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国政治派系

民国政治派系

民国政治派系
民国政治派系

民国政治派系

研究系中华民国初年的一个政治派别,得名于宪法研究会。该派源于进步党。

该党是民元国会中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党,以黎元洪、熊希龄、梁启超为首领。坚持宪政治国,反对袁世凯称帝。1916年袁世凯死后,国会重开,该党分为三派:以梁启超为首的宪法研究同志会,以汤化龙为首的宪法研究会,以亲国民党的孙洪伊为首组成的韬园系。1916年9月13日,梁、汤两派合并为宪法研究会,即研究系。研究系主张加强国务院权力以体现责任内阁精神,并且反对省宪及省长民选。1927年梁启超、伍宪子、徐勤等组建的中国民主宪政党是为研究系的延续。该党于1946年与张君劢中国国家社会党合并,成立中国民主社会党,并于1949年跟随国民党去台湾,在大陆被列为被取缔的非法组织。

商榷系即宪政商榷会。民国初期国会内的一个政治派别,1916年6月6日袁

世凯死,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8月1日国会重开。原国民党议员形成了两派势力,张继、王正廷、彭允彝的“客庐系”,和林森、居正、田桐的“丙辰俱乐部”。9月9日,张继、林森合并组成“宪政商榷会”,11月又拉进原进步党议员丁世峄、孙洪伊的“韬园系”入会,形成了一个360多人的议会派别,是为“商榷系”,与梁启超的“研究系”、段祺瑞的“中和俱乐部”相抗衡。后商榷系分成三支,激进派的“民友社”,温和派的“益友社”和“政学会”。1916年9月15日国会开会,审议宪法草案,关于省制问题,商榷系主张规定省制大纲,省长民选;研究系议员反对,主张省长由总统委任。12月8日国会开会,再讨论省制问题时,商榷系议员和研究系议员发生斗殴。

安福系北洋军阀时期依附于皖系军阀的官僚政客集团,因其成立及活动地点在

北京宣武门内安福胡同,故名。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操纵了北洋政府。为了排斥异己,推行“武力统一”,建立皖系的独裁统治,段祺瑞指使其亲信徐树铮组织自己的政客集团。1918年3月,在徐树铮的策划下,王揖唐、王印川、光云锦等皖系政客在安福胡同成立安福俱乐部,为该系形成肇始。徐树铮、王揖唐是核心人物。从成立到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止,该系作为皖系军阀左右北方政局的政治力量在政界颇为活跃。在1918年8月的新国会选举中,安福系以非法手段操纵选举。在全部议员的400多人中,安福系即占380余人,王揖唐被举为众议院议长,因而这届国会被称为安福国会。后徐世昌就任大总统,段祺瑞被免总理职,皖系军阀仍通过安福系成员在参、众两院的多数议席左右北京政府。1920年直皖战争后,段祺瑞通电辞职。直系军阀控制下的北京政府下令解散安福俱乐部,通缉徐树铮等首要分子。徐避匿日本使馆,王揖唐潜逃日本,但安福系势力仍然存在。后徐树铮著《建国真铨》,宣扬其政见,又鼓吹皖、直、奉三系军阀联合以对抗广东革命政府。直到段祺瑞在1926年4月彻底垮台时,安福系始告解体。

政学系中华民国时期的政治派系。包括北洋军阀时期的政学系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新政学系。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旧国会恢复。作为旧国会第一大政党的国民党名存实亡,该党议员分化为几个派别。张耀曾、李根源、谷钟秀等联络欧事研究会成员及相同政见者组成政学系。其时,段祺瑞为内阁总理,与总统黎元洪有矛盾。张耀曾为司法总长,谷钟秀为农商总长,均属段内阁成员。在府院之争中,张耀曾等人支持段祺瑞,赞同对德宣战。张勋复辟破产后,段祺瑞重新执政。他以参战为借口,扩充自己的实力,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1918年段非法解散旧国会,另组新国会(即安福国会)。为了挽救共和制,孙中山在南方发起护法战争,邀请国会议员南下。多数政学系的原国会议员到达广州,进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然而在护法军政府内部,西南军阀及投机政客百般排斥孙中山,欲与北洋政府妥协。政学系被他们拉拢,在非常国会中虽居少数,但拥戴岑春煊,反对孙中山,积极主张与北方和谈,成为非常国会中的主和派的政治代表。该派1923年随着旧国会的解散而消逝。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及其以后,政学系的一些成员又活跃起来,成为国民党的一个派别,称新政学系。其主要成员有:杨永泰、熊式辉、黄郛、张群、吴铁城等。1933~1936年是新政学系活动的鼎盛时期。1933年,杨永泰担任蒋介石南昌行营的秘书长兼行营政治厅长,熊式辉任办公室主任,使南昌行营政治厅成了实际上的行政院。杨、熊及张群被称作新政学系的三巨头。他们为蒋介石统治出谋划策,炮制“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反共政治纲领,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的活动,制定改变行政制度、整饬纪纲、训练民团及实行新生活运动等施政措施,使新政学系身价大增。1936年杨永泰被CC系暗杀,新政学系成员逐渐减少,趋于衰落。新政学系在政治上是拥蒋亲日的,主张攘外必先安内。随着中日矛盾激化,主张抗日的CC系和黄埔系得势,而新政学系不合历史潮流,所以就瓦解了。

交通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包括以梁士诒为首的“旧交通系”和以曹汝霖为首的“新交通系”的总称,既是一个金融财团,又是一个政治派系。

1905年,梁士诒被任为京汉、沪宁铁路总文案。后又担任邮传部京汉、沪宁、正太、汴洛、道清五路提调及交通银行帮理,因他到处安插党羽,培植自己的势力而形成了交通系,并在扩建铁路事业的过程中迅速壮大起来。其重要人物有周自齐、叶恭绰、汪有龄、朱启钤等。交通系在国内以袁世凯的政治势力为庇护,在国外以英、日帝国主义为后援,掌握铁路、轮船航运、电话电报、邮政等事业的领导权,同时还控制着交通银行、金城银行、中华汇业银行、盐业银行、正丰煤矿、中兴煤矿、北票煤矿、六河沟煤矿、龙烟铁矿、戊通航业公司等大银行、大企业。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显赫一时。梁士诒既被称为“五路财神”,又担任着袁世凯总统府的秘书长,被称为“二总统”。“交通系”与“北洋军”文武合璧,成为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支柱。1916年袁世凯死后,梁遭通缉外逃。“旧交通系”也随之失势。

1916年秋段祺瑞执政时,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等也结成了“新交通系”。曹汝霖不仅担任交通银行总理,而且在段内阁中兼任财政总长和外交总长,协助段祺瑞经理借款,包办国债,进行卖国活动。五四运动给以曹汝霖为首的“新交通系”势力以重大打击,从此走向衰落。至1927年以后,新旧交通系便逐渐敛迹。

从党政体制角度看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从党政体制角度看国民党政权的失败 摘要:本文将从党政体制的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失败背后的原因,分为国民党的先天不足,独裁统治,派系斗争及党政体制的自私性四个方面进行说明,得出国民党在党国关系的处理,党自身的建设等问题上的不足是其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的结论,并从中总结教训,希望能给现行制度一些对照。 关键词:国民党党政体制失败合理性独裁派系自私性腐败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刺激下,救亡和现代化成为中华民族振兴的时代主题。在二十世纪前五十年,中国从半殖民地形态获得新生,走向国家统一和民族崛起。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承担着先驱者的角色主导着中国变革与发展的方向。然而,仅仅过了二十二年,国民党政权就被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终结了其在大陆的统治,其中的经过与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关于国民党大陆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有许多种解释,比如政治反动说、经济崩溃说、腐败说、失去农村说,蒋介石和毛泽东也有各自的解释,本文则选择从党政体制(以党政组织为中心的各种党政具体制度和党政行为规范的总和)的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原因。文中的观点也许并无太多创造性的见解,但都是笔者综合各种资料得出的自己的看法。以下将从国民党的先天不足,独裁统治,派系斗争及党政体制的自私性四个方面对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做出阐述。 一、先天不足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该组为中国国民党,该党于1927 年经北伐战争完成形势上的全国政权统一。然而国民党政权看似统一中国,其权利范围只及华中,华东,而东北,西北,西南等地不时出现叛乱,地方割据实力一直存在,各地军阀与国民党中央政权间暗潮涌动,再加上地方派系,日本侵略等原因,事实上国民党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办法来有效地统治中国。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合理化(指有单一的、世俗化的、全国性的政治权威代替各种传统的、宗教的、家族的或地域性的政权,实现中央政权的集中和统一——塞缪尔)程度极其低下,是一个没有实现真正统一的形统实分的政权体系。 另一方面,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地位同样不堪一击。政权的合法性是指政权在行使职能的过程中所应获得的民众政治支持,即政府行为唯有代表人民的一致才具有合法性。而国民党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几乎完全失败,既失去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同时作为该政权的社会基础的土豪劣绅又不能与其真正合作。执政党一般而言是建立在广大的党员或支持该政党的群众基础之上,因而获得执政的合法地位。然而国民党在吸引青年群体入党等扩大党的影响力上缺乏能力,又采取整军入党等粗暴的入党方式,实际和未入党没有差别,可以说国民党从未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统一的,或者纪律严明的政党,而是集中在蒋的个人权威之下的各派系的松散联盟。 国民党政权对中国的控制建立在其脆弱的政治基础上,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性政权,在其存在的二十多年中没能收集各方权威以建立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又没能实现全民政治动员以维持自己的合法统治,这样一个缺少合理性合法性的、违逆现代化趋势并且违背人民意向的虚弱政体,在于共产党的竞争中逐渐走向劣势,从而丧失建立一个国家的起码条件。 二、独裁统治 1927年正值国共两党矛盾空前尖锐,蒋介石发动四一二事变,开始了十年内战,也就在这十年中国民党建立起了一党专政的独裁政体。按照孙中山的想法,在这十年的训政阶段应该设立五院实行五权分立,地方自治,然而国民党作为执政党其性质已经变化。国共破裂之后,国民党的最大的纲领便是清党反共。国民党虽然还标榜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总理遗教”,但已名不副实。其党政体制蕴含着两条原则:一是政权组织上名义上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

法国大革命政治派别 右派 斐扬派 法国大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派。1791年7月16日君主立宪派从雅各宾俱乐部分裂出去,因在斐扬修道院举行集会而得名。主要代表人物有西哀士、拉法耶特、巴伊、巴纳夫、拉默特兄弟等。他们主张君主立宪制,反对民主共和制。革命初期,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斐扬派)取得政权。大革命初期一度当政,制定废除封建特权、没收和拍卖教会财产、废除贵族制度、取消行会等一系列反封建政策,制定君主立宪制的宪法,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同时颁布压制群众的法令《勒霞白列法》。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乔装出逃(参见路易十六出逃事件),企图勾结外国力量扑灭革命,中途被识破押回巴黎。广大群众要求废除王政,实行共和,但君主立宪派则主张维持现状,保留王政。君主立宪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宪法》,召开立法会议,维护君主立宪制,反对革命继续发展。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君主制度,斐扬派随之消亡。 吉伦特派 从1792年9月国民公会开幕之日起,吉伦特派一致反对山岳派(Montagnard)。这两个集团所以敌对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深刻的私仇,但也由于社会利益的对立。在随后的争斗中,吉伦特派

的特点是忽视经济平等和社会平等的温和政治观点,反对政府控制贸易和物价的经济自由主义,以及依靠各省同巴黎抗衡。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后,吉伦特派取得政权。9月20日法国军队在瓦尔密战役中打败外国干涉军。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于9月21日开幕,9月22日成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吉伦特派执政期间颁布法令,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将没收的教会土地分小块出租或出售给农民,严厉打击拒绝对宪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贵族。1793年1月21日,国民公会经过审判以叛国罪处死路易十六。在审判国王时(1792.12~1973.1),由于吉伦特派中的一些人反对处决国王,所以人们谴责吉伦特派是保王党。同时,舆论认为吉伦特派应对1793年春军队遭受的失败负责。从5月31日开始,巴黎发生反对吉伦特派的群众运动。 中间派 平原派 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国民公会中的中间派。多为自由资产阶级和共和主义者的代表。因其座位在会场最低处而得名。在议会中人数最多、拥护革命、赞成共和、提倡经济自由,但无坚定的政治主张,以不危害自身的安全和利益为准则。1792年9月至1793年5月支持当时得势的吉伦特派。吉伦特派倾覆后,赞助山岳党,甚至容忍雅各宾专政的恐怖政策。后又联合反对雅各宾专政的分子,在国民

岳麓版高中历史二第二单元第6课法国大革命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二第二单元第6课法国大革命 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与《1791年宪法》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不同,前者全体公民享有立法参与权;后者只有部分公民享有。形成这种不同的最主要原因应该是 A.立法的基本原则不同 B.立法的时间不 同 C.立法的阶级立场不 同 D.立法的目的不同 2.2019年6月20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20公里的滑铁卢,来自15个国家的约3 000名历史爱好者身着古军装,装扮成“法军”重现滑铁卢战役。历史上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军事专政不符合资产阶级的要 求 B.滑铁卢战役显示的战斗精神值得人们深思 C.欧洲的封建势力强大,资本主义力量弱小 D.法国封建传统根深蒂固 3.1789—1814年间,法国的—部法律规定:取消等级的划分,将法国人民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凡年满25岁,动产、雇佣工,并缴纳等于三天工资价值的直接税者,叫积极公民。又规定: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有权任命部驻外使节、高级军官,以及取得立法会议的同意进行宣战或媾和。根据以上内容判断,这部法律制定于 4.有人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的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 89年瘟疫的暴发户’”。这里所说的“1789年瘟疫”是指() 5.恩格斯指出:“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说明拿破仑建立独裁统治的根本原因是( )

A.法国资产阶级要求强人政 权 B.雅各宾派恐怖统治带来严重社会危机 C.热月党人并不代表资产阶级的利 益 D.拿破仑的雄才大略受到法国人的赏识 6.雅各宾派统治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但局势很快便稳定了下来,雅各宾派稳定局势的关键措施是() A.打败了反法联军 B.镇压了国内的商业投机活动 C.拘捕吉伦特派领袖 D.实行恐怖政策 7.法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描绘了1793年发生在法国的壮观历史场面我们从中可能读到的内容有 ①法国封建势力在各地发动叛 乱②雅各宾派专政建立,革命进入激进阶段 ③“热月政变”把罗伯斯庇尔等推上断头台④国民公会宣布法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A.① ② B.① ④ C.① ③ D.②④ 8.下列关于七月王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七月王朝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 B.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推行的反动政策已被匡正

女权主义四大派别

论女权主义四大派别的异同 【关键词】女权主义派系男女平等男权制派系差异 【摘要】女权主义派别间因反对男权制而联系起来,也因在不同领域上反对男权制而存在差异。它们的差异有利于女权主义在不同方面得到有力的发展,使女性得到解放,获得平等,实现自我发展。 【正文】 “女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泛指女性有关争取“男女平等”的主张,后来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最初的“男女平等”思潮主要是由男性先行者领导的,其后也出现了个别先觉醒的女性声音。 到了20世纪20年代,随着“民主”、“人权”成为社会主流,女性对“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主义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社会上的各大女权主义派系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各派系的理论也愈加深入,其中自由女权主义、社会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和心理分析女权主义是社会上四大主流派系。 下面我想就我对四大女权主义派别的理解,对它们进行一些比较,谈谈它们之间的异同。 首先谈谈它们的相同之处。它们的相同点,第一,四大派系都致力于分析女性受到歧视的原因,因此各个派系都十分重视各自派系的理论建设。这些派系都有一些代表人物,并以时代的一些代表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例如自由女权主义的部分理论由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发展而来;激进女权主义以美国的凯特·米丽特为代表,并以她的著作《性政治学》为思想典范;社会女权主义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朱丽叶忒·米切尔,而且各派别都一定程度借鉴了波伏娃的《第二性》。第二,这四个派系有相同的敌人,并且它们一致认同致使女性受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性别的不同。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是由男性铸造的霸权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女性这一性属被认为是低下的,是男性性属的附属品,所以女性只有通过挑战和改变男性的高等地位的途径来改变自身的低下地位,所以可以说女权主义派系的共同敌对方是男权制。 接下来分析它们的相异之处。我想,它们的相异之处是一种实践上的差异,这来源于理论的不同。因为理论是引导实践的,而各派系虽然理论上都承认是因为女性的社会性别导致了女性不平等,但对于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女性的这种低下的社会性别的得出分析结果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它们改变这一社会性别的实践方法的侧重点不同,致使了各派系为解决“男

高三历史中华民国成立和清朝的灭亡

一、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严守中立” ⑴原因: ①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迅猛,列强采用武力干涉已难以达到扼杀革命的目的。(根本) ②革命党人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且清政府的覆灭已成定局,再支持清政府已没有意义,因此列强暂时“严守中立”。 ③客观上,“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形成两大军事集团,产生深刻矛盾,难以组成联军侵华。 ⑵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⑶帝国主义准备干涉中国革命的原因和不“中立”的表现(或史实) ⑴原因:①革命损害了其在华利益。 ②担心对其宣战。 ⑵表现:①聚集在武汉江面上的外国军舰越来越多。②日本与清政府签署了出售武器合同。 ③各国公使团截留中国海关的全部税收。 ⑷帝国主义为什么要重新寻找新的在华代理人?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无力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帝国主义为什么选中了袁世凯? ①清政府无力镇压革命,失去了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价值。 ②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北洋新军。 ③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深得帝国主义赏识。 2、“南北议和”(请看书本84页倒数第四段) ★对“南北议和”的认识 ⑴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的结果。通过议和,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趁乱夺权;同时通过南北议和,向革命党人施加压力,迫使南方革命政府就范。 ⑵南北和谈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各国的监督操纵下进行的。和谈期间,立宪派和旧官僚异常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 ⑶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妥协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算大功告成,孙中山此后也 (基本线索)

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书评

浅评《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 自民国以来,派系冲突就成为中国政治进程中最主要的一种组织形式。特别是国民党的派系活动,影响着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 我们大致可以将国民党内复杂的派系分为两类:一类是指以地域为基础的政治军事集团诸如冯玉祥的西北军、张学良的东北军、晋系阎锡山、桂系李宗仁,以及四川的刘湘、云南的龙云等等。他们多是地方实力派,他们与南京政府的分合多取决于自身实力是否受到南京政府侵犯;第二类派系则是指在长期追随孙中山革命过程中,特别是在国民党改组前后已拥有一定政治地位的党内领袖同其追随者之间形成的政治派系。它大致可分为蒋介石派、胡汉民派、汪精卫派、西山会议派、太子派等等。这类派系的活动范围虽然不仅仅局限于国民党内,而且经常会超越这一范围,并同某些不满于中央的地方实力派联合,挑战中央的合法性。但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获得国民党的正统性,以便控制部分或全部中央政权。 社科院金以林先生《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新近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是研究国民党高层人物派系斗争的一部力作。笔者翻阅数遍,收获良多。 本书主线明确,它围绕着党内高层蒋、汪、胡三派势力在党内斗争中的权力消长,特别是通过蒋介石的第二次下野与再起,探寻三人间分和的内在规律,借借以揭示各派联合统治确立的内在因素。为我们讲述了蒋介石是如何利用军权及其纵横捭阖的政治手腕确立起在国民党内的最高领袖地位的。作者以蒋介石为中心,利用详尽的史料为我们分析了蒋在1931年主要事件中的心理斗争、解决策略等等。 本书内容丰富,作者主要回顾了1931年之前的蒋汪胡的合作与分裂。孙中山去世后,通过廖仲恺案,汪蒋合作排胡出洋。随后发生的中山舰事件,蒋又排挤出汪,大权独握。随着北伐的进行,蒋与中共与一些地方实力派之间矛盾升级最终演化成了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宁汉对峙的局面。汉方元老打出“迎汪拒蒋”的旗号,同时由于宁方新桂系势力的逼迫,蒋介石被迫第一次下野。通过蒋汪合作,实现了蒋的再次上台。蒋介石想借党权打击军权,因此形成了蒋桂战争以及中原大战期间的蒋胡合作,随着战争胜利结束,蒋胡的权力之争随着“约法”问题而日渐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和意义

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与意义 一、法国大革命的起止时间 我国史学界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起始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结束于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 但从广义上说,法国大革命远远不止是五年时间,直至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确立,法国大革命才算真正结束。 对于法国大革命起于1789年7月14日的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点的质疑不多,顶多是有学者认为1789年6月17日国民会议宣布成立这一事件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开始,而我认为,法国大革命还是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为起点比较合理,如果非得提前,那就提前一天好了,因为,巴黎人民于1789年7月13日就举行了武装起义,占领了巴黎绝大部分城区,资产阶级接管了市政权,并决定组建国民自卫军。而巴士底狱是巴黎人民攻下的巴黎市最后一个堡垒。 那为什么说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在法国的确立意味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呢? 目前史学界已有人对把热月政变作为法国大革命下限提出质疑,因为热月党人作为资产阶级的一个派别,所发动的政变只是退到当时已经成熟的基点上去,后来热月党人所推行的“秋千政策”,始终是在巩固一般资产阶级统治的范围内左右摆动,从广义上说,革命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中。 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

了它所应做的一切:它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宁的这句话规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摧毁旧的制度;二是建立和巩固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法国大革命是在1830年7月革命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才真正完成了它应做的一切。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从1789年到1815年,法国连年战争(包括国内与国外的战争),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后,法国经济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向资本主义的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它还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社会,即还没有完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时,欧洲反法联盟军有16万人驻扎在法国境内,这些占领军时常劫掠和屠杀居民,直到1818年才撤走。因此,法国人民身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占领军的双重压迫,不得不为“自由、平等、博爱”而战,继续革命。在整个复辟时期,法国经济很糟糕,与同期英国相比,法国工业发展很缓慢。1830年七月革命后,法国的工业革命才大规模地展开。到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大工业在世界上仅次于英国而居于第二位,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830年的七月革命结束了一个时代,七月革命所产生的七月王朝,废除了路易十八的宪章,制定了宪法,确立了最适合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把政权从地主手里夺来交给了资本家,建立了大资产阶级的统治,1830年,资产阶级终于实现了它在1789年的愿望。 所以,从广义上说,直到1830年7月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

2016年北京大学法理学课程大纲

法理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6级法律硕士 专题一法律是什么? 第1讲导论:法和法治 第2讲法律多元主义问题:自然法、实定法和习惯法 1)塔玛纳哈:《一般法理学》,第1-4章。(必读) 2)耶林:《为权利而斗争》(必读) 3)苏力:“秋菊的困惑与三杠爷的悲剧” 4)吉尔兹:“地方性知识” 5)登特列夫:《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 6)强世功:《法律的现代性剧场》 7)强世功:“党章与宪法:多元一体法治共和国的建构” 第3讲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现实主义 1)霍姆斯:“法律的道路”(必读) 2)施米特:《法律思维的三种类型》(必读) 3)拉仑兹:《法学方法论》 4)苏力:“法律人思维” 专题二:法律教育与法律职业 第4讲大学与法律教育 1、何美欢:《论当代中国的普通法教育》,第一章(必读) 2、霍姆斯:“法学院的功用”,“大学的功用”,选自《霍姆斯读本》(必读) 3、布鲁姆:《美国精神的封闭》,译林版,卷三大学(必读) 4、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一卷,第三章 5、甘阳:《文明·国家·大学》,下编大学:页293-329. 6、强世功:“法学院的守护神” 7、强世功:“法律人的奥德赛” 8、强世功:“九龙城寨与香港大学”,《中国香港》。 第5讲:法律职业:理性与激情 1、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第二部分,第七-八章(必读) 2、霍姆斯:“男孩想要的东西”,“法律职业”、“以律师为业”(必读) 3、强世功:“法律共同体宣言” 第6讲法律职业:法律人-政治家

1、韦伯:“政治作为一种志业”(必读) 2、韦伯:《韦伯作品集·支配社会学》,第二章(必读) 3、克罗曼:《迷失的律师》第一章 4、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第一章 第一篇专题论文: 针对专题一和专题二的有关内容,选择一个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专题三:主权秩序与法治 第7讲主权与宪法: 1、霍布斯:《利维坦》,第13章(必读) 2、卢梭:《社会契约论》第一卷第5—8章(必读) 3、施米特:《宪法学说》,第一部分(1-11章)(必读) 4、陈端洪:“论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与高级法”中外法学2008.2、 5、强世功:“中国宪法中的不成文宪法”,《开放时代》,2009年第一期 第8讲主权秩序的形成:国家、帝国与国际法 1、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选自《历史的地理枢纽》。(必读) 2、施米特:《陆地与海洋》(附录除外)(必读) 3、科耶夫:“法国国事纲要”,《科耶夫的新拉丁帝国》。(必读) 4、刘禾:“国际法的思想谱系”,刘禾编《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5、强世功:《立法者的法理学》,第七章。 第9讲天下秩序极其现代转型 1、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的王权秩序与天下秩序》,序说、第1-2章(必读) 2、赵汀阳:《天下的正当性》,第一章(必读) 3、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第一章(必读) 4、强世功:《中国香港》,第4-9章(必读) 专题四:全球化与法治秩序:革命与宪法 第10讲帝国、革命与新法统的奠基 1、伯纳德·雅克, “人民主权与民族主义”, 吴景键译,原载Political Theory, Vol. 29, No. 4 (Aug., 2001), pp. 517-536 (必读) 2 戴季陶:“民国政治论”,《戴季陶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04-635页(必读) 3. 汪晖:“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旧邦新造:1911-1917》序言,必读) 4. 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191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二版,第20-98页(必读) 5. 珍·波本克、弗雷德里克·库伯:“主权与帝国:十九世纪的欧洲及其近邻”,《世界帝国二千年》,冯亦达译,台湾八旗文化/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版,第437-487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备课教案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备课教案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备教案 教学目标基础知识 了解 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特点和拿破仑帝国兴亡的基本情况 掌握 《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 法国大革命是怎样爆发的?《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掌权时期的政策好不好?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如何?议论解疑比较判断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拿破仑事业成与败的原因各是什么?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 法国大革命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而且还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规模大,又彻底,影响深远 人素养 拿破仑事业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当时法国特定的历史环境需要这么一

个人物领导,但是他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必备条。每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要靠平时努力学习和艰苦实践才积累起的,否则就算机遇再好,也会白白地错过。教学重点《人权宣言》的颁布,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和拿破仑的内外政策 教学难点对雅各宾派和拿破仑的评价 下载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温故知新 美国独立战争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美国独立; 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的作用。 教师过渡:几乎就在美国联邦政府正式成立的同时,法国人民也掀起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暴。 演示导读提纲 法国大革命是怎样爆发的? 《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掌权时期的政策好不好?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如何?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拿破仑事业的成与败,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启示?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拔高训练

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拔高训练 第1题【单选题】 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三国领袖共同宣言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为此他们倡导了( )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与发展 C、不结盟运动 D、反霸权运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D、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61年4月,赫鲁晓夫说:“我们确信美国人绝不会容忍卡斯特罗政权的存在……在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干涉的威胁继续存在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尽一切可能来保护它,并使其成为其它拉美国家的一个现实榜样。”苏联为此所采取的措施( ) A、加速了拉美国家的联合 B、缓和了美苏之间矛盾 C、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D、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美国国务院1999年人权报告·导言》称:“当前正在出现许多由公私双方行为者共同编织而成的跨国人权网,这是一种未受人们注意的第三种全球化。”美国之所以这样解释全球化,其目的是( ) A、推动国际人权事业进步 B、通过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 C、阻止世界多极化趋势 D、压制别国经济的发展

《法国大革命》(华东师大版)

《法国大革命》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苏凤 本课内容上承资本主义的曙光,下启工业时代的降临,呈现的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发生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重要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具有规模大、革命最彻底的特点,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而且还沉重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这场大革命的彻底性更为以后各国革命树立了榜样,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环。法国大革命高潮过后,拿破仑逐步上台,并建立帝国,他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一方面他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大革命的继续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外战争的形式把法国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使资本主义文明得以在欧洲传播。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的重大事件:攻占巴士底狱、法兰西共和国的建立、雾月政变、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 2.讲述拿破仑的主要活动,正确评价拿破仑。 3.理解掌握《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理解《人权宣言》的内容,认识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性文件。 2.了解有关拿破仑的主要革命活动并在课堂讲述,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人民群众推动法国大革命发展的史实,对学生进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通过对拿破仑战争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拿破仑战争性质的变化和作用的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侵略战争必然失败,树立学生反对侵略,热爱和平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人权宣言》基本内容;拿破仑的主要活动及其评价。 【教学难点】 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的图片)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法国大革命 (一)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通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猜测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然后多媒体展示《法国社会等级制度》,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 师:在这个等级制度中,一、二等级是封建统治阶级,拥有特权,而第三等级生活困苦,资产阶级有钱却无权,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第三等级强烈要求改变现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获得政治权利。 18世纪末,法国资本主义得到极大发展,手工工场兴盛。但是,法国国内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法国社会阶级矛盾已经十分尖锐,革命一触即发。

论武力清党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影响

论武力清党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影响 史为栋王琳(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6) 摘要:“以党治国”是孙中山治国理念之一,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的以武力清除共产党的运动对其造成了严重伤害,使其仅仅成为一个口号而已。 清党;伤害;混乱 关键词: “以党治国”是孙中山生前提出的治国理念之一。他在国民党一大的开会词中强调民国13年来革命虽然改变了国体,但仍未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个坚强的政党。因此他提出改组国民党的基本任务是要把国民党改造成一个有力量的政党,然后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 以党治国的基本内涵为以“党义治国”,即“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①P34具体执行是根据国民党的党纲和宗旨,制定出相应的法规、方针、政策,通过国民党党员的集体领导,通过基层党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能够觉悟、理解、支持其方针政策,以达到强国富民的效果。这种“以党治国”的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并且也受到党内外人士的拥护。两广的统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曙光。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的领导上,国民党的威望可谓如日中天,如果此时国民党提出适宜的政策,人民会很乐观的接受的。可是就在这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右翼势力发动了清除共产党的运动。国民党右派清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共产党影响下的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严重损害了武汉政府赖以生存的脆弱的财政经济基础和军官们的忠诚度。其实,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尝试通过和平方式来解决,比如对于部分城市居民和工商界人士对农民运动和工会运动的恐惧,可以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引导群众运动,同时加大党义(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等)的宣传力度,以此教育党员和群众,从而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可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却使用了武力清党,目的主要是清洁党组织,去除异己分子,以便统一党内意志。可是从清党的结果来看,目的与结果相差太远。不仅没有达到清洁国民党的目的,反而对国民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严重妨碍了以党治国理念的执行: 1.清党严重破坏了以党治国的基础——一个团结的政党 以党治国政策的执行首先要求党的思想、意志、组织的统一。建造一个团结一致的政党也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主要目的之一。两广的统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是和国民党改组后所形成的强有力的集体领导分不开的。可是武力清党首先破坏的就是这种团结的氛围,清党造成了国民党高层的分裂。因清党首先发起于南京国民政府,可是南京国民政府的产生没有法律依据。这就使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发生严重的对抗。虽然几经调和,并在蒋介石下野的情况下重新统一,可是因为权力分赃的不均,很快又造成了新的分裂。最高领导层的分裂,造成了党的威信的下降,同时也使党内出现了不同的派系,这对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是一次严重的破坏。其次,清党破坏了既有的地方政府和地方党部。湖北自1929年到抗战开始,七年之间竟五易主席;安徽六易主席。省份的不安定,法治走不上正轨,因而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省政府一变动,则厅长、处长、行政专员、县长全盘更动,甚至事务人员也彻头彻尾换掉。以致贪污之气盛行,在此,全然看不到党员所能起到的作用,倒是人治的影子随处可见。政府如此,党部更甚。因为自国民党改组以来,其基层党部基本上是由共产党员掌握。清党发生后,基层党部大多就地解散,可是完全忠于国民党的党部一时又建不起来,因此,基层出现了党力空虚的状况。例如,湖北省党部自1927年7月宣告解散后,先后进行了改组、清查、总登记等一系列步骤,到1931年11月才整理完成,第二年初成立新党部,前后用了将近三年半的时间,并且期间人员常有变动,更换频繁,这样的党部的效率和成果是可以想象的。 2.清党造成了思想、理论上的混乱 国民党清党必然要中止孙中山的联俄容共政策,可是却有“违教”之嫌,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全党意识形态陷入混乱状态。为了与共产党划清界线,国民党从政纲政策到组织路线,均改弦易辙,将三民主义意识形态中一切稍带激进和社会改革色彩的东西,统统视做“共党”余毒抛弃掉。三民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魅力荡然无存。孙中山死后,国民党内出现了汪精卫、胡汉民、蒋介石等政治派别争夺党统,各自有一套有利于自己的意识形态理论,党内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和宣传开始出现分裂。1927年的清党分共使党内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又相继引发。国民党政权从1927年执政起就开始逐步的丧失一个现代动员型政党在社会动员与整合的能力。这对于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可以说是一个致命打击。因为按照孙中山的设计,以党治国是以党义治国,可是清党以后国民党本身就陷入了理论的混乱之中,这如何让党员向群众解释国民党的宗旨和原则呢?又如何让群众来理解国民党的治国精神呢?可见,清党对国民党的最大影响就是造成国民党党员陷入了思想混乱,从而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既然失去了民众的支持,那么以党治国就是一句空话了。 3.清党使国民党损失了大量人才,使以党治国政策无法贯彻执行 清党使国民党党员人数锐减和蜕化,在1926年到1927年间,每年加入国民党人数均在10万以上,为国民党自民元以来入党人数的最高记录。说明清党前是国民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在清党前其党员总数号称百万,其中国内普通党员约60万。经过一场清党运动后,到1928年3月,国内普通党员减至22万人。而真正能代表国民党的也正是这些普通党员。李宗仁曾对国民党有过这样的描述:“国民党是个很大的政党,其中青年的党员们和一部分少壮派的领袖们都热情洋溢,艰苦卓绝地为革命而奋斗。但是另一部分老党员里面,却杂有官僚、政客和腐败的军人,思想陈旧、生活腐化,对革命意义一无所知。”③p243他在这里对国民党中的青年党员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可是清党的结果正使这些青年遭到了打击。使本来朝气蓬勃的国民党一下子变得死气沉沉。就连蒋介石在1932年也感叹:“我现在唯一的愿望是恢复中国国民党1924年的革命精神”。④p12可见,清党后国民党面临着缺党员,特别是缺优秀党员的局面,这就使国民党的以党治国的政策难以很好的贯彻执行。 总之,在一个国家内如果一个党要实行以党治国的政策,那么它必须有强大、完善的党组织和优秀的党员。没有强大完善的党组织,就不可能贯彻、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党员,一切方针、政策就都成了纸上谈兵。如果由不称职的党员来任职,那么党的政策、方针执行的结果可能就是另一种结果,并且可能与原计划目的完全相反。而国民党使用武力清党虽然沉重地打击了共产党,但同时也严重地破坏了其本身原有的党部、混乱了党员的思想、损失了大量的优秀党员。这对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虽然对外仍宣传其以党治国的政策,那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而已。从这个层面来看,国民党的以党治国政策的走形、变质,标志着其在大陆最后失败的必然。 参考文献: [1]汤向东.国民党党员群体结构分析——以1929年为中心. [2]王奇生.清党以后国民党组织的蜕变. [3]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执笔. [4]易劳逸著,陈红民等译.流产的革命[美],中国青年出版社. [5]王奇生著.党员、当权与党争. [6]王兆刚著.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费正清著.伟大的中国革命,世界知识出版社. [8]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9]张建华.国民党省党部研究——以1927年至1938年湖北省省党部为例. [10]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册). 史海钩陈 论武力清党对国民党以党治国政策的影响 《新西部》2007.20期-241-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思维导图及单元测验

第五单元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思维导图

经典训练 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这反映美国( )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 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 【答案】A 【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 式的。这反映出( )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 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 【答案】B 【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 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3.(2019.4·浙江高考·25)有学者认为,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是一种实用的而非意识形态的事业,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它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这个条约旨在( ) A.推行马歇尔计划B.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D.建立双重性区域合作组织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某条约的达成……它寻求加速经济恢复的新路径……是把德国融入欧洲各国阵营里的第一步”,结合所学,上述内容指代欧洲一体化的开启,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冷战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意在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不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排除B项;1993年欧盟正式建立,标志着欧共体由单一经济组织变为政治经济双重性质的组织,排除D项。4.(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

(全)南京民国历史与文化

民国时期的南京(历史)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相继起义响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首都。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消息传出,举国沸腾。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贵州、江苏等省纷纷响应,宣告独立。 (1)江浙联军攻克南京 江、浙各省起义军将领集会,决定组织苏浙联军,兵分三路(中路浙江军担任主攻,右路上海军,左路江苏军),攻取南京,配合武汉革命军的作战,发展东南各省的革命形势。 12月2日,江浙联军开进南京城,受到城内居民热烈欢迎。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在两江总督署的西花厅举行大总统就职典礼。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以五色旗(代表汉、满、蒙、回、藏)为国旗;向全国各省发布废除旧历、改行世界通用的公历(月、日、星期)的通电,并以临时大总统就职的1月1日(阴历辛亥年11月13日)作为民国建元的开始(1912年为民国元年)。将公历(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阴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3)《建国方略》 1916年以后,袁世凯复辟称帝,张勋复辟,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 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经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建国方略》是孙中山所著《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书的合称。 《建国方略》给于南京以极高的评价:“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诚难觅此佳境也……南京将来之发达,未可限量也。” (二)国民政府定都南京 (1)北洋军阀时期的南京 1912年2月12日,清代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宣布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4月1日,孙中山让位,宣告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军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 从1912年4月袁世凯上台到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一段时间一般称为北洋军阀时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曹锟政府,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大业。孙中山抱病北上,发表宣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结束军阀统治、废除不平等条约等主张。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对夫人宋庆龄和他的同仁再一次表示,愿归葬南京紫金山。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