑼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10)三山:神话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的仙山。 三、全诗大意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四、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五、内容理解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可称之为“跨片格”。“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 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

李清照作品评析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风格异同论 【内容摘要】: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一代才女。但其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很明显地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其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苍凉凄楚的。(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凄苦悲凉)我们在分析词的基础上,联系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试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期风格异同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

(完整版)《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历年中考鉴赏试题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题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3)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4)“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酣睡。 2.首句“昨夜雨疏风骤”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出了春天晚上,雨点疏落,风刮得很猛烈的情景。(要点:时间和“风”“雨”的情态。) 3.这首小令用精练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答: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指代叶子,红指代花儿。作者精心地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4.作者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作者采用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写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伤感之情。 5.“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6.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关切与憧憬美好事物,无忧无虑的情怀。 7.“绿肥红瘦”妙语天成,为文坛之绝唱。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赏析。 答:“绿”“红”:用颜色来借代海棠的叶和花,“肥”“瘦”:用拟人描绘雨后海棠的花叶形态。有创意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8.在细雨潇潇,风湿猛烈的暮春季节,词人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词人会产生这样的心情?答:苦闷伤感;以花自喻,由花的凋零联想到自己的青春易逝。 9.这首词通过对爱花惜花行为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词人的怎样情怀? 答: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既有爱花惜花的情感,又有对春光流逝的眷恋和红颜易老的感伤。 10.诗人爱花惜花的行为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试问“卷帘人”。 11.理解性背诵。 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运用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神采的句子是: 12.选择题。 (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 (2)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引言 表。对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李清照艺术风格的研究 对于作家艺术风格的研究,历来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特点来研究分析作家的某部作品及其深层含蕴。对于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更是这几年来的热点。(1)对其词作“婉约”特征的研究。杨丽君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从“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1]三个方面来论述易安词的显著特征。王翠英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研析》中也从三个方面概括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第一,其词多是自我形象的艺术化,则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美;二,李清照词中的景物扣住了“真”字,充分展示了“真景美”;第三,善用白描方法,溶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被奉为婉约派的正宗[2]。还有黄晓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赏析》、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点》、韩彬《轻言浅语,尽显婉约深沉之意——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等几十篇论文,都会从易安词中意境的创造,语言的通俗简练,情感的深入及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方面入手,来展现李清照词作中的婉约词风。 (2)李词中豪放风格的展现。李清照的词中不仅仅有婉约词风,在她后期的创作中亦有豪放词风的体现。在对李词豪放词风的研究上,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张伟在《悠思寄梦境雄桀泯豪婉——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豪逸之气》中从李清照的《渔家傲》、《鹧鹄天》等词作中分析李清照后期词作的豪放风格,也指出李词词风的转变的原因。最后指出不管是李清照创作中的婉约词风,还是后期出现的豪放风格,都造就了李清照的不朽。彭雅琴在《浅论李清照创作中的男性化倾向》中从“记游之作”、“醉酒之举”、“爱国情怀”三方面来研究李词中“一部分被称为‘倜傥’、‘有丈夫气’的充满男性化特色的作品”[3],对这一部分带有特殊风格作品的研究添砖加瓦,使其不再空白。 二、关于李清照词的比较研究 现在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特点,就是研究者们不再把作家及其作家的某些作品孤立,而是把它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对李清照的研究也是如此。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题与答案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歌解读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绝无仅有。练习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6、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一句中,是卷帘人的回答,从这个回答中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当时问的是: 7、对卷帘人的回答,作者满意吗?显然不满意。“应是”这个词表达了作者的猜想。她想,此刻外面的景色应该是绿肥红瘦,绿指的是,红指的是,肥这个字指的是,而瘦这个字写出了。8、肥、瘦常用来形容人物身材形貌,这首词中,作者把当作人来写,表达了她的感情。9、“不消”在词中的意义是什么?(1)“不消”表面上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10、“绿肥红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之。(2)借代。“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指“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李清照诗词人生优秀教案

德阳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选修课 李清照诗词人生教案 课题:李清照诗词人生的鉴赏及主题初探 时间:2015.3—2015.7 执教者:贺玫 一.教学目标 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每个阶段的创作风格特点。并能够理解代表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感情。能够将李清照的典故事迹作为素材运用的平常的写作中。 二.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同学们,上课! 那李清照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们体会过她“人比黄花瘦”的闲适,“凄凄惨惨戚戚”的悲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的豪迈,不同的人在心中也会映射出她的多种不同的侧面,那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李清照的事情呢,老师想找一个同学来交流一下,(提示,可是关于李清照的诗歌,她的生平,或者是故乡,或者是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呢,老师感觉,李清照和同学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关于她的基本知识呢大家还是很熟悉的,但是我们说呢,了解一个人,要全方位立体化的了解呀,就像小品里说的,要刨根问底,还得往祖坟里刨。。。那下面呢,咱们就一起去刨一刨李清照的诗词人生。。。 2.介绍身世背景,家庭情况 ⑴首先呢,我们要先对李清照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个呢相信很多同学都比较熟悉了,刚刚也有同学提到了,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李清照女士的个人档案! ⑵同学们都学过历史了吧,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般的人家女孩子都过着一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那李清照是不是也过着这样的生活呢? 我们下面来一起看一首词,引入《如梦令》(朗读一遍)播放视频 找两个同学先朗读一下,然后放视频,再然后全班齐读 解释,这首如梦令呢,一共有两首,都是很著名的篇章,写的也很有灵性,同学们可以课下找来读一读。今天呢我们就着重来看这一首。 A.这里呢老师要问一个问题了。那位同学能够告诉我,这首词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我们先来看看它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这首词呢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B.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呀,看到这首词,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提问两个同学。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总结一下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李清照词十年研究综述 引言 李清照(1084 — 1155),今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对于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研究一直 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本文就近十年来的李清照研究状况 综述如下: 一、关于李清照艺术风格的研究 对于作家艺术风格的研究,历来是研究者们的关注点,我们可以从一个作家的艺术风格 特点来研究分析作家的某部作品及其深层含蕴。 对于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更是这几 年来的热点。(1)对其词作“婉约”特征的研究。杨丽君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中从 “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情景交融, 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 “清新自然,纯净优美的大众口语化语言” [1]三个方面来论述易安词的显着特征。王翠英 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研析》 中也从三个方面概括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第一,其词多 是自我形象的艺术化,贝y 较多地集中体现了女性的柔性美; 二,李清照词中的景物扣住了 字,充分展示了“真景美”;第三,善用白描方法,溶炼通俗语言倾诉真情实感,被奉为婉 约派的正宗[2]。还有黄晓东《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赏析》 、朱宪玲《试论李清照词作的艺术 特点》、韩彬《轻言浅语,尽显婉约深沉之意一一李清照词的抒情艺术》等几十篇论文,都 会从易安词中意境的创造, 语言的通俗简练,情感的深入及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等方面入手, 来展现李清照词作中的婉约词风。 (2)李词中豪放风格的展现。 李清照的词中不仅仅有婉约词风, 在她后期的创作中亦有 豪放词风的体现。在对李词豪放词风的研究上,研究者们也是众说纷纭。张伟在《悠思寄梦 境 雄桀泯豪婉 ------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豪逸之气》中从李清照的《渔家傲》 作中分析李清照后期词作的豪放风格, 也指出李词词风的转变的原因。最后指出不管是李清 李清照创作中的男性化倾向》中从“记游之作” 、“醉酒之举”、“爱国情怀”三方面来研究李 词中“一部分被称为’倜傥’、’有丈夫气’的充满男性化特色的作品” [3],对这一部分带 有 特殊风格作品的研究添砖加瓦,使其不再空白。 二、关于李清照词的比较研究 现在学术研究的一个新特点, 就是研究者们不再把作家及其作家的某些作品孤立, 把它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研究, 拓宽了研究的领域,对李清照的研究也是如此。 “真” 、《鹧鹄天》等词 照创作中的婉约词风,还是后期出现的豪放风格, 都造就了李清照的不朽。彭雅琴在《浅论 而是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习题

李清照《如梦令》阅读试习题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诲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歌解读 这是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惊世之作。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的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我们从《如梦令》中是否能得到如上印象?“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是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诗中的主人虽是一夜的浓睡,也没消尽昨晚尽情饮酒的醉意。然而她却有所关切,想到“昨夜雨疏风骤”,“试问卷帘人”,小院里的海棠怎样了?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时她根据季节、根据经过一夜的“雨疏风骤”,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急切的更正:“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请看,女主人是多么关切她周围美好的事物。 词的遣词造句又把女主人活泼好逗。情趣雅致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出来。“试问卷帘人”,其实是明知故问,她要逗逗身边这个憨而粗疏的小丫头,果然灵验,小丫头不经意地回答“海棠依旧”。这一下,女主人乐了!你知道不知道?你知道不知道?应该是叶子更绿了,花儿却残了。二字叠句“知否”把女主人的活泼多情表现了出来。“绿肥红瘦”用了借代和拟人,创造性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暮春风雨后花叶的神采。仅此四字,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雅情深,为文坛之

绝无仅有。 练习 1、“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__叶的茂盛_ 和__花的凋零。 2、作者采用委婉含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_。 3.词中“绿肥红瘦”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叶茂花残 B.红花绿叶相映衬 C.红花绿叶很艳丽 D.绿叶红花茂盛 4.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 ) A.“浓睡不消残酒”表明作者一夜未眠,但仍然酒意未消。 B.“知否?知否?”是“卷帘人”在追问。 C.这首词押韵的字是“人”和“旧”。 D.这首词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惜春伤感情绪。运用了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间接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的伤春之情。 5、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