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施瓦布)——《课程论》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施瓦布)——《课程论》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施瓦布)——《课程论》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施瓦布)——《课程论》

2020.06.02 《课程论》施良方著读书笔记

第九章实践模式

?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于1969年开始发布一系列关于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的一系列文章,引起极大反响。

?针对传统的理论的课程探究模式提出的

第一节实践与理论的区分

?施瓦布提出了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的三个基本假设:

?课程领域目前的研究模式无法维持且难以对教育作出重大贡献,需要新的原理来应对课程领域的问题和多样性

?其走向穷途末路的原因在于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错误地依赖理论

?复兴的希望在于从理论追求转向另一种运作方式“实践-准实践-择宜”的方式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区别:

?目的上——理论的目的是一般的、普遍的知识,是持久、广泛、真理性与可证明的知识;实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作出抉择;

?研究对象与内容——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普遍的,内容是科学的、数学的;

实践的内容是具体的、特定的,受环境影响的;

?问题来源——理论问题产生于心态,产生于已经确定的抽象的理论体系;实践的问题来自于实际的情况或疑难问题;

?方法——理论的方法受指导性原理的控制,决定了问题的提出与形成,材料的收集与解释;实践的方法更多采用审议的程序

第二节对传统的“理论”探究的批判

一、关于一般意义上的原理危机的诊断

在一般的理智活动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里有以下六种逃避:

1.位移——逃避自身的领域

2.上浮——从关于本领域研究对象的论述转向本领域论述的论述

3.下沉——试图回到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

4.旁观——使自己站到旁观者、评论者、史学者以及专门批判别人的批判者的位置

5.老调重弹——用新的语言复述过去的知识,而并没有增添任何新东西

6.为争论而争论——为了辩论的生理或纯粹个人的偏见

二、关于课程领域原理危机的诊断

1.位移——逃避自身的领域——60年代课程改革中学科专家贡献较多而课程专家贡献基本为零

2.上浮——从关于本领域研究对象的论述转向本领域论述的论述——模式、元理论、元元理论较多,而很少关注课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和障碍

3.下沉——试图回到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课程领域基本不存在

4.旁观——使自己站到旁观者、评论者、史学者以及专门批判别人的批判者的位置——关于课程的历史、论文选集、评论和批判

5.老调重弹——用新的语言复述过去的知识,而并没有增添任何新东西——不断重述泰勒或杜威的理论

6.为争论而争论——为了辩论的生理或纯粹个人的偏见——凭借个人偏见的争论不少施瓦布所使用的逃避,是一种中性词,6种逃避不应受到同等程度的指摘,如4、5、6则无用,123若负责任的话也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三、课程理论原理的危机——实例解剖

施瓦布用赫尔巴特主义与推导目标作为例子,说明课程理论原理的危机

实例1:赫尔巴特主义

美国60年代的结构课程理论是对赫尔巴特主义的修正,其理论假设是:儿童的观念是从已有的观念和现有的经验中产生的。由此而来的课程是:分析现有知识体系,确定正确观念、确定其随儿童发展的顺序,在适当时候采用适当方式呈现。

课程改革需要理论依据,但不能只依赖一种理论,要根据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平衡和协调地选择和应用各种理论。

实例2:推导目标

许多人努力把课程建筑在推导出来的目标上,或根据社会需要,或根据人格理论,或定位于现代社会的需要。三者都是只建立在某一种理论基础上的,都是不适宜的。

能否同时考虑到所有相关的学科理论?最有效的方法:集体审议。

第三节课程问题的解决:集体审议

提出将精力从理论追求转向实践-准实践-择宜的运作方式,这种运作方式的探究方式是集体审议。

一、审议的一般性描述

?审议的一般情形

?具体的个案解决:非演绎非归纳;

非演绎——不依赖于运用某一种原理解决问题,而是综合多种原理;非归纳——不为得出概括或解释,为作出特定情境中行动的决策

?复杂而繁重

暂时就要解决的问题确定目的达成共识-考虑各种可能的途径形成备选的解决方案-对各种方案进行权衡选择最佳的方案-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预演,反思目标,作出最终的抉择。

?形成新的公众,成员之间形成新的交流方式

使解决方案的对象参与其中,使其相信选择使值得追求的,打破专职人员于学校工作人员的屏障

?课程审议的特征

?涉及备选方案的形成与选择——要有可供判断的各种选择方案

?遵循实践而非形式的逻辑——作出行动的抉择,获得情境理解,不能证实无法精确预测结果

?具有集体的和教育的特征——通过审议形成共同体,促进多方人员参与,相互启发。

二、课程审议:实践的艺术

实践是具体、特定的,理论是概括、系统和简约的,二者在存在着截然不同。

?不同领域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存在差异,教育理论的特殊性在于:

主要从行为科学理论中借来的原理和结论;行为科学理论主要研究人和人类事务的科学。

?因此在借用行为科学理论必然具有两种危险成分:

?行为科学中的每一种理论都是针对教育问题赖以产生的那个复杂领域的一部分,且在讨论时与其他理论探讨的部分分割开来;

?每种行为科学用来处理它所阐述的那部分的探究原理不是一个而是多个,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导致对研究对象的不同阐述。

?因此在教育领域中,理论与实践自身内很难协调一致,但也提供了别的途径?理论概括所丢失的实践问题的特殊性可以在情境自身中找回;

?通过相互调解,可以使不同的理论之间得到协调;

?行为科学论题与结论的有效性可以通过运用一个以上的理论得以超越。

但这样一种协调的过程是复杂的,难以概括为可以普遍应用的规则,每次运用都需根据当时情况加以修正和调整,——施瓦布称为艺术。这种艺术可分为两类:实践的艺术与择宜的艺术。

?实践的艺术——补充理论不足,为实践说话并规划

?择宜的艺术——使理论处于备用状态

1.实践的艺术

?实践的艺术——针对每个个人所感知的各种个别的、具体的、特定的情境而言。非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视角出发认识,而是看待学生本身的实际——某地某校某班的学生某某父母的孩子等,从当时当地的具体和整体性的事态中看待问题。

?首先是感知的艺术——进行无关扫视——感知情境的细节并初步赋予其意义,使要考察的对象所处的背景被各个击破,从而从背景中识别问题所在;

?其次是问题形成的艺术——根据感知到的细节与意义,对问题进行进一步诊断,用不同的方式表述所诊断的问题,权衡不同的问题表述,选择最佳的问题表述方式。

?最后是问题解决的艺术——问题解决的备择方案的形成、追踪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后果、权衡备择方案,决定何时停止审议并开始行动;

2.准实践的艺术

?实际的问题情境往往不是单个的、孤立的“纯”实践的情境,而是由相互关联的多样的情境组成的准实践情境——更复杂

?准实践决策过程的艺术——区分问题是属于那个个别情境,但同时要具有问题划界的灵活性与问题表达的流动性,因为各个别情境时相互关联的;——需要多方人员的参与以便形成多样化的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方案;

?准实践的决定的系统表达方面的艺术——非指令,告知准实践的特定以及在转化为行动时应考虑的方面以及哪些可修改、如何修改等内容

3.择宜的艺术

?无固定的步骤,有大致的框架

?首先初步分析——分析可依据的理论的术语及其联系,分辨理论的研究对象以避免偏见;

?其次沿着两个方面做进一步分析:

?对具有同一或类似的课题但具有不同的属于的理论进行比较——识别共同要素、不同要素——发现每种理论的偏见

?对研究课题相关但理论体系不同的理论进行比较——明确理论中的歪曲

?择宜的目的不是建立统一理论的理论,而是建立起暂时性的沟通的桥梁

?前两种艺术针对实践情境,择宜的艺术针对理论,但三者不是分隔的

三、课程审议:基本要素的协调与平衡

?课程基本要素为三种艺术融入课程审议提供把手

1.四个基本要素

多元复合的理论家族的每个成员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学科内容

对一般的学科内容与教育上的学科内容进行区分,应以教材的形式呈现学科的教育内容而不是学术内容;区分作为课程编制来源与资源的学术知识——来源的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不仅时课程专家的工作,要通过集体审议进行转化;

学生

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学科角度洞见学生的特定——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环境

环境——学生学习得以发生,学习结果得以产生的环境,以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联合起来,综合理解影响学生和学校的环境

教师

泰勒课程原理种,学生、学科、社会是目标的三个来源,教师是实现目标的执行者;但在集体审议中,教师是确定目的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审议的第一手的信息来源

2.课程审议:基本要素的协调与平衡

?要使学术性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要综合考虑四个要素,因此需要有足以代表这些方面经验的集体(小组)的共同合作——课程审议小组

?课程审议小组通常包括:课程专家、教师、校长、学生、家长、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材专家、社区代表等;

?课程实践探究最终要导致课程决策体制的变革,主张变革自上而下的课程决策模式,变为自下而上的模式,即决策的基础在地方而非中央,是民主的模式

?由于各人经验、看法不同,集体审议不是容易的事。但它要求所确认的问题是所有参与者所体验到的或所理解的问题,审议最后作出行动决定应该是集体共同的决定“我们的决定”

3.课程教授要做的事

保证课程审议小组成员间的协调,保持四要素的平衡,需要小组成员尤其组长具有一定的专门知识技能。而负责培训的应是大学的课程教授。

第四节实践模式的批判与反思

有益的思考

1.实践的课程探究是对实践的课程探究的倡导,而非不要理论指导;

2.虽然不否认理论指导,但反对对外来的理论过分的、无根据的依赖——指导学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不是单数的而是复数的,要根据学校课程的具体情况(实践的艺术)有目的、有根据地对所有有关理论进行分析和选择(择宜的艺术)

3.反对过分依赖外来的理论,强调课程理论的重建与发展——追求多元背景下的多元理论,问题解决的原理是实践的推理不是逻辑的推理

4.所描述的课程决策是自下而上的过程

固有的理论问题

1.过于强调各种实践情境的独特性,一般理论持怀疑态度,容易走向相对主义

2.提出的择宜的艺术是一种对各种理论的折中调和,但各种理论本身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各取所需容易造成思路混乱

3.集体审议为各种代表提供发表观点提供场所,但各人背景不同难以取得一致的看法

社会实践课程 活动报告

社会实践课程报告 在这学期,我们开设了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我认为这门课的开设非常的有必要。不仅对我们接触社会有着积极的影响,更是在学校的有意识指引下,去完成了不少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活动。这同时对我们身心发展有着正面积极的影响。也意味着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我们更能发挥在实践中掌握的能力和心态,来迎接社会和现实对我们的挑战。这对社会、对我们是双赢的事情。 在今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外经济不断变化,机会越来越多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有了更多更艰巨的挑战,这也就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里的知识,还要主动走进社会,积极在实践中学习其他的东西,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全方面武装自己,才能在这个社会有立足之地甚至拥有不败之地。 在志愿活动中,我理解了身为一名以后将踏入社会的社会人,必须要努力工作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而工作也绝不能莽撞自负,要听取领导者的号令,若莽撞行事,很可能会使计划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偏离。更是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清醒的认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最需要自己的岗位上去奉献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社会实践给我的上的课,不仅仅于此,更是有对社会工作的一些亲身体验。这些亲身的体验,比起在课堂上老师口中讲述的理论知识,来的更加实在,是我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

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身为大学生,要为祖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后感谢社会实践课程对我的积极影响,愿今后每一位学子也能同我一样,在社会实践课程中感触颇深,化作他们身体力行经验的一部分。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关爱空巢老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永城市第五初级中学梁红梅朱仁贵刘珍 第一部分活动设计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和实施的必修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是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时,应结合学生及当地实际,根据课程原则,科学确定本课程的内容总体框架,在此框架下实施相关的主题活动内容,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达成预期目标。 二、设计目标 我希望我们作为新青年要好好把握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命运,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努力,同时也是为我们的父母和儿女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我们一起努力吧!尽全力去奋斗,以避免今后怨天尤人。 三、活动准备: 1、帮助空巢老人的生活,调查空巢老人社会生活,来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弱者。 2、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社会的帮助,例如,孤儿,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等,但有一类人更需要社会的帮助,那就是空巢老人。 活动安排

活动实施 第一阶段:开题活动(包括设计研究方案,确立活动方式)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空巢老人、写体会、倡导关爱空巢老人) 第三阶段:交流评价活动(根据小组初步整理出来的成果,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评价。促进成果的进一步完善) 第四阶段:完成总结(有小组汇报情况,并根据自己在活动中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货)

第二部分活动与实施 四、活动过程 (一)第一阶段:第一阶段:开题活动,确立课题探索研究方法搜集信息整理资料 活动主题:关于空巢老人的社会生活 活动:寒署假期间 活动地点:永城市 活动内容:帮助空巢老人的生活,调查空巢老人社会生活,来呼吁更多的人帮助弱者。 调查方法:探问,实地调查,道听途说等等。 实践人员: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社会的帮助,例如,孤儿,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等,但有一类人更需要社会的帮助,那就是空巢老人。 空巢老人曾辛辛苦苦拉扯大五六个孩子,用尽自己一生的力量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的老伴,直到他的离去。但面对老伴的离去,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工作以至于无暇顾忌自己的父母。但对于身居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自己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的呵护,甚至他(她)的儿女们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见,空巢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有的人还认为,她(他)的丈夫(妻

社会实践活动

接轨社会生活助力学生成长 ——郯城美澳学校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背景 社会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作为选修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推动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受到很好的德育教育,这就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比课堂、比学校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扩展了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近年来,高中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较差,面对各方面素质亟待提高的学生群体,无论是学校管理,还是老师课堂教学都有很大难度。郯城美澳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待改进。针对学生实际,学校确立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尊重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走让每个学生都成长为最好自己的特色育人之路。 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学校视活动教育为转变教育理念的抓手,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重视,宏观上有系统的思路,微观上对每次活动都做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学校组织力量建立了家校联系网,把学生家庭住址、家长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掌握起来,便于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健全跟踪帮扶指导机制,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指导老师提供全程

跟踪帮扶指导,及时进行跟踪走访,了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为学生答疑解惑、排忧解难。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内容与形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情况而定,主要是切合学生实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顺势而为。 (一)社会处处是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考察记录每个学生活动情况,计入学分。按照新课标要求和学校教育实际,每个假期学校都要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活动。校报发出倡议,相关处室组织实施,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走进社会,深入社区、厂矿、农村等,了解现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特别是了解家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并身体力行,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旨在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爱党、爱社会的高尚情操。学科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撰写调查报告或研究性论文,结合课内学习的专业知识,围绕一些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分析、检验、探索、解决,提高自己的研究学习能力。 倡议发出后,班主任积极做好动员工作和活动的具体安排,各学科老师具体指导学生如何留心观察生活,怎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怎样撰写好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或研究性论文等。在寒暑假中,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活动,撰写文章,每次开学后,及时总结活动成果,上交作品,教科室组织相关老师评定修习学分,认真筛选、整理学生作品,评选出优秀作品200多篇,汇编成书,并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阳谷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奔着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特色和学校现状,坚持以实践资源开发为载体,实践创新为指导,长效发展机制为保障,完善管理方式为手段,逐步构建社会大课堂建设与应用的管理模式,逐步提升社会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探索社会大课堂实施的模式和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内涵新发展 二、活动目标 1、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 2、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把书本中、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体验中得到印证、得到升华。 3、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切身感受,加深对党、对人民的真挚感情。 4、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 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思想和能力。 7、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欲望。 8、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9、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使其身心健康地良性发展。 10、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三、活动形式 各班学生以中队、小队等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要求全员参与,并提倡参加多项活动。各中队辅导员指导各小组制定好活动计划后以中队为单位进行汇总并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四、活动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通过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博物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市政工程、工厂、机关、社会福利单位等,深入了解和谐社会建设情况,力所能及地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①绿色环保宣传;②水质污染情况调查;③白色污染调查研究;④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⑤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⑥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⑦公交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⑧我县旅游资源状况调查;⑨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⑩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等。 3、社区服务活动。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等。 4、感恩活动。了解父母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了解自己每年的花费在家庭中所占的比重;了解并清楚记住父母的生日;了解父母近十几年来为自己学习和生活做出的付出;帮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并献上一份新年礼物,学会感恩父母。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盘点多年来对自己最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建构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课程资源的充分体现,更是国家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所在的福安市八一小学,于1996年与武警福安中队共建,是闽东唯一的一所少年警校。多年来,学校以国防教育课程的实施为平台,进行了校本课程建构的大胆实践与探索,朝着自主、有特色的课程改革方向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明确“军魂铸人”的总体框架 小学生正处在国防观的形成时期,是国防教育的重点对象。笔者所在学校在做好国家与地方规定课程设置的同时,着眼国防特色品牌,通过开设国防教育课程,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国防知识,初步掌握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 以学校文化理念为灵魂。“八一人”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砥砺出“育根铸魂、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孕育了“品德优良、团结奋进、敢于担当、严格要求”的八一精神,秉承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校训,形成了“严谨、和谐、求真、向上”的校风。学校整合校训、校风、办学理念、精神文化等各种资源,为国

防教育校本课程确立了“军魂铸人”的纲领。 以学校办学特色为追求。笔者所在校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警校共建”的军旅文化。学校把优秀的军容、军威、军纪、军风融入课堂,创设了二十多个拓展型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加某一课程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军旅文化的洗礼。学校所有活动围绕这一特色开展,打造国防教育办学特色,树立学校军旅文化品牌。 以学生素养提升为核心。国防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建设和发展,具备更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成为合格的公民。在笔者所在校的国防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通过参观、调查、体验、设计、模拟等方式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校还根据学生对校本课程包含的科目或专题等的需求,对国防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增减,增强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 二、构建“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 八一小学凸显国防教育特色,打造军旅文化,形成“机制、师资、课程、活动、环境”五位一体的基本模式,构建无缝对接的课程链。 机制创新。课程开发是慎思的过程,为做到“细”“实”“严”,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和现有条件,从国防知识、军事技能、国防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整合,编写出一套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又具备学校特色的军校共建校本教材。学校还以“可爱的军人”为实践活动主题,带领学生走进军营,创编《童心畅想美丽家园》《少年武警手册》等补充性校本教材。

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实践活动课程规划 范集一中九年级实践活动组指导教师:郑卉 社会实践活动 1.活动主题: 《禁烧秸秆、保护环境》 2.活动时间:2017.2—2017.5 3.课时安排:14课时 4.活动准备: (1)明确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确定调查的课题、活动方案。 (3)网上搜集有关调查资料和生物秸秆利用资料。 (4)准备好调查工具及记录表。 5.活动内容: 第1课时: (1)认识焚烧麦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公众身体的危害以及对交通、航空的影响等。 (2)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确定研究主题。 第2课时: 班长统计每个学生家所在的区域,然后根据所在区域把全班同学大致分为四组,民主选举组长,最后确定每组研究的内容。

第3课时: 制订焚烧秸秆调查方案,讲解调查中注意事项。(课题组组长负责搜集大家的方案)。 第4—6课: 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进行调查并做好记录。(以组长为负责人,指导老师从中指导)要求注意安全。 第7课时: 整理调查记录,根据数据分析调查结果,讨论交流调查成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总结。小组组长负责汇总各组调查结果,总组组长负责整理)。 第8—9课时: 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及关注环境论文并向学校做好回报。有关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及时向有关环境监测部门做好反应。(心得体会要求每人都写,调查报告有组长做好汇总和上报。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由组长,指导老师和校领导协同共同反应)。 第10课时: 根据调查结果,组织学生讨论禁烧麦秆、保护环境的措施,组长做好记录。 第11课时: 讨论制定宣传方案。 第12—14课时:

广泛开展宣传,人人争做环保卫士。 6.活动总结反思: 社会实践活动能提高同学们对有关基础的理解和记忆;能提高同学们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也能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和环境保护意识。 实践活动组要求指导老师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组织好学生对调查记录的整理和分析。 2.对学生调查中提出的问题做好讨论和回答。 3.调查中要求学生注意安全和对生物的保护。 4.组织好学生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 5.做好学校领导对实践活动支持工作。 6.做好调查成果的回报及关注点上报工作。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 方案 1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一:“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德育”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充分利用本地的教育资源,大胆实践,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开设好学校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开发研究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育部提倡大力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农村中小学课程要为当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而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就是由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校本课程。作为课改实验区的学校,理应积极参与课改,使学校的课改工作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2、学生现状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在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生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更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一方面,长辈的溺爱,导致了她们的冷漠自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或不懂行与周围的人交往。而那些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由于家长整日忙于谋生,四处奔波,放任孩子自由生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使之染上不良恶习,野蛮霸气,缺泛教养。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后,国门打开,中国在引进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带进了一些自由散漫的消极思想,人们讲究个人自由,忽视了文明礼仪的教育问题,而现代社会发展对人的文明礼仪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因此,在学生中开展德育活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3、我校校情的需要 我校地处环境复杂的城乡结合部——沙坨子。一方面,里面各类闲散、外来人员多,难免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我校生源相当部分学生来自当地农民子弟,她们家庭经济条件好而文化底蕴不足,又忙于生意上的事务无暇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正确引导,在学校,有的同学任性散漫,唯我独尊,学生在怀教师交往时缺乏良好的礼仪规范;在社会或家庭中,怎么尊者爱糼,怎么与熟人或陌生人打交道,怎么着装,怎么待客做客,怎么遵守社会公德,怎么

施瓦布的“实践”概念及课程旨趣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施瓦布(J. J. Schwab)同布鲁纳(J. Bruner)等人在美国联合领导了“新课程运动”,即结构主义课程运动。这一课程运动旨在以学术中心课程的开展来弥补原有课程结构的缺陷,解决美国教育落后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然而,在结构主义课程运动中,由学科专家设计、开发的课程在内容层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及发展特点相脱离,学生和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对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和理解,这导致新课程改革未达到预期效果而被迫中止。在改革失利后,施瓦布对结构主义课程进行了反思,指出在传统课程模式下由于课程理论的单一及抽象等问题使得课程领域岌岌可危,并逐步步入穷途末路。针对课程领域所面临的危机,施瓦布在反思批判的基础上,汲取亚里士多德、杜威等学者的思想,提出了实践课程理论,试图通过回归“实践”来实现课程领域的复兴。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思想在当前课程改革及相关研究中仍具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挖掘能够为解决当下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引。因此,立足于当下课程理论与实践问题,我们要准确把握施瓦布实践课程思想,深入挖掘“实践”概念的内在意蕴,通过将“实践”概念置于特定的背景中,从多维视角对其进行解构,进一步借助“实践”概念的意蕴来揭示其实践课程的本质。 1 施瓦布“实践”概念的意蕴 教育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即为实践问题。“实践”作为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主题,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成为政治哲学的关键词,指向政治实践与公民生活。[1]而施瓦布所说的“实践”是指“一个复杂的领域,亦可称为一个复杂的学科……这一学科涉及选择和行动,它与设计知识的理论领域相对。它的方法产生合理的决定……”[2]结合实践概念的理论渊源以及施瓦布对实践概念的解释,可以深入挖掘其中的真实意涵,具体而言包括探究、抉择、审议以及实践兴趣四个方面。 (一)探究:实践的初始导向 在施瓦布的实践课程中,探究(enquiry)占有着重要地位并被置于课程的中心。探究作为实践的原始触点,最终也指向实践。在实践课程中,探究可被视为是实践的导向,由探究思想引导着实践概念的延伸,两者在主体及方法等层面具有内在统一性。在施瓦布的著作中,探究概念的提出原为表达其通识教育思想,后来也为实践课程的提出提供了导向。探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被人为地划分成了两个层面,分别为学习内容层面和学习方式层面,即“对科学知识本身的探究,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究”[3],其中教学过程本身亦是一种探究。施瓦布的探究课程思想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学生通过探究进行学习,而教师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的学习,两者均为探究的主体。在探究的内容与方法层面,施瓦布认为两者存在统一性,并提出在探究过程中应包含讨论与协商环节。这一观点引申至实践课程中便体现为强调学生和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课程开发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性,以及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协商与审议。 施瓦布的实践课程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与创造者,两者应被纳入课程之中,作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要素而存在,并在课程的开发及决策过程中发挥其实质性作用。他认为应由学生来定义课程,强调课程的开发要以学生的生活为目的,使学生通过参与课程开发投入自身生活之中,并在生活中做出合理的决策。此外,就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结果而言,实践性课程观提倡要将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强调课程本身便是过程,而过程及实践行为的目的亦为

社会实践课程

社会实践课程 为了不断推进工读教育及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促进行为偏差青少年健康成长,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岳阳市春雷学校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增强团队合作精神。2017年5月9日、10日,全体学生在全校老师的指导下举行“走进自然,阳光成长”远足、野炊活动。 初夏的大自然,一片生机,万物竞生,热情似火。如同火热的初夏,春雷的孩子们带着企盼的心情,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为了此次活动的开启,老师们事前引导学生进行创意与准备,同学们进行了精密的策划,从人员的分组、活动的分工、食物材料的选取、节目编排等。 青春在这里开始跳跃,生活从此开始回归。活动现场热火朝天,这些平时在家骄生的“公主”、“皇帝”各显其能,最大限度的展现能力,体现了本次活动主体。 美好的瞬间在这里定格。各个小厨师纷纷大展身手,拿出自己的“绝活”,精心制作每一道菜,有辣椒炒肉、煲汤、红烧鱼、番茄鸡蛋、黄瓜火腿等。亲手烹制的、馋香四溢的美味在各组同学的合作经过1个多小时的精心创意下闪亮登场,同学们彬彬有礼地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先来品尝。 野炊后,工具收拾井然有序,遗留的垃圾用塑料袋装好,展现了新一代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养。 我们欣然地发现:同学之间“手拉手”,展现团结友爱;师生互助,生生互助,老师在欢快的氛围中传授实际动手技能,这是一种平等的对话,朋友式的交流;社会实践是一座构架在心中的友谊之桥;主动、团结、和谐成为活动的主旋律。 回程路上同学们都忘记了身体上的疲惫,畅谈着今天的快乐,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让人不禁回味和向往。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野外生活的辛酸与快乐,汗水依旧,成长不断,快乐同行。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创建学校发展特色(精)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创建学校发展特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学校无特色现状和同质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与深刻反思,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影响当前学校生存与学生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特色学校的创建,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提升学校品位、确保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和生长点,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创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凸显学校鲜明个性、拓展办学境界的立足点。 学校特色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无本之木,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需要有扎实的根基。努力挖掘学校“特色”潜能,培养出更多的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形成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是创建学校发展特色的良好的平台。 一、指导思想: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为指导,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以课程的有效实施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基本理念 1.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校本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它既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指定性学习领域,也包括了社会教育活动、科学技术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卫生活动、团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反毒品教育等非指定性学习领域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社会,在以学生自主活动为特征的实践操作中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科学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要求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它与国家、地方课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实现课程模式的多样化和课程结构的优化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本课程是各个不同学校对国家、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的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

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施瓦布——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一、简介 (一)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二)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审议”,“审议”是“实践性课程”的内在要求。“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课程审议是在主体之间进行的,课程审议的主体自然是“课程集体”,该集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组成。 (三)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然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课程开发的主体不再是课程专家或学科专家,“课程集体”或“审议集体”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程集体中,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强调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合法主体和创造者。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并且在实施课程的实践中完全有权根据特定的情境,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课程内容予以合理地取舍、批判。同样,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主体和创造者。虽然,他们不能直接设计、开发课程,但他们有权对教师提供的课程进行选择,有权对于什么学习内容是有价值的以及如何完成这种学习内容等问题向教师提出质疑,并要求解答。通过这些方式,把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参与到课程改造过程中,从而让“创造和接受课程变为同一过程,该过程导致儿童行为、成长和成熟的能力的增加”。 二、评析 (一)优点 1、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开发理论强调课程的实践价值和动态过程,追求课程的实践性,重视课程开发中结果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使得广大教师从传统课程理论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开始反省他们自己的课程编制和教学实践,

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令狐采学 任东晶 1、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以实践学习为主要特征。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各种实践的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 2、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单一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目标和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3、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它客观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性学习的全过程,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指导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的全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活动。 4、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发挥在活动过程中自主建

构和动态生成的作用,处理好课程的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学生的活动主题、探究的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丰富和深化,新的活动目标和活动主题将不断生成,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形态随之不断完善。5、综合性。综合性是由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所决定的。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人、社会、自然等彼此交织的基本要素所构成。学生认识和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关系的过程,也就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活动过程。因而,学生个性发展不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杂烩,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性,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尊重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已有经验,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实践活动来展开。从内容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了学生与自然、与社会生活、与自我关系等基本问题;无论什么主题,其设计和实施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

中小学2020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中小学2020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凸现办学特色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发展需求具有重要价值,体现着对人的高规格培养。下面是小编带来关于中小学20xx 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中小学20xx年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一)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生活世界”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课程编制的实践模式(施瓦布)——《课程论》

2020.06.02 《课程论》施良方著读书笔记 第九章实践模式 ?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于1969年开始发布一系列关于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的一系列文章,引起极大反响。 ?针对传统的理论的课程探究模式提出的 第一节实践与理论的区分 ?施瓦布提出了实践的课程探究模式的三个基本假设: ?课程领域目前的研究模式无法维持且难以对教育作出重大贡献,需要新的原理来应对课程领域的问题和多样性 ?其走向穷途末路的原因在于习惯性地、不假思索地错误地依赖理论 ?复兴的希望在于从理论追求转向另一种运作方式“实践-准实践-择宜”的方式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区别: ?目的上——理论的目的是一般的、普遍的知识,是持久、广泛、真理性与可证明的知识;实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作出抉择; ?研究对象与内容——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一般的普遍的,内容是科学的、数学的; 实践的内容是具体的、特定的,受环境影响的; ?问题来源——理论问题产生于心态,产生于已经确定的抽象的理论体系;实践的问题来自于实际的情况或疑难问题; ?方法——理论的方法受指导性原理的控制,决定了问题的提出与形成,材料的收集与解释;实践的方法更多采用审议的程序 第二节对传统的“理论”探究的批判

一、关于一般意义上的原理危机的诊断 在一般的理智活动领域(包括教育领域)里有以下六种逃避: 1.位移——逃避自身的领域 2.上浮——从关于本领域研究对象的论述转向本领域论述的论述 3.下沉——试图回到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 4.旁观——使自己站到旁观者、评论者、史学者以及专门批判别人的批判者的位置 5.老调重弹——用新的语言复述过去的知识,而并没有增添任何新东西 6.为争论而争论——为了辩论的生理或纯粹个人的偏见 二、关于课程领域原理危机的诊断 1.位移——逃避自身的领域——60年代课程改革中学科专家贡献较多而课程专家贡献基本为零 2.上浮——从关于本领域研究对象的论述转向本领域论述的论述——模式、元理论、元元理论较多,而很少关注课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和障碍 3.下沉——试图回到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课程领域基本不存在 4.旁观——使自己站到旁观者、评论者、史学者以及专门批判别人的批判者的位置——关于课程的历史、论文选集、评论和批判 5.老调重弹——用新的语言复述过去的知识,而并没有增添任何新东西——不断重述泰勒或杜威的理论 6.为争论而争论——为了辩论的生理或纯粹个人的偏见——凭借个人偏见的争论不少施瓦布所使用的逃避,是一种中性词,6种逃避不应受到同等程度的指摘,如4、5、6则无用,123若负责任的话也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学校社会实践课程

城市生存方案 课程介绍 离开家的温巢,离开父母的怀抱;在熟悉的城市里穿街走巷,面对陌生的人群没有通讯设备,没有父母的帮助......迷路了怎么办?怎么防止被陌生人拐骗?如何向路人寻求帮助?用脚步丈量城市,孩子们,准备迎接挑战吧! 集合时间:7月24日下午18:00 集合地点: 活动时长:2.5小时 课程费用:50元/人 费用包含:启动资金、方案设计、教练、教材、保险、服装 年龄要求:6岁-12岁儿童 孩子需携带物品:易携带的水杯一个、小背包一个 孩子着装:运动鞋、运动裤、短袖T恤(女生不要穿裙子)

课程目标 1.在有限的小组资金里,学习独立,规划行程;在未知的挑战里,提高抗挫折能力。 2.通过团队合作任务锻炼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在有限的时间完成特定的任务提高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4.通过小队中不同角色的定位锻炼孩子的领导力、责任心、规划决策能力。 5.通过经营商品和职业体验锻炼孩子的财商,建立正确的财富观。 项目流程表 破冰、团队建设 项目规则:通过集体游戏的形式增加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教练迅速了解孩子,活跃气氛,建立团队氛围,打破相互之间的陌生感相互熟悉,接下来把大集

体分成小队,以团队PK的形式完成项目。 团队合作任务 项目规则:各小队需要在30分钟内分别完成夺旗大战项目,教练将根据成绩下 发不同数额的启动资金。 售卖环节 项目规则:队员们将在教练的引导下,根据自己手中不同数额的启动资金合理的选择商品进行售卖,来赚取自己部分午餐的费用。售卖地点为茂业百货、人民广场范围内。 课程安全保障 1.课程教练配比6:1,每6名孩子配备1名教练。教练将保证孩子始终在50米视线范围内。 2.活动范围:茂业百货、人民广场 3.每名教练都具备50场以上儿童素质教育课程的带队经验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名称:以科技教育为特色的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二、课题提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其目标是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其中“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和先决条件。学校现代化建设是学校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运用系统科学方法论原理对学校教育机制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改革,以便实现有层次的设计和进行综合性改革的过程。其主要内涵为:学校现代化建设研究重视学校特色建设,即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发挥本校办学优势,创办学校教育特色;学校现代化建设重视学校科学发展,即积极探索学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寻找学校改革的最佳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产生尽可能大的效果;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素养提高,办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化实验学校。 人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素质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无疑是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两大抓手。而教师是所有教育因素中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学校必须努力做到国家课程素质化、地方课程精品化、学校课程特色化。而构建学校校本化课程体系常以开发

校本课程为突破口。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作为开发的基础和主体。一方面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要依据学校的具体特点和条件,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特长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管理权力的一种分割。使学校拥有了更为自由的自我开发和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其次,校本课程开发真实地体现了“人本”思想,强调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国家课程因其基础性和统一性,难以顾及学校和学生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又因其规定性,使这种课程对教师而言成为一种“接受性”课程,教师变成了简单的“传递”知识的“工具”。校本课程开发以学生需求为前提,紧贴学生发展实际,尊重教师的开发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它也促使教师从“教学”定位向“教学—研究”角色转换,为教师潜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的发展提供了空间,能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第三,校本课程开发倡导民主原则。以此积聚各方意见和力量,形成开发合力与和谐气氛,激发开发潜力。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属“解决问题型”开发,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它本质上要求不断地开拓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不断变化的情景,增强学校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 珠江路小学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不能局限在科学类的国家课程和科学类课外活动的范围,它应该是一个以科学教育为核心的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素质教育。学校将科技教育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拓宽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连江县透堡中心小学陈存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校本课程,放在应有的位置,切实纳入学校教学工作中,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好劳动课,开足课时,提高教学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打好基础。 二、工作思想: 1、充分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 要保证劳动课的正常开展,充实配备师资力量是关键,想方设法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劳动课教师队伍,并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进行教学。切实做到教学有计划,上课有教案,课时有保证,平时有考查,学期有总结。同时加强对劳动课教学的研究,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开展教改实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劳动课教学不流于形式,不被其他学科所占用,真正落实到处。 2、提供社会实践场合,提高实践能力。 实践是劳动课的基本特点,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劳动实践,不断完善考核办法,我校设立了几处可以供学生实践的校外实践活动基地。新世纪有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人才的培养必须德、才、智、勇兼备。因此,不仅应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应加强少年儿童国防教育,提高少年儿童整体素质。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教育、纪律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全面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宏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做贡献打下良好的基础。 3、注意家校配合,共育合格人才。 上好劳动课,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情感,光靠学校不够,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合作和支持。学校通过各种不同形式向家长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改变家长只看孩子的分数。忽视对孩子全面素质的培养的偏见。与家长积极配合,督促学生动脑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使学生养成自己的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吉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枣阳市吉河中学 .2 一、课程开发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上,以传授学科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形成的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探索、归纳、提高的重要认识过程,形成了重记忆、轻归纳;重考试、轻实践;重动笔、轻动手的不良学习状态。教育成了单纯传授,而疏忽了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 而且,作为纯知识传授为主的统编教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状况各异的各地的具体要求。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她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她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她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精通一门学科,适应多项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3、学校办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4、办学特色: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要求,及长期以来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我校教师已达成共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索,体现对知识运用的全新课程。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它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经过学生自主的参与、体验、认识、发现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学习范围上远远超越了狭窄的课堂,学生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处于突出的显形状态,学生经过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和互相作用来学习以获得最鲜活的体验。很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课程开发目标 (一)理念是行动的准则。根据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和我校的办学理念,经研究本课程设计理念为: 1、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