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复习大纲讲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复习大纲讲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复习大纲讲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复习大纲讲课教案

浙教版科学中考(生物部分复习)知识点复习

大纲

科学生物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浙教版)

按中考考纲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2)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细胞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第二节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1665年,英国的科学家胡克发现了细胞,实际上他看到的是死细胞的细胞壁。

3、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核:内含传宗接代的遗传物质(2)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细胞质:各项生命活动进行的场所

4、动植物细胞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1)植物细胞有细胞壁;

(2)植物细胞质中有叶绿体和液泡。

5、细胞壁的作用:保护和支持细胞,使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形状

叶绿体:光合作用场所

液泡:内含细胞液

6、细胞学说:19世纪4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7、.细胞的分裂、分化和生长:人体复杂的结构是受精卵不断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8、.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叫做细胞分裂。问题:(1)一个受精卵经过了 n 次这样的分裂,产生了多少个细胞呢?2n (2)细胞分裂过程: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最后是细胞膜。

(3)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含有遗传物质(4)细胞分裂:使单细胞生物增加个体数量,多细胞生物增加细胞数量。

9、细胞生长:分裂生成的子细胞从周围吸收营养,合成自身的组成物质,不断地长大的过程,叫做细胞的生长。

10、细胞的分化:子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发生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做细胞的分化。

11、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分别导致了什么后果?

(1)细胞分裂的结果——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2)细胞生长的结果——生物细胞体积的增大;

(3)细胞分化的结果——产生不同的生物细胞。

第三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2、群落:又叫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有机生物体的总和。

3、植被: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4、生态系统:一个生物群落和它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生态系统。

(1)成分:可用下列图来表示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态系统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生物群落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微生物

(2)功能

①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生态因素:

(1)概念: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

(2)分类:生物因素:指同种的其他个别和不同种的生物

非生物因素:指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6、生态平衡:

(1)标志: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

相对平衡。

(2)保持平衡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繁多,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越强,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

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

性就会被破坏。

(3)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人为因素

7、生物圈: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

8、生物的适应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具体表现为:

(1)形态和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植物根尖结构、小肠结构等。

(2)形态和结构与生活方式(环境)的适应:如鱼与水生活、鸟与飞翔生活等。

9、生命系统的层次性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第一章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

一.根、茎、叶的结构

1.根:植物的地下部分,主要起固着、吸收作用。

2.茎:地上部分的骨干,输导营养物质和水分、支持叶花和果实。

3.叶:由叶片、叶柄组成。

二.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和水

1.植物的正常健壮生长,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等的无机盐。

2.不同化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利用和散失

1.细胞吸水和失水: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部位在根毛区。

(1)植物根尖的结构:

(2)水分进入路径:土壤→根毛细胞→内层细胞→导管→茎→叶→散失(通过气孔) (3)物体内水分的输导由导管来完成的。

(4)矿质元素必须溶解于水中才能被吸收。

3.水分的利用:1%左右参与光合作用等代谢活动;99%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4.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是植物吸收水和促使水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②促进溶解在水在的矿质养料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③可以降低植物体特别是叶片的温度,避免因强烈阳光照射而造成灼伤。

5.水分的散失是通过气孔进行的。

气孔的调节机理:当水分充足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开放;反之,气孔关闭。

五.植物的光合作用

1.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将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2.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

3.意义:完成了两大转变:

(1)物质转变:水和二氧化碳转变为复杂的有机物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能量转变: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六.植物的呼吸作用

1.概念:是指活细胞在酶的参与下,吸入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2.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

3.意义:呼吸作用为生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提供了能量。

4.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很旺盛。

七.新陈代谢原理在农业生产技术上的应用

1.为了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成活率,农民都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作种;

2.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灌溉时应适时适量;

3.在植物生长中,需要无机盐;要合理施肥,薄肥勤施。

4.成熟的活种子,时刻进行呼吸作用,为了有利于种子的储藏,可采取低温、干燥等方法降低呼吸作用。

第二节 人体的新陈代谢

一.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消化系统的组成功能

2

.食物的消化: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食物残渣,最后以粪的形式排出体外。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部位和过程如下:

程,称为吸收。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吸收如下:

二.生物催化剂——消化酶

1.概念:活细胞制造的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

2.特点: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多样性、高效性,并受温度和Ph 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3.人体消化液和消化酶列表比较如下: 组成

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三.呼吸系统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功能:

2.呼吸全过程:

(1)肺换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2)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和细胞内气体交换。

经肺泡内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中,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排走,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经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不断获得氧气,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不断排走,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以上两过程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的。

(3)气体的运输:氧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

(4)细胞呼吸:细胞利用氧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是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动力。

四.循环系统和血液循环

1.循环系统的组成:由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 2.心脏的结构

外界 空气 呼吸道 肺 泡

肺部的

毛细血管

血液 循环 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氧的利用)

—→ ←— —→

←—

—→ ←—

—→ ←— —→ ←—

—→ ←— 呼吸运动

扩散运动

扩散运动

肺的通气

肺泡内的 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组织里的 气体交换

外呼吸

内呼吸

O 2

CO 2 O 2

CO 2

分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

3.血管的种类

⑴动脉:与心室相连,将血液送出心脏血管,与此相适应,动脉管壁厚,弹性好;

⑵静脉:与心房相连,将血液收回心脏血管,静脉管内血压低,管壁薄,弹性差;

⑶毛细血管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质的场所,因此管壁最薄,管径最小,仅容红细胞逐个通过,血流慢。

4.动静脉血的区分: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血液的名称,应该根据血液中的含氧量多少来判断。

3.血液循环:

(1)动力:心脏的舒缩。

(2)规律: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按一定方向流动。原因是具有瓣膜,即心房与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动脉

瓣,静脉内的静脉瓣,它们具有防止血液倒

流的作用。

(3)途径: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两者同时进行。见下图。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分支动脉→

除肺以外各器官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分支静

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

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观察小鱼尾部血液循环实验:比较

各种血管的血液流速和血液颜色。低倍镜

下,可见毛细血管壁薄,管径小,血液流速

慢,红细胞呈单行流动。小动脉血流快,有

时有脉搏样波动。小静脉血流慢,色暗红。

五.血液

1.血液组成: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成年人血液中血细胞含量的多少对健康影响很大。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过低—贫血;白细胞太少—抵抗能力差;血小板太少—不易止血。

2.骨髓的造血功能

(1)人出生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

(2

)刚出生时,红骨髓充满全身骨髓腔,随着年龄增大,脂肪细胞增多,相当部分红骨髓被黄骨髓取代,最后几乎只有扁平骨骨髓腔中有红骨髓。

(3)机体严重缺血时,部分黄骨髓可被红骨髓替代,骨髓的造血能力显著提高。

(4)骨髓的造血能力极强,如果只保留骨髓的十分之一,就能完成正常的造血功能

(5)少量骨髓捐献对人体没有什么影响。人体的造血组织有很强的代偿功能,当抽取部分骨髓后,造血干细胞会加快增殖,在一、二周内完全恢复原来的水平。

3.输血和血型

以输同型血为原则。除了同血型者之间可以相互输血外,血液为AB 型万能受血者,而O 型万能输血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行)。

(1)ABO 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决定的。

(2)ABO 血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含凝集原) O型(抗A、抗B) A型(抗B) B型(抗A) AB型(无)

O型(无) A型

(A) B型

(B) AB型(A、

B)

-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

4.献血:一个人一次献血200毫升(仅占血液总量的5%左右),由于储备血液的替补,血容量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就可恢复正常,血浆蛋白由于肝脏合成功能的加速,一两天就能恢复正常。有规律的献血还可以预防心脏病。

六.泌尿系统和尿的排泄

1.泌尿系统组成:

泌尿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其功能是将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毒物通过尿的形式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肾是尿生成的重要器官,不仅可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物排出体外,并且对调节体内水与电解质和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2.尿的形成

(1)过程:

图解如下:

(2)原理:

毛细血管球有通透性,当血液流经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尿素和尿酸等物质,都可“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这个过程称为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当原尿通过细长而曲折的肾小管时,其中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和部分无机盐被子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这个过程称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有选择性。由于大量水被重吸收,所以尿素、尿酸和无机盐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

3.尿的排出

血浆

(肾小球)

原尿

(肾小囊腔)

尿液

(肾小管)

肾小球过滤作用肾小管重吸收作用

2019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9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5、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6、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7、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9、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通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

中考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精选).doc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负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 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 倍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困 气体能在空气中阖,产生便靠灭祐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屈]产生的气体是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 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豚水主体|是|冰川团,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匹 3.水何|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 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小循」秆①陆上内循环:陆地一一大气 5.水的循环彳L②海上内循环:海洋一一大气 L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1)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植物的蒸腾和冰川的升华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下渗(地 下径流) (2)地球于水体的昨?更新周期最堆的是大气水 6.每年的|3月22百|为| “世界水百”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正氧负氢,氢2氧1) 实验结论:水*: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国和园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西。.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 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1、密度的公式: m P= ------- (公式变形:m=pv v=m / P ) 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 ? 水的密度为lo 0X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lkg/m3=lX10 -g/cm3

2018浙江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

. . 2018 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 主题 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 A 、生物能排出体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代实现自我更 新;(最基础的是新代,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B 、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C 、即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蛋白质和核酸;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 E、生物能进行呼吸; F、几乎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一、放大镜使用方法:(1)物体固定,移动放大镜 (2)放大镜固定,移动物体 二、显微镜 1. 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 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 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 高,镜头越长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 头越短。 3.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 上升,且变化明显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 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 * 目镜的放大倍数 5. 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 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安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鞭毛则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荚膜和鞭毛是细菌的附属结构,并不是所有细菌所有的。荚膜可帮助细菌抵抗环境中不利因素,起保护作用。)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分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最新浙江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

2019浙江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A、能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B、能生长和繁殖 C、能遗传和变异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E、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F、能呼吸 G、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一、放大镜使用方法:(1)物体固定,移动放大镜 (2)放大镜固定,移动物体 二、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遮光器(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变化明显,细准焦螺旋变化很小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距—观察 (在对光时,明亮的视野说明已对好,光线较暗用凹面镜或大光圈;调焦先粗再细)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调光) 调距:先下降镜筒--粗调(上升镜筒)--移片-- 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①细菌(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②真菌(真核生物):单细胞:酵母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出芽生殖 多细胞:霉菌、食用菌(香菇,,),孢子生殖

新浙教版初中科学化学方程式及其相关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说明:①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②不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及不是生成物的物质质量不能计入“总和”中; ③要考虑空气中的物质是否参加反应或物质(如气体)有无遗漏。 2、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保持不变(原子的“三不变”)。 3、化学反应前后(1)一定不变宏观:反应物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质量不变 微观: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微观:分子种类一定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变 二、化学方程式 1、遵循原则:①以客观事实为依据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书写:(注意:a、配平 b、条件 c、箭号) 3、含义以2H2+O2 ===点燃====== 2H2O为例 ①宏观意义: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②微观意义: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分子每2个氢分子与1个氧分子化合生成2 (或原子)个数比个水分子 (对气体而言,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 ③各物质间质量比(系数×相对分子质量之比)每4份质量的氢气与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化合生成36份质量的水 4、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②通过什么条件反应:③反应生成了哪些物质(生成物);④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⑤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等。 5、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三、化学反应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④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

[2020中考生物]中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生物中考知识点总结 一、认识生物 1、生物:是有生命的个体.区分:生物和非生物:“活的” 2、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应激性、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除此外还有:(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都能进行呼吸(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5)有遗传和变异; (6)能生病、老化和死亡; (7)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8)有严整有序的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举例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这些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 2、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态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壤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植物、动物、微生物)或(竞争关系、捕食关系、互助关系等)或(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理解成变得环境怎么样啦):①有利的一面:如蚯蚓改良土壤,森林净化空气.②有害的一面:蝗虫啃食庄稼,蚊蝇传播疾病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以理解成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它怎么样啦):例如:青蛙冬眠(温度);仙人掌的叶退化为刺(水分)等. 适应方式: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或自残等 三、生物学 1、生物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调查、实验、分析等,但主要方法是实验法. 2、实验法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其中①制定计划要注意变量和设置对照组,②任何探究活动的开始都是提出问题的. 3、生物学发展历程:(略) 四、光学显微镜 Ⅰ生物和细胞

浙江科学中考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中考生物必考知识点 1.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2.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 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4、生物成分: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5、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6、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8、.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 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9、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3、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通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 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材料上,这样才能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细胞内含有液泡、叶绿体 1、细胞壁的作用:起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2、西瓜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3、植物细胞的各种结构分别具有各自的功能,它们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 二、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是: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不同点是: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植物细胞有液泡,动物细胞没有液泡;植物细胞有叶绿体,动物细胞没有叶绿体。 2、细胞膜能够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把其他物质挡在细胞外面,同时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三、细胞核中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DNA 1、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DNA存在于细胞核中。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下各章级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的全部种群,即区域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不可或缺)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草→鼠→蛇→鹰。

2018浙江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教学提纲

2018浙江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A 、能新陈代谢(最基本的特征)B 、能生长和繁殖 C 、能遗传和变异 D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E 、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F 、能呼吸 G 、都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一、放大镜使用方法:(1)物体固定,移动放大镜 (2)放大镜固定,移动物体 二、显微镜 1.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遮光器(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 3.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变化明显,细准焦螺旋变化很小 4.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距—观察 (在对光时,明亮的视野说明已对好,光线较暗用凹面镜或大光圈;调焦先粗再细)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调距:先下降镜筒--粗调(上升镜筒)--移片--转镜----细调 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①细菌(原核生物):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分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②真菌(真核生物):单细胞:酵母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出芽生殖 多细胞:霉菌、食用菌(香菇,灵芝,金针菇),孢子生殖 ③五类植物类群比较: 植物类别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孢子) 代表植物 被子植物 有 有 有 有 有 种子 青菜 桃树 苹果树 水稻 裸子植物 有 有 有 无 无 种子 银杏、松、柏、衫 蕨 类 有 有 有 无 无 孢子 蕨 桫椤 芒萁 苔藓类 无 有 有 无 无 孢子 葫芦藓 地钱 藻 类 无 无 无 无 无 分裂或孢子 海带 紫菜 水绵 衣藻 ④列举有代表性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特点 1、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动物名称 生活习性 呼 吸 体表 体温 生殖、受精 代表动物 鱼 类 终生水生 鳃 磷片 不恒定 卵生、体外受精 鲫鱼 两栖类 幼体水生 成体两栖 幼体鳃 成体肺兼皮肤 皮肤 裸露 不恒定 卵生、体外受精 青蛙 蟾蜍 大鲵 蝾螈 爬行类 陆生 肺 鳞片或甲 不恒定 卵生、体内受精 蛇 龟 鳄鱼 变色龙 鸟 类 陆上飞翔 肺 被羽毛 恒定 卵生、体内受精 鸽子 孔雀 哺乳类 水、陆 肺 被毛 恒定 胎生、体内受精 兔 鲸 蝙蝠 老鼠 (调光)

浙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浙教版科学中考知识点复习大纲.doc

科学生物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浙教版) 按中考考纲 第一章生命系统的层次结构 第一节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显微镜 1. 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 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长 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头越短。3.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上升,且变化明显 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 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 5. 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 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二、生物的多样性 ⒈生物的分类 (1)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2)分类等级越高,所含生物种类越多,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就越少。 ⒉生物的主要类群: (1)细菌真菌和病毒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 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 ②真菌:酵母菌是单细胞的,其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外有细胞壁,质内有液泡。多细胞真菌的基本结构是分枝或不分枝的菌丝,菌丝分地上部分—子实体,地下部分—营养菌丝。没有叶绿体,必须靠吸收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 ③病毒: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的不具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2)植物:都具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 细胞都有细胞壁。低等植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生殖过程中不形成胚。 (3)动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靠摄取现成的有机物获得营养。在形态 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于植物的特点。 第二节细胞

2018浙江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

2018 浙江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 主题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 A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 自我更新;(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B 、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C 、即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蛋白质和核酸;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 E、生物能进行呼吸; F、几乎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一、放大镜使用方法:(1)物体固定,移动放大镜 (2)放大镜固定,移动物体 二、显微镜 1. 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 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头越短。 3.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 上升,且变化明显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 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 5. 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 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安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鞭毛则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荚膜和鞭毛是细菌的附属结构,并不是所有细菌所有的。荚膜可帮助细菌抵抗环境中不利因素,起保护作用。) (1)细菌的好处:酸奶——乳酸杆菌;(2)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所以不能

2018浙江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

2018浙江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

2018 浙江中考科学生物考纲知识点 主题 1 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 ▲观察生物 ①结合常见生物的形态与生活习性,识别常见的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也就是生物与非生物区别的最基本标准: A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因此能通过新陈代谢实现 自我更新;(最基础的是新陈代谢,它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B 、生物能进行生长和繁殖,并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后代。 C 、即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蛋白质和核酸; D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适应周围的环境; E、生物能进行呼吸; F、几乎一切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②使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生物 一、放大镜使用方法:(1)物体固定,移动放大镜 (2)放大镜固定,移动物体 二、显微镜 1. 结构:目镜、物镜、反光镜、光圈、粗准焦螺旋,细 准焦螺旋、物镜转换器等. 2. 物镜和目镜的区别:物镜有螺纹,物镜的放大倍数越 高,镜头越长目镜没有螺纹,目镜的放大倍数越高,镜 头越短。 3. 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向后转,镜筒 上升,且变化明显向前转,镜筒下降,且变化明显 细准焦螺旋变化的幅度很小,其他与粗准焦螺旋一致。 4. 显微镜的放大率(总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目镜的放大倍数 5. 如何改变视野的明暗: (1)调节光圈的大小:光圈大,视野亮;光圈小,视野暗; (2)调节反光镜:凹面镜,视野亮;平面镜,视野暗; (3)转换物镜:低倍镜,视野亮,看见的细胞数目多; 高倍镜,视野暗,看见的细胞数目少。 6. 显微镜中看见的像是原像的倒像,装片的移动方向和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7. 显微镜使用的步骤:安放—对光—装片—调焦—观察—记录—收镜—整理 (在对光时,强光用平面镜,光线较暗用凹面镜;调焦先粗再细) 安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说出细菌、真菌、藻类、苔藓、蕨类的主要特点 ①细菌: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含有遗传物质的核区组成,膜外有细胞壁,有的还有荚膜和鞭毛,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是原核细胞,属原核生物。鞭毛则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荚膜和鞭毛是细菌的附属结构,并不是所有细菌所有的。荚膜可帮助细菌抵抗环境中不利因素,起保护作用。)(1)细菌的好处:酸奶——乳酸杆菌;(2)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叶绿体,所以不能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九下 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6.不可缺少的成分 (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 100 * % 100 * * 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个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 3. % 100 * % 100 * 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 分数 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 物质的质量分数= =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 道尔顿 ;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 汤姆森 4. H2O 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 (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 (5)、 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H2O ;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 2+ 前2:2个钙离子 ,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 ,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 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在同一族,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0.03%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 MnO2 △ △ MnO2

中考科学生物知识点讲解

1.显微镜 (1)结构 (2)使用 取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1) 先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若是口腔上皮临时装片上滴一滴0.9%的生理盐水)(2)取一小块洋葱表皮放在水滴上,用镊子展平。(3)盖上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4)在盖玻片一侧,加1-2滴红墨水(若是口腔上皮临时装片则滴亚甲基蓝溶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水(作用是染色,便于观察细胞的结构)(5)若视野中有黑色圆圈,气泡太多(装片要重新制作) ▲欲使观察到的物像向右上方移,就要将玻片移向左下方。若观察到的物像偏向右上方,要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就要将玻片移向右上方。 2.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 细胞学说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基本结构1、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有关生命现象1、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细胞壁中具较强支持作 用的纤维素 2、植物的叶呈现绿色---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注: 1.植物细胞有但是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2. 细胞膜的作用: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是因为液泡中有细胞液。 2、细胞学说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施来登和施旺,其内容是: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