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联邦德国政治体系简介

联邦德国政治体系简介

联邦德国政治体系简介
联邦德国政治体系简介

Bundestag 联邦议院

Abgeordnete 议员(4年任期)

Bundeskanzler/in 联邦总理(从Bundestag里的议员选出)(4年任期)

Reichstagsgeb?ude(帝国大厦- Bundestag的办公楼)

die Kontrolle der Bundesreigierung 掌握政治权利

Das Bundeskabinett(内阁) Bundesrat 联邦参议院

Bundesminister/in 部长立法和管理行政部门

由Bundeskanzler来选出他的部长

Koalition-----联盟

nur selten verfügt eine Partei allein über die absolute Mehrheit an Mandaten im Parlament (Bundestag).

选票最多的政党可以进入Bundestag执政,各党派有相同的执政理念可以进行联盟来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从而进入Bundestag。(例如CDU CSU 两者为姐妹党,共同执政)

凡是德国公民和持有德国护照的人都可以选举,每人两票,

第一票(选人)------选给自己所支持的党派的某个人(举例,慕尼黑CDU党派的Max)。然后获得选票最多这个人(Max)可以进入Bundestag做议员。德国基本法规定只能有598?人任职议员(这个数字我也忘记了,没查到,以598为例)然后一共299个选区,这样就有一半人进入了Bundestag。

第二票(选党)

剩下的人(除了Max之外)按所在州的人数比例来选。比如慕尼黑参人口占全国比例的5%,那么就把剩下慕尼黑获得选票的其他人(例如除了第一名还有121人获得选票)那就121×5%=6. 05个人入选Bundestag,那就按得票排名,第二名,第三名....依次入选进Bundestag

后面这个小数,就可能会多出人来,7.83个人,可能就选8个人进去了。所以可能最后选的比598还多。然后这些人所在的政党就也能进入Bundestag。有机会成为执政党。

但如果某些小党派,超过3%的人在第一票入选,比如XX党,一共100人,在第一票被选上去的299个人里头有4个人是他们的成员,那这个党也可以进入Bundestag。

之后这些党派再选,获得最多选票最多(超过半数)的党派执政,所以就有了前面的联盟。

这个好像是有3轮选,一轮没选出来进入下一轮。最后一轮就不是过半,比例最多的一个政党执政。

Bundesversammlung (选举联邦总统的)联邦大会 -----联邦议会

5年一次

Bundespr?sident 总统(5 年任期)

职责:没什么大的实际权力,但是所有出台的法律,政策必须他签字才生效。

另外就是如果上面3轮选出来的政党把国家治理的乱七八糟,他可以罢免那个政党的执政权力,然后那次选举就无效,再由国家人民投票选举,在任职期内,总统这个权力一直保有,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不敢这么玩儿。

德国政体

德国的政体: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以议会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则是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议会制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的结果。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国家元首(总统)的地位是象征性的,只是虚位,没有实权,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取得议会选举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阁上台,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要辞职或是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政府官员和议会可以相互兼任。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为资产阶级服务。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政府、法院三个不同的机关来行使。都是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并反映这一性质,是资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一现代政体的历史形成 1918年,德国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 1919年成立了德意志共和国,颁布了《魏玛宪法》,旨在建立以国会为中心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意志共和国宣告结束,成为德国历史上的“第三帝国”. 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1990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分裂了45年后实现了统一。 二国家元首 ? 1.总统的产生、弹劾和罢免 产生:由联邦议院议员和同等数量的州议员组成的联邦大会选举产生 弹劾:违反了基本法和其他联邦法律 ? 2.总统的职权、地位和作用 对联邦议院的权力、对联邦政府的权力、对联邦立法的参与权、外交权、授勋和赦免权 三议会 ? 1.联邦议院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议席:496 选举原则:多数代表制+比例代表制 (1)机构设置:议员、议长、主席团、元老委员会、常设委员会 (2)职能: 审议法案和立法 对内阁组成和撤换持有限权力 监督权 对总统和高级法院法官的选举权

德国的政治制度

德国政党和政党制度 政党制度通常指有关政体的制度,即政权的组织形式。广义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包括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的结构形式、国家的管理形式以及政党、选举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制度。德国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 关键词:德国政治制度议会共和制 正文:一、政治制度的基础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5月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联邦总理为政府首脑。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根本大法《基本法》的制定,奠定了西德以及后来统一的联邦德国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一部治国大法。 《基本法》第20条规定了国家政治制度的五项基本原则:共和制、民主制、联邦制、法治国家和福利国家。 二、德国的政党制度 1、联邦德国政党的法律地位 《基本法》认识到,在议会民主制之中,要形成国家的政治意志,政 党是国家与人民之间不可或缺的“居间者”,公开承认政党的基本功能和作用,第一次使政党宪法化、合法化。 1967年7月,联邦德国第一部试图解决政党政治的问题的法律——《政党法》终于在联邦议员获得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党法,目的是贯彻《基本法》第21条对政党规范的精神,对政党的法律地位、组织结 构、政党使命以及党员的义务作了规定,是所有政党的行为准则。 2、联邦德国的主要政党 联邦议院中的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或CDU、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或CSU、德国社会民主党简称社民党或SPD、自由民主党简称自由党或FDP、绿党-联盟90简称绿党、右翼党简称LNK。 联邦议院外的政党:德国民族民主党(NPD)、共和党(REP)、德 国人民联盟(DVU) 3、德国的多党制 德国实行的是多党制,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多个政党单独或 者联合执政,而1949年至1998年,德国历届政府均为联合政府。绿党和民社党的崛起使联邦议员出现五党并存的局面,尽管联盟党和社民党两

★德国的政体类型及其政党制度

★德国的政体类型及其政党制度。 政体类型:议会共和制,议会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并且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体形式。 议会共和制的主要特征:①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②总统是国家元首但不掌握实权③政府执行议会制定的法律④政府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⑤政府政策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政党制度:有限多党制,这种政党制度的国家一般存在着三至五个政党,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不是太大,在竞争中容易达成妥协的政党制度 德国议会制资本主义联邦制多党制 德国政体: 《基本法》规定,德国是联邦制国家,外交、国防、货币、海关、航空、邮电属联邦管辖。国家政体为议会共和制。联邦总统为国家元首。议会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行使立法权,监督法律的执行,选举联邦总理,参与选举联邦总统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工作等。联邦议院选举通常每四年举行一次,在选举中获胜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将拥有组阁权。德国实行两票制选举制度。 两票制:选民可以在大选中投两张票:第一票投给所在选区的代表,获得简单多数的候选人获胜。第二票投给某个政党,这一政党将从党内比例代表名单中选择人选担任议会议员。 德国有16个州,选区代表议席和政党议席相互平衡,以便使联邦议会的组成能够反映各政党得票多少。如果某一政党在单一选区获胜数少于其应得席次,则以该党在比例代表名单的人选递补。相反,如果某党单一选区胜选人数超过政党比例席次,则必须以增加国会总席次的方式来解决。因此,德国联邦议会的实际议员数量通常略多于法律规定的598个席位。 2002年德国联邦议会共有603名议员,其中总理施罗德领导的社会民主党拥有4个所谓“悬挂议席”,反对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拥有1个“悬挂议席”。 5%条款:只有在政党投票(即第二票)中获得至少5%选票,获至少3个选区议席的政党才能正式进入议会。如果某个政党获得了2个选区议席,则该党可获得2个议会议席,但该党代表只能以独立人士身份出任议员。 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一些小党进入议会,保证大党执政。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魏玛共和国时期,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希特勒正是在这个混乱时期获得权力上台。 执政联盟组成:德国的选举制度决定了德国政坛联合执政几乎不可避免。通常,执政联盟由一个大党和一个小党组成。通常,执政联盟于10月中旬经议会通过后组成。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德国政治制度与具有独特性的现代化 进程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中,近代德国迅速崛起而其现代化过程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发达国家的独特性———崛起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德国农业资本主义的确立是通过“普鲁士道路”实现的。农业资本主义的“普鲁士道路”为德国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德国工业革命与英、法相比,虽然起步较晚,但后来居上,工业生产很快超过了英、法,在20世纪初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工业强国。在经济方面,近代德国以铁路和重工业建设为契机,迅速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展示出强劲的现代性;在政治方面,近代德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缓慢,政治体制相对滞后,附带着明显的传统性。这样具有传统性的政治体制,正是德国飞速现代化不可忽略的推动力。 关键词:近代德国现代化独特性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 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9--1933年间的德国。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 又称纳粹德国。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本文着眼的是第二帝国时期至第三帝国时期。 二、科技方面的辉煌成就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 1871- 1918) , 德意志民族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后来居上,很快赶上并超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

德国政治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分析 作者:杨静 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01期 [摘要]两德分裂达四十年之久,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在经济结构、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两德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政治制度的转轨,并最终走向统一,其背后受经济、政治、国际政治局势及历史人物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词义变化事件域认知模型转喻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17-02 一、经济水平差距大,民德人民对生活状况不满 两德分裂后,联邦德国在政治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实行社会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民主德国在政治上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上推行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基础,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1949年以后民主德国的经济呈现出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1949年不到273.5亿马克,1971年增至1174.3亿马克,1980年上升为1871亿马克,1982年增为2011.4亿马克,1989年再加增至2735亿马克。”①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 面:“1980年达7180美元,居世界第28位。1989年增加到15700万马克。”②这一数字在苏联东欧国家中居首位。虽然民主德国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在社会主义阵营中是最富有的,并跻身于世界十大发达工业国的行列,但是和联邦德国比起来,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例如,在前述的经济指标方面,联邦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320亿美元上升到10年后的890亿美元,在20世纪70年代后超过了6000亿美元,1980年达到8280亿美元,而1985年则达到了12300亿美元。”③联邦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德国自进入工业化时代的任何一个时期,并创造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新奇迹。 在日用消费品的供求矛盾上,进一步折射出两德之间经济的巨大差距,体现出东德人民对西德“天堂般”生活的向往,加速了政治体制转轨的进程。在民主德国的商场里,人们很难找到录像机、录像带、激光唱机和唱片之类的消费品。如果想购买一辆轿车要预定10至20年;想要安装一部住宅电话,也许会成为一辈子的梦想。而联邦德国的人民却拥有高级消费品,各种水果蔬菜,还有电视广告和外汇商店的供货。 二、政治倒退,民德人民要求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 民主德国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中也明确载明:民主德国是由工人阶级及其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领导的国家,“一切权力为人民的福利服务,一切权力保障人民的和平生活,保卫社会主义社会,保证公民的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和人的自由发展,维护人的尊严。”④但真实的情况却是:统一社会党长期把持政权,一党专政,党政不分,党长期代表人民来管

联邦德国政治体系简介

Bundestag 联邦议院 Abgeordnete 议员(4年任期) Bundeskanzler/in 联邦总理(从Bundestag里的议员选出)(4年任期) Reichstagsgeb?ude(帝国大厦- Bundestag的办公楼) die Kontrolle der Bundesreigierung 掌握政治权利 Das Bundeskabinett(内阁) Bundesrat 联邦参议院 Bundesminister/in 部长立法和管理行政部门 由Bundeskanzler来选出他的部长 Koalition-----联盟 nur selten verfügt eine Partei allein über die absolute Mehrheit an Mandaten im Parlament (Bundestag). 选票最多的政党可以进入Bundestag执政,各党派有相同的执政理念可以进行联盟来获得超过半数的选票,从而进入Bundestag。(例如CDU CSU 两者为姐妹党,共同执政) 凡是德国公民和持有德国护照的人都可以选举,每人两票, 第一票(选人)------选给自己所支持的党派的某个人(举例,慕尼黑CDU党派的Max)。然后获得选票最多这个人(Max)可以进入Bundestag做议员。德国基本法规定只能有598?人任职议员(这个数字我也忘记了,没查到,以598为例)然后一共299个选区,这样就有一半人进入了Bundestag。

第二票(选党) 剩下的人(除了Max之外)按所在州的人数比例来选。比如慕尼黑参人口占全国比例的5%,那么就把剩下慕尼黑获得选票的其他人(例如除了第一名还有121人获得选票)那就121×5%=6. 05个人入选Bundestag,那就按得票排名,第二名,第三名....依次入选进Bundestag 后面这个小数,就可能会多出人来,7.83个人,可能就选8个人进去了。所以可能最后选的比598还多。然后这些人所在的政党就也能进入Bundestag。有机会成为执政党。 但如果某些小党派,超过3%的人在第一票入选,比如XX党,一共100人,在第一票被选上去的299个人里头有4个人是他们的成员,那这个党也可以进入Bundestag。 之后这些党派再选,获得最多选票最多(超过半数)的党派执政,所以就有了前面的联盟。 这个好像是有3轮选,一轮没选出来进入下一轮。最后一轮就不是过半,比例最多的一个政党执政。 Bundesversammlung (选举联邦总统的)联邦大会 -----联邦议会 5年一次 Bundespr?sident 总统(5 年任期) 职责:没什么大的实际权力,但是所有出台的法律,政策必须他签字才生效。 另外就是如果上面3轮选出来的政党把国家治理的乱七八糟,他可以罢免那个政党的执政权力,然后那次选举就无效,再由国家人民投票选举,在任职期内,总统这个权力一直保有,但是一般情况下他不敢这么玩儿。

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

现成的范本——德国政治制度评述 德国政治结构与运行规则图示序言:笔者之前大量介绍了英国宪政的演进历程,也写了一些关于英美政治传统的文章。认为英国开创了近代人类政治文明的先河,为当今人类政治文明体系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但是英国的制度是经过几百年的政治演进而达成的政治形态,在这个演进过程中除确立了一些落在文字上以制定法形式存在的制度外,还存在大量的以非制定法形式存在的惯例作为补充,这个国家甚至至今都没有一份完整的成文宪法。其他国家很难完全效仿英美,只能在掌握英美宪政精髓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适合自己的宪政民主制度,完成自身的政治现代化转型。 但是如果要问当今世界众多国家中,有没有哪个国家的制度可以被我们拿来就能用的,我个人认为还真的至少有一个,那就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笔者看来,德国现行政治制度公平合理,很好地平衡了人权与州权、选人与选党、民主与集中、制衡与效率、从贤与从众等关系。并且德国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以成文的制定法为主,德国法律以严谨周详著称,这个特点也反映在他们的政治制度方面,如果要效仿德国,拿过他们的相关的成文法仔细研究便可基本掌握其政治制度的架构与运行。并且相对来说,德国作为宪政民主的学习者,其制定相关法律时不仅参考了英

美政治规则,而且也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特征。 因此,笔者在此向大家简单介绍德国政治制度中比较突出的优秀之处,主要包括:议会制的有效性及其在德国的特殊稳定性、议会两院之间合理的权力划分、合理有效的选举制度、内阁的决策及工作机制、合理有效的纵向分权、高度专业化的法院体系等,但愿能为我们可能发生的事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一、议会制的有效性 德国的政体为议会制(也叫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议会民主制),为西欧国家通行的政治制度,笔者个人认为议会制有诸多优点,使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很高的行政效率,原因如下: 1、合法性一元化,议会制下议会是唯一合法的代表民意的最高权力机关。不会形成多方争执不下的局面; 2、任期的灵活性,议会制下的总理一般没有固定任期,如果能力突出,只要所属政党能够赢得大选,就可以一直担任。如果不称职,多数党团随时可以重新推举新的领袖担任总理; 3、议行合一,由于内阁是由拥有议会过半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所以内阁的提案往往能够得到议会的支持,有利于政策的通过与推行; 4、选举的非零和性,虽然议会选举也可能产生一个党的绝对多数,怛更多情况是多个党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议席,权力分享和结盟是相当普遍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观点本来就是

德国政治体系特征

(一)德国政治体制特点 对于二战之后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战败与分裂决定了联邦德国政治体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必须符合和满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利益的需要;新建宪制政体必须避免魏玛共和国失败和纳粹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历史重演,同时还必须防范现实存在的“东方威胁”。联邦德国国家根本大法——《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的制订体现了上述基本特征。《基本法》为新建国家政体规定了一系列不可更改的基本原则:民主制原则、联邦制原则和社会法制国家原则。 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德国议会实行两院制,联邦议会是德国最高立法机关,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组成。联邦议院由普选产生,每届任期4年。德国联邦议院既可藉议会必要多数支持联邦政府有效行使其职权,同时又有作为整体对于行政权力的独立性。这在它的主要职能,即决定政府构成与立法方面得到体现。[1]而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按人口比例指派3~5名政府成员组成。各州代表任期不统一,由派出的州政府决定撤换。联邦参议院实际上是各州政府派驻联邦的联合机构。各州政府通过联邦参议院,参与联邦的立法和行政事务,对联邦立法和行政起辅助和牵制作用。联邦参议院在联邦与州以及各州之间起平衡和协调作用。[2] 联邦政府是德国最高行政机构,由联邦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其中,联邦总理是联邦政府首脑,也是国家机构中最有权力、最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联邦政府中,联邦总理是唯一经过联邦议院选举产生的。由此确立了联邦总理在联邦政府中的个人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德国的政府体制一个最显著特点就是“总理原则”。联邦总理一经选出,便着手组织政府,并确定联邦政府总的方针政策。联邦总理个人向联邦议院负责,内阁成员负连带责任,一旦总理被迫辞职,内阁就得解散,由新总理重新组阁。联邦总理的罢免只能通过建设性不信任投票实现,即联邦议院只有在选出一位新总理并提请联邦总统罢免旧总理时,才能对旧总理表示不信任。[3] 德国总统根据《基本法》规定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是“虚位元首”,其职责主要是:签署并公布法律、法令;根据联邦议院的决定任免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理的提名任免联邦各部部长;主持国家礼仪性活动等。 联邦德国是多党制国家,其主要政党有: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绿党等。自1949年联邦德国建国以来,处于主要执政党地位的分别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组成的联盟党以及社会民主党两大政党。1990年10月3日德国重新统一以后,民主社会主义党(简称民社党,即PDS)也成为德国政坛上(特别是在东部新联邦州)一支重要政治力量。[4]

德国政治制度

联邦德国政治制度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德国。二战后分为西德与东德;1990年,东德并入西德。 一、德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1)德意志联邦时期的政治制度 843年凡尔登条约,形成了独立国家;11世纪末开始使用德意志这个名称。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德国的分裂割据更加严重;1815年组成松散的联合体;1849年《法兰克福宪法》宣称德意志实行君主立宪的联邦制的政治制度,但未实现。 (2)德意志第二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俾斯麦通过1864年丹麦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1870年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史称“第二帝国”。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实际上是一个军事专制的国家。 (3)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919--1933年间的德国。191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法》,第一任总统艾伯特。明确主权在民的原则,开创了德国共和政体的历史。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宪法,理论上确立了议会民主制政体。 (4)第三帝国的独裁统治 又称纳粹德国。指1933--1945年间的德国。意识形态是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的变体)。希特勒解散国会,实行独裁统治,并取缔了纳粹党外的所有政党。 (5)《基本法》的制定及其特点 1945年,德国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三帝国告终。1948年,美英法三国将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并于1949年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简称《基本法》),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苏联也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1990年两德统一,《基本法》经过修改后,于1994年生效。 特点:突出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保护;明确禁止对外侵略和对内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为防止党国合一、法西斯一党独裁的再度出现,就政党的法律地位作出规定;设立联邦宪法法院,保证宪法实施;限制本国国家主权,将国家部分权力移给有关国际组织,并承认国际法的效力优于国内法;修正传统的议会内阁制,限制议会倒阁的权力,实行“建设性不信任案”制度。 《基本法》体现了民主、法制和分权的原则,成为德国的根本大法,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部宪法。 二、德国现行政治制度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德国政体分析及其形成背景 摘要:德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从二战将结束后开始,从一个昔日专制纳粹国家转变为一个正常的欧洲民主国家。本文以浅显的论述,分析德国的政治体制及其形成的背景,阐述德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特点。同时我们从德国政体改革和发展中学到成功的经验。 关键词:德国、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体分析 正文: 一、德国政治体制分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沿革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政权组织形式联邦德国采取“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设立联邦议会、联邦政府和联邦司法机关,分别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衡。 国家元首根据魏玛共和国二元行政体制的教训,《基本法》设联邦总统为虚位元首。总统由各政党提名,经联邦议院全体议员与同等人数的各州议会代表组成的联邦大会不经讨论选举产生;任期5年,连选可连任1次。总统不是联邦政府的成员,不拥有实际行政权力。其职责主要是:签署并公布由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通过的由联邦总理和有关部长副署的法律、法令;根据联邦议院的决定任免联邦总理,根据联邦总理的提名任免联邦各部部长;主

德国政体分析

德国政体分析 德国政治形成背景 二战后,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国真正运行和巩固,在盟国的主导之下,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重建。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联邦共和国框架内运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则和方式影响和引导民众政治意识的转变。其次是学校教育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政治教育开始被视为系统地学习民主的重要途径,而民主不仅被理解为政府的组成和运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必须去认知、掌握和实践的。再次是大众传媒在肃清纳粹余毒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将纳粹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认识和了解了纳粹极权统治的真相,更引发德国人自身的反思。在这一发展时期,特别是经历了1967 /1968年被称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学生运动,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受到了洗礼。经过两个阶段的艰苦努力,德国成功的完成了政治文化的转型,民主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巩固也促进了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国走出了战争的废墟,成为经济强大的西方民主阵营中的重要一员。 历史发展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军事占领和管制。根据波茨坦协定,德国“暂不设立”中央政府,但“应尽速恢复地方自治”。1947年1月~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先后合并,统称西部占领区。1948年9月在美、英、法三国支持下,西占区各州议会代表组成协商会议,着手起草宪法。1949年5月8日,协商会议通过《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5月23日,《基本法》公布生效,正式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同年8月,根据《基本法》举行联邦议院大选。同年9月20日,组成了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占区也正式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联邦德国成立初期,美、英、法三国仍根据1949年4月颁布的“占领法规”以及所成立的“盟国高级专员公署”继续实行控制。事实上,公署是居于联邦政府之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当时,联邦政府不能设置国防部和外交部,也不能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实现统一。 主要结构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 德国的国家元首是联邦总统,任期5年,由联邦大会间接选举产生。联邦大会由联邦议院议

德国的政治体制

德国的政治体制 世界上的国家大多数实行共和制。共和制一般又分为总统制和议会制。 在议会民主制国家中,政府首脑是由议会中的多数党和政党联盟组成,政府首脑由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政府各部门的首长也由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的成员担任,而且,他们同时也是议会议员。而他们的国家元首则和政府首脑的职务分开。在大多数议会民主制国家中,国家元首是象征性的职位,只拥有些无关政局的权力,例如任命公务员等。不过国家元首也会保留一些在紧急状态中可以使用的特别权力,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无论是依惯例还是依法律规定)此类权力是在得到政府首脑支持后才会得到实行。 而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实际权力非常广泛。总统直接组织和领导政府。政府不对国会负责,只对总统个人负责。总统有权接受部长的辞职或解除其职务。内阁由总统指定的官员(通常为各部部长)组成,只是总统的集体顾问。国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完全分立,权力相互制衡。议员和政府官员不得相互兼任,国会无倒阁权,政府也无解散国会的权力。但国会行使立法权受总统的制约,如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可行使否决权,但国会再以2/3多数通过,不经总统批准即可成为法律。总统的权力也受国会的制约,如总统对政府高级官员的任命要得到参议院的认可,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如违宪犯法,国会可提出弹劾。 总统制共和制和议会制共和制的区别主要如下: 第一,政府的组织方式不同。在议会共和制下,政府(内阁)一般由议会中(两院制议会中,一般指众议院)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政府成员由当选的总统任命并领导。 第二,议会的职权不同。议会制共和制下的议会不仅具有立法、监督政府和决定财政预算等权力,还具有组织政府的权力;总统制共和制下的议会仅具有一般议会所拥有的立法、监督政府和决定财政预算等权力,而没有组织政府的权力。 第三,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不同。在议会共和制下,政府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政府的政策不满而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者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在总统制共和制下,总统领导下的政府只对选民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作为立法机关的议会,其议员不得兼任行政官员,而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也不能兼任议员(议会制共和制下的政府成员却同时也是议员)。总统行使权力时对议会不负政策上的责任,议会不能因政策问题对总统和政府提出不信任案,以迫使其辞职,但在总统有违宪行为时,可以对总统提出弹劾。总统应向议会报告工作,且无权解散议会,但是对议会通过的法律可以行使否决权。

德日政治制度比较

本科生学年论文论文题目:德日政治制度比较 学院:政府管理学院 年级:2011级 专业:行政管理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3年 6月 4日

摘要 德国与日本两国同属世界经济强国,两国的政治制度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建设颇具影响。通过从宪政体制、行政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方面,比较两国政治制度的差异,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世界政治文明汲取世界政治文明要素,加快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使中国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德国;日本;政治制度;比较

目录 摘要................................................................ I 前言 (1) 一、德日政治制度基本概述 (2) (一)基本概念 (2) 1. 政治制度 (2) 2.国家政治制度 (2) (二)德日宪政史 (2) 1.德国宪政史 (2) 2.日本宪政史 (3) 二、德日政治制度比较分析 (3) (一)宪政体制 (3) 1.德国宪政体制 (3) 2.日本的政体制 (3) (二)行政制度 (4) 1.德国行政制度 (4) 2.日本行政制度 (4) (三)选举制度 (5) 1.德国选举制度 (5) 2.日本选举制度 (5) (四)政党制度 (6) 1.德国政党制度 (6) 2.日本的政党制度 (6) 三、德日政治制度比较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7) (一)引入竞争机制,完善国家机构权利制衡体系 (7) (二)转换政府职能,创建节约有效性政府 (7) (三)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 (8)

德国概况

一 德国概况 中文名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德文名称:Bundes Republik Deutschland ( BRD ) 原东德: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 ( DDR ) 国旗:呈横长方形 长与宽之比为5∶3。自上而下由黑、红、金 黄 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而成。 国徽 :为金黄色的盾徽。盾面上是一头红爪红嘴、双翼展开的黑鹰 黑鹰象征着力量和勇气。 国歌:《德意志之歌》的第三段 首都:柏林 国土面积:35.7万平方公里 德国人口:8211万 德国进一步被划分为36个“行政区”和438个“县” 德国地理 德国是位于欧洲中部的一个大国 其领土从阿尔卑斯山穿过北欧平原直道北海和波罗的海。 德国人口数为欧洲第二仅次于俄罗。德国国土面积在欧洲居第七位总面积为357,021平方千米137,847平方英里其中包括陆地面积349,223平方千米 134,836平方英里和水域面积7,798平方千米 3,011平方英里。德国地形复杂多样 南起阿尔卑斯山其最高峰为楚格峰海拔2,962米9,718英尺。西北至北海 东北至波罗的海。德国中部覆盖着广阔的森林高地,北部为低地:最低点低于海平面3.54米11.6英尺。 德国地形特点:南高北低。分为北部平原 中部丘陵以及阿尔卑斯高地三个部分。德国主要森林:黑森林、巴伐利亚森林 德国主要河流:莱茵河 多瑙河 易北河以及它们的流向及流经区域。 德国面积的53.5%用于农业 29.5%是森林 12.3%用于居住和交通 1.8%是水域、其余的是荒地。 德国有80座大型城市1.柏林 340万 2.汉堡 175万 3.慕尼黑 130万 4.科隆 99万 5.法兰克福 65万 新年 每年1月1日。 狂欢节 从每年1月6日开始 到复活节前40天结束。 复活节:主复活日 是一个西方的重要节日 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与希望 为纪念耶稣基督于公元30到33年之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 基督升天日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复活四十日后升天一事 由于复活节在星期日 故本节在星期四庆祝. 圣灵降临节又称为五旬节:从复活节开始算起的第50天 一旬为10天所以称之为五旬节。 收割节:这个节日同时也用来感谢上帝赐与的收获 所以又称收割节。 七七节:从复活节算起 一共七个星期 七个七天。 圣灵降临节:标志着教会时代的开始、是教会的诞生日、同时也预示复活节时期的结束。 德国国庆 10月3日 万圣节 11月1日 圣诞将临期或降临节 拉丁文 Adventus 是基督宗教教会的重要节期 是为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

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特点 摘要:德国的政治体制转型是从二战结束后开始的,是从一个昔日专制纳粹国家转变为一个正常的欧洲民主制国家。德国的政治经济特点与其它的西方民主国家存在着明显不同。本文尝试从政治文化和经济基础的因素出发,分析德国在二战后如何成功地实现政治体制转型以及其转型特点。本文主要从两方面阐述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的特点,第一,政治文化观念的转变如何通过规范人们的政治行为,推动新政治模式的有效运作;第二,战后德国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如何通过其竞争和经济民主与公正原则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促进民主政治体制的稳固。使我国在转型过程中从德国的转型的中学到成功的经验。 关键字:政治体制转型政治文化经济体制 1德国政治体制转型的历程 1、1在政治文化方面变化 1945- 1966年被称为重新确立议会民主的阶段。 二战后,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使民主政治制度在德国真正运行和巩固,在盟国的主导之下,德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政治文化重建。重建运动首先从反省纳粹的罪行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公民进行民主政治意识的再教育。首先是政府在新的联邦共和国框架内运行, 以其民主和法治的施政原则和方式影响和引导民众政治意识的转变。其次是学校教育在再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政治教育开始被视为系统地学习民主的重要途径,而民主不仅被理解为政府的组成和运作形式,更被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个公民都必须去认知、掌握和实践的。再次是大众传媒在肃清纳粹余毒方面发挥了史无前例的作用,通过报纸、杂志和广播将纳粹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人们都认识和了解了纳粹极权统治的真相,更引发德国人自身的反思。为了使大众传媒不再像纳粹时期那样成为独裁统治的宣传机器,战后德国对媒体也进行了改造,开始建立公法广播电视,使其摆脱受制于政府的地位和命运。通过向民众征收广播电视税来保障其资金来源,维持其运营,在管理方面也保证其独立性,但由政府和社会各利益团体共同组成的理事会对其进行监理,这样媒体就得以保持其中立立场,从而保障了充分的资讯自由,使媒体真正成为一个公开和透明的平台,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观念的交流,形成公众意见,监督并影响政治生活。 1967- 1982年被视作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发展时期,特别是经历了1967 /1968年被称为西方!文化大革命的学生运动,公民

美国,英国,德国政体的异同

美国,英国,德国政体的异同 美国与英国政体不同之处 从立法、司法、行政三个角度去阐述,再加上英国的律师二元制体系。 相同:都有议会,且议会拥有立法权 不同: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民主共和制 英国的国家元首是国王,没有实权;美国是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及军权 原因: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而美国是资产阶级同殖民统治者的矛盾。 2 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英国利用了君主而美国由于前身是殖民地所,建国初期战乱不断所以需要一个相对集中的统治形式,因此,英国采用君主立宪而美国用总统共和制。 3 客观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较早,资产阶级的力量有限,实行君主立宪其实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妥协;而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资本主义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力量壮大,假如美国有国王也归被推翻的。 英国是君主立宪,美国是共和制,因为美国在独立以前没有自己君主,以英国君主为自己的君主,独立后就没有君主了。 美国是总统制,总统是内阁首脑,英国是议会制,首相是内阁首脑,内阁对议会负责。因为在美国独立前,各殖民地由英国派驻的总督,也有代表总督和当地人民的议员组成的议会,殖民地政府主要由总督管理,当时大部分欧洲国家国王仍是内阁首脑,所以独立后美国自然延续这种组织形式,由总统替代了总督。英国则因为很多次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夺权,国王的权利被限制,议会的实力得到加强。 资产阶级代议制 核心 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本质 资产阶级力图通过立法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到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特征 1、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当前德法政治制度的比较

当前法国与德国的政治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西方国家在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虽同样实行的是西方民主制,在不同的国家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以德法为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以“三权分立”的议会内阁制为政权组织形式,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实行多党制;而法国资产阶级在近代为实现其专政所采取的以单一中央集权制为核心,议会制、总统制和半总统制交替使用的共和政权组织形式和统治方法。 【关键词】:政治制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国 历史上曾经出现形形色色的政治制度,充分显示出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治制度通常是指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有关的制度,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建立、确定、变革、危机和垮台,毫无疑问的和国家的根本性质、社会的基本特征密切相关。 法国作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之一,它在其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政治制度,这些政治制度不但复杂且多样。对此,恩格斯还作了很精彩的概括:“法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在那里历史上的阶级斗争与其他各国相比,每一次都达到更加彻底的结局;因而阶级斗争借以进行的、阶级斗争的结果借以表现的、变换不已的政治形式,在法国也表现得是最为鲜明。法国在中世纪是封建制度的中心,从文艺复兴时代起,是统一的等级君主制的典型国家,它在大革命时期粉碎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这种统治所具有的典型性,是欧洲各国所没有的。奋起向上的无产阶级反对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斗争,在法国也以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尖锐形式表现出来。”【1】此外,法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演变历史也非常的丰富,内容涉及1789年以前法国的政治制度、1789——1870年法国的政治制度、1871年巴黎公社的政治制度以及1870年以后的法国的政治制度等方面。【2】 德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于1949年开始生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基本法》的出世,标志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成立。但是,在1955年美、英、法与联邦德国签订的《巴黎协定》生效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才终于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在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所属全部5个州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最终实现统一。 本文从德法的政治制度(总统权力、宪法内容)、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其他行政制度体系等几个角度来探讨比较德法两国的政治制度有何差别。 一、法兰西共和国的民主共和制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君主立宪制

德国政治体制纲要

德国政治体制纲要

?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盟法院、欧盟统计属、欧洲中 央银行、地委员会和经济与社会政策委员会 德国法 德国法宪法 ?德国宪法德国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的产生、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8世纪末~19世纪中 1.1848年《法兰克福宪法》 2.1850年《普鲁士王国宪法》 3.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宪法》 19世纪中期~ 一战期间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一战结束~ 193 7年二战全面爆发 1919年《魏玛宪法》和纳粹德国的根本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 德国法宪法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 1.1848年《法兰克福宪法》 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后,德意志邦联国民议会在法兰克福召开了制宪会议,以微弱但多数通过了法兰克福宪法。但是,由于受到各邦议会的抵制,这部宪法最终流产,未获施行。 2.1850年《普鲁士王国宪法》 1850年在德国革命形势的压力之下,普鲁士国王颁布了钦定宪法,规定施行君主立宪制,其实质是以维护普鲁士国王的绝对权威为核心,同时加强了军国主义的势力 3.1867年《北德意志联邦宪法》 1866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胜利,成功地将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巩固了其在德意志北部和中部的霸主地位。该宪法承袭了1850年普鲁士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并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提供了蓝本。

德国法宪法第二阶段: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背景 2.主要特点 (1)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 (2)国家政体---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权力集中在皇帝和首相手中,帝国议会(下院)从属于联邦参议会(上院),下院无行政监督权 (3)普鲁士邦的领导地位 (4)普遍义务兵役制,军国主义 3.评价 (1)积极: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生 (2)消极: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德国法宪法第三阶段:《魏玛宪法》 1.序言:1919年8月11日,德意志国民团结其种族,一德一心共期改造邦家,永存于自由正义之境,维持国内国外之和平,促进社会进化,爰制兹宪法。 2.结构:第一编联邦之组织及其职责;第二编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内容:(1)仍采联邦制,联邦权力优先; (2)实行议会制,但总统权力异常强大,尤其是强制执行权、独裁权;(3)全面规定公民权利和自由; (4)全面规定经济制度,有“经济宪法”之称 4.评价:(1)反映了资产阶级宪法的现代发展,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宪政原则的确立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2)为其他各国现代宪政原则的确立和宪法制定提供了模式和范例 德国法宪法第三阶段: 纳粹德国根本法 1.1933年3月22日《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 即“授权法”这项法律把国家立法权、行政权集中于希特勒一人手中,从而确立了他对国家的个人独裁,是法西斯独裁的根本大法 2.1933年4月7日《文官任用法》 这是一项典型的种族主义和排斥异己分子的立法。《文官任用法》的矛头是针对纳粹党以外的一切社会力量的,其目的在于以纳粹党一党来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清洗国家机关。 3.1933年12月1日《关于政党及国家之保障的法律》 该法规定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法西斯主义是德国国家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相结合,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党魁即为各级行政首脑。这就把国家完全控制到了法西斯政党党徒手中。 4.1923年7月14日《禁止组织新党的法律》 它宣布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是惟一合法的政党,凡维持其他政党或组织新政党的人都以谋叛论罪。这项法律颁布后,本来已经名存实亡的国会,其议员又全部换成了清一色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徒。 5.1934年8月《关于帝国最高领袖的法律》 这是希特勒乘兴登堡去世,总统职位空缺之机颁布的旨在巩固个人独裁统治的法律 6.有关废除联邦制的法律 主要有《联邦摄政法》、《德国改造法》及其施行令等。 《联邦摄政法》和《德国改造法》这两项法律把邦政府变成了联邦政府的下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