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同被引分析的专利分类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同被引分析的专利分类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同被引分析的专利分类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基于同被引分析的专利分类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1引言

专利统计分析从时间、空间和技术分类维度对指标(如专利数量、同族专利数量、专利被引数量等)进行统计和计算,具有帮助分析人员了解组织技术活动强度和技术发展趋势、发现重要专利和专利权人的作用。

在专利统计分析的纬度中,时间维度通常以年为单位,空间则以国家或组织(企业)名称为单位,在数据获取方面相对比较简单,数据比较准确;而以技术分类维度进行数据统计时必须先确定专利分类号

才能进行。由于传统的专利分类体系无论是IPC 国

际专利分类还是美国专利分类均比较复杂和宽泛,专利分析人员难以在专利分类表中准确定位;另一方面,传统专利分类体系变化很小甚至基本不变,难以反映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基于传统专利分类体系的以技术纬度进行的专利情报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存在着偏差,有必要通过一定的聚类手段避开传统专利分类表将有强关联的专利文献集中在一起作为分析对象。

文献的引文关系反映文献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通过引文分析可以对文献的相关结构进行分析以达到对文献自动聚类的目的【1】。本文介绍同被引

基于同被引分析的专利分类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

彭爱东

(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要:介绍一种通过对专利文献进行同被引聚类达到对公司及其竞争对手所拥有的专利进行分

类并管理的方法及其步骤,并对这种方法中涉及到的引文数据来源、被引频次数据修正以及对部分无法被归类专利的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关键词:专利引文分析;专利同被引;专利分类中图分类号:G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8)11-1676-04

Research on Pate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Problems

Based on Co-citation

PENG Ai-d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an approach to classify the patents owned by a company and its com -petitors for patent analysis and management,which is based on co -citation analysis of bibliometrics.The paper also makes a discussion about some problems involved in the approach,such as the source of patent citation data,emendation of patent citation data and the process method for those non-classi -fication patents.

Keyword :patent citation analysis;patent co-citation;patent classification

收稿日期:2008-03-10

作者简介:彭爱东(1971-),女,湖南新化人,讲师,硕士,从事竞争情报、专利情报分析研究.

第26卷第11期2008年11月

Vol.26,No.11November,2008

情报科学

分析在专利聚类方面的应用并对其中一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2文献同被引分析与专利同被引

同被引分析是研究科学共同体的结构和分布

规律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作者同被引(Author co-ci -

tation analysis )、期刊同被引(document co-citation analysis)和文献同被引(document co-citation analy -sis)。“同被引”的概念最早于1973年由美国情报学

家Henry Small 和苏联女情报学家I.V.Marshakova 在研究引证结构和文献分类时提出【2】。以文献同被引为例,如果A,B 两篇文献均被C 文献作为参考文献引用,则文献A 与文献B 存在同被引关系。文献同被引分析的前提基于以下的认识:具有同被引关系的文献对(document pair )在主题内容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随着文献对的同被引强度(同被引次数)提高而提高。而我们对文献进行分类的原则也是希望强关联高相似性的文献能够分到同一类目下面,因此通过计算不同文献对的同被引强度是可以将某一范围内(学科或组织)的重要文献进行分类,从而识别其中的核心类和各类之间的关系。

1996年Stuart 和Podoly 最早开始利用专利文

献进行同被引分析,他们通过计算各公司所拥有专利的相似程度达到对各公司进行技术能力定位和分群的目的【3】。专利文献是科技文献的一种,通常在一篇专利说明书的扉页上会有一数据项列出该专利技术所引用的所有在先专利,它们是专利审查员在对该专利申请进行新颖性审查时与在先技术对比得到的。这些在先专利技术成为该专利文献的引文。据统计,1999年授权的美国专利平均引文就达到10.7【4】,因此存在许多基本专利同被引的现象,对于那些专利活动频繁的技术领域由于技术开发的连续和继承更显著,这种同被引现象更为突出。另外,专利文献对专利文献的引用有别于一般期刊文献对参考文献的引用———

由于涉及到权利保护范围的划定,申请人和审查员均会谨慎地选择专利引文,因此专利引文能很好的反映技术的继承性。基于这两点,专利文献同被引聚类可以取得相对好的效果。

3专利同被引聚类的步骤和方法

同被引聚类具有大致相似的步骤,但是根据研

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细节。专利同

被引聚类也需要确定分析对象的范围、数据收集和存储、构建同被引矩阵、数据缩减与标准化、数据综合分析、效果评价等步骤,图1为台湾学者在研究多篇作者同被引聚类文献后提出的利用专利同被引数据构建专利分类体系的步骤【5】,笔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该方法加以描述。

图1专利同被引分析的步骤

3.1专利检索

专利检索的目的是根据分类目的找出待分类的目标专利。在进行专利情报分析时,通常都希望了解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同时比较行业内公司(或组织)及其竞争对手的技术实力和技术特点,在哪一个技术领域哪一个公司具有优势。由于行业内的主要公司的技术研究及专利活动基本能代表行业技术走向,可以“专利权人”项作为检索入口,将某一公司及其感兴趣的竞争对手的专利全部检索出来作为目标专利。

提取目标专利的参考专利文献(其他类型的参考文献如期刊文献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故不参与统计)并以规范的格式进行存储。

3.2选择基本专利

基本专利从目标专利的专利引文中选取,候选基本专利事实上是所有被目标专利引用的专利文献。这种分类方法要通过构筑这些基本专利文献的同被引矩阵、计算基本专利对间的相似性从而对基本专利先进行分类,然后根据目标专利对基本专利的引用关系,将目标专利归入到已经分好的类目当中。

并非所有的被引专利文献都能作为基本专利,同被引数据往往要进行缩减。有些数据对于分类的贡献不大,而且后面做相关性分析的一个条件是变量应是正态分布,没有奇异值噪音,所以分析之前要去除可能的奇异值———设定一个阈值,然后把低于阈值的数据全部删除。由于专利的重要性与专利被

11期基于同被引分析的专利分类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1677

1678情报科学26卷

引次数有很强的正相关,这里将被引次数高于选定

阈值的候选基本专利带入同被引矩阵。阈值的选择

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可以参考该行业技术领域的技

术循环周期和该周期内的平均被引数来确定;也可

以通过设定不同阈值得到不同分类结果,比较评估

这些分类结果后选择最佳阈值。

3.3计算基本专利对的相似性

3.3.1计算同被引强度,构建同被引矩阵

基本专利选取之后,应计算基本专利对的同被

引强度:分别找出基本专利文献I和J的来源专利

文献集合进行比较,其中相同文献的数量即为I和J

的同被引强度。设共有基本专利文献N篇,则可构

筑矩阵,见表1。

表1基本专利同被引矩阵

3.3.2计算关联强度

计算基本专利对关联强度的目的在于对同被引

强度数据进行第一次修正,以消除由两基本专利本

身被引数量造成的同被引强度与相似性不一致——

两基本专利各自的被引频次大意味着其同被引的可

能性增加(被引基数大),这时同被引强度大并不意

味着他们更相似。可以选择的方法是计算平均被引

频次下的同被引强度,即用同被引强度除以引用该

基本专利对的文献总数。

3.3.3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

这是对同被引强度数据进行的第二次修正,以

消除同被引强度数据和连接强度的随机性或偶然

性——

—虽然连接强度大,但存在并不相似的情况。只

有当该基本专利对中两个专利分别与其他基本专利

配对时连接强度的高低也保持一致(同时高或同时

低),该基本专利相似的可能性才大大提高。

Pearson相关系数是用来检验两个变量是否线

性相关的参数,其计算公式为:

r=

∑XY-∑X∑Y

N (∑X2-(∑X)

2

N )(∑Y2-(∑Y)

2

N

在本方法中引入中间基本专利k,分别计算基本专利对中两专利I、J和K专利的连接系数Xik和Yjk,k的取值从1到n(n为基本专利的总数),将这一系列数值代入公式,可以得到各基本专利对的Pearson相关系数(式中的N=n-2,因为计算时应除去专利I和J本身),并将其作为聚类的输入数据。

3.4聚类与归类

在这一阶段,利用SPSS软件作为统计分析的工具,采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对基本专利进行分类。由专利同被引矩阵经过修正后得到的Pearson 相关系数矩阵是因子分析的输入数据(变量),选择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提取因子,如果每个因子系数(载荷)没有很明显的差别会导致分类后无法命名,因此需要选择旋转方式使系数向0和1两极分化,这里选择斜交旋转。

基本专利通过因子分析后根据提取的主成分(因子)的个数及所选的负载临界值可被分为M类,而引用这些基本专利的目标专利(来源专利)则根据引用情况被归在不同类中。只引用一项基本专利的目标专利归入该基本专利所属类中;引用多项基本专利的目标专利则将其归入多数基本专利所属的类中,如一目标专利共有专利引文7篇,其中被选入基本专利的引文为3篇,这3篇基本专利2篇属于M1类,1篇属于M2类,则该目标专利被归于M1类;没有引文或引文没有被选入基本专利的目标专利则无法归类。

3.5评估聚类结果以及定期聚类

对基本专利进行聚类的结果是将目标专利进行分类的基础,聚类效果必须经过评估才能确定在实证分析时是否能够运用该体系进行专利分类。评估的指标有三点:①是否容易给所得到的类命名;②所得专利分类体系是否与工业技术的发展相契合,是否能以合适的方式描述工业技术;③分类结果的一致性。前两点属于定性评价指标,评估必须由技术专家实现;后者则通过计算CI指数来描述,该指数为被分到单一类目下的目标专利占所有已分类目标专利的百分比来计算——

—值越大说明分类一致性越好,越少的目标专利被同时分到不同的类目下。CI 值太小则需要重新选择阈值,并重复以上步骤。

由于专利数据在不断更新,不断有新授权的专利,引用数据也在改变,因此需要确定一个时间间隔重复这一分类过程以保证分类体系能够体现专利技

11期基于同被引分析的专利分类方法及相关问题探讨1679

术的动态变化。

4相关问题探讨

4.1关于专利检索数据库的选择及引文获取

由于要对检索到的各公司专利文献提取引文数据作为聚类的输入数据,那么在选择专利检索数据库的时候应该考虑引文数据的可获取性。中国专利只在审定说明书中列出专利引用的在先技术,在中国专利检索数据库中检索到的申请或公开说明书并不能提供引文数据,但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要求提交的中国专利(为了保证国际专利能够顺利开展新颖性和创造性检索,专利合作条约中规定各签署国需提交一定数量的本国专利)以及同时向其他国家提出过专利申请的中国专利均可在欧洲专利局网站上提供入口的Worldwide数据库中检索到该专利的国际检索报告,从而能够提取专利引文数据。从美国专利商标局网站提供的美国专利检索数据库和欧洲专利局网站提供的欧洲专利检索数据库均可获取专利引文数据,前者既包括专利申请人自己认定的引文也包括审查员进行新颖性检索时确定的引文,而后者只包括审查员确定的引文。

在进行聚类分析时可根据实际介入的公司所在国来选择专利数据库。如果以美国公司为例来研究技术热点和技术分布,可选择美国专利数据库;如果涉及的国家数量多,可以选择Worldwide数据库提取国际检索报告。值得说明的是这些数据均可免费获得,有利于公司或高校以较少的经费开展专利情报分析。

4.2关于基本专利被引次数的修正和阈值确定

前文提到被引次数高于选定阈值的候选基本专利才能带入同被引矩阵,这些高被引专利被认为更重要,更能代表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基本专利由于授权年代不同,被后续专利引用的时间跨度也不同,绝对被引数据和重要性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直接运用被引次数高低来选择基本专利很不合理。

文献【1】引入一基准年,如1997年,然后用绝对被引数据乘上基本专利授予年份与这一基准年份的差值,这样年代较后的基本专利被引数据能够获得一个更大的系数(年代差值大于等于1)。

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仍然是从绝对数据出发,同样会带来偏差。如1999年授权的侯选基本专利被引用6次,2002年授权的侯选基本专利被引用3次,选的基准年为1997,则前者修正后的被引次数为6*(1999-1997)=12,后者为3*(2002-1997)=15,后者超出前者,但事实上很难认定后者重要程度更高。笔者建议引入相对被引频次概念,可以计算各年度授权的候选基本专利的平均被引数,然后用某一候选基本专利的被引数据除以其授权年份所对应的平均被引数,这样可得到该侯选基本专利的相对被引数据(如一1999年授权的专利被引6次,而1999年所有专利平均被引次数为3次,则该专利的相对被引频次为2)。相对频次本身是相对重要性的体现,在设定阈值的时候考虑相对被引频次的高低引入的误差小,由此进行的聚类结果会更准确。

4.3关于部分无法被分类的目标专利的处理

聚类及归类结束后,部分目标专利由于没有引用基本专利而无法被归入合适的类目中。在文献【5】中作者认为这些目标专利本身不属于主流技术,因此不能将其归类并不会对专利管理和专利分析带来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对这部分专利应根据其发表年代和引文量进行区别对待,比较新的专利和引文很少却不能被归类的专利有可能代表新的技术类别(引文量大意味着引用基本专利的可能性大,不能被归类的可能性小),忽略不计显然并不合适。对这部分专利一方面可以针对专利文献的摘要进行人工内容分析,并与新建的专利分类体系中的类目进行对比;另一方面可以等待下一次同被引聚类,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专利技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积累,真正代表新技术领域的专利文献其本身也可能被别的专利引用并成为基本专利。

对于年代较早且经过再次聚类(聚类应定期重复进行)后仍然不能归类的目标专利该作者建议专利权人可以放弃该专利以减少专利权人维持专利所需支付的费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这种对专利文献进行重新分类的方法确实有助于管理人员进行专利情报分析和专利管理。

5结语

专利同被引聚类分析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新的动态的专利分类体系,当然这一分类体系是针对组织和其竞争对手的专利管理和专利分析而言的。通过对组织和其竞争对手所拥有的专利文献进行分类,可以了解组织间专利技术的关系;(下转第1684页)

4结语

以前用于信息检索的聚类方法一般针对文本聚类,从待聚类文本中提取特征向量,但构建叙词表或本体等知识组织系统时,待聚类对象是独立的语词。基于相似度的词聚类方法,从文本库中提取语词的上下文信息构成聚类所需特征向量并进一步计算语义相似度,是一次新的尝试。它能够有效克服单纯按字面相似聚类等级关系词汇的弊端,同时把不具备这一特征的等级关系词汇聚集在同一个簇内,在试验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词聚类算法也有不足之处,在以下两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1)聚类算法性能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以上试验发现,聚类结果中存在部分噪音,算法对通用词的区分能力还有不足,另外算法的运行效率较低。究其原因,词汇语义相似度的计算精确程度对聚类算法的效果影响比较大。改进方法是:扩大领域文本库的体积和增加词性标注等辅助手段,缩小同现分析的窗口到段落、句子等。另外该算法在聚类主体部分直接借鉴了等级聚类算法,本身运行效率较低,以后在算法和程序设计方面也需待改进。

(2)需制定科学的词聚类评价指标。词聚类算法用于叙词表等知识组织系统的自动构建,应用领域具有一定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评价该算法对词汇等级关系识别的效率并借此规范聚类结果需要引入科学的评价指标,也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慧平.自然语言叙词表自动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7.

2Tseng Y H.Automatic thesaurus generation for Chinese doc-uments[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53(13):1130-1138.

3Srinivasan P,Thesaurus construction[J/OL].http://www.mis.

https://www.doczj.com/doc/3c3925652.html,.tw/~syhwang/Courses/IR/mid-term.htm,2007-02-

25.

4Boris Gelfand,Marilyn Wulfekuhler William,F.Punch Iii.Au-tomated concept extraction from plain text[J/OL].https://www.doczj.com/doc/3c3925652.html,/papers/GARAGe98-07-02.pdf,2008-01-15. 5Timo Honkela,Samuel Kaski,Krista Lagus,Teuvo Kohonen.

WEBSOM--Self Organizing Maps of Document Collections [J].Proceedings of WSOM,1997,(6):4-6.

6 https://www.doczj.com/doc/3c3925652.html,wrie,W.B.Croft,A.Rosenberg.Finding topic words

for hierarchical summarization[D].Proceedings of the24th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2001:349-357.

7Mark Sanderson,Bruce croft.Derivingconcepthierarchies-fromtext[D].Proceedings of the22nd annual international ACM 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1999:206-213.

8周荣莲.汉语叙词表语义场构造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0,(8):41-45.

9张琪玉.字面相似聚类法辅助构造词族表、分面类表和自动标引[J].图书馆论坛,2002,(5):95-96.

10仲云云.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11Manning C D,Schutze H.统计自然语言处理基础[M].苑春法,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3-23.

12曹燕,杜慧平,刘竟,侯汉清.基于词表和N-gram算法的新词识别实验[J].情报科学,2007,(11):1687-1691.

1684情报科学26卷

(责任编辑:徐波)

(上接第1679页)了解专利技术的重点领域和哪些组织的专利处于这些重点领域当中;了解组织应该注重哪些专利技术、忽略哪些专利技术甚至放弃哪些专利技术,也就是如何对组织的专利技术进行有效的管理。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数据提取的问题和阈值选择、数据修正问题,本文虽提出一些方法改进,但显然还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巍.用引文关系强度对文献进行自动聚类的方法探讨[J].情报科学,1993,(2):45-48.2马瑞敏,邱均平.基于CSSCI的论文同被引实证计量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5):77-79.

3Stuart,T.B.,&Polody,J.M.(1996).Local search and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21-28.

4Bronwyn H.Hall,Adam B.Jaffe Manuel Trajtenberg.The NBER Patent Citation Data File:Lessons,Insights and Methodological Tools[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Dept.of Economics,working Paper8498,2001.

5Kuai-Kuei Lai,Shiao-Jun https://www.doczj.com/doc/3c3925652.html,ing the patent co-citation approach to establish a new patent classification system[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5,(41):313-330.

(责任编辑:徐波)

浅谈专利分类体系

浅谈专利分类体系 随着技术发展和现代专利制度完善,业界对专利文献的检索成为常用的手段。本文将对目前主要的三种分类体系情况的发展、内容等出发,比较三种分类体系的异同,以期为技术人员、专利工作者使用专利分类号检索提供帮助。 标签:国际专利分类体系;联合专利分类体系;日本专利分类体系 1.引言 专利文献承载大量的发明创造内容,起传播发明創造,促进科技发展的作用。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讲,专利文献的检索,可启发发明创造思路、了解领域发展动态、避免重复研究,避免侵权等;对于知识产权工作者来讲,专利文献的检索,有助于了解现有技术以及专利挖掘、专利申请文件撰写等;基于上述理由,无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知识产权工作者常常需要开展专利文献检索。专利文献的检索,除了采用关键词检索外,还可以采用专利分类号进行检索。但由于对于专利分类体系不熟悉、不了解,如何通过分类号开展检索成为专利文献检索的一难点。本文将从世界主要专利分类体系人手,介绍这些分类体系的特点和异同,为分类号检索储备专利分类知识。 目前,现行的专利分类体系主要包括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国际专利分类体系、欧洲专利局和美国商标局共同管理的联合专利分类体系、日本特许厅管理的日本专利分类体系。 2.国际专利分类体系 2.1国际专利分类体系的发展 随着技术发展,特别是审查制的现代专利制度在多个国家实施,如何对多个国家的大量专利文献开展检索困扰着各国,也让很多国家认识到建立统一的专利分类体系的必要性。 2.2国际专利分类体系的概况 IPC提供了一种南独立于语言的符号构成的专利分级系统,用于根据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所涉不同技术领域,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进行分类。IPC分类号南公布专利文件的国家或地区T业产权局分配。IPC的修订工作由IPC专家委员会进行。新版IPC于每年1月1日生效。IPC分类表可通过如下链接下载: http://www.wipo.int/classifiCations/ipc/en/ IPC分类体系按照由高到低、逐级细化的结构设置,依次为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部为最高等级。小组中还有一点小组、二点小组等,点数越多级别

专利分析流程介绍

专利分析流程介绍与专利分析报告的运用策略 专利信息分析流程一般包括前期准备、数据采集、专利分析、完成报告和成果利用5个阶段。其中,前 4个阶段包括成立课题组、确定分析目标、项目分解、选择数据库、制定检索策略、专利检索、专家讨论、数据加工、选择分析工具、专利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这11个环节。有些环节还涉及多个步骤,例如专利检索环节包括初步检索、修正检索式、提取专利数据 3个步骤。另外,在项目实施前期准备阶段中可根据需要加入调研环节。对于需要进行中期评估的项目,应当在项目实施流程的中期阶段组织实施。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将内部质量的控制和管理贯穿始终。 一.前期准备 研究进入实施流程环节后,首先要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其中包括成立课题组、确定分析目标、项目分解、选择数据库4个环节。 (1) 成立课题组。 根据项目需求,选择相应人员组建项目课题组。课题组应由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主要包括专利审查员、专业技术人员、情报分析人员、政策研究人员以及经济和法律人员等。

(2) 确定分析目标。 在项目初期,应进行项目需求分析,认真研究背景资料,了解现有技术的特征和行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链基本构成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明确分析目标。 (3) 项目分解。 项目分解是前期准备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恰当的项目分解可为后续专利检索和分析提供科学的、多样化的数据支撑。根据所确定的分析目标,将研究对象采用的技术方案进行分解的目的在于细化该技术的分类,如同国际专利分类表IPC所采用的大类、小类、大组、小组的划分方式,以更好地适应“专利”本身的特点,便于后续的专利检索和专利侵权判断分析。 专利法规定了一件专利申请如果要获得专利权需要符合单一性规定,这决定了一件专利申请的发明内容往往只会涉及某项技术的某一点创新式改进,而一项新“技术”往往是成千上万项创新式发明点的集合,其背后则对应着成千上万件的专利申请。如何将这些数量众多的反映该项新“技术”的专利申请进行归类整理,以反映该项新“技术”的专利布局情况,这正是项目分解所要解决的问题。项目分解应尽可能依据行业内技术分类习惯进行,同时也要兼顾专利检索的特定需求和课题所确定分析目标的需求,使分解后的技术重点既反映产业的发展方向又便于检索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完

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最新资料推荐------------------------------------------------------ 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专利分析的应用范围及其影响因素专利信息分析可以用于比较、评估不同国家或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情况、技术发展现状,以及跟踪和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并以此为科技发展政策,尤其是为专利战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专利信息分析的应用范围从专利信息的内在特征上看,专利信息分析的核心是对专利技术的现状、发展等问题的研究。 从其利用特征上看,专利信息分析在不断地向经济、社会各方面延伸和扩展。 因此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从利用专利情报构造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专利分析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其具体的应用。 1.技术分析技术分析包括产业和技术发展趋势分析、技术分布分析和核心技术的挖掘。 它主要关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和竞争对手的专利研发活动和研发能力、行业技术创新热点及专利保护特征,探索在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中企业或国家的技术活动及战略布局。 通过分析,为国家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为企业的决策者把握特定技术的开发、投资方向,以及制定企业的专利战略等方面提供论证。 (1) 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1 / 9

申请专利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获得相关领域的竞争保护。 因此,专利申请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部门或一个企业在科技活动中所处的竞争地位的情报。 同时,专利申请的数量按照地理分布或时间分布的聚集可以反映出国家或企业研发活动的规模,并有助于分析国家或企业的专利活动历史,追踪科技趋势。 (2) 技术分布分析。 专利常常按一种特定的技术类目(如国际专利分类)进行分类,所以经常被用来研究国家专利活动强势领域或企业的技术分布领域。 技术分布揭示出国家或企业对特定技术领域的投入和关注程度,对辨别它们的研发与创新方向和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显著的作用。 此外,仅从企业层面上而言,技术分布还显现了企业的技术轮廓和市场竞争策略,可以用来研究企业的创新战略、技术多样性,以及企业在不同领域的技术活动组合,分析相关产业和技术领域的领先者及竞争对手的专利研发活动和研能力以及行业技术创新热点及专利保护特征。 还可以从中辨识出有关合作伙伴、收购方、协作方,以及战略联盟等方面的相关情报。 (3) 核心专利分析。 专利说明书中包含的发明创造背景知识,一般会参考具有相同发明目的的在先专利的发明创造内容。 同样,当专利审查员审查专利文件时,常常会将审查的专利与主

专利分析的技术预测方法和工具

专利分析的技术预测方法和工具 熊腾飞 摘要:专利作为一种技术的载体,包含有世界95%的新技术。以往的专利分析仅仅是对一些数据进行统计,如发明人、权利人和申请时间等。对技术分析一般仅限对分类号进行分类统计。但技术分析具有丰富的内容,本文就基于专利分析的技术预测方法和工具进行介绍。 一、引言 曾经和一位知识产权经理谈专利分析。她告诉我一个思想,他们很少去分析现有专利来布置专利的研发战略。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可以自己考虑一下。她给出的原因是,现有公开的专利都是1到3年前研发出来的技术。那么,这些新颁布的专利其实是人家几年前的“旧技术”。那么你研究人家的旧技术,来规划你的研发战略,对于他们这些高新技术而言,就没有意义了。 以上说法实际上很有道理。其实,我们也不能跟着别人的路子走,别人有什么技术,我们就仿造某技术。要想占领市场,就要做领头羊。呵呵。这些话大家比我会讲,讲得比我好。我就不讲了。 我们不做跟随者,那么是不是就不需要研究别人的专利呢?特别是高新产业?我想,NO。不过,我要说,我们研究不是看别人正在出什么专利,而是研究根据历史的专利中蕴藏的技术,如何预测到未来的技术。如果你根据现有专利能预测到未来5到10年的专利技术,是否就值得你研究了呢? 如果你认为企业没有长久的技术发展需求,那就不需要往下看了。 二、技术预测的方法 我还是不得不说TRIZ,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一方面本人是做这方面的。二来,TRIZ与专利有紧密的联系。TRIZ有关的介绍大家可以在百度上搜索到很多文章,

我就不做整体介绍。TRIZ中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技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比如说一个物体,现在是刚性的,未来就可能是分离的、柔性的、液态的、气态的、甚至是场的(在TRIZ中,这个称动态性进化法则)。这种路径是经过大量的技术进行总结出来的,具有经验型的规律(我一位同事从数学上推导了以上进化规律,但尚未公开发表。)既然有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沿着规律预测到下一代、下两代的产品。如现在技术是采用柔性的,未来就可能采用场的。 曾经在中央2台看到格之格公司的一个墨盒报道。记得是他们生产兼容墨盒。但是现有墨盒相关的专利太多了,一些大公司申请了很多保护性专利。如何用低成本生产兼容墨盒呢?开始他们按照传统的思路没有任何进展。之后,他们意外发现,现有的墨盒都是通过液体控制墨水的流速的,他们突发奇想,能否通过气体控制流速?结果他们成功了。 看到报到,我有些感慨。因为上述技术正符合了我前述的技术发展路径。他们在无意识中遵循了技术发展的规律去发展了新的产品。我想,如果,当初他们知道了TRIZ该多好啊。 前不久,我和一位技术老总谈他们的新技术。发现他们的技术采用了直线型结构。我告诉他,是否有曲线形结构的技术?经过专利搜索,发现真的有了。我又告诉他,是否有螺旋结构的,经过搜索,也有了。再问是否有点结构的技术?他又搜索,发现又有了。上述结果并不是因为我了解他们行业,而是遵循TRIZ中的直线-曲线-螺旋线-点的路径。此时,我看了看那些技术特征,我告诉他你的技术肯定在更新到下一代。不再按照现有原理进行结构改进了,而是采用新的原理发展。他看了看我,笑了。因为确实,他现在正在和一家研究机构开发下一代技术,此技术正在开发中,尚未正式问世! 上面的例子只想说一点,包括TRIZ在内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代技术的预测。 所以,我们做专利的技术分析,不仅仅是看现在有什么了,而且要看到规律。最近不是在谈科学发展观吗,其实技术也是这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我们企业做专利分析工作的,你们其实不仅仅可以向科研人员提供现在有什么专利技

专利引证分析及其应用

专利引证分析及其应用 王玲编译 专利引证分析是近期发展起来的,它利用计量书目学技术来分析专利引证的情报价值。本文描述了专利引证研究和专利引证量的不同方面以及它们的重要应用。 一、简介 世界上每天有2000多件新的专利文献出版,每件专利都引用了一些其他相关专利或公开信息。与此相似,专利也被其它专利、图书和期刊文献引用。但是,专利引证的目的和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不同于科学文献引证。引证情报价值的可用性促使计量书目学家把非专利文献引证分析方法应用到专利引证分析上。专利申请人在其专利申请中引用“现有技术”,这样的引证称为申请人引证;审查员在专利说明书首页上引用关键的现有技术,这样的引证称为审查员引证。对美国专利来说,被引用的材料主要是当前颁布的美国专利,也可以是外国专利、期刊文章及其他出版物,一般来说,一件美国专利说明书通常引用5~6件早于该专利的美国专利对比文献,并且平均含有一件非专利文献。 一件专利从最初被引用到大范围被引用通常需要5年或者更长时间,一般来说70%的专利从未被引用或仅被引用一两次。 二、专利引证的研究状况 以引证为基础的专利研究叫做专利引证分析,它是按照科学论文引证联系的方式探寻专利间的联系。专利引证分析的中心意思是:当一件专利被引用(如5次,10次,20次或更多次),那么,这项专利很可能包含一种重要的技术发展趋势,很多后来的专利是在其基础上研究出来的。 研究专利引证情报的思想并不是新出现的,它是由Seidel在1949年提出的。随后,文献中时有各种报道。但是,由于缺乏合适的数据库,使这一研究发展缓慢。系统的专利引证研究是近期发展起来的,最近几年,专利引证分析研究有了长足发展。 目前,专利引证分析已经作为判断技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方法并用于技术情报传播的研究。专利共同引文分析已用于探寻技术领域内部的相关发展,专利引证也常常用来建立技术标示量。

专利分类号和专利号的区别有哪些

一、专利分类号和专利号的区别有哪些 专利号是指,专利申请人获得专利权后,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上专利号为:ZL(专利的首字母)+申请号。若一个专利在申请中,但是却在申请号前加上ZL字母(使消费者误以为是授权专利),属于假冒专利行为,工商行政部门会依法给予查处。那么专利号和申请号的区别有哪些呢?什么是专利号?专利号和申请号的区别有哪些?什么是专利号?专利号和申请号的区别有哪些?申请号:在专利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给予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并给予专利的申请号。专利号:专利申请人获得专利权后,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上专利号为:ZL(专利的首字母)+申请号。若一个专利在申请中,但是却在申请号前加上ZL字母,属于使用不当,工商行政部门会依法给予查处。对于专利号的查询日益增加,证明了对专利号真伪的查询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而我国的专利号基本分为一下两种情况:2002年之前的专利号,它分为四段:例如:97101765.4第一段为前两位,表示提出专利申请的年份,如97表示1997年提出的申请;第二段由第三位数字组成,表示专利申请的种类,1表示发明(如果是2表示实用新型,3表示外观设计,8为PCT发明专利申请,9PCT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第三段由第四到第八位组成,表示当年该类申请的序号数,如01765表示当年1765件申请;第四段由第九位的一位数字或符号组成,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校验位,它可以是0~9的任一数字,或者是字符X,如:例中的4。自2002以后,专利号基本格式为200210000001.1,第一段2002表示为2002年;第二段由第五位数组成,表示申请的种类;第三段由第六至十二位组成,代表当年该类别申请的序号数(位数的增加一方面代表着近年来申请量的增加,着实令人欣慰和鼓舞;另一方面确又给知识产权局增加了工作量,时间延长);第四段由最后一位数字或符号组成,是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校验位,由计算机给予。已经被授权的专利的专利号即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授权证书上的专利号为申请号前面加ZL。如某某授权专利的专利号为ZL200310100002。专利号以其汉语拼音的首位字母ZL开头,后继九位数字和一个小数点,其中小数点前八位中最前面两位数表示申请专利的年代;第三位数表示申请专利的类别。1为发明,2为实用新型,3为外观设计;第四位至第八位数代表当年该类专利申请的序号;小数点后面一位数是计算机的检验号,它是用前八位数依次与2、3、4、5、6、7、8、9相乘,将它们的乘积相加所得之和,用11除后所得的余数。 专利分类号和专利号的区别有哪些 二、办理登记手续应缴纳的费用 办理登记手续时,不必再提交任何文件,申请人只需按规定缴纳专利登记费(包括公告印刷费用)和授权当年的年费、印花税,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时,间距申请日超过两年的,还应当缴纳申请维持费。授权当年按照办理登记手续通知书中指明的年度缴纳相应费用。 三、申请发明专利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申请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应当提交请求书、说明书及其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等文件。请求书应当写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名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姓名,申请人姓名或者名称、地址,以及其他事项。 (2)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必要的时候,应当有附图。 (3)摘要应当简要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

专利分析法的应用_以我国压铸模具专利为例

2009年第8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 ogyM anage ment Research 2009No 18 收稿日期:2008-10-24,修回日期:2009-12-09 基金项目:宁波市软科学项目资助(2006A1000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70503015) 文章编号:1000-7695(2009)08-0523-02 专利分析法的应用:以我国压铸模具专利为例 黄海波,谈 毅 2 (1.宁波大学工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 21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上海 200030) 摘要:利用专利分析法,分析了我国压铸模具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数据,归纳了近年来我国压铸模具技术在申请类别、申请人性质和国别等方面的特点,并对合金压铸模具技术进行了细致分析,绘制了压铸专利技术/功效矩阵表,预测了压铸模具领域的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专利分析法;压铸模具专利;合金压铸;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压力铸造是近代金属加工工艺中发展较快的一种先进的 少、无切削特种铸造方法,是精度高、机械性能好,生产效率高的精密成型工艺。随着汽车工业和汽车轻量化的迅速发展,压铸模具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1,2]。因此,预测压铸模具技术走向,指导压铸模具企业正确地进行投资和生产,是压铸模具行业应该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利用专利分析法,就压铸模具技术领域的相关专利数据进行检索、分析和归纳,总结近年来我国压铸模具技术在专利申请方面的特点以及技术申请热点,以此预测压铸模具技术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关研发策略。2 专利分析法 专利分析法[3-5]是指对有关的专利文献进行筛选、统计、分析,使之转化成可利用信息的方法。专利分析首先要进行专利检索,检索一般包括查新检索、专利法律状态检索、技术跟踪检索、侵权防御性检索等。检索入口可以是某一技术主题(关键词或分类号)、专利申请(专利权)人(国家、公司、个人)、专利申请(公开)时间、专利地域或组合检索,对某一技术、某一区域、主要竞争对手等在一定时间和地理范围内的专利状况进行研究。 专利分析方法分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种,其中定量分析又称统计分析,主要是通过专利文献的外表特征来进行统计分析,也就是通过专利文献上所固有的项目如申请日期、申请人、分类类别、申请国家等来识别有关文献,然后将这些专利文献按有关指标如专利数量、同族专利数量、专利引文数量等来进行统计分析,并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对有关统计数据的变化进行解释,以取得动态发展趋势方面的情报;定性分析也称技术分析,是以专利说明书、权利要求、图纸等技术内容或专利的“质”来识别专利,并按技术特征来归并有关专利并使其有序化,一般用来获得技术动向、企业动向、特定权利状况等方面的情报。通常情况下,在进行专利分析时,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将外表特征及内容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达到较好的分析效果。 本文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搜索了与压铸模具相 关的发明专利情况,在名称中搜索“压铸”关键词,时间期限为2003~2007年,剔除与压铸机相关的专利以及其它不相关专利,共搜索到137项与压铸模具相关的发明专利,分别涉及压铸模具的新型模具结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等。下面将就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对目前较为热点的合金压铸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并绘制技术/功效矩阵表。 3 我国压铸模具发明专利统计分析 311 类别、申请人和国别分析 就专利的申请类别来看,压铸模具的制备方法有64项,设备专利有32项,分别占到总数的4617%和2314%,主要用来提高压铸模具产品的质量、效率等;模具结构方面的专利最少,只有11项,占到810%。这说明未来压铸模具在制备方法和设备方面潜在的创新性较大,而在模具结构方面的更新则相对较少。 表1 在中国申请的外国压铸专利数目 国家日本美国韩国德国其它数目 14 1411 7 总计:37项。专利权属于企业的专利:35 项 图1 国内压铸专利申请人性质分布 就申请国别来说,如表1所示,一些模具技术发达国家 的公司对于企业模具技术的保护非常重视,其在中国境内的专利申请数较多,申请的专利数目占搜索到的压铸发明专利总量的2710%。其中日本的模具技术专利比例达到了1012%,德国申请专利技术810%,比例都非常高,这也是日本和德国的压铸模具技术处于国际领先位置的一个体现。很多模具技术发达国家的公司竞相在中国申请专利,这也说

专利申请技术分类分析

(五)专利申请技术分类分析 1、发明专利申请IPC国际专利分类号1的分布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手机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分布在H部(电学部),在G部(物理部)下也有相当数量,在F部(机械工程部)和C部(化学部)各有一篇出现。 从大类分布情况看,申请最热的是在H04(电通信技术部分)。其余在G06(计算;推算;计数)和H05(其它类目不包括的电技术)中。在G01(测量;测试)等也有少量存在。 在H04Q——选择(站与站之间选择地建立连接的方法、电路或设备)下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最多。 其它发明专利申请分布在以下分类领域: H04M——电话通信; 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 H04B——传输; 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 上述各类为涉及的最主要技术分类号小类。 在分类号最细的小组分类下,申请最多的是在H04Q7/32下(7/--为通过无线电链路或感应链路连接用户的选择装置,其下的7/32为移动用户设备),为国内厂家研发最重点区域,值得重点关注。 1IPC分类是目前唯一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是根据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方案所属领域来确定的,因此这些分类号可以用于比较粗略地确定专利申请的内容。整个IPC分类表包括了与发明专利有关的全部知识领域,共分为8个部,每一部下又分成许多大类,每一大类包括一个或多个小类,每一个小类细分成许多组,包括大组和小组。

2、实用新型专利分类号分布情况 与发明专利申请情况相似,落入最多的为H04Q和H04M,但次序发生变化,在实用新型中最多的是H04M,表现了不同技术领域的差异而选择不同的专利申请模式。 由图18可见,实用新型专利主要分布在最多的分类为H04M1/02(电话机的结构特点),其次为H04Q7/32(移动用户设备),这与发明专利申请恰好相反。分类位置不同体现出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不同的研发重点。 3、外观设计专利分类号分布情况 可以看到,外观设计专利主要分布在1403(通信设备、无线电放大器)下面。

什么是专利,专利分类,特点及法律含义

什么是专利? 专利是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给予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对某项发明创造享有的专有权,即在中国境内拥有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包装等的使用、生产制造、销售的独占权,也就是垄断权。 专利分类 ①发明专利 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如“奥斯曼眼部化妆品(奥斯曼眉笔系列化妆品)的生产方法”。专利法所称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其特点是:首先,发明是一项新的技术方案。是利用自然规律解决生产、科研、实验中各种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一般由若干技术特征组成。其次,发明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型。产品发明包括所有由人创造出来的物品,方法发明包括所有利用自然规律通过发明创造产生的方法。方法发明又可以分成制造方法和操作使用方法两种类型。另外,专利法保护的发明也可以是对现有产品或方法的改进。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新颖性是指在申请日以前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他方式为公众所知,也没有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由他人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且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实用性是指该发明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②实用新型 哪些发明创造可以申请实用新型专利? 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如“电热开水器”(“三角牌”、“立昌牌”)。《专利法》所称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与发明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实用新型只限于具有一定形状的产品,不能是一种方法,也不能是没有固定形状的产品;第二,对实用新型的创造性要求不太高,而实用性较强。产品的形状是指产品所具有的、可以从外部观察到的确定的空间形状。对产品形状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对产品的三维形态的空间外形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凸轮形状、刀具形状作出的改进;也可以是对产品的二维形态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型材的断面形状的改进。产品的构造是指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安排、组织和相互关系。产品的构造可以是机械构造,也可以是线路构造。机械构造是指构成产品的零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联接关系和必要的机械配合关系等,线路构造是指构成产品的元器件之间的确定的连接关系。复合层可以认为是产品的构造,产品的渗碳层、氧化层等属于复合层结构。 ③外观设计专利 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如“巧克力葡萄干”包装袋外观设计是指工业品的外观设计,也就是工业品的式样。它与发明或实用新型完全不同,即外观设计不是技术方案。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二条中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

主要专利分析方法介绍

主要专利分析方法介绍: 1、技术功效矩阵分析:主要分析专利技术(包括方法、设备和操作原理)及其 功效间的对应关系,通过专利数量来有效衡量为提升技术功效而投入的技术力量,从而更明确为提升某一技术功效所必需的技术投入,再结合自身技术潜力,对发展计划实施的难易程度进行估计。另一方面,运用技术功效矩阵分析方法有利于找出技术领域内的瓶颈问题,帮助对类似技术主题和优先解决的技术障碍等问题的合理决策。 2、权利要求范围构件及其关系分析:近年来,尤其在某些技术密集工业领域, 一项新产品上市就已经受到了上百件专利的保护,因此严格规范与区分现有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定位自己的专利空间,对新产品研发尤为重要。权利要求定位的主要作用,其一是新技术研发过程中,不断分析现有专利(特别是新近公开的)的权利要求点,从中寻找权利空白,不断调整技术研发方向,为自身新技术专利申请规划权利空间,以保证顺利获得专利并得到最大经济利益;其二是在侵权判断中的应用,新产品上市后,无论是被诉侵权还是诉他人侵权,都可以由专利、技术和法律专业人员通过对双方技术要点、权利要求点进行比对,判断是否“在被控侵权的产品或方法中,包括了独立权利要求中的每一个技术特征”,由此分辨侵权可能。

3、技术发展阶段测量方法:通过计算技术生长率(V)、技术成熟系数(α)、技术 衰老系数(β)和新技术特征系数(N),根据V、α、β、N的值随时间变化情 况测算某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阶段。

4、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通过对专利数量与专利申请人数量进行二者的时序 变化分析。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在理论上被划分为4个阶段:技术起步期,专利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数都较少,领域内研究者不多,研究成果较少,处于实验开发阶段;技术发展期,申请数量和申请人数均大幅增长,较多力量进入该技术市场,多为产品导向型专利;技术成熟期,专利数量继续增加,申请人数量维持不变,前期取得优势的有限几家公司掌握了主要技术并主导着该技术发展,技术已趋于成熟,以商品改良设计型专利为主:技术衰退期,申请数量下滑,申请人数降低,经市场淘汰仅少数优势厂商生存,商品型态固定,技术无进展,以小幅改良型专利为主。此后,技术是否能进入复活期,主要取决于是否有突破性创新为技术市场注入活力。 5、专利引证关系分析:一般而言,专利公开时间越早,被引证机率就越高,但 客观上仍可将被引证量高的专利视为本领域内核心专利。对于核心专利,不仅其技术内容值得重视,其所属国别研究也可反映出该领域关键性技术的重要研发阵地与技术市场。同时,由于专利引证率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指标,拥有核心专利的专利权人的研发实力与对本技术领域的整体带动作用也不可小觑。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企业创新专利技术扩散分析方法 段伟琳 (大学系统工程研究中心,,650091) 摘要本文引入技术创新产权专利制度和技术商品价值衡量体系,通过 E.Mansfield技术扩散模型,试图对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效益进行初步分析, 并提出专利转让或许可的条件。 关键词创新产权,技术商品,扩散效益 1引言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产品、新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创新扩散是技术创新社会经济效益的根本来源。根据熊彼特的“发明——创新——扩散”的创新过程模型理论,创新始于发明创造,而创新的示作用,必然引起在全社会围大面积的技术扩散,而技术扩散的结果又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增长。英国经济学家斯通曼更善于用数量模型来阐释对技术扩散概念的理解,他认为技术扩散是一种“学习”活动,对于一项技术创新是否应当在本企业得到应用,要视成本与利润的期望而定。美国经济学家J.C.梅特卡夫则认为技术扩散是一种选择过程:既包括企业对于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的选择——其结果总是使企业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同时也是顾客对企业的选择过程——其结果总是那些优先采用创新技术的企业生产出来的品质高、价格低的产品,才能获得顾客的青睐。 技术扩散过程产生的创新外部性问题,即“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应就发生了;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加于其他人身上,而施加这种影响的人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2版)。:中国发展,1992)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容。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进行了研究,其中比较著名的学者有庇古、奥尔森、科斯、诺斯和一些博弈论专家,他们分别从“公共产品”、“集体行动”、“外部侵害”、“搭便车”、“囚徒困境”等理论入手,得到的结论则都认为,对外部性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是将外部性在化。通过某种方式将外部收益或成本含于某种经济关系中,在这种经济关系中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是一致的。通过确定投资与收益相一致的经济关系,改进投资者的收益状况,从而增强经济活动的投资动机。 在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益已不仅仅是有形商品的销售利润,而主要是无形知识产品所创造的价值。特别是随着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制度的日趋成熟,科技

中国专利分类是怎样

一、中国专利分类是怎样 知识产权中专利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有所不同,因此可能呈现出来的专利制度方面都有所不同,有如中国专利分类与其他国家专利制度有着一些差别,虽然说专利申请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专利法体系,但是其实都是殊途同归的,因此申请中国专利与外国专利着本质的相同。关联文章《发明专利申请》中国专利分类是怎样的中国专利分类大多数国家上申请专利基本上都是分为三种,这三种专利类型其实有着本质的相同,有时候只是叫法不同但是其实本意是一样的,我国专利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还有外观设计专利,这边的话我们需要了解下这三种专利的含义和区别,有些专利人有时候也经常混淆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的区别。首先先了解下发明专利,什么是发明专利呢?发明专利是三种专利中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同时也是相对而言含金量较高的专利,他是对方法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而实用新型专利则主要是产品内部结构的申请,或者是有关方法的改善新增;外观专利相对于产品的外观、形状和颜色等作出专利申请。随着专利申请量的逐步提高,我国专利申请呈现出以专利技术占领市场的主导方式,专利的最大好处就是能为专利获取市场独占经济,不过近年来专利市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是通过钻专利空子进行申请专利,制造了大量的专利垃圾,这些泡沫专利基本上是为了获取专利法律有待形成,因此我国专利市场还有待整顿的。 二、专利特点 排他性 也即独占性。它是指在一定时间(专利权有效期内)和区域(法律管辖区)内,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专利权人许可都不得实施其专利,即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的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或者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否则属于侵权行为。 区域性 区域性是指专利权是一种有区域范围限制的权利,它只有在法律管辖区域内有效。除了在有些情况下,依据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以及个别国家承认另一国批准的专利权有效以外,技术发明在哪个国家申请专利,就由哪个国家授予专利权,而且只在专利授予国的范围内有效,而对其他国家则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其他国家不承担任何保护义务。但是,同一发明可以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申请专利,获得批准后其发明便可以在所有申请国获得法律保护。 时间性 时间性是指专利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才有效。专利权的有效保护期限结束以后,专利权人所享有的专利权便自动丧失,一般不能续展。发明便随着保护期限的结束而成为社会公有的财富,其他人便可以自由地使用该发明来创造产品。专利受法律保护的期限的长短由有关国家的专利法或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目前世界各国的专利法对专利的保护期限规定不一。(知识产权协定)第三十三条规定专利“保护的有效期应不少于自提交申请之日起的第二十年年终”。 三、专利申请原则 形式法定原则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_赵义强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与分析工具 作者姓名:赵义强李珊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材料工程发明审查部 摘要:专利信息分析是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文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专利信息分析的方法、专利信息分析的国内外现有工具,并对专利分析人员提出了方法与工具的选择建议。 关键词: 专利信息 分析方法 工具 运用 一、 前言 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和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工作。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提升专利信息利用和专利挖掘设计能力。实施专利信息促进工程,指导创新主体充分利用专利文献和信息,分析未来技术发展路线,将专利信息利用融入技术研发全过程。积极推动咨询服务体系建设,指导企事业单位深入挖掘创新成果,针对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专利布局设计,系统保护创新成果。可见国家对知识产权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而专利信息分析正是使知识产权的正能量深度融入科技创新的重要运用途径之一。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专利信息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开技术信息源之一,它包含了世界上90%~95%的技术信息,并且技术信息的公开要比其他载体早1~2 年;有效运用专利情报,可平均缩短研发时间60%,节省研发费用40%;在世界研发平均产出中,与其他活动相比,专利经济价值超过了90%。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信息对于国家、企业而言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专利信息,也成为国家和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 二、 专利信息分析方法 专利信息分析是专利战略研究的核心, 指对专利说明书、专利公报中大量零碎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技巧使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总揽全局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从而为企业的技术、产品及服务开发中

专利分析方法和主要指标计划

专利信息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 专利分析是情报分析的重要分析方法之一,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至95%在专利文献上记载,现在世界上约90个国家、地区及组织用大约30种文字每年出版约100多万件专利文献,全世界发明成果的70%~90%仅仅出现在专利文献中,而不会出现在期刊论文、会议报告等其他文献形式上。由于专利文献技术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及时性、公开性,专利文献法律保护的严密性、规范性和时效性,灵活运用专利文献,进行专利分析,企业将获得独特而实用的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创新能力。 一、专利文献的特点 专利文献一般包括专利公报、专利申请文件、专利说明书、专利索引、专利分类表、专利文摘等有关专利和专利权人的已出版或未出版的资料。 除了数量巨大、内容广泛等特点,专利文献具有其它情报源所没有的特点: 1、新颖性 大多数国家采用的先申请制原则使申请人在发明完成之后尽早提交申请,以防他人捷足先登;其次,由于新颖性是专利申报的首要条件,因此,发明创造多以专利文献而非其它科技文献形式公布与众;而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专利申请早期公开制度的推行,更加快了专利反映新技术的速度。同一发明成果出现在专利文献中的时间比出现在其它媒体上的时间平均早1~2年。 2、可靠性 专利经过了长期的公示和严格审查,其内容既确定又准确,可以根据专利文献进行技术复制。 3、详尽性 专利文献必须公开其技术细节,是申请者唯一不得不向公众透露其关键信息,而在其它地方都不会透露的文献。 4、规范性 专利文献采用统一的分类方法,有着同一的着录格式,非常便于检索。 二、通过专利文献可以获得的信息

通过专利文献的检索和分析大致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1、技术信息 专利文献可提供很多新技术和新技术的关键信息及背景信息。利用专利可发现供改进现有产品、工艺和设计的可能性和方法,以及在先技术,或可替代的新技术和新的研究方向。 2、技术和产业动向 专利文献可以显现出哪些机构、哪些人员、那些国家正在从事哪些研究,这些研究处于什幺阶段,又有那些成果;从时间、空间上进行分析,就可以显示当前的前沿技术是什么,市场前景怎样,某一技术或产品的生命周期状况如何,潜在的市场价值和潜力是怎样的,本领域及相关领域产品或技术的转折方向和重大变化如何演变,技术和市场空隙在哪里。 3、竞争对手信息 竞争对手的专利文献可显示对方正在从事和投入的领域和技术水平。对对方在各个时期在各地申请的各种专利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即可展现对方研发和产品战略的变化、重点和技术偏好,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及市场战略。 4、知识产权信息 专利文献是集技术、经济、法律为一体的信息资源。专利文献包括已授权的专利文献和已公开但未授权的专利文献,法律信息主要包括了技术保护范围、申请日、优先权日、专利类型、优先权申请国等有效保护期和地域范围信息。 三、专利信息分析在企业中的应用 通过对以上一个或多个信息的综合,专利信息可以应用在以下领域中: 1、收购与兼并 在当前的企业并购中,技术并购和专利收购是主要的内容之一,专利收购可以阻击竞争对手、自我防卫、收取许可费、提升已有产品和技术、进行买卖专利等。通过专利分析,适当评估专利技术的价值,可将投资和风险降到最低。如,浙江万向集团已在国外收购了16家公司,其中技术和专利收购占主要部分。1990年,美国舍勒公司自动与万象联系,希望出让资产。万向集团详细调研和分析了舍勒公司的优良和不良资产,当了解到美国的另一家公司LSB 也在与舍勒公司接触,而他们并不需要舍勒的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时,万象当机立断,派人前去与LSB公司接洽。经过协商,万向集团向LSB公司提出双赢妙计:各取所需。很快万向集团与LSB公司达成协议:LSB公司接纳舍勒的工人,收购厂房;而舍勒的品牌、技术专利、专用设备及市场等归万向所有。这样万象将1936万美元的出售价格压低到42万美元的,而且取得了自己最需要的专利储备。 2、调整产品和市场战略

专利分析报告

中南大学 专利信息实验中心 开放实验项目 实验报告 姓名:杨刚 学号:1101150401 日期:2015年11月27日 指导教师:刘强 实验名称:____钢术预应力_________技术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 一、实验目的:掌握重点技术领域中国专利检索与利用 二、实验原理:利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库建设及分析 三、仪器及装置:中南大学专利信息实验中心软硬件设施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项目技术背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体外预应力钢束应力精确检测装置,包括多个用于检测预应力钢束的磁通量、输出与应力成比例的电压至磁感数据采集装置的磁感传感器;将各磁感传感器输出的数据进行放大和模数转换后进行数字处理、并输出至控制系统的磁感数据采集装置;用于测量所述预应力钢束在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振动频率的振动传感器;连接振动传感器及控制系统、用于量化所述振动传感器的振动频率的振动数据采集装置和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磁感效应测试与振动测试结合,弥补了单独用磁感传感器和磁感采集装置测试分析时无法排除体外预应力钢束钢绞线应力松弛影响的弊端,有效提高了测试的精度。 1.2项目目的和意义 本项目是收集、整理和分析与钢术预应力技术领域有关的专利信息,分析的内容包括对钢术预应力技术领域技术的专利信息进行宏观上的定量分析。通过对这些专利信息的分析和研究,充分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现有技术水平、发展趋势、主要竞争对手及研发重点,达到监视竞争对手技术发展动向、跟踪行业新技术发展动态的目的,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进行技术创新,提高发明的品质,提升研发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产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章专利检索 2.1检索步骤 1.建立专利数据 2.专利数据下载和整理 3.专利信息分析 2.2检索主题及检索策略 1.检索技术主题:预应力钢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年我国专利的种类有哪些

我国专利的种类有哪些,其保护期限有多长 呱呱知道网小编就整理一些信息为大家解答: 我国专利的种类有哪些,其保护期限有多长? 在我国,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为2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期限为1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为1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 专利分为哪几种不同类型? 专利分为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类型: 1.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中国专利法规定可以获得专利保护的发明创造有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其中发明专利是最主要的一种。[1-2] “十二五”时期,我国受理发明专利申请403.4万件,居世界首位并保持领先。PCT国际专利受理申请11.7万件,比“十一五”增长2.2倍;发明专利授权量118.9万件,比“十一五”增长1.5倍;

2.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专利是三种专利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中的一种,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专利法中对实用新型的创造性和技术水平要求较发明专利低,但实用价值大,在这个意义上,实用新型有时会被人们又称小发明或小专利。 3.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 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 外观设计专利(Industrial Design)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外观设计是指工业品的外观设计,也就是工业品的式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