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发展研究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发展研究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发展研究作者:邹婧史秦川

来源:《南方农村》2020年第03期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基础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南澳云澳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存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产品加工粗放、渔港配套设施不健全、休闲渔业开发程度不高、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强渔港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休闲渔业转型升级、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渔港经济区;休闲渔业;南澳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3-0025-05

渔港经济区是在建设现代化渔港基础上,密切结合邻近区域集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形成以渔港为龙头、集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海上运输、渔船修造、特色餐饮、商贸物流、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等八大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张沁岚(2016)在研究日本三崎渔港时提出了实现传统渔港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顾强生(2007)指出,要打造具有活力的渔港经济区,必须要有厚实的基础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魏琦(2018)等认为当前我国渔港经济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包含生态环保问题、项目资金问题、三产融合发展不够、协调统筹难度大、已有政策未能很好落实等。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是广东省重要渔港经济区之一,南澳县云澳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项目于2009年5月8日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至2013年10月建成。目前,南澳渔港的基础设施虽然明显改善,但仍存在渔区渔民返贫、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渔区产业化水平低、

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模式比例失衡等问题,进一步加强规划和建设势在必行。

一、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发展现状

南澳县是中国广东省汕头市下辖的一个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由南澳岛及周边22个小岛屿组成,位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素有“闽粤咽喉”之称,面积109平方公里。2018年底统计,全县户籍总人口76246人,常住人口62508人,2018年全县GDP为24.66亿元。南澳渔港经济区自从作为重大项目建设以来,各项建设项目初步取得重大进展。

(一)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2015年元旦南澳大桥通车运营以来,南澳县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长68公里的环岛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已经完工,沿线绿化美化、沿途景观设施全面升级,环岛公路南线已然成为滨海旅游黄金路线。当前,南澳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85.39公里,公路密度达20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一位。目前南澳县拥有云澳国家中心渔港和后江三级渔港两个优质渔港。其中云澳国家中心渔港位于南澳县云澳镇,总投资5793.24万元,渔港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二)海洋渔业发展稳步增长

南澳附近海域面积广阔,水质好,自然海洋生物资源700多种,种类繁多,其中渔业养殖品种达30多种。南澳岛周围水深10 米以浅海域面积约166 平方公里,其中可供海水養殖的内湾面积约533 公顷、滩涂267 公顷、围垦和荒垦地61 公顷。

2018年南澳县渔业产值187245万元,同比增长5.8%;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渔业产值占87.8%。此外,随着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年来南澳县优质鱼产量在海水产品中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2015年南澳县海水产品中优质鱼产量达到12112吨,占海水产品鱼类产量比重从2010年的11.1%提升至20.1%,较2014年增长10.6%。此外,南澳岛于2017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海洋牧场的建设对保护周边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渔业资源,恢复海域生态环境,带动海水养殖业、休闲渔业等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三)旅游资源丰富,休闲渔业旅游发展迅速

南澳岛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热带、亚热带植物1400多种,海洋生物1000多种;风力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地区之一;60多处滨海沙滩散布在环岛海岸线上,为南澳渔港经济区旅游发展提供了先天的物质基础。

自2015年南澳大桥通车以来,上岛游客数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2018年全年,南澳岛上岛游客数量达670万人次,增速12.9%,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6%,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四)发展的机遇和政策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不断加快以及两岸关系的进一步缓和,南澳已成为与台湾经济交流的桥头堡。汕头作为广东距台湾最近的城市,已被列为对台首批海上直航港口。汕头东部城市经济带的建设,将使南澳与汕头市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便于将南澳纳入汕头的发展战略,使南澳得到政策与资金支持。云澳国家中心渔港的建设发展也备受各级政府的关注,得到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将会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

二、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部分近岸海域海洋环境恶化趋势未能得到有效遏制,海洋渔业资源量有所下降,南澳县海洋捕捞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2010年的7.18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不足6万吨;且占水产品总产量比例也逐年缩小,从2010年的46.5%下降到2018年的32%。

(二)海产品加工相对粗放

南澳县仅有的5家从事海产品加工的企业,均为初加工的工厂、作坊,并没有专门深加工海产品的加工厂,且加工流程较为简单,紫菜、海带、龙须菜等海产品都是直接晒干或晒干后再搅碎包装出售;一些印有南澳产的渔副产品也是将当地的海产运到汕头或周边地区加工包装的,并非当地的最后加工成品。

总的来说当地对海产品进行的加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加工水产品普遍存在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以及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大多数产品仅停留在腌制、晒干、烘烤切片等简单加工,没有形成南澳自己的产品品牌、产品档次也较低。

(三)渔港配套设施不健全

一是南澳渔港经济区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以渔港为依托的海产品交易、流通、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经济带,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陆域配套用地不足所制约;二是缺乏成规模的海产品批发市场,与渔港建设相配套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缺失;冷链物流设备缺乏,直接影响到海产品的运输质量;三是渔港功能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仍未形成,渔港建设、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无法满足现代渔港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渔港发展不相适应;四是渔港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带动整个渔港经济区的人流、物流、以及资金的良好运转。

(四)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无序

南澳县休闲渔业目前以自然观光等低端传统旅游产品为主,海上旅游活动种类较少,这同时也导致旅游配套产业的缺位,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花费较少且增长缓慢,旅游业的联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同时南澳县休闲旅游渔业规划滞后,存在建设随意性。一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力度不足,同时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景点建设与管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破坏性,一些景点无规划建设,占地头、景区割据、乱建设的问题较严重,造成景点建设布局、建筑样式、线路设计的随意性、盲目性甚至破坏性现象严重,文化品位难以提高;二是南澳岛岸线资源的规划和利用不合理,岸线布局混杂,不同港口功能定位模糊,乱占岸线、无序建设现象突出,导致岸线利用率不高,岸线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也破坏了岸线的生态环境。

(五)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

自南澳大桥通车以来,南澳岛客流量激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尤其是近年来南澳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导致陆海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一是大部分的休闲渔业经营者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更加重视经济效益,此外,游客对环保也不加重视,乱丢垃圾的行为普遍,造成了环境污染;二是部分游客乱刻乱画,毁坏与渔业相关的物件和遗址建筑;三是大量生活污水以及建筑垃圾未经处理便被直接倾倒入海;四是出海垂钓的游客日益增多,加劇了海洋环境污染,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现代海洋渔业,调整渔业产业结构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渔港经济区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按照科学养殖、高效捕捞、深化加工、休闲渔业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1. 加快发展海洋生态养殖业,建立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提升生态养殖层次,打造科学养殖示范基地。南澳岛已经建成环岛海水生态养殖带,面积达到四点三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跃过五千亩,全县养殖的水产品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目前的任务主要是改造升级,发展科学养殖,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探索发展碳汇渔业,创新大型藻类与动物混养模式,优化高固碳功能藻类和贝类立体化养殖,全面推进生态养殖基

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2. 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快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和对渔船、渔具进行现代化改造。坚持科学捕捞理念,加强执行伏季休渔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实现捕捞效益和海洋资源保护协调

发展;组织渔民合作社,探索远洋渔业生产,开发新资源新渔场;改造装备提高渔船捕捞能力,引进一批大型钢质节能新型渔船,组建一支装备先进的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

(二)推进休闲渔业转型升级

南澳岛近年的休闲渔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休闲渔业转型升级。

1. 结合南澳实际开发特色休闲渔业。一是加快渔港渔村休闲渔业设施建设与改造,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垂钓以及海洋保护与开发多元化、精品化的休闲渔业项目,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大型休闲渔业企业,重点构建深澳、云澳等区域的滨海港湾休闲渔业带。二是以海岛风光和海洋文化为旅游平台,大力开发休闲养生、养老度假、海上运动等多元旅游产品,推动无居民海岛“一岛一特色”发展,促进岛屿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对台旅游合作,将南澳打造成突显南澳特色和极具现代高端休闲风格的国际知名旅游海岛。

2. 鼓励渔民休渔期间从事休闲渔业。伏季休渔制度是一项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的重大举措。而鼓励和指导渔民开展休闲渔业既能使渔民充分利用渔业生产资源、发挥自身技能优势,增加渔民收入,又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渔村休闲体验需求,还能分流南澳热门旅游景区的客流量,从而达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渔业生产附加值、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的目的。

3. 发挥海洋牧场带动休闲渔业的作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是现代海洋渔业与旅游业产业链耦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渔业经济形态,它的作用是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渔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南澳县海洋牧场的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成果显著。南澳县应充分利用海洋牧场的优势,在示范区内划定休闲渔业区,带动休闲渔业相关产业发展,包括礁区海上垂钓、海底潜水观光等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展。同时结合区域内南澳岛南部旅游休闲娱乐区的开发利用,以及周边海岛等休闲旅游的联动发展,形成“沿岸沙滩—人工鱼礁区—岛屿”的精品休闲渔业旅游路线。

4. 完善休闲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从事休闲渔业渔船管理规定,跟进指导休闲渔船的建造与改造;结合南澳地区实际制定完善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强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对休闲渔船施行分类管理,完善垂钓管理等制度,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使休闲渔业的管理有法可依。

(三)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

1.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目前,南澳县已被农业部列为中国二十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之一;生产的龙须菜、太平洋牡蛎、澳菜、扇贝、紫海胆、活海鲜等海珍品也以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美誉扬名海内外。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促进这些水产品的精深加

工业和冷链物流服务业发展。延伸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比例,重点培育发展集育苗、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水产品产业链。

总的来说当地对海产品进行的加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加工水产品普遍存在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以及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大多数产品仅停留在腌制、晒干、烘烤切片等简单加工,没有形成南澳自己的产品品牌、产品档次也较低。

(三)渔港配套设施不健全

一是南澳渔港经济区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以渔港为依托的海产品交易、流通、海产品精深加工临港经济带,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陆域配套用地不足所制约;二是缺乏成规模的海产品批发市场,与渔港建设相配套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缺失;冷链物流设备缺乏,直接影响到海产品的运输质量;三是渔港功能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仍未形成,渔港建设、管理机构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无法满足现代渔港发展的需要,与现代渔港发展不相适应;四是渔港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带动整个渔港经济区的人流、物流、以及资金的良好运转。

(四)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开发无序

南澳县休闲渔业目前以自然观光等低端传统旅游产品为主,海上旅游活动种类较少,这同时也导致旅游配套产业的缺位,游客滞留时间短,旅游花费较少且增长缓慢,旅游业的联动效应未能充分发挥。

同时南澳县休闲旅游渔业规划滞后,存在建设随意性。一是政府引导与调控力度不足,同时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景点建设与管理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与破坏性,一些景点无规划建设,占地头、景区割据、乱建设的问题较严重,造成景点建设布局、建筑样式、线路设计的随意性、盲目性甚至破坏性现象严重,文化品位难以提高;二是南澳岛岸线资源的规划和利用不合理,岸线布局混杂,不同港口功能定位模糊,乱占岸线、无序建设现象突出,导致岸线利用率不高,岸线资源浪费严重,同时也破坏了岸线的生态环境。

(五)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

自南澳大桥通车以来,南澳岛客流量激增,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尤其是近年来南澳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导致陆海生态环境破坏加剧。一是大部分的休闲渔业经营者环保意识较为淡薄,更加重视经济效益,此外,游客对环保也不加重视,乱丢垃圾的行为普遍,造成了环境污染;二是部分游客乱刻乱画,毁坏与渔业相关的物件和遗址建筑;三是大量生活污水以及建筑垃圾未经处理便被直接倾倒入海;四是出海垂钓的游客日益增多,加剧了海洋环境污染,不利于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发展现代海洋渔业,调整渔业产业结构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渔港经济区发展必须有新思路,按照科学养殖、高效捕捞、深化加工、休闲渔业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

1. 加快发展海洋生态养殖业,建立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提升生态养殖层次,打造科学养殖示范基地。南澳岛已经建成环岛海水生态养殖带,面积达到四点三万亩,水产健康养殖示范面积跃过五千亩,全县养殖的水产品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质量安全要求,目前的任务主要是改造升级,发展科学养殖,大力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渔业,探索发展碳汇渔业,创新大型藻类与动物混养模式,优化高固碳功能藻类和贝类立体化养殖,全面推进生态养殖基

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2. 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加快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和对渔船、渔具进行现代化改造。坚持科学捕捞理念,加强执行伏季休渔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实现捕捞效益和海洋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组织渔民合作社,探索远洋渔业生产,开发新资源新渔场;改造装备提高渔船捕捞能力,引进一批大型钢质节能新型渔船,组建一支装备先进的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

(二)推进休闲渔业转型升级

南澳岛近年的休闲渔业发展迅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休闲渔业转型升级。

1. 结合南澳实际开发特色休闲渔业。一是加快渔港渔村休闲渔业设施建设与改造,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垂钓以及海洋保护与开发多元化、精品化的休闲渔业项目,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大型休闲渔业企业,重点构建深澳、云澳等区域的滨海港湾休闲渔业带。二是以海岛风光和海洋文化为旅游平台,大力开发休闲养生、养老度假、海上运动等多元旅游产品,推动无居民海岛“一岛一特色”发展,促进岛屿城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对台旅游合作,将南澳打造成突显南澳特色和极具现代高端休闲风格的国际知名旅游海岛。

2. 鼓励渔民休渔期间从事休闲渔业。伏季休渔制度是一项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环境的重大举措。而鼓励和指导渔民开展休闲渔业既能使渔民充分利用渔业生产资源、发挥自身技能优势,增加渔民收入,又能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渔村休闲体验需求,还能分流南澳热门旅游景区的客流量,从而达到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升渔业生产附加值、促进渔民转产转业的目的。

3. 发挥海洋牧场带动休闲渔业的作用。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是现代海洋渔业与旅游业产业链耦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渔业经济形态,它的作用是在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加快渔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南澳县海洋牧场的建设已经颇具规模,其带来的生态效益成果显著。南澳县应充分利用海洋牧场的优势,在示范区内划定休闲渔业区,带动休闲渔业相关产业发展,包

括礁区海上垂钓、海底潜水观光等休闲旅游项目的开展。同时结合区域内南澳岛南部旅游休闲娱乐区的开发利用,以及周边海岛等休闲旅游的联动发展,形成“沿岸沙滩—人工鱼礁区—岛屿”的精品休闲渔业旅游路线。

4. 完善休闲渔业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从事休闲渔业渔船管理规定,跟进指导休闲渔船的建造与改造;结合南澳地区实际制定完善的休闲渔业管理办法,强化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意识,对休闲渔船施行分类管理,完善垂钓管理等制度,保护渔业生态环境,使休闲渔业的管理有法可依。

(三)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

1. 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目前,南澳县已被农业部列为中国二十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之一;生产的龍须菜、太平洋牡蛎、澳菜、扇贝、紫海胆、活海鲜等海珍品也以绿色食品、健康食品的美誉扬名海内外。要加强资金、技术、人才引进,促进这些水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和冷链物流服务业发展。延伸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精深加工比例,重点培育发展集育苗、养殖、加工、贸易为一体水产品产业链。

汕头市产业定位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汕头市产业定位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一、引言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地区,是经济特区之一,也是中国开放的 窗口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东莞、深圳、厦门经济发展的 迅猛,汕头市产业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本报告旨在研究汕头市的 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为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二、产业定位 1.产业定位原则 根据汕头市的优势资源和市场需求,产业定位应遵循以下原则:以市 场为导向,提高产业链附加值,注重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注 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 2.产业定位战略 (1)发展特色工业:汕头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可以发展以电子、塑料、纺织等为主导的特色工业,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 附加值,打造汕头市独特的产业品牌。 (2)发展现代服务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 服务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汕头市可以通过发展金融、旅游、教育和医疗 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3)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汕头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 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应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挖掘汕头市的文化价值,打 造具有汕头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产业发展路径

1.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包括政策支持、市场开拓、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措施,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持。 2.促进产业升级 通过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 3.打造产业集群 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和引进优质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加强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 4.培育人才 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供良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吸引优秀的人才来汕头发展。通过建立产学研用人协同机制,促进人才和产业的有效对接。 四、结论 汕头市产业定位应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特色工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方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制定明确的规划,推进产业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培育人才等。通过这些努力,汕头市的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发展研究

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发展研究作者:邹婧史秦川 来源:《南方农村》2020年第03期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基础调查分析,认为当前南澳云澳渔港经济区建设发展存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海产品加工粗放、渔港配套设施不健全、休闲渔业开发程度不高、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强渔港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休闲渔业转型升级、扶持海洋新兴产业、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渔港经济区;休闲渔业;南澳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0)03-0025-05 渔港经济区是在建设现代化渔港基础上,密切结合邻近区域集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形成以渔港为龙头、集镇为依托、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海上运输、渔船修造、特色餐饮、商贸物流、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集镇建设和渔民转产转业等八大功能为一体的经济开发区。张沁岚(2016)在研究日本三崎渔港时提出了实现传统渔港的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对策。顾强生(2007)指出,要打造具有活力的渔港经济区,必须要有厚实的基础条件、良好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完善的配套设施。魏琦(2018)等认为当前我国渔港经济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包含生态环保问题、项目资金问题、三产融合发展不够、协调统筹难度大、已有政策未能很好落实等。汕头市南澳渔港经济区是广东省重要渔港经济区之一,南澳县云澳国家中心渔港建设项目于2009年5月8日经国家农业部批准立项建设,至2013年10月建成。目前,南澳渔港的基础设施虽然明显改善,但仍存在渔区渔民返贫、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渔区产业化水平低、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

从“经济特区”到“经济特困区” ——改革开放35年汕头发展之路作为改革开放政策的最早得益者,汕头以其历史的商贸优势和侨乡优势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纵向比较来看,改革开放35年来,汕头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横向相比于同期设立经济特区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具有较大差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汕头从名副其实的“经济特区”沦落到现今万人调侃为“经济特困区”的地步? 本人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汕头人的身份,从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说起,谈汕头过去35年的经济发展,谈汕头的经济现状,更重要的是提出关于汕头沦落原因的思考,并指出汕头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汕头经济特区的设立 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蓝图,提出让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让整体社会呈波浪式向前发展。于是就有了1980年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1979年,在中央咨询设立经济特区的候选城市时,日后被誉为“特区拓荒者”的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提议了家乡汕头。汕头位于“省尾国角”地带,毗邻台湾,在吸引台商投资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几百年来有大批潮汕人“下南洋”谋生,汕头变相积累了国内难出其右的侨乡优势。当年汕头能够优先设立为经济特区,除了省委书记吴南生的推动,汕头的侨乡优势和商贸优势更为至关重要,那才是经济特区设立依托的根本。 放眼整个汕头的城市发展史。迄今为止,决定汕头城市命运的时刻有两次。一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开埠,促进了汕头商业社会的形成,同时大

批潮汕人凭借善于经商的天赋和能力,走出汕头打天下;二是1980年,汕头成为改革开放前期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如果说100多年前的命运抉择为汕头的发展打下基础的话,100年多后的改革开放,汕头才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腾飞。 二.改革开放35年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的汕头是广东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GDP达到10.79亿元,仅次于省会广州,经济实力可谓雄厚,作为对比,当年的深圳和珠海GDP均在2亿元左右;汕头港是全国第七大港口,商贸十分发达,是粤东、闽西南、赣东南的交通枢纽、进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是侨乡侨力丰富。汕头是全国著名侨乡,目前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335万人,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侨资侨力是一笔极大的财富,也是招商引资最重要的资源,汕头改革开放后直接吸收的外资中,80%以上是侨资。 二是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汕头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好。改革开放初期,汕头特区就率先提出“四放”方针,实行“三个一齐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三是区位条件比较好。汕头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善,区位优势将不断增强。同时,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两地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加强汕台商贸合作潜力巨大。 四是积累了一定的发展条件。1860年汕头开埠以来,汕头作为东南沿海重

渔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渔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渔港是指供渔船停泊、出入、转载货物和渔业产品的港口。渔港工程主要是指对港口进行疏浚、修建码头、泊位、风雨避难设施、港湾工程等,以完善渔业生产和港内运输条件。渔港工程的建设对于促进渔业生产发展、提高水产品质、促进渔港地区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渔港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社会经济效益分析,以及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评估。渔港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众多,需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以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项目概况 本项目拟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渔港,位于沿海地区,占地面积约500亩,主要包括港口基础设施、渔船停泊码头、渔业物流设施等。项目总投资约为1亿人民币,建设周期为3年。预计项目建成后,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同时带动周边渔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 港口基础设施:包括港口道路、照明设施、供电设施、通信设施等; 2. 渔船停泊码头:建设多个停泊泊位,满足不同大小渔船的停泊需求; 3. 渔业物流设施:包括冷链设施、储存设施等。 四、项目建设必要性 1. 促进渔业发展:建设新的渔港,为渔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停泊和出海条件,促进渔业的发展; 2. 改善渔港区域经济:渔港建成后,将吸引更多的商业活动,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渔港周边经济的发展; 3. 提高渔业产品质量:新建的渔港将配备现代化的冷链设施,可以有效保鲜渔业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4. 促进渔港地区交通发展:新建渔港将为当地交通建设带来新动力,有利于交通设施的完善和优化。 五、项目可行性分析 1. 经济可行性分析

广东省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东省海洋产业布局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广东作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在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方面将承担更重要的使命,研究产业布局指导海洋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结合广东省海洋产业布局的现实情况,针对广东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洋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高科技产业发展缓慢,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提出促进广东海洋产业布局合理化的对策,并对相关政策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布局;对策;广东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经济是人类的必然选择,广东省的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水平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海洋经济总产值增速高于GDP增速。但是,在面对海洋经济进入转型期的阶段,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产业结构优化程度跟不上产业转移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深入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扎实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广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海洋资源具有整体性、流动性和使用多样性等特点。需要将海洋资源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整合,内外联动,使之分布合理,体现出区域发展海洋经济的结构优势。 一、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区域分布特点 (一)广东海洋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其区位优势突出、港口资源良好、海洋资源丰富、产业竞争力强。自2000年以来,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对海洋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2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9.3%,比全省生产总值增幅高3.8个百分点,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均上一个台阶,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潜力也很突出。2004年广东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9:41:40,2010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2.8:44.6:52.6,2011年海洋三次产业比例为5.0:49.8:45.2,海洋经济已经实现了由过去的以渔为主,向二、三产业并举的重要转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发展的后劲更足。 (二)广东海洋产业区域分布特点 广东海洋产业区域布局的特点体现在珠三角经济增长极、粤东经济区域和粤西经济区域三个地理分区,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经济基础良好,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产业体系比较完善,经济辐射能力非常强,是全国海洋经济三大核心之一。其海洋经济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港口资源、旅游资源和滩涂资源。其中港口资源主要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业,但是临港工业却发展不是很完善,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产业链条。粤东海洋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现代工业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其发展主要是以粗放型为主,离现代工业还有一定

渔港经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渔港经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渔港经济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报告背景 渔港经济区是指以渔港为核心,将渔业、海洋产业、海洋旅游等相关产业进行整合和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是为了促进渔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经济水平,因此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评估该模式在特定地区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研究目标 1. 评估渔港经济区的经济效益,包括增加地方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能力。 2. 分析渔港经济区建设对渔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 3. 提出渔港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支持、产业培育、合作机制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对渔港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理论、案例和政策进行梳理,了解国内外发展情况和经验。 2. 实地调研: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渔港经济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其发展模式、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情况。 3. 数据分析:对调研获得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评估渔港经

济区在特定地区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4. 专家访谈:与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渔港经济区建设的看法和建议。 四、研究内容 1. 渔港经济区的概述:包括渔港经济区的定义、发展背景、模式类型等。 2. 渔港经济区的优势和挑战:分析渔港经济区建设的潜在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优势、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环境风险等。 3. 渔港经济区的经济效益评估: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评估渔港经济区的经济效益,包括增加地方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的能力。 4. 渔港经济区的产业影响评估:分析渔港经济区建设对渔业、海洋产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5. 渔港经济区的政策建议:结合研究结果,提出渔港经济区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政府支持、产业培育、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建议。 五、预期成果 1. 渔港经济区的可行性评估报告:对渔港经济区在特定地区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进行评估,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 渔港经济区发展政策建议报告:提出渔港经济区发展的政策

渔港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渔港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摘要: 本报告旨在分析渔港的经济效益及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通过对渔港的现状、渔业产值、就业与收入、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结论:渔港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贡献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引言 渔港作为渔业的终点和起点,是连接渔业生产和市场销售的重要环节。本报告旨在评估渔港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性和潜力,并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二、渔港的现状 1. 渔港的位置及规模 根据调查数据,本渔港位于沿海城市重要位置,拥有一定规模的码头和停泊区域,同时具备处理渔获物、冷链物流等设施。 2. 渔港的设施和管理 渔港拥有现代化设施,包括船只停泊设施、物流设备和冷链物流设备等。渔港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渔港及其日常运营,保障渔产物流畅。 三、渔港对经济的贡献 1. 渔业产值 渔港作为渔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对渔业产值具有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渔港周边渔业企业的调查分析,渔港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供应渔业生产要素,如船只、渔网等,还在于提供渔业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工和物流服务等。这样的综合服务有效提高了渔业产值。

2. 就业和收入 渔港作为渔业生产链的重要环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渔业生产岗位到渔业服务相关岗位,渔港的建设和运营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此外,渔港的繁荣也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带动了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3. 城市发展 渔港的建设和运营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渔港的发展和繁荣加速了周边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如渔业供应商、加工企业、物流公司等。其次,渔港也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居民迁入,增加了城市的人口规模和购买力。最后,渔港的繁荣还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形象,进一步吸引了投资和旅游,推动了城市整体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1. 加强渔港设施建设 在渔港设施建设方面,应注重提升其综合服务能力,包括物流设备、冷链设备和供应链管理等,以提高渔港的效益。 2. 多元化发展渔港功能 除了满足渔业发展需求,还应考虑拓展其他领域的功能,如旅游观光、渔业文化传承等,以提高渔港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3. 注重渔港与城市发展的协同 政府部门应加强渔港与城市发展的协同与衔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渔港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力和带动作用。 五、结论 通过对渔港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渔港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贡献社会福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渔港的潜力,需要加强渔港设施

经济开发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经济开发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前言 经济开发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国家在 进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特定活动发展中的一种新型组 织形式。经济开发区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增强区域竞争力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就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和相关问题进行 探讨。 二、经济开发区的定义和作用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由政府批准设立的,在一定规模的土地上, 以吸引外商投资为主要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城市和农村资源优势,引进优质原材料、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人才等要素,以加工制造、物流贸易、科技创新和服务贸易为主,同时实现对市场资源 和环境等方面的整合。 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作用包括:

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经济开发区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提高经济竞争力。经济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产业集聚程度和生产效率,提高企业间的质量、服务和营销竞争力。 3. 优化区域环境。经济开发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布局考虑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的问题,能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 4. 拉动就业和消费。经济开发区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带动了就业和消费的增长。 三、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开发区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利益集团,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开发区逐步发挥了其战略作用,成长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截至2020年,我国共设立了218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3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15个自由贸

易试验区,其中发展比较快的有上海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和重庆两江新区等。 经济开发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相对分散,但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较高。2019年,全国开发区到位资金达到1.4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46万亿元,实现税收1.28万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了1.9万亿元。而且,经济开发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服务业的扶持都在逐步加强,对工业结构和产业升级起到了推动作用。 四、经济开发区的存在问题 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 产业结构太过单一。经济开发区大多数是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原材料、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过度关注单个优势产业,会使经济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存在一定风险。 2. 土地利用效率较低。部分经济开发区虽然规模较大,但过于注重土地面积,导致土地利用效率较低。与此同时,规划和开发缺乏前瞻性,无法适应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

渔港经济区基本问题概述

渔港经济区基本问题概述 衣艳荣 【摘要】渔港经济区以渔港为中心,也是渔港发展的方向和现代渔港建设的主流理念。渔港经济区对于渔港功能的发挥和拓展、渔区的建设与发展、产业的培育乃至集聚效应的形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渔港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与渔业生产的发展、产业集聚效应等内生性动力密不可分,当然,渔港建设投资和对外经济联系也具有辅助性作用。鉴于此,渔港经济区今后的发展必须以渔业为核心,充分发挥渔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以催生更大范围的产业集聚,为自身发展凝聚更多的产业资源,也要注重发挥投资和外部资源对渔港建设和维护的支撑保障作用,以巩固发展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Fishing port economic zone, taking fishing port as the core, is the direction of fishing port development and one mainstream concept modern fishing port fishing port construction. Fishing port economic zone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expanding of fishing port funct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shing areas, nurturing the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agglomeration effect. Meanwhile, the endogenous power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fishery production and fishing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ffect, are essential factor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fishing port economic zone, of course, a fishing port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and foreign economic ties also play auxiliary role on it. In view of th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fishing port economic zone must pay attention on fisheries, strengthen the leading role of fisheries on other sectors, in order to birth a wider range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to gather more resources for its own industry

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部分旨在介绍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这一主题的背景和重要性。在这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渔港经济区的概念,以及为什么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 渔港经济区,顾名思义,是指为加强和促进渔业发展而设立的特定区域。它是为了推动渔业现代化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促进渔港集约化管理和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标准是指为渔港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准则和要求。 渔港经济区建设的背景是由于全球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传统渔业发展模式的难以适应现代化需求。为了提高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各国纷纷开始转变渔业发展思路,将渔港打造成为一种综合功能的经济载体,以促进渔港集约化管理和推动渔业现代化发展。 渔港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渔港的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渔业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发展转变。通过建立有效的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可以规范渔港的规划和布局,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渔港的服务水平和效率。同时,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也能够推动渔港与相关产业的融合

发展,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增强渔港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 总之,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是为了推动渔业现代化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促进渔港集约化管理和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性准则和要求。通过制定和遵守这些标准,我们将能够推动渔港经济区的健康发展,为渔业的现代化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的相关内容: 第一部分:引言 在引言部分,首先将对渔港经济区建设的概述进行阐述。其次,将介绍本文的结构,即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探讨渔港经济区建设标准的重要性和未来展望。 第二部分:正文 正文将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渔港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2.1 渔港经济区建设的背景 在该部分,将详细介绍渔港经济区建设出现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这包括渔港经济区建设的起因、发展情况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同时,还将分析渔港经济区建设背后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沿海经济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沿海经济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加快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国家 出台了一系列的战略和政策,以促进沿海经济区的经济繁荣和社 会进步。本文将围绕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研究和探讨,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沿海经济区的定义和发展现状 沿海经济区是指以沿海为依托,辐射内陆的一片经济区域。目前,我国的沿海经济区主要包括东北沿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几个主要区域。这些地区 在过去几十年里,凭借其地理位置优势和经济基础,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经济成就。 据统计,沿海经济区的GDP总量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且,这些地区还拥有完善 的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和企业落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沿海经济区正在成为中国走向 世界的重要窗口和平台。 二、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为了进一步推动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 战略和政策。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国家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划纲要》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这些规划纲要明确了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首先,发展模式要转型升级。随着全球产业链的调整和转移,沿海经济区需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沿海经济区的发展必须与内陆地区的协同发展相结合,形成强大的区域联动效应。要加强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通区域发展瓶颈,降低交通和运输成本。 最后,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沿海经济区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和资源基地,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生态宜居区,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三、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制定和实施沿海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重平衡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发展。沿海经济区是我国的制造业重心和国际贸易枢纽,但内陆地区也有重要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因此,要加强内外联系,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南澳岛发展现状及危机管理

南澳岛发展现状及危机管理 南澳岛发展现状及危机管理 南澳岛是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的一个美丽的旅游胜地,也是一个著名的 自然保护区。该岛以其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 观而闻名。然而,近年来,南澳岛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重大的挑战和危机。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南澳岛的发展现状及危机管理进行 评估,并提出一些建议。 让我们简要回顾南澳岛的发展历程。南澳岛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快 速的城市化和旅游业的兴起。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 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这些努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然而,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一些问 题也逐渐浮现。 是环境保护问题。南澳岛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大量的游客涌入 岛上,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过度开发和过度使用自然资源 已经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水源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游客的 乱丢垃圾和破坏自然景观的行为也一直存在。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 来保护环境,南澳岛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

是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南澳岛, 岛上的基础设施已经变得捉襟见肘。交通不便、供水供电不足、住宿 和餐饮设施紧张是游客反馈中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游客 的体验,也制约了南澳岛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这些问题,南澳岛需要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应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强环境监管, 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 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限制游客数量、采取差别化的门票定价等措施,控制游客的流量,减轻环境压力。 南澳岛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 的投入,提升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质量和容量。可以引入 更多的私人投资,鼓励企业参与岛上的开发建设。政府还应建立更完 善的城市规划机制,合理规划和管理南澳岛的发展,确保可持续发展。 我个人认为南澳岛需要在发展中找到平衡。发展旅游业是一种重要的 经济模式,可以为岛上的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然而,在追求经济利 益的也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政府、企业和居民应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共同推动南澳岛的可持续发展。 南澳岛面临着发展现状和危机管理方面的挑战。通过加强环境保护、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南澳岛可以

渔港经济区基本问题探讨

渔港经济区基本问题探讨 作者:都晓岩 来源:《河北渔业》2016年第03期 摘要:从渔港功能演化角度,对渔港经济区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渔港经济区是对渔港衍生功能开发的产物;从三次产业、产业功能、渔港指向性和在产业链条中所处地位四个方面讨论了渔港经济区涉及的产业领域及其特征;从驱动方式与所处城市(城镇)的空间关系、区内产业形态、区内产业组织结构四个角度讨论了渔港经济区的类型及其选择。 关键词:渔港;经济区;产业;分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广大渔区是我国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也随之被提上日程。一直以来,我国广大渔区以渔业第一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海洋法公约生效、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大量传统养殖水域被工业化和城镇发展侵占等,我国渔业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大量捕捞和养殖渔民需要转产转业,单纯依赖渔业第一产业已难以支撑我国渔区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地域范围广、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可依托产业资源少等不利因素,在我国渔区广泛开展一般产业开发的难度较大,以地方特色优势资源渔港为依托发展渔港经济区是相对有效的途径。目前国内渔港经济区研究总体比较薄弱,且主要集中于对具体地区具体问题的讨论[1-6],从更一般角度加强对渔港经济区发展规律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指导渔港经济区实践更好发展。 1 渔港经济区的内涵 1.1 渔港功能的演变 传统上,渔港主要是作为渔获登陆点和渔船的防灾减灾、后勤补给基地。随着渔业经济的发展,渔港功能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特别是渔港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日益凸显。总的来看,当今渔港的功能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基本功能,主要指渔船的靠泊和渔获的装卸等传统功能,也是渔港最基础的功能;二是扩展功能,指渔港为渔业生产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功能,如油水补给、生产资料修造、综合作业(传送、堆放、整理、包装、外运、交易等)、冷冻冷藏、物资存放、公共服务等;三是衍生功能,指渔港通过与所在区域相融合,利用自身生产活动与其它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促成产业集聚,带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渔港发展轨迹表明,渔港功能总是表现出由基本功能不断向扩展功能和衍生功能拓展的演变规律,推动渔港在渔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2 渔港经济与渔港经济区

渔业经济的政策环境与发展研究

渔业经济的政策环境与发展研究渔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具有 重要意义。然而,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资源过度开发、渔船技术不断更新、环境污染等。为了促进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政策环境的塑造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渔业经济的政策环境与发展研究。 一、渔业政策的背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渔业大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随着经济社会 的发展,渔业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与完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 始实行渔业资源保护的政策,加强渔业管理和监控措施,以保护渔业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政府也加大了对渔民的扶持力度,出台 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如渔船购置补贴、渔港建设资金支持等。 二、渔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1. 资源保护政策 渔业资源是渔业经济的核心,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渔业 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渔业保护区、 禁渔期管理、限制渔业捕捞规模等,以保护渔业资源的稳定和繁衍, 防止过度捕捞。 2. 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为了提高渔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政府通过调整渔业产业结构, 引导渔民逐渐从传统渔业向渔业加工、渔业服务等增值环节转变。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渔业相关产业,如渔港建设、渔业技术研发等, 以推动渔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3. 渔业市场开拓政策 渔业产品市场的开拓对于提高渔业收入和渔民福利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既通过拓宽渔业销售渠道,推动渔业产品与农村和城市市场对接,又鼓励渔业企业加强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 竞争力。 4. 渔业补贴政策 政府为了扶持渔民和渔业企业,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如渔船购 置补贴、渔业设施更新补贴等。这些补贴政策可以降低渔业经营成本,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同时也推动了渔业技术的更新和渔业设施的改善。 三、渔业政策环境对渔业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政策环境对渔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资源保 护政策的实施可以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保证了渔业的长期发展。其次,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渔业经济效益,推动渔 业由占据主体地位的传统渔业向现代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此外, 渔业市场开拓政策和补贴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渔民的收入,促进渔业 健康发展。

渔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研究——以广东省渔港经济区为例

一、引言 “十四五”时期,渔业进入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尽早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渔港建设也迈入了建设渔港经济区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渔港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每个渔港经济区应结合当地资源、环境、产业基础、政府导向和产业政策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渔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策略。进入“十四五”以来,广东、浙江、山东等沿海省市陆续编制发布了渔港经济区建设规划,而广东省率先全部完成了17个沿海市县的渔港经济 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为此,本文以广东省渔港经济区为例,以广东省统计信息网等网站公布的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依据,在对广东省渔港经济区建设背景及产业发展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主要的渔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策略,以期对全国沿海渔港经济区的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广东省渔港经济区建设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渔港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渔港生产设施落后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也存在渔港产业结构发展失衡、三产融合发展不充分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在现有基础上,突破传统渔港建设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形成以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为核心的渔港经济区,为现代渔业和沿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广东省渔业产业发展现状

广东是海洋大省和渔业大省,海域面积4.19×105km²,海岸线长达4114km,居全国首位。2020年,广东省水产品产量875.8万吨,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3.4%,居首位,其中海水产品产量450.5万吨,占全国海水产品总产量的13.6%,居第三位。“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及构成情况见图1,2020年,广东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3840.7亿元,比2015年增长51.52%,其中渔业产值1595亿元,比2015年增长38.98%;渔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产值704亿元,比2015年增长95.06%;渔业流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产值1542亿元,比2015年增长50.23%。产业结构持续调优,渔业经济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例由“十二五”末期的45.3:14.2:40.5调整到“十三五”末期的 41.5:18.3:40.1,实现了养捕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除传统的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业外,增殖渔业、休闲渔业蓬勃发展,现代渔业的五大产业体系格局初步建立。 (二)广东省渔港经济区建设总体情况 广东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渔港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截至2020年底,广

广东渔港建设研究报告

广东渔港建设研究报告 作者:暂无 来源:《新经济》 2014年第7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中心广东省市场经济促进会课题组 自1995 年有可比统计资料以来,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16 年居全国首位, 2010 年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五份之一,占全省经济总量超过15%。从自然地理看,广东拥有大陆海岸线4114 公里,在沿海各省市区中位列第一。 自1995 年有可比统计资料以来,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16 年居全国首位, 2010 年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超过五份之一,占全省经济总量超过15%。从自然地理看,广东拥有大陆海岸线4114公里,在沿海各省市区中位列第一。广东拥有1431 个海岛、2042 平方公里的滩涂以及41.93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这表明,无论从经济指标看,还是从自然地理看,广东都是全国第一海洋大省,广东海洋产业已成为广东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海洋渔业是广东海洋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渔港建设及运营是海洋渔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广东渔港风情还是岭南文化的最直观和最具感染力的表现形式之一。显然,研究广东渔港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意义。 一、广东渔业经济和渔港建设发展成就 1、渔业经济 统计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广东渔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10 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1660 亿元,比2005 年增长63%,年均递增10.3% ;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近20%,成为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水产总产量达到729.3 万吨,水产养殖产量多年来居全国首位;水产品出口量达到45 万吨,出口额达到20 亿美元,分别比2005 年增长45.8% 和36.2%,占到了全省农产品出口份额的1/3 ;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977 元,比2005 年增长36.7%。 渔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养殖与捕捞的产量比例由2005 年的73 ︰ 27 转变为2010 年的77 ︰ 23。以培育发展渔业龙头企业和建设出口加工基地为抓手,加快发展渔业二、三产业,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2010 年渔业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27 亿元和608 亿元,年均递增7.7% 和12.1%,远快于第一产业6.8%的增长速度,二三产业比重由2005 年47% 提高到56%。 自2004 年实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议案以来,全省财政共安排用于扶持沿海渔民转产转业资金达5 亿多元,安排建设渔民安居工程3005 户,安排扶持渔业产业发展项目280 多个,培训渔民近2万人,直接和间接带动渔民就业2 万多人。政策性渔业保险迈入新阶段,累计为全省出事渔民、渔船支付互助补偿金1343 万元。建立了渔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险制度,渔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上述情况表明,渔业经济在广东农业经济和海洋经济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渔港建设 自2005 年3 月30 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渔港建设议案的办理情况报告》以来,广东省渔港建设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以渔港建设为重点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是国家中心渔港和国家一级渔港的建设卓

渔港经济区发展基础、现实挑战与工作建议

渔港经济区发展基础、现实挑战与工作建议 魏琦;刘景景;彭超 【摘要】《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自发布以来,各省都加快了渔港经济区的推进步伐.根据对规划中拟建设的93个渔港经济区的问卷调查显示,渔港经济区的建设基础较好,地方积极性高涨,但近期推进过程中地方遇到用海用地审批、资金、统筹协调等现实挑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地方的主体责任,也要大胆探索实践,寻找政策突破,努力破除渔港经济区发展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期刊名称】《中国渔业经济》 【年(卷),期】2018(036)006 【总页数】9页(P9-17) 【关键词】渔港经济区;渔港;围填海 【作者】魏琦;刘景景;彭超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10;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10;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8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6.401 渔港经济区是在建设现代渔港的基础上,密切结合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形成的以渔港为龙头、城镇为依托、渔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补给、鱼货交易、冷链物流、精

深加工、海洋药物、休闲观光、城镇建设等为一体,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辐射效应明显的现代渔业经济区。近年来,我国沿海各省积极推动现代渔港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沿海重点经济区域和重要渔区的渔港布局,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渔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为加快形成渔港经济区,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渔民增收,2018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下简称“规划”),提出“十百千万”工程,即建设十个渔港群、发展近百个渔港经济区、带动千余个渔港、打造万亿级产值的目标。 规划实施以来,各省加快了渔港经济区推进步伐,部分省市还出台了相关规划及文件。为加快推进渔港经济区建设,摸清渔港经济区本底数据,课题组对规划中拟建设的93个渔港经济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做了问卷调查。最终回收渔港经济区问卷91份,覆盖了97.8%的渔港经济区,有效问卷率为 88.2%。为研究方便,课题组将渔港经济区按照经济圈进行了划分,其中黄渤海地区包括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半岛等3个渔港群,包括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市的渔港经济区;长三 角地区包括江苏、上海、浙江等3省市的渔港经济区;东南沿海地区涉及福建、 广东、广西、海南等4省的渔港经济区。现对渔港经济区发展基础和地方反馈较 为突出的问题总结分析如下。 一、渔港经济区的发展基础 各地对渔港经济区建设的积极性普遍较高,但目前大都处于起步阶段。从调查情况看,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在经济总量、人口规模、产业基础等硬件条件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一)依托城市 渔港经济区建设主要依托于区县,少数依托于地级市,如厦门渔港经济区的依托城市为厦门,南澫渔港经济区依托北海市,珠海渔港经济区依托珠海市,珠江口渔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